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圆模型

动态圆模型
动态圆模型

“动态圆”模型的应用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经常涉及动态圆。常见的动态圆模型有两种,往往都还涉及边界(极值)问题。

模型1如图1,一束带负电的粒子以初速度垂直进入匀强磁场,若初速度方向相同,大小不同,所有粒子运动轨迹的圆心都在垂直于初速度的直线上,速度增大时,轨道半径随着增大,所有粒子的轨迹组成一组动态的内切圆。

模型2如图2,一束带负电的粒子以初速度垂直进入匀强磁场,若初速度大小相同,方向不同,则所有粒子运动的轨道半径相同,但不同粒子的圆心位置不同,其共同规律是:所有粒子的圆心都在以入射点为圆心,以轨道半径为半径的圆上,从而可以找出动态圆的圆心轨迹。使用时应注意各圆的绕向。

例1.如图所示,在圆形区域内存在一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一束速率各不相同的质子从A点沿圆形磁场的半径方向射入磁场。关于质子在该磁场内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运动时间越长的,其轨迹越长

B.运动时间越长的,其射出磁场时的速率越大

C.运动时间越长的,其轨迹对应的圆心角越大

D.运动时间越长的,其速度方向的偏转角越大

解析:该题考查动态圆的模型1.

质子沿半径方向射入,沿另一半径方向射出,轨迹半径r=,偏转角等于圆心角θ=

2arctan =2arctan ,偏转时间t==·arctan .由此可得偏转时间越长,圆心角越大,运动速率越小,选项C.D正确.

答案:CD

例2.如图甲所示,宽h=2 cm的有界匀强磁场的纵向范围足够大,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垂直纸面向里。现有一群带正电的粒子从O点以相同的速率,从平面内的各个方向射入磁场。若粒子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轨迹半径r均为5 cm,不计粒子的重力,则()

A.右边界:-4 cm<y<4 cm内有粒子射出

B.右边界:y>4 cm和y<-4 cm内有粒子射出

C.左边界:y>8 cm内有粒子射出

D.左边界:0<y<8 cm内有粒子射出

解析:该题考查动态圆的模型2。

作出如图乙所示的示意图,由几何关系可得:临界点距x轴的间距y==4 cm。

答案:AD

例3.(2010全国I,第26题)如下图,在区域内存在与xy平面垂直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B.在t=0时刻,一位于坐标原点的粒子源在xy平面内发射出大量同种带电粒子,所有粒子的初速度大小相同,方向与y轴正方向的夹角分布在0~180°范围内。已知沿y轴正方向发射的粒子在时刻刚好从磁场边界上点离开磁场。求:

(1)粒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半径R及粒子的比荷q/m;

(2)此时刻仍在磁场中的粒子的初速度方向与y轴正方向夹角的取值范围;

(3)从粒子发射到全部粒子离开磁场所用的时间。

解析:涉及动态圆的模型2。

(1)粒子沿y轴的正方向进入磁场,从P点经过做OP的垂直平分线与x轴的交点为圆心,根据直角三角形有,解得

由于,则粒子做圆周运动的圆心角为120°,周期为

粒子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洛仑兹力提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化简得.

(2)仍在磁场中的粒子其圆心角一定大于120°,这样粒子角度最小时从磁场右边界穿出;角度最大时从磁场左边界穿出。

角度最小时从磁场右边界穿出圆心角120°,所经过圆弧的弦与⑴中相等穿出点如图,根据弦与半径、x轴的夹角都是30°,所以此时速度与y轴的正方向的夹角是60°;角度最大时从磁场左边界穿出,半径与y轴的夹角是60°,则此时速度与y轴的正方向的夹角是120°。所以速度与y轴的正方向的夹角范围是60°到120°。

(3)在磁场中运动时间最长的粒子的轨迹应该与磁场的右边界相切,在三角形中两个

相等的腰为,而它的高是,半径与y轴的夹角是30°,这种粒子的圆心角是240°。所用时间为。所以从粒子发射到全部离开所用时间为。

有些时候,动态圆问题可以适当结合解析几何,难度陡增。

例4.(2009海南,第16题)如图,ABCD是边长为的正方形。质量为、电荷量为的电子以大小为的初速度沿纸面垂直于BC变射入正方形区域。在正方形内适当区域中有匀强磁场。电子从BC边上的任意点入射,都只能从A点射出磁场。不计重力,求:

(1)次匀强磁场区域中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和大小;

(2)此匀强磁场区域的最小面积。

解析:涉及动态圆的模型2,但要做适当变化,可逆向思考。

(1)设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B。令圆弧AEC是自C点垂直于BC入射的电子在磁场中的运行轨道。电子所受到的磁场的作用力

该力应指向圆弧的圆心,因而磁场的方向应垂直于纸面向外。圆弧AEC的圆心在CB边或其延长线上。依题意,圆心在A.C连线的中垂线上,故B 点即为圆心,圆半径为按照牛顿定律有

联立①②两式即得:③

(2)由(1)中决定的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和大小,可知自点垂直于入射电子在A

点沿DA方向射出,且自BC边上其它点垂直于入射的电子的运动轨道只能在BAEC区域中。因而,圆弧AEC是所求的最小磁场区域的一个边界。为了决定该磁场区域的另一边界,我们

来考察射中A点的电子的速度方向与BA的延长线交角为(不妨设)的情形。该电子的运动轨迹如右图所示。图中,圆AP的圆心为O,pq垂直于BC边,由③式知,圆弧AP的半径仍为,在A为原点、DC为x轴,AD为轴的坐标系中,P点的坐标为:

④;⑤

由④⑤消去参数得:⑥

这意味着,在范围内,p点形成以D为圆心、为半径的四分之一圆周AFC,

它是电子做直线运动和圆周运动的分界线,构成所求磁场区域的另一边界。因此,所求的最小匀强磁场区域时分别以B和D为圆心、为半径的两个四分之一圆周AEC和AFC所围成的,其面积为

例5.(2011浙江,高考样卷,第24题)有一等腰直角三角形区域,直角边长为。在该区域,有一垂直纸面向内磁感应强度为的匀强磁场。一束质量为、电荷量为,速度

范围在之间的带负电粒子从中点垂直直角边射入该磁场区域,在另一直角边放置一块足够大的荧光屏,如图所示。重力不计,求:

(1)速度至少为多大的带电粒子,能够在荧光屏上留下光斑。

(2)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时间和速度的关系。

(3)磁场区域内,荧光屏上亮点的位置和速度的关系。

(4)荧光屏上光斑的分布区域。

解析:涉及动态圆的模型1。

根据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规律,可得:,求出:1

在荧光屏处,对应的半径为,粒子速度为:2

故小于的带电粒子不能在荧光屏上留下痕迹。当半径满足时,粒子运动时间为,当半径满足时,由图可知,

即得:

求出:3

当半径大于时,由图可知:,则可求出:,得:4

如图,根据几何关系可知:5

得:6

由该式可知,这是一条抛物线。

在磁场区域内,为了求出荧光屏最远处亮点坐标。如图可得:

求出相切位置对应的半径,

对应的最远坐标为:7

对应的速度:

在磁场区域外,最远处的坐标可以参考图示求出。

先求出最大速度对应的半径:

圆心坐标为,圆方程为,直线方程为解出圆与直线的交点:8

过交点的切线方程为:

当时。求出,最远处的光斑坐标为:9所以,光斑分布区域为:10接下来,例6中的第(2)问也有动态圆出现。

例6.(2011四川卷第25题)如图所示,正方形绝缘光滑水平台面WXYZ边长=1.8m,

距地面h=0.8m。平行板电容器的极板CD间距d=0.1m且垂直放置于台面,C板位于边界WX上,D板与边界WZ相交处有一小孔。电容器外的台面区域内有磁感应强度B=1T、方向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电荷量q=5×10-13C的微粒静止于W处,在CD间加上恒定电压U=2.5V,板间微粒经电场加速后由D板所开小孔进入磁场(微粒始终不与极板接触),然后由XY边界离开台面。在微粒离开台面瞬时,静止于X正下方水平地面上A点的滑块获得一水平速度,在微粒落地时恰好与之相遇。假定微粒在真空中运动,极板间电场视为匀强电场,滑块视为

质点,滑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0.2,取g=10m/s2。

(1)求微粒在极板间所受电场力的大小并说明两板的极性;

(2)求由XY边界离开台面的微粒的质量范围;

(3)若微粒质量m o=1×10-13kg,求滑块开始运动时所获得的速度。

解析:

(1)由左手定则及微粒的偏转方向可知,该微粒带正电,即C板为正,D板为负;电场力的大小为①;

(2)涉及动态圆中的模型1.

由题意知两个轨迹边界如图所示,由此边界得

再由向心力公式得

且④

联立②③④式,得该微粒的质量范围:

(3)先将质量m o=1×10-13kg代入③④可得以及,其轨迹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也即是⑤

设微粒在空中的飞行时间为t,则由运动学公式可知⑥

设滑块滑至与微粒相碰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将其沿YX以及WX方向分解,各自的分速度记为、,根据运动学公式

沿WX方向有⑦

沿YX方向有⑧

由⑤⑥⑦⑧可得以及

根据勾股定理知⑨

把当做该过程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设滑块初速度为,由运动学公式得

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知

联立⑥⑨⑩⑾得

设其方向与YX沿线夹角为,则

,即得。

说明:对于此题的第(3)问,标准答案采用的是正、余弦定理结合的办法,与本文所用方法不同,但结果一致。

物理部分

二、选择题(14~18题为单选题;19~21题为多选题)

14、下列叙述中,符合物理学史的是()

A、牛顿应用“理想斜面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点

B、牛顿通过研究,建立了万有引力定律

C、牛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行星运行的三大定律

D、牛顿曾说“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顿所指的巨人

答案:B

15、如图所示,两梯形木块A、B叠放在水平地面上,A、B之间的接触面倾斜.连接A与

天花板之间的细绳沿竖直方向,关于两木块的受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之间一定存在摩擦力作用

B.木块A可能受三个力作用

C.木块B可能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作用

D.B受到的地面的支持力一定大于木块B的重力

答案:B

16、足够长的木板质量为m 1,沿水平地面做匀减速运动.t=0时刻,在木板上无初速放一质量为m 2的物块,物块与木板、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分别用v 1和v 2表示木板和物块的速度,下列反映v 1和v 2变化的图线中正确的是( )

,甲、乙两物体的质量分别为

答案:D

试题分析:要使两物体与圆盘不发生相对滑动,圆盘旋转的角速度最大时m 受到沿半径向内的最大静摩擦力和绳子的拉力,M 受到绳子的拉力等于最大静摩擦力,所以有:

l m Mg mg 2ωμμ=+,由此可知D 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了向心力的分析与计算。

18、如图所示是卫星绕地球运行时变轨前后的两个轨道,A 点是圆形轨道Ⅰ与椭圆轨道Ⅱ的重合点,B 为轨道Ⅱ上的一点,则关于卫星的运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在轨道Ⅱ上经过A 时的速度小于经过

B 时的速度

B .在轨道Ⅱ上经过A 时的动能小于在轨道Ⅰ上经过A 时的动能

C .在轨道Ⅱ上运动的机械能小于在轨道Ⅰ上运动的机械能

D .在轨道Ⅱ上经过A 时的加速度小于在轨道Ⅰ上经过A 时的加速度 答案:D

19、如图所示,在空间存在竖直向上的匀强电场,质量为m 电量为+q 的物块从A 点由静止

开始下落,加速度为

2

1

g ,下落H 到B 点后与一轻弹簧接触,又下落h 后到达最低点C .在由A 运动到C 的过程中(空气阻力不计),则( ) A .物块机械能减少

2

)

(h H mg +

B .物块和弹簧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减少

2

)

(h H mg +

C .物块在B 点的速度最大

D .对于系统,重力势能的减少量等于弹性势能与电势能的增加量之和 答案:BD

20、位于正方形四角上的四个等量点电荷的电场线分布如右图所示,ab、

cd分别是正方形两条边中垂线,O点为中垂线的交点,P、Q分别为cd、

ab上的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P、O两点的电势关系为φP=φO

B.P、Q两点电场强度的大小关系为E Q<E P

C.若在O点放一正点电荷,则该正点电荷受到的电场力不为零

D.若将某一负电荷由P点沿着图中曲线PQ移到Q点,电场力做负功

答案:AB

21、如图所示,电阻为r的金属杆ab以恒定的速率v在光滑平行导轨上向右滑行(导轨电阻忽略不计),定值电阻R与金属棒构成闭合回路,整个装置置于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b杆中的电流强度与速率v成正比

B.外力对ab杆做功的功率与速率v成正比

C.电阻R上产生的电热功率与速率v成正比

D.磁场作用于ab杆的安培力与速率v成正比

答案:AD

22、利用图1示装置可以做力学中的许多实验.

(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 .

A.利用此装置“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时,必须设法消除小车和木板间的摩擦阻力的影响

B.利用此装置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并用图象法处理数据时,如果画出的a-m 关系图象不是直线,就可确定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

C.利用此装置探究“小车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实验时,不需要将长木板的一端抬高以平衡摩擦力.

(2)甲、乙两同学在同一实验室,各取一套图示的装置放在水平桌面上,小车上放不同质量的砝码,在没有平衡摩擦力的情况下,研究小车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实验中小车的轮子被锁死,小车只能在长木板上滑动).实验中对小车及车内砝码研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μmg=ma,实验中记录小车的加速度a和小车所受的合外力F,通过图象处理数据.甲、乙两同学分别得到图2中甲、乙两条直线.设甲、乙用的小车及砝码质量分别为m甲、m乙,甲、乙用的小车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μ甲、μ乙,由图可知,m甲小于 m乙,μ甲大于μ乙.(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3、为了测定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室提供了下列器材:

A.待测干电池(电动势1.5V左右,内阻不超过1.5Ω)

B.电流表A1(量程0~2mA,内阻R A1=10Ω)

C.电流表A2(量程0~0.6A,内阻约为0.1Ω)

D.滑动变阻器R1(0~20Ω,10A)

E.滑动变阻器R2(0~100Ω,1A)

F.定值电阻R3=990Ω

G.开关、导线若干

利用以上提供的器材,欲测量该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请回答以下问题:

(1)为测量方便且测量误差较小,上述滑动变阻器应选用D(填写序号字母).

(2)在图1所示虚线框内补画出完整的电路原理图.

(3)根据合理的设计电路测量数据,电流表A1的示数记为I1,电流表A2的示数记为I2,某同学测出了6组I1、I2的数据,在图2坐标纸上作出I1和I2的关系图线.根据描绘出的图

点评:正确选择仪器是电学实验的经常考查的考点;本题为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的变形,注意由于没有电压表,本实验中采用改装的方式将表头改装为电压表,再根据原实验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24、如图所示,直角坐标系xoy位于竖直平面内,在﹣3m≤x≤0的区域内有磁感应强度大

小B=4.0×10﹣4T、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的条形匀强磁场,其左边界与x轴交于P点;在x>0的区域内有电场强度大小E=4N/C、方向沿y轴正方向的条形匀强电场,其宽度d=2m.一质量m=6.4×10﹣27kg、电荷量q=﹣3.2×10-19C的带电粒子从P点以速度v=4×104m/s,沿与x 轴正方向成α=60°角射入磁场,经电场偏转最终通过x轴

上的Q点(图中未标出),不计粒子重力.求:

(1)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时间;

(2)当电场左边界与y轴重合时Q点的横坐标.

中考数学几何模型之阿氏圆最值模型(解析版)

中考数学几何模型:阿氏圆最值模型 名师点睛 拨开云雾 开门见山 在前面的“胡不归”问题中,我们见识了“kPA+PB”最值问题,其中P 点轨迹是直线,而当P 点轨迹变为圆时,即通常我们所说的“阿氏圆”问题. 【模型来源】 “阿氏圆”又称为“阿波罗尼斯圆”,如下图,已知A 、B 两点,点P 满足PA :PB=k (k≠1),则满足条件的所有的点P 的轨迹构成的图形为圆.这个轨迹最早由古希腊数学家阿波罗尼斯发现,故称“阿氏圆”. A B P O 【模型建立】 如图 1 所示,⊙O 的半径为R ,点 A 、B 都在⊙O 外 ,P 为⊙O 上一动点,已知R=2 5 OB , 连接 PA 、PB ,则当“PA+ 2 5 PB ”的值最小时,P 点的位置如何确定? 解决办法:如图2,在线段 OB 上截取OC 使 OC=25R ,则可说明△BPO 与△PCO 相似,则有2 5 PB=PC 。故本题求“PA+ 2 5 PB ”的最小值可以转化为“PA+PC ”的最小值,其中与A 与C 为定点,P 为动点,故当 A 、P 、C 三点共线时,“PA+PC ”值最小。

【技巧总结】 计算PA k PB +g 的最小值时,利用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构造母子型相似三角形 问题:在圆上找一点P 使得PA k PB +g 的值最小,解决步骤具体如下: 1. 如图,将系数不为1的线段两端点与圆心相连即OP ,OB 2. 计算出这两条线段的长度比 OP k OB = 3. 在OB 上取一点C ,使得OC k OP =,即构造△POM ∽△BOP ,则PC k PB =,PC k PB =g 4. 则=PA k PB PA PC AC ++≥g ,当A 、P 、C 三点共线时可得最小值

初中数学阿氏圆最值模型归纳

几何模型:阿氏圆最值模型 【模型来源】 “阿氏圆"又称为“阿波罗尼斯圆”,如下图,已知A、B两点,点P满足PA:PB=k(k≠1),则满足条件得所有得点P得轨迹构成得图形为圆。这个轨迹最早由古希腊数学家阿波罗尼斯发现,故称“阿氏圆"。 A B P O 【模型建立】 如图1 所示,⊙O 得半径为R,点A、B 都在⊙O外,P为⊙O上一动点,已知R=OB, 连接PA、PB,则当“PA+PB”得值最小时,P 点得位置如何确定? 解决办法:如图2,在线段 OB 上截取OC使OC=R,则可说明△BPO与△PCO相似,则有PB=PC。故本题求“PA+PB”得最小值可以转化为“PA+PC”得最小值,其中与A与C为定点,P为动点,故当A、P、C 三点共线时,“PA+PC”值最小。 【技巧总结】 计算得最小值时,利用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构造母子型相似三角形 问题:在圆上找一点P使得得值最小,解决步骤具体如下: 1.如图,将系数不为1得线段两端点与圆心相连即OP,OB 2.计算出这两条线段得长度比 3.在OB上取一点C,使得,即构造△POM∽△BOP,则, 4.则,当A、P、C三点共线时可得最小值

典题探究 启迪思维探究重点 例题1、如图,在Rt△ABC中,∠C=90°,AC=4,BC=3,以点C为圆心,2为半径作圆C,分别交AC、BC于D、E两点,点P就是圆C上一个动点,则得最小值为__________。 E A B C D P M P D C B A 【分析】这个问题最大得难点在于转化,此处P点轨迹就是圆,注意到圆C半径为2,CA=4, 连接CP,构造包含线段AP得△CPA,在CA边上取点M使得CM=2, 连接PM,可得△CPA∽△CMP,故PA:PM=2:1,即PM=. 问题转化为PM+PB≥BM最小值,故当B,P,M三点共线时得最小值,直接连BM即可得. 变式练习〉>> 1.如图1,在RT△ABC中,∠ACB=90°,CB=4,CA=6,圆C得半径为2,点P为圆上一动点,连接AP,BP, 求①,②,③,④得最小值。 [答案]:①=,②=2,③=,④=.

圆中有关最值问题一.doc

圆中有关最值问题(1)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圆中有关最值问题是中考数学中的重要内容,是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它贯穿初中数学的 始终,是中考的热点问题。其运用性质有:圆中直径是最长的弦、垂线段最短、三边关系定 理、对称法等。本节课以例题入手来研究圆中的有关最值问题。 二、学情分析 学生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前面几节课已经认识了圆,学习了圆的有关知识,以及数学 的基本结论:圆中直径是最长的弦、垂线段最短、三角形三边关系等基本知识,这些为本节 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技能基础。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通过以往的数学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 另一方面,在以往的数学活动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具有了一定的 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利用直径是圆中最长的弦这一基本结论解决有关最值问题; 2、会利用圆外一点与圆上各点的连线中最短与最近距离这一基本事实,解决圆中有关最值问题。 方法与途径: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发现 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情感与评价: 通过实际操作、画图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识图技能,使学生的思 维变得更加灵活。 现代教学手段: 多媒体和几何画板的合理应用,增加了课时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破了教 学重点、难点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使复杂问题更加简单化,通过清楚的动画演示,使学生进 一步感受何时取得最大值问题。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将试题转化为最值中的有关模型 教学难点:将试题转化为最值中的有关模型的方法

第11讲阿氏圆最值模型(解析版)

中考数学几何模型11:阿氏圆最值模型 名师点睛拨开云雾开门见山在前面的“胡不归”问题中,我们见识了“kPA+PB”最值问题,其中P点轨迹是直线,而当P点轨迹变为圆时,即通常我们所说的“阿氏圆”问题. 【模型来源】 “阿氏圆”又称为“阿波罗尼斯圆”,如下图,已知A、B两点,点P满足PA:PB=k(k≠1),则满足条件的所有的点P的轨迹构成的图形为圆.这个轨迹最早由古希腊数学家阿波罗尼斯发现,故称“阿氏圆”. B P O

【模型建立】 如图1 所示,⊙O 的半径为R,点A、B 都在⊙O 外,P为⊙O上一动点,已知R=2 5 OB, 连接PA、PB,则当“PA+2 5 PB”的值最小时,P 点的位置如何确定? 解决办法:如图2,在线段OB 上截取OC使OC=2 5 R,则可说明△BPO与△PCO相似,则有 2 5 PB=PC。 故本题求“PA+2 5 PB”的最小值可以转化为“PA+PC”的最小值,其中与A与C为定点,P为动点,故当A、 P、C 三点共线时,“PA+PC”值最小。 【技巧总结】 计算PA k PB +g的最小值时,利用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构造母子型相似三角形 问题:在圆上找一点P使得PA k PB +g的值最小,解决步骤具体如下: 1.如图,将系数不为1的线段两端点与圆心相连即OP,OB

2. 计算出这两条线段的长度比 OP k OB = 3. 在OB 上取一点C ,使得OC k OP =,即构造△POM ∽△BOP ,则PC k PB =,PC k PB =g 4. 则=PA k PB PA PC AC ++≥g ,当A 、P 、C 三点共线时可得最小值 典题探究 启迪思维 探究重点 例题1. 如图,在Rt △ABC 中,∠C=90°,AC=4,BC=3,以点C 为圆心,2为半径作圆C ,分别交AC 、BC 于D 、E 两点,点P 是圆C 上一个动点,则1 2 PA PB +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 E A B C D P 【分析】这个问题最大的难点在于转化1 2 PA ,此处P 点轨迹是圆,注意到圆C 半径为2,CA=4,

利用阿氏圆求几何最值应用举例一

阿氏圆及其应用举例(1) 一、什么是阿氏圆? 已知平面上两点A 、B ,则所有符合 =k (k >0且k ≠1)的点P 会组成一个圆.这个结论最先由 古希腊数学家阿波罗尼斯发现,称阿氏圆. 二、阿氏圆基本解法:构造三角形相似. 如图,在Rt △ABC 中,∠C=90°,AC=4,BC=3,以点C 为圆心,2为半径作圆C ,分别交AC 、 BC 于D 、E 两点,点P 是圆C 上一个动点,则1 2 PA PB 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 E A B C D P M P D C B A 分析:在CA 边上取点M 使得CM=2,连接PM 、PC ,可得△CPA ∽△CMP ,故PA :PM=2:1,即PM=1 2PA .问 题转化为PM+PB 最小值,连BM 即可. 三、阿氏圆应用举例 例1、如图,在Rt △ABC 中,∠ACB =90°,CB =7,AC =9,以C 为圆心、3为半径作⊙C ,P 为⊙C 上一动点,连接AP 、BP ,则AP +BP 的最小值为( ) A .7 B .5 C . D . B P O

解:如图,在CA上截取CM,使得CM=1,连接PM,PC,BM. ∵PC=3,CM=1,CA=9,∴PC2=CM?CA,∴=, ∵∠PCM=∠ACP,∴△PCM∽△ACP,∴==,∴PM=PA, ∴AP+BP=PM+PB,∵PM+PB≥BM,在Rt△BCM中,∵∠BCM=90°,CM=1,BC=7,∴BM==5,∴AP+BP≥5,∴AP+BP的最小值为5.故选:B. 例2、如图,在Rt△ABC中,∠ACB=90°,CB=4,CA=6,⊙C半径为2,P为圆上一动点,连结AP,BP,则AP+BP的最小值为() A.B.6C.2 D.4 解:如图1,连接CP,在CB上取点D,使CD=1,则有==, 又∵∠PCD=∠BCP,∴△PCD∽△BCP,∴=,∴PD=BP,∴AP+BP=AP+PD. 要使AP+BP最小,只要AP+AD最小,当点A,P,D在同一条直线时,AP+AD最小, 即:AP+BP最小值为AD,在Rt△ACD中,CD=1,AC=6,∴AD==,AP+BP 的最小值为,故选:A. 例3、如图,在△ABC中,∠ACB=90°,BC=12,AC=9,以点C为圆心,6为半径的圆上有一个动点D.连接AD、BD、CD,则2AD+3BD的最小值是. 解:∵2AD+3BD= 2 3 3 AD BD ?? + ? ?? ,∵求 2 3 AD BD +最小值即可, 在CA上截取CM,使得CM=4,连接DM,BM.

圆中的最值问题

圆中的最值问题 【考题展示】 题1 (2012年武汉中考)在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为(3,0),点B为y轴正半轴上的一点,点C是第一象限内一点,且AC=2.设tan∠BOC=m,则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题2 (2013年武汉元调)如图,在边长为1的等边△OAB中,以边AB为直径作⊙D,以O为圆心OA长为半径作⊙O,C为半圆弧AB上的一个动点(不与A、B两点重合),射线AC交⊙O于点E,BC=a,AC=b,+的最大值.(有修改) 求a b 题3 (2013年武汉四调)如图,∠BAC=60°,半径长为1的圆O与∠BAC的两边相切,P为圆O上一动点,以P为圆心,PA长为半径的圆P交射线AB、AC于D、E两点,连接DE,则线段DE长度的最大值为_________. 题4 (2013年武汉五模)在△ABC中,120 A BC=.若△ABC的内切圆半径为r,则r的最大值为 ∠=?,6 _________.(有修改) 题5 (2013年武汉中考)如图,E,F是正方形ABCD的边AD上两个动点,满足AE=DF.连接CF交BD于点G,连接BE交AG于点H.若正方形的边长为2,则线段DH长度的最小值是_________. 题1图题2 图题3 图

题4图题5图 【典题讲练】 类型1(相关题:题5) 1.1 如图,边长为a的等边△ABC的顶点A,B分别在x轴正半轴和y轴正半轴上运动,则动点C到原点O的距离的最大值是_________. 1.2在直角坐标系中,△ABC满足,∠C=90°,AC=8,BC=6,点A,B分别在x轴、y轴上,当A点从原点开始在正x轴上运动时,点B随着在正y轴上运动(下图),求原点O到点C的距离OC的最大值,并确定此时图形应满足什么条件. 1.3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等腰直角三角形ABC,∠C=90°,AC=BC=2,点A、C分别在x轴、y 轴上,当点A从原点开始在x轴的正半轴上运动时,点C在y轴正半轴上运动. (1)当A在原点时,求点B的坐标; (2)当OA=OC时,求原点O到点B的距离OB; (3)在运动的过程中,求原点O到点B的距离OB的最大值,并说明理由.

圆中最值问题的求解方法

圆中最值问题的求解方法 有关圆的最值问题,往往知识面广、综合性大、应用性强,而且情境新颖,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潜在的数学素质,本文按知识点分类,以近几年中考题为例,归纳总结此类试题的解题方法. 一、直线外一点到直线上各点的连线中,垂线段最短 例1 (2012宁波)如图1,△ABC中,∠BAC=60°,∠ABC=45°,AB= D是线段BC上的一个动点,以AD为直径画⊙O分别交AB,AC于点E,F,连结EF,则线段EF长度的最小值为_______. 分析由垂线段的性质可知,当AD为△ABC的边BC上的高时,直径AD最短. 解如图2,连结OE,OF,过O点作OH⊥EF,垂足为H. ∵在Rt△ADB中, ∠ABC=45°,AB= ∴AD=BD=2,即此时圆的直径为2. 由圆周角定理,可知 ∠EOH=1 2 ∠EOF=∠BAC=60°, ∴在Rt△EOH中, EH=OE·sin∠EOH =1. 由垂径定理,可知EF=2EH 点评本题是一道融垂径定理、圆周角定理、解直角三角形于一体的综合应用题.关键是根据运动变化,找出满足条件的最小圆. 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例2 (2014三明)如图3,在Rt△ABC中,∠ACB=90°, AC=BC=2,以BC为直径的半圆交AB于点D,P是CD CD 上的一个动点,连结AP,则AP的最小值是_______.

分析如图4,取BC的中点E,连结AE,交半圆于点P2,在半圆上取点P1,连结AP1,EP1,可得,AP1+EP1>AE,即AP2是AP的最小值.再根据勾股定理求出AE的长,然后减掉半径即可. 解如图4,取BC的中点E,连结AE,交半圆于点P2,在半圆上取点P1,连结AP1, EP1,可得,AP1+EP1>AE, ∵AE P2E=1. ∴AP21. 即AP2是AP的最小值. 点评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最短路径问题,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是解题的关键. 三、利用轴对称,求直线上一点到直线同侧两点的线段之和最短 例3 (2014张家界)如图5,AB、CD是半径为5的⊙O的两条弦,AB=8,CD=6,MN是直径,AB⊥MN于点E,CD⊥MN于点F,P为EF上的任意一点,则PA+PC的最小值为_______. 分析A、B两点关于MN对称,因而PA+PC=PB+PC,即当B、C、P在一条直线上时,PA+PC的最小,即BC的值就是PA+PC的最小值. 解如图6,连接OA,OB,OC,作CH垂直于AB于点H. 根据垂径定理,得到 在Rt△BCH中,根据勾股定理得到 BC=, 则PA+PC的最小值为 点评正确理解BC的长是PA+PC的最小值,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例4(2014东营)如图7,在⊙O中,AB是⊙O的直径,AB=8cm,AC CD BD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精品专题14.圆中的最值问题

拔高专题圆中的最值问题 一、基本模型构建 常见模型 图(1) 图(2) 思考图(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图(2)垂线段最短。 .在直线L上的同侧有两个点 A、B,在直线L上有到A、B 的距离之和最短的点存在,可 以通过轴对称来确定,即作出 其中一点关于直线L的对称 点,对称点与另一点的连线与 直线L的交点就是所要找的点.二、拔高精讲精练 探究点一:点与圆上的点的距离的最值问题 例1:如图,A点是⊙O上直径MN所分的半圆的一个三等分点,B点是弧AN的中点,P 点是MN上一动点,⊙O的半径为3,求AP+BP的最小值。 解:作点A关于MN的对称点A′,连接A′B,交MN于点P,连接OA′,AA′. ∵点A与A′关于MN对称,点A是半圆上的一个三等分点, ∴∠A′ON=∠AON=60°,PA=PA′,∵点B是弧AN的中点, ∴∠BON=30°,∴∠A′OB=∠A′ON+∠BON=90°,又∵OA=OA′=3, ∴A′B=3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PA+PB=PA′+PB=A′B=32. 【教师总结】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确定点P的位置.根据轴对称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知识,把两条线段的和转化为一条线段,即可计算。 探究点二:直线与圆上点的距离的最值问题

例2:如图,在Rt△AOB中,OA=OB=32,⊙O的半径为1,点P是AB边上的动点,过点P作⊙O的一条切线PQ(点Q为切点),求切线PQ的最小值 解:连接OP、OQ.∵PQ是⊙O的切线,∴OQ⊥PQ;根据勾股定理知PQ2=OP2-OQ2,∴当PO⊥AB时,线段PQ最短,∵在Rt△AOB中,OA=OB=3 2, ∴AB=2OA=6,∴OP= ? OA OB AB =3,∴PQ=22 OP OQ =22. 【变式训练】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坐标原点O为圆心,2为半径画⊙O,P是⊙O是一动点且P在第一象限内,过P作⊙O切线与x轴相交于点A,与y轴相交于点B.求线段AB的最小值. 解:(1)线段AB长度的最小值为4, 理由如下: 连接OP, ∵AB切⊙O于P, ∴OP⊥AB, 取AB的中点C, ∴AB=2OC; 当OC=OP时,OC最短, 即AB最短, 此时AB=4.

圆中的最值问题

拔咼专题圆中的最值问题 、基本模型构建 图 (1)图(2) 图(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图(2)垂线段最短。 ?在直线L上的同侧有两个点 A、B,在直线L上有到A、B 的距离之和最 短的点存在,可以通过轴对称来确定, 即作出其中一点关于直线L的对称 点,对称点与另一点的连线与直线L 的交点就是所要找的点. 二、拔高精讲精练 探究点一:点与圆上的点的距离的最值问题 例1:如图,A点是O O上直径MN所分的半圆的一个三等分点,B点是弧AN的中点,P 点是MN上一动点,O O的半径为3,求AP+BP的最小值。 解:作点A关于MN的对称点A ',连接A ' B,交MN于点P,连接0A AA ???点A与A '关于MN对称,点A是半圆上的一个三等分点, :丄 A ' 0N= / AON=60 ° , PA=PA 点B 是弧AN 的中点, ???/ BON=30 ° ,?/ A ' 0B= / A ' 0N+ / BON=90。,又T OA=OA ' =3, ??? A' B=3?,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PA+PB=PA ' +PB=A ' B=3 S . 常见模型 思考

【教师总结】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确定点P的位置.根据轴对称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知识, 把两条线段的和转化为一条线段,即可计算。 探究点二:直线与圆上点的距离的最值问题

例2:如图,在Rt△ AOB中,0A=0B=3 . 2 , O O的半径为1点P是AB边上的动点, 过点P作O 0的一条切线PQ (点Q为切点),求切线PQ的最小值 解:连接OP、OQ.T PQ是O 0的切线,??? 0Q丄PQ;根据勾股定理知PQ2=Op2-OQ2, Rt △ AOB 中,OA=OB=3 .2 , ? PQ= 'OP? OQ? =2、2 . 【变式训练】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坐标原点0为圆心,2为半径画O 0, P是O 0是一动点且P在第一象限内,过P作O 0切线与x轴相交于点A ,与y轴相交于点B.求 解:(1)线段AB长度的最小值为4, 理由如下: 连接0P, ?/ AB 切O 0 于P, ?0P丄AB , 取AB的中点C, ?AB=20C ; 当OC=OP时,0C最短, 即AB最短, 此时AB=4 .

初中几何模型阿氏圆最值模型

数学几何模型:阿氏圆最值模型 名师点睛 拨开云雾 开门见山 在前面的“胡不归”问题中,我们见识了“kPA+PB”最值问题,其中P 点轨迹是直线,而当P 点轨迹变为圆时,即通常我们所说的“阿氏圆”问题. 【模型来源】 “阿氏圆”又称为“阿波罗尼斯圆”,如下图,已知A 、B 两点,点P 满足PA :PB=k (k≠1),则满足条件的所有的点P 的轨迹构成的图形为圆.这个轨迹最早由古希腊数学家阿波罗尼斯发现,故称“阿氏圆”. A B P O 【模型建立】 如图 1 所示,⊙O 的半径为R ,点 A 、B 都在⊙O 外 ,P 为⊙O 上一动点,已知R=2 5 OB , 连接 PA 、PB ,则当“PA+ 2 5 PB ”的值最小时,P 点的位置如何确定? 解决办法:如图2,在线段 OB 上截取OC 使 OC=25R ,则可说明△BPO 与△PCO 相似,则有2 5 PB=PC 。故本题求“PA+ 2 5 PB ”的最小值可以转化为“PA+PC ”的最小值,其中与A 与C 为定点,P 为动点,故当 A 、P 、C 三点共线时,“PA+PC ”值最小。

【技巧总结】 计算PA k PB +g的最小值时,利用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构造母子型相似三角形 问题:在圆上找一点P使得PA k PB +g的值最小,解决步骤具体如下: 1.如图,将系数不为1的线段两端点与圆心相连即OP,OB 2.计算出这两条线段的长度比 OP k OB = 3.在OB上取一点C,使得 OC k OP =,即构造△POM∽△BOP,则 PC k PB =,PC k PB =g 4.则= PA k PB PA PC AC ++≥ g,当A、P、C三点共线时可得最小值 典题探究启迪思维探究重点例题1. 如图,在Rt△ABC中,∠C=90°,AC=4,BC=3,以点C为圆心,2为半径作圆C,分别交AC、BC 于D、E两点,点P是圆C上一个动点,则 1 2 PA PB +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 E A B C D P M P D C A 【分析】这个问题最大的难点在于转化 1 2 PA,此处P点轨迹是圆,注意到圆C半径为2,CA=4, 连接CP,构造包含线段AP的△CPA,在CA边上取点M使得CM=2, 连接PM,可得△CPA∽△CMP,故PA:PM=2:1,即PM= 1 2 PA. 问题转化为PM+PB≥BM最小值,故当B,P,M三点共线时得最小值,直接连BM13

经典几何模型之“阿氏圆”

经典几何模型之“阿氏圆” ————段廉洁 一.模型名称由来 【模型背景】“PA+k·PB”型的最值问题是近几年中考考查的热点更是难点。当k 值为1时,即可转化为“PA+PB”之和最短问题,就可用我们常见的“饮马问题”模型来处理,即可以转化为轴对称问题来处理。而当k取任意不为1的正数时,若再以常规的轴对称思想来解决问题,则无法进行,因此必须转换思路。此类问题的处理通常以动点P所在图像的不同来分类,一般分为2类研究。即点P在直线上运动和点P 在圆上运动。其中点P在直线上运动的类型称之为“胡不归”问题;点P在圆周上运动的类型称之为“阿氏圆”问题。 【模型由来】“阿氏圆”又称“阿波罗尼斯圆”,已知平面上两点A、B,则所有满足PA=k·PB(k≠1)的点P的轨迹是一个圆,这个轨迹最早由古希腊数学家阿波罗 尼斯发现,故称“阿氏圆”。 二.模型建立 如图1所示,⊙O的半径为r,点A、B都在⊙O外,P为⊙O上一动点,已知r=k·OB,连接PA、PB,则当“PA+k·PB”的值最小时,P点的位置如何确定? 模型解读:最早见“PA+PB”型问题应该是在“将军饮马”问题中,而本题多了一个“k”,故如何确定“k·PB”的大小是关键,如图2,在线段OB上截取OC使OC=k·r,则可说明△BPO与△PCO相似,即k·PB=PC。故本题求“PA+k·PB”的最小值可以转化为“PA+PC”的最小值,其中与A与C为定点,P为动点,故当A、P、C三点共线时,“PA+PC”值最小。如图3

三.“阿氏圆”模型破解策略 【破解策略详细步骤解析】 第一步:连接动点于圆心O (一般将含有k 的线段两端点分别与圆心O 相连),即连 接OB 、OP ; 第二步:计算出线段OP 与OB 及OP 与OA 的线段比,找到线段比为k 的情况,如例子中的k OB OP =第三步:在OB 上取点C ,使得 OB OP OP OC =;(核心关键步骤)第四步:连接AC ,与⊙O 的交点即为点P 【核心步骤另单独解析】 回顾图2,在OB 上取点C 构建OB OP OP OC =的目的是为了形成“母子型相似模型”,“母子型相似”的构建是“阿氏圆”模型破解的“核武器”,“母子型相似”一出,“阿氏圆”直接秒杀。 将图2中△BPO 单独提取出,如图4,上色渲染的△PCO ∽△BPO ,就是“母子型相似模型”,“母子型相似模型”的特点如图4,△PCO 与△BPO 有公共角∠O ,且OB OP OP OC =某些角度处理策略题中,“母子型相似”的主要特征是∠0=∠O 、∠B =∠OPC )

等时圆模型(最新最全)

“等时圆”模型的规律及应用 一、 等时圆模型(如图所示) 二、 等时圆规律: 1、小球从圆的顶端沿光滑弦轨道静止滑下,滑到弦轨道与圆的交点的时间相等。(如图a ) 2、小球从圆上的各个位置沿光滑弦轨道静止滑下,滑到圆的底端的时间相等。(如图b ) 3、沿不同的弦轨道运动的时间相等,都等于小球沿竖直直径(d )自由落体的时间,即 g R g R g d t 2 420=== (式中R 为圆的半径。) 三、等时性的证明 设某一条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α,圆的直径为d (如右图)。根据物体沿光滑弦作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αsin g a =,位移为αsin d s =,所以运动时间为 g d g d a s t 2sin sin 220= == αα 即沿各条弦运动具有等时性,运动时间与弦的倾角、长短无关。 四、应用等时圆模型解典型例题 例1:如图1,通过空间任一点A 可作无限多个斜面,若将若干个小物体从点A 分别沿这些倾角各不相同的光滑斜面同时滑下,那么在同一时刻这些小物体所在位置所构成的面是( ) A.球面 B.抛物面 C.水平面 D.无法确定 图a 图b

【解析】:由“等时圆”可知,同一时刻这些小物体应在同一“等时圆”上,所以A 正确。 例2:如图2,在斜坡上有一根旗杆长为L ,现有一个小环从旗杆顶部沿一根光滑钢丝AB 滑至斜坡底部,又知OB=L 。求小环从A 滑到B 的时间。 【解析】:可以以O 为圆心,以 L 为半径画一个圆。根据“等时圆”的规律可知,从A 滑到B 的时间等于从A 点沿直径到底端D 的时间,所以有 g L g L g d t t AD AB 242=== = 例3:如图5所示,在同一竖直线上有A 、B 两点,相距为h ,B 点离地高度为H ,现在要在地面上寻找一点P ,使得从A 、B 两点分别向点P 安放的光滑木板,满足物体从静止开始分别由A 和B 沿木板下滑到P 点的时间相等,求O 、P 两点之间的距离OP 。 解析:由“等时圆”特征可知,当A 、B 处于等时圆周上,且P 点处于等时圆的最低点时,即能满足题设要求。 如图6所示,此时等时圆的半径为: 12 h R O P H ==+ 所以 OP = =例4:如图7, AB 是一倾角为θ的输送带,P 处为原料输入口,为避免粉尘飞扬,在P 与AB 输送带间建立一管道(假使光滑),使原料从P 处以最短的时间到达输送带上,则管道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应为多大? 解析:借助“等时圆”,可以过P 点的竖直线为半径作圆,要求该圆与输送带AB 相切,如图所示,C 为切点,O 为圆心。显然,沿着PC 弦建立管道,原料从P 处到达C 点处的时间与沿其他弦到达“等时圆”的圆周上所用时间相等。因而,要使原料从P 处到达输送带上所 D 图 2 图6 图7 图8

“等时圆”模型的基本规律及应用

“等时圆”模型的基本规律及应用 (此文章已发表于《考试》杂志) 前段时间在网上发了一个帖子“等时圆规律有哪些应用”,居然有同志认为是“等势圆”吧。而在物理教学中,借助各种模型,把抽象问题具体化,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能使得物理问题便于理解和接受。基于此我对“等时圆”规律和应用阐述如下: 一、何谓“等时圆” 如图1所示,ad 、bd 、cd 是竖直面内三根固定的光滑细杆,a 、b 、c 、d 位于同一圆周上,a 点为圆周的最高点,d 点为最低点。每根杆上都套有一个小滑环(图中未画出),三个滑环分别从a 、b 、c 处释放(初速为0),用t 1、t 2、t 3依次表示各滑环到达d 所用的时间,则( ) t 2>t 3 >t 1>t 2 =t 2=t 3 解析:选任一杆上的环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并建立坐标如图所示, 设圆半径为R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ma mg =θcos ① 再由几何关系,细杆长度θcos 2R L = ② 设下滑时间为t ,则22 1at L = ③ 由以上三式得,g R t 2= 可见下滑时间与细杆倾角无关,所以D 正确。由此题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结论:物体沿着位于同一竖直圆上的所有光滑弦由静止下滑,到达 圆周最低点的时间相等。 推论:若将图1倒置成图2的形式,同样可以证明物体从最高点由 静止开始沿不同的光滑细杆到圆周上各点所用的时间相等。 象这样的竖直圆我们简称为“等时圆”。关于它在解题中的应用,我们看下面的例子: 二、“等时圆”的应用 1、 可直接观察出的“等时圆” 例1:如图3,通过空间任一点A 可作无限多个斜面,若将若干个小物体 从点A 分别沿这些倾角各不相同的光滑斜面同时滑下,那么在同一时刻这些小 物体所在位置所构成的面是( ) A.球面 B.抛物面 C.水平面 D.无法确定 解析:由“等时圆”可知,同一时刻这些小物体应在同一“等时圆”上,所以A 正确。 例2:如图4,位于竖直平面内的固定光滑圆轨道与水平面相切于M 点,与竖直墙相切于点A ,竖直墙上另一点B 与M 的连线和水平面的夹角为600,C 是圆环轨道的圆心,D 是圆环上与M 靠得很近的一点(DM 远小于CM )。已知在同一时刻:a 、b 两球分别由 A 、 B 两点从静止开始沿光滑倾斜直轨道运动到M 点;c 球由 C 点自由下落到M 点;d 球从 D 点静止出发沿圆环运动到M 点。则:( ) A 、a 球最先到达M 点 B 、b 球最先到达M 点 图2 图1 x y mg θ 图3 A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 圆的最值问题模型汇总

圆的最值问题 知识储备 最值问题的必要条件是至少有一个动点,因为是动态问题,所以才会有最值.在将军饮马问题中,折点P就是那个必须存在的动点.并且它的运动轨迹是一条直线,解题策略就是作端点关于折点所在直线的对称即可. 当然,动点的运动轨迹是可以变的,比如P点轨迹也可以是一个圆,就有了第二类最值问题——辅助圆. 在这类题目中,题目很少直接告诉我们动点轨迹是个圆,也很少把这个圆画出来,因此,结合题目给的条件,分析出动点的轨迹图形,将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若已经确定了动点的轨迹圆,接下来求最值的问题就会变得简单了,比如:如右图,A为圆外一点,在圆上找一点P使得PA最小. 类型一已知圆轨迹类 典例分析 【例1.1】如图,已知圆C的半径为3,圆外一定点O满足OC=5,点P为圆C上一动点,经过点O的直线L上有两点A、B,且OA=OB,∠APB=90°,直线L不经过点C,则AB的最小值为. 【例1.2】如图,⊙O的半径为2,点O到直线l的距离为3,点P是直线l上的一个动点,PQ切⊙O于点Q,则PQ的最小值为() A. B. C.3 D.2

【练习】 1.如图,在Rt △ABC 中,∠C=90°,AC=8,BC=6,经过点C 且与边AB 相切的动圆与CA 、CB 分别相交于点P 、Q ,则线段PQ 长度的最小值是( ). A .19 4 B . 245 C . 5 D . 2.如图,在等腰Rt △ABC 中,∠C=90°,AC=BC=4,D 是AB 的中点,点E 在AB 边上运动(点E 不与点A 重合),过A 、D 、E 三点作⊙O ,⊙O 交AC 于另一点F ,在此运动变化的过程中, 线段EF 长度的最小值为 . 3. 如图,AB 是⊙O 的弦,AB =5 ,点C 是⊙O 上的一个动点,且∠ACB =45°,点M ,N 分别是AB ,AC 的中点,则线段MN 长的最大值为( )

圆中最值模型的应用

一个最值模型在解题中的运用 模型 如图1,P是⊙O外的一点,直线PO分别交⊙O于点A、B,则P A是点P到⊙O上的点的最短距离. 证明如图2,在⊙O上任取一点C(不为点A、B),连结PC、OC. ∵PO

人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感觉,若借助于模型,那么便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了,PE 与PF 的最小值一定是过圆心的直线与圆交点的时候,考虑到点A 和点B 是定点,点P 为CD 上动点,这样问题转化为“一定两动型”的“将军饮马”问题. 如图6,作点B 关于CD 的对称点B ',连结AB '与CD 的交点就是所要求的点P ,此时PE +PF 最小,易知P AB 为等边三角形,则PE +PF 的最小值为3+3-1-2=3. 评析 例1和例2都可以直接借助模型解决问题.这类问题图中有圆,为思考问题提供了方向性和目的性.例1结构相对简单,也易找到解决问题的着眼点;例2是三个动点所形成的两条动线段之和的最小值问题,解决这类问题时要善于以静制动,动中窥静,也就是说去寻找动点运动过程中不变的量,借助模型易知,在点P 、E 、F 在运动过程中,PE 所在直线过圆心A ,所在直线过圆心B 时,PE 和PF 分别取得最小值,将点E 和点F 的动,转化为点A 和点B 的静,使问题迎刃而解. 二、图中无圆可构造应用 例3.(2014成都中考题)如图7,在边长为2的菱形ABCD 中,∠A =60°,M 是AD 边的中点,N 是AB 边上一动点,将△AMN 沿MN 所在的直线翻折得到△A 'MN ,连结A 'C ,则A 'C 长度的最小值是_______. 解析 由折叠知A 'M =AM ,又M 是AD 的中点,可得MA =MA '=MD ,故点A ’在以AD 为直径的圆上.如图8,以点M 为圆心,MA 为半径画⊙M ,过点M 作MH ⊥CD ,垂足为H 由模型可知,当点A ’在CM 上时,A 'C 长度取得最小值. 在Rt △MDH 中, DH =DM ·c ≌s ∠HDM = 12 MH =DM ·sin ∠HDM 在Rt △CHM 中, 例4(2013武汉中考题)如图9,E ,F 是正方形ABCD 的边AD 上两个动点,满足AE =DF .连结CF 交BD 于点G ,连结BE 交AG 于点H .若正方形的边长为2,则线段DH 长度的最小值是_______. 解析 点E 、F 是正方形ABCD 的边AD 上两个动点,初看无从入手,但结合题设中AE =DF ,易证 △ABE ≌△DCF ,得∠ABE =∠DCF . 由正方形的对称性,知 △ADG ≌△CDG ,得∠DAG =∠DCF , 则∠DAG =∠ABE . ∵∠BAE =90°. ∴∠DAC +∠BAH =90°, 则 ∠BAH +∠ABH =90°, ∴∠AHB =90°.

初中数学阿氏圆最值模型归纳

几何模型:阿氏圆最值模型 【模型来源】 “阿氏圆”又称为“阿波罗尼斯圆”,如下图,已知A、B两点,点P满足PA:PB=k(k≠1),则满足条件的所有的点P的轨迹构成的图形为圆.这个轨迹最早由古希腊数学家阿波罗尼斯发现,故称“阿氏圆”. A B P O 【模型建立】 如图 1 所示,⊙O 的半径为R,点A、B 都在⊙O 外,P为⊙O上一动点,已知R= 2 5 OB, 连接PA、PB,则当“PA+ 2 5 PB”的值最小时,P 点的位置如何确定 ¥ 解决办法:如图2,在线段OB 上截取OC使OC= 2 5 R,则可说明△BPO与△PCO相似,则有 2 5 PB=PC。故本题求“PA+ 2 5 PB”的最小值可以转化为“PA+PC”的最小值,其中与A与C为定点,P为动点,故当A、P、C 三点共线时,“PA+PC”值最小。 【技巧总结】 计算PA k PB 的最小值时,利用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构造母子型相似三角形

问题:在圆上找一点P 使得PA k PB +的值最小,解决步骤具体如下: 1. 如图,将系数不为1的线段两端点与圆心相连即OP ,OB 2. 计算出这两条线段的长度比 OP k OB = 3. 在OB 上取一点C ,使得OC k OP =,即构造△POM ∽△BOP ,则PC k PB =,PC k PB = 4. 则=PA k PB PA PC AC ++≥,当A 、P 、C 三点共线时可得最小值 , 典题探究 启迪思维 探 究重点 例题1. 如图,在Rt △ABC 中,∠C=90°,AC=4,BC=3,以点C 为圆心,2为半径作圆C ,分别交AC 、BC 于 D 、 E 两点,点P 是圆C 上一个动点,则1 2 PA PB +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 E A B C D P 【分析】这个问题最大的难点在于转化1 2PA ,此处P 点轨迹是圆,注意到圆C 半径为2,CA=4, 连接CP ,构造包含线段AP 的△CPA ,在CA 边上取点M 使得CM=2, 连接PM ,可得△CPA ∽△CMP ,故PA :PM=2:1,即PM=1 2 PA . 问题转化为PM+PB ≥BM 最小值,故当B ,P ,M 三点共线时得最小值,直接连BM 变式练习>>> 1.如图1,在RT △ABC 中,∠ACB=90°,CB=4,CA=6,圆C 的半径为2,点P 为圆上一动点,连接AP ,BP , . 求①BP AP 21+ ,②BP AP +2,③BP AP +3 1 ,④BP AP 3+的最小值.

“阿波罗尼斯圆模型”——中考最值专题(二)

最值专题 一、【阿氏圆最值】 模型识别: 问题本质: 【例1】 1.已知∠ACB =90°,CB =4,CA =6,⊙C 半径为2,P 为圆上一动点. (1)12 AP BP +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 (2)13 AP BP +的最小值为 . 【例2】 已知:如图1,抛物线y =x 2+bx +c 与x 轴交于点A (-1,0),B (3,0)两点,与y 轴交于点C ,点D 为顶点. (1)求抛物线解析式及点D 的坐标; (2)如图2,E 为OB 的中点,将线段OE 绕点O 顺时针旋转得到OE',旋转角为α(0°<α<90°),连接

E'B 、E'C ,当C E B E '+'2 1取得最小值时,求直线E'B 与抛物线的交点坐标. 二、【归于几何模型】 (一)“将军饮马”问题:分散化为集中的数学化归思想 1. 如图1,将军骑马从A 出发,先到河边a 喝水,再回驻地B ,问将军怎样走路程最短? 2. 如图,一位将军骑马从驻地M 出发,先牵马去草地OA 吃草,再牵马去河边OB 喝水,最后回到驻地M ,问:这位将军怎样走路程最短? 图1 图2 3. 如图,在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 中,点Q 为BC 边的中点,点P 为对角线AC 上一动点, 连接PB 、PQ ,则△PBQ 周长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__㎝ 4.已知点A 是半圆上的一个三等分点,点B 是弧AN 的中点,点P 是半径ON 上的动点, 若⊙O 的半径长为1,则AP+BP 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 5.如图,∠AOB=30°,点M ,N 分别在边OA ,OB 上,且OM=1,ON=3,点P ,Q 分别在边OB ,OA 上,则MP+PQ+QN 的最小值是 .

隐形圆模型的最值问题-含答案

隐形圆模型的最值问题 【母题示例】 如图,在矩形ABCD中,AB=4,BC=2,点E是CD上一动点,沿AE折叠矩形,使得点D落在矩形ABCD内的点D′处,连接CD′,则CD′的最小值为________. 【命题形式】常在几何图形中,结合折叠、旋转问题计算最值,一般会出现直角、定点和定长等特征信息. 【母题剖析】 先判断点D′在以A为圆心,AD为半径的圆上,再根据勾股定理确定CD′的最小值即可. 【母题解读】 隐形圆模型的最值问题是一种特殊的最值问题,其中以基本图形(三角形、矩形等)为背景,结合图形变换(折叠、旋转)来计算图形中某条线段的最值.常见的模型有:直角模型;定角模型;折叠旋转模型等.解题的关键是先确定动点轨迹所在圆的圆心,再连接定点与圆心,从而实现问题的解决. 模型一直角模型 【模型解读】直角模型是在问题中出现“直角”“垂直”“90°”等关键词,利用“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从而确定动点所在轨迹,以及动点的圆心,再确定定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最后利用勾股定理等方法求线段的最值.

【基本图形】 基本 图形 BM⊥BN,点C是∠MBN内一点,且AC⊥BC,则点C在说明 以AB为直径的圆上 【核心突破】 1.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6,点E、F分别从点D和点C出发,沿射线DA、射线CD运动,且DE=CF,直线AF、直线BE交于点H,连接DH,则线段DH长度的最小值为( ) A.35-3 B.25-3 C.33-3 D.3 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为(-3,0),点B的坐标为(3,0),点P是平面内一点,且AP⊥BP,点M的坐标为(3,4),连接MP,则MP的最小值为________. 模型二定角模型 【模型解读】定角模型是直角模型的一种变形形式,其依据是已知定角,则根据“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得到动点的轨迹为圆弧,再画出对应图形进行计

“阿波罗尼斯圆模型”——中考数学最值专题

“阿波罗尼斯圆模型”——中考数学最值专题 【教学重难点】 1.阿氏圆(阿波罗尼斯圆)由来,模型识别 2.本质:“两定一动”型——系数不为1的最值问题处理 3.三步处理:①画圆;②r上取半,连动点;③计算,连中点&定点即为所求 【模块一模型识别】 古希腊数学家阿波罗尼斯(约公元前262~190年),与欧几里得、阿基米德齐名.他的著作《圆锥曲线论》是古代世界光辉的科学成果,它将圆锥曲线的性质网罗殆尽,几乎使后来研究者没有插足的余地. 阿波罗尼斯最早发现:若平面上两定点A、B满足PA k PB =(k为定值且不等于1),则点P的轨迹是一个圆,后称阿氏圆. 在初中的题目中往往利用逆向思维构造“母子型相似+两点间线段最短”,解决带系数两线段之和的最值问题.观察下面的图形,当B在在圆上运动时,BA、BC的长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但它们的比值却始终保持不变.解决阿氏圆问题,首先要熟练掌握母子型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构造方法.如图,在△ABC的 边AC上找一点D,使得AD AB k AB AC ==,则此时△ABD∽△ACB. 模型识别: 问题本质: 动感体验:(几何画板) 【模块二最值计算】 【例1】 1.已知点A(4,0),B(4,4),点P在半径为2的⊙O上运动,试求1 2AP BP +的最小值.

2.已知∠ACB =90°,CB =4,CA =6,⊙C 半径为2,P 为圆上一动点. (1)12 AP BP +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 (2)13 AP BP +的最小值为 . 3.已知⊙O 半径为2,AC 、BD 为切线,AC =2,BD =4,P 为弧AB 上一动点,试求2PC PD +的最小值. ※4.如图,△ABC 中,∠ACB =45°,AC =8,BC =62,D 是平面内一点,且CD=4,则 12 AD +BD 的最小值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