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与虚构之间——《押沙龙,押沙龙》的叙事策略解读

在历史与虚构之间——《押沙龙,押沙龙》的叙事策略解读
在历史与虚构之间——《押沙龙,押沙龙》的叙事策略解读

第29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1月 Vol. 29 No.1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an. 2007

──────────

收稿日期:2006-03-08

作者简介:俞全华(1982-),男,浙江岱山人,南昌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西方文学、比较文学。 - 24 -

在历史与虚构之间

——《押沙龙,押沙龙》的叙事策略解读

俞全华

(南昌大学 中文系,江西 南昌 330047)

摘 要:在《押沙龙,押沙龙》中,福克纳打破了文学与历史的界限,采用了小说创作的虚构策略。在叙述层次的设置、叙述者的选择、叙述声音的迥异以及叙述的真实与否方面,充分表达了他对美国南方历史中黑人种族问题的深切关注。然而他所传递的“历史”却丧失了传统意义上的客观真实性,而凸现为新历史主义批评家所谓的“新历史”或“文本化”的历史。

关键词:《押沙龙,押沙龙》; 叙述层次; 叙述可靠性;新历史主义

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7)01-0024-04

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主要成就是长篇小说,而发表于1936年10月的《押沙龙,押沙龙》可以说是他最了不起的作品,是“一部通常意义的小说,也是一部关于小说‘写作’的小说”[1](P358)。叙述层次的设置、叙述者的选择、叙述声音的迥异以及叙述的可靠程度让《押沙龙,押沙龙》陷入了如哥特小说般的紧张气氛和侦探小说般的悬念疑团之中。这种“迷宫”式的虚构叙述已使美国南方的历史丧失了传统意义上的唯一性与客观真实性,在多元化与不确定性中,历史事实与虚构元素被有机地放在了一起,两者的界限变得模糊难辨,从而走向了一种“文本化”的历史。

一、叙述层次与叙述者

按照叙事学的基本理论,把叙事虚构作品分为故事、本文和叙述。故事是“一系列前后有序的事件”,叙述则是“讲或写的行为和过程”[2](P6),故事与叙述形成了不同的时间关系。罗莎小姐、康普生先生、昆丁和施立夫四个人物共同叙述关于萨德本家族传说的故事,是在萨德本家族灭亡之际,是一种“事后叙述”,但在叙述的过程中,也出现叙述与故事同时并存的“穿插式叙述”。如罗莎小姐叙述萨德本家族的传说故事,穿插着昆丁接受她的邀请呆在了萨德本庄园;再如第六章中,昆丁收到了父亲的来信,浮想联翩,感情诚挚地把美国南方的历史讲述给施立夫。两种时间关系的叙述使故事与叙述的距离忽远忽近,在总体“事后叙述”的影响下,模糊了萨德本家族传说的历史面貌,造成了主题的多元化,也加强了故事本身的虚构因素。

故事一般都当作是叙述的对象,但事实上故事里面也可

能含有故事。一个人物的行动可以是叙述的对象,这个人物也可以叙述另一个故事,同时故事中的人物也可以互相叙述,这就形成了叙述与故事之间的层次关系。福克纳勾勒了三个叙述层次来规划《押沙龙,押沙龙》。在准备去哈佛大学之前,昆丁应召去拜见一位形单影只的老处女罗莎;到哈佛大学不久,他收到了父亲的来信;在寝室中,施立夫与他共同探讨萨德本家族传说的故事,它们是叙述的最高层次、超故事叙述层;而罗莎小姐、康普生先生、昆丁和施立夫共同描写萨德本家族传说的叙述,属于下一层次,是故事叙述层,对超故事叙述层起着不同的作用;四人叙述的故事中出现的萨德本对昆丁爷爷康普生将军所作的关于他年轻时代的叙述,则是次故事叙述层。

表1 三个层次的叙述纲要 文本内容

叙述层次 叙述主体 接受对象 超故事叙述层 作者 读者 萨德本 家族

故事叙述层

罗莎 康普生先生 昆丁 施立夫

读者 昆丁 施立夫

传说之谜

次故事叙述层

萨德本

读者、昆丁、施立夫 康普生先生、康普生将军 三个层次的叙述推动了故事的情节发展,也在解释着不同人物的举止行为以及思想意念。由表1可以发现,三个叙

俞全华:在历史与虚构之间

- 25 -

述层次围绕萨德本家族之谜而展开,而其中的四个主要叙述者则从不同的层面对这个谜进行了多角度的解读。他们反复努力,揭开历史的外衣,试图探寻历史的真相,找出萨德本家族崩溃的根源。然而,他们的叙述都是从自己的立场、角度出发,根据自己的想法、感情,对南方的体验,并加上了自己的想像,这就使得他们的叙述角度、重点都截然不同,带上了浓厚的个性色彩。从表面看,四个叙述者如同传接力棒一样在推动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构成了萨德本家族完整的历史,实际上他们根本没有同心协力、一鼓作气,而是在破坏作品的完整性。各人的叙述与解释相互矛盾、冲突,“没有一个受控于压倒一切的权威的声音”[1](P376)。在对邦恩的身份以及死因的叙述中,表现出的都是“一厢情愿”的看法,并没有给出一个“标准答案”。四个叙述者竭力让自己的叙述成为最终的“权威”,他们虚构的大量故事情节也让解读萨德本之谜成为了可能。

罗莎小姐作为第一个叙述者出场时,读者根本无从得知其叙述的可靠程度,但她似乎又在讲述一个鬼怪故事,频繁使用哥特手法,开场的叙述中充满了恐怖的气氛。同时,她又把萨德本当作一个“恶魔”的形象来塑造,从不直呼其名字,使得昆丁作为听众也无法测度其真实与否。萨德本是她讲述的主题,不时暴露出自己内心世界的矛盾与冲突,语言夸张,充满情绪,又有强烈的愤恨与欲望。小说第五章中她的内心独白,揭示了她的精神价值取向。她曾经对萨德本的求婚表示了自己的看法:“我留在那里等待托马斯·萨德本回家。是的。你会说(或者是相信)即使是当时我就已经等着与他订婚了;如果我说不是这样的,你会相信我在撒谎。

不过我还是要说我当时没有这样的意图。”

[3](P147)

这种心理矛盾在一阵意识流动之后,变成了“再接下去的一个晚上,我

竟与他订了婚”

[3](P152)

。复杂的感情说明了她对爱情的渴望,但萨德本无情的建议(他说他们先试验,如果能生个男孩,他们就结婚)使她的希望灰飞烟灭,她43年来的仇恨与悲愤集结在了一起,竭力把萨德本“魔鬼化”。康普生先生的叙述与罗莎小姐的盲目主观性形成鲜明的对照:敏锐的判断力,清晰的逻辑思维。他既讲萨德本的故事,也讲罗莎小姐的遭遇,并逐步把重心转移到朱迪丝、亨利和邦恩的三角恋爱关系上。邦恩是亨利大学时的同学,放假回家途中到亨利家逗留,被镇上的人传为朱迪丝的未婚夫。这个婚事被萨德本否定了,一开始亨利也反对父亲的决定,尽管他知道邦恩可能是他哥哥,直到他得知邦恩身上的黑人血统时,这种喜欢才转换为仇恨。但所有这些情节似乎都是不合理的,康普生曾说:“那真是不可思议。简直说不通。不过说不定就是这样的:他们未作解释而我们本来就不该知道。”[3](P92)

在罗莎小姐与康普生先生的叙述中,昆丁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但到了他与大学同学施立夫共同讨论萨德本家族之谜时,他就由被动走向了主动,但又遭到了与施立夫叙述

推理的对立,并且表现出不同的叙述态度。昆丁叙述时感情真挚,施立夫则插科打诨、讥诮讽刺。昆丁满怀感情地叙述了萨德本的早年生活,这段经历是康普生将军告诉康普生先生,最后传到他耳中由他讲述的。在昆丁看来,萨德本似乎是一个天真的人,而施立夫的叙述充满了对萨德本的批判色彩,认为邦恩是由萨德本所造成的“悲剧性人物”,他对康普生先生所谓邦恩的“重婚犯”、“引诱者”弃置一边,而赋予他充分的人性。此时,四个人叙述中的冲突对抗锋芒毕露。

四个叙述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萨德本家族传说进行了个人的阐释,从中也塑造出形态各异的人物形象,读者无从得知其叙述的真实与否,他们平等对话中的故事只是个人眼中的南方历史。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叙述者与被叙述者处于不同的叙述层次中,出现了叙述者“跨层”的现象。罗莎小姐是一个典型的跨层叙述者,既是超故事叙述层的人物,同时也作为故事叙述层的人物被康普生先生、昆丁、施立夫所叙述。萨德本存在于故事叙述层与次故事叙述层之中,一方面他成了罗莎小姐叙述中的“恶魔”形象;另一方面,他又情真意切地向康普生将军叙述自己如何失去了快乐的童年。跨层现象的出现打破了叙述层次的界限,使叙述对象变成叙述主体,角色的转换模糊了人物形象,也让作品现实性与虚构性的分野变得不再清晰,作品的主题也就产生了更多的不确定性。这就涉及到了叙述声音下的叙述可靠程度。

二、叙述声音可靠程度的考证

詹姆斯·费伦在《作为修辞的叙述》中认为:“声音是

说话者的风格、语气和价值的综合。”

[4](P174)

叙述声音不仅体现了叙述者的价值取向,也指向了被叙述者的形象塑造,叙述声音把叙述主体与叙述对象有机地联系了起来。苏珊·S ·兰瑟把“叙述声音”分为三种:作者型叙述声音,个人叙述声音和集体型叙述声音。作者型叙述声音是指“一种‘异故事的’,集体的并具有潜在自我指称意义上的叙事状态”[5](P17),个人叙述声音是“有意讲述自己的故事的叙述者”[5](P20),集体型叙述声音是“这样一系列行为,它们或者表达了一种群体的共同声音,或者表达了各种声音的集合”[5](P22)。作为南方文艺复兴运动中重要的作家,为了更深刻地揭露南方社会中存在的种族制度及其对后代的影响,福克纳在《押沙龙,押沙龙》中并没有选择作者型的叙述声音,用一种全知全觉的视角把南方历史推向“作者干预”的程度,而是采取个人叙述声音与集体型叙述声音并存的方式,有效地缩短读者与叙述者的距离,并让读者积极地参与到作品的解读之中,甚至出现了读者与叙述者共鸣或者对抗的境界。

罗莎小姐是以个人叙述声音的方式出现在作品中的,作为典型的同故事叙述者,她参与了萨德本家族生活的发展,在待人处事方面有其独特之处。在对萨德本中心人物的叙述中,她把43年来受到的压抑通过心灵意识流动暴露得淋漓尽致。其中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一方面便是对种族歧视的

第29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1月

- 26 -

态度。她多次谴责萨德本,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不是一个高贵的绅士,她无法走出种族制度的阴影:“他不是个绅士。他甚至都不是一个绅士。他来到这里,骑着一匹马,带来两把手枪以及一个姓氏,这姓氏以前谁也没听说过。”[3](P9)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在对待黑人女仆克莱娣时变得更加歇斯底里,当她听说邦恩被杀的消息后,赶到萨德本庄园去看,克莱娣不仅不让她上楼看邦恩的遗体,甚至把“那双黑手”放在了“白人妇女的身上”,这是她所没有想到也不能容忍的,于是就有了冲突的场面。罗莎作为个人的叙述声音,是自知的,从一个角度呈现了她个人被压抑的内心世界,也对萨德本家族之谜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有时候她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消解了叙述行为,而使读者融入到作品的叙述中去。

康普生先生、昆丁和施立夫的叙述声音是集体型的,表达了各种声音的集合。虽然他们没有参与到故事中去,但他们的声音并没有受到旁知叙述者身份的限制。相反,通过他们自己的眼睛去看,耳朵去听,思维去推理,所作出的判断也极具说服力,这就使读者陷入了叙述的“迷宫”之中。康普生先生的叙述声音似乎表明他是一位明事理,对各种问题都有判断能力的人,也不会带有任何的偏见与歧视,但事实上他的叙述也值得怀疑,夸张的言词,似是而非的矛盾说法,以及专注于猎奇的心态给他的叙述笼罩了一层阴暗的气氛,甚至连昆丁也不屑于去听他的观点。昆丁与施立夫的叙述则又完全是另一种声音,想像、推理并重的同时又洋溢着年轻人的激情与浪漫气息,两人可能因为“罗莎小姐”或“罗莎阿姨”的称呼而发生争执,但也代表了年轻一代对萨德本家族甚至美国南方的看法,从中也可追寻到南方历史传统影响他们的痕迹。

通过一段段的叙述,几位讲故事的人把自己塑造的人物形象以及对他们的态度暴露在了读者面前。由于受到各自叙述声音的差异,萨德本家族之谜并没有浮出历史的水面,而是在“众说纷坛”的局面下变得模糊不清。那么到底谁是最可靠的叙述者?或者谁的叙述最可靠呢?叙述可靠的标志在于叙述者“对故事所作的描述评论总是被读者视为对虚构的真实所作的权威描写”[2](P180);不可靠的叙述则正好与此相反,让读者、评论家产生怀疑。《押沙龙,押沙龙》中的四个叙述者所作的叙述相互矛盾、冲突,让人感受不到萨德本家族的真实面貌,感受不到美国南方的历史现实。这种不可靠的叙述主要有两种状况,一种原因在于叙述者虽然参与了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但由于个人心理情感的影响,叙述出现了偏差。罗莎作为同故事的叙述者,极为详尽地讲述了萨德本当着孩子们的面与黑仆打架的情形,她的叙述程度似乎最高。但在结束叙述时,她又补充到:“不过我不在那儿。这一回我没在那里……看那两张萨德本家人的脸……。”[3](P24)罗莎的叙述又是可疑的,这种可疑的声音不仅在于她对萨德本接触不多、了解有限,也由于个人卷入事件之中,对萨德本怀有怨恨。当初他提出的那个侮辱人的条件所造成的伤害感一直在她心中萦绕不散。尽管罗莎是作为小说人物的叙述视角来阐释的,比起三个外在的叙述视角应具有更大的可靠性,但她仅仅处在自己的地位、立场上进行论述,不能客观地从外部来观察自己,更不能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使她的叙述具有说服力,因此从她口中所出的人物形象具有很大的不可靠性。

造成不可靠叙述的另一种原因在于叙述者根本没有参与到故事的发展中来,只对故事的叙述作出一定的推理与判断,在个人的价值体系与道德观念下进行叙述。作为一种外在的叙述视角,它的视野受到更大的限制,由于不能接近故事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意识流动而让他们的叙述显得苍白无力,但理性思维的加强弥补了这种缺陷,使他们也有可能接近历史的真实面貌。典型的例子是施立夫的叙述推理,一位来自加拿大在哈佛大学读书的学生,对昆丁所在的杰弗生镇一点都不熟悉,对美国南方的历史也不完全了解,他所作的叙述是建立在昆丁的基础上,如果昆丁的叙述也像罗莎小姐一样盲目主观,那么他的叙述离真实的美国南方也就越来越远了。但是,昆丁与施立夫的叙述是以明晰的逻辑推断为前提,相比于罗莎的盲目、康普生先生的矛盾具有更可信性。比如在下结论认为邦恩是一个悲剧性人物时,施立夫有一番自己的推理过程:自幼遭到父亲的遗弃,与母亲相依为命;接受一个律师的帮助,却又中了他的计;把他安排到哈佛大学去读书,与亨利认识后,推动萨德本追寻前妻以及邦恩的来历;最终与朱迪丝结婚不成,造成了一种悲剧性的命运:被亨利杀死。施立夫的推理不可避免地带有想像的色彩,但与康普生先生所谓的“重婚犯”、“引诱者”相比多了人性色彩,而有了让人接受的空间。

三、走向虚构的历史叙事

著名的新历史主义者海登·怀特认为历史叙述与文学叙述具有同质性,有同文学一样的叙述方式和意义生成方式。表面上看,《押沙龙,押沙龙》并非是一种历史的叙述,但在深度意义上,它运用多种叙述方式讲述故事来反映南方历史现状,并解释对事件的看法及其意义,是一种虚构的历史叙述。正如海登·怀特所言:“多数历史片断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编织故事以便提供关于事件的不同解释和赋予事件不同意义。”[6]福克纳在表征这种“新”历史时,往往超越了传统的历史叙述方式,不仅采用小说创作的叙述策略,也使现代文学理论成为“关注历史、历史意识、历史话语和历

史书写的一门理论”

[7]

,把历史事实与文学虚构糅合在一起,模糊了历史与文学、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

福克纳从小是在美国南方长大的,除了为生存原因去好莱坞写剧本以及接受诺贝尔文学奖去欧洲外,基本上没有离开过密西西比州的奥克福斯镇,对这片土地有着浓厚的感情。奴隶制度和种族歧视的阴影一直笼罩在他的生活周围,

俞全华:在历史与虚构之间

- 27 -

他恨之入骨却又无可奈何,希望人类永远能够和平相处,正如他在接受诺贝尔文学奖的演说辞中所说:“人类不但会苟且地生存下去,他们还能蓬勃发展。人是不朽的,并非在生物中唯独他留有绵延不绝的声音,而是人有灵魂,有能够怜悯、牺牲和耐劳的精神。”[8]这种“责之越深,爱之越切”的心态通过他天才般的“讲故事”手法叙述出来了,他写的不仅是美国南方的历史,也表达了自己心目中的人类社会。历史与文学的交织中流淌着他的满腔热情,虽然偏离了传统的叙事方式,但在让历史“文本化”的同时,我们依然可以听到福克纳对美国南方罪恶社会的控诉。这种声音在罗莎小姐与康普生先生中可以捕捉到,在昆丁与施立夫的对话中似乎更为明显。

施立夫要求昆丁讲述美国南方的历史,说明了外界对美国南方社会的关注,也代表了福克纳要把南方历史公诸于世的强烈愿望。“谈谈南方的事吧。那儿是怎么样的。人们在那儿干些什么。他们干吗生活在那儿。他们活着究竟是为了

什么。”

[3](P171)

在某种程度上,昆丁充当了福克纳自己的代言人,他所讲述的故事体现了美国边远南方历史某些本质的东西,并且随着施立夫的调侃进一步深化:“耶稣呀,南方真不错。对不对。它可比戏园子强,对不对。它比《本·赫》精

彩,对不对。难怪你们过上一阵就得跑出来,对不对啊。”

[3](P215-216)

福克纳运用反讽的手法揭示了南方历史的不可承受之轻。直到施立夫进一步逼问昆丁:“现在我只需要你再告诉我一件事。你为什么恨南方?”[3](P366)他才表露了自己难忍的痛:我不恨它!昆丁的反复回答,实际上在替作者说话,把福克纳心中两难的境地表达得淋漓尽致。然而,不可抹杀的事实是美国南方罪恶的种族制度已经深深地波及到了下一代人的身上,正如昆丁所说:“我二十岁的时候就比许多已经死去的人老得多了。”[3](P364)

这种年轻而又悲凉的声音在叙述的过程中得到了全方位的呈现,是对美国南方历史的一种“回归”,但福克纳同时又反叛了历史,并指向了一种虚构的历史叙事。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随机地出现在作家虚构的情节中,造成了对历史“不可思议”的干预,历史叙述中原本的纯正性、唯一性、客观性被全面地颠覆了,流散在作品中的则是历史的记忆碎片。由于模糊,才出现多个叙述者“众生喧哗”的局面;由于零乱,叙述的可靠性又受到了很大程度的置疑。但是,通过剪辑拼贴、空间并置以及时序调整各个人的叙述,在充分调动读者理性思维的基础上,我们还是可以拨开层层迷雾而感受到美国南方历史的沉重感。

参考文献:

[1] 肖明翰.威廉·福克纳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7. [2] 【以】里蒙·凯南.姚锦清,等(译).叙事虚构作品[M].北京:三联书店,1989. [3] 【美】威廉·福克纳.李文俊(译).押沙龙,押沙龙[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4] 【美】詹姆斯·费伦.陈永国(译).作为修辞的叙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 【美】苏珊·S ·兰瑟.黄必康(译).叙述的权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 【美】海登·怀特.作为文学虚构的历史文本[A].张京媛.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63. [7] 【美】海登·怀特.陈永国(译).形象描写逝去时代的性质:文学理论和历史书写[J].外国文学,2001,(6):255.

[8] 【美】威廉·福克纳.在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的演说[A].李文俊.福克纳评论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255.

Between the History and Fabrication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Narrative Tactics of ABSOLAM, ABSOLAM

YU Quan-hua

(Chinese Department, Nanchang University, Jiangxi Nanchang 330047, China)

Abstract: In ABSOLAM, ABSOLAM , William Faulkner broke the boundary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and adopted the fictional tactics of literary creation. On the aspect of setting up the narrative levels, choosing the narrators, narrators’ different voices and their reliability, he fully expressed his sympathy for the racial issues in the history of the south of America. But the “history” he conveyed had lost the objective authenticity in traditional sense, and represented the so-called “new history” or “textual history” referred by critics of new historical criticism.

Key words: ABSOLAM, ABSOLAM ; narrative levels; narrative reliability; new historicism

责任编辑、校对:任海生

世界史名词解释

1、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联合贫农所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由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一个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事件,在人类社会历史上开创了非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因为革命发生在俄历10月,故称为“十月革命”。 2、布列斯特和约 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同盟国在布列斯特签订的和约。按照合约,苏俄割让上百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但苏俄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了喘息的时间。一般认为,这是苏俄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的成功外交。它充分地利用了国际间的矛盾,使新生的苏俄政府有了巩固政权的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列宁的个人声望也达到了顶峰。 3、国际联盟 一战后协约国为控制和整肃国际秩序而建立的国际组织。最早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计划”中提出。在巴黎和会,协约国通过了美国提出的《国际联盟盟约》,并于1920年1月成立了国联。该组织总部设在日内瓦,其建立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对国际冲突进行仲裁。但是国联自建立后,一直为英法所控制,成为英法帝国主义在20世纪30年代对法西斯势力进行绥靖的工具。1946年4月正式宣布解散。 4、《魏玛宪法》 1919年2月德国资产阶级在魏玛城召开的制宪会议上通过的宪法,也称为《德意志国宪法》。主要内容有:确立了德国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规定德国为联邦,主权在民。人民有普选权、创制权。采用责任内阁制等。魏玛宪法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存在很大的缺陷,为日后法西斯的上台提供了便利。 魏玛宪法:1919年2月德国资产阶级在魏玛城召开的制宪会议上通过的宪法。主要内容有:①宣布废除君主政体,实行共和政体,国家权力属于人民:②规定人民享有言论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③当德国公共秩序受到威胁时,总统有权使用武力,这位统治阶级剥夺公民的自由权利提供了宪法依据:④总统每七年一任,由直接选举产生,拥有相当大的权力,有权任免总理:⑤总理必须得到议会多数支持,否则就要请总统解散议会,进行重新选举:⑥议会由各选区按比例选出代表,年满20岁的男女均有选举权,等等。魏玛宪法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陷,者为日后法西斯的上台提供了便利。 5、工党 英国独立工党:1893年1月成立。凯尔·哈第为领袖,其纲领是:争取生产、分配和交换手段的集体所有制,当前的斗争任务是争取八小时工作日。该党一开始就反对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它并不代表英国工人阶级的真正利益,费边分子实际掌握党的领导权。独立工党执行着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机会主义路线,成为自由党的尾巴。 6、共产国际: 1919-1943年各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联合组织,即“第三国际”。1919年1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成立大会,世界39个共产党和左派组织出席大会。1919年3月举行了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提纲的报告》。共产国际的共举行过七次代表大会,1943年6月10日,共产国际正式宣告解散。

历史解释核心素养专项训练

历史解释核心素养专项训练 一、历史解释素养的概念与能力水平划分 1.概念: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 2.概念内涵分解 (1)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 (2)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3)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4)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3.历史解释素养的能力水平划分 二、历史解释素养在高考中的考查体现 1.考察影响历史解释的因素 (1)考察历史观对历史解释的影响:历史解释必定是在一定史观指导下进行了无论历史解释者有意或无意、承认或者不承认,都是如此。“有什么样的历史观就有什么样的历史解释”,而在我国,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就是我们进行历史解释的“前提”。 (2)考察时空概念对历史解释的影响:注意,“时间观念”不仅指的是真实性的年代、时期,还包括了史实性的历史的开端、历史的分期、历史的线索等。后三者,则因为史学家的立场、学术背景等因素导致观点各异,要求学生对此做出基于史实的历史解释。 (3)考察不同史料对历史解释的影响 (4)考察历史学家个人因素对历史解释的影响 任何正直的历史学家研究历史都一定会基于并忠于历史史实,但由于个人不可避免受所处时代和个人学术背景等因素制约,其对历史解释必然带有主观色彩,全国卷还没有对此直接考察过,本专题后命制了这样的模拟题。 2.“历史解释素养”能力考查解析 本目上文讲述了高考对影响历史解释的主要因素的考察,侧重于史学研究方法,下面具体解析高考对“历史解释素养”能力考察水平的案例。鉴于上海卷在这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故引用较多上海历史试题来进行解析。 (1)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 (2)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水平一:能够辨别教科书和教学中的历史解释) 关键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每小题 4分,共12小题共48分) 1.帝王陵寝的朝向和皇帝生前做操问政一般都是坐北朝南。但秦始皇陵和秦陵兵马俑军阵的排列都面向东方。对秦始皇陵的朝向有别于厚是帝王陵寝的解释中最合理的是

记叙文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一)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1、文章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散文种类:(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4、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5、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6、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8、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9、文眼: 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10、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11、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②、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12、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 (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 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13、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14、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关于明人评《三国演义》及其对历史与虚构的认识

关于明人评《三国演义》及其对历史与虚构的认识 “小说感兴社会之效,殆莫过于《三国演义》一书。”语出清末民初黄人所撰小说小话》,说的是罗贯中小影响之大。且不赘述它对明农民起义军、太平天国和清君臣的影响;只看清末“西人之我国者,稍解中文即争《三国演义》;偶与论及中国英传记则津津乐道者,必此书也。或看今人由此阐发出领导艺术人才学、谋略学等范畴及在国内上八十四集《三国演义》电连续剧而引起的讨论热,见它的魅力方兴未艾。但是历史义小说毕竟不是历史本身,们必须把握历史与文学现实与虚构之间的关。因为它是一部历演义小说,它是以西晋史学家陈寿著的《三国志》作底本写成的通俗艺读物。本文分析明代文论家对三国演义》的评价中所体现关于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看法。 一般而言,探《三国演义》的真实与虚构问题首先得弄清小说采用的材即历史资料,是否信;小说作者对他所描写历史人物是否做到了“不虚美、不恶”,不含有较大的偏见。显也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人们才能较为客观地评论小说家发历史材料、探索历史背景、描写历事件和艺术地再现历史人形象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又有哪些不足,甚至重大的失误。而历来研者往往更多的是拘泥于细枝节,单从在历史上是否实有其从而作出简单判断,研究小说术再现历史人物及历史发真实风貌的功能方面则稍欠缺。当然还是有些文论家卓见识,能够理解作者罗中是如何运用辩证方法,适当地采用些虚构的情节来强作品的艺术性,而又能使这虚构的情节与历史的真人真事不出现太大的矛盾

突。从而使读者能够从思想上进特定的三国时代氛围,并尚友古人”,和小说中自己爱的人物产生共鸣。这才是备洞见识力的文论家超越世俗浅之处。 罗贯《三国志通俗演义》参陈寿的《三国志》及裴之的注文,也借鉴《后汉书》《晋书》中若干纪传并旁采《世说新语》《搜神记《三国志平话》等古籍。时也取材于《资治通鉴,而胡三省的注解更有助于者理解三国人物与历史事的前因后果。这就小说作者按时问顺序编三国的历史小说提供了鉴。民间传说、历史文、三国故事剧本、正统修史书的因素夹杂一起。可见《三国志通演义》历史与虚构相伴而生,可见时人在历史观题上的混乱之因缘。 明代蒋大器作序的《三国志通演义》,是小说成熟的标。蒋大器在序里第一论述了历史小说的基本特,肯定了他的社会作用。他明确出《三国演义》忠实于基本史事实,做到了“夫史非独纪代之事”,因而“亦庶几史”;另一方面,它又历史材料“留心损益,对某些人物、情节所取舍和虚构,表现出与历史作不同的特点。他说:历代之事,久愈失其传。前代尝以野史为评话,令瞽者演说,其间言辞谬,又失之于野,士君多厌之。若东原罗贯中以平阳陈寿传,考诸史,自汉灵帝中平元,终于晋太康元年之事,心损益,目之曰:《国志通俗演义》。文不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乎史。盖欲读诵者,人得而知之,若诗所里巷歌谣之义也。……则国之盛衰治乱,人物之出臧否,一开卷,千载之事,豁然于心胸矣。其问未免一二过与不及,俯而就之,观者有所进益焉。予谓其诗,读其书,不识其,可乎?读书例曰:若只读到

世界史名词解释

1. 《朴次茅斯和约》 朴茨茅斯和约是日本和俄国在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调停下,于1905年9月在美国朴茨茅斯海军基地签署的和约,它宣告了日俄战争的结束。《朴茨茅斯和约》规定:1.俄国承认朝鲜是日本的独立势力范围; 2.把旅顺、大连在内的辽东半岛的租借权,以及南满铁路的租借权一并转让给日本;3.俄国向日本割让北纬50 度以南的库页岛及其邻近岛屿。朴茨茅斯和约的签订标志着日本和俄国对中国东北的重新瓜分。 2.布列斯特和约 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同盟国在布列斯特签订的和约。按照合约,苏俄割让上百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但苏俄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了喘息的时间。一般认为,这是苏俄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的成功外交。它充分地利用了国际间的矛盾,使新生的苏俄政府有了巩固政权的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列宁的个人声望也达到了顶峰。 3.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联合贫农所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由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一个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事件,在人类社会历史上开创了非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因为革命发生在俄历10月,故称为“十月革命”。 4.七月流血事件 1917年俄国临时政府成立不久即多次发生危机。它企图通过军事上的胜利来摆脱危机。1917年7月1日,临时政府命令俄国在西南战线发起进攻,结果遭到惨败。消息传来,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愤怒。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彼得格勒50多万工人、士兵和水兵上街游行,示威群众高呼“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彼得格勒军区司令以“维护市内秩序”为名下令部队向示威群众开枪,造成400余人伤亡。临时政府宣布首都戒严,解除工人武装,封闭《真理报》并通缉列宁。临时政府至此完全掌握了政权。七月事件表明,革命和平发展的道路已被堵塞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宣告结束。 5. 战时共产主义 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其目的是动员一切力量和资源来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主要措施有:工业企业普遍国有化;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实行配给制,强制劳动。作为国内战争时期的应急措施,它完成了历史使命,但作为一种建设社会主义的特定方式,对国民经济造成了不利影响。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6. 新经济政策 苏俄在1921年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主要内容是:1.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缴税后的粮食归农民自由支配;在国营企业中实行经济核算制,并以租让、租赁等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把某些国营企业租给外国资本家或私人经营;实行商品买卖。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探索。 8.斯大林模式 它是指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是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由于苏联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计划经济,斯大林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和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通常人们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 9.大清洗运动 斯大林的最高领袖地位确立以后,1936年—1939年,在党、政、军内开展了大清洗运动。

考试中记叙文和议论文两种文体的选择

考试中记叙文和议论文两种文体的选择 导读:(一)选择命题作文 有些命题作文,虽然没有限定文体,但事实上已经限定。例如:成长的故事——只能写成广义的记叙文;由“雷锋三月五日到三月六日走”所想到的,就必须写成议论性的文章。考生一旦选择了命题作文,通常情况下,已经失去了文体的选择权,你必须根据题目的无形限定来写,想把一个议论性的题目,写成记叙文,基本上是无法完成的`。因此,当考生选择命题作文时,一定要根据命题,判定这个题目是否适合自己擅长的文体,如果不适合,尽量放弃。 (二)选择话题作文 如果考生选择的是话题作文,就完全掌握了文体的选择权——自己擅长什么文体,就选择什么文体。需要注意的是:自己拟定的标题,要适合自己选定的文体,不要自己给自己设定障碍——想写记叙文,却拟了一个议论性的题目,想写议论文,却拟了一个记叙文的标题。 (三)初中和高中考生的文体选择差别 议论文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构成。评价一篇议论文,就论点而言,要力求正确、全面、深刻、新颖。初中学生刚刚进入青春期,阅历单薄,看问题表面化、程式化、片面化,往往观点肤浅、片面、人云亦云。就论据而言,要求论据典型,新颖有力。初中学生缺乏社会关注意识、积累意识、深入分析能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手中掌握的事实论据,都是从有限的几张阅读练习上无意识

记忆下来的老掉牙的事件,道理论据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写论文,论据材料老化短缺,写论文纯属“新妇”想做“无米之炊”。从论证上看,初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记叙文,缺乏写议论文的剖析、推理、归纳、概括、总结能力,连基本的逻辑推理都不懂,即便写出了议论文,也常常是材料堆砌。因此从这三方面评价标准确定,初中学生一般不适合选择议论文,高中学生能达到这三个指标的同学适合写议论文,如果感觉这三方面自己都无法达到,记叙文(包括散文、小说) 仍是最佳选择。 话题作文,是一种非常适合我们写作的一种命题形式。之所以很多同学拒绝写话题作文,是因为大家对话题作文缺乏理解,产生了恐惧心理。实际上话题作文的难度,要远远低于命题作文。 【考试中记叙文和议论文两种文体的选择】 1.写作方法:记叙文和议论文过渡 2.写作记叙文和议论文的过渡方法 3.议论文和记叙文的区别 4.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5.议论文文体知识 6.智者的选择议论文 7.议论文:心灵的选择 8.语文记叙文和议论文阅读的解题技巧

在真实与虚构之间

在真实与虚构之间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发生以来,以某种名义组织系列丛书,即时推出作家作品,一直是一个有效的出版策略。而在众多散文系列丛书中,由河南文艺出版社策划、编辑、出版、发行的“小说家的散文”系列丛书别具一格,尤其引人注目。收入这套丛书的作家已有铁凝、何士光、阎连科、周大新等,几乎囊括了新时期以来各个阶段颇有影响的小说家,集中展示了他们的心灵境况,展示了他们的妙手与文心。 关键词:小说家的散文铁凝梁晓声 中国现代文学发生以来,以某种名义组织系列丛书,即时推出作家作品,一直是一个有效的出版策略。这种做法一举多得,既可以突出某种创作上的共同性,又能够以量的优势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同时也是文学作品经典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典型如赵家璧主编、良友图书公司出版发行的《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其在文学组织、出版和传播等方面的示范效应延续至今,是为佳话。 当下,各大出版社依旧采用这一惯例,陆陆续续推出了各种各样的丛书,名目繁多,满足了不同阅读群体的文化需求。从文类角度来看,这些丛书尤以散文为盛。之所以如此,想来应该与散文所具有的轻便、灵活、亲切等特质有着密切

关系。而在众多散文系列丛书中,由河南文艺出版社策划、编辑、出版、发行的“小说家的散文”系列丛书别具一格,尤其引人注目。 迄今为止,收入这套丛书的作家已有铁凝、何士光、阎连科、周大新、刘庆邦、鲁敏、史铁生、林白、乔叶、徐则臣、韩少功、梁晓声、残雪、刘醒龙、邱华栋、张炜、张宇、二月河、刘心武、叶兆言、墨白、南丁、陈希我、王祥夫等,几乎囊括了新时期以来各个阶段颇有影响的小说家。据编辑所言,这个名单还将继续得到拓展,港台小说家的散文也将收入其中。可以说,这套丛书以“散文”之名,集结了众多当代小说家,集中展示了他们的心灵境况,展示了他们的妙手与文心。对于小说家而言,写散文并不是难事;对于读者而言,读小说家的散文却有别样的收获。 收入这套丛书的小说家创造了繁复多彩的小说世界,满足了不同读者对生活的想象,在虚构的天空中得到情感的宣泄,获得心灵的升华。但“成也虚构,败也虚构”,读者正是在无数个被编织而成的故事中萌发了对真实客观的渴求。同时,中国自古便有“知人论世”的文学解读传统,读者对作者抱有异乎寻常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既表现为对作者何以成为小说家(出身、知识构成、经历、个人趣味等方面),又表现为作者如何进行创作(灵感来源、创作过程、艺术技巧等方面)。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价格革命16至17世纪西欧社会上出现的金银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使欧洲贵金属的储量急剧增长,从而引起欧洲各国通货膨胀。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升四倍多,英、法、德等国的物价平均上涨二至二点五倍。价格革命打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其结果是从事商业的人大发横财,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愈益增长,而靠传统方式收取地租的封建地主的地位受到削弱,收入微薄的劳动者的生活日益下降,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各国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和封建制的解体。 商业革命16世纪欧洲商业的突然扩大和新的世界市场兴起的现象被称为商业革命。新航路的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欧洲人的经商范围由地中海一带扩展到大西洋及世界各地,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都有了商业往来。各地对欧洲商品的需求也在扩大,使贸易额和商品种类都大为增加。工业的发展、商业活动的迅速扩大以及殖民制度的建立,对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商业革命是产业发展所引起的,而商业革命开发了广大市场,又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地理大发现:西方史学家对15至18世纪欧洲航海者一系列航海活动的通称。15世纪后,西欧商品货币经济迅速发展,引起了封建贵族、大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对贵金属的渴求。《马可?波罗行记》对东方富庶的夸张描绘,进一步煽动着欧洲人的寻金热情。15世纪中叶以后,阿拉伯人与奥斯曼土耳其人垄断了东西方传统通道,也促使西欧寻找通向东方的新航路。此外,快速帆船的制造,指南针用于航海及地圆学说的盛行使远洋航行成为可能。最初由葡萄牙、西班牙两国组织远洋航行。1492年,哥伦布航抵“美洲”,开辟了欧美航线;1498年达?伽马开辟自西欧绕过非洲南端直达印度的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与其同伴首次环球航行。新航路的开辟和美洲的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开始了西方国家殖民掠夺的狂潮。欧洲的商业中心逐渐由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由此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增长,预示了世界史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文艺复兴:14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这个运动始于意大利,后扩大到英、法、德、西等欧洲国家。一些新生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在“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号召下,把矛头直接指向教会神权统治,他们以人文主义为旗帜,主张尊重自然和人权,强调发展个性,反对禁欲主义;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迷信愚

关于叙事的高中生作文素材

关于叙事的高中生作文素材 记叙文本来就好写,如果能再有些素材那就更完美了,那么关于叙事的高中生作文素材有哪些呢?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关于叙事的高中生作文素材,供大家参阅! 关于叙事的高中生作文素材:金鱼和乌龟鱼快乐地生活在大大的鱼缸里,它有一个乌龟做邻居。别看乌龟长得不帅,但金鱼比较喜欢乌龟,因为乌龟特别会说话。每当乌龟远远地看见金鱼,它都扯着嗓子大喊:“金鱼,我是因为你的美丽而存在,让我吻你吧。”“乌龟真是可爱,竟能当着其他动物的面向我表白爱慕之情,可我不能那么就答应它,还是淑女一点好。”金鱼未等乌龟靠近,就摆着自己漂亮的尾巴远远的游开了。如此多日,金鱼已经完全陶醉在乌龟的慕的漩涡里了。“金鱼,我是因为你的美丽而存在,让我吻你吧。”乌龟边游边喊。金鱼慢了下来,它想给乌龟一个机会。但它觉得自己脸红了,不敢直视乌龟的绿豆小眼睛,便转过身来,把头扭向一边,等待美好时刻的到来。猛然间,一阵剧痛几乎让金鱼昏过去,扭头一看自己的尾巴已经被乌龟咬在口中了。“你不是说你是因为我的美丽而存在的吗?”金鱼愤怒地质问乌龟。“是的,我也一直都这么想,并对所有的金鱼都这么讲。”乌龟吞下金鱼的尾巴,又向金鱼靠近。“你,你还要干什么?”金鱼极度恐慌地挣扎着,但没有了尾巴,一切努力都是无济于事。“我是因为你的美丽而存在的,让我吻你吧。”乌龟在与金

鱼保持零距离时,又一次温柔的对金鱼说,然后死死的咬住了金鱼的头。金鱼猛然间想起了,曾经有伙伴告诉它:乌龟是喜欢吃金鱼的。 我们世俗的人又何尝不是一群无知的金鱼呢,我们喜欢别人的恭维,我们也会为别人对自己的奉承而陶醉,但我们很少去思考别人的恭维背后有什么,但愿我们都别失去自己美丽的尾巴。 关于叙事的高中生作文素材:135岁的爱迪生充分利用就是对生命的延长 爱迪生是美国的发明大王,人类现代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家,从12岁当报童开始,就一直进行着孜孜不倦的学习和不懈的实验,从16岁发明电话自动拨号机起,一生中竟有1000多项发明创造。在工作中,爱迪生相信的是“勤奋加恒心”。他常常废寝忘食,在实验室里一待就是一天一夜。他每天工作的时间都在18个小时以上,若用平常人一生的工作时间来计算,他的生命早就成倍地增长了。因此,在79岁生日那天,他风趣地说:“我已经是135岁了。”即使在80高龄的时候,他白天仍在实验室一工作就是一整天,晚上还要在书房里读3~5小时的书。正如他所言:“停止就意味着生锈。必须经常收获,而不能一生只收一次。”有时,采访者会问他准备何时退休,爱迪生回答有两种方式:其一是“葬礼之前”;其二是“当医生搬来氧气瓶时”,这样的回答正好解释了爱迪生的那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关于叙事的高中生作文素材:永不放弃生的希望早晨,一个伐木工人照常去森林里伐木。他用电锯将一棵粗大的松树锯倒时,树干反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 名词解释: 1.美西战争:美西战争是1898年,为夺取属地、和而发动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的第一次战争。和既有重要的价值,又是分别向和扩张的。新兴的拥有雄厚的、军事潜力,已建立起一支较强大的。 2.门户开放政策:在整个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它的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机会平等。不论是在哪个列强的内,不论是否在或都实行这个原则。是美国侵华行动的“里程碑”。受到列强的普遍欢迎,由此而使得列强在侵华步骤上取得暂时的一致。避免了列强因在华利益的相互抵触而使得列强间本以十分尖锐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也由此而使得列强由争夺在华利益而转化为在这个问题上相互合作。 3.日俄战争:是指1904年2月,与为了侵占东北和,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的一场战争。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日俄战争促成日本在东北亚取得军事优势,并取得在、中国东北驻军的权利,令俄国于此的扩张受到阻挠。日俄战争的陆上战场是清朝本土的,而清朝政府却被逼迫宣布中立,甚至为这场战争专门划出了一块交战区。日、俄、中(清)三方在这场中都蒙受到了严重损失,并为之后各国的发展道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4.三国同盟: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帝国主义列强结成的军事与政治集团。1879年,德国、奥匈帝国为了对抗俄国与法国缔结军事同盟条约。1882年意大利加入,三国同盟正式形成。三国同盟的目标直接对准法国。后意大利于1915年脱离同盟国集团,转而加入协约国集团。同年,保加利亚与土耳其则相继加入同盟国。1918年11月,同盟国集团在与协约国的军事战争中失败,最终随着德国的战败,同盟国集团瓦解。 5.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三国同盟相对抗的帝国主义集团,由英、法、俄三国于1904—1907年期间签订一系列协议而组成。1893年为抗衡德、意同盟,法俄首先签订军事协定。面临日益增长的德国威胁,英法调整在殖民地上的矛盾,于1904年签订英法协约。随后在日俄战争中遭到失败的俄国为了摆脱自己的困境,也于1907年和英国签订英俄协约。至此协约国最终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意、美等二十五国先后加入。十月革命后,苏俄宣布出。1918年德国投降后,美、英、法、日等帝国主义曾以协约国的名义三次向苏俄发动武装干涉,均遭失败。因协约国间矛盾不断加深,逐步瓦解。 6.马恩河战役:1914年5月,德军在进攻中,右翼第一、二集团军之间出现了50公里宽的暴露地段,补英法联军楔入,被迫撤退。联军开始反攻但其后受阻,遂设防固守,此为马恩河战役。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大规模战略决战,以德军第一次撤退和失败,联军取得胜利告终,联军向前推进改革60公里。马恩河之战是大战的第一个转折点,德军在6周内打败法国的计划宣告破产。 7.坦能堡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与同盟国军队在东线的一次重要战役。一战爆发后,俄军为配合西线协约国的军事作战,于1914年8月在东线发动军事进攻,但由于其指挥系统差,后勤补给困难,东线德军在兴登堡与鲁登道夫的指挥下,最终击溃入侵俄军,俄军全线溃败,12万人被俘。德军在东线由此从防御进入进攻,最终在12月,在俄国内陆战局陷入僵持状态。

_桃花扇_中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九年第二卷第六期︵总第八期 ︶ 《桃花扇》中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 岳利梅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山西晋城048026) 《桃花扇》是继《鸣凤记》和《清忠谱》之后又一 部演绎明代历史的历史剧。有人甚至说它“记录” 了南明弘光朝一代覆亡的悲剧历史,写的是有根 有据的历史。应该说,整个剧中所展现的人与事, 基本上是“实人实事,有根有据”。但是作为一部成 功的剧作,仅有对历史的真实再现是不足以让它 流传千古的,更重要的是剧作的艺术性以及它的 思想高度。那么孔尚任是如何在以历史为基础的 情况下又具备了那样高的艺术成就呢?我想这和 他能成功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是分不 开的。 一、当年真如戏 孔尚任之所以选择了南明弘光王朝灭亡的这 一段历史为题材,与这段历史的戏剧性、传奇性有 很大的关系,也与作者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首先是历史背景的复杂性。公元1644年,在 中国干支纪年中为甲申年。这一年的历史上充满 了风云突变、波涛叠起的重大事件,阶级搏斗和民 族征战都达到高潮,又搅合在一起,在中华大地上 演出了一幕幕可歌可泣、惊心动魄的活剧。拿纪年 来说,在明朝是崇祯十七年,清朝是顺治元年,大 顺政权是永昌元年。三种纪年代表着三个互相敌 对的政权,从此开始了逐鹿中原的斗争。 甲申三月十九日,大顺军攻克北京,明朝崇祯 皇帝朱由检自缢身死,当天大顺皇帝李自成进入 北京,标志着明朝的覆亡。以崇祯帝为首的明中央 朝廷葬身于农民起义的烈火中,并不意味着明朝 统治的全面结束。当时,明朝残余势力盘据的地方 还很大。除了张献忠领导的大西军正处于进军四川 途中以外,江淮以南的半壁江山仍然在明朝委任的 各级官员统治之下,他们自居正统,继续奉行崇祯 年号,南明的历史也从北廷的覆灭开始了。《桃花 扇》的故事就是在这样动荡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其次是男女主人公的传奇性。李香君,又名李 香,为秣陵教坊名妓。侯方域,复社领袖,在南京期 间与复社同仁评议朝政,参与攻击阮大铖的活动。 与方以智、陈贞慧、冒辟疆合称明复社四公子,又与 魏禧、汪琬合称清初文章三大家,才华横溢。一个是 风流倜傥的翩翩少年,一个是娇柔多情、蕙质兰心 的青楼玉女。由于侯方域的身份,使二人的感情与 政治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三是孔尚任个人的经历。孔尚任在淮扬的三 年中,广泛结交当地名士,其中不少是前朝遗老,如 黄云、许承钦、邓汉仪、冒襄等。身在这些知情人身 边,听他们有声有色的讲述,触动了他创作的欲望。 最引他注意的是冒襄,他是明末南京四公子之一, 揭发阮大铖的《留都防乱揭帖》的署名人,对侯方 域、李香君非常熟悉。一次冒襄不顾80高龄、百里 路途,从如皋到孔尚任的住所兴化,“同住三十日”, 应当是非常详细地讲述了南明弘光小朝廷的兴亡 之事。下河衙门解散后,孔尚任待命扬州,乘机去南 京游览,在秦淮河船上听人讲明末旧事,看了已经 残破的明故宫,到栖霞山访问了隐居的身历北京甲 申之变和南京弘光败局的张怡,也就是写进了《桃 花扇》中的历史见证人张瑶星道士。这无疑是一次 有意识的创作访问。孔尚任到淮扬治河,没有做出 收稿日期:2009-07-23 作者简介:岳利梅(1980-),女,山西泽州人,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摘要:《桃花扇》的故事情节以史为据,但作者孔尚任并不是单纯记录历史,而是把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完美结合:当年真如戏,今日戏如真,以史鉴今,使这部剧作成为历史剧的典范,明清传奇的杰作。 关键词:历史剧;真实;虚构 中图分类号:I2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078(2009) 06-0082-03

世界史名词解释

母系氏族社会 建立在母系血缘关系上的社会组织,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达到全盛,金石并用时代衰落。(2分)特点:生产资料归氏族公有,成员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产品、地位平等;实行族外婚;年长妇女任首领;全体成年男女组成氏族议事会;氏族共有财产,武器、衣服和装饰品归个人所有;氏族成员有相互援助和血亲复仇等义务。(3分) 巴达里文化 前4500-4000年,铜石并用(石器、木器、骨器和铜器),母系氏族,农业、畜牧业和渔业。 蝎王权标头 发现于希拉康波里,涅伽达文化II时期。(1分)有三部分:中间一栏刻有头戴白色王冠的蝎王;(1分)下栏刻有奴隶在尼罗河劳动的场景;(1分)上栏刻有田凫形象的平民。(1分)蝎王权标头出现了贵族和平民、奴隶主和奴隶,说明已进入阶级社会。(1分) 纳尔迈调色板 出土于希拉康波里的一块盾形石板,高63厘米,两面雕刻着纪念国王纳尔迈对三角洲取胜,掠回大批战俘和战利品的场景。(1分)调色板正面:纳尔迈头戴上埃及的白色王冠,手持权标头欲重击跪着的战俘。(2分)背面:纳尔迈头戴下埃及的红冠上栏和下栏是征服形象中栏是用纠缠在一起的被俘的神兽表达的和睦主题。(2分) 金字塔 古埃及国王陵墓。(1分)始建于古埃及第三王朝第一位国王乔赛尔,第四王朝金字塔的修建达到鼎盛,新王国时期衰落。(2分)胡夫金字塔是现存规模最大,高达147米。由230万块巨石建成,其设计严密、结构复杂、工程坚固,为建筑史上的奇迹。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也是古埃及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2分) 涅杰斯 古埃及的社会阶层,意为“小人”。(1分)原属下层自由民,最早见于古王国,中王国以后逐渐分化,其中一部分人加入军队,担任各级官吏和僧侣,占有土地、牲畜和奴隶,成为“强有力的涅杰斯”。(2分)他们是王权同地方贵族进行斗争的主要社会支柱,因而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但为数众多的涅杰斯日益贫困。(2分) 拉美西斯二世 埃及第19王朝法老。(1分)执政期间率军同赫梯进行了长期的争霸战争。(1分)为战胜赫梯,在三角洲建立了新都,组建了4个军团,与赫梯人大战于叙利亚的卡叠什城。(1分)双方损失惨重,无力再战,与赫梯缔约结束近一个世纪的争霸战争。(1分)在位期间修建了阿布辛贝勒神庙、增建了卡尔纳克神庙、卢克索神庙以及培尔-拉美西斯都城。(1分) 伊普味陈辞 古埃及文献。(1分)作者伊普味是统治阶级的人物,(1分)他战争奴隶主的立场上,(1分)以教谕的口吻描述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奴隶、贫民起义。(2分)

世界历史名词解释

习题集三(名词解释) 1.阿蒙霍特普四世改革(埃赫那吞改革)埃及新王国第18王朝国王阿蒙霍特普四世(约前1379~前1362在位)所进行的一次社会改革。图特摩斯三世和阿蒙霍特普三世统治时期,阿蒙神庙的僧侣集团势力逐渐增长。僧侣贵族不仅拥有雄厚的物质财富,而且常常左右政事。阿蒙霍特普四世即位后,为了打击僧侣集团势力和世袭权贵,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依靠中小奴隶主和新兴的军事贵族,进行全面的社会改革。他禁止崇拜传统的阿蒙神和其他地方神,下令封闭阿蒙神庙,没收其庙产,树立阿吞神为全国崇拜的唯一的太阳神,在底比斯和全国各地以及叙利亚、努比亚大建阿吞神庙。为了消除阿蒙在人们思想上的影响,下令从一切纪念物上抹掉阿蒙的名字,并在其统治的第5年,把自己带有“阿蒙”字根的名字阿蒙霍特普(意为阿蒙满意者)改为埃赫那吞(意为有益于阿吞者),并赐予王后以涅菲尔涅菲拉吞之名(意为美中之美是阿吞)。埃赫那吞统治的第6年,废弃旧都底比斯,迁至尼罗河东岸的新都阿马纳,取名为埃赫太吞(意为阿吞光辉照耀之地)。提拔新人改革政府官吏的成分,并在新都大力兴建阿吞神庙宇,雕塑阿吞神像和他与王后的像。 2.印度种姓制度是印度与其他南亚地区普遍存在的社会体系。种姓制度以婆罗门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这些聚落种姓最后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社会体系。因此,种姓制度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并与印度的社会体系、宇宙观、宗教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可说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 3.梭伦改革是雅典城邦乃至整个古希腊历史上最重要的社会政治改革之一,它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梭伦改革一方面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完善了国家制度,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提供了制度保证。梭伦的价值观以及改革中创造的有利于公民

2020高考历史新趋势解读之五大核心素养专题04历史解释专项精练

专题04 历史解释 概念释疑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课标要求 (1)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辨析和价值判断; (2)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3)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4)能够客观评判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课标解读 课标的要求,归结起来,实质是两点:一是如何认识历史与历史解释;二是学会历史解释。什么是历史?历史具有二重性。它既是客观的,也有主观性。什么是历史解释?一般地说,一切历史叙述都是历史解释。我们要认识到:第一,所有的历史叙述都包含史实和解释两部分;第二,对同一历史事物的叙述会有不同的解释。学会历史解释,是历史学习的一个较高要求,是检验学生有否具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表现。历史核心素养五个素养中关于运用的要求,都可视为历史解释。 高考真题 1.(2018·全国卷I,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解析:材料中《墨子》记载的一些内容都是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C正确。这些内容并非诸子百家的思想,A错误。并不能体现完整科学体系已经形成,B错误。墨家思想代表的是底层普通民众的利益,D项错误。

高中叙事作文范文

高中叙事作文范文 第1篇: 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歌词,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春风中告别了你,今天这方明天那里。无论我停在哪片云彩,我的眼总是投向你,如果我在风中歌唱,那歌声也是为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路上充满回忆。请你祝福我,我也祝福你,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根据歌词所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绿叶·情意 (801字) 当爷爷开始品冲泡了四遍的陈年龙井,来吊丧的宾客也已渐渐散尽。妈妈紧紧地牵着我的手,与这一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作别。我微微地苦笑,原来并没有永远的故乡,我们永远都是过客。 处理完奶奶的丧事,爷爷也不再坚守这一方留下了无数记忆的土地,顺从地跟随着我们来到城里。然而,走在鹅卵石铺就的小路上,我无数次看见了爷爷的回眸,那深沉的眷恋与无以言表的无奈,最终都化为一滴浑浊的泪水,慢慢地倒流进心底。

别了,我听见这两个字。 在城里的爷爷,依旧每日早起。这在习惯了夜生活而对早晨阳光不屑一顾的城市,多少显得有一些另类。然而,爷爷并不在乎那些异样的目光,依旧每日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旧工作服,穿梭在社区的各个角落。他在楼前被废弃的土地开垦出一片花田,撒下各种奇奇怪怪的种子,每日伺弄,神情严肃地仿佛在完成一 项神圣的使命。 只有我知道爷爷的孤独。因为我也有着这样孤独。我怀念故乡的老屋。那每日清晨婉转的莺啼,那木制楼梯凄婉的呻吟,那透过碧绿的竹林洒落的细细碎碎的阳光,那让人无法忘怀的带着淡淡清香的泥土气息。 在这一片钢筋混凝土中,我已无法找到那样淳朴与纯粹的笑脸,我看见爷爷每次想要挥起的手都在冷漠的擦肩而过中无奈的放下,我总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当年的爷爷是一片意气风发的绿叶,他可以暂时离开他的根,去远方飘荡,寻找属于他的风景,然而如今,这一片绿叶已然悄悄凋零,他需要回去,与故乡永远地厮守在一起。 那是爷爷的八十大寿,亲戚朋友们借此都聚在一起,我眼神流转,却寻不见爷爷的身影。悄悄起身出了宴会大厅,我看见爷爷徘徊在角落的窗前。我过去,握住了爷爷的手。爷爷动动嘴唇,说:?我想回家。?仿佛是一个寻求家的庇护孩童。

历史与虚构的共同世界

历史与虚构的共同世界 ——解读德里罗小说《天秤星座》的后现代 主义叙事技巧 杨芳芳 (2011级英语语言文学班学号:201105011076) 摘要:作为美国文坛的重量级作家德里罗的代表作之一,《天秤星座》一经发表就被誉为后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小说以肯尼迪遇刺为题材,书写了美国后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无归属感和异化感。作为一部典型的后现代小说,其文体风格和叙述策略都具有典型的后现代特征。本文分析了德里罗在小说《天秤星座》中运用的时空移动,视角移动、重复、元小说等后现代主义技巧,并指出了这些技巧对深化小说的主题所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唐·德里罗;天秤座;后现代主义;叙事技巧 唐·德里罗(Don Delillo, 1936-)是美国当代最杰出的后现代派小说家之一,他先后出版了《美国形象》、《球门区》、《大琼斯街》、《拉特纳之星》、《球员们》、《走狗》和《白色噪音》。1979年和1984年,他先后获得“哥根哈姆奖”和“美国艺术和文学院文学奖”。1988年,德里罗发表了小说《天秤星座》(Libra),此书一出版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获得了爱尔兰时代———艾尔·格林斯国际小说奖。此外,它在评论界中也获得了高度赞誉,被认为是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今日美国》曾这样评价:“《天秤星座》以其充溢全书的巨大张力令人目不暇接;它不愧为小说中的奇葩,其开掘之深与表意之切令人叹为观止,其惊心动魄同样令人难以释。”该小说以肯尼迪遇刺身亡为题材,但它无意为总统谋杀案这一历史之谜提供答案。尽管如此,小说却为总统谋杀案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式”。他在《天秤星座》中的符号游戏中所进行的艺术创新主要表现在时空移动,视角移动、重复、元小说等后现代主义技巧方面。 一、时空不断移动 文学作为一个世界,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文学的时空是借用物理世界及其时空为比喻,表达文学语言所描绘的符号意义世界。文学符号是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整体或结构,文学世界及其时空显然是这个结构的产物并受其制约。认识文学的世界,自然也就是认识符号所形

世界史名词解释

第三章、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一、史前人类: 1、【进化论】:生物物种起源和发展的理论,1859年达尔文出版 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动植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 断变化发展的进化学说。1871年又出版《人类起源和性选择》,其 中论述了人类在生物界中的位置,人和高等动物的亲缘关系及其区别。他认为人类起源于动物,是由已经灭亡的古猿进化而来。进化 论理论的提出科学认识人类起源问题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2、【图腾崇拜】:原始社会早期的宗教形式之一。图腾一词来源于 印第安人奥季布瓦族语言,原意为“他的亲属”。图腾崇拜产生于 旧时代晚期,它是标志或象征某一群体的动植物或其他物件。图腾 崇拜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但在各民族中的含义不尽相同。有 的将它当作氏族标志或象征,有的认作部落或氏族的血缘关系等等。 二、古代西亚诸文明: 1、【苏美尔文明】:两河文明早期文化。BC4300—3500年为军事 民主制阶段。BC3500—3100出现小城市,产生早期文明。BC3100—2900年进入奴隶制城邦盛期,乌鲁克、拉格什、乌尔为主要代表。BC2378年乌鲁卡基那改革,是迄今所知的世界上最早的一次社会改革。BC2371年为北部的阿卡德所灭。 2、【乌鲁卡基那改革】:苏美尔城邦末期,拉伽什国王乌鲁卡基那执政时期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据《乌鲁卡基那改革铭文》记载,改 革的主要内容:禁止贵族侵夺平民财产,废除向祭司征收重税,减 轻平民负担,兴修水利等等。约前2371年乌玛王卢伽尔扎吉西攻占 那伽什,乌鲁卡基那改革失败。这次改革增强了祭司贵族的力量, 削弱了王权,但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3、【阿卡德王国】:古代两河流域南部由阿卡德人建立的奴隶制国家。约BC2371年,萨尔贡击败卢伽尔扎吉西,征服了苏美尔诸城邦,建立阿卡德王国,统一了两河流域南部。在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 统治。阿卡德王国至纳那姆辛时期,国势最盛,后逐渐衰落。约 BC2191年,库提人入侵两河流域南部,阿卡德王国灭亡。 4、【乌尔第三王朝】:古代两河流域南部苏美尔人建立的奴隶制国家。约BC2113年,乌尔王乌尔纳姆在乌尔建都,统一南部两河流域。建立乌尔第三王朝(BC2113—BC2006)。乌尔纳姆颁布了现今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