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重要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区别文学描写和历史原貌之间的关系;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说出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能力;通过录像、材料分析,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时期的史实,了解曹操(诸葛亮)等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设计思路〗

学情分析学生对三国历史多少有一些了解,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浓厚,表现欲望强烈,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可以进一步刺激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渴求;通过学生的课堂讨论分析,可以增强师生的互动性。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初期阶段。东汉末年政局混乱,黄巾大起义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地方割据势力膨胀,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百姓渴望结束混战,实现统一,恢复安定生活。经过“官渡之战”曹操统一了北方;经过“赤壁之战”,曹操、孙权、刘备分别据有中原、江东、四川等地,形成三分天下之势,最终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教学设计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大量的影像、动画、图片等信息,不断地为学生创设一种历史情境,通过几段录像及动态的过程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有意注意。讨论题的设计,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探究。在讨论中,既可以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图片1:课题动画

图片2:(录像)讲课前我们先看一段反映东汉末年政治、经济、军事状况的录像,然后我们比一比,赛一赛谁的记忆力好,谁的综合分析能力强。

下面我们就看一看同学们谁的记忆力好,谁的综合分析能力强,通过录像我们可以看出东汉末年政治、经济、军事情况如何呢?

要求说出:政治上:政局混乱,外戚宦官专权,朝政腐败,农民起义

军事上:军阀割据

经济上: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

教师归纳;外戚宦官轮流执政导致东汉后期政局混乱,政治非常腐败,朝政腐败,官逼民反,公元184年爆发了张角等领导的黄巾大起义,朝廷无力扑灭烽烟四起的农民起义,只好号令各地豪绅组织地方武装就地镇压,由此造成地方势力恶性膨胀,中央政权日益衰落,东汉政权名存实亡,逐渐形成群雄割据,天下大乱的局面,三国鼎立的时代也从此拉开了帷幕。

一、曹操统一北方

1.了解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情况(识图)

图片3:我们来看当时主要的军阀割据势力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有曹操,袁绍,袁术,孙权等,在中原的军阀混战中,有一个人越来越突出,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曹操。曹操以数千人起家,他採取了哪些措施使自己的实力逐漸强大起來的呢?

2.材料分析:曹操势力日渐强大的原因(材料一)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招贤纳士。

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图片4:材料分析

196年,曹操把流离失所的汉献帝接到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党取得了优势地位。曹操爱才若渴,连下几次唯才是举令,于是一大批贤臣名将聚于麾下,采用屯田政策,(招募流亡农民,垦荒屯田,不仅解决了流亡农民的生计问题,而且对北方的生产恢复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更关键的是它解决了大部队粮草供应的难题)。就这样,曹操敢于向当时的大军阀袁绍挑战,双方在官渡展开了一场生死决战。

3.讲解“官渡之战”

flash动画:官渡之战

4.分析曹操以少胜多的原因(附材料二,加以说明)

材料分析:毛玠语太祖曰:“……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织,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太祖敬纳其言。

——《三国志》我们看到在官渡之战中,曹操明显处于劣势,然而兵力并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它还取决于其他很多因素,曹操之所以能够以少胜多打败不可一世的袁绍是因为他占有许多优势。回忆一下我们所讲的内容,想一想曹操拥有哪些有利条件?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

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挟天子以令诸侯,拥有政治上的优势。招贤纳士,谋士如云,勇将如雨。

实行屯田政策,解决了大部队粮草供应问题。

而袁绍这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一则材料

图片5:材料分析:沮授说绍云:“……宜迎大驾,安宫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绍弗能用。

——《三国志》袁绍自恃祖上根基深厚,地大,兵多,粮足,听不进正确意见。

在官渡之战中,袁绍傲慢,不采纳许攸的建议;曹操虚心,接受降曹的元少谋士许攸的意见,也是曹军取胜的重要原因。

5、强调官渡之战的作用

图片6: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二、赤壁之战

1.了解曹操的远大志向

图片7:官渡之战后,曹操继续对袁绍的残余势力作战,又陆续消灭了一些军阀,207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当他得胜还朝途经渤海边时,留下了豪情满怀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当时曹操 53岁了,他的壮心时什么呢?(南下统一全国)那他将遇到的对手是何许人也?

2.简述刘备、孙权情况。

3.重点介绍:三顾茅庐,隆中对。

这时孙策遇刺身亡,他的弟弟孙权继承父兄的基业并大有发展,控制长江下游的江南一带。

刘表没有什么大志,反倒是依附于他的刘备不甘寄人篱下,思贤若渴,三顾茅庐请出了在隆中隐居的诸葛亮,接受了这位年仅26岁的卧龙先生为他设计的战略思想,也就是著名的隆中对,最终实现了三分天下的鼎立之势。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设计了一幅怎样的战略蓝图呢?看书102页回答,从此隆中对策成为刘备集团的战略方针,按照这个战略方针,诸葛亮出山的第一件事就是联吴抗曹,孙刘联军同曹操展开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4.分析赤壁之战交战双方的优劣势

208年曹操率领20多万大军南下,而孙刘联军当时只有不足5万兵力。这一次曹操是占有绝对的优势兵力,然而我们都知道他却残败而回,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原因。

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一战对曹操有哪些不利因素:

多北方士兵,不习水战。铁锁联船。

(北方士兵水水土不服,疾病流行。)

曹操被表面的强大冲昏头脑,骄傲轻敌。

再看对孙刘联军来说可说是天时、地利、人和。他们利用曹军的弱点,制定了火攻的计划,运用诈降计,在一天夜里,东南风起,黄盖诈降,火烧赤壁,曹操惨败,仓皇逃回北方。

归纳:曹操:20多万人马,占有绝对优势;士兵多为北方人,不习水战,只得用铁链将战船连在一起;骄傲轻敌,中了黄盖的诈降计。

孙刘联军:不足5万,处于劣势;采用火攻,大败曹军。

图片8:flash动画:赤壁之战

5.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赤壁之战后,曹操率残部仓皇逃回北方,无力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得到巩固,并向岭南地区发展。刘备占据了湖南湖北大部分地区,攻占四川,也得到了休养生息的立足之地。所以赤壁之战形成了天下三分的格局。公元200年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建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222年孙权也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简单分析孙权称王而不是称帝的原因)。至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三国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分裂时期,但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三国鼎立局面最终结束于西晋的统一。

105页小字,了解三家归晋。

三、每课一得

了解《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区别

图片9:三国鼎立从酝酿到结束,将近百年,一时多少豪杰,他们的故事,以其特有的魅力,代代相传,经过民间艺人的加工,最后由文学家罗贯中写成了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它来源于历史,却又有别于历史,三国演义中有许多虚构的内容,我们学习历史要注意辨别小说与史书的不同。

四、巩固练习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经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重点学习了两次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这两次战役都和一个人物有关(曹操),但结果却不同: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赤壁之战曹操却在拥有绝对优势兵力的情况下惨败而回,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展开讨论)

图片10:评价曹操(略)学生展开讨论。

教案点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突出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探讨的探究式的教学理念。首先,教师通过展示反映东汉末年政治、经济、军事状况的录像,要求学生分析和归纳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使学生机获得了直观的历史感受,又提高了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其次,教师通过补充大量的文字、图片、动画等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了官渡、赤壁两次战争的胜败决定因素,既提高了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这段历史的理解。第三,教师特别重视区分文学作品和历史中的人物的区别,引导学生对此进行了专门的探讨,有助于学生重新审视三

国历史,学会区分文学和史学的不同。第四,教师重视历史地图的运用,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理解历史地图的能力。

总之,本课的教学设计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发展了学生的其他能力,是一堂素质教育的好课。

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练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练习题及 答案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东汉末年,在军阀混战中,_________控制了汉献帝,取得“________________”的有利地位。? 思路解析:曹操在东汉末年的诸侯混战中,控制了汉献帝,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为统一北方获得了有利的政治条件。? 答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2.200年,曹操打败_________,取得了________________的胜利,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思路解析:首先明确时间:200年,然后得出此次战役是官渡之战,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了袁绍,占据了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 答案:袁绍官渡之战? 3.填表: 战役名称时间交战双方结果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思路解析:该题将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内容诸要素以表格的形式对比进行分类综合,有助于比较记忆与理解。? 答案:200年曹操与袁绍袁绍战败208年孙刘联军与曹军曹军战败?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东汉末年,曹操招贤纳士,________________,实力日益增强,占据了_________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形成与_________隔黄河对峙的局面。? 思路解析:曹操重视人才的招纳,实行屯田制,发展经济,增强了实力,为统一北方提供了经济条件。? 答案:实行屯田黄河袁绍集团? 2.曹操为统一北方曾与袁绍进行了一场战役,这就是(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 D.长平之战? 思路解析:200年,曹操为统一北方,在官渡打败了袁绍,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 答案:A? 3.赤壁之战后,曹操无力南下,刘备攻占________________,孙权巩固了在________________地区的

初一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马钧和翻车,诸葛亮治措施;卫温。 2、思想教育:(1)曹操、诸葛亮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2)马钧制成的翻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灌溉工具。(3)卫温率万人船队到夷州,这一史实说明了台湾自古以来就与大陆不可分割。 3、能力培养: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曹操在官渡之战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以多败少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能够基本统一北方的原因。 教学方法: 以讲述为主的综合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阅读课前提示并交待:中国封建社会历史自东汉后,进入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的特点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提问:“东汉未年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的特点和意义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由于黄巾大起义的打击,东汉政权已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与此同时,在北方,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出现了不少的军事割据政权,各自为了扩张势力,彼此征战形成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混战局面。(出示图片《东汉未年军阀割据形势》)。 在黄河流域实力最强的军阀是袁绍和曹操。他们为争夺天下,决战于官渡。 一、官渡之战(200年曹操——袁绍) (请学生阅读132页小字,分析曹、袁的力量对比) 袁绍:地广兵多粮足,出兵10万,轻视曹操,傲漫。 曹操:只有3—4万兵力,但他能谋善断,肯于采纳部下的建议,重视敌情。 提问:官渡之战中有一个关键人物是谁?为什么? (答:许攸降曹献策),曹操采纳了许攸的建议,火烧鸟巢成功,10万袁军大乱,曹操大败袁军。袁绍从此一蹶不振,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从此,北方军阀中再没有曹操的对手。所以说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提问:想一想,曹操为什么能够在官渡之战中取胜? (要求答出:(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2)袁绍骄傲轻敌,听不进正确意见。)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131页的黑体字。(生读)这首诗抒发了他的雄心大志,曹操的雄心大志是什么?(生答:统一全国)。这时江南的局势如何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生答:占有长江下游江南一带的孙权,建立了比较稳固的统治,依附于荆州地方势力的刘备,虽然还没有地盘,但他三顾茅庐,得诸葛亮的辅佐,力量也在不断壮大。) 曹操自持兵力强大,率20万大军南下。请问这时南方孙权、刘备采取了什么措施呢?(生阅读课文后答:孙、刘联合抗曹) 二、赤壁之战(208年曹操——周瑜、诸葛亮的孙、刘联军)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看看当时双方力量对比怎样?(生答:曹军20万,孙刘联军不到5万人)处于劣势的周瑜、诸葛亮定出什么计策战胜曹操的?(学生回答,教师强调“火攻”并生动讲述火烧赤壁)结果曹操以多败少,仓惶逃回北方,不敢轻易南下。 请同学们想一想:曹操为什么在官渡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以多败少呢?(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原因有三:1、曹军不习水战。2、曹军骄傲轻敌。3、孙刘联军战术合乎天时地利。 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三、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打出投影片《三国建国年表》交待清楚三国时期开始的时间,魏、蜀、吴三国建国时间、人物、都城,结合《三国鼎立图》讲清各自的位置,并强调记忆)。 四、魏蜀吴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曹魏重视农业 (强调屯田效果,请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经过屯田,兴修水利后,出现的景象。) 曹魏政府注意水利灌溉,发明家马钧制造了能连续提水的翻车,效率很高(出示投影《翻车》,简要介绍其原理及作用)经过几年努力,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2、诸葛亮治蜀 (出示投影片《诸葛亮》画像,请学生读有关文字,然后提出问题)诸葛亮治蜀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生答:奖励农耕,重视水利;注意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等) 3、孙吴开发江南 (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江南经济得以发展的条件:(1)避战乱南迁的北方农民带去了先进的农具,农业生产技术及提供大批劳动力;(2)江南人民特别是与东南地区少数民族共同劳动的成果。(3)江南气候自然条件适合农业生产。)吴国经济的发展还表现在:(1)制瓷业;(2)造船业发达。据说孙吴的船队到过100多个小国和地区,其中有一次重大的航行,是孙权派哪位大将率万人船队到过了当时的什么地方?(生答:夷洲),这一事件证明了什么?(台湾与大陆早就建立了联系,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与大陆不可分割), 小结: 200年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北方 208年赤壁之战曹操失败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作业:课后1—3题。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设计 杨村中学赖汉鹏 教材分析 本课是“政权分立”中的一个代表课,通过学习该课,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发展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该课重点是三国鼎立的形成和两大战役,难点是对战争胜负因素的分析。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我们所要做的是如何贯彻《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如何对知识进行科学、合理的重组,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所得经验,实现开放性教学。 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 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的结果;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国号和都城。 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和影响,诸葛亮的外交政策。 2、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重点和难点 重点: 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影响及三国的关系。教学过程: 创设音影教学情境,设置问题,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 把学生带入情境,而后提问:这是哪个电视剧的片头曲呢? 学生响亮齐答:《三国演义》继续设疑: 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你能说出生活在三国时期有影响的人物吗? (选择题)下列人物中不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诸葛亮 让学生选择,四个选项学生都有选,意见肯定不一致。设计悬念!引发学生兴趣。 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三国演义》是一部有许多虚构成分的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其实并没有称帝建国,他是东汉后期而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那么曹操与三国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学习本课以后,大家就会有所了解。本课介绍了跟曹操有关的两场重要的战役。过渡到本课第一个知识点——官渡之战。 探究新课: 一、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 (一)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 幻灯显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教师简要介绍当时的军阀混战局面,让学生找到当时在北方有哪些主要的军阀(曹操、袁绍),教师强调袁绍的势力最大,曹操经过发展,实力也在不断的壮大,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曹操实力壮大的原因。学生回答后加以鼓励并归纳: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经济上,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这是曹操能战胜袁绍并统一北方的物质基础,在当时的混战局面中,曹操能这样做就表明他有过人的政治眼光。 2、官渡之战 课件显示《官渡之战形势图》,用箭头显示袁军、曹军的行军路线,之后让学生自己描述官渡之战的经过,教师强调: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心理素质,战争之前,袁绍拥兵十万,曹操却只有三四万,袁绍在兵力上占有绝对的优势。但他却因此产生骄傲轻敌的情绪,拒绝采纳谋士的正确建议。谋士许攸看出袁绍必然要失败,投奔了曹操。曹操虽然兵力处于劣势,但他善于用人,不仅屈尊出迎许攸,而且采纳了许攸的计策,派兵袭击袁军的囤粮处,烧掉其全部粮草。袁军没了粮草,军心动摇。曹军乘机发动进攻,袁绍只能自食其果,败逃河北了。

第14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14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1.识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结果,理解两次战争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2.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国时间,国号和都城,理解鼎立局面的形成和影响。 3.理解诸葛亮的外交政策,进一步提高用历史唯物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4.初步培养评价战争的能力和透过现象抓本质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导入新课。 2.播放《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片断,让学生感受战争场面和人物性格。 3.通过列表比较魏蜀吴三国的建国时间等知识。 4.通过观观察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三国形势。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2.树立初步的评价历史人物的唯物主义观,把全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 【重点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影响及三国关系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准备】备课及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结合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媒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教师引导过渡)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吗?(学生回答后继续引导)你们最熟悉或最喜欢的剧中人物都有哪些?曹操是什么时期的人物呀?学生如果答是三国,教师则抓住机会纠正。老师进一步引导出学生对曹操的评价:有可能说曹操是军事家、政治家、诗人或者说他多疑、狡诈,是一位奸臣等等,在学生的发言和讨论中,教师指出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人物和历史上的故事人物是有区别的,那么曹操与三国是怎样的关系呢?东汉末年都发生了哪些事呢?让我们来进入今天的新课。(出示课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新课: (教师引导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西汉之后东汉建立,东汉末年,中央政权名存实亡,众多军阀各据一方,互相兼并,连年混战。于是,在袁绍和曹操之间发生了战争。 (课件显示标题) 一、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习题1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一、单项选择题: 1、东汉末年,黄河中下游一带实力最强的封建军阀是() A、袁绍和曹操 B、曹操和孙权 C、曹操和刘备 D、刘备和孙权 2、曹军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3、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重要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4、官渡之战中,曹操取胜的主要原因是() A、兵精粮足 B、战术得当 C、政治优势 D、取得民心 5、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 B、三国鼎立,加剧了国家的分裂 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6、下列事件不是发生在三国鼎立时期的有() ①官渡之战②卫温到达夷洲③赤壁之战④孙权称王 A、②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 7、刘邦之所以打败项羽,曹操之所以能够战胜强敌统一北方,其共同原因是:() A、据有关中 B、废除苛法 C、重视人才 D、释放奴婢 8、下列各项与曹操无关的是:() A、挟持汉献帝 B、在官渡大败袁绍 C、在赤壁被打败 D、废汉献帝,自称皇帝。 9、赤壁之战曹操主要败在:() A、远道而来 B、战争的非正义性 C、指挥不当 D、不习水性 10、蜀国丞相诸葛亮说:“今民困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这表明:() A、蜀锦已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B、蜀锦是打败魏.吴的主要武器。

C、蜀锦制造业耗费国家资财,使国库空虚。 D、蜀锦生产技术落后,难与敌人生产相配。 二、非选择题: 1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阅读材料回答: ①此诗的作者是谁? ②他的“壮心”是什么? ③此人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他为什么能有如此作为? ④我们今天应如何评价此人? 12、阅读下列材料: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也,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请回答: ①这是什么朝代谁对当时形势的分析? ②“跨州连郡者”指的是什么? ③“然操遂能克绍”是指哪一年的什么战役? ④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什么样的谋略?产生了什么历史作用? 参考答案: 1、A 2、C 3、D 4、C 5、D 6、D 7、C 8、D 9、D 10、A 11、①曹操。②完成统一大业。③基本统一北方,因为有远大理想,并能采取正确策略。 ④曹操是我国古代史上的政治家.军事家。 12、①东汉,诸葛亮。②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③200年,官渡大战。④联孙抗曹。赤壁之战取胜,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第14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典型练习

第14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典型练习 夯实基础典型题 1、东汉末年割据一方的军阀中著名的有() ①袁绍②刘备③曹操④刘表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A.曹操和袁绍 B.曹操和孙刘联军 C.孙权和刘备 D.袁绍和孙刘联军 3、下列官渡之战的正确叙述是() A.发生在三国时期 B.袁绍全军覆没 C.发生在公元前200年 D.曹操火烧袁绍全部粮草 4、208年左右,割据东汉天下的主要军事集团是() A.袁、曹、刘集团 B.曹、刘、孙集团 C.刘、孙、袁集团 D.孙、袁、曹集团 5、三国鼎立形成的关键性战役是() A.官渡之战 B.巨鹿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 6、三国鼎立后,占领湖南、湖北大部分地区的统治者是()A.曹操 B.刘备 C.孙权D.袁绍 7、孙权大将周瑜利用曹军不习水战的的弱点,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该战役是() A. 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8、三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是()A. 曹操 B. 曹丕 C. 司马懿 D.刘备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9、下列哪一位历史人物不属于三国时期的是()A.曹操 B. 孙权 C. 刘备 D. 诸葛亮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10、“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杜甫这首诗所概括的历史与下列哪一位历史人物最 为相关?()A.曹操 B.司马懿 C.诸葛亮 D. 孙权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11、东汉结束的标志是() A.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B.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定国号魏 C.刘备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 D.孙权称王,后改称帝 12、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于() A.公元200年B.公元208年C.公元220年D.公元229年 能力提高典型题易错题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选自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学习主题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本课所涉及的三国鼎立这一史实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东汉末年政局混乱,黄巾大起义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地方割据势力膨胀,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百姓渴望结束混战,实现统一,恢复安定生活。经过“官渡之战”曹操统一了北方;经过“赤壁之战”,曹操、孙权、刘备分别据有中原、江东、四川等地,形成三分天下之势,最终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三国历史多少有一些了解,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浓厚,表现欲望强烈,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可以进一步刺激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渴求;通过学生的课堂讨论分析,可以增强师生的互动性。 三、教学设计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大量的影像、动画、图片等信息,不断地为学生创设一种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有意注意。讨论题的设计,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探究。在讨论中,既可以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中的重要历史人物,如曹操、诸葛亮;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并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 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让学生收集有关于三国的历史小故事,从多方面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时期的史实,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的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认识到国家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影响。分析战争胜败原因。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同时提问:文艺创作的三国与历史的三国究竟有何区别?你们也当回历史学家找找看。(从回忆中回到教材。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作用,使其积极主动参与教学) (二)讲授新课 投影本课学习主题。 1、官渡之战 投影《东汉疆域图》、《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提问:从这两幅图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提示:东汉末年,社会状况怎样?北方实力最强的两个军阀是谁?关系如何?)

七年级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案

(1)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官渡之战,操统一北方的条件;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马钧和翻车,诸亮治措施;卫温。 2、思想教育:(1)操、诸亮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2)马钧制成的翻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灌溉工具。(3)卫温率万人船队到夷州,这一史实说明了自古以来就与大陆不可分割。 3、能力培养: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操在官渡之战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以多败少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操能够基本统一北方的原因。 教学方法: 以讲述为主的综合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阅读课前提示并交待:中国封建社会历史自东汉后,进入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的特点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提问:“东汉未年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的特点和意义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由于黄巾大起义的打击,东汉政权已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与此同时,在北方,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出现了不少的军事割据政权,各自为了扩势力,彼此征战形成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混战局面。(出示图片《东汉未年军阀割据形势》)。 在黄河流域实力最强的军阀是袁绍和操。他们为争夺天下,决战于官渡。 一、官渡之战(200年操——袁绍) (请学生阅读132页小字,分析、袁的力量对比) 袁绍:地广兵多粮足,出兵10万,轻视操,傲漫。 操:只有3—4万兵力,但他能谋善断,肯于采纳部下的建议,重视敌情。 提问:官渡之战中有一个关键人物是谁?为什么? (答:许攸降献策),操采纳了许攸的建议,火烧鸟巢成功,10万袁军大乱,操大败袁军。袁绍从此一蹶不振,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从此,北方军阀中再没有操的对手。所以说官渡之战奠定了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提问:想一想,操为什么能够在官渡之战中取胜? (要求答出:(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2)袁绍骄傲轻敌,听不进正确意见。)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131页的黑体字。(生读)这首诗抒发了他的雄心大志,操的雄心大志是什么?(生答:统一全国)。这时江南的局势如何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生答:占有长江下游江南一带的权,建立了比较稳固的统治,依附于荆州地方势力的备,虽然还没有地盘,但他三顾茅庐,得诸亮的辅佐,力量也在不断壮大。) 操自持兵力强大,率20万大军南下。请问这时南方权、备采取了什么措施呢?(生阅读课文后答:、联合抗) 二、赤壁之战(208年操——周瑜、诸亮的、联军)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看看当时双方力量对比怎样?(生答:军20万,联军不到5万人)处于劣势的周瑜、诸亮定出什么计策战胜操的?(学生回答,教师强调“火攻”并生动讲述火烧赤壁)结果操以多败少,仓惶逃回北方,不敢轻易南下。 请同学们想一想:操为什么在官渡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以多败少呢?(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原因有三:1、军不习水战。2、军骄傲轻敌。3、联军战术合乎天时地利。 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三、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打出投影片《三国建国年表》交待清楚三国时期开始的时间,、蜀、吴三国建国时间、人物、都城,结合《三国鼎立图》讲清各自的位置,并强调记忆)。 四、蜀吴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重视农业 (强调屯田效果,请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经过屯田,兴修水利后,出现的景象。) 政府注意水利灌溉,发明家马钧制造了能连续提水的翻车,效率很高(出示投影《翻车》,简要介绍其原理及作用)经过几年努力,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2、诸亮治蜀 (出示投影片《诸亮》画像,请学生读有关文字,然后提出问题)诸亮治蜀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生答:奖励农耕,重视水利;注意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等) 3、吴开发江南 (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江南经济得以发展的条件:(1)避战乱南迁的北方农民带去了先进的农具,农业生产技术及提供大批劳动力;(2)江南人民特别是与东南地区少数民族共同劳动的成果。(3)江南气候自然条件适合农业生产。)吴国经济的发展还表现在:(1)制瓷业;(2)造船业发达。据说吴的船队到过100多个小国和地区,其中有一次重大的航行,是权派哪位大将率万人船队到过了当时的什么地方?(生答:夷洲),这一事件证明了什么?(与大陆早就建立了联系,说明自古以来就与大陆不可分割), 小结: 200年官渡之战操统一北方 208年赤壁之战操失败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作业:课后1—3题。 (2)

14、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14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目标 1、识记: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结果,理解两次战争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2、理解: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国时间、国号和都城,理解鼎立局面的形成和影响。 3、运用:理解诸葛亮的外交政策,进一步提高用唯物史观评价历史人物能力。 教学重点 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影响及三国的关系 合作探究 (一)、背景: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官渡之战后,曹操挥笔写下了千古诗篇《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为什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大获全胜,在赤壁之战中却惨遭失败?你得到什么启示? 当堂巩固 1、阅读材料 材料一:南阳武侯祠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占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材料二: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杜甫 请回答: (1)写出与材料一对联中涉及到的我们学习的典故(或成语)及战役各一例。 (2)两则材料都与哪位人物有关?如何评价此人?

(3)在材料中找出一句最能概括他功劳的一句话? (4)请你用一句成语来概括他的高尚品质吗?(或写了一句与他相关的诗句) 课后巩固 1、东汉末年割据一方的军阀中著名的有() ①袁绍②刘备③曹操④刘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A.曹操和袁绍 B.曹操和孙刘联军 C.孙权和刘备 D.袁绍和孙刘联军 3、下列哪一位历史人物不属于三国时期的是() A.曹操 B. 孙权 C. 刘备 D. 诸葛亮 4、“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杜甫这首诗所概括的历史与下列哪一位历史人物最为相关?() A.曹操 B.司马懿 C.诸葛亮 D. 孙权 5、巨鹿之战、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特点是() A.以少胜多 B.战术上采用偷袭方式获得成功 C.以众胜寡 D.战术上采用火攻方式获得成功 6、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于() A.公元200年B.公元208年C.公元220年D.公元229年 7、曹操在《蒿里行》这首诗里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它描写的这一惨境发生在 A.东汉初年B.东汉末年C.三国D.西晋 8、三顾茅庐、七擒七纵、空城计、借东风……这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间故事,都与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有关,他是() A.曹操 B.诸葛亮 C.周瑜 D.孙权 9、对赤壁之战中曹操战败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B.骄傲自满,对孙、刘联军采用的战术未引起重视 C.曹军疾疫流行,战斗力减弱D.天气环境(刮东风)使曹军失败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操”与“天子”各指谁?“挟天子以令诸侯”有什么作用? (2)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这是诸葛亮说给谁的建议?此建议是否正确?结合史实说明。 教学反思:

第18课 三国鼎立 导学案

第18课三国鼎立 【学习目标】 1、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三国经济概况。 2、理解三国鼎立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的重要过渡;; 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对历史事实和文学作品地分辨能力。 【重点和难点】 1、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2、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自主学习】(我自信,我学习,我思考,我快乐!) 要求:(1)认真阅读课文,完成自主学习; (2)在阅读课文时,要边阅读边勾画,对重点知识作出重要标记; (3)规范书写,认真完成; (4)力争把自主学习部分全部掌握。 一、官渡之战: 1、背景:(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曹操占据带,实力不断增强;袁绍盘踞一带,势力很大,想消灭曹操。 2、经过:________年,_________率十万大军,主力直逼曹军所在地_______。曹军只有三四万人,___________采纳谋士的计策,袭击袁军屯粮处,大败___________。 3、意义: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_____________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 1、背景:官渡之战以后,曹操基本统一___________。_________年,曹操率领20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南北。依附于荆州割据势力的___________,请来了有才能的___________辅佐。割据江东__________,统治比较稳固。 2、经过:经过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说服,孙权同意联合抗曹,双方组成五万人的孙刘联军,在长江沿岸的____________一带和曹军对峙。___________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 3、意义:赤壁之战奠定了_____________局面的形成。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1、背景:赤壁之战后,__________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_____________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__________乘机占领湖北、湖南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 2、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20年,曹操的儿子_________废掉汉献帝的,自称皇帝,国号_______,定都_________;221年,_________在_________称帝,史称______________;222年,________称王,国号_________,后定都___________,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第14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同步练习1(川教版七上)

第14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同步练习 达标训练: 1.东汉末年,曹操统一北方的主要军事对手是() A.孙权 B.刘备 C.袁绍 D.刘表 2.官渡之战的性质是() A.军事割据集团的争霸兼并战争 B.农民起义军反封建王朝的战争 C.皇族内部争夺中央政权的混战 D.少数民族反对民族压迫的战争 3.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A. 曹操和袁绍 B.曹操和刘备、孙权 C.刘备和孙权 D.袁绍和刘备、孙权 4.孙权大将周瑜利用曹军不习水战的的弱点,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该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5.奠定三国鼎立局面基础的重要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6.“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杜甫这首诗所概括的历史与下列哪一位历史人物最为相关?() A.曹操 B.司马懿 C.诸葛亮 D. 孙权 7.三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是() A. 曹操 B. 曹丕 C. 司马懿 D.刘备 8.下列哪一位历史人物不属于三国时期的是 A.曹操 B. 孙权 C. 刘备 D. 诸葛亮 9. 材料解析: 官渡之战后,曹操挥笔写下了千古诗篇《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请回答: ①你认为他的“壮心”是什么?诗歌表达了他怎样的境界? ②说说他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你认为他为什么能有此作为? 拓展训练: 10.巨鹿之战、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特点是() A.以少胜多 B.战术上采用偷袭方式获得成功 C.以众胜寡 D.战术上采用火攻方式获得成功 11. 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一些有关三国的故事,下列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A.曹操建立了魏国 B.刘邦在成都称帝建蜀汉 C.孙刘联军战曹军于赤壁 D.诸葛亮派船队到达夷洲 12.历史成语典故“三顾茅庐”“七擒七纵”都与下列哪一位历史人物有关?() A.曹操 B. 孙权 C.诸葛亮 D. 刘备 13. 动手设计一幅三国鼎立的示意图

第14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14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找准目标】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 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 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 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 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 要》《孟德新书》等书。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 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 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 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 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诸葛亮在后世受到很大的尊 崇,成都有武侯祠,大诗人杜甫也有赞扬诸葛亮的《蜀相》名篇传 世。 1.东汉末年割据一方的军阀中著名的有 ( ) ①袁绍 ②刘备 ③曹操 ④刘表 A. 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 ) A.曹操和袁绍 B.曹操和孙刘联军 C.孙权和刘备 D.袁绍和孙刘联军

3.208年左右,割据东汉天下的主要军事集团是 ( ) A.袁、曹、刘集团 B.曹、刘、孙集团 C.刘、孙、袁集团 D.孙、袁、曹集团 4.三国鼎立形成的关键性战役是 ( ) A.官渡之战 B.巨鹿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 5.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于( ) A .公元200年 B .公元208年 C .公元220年 D .公元229年 1.东汉末年著名的军阀有哪些?他们之间进行了哪些战争,各自产生了什么影响? 2.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国时间、国号和都城? 1.官渡之战后,曹操挥笔写下了千古诗篇《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 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为什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大获全胜,在赤壁之战中却惨遭失败?你得到什么启示? 2.三国鼎立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官渡之战:200年, 在官渡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三国鼎立 赤壁之战: 年,曹操率军南下,孙权、刘备组成联军,在赤壁以少胜多, 大败曹军。 魏、蜀、吴的建立:220年, 称帝,改国号为魏,建都洛阳。221年,刘 备在 称帝,国号汉,历史上叫做蜀。229年, 称 帝,国号吴,定都建业。随着魏、蜀、吴、的建立,三国鼎立 局面正式形成。 1.孙权大将周瑜利用曹军不习水战的的弱点,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该战役是 ( ) A. 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东望夏口,西望武昌……此非孟子之困于周郎者乎?”这是宋朝散文家 苏轼对下列哪次战役的感叹 ( ) 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3.三顾茅庐、七擒七纵、空城计、借东风……这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间故事,都与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有关,他是 ( ) A.曹操 B.诸葛亮 C.周瑜 D.孙权 4.对赤壁之战中曹操战败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 .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 B .骄傲自满,对孙、刘联军采用的战术未引起重视 C .曹军疾疫流行,战斗力减弱 D .天气环境(刮东风)使曹军失败 5.阅读材料

第18课三国鼎立(公开课教案设计)

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 中学历史组君 一、本课教材地位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围的局部统一,为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二、课程标准 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三、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时间、人物、结果及历史作用;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及影响。 通过对比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学生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的区分,增强学生辨别历史真伪的能力;通过对操进行评价,提高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感受历史人物的智慧;通过对历史真相的探究,培养学生客观实际,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 四、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播放课件视频《三国演义》片头,或听洪基老师演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把学生带入情景,爱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演出或听完歌曲后。 教师:这部电视剧叫什么?其中的三国时哪三个国家?你知道三国有哪些历史人物? 学生1:《三国演义》,、蜀、吴。 学生2:诸亮、操、备、权、关羽、飞等。 教师:他们都是我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人物。他们所处的时代是怎样的?他们在历史上有什么作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学习第18课《三国鼎立》。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烽火连不休:东汉末年军阀混战 教师:操所处的时代,当时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 学生:军阀混战。 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 教师:当时存在着哪些军阀势力? 学生:公度、袁绍、操、遂、马超、策、袁术、表、鲁、璋。 教师:军阀之间的混战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呢? 学生:民不聊生,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展示: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操《蒿里行》现代文翻译: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没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也听不到鸡鸣。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的,想到这里就令人极度哀伤。教师:面对这种社会状况操采取了什么措施? 学生:操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屯田,积极发展生产,解决了当时最紧要的粮食问题,同时也赢得了民心。操的实力不断增强。 教师:在北方除了操外,还有一个军阀势力也很强大,他是谁? 学生:袁绍。 二、时势造英雄:操统一北方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设计思路:根据新课标理念,教师与学生在双边活动中处于双主体地位,教师扮演着帮助学生学习和活动的促进者、组织者的角色,起着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针对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依据“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采取情境烘托、设疑讨论,借助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从而圆满完成导学任务。本课的主线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两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因。这段历史,学生较熟悉,但是由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学生显著的心理特征表现为抽象思维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绝对的特点。本课头绪多,内容复杂。首先师生建构知识结构把复杂的历史简单化,理清思路。在此基础上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引导为主,课件演示为辅助手段,激发兴趣,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突破重点难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对历史资料和文学作品的不同认识不足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因此在教学中,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对人物的评价客观公允,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所以在课堂活动中创设大量的历史问题,组织讨论,使学生在思考和争论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并渗透历史的发展规律。最终有效的达成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历史情境想像,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这一历史过程,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通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准备 1、组织学生准备资料,学唱歌曲《曹操》

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

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 七都中学张芳群 教材分析 《三国鼎立》这一课是七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一课,主要介绍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这课内容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三国鼎立”揭开了中国大分裂和大融合的序幕,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教材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但是,这一历史事件时空跨度较大,对学生的学习增加了难度。 学情分析 在学习《三国鼎立》前,学生已经了解到东汉末年宦官外戚专权导致皇权衰微,黄巾起义使东汉王朝名存实亡等情况,这些知识正是三国鼎立形成的背景之一。同时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通过小说、电视电影、游戏了解了三国时期许多生动的故事,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但初一学生认识能力还不高,容易把文学作品当成为真实的历史,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和真实的历史之间的区别。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说出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指出三国的地理位置,提高识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历史教学插图、视频,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 学习从各种途径收集史料的方法,收集讲述有关三国历史的小故事。 层层设疑,分组讨论。情境教学与问题探究式教学相结合。 阅读课文,找出关于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有关因素,提高从课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也能起重要作用。 通过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主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完美版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 ☆设计缘由: 尝试把这类学生对基本史实了解比较多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减少对知识的认知部分,提高教学目标,直接切入到对学生能力培养方面! ☆教学目标: 一、课程标准: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二、内容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史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能力。同时,通过两次战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战争胜负因素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古代战役中军事谋略的重要性;同时,人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历史史实情节的叙述和分析比较,使学生学会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曹操的评价,认识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初步学会评价历史人物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同时,批判的继承和学习他们自身所具备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 ☆本课的史实 官渡之战:公元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是割据北方的曹操和袁绍两个军阀之间为控制北方地区进行的重要战役。袁绍的实力优于曹操,但曹操顺应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势力迅速壮大。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的地位,而且曹操多次颁布“唯才是举”的办法,招募人才,重用人才;经济上,采取了屯田制度,促进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的一些措施,积蓄了军队粮草的储备,同时恢复了北方经济的发展。所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发生的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一些军事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此时,曹操发动赤壁之战,是为了乘胜消灭江东的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刘备采纳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这场战役使曹、刘、孙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的主要原因,可从三方面分析;第一,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第二,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第三,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曹操统一北方后,北方的社会经济尚未得到恢复和发展;刘备还没有自己巩固的地盘,孙权的江东也刚刚在开发之中。无论统一的经济基础,还是能够完成统一的力量对比条件,都尚未成熟。这是最根本的一点。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被迫退据北方,重新积蓄力量;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得到两湖大部分地区,后来又得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但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公元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刘备和孙权也先后称帝、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了。 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这就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资料注释: “诸葛亮借东风”:我国背靠世界最大的亚欧大陆,面临世界最大的太平洋,由于海陆的热力差异,导致我国冬天风从大陆吹向海洋,形成西北风。而夏天风从大陆吹向海洋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