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信息管理系统

中医院信息管理系统
中医院信息管理系统

武陟县中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一)

武陟县中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二)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和《中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和《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的通知 【法规类别】中医管理 【发文字号】国中医药办发[2011]46号 【发布部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发布日期】2011.10.12 【实施日期】2011.10.1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E030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和《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基 本功能规范》的通知 (国中医药办发〔2011〕4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提高中医医院信息化水平,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发展,我局在《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试行)》(国中医药发〔2003〕53号)的基础上,组织制定了《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和《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现印发执行(规范文本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站下载)。 二○一一年十月十二日

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一一年十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机构人员 第三章组织实施 第四章基础设施 第五章应用系统 第六章运行维护 第七章信息安全 第八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推进中医药信息化,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行业管理规定,结合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实际,特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以医院管理和中医电子病历为重点,构建中医药特色鲜明、技术平台先进、服务管理规范、系统安全高效的现代化中医医院。 第三条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应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系统集成、互联互通、实用高效的原则。 第四条中医医院应积极开展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并突出中医药特色,实现医院内部和区域之间信息资源的高效统一、系统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充分利用现代管理和信息技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优化服务流程,预防和减少医疗差错,控制和降低医疗成本,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第五条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应遵循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执行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的相关标准与规范。 第六条中医医院应将信息化工作列入医院建设的总体目标,制定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建立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满足医院整体发展的要求。 第七条中医医院应将信息化建设经费列入医院年度预算,年均投入应达到年医疗业务总收入的1%~5%。 第八条本规范适用于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综合医院可参照本规范

2.二级中医医院分等标准和评审核心指标(2018年版)

(征求意见稿) 一、二级中医医院分等标准 根据《中医医院评审暂行办法》,二级中医医院评审结论分为:甲等、乙等和不合格。《二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8年版)》共1100分,其中第一部分“中医药服务功能”600分,第二部分“综合服务功能”部分400分,第三部分“党的建设”100分。二级甲等中医医院、二级乙等中医医院和不合格中医医院划分标准如下: (一)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应满足以下条件: 1.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得分总分≥900分; 2.第一部分每章的分值不低于该章总分的85%; 3.第二部分得分≥340分; 4.第三部分得分≥90分; 5.医院感染管理部分得分≥26分; 6.核心指标全部符合要求; 7.达到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附加条款对二级甲等中医医院的要求。 (二)二级乙等中医医院应满足以下条件: 1.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得分总分≥750分; 2.第二部分得分≥280分;

3.第三部分得分≥90分; 4.中医药服务功能部分核心指标符合要求数≥10;综合服务功能部分核心指标符合要求数≥5; 5.达到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附加条款对二级乙等中医医院的要求。 (三)有以下情形之一的,评审结论即定为不合格: 1.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得分总分<750分; 2.第二部分得分<280分; 3.第三部分得分<90分; 4.中医药服务功能部分核心指标符合要求数<10或综合服务功能部分核心指标符合要求数<5。 二、《二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2018年版)》核心指标 《标准》及细则中将最基本、最重要,若未达到要求势必影响特色优势、中医临床疗效、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的指标,列为“核心指标”,具备否决作用。核心指标及要求如下:(一)中医药服务功能部分核心指标 核心指标一:科室综合考核目标中有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相关指标。 核心指标二: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总数的比例≥60%;或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总数的比例未达到60%,但比上年度增长超过了5个百分点。 核心指标三:医院和临床科室命名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规范中医医院与临床科室名称的通知》(国中医药发

二级中医医院等级评审临床部分

二级中医医院等级评审临床部分 第一部分中医药服务功能 第三章临床科室建设(170 分) 第四章重点专科建设(100 分)第二部分综合服务功能 第三章医疗质量(170 分)几点注意事项 1、所有科室都要参与。 2、所有医师都要参与。 3、全面准备,以评促建。 4、材料详实,支撑有力。 5、业务技能,反复强化。 6、对照细则查缺补漏,逐项落实。 7、病历准备要充分。 容易出现的问题的点 1、诊疗方案 2、临床路径 3、病历 4、医师考核 核心指标 ★ 3. 1 . 2医院和临床科室命名符合规定,不得有神经科(中心)、神经内科(中心)、消化科(中心)、风湿免疫科(中心)、免疫科(中心)、泌尿科(中心)等名称。外科二级分科应命名为外一、外二、外三不得出现其他命名。 ★ 3.3.1 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诊疗方案基础上,科室制定至少2

个以上常见病及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并体现医院本科室临床实际和特色,诊疗方案基本要素齐全(中西医病名、诊断、治疗、难点分析、疗效评价)核心指标★ 3.9.2采用非药物中医技术治疗人次占医院门诊总人次的比例》10%。 ★ 3.10.2门诊处方中,中药(饮片、中成药、医院制剂)处方比例》60%;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30%。 核心指标★4.3.1 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诊疗方案基础上,科室制定本专科优势病种和常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并体现医院本科室临床实际,突出中医药诊疗方法的综合运用,诊疗方案基本要素齐全。 ★ 4.3.3 诊疗方案在临床中得到应用。 临床科室的准备 1 、资料齐全:人员队伍名单、诊疗特色技术资料及操作规范、诊疗方案及总结分析与优化、手术科室围手术期中医干预方案、临床路径

广东省中医院历史沿革

1933年,诞生。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1913年2月,广东中医药两界人士联合粤九大善堂力量,商议筹办粤省中医中药学堂事宜,于1913年成立“中医药学校省港筹备处”,公推广东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卢乃潼担任筹办处主席。1924年,广东中医专科学校正式开学。 为了方便学生实习,1933年9月,建成广东中医院。 1943年,颠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次年广州沦陷,医院被日军强占。学校迁往香港,1944年曾准备在韶关复课,但由于日军进犯,遂告罢。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但医院却被转做省妇幼保健院。 直到解放前夕,国民党军队溃退,医院始得以恢复。 1953年,改制。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医院得以发展,1953年改为国有医院,更名为广东省中医实验医院。1956年,在原广东中医专科学校基础上组建广州中医学院(现广州中医药大学),医院遂成为广州中医学院的附属医院。1958年医院正式定名为广东省中医院。医院名医荟萃,形成了广东省中医界宝贵的学术传统。 1973年,青葱。可道光阴流电转,草上霜飞峭如翦。 1973年,建院四十年。医院终于获得批准,着手兴建一座六层住院大楼及辅助科室的附楼。为了建设这座大楼,全院上下紧急行动,亲自动手,挑水泥、搬石头、磨地板.......大家突击劳动,不计报酬,不计较休息时间,值班不补假,到1975年硬是用自己的双肩盖起了医院历史上的第一座住院大楼。尽管处于文革期间,工资经常都难以保证,但是在那一代人身上却始终昂扬着一股“无私奉献”的精神。 1983年,改革。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1983年,建院五十周年。沐浴着改革春风,省中医院启动了运行机制的改革,果断打破大锅饭,建立责任制,提出了“病人至上,质量第一”的宗旨,推出了一系列服务措施,如在门诊实行病人选医生,开设夜诊、午诊、优诊、速诊、星期天诊等,医院门诊量迅速增加。 1986年新门诊楼落成。 1987年,医院门诊量首次突破百万。

二级中医骨伤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8年版)5

二级中医骨伤医院分等标准和评审核心指标 (2018年版) 一、二级中医骨伤医院分等标准 根据《中医医院评审暂行办法》,二级中医骨伤医院评审结论分为:甲等、乙等和不合格。《二级中医骨伤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8年版)》共1100分,其中第一部分“中医药服务功能”600分,第二部分“综合服务功能”部分400分,第三部分“党的建设”100分。二级甲等中医骨伤医院、二级乙等中医骨伤医院和不合格中医骨伤医院划分标准如下: (一)二级甲等中医骨伤医院应满足以下条件: 1.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得分总分≥900分; 2.第一部分每章的分值不低于该章总分的85%; 3.第二部分得分≥340分; 4.第三部分得分≥90分; 5.医院感染管理部分得分≥26分; 6.核心指标全部符合要求; 7.达到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附加条款对二级甲等中医骨伤医院的要求。 (二)二级乙等中医骨伤医院应满足以下条件: 1.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得分总分≥750分;

2.第二部分得分≥280分; 3.第三部分得分≥90分; 4.中医药服务功能部分核心指标符合要求数≥10;综合服务功能部分核心指标符合要求数≥5; 5.达到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附加条款对二级乙等中医骨伤医院的要求。 (三)有以下情形之一的,评审结论即定为不合格: 1.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得分总分<750分; 2.第二部分得分<280分; 3.第三部分得分<90分; 4.中医药服务功能部分核心指标符合要求数<10或综合服务功能部分核心指标符合要求数<5。 二、《二级中医骨伤医院评审标准(2018年版)》核心指标 《标准》及细则中将最基本、最重要,若未达到要求势必影响特色优势、中医临床疗效、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的指标,列为“核心指标”,具备否决作用。核心指标及要求如下: (一)中医药服务功能部分核心指标 核心指标一:科室综合考核目标中有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相关指标。 核心指标二: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和系统接受中医药专业培训两年以上的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总数的比例≥60%;或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总数的比例未达到

二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2018版

二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2018年版) 第一部分中医药服务功能 第一章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措施 一、医院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明确医院发展战略,有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并落实。 二、围绕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医院年度工作计划,有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具体措施,并按年度定期评价。 三、医院管理体系中建立引导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考核和奖惩激励机制,科室综合考核目标中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作为重要指标。 四、积极开展中医对口支援工作,并制定鼓励措施。 第二章队伍建设 一、中医医院人员配备合理,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二、制定中医药人员队伍建设规划、计划和措施,并认真组织实施。 三、认真开展医师定期考核工作,积极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和师承教育与培训。

第三章临床科室建设 一、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规定,合理设置临床科室,医院和科室命名规范。 二、按照《县级中医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和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的相关要求,加强科室建设与管理。 三、中医类别执业医师门诊诊疗行为规范,体现中医理念和思维,得到患者认同。 四、住院诊疗行为规范,中医优势病种以中医治疗为主 五、积极采用中医药方法,提高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诊疗能力和急危重症的抢救能力,建立双向转诊机制。 六、加强中医康复能力建设,提供有中医特色的康复服务。 七、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定期对临床路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不断完善和改进。 八、合理配置、应用中医诊疗设备。 九、积极开展中医综合治疗,广泛、合理应用中医诊疗技术。 十、研制和使用一定数量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使用达到要求。 第四章重点专科建设 一、地市以上中医重点专科达到一定数量,专科床位、

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

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二〇一一年十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 ..... ..... ..... .......... . (1) 第二章机构人员 (2) 第三章组织实施 (3) 第四章基础设施 (4) 第五章应用系统 (6) 第六章运行维护 (10) 第七章信息安全 (13) 第八章附则 (16)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推进中医药 信息化,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行业管理规定,结合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实际,特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 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以医院管理和中医电子病历为重点,构建中医

药特色鲜明、技术平台先进、服务管理规范、系统安全高效的现代化中医医院。 第三条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应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系统 集成、互联互通、实用高效的原则。 第四条中医医院应积极开展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 并突出中医药特色,实现医院内部和区域之间信息资源的高效统一、系统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充分利用现代管理和信息技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优化服务流程,预防和减少医疗差错,控制和降低医疗成本,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第五条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应遵循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法律法规 和管理制度,执行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的相关标准与规范。 第六条中医医院应将信息化工作列入医院建设的总体目标,制 定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建立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满足医院整体发展的要求。 第七条中医医院应将信息化建设经费列入医院年度预算,年均 投入应达到年医疗业务总收入的1%~5%。 第八条本规范适用于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 综合医院可参照本规范执行。 第二章机构人员 第九条中医医院应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机构,成员包括院长、 主管副院长、信息部门以及医、药、护、技、管理等相关职能部门负

广东省中医院十种膏方

广东省中医院十种膏方 1、调肝健脾膏 【适用人群】适用于气郁体质、气虚体质人群,尤其适用于肝郁脾虚而见情绪不舒、焦虑、少气乏力、胸闷等症者。 【不适用人群】肝火旺盛者慎用。 2、更年滋养膏 【适用人群】适用于阴虚体质者,尤其适用于更年期男女肝肾亏虚出现腰酸、潮热、多汗等症状者。 【不适用人群】湿热体质、痰湿体质之人慎用。 3、固阳葆真膏 【适用人群】适用于阳虚体质、气虚体质人群,尤其适用于中焦虚寒、肝肾不足而见畏冷、疲倦、食寒则泻或虚寒便秘等症者。 【不适用人群】湿热体质人群,阴虚体质者慎用。 4、健脾养胃膏 【适用人群】适用于气虚体质人群,尤其适用于脾胃虚弱而见消化不良、脘腹痛、体瘦之人。 【不适用人群】湿热体质人群慎用。 5、清脂化瘀膏 【适用人群】适用于痰湿体质人群,尤其适用于形体偏胖、大便粘滞、血脂或尿酸偏高者。 【不适用人群】阳虚体质之人慎用。 6、舒心安神膏 【适用人群】阳虚体质、气郁体质人群,尤其适用于心脾亏虚所致失眠、情绪低落、紧张心悸者。 【不适用人群】湿热体质人群慎用。 7、温经养血膏 【适用人群】阳虚体质、气虚体质人群,尤其适用于女性气血亏虚、痛经、四肢不温者、经行头痛。 【不适用人群】湿热体质人群慎用。 8、益精固肾膏 【适用人群】阳虚体质人群,尤其适用于男性肾精不足而见腰酸、膝软或阳痿早泻等症者。 【不适用人群】湿热体质、痰湿体质人群慎用。 9、益气固表膏 【适用人群】气虚体质、阳虚体质人群,尤其适用于表气不固、自汗出者。 【不适用人群】湿热体质人群慎用。 10、玉颜固发膏 【适用人群】气虚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人群,尤其适用于气血亏虚所致脱发、头发早白、面色不华、月经量少者。 【不适用人群】湿热体质人群慎用。

舒城县中医院信息化软件管理系统(二期)项目采购需求演示教学

舒城县中医院信息化软件管理系统(二期)项目采购需求 一、技术部分要求 1、项目建设内容 本次招标的内容是医院信息系统,包括:软件公司具有合法知识产权的商品化医院信息系统应用软件、为满足招标人实际应用需求所必须的应用软件客户化开发工作、应用软件功能扩充、修改、维护、基础数据准备、人员培训、售后服务、技术支持等。医院所需软件基本模块和功能附后。投标人提供的应用软件不一定按照采购人所要求的模块进行划分,但必须包含所要求的基本功能,在基本功能上允许增添功能模块,增添的功能模块将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但因此因素造成的相关费用招标人不予补偿。 本招标文件仅适用于本次招标书中所述的招标项目,最终软件包含范围和实施模块等项目内容在经济合同中确定。 2、技术要求 2.1 基本要求 (1)符合卫生部 2002年颁布的《医院信息系统功能基本规范》 (2)体现“以患者为中心、以医疗信息为主线”的设计思想,真正达到医院信息管理学的要求。最大限度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支持联机事务处理,支持科室信息汇总分析与收支经济核算,支持医院领导对医疗动态与医疗质量的宏观监督与控制,以现行医院体系结构、管理方式和管理程序为基准,充分考虑各业务层次、各管理环节数据处理的实用性。用户操作界面设计尽可能考虑人体结构特征及视觉特征,力求美观大方、简捷实用。 (3)满足医院在门急诊信息、住院患者信息、药品信息、病案信息、财务核算、后勤管理、行政管理、EMR等实际工作需要,综合查询及辅助决策支持等方面实现计算机数字化的需求,做到在全院内信息、数据高度共享,实现医院管理的现代化。 (4)所有模块查询报表打印排版整齐,纸张设置合理,支持按列排序,均可导出到EXCEL。 (5)系统能随时适应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政策的需要。

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协定处方

1.消毒饮(痤疮饮)银花308公英30地丁15黄芩9黄柏9栀子9生地15丹皮15 丹参15 紫草15 皂刺9 白芷9 ’ 2.双土饮(土苓饮)银花30土苓30炒槐米15生地21 丹皮15赤芍2l紫草15 连翘15板蓝根21 蛇舌草21 黄芩15 3.湿热清(清热利湿饮)龙胆草9黄芩9栀子9 柴胡9 生地15 丹皮15 当归9 银花30土茯苓30 泽泻9 车前子15 甘草6 4.消风饮(加味消风散)荆芥9防风9牛蒡子9生地15丹皮15当归9连翘15 苦参9生石膏21 大胡麻9 地肤子21 蝉衣9 苍术9 甘草6 5.祛风饮(养血祛风散)荆芥9防风9当归15白芍15生地15川芎15 刺蒺黎9 黄芪15首乌21 蝉衣9僵蚕9 地肤子21 6.化斑饮(消斑汤)柴胡15 当归9 川芎9 赤芍15 桃仁9 红花9 坤草9 姜黄9 白术9茯苓9 香附9僵蚕9桑叶15 ? 7、补发饮(生发饮)熟地2l 首乌21 山萸肉15茯苓15泽泻9当归9川芎9 丹参21菟丝子15 女贞子15 旱莲草9 枸杞子9 侧柏叶9 8.白癜饮:热地15首乌15沙苑子15补骨脂10旱莲草10枸杞子10白蒺藜15 浮萍10 苍耳子10 当归10 川芎10 白芷10 甘草6 稀莶草15 9、退疣饮:麻黄6 薏米30 大青叶15 板蓝根15 紫草15 马齿苋30 蛇舌草20 黄芪20 芥穗10 红花15 香附15三棱10连翘15 双花15 甘草6 10、黑豆方:黑豆60 大风子30 白及30 大胡麻15桃仁15 地骨皮15红花15 马齿苋30 黄柏30 甘草15 硼砂15 白鲜皮30 11、凉血消风汤(清热消银汤)双花2l土苓21蛇舌草2l半枝莲21山豆根15 苦参10紫草12茜草12 旱莲草12槐米15乌梢蛇10白鲜皮21 蝉蜕10甘草10 12、化瘀消风汤(破瘀消银汤)双花2l土苓21蛇舌草21半枝莲21山豆根15 紫草12茜草12旱莲草12槐米15桃仁10红花10三棱12莪术12白鲜皮21 乌梢蛇10蝉蜕10甘草6 13、1号消风汤(清热疏风汤)双花21连翘15黄芩15山栀10生地15丹皮15 赤芍15紫草10生石膏15苦参10浮萍12菊花15白鲜皮18白蒺藜12苦参10 薄荷10甘草6 14、2号消风汤(活血消风汤)双花15连翘15黄芩15生地15丹皮15赤芍15 丹参15当归15川芎12苦参10白芷15白鲜皮18浮萍12荆芥10防风10 白蒺藜12蝉蜕10甘草6

(最新整理)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

(最新整理)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二?一一年十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1) 第二章基础功能...................................................................... (11) 1.用户授权...................................................................... .................................................... 12 2.用户认证...................................................................... .................................................... 12 3.使用审计...................................................................... .................................................... 12 4.数据存储与管理 ..................................................................... ......................................... 13 5.患者隐私保 护 ..................................................................... ............................................. 13 6.字典数据管 理 .....................................................................

二级中西医结合医院分等标准和评审核心指标

附件2 二级中西医结合医院分等标准和评审核心指标 (2018年版) 一、二级中西医结合医院分等标准 根据《中医医院评审暂行办法》,二级中西医结合医院评审结论分为:甲等、乙等和不合格。《二级中西医结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8年版)》共1100分,其中第一部分“中西医结合服务功能”600分,第二部分“综合服务功能”部分400分,第三部分“党的建设”100分。二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二级乙等中西医结合医院和不合格中西医结合医院划分标准如下:(一)二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应满足以下条件: 1.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得分总分≥900分; 2.第一部分每章的分值不低于该章总分的85%; 3.第二部分得分≥340分; 4.第三部分得分≥90分; 5.医院感染管理部分得分≥26分; 6.核心指标全部符合要求; 7.达到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附加条款对二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的要求。 (二)二级乙等中西医结合医院应满足以下条件: 1.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得分总分≥750分;

2.第二部分得分≥280分; 3.第三部分得分≥90分; 4.中西医结合服务功能部分核心指标符合要求数≥10;综合服务功能部分核心指标符合要求数≥5; 5.达到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附加条款对二级乙等中西医结 合医院的要求。 (三)有以下情形之一的,评审结论即定为不合格: 1.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得分总分<750分; 2.第二部分得分<280分; 3.第三部分得分<90分; 4.中西医结合服务功能部分核心指标符合要求数<10或综合服务功能部分核心指标符合要求数<5。 二、《二级中西医结合医院评审标准(2018年版)》核心指标 《标准》及细则中将最基本、最重要,若未达到要求势必影响特色优势、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的指标,列为“核心指标”,具备否决作用。核心指标及要求如下:(一)中西医结合服务功能部分核心指标 核心指标一:科室综合考核目标中有发挥中西医结合特色优势和提高临床疗效的相关指标。 核心指标二: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和经过2年以上中医药知识和技能系统培训的临床类别医师占执业医师

广东省中医院门诊住院综合大楼方案汇总

广东省中医院门诊、住院综合大楼 方案设计说明 1.前言 广东省中医院是一家集医疗、科研、教学、康复、保健和预防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直属医院、全国三级甲等中医院和全国示范医院。同时又是国家新药(中药)临床试验研究中心、全国中医急症医疗中心、全国中医肾病医院中心、全国中医乳腺病医疗中心、全国中药制剂和剂型改革基地、全国中医急症重点实验室、全国临床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 为迎接新世纪的现代中医院,广东省中医院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省计委批准立项,在原广东省中医院西南侧,即广州市大德路门诊大楼的西侧征地5597平方米,扩建广东省中医院门诊、住院综合大楼。 2.规模 病床位为800床,日门急诊人数约为5000人次。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左右。 3.设计依据 3.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广东省计划委员会批准立项批文; 3.2广东省中医院于2000年5月28日发文《诚邀设计院参加设计新门诊综合大楼初步方案》的函; 3.3广州市城市规划局以穗规设字[1999]第111号《关于提供规划设计要点的复函》; 3.4规划用地位于越秀区海珠中路以东,大德路以北地段的现状地形图; 3.5规划道路示意图。 3.6用地面积约13155平方米(其中道路面积以电脑图上计算为准),为了更好地建设医院,方便病人就医,在保证先开通原门诊大楼东侧巷道(净宽≥4米)、通向海珠中路的道路(7米)的前提下,并补征穿过中医院用地的原部分规划道路用地。最终用地面积以规划局核发的用地红线控制面积为准。 4.项目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 广东省中医院门诊住院综合大楼用地范围为: 原门诊大楼的西侧、原中医院1号住院楼南侧医院围墙和开通的通向海珠中路7米宽巷道以南、海珠中路以东,大德路以北地块,占地面积为5576平方米,扣除大德路和海珠中路道路及交叉路口规划拓宽用地,实际道路红线内的用地面积为4115平方米(以电脑图计算为准)。海珠中路及大德路二侧建筑以沿街店面房为主。门诊住院大楼南侧有屋顶上设“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大型广告牌高层综合商住大楼。用地范围向西南向望去,为大德路向西南路段。站在7层楼楼顶向西南望去,视线开阔,远处高层建筑林立,景观秀丽,应是住院病房大楼最佳朝向和风水宝地。 广东省中医院现址北侧和东侧紧靠毕公巷,西临南濠街,并经由7米宽规划巷道与海珠中路相接,与海珠中路仅隔二、三十米。原有中医院用地面积与新征门诊住院综合大楼用地合在一起为12198平方米(以电脑图计算为准)。 按广州市规划局提供的1/500地形图上所附道路红线及规划道路示意图,北

中医院HIS管理系统

集安市中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实施方案 一、系统设计 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系统兼容性和扩充性良好,应用系统设计严谨、应用模块的联接环节严密。系统安全可靠,实用性强,确保医院医疗管理、财务管理、统计查询、决策支持等医院各项业务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既可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和效益,又能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服务。投入运行后不允许出现数据丢失和发生数据错误现象,同时保证数据的安全性,一致性和完备性。数据结构与组织必须符合科学、合理和规范的原则,能实现以电子病历为目标的临床信息系统。 (一)功能性。以临床信息为主线,病人服务为中心,成本核算为纽带,优化医院工作流程,实现医院正规化、标准化建设,适应医院改革和业务发展需要;科学配置医疗资源,加强医疗质量控制;充分体现数字化医院建设思想,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有效决策支持,深化管理内涵;系统包含门诊、住院、检查、药品、物资、设备、病案、医务统计、成本核算、综合查询等基本功能。 (二)实用性。符合中国医务人员、财务人员等的操作和使用习惯;具有良好的系统性价比;整体设计,分布实施,平滑升级,无缝联接;开放式设计,便于技术人员维护,避免重复投资。 (三)标准化。遵循卫生部《(2003-2010)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遵循卫生部2002年版《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遵循国际、国内相关标准:HL7、DICOM3、ASTM、ICD-10、IHE等;

遵循国家最新的病案管理相关规定;遵循并符合国家最新的处方管理相关规定。 (四)智能化。具有处方、医嘱、病历、检查报告等私有与共享模板;自定义输入任何组合条件查询医疗信息,支持局域网查询,为医院管理和医疗工作提供辅助管理和决策支持;支持多维条码、磁卡、IC卡、语音器、各类显示器等智能设备。 (五)集成化。系统可扩展与检验、放射、影像、合理用药、护理系统、健康体检等系统实现无缝连接;在通用业务和流程基础上可集成各类财务管理系统、成本核算系统、医疗保险系统、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医疗电子政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子图书馆系统等。 (六)先进性。体系结构设计科学合理;选择大型开放的数据库,不依赖于具体的网络操作系统;支持二次接口开发、数据专储;完善的后台安装与维护工具;符合安全和结构化要求的新一代电子病历系统。 (七)一致性。保证数据采集、存储、整理、分析、提取、应用的一致性;各项数据在发生地一次性录入或采集,所有对该信息有需求的平台可多次重复、不同级别应用。 (八)安全性。采用数据库级用户权限和应用程序级运行权限的双重控制机制;提供统一用户管理手段;通过数据库系统的数据安全机制,提供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系统具有严格的数据安全和备份机制,确保数据安全。 (九)稳定性。最大限度集成国际成熟技术及组件;多层面、多

最新 二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

二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 ----概述 河北省中医医院评审办公室孟建华 一、评审细则总体框架和基本要求 ●评审细则总分1000分 ●分为两大部分: ●(一)中医药服务功能(650分) ●(二)综合服务能力(350分) 第一部分中医药服务功能(650分) ?第一章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措施(45分) ?第二章队伍建设(100分) ?第三章临床科室建设(170分) ?第四章重点专科建设(100分) ?第五章中药药事管理(80分) ?第六章中医护理(60分) ?第七章文化建设(55分) ?第八章预防保健(40分) ?说明:临床与重点专科总计270分,成为重中之重! 第二部分综合服务能力(350分) ?第一章基本要求和医院服务(40分) ?医院设置、功能和任务(7分)医院服务(17分) ?应急管理(9分)临床医学及教育(7分) ?第二章患者安全(30分) ?第三章医疗质量(170分) ?医疗质量管理组织与制度(10分)医疗技术管理(15分) ?医技科室质量管理(40分)其他科室质量管理(85分) ?病历(案)质量管理(20分) ?第四章药事管理(35分) ?第五章护理质量管理(35分) ?第六章医院管理(40分) 二级中医医院分等标准 ?根据《中医医院评审暂行办法》,二级中医医院评审结论分为:甲等、乙等和不合格。二级中医医院分等标准---二甲甲等 ?(一)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应满足以下条件: ?1.总分≥900分; ?2.第一部分每章的分值不低于该章总分的85%; ?3.第二部分得分≥300分; ?4.核心指标全部符合要求。 第一部分的总分可以低于600分 二级中医医院分等标准---二级乙等 ?(二)二级乙等中医医院应满足以下条件: ?1.总分≥750分; ?2.第二部分得分≥245分; ?3.中医药服务功能部分核心指标符合要求数≥10; ?综合服务功能部分核心指标符合要求数≥5。

二级中医医院分等标准和评审核心指标

二级中医医院分等标准和评审核心指标 (2013年版) 一、二级中医医院分等标准 根据《中医医院评审暂行办法》,二级中医医院评审结论分为:甲等、乙等和不合格。《二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3年版)》共1000分,其中第一部分“中医药服务功能”650分,第二部分“综合服务功能”部分350分。二级甲等中医医院、二级乙等中医医院和不合格中医医院划分标准如下: (一)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应满足以下条件: 1.总分≥900分; 2.第一部分每章的分值不低于该章总分的85%; 3.第二部分得分≥300分; 4.核心指标全部符合要求。 (二)二级乙等中医医院应满足以下条件: 1.总分≥750分; 2.第二部分得分≥245分; 3.中医药服务功能部分核心指标符合要求数≥9;综合服务功能部分核心指标符合要求数≥5。 (三)有以下情形之一的,评审结论即定为不合格: 1.总分<750分; 2.第二部分得分<245分;

3.中医药服务功能部分核心指标符合要求数<9或综合服务功能部分核心指标符合要求数<5。 二、《二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2013年版)》核心指标 《标准》及细则中将最基本、最重要,若未达到要求势必影响特色优势、中医临床疗效、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的指标,列为“核心指标”,具备否决作用。核心指标及要求如下: (一)中医药服务功能部分核心指标 核心指标一:科室综合考核目标中有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相关指标。 核心指标二: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总数的比例≥60%;或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总数的比例未达到60%,但符合以下要求: 比例1-比例2≥5%; 比例1计算方法:(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当年新招聘未取得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资格的中医(含中西医结合、民族医)专业技术人员数)/(医院执业医师总数+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专业技术人员数)*100% 比例2计算方法:上年度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总数/医院执业医师总数*100%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核心指标三:医院和临床科室命名符合规定,不得有神经科(中心)、神经内科(中心)、消化科(中心)、风湿免疫科(中心)、泌尿科(中心)等名称。外科二级分科应命名为外一、外二、外二……,不得出现其他命名。

医药卫生:中医管理系统整合文档

1.1.1.1中医管理系统 通过实施中医数字化诊疗项目,开展中医临床应用信息化建设,实现医院内部和区域之间信息资源的高效统一、信息共享,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在中医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和科研教育中的应用,达到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能力的目的,满足患者服务和医院管理的多种需求,逐步建立起高效便捷,服务于政府、社会和群众的中医药信息系统。 1、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和《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以下简称《两个规范》)要求进行建设,完成《两个规范》中明确的医院信息系统基础功能的建设,完成医院管理系统和临床服务系统中基本分系统基本功能内容的建设,完成主要中医临床科室的诊疗业务系统建设。 2、中医数字化诊疗平台建成后能全面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和交换各类数据信息,实现医院信息手工处理的传统模式转变为计算机自动化处理为主的新型管理模式,实现单位行政管理、医疗业务、后勤保障等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实现对医院的人流、物流和财流进行综合管理,为各级提供高效的信息支持和服务,预防和减少医疗差错,控制和降低医疗成本,并为实现中医数字化辅助诊疗奠定基础。 1.1.1.1.1患者基本信息管理 ?通过唯一标识号码自动获取患者基本信息; ?按照患者诊疗卡号、挂号序号、姓名等不同类型标识查询患者基本信 息; ?支持患者基本信息修改及补充完善; ?通过患者唯一标识、不同类型标识号获取患者诊疗信息; ?通过文字录入后系统自动提取关键字或者鼠标点选方式录入病人主述;

?实现“望闻问切”四诊信息的数字化采集功能,四诊信息等关键字进入后 台进行分析; ?根据输入的病人主述、四诊信息能够生成的病位归经图 ?自动生成的病人信息可存档、可查询、可调用。 1.1.1.1.2中医辨证论治、理法方药 ?系统按照辨证论治原理,通过对病人病位归经的分析,自动生成推荐处 方,实现“辨证论治”过程记录,提供辩证依据和中医诊断结果的数字化 记录,提供推荐处方模板的医生维护功能。 ?提供电子病历规范书写功能。 ?医生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处方配伍用法用量 ?系统自动实时显示推荐处方、医生实际处方药物的性味归经与病人病情 病位归经的对比示意图提供合理用药监控功能。 1.1.1.1.3中医处方系统 ?支持医院建立常用处方,提供特色病种的推荐成方与常用主述的模板创 建 ?后台自动生成标准化的中医电子病历 ?具有医生自定义常用主述、处方模板的功能支持随访管理 ?实现医生开方时,剂量、药物、先煎后下、服用禁忌等自由修改功能。

二级中医医院设置规范

二级中医医院设置规范 二级中医医院设置规范一、床位住院床位在80张至299张。二、科室设置(一)临床科室:至少设有急诊科、内科、外科、预防保健科,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中医骨伤科、中医皮肤科、中医针灸科、推拿科。其中,中医内科、外科各设二级科室3个以上;设中医或中西医结合重点专科2个以上;设有综合加强监护病房,手术室要有复苏室。(二)医技科室:至少设有药剂科(含西药房、中药房、煎药室等)、检验科、医学影像科、血库(可与检验科合设)、营养室、消毒供应室、手术室、功能科室(含心、肺电生理)。(三)其他科室:医务科、信息科(含病案室、统计室)、质量控制科(含院内感染控制)。三、人员(一)医院主要负责人应具有《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并经执业注册,在二级医院从事临床工作5年以上,身体健康并能亲自主持医疗工作。 (二)每床平均至少配备0.88名卫生技术人员。所有医生应具有《医师资格证书》并经执业注册。(三)每床平均至少配备0.4名护士,其中至少有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5名。所有护士应具有《护士执业证书》并经执业注册。(四)一级临床科室和重点专科的主任必须是相应专业的主任医师;二级科室的主任至少50%是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药

剂科、检验科、医学影像科、病理科等医技科室正高职称的卫技人员占25%以上。(五)本科以上学历人员的比例和中医药人员占医药人员的比例均不低于60%。高级职称人员占全院人员比例不低于8%。(六)临床营养师不少于1人。(七)工程技术人员(技师、助理工程师及以上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比例不低于2%。四、选址(一)二级综合性医院所在社区的服务人口为30万—50万人。(二)新增医院与诊所之间的最短距离不小于500米、与门诊部或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之间的最短距离不小于1000米、与医院之间的最短距离不小于20001/4页米。(三)选址与周围托幼机构、中小学校、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肉菜市场之间应物理分隔,符合卫生及预防疾病的要求。医院选址应为规划的医疗用地或可以转变为医疗用途的房屋(其使用性质原则上以商业、办公、厂房类为主,既有住宅、宿舍、居住小区会所、文化、体育、社区服务等公共配套设施以及与餐饮、生产性厂房紧临的房屋,不应用于医疗用房。既有房屋的使用性质以房地产权证明文件为准)。(四)选址相邻权利人(业主/住户和社区内现有医疗机构)无明显反对意见(以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公示和专门委员会收集的意见为准)。选址前,设置申请人应征询相邻权利人的意见。五、建筑、设施与环境医院应有良好的采光通风,建筑设计、设施应满足诊疗和管理工作

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

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基本 功能规范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二○一一年十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基础功能 (2) 第三章医院信息集成平台 (6) 第四章中医电子病历分系统 (14) 第五章门(急)诊医生工作站分系统 (26) 第六章住院医生工作站分系统 (33) 第七章门(急)诊护士工作站分系统 (40) 第八章住院护士工作站分系统 (42) 第九章手术、麻醉管理分系统 (46) 第十章医学影像分系统 (50) 第十一章临床实验室分系统 (55) 第十二章医技科室管理与诊断报告分系统 (59) 第十三章输血管理分系统 (61) 第十四章心电管理分系统 (64) 第十五章重症监护管理分系统 (66) 第十六章合理用药监测分系统 (68) 第十七章健康体检管理分系统 (70)

第十八章静脉药物配置管理分系统 (73) 第十九章医院感染管理分系统 (76) 第二十章病人查询服务分系统 (80) 第二十一章药库管理分系统 (81) 第二十二章门(急)诊药房管理分系统 (84) 第二十三章住院药房管理分系统 (88) 第二十四章制剂管理分系统 (90) 第二十五章中医临床研究分析分系统 (93) 第二十六章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分系统 (95) 第二十七章新药临床试验分系统 (96) 第二十八章中医辅助诊疗分系统 (98) 第二十九章中医特色治疗管理分系统 (100) 第三十章门(急)诊挂号分系统 (101) 第三十一章预约挂号分系统 (103) 第三十二章门(急)诊分诊叫号分系统 (105) 第三十三章门(急)诊划价收费分系统 (106) 第三十四章住院病人入、出、转管理分系统 (108) 第三十五章住院收费分系统 (110) 第三十六章医院成本核算与绩效管理分系统 (112) 第三十七章医疗统计分系统 (116) 第三十八章综合查询与分析分系统 (117) 第三十九章设备管理分系统 (119)

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情况汇报

灵武市中医医院关于信息化建设 情况的汇报 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是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动力。近几年来,我院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医药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战略部署,不断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中医药现代化,全面促进了我院中医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现将我院信息化建设总结如下:。 一、医院信息化建设现状。 1、硬件设施 (1)中心机房:我院机房位于门诊四楼,业务用房30m2,采用防静电地板,机房配有空调、3000VAups延时供电系统等。 (2)网络设备:全院分布13台TP-l~ink千兆交换机,住院部与门诊部通过光纤连接传输数据,一台路由器用于信息上报和中医适宜技术平台,两台光纤终端。 (3)服务器:两台IBM服务器分别是his服务器和医保服务器,型号IBMx3500,5块146.8G硬盘,4G物理内存,2块xeon2.5G双核中央处理器。 (4)客户端:全院分布50多台联想商用机客户端,主要用于闩诊收费管理系统、住院收费管理系统、药库管理系统、

门诊药房管理系统、住院药房管理系统、材料管理系统、护士工作站管理系统、院长查询管理系统、病案管理系统、医保管理系统、系统管理等。 2、软件系统 (1)临床诊疗部分 住院护士工作站子系统 医嘱记账子系统 (2)药品管理部分 1)中、西药库管理子系统 2)门诊中、西药房管理子系统 3)住院药房管理子系统 (3)经济管理部分 1)门诊收费管理子系统 2)住院收费管理子系统 3)物资管理子系统(含材料和低值易耗品管理) 4)医疗保险接口子系统 5)经济核算管理子系统 (4)综合管理与统计分析部分 1)院长查询子系统 2)收入核算子系统 3、网络配置 医院综合布线符合TIA/EIA568国际标准,客户端与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