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视的分类

斜视的分类
斜视的分类

斜视的分类,(中华眼科学会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工作会议通过)

一、隐斜视

二、共同性斜视

1.眼球运动无障碍。

2.在任何注视方向上斜视角无变化。

3.左、右眼分别注视时的斜视角相等或相差<5°(8.5△),但应注意,旁中心注视者在双眼分别注视时的斜视角不相等。

4.向上、下方注视时的斜视角相差<10△。

(一)共同性内斜视

1.先天性(婴儿性)内斜视

出生时或生后6月内(含6月)发病,斜度大,多数病人双眼视力相等而呈交替性,少数为单眼性,屈光状态为轻度远视,戴眼镜不能矫正眼位,可能有家族史。

2.调节性内斜视

(1)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多为2-3岁发病,发病时多呈间歇性,中高度远视,戴矫正屈光不正的眼镜后能够矫正眼位,可伴有单眼或双眼弱视,AC/A值正常。

(2)非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多在1-4岁发病,轻度远视,看近时斜视角明显大于看远时,AC/A值高。

3.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4.非调节性内斜视

大幼儿早期发病,无明显远视,亦可能有近视,戴镜不能矫正眼位,单眼性者多伴有弱视。(1)集合过强型:看近时斜视角大于看远时,AC/A高,有远视性屈光不正者,戴眼镜后看远时可能接近正位,但看近时仍有明显内斜视。

(2)分开不足型:看远时斜视角大于看近时。

(3)基本型:看近与看远进斜视角相似,AC/A值正常。

5.继发性内斜视

(1)外斜视手术过矫。

(2)出生时或生后早期发生的视力障碍可能引起内斜视,又称知觉性内斜视。

(二)共同性外斜视

1.先天性外斜视

出生时或1岁以内发病,斜视角大、恒定。

2.间歇性外斜视

幼年发病,外隐斜和显斜交替出,现精神不集中或遮盖后可诱发明显外斜。

(1)分开过强型:看远时斜视角比看近大(>15△)。遮盖一眼30min后,看远时斜视角仍大于看近时,AC/A值高。

(2)集合不足型:看近时斜视角比看远时大(>15△),AC/A低

(3)看远与看近时的斜视角基本相等,AC/A值正常。

(4)类似分开过强型:与(1)相似,但遮盖一眼30-45min 后,看近时的斜视角加大,与看远时相等或更大。

3.恒定性外斜视

双眼交替性单眼性,斜视角恒定。

4.继发性外斜视

(1)内斜视手术过矫

(2)知觉性外斜视

(三)其他

1.周期性内斜视

内斜视和正位视周期性出现,常风周期为48小时

2.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

具有调节性内斜视和间歇性外斜视的特征,二者可以交替出现。

3.微小斜视

又称单眼固视综合征,多为内斜视,微小外斜视较为少见,斜视度<10△,患者有中心抑制暗点,多伴有弱视,交替遮盖试验可能为阴性,常用4△三棱镜试验检查。

三、非共同性斜视

(一)麻痹性斜视

特征:

(1)眼球运动有障碍;

(2)第二斜视角大于第一斜视角;

(3)在麻痹肌作用方向斜视角加大;

(4)可能伴有代偿头位;

1.先天性麻痹性斜视

出生时或生后早期发病,包括单条或多条眼外肌麻痹,肌肉缺如和筋膜异常等。

2.后天性麻痹性斜视

包括中枢性、视神经源性、内分泌性和机械性眼外肌麻痹。

(二)特殊类型斜视

1.分离性垂直偏斜(DVD)

当一眼注视时,另一眼上斜,同时伴有外旋和外转,斜视角不固定,注视时或去除遮盖后该眼缓慢下转,多为双眼发病,程度不等,亦可一眼为隐性。

2.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

为先天异常。患眼运动受限,以外转受限最为多见,内转时眼球后退、脸裂变小,外转时睑裂开大。

3.固定性斜视

多为先天异常,眼球固定,运动受限,被动试验有极大抗力。

4.眼外肌纤维化

为先天性疾患,多条或全部眼外肌纤维化,双眼多固定于下转位,眼睑下垂,被动转动试验阳性,多数病人有家族史。

5.Brown上斜肌鞘综合征

可为先天性异常或后天获得,患眼内转位上转受限,向鼻上方做被动试验有抗力。

6.A-V征

为一种亚型水平性斜视。在向上和向下注视时水平斜视角有明显变化。依据双眼向上转25°、转25°和原在位的斜视角分为:

外斜V:向上注视时的斜视角比向下注视时大(≥15△)

内斜V:向上注视时的斜视角比向下注视时小(≤15△)

外斜A:向上注视时斜视角比向下注视时小(≤10△)

内斜A:向上注视时斜视角比向下注视时大(≥10△)

详解眼位眼隐斜视问题

详解眼位(眼隐斜视)问题 在广大视光师学习屈光检查后,让更多的验光人员了解视觉,我们必须对眼位这个概念了解清楚,要知道它到底是表达什么意义,作用是什么?眼位的定义是什么? 首先,我们要知道,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隐斜视,没有一个人有绝对的正眼位,当隐斜视大到一定的程度时,。当融像贮备代偿不足时,就会有不同程度的视觉问题出现。这些视觉问题就是可以通过对眼位的测试,得到可靠的依据,再对眼睛视觉进行矫正。测试方法与处理方法,请参考《美式21项验光视觉检查法》书或《隐斜视测试与AC/A比值的分析》, 网址: https://www.360docs.net/doc/7618298662.html,/bbs/post/view?bid=119&id=7493351&sty=1&tpg=1&age=0 再次让我们看一下英文是怎样表示眼位: “Distance lateral phoria”:我们常以“远眼位”为表示,但如从英文整体的含义上来说,应该“视远时水平性隐斜视”。Phoria表示为隐斜视,但出现显斜视时,英文是用“heterotropia或strabismus”来表示的。 “Near lateral phoria”:我们常以“近眼位”为表示,但如从英文整体的含义上来说,应该“视近时水平性隐斜视”。 当我们在测试眼位(水平性隐斜视)时,就是破坏两眼的融像,通常我们分离融像的方法有四种:红绿分离法、偏光分离法、棱镜分离法、成像不同分离法(马氏杆法就是)。每种方法各有优点与缺点,也就是说,各种方法测试出来的数据有小偏差,但远眼位(视远时水平性隐斜视)测试时,偏差的数据更小,近眼位(视近时水平性隐斜视)时,偏差的数据略大些。(以后有机会可以写出各种方法测试的优缺点文章) 一、正位眼与隐斜视 没有隐斜视的两眼我们称为“正位眼”,又称正位视。在融像机能大部分或完全消失的情况下,眼球仍能维持其功能性原在位,无偏斜趋势的状态。如两眼注视一物体时,遮盖其中一眼,而两眼视线仍能准确的投向该物体,且不出现分离现象。但实际上绝对正位眼是不存在的。每一人都有隐斜视存在。只是每人的隐斜视程度、情况不一样而已。 隐斜视,就是隐性的斜视,我们用眼看上去,是看不出有斜视,它是用眼睛的聚散功能(融合力)做为一种补偿,而不表现出来的一种看不出的、潜在性的眼位偏斜。请参考《美式21项验光视觉检查法》书或《隐斜视测试与AC/A比值的分析》。 二、融像贮备 当双眼注视一个物体时,大脑控制两眼眼肌运动使视线同时落在一个点上,两眼视线起集合或开散作用,使双眼单视。两眼同时感知物体,使双眼视网膜融像为一个,这个过程融像反射,为了维持双眼单视作用,由视中枢神经发出的运动性冲动指令,经Perlia(佩利阿)核传导至双眼的内外直肌,使之协调运动,从而维持一个清晰的融像。 大脑控制两眼眼肌运动的能力,并能产生双眼单视,这个控制眼肌的范围,就是融像贮备,也就是聚散功能,又称为集合贮备。 双眼单视融像力分为运动性融像和感觉性融像。融像贮备是运动性融像,并不是感觉性融像(感觉性融像的眼睛并不会运动,与近感性集合有别)。 融像贮备就是为了让双眼有立体视觉,良好的双眼单视功能,使双眼立体视更好的建立在“帕努

斜视分类专家共识(2015年)

我国斜视分类专家共识(2015年) 一、隐斜视 二、内斜视 (一)先天性(婴儿型)内斜视出生后6个月内发病,斜视度数大;多数患者双眼视力相近,呈交替注视,多为轻度远视眼,戴镜无法矫正眼位;可有假性外展神经麻痹症状;可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分离性垂直斜视(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DVD)和眼球震颤等症状。 (二)共同性内斜视 1.调节性内斜视 (1)屈光调节性内斜视『正常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值(accommodation convergence/accommodation,AC /A)型]多在2~3岁发病;发病早期可呈间歇性;多为中高度远视眼,戴镜矫正后眼位正,可伴 有弱视,AC/A值正常。 (2)非屈光调节性内斜视(高AC/A型)多在1~4岁发病;多为轻度远视眼;看近斜视度 数明显大于看远,AC/A值高。 (3)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戴镜后斜视度数减小,但不能完全矫正眼位。 2.非调节性内斜视 (1)基本型:看近与看远斜视度数相近。 (2)集合过强型:看近斜视度数大于看远,AC/A值正常。 (3)分开不足型:看远斜视度数大于看近。 3.微小内斜视 4.周期性内斜视 5.急性共同性内斜视 (三)继发性内斜视 1.外斜视手术后 2.知觉性内斜视 (四)非共同性内斜视 1.麻痹性内斜视:展神经麻痹 2.限制性内斜视:高度近视性限制性内斜视、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Moebius综合征、甲状腺相关眼病、眼眶爆裂性骨折等。 (五)伴有眼球震颤的内斜视 三、外斜视 (一)先天性外斜视1岁内发病;斜视度数大且恒定。 (二)共同性外斜视 1.间歇性外斜视:幼年发病,外隐斜和外显斜交替出现,精神不集中或遮盖1只眼时可诱发显性外斜视。 (1)基本型:视远与视近的斜视度数相近。 (2)分开过强型:看远斜视度数大于看近(≥15△)。遮盖1只眼30~60 min后,看远斜视度数 仍大于看近。 (3)集合不足型:看近斜视度数大于看远(≥15△)。 (4)类似分开过强型:与基本型相似,但遮盖1只眼30~60 min后,看近斜视度数增大,与看远 相近或更大。 2.恒定性外斜视 (三)继发性外斜视 1.内斜视矫正手术后以及内斜视自发转变为外斜视 2.知觉性外斜视 (四)非共同性外斜视

详解眼斜位

详解眼位(眼隐斜视)问题 由《美式21项验光视觉检查法》书作者黄炳南先生撰写 在广大验光员学习屈光检查后,让更多的验光人员了解视觉,我们必须对眼位这个概念了解清楚,要知道它到底是表达什么意义,作用是什么?眼位的定义是什么? 首先,我们要知道,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隐斜视,没有一个人有绝对的正眼位,当隐斜视大到一定的程度时,当融像贮备代偿不足时,就会有不同程度的视觉问题出现。这些视觉问题就是可以通过对眼位的测试,得到可靠的依据,再对眼睛视觉进行矫正。测试方法与处理方法,请参考《美式21项验光视觉检查法》书或《隐斜视测试与AC/A比值的分析》. 再次让我们看一下英文是怎样表示眼位: “Distance lateral phoria”:我们常以“远眼位”为表示,但如从英文整体的含义上来说,应该“视远时水平性隐斜视”。Phoria表示为隐斜视,但出现显斜视时,英文是用“heterotropia或strabismus”来表示的。 “Near lateral phoria”:我们常以“近眼位”为表示,但如从英文整体的含义上来说,应该“视近时水平性隐斜视”。 当我们在测试眼位(水平性隐斜视)时,就是破坏两眼的融像,通常我们分离融像的方法有四种:红绿分离法、偏光分离法、棱镜分离法、成像不同分离法(马氏杆法就是)。每种方法各有优点与缺点,也就是说,各种方法测试出来的数据有小偏差,但远眼位(视远时水平性隐斜视)测试时,偏差的数据更小,近眼位(视近时水平性隐斜视)时,偏差的数据略大些。(以后有机会可以写出各种方法测试的优缺点文章) 一、正位眼与隐斜视 没有隐斜视的两眼我们称为“正位眼”,又称正位视。在融像机能大部分或

《20151031视功能检查之Von Grafe 检查隐斜操作及注意事项》

视功能检查之Von Grafe 检查隐斜操作及注意事项 利用综合验光仪,在右眼前放置基底向内12棱镜度的棱镜,左眼前放置基底向上6棱镜度的棱镜来分离相同的视标以消除融合进行隐斜视定量检查,是常见的隐斜测试方法之一,被称为Von Grafe(或格雷夫)隐斜检查法。其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完全矫正屈光不正 (2)、在右眼前放置12△基底向内的棱镜,在左眼前放置6△基底向上的棱镜。 (3)、令患者注视单个/行视标(6米或40厘米)。此视标应为患者屈光度较大的一眼所能达到的最好视力的上一行视标。 (4)、确保患者双眼能同时看到两个物像,且一视标位于右上方(右眼图象),另一视标位于左下方(左眼图象),令患者注视并读出视标。 (5)、测量水平隐斜时,以每秒2△的速度逐渐减少右眼的基底向内的棱镜,直到患者报告两个视标在垂直位上对成一直线,上下对齐。 记录此时的棱镜基底方向和度数,然后继续在相同方向改变棱镜的度数,直至视标变成左上和右下,然后反方向旋转棱镜直至视标重新在垂直方向排列成线,记录此时的棱镜基底方向和度数,两次的结果如在3棱镜度以内,则二者求均值,此即为隐斜度数,其基底方向表示隐斜视的类型。基底向内(BI):外隐/显斜;基底向外(BO):内隐/显斜;0:正位视。例如在右眼前棱镜为6棱镜,基底向内时,两行视标垂直排列,患者即为6棱镜度的外隐斜;当棱镜的度数为零时,则患者无隐斜;当棱镜的度数为3基底向外时则患者为3棱镜度的内隐斜。 (6)、测量垂直隐斜时,测量水平隐斜时,以每秒2△的速度逐渐减少左眼的基底向上的棱镜,直到患者报告两个视标在水平线上排成一直线,根据测量棱镜的显示确定隐斜的性质和大小如图:左眼基底向上(BU)―右眼上斜;左眼(基底向下BD)―左眼上斜。左眼测量棱镜示3△BU表示右眼6△上隐斜,左眼测量棱镜示3△BD表示左眼3△上隐斜。 注意事项: 检查的起点一定为双眼能同时看到视标且排列为右上左下,若患者只看见一个视标,检查者应检查患者是否有一眼被遮盖或通过交替遮盖患者双眼的方法来帮助患者明确两眼物像的空间位置,另外有时患者存在较大度数的外隐斜时,看到的视标可能为左上右下,此时应该加大右眼所放置的棱镜度数。另外在检查开始前,一定要确信患者已了解你的意图,这样方可取得患者的配合。尤其是检查儿童时,应在使用综合验光仪前,用双手的位置作实验来检查他们是否能准确完成实验。

综合验光仪做视觉功能检查方法隐斜检查

综合验光仪做视觉功能检查方法隐斜检查 马氏杆(Maddox rod)检查水平隐斜法 被检查者两眼屈光不正完全矫正 右眼前置一水平向马氏杆(RMH), 左眼处于打开状态(0) 注视远处或40cm处的点光源,询问其看到的点与线的相对位置关系 测量过程中要间断遮盖一眼,充分打破融合 正位眼所见:点线重合,如下图: 线在右侧,点在左侧:如下图。同侧性复视,内隐斜患者所见,加BO△测量内隐斜的量

线在左侧,点在右侧,如下图。交叉性复视,外隐斜患者所见,加BI三棱镜测量外隐斜的量

垂直向隐斜视的检测 被检查者屈光不正完全矫正 右眼前置一垂直向马氏杆(RMV), 左眼处于打开状态(0) 注视远处或40cm处的点光源,询问其看到的点与线的相对位置关系 如点线重合,说明不存在垂直隐斜 如线在上方,点在下方,为左上隐斜在右眼前加底向上的三棱镜测量左上隐斜的量 如线在下方,点在上方,为右上隐斜在右眼前加底向下的三棱镜测量右上隐斜的量 Von Graefe法测水平远/近隐斜 标准照明;以受试者最好视力上一行单个字母作为视标(远距在5米、近距在40厘米处);右眼前放置12BI左眼前放置6△BU,12△BI作为测量镜;询问受试者是否看到右上左下两个视标,如果不是,予以调整;对受试者以适当的语言进行检查的指导;以2△/秒的速度减少右眼棱镜度;第一次对齐后向同方向转动棱镜直至患者又看到两个视标;反方向转动棱镜直至又将两个视标对直;标准记录两次对齐时的棱镜度数和底的方向以及作出判断。 远距垂直向隐斜的测量 被检者屈光不正完全矫正,远用瞳距 让患者闭上双眼,将旋转棱镜转到视孔前,右眼放置6△BU(分离镜),左眼放置10△BI(测量镜) 视标为最佳视力上一行的单个远视标

初次验光确诊为近视的青少年儿童水平隐斜视 状态观察与相关文献复习

Hans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眼科学, 2017, 6(3), 82-87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7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7618298662.html,/journal/hjo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7618298662.html,/10.12677/hjo.2017.63014 Horizontal Heterophoria in Newly Diagnosed Myopia Juveniles at Their First Optometry: A Clinical Investigation and Literature Review Liying Yan1, Xing Wang1, Yunchun Zou1*, Danyan Yang2, Guanpeng Zeng1, Ying Wang1 1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Department of Optometry,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Nanchong Sichuan 2Sichuan Provincial Civil Affairs Rehabilitation Hospital, Chengdu Sichuan Received: Aug. 20th, 2017; accepted: Sep. 11th, 2017; published: Sep. 19th, 2017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cidence of heterophoria on juvenile populations and conduct rele-vant literature reviews. Methods: Near and distance heterophoria tests were administered to 150 juvenile diagnosed of myopia at their first optometry, the line upper than the line at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in an eye chart was chosen and the Von Graefe method was utilized to investigate near, distance horizontal heterophoria types and degrees.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performed with SPSS17.0 software. Results: In those distance horizontal heterophoria juveniles, orthophoria ac-counted only for 7.3%, the other 92.7% ones all had different sorts and extents of heterophoria (exophoria vs esophoria: 51.3% vs 41.3%; the mean deviation of distance heterophoria: ?0.63△). In the cases of near horizontal heterophoria, 97.3% ones all had different sorts and extents of he-terophoria, in which exophoria accounted for 75.3%, while esophoria only for 22%, and the mean deviation of near heterophoria was ?3.95△. There was a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ear and distance heterophoria, and the distance eye position tended to be more at the normal position compared with the near ones regardless of phoria types. Conclusion: Most myopia juveniles have different extents of exophoria and are in need of binocular vision examinations at their optometry, which is of significance for eyeglass prescription and myopia control. Keywords Optometry, Heterophoria, Myopia *通讯作者。

层次分析法概述

层次分析法 一、层次分析法概述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是美国运筹学家T .L .Saaty 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方案或多目标的决策方法,它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的、层次化的分析方法,是一种具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决策方法,可将决策者对复杂对象的决策思维过程系统化、模型化、数量化。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分析复杂问题包含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将问题所研究的全部元素按不同的层次进行分类,标出上一层与下层元素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多层次结构。在每一层次,均按某一准则对该层元素进行相对重要性判断,构造判断矩阵,并通过解矩阵特征值问题,确定元素的排序权重,最后再进一步计算出各层次元素对总目标的组合权重,为决策问题提供数量化的决策依据。 层次分析法特别适用于无结构问题的建模。自1982年被介绍到我国以来,由于它在处理复杂的决策问题上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以及其系统灵活简洁的优点,迅速地在我国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内,如能源系统分析、城市规划、经济管理、科研评价行为科学、军事指挥、运输、农业、教育、人才、医疗、环境保护、冲突求解及决策预报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 二、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 基本思想 层次分析法的采用先分解后综合的系统思想,整理、综合人们的主观判断,将所要分析的问题层次化,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总目标,将问题分解成不同的组成因素,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及隶属关系,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分析结构模型,最终归结为最低层(方案、措施、指标等)、中间层(准则层)、最高层(总目标)。把实际问题转化为分析同层因素间相对重要程度的权重值或相对优劣次序的问题,使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实现定量化决策。 三、确定权重值的基本原理 人们在进行社会、经济以及科学管理领域问题的系统分析中,面临的常常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众多因素构成的复杂而往往缺少定量数据的系统。我们先看一个例子: 假设有n 个物体12,,,n A A A ,那么怎样才能知道每个物体i A 占这n 个物体总重量的比重(权重)呢?设n 个物体12,,,n A A A 重量分别为12,,,n w w w 。现将这些物体的重量两两进行比较如下:

四种基本眼位的检查方法

四种基本眼位的检查方法 四种检查方法就是遮盖法、角膜映光法、单视标检查法(两眼视网膜的物像就是同一物体的景象)与双视标检查法(两只眼分别注视两个不同的视标)。 1、遮盖法:病人的眼球必须有运动功能才能利用遮盖法检查眼位,如果病人眼球运动严重受损,甚至不能运动,则不适合用遮盖法检查眼位。另个,病人两只眼都必须具备注视能力,精力集中,能够配合。 遮盖法有四种形式:交替遮盖法、遮盖-去遮盖法、三棱镜交替遮盖法与三棱镜遮盖去遮盖法。 (1)交替遮盖法:多用于隐斜视及间歇性斜视患者。 操作方法:若遮盖一只眼,对侧眼仍然注视前方视标没有发生运动,则把遮眼板移到对侧眼上,观察原来被盖眼的运动方向,如果由外到内,说明受检查可能存在外隐斜视或外斜视,如果由内向外运动,说明受检者可能存在内隐斜视或内斜视。这样反复交替遮盖几次,观察移去遮盖后的一只眼的运动方向,进一步证实初次的检查结果。如果观察到眼球出现垂直方向的运动,则说明受检者可能存在垂直斜视或垂直隐斜视。 有些显斜视在检查的时候,开始表现为隐斜视,经反复交替遮盖双眼,才表现出来显斜视,例如间歇性外斜视,在开始检查时为外隐斜视,交替遮盖以后,才表现出外斜视。如果反复交替遮盖双眼,能充分显示出来最大斜视角。 检查距离应该就是33cm与6m两种。 (2)遮盖去遮盖法:鉴别隐斜视与显斜视的主要方法。 像其她遮盖法一样,病人只有具备对调节视标的注视能力,检查结果才就是可行的。 操作方法:遮盖一只眼,仔细观察另一只眼的运动方向,即没有被遮盖的眼球的运动方向。如果出现运动,说明病人存在显斜视,根据运动方向就是哪一类斜视。如果非遮盖眼由外向内运动,说明病人患外斜视;由内向外运动,说明患内斜视;若存在垂直方向的运动,说明患有垂直斜视,即上斜视或就是下斜视。 若非遮盖眼不动,再以同样的方式遮盖另一只眼,同样的方法观察对侧非遮盖眼的运动状态。第一次遮盖的眼就是斜视病人的偏斜眼,对侧非遮盖眼自然不发生运动,因为遮盖前后都就是非遮盖眼注视;如果遮盖的就是斜视病人的注视眼,偏斜眼则出现运动。所以遮盖去遮盖检查必须先后遮盖两只眼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遮盖去遮盖检查法也能观察隐斜视。例如,遮盖病人的右眼,左眼仍然注视前方的目标不出现运动。打开病人的右眼,如果左眼仍然不动,右眼出现运动,根据运动的方向能够判断病人就是内隐斜或就是外隐斜。若右眼由内向外运动,则说明患内隐斜视;由外向内运动,说明患外隐斜。 (3)三棱镜交替遮盖法:用于测量隐斜与显斜两种偏斜的总度数。但就是,不能把两部分斜视的度数分别表示出来。此方法经常用于斜视手术矫正之前,为手术设计提供眼球最大偏斜度数。这两部分加起来,反映了眼外肌不平衡使眼球自然偏斜的最大程度,排除了融合功能的影响。 操作方法:遮眼板从一只眼移向另一只眼应该迅速,以免发生融合,不能暴露大斜视角。经过数次交替遮盖后,眼位才能出现最大的分离状态。手持三棱镜,根据斜视的方向把三棱镜放在一只眼前,内斜视时,三棱镜底朝外;外斜视时,三棱镜的底向内;上斜视时,三棱镜底向下;而下斜视时,三棱镜的底则朝上方。继续交替遮盖两只眼,不断调整三棱镜的度数,直到交替遮盖时不再出现眼球运动为止。完全中与偏斜度数往往需要同时应用水平垂直方向的三棱镜。

申论考试中概括题归纳分类方法

申论考试中概括题归纳分类方法 申论的概括题中,归纳分类是非常重要的。归纳的类型,如果题干中明确给出我们要按照题干中的类型分类。题干中没有明确给出分类那就要按照材料中的分类进行分类,。如果材料中的分类没有办法完全涵盖或者归纳所有的要点,或者材料中没有出分类,那么我们就要根据概括出的要点的特点进行分类。拿一道国考的真题举例:2014年国考(地市级): “给定资料3”是F市实施心理健康促进项目的工作大事记,请据此对F市所做工作进行分类总结。(15分) 要求:分类合理,内容全面。不超过200字。 资料3: F市自2012年2月份实施心理健康促进项目以来,着力构建相关机制,努力创新模式,持续推进健康心理工作。以下是F市心理健康促进项目大事记。 2月20日,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联络员,制定试点工作方案和重点项目实施方案。

2-3月,项目领导小组确立相关会议机制,及时策划,部署各项心理健康干预活动,及时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启动项目以来,共部署了3次大型会议的筹备工作。 5月初召开试点工作协调、启动会议。会议通过了项目实施草案,布置了工作进度的三个阶段,强化配合与落实。 5月底召开了项目成员单位联络员会议,部署了重点项目的实施方案,启动了心理卫生协会成立的筹备工作,提出了国家心理咨询师三年培养计划。同时建立了项目工作紧张情况每月一报制。 7月,组成建立心理卫生协会,有团体会员39家。市卫生局投入20万元建立了市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全市初高中均成立了学生个体心理辅导室,四所高中配备了8名专职心理辅导教师。投入40万元改建了F中学的心理咨询中心,中心面积均为280平米,内设接待室、个别辅导室、团体辅导室、音乐放松室、情绪宣泄室、心理沙龙室、心理沙盘室。 8月,在某服饰有限公司以现场会的形式,组织几个社区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部署了社区心理咨询站点建设工作的进度安排和心理干预服务模式,全市建立市心理卫生协会一部门一社区的三级网络系统,保证心理干预网络全覆盖,各级网络间相互协作,资源整合,紧密配合。

隐斜测量与分析

隐斜测量与分析 l 隐斜视介绍与测量 在我们平时的验光过程中,除了普通的屈光检查,还有很多必要做的视觉方面的测试,这样才能算是一个比较完善的验光过程。但目前广大眼镜企业验光只是停留在单独的屈光检查,就是只是查近视、远视、散光、老视的度数,并没有对眼睛的视觉方面进行检查,如AC/A比值、不等像、立体视觉等,这样会导致很多视觉问题是根本没法检查原因与处理,对众多的视觉患者得不到良好的帮助,应是广大验光的负责。 在大家学会对眼睛的屈光检查后,想进一步学习就是视觉方面的内容。在视觉方面的内容最开始就是学习什么是双眼视觉与斜视,在了解双眼视觉的基本概念后,就要学习如何对隐斜视测量与AC/A比值的测量,它也是视觉学习的入门与基础。下面我们开始说测试隐斜视的测量。 一、隐斜视的定义 每一人都有隐斜视存在。只是每人的隐斜视程度、情况不一样而已。 隐斜视,顾名思义,就是隐性的斜视,我们用眼看上去,是看不出有斜视,它是用眼睛的聚散功能(融合力)做为一种补偿,而不表现出来的一种看不出的、潜在性的眼位偏斜。隐斜视的融合力代偿不足时,就会引起症状(视疲劳等),如不得到处理或是治疗的话,就会造成双眼视觉系统的状态恶化。 二、隐斜视引起视觉问题的诊断 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隐斜视,但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有视觉问题的出现,当出现融合力代偿不足或混乱时,才会出现视觉问题,我们一般要进行以下的方法来诊断是否有问题:

1. 遮盖法:遮盖一只眼睛,打破双眼融像后,再次双眼融像时,测试眼球的运动状态 2. 屈光检查:由于屈光问题,调节集合失平衡 3. 眼位测试(斜视度数的测量):眼位处于不正常范畴内,引起视觉问题 4. 聚散功能测试(融合贮备):眼肌控制能力不足,引起视觉问题 上面的第2、3点正是我们本文的主点,与AC/A比值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后面有的解说。三、隐斜视引起代偿不足的情况 当我们对隐斜视引起视觉问题诊断后,隐斜视影响融合力代偿不足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为视觉系统自身问题: 1. 用眼不卫生,即不良环境下使用眼睛,或眼镜使用过度或使用不当 2. 调节异常,即眼睛调节过度或是调节不足,使眼睛调节不协调 3. 屈光不正(矫正不全),即度数矫正不正确,没有矫正到适合的度数 4. 辐辏异常,即辐辏不足或辐辏过度,使眼肌功能不协调 5. 聚散功能问题,融合力问题,立体视功能的能力问题 第二方面:为身体健康问题。 1. 全身健康不良,如头痛症、牙疾、耳疾、肝病等等都会影响到眼睛视觉功能 2. 焦虑与忧郁,精神问题 3. 年老,最为常成的问题之一,就是老花眼 4. 情绪或情感问题, 5. 药物的副作用 6. 维生素缺欠症 7. 眼疾

ABC分类法概述

ABC分类法概述 (一)ABC分类法的控制方式及管理 ABC分类法又称帕累托分类法,即所谓“关键的少数和一般的多数”的哲理,也就是我们平时所提到的80/20法则。最早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于1906年首次使用。ABC分类法的核心思想是在决定一个事物的众多因素中分清主次,识别出少数的但对事物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和种类繁多的但对事物影响极小的次要因素。 ABC分类法基本原理:是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种类繁多的各种事物属性或所占权重不同要求,进行统计、排列和分类,划分为A、B、C三部分,分别给予重点、一般、次要等不同程度的相应管理。对应到库存管理中,ABC分类管理就是将库存物资按品种和占用资金的多少分为重要的A类,一般重要的B类和不重要的C类三个等级,针对不同等级分别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一种方法,其具体分类方法为:A类物资所占品种占用资金大;B类物资占用品种比A类物资多一些,占用的资金比A类物资少一点;C类物资所占品种多,占用的资金少。 ABC分类法具体含义如表1所示。 表1 ABC库存分类法 (二)ABC分类法的原则 1.成本—效益原则。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只有其付出的成本能够得到完全补偿的情况下才可以施行。

2.“最小最大”原则。我们要在追求ABC分类管理的成本最小的同时,追求其效果的最优。 3.适当原则。在施行ABC分析进行比率划分时,要注意企业自身境况,对企业的存货划分A类、B类、C类并没有一定的基准。 (三)ABC分类法的作用 1.优化库存结构。运用分类管理法可以对各种物资进行经济合理地分类,较准确地确定订货批量和储备周期克服不分主次盲目决定储备量的做法,促进库存结构优化。 2.压缩库存总量,减少库存资金,加快物资流通和资金周转速度。重点的类物资划出后,使类物资严格控制在核定的范围内,降低类物资的储备从而降低库存资金的总量。 3.减少管理工作量。运用分类管理法可以集中精力抓主要矛盾克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混乱现象,使管理人员从繁杂的事务工作中脱身出来。

斜视弱视试题.(优选)

选择题 1.在眼外肌的运动中,关于其次要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眼外肌均有次要作用 B.四条直肌没有次要作用 C.上下斜肌没有次要作用 D.上下直肌没有次要作用E内外直肌没有次要作用 2.关于内直肌,不正确的是() A止点距角巩膜缘 5.5mm B与视轴方向成23°C主要作用为内转D拮抗肌为同眼外直肌E配偶肌为对侧外直肌 3.关于上直肌说法正确的是() A与视轴成51゜B主要作用为内转C主要作用为内旋 D次要作用为外转E协同肌为下斜肌 4.次要作用为内旋、内转的肌肉是() A内直肌B上直肌C下直肌 D上斜肌E下斜肌 5.次要作用为外旋、内转的肌肉是() A外直肌B上直肌C下直肌 D上斜肌E下斜肌 6.次要作用为外转、上转的肌肉是() A内直肌B上直肌C下直肌 D上斜肌E下斜肌 7.次要作用为外转、下转的肌肉是() A外直肌B上直肌C下直肌 D上斜肌E下斜肌 8.主要作用为外旋的肌肉是() A外直肌B上直肌C下直肌 D上斜肌E下斜肌 9.主要作用为内旋的肌肉是() A内直肌B上直肌C下直肌 D上斜肌E下斜肌 10.右眼内直肌的配偶肌为左眼的() A外直肌B上直肌C下直肌 D上斜肌E下斜肌 11.右眼上直肌的配偶肌为左眼的() A外直肌B上直肌C下直肌 D上斜肌E下斜肌

12右眼下直肌的配偶肌为左眼的() A外直肌B上直肌C下直肌 D上斜肌E下斜肌 13.右眼上斜肌的配偶肌为左眼的() A外直肌B上直肌C下直肌 D上斜肌E下斜肌 14.右眼下斜肌的配偶肌为左眼的() A外直肌B上直肌C下直肌 D上斜肌E下斜肌 15.斜视的双眼视觉改变不包括() A复视B抑制C混淆视 D异常视网膜对应E弱视 16.六个诊断眼位不包括:() A左B右C左上及左下D右上及右下 E向上及向下注视25° 17.斜视对双眼视觉的破坏首先是() A破坏双眼单视B出现复视C出现抑制 D改变异常视网膜对应E改中心注视为偏心注视 18.用角膜映光法检查斜度时,反光点落在角膜缘表示() A15°B20°C25°D30°E45° 19.测定向上及向下注视25°时的斜度是为了了解有无() A上斜肌麻痹B上直肌麻痹 C.A-V型斜视 D上下直肌麻痹E上下斜肌麻痹 20.有一复视患者的复视图像为:同侧垂直复视、右像高、左像低,右下方向复像距离最大,周边物像属左眼,则麻痹肌可能为() A左眼外直肌B右眼上斜肌C左眼下直肌 D左眼上斜肌E右眼下直肌 21.先天性内斜视的临床特点哪项不符() A出生6个月内表现显斜B不受调节的影响C通常伴有外直肌麻痹 D偏斜度>40°E18个月左右可出现垂直斜视 22.获得性展神经麻痹手术治疗时机一般选在伤后() A及时手术B一周以内C一个月以内 D半年以后E一年以上

隐斜视的几个治疗偏方

隐斜视的几个治疗偏方 隐斜视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该病多发于青少年。患者通常会表现出在受到刺激的时候两个眼球发生斜视的症状,严重的患者发病时还会伴随恶心、晕厥等症状,该病严重影响到了青少年朋友的正常的生长发育,所以很多家长是非常重视的。但是目前西医学上对于该病的治疗并没有什么特效药物,所以很多家长也在寻找治疗隐斜视的偏方。 隐斜视的偏方一、蚕蝎生地茶: 食谱原料:生地24克、赤芍9克、当归 9克、川芎 3克、防风5克、柴胡 6克、炙僵蚕12克、白附子6克、全蝎3克。 制作方法:先把上药用清水浸泡30分钟,然后煎煮25~30分钟,每剂药煎2次,将2次药液混合。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功效:主治眼外肌麻痹,适用于斜视患者。 隐斜视的偏方二、丝瓜桃仁茶: 食谱原料:桃仁 10克、红花 10克、川芎6克、生地15克、赤芍10克、当归10克、牛膝 15克、土鳖10克、地龙10克、丝瓜络15克。

制作方法:将原料浸泡洗净后,一同放进锅中水煎,去渣即可。 隐斜视的偏方三、滋肾柔肝汤: 食谱原料:熟地20克,枣皮10克,山药 20克,茯苓 10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杞子15克,菊花 10克,当归10克,白芍 60克,甘草 30克,何首乌 30克。 制作方法:先把上药用清水浸泡30分钟,然后水煎去渣饮用即可。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滋肾柔肝,适用于麻痹性斜视的患者。 隐斜视的偏方四、棱镜矫正 棱镜是由于两个不平行的平面所构成的光学元件。其主要截面为三角形称为三棱镜。主要用于眼肌的正位训练及对隐斜视的矫正。人眼在水平方向融合力大,能耐受的棱镜度成隐斜视度较大,垂直方向融合力小,能耐受的棱镜度小,一般不超过1△有隐斜视而无症状者无须矫正。有症状者应先矫正其屈光不正。 对水平方向隐性斜视,一般用三棱镜矫正其全部隐性斜视的1/2.垂直方向隐性斜视可直接用三棱镜进行全部矫正。 用三棱镜矫正时可通过透镜移心或在镜片上加磨三棱镜的方法。为获取所需棱镜度数,其底朝方向与

临床视光学基础教学大纲指南

温州医学院 《临床视光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温州医学院教务处编 2010年6月 课程负责人签字:教研室主任签字:日期:2011.9.5 日期:

《临床视光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clinical vision optic)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 NN101389 课程总学时 40(理论总学时24/实践总学时16) 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2.5 学分:2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适用专业:眼视光学 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见下表): 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临床视觉光学基础作为眼视光学专业中一门重要的必修教学课程,其任务是研究人眼基本光 学结构、原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其应用,研究与视觉光学相关学科的相互关系,同时了解 屈光不正以及矫正方法等的新进展。 学习本科目的目的是掌握视觉光学中专业术语的意义和定义,掌握人眼基本功能,了解屈光 不正以及其他视功能障碍的矫正方法。 3、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 临床视觉光学是研究人眼视觉光学的一门科学,该课程不仅涉及光学、生理物理学、生物化

学,与眼球生理学、眼科学、眼镜学、双眼视觉学和医学心理学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4、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1)主导教材: 《视光学理论和方法/第2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供眼视光专业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瞿佳主编,2011年8月第4次印刷 (2)参考资料: 《Clinical Optics》Troy E. Fannin 第二版 《primary eye care》 5、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 结合临床视光学基础课程理论联系实践的特点,注重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考核体系包括理论、实践与平时三部分,分别占总成绩的70%、20%和10%。理论考核严格结合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和教学实践,实践技能考核分站限时,现场打分,既考核熟练程度又考核心理素质。平时考核除涉及参与和作业情况,还鼓励学生撰写论文,提高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 6、实践教学内容安排:

斜视的分类及治疗方法

斜视是怎样分类的? 临床上斜视分类很多,常见的有共同性斜视和麻痹性斜视两大类。 共同性斜视:共同性斜视按偏斜的方向分为:(1)内斜视,即先天性内斜视、后天性内斜视(调节性和非调节性内斜视)。(2)外斜视,即先天性外斜视、后天性外斜视(间歇性和恒定性外斜视)。 麻痹性斜视:先天性麻痹性斜视和后天性麻痹性斜视。 斜视的概念 两眼轴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目标,仅一眼注视,另一眼视轴偏向目标一侧的现象。斜视并不仅指两眼位置的畸形,还包括斜视度数小表面不易察觉,而视功能不正常。或根本无斜位,但双眼不正常的情况。所以斜视的概念应理解为两眼的相对位置和双眼视功能两方面。 斜视仅仅是影响外观 吗? 斜视患者的眼位发生偏斜,俗称“斜眼”、“对眼”“斗鸡眼”,有时候伴有歪头,看人或看东西的时候,歪者脑袋。给病人带来不雅的外观。 实际上,斜视不仅仅影响外观,还造成双眼视觉的破坏及心理障碍。在儿童时期患了斜视,常受小朋友及同学的歧视,因而造成他们心灵上极大的创伤,形成自卑、孤僻的性格,直接影响孩子心理的正常发育。他们长大后还面临着升学、择业及社会活动,至少因外观缺陷不能做出头露面的工作。 但是,作为眼科医生,在关心他们外观的同时,最关心的是斜视破坏了正常双眼视觉、立体视。如何帮助他们挽回和建立立体视是眼科医生治疗斜视的更高目标。要想实现这个目标,斜视必须在儿童时期尽早治疗,不要错过完全恢复双眼视功能的机会。长大成人后再治疗只能得到美容的效果。由于这些人没有立体视,他 什么样的斜视需分次施行手术? 1、斜视角大,水平斜视合并垂直斜视比较复杂的斜视,一只眼需处理三条直肌的手术。

为了预防眼前节缺血,同一只眼一次手术只限于两条直肌,等8周后侧枝循环建立再做第三条直肌手术。 2、复杂斜视,一次手术不能矫正眼位达到预期目的或一次手术后又出现新的偏斜。例如:水平斜合并垂直斜矫正后又出现垂直性分离性偏斜(DVD综合征),又叫交替性上隐斜或双上斜视,需再行手术矫正。 3、第一次手术过矫或不足,需再次手术。 4、患者紧张或不能耐受过长的手术时间,只能采取分期手术。 们的理想和抱负可能付之东流。 斜视的危害 1、影响美观 2、影响小孩的正常心理发展 3、破坏三级功能,不能从事驾驶、测绘等立体视觉的工作 4、斜视易导致弱视 5、偏头看形成“代偿头位”,长期可造成脊柱畸形,影响小孩的正常发育

分类法总结

分类法总结 第一节 分类标引语言概述 1. 类(Class )具有某种或某些相同属性或特征的若干事物的集合,是对具有同样属性的一 组事物进行概括而形成的概念。 2. 分类(Classification )把相同的事物集中在一起,把不同的事物区分开来,而且把不同 的事物根据彼此相互的关系,组成一个系统,形成一个体系。 3. 文献(Document )用文字、数字、图形、图表、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将人类知识、 经验、信息记录下来的一切物质载体。 4. 文献分类(Classification of Document )是运用特定的分类语言,揭示文献所记载的知识 5. 分类法:以 科学分类和知识分类为基础,对概括信息内容及某些外表特征的概念或术语, 进行逻辑划分和系统排列而形成的类目一览表。 (二)分类法的概念逻辑原理 1.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1)概念的内涵 —— 指反映事物的内容或质的规定性,即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 ( 2)概念的外延 —— 指事物的适用范围或量的规定性,即反映本质属性的一类一类、一个一个事物。 2.概念的划分与规则 以事物的某种属性作为标准,将属概念划分为各有关的种概念的逻辑方法。 划分的三个要素 母项——被划分的概念。 子项——从母项划分出来的新概念。 划分标准——将一个母项划分为若干个子项所依据的标准。

三、分类法的基本类型 1.等级列举式分类法(Grade enumerate Classification)以科学分类为基础,运用概念的划分与概括原理,把概括文献内容及某些外表特征的主题概念列举为类目,通过概念的层层划分和隶属,构成概念等级体系,为每个类目配上相应号码作标识的标引语言。 例子:《杜威十进分类法》:简称杜威法 (Dewey Decimal Classification,DDC ) 《美国国会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国会法 (Library of Congress Classification,LCC)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简称中图法(Chinese Library Classification,CLC) 等级列举式分类法的特点 (1)根据用户使用需要,按学科或专业有层次的集中、系统地揭示文献内容。 (2)采用等级列举方式,将分类结构加以完整显示,类目体系概括、直观。 (3)标记符号简短明了,既适用于分类检索系统,又适用于文献分类排架与文献分类统计。等级列举式分类法的不足 1.不能充分揭示文献中的专深主题和复杂主题。 2.其等级结构、单线序列和先组式标记,使类表具有一定的凝固性,不能根据需要随时改变和调整检索途径。 3.其静态结构具有一定的拘束性,难以与科学的发展保持同步。 4.类目详尽、篇幅较大,对类表管理的要求较高。 2.分面组配分类法(Faceted Classification) 运用概念的分析与综合原理,将文献中复杂的主题概念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主题单元或概念因素,再通过若干个简单主题单元的组配来综合表达复杂的主题概念。 典型的分面组配分类法是印度著名的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创建的《冒号分类法》(Colon Classification,简称CC) 分面组配分类法的特点 1.通过概念组配,能够较准确地揭示文献中大量存在的专深主题和复杂主题。 2.分面标记具有较强的表达性,可以表达出主题成分所属的分面。 3.对科学的发展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可以通过组配方式,表达复杂主题。 4.组配分类法的类表篇幅较小,便于控制、管理、增补、修订等。 分面组配分类法的不足

我国斜视分类专家共识(2015年)

斜视是眼科临床常见疾病,患病率约为3%。斜视的种类繁多,目前临床尚无完善的分类方法。国内外不同作者、不同专著对斜视的分类因侧重点不同、所考量的因素不同而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使初学者及非斜视专业的眼科医师常常感到困惑,对临床工作产生一定困扰。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为了规范和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近年来多次组织本专业专家讨论并重新修订了适合我国眼科临床工作的斜视分类。该分类方法根据融合状态将斜视分为隐斜视和显斜视两大类,再进一步根据眼位偏斜方向以及眼球运动状况和不同注视位置眼位偏斜角度的变化进行详细分类,基本涵盖了临床可以见到的各种类型斜视,可为临床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和指导。该分类方法借鉴了国内外主流并具有重要影响的斜视及眼科学专著意见,无厚此薄彼之意。新的分类方法是一种趋势,可以减少歧义,规范临床诊疗行为。 一、隐斜视 二、内斜视 (一)先天性(婴儿型)内斜视 出生后6个月内发病,斜视度数大;多数患者双眼视力相近,呈交替注视,多为轻度远视眼,戴镜无法矫正眼位;可有假性外展神经麻痹症状;可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分离性垂直斜视(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DVD)和眼球震颤等症状。 (二)共同性内斜视 1.调节性内斜视 (1)屈光调节性内斜视[正常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值(accommodation convergence/accommodation, AC/A)型] 多在2~3岁发病;发病早期可呈间歇性;多为中高度远视眼,戴镜矫正后眼位正,可伴有弱视, AC/A值正常。 (2)非屈光调节性内斜视(高AC/A型) 多在1~4岁发病;多为轻度远视眼;看近斜视度数明显大于看远,AC/A值高。 (3)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戴镜后斜视度数减小,但不能完全矫正眼位。 2.非调节性内斜视 (1)基本型:看近与看远斜视度数相近。 (2)集合过强型:看近斜视度数大于看远,AC/ A值正常。 (3)分开不足型:看远斜视度数大于看近。 3.微小内斜视 4.周期性内斜视 5.急性共同性内斜视 (三)继发性内斜视 1.外斜视手术后 2.知觉性内斜视 (四)非共同性内斜视 1.麻痹性内斜视:展神经麻痹 2.限制性内斜视:高度近视性限制性内斜视、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Moebius综合征、甲状腺相关眼病、眼眶爆裂性骨折等。 (五)伴有眼球震颤的内斜视 三、外斜视 (一)先天性外斜视 1岁内发病;斜视度数大且恒定。 (二)共同性外斜视 1.间歇性外斜视:幼年发病,外隐斜和外显斜交替出现,精神不集中或遮盖1只眼时可诱发显性外斜视。 (1)基本型:视远与视近的斜视度数相近。 (2)分开过强型:看远斜视度数大于看近(≥15△)。遮盖1只眼30~60min后,看远斜视度数仍大于看近。 (3)集合不足型:看近斜视度数大于看远(≥15△)。 (4)类似分开过强型:与基本型相似,但遮盖1只眼30~60min后,看近斜视度数增大,与看远相近或更大。 ·标准与规范探讨· 我国斜视分类专家共识(2015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 DOI:10.3760/cma.j.issn.0412-4081.2015.06.003 通信作者:赵堪兴,300020天津市眼科医院天津医科大学 眼科临床学院天津市眼科研究所天津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 实验室,Email:zkx4260@https://www.360docs.net/doc/7618298662.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