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植物保护学复习资料

园艺植物保护学复习资料
园艺植物保护学复习资料

1.园艺植物保护学:指以园艺植物为保护对象,应用综合防治的方法,将有害生物的危害控制于经济损害水平之下,确保园艺生产的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应用科学。

2.经济损害水平:指造成经济损失的最低发病数量。

3.经济阈值:指应该采取防治措施时的发病数量,此时防治可防止发病数量超过经济损害水平,防治费用不高于因病害减轻所获得的收益。

4.3R:抗性、残留、再增猖獗

5.3致:致畸、致癌、致突变

6.德国德巴利(De Bary)——植物病原生物学的创始人,植物病理学之父

7.Erwin Smith——植物细菌病害的奠基人

8.植物病害的防治原理:通过人为干预,改变植物、病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减少病原物数量,削弱其致病性,保持与提高值物的抗病性,优化生态环境,以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从而减少植物因病害流行而蒙受的损害。

9.有害生物防治包括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和综合防治

10.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从生物和环境的整体观念出发,本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和安全、有效、经济、简便的原则,因地、因时制宜,合理应用各种有效措施和手段,把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失阈值之下,既有效的预防或控制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达到高产、稳产和增产的目的,又确保对农业生态环境最大限度的保护,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11.发现了检疫病害该怎么处理?

A、焚烧(梨火疫病);

B、植物抗病品种的利用;

C、农业防治(a、使用无病繁殖材料;b、建立合理的种植制度;c、保持田园卫生:

剪除病枝等;d、加强栽培管理);

D、生物防治;

E、物理防治(a、热处理法;b、温汤浸种;c、热蒸汽;d、特殊颜色和物理性质的塑

①变色:指植物患病后部分或全株色泽发生不同于植物正常颜色的改变。

有均匀变色(褪绿、黄化)和不均匀变色(花叶、斑驳、明脉、碎色)

②坏死:指植物发病后细胞和组织的死亡。

有叶斑、叶枯、叶烧、疮痂、溃疡、猝倒、立枯等

③腐烂:指植物组织较大面积的分解和破坏。

有干腐、湿腐、软腐等

④萎蔫:指植物局部或整株由于失水而发生凋萎的现象。

永久性萎蔫和暂时性萎蔫

⑤畸形:指植株受病原物产生的激素的刺激而表现的异常生长状态。

有徒长、矮化、矮缩、皱缩、卷叶、根瘤、变态等

4.病征:指病原物在植物体上表现出来的特征性结构。

类型有:霉状物、粉状物、颗粒状物、点状物、脓状物、锈状物

5.侵染性病害:指由生物因子(病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可在植物个体间传染。

致病因子=病原物 6.非侵染性病害:指由非生物因子(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引起的植物病害,无病原物的侵染,不能在植物个体间传染。

致病因子=不适宜的环境条件

7.病害三角:在病害发生、发展过程中病原、寄主植物和环境条件三个基本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所构成的病害关系。

8.病害四面体:病原、寄主植物、一定的环境条件和人为因素四者共同作用引起病害的观点。

1.营养体:指菌物营养阶段的菌体,具有吸收、输送和储存养分的功能。

菌丝:单根丝状体

菌丝体:菌丝的集合体 有隔菌丝:指有隔膜的菌丝 无隔菌丝:指无隔膜的菌丝

2.吸器:指活体营养生物侵入寄主后,菌丝体在寄主细胞内形成的特殊结构。

3.菌组织:指菌丝体密集地纠结在一起形成的结构。

疏丝组织:菌丝体纠结比较疏松

拟薄壁组织:菌丝体纠结十分紧密 4.疏丝组织和拟薄壁组织可进一步构成不同类型的菌丝组织体,包括菌核、子座、菌索等。

菌核:由拟薄壁组织(外层)和疏丝组织(内部)交织而成的休眠体;休眠、一般不直接产生孢子

子座:由拟薄壁组织和疏丝组织在寄主表面或表皮下形成的产生子实体的垫状结构;可抵抗不良环境、形成产孢结构

菌索:由菌组织形成的绳索状结构;可抵抗不良环境、使菌物蔓延、作为侵入结构 5.孢子:指生物所产生的一种有繁殖或休眠作用的细胞,能直接发育成新个体。

6.子实体:指植物的产孢结构。

7.无性繁殖:指菌物不通过核配和减数分裂,营养体直接以断裂、裂殖、芽殖和原生质割裂的方式产生后代的繁殖方式。 游动孢子

根肿菌、卵菌、壶菌;无细胞壁、有鞭毛可游动;游动孢子囊 无性 孢囊孢子 接合菌;有细胞壁、无鞭毛;孢子囊

孢子 分生孢子 除接合菌以外的高等真菌;分生孢子梗

厚垣孢子 是种休眠孢子

8.有性生殖:指菌物通过细胞核结合和减数分裂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

有性生殖包括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三个阶段

子囊菌;产生在子囊内

子囊盘:呈盘状和杯状 子囊座:由子座溶解而成,无真正壳壁和固定孔口的子囊腔组成

一个子囊座由一个或多个子囊腔组成,其中只有一个子囊腔的子囊座称为假囊壳

9.菌物的生活史:指菌物孢子经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又产生同种孢子的整个生活过程。

包括无性阶段和有性阶段

无性繁殖:产生大量孢子;对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具有重要作用 有性生殖:产生变异适宜环境;是初侵染源

10.转主寄生:指生活史中各阶段需要在不同种的寄主上度过寄生生活的现象。

11.多型性:指转主寄生的菌物产生两种及以上的孢子类型的现象。

12.锈菌产生的5种孢子类型: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担孢子

13.菌物的分类系统:采用生物八界分类系统:

原生生物界——根肿菌门

假菌界——卵菌门、丝壶菌门

真菌界——壶菌门、接合菌门、子囊菌门、担子菌门

1.原核生物:指无核膜包被、有细胞壁和细胞膜或只有细胞膜、无有膜包被的细胞器的单细胞微生物。 包括细菌和菌原体,菌原体包括植原体和螺原体

2.细菌的形态:球状(球菌)、杆状(杆菌)、螺旋状(螺旋菌)

3.细菌的结构:

黏质层:以多糖为主;比较厚而固定的黏质层称为荚膜;植物病原细菌很少有荚膜 细胞壁:由肽聚糖、脂类和蛋白质构成;维持细胞外形、保护细胞

鞭毛:是产生于细胞质膜下粒状鞭毛基体上,穿过细胞壁和黏质层延伸到体外的丝状结构,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核区;

质粒:独立于核质之外的环状遗传因子;编码细菌的抗药性、育性或致病性等性状芽孢:内生孢子;有很强的抗逆能力;植物病原细菌通常无芽孢

革兰氏染色:植物病原细菌多为阴性,少为阳性

4.革兰氏染色

过程:涂片→干燥→固定→初染(结晶紫)→媒染(碘液)→脱色(酒精)→复染(番红)→镜检(阳紫阴红)

5.培养性状

1)植物病原细菌:多数为死体营养生物,可人工培养,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白色、灰白色或黄色菌落;好氧;

培养基pH:中性偏碱;T:26—30℃,33~40℃停止生长,50℃、lOmin时多数死亡。

2)维管束难养细菌:在人工培养基上难以培养(如木质菌属Xylella)或不能培养(如韧皮杆菌属Liberobacter)

3)植原体:至今还不能人工培养

4)螺原体:需在含有甾醇的培养基上才能生长,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煎蛋形菌落。6.生长:指细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不断地吸收营养物质进行代谢活动,从而使细胞质的量不断增加,体积随之增大的过程。

7.繁殖:指细菌由于细胞分裂而引起个体数目增加的过程。

8.遗传的保守性:指细菌分裂过程中,细菌的遗传物质及基因组也同步分裂,然后均匀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从而保证了亲代的各种性状能稳定地遗传给后代,经培养基培养好多代都不改变性状的现象。

9.遗传变异包括形态变异、生理变异、致病性变异等

10.表型变异可归结为两种性质不同的变异:突变和通过结合、转化、转导方式

11.细菌的主要类群及所致病害:

1)土壤杆菌属=农杆菌

代表病原菌:根癌土壤杆菌(又称冠瘿病菌),寄主范围极广,可侵害90多科300多种双子叶植物,尤以蔷薇科植物为主,引起桃、苹果、葡萄、月季等根癌病。

2)假单胞菌属

典型种:丁香假单胞菌,寄主范围很广,引起叶斑或坏死症状以及茎秆溃疡,如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3)劳尔氏菌属

典型种:青枯菌,寄主范围很广,最感病的是茄科作物。

4)黄单胞菌属

成员:均为植物病原菌,如引起甘蓝黑腐病的野油菜黄单胞菌、水稻白叶枯病的稻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稻黄单胞菌稻生致病变种。

5)欧文氏菌属

重要植物病原菌:解淀粉欧文氏菌,引起梨火疫病,外检病害。

6)果胶杆菌属

会产生大量果胶酶。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寄主范围广,侵害20多科数百种果蔬和大田作物,引起肉汁或多汁组织的软腐,如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

7)韧皮部杆菌属

病菌的寄主:主要是柑橘属、金柑属和枳属。另外,草地菟丝子可从柑橘上将病菌传到夹竹

桃科草本植物长春花植株上,引起典型的黄龙病症状。

8)木质部小菌属

已确认病原种:难养木质菌,引起葡萄皮尔氏病、苜蓿矮化病、桃伪果病等。

9)棒形杆菌属

重要病原菌成员:密执安棍形杆菌环腐致病亚种,导致马铃薯环腐病,引起环状维管束组织坏死。

10)链霉菌属

多为土壤习居性微生物,少数侵害植物,如引起马铃薯疮痂病的疮痂链霉菌。

11)螺原体属

重要成员:柑橘螺原体,引起柑橘等植物的僵化病。

12)植原体属,即原来的类菌原体

目前还不能人工培养。常见的植原体病害有桑萎缩病、泡桐丛枝病、枣疯病等。

12.原核生物病害的特点及诊断:

1.症状特点

A. 细菌病害表现坏死、腐烂、萎蔫和瘤肿等症状,变色的较少;有的还有菌脓溢出。

B. 田间症状特点:一是受害组织表面水渍状或油渍状,二是在潮湿条件下,病部有黄褐或乳白色、胶黏、似水珠状的菌脓;三是腐烂型病害患部往往有恶臭味。

C. 植物菌原体病害的症状主要有变色和畸形,包括病株黄化、矮化或矮缩,枝叶丛生,叶片变小,花变叶等。

2.侵染和传播特点

A. 细菌一般通过伤口和自然孔口(如水孔或气孔)侵入寄主植物,主要通过流水(包括雨水、灌溉水等)进行传播。

B. 由于暴风雨能大量增加寄主伤口,有利细菌侵人,而且促进病害的传播,创造有利病害发展的环境,因而往往成为细菌病害流行的一个重要条件。

C. 植物菌原体和寄生维管束的难养细菌往往借助叶蝉等昆虫介体或嫁接、菟丝子才能传播。

3.病原物的观察。

菌原体必须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

细菌病害病部徒手切片的喷菌现象。喷菌现象为细菌病害所特有,是区分细菌与真菌、病毒病害的最简便的手段之一。

4.病原物的分离培养和柯赫氏法则验证。

细菌

植原体:尚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可通过菟丝子作桥梁接种传染到长春花上进行鉴定,证明其有无侵染性,从而完成柯赫氏法则的诊断程序。

1.病毒:包被在蛋白或脂蛋白保护性衣壳中的核酸分子。

2.病毒区别于其它生物的主要特征:分子寄生物、专性寄生物

3.病毒的特点:

①形体微小,缺乏细胞结构

②基因组只有一种核酸

③依靠自身的核酸进行复制,但必须依靠寄主的酶和能量系统

④严格的细胞内专性寄生物

4.多分体基因组:指许多植物病毒的基因组分布于两个或多个核酸链上。

5.多分体病毒:指病毒的基因组分布于两个以上核酸链上,且装配在不同的病毒粒体内。

核酸 基因组 6.

病毒粒体 衣壳 蛋白质亚基(结构单位)

包膜 由脂类、蛋白质和多糖组成

7.病毒的理化特性:

a) 钝化温度(TIP ):指将病组织汁液在不同温度下处理10min 后,是病毒失去侵染

力的最低处理温度。

b) 稀释限点(DEP ):指将病组织汁液加水稀释,当超过一定限度时,病毒便失去侵

染力。

c) 体外存活期(LIV ):指在室温下,病毒汁液保持侵染力的最长时间。

8.内含体:指病毒的蛋白产物与病毒的核酸、寄主的蛋白质凝聚起来形成的一定体积和形状的结构。

9.病毒的复制:指病毒分别合成核酸和蛋白质再组装成子代粒体的繁殖方式。

核酸复制

病毒粒体进入寄主细胞→脱壳 病毒粒体装配

基因表达→合成外壳蛋白

10.移动:指病毒从植株的一个局部到另一个局部的过程。

移动的方式包括胞间移动(胞间连丝)和长距离移动(维管束筛管组织)

11.传播:指病毒从一植株转移或扩散到其它植株的过程。

可分为介体传播和非介体传播

种子、花粉和营养繁殖材料传播

12.非介体传播 机械传播(汁液传播)

嫁接传播

13.介体传播是病毒在田间的主要传播方式。植物病毒的传播介体最重要的是昆虫,其次是线虫、菌物、螨类和菟丝子等 14.昆虫的传毒时间性:

a) 非持久性:昆虫获毒后可立刻传毒,但很快就会失去传毒能力

b) 半持久性:昆虫获毒后不能立刻传毒,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传毒,且传毒时间有限 c) 持久性:昆虫获毒后要经过一段时间传毒,可终身保持传毒能力,甚至后代亦可

15.循回期:昆虫获毒后不能马上传毒,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传毒,这段时间叫做循回期。

16.亚病毒包括类病毒、病毒卫星及朊病毒

a) 类病毒:指在侵染植物体内能进行自我复制的没有衣壳蛋白的低分子质量环状

ssRNA 。

b)病毒卫星:指依赖于与其共同侵染寄主细胞的辅助病毒进行繁殖的核算分子,其核

酸序列与辅助病毒基因组没有明显的同源性。

病毒卫星包括卫星病毒和卫星核酸

17.常见的植物病毒:

1)烟草花叶病毒属:典型种为烟草花叶病毒(TMV),直杆状,寄主范围较广,自然传播不需要生物介体,主要通过病汁液接触传播,引起烟草、番茄等作物的花叶病。

2)马铃薯Y病毒属:典型种为铃薯Y病毒(PVY),线状,主要以蚜虫进行非持久性传播,绝大多数可通过机械传播。

3)黄瓜花叶病毒属:典型种为黄瓜花叶病毒(CMV),球状,主要依赖多种蚜虫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播,也可经汁液接触而机械传播。

4)黄症病毒属:典型种为大麦黄矮病毒(BYDY),球形,由一至数种蚜虫以持久性、循回型方式进行传播,导致小麦、水稻等黄矮病。

5)真菌传杆状病毒属:典型种为小麦土传花叶病毒(WSbMV),杆状,主要危害冬小麦和大麦,开始在叶片上形成短线状褪绿条纹,后逐渐变黄、矮化,重病株不能抽穗。

18.病毒病害的特点及诊断:

(1)症状特点:

a)类型:花叶、黄化、矮缩、丛枝等,少数为坏死斑点。

b)田间表现特点:

1)一般从分支的顶端开始,然后扩展至植株的其他部分。

2)系统侵染,引起的症状通常较均匀地分布于植株上,而不像真菌和细菌引起的

局部斑点在植株上分布不均匀。

3)随着气温的变化,特别是在高温条件下,植物病毒病时常会发生隐症现象。

(2)传播和流行特点:

主要通过昆虫等生物介体进行传播。病害的发生、流行及其在田间的分布往往与传毒昆虫密切相关。

大多数真菌或细菌病害随着湿度的增加而加重,但病毒病害却很少有这种相关性,有时干燥反而有利于传毒昆虫的繁殖和活动,从而加速病害的发展。

病毒病害的诊断及鉴定往往比真菌和细菌引起的病害复杂得多,通常要依据症状类型、寄主范围(特别是鉴别寄主上的反应)、传播方式、对环境条件的稳定性测

定、病毒粒体的电镜观察、血清反应、核酸序列及同源性分析等。

表皮层蛋白质,坚韧,阻抗外界机械作用

体壁

1.线虫下皮层活细胞,

假体腔线虫的消化系统、生殖系统和神经系统等各内部器官系统都浸没在体

腔液中

2.线虫的发育分为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

3.线虫从卵中孵化出来时已经是二龄幼虫,是侵染寄主的主要虫态

4.环境条件对线虫的生长和发育(主要指性别分化)都有影响

5.线虫的寄生性:多数植物线虫为专性寄生生物。寄生性可分为内寄生和外寄生,也可分为固定型寄生和迁移型寄生

6.植物线虫的重要属:

1)粒线虫属:雌雄虫均为蠕虫形,大都寄生在禾本科植物的地上部,形成虫瘿

2)茎线虫属:雌雄虫均为细长形,主要引起寄主组织的坏死和腐烂

3)胞囊线虫属:雌雄异形,雄虫细长而成熟雌虫呈柠檬状,胞囊实质上是含有大量卵的死去的雌虫尸体

4)根结线虫属:雌雄异形,雄虫细长,而成熟雌虫呈梨形,卵产于体外胶质卵囊内,危害植物根部,诱导根部形成瘤状根结

5)滑刃线虫属:雌雄虫均为细长形,主要危害叶和芽

7.线虫病害的特点及诊断:

由于线虫的穿刺取食对寄主细胞的刺激和破坏作用,因而植物线虫病害的症状往往表现为植株矮小、叶片黄化、根部生长不良和局部畸形等,似缺肥症状。

一般在植物的受害部位,特别是根结、种瘿内有线虫虫体,可以直接或分离后镜检诊断。

危害植物地上部的线虫和根内的寄生线虫容易从病组织上分离,但根的外寄生线虫一般需要从根围土壤中采样、分离,并要进行人工接种试验,才能确定其病原性。

1.寄生性植物:指由于根系或叶片退化,或缺乏足够的叶绿素,不能自养,必须依赖另一种植物提供生活物质而营寄生生活的植物。

特点:这类植株无叶片或叶片已经退化,叶绿素消

失,根系退变为吸器,从寄主体内摄取所需要的全

全寄生植物部营养物质

致病性:争夺全部生活物质,对寄主造成严重危害2.根据寄生性植物 e.g.列当、菟丝子

与寄主的关系和

寄生特点的不同特点:这类植株茎、叶虽含有叶绿素,但光合作用

水平很低,无法自给自足,主要通过大量摄取寄主

半寄生植物体内的水分和无机盐等物质完成其生活史

致病性:致病能力较弱

e.g.桑寄生科、槲寄生科

寄生于寄主植物茎部

3.根据寄生时侵入茎寄生植物 e.g.菟丝子、槲寄生

寄主部位的不同根寄生植物寄生于寄主植物根部,地上部与寄主植物分离

e.g.列当、独脚金

4.根据对寄主依赖的程度不同可分为兼性寄生植物和专性寄生植物

1.病原物的寄生性:指病原物在寄主植物活体内取得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

2.植物病原物可分为:

①) 死体营养生物:病原物先杀死寄主的细胞和组织,然后从死亡的细胞中吸取养分。

属于这一类的病原物都是非专性寄生的。

②) 活体营养生物:病原物和活的细胞建立密切的营养关系,有时称作活体营养寄生物。

属于这一类的病原物都是专性寄生的。

3.病原物的致病性:指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和引起病变的能力。

4.病原物的致病机制:指病原物导致植物病害的方式。

包括机械损伤、营养掠夺、化学武器——酶、毒素、生长调节物质等五种

5.毒素:指在非常低的浓度下干扰植物正常生理功能的一类对植物病害有诱导作用的非酶类

致病物质。

6.根据对寄主寄主专化型毒素:指对寄主植物和感病品种有较高致病性的毒素

种或品种有无非寄主专化性毒素:没有严格的寄主专化性和选择性,不仅对寄主植物,选择性作用而且对一些非寄主植物都有一定的生理活性,使之产生全部或部分症状7.寄主植物抗病性:指植物抵御病原物侵入及其在体内扩展并用以减轻发病和损失程度的能力。

8.根据主效基因抗病性:由单个或少数几个主效基因控制,抗病性表现为质量性状

遗传方式微效基因抗病性:由多数微效基因控制,抗病性表现为数量性状

小种专化抗病性:指寄生的某个品种能抗病原物的某个或某几个生理小种的9.根据小种现象,由主效基因控制——垂直抗病性

专化性非小种专化抗病性:指寄主的某个品种能抗病原物所有生理小种的现象,由微效基因控制——水平抗病性

10.植物的抗病机制:指植物受病原物侵染后,植物体内通过发生生理或病理变化,以抵御病原物的侵入、侵染、扩展及抑制、破坏、抗耐病原物的毒素和酶的致病机制,在形态和生理生化层面表现出的抗病性。

11.植物的抗病机制可分为主动抗病性和被动抗病性

12.植物的抗病武器有哪些?

1)物理的被动抗病性因素:A、最外层防线;B、表皮层细胞壁钙化作用或硅化作用;

C、自然孔口的结构、数量和开闭习性;

D、纤维素细胞壁

2)化学的被动抗病性因素:抗病植物可能含有天然抗菌物质或抑制病原菌某些酶的物质,也可能缺乏病原物寄生和致病所需的重要成分。

3)物理的主动抗病性因素:病原物侵染引起的植物代谢变化,导致亚细胞、细胞或组织水平的形态和结构改变,产生了物理的主动抗病性因素。

4)化学的主动抗病性因素:主要有过敏性坏死反应、植物保卫素形成和植物对毒素的降解作用等。

13.植物抗病反应是多种抗病因素共同作用、顺序表达的动态过程,根据其表达的病程阶段个同,又可划分为抗接触、抗侵入、抗扩展、抗损失和抗再侵染等过程。

14.过敏性坏死反应:指受病原侵染的植物受侵部位的组织细胞迅速坏死,使病原物被限制在死亡组织中而不能扩展的保卫反应。

15.病害循环:指病害从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包括病原物的越冬(夏)、传播、初侵染和再侵染、侵染过程四个环节。

16.越冬(夏):指病原物在一定场所度过寄主休眠阶段而保存自己的过程。

17.越冬(夏)方式有寄生、腐生和休眠三种方式

18.越冬(夏)场所:田间病株、种子、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土壤、病株残体、肥料等。

19.病原物的接种体:指病原物具有独立存活、传播和侵染功能的最小结构。

20.病原物的传播方式有:气流传播、雨水传播、生物介体、土壤和肥料传播、人为因素传播

21.各种病原物的传播方式:

①真菌主要以雨水和气流传播

②细菌多半是雨水和昆虫传播

③病毒主要靠生物介体传播

④寄生性种子植物可以由鸟类和气流传播

⑤线虫主要由土壤、灌溉水以及水流传播

22.初侵染:指经过越冬(夏)的病原物接种体,第一次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到达植株体上,

侵染并引起寄主植物发病的过程。

23.再侵染:指在一个作物生长季中,病株上形成的病原物侵染体对同一种植物进行的重复侵染。

单循环病害:指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而没有再侵染的病害。

24.植物病害 多循环病害:指病原物在一个生长季节中能够连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

次再侵染的病害。

25.侵染过程:指病原物从与寄主接触、侵入到寄主发病过程,又称病程、

可分为侵入前期、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

26.侵入前期:指病原物接种体在侵入寄主之前与寄主植物的可侵染部位的初次直接接触,或到达寄主的种围、根围或叶围,受到寄主分泌物的影响,开始向侵入部位生长或运动并产生侵染结构的阶段。

27.侵入期:指病原物侵入到寄主到建立寄生关系的阶段。

28.侵入途径包括伤口侵入、自然孔口侵入和直接侵入三种方式

29.各类病原物的侵入途径:

①病原真菌:寄生性强的真菌以直接侵入或自然孔口侵入为主,寄生性弱的真菌主要从伤口或衰亡的组织侵人。

②病原原核生物:一般细菌主要经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寄生维管束的难培养细菌和植物菌原体只能由昆虫介体和嫁接形成的伤口侵入。

③植物病毒:一般经伤口侵入,这些伤口包括机械微伤口和介体传染时造成的伤口。 ④病原线虫:一般是以穿刺方式直接侵入寄主,有时也可经自然孔口侵入。

⑤寄生性种子植物:产生吸根直接侵入寄主。

30.潜育期:指病原物侵入后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到表现明显症状的阶段。

在寄生关系中,病原物与寄主之间的营养关系最为重要

31.发病期:指症状出现后直至生长季结束或寄主生长季结束的阶段。

1.发病率:指发病植株或器官占调查植株总数或器官总数的百分率,表示发病的普遍程度。

2.严重度:表示植株或器官的罹病面积占总面积的比率。

严重度用分级法表示,即将发病的严重程度由轻到重划分出几个级别,分别用各级的代表值或百分率表示。

3.病情指数: 全面考虑发病率与严重度两者的综合指标。

4.植物病害的预测:

病害流行:指植物病害大面积发生,迅速传播造成损失的过程和现象。

依据病害的流行规律,利用经验的或系统模拟的方法估计一定时限之后病害的流行状况,称为预测。

由权威机构发布预测结果,称为预报。

5.预测可分为流行程度预测、发生期预测、损失预测三种

6.植物病害的诊断:指根据得病植物的特征、所处的场所和环境条件,经过调查和分析对植物病害的发生原因、流行条件和为害性等作出准确判断。

100(???=∑最高一级代表值

调查总叶数各级代表值)各级病叶数病情指数

诊断目的就是了解病害发生的原因,确定“是否”是某种病害,是以不同病原的病害特点为依据。准确的诊断是控制病害的前提,是防治病害的依据。

诊断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病情调查、显微镜检、试验验证、病原鉴定、专项检测。

7.诊断的程序和方法:

①首先应从症状入手确定病原类型,即确定是属于侵染性病害还是非侵染性病害。

②然后再确定侵染性病害中是真菌、病毒、细菌还是线虫或其他病原物侵染引起,非侵染性病害中是营养失衡还是环境不适等其他原因引起。

③最后再鉴定病原,确定它是哪个种、变种、生理小种或者其他具体原因。

另外,对于未知病原物,需要通过科赫法则证明它的致病性

8.非侵染性病害诊断:

对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进行病害现场的观察和调查,并了解有关环境条件的变化;

二是依据侵染性病害的特点和侵染性试验的结果,尽量排除侵染性病害的可能;

三是病原鉴定。

非侵染性病害特点:

①病害发生一般表现为较大面积同时发生,发病时间短。

②病害田间分布较均匀,发病程度可由轻到重,但没有由点到面的过程即没有发病中心。

③发病部位在植株上分布比较一致。

④症状表现没有病征,病斑不规则。

⑤在适当的条件下,有的病状可以恢复。

9.侵染性病害诊断:

侵染性病害的一些特点:

①病害发生一般不表现大面积同时发生。

②病害田间分布较分散、不均匀,有由点到面、由少到多、由轻到重的发展过程。

③发病部位(病斑)在植株上分布比较随机。

④症状表现多数有明显病征。

⑤一旦发病后多数症状难以恢复。

在此基础上,再按不同病原物的病害特点和鉴定要求,进行诊断和鉴定。

(一)真菌病害

症状鉴别:真菌病害症状多为坏死、腐烂和萎蔫,大多数在病部有霉状物、粉状物、点状物、锈状物等病征。对于常见病害,通过这一步就可确定病害种类。

对于不能确定的病害,通过刮、切、压、挑等方法制片镜检验证,观察孢子、子实体或营养体的形态、类型、颜色及着生情况等。必要时还要通过柯赫氏法则进行验证。

(二)细菌病害

症状鉴别:多数植物细菌病害症状特点表现为坏死、萎蔫、腐烂和畸形(根肿、毛根)等,病症病部有菌脓、菌膜、菌痂。坏死病斑多受叶脉限制,为角斑或条斑,初期有水渍状或油渍状边缘,半透明,常有黄色晕圈。萎蔫性病害,病株茎基部横切面用手挤后可见菌脓,且维管组织变褐。腐烂组织的常伴有臭味,无菌丝。少数维管束难养细菌病害,其症状为系统性,类似菌原体或病毒病害,无菌脓。

镜检验证:一般细菌病害简便而可靠的诊断技术是镜检病组织中有无喷菌现象。

(三)菌原体病害

症状鉴别:病害特点是植株矮缩、丛枝、小叶、黄化,少数出现花变叶或花变绿,系统性侵染,无病症。

(四)病毒病害

症状鉴别:症状主要表现为以变色(花叶、斑驳、环斑、黄化等)、畸形(矮缩、蕨叶等)、坏死,无病症,多为系统性侵染,症状多从顶端开始表现,然后在其他部位陆续出现。(五)线虫病害

症状鉴别:线虫病的病状有矮化、黄化、萎蔫、坏死、腐烂、畸形(根结、叶扭曲)等,病症有的在植物根表、根内、根际土壤、茎或籽粒(虫瘿)中可见到线虫。

(六)寄生性种子植物

寄生性植物引起的病害在病植物体上或根际肉眼可以看到寄生物,如菟丝子、独脚金等。

1.苹果和梨锈病

1)症状: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新梢和幼果。

受害叶片:叶正面产生橙黄色小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病斑,表面橙黄色针头大的小粒点(性孢子器),潮湿时溢出淡黄色黏液(性孢子),干燥后小粒点变黑色。叶背面隆起,长有灰黄色毛管状物(锈孢子器),成熟后散出黄褐色粉末(锈孢子),病斑后期变黑干枯。

转主寄主:桧柏等的针叶、叶腋或小枝上出现黄色小点,后肿胀,形成膨大的纺锤形菌瘿,翌春产生褐色圆锥形角状物(冬孢子角),干燥时干缩成污胶状物,暴雨后可形成橘黄色舌状胶质物

2)病原物:担子菌门胶锈菌属,梨:亚洲胶锈菌;苹果:山田胶锈病

3)病害循环:不完全型转主寄生锈菌(冬孢子、担孢子、性孢子4种类型)以多年生菌丝体在桧柏病组织中越冬→第二年春产生冬孢子角—担孢子(随风传播,只侵染梨树)→性孢子器→锈孢子器(不能危害梨树,而是转主寄主,越冬越夏)

4)防治:因为病害循环有两大特点:无再侵染;具有转主寄主,所以防治策略为:消灭转主寄主和及时喷药保护

2.葡萄灰霉病

1)症状:从伤口处开始发病,初产生黄色、凹陷的病斑,逐渐扩大至全果及果橞,导致果粒软腐,病部长出灰色的霉层,散出霉臭味。

2)病原物:半知菌门葡萄孢属灰葡萄孢菌

3.茄科蔬菜灰霉病

1)症状: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受害,叶、茎、花、果等所有地上部分均可感染。

叶感病后多从叶尖开始,沿叶脉间病斑呈V形扩展,初呈水浸状,后为浅褐色,边缘逐渐变为黄色;果感病后变灰白色,软腐。病部表面均可产生一层灰色霉层(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2)病原物:灰葡萄孢

3)防治:a、调节棚室环境条件;b.减少侵染源;c.药剂防治;d.生物防治

问:以灰霉病为例说明广寄主、高抗药性风险病害的遗传变异与防治策略。

答:合理用药。

方法是:①轮换用药:一个地区,一块园地,切忌长期使用单一的或性能、作用机理相似的农药,为了避免抗药病虫种群的形成,最好选用作用机制不同的几个农药品种轮换交替使用。

②混合用药: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用方式和机制不同的药剂混合施用,可以避免或减缓病原物产生抗药性。

4.苹果和梨轮纹病,又称瘤皮病、粗皮病

1)症状:○1枝干受害:以皮孔为中心形成近圆形的暗褐色病斑,中央呈瘤状突起,周围组织凹陷,边缘开裂。翌春,病斑中央产生黑色小粒点(分生抱子器或子囊座)。

○2多年生主干或主枝:病斑多限于皮层,少数可达木质部。

2)病原物:子囊菌门葡萄座腔菌属葡萄座腔菌

3)病害循环: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在枝干上越冬,翌年,分生孢子在下雨时散出,引起初次侵染;

4)防治:

①培育和选用无病苗木;

②加强栽培管理;

③消灭菌源;

④病部治疗;

⑤生长期喷药保护;

⑥贮藏期烂果控制;

⑦其他防治措施:有条件地区可实行果实套袋;避免以杨树等寄主树木作防风林;选用

抗病品种

5.梨黑星病,又称疮痂病、黑霉病,是梨树重要病害之一

1)症状:病菌危害所有绿色幼嫩组织,其中以叶片和果实受害最重

受害叶片: 叶背产生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黄白色病斑,沿叶脉扩展,并产生黑色霉状物,病重时整个叶背,叶片正面常呈多角形或圆形褪色黄斑。

幼果受害:不能膨大而脱落;较大果实受害:病部停止生长,木栓化,形成畸形果;后期受害的果实则不畸形,但在表面产生大小不等的黑色、凹陷的圆形病疤,病疤坚硬,表面粗糙,常产生星状开裂。病部均可产生黑霉。

2)病原物:子囊菌门梨黑星菌

3)病害循环: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枝梢病部和腋芽鳞片内越冬。翌春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

4)防治:农业防治(抗病品种、栽培管理、清除侵染源);化学防治

6.葡萄霜霉病

1)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其次是新梢、幼果和卷须等。

被害叶片:叶正面形成淡黄色小斑点,扩展受叶脉限制,变成黄绿色至黄褐色的多角形病斑,多个病斑愈合形成不规则形的大斑,导致叶片早期脱落。湿度较大时,叶背形成白色的霜状霉层(游动孢囊梗和游动孢子梗)

2)病原物:单轴霉属葡萄生单轴霉(葡萄霜霉病菌)

3)病害循环:病菌以卵孢子在病组织中越冬,翌春萌发孢子囊及游动孢子,由雨水传播到寄主叶片上进行初侵染。

4)防治:农业防治(抗病品种、栽培管理、清除侵染源);化学防治

7.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

被害花器:花梗肥肿、弯曲畸形,呈龙头拐状。

2)病原物:霜霉属寄生霜霉

8.柑橘黄龙病,又称枯梢病

1)症状:各生长期均可感病,以夏梢和秋梢上发生最多,春梢次之。

初期典型症状是在浓绿的树冠中有数条枝梢黄化。叶片受害后会表现黄化型、斑驳型和类缺素型三种症状

2)病原物:亚洲韧皮杆菌(柑橘黄龙病菌)

3)传播:主要通过柑橘木虱传播

4)防治:实行检疫;建立无病苗圃,培育无病苗木;改造果园;化学防治

9.茄科蔬菜青枯病,又称细菌性枯萎病

1)症状:番茄在苗期不表现症状,植株长到约30cm高以后才开始发病。发病初期先顶部叶片萎垂,然后下部叶片凋萎,中部叶片凋萎最迟。

病株最初白天萎蔫,傍晚以后恢复正常,但若土壤干燥、气温高,2~3d后病株就不再恢复而死亡。死亡后叶片色泽稍淡,但仍保持绿色,故称青枯病。土壤含水较多或连日下雨,病株可维持1周左右才死去。

2)病原物:劳尔氏菌属青枯劳尔氏菌

3)防治:以种植抗病品种和改进栽培管理技术为主,适当辅以其他防治方法

10.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又称水烂、烂疙瘩

1)病原物:果胶杆菌属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

2)病害循环:病菌在病组织中越冬,翌春成为初侵染源,入侵途径多样

3)防治:a.选栽抗病品种;b.加强栽培管理;c.及时防治害虫;d.化学防治

11.根结线虫病

1)症状:土传病害。被害根部形成根结,其大小因寄主和根结线虫的种类不同而异。

2)病原物:根结属,有南方根结线虫、爪哇根结线虫、花生根结线虫和北方根结线虫3)防治:a、轮作;b、种植抗病品种;c、栽培管理;d、化学防治;e、生物防治:重寄生、捕食线虫真菌;f、夏季高温闷棚或冬季敞棚冻地

各种蔬菜水果的病害总结:

十字花科蔬菜:病毒病、软腐病及霜霉病

茄科蔬菜:青枯病;茄子黄萎病;番茄病毒病和枯萎病

葫芦科蔬菜:霜霉病和枯萎病、瓜类疫病

豆科蔬菜:锈病、菜豆火疫病及豇豆煤霉病

苹果:腐烂病、炭疽病、轮纹病、褐斑病、轮斑病、霉心病和白粉病等。

梨:黑星病、锈病、轮纹病和黑斑病等。

柑橘:溃疡病、疮痂病、树脂病、炭疽病、黄龙病及贮藏期的青霉病、绿霉病、黑腐病和蒂腐病等,其中溃疡病和黄龙病为我国检疫性植物病害。

葡萄:黑痘病、白腐病、炭疽病和霜霉病。

川农远程继续教育《植物保护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植物保护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病理部分 一、名词解释 1.类病毒:只有核酸(小分子RNA)而无蛋白衣壳的植物感染因子,称为类病毒。 2.病状:是植物全身或局部受侵染后外表出现的异常状态,如变色、坏死、腐烂与畸形等。 3.病原物的寄生性:是指病原物在寄主植物活体内取得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 4.垂直抗性:是由单个或者几个主效基因控制控制,抗病性表现为质量性状,它决定了品 种的定性反应,抗病或者感病取决于所遇到的病原物小种。 5.病害三角关系:由感病的寄主植物,有毒力的病原物以及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这三者 之间相互配合才能引起植物病害的观点。 6.生理小种:种内形态上相同,但在培养性状、生理生化、致病力或其它特性上有差异的 生物型或生物型群称为生理小种。 7.活体营养生物:指只能从寄主的活细胞和组织中获取养分的生物,相当于过去所提的专 性寄生物和少数兼性腐生物。 8.侵染性病害:由真菌、细菌、病毒和线虫等生物病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 9.病原物的致病性:是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并引起病害的特性。 10.毒素:指病原物产生的浓度很低便能毒害寄主细胞的代谢产物。 11.鉴别寄主:用于鉴别生理小种的寄主品种叫做鉴别寄主。 12.潜育期:指病原物从侵入完成到症状显露为止的一段时间。 13.子囊果:子囊大多产生在由菌丝形成的包被内,形成具有一定形状的子实体,称作子囊 果。 14.质粒:指独立于细菌核质之外的遗传因子,呈环状结构,由双链的DNA分子组成。 二简答题 1. 单循环病害和多循环病害的流行学特点是什么? 单循环病害只有初侵染,无再侵染,或虽有再侵染,但作用不大。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病害的发生程度无大的变化,当年病害发生的轻重主要取决于初侵染的菌量和初侵染的发病程度。多为土传或者种传病害。多循环病害有多次再侵染,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病害就可以有轻到重达到流行的程度,一般引起地上部的局部性病害。

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试卷

《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试卷 姓名: 成绩 1.什么是生物技术?(10分) 答: 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有时也称生物工程,是指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其他基础科学的科学原理,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生物技术是人们利用微生物、动植物体对物质原料进行加工,以提供产品来为社会服务的技术。它主要包括发酵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 2.细胞全能性的概念?茎尖培养脱毒的原理?茎尖大小与脱毒效果及成活率的关系?(10分) 答: (1)细胞全能性是指在多细胞生物中每个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个体发育的全部基因,只要条件许可,都可发育成完整的个体。 (2)茎尖培养脱毒的原理: 病毒在植物体内通过维管束和胞间连丝传播,因此在植物体内含量不均匀,顶端分生组织带毒少,病毒含量低。 (3)进行茎尖培养时,切取茎尖越小,带有病毒的可能性越小,茎尖越小脱毒率越高,脱毒效果越好。但茎尖太小,离体培养时成活率小,反之则反。 3.何谓原生质体融合?园艺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基本方法及体细胞杂种的筛选和鉴定技术?(20分) 答: (1)原生质体融合(protoplast fusion):

指通过人为的方法,使遗传性状不同的两个细胞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借以 获得兼有双亲遗传性状的稳定重组子的过程。 (2)园艺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基本方法: 硝酸钠法、高钙离子法、PEG法、电融合法、多聚化合物法以及聚集微束激光法。 (3)体细胞杂种的筛选: 根据不同对象和目的,可用各种方法,如按细胞的形态大小,细胞繁殖状态上的差异,或利用融合细胞对温度、药物的敏感性、营养要求不同等特性进行分离选育,主要有遗传互补选择、形态特征选择、生长特性选择、敏感差异选择、低密度培养选择等方法。 (4)体细胞杂种的技术鉴定: ①、RFLP和RAPD应用于鉴定体细胞杂种;②、种特异重复DNA;③、Southern杂交在体细胞杂交中的应用;④、基因组原位杂交仔植物杂种中鉴定;⑤、其它方法。如SSR、核糖体DNA间隔序列分析及内部转录间隔区分析。 4.园艺植物常用的分子标记有哪些?分子标记在园艺植物研究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20分) 答: (1)园艺植物常用的分子标记有: 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APD(随机扩增的多态性DNA)、SSR (简单序列重复)、AFLP(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等4种。 (2)分子标记在园艺植物中的应用 1)品种鉴别与产权保护

(整理)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园艺系植物保护专业.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园艺系植物保护专业 农药应用与管理实验实习指导书 二〇〇九年五月

农药应用与管理实验实习规则 1.实验前必须认真阅读指导书,了解实验原理、方法和步骤。 2.实验时应细心听教师讲解,进行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3.爱护公共财物,药品、器材不得擅自带出实验室。 4.室内不准放置食物,不准抽烟。 5.注意安全,做好防火、防炸、防触电、防中毒等事故的发生。有机药剂、溶剂与远离火源,加热必须在水浴锅中进行。点燃酒精灯不能两灯相碰,喷灯高度要适中,防止酒精外溢飞溅,火柴残杆不许随便乱丢。易燃易爆药品操作要谨慎,处理安放要妥当。烘箱、电炉等用完后应立即截去电源,所有开关、电路及电线不得沾水弄湿,插、拨电插头时要小心。移、吸剧毒药剂时要用吸液器,毒剂的废液和含药培养基不得任意处置,必须倒入废液缸中。实验完成后要用肥皂洗手,喝水或饮食前要刷牙或漱口。一旦发生事故,应镇静,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急救。 6.实验结束后,清理并归还所有器材,如有损坏应进行登记,实验结果的原始记录经教师审阅后,方能离开实验室。实验报告按时缴送,结果误差较大或有请假手续而未进行实验的学生,应在教师指定日期补做。

实验一农药物理性状测定 一、教学目的:通过实验,掌握各种不同剂型农药的物理性状鉴定方法,以使了解农药质量测定方法和物理性状对农药药效的影响。 二、实验器材:粗、细硫磺,50ml平口烧杯,100m量筒,粗天平,500ml 烧杯,温度计,恒温水浴锅,白纸,秒表,40目筛,试管,移液管,试管架,吸耳球,显微镜,测微尺,硬纸片。 三、实验药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杀螟松乳油,2.5%溴氰菊酯乳油、粗细硫磺粉、硬水。 四、实验方法: 1.粉剂—貌似密度法测定: 取一只已知重量的平口烧杯,将粗细两种硫磺粉先后装满,用硬纸片轻轻刮平,称重,求出粉剂重量,然后把硫磺粉全部倒出,将烧杯装满水,再将水全部倒入量筒内,记录毫升数,求出貌似密度。 同容积粉剂重量(克) 貌似密度= 同容积水的毫升数(毫升) 2.可湿性粉剂—湿润速度测定 取二只500毫升的烧杯于恒温水浴锅中,在烧杯中加入硬水,使水面与水浴锅的水平面平齐,待烧杯中的水温和水浴锅的水温达30±1℃的时,分别取经过40目筛出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硫磺试样5克,置于120×120mm的白纸上,然后将两边卷起成园筒状,捏住约筒,在距离烧杯水平面约10cm,不断摇动纸筒,将试样在3—4秒内,均匀撒在水平面上,撒粉开始并立即用秒表计时,直至样品全部湿润为止,记录湿润时间,如此重复5次,取平均值,即为湿润速度。 3.乳油: 1.一般观察:乳油以外观透明,不分层,无沉淀为合格品。分别将甲胺磷、敌杀死等乳油自水面1cm高度滴入水中,不加搅拌,若能自动迅速分散,形成乳白色乳液者,则乳化性能良好,如果乳油油滴沉入水底,说明乳化性能不好,乳油药效期已过,不能应用于农田,沉积油珠越多,说明破坏愈严重。观察结果用文字记载。 2.油珠直径检查 质量好的乳油,稀释后油珠直径很小(一般以平均油珠直径在5um以下乳油质量较好)。方法是用显微镜测微尺测量油珠直径大小,每一样品取样50个油珠,测定直径,分别记载,取平均值比较各种乳油质量。 五、抽样实验结果,并进行总结。 抽查三位同学,分别鉴定粉剂、可湿性粉剂、乳油的物理性状。从三位同学操作过程中,发现不足,督其改正。并进行总结。 六、布置作业 1.农药物理性状测定有何实践意义? 2.比较粉剂和可湿性粉剂被水湿润难易程度,并说明原因。 3.通过实验,你能得出粉剂颗粒大小和可湿性粉剂湿润速度的快慢同质量好坏的关系吗?

植物保护学复习题

实用文档题复习物植保护学释词解一、名真菌的营养体:指真菌营养生长阶段所形成的结构。1. 病原生物: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有害生物。2. 寄主的蛋白等物质聚集起来,有些产物会与病毒的核酸、内含体:指植物感染病毒后,3. 形成的具有一定形状的复合体。垂直抗病性:当一个品种只抵抗一种病原物的某些小种而不抵抗其他小种,这种抗病4. 性称作垂直抗病性。5. 生理小种:指一种寄生物种内对寄主植物不同品种具有不同致病力的专化类型,即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从农业生态系统总体6. IPM 因地制宜地协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出发,生态和社会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水平之下,已获得最佳的经济、调应用必要的措施,效益。病征:在发病部位形成的病原物结构。7. 系统侵染性病害:指病原物侵入寄主后,从侵入点向四周各组织器官蔓延,最终引起寄8. 主植物绝大多数部位或全株发病。 潜伏侵染:指病原物侵入寄主后并不立即表现症状,而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或特定的9. 发育阶段才出现症状的侵染现象。活体寄生物:只能从活的寄主植物组织和细胞中吸收营养才能生存的寄生物。10. 11. 小种专化抗性:指植物只对一种寄生物的单个或少数几个小种抵抗的抗病性。由于有害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超植物在生长发育和贮藏运输过程中,12. 植物病害:品质导致产量降低、过了植物的适应能力,使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受到抑制,代谢发生改变,变劣,甚至死亡的现象,称为植物病害。13. 非偱回型病毒:指被生物介体取食后不需要在体内循回,可立即被传播的病毒。)提出的一个学说,对应于寄主方面的每一个决定抗1956Flor(14. 基因对基因学说:由任何一方的每个基病菌方面也存在一个致病性的基因。寄主-病原物体系中,病性的基因,因,都只有在另一方相对应的基因作用下才能鉴定出来。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称作病病害循环:植物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15. 害循环,也称作侵染循环。 称垂直抗性。16. 垂直抗病性:当一个品种抵抗一种病原物的某些小种而不抵抗其他小种,17. 全型锈菌:具有五种孢子即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和担孢子的典型锈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侵染并导致植物是指植物病原物大量繁殖和传播,18. 植物病害流行:植物群体中病害数病害流行表现为病原物数量的增加、群体发病,造成损失的过程和现象。量和病害严重程度增加以及发病范围的不断扩大。泛指对病原物有杀伤作用从而减轻对植物的侵染和致病能力的非酶类小植物保卫素:19. 分子化合物。.寡足型幼虫:只有胸足没有腹足的幼虫类型。20 .羽化:成虫从前一虫态破壳而出的过程。21 .有效积温法则:昆虫的一定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有效温度的积累值往往是一个常数。22通过体内生理编码过程控制的发育滞育:昆虫在温度和光周期变化等外界因子诱导下,23.停滞状态。24.天敌昆虫:具有天敌作用的昆虫,如螳螂、瓢虫等。害虫:指危害农作物及其产品的昆虫,极少数螨和软体动物。25. 实用文档即虫害:指害虫危害农作物及其产品而造成其数量和质量上的损失,严重时引起灾害,26. 虫灾。:利用有益生物及代谢产物防治害虫的方法。生物防治法(广义)27. :根据农田环境、寄生植物和害虫间的相互关系,利用栽培管理技术,有农业防治法28. 某些因子,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而不利于害虫的发生。目的的改变单年流行病害:病原物在同一生长季节能够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再侵染,既病害在同一29. 生长季节可以从轻到重直至流行。病害的发生程度取决于再侵染的次数。(2分)30.完全变态: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经过

(完整版)植物保护技术试卷及参考答案.doc

植物保护技术考试试题 专业:农村家庭经营科目:植物保护技术 题号一二三四总分 得分 一、填空题( 15 个空,每空 2 分,共 30 分。) 1、昆虫各体段的主要生理机能,头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中 心,胸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中心,腹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中心。 2 、植物病害的病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五大类型。 3 、常用的农药施药方法有 ( 举出三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拌种浸种、熏蒸法等。 4、危害玉米的主要害虫有: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和东 亚飞蝗。 5、根据金龟子的生活习性,防治上应注意______________月份幼虫浅 土层的危害及 ______________月份成虫期的危害。 二、单项选择题(10 个小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把你认为正 确的选项代号填在括号里,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植物病虫害防治方法中()是物理机械防治法。

A、轮作换茬 B、以虫治虫 C、合理密植 D、灯光诱杀 2、下列农药的简易鉴别方法适用于可湿性粉剂农药的是() A、漂浮法 B、振荡法 C、烧灼法 D、热溶法 3、下列农药不按防治对象来分的是() A、杀线虫剂 B、杀菌剂 C、有机农药 D、除草剂 4、下列属于有机磷杀虫剂的是() A、天王星 B、敌敌畏 C、吡虫啉 D、扑虱灵 5、干旱缺水地区使用农药适用()方法。 A、喷粉 B 、喷雾 C、拌种 D 、熏蒸 6、小地老虎()后昼伏夜出,夜晚活动取食。 A、2 龄 B 、3 龄 C、4 龄 D 、5 龄 7、防治水稻纹枯病哪一种药剂防治效果较好?( ) A、多菌灵 B、井冈菌素 C、三唑酮 D、百菌清 8、小麦叶锈病在降雨少但田间湿度高的情况下病害发生() A、较轻 B、较重 C、不发生 D、不影响 9、在成虫期,可用黄盆进行诱集的蔬菜害虫是() A、黄守瓜 B、温室白粉虱

植物保护学复习资料

植物保护学复习资料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绪论 植物保护学:是一门研究有害生物及其控制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科学。 “3R”问题:有害生物抗药性(resistance)再猖獗(resurgence)和农药残留(residue) 植物保护:是植物生产管理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它以生态学的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各种技术措施,将有害生物持续地控制在经济允许损失水平之下或美学容许的范围之内,从而达到植物的可持续生产。 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危害的发生原因,发生发展规律,植物与病原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病害控制的科学。 第一章 *植物病害:当植物遇到病原生物侵染或不良环境条件时,其正常的生理机能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一系列生理,组织和形态病变,引起植株局部或整体生长发育出现异常,甚至导致死亡的现象。 病因:引起植物偏离正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病变的因素。 构成植物病变及影响其生长发展的基本因素:植物,病原体和环境条件。 症状:植物病变经过一系列病变过程,最终导致植物上显示出肉眼可见的某种异常状态。外部症状可区分为病状和病征两类。 *病状:是指在植物病部可看到的异常状态,如变色,坏死,腐烂,萎焉和畸形。 病征:是指病原物在植物病部表面形成的繁殖体或营养体,如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和菌脓。 病状类型: 变色:是指植物患病后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绿色或发生颜色变化的现象。 褪绿或黄化:植物绿色部分均匀变色,即叶绿素的合成受抑制。 花叶:植物叶片发生不均匀褪色,黄绿相间,形成不规则的杂色。 红色:叶绿素合成受抑制,花青素合成过盛,叶色变红或者紫红。 坏死:是指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受到破坏而死亡,形成各种各样的病斑。可发生在植物的根茎叶果等各部分,其形状,大小和颜色不同。 腐烂:是指植物细胞和组织发生较大面积的消解和破坏现象。分为干腐,湿腐,软腐和立枯。 干腐,若细胞消解较慢,腐烂组织中的水分能及时蒸发而消失,病部表皮干缩或干瘪,就会形成干腐。如马铃薯 湿腐,若细胞消解较快,腐烂组织不能及时失水,则形成湿腐。如甘薯 软腐,若先在细胞壁中胶层受到破坏,腐烂组织的细胞离析,以后再发生细胞的消解。 立枯,因幼苗的根腐或茎腐,引起地上部分迅速倒伏或死亡。 生理性萎焉:是由于土壤中含水量过少或高温时过强的蒸腾作用而使植物暂时缺水而引起的,此时若及时供水,植物仍可恢复正常。 病理性萎焉:是指植物根或茎的维管束组织受到破坏而引起的凋萎现象,这种凋萎大多不能恢复,甚至导致植株死亡。 畸形:是指由于病组织或细胞生长受阻或过度增生而造成的形态异常的现象。

园艺植物生物技术整合版

第一章绪论 1.什么就是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P1 答: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就是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其她基础学科得科学原理,利用生物(或生物组织、细胞、器官、染色体、基因、核酸片段等)得特性与功能,设计、构建具有预期性能得新物质或新品系,加工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得综合性技术。 生物技术包括传统生物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传统生物技术就是指通过微生物得初级发酵来生产产品,如酱油、醋、酒、面包、奶酪、酸奶等食品得制作技术。现代生物技术就是指以现代生物学理论为基础,以基因工程为核心得一系列技术得总称。 生物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农林牧渔、医药食品、轻工业、化学工业与能源等领域,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2、什么就是园艺植物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 in horticultural plants)?P1 答:园艺植物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 inhorticulturalplants)以园艺植物为材料,利用生物技术,创造或改良种质或生物制品得一门技术,它就是园艺学与生物技术得交叉技术学科,就是在植物组织培养、植物细胞工程、植物染色体工程、植物基因工程、植物分子标记与生物信息学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基础上产生与发展起来得、这些先进得现代生物技术在园艺科学上得应用构成了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得主要内容。 3.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得主要内容有哪些?P1—-5 答:①园艺植物组织培养(也称园艺植物离体培养) 指无菌与人工控制得环境条件下,利用人工培育基,对园艺植物得胚胎(成熟与未成熟得胚、胚乳、胚珠、子房等)、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组织(分生组织、形成层、韧皮部、表皮、表层、薄壁组织、髓部等)、细胞(体细胞、生殖细胞等)、原生质体等进行离体培养,使其再生发育成完整植株得过程。植物细胞全能性就是植物组织培养得理论基础。 ②园艺植物细胞工程 指应用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得原理与方法,通过某种工程手段,以植物细胞为基本单位,在离体条件下进行培养、增殖,或人为地使细胞某些生物学特性按人们得意愿发生改变,从而达到改良品种与创造新品种,加速植物繁殖或获得某种有用物质得过程。 ③园艺植物染色体工程 培养获得单倍体,通过染色体加倍,迅速获得纯系;诱导多倍体,通过选育直接获得多倍体品种;通过染色体交换、附加或易位,获得染色体代换系、附加系或易位系、 ④园艺植物基因工程 就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与微生物学得现代方法为手段,将不同来源得基因(或DNA 分子),按预先设计得蓝图,在体外构建杂交DNA分子,然后导入园艺植物细胞,以改良园艺植物原有得遗传特性,获得新种质或新品种。 ⑤园艺植物分子标记 广义分子标记就是指可遗传得并可检测得DNA序列或蛋白质。狭义得分子标记就是指能反映园艺植物个 4、您认为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发展趋势有哪些?P11体或种群间基因组中某种差异特征得DNA片段。? ——13 答:①产业化步伐加快,②由转移抗性性状向优质、高产等多种优良性状发展,③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紧密结合得实用化进程加速(分子标记技术、胚挽救技术与细胞融合技术、单倍体培养技术、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与筛选技术),④基因表达与功能研究更加深入 植物组织培养部分(第2-6章) 一.主要名词概念 1.植物细胞全能性:植物体得每一个细胞都含有一套完整得基因组,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得潜能、 2.脱分化:离体培养下,已经分化得细胞,组织或器官茎细胞分裂或不分裂,失去原有得结构与功能而恢复分生状态,形成无组织结构得细胞团或愈伤组织。

园林植物保护学试题1

园林植物保护学试题 一、填空题(1空1分,一共16分) 1、病状的五种表现()、()、()、()、()。 2、园林植物病害分类有()和()两种;非侵染性病源类型又可分为()、() 和()三种。 3、昆虫成虫的特征:成虫分为三部分()()(),有()() (),有变态,具外骨骼。 二、判断题(3分1题,共24分) 1、寄主植物受病后本身表现的外观不正常变化,称为病症。() 2、锈状物属于病症。() 3、病原真菌具有真正细胞核。() 4、雄娥的触角为羽状,雌娥的触角为丝状。() 5、螳螂的前足属于抱握足。() 6、针对昆虫的体壁构造,我们应该用油乳型杀虫剂。() 7、蝶类属鳞翅目。() 8、覆翅翅质加厚成革质,不透明,有飞翔和保护作用。() 三、简答题(4分/个,共40分) 1、简述病原物的传播方式。 2、如何区分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 3、园林植物细菌病害会引起哪5种症状? 4、园林植物病害防治的基本技术? 5、炭疽病的病状表现? 6、昆虫的形态结构与其他节肢动物有什么不同? 7、昆虫有几种口器?蝗虫属于哪种? 8、简述鞘翅目或鳞翅目昆虫的基本特点? 9、简述有机磷杀虫剂的原理。 10、研究昆虫生殖系统有何意义? 四.论述题(10分/题,共20分) 1、了解口器类型和危害特性在害虫防治的意义?针对不同口器可使用哪些杀虫剂? 2、举例说明化学防治的缺点和优点。

园林植物保护学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 1、变色,坏死,枯萎或萎焉,畸形,流脂或流胶 2、侵染性病毒害,非侵染性病害 3、头部,胸部,腹部,一对触角,两对翅膀,三对足 二、判断题 1、错(病症改为病状) 2、对 3、对 4、对 5、错(抱握足改为捕捉足) 6、对 7、对 8、错(不透明改为半透明) 三、简答题 1、气流传播,雨水传播,生物介体传播,人为因素传播 2、观察症状,侵染性后期会有明显症状出现,非侵染性,不是渐进过程。 侵染性病害在田间分布往往有发病中心,区别各类侵染性病害。 3、斑点,腐烂,萎焉,畸形,溃疡 4、植物检疫,栽培技术防治,抗病育种,生物防治,物理防治 5、常产生轮纹斑,病斑产生黑色小点,成轮状排列 6、繁殖能力强。外壳坚硬,轻巧,有弹性,起保护作用。身体微小,易生存,所需食 物少。有翅,寻找食物,求偶,避敌都有利。 7、咀嚼式口器,刺吸式口器,虹吸式口器,锉吸式口器,幼虫口器。咀嚼式口器。 8、鞘翅目:体壁坚硬,小至大型,咀嚼式口器,触角丝状、锯齿状、鞭状,无单眼, 前翅为鞘翅,后翅为膜翅,中胸小盾片常外露,跗足4-5节,少3节,完全变态,幼虫无足。 9、神经冲动的传导依靠乙酰胆碱来完成,最后导致虫体疲劳过度而死亡。 10、抑制害虫繁殖,使其不育,是害虫防治的新技术,如用射线处理雄虫,使其性腺破 坏而绝育,另一种是解剖观察卵巢级别。 四、论述题 1、了解昆虫口器类型和危害特性,不但可以帮助认识害虫的危害方式,根据危害状来判断害虫的种类,而且可针对害虫不同口器类型的特点,选用合适的农药进行防治。 防治咀嚼式口器:具有胃毒性能的杀虫剂,触杀剂,熏蒸剂 防治刺吸式口器:内吸剂,熏蒸剂和触杀剂。 防治虹吸式口器:胃毒剂,熏蒸剂和触杀剂 防治锉吸式口器:熏蒸剂和触杀剂 用药防治也与时机有密切关系,某些刺吸式口器害虫形成卷叶,咀嚼式口器害虫常钻到植物内部危害,因此,用药防治需在尚未钻入或形成卷叶之前。 2、优点:防治效果显著,多某些害虫有特效,例如防治蝼蛄、蟋蟀等地下害虫;杀虫速度快,对有些暴食性害虫短时间内可把食物全部吃光,应用化学药物就能把其消灭;使用方便,防治成本低廉,化学农药可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性能稳定且成本较低缺点:导致害虫抗药性的产生,长期广泛单一使用某种化学农药,易造成一些害虫

我对树木与观赏植物保护专业的认识

我对树木与观赏植物保护专业的认识 树木与观赏植物保护学,又称森林保护学,是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森林病虫害及其有害生物防治理论与技术的学科。它以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及方法为基础,肩负保护森林的重耍任务,对我国现代化林业建设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发挥森林有益作用和合理有效地利用森林资源,首先要保护好森林,为其创造优越的生长环境,同时还必须控制一切不利于森林生长发育的条件,保护森林免遭病、虫、鼠、火等灾害。 森林对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类的祖先最初生活在森林,森林提供给他们生存的一切,人类从森林起源,如今,森林依旧为我们提供着生活和生产的的必需品。同时,森林能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缓解“温室效应”。我国造林绿化事业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人工林保存面积已经超过8亿亩,森林面积达26.3亿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21%。然而,中国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逐年增加,危险性病虫害不断出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1950年代为100万公顷,1960年代为140万公顷,到了1990年代上升至1100万公顷,平均年递增25%,每年因森林病虫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0多亿元。全国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占总森林面积的8.2%,占人工林面积的23.7%,已成为制约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森林生长周期较长,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在漫长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随时都可能遭到林业有害生物的侵袭,轻者造成林木生长缓慢,质量变劣,重者整株枯死,甚至大面积死亡,造成森林面积的减少。因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对于森林的生长成材十分重要。 我国植物种类占世界第二位,森林病虫的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害虫的多样性、环境条件的复杂性给防治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与病虫斗争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即使是一种害虫或病害,但长期防治而不能控制,每年都要付出大量的资金、劳力,但仍有大面积的林木被吃光致死。究其原因是: (1)森林害虫或病害具有主动传播或依靠自然动力传播和强大的繁殖能力,绝大多数个体被消灭,但剩余个体通过繁殖,数代之后又能迅速传播。(2)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有林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人工纯林面积的增长,快速回升。(3)国内外林业生产活动交往为害虫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被害面积有可能随之扩大。日益频繁,随着苗木、木材、接穗等材料的潜带,新的害虫种类可能不断增多。(4)害虫的遗传特性抗逆能力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动,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即使是一些抗虫的品种也并非一劳永逸,由于长期适应的结果,遗传特性逐渐变异或减退,还需要不断培育新的抗虫品种。可见有效地防治害虫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艰巨任务。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目前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导致病虫危害加剧。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危险性病虫害的潜在威胁也在增大。顽固难治,暴发现象常有发生。很多地区的病虫灾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地区几乎年年暴发。如果监测跟不上,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在课上,我认识了几种常见的森林病虫,如松材线虫,烟粉虱等。松材线虫会导致松树患上松材线虫病。松材线虫病又称松枯萎病,是一种毁灭性虫害。病原线虫侵入树体后,松树的外部症状表现为针叶陆续变色,松脂停止流动,萎蔫,而后整株干枯死亡,枯死的针叶红褐色,当年不脱落。松树从出现症状至死亡约需一个月至一个半月的时间,发病和死亡过程的时间是该病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在寒冷地区,松树当年感染了松材线虫也可能在第二年才枯死。松材线虫侵入树体后不仅使树木蒸腾作用降低,失水,木材变轻,而且还会引起树脂分泌急速减少和停止。当病树已显露出外部症状之前的9-14天,松脂流量下降,量少或中断,在这段时间内病树不显其他症状,因此从泌脂状况还可以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松材线虫病症状发展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首先外观正常,但树脂分泌量减少或停止,蒸腾作用下降;接着针叶开始变色,树脂分泌停止,通常能够观察到天牛或其它甲虫为害和产卵的痕迹;再就是大部

植物保护学复习

绪论植物保护学:是一门研究有害生物及其控制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科学。 “3R”问题:有害生物抗药性(resistance)再猖獗(resurgence)和农药残留(residue) 植物保护:是植物生产管理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它以生态学的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各种技术措施,将有害生物持续地控制在经济允许损失水平之下或美学容许的范围之内,从而达到植物的可持续生产。 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危害的发生原因,发生发展规律,植物与病原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病害控制的科学。 第一章 *植物病害:当植物遇到病原生物侵染或不良环境条件时,其正常的生理机能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一系列生理,组织和形态病变,引起植株局部或整体生长发育出现异常,甚至导致死亡的现象。 病因:引起植物偏离正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病变的因素。 构成植物病变及影响其生长发展的基本因素:植物,病原体和环境条件。 症状:植物病变经过一系列病变过程,最终导致植物上显示出肉眼可见的某种异常状态。外部症状可区分为病状和病征两类。 *病状:是指在植物病部可看到的异常状态,如变色,坏死,腐烂,萎焉和畸形。 病征:是指病原物在植物病部表面形成的繁殖体或营养体,如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和菌脓。 病状类型: 变色:是指植物患病后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绿色或发生颜色变化的现象。 褪绿或黄化:植物绿色部分均匀变色,即叶绿素的合成受抑制。 花叶:植物叶片发生不均匀褪色,黄绿相间,形成不规则的杂色。 红色:叶绿素合成受抑制,花青素合成过盛,叶色变红或者紫红。 坏死:是指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受到破坏而死亡,形成各种各样的病斑。可发生在植物的根茎叶果等各部分,其形状,大小和颜色不同。 腐烂:是指植物细胞和组织发生较大面积的消解和破坏现象。分为干腐,湿腐,软腐和立枯。 干腐,若细胞消解较慢,腐烂组织中的水分能及时蒸发而消失,病部表皮干缩或干瘪,就会形成干腐。如马铃薯 湿腐,若细胞消解较快,腐烂组织不能及时失水,则形成湿腐。如甘薯 软腐,若先在细胞壁中胶层受到破坏,腐烂组织的细胞离析,以后再发生细胞的消解。 立枯,因幼苗的根腐或茎腐,引起地上部分迅速倒伏或死亡。 生理性萎焉:是由于土壤中含水量过少或高温时过强的蒸腾作用而使植物暂时缺水而引起的,此时若及时供水,植物仍可恢复正常。 病理性萎焉:是指植物根或茎的维管束组织受到破坏而引起的凋萎现象,这种凋萎大多不能恢复,甚至导致植株死亡。 畸形:是指由于病组织或细胞生长受阻或过度增生而造成的形态异常的现象。 引起植物病害的病因: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可把病害分为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

(精选)植物保护学试题

模拟试题1 病理部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 植物病害 2.植物病害的症状 3.侵染过程 4.积年流行病害 5.植物非侵染性病害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5分) 1.细菌性病害的典型病征是在发病部位常出现。 2.真菌产生孢子的结构,不论简单或复杂,有性生殖或无性繁殖统称为。 3.某真菌的具有水生或土生习性,营养体为单细胞或无隔菌丝体,细胞壁由纤维素组成,无性生殖产生游动孢子,有性生殖产生卵孢子,则该真菌属于 _ 门。 4.病原物主要的越冬、越夏方式有寄生、腐生和。 5.通常把病毒病组织的榨出液用水稀释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便失去传染力,这个最大稀释度称为该病毒的。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什么是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其有那几个环节? 2.简述水稻稻瘟病的侵染循环。 3.导致植物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4.侵染性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性的主要表现有那些? 四、论述题(共15分) 简述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发展特点及其防治策略。 昆虫部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寡足型幼虫2.羽化3.有效积温法则4.滞育5.天敌昆虫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6分) 在划短线的位置填写相应的昆虫翅脉的中文名称或简写字母。 三、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什么是IPM?2.农业防治法包括哪些途径? 3.作物的抗虫性包括哪些方面? 4.什么是熏蒸性杀虫剂?如何应用? 四、论述题(共18分) 简述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 Gehin)的发生过程与小麦生育期的关系及对其实施综合治理的措施。 模拟试题答案1 病理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园艺植物保护学各论

1.苹果和梨锈病 1)症状: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新梢和幼果。 受害叶片:叶正面产生橙黄色小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病斑,表面橙黄色针头大的小粒点(性孢子器),潮湿时溢出淡黄色黏液(性孢子),干燥后小粒点变黑色。叶背面隆起,长有灰黄色毛管状物(锈孢子器),成熟后散出黄褐色粉末(锈孢子),病斑后期变黑干枯。 转主寄主:桧柏等的针叶、叶腋或小枝上出现黄色小点,后肿胀,形成膨大的纺锤形菌瘿,翌春产生褐色圆锥形角状物(冬孢子角),干燥时干缩成污胶状物,暴雨后可形成橘黄色舌状胶质物 2)病原物:担子菌门胶锈菌属,梨:亚洲胶锈菌;苹果:山田胶锈病 3)病害循环:不完全型转主寄生锈菌(冬孢子、担孢子、性孢子4种类型)以多年生菌丝体在桧柏病组织中越冬→第二年春产生冬孢子角—担孢子(随风传播,只侵染梨树)→性孢子器→锈孢子器(不能危害梨树,而是转主寄主,越冬越夏) 4)防治:因为病害循环有两大特点:无再侵染;具有转主寄主,所以防治策略为:消灭转主寄主和及时喷药保护 2.葡萄灰霉病 1)症状:从伤口处开始发病,初产生黄色、凹陷的病斑,逐渐扩大至全果及果橞,导致果粒软腐,病部长出灰色的霉层,散出霉臭味。 2)病原物:半知菌门葡萄孢属灰葡萄孢菌 3.茄科蔬菜灰霉病 1)症状: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受害,叶、茎、花、果等所有地上部分均可感染。 叶感病后多从叶尖开始,沿叶脉间病斑呈V形扩展,初呈水浸状,后为浅褐色,边缘逐渐变为黄色;果感病后变灰白色,软腐。病部表面均可产生一层灰色霉层(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2)病原物:灰葡萄孢 3)防治:a、调节棚室环境条件;b.减少侵染源;c.药剂防治;d.生物防治 问:以灰霉病为例说明广寄主、高抗药性风险病害的遗传变异与防治策略。 答:合理用药。 方法是:①轮换用药:一个地区,一块园地,切忌长期使用单一的或性能、作用机理相似的农药,为了避免抗药病虫种群的形成,最好选用作用机制不同的几个农药品种轮换交替使用。 ②混合用药: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用方式和机制不同的药剂混合施用,可以避免或减缓病原物产生抗药性。 4.苹果和梨轮纹病,又称瘤皮病、粗皮病 1)症状:○1枝干受害:以皮孔为中心形成近圆形的暗褐色病斑,中央呈瘤状突起,周围组织凹陷,边缘开裂。翌春,病斑中央产生黑色小粒点(分生抱子器或子囊座)。 ○2多年生主干或主枝:病斑多限于皮层,少数可达木质部。 2)病原物:子囊菌门葡萄座腔菌属葡萄座腔菌 3)病害循环: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在枝干上越冬,翌年,分生孢子在下雨时散出,引起初次侵染; 4)防治: ①培育和选用无病苗木; ②加强栽培管理; ③消灭菌源; ④病部治疗; ⑤生长期喷药保护;

植物保护学考试复习资料

植物保护学 一、名词解释 1. 生理小种:种内形态上相同,但在培养性状、生理生化、致病力或其它特性上有差异的生物型或生物型群称为生理小种。 2. 水平抗性:又称非小种特异性抗病性和非专化性抗性,即寄主的某个品种对所有小种的反应是一致的,对病原菌的不同小种没有特异反应或专化反应。 3. 侵染性病害:由真菌、细菌、病毒和线虫等生物病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 4. 活体营养生物:指只能从寄主的活细胞和组织中获取养分的生物,相当于过去所提的专性寄生物和少数兼性腐生物。 5. 病原物的致病性:是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并引起病害的特性。二、简答题 1.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诊断要点是什么? 侵染性病害的特征是病害有一个发生发展或传染的过程,病害在田间的分布往往是不均匀的,在病株的表面或者内部可以发现其病原生物的存在,有的侵染性病害在病部有明显的病征。大多数的真菌病害、细菌病害和线虫病害可以在病部表面看到病原物,少数要在组织内部才能看到。有些真菌和细菌病害及所有的病毒病害在植物病部没有病征,但是有一些有明显的症状特点可以作为诊断的依据。 2. 何谓病害的侵染过程?其一般分为几个阶段? (一)病害的侵染过程 简称病程,指从病原侵入开始,经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的扩展,引起寄主一系列病变,直到寄主表现症状,病原开始释放传播体为止的过程。(二)侵染程序一般分为以下3个时期:(1)侵入期。从病原物侵入到与寄主植物建立营养或寄生关系的一段时间。 (2)潜育期。从病原物初步与寄主植物建立寄生关系到出现明显症状的一段时间。潜育期的长短因病原物的生物学特性,寄主植物的种类及生长状况和时期,以及环境条件的影响而有所不同。 (3)发病期。受侵染的寄主植物在外部形态上出现明显的症状,包括染病植物在外部形态上反映出的病理变化和病原物产生繁殖体的阶段。3. 植物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1)介体传染:病毒的自然传播多数依靠昆虫、菟丝子等介体,其中以刺吸式口器的昆虫最为突出,象西葫芦病毒病、番茄蕨叶病、辣椒病毒病主要是靠蚜虫传播的。 (2)汁液接触传染:田间进行的许多农事活动都可以传染病毒病。另外,叶片间的互相摩擦使病毒通过轻微的伤口传播。 (3)嫁接传染:许多果树病毒病主要是通过嫁接传染的。苹果的病毒病几乎都是由嫁接传染的。 三、论述题 何谓病害循环?为什么说它是制订防治措施的重要依据? 病害循环是指病害从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对植物病害循环的分析主要涉及到三个问题:①初侵染和再次侵染;②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③病原物的传播途径。也就是说,侵染性病害的延续发生,在一个地区首先要有侵染的来源,病原生物必须经过一定的途径传播到寄主植物上,发病以后在病部还可以产生子实体等繁殖体,引起再次侵染。病原物还要以一定的方式越冬和越夏,度过寄主的休眠期,才能引起下一次发病。研究病害循环是病害防治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因为植物病害的防治措施主要是依据病害的循环特点制定的。

园艺植物生物技术

《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实验教案 实验一现代生物技术实验室与实验仪器 一、实验目的 实验室和实验仪器是开展现代生物技术研究的基础平台,对实验室布局和仪器配置的掌握程度是学生知识结构完整性的重要体现。华中农业大学国家农作物分子技术育种中心和国家柑橘育种中心的生物技术研究在国内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并有重要国际知名度,其实验室布局和仪器配置能代表目前国内外生物技术实验室的整体情况,通过现场参观和老师讲解加深同学们对现代生物技术实验室的认识。 二、实验场所选择及实验内容 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开展现代生物技术研究直接相关的实验室分工与布局和主要仪器:如与组织培养有关的超净工作台、高压灭锅、接种至、培养室等;与分子生物学有关的如高速冷冻离心机、PCR仪、电泳仪、凝胶成像系统等。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 1、相关背景知识回顾:对课堂讲述的各种生物技术如分子标记、细胞和组织培养等操作过程进行回顾,重要指出每个环节要用到的必备仪器的作用、性能指标、操作注意事项及仪器选购中应注意的问题等。 2、每班分为两小组简要介绍现代生物技术实验室的布局,及功能分区情况;针对每个分区的重要仪器进行讲述,结束时对所有参观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并回答同学们的提问 四、实验注意事项 实验有很多易损仪器或有毒试剂,参观时要求同学们认真记录,不要随意动手,以保证仪器和人身安全。 五、思考题 1、根据参观内容,描述本次参观有了解到的主要仪器的名称、用途及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2、一个现代化生物技术实验室应具备的基本功能的必备仪器有哪些?

《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实验教案 实验二植物组织培养 一、实验目的 植物组织培养是现代生物技术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在原生质体融合、病毒脱除、离体快繁及遗传转化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胡萝卜以其培养体系成熟、再生容易而被视为组织培养的理想外植体材料,本实验通过胡萝卜的组织培养使同学们掌握基本培养基的配制、灭菌及培养的基本技能。 二、实验原理 基于1902年德国科学家哈勃兰特(HabrlMdt)提出植物细胞的全能性理论,即指已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分化发育成新个体的潜能。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植物的细胞、组织或器官都具备再生成完整植物的能力。 三、主要仪器及试材 仪器:PH计、微波炉、高压灭菌锅、超净工作台、培养室、三角瓶、封口膜、无菌滤纸、手术刀片、镊子、酒精灯、记号笔等 试材:新鲜胡萝卜,培养基配制所需相关试剂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培养基的配制(小规模实验应按比例减少,避免造成很大的浪费): 大量元素(10倍液):称取下列药品分别溶解定容到1升后,加到5升存储瓶中。 KNO395 g NH4NO382.5 g KH2PO48.5 g MgSO4?7H2O 18.5 g CaCl2?2H2O 22.0 g 注意事项: 1、配置母液前要仔细清洗存储容器 2、应按照顺序分别彻底溶解后混合,每加完一种药品,摇动存储瓶使其混合均匀; 3、溶解时最好加热,以便充分溶解,避免沉淀的产生; 4、夏季要用新制的蒸馏水,并加热,这样可以避免因为水中带菌量过大而产生沉淀,同时可以减缓绿藻的生成; 5、沉淀的产生一是由于溶解不充分就混合造成的(浑浊型沉淀),所以配置时一定

(完整word版)植物保护学复习题

植物保护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真菌的营养体:指真菌营养生长阶段所形成的结构。 2.病原生物: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有害生物。 3.内含体:指植物感染病毒后,有些产物会与病毒的核酸、寄主的蛋白等物质聚集起来,形成的具有一定形状的复合体。 4.垂直抗病性:当一个品种只抵抗一种病原物的某些小种而不抵抗其他小种,这种抗病性称作垂直抗病性。 5.生理小种:指一种寄生物种内对寄主植物不同品种具有不同致病力的专化类型 6. IPM,即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从农业生态系统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水平之下,已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7. 病征:在发病部位形成的病原物结构。 8. 系统侵染性病害:指病原物侵入寄主后,从侵入点向四周各组织器官蔓延,最终引起寄主植物绝大多数部位或全株发病。 9. 潜伏侵染:指病原物侵入寄主后并不立即表现症状,而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或特定的发育阶段才出现症状的侵染现象。 10.活体寄生物:只能从活的寄主植物组织和细胞中吸收营养才能生存的寄生物。 11. 小种专化抗性:指植物只对一种寄生物的单个或少数几个小种抵抗的抗病性。 12. 植物病害:植物在生长发育和贮藏运输过程中,由于有害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超过了植物的适应能力,使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受到抑制,代谢发生改变,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劣,甚至死亡的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13. 非偱回型病毒:指被生物介体取食后不需要在体内循回,可立即被传播的病毒。 14. 基因对基因学说:由Flor(1956)提出的一个学说,对应于寄主方面的每一个决定抗病性的基因,病菌方面也存在一个致病性的基因。寄主-病原物体系中,任何一方的每个基因,都只有在另一方相对应的基因作用下才能鉴定出来。 15. 病害循环:植物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称作病害循环,也称作侵染循环。 16. 垂直抗病性:当一个品种抵抗一种病原物的某些小种而不抵抗其他小种,称垂直抗性。 17. 全型锈菌:具有五种孢子即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和担孢子的典型锈菌。 18. 植物病害流行:是指植物病原物大量繁殖和传播,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侵染并导致植物群体发病,造成损失的过程和现象。病害流行表现为病原物数量的增加、植物群体中病害数量和病害严重程度增加以及发病范围的不断扩大。 19. 植物保卫素:泛指对病原物有杀伤作用从而减轻对植物的侵染和致病能力的非酶类小分子化合物。 20.寡足型幼虫:只有胸足没有腹足的幼虫类型。 21.羽化:成虫从前一虫态破壳而出的过程。 22.有效积温法则:昆虫的一定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有效温度的积累值往往是一个常数。23.滞育:昆虫在温度和光周期变化等外界因子诱导下,通过体内生理编码过程控制的发育停滞状态。 24.天敌昆虫:具有天敌作用的昆虫,如螳螂、瓢虫等。 25. 害虫:指危害农作物及其产品的昆虫,极少数螨和软体动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