武汉地名的由来

武汉地名的由来
武汉地名的由来

一武汉地名的由来(可能跟书本上知识有关的)

1 九女墩

九女墩”为东湖名胜之一,位于东湖风景区西北部,距东湖渔光村约600米,但“九女”从何而来?缘何命名“墩”字?据记载,这个“墩”字正体现了当时东湖一带乡民对九位烈女的崇敬和爱戴。

1885年4月,太平军第三次攻克武昌,群众纷纷参加起义,太平军与清军在武昌东南一带展开激战。清军攻陷武昌后,太平军有九位女战士被清军围逼,她们进退无路,眼看清军一步步逼近,女战士仍英勇不屈,壮烈投入东湖慷慨就义。乡人慕其英烈,将九女合葬于此,为避免清政府摧残,不称此处为墓,而称之为“墩”,九女墩之名便源于此。1952年人民政府在此建墓立碑,成为纪念地,为东湖风景区名胜之一。1956年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2阅马场

阅马场位于武昌城区的中部,东至蛇山洞延伸出来的武昌路,南至阅马场小学,西至湖北剧场,北至蛇山南麓,东西长100米,南北宽300米,是个知名度很高的广场。武珞路以此为起点,横贯广场的中部,向东伸展,西北与长江大桥的引桥公路相连,西南与彭刘杨路相通,是连通武汉三镇的主干道。

清代初年,巡抚刘兆麟在明代楚王府之东辟建练兵演武的校场,场上有演武厅,是举行武科考试的场所,名阅马厂。解放后在书写时改“厂”为“场”,己经约定俗成。

三百年来,这里发生许多重大历史事件。1688年6月,武昌发生兵变,推举夏逢龙为总统兵马大元帅,设指挥部于阅马厂。1853年元月,太乎天国攻占武昌,在阅马厂塔台宣讲革命道理。辛亥革命时,设武昌起义军政府于阅马厂北部的红楼,并在南部塔台拜将,拜黄兴为战时总司令。五四运动时期,数千名学生在阅马厂举行集会和示威游行。北伐军攻占武昌城后,武昌人民在此集会,庆祝北伐胜利。此后又是人民庆祝抗日胜利、武汉解放的场所。1981年在这里举行了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的盛大活动。

4武昌:三国时孙权在今鄂城建都,名武昌,不久在现在的蛇山筑城,称夏口;公元280年,晋朝将江夏郡改为武昌郡,即为今天武昌城的正名之始,后又改名江夏直至清末,康熙时曾设武昌府。辛亥革命后改江夏县为武昌县,武昌即成为正式名称。

5汉口:南北朝时期,汉口作为地名在史籍上出现。今天的汉口其实只有500余年历史,始于明代成化年间的汉水改道。汉水原来从龟山南边注入长江,成化年间其主流则从龟山北的集家嘴注入长江。汉水改道后的低洼荒洲地带,至清嘉庆年间发展成为与河南朱仙、江西景德、广东佛山并称四大名镇之盛誉的汉口。鸦片战争后汉口开埠通商,发展更趋快速。

6汉阳:公元606年,即隋朝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唐代将县治移至汉阳市区后,才迅速发展起来。1927年初,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与汉口(辖汉阳县)两市合并作为首都,并定名为武汉。今天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合而成的“武汉市”,其历史只有74年武昌:三国时孙权在今鄂城建都,名武昌,不久在现在的蛇山筑城,称夏口;公元280年,晋朝将江夏郡改为武昌郡,即为今天武昌城的正名之始,后又改名江夏直至清末,康熙时曾设武昌府。辛亥革命后改江夏县为武昌县,武昌即成为正式名称。

武汉地名的由来(可能跟课本知识无关扩展)

1钟家村古琴台

钟家村与一个美丽的传说联在一起——春秋时期,楚国一个叫钟子期的大音乐家,隐居汉阳古城市廛。一日,钟音乐家在龟山之麓采樵毕,背捆柴禾,在江边歇脚。忽然,一缕乐音袅袅入耳,钟子期是个识货的,听着听着,竟听出了高山流水的韵味,不禁失声赞叹。这一叹不打紧,引出了奏琴人俞伯牙。这伯牙本是个心高气傲的人,倾盖一晤,竟视这樵夫为知音。一年之后,伯牙到知音隐居地回访,哪晓得,天不假人寿,钟知音已撒手人寰。当时的情景应该是:悲情催激情,伯牙于知音灵前奏了一曲,下船解缆,橹声矣欠乃,洒泪而去。行至一渡口,伯牙将那须臾不离的梧桐古琴,摩挲良久,想,琴瑟和谐,当有知音,世无知音,要琴作甚!太息一声,将琴摔碎在一嵯峨怪石上!

与这传说相关的三个地方,都有了相关的地名:钟子期隐居亦即俞伯牙痛失知音的村子,叫作钟家村;两位知音切磋之处,叫作琴台;俞伯牙绝望摔琴的渡口,叫作琴断口……

回到钟家村。寻访钟子期隐居之地。传说指引,出北城巷右手,是凤凰山,凤凰山西南,龟山与凤凰山之间,当有一小山丘———钟家山,此即钟子期结庐之处。

可惜,凤凰山虽然满是建筑,毕竟山形犹在;龟山也是满目苍翠;而钟家山,却早已没有了。故老云,上个世纪50年代,这里是有座钟家山,山下一弯荷塘,春荷簪夏荷花秋莲藕,景倒是一景,亦是蚊蠓的乐园。建长江第一桥时,铲丘填塘,由此东西向,筑汉阳大道,东达江边,西至十里铺;在大道北侧建起一片楼群;建此大桥时有不少苏联专家,楼群就有红瓦红墙,有几许斯拉夫味道,很领风骚地吸引人的眼球若干年。因这片民居地处古钟家村遗址,亦就沿袭了钟家村的名字。后来,沿汉阳商场十字路口周遭一带,都叫钟家村了。

二地名的演变及原因

山一路、关山二路,最近“升级”为关山大道、光谷大道;汉阳龙阳大道东南段,最近也被命名为“东风大道”……

昨日来自武汉市地名办的消息称,截至9月底,全市今年已有186条道路被命名或更名,是近年来数量最多的一年。

此间人士称,与旧的路名比,这些道路的新名更能体现时代特征,有的还颇具文化味,同时也方便人们记忆、使用。

以武昌柴林头附近的多条道路为例,原来这里有铁机路、纺机路及另外两条小路。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此地的铁机、纺机等企业不复存在。几年前,有关部门取此地“柴”字的谐音“才”,分别更名为才华街、才林街、才茂街、才盛街。

今年,各区路名变化最大的,当数东西湖区吴家山片。此前,这里原有一支沟、二支沟、三支沟……九支沟。现在排灌水沟已变成城市道路。经东西湖区政府申

请,并经武汉市地名办审核,分别更名为:一清路、二雅路、三秀路……九通路,“土气”全消,“文气”十足。据称,取消“沟”的称谓,既反映了近年东西湖区的实际变化,同时也利于引资和发展。

武昌的古今地名可以看出武昌的特点,如小东门、大东门、汉阳门还是唐代的地名,它们使用了1000多年。由官署衙门而得的地名有:察院坡、巡道岭、都司湖、抚院街、都府堤、粮道街、学道村、司门口……可见武昌在历史上政治军事中心的地位;以文化设施命名的地名有:读书院、御书楼、学府街、崇文坊、文昌阁、方言街……;以王府旧宅命名的地名也多:王府口、后宰门、楚望台、梳妆台……近现代以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都集中在武昌,可见武昌是一座文化植被十分丰厚的古城。

1 洋园”成杨园

杨园街位于武昌和平大道。

据考证,清朝时期,有一位洋人在武昌桥梁村(铁路医院原门诊部)修建了一座庭园,人们称之为洋园。后来,该洋园成为张学良的行园,但“洋园”之名一直没有更改。

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洋园被更名为杨园,一直沿用至今,原来洋人盖的四栋楼房,现在是铁道部第四设计院办公室。杨园街就是以此为名。

2 琴园路成秦园路

秦园路位于长江二桥南面,连接着友谊大道、和平大道与临江大道。

秦园路的来历,源于一个典故:清末民初时,富商任桐(琴父)居住在武昌,因眷恋沙湖的风光,遂在沙湖的西边修建了一座庭园,取名为琴园。其后,任桐在琴园附近又开辟了一条路与沙湖相通,路名为琴园路。

后来,琴园逐渐荒废,而琴园路也被讹传成秦园路

北京地名的来历

北京地名的来历 北京的由来 1、天桥 2、大栅栏 3、东四、西四 4、大北窑 5、亮马河 6、呼家楼 7、黄庄 8、保福寺 9、五棵松10、公主坟11、六里桥12、八里庄13、王府井14、象来街(长椿街)15、护国寺16、八王坟17、五大镇石18、北京的福禄财寿吉19、八达岭20、神路街21、和平门、复兴门、建国门22、“花椒地”——“花家地”——“画家地”23、北京胡同名24、北京动物地名25、以“营”为名的地名26、铁狮子坟27、北京的大西天和小西天28、明光村29、索家坟30、西土城路31、蓟门32、积水潭32、学院路与学院南路33、冰窖口胡同34、新街口北大街、新街口外大街与新街口豁口35、杏坛路36、小西门37、北京地名中的“居”38、北京地名中的“店”39、北京地名中的“百家姓”40、《论语》与北京地名41、北京地名的数字掌故42、北京街巷名称的由来43、北京的蔬菜地名44、京城地名的民俗情结45、北京地名中的“龙”46、被皇帝篡改過的北京地名47、北京城周边的“窑” 北京的由来 历朝历代都将北京视为重镇加以治理和保护,并不断改变着它的名称。有人统计过,北京城的各种名称达六十多个。就大家熟悉和史书中常见的说,北京地区上古时称幽陵,夏朝时称冀州,周朝时称蓟,春秋战国时是燕国的都城,故称燕京。秦置广阳、渔阳,西汉设幽州,东汉为广阳、蓟县,北魏称燕都,隋改涿郡,京杭大运河的北端就从这里开始。唐改称范阳,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就是从范阳起兵的。唐以后又一度称幽州。辽建都在上京,把这里作为陪都称幽都,也称南京,因此地在上京之南。金朝建都于此,称中都,并对其进行了扩建。这是北京八百余年建都史的开始。元朝时称大都,这时的北京城已是一个相当繁华的大都市了。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曾对大都做过详细描述。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也由此开始。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将首都定在南京。后朱棣从他侄儿手中夺得政权后,将首都迁到这里,故称北京。明朝时,还一度称北京为京师。清朝也建都北京,并沿用了明朝的名称。民国建立之后仍称北京。1928年改称北平。北平这一名称是国民党四大家族之一的陈立夫提议改用的。北伐战争后,陈立夫曾在南京办了一份《京报》。这份民间报纸很敢说话,销路很好,其销出的份数比《中央日报》还多。有一天,陈立夫忽然想到首都既决定在南京,北京这一名称应更改,以免残余军阀再图在那里起野心设政府。于是,他让《京报》罗时实执笔,写下了《正名之重要》一文。国民政府采纳了陈立夫的建议。其实,历史上北京的北平之称早已有之。那是1368年,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攻占元朝大都之后,即对大都城进行改建。第二年,朱元璋下令将元大都改称北平府,有平定了北方,从此安宁平静之意。到1403年,朱棣定都北平时,才改名北京。1949年,新中国成立,又将北平改为北京。 1、天桥 原天桥位于天坛西北,南北向跨过龙须沟。此桥是皇上去天坛祭天的必经之桥,意为通天之桥,故称“天桥”。原来的天桥是有桥的,明朝在此建有汉白玉单孔高拱桥,以通“御路”。皇帝又称为天子,天子所走之桥,故叫天桥。这就是天桥一名的由来。天桥平时有木栅栏封起来,除了皇上老儿其他人等不许通过,一般官民只能走两侧的木桥。桥下原有的河道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了龙须沟。“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整修正阳门至永定门的马路,将这条路上原来铺的石条一律拆去,改建成碎石子的马路,天桥也改建成矮矮的石桥。1929年,因有轨电车行驶不便,就将天桥的桥身修平,但两旁仍有石栏杆。1934年展宽正阳门至永

家乡地名与地方文化的关系

资环学院06房地产班张婷瑶 060906049 成都地名的历史文化内涵 ---家乡地名与地方文化的关系成都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华文化发源的一个重要源头三星堆文化和金沙文明,标志着成都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了解成都的地名将进一步了解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成都许多地名都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几乎每一条街巷都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或历史典故。 一、成都街道的演变 街道随着城市的兴起而形成,成都在公元前316年秦来蜀之前就有了居民区和街道,《华阳国志〃蜀志》载:“成都县本治赤里街”,这是成都有史料记载的第一条街。公元前310年张仪张若筑成都城,乃“徒臵少城内”,成都城“修整里阓,市张列肆,与咸阳同制。”“其郡四出大道,道实二十里,有衢。”左思《蜀都赋》形容为“画方轨之广涂,”可惜秦汉时的街名无传不可考,只留下五担山、石室、石笋、天涯石、支机石、千秋池、龙堤池、锦里等一些古迹地名。成都城内的街道,历代只有一些零星记载。唐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于公元876年增筑罗城,城内有街坊120个。北宋时,四川制臵使范成大用砖和石板铺设大街14条,计3360丈,改善了路面状况。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在城西垣内筑满城(习称少城),城内住八旗官兵眷属,“每旗官街一条,披甲兵丁小胡同三条,八旗官街共八条,兵

丁胡同共三十三条”。其时,牛车手推车拉货进城,以致街道损坏严重,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布政司查榕巢下令通城修砌街道,清理沟渠,不使积水”。1870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访问成都后写道:“街道宽阔,大多笔直,相互交叉成直角。(《四川后记》)1897年法国人马尼爱在《游历四川成都记》里,说成都的大街“甚为宽阔,夹街另筑两途,以便行人,如沪上元大之路然。”清末调查成都城共有街道438条,小巷113条(1910年《四川官报》),《成都通览》统计为543条。清人周询《芙蓉话旧录》描述了清代成都的街道情况:“全城四门及附郭街道,大小五百有奇。时未改筑马路,街面最宽者为东大街,宽约三丈。次则南大街、北大街、总府街、文庙前后街,皆二丈许。其余多不及二丈……,各街面悉敷以石板,两旁有阶沿,高于街面四、五寸,阶沿上宽二尺内外。……城内外各街平坦,无一陂陀。”1913年,拆除满城,与大城并击为一。满城胡同名称悉改为街或巷。 新中国建立后,成都从一个消费性城市,逐步向综合性工业城市转型,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城区范围扩大,街道变易甚多,随着城市规划的建设加速,许多传统的街道得到改造,城市的主要干道拓宽延伸,形成了放射加环状的道路系统。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成都新建各大干道,如: 1、贯通南北之干道:人民路、解放路、府青路、红星路; 2、贯通东西之干道:新华大道、蜀都大道; 3、环城干道:一环路和二环路。

武汉地理名故

沧海变迁.武汉三镇的由来 武昌:三国时孙权在今鄂城建都,名武昌,不久在现在的蛇山筑城,称夏口;公元280年,晋朝将江夏郡改为武昌郡,即为今天武昌城的正名之始,后又改名江夏直至清末,康熙时曾设武昌府。辛亥革命后改江夏县为武昌县,武昌即成为正式名称。 汉口:南北朝时期,汉口作为地名在史籍上出现。今天的汉口其实只有500余年历史,始于明代成化年间的汉水改道。汉水原来从龟山南边注入长江,成化年间其主流则从龟山北的集家嘴注入长江。汉水改道后的低洼荒洲地带,至清嘉庆年间发展成为与河南朱仙、江西景德、广东佛山并称四大名镇之盛誉的汉口。鸦片战争后汉口开埠通商,发展更趋快速。 汉阳:公元606年,即隋朝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唐代将县治移至汉阳市区后,才迅速发展起来。1927年初,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与汉口(辖汉阳县)两市合并作为首都,并定名为武汉。今天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合而成的“武汉市”,其历史只有74年。 三层楼 三层楼位于武昌城区的北部,泛指和平大道与新河街交汇的地带。这一带原是一片水塘荒地。清末,新河洲渐有居民,逐步形成武昌城外的集市贸易场所。1912年,从事营造业的资本家喻兴隆在今和平大道445号处修建了一栋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底层开杂货锦、棺材铺,二楼开茶馆,三楼为说书场和皮影戏场,生意兴隆,远近闻名。这座三层楼房高踞于四周平房草棚之上,非常突出,成为这一带的显著标志,人们遂以三层楼泛指这一地区。解放后扩建和平大道时,原楼己经拆除,但三层楼仍为这一带的区片名称。由武昌至红钢城的16路公共汽车在此设三层楼站。附近有条小街,至今仍叫三层楼街。 水果湖 水果湖泛指武昌城区东北部滨临东湖的大片地区,现为中共湖北省委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的所在地。 水果湖并不产水果。原是一片荒丘野岭,沟壑纵横,连农田菜地也不多。每逢下雨时,丘岭上的雨水顺着沟壑汇集到这里的湖汊里,由此出口流入东湖,人们便把这个东湖的湖汊称为水口湖。日久讹变,谐音转化为水果湖。 水果湖边有放鹰台,传为唐代诗人李白放鹰之处。解放后在此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了石斧、石铲、稻壳烧土和陶制生活用具等,说明武汉地区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现在这一带有洪山宾馆、电讯中心大楼、计量中心大楼等高层建筑。 司门口 司门口是武昌解放路与民主路交叉地带的泛称。现在坐落千这个交叉点的西北侧的武昌区人民政府,在明、清两代是湖北市政使司衙门,即藩司衙门,又称藩台衙门,俗称藩署。衙门坐北朝南,大门正对长街,即今解放路。 历史上的长街为蛇出所阻,止于蛇山南麓。蛇山以北至藩司衙门大门口的街道,称为司门口。明末迷信风水,要用破坏"龟蛇二山环卫"的办法保住大明江山,挖通蛇山(同时斩断龟首),使长街延长到藩司衙门的

北京地名的由来(中)

北京地名的由来(中) 【续接上集】25、以“营”为名的地名北京以“营”为名的地方有很多。最资深的“营”,首推顺义区的“高丽营”,是公元六四五年唐太宗亲征高丽班师后,安置归顺唐朝的高丽将士及家属的地方,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辽、金时代,粮食经船运到京郊,在坝河码头换用骆驼驮载进城,因此在码头建有骆驼房。押运粮食的都是军人,他们的营盘叫“驼房营”,在今酒仙桥地区的坝河南岸。一二七二年,忽必烈建立元大都。如今在圆明园西侧有个“骚子营”,曾是蒙古兵军营,因汉人蔑称蒙古兵为“骚鞑子”而得名。一三六八年,明朝朱元璋称帝这年,大将军徐达拿下元大都,派副将军常遇春镇守通州,留下了“常营”,在今通州区西邻的管庄北部。常遇春是回族,常营至今还有不少回民。一四○六年,明永乐皇帝发兵征伐安南国(即古代越南),搜罗安南工匠七千多名参加营建北京城,安置在安南营居住,即今大栅栏地区的“大安澜营胡同”。其中有个安南人阮安,在正统年间还任过续建北京城的指挥官。明朝末年,四川女将秦良玉,曾两次入驻京城,防范八旗军的攻掠。四川兵的驻地叫“四川营”,今菜市口东有“四川营胡同”。如今在雍和宫西边,有个“五道营胡同”,明朝是“武德卫营”驻军之地,后转音讹变为

“五道营”。清朝是距今最近的朝代,留下的“营”字地名更多。一六四四年,多尔衮率清军占领北京城,于六月十五日下达“清城令”,将内城汉人全部驱赶至外城及郊外,将内城(除皇城范围)划分为八块,分驻清军八旗,号称“京旗”。清初的八旗军作战以骑马射箭为主,因此各旗都设有修造弓箭马具的工匠营。雍正八年曾有谕旨,“五匠俱系出征、行围所需,命定期考验,其技艺不精者勒限学习”。京旗五匠的构成为:弓匠一千一百一十八名,铁匠一千一百一十三名,鞍匠四百四十七名,盔匠二百二十二名,铜匠二十三名(雍正时的编制。“匠”指师傅,徒弟、助手人数在外)。现存的工匠营地名列举数例:东直门内海运仓有北弓匠营胡同,阜成门内福绥境有东、西弓匠胡同;福绥境有鞍匠胡同;蒲黄榆一带有东铁匠营,建国门内古观象台的附近有铁匠营胡同和盔甲厂胡同;东城区炮局胡同(清初的造炮厂)附近以前有铜厂胡同。至于城外留下的营的地名就更多了,例如:东营房胡同,在工体西里;西养马营胡同,在金融街以北;南营房胡同,在日坛公园以北;北营房中街,在阜成门外华联商厦以西;来广营乡,成了北京最大的居住小区———望京;勇士营,在朝来农艺园以北,是“九门提督”下属的五营之一;火器营,在海淀区蓝靛厂北路,是火枪手驻地;船营,在昆明湖南岸,是“昆明湖八旗水师”驻地。因水师教官是福建来的,旧时称南方人为“南蛮子”,所以附近还

家乡地名的学问 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家乡地名的学问》综合实践活动 方案 陈萍 活动目标 1、搜集并熟悉家乡的地名,了解这些地名的由来、趣闻、历史变迁等。 2、通过实地走访、调查、查询资料等形式掌握确切材料,了解地名知识,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及良好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在活动的各个阶段注重展示学生的特长,张扬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大胆与人交往的能力。 4、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主动关注周围事务,关注城市变化。 5、通过了解地名而了解家乡的历史,激发学生无比的自豪感,促进学生更加爱学习,用更好的知识和本领建设家乡。 活动准备 1、组织策划: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主题,制订活动方案。 2、分组活动:通过图书阅览、上网搜寻(浏览专题学习网站)、人物专访、实地考察等方式获取所需资料。 3、资料整理:引导学生根据各自主题整理资料,根据资料的内容确定合适的交流表达形式,如表演、讲述、竞赛等。鼓励学生以各种形式记录活动体验和感受,如绘画、习作、小制作、排练节目等。 活动难点:培养学生调查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的能力。 活动时间:2周 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提出问题确定活动主题制定活动方案 活动步骤: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今天带了几个谜语来考考大家,你们敢接受挑战吗?出示谜面: 猜一个城市名:两个胖子合着睡(合肥);两个节日一起庆祝(重庆);东、西、北都不通(南通) 生猜谜语

师:这就是地名的有趣性!今天我们来了解了解地名这一生活知识。(板书:家乡地名的学问) 二、集思广益,确定主题。 1、生开火车说自己所在村名或者当地小名,师相机提示说说地名的来历,地名的变迁等等。 2、学生思考后回答:我想了解家乡地名的……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预设:家乡地名的来历(地貌、人名、历史事件)家乡地名的历史变迁家乡地名变迁的小故事家乡地名的分类家乡的行政区域 3、根据学生发言,引导归类,确定活动主题。 三、小组合作,制定方案。 1、要开展好活动,必须有个活动计划,这就是活动方案。引导学生了解活动方案的内容及制作,出示一份活动方案: 灵通组活动方案组长: 活动主题:家乡地名的来历 活动任务:调查了解家乡5个地名的来历 活动方式:调查访问(调查表) 活动地点:家里、居民点、街头 时间安排:放学后 小组分工:XX(可以是几个人)访问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了解家乡地名的来历,XX访问街坊邻居了解家乡地名的来历。XX负责汇总,XX负责全组统筹。(翻开书79-80了解活动的方法) 2、将学生分成10个小组,小组合作设计活动方案。 3、全班交流,完善活动方案。 四、阶段小结,明确任务。 有了活动方案,我们的活动就有了方向和保证,请同学们放学后分头实施吧,不过大家别忘了——(读83页特别提示),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汇报我们的收获吧。 第二阶段:收集处理信息 分组调查访问收集整理记录 第三阶段:汇报交流 第四阶段:拓展提升

老北京胡同名字的由来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又拆迁改造了一些,发展至今,北京市有街巷名称的约4000多个。 为保护古都风貌,维护传统特色,北京城区划定了二十余条胡同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像南锣鼓巷、西四北一条至八条等就被定为四合院平房保护区。自元大都以来形成的老北京胡同成棋盘式格局。胡同的形成和发展,在其名称上也留下了历史变迁的痕迹,并反映出社会风情。 "胡同"即小街巷,在上海(南方)称"弄"。明代以后被官方规范为"胡同"。过去一般认为"胡同"是蒙古语城镇的音译或是蒙古语"水井"的借词,因为凡有居民聚落处必有水源(井),北京城区以水井为中心,分布居民区由来以久。最近《北京晚报》又刊登了新的考证文章,认为"胡同"不是蒙古语"水井"的借词,是汉语。 每条胡同一形成,人们自然会给它起个名,这个名称一旦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叫开了,就确确实实地代表了这条胡同在整个城市中的方位,成为人们交往、通信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标志。这是胡同名称的实用指代作用。由于胡同名称从元朝开始形成胡同起,一直都只是靠人们口头相传,至于用文字写在标牌上挂在胡同口上,只是民国后才有的。 北京的胡同虽然看起包罗万象,既有河湖海(大江胡同、河泊厂胡同、团结湖、海滨胡同)、山川日月(图样山胡同、川店胡同、回升胡同、月光胡同)、人物姓氏(张自忠路、贾家胡同)、市场商品(菜市口胡同、银碗胡同)、工厂作坊(打磨厂、油漆作胡同)、花草鱼虫(花枝胡同、草园胡同、金鱼胡同、养蜂夹道)、云雨星空(云居胡同、雨儿胡同、大星胡同、空厂)、鸡鸭鱼肉(鸡爪胡同、鸭子店、鲜鱼口、肉市街)等等,名目繁多,令人看着眼花缘乱,但如果认真分析,还是有其自个儿内在的规律的。 多以衙署官方机构、宫坛寺庙、仓库作坊,桥梁、河道、集市贸易、商品器物、人物姓氏、景物民情等决定胡同、街巷的名称,其中许多沿用至今。 1.以形象标志来命名 因而好多胡同都是以一个较明显的形象标志来命名的,这也表现出北京人的实在、直爽和风趣,象较宽的胡同,人们顺嘴就叫成了“宽街”、窄的就叫“夹道”、斜的就叫“斜街”、曲 折的叫“八道湾”、长方形的称“盒子”、短的有“一尺大街”、低洼的有“下洼子”、细长的叫“竹杆”、扁长的称“扁担”、一头细一头粗的叫“小喇叭”等等。 还有以特殊标志命名的胡同,如堂子胡同、石虎胡同、柏树胡同(今百顺胡同)、铁狮胡同等。此外,还有以当地特点或形状命名的胡同,如耳朵眼胡同、罗圈胡同、椅子圈胡同等。 2.以地名命名

韩国城市地名的由来

韩国城市地名的由来 我是个文史爱好者,从小就喜欢看地图。有专家说“地理决定历史”,也有专家说“历史影响地理”,我觉得都很有道理。 多年前就"发现"朝鲜地图上有不少“中国地名”,好多还是我家乡的,感到很好奇。直到今年上半年看到一篇有关韩国文化与中国楚文化交流的文章,才解 除了我心中的疑惑。 2005年6月在韩国江陵举行的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第7次学术会上,一批中国学者参观、考察了江陵端午祭。主会场设在江陵市政大厅,市政府门前不远处的一块巨石上刻着“第一江陵”几个大字,在端午祭场“第一江陵”这几个字也随 处可见。 江陵是笔者家乡湖北省的一个地名,是古代楚国的都城所在。何故“飞渡” 到了东北亚的韩国?这难道仅仅是历史的巧合?个中缘由容我慢慢道来。 韩国与古楚国地名辨析 在公元前的古朝鲜时期,朝鲜半岛北部先后出现檀君朝鲜、箕子朝鲜和卫满朝鲜3个王朝,南部则有马韩、辰韩、弁韩(合称三韩)等部族国家。公元前后半岛进入新罗、高句丽、百济三国鼎立时期,史称“三国时代”。 公元7世纪,新罗(676~935年)灭高句丽、百济两国,统一了半岛。公元10世纪高丽王朝(918~1392年)取而代之。后李氏朝鲜(1392~1910年) 又取代高丽。 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李氏朝鲜亡。1945年日本战败,朝鲜独立。1948年大韩民国成立,建都汉城,称为南朝鲜或韩国;同年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成立, 建都平壤,称北朝鲜或朝鲜。 以上就是整个朝鲜半岛的完整而概要的历史。 翻开朝鲜地图,中国的地名几乎遍及其全国,其中有湖北的江陵、襄阳、黄州、利川,湖南的洞庭、长沙,河南的南阳、淮阳,江苏的丹阳(古代河南、湖北亦有此地名),还有陕西的咸阳、延安,山西的五台山等等。甚至连韩国现在的首都首尔去年还叫汉城(又称汉阳,与武汉三镇之一的汉阳相同),而与古楚国息息相关的汉江,贯穿了整个韩国东西,其发源地竟也叫太白山!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韩国的这些“中国地名”是怎么来的吧。

谈武汉城市地名———一部浓缩的中国近现代史

谈城市地名———一部浓缩的中国近现 代史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是中国近现代化过程中升起的一颗明星城市。一个有趣的现象是, 的城市地名浓缩了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城市崛起于风云激荡的时代, 自然地, 城市也就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这一段历史记忆被固着在文本典籍之外的物质载体———道路、街区上, 并成为今天市民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验证了克罗齐关于历史诠释理论的最著名的命题: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在他看来,“当代性不是某一历史的特征, 而是一切历史的在特征”。 是省省会, 地处长江、汉水的交汇处。作为华中重镇, 崛起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明清时期, 汉口已经是繁盛的商业市镇和全国性的商品市场;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汉口开埠通商, 使它跻身于上海、、天津、汉口四大贸易商埠之列;19 世纪末, 之洞经略两湖, 把作为其办洋务、兴西学的“样板田” , 使在20 世纪初成

为仅次于上海的工商业基地。近代西工业文明的影响、得天独厚的地位置、特殊的历史机缘, 这几者形成一股巨大的合力, 把推倒了时代的风口浪尖。在中国近代史乃至中国历史甚至世界历史上都须浓墨重彩的辛亥革命就在武昌爆发, 一时之间, 成了中国乃至世界瞩目之所在。大革命时期, 作为国民政府的首都, 是国民革命的风云聚会之地。抗日战争初期, 沦陷后, 一度成为国民政府的临时首都, 它作为领导抗战的中心再次被世界所关注。新中国成立后, “九省通衢”的, 在和平建设时期充当了经济建设的排头尖兵,一批大型骨干企业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城市地名的近现代色彩, 主要是通过道路街区表现出来。三镇城区道路系统根据其功能的大小, 有“道”、“路”、“街”、“巷”、“里”等不同称谓。这些道路街区名称体现了历史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有的名称历代相沿成习, 呈现出连续性;有的受到社会生活的强烈影响, 名称变更, 带有时代赋予的特定涵义, 表现为连续性的中断。其中,非连续性是绝对的, 连续性是相对的。连续性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实际上, 很难找到完全没有发生改变的原生态地名), 即便现在没有变, 并不表明将来不变。就连续性而言,

老北京的趣闻传说++

老北京的趣闻传说 在张卉妍编写的《老北京的趣闻传说》里,我们从老北京的历史典故、地名由来、名胜古迹、皇城内史、城门牌楼、王府民居、胡同坊巷、会馆故居、宗教寺院、陵墓祠堂、风味饮食、民间风俗、商业传奇、交通出行、民间工艺、方言俚语、皇宫逸事方面对老北京的前尘往事进行了详细而有趣的介绍,寓教于乐,力争用最朴实、轻松的语言将各种趣闻传说向读者娓娓道来,让读者在一种轻阅读的氛围中,既能对老北京的风土人情有个清晰了解,又能愉悦身心、达到放松的效果。 内容提要 《老北京的趣闻传说》从老北京的历史典故、地名由来、名胜古迹、皇城内史、城门牌楼、王府民居、胡同坊巷、会馆故居、陵墓祠堂、风味饮食、民间风俗、商业传奇、皇宫轶事等方面对老北京的前尘往事进行了详细有趣的介绍,让读者在一种轻阅读的氛围中对老北京的风土人情有个清晰了解。 节选 《老北京的趣闻传说》: 随着岁月的流逝,在张家湾附近依据储存的不同材料,渐渐地形成了各种厂,如皇木厂、木瓜厂、铜厂、砖厂、花板石厂等。后来,其中的皇木厂、木瓜厂和砖厂形成了居民聚落,最后发展成村庄。如今通州南部的张家湾镇,就有皇木厂村和砖厂村。这两个村子就是当年存放由京杭大运河运来修建皇城用的砖石木料的仓库。皇木厂村在

张家湾镇的北侧、土桥村的东侧,是一座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村。 关于皇木厂村,还有一个故事。 那是在永乐四年,也就是1406年,当时的工部尚书宋礼受命采集建造北京城的木材。一天,宋礼在四川发现一片金丝楠木林,砍伐后辗转运输,最后沿京杭大运河运至北京,堆放在皇木厂。永乐皇帝见了大喜,将其中最大的高达六丈有余的一棵封为“神木”,没有将它用于建筑,而是作为“镇物”供奉,成为北京五镇之一“东方之镇”,皇木厂也因此被称为神木厂。后来,清朝的乾隆皇帝亲笔题写了《神木谣》,至今神木谣碑还立在北京星海钢琴厂院内。如今的皇木厂村已经发展成市级民俗旅游村,荣获“2007北京最美的乡村”称号。不仅如此,现在皇木厂村内还留藏着大量的京杭大运河古迹古物,使皇木厂村散发出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 其实,北京城不仅营建材料是从大运河来,建城后供应北京城数十万军民的粮食,也是通过大运河运过来的。可以说,没有大运河,就没有北京城。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京城的确是从河卜“漂”来的。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世界闻名的历史古城、文化名城,荟萃了中国最灿烂的文化艺术,拥有诸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这样一个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一开始就被叫作“北京”的吗?当然不是。在浩瀚的历史海洋中,这个古老的城市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据大致估计,历史上的北京竟有50多个称谓,可能是世界上名称最多的城市。 有关北京的最早记载要追溯到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大约

浅谈中国地名文化

浅谈中国的地名文化 地名是历史的精髓要素之一,虽是一个个简单的名称,却道尽了地与人,地与事、地与物的种种关系。中国地名体现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疆域政区的变化、传统文化等观念,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名大如省、自治区、市县名称,小到镇、村、街道、桥梁名称,还有大量的雅称、简称、别称等。有的地名历千年不变,有的地名则多次更换,每个地名的背后有一段故事,每个地名的后面另有一串地名。地名的由来、命名的原则、寓意都蕴涵着历史的传承和传统文化的精髓。一个地名,就是一段历史碎片;一个地名,就是一幅风情画卷。看似杂乱无章的地名,其实蕴含着众多的逸闻趣事,更承载着城市的人文底蕴。 地名是各民族语言中的普遍现象。作为一种语言符号,除了表示城市、农村、河流、山脉、道路、街巷等地理位置以外,地名词与社会、文化历史的联系也是很密切的。它的词义往往既反映着人们对地形、地物及地理位置的具体认识,同时也反映着该地的历史人文的变迁。而这一切都是借助地名的语音特点和词义特点来表现的。所以,汉语中的地名,也是中国社会历史文化信息的承载体。通名和专名原始人类同地名是无缘的,地名应该是人类进入文明阶段后的产物。最早的地名大约就是借用图腾的名称,这从国内一些少数民族的地名可以推断。比如云南彝族,曾以虎为图腾,哀牢山有彝村就名“罗摩”(母虎),山岗就叫“纳罗”(黑虎),意谓母虎族、黑虎族居住的村落、山岗(参见牛汝辰《中国地名文化》)。又云南有“鹤拓”一名,据张了先生伊鹤拓”考说》,其起源就与白族先民的鹤图腾祟拜有关。汉民族的历史地名也留下了图腾的痕迹。如山西汾河一名,就因一个一度定居此地的崇拜风鸟图腾的部落而得(王克林《汾河释名》),“风”,古与“风”通假,则也可读如“分”“汾”。不过由于时世迁易,比较难于考证罢了。 现代汉语的词汇在数量上是以双音节为主的,但在历史上却经历了一个从单音节到双音节的发展过程。汉语地名词的发展也不例外。商代和周代的地名大多数是单音节的,如商代七次迁都,七个都城名都是单音节的:毫、嚣、相、邢、庇、奄、殷。春秋战国时期的地名也还是单音节占优势。但到了汉代,单音节的地名就不多见了。现代汉语中的地名一般都是由专名和通名构成,所以至少是双音节的(一些书面语中的简称如沪、津、京除外),甚至也不乏三音节、四音节、五音节、六音节等多音节的地名,如石家庄、羊肠子沟、大秃顶子山、一三五食宿站。这说明,地名词在语音上的演变过程与整个现代汉语词汇的发展步调是一致的。汉语地名一般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构成,而且专名在前,通名在后。比如江苏省、南京市中的“省”、“市”就是通名,放在最后;而“江苏”、“南京”就是专名。由于地名是中性词,所以不包含“老”、“小”、“阿”这样富于感情色彩的词头,也不用叠音和虚字。通名和专名一般都是有着特定意义的实词类。 汉播地名起名根据不同性质粗略可以分成三大类 (1)自然地理环境的通名,如:山类:山、峰、岭、冈、坡、丘、陵、高原、山脉水类:水、河、江、湖、泊、溪、池、潭、沟、浦、海地貌类:岛、港、湾、洲、角、屿、半岛、盆地、沙漠 (2)人类居住聚落建筑的通名,如:聚落类:乡、村、庄、镇、巷、街、道、路、弄、胡同、坊口、条、新村 建筑类:楼、台、亭、阁、城;寺、庙、宫、观、店、堂铺、集、墟、场、市、店 以上如“寺”、“庙”等多属各种宗教的建筑物名,历史上由于宗教信仰的繁盛也常用来做地名通称。“道”、“路”在古代曾经一度作为行政区划的通名,近代起演变成街道通名。 (3)国家行政区域划分的通名 中国的行政区划,在漫长的历史上,变化很大。先秦代诸侯鼎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分古中国为:十六郡,郡的下面设县,这是最早的全国统一的行政区汉承秦制。唐

地名的故事

地名的故事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发现家乡有趣的地名和有趣的现象,明白地名是各个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的产物,也是人物工作、生活、交往不可缺少的工具。在读题目、调查报告、收集资料等活动中,透过地名了解历史文化,学会整理资料、提取信息、撰写调查报告,体会其中的文化,提升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本课主要是通过调查、交流等活动,发现家乡有趣的地名,了解这些地名背后的故事,感受家乡的发展与变化,为家乡的历史感到骄傲和自豪。 3.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生活,发现家乡有趣地名,通过了解地名的来历,加深对家乡文化的了解。 【学习重点】 了解家乡地名的背景和文化,感受家乡的环境和历史背景,培养对家乡的发展与变化的自豪之情。 【学习难点】 能通过家乡的地名来感受家乡的文化,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学习过程】 一、学习引入。 一元路、二道街、三太里、四方坪……听过这些地名吗?家乡有哪些有趣的地名?知道这些地名的来历吗?听听家乡地名的故事,从中感受家乡的悠久历史和人杰地灵。 二、自主预习。 1.给家乡的地名分分类、排排队,看能不能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2.地名的学问还真不少。比一比,看一看,有什么发现,有什么疑问? 三、新知学习。 活动一: 家乡有哪些有趣的地名?请你写下来。

活动二: 说一说你感兴趣的地名,想办法了解它的来历吧! 活动三: 让我们寻找发生在家乡的故事,和同学交流分享吧! 四、巩固练习。 1.为什么很多城市都有“中山路”呢? 2.小小的_____真有趣,有的反映家乡的_____特点,有的记载着家乡的_____与_____;有的地名是最近取的,有的地名已经使用很久了,有的则改了很多次。这些_____是我们了解_____的重要线索。 3.家乡的地名很多都有特别的_____,有着优美的_____。了解地名的_____,你会发现家乡真是个_____的好地方! 4.你还知道哪些用英雄名字命名的地方? 5.为什么人们常常说我的家乡“人杰地灵”呢?

武汉地名来历

三层楼 三层楼位于武昌城区的北部,泛指和平大道与新河街交汇的地带。这一带原是一片水塘荒地。清末,新河洲渐有居民,逐步形成武昌城外的集市贸易场所。1912年,从事营造业的资本家喻兴隆在今和平大道445号处修建了一栋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底层开杂货锦、棺材铺,二楼开茶馆,三楼为说书场和皮影戏场,生意兴隆,远近闻名。这座三层楼房高踞于四周平房草棚之上,非常突出,成为这一带的显著标志,人们遂以三层楼泛指这一地区。解放后扩建和平大道时,原楼己经拆除,但三层楼仍为这一带的区片名称。由武昌至红钢城的16路公共汽车在此设三层楼站。附近有条小街,至今仍叫三层楼街。 2 六渡桥 六渡桥位于汉口中山大道与三民路相交的地带,原有一桥,名六渡桥,又有六度桥、绿豆桥、六道桥、六斗桥、陆渡桥等多种称呼。名源亦不止一说。一般认为是三百多年以前成河的玉带河上的三十多座渡桥中的一座。当时的汉口四面临水,居民常有水灾之度。明崇桢八年(公元1635年),汉阳府通判袁昌在今长堤街一线筑堤防水,取土处凹陷成河,环绕如带。为便交通,多处建桥。但也有人考证其名源于附近原有大度庵,故名六度桥。此桥随河在清末湮没,但其名作为这一带的泛称留传至今。现在,三民路南段的西侧有条长仅54米的小街,原为桥头通道,仍叫六渡桥街。 3 宗关·水厂 宗关和水厂都是汉口汉水铁桥至江汉三桥一带的泛称,几乎是同意语,但又名有自己的来历、所指。 宗关俗称上关,与下关汉口汉关对称,和武昌关,汉阳朝关一起,同属旧江汉关监督署,是过去的征税机构。名源"江汉朝宗"的"宗"字。清代在这一带没关收税。民国以后,征税作用渐小,三十年代以后仅为码头、渡口。 水厂即宗关水厂。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汉口巨商宋伟臣等筹办既济水电公司(取"水火既济"之意),在宗关兴建水厂,是武汉市最早的自来水厂。水厂建成后,四周多为农田菜地或荒地,只有水厂较为显著,人们便以水厂作为这一带的泛称,相沿至今。 4 水果湖 水果湖泛指武昌城区东北部滨临东湖的大片地区,现为中共湖北省委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的所在地。

历史上北京地名的演变

历史上北京地名的演变 本文主要是借助《北京史》这一本书,写了北京从原始社会时期至现代的名称变迁,北京的名称在历史上几经变化,有很多的别名,在不同的时期和同一时期不同民族又有不同的叫法,下面会对其进行一下详细的描述。当然,在不同时期,北京的疆域和政治地位也是不同的,在这里不会对其进行详细的解释了。 原始社会时期是史前时期,是缺少文献记载的,但还是有一些相关传说的,相传黄帝的第三代继承者颛顼(zhuan xu),曾到“幽陵”祭祀,“幽陵”就是幽州,是北京地区最早的名称。相传到了帝尧时代,在幽州建立了最初的都邑,——“幽都”,因为是从原始村落发展起来的,称作聚。直到北魏时期,这里还被称为圣聚。帝尧还派和叔来管理幽都,治理北方。帝舜时,又曾把治水失败的共工氏流放到这里来。这时候的北京是一个重要的地方,但还不是政治中心。 西周时期,今房山县琉璃河镇东面的董家林村周围是燕的都城,随着燕国疆域向东北方向扩展以及山戎部族在燕山山地的发展,董家林燕国古都都渐渐失去了它的重要地位,史载春秋中期的燕襄公时期,燕已经以蓟作为都城了。蓟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在武王灭商以后,把帝尧(黄帝)的后裔分封到这里,后来蓟归于燕的统辖之下,从春秋中期开始,蓟成为燕国的都城。 秦灭燕后,燕成为边远地区,政治地位下降。西汉初年,今北京地区为燕国,以蓟为都城,是异性诸侯王的封地。东汉初年,今北京地区曾长期处于战乱之中。东汉在北京地区的行政区划基本上沿用了西汉的制度,但也有一些变化。更适帝时期,这里划归为幽州,州牧以蓟为驻地,东汉末年,又改为州牧,为幽州,这时的幽州是抵御东北方和北方各族入侵的重镇。在魏晋时期,北京成了北方封建割据势力的一个中心。 今北京地区在隋代包括当时幽州的大部分地区,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将幽州改称涿郡;唐初改郡为州,又改称称幽州,今北京在唐代包括当时幽州的大部、檀州全部(今密云、怀柔、平谷县境)和妫(gui)州东部(今延庆县境)地区。唐玄宗天宝时一度改称为范阳郡,以后又改为幽州。幽州治所设在蓟城,城址和北魏相同,一直到五代没有什么改变。 契丹得到幽云十六州之后,便把幽州升为五京之一的南京,作为陪都,又称燕京,府名幽都[开泰元年(1012)改称析津府],军号卢龙,统檀、顺、涿、易等六州和析津、宛平等十一县。金代女真族正式建都于此,称为中都,宋金经过一系列的交涉,收回幽州,宋朝把南京改称为燕山府,郡为广阳。元代时北京为元的大都,政治、经济地位大大提升。 洪武元年,明军攻入元大都,把大都改称为北平府,设立了北平布政使司,虽然这时的北平不再是全国的首都,但在政治和军事上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1380年,燕王朱棣封国于北平, 1402年,攻占南京的朱棣正式登基,改年号为永乐,北平改称北京,作为明朝的陪都,建顺天府,共分两个县:大兴县、宛平县,大兴县管辖北京东城,宛平县管辖北京西城,北京地方官员最大的是顺天府知府。1409年,北京建立五府六部官制,称为“行在”,明清时期北京又称为京师,通称北京。此后北京之称一直延续到1928年。 1928年6月28日,民国政府改北京为北平特别市,1930年,北平特别市改为北平市,1949年9月27日,北平改名为北京,延续到现在。 参考文献:北京大学历史系《北京史》编写组编,《北京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

中国各省名称的由来

中国各省名称的由来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各个省(直辖市)名称和别称的由来源远流长,各具特色,读来使人对祖国的秀丽山川倍感亲切。 一、四个直辖市 1、北京(京) 北京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辽金是将北京作为陪都,称为燕京。金灭辽后,迁都于此,称中都。元代改称大都。明成祖朱棣登基后,从南京迁都于此,改称当时的“北平”为“北京”,意与南京相对之意,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取全称中的“京”字作为简称。 2、天津(津) 唐宋以前,天津称为直沽。金代形成集市称“直沽寨”。元代设津海镇,这是天津建城的开始。明永乐2年(1404年)筑城设卫,始称天津卫,取“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津”字作为简称。 3、上海(沪)

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1292年,上海改镇为县。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 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春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申君黄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称“申”。 4、重庆(渝) 重庆古称“巴”。秦时称江州。隋称渝州。北宋称恭州。重庆之名始于1190年,因南宋光宗赵敦先封恭王,后登帝位,遂将恭州升为重庆府,取“双重喜庆”之意。1997年,重庆设为直辖市。 隋时,嘉陵江称渝水,重庆因位于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庆简称“渝”。 二、五个自治区 1、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 蒙古原为部落名,始见于唐代记载。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元灭后,蒙古族退居塞北。明清形成内、外蒙古之称。晚清以后,泛指大漠以南、长城以北、东起哲里木盟、西至套西厄鲁特所以盟旗为内蒙古。 取全称中“内蒙古”三字作为简称。 2、维吾尔自治区(新) 辖区古称西域。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东汉魏晋改都护为长史。唐代设伊、西、庭三州和安西、北庭两个都护府。17世纪中叶以后,清朝平定了准噶尔部叛乱,在天山南北设伊犁将军。清光绪10年(1884年),改为新疆省,意为“故土新归”。1955年,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取全称中的“新”字作为简称。 3、西藏自治区(藏)

家乡名称的来历教案

《家乡名称的来历》----中山实验学校陈冬梅 教材分析: 教科书以金沙滩地区作为探究家乡名称来历的一个具体范例,帮助学生知道家乡的名称是在家乡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形成的。我根据大连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家乡大连的名称来历进行资料的查找、探究。理解个中的含义,深化对自己家乡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学情分析: 我校的学生基本上是大连本地人,大连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他们在那里生活;陌生是因为他们对家乡并不太了解.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对家乡的物产风光等有一定的了解,从大人口中也获得了某些地名的来历,但对详细内容不甚了解.他们对家乡的认知大多是零散的,表面的. 教学目标: 1,知道"大连"名称的由来,能说出大连曾经叫过的名字的来历. 2,通过读书交流,能说出两三个地名的命名方式. 3,体会家乡丰富的文化,增进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1’) 师: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不同的名称,而每个家乡的名称又各有不同的来历。这其中又有哪些不为人们了解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家乡名称的来历。(板书课题) 二、探究金沙湾的来历(5’) 1、师:书中卫我们展示了乐乐的家乡金沙湾的来历。下面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 阅读书44—45页的文字和图片,并在组内讨论:“乐乐的家乡金沙湾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书中还提到了哪些地名?它们的命名方式是什么?(ppt出示两个问题) 生:分组阅读并讨论。 2、师:好,谁来说说金沙湾的来历? 生:回答。 师:也就是说金沙湾是以什么来命名的? 生:回答。

师:(板书:地形地貌) 3、师:书中还提到了哪些地名? 生:山东、山西、湖南、湖北 师:这几个地方是怎么得名的? 生:回答。(师板书:地理位置) 师:还有吗? 生:还有中山市。 师:这个名称又有什么依据呢? 生:回答。(师板书:纪念某人或某事) 4、师小结:原来地名有这么多的命名方式啊! 三、探究大连名称的来历(10’) 1、师:课前老师布置了调查并搜集家乡大连名称的来历,谁想给大家介绍一 下大连的来历?(师板书:大连的来历) 生:我想,有关大连的来历我在书上查到是这样的: 大连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而来的。大连早在6000年前,我 们的祖先就开发了大连地区。 唐朝时称三山浦,明清时称三山海口、青泥洼口。十九世纪八十年代, 清朝于今大连湾北岸建海港栈桥、筑炮台、设水雷营,一时成为小镇。 1897年,俄国人开建了这个城市。起名“达里尼”,意为遥远的城市。1905 年,日本人占领了这个城市,把“达里尼”音译过来就成了汉语的“大连”。 师:很好,在书中查找资料说明你是个爱读书的孩子,那么他的讲述说明大连是怎么来的? 生:是根据历史发展而来的。 师:(板书:历史发展) 关于大连的来历还有其他的说法吗? 生:有,我在网上查到一个有关大连的资料说大连是因为当地的物产而得名的。(师板书:物产) 因为大连湾周围均以出产大蛎著名,因此得名“大蛎湾”后因其称谓不 雅,因而改称“大连湾”。

带拼音地名

地名: 石家庄邢台张家口秦皇岛廊坊衡水太原阳泉晋城呼和浩特乌海沈阳鞍山本溪邯郸保定唐山沧州承德大同长治朔(shuo)州包头赤峰大连抚顺丹东锦州盘锦辽阳朝阳长春四平通化延吉哈尔滨鹤岗鸡西伊春佳木斯松花江南京连云港盐城南通常州苏州杭州温州湖州金华舟山合肥淮(huai)北铜陵马鞍山黄山滁(chu)州福州三明葫芦岛阜(fu)新铁岭吉林辽源白山松源齐齐哈尔双鸭山大庆牡丹江七台河黑河徐州淮阴扬州镇江无锡宁波嘉兴绍兴衢(qu)州台州淮南芜州蚌(beng)埠(bu)安庆池州巢湖厦门莆田泉州龙岩南昌萍乡九江上饶(rao)吉安济南淄(zi)博东营烟台济宁日照郑州洛阳焦作新乡濮(pu)阳漯(luo)河周口信阳南阳武汉襄(xiang)樊(fan)沙市荆(jing)门孝感荆州长沙湘潭邵阳常德广州漳州景德镇新余鹰潭宜春赣(gan)州青岛枣庄滩坊威海泰安德州开封平顶山鹤壁安阳许昌三门峡商丘驻马店黄石十堰(yan)宜昌鄂(e)州咸宁恩施株州衡阳岳阳张家界深圳珠海韶关梅州汕尾江门阳江茂(mao)名潮州清源南宁桂林绵阳遂(sui)宁宜宾渡口贵阳遵义凯里昆明昭通玉溪个旧西安宝鸡延安汉中汕头河源惠州东莞佛山湛(zhan)江肇(zhao)庆中山揭阳柳州梧州防城港玉林百色三亚攀枝花德阳广元内江乐山南充西晶六盘水安顺都匀东川曲靖保山大理铜川咸阳渭南榆(yu)林拉萨兰州白银嘉峪关武威酒泉西宁银川乌鲁木齐石河子哈密阿克苏库尔勒塔城金昌天水平凉张掖(ye)临夏石嘴山克拉马依吐鲁番和田喀(ka)什伊宁阿勒泰河南商丘县柘(zhe)城虞(yu)城夏邑(yi)永城宁陵民权睢(sui)县郑州荥(xing)阳上街新郑巩县中牟新密登封安阳安

中国地名变更由来

中国地名变更由来 研究古今地名更替,发现河南是被误会得最惨的。古代叫宁邑,现在竟然叫新乡;古代叫应城,现在竟然叫平顶山,古代叫怀州,现在竟然叫焦作;古代叫颍川,现在竟然叫登封;古代叫归德,现在竟然叫商丘;古代叫汝南,现在竟然叫驻马店!很多人高呼我高端大气的中原文明,竟硬生生地给改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但是调查后的事实告诉你: 1.很多地名本身就是沿用的某个朝代的古地名,如“西安”之名沿袭自明朝。 2.部分地名所指代地区存在偷换概念的问题,例如汝南和驻马店,却不知道汝南之名现在仍在被使用,就是驻马店市所辖的汝南县。驻马店市辖1个行政区9个县,汝南固然历史悠久知名度高,始于春秋的新蔡县就没历史没内涵?西周时就建立封地的遂平县(西周时为房国,唐宪宗改为遂平县)。 此外,撇开地名的历史由来不谈,很多名称本身是很有意趣的,如“商丘”,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仿佛承载了华夏五千年文明的重量,居然被世人误会成不如“归德”一名,此等逻辑和审美让人叹息。

我们来简单探讨下部分被误会得最厉害的地名出处,看看到底是谁“没文化毁历史”。时间和篇幅有限,只重点说某地区目前使用的地名渊源。 西安-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刘邦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唐玄宗把长安所在的雍州改为京兆府。该地区在宋代则经历了“永兴军路-陕西路-京兆府路”的沿革。元代先后改京兆府为“安西路”和“奉元路”。明洪武二年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之名沿用至今。长安自古帝王都,若都城改换,长安之名自然不适合沿用。 宝鸡-陈仓:宝鸡地区是周秦王朝发祥地。公元前11世纪,周先祖之一的古公亶父率族人迁徙到岐山下的周原(今宝鸡市岐山县)。秦文公四年(前762年),秦在“千渭之会”建立国都,称为“陈仓”(今宝鸡市金台区代家湾一带),这是宝鸡建城史的开端。秦德公元年(前677年),秦国迁都于雍(今宝鸡市凤翔县)。唐朝时改陈仓为宝鸡,沿用至今。一说唐玄宗有关,一说和唐肃宗有关。《旧唐书?地理书》凤翔府下载:“至德二年,肃宗自顺化郡幸扶风郡,置天兴县,改雍县为凤翔县并治郭下。初以陈仓为凤翔县,乃改为宝鸡县。”揣其用意,当是取“天兴唐室”、“凤翔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