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法国学派及奥德学派

探讨法国学派及奥德学派

探讨法国学派及奥德学派

发表时间:2009-06-26T14:12:49.857Z 来源:《戏剧之家》2009年第2期供稿作者:王金花王蒙蒙[导读] 当意大利学派日趋衰落之时,法国正处于经济、文化生活的活跃时代。

当意大利学派日趋衰落之时,法国正处于经济、文化生活的活跃时代。法国大革命后,世界上第一所音乐学院在巴黎成立,标志着音乐艺术和演奏技术的教学开始进入正轨。列克莱尔和维奥蒡把意大利学派的优秀传统带到了法国,并与当地的民族文化和小提琴艺术传统相结合,形成并发展了法国学派。

帕布洛·德·萨拉萨特是西班牙人,他的演奏既有法国学派典雅、优美的风格,又有热情奔放的西班牙民间色彩。萨拉萨特也创作了很多精致优雅的小提琴作品,包括《引子与塔兰台拉舞曲》、《流浪者之歌》、《卡门主题幻想曲》等。这些作品既表现了高难度的技巧,又具有西班牙民族的浪漫情调,至今仍然是小提琴音乐舞台上的保留曲目。萨拉萨特还是第一个把演奏录成唱片的小提琴家,他留下的录音有J.S.巴赫的《无伴奏E大调组曲》中的前奏曲和他自己创作的《引子与塔兰台拉舞曲》和《流浪者之歌》。弗里茨·克莱斯勒是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前半叶法国学派最杰出的代表人物,素有“近代小提琴之王”的美誉。他的演奏风格是在维也纳学派的基础上融入了法国学派的精华,加上自己的大胆创造,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他的演奏音色甜美丰润,声音饱满结实,表情丰富细腻,处处体现了他唯美主义的思想。克莱斯勒的运弓和发音方法与所有的小提琴家都不同。他拉起琴来弓子远离琴码,靠近指板;大量运用的表情滑指使旋律既有歌唱性又有顿挫感。他还是一个富有独创精神的作曲家,创作了不少迷人的小提琴作品,最著名的有《维也纳随想曲》、《美丽的罗丝玛琳》、《中国花鼓》等。耶胡迪·梅纽因是犹太血统的美国小提琴家,其风格也属于法国学派。他吸收了艾涅斯库和克莱斯勒的风格,又加入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他的演奏高尚、热情、富有哲理性,着重于揭示音乐的意境,致力于挖掘音乐的内涵。他对巴赫的演绎,被公认为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梅纽因还致力于小提琴的教育事业,1963年在伦敦创建梅纽因音乐学校,专门培养各国青少年音乐人才,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小提琴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法国学派感情细腻,音色妩媚,典雅轻巧,富有情趣。它主张内容与形式并重,在追求完美的演奏技巧的同时,致力于表现蕴藏于作品中的思想感情,使小提琴艺术具有更高的美学价值。也正因此,后来居上的法国学派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越来越大,并逐渐取代了意大利学派。

德奥学派是在意大利学派风格基础上,吸收了法国古典学派的因素,并结合本民族的音乐文化特点而形成的。约瑟夫·约阿希姆是匈牙利籍的小提琴家,他是德奥学派19世纪后半叶的领袖人物。他的演奏严谨、端庄、典雅、淳朴,不仅技艺高超,而且善于揭示作品的内在精神,表达心灵深处的感受,既有壮丽、辽阔的构成,又有浪漫主义的诗意。他一向认为,一个真正的小提琴家,只有广泛涉猎艺术的各个领域,才能提高演奏的品位。在他心目中,最崇高、最美妙的是古典作品,而对于浪漫主义的炫技性作品则不以为然。他是杰出的古典音乐的诠释者,以演奏巴赫、贝多芬的作品著称于世。他的主要作品是三首协奏曲,其中《匈牙利协奏曲》最负盛名。他也是杰出的小提琴教育家,莱奥波尔德·奥尔、耶纳·胡鲍伊、布罗尼斯拉夫·胡贝尔曼等都出自他的门下。约瑟夫·席盖蒂是美籍匈牙利小提琴家,他是德奥学派20世纪中叶的代表人物。虽然他被认为是非学院派的音乐大师,但由于他十分重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音乐审美能力,终于使自己磨练成为一个有“清醒的头脑”的演奏大师。他的演奏富有灵气,既严谨庄重,又深刻细腻;既能充分体现贝多芬与勃拉姆斯作品中光辉、热情的气质,也能准确地把握贝尔格、米约、拉威尔、斯特拉文斯基等现代作曲家的作品。他在曲目选择上坚持自己的审美标准而与众不同。他在音乐处理上不墨守成规,也不拘泥于原作的意图,而是将原作的时代精神、风格特点与自己的气质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处处体现出自己的道德标准和艺术修养,从而被认为是一个有个性、能跟上时代步伐的艺术家。德国学派在总体风格上讲究严谨、端庄,追求音色优美,强调作品内涵,注重艺术表现。但由于过分严肃保守,趋于刻板、教条,因此,其影响不及法国学派。责任编辑王春来

年鉴学派的产生

年鉴学派的产生、发展及其理论对历史学的影响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历史1001 于慧超 摘要:年鉴学派是当代西方最重要的历史学派之一,它对法国乃至世界历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年鉴学派自产生至今的70年中自身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突破政治的局限实现史学界的革命,对全世界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年鉴学派也在中国传播和发展,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年鉴学派 一:年鉴学派的产生的背景和基础 所谓“年鉴学派”,是1929年由法国的布洛赫和费弗尔所创立,因为《经济和社会史年鉴》杂志为阵地而得名。年鉴学派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20世纪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迁,科学的进步,观念的变革,都为年鉴学派的产生创造了条件。20世纪初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西方国家愈演愈烈的矛盾冲突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场战争摧毁了人们固有的传统的观念。对于人生价值的怀疑,人生信念的丧失,导致了对人生哲学的改变和世界的重新认识。此时传统史学的弊端越发的显现出来:在史学本体上,以偏概全;在史学认识论上,以客代主;在史学方法论上,以史料学代替历史科学。传统史学在思想上的弊端给历史学造成严重的后果。表现是:史学研究对象和题材变得陈旧而且狭窄,作为历史运动基础层次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心态等领域和作为历史主要创造者的的普通群众得不到表现;在历史认识来源上,无法历史与现实、主题与客体相互的辩证关系;在历史学的功能性上,描绘性故事的历史除供消遣解闷外,既不能提供直正的历史知识,也无助于人们正视历史、面对现实;在历史著作专题上,描述性、叙述性的历史取代分析性的历史,时间是取代结构的历史,从而使历史学局限于对具体和个别问题的探讨上。在这个西方史学被一种理论上无所适从的悲观气氛所笼罩的社科,年鉴学派却异军突起。年鉴学派的创始人费弗尔和布洛克等人综合各家学说,为自己提出了新的历史研究任务:以往的历史学依赖于对史料的评论,注重于个别事实和显示的描述而现今史学的任务是揭示事实和现象之间的实质和本质的联系。1929年,《经济和社会十年鉴》的创立,标志着年鉴学派在西方史学界上独树一帜的开始,年鉴学派便由此产生。 二:年鉴学派发展阶段的划分 史学界一般将年鉴学派划分为三代:第一代从1929到1945年,以吕西安·费弗尔、马克·布洛赫为代表,其主要特征是从“文献历史”和“事件历史”向“问题历史”的转变,提倡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把社会科学各领域纳入历史科学的范畴,倡导“总体历史”思想原则,并运用总体研究手段,对经济、社会和大众心理状态进行分析。第二代从1945年到1968年,以费尔南·布罗代尔为代表,其特征是布鲁戴尔在理论上阐释了“总体历史”的原则。他把人类历史划分为长时段——地理历史、局势——社会经济史和段时间——历史事件。他认为地理历史在人类社会法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局势说明人类活动的不同层次,时间紧是人类历史的表层漩涡。第三代从1968年到1989年以至更远,以雅克·乐高夫和埃玛纽埃尔·勒华拉杜里、乔治·杜比等为代表,年鉴史学向局部历史、微观历史转变,注重数量分析方法,开辟了以精神状态史为主的深层次历史学。也有的把1980年以后以弗雷为代表的历史学家划分为第四代。 年鉴学派在第一代、第二代与第三代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综合方法上,费弗尔和布洛克注重经济学、社会学方法;布鲁戴尔阶段注重地理学、人口学、数量经济学;第三代则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开辟了历史研究的新途径,综合了结构人类学,符号学,心理学,精神状态学等等,虽然三代史学家表现出各自的特点,体现出了不同的风貌但他们始终贯彻着费

史学理论与方法

雅克·勒高夫及其中世纪时间观研究浅谈 ——以中世纪时间观研究为例 摘要:雅克·勒高夫作为法国年鉴学派第三代代表人物以研究中世纪文化、心态史和感觉表象闻名,他对上述研究对象和主题的方法也有所创新。在继承费弗尔和布罗代尔等前辈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发扬光大了年鉴学派长时段研究的传统。本文试图通过评析其最新译作《试谈另一个中世纪》中对欧洲中世纪时间观研究的论文一窥其研究方法、思路、尤其是其所用史学理论来认识其所构建的中世纪。 关键词:勒高夫;心态史;中世纪;时间观;劳动观 法国年鉴学派第三代传人雅克·勒高夫在中国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其作品近年来陆续被译介。国内学界对其逐渐加深了研究,尤其是其所标榜的“新史学”。2014年6月他的最新译作《试谈另一个中世纪》被引入中国。学界尚无专文评述此书,尤其是对是书中时间观的评价与分析。有鉴于此,笔者不揣冒昧,草此小文以为抛砖之言,希冀能引出美玉至高见,并祈就教于方家。 一、雅克·勒高夫简介 雅克·勒高夫(Jacques Le Goff,1924年1月1日—2014年4月1日),法国著名历史学家,中世纪著名权威学者,法国年鉴学派第三代核心人物。出生于法国东南部瓦尔省省会,法国最大军港城市土

伦(Toulon)。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并取得历史教师资格并曾在巴黎大学进修。此外,他年轻时还曾赴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等国的著名高等学府游历或求学。1954-1959年他曾任法国里尔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助教,1957年发表了他的学术成名作和代表作《中世纪的知识分子》。① 1959年勒高夫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助教并进入《经济·社会·文明年鉴》即《年鉴》杂志工作。1962年他又进入被视为法国年鉴学派大本营的高等实验研究院第六部任教授,第六部后于1975年改名并成为一个独立实体即“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②勒高夫曾任第六部中世纪史和历史人类学研究部主任。1972年勒高夫成为继吕西安·费弗尔、费尔南·布罗代尔之后的第六部新主任,3年后他又任新设立的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直至1977年卸任。 1968年勒高夫亲眼目睹和见证了对其人生观产生重要影响的“布拉格之春”事件。③同年,法国爆发“五月风暴”,是年,年鉴学派第二代领袖布罗代尔辞去《年鉴》杂志主编之职,由勒高夫、勒华拉杜里、马克·费罗接任,年鉴学派第三代由此登上历史舞并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后世称为“年鉴—新史学派”。④进入1970年代以后,雅克·勒高夫为应对内外部对年鉴学派的质疑与挑战同时也为了促进_____________ ①《中世纪的知识分子》(法)雅克·勒高夫著张弘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12月第一版。 ②《西方史学史》(第三版)张广智主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3版,页304。 ③《他深情地目送我走进电梯——忆法国史学大师勒高夫先生》许明龙《中华读书报》2014年4 月16日第7版“人物”。 ④《西方史学史》(第三版)张广智主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3版,页308。

(财务知识)第三章重农学派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个学术派别

第三章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个学术派别 ——重农学派(18世纪50—70年代)【章授课教案】 【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首先了解重农学派产生的历史条件,掌握重农主义的基本特征,理解和熟悉魁奈的经济学说。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重农学派概述 1学时 第二节魁奈的经济学说 3学时 第三节杜尔哥的经济学说(课下阅读) 【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魁奈的经济学说。难点是对魁奈的《经济表》的理解。 【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宽】 了解魁奈成为经济学家的个人经历,懂得成为经济学家的主要品质在于: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兴趣。了解重农学派的产生背景,理解重农学派的产生背景决定了其封建主义外观的特征。联系中国经济学在转轨时期出现的不同派别,认清不同派别的外表和实质。了解重农学派与中国经济思想的关系。 【教学方式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本章主要运用课堂讲授的方式。 【主要参考书目及网络资源】 课外阅读《魁奈经济著作选集》(中译本)。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思考题】 1、名词简释:重农学派;《经济表》;纯产品;原预付和年预付。 2、重农主义的基本特征。 3、《经济表》述评。 4、杜尔哥对重农主义作了哪些发展。 【课时单元授课教案】 【教学内容】 第一节重农学派概述 一、产生的历史条件: 1、经济方面:资本主义已有的相当发展,但封建生产关系仍占统治地位。封建剥削(主 要对农民)更加残酷。 2、政治方面:正处于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准备时期。阶级矛盾尖锐。(资产阶级的矛盾) 3、思想方面: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启蒙运动的思想家的自然秩序思想对重农学派产

生了重要影响。奠定了哲学基础。 4、经济政策和经济形势方面:当时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仍统治着法国。 布法王路易二四死后,法国财政经济濒临危机的情况下。法王路易十五接受毛遂自荐的英国经济学家、银行家约翰·罗(John law,1671-1729)的建议:即通过信用扩张,发行纸币来挽救法国政经济危机。并任命罗为财政大臣。1715年,约翰·罗就任法国财政大臣,并开办银行,发行纸币代替硬币,用纸币涛偿债务。结果导致通货膨胀、财政崩溃。财政经济状况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恶化。(约翰·罗也被解职逃出法国)。这时,经济问题成了法国社会中最大的问题,也是思想界讨论的中心。正如伏尔泰所说:“全国总算谈厌了诗文、喜剧、悲剧、小说、道德观念、神学等问题,而终于谈论面包问题了。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包括60岁的宫廷御医魁奈在内的一些学者,开始研究法国的经济问题,以魁奈为首的一些经济学家,重视对农业问题的研究,并组成了一个有组织、有纲领的政治和学术团体。重农学派就是这样诞生的。 二、重农学派的主要成员: 除首领魁奈(F·Quesnay,1694-1774)外,还有 维多·米拉波即老米拉波(V·R·Mirabeau 1715-1789),(从1767-1776年,重农学派成员每周在他家里集会讨论学术问题。) 利维埃(Riviere,1720-1793) 奈穆尔(D·Nemours,1739-1817)“重农主义”一词(Physiocracy)就是他在编辑出版魁奈的著作时以此作为书名的。 波多僧正(Baudeau,1730-1792) 小米拉波(H·G·Mirabeau,1749-1791) 杜尔哥(Turgot,1727-1781)。虽不承认自己是重农学派成员,且从来没参加他们活动,但他的观点和魁奈一脉相通,并进一步发展了魁奈的经济学说。马克思说,重农主义在杜尔哥发展到了顶峰。 在经济学说史上,还没有哪一个学派象重农学派那样,其观点较为一致,他们不仅在学说上而且在私人关系上结成一体,共同拥戴一个学术领袖,许多文章都经学派成员传阅和讨论后发表,并办有学术刊物《公民评论》。 由于重农学派最早系统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马克思把重学派为近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真正鼻祖重农主义主生于法国,但是它的影响则不仅仅限于法国。它对整个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三、重农主义的基本特征: 1、“自然秩序”观 在重农学派的思想体系中,“自然秩序”观念占有重要地位,它是重农主义整个学说的基础。当时,重农学派的成员对于自己所主张的经济理论就是以“自然秩序”来标榜的。利维埃所以写的一本书,书名叫《政治社会天然固有的秩序》。奈穆尔在整理编辑魁奈的著作,将其编成《重农主义,即人类最好统治的自然构成》一书。“重农主义(physiocracy)”一词被首次提出。这里必须指出,重农主义的法语原文为“physiocratc”英文单词为physiocracy,系由希腊文的“自然”和“统治”、“支配”两词合成,意指自然的统治。后来亚当·斯密把魁奈的理论体系视为不同于重商主义的“重农体系”或“重农”主义。因此,日本和中国的学者就将physiocrate一词直接译成“重农学派”或“重农主义”。由此可见,尽管以魁奈为首的学术团体非常重视农业,但是,重农主义体系的精髓是“自然秩序”思想而非重农思想,它贯穿于重农主义的全部理论之中。 重农学派的“自然秩序”思想是在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下形成的。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和狄德罗等,对封建专制度进行了尖锐的批

影响研究

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传统研究方法之一。 影响研究在前者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那些被接受的“异域”文学的影响,即侧重在对域外文学的借鉴、模仿,以及素材源泉等事实联系的梳理,研究视点集中在作品上 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以法国学派为中心,以影响研究为主要内容,跨出了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第一步。此期以法国学者维耶曼、梵·第根、基亚等为代表。1931年梵·第根出版《比较文学论》,这是一部全面阐述法国学派的著作,被誉为法国学派的集大成之作,多年来被当成是比较文学入门的必读书。他明确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目的及经过路线,强调“精细和准确考据”的研究方法,而忽视审美批评和赏鉴赏在比较文学中的作用。该书出色地总结了法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成绩和经验,建构了比较文学的理论体系,不失为一部重要的比较文学著作。 法国学派将比较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史来研究,注重各国作家及作品之间确实存在的事实联系;以影响研究为主要特征的法国学派以其丰硕的成果证明了比较文学的科学价值,并为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比较文学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从而也确立了它在学术界的地位。 影响是一种渗透在艺术作品之中,成为艺术作品有机的组成部分、并通过艺术作品再现出来的东西。 朗松(法国著名文学史家):“真正的影响,是当一国文学中的突变,无法用该国以往的文学传统和各个作家的独创性来加以解释时在该国文学中所呈现出来的那种情状。” 朗松:“究其实质,真正的影响,较之于题材选择而言,更是一种精神存在。而且,这种真正的影响,与其是靠具体的有形之物的借取,不如是凭借某些国家文学精髓的渗透。” 约瑟夫·T·肖(美国学者): “一位作家和他的艺术作品,如果显示出某种外来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又是他的本国文学传统和他本人的发展无法解释的,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位作家受到了外国作家的影响。” 影响“是一种渗透在艺术作品之中,成为艺术作品有机的组成部分、并通过艺术作品再现出来的东西。” 结论:影响具有外来性和隐含性 影响的外来性——这种影响无法从本民族文学的传统和作家个人的各种因素作出解释,因而它是外来的 影响的隐含性——这种影响表现为一种精神渗透,它消融于作家的创作中,因此不着痕迹。 以鲁迅《狂人日记》所受果戈理《狂人日记》之影响为例 日记体小说——一种中国传统文学中所没有的小说样式。 鲁迅对果戈理现实批判精神的吸收与创新

浅谈布鲁尼

《西方史学史》期末作业 学院:社会学院 班级:111班 姓名:胡健 学号:11161142

浅谈布鲁尼 L·布鲁尼,意大利历史学家,出生于意大利中部的阿雷佐城。早年移居佛罗伦萨,受业于希腊学者克里梭罗拉斯,在其影响下培养了对历史学的爱好。1405年~1415年任罗马教皇秘书。1427年~1444年担任佛罗伦萨共和国行政长官,倡导希腊学术,首先在史学领域内打出“人文主义”的旗帜,曾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普鲁塔克等人的著作译成拉丁文,并用意大利方言为但丁、F.彼特拉克作传。此外,他还著有《佛罗伦萨史》 (12卷),始于佛罗伦萨建城时期,止于1404年,是一部详细记载佛罗伦萨城邦发展的通史之作。 后来,为了进一步的了解布鲁尼其人,我阅读了三篇文章,分别是:李勇的《布鲁尼史学新论》、黄喆的《城市因何伟大——布鲁尼与波特若的城市论》以及孙锦泉的《论布鲁尼的人文主义史学》。从中,我了解了许多有关布鲁尼的知识。 首先是李勇的《布鲁尼史学新论》。这篇文章是从布鲁尼强烈的公民人文主义倾向、为人诚实与历史著作可信问题两个方面来写的。我就其公民人文主义倾向这一方面来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布鲁尼史学具有一般人文主义特征。他对古典文献非常入迷,并为古典复兴做出过重要贡献。其导师是那时最伟大的人文主义者萨鲁塔提,其希腊文教师是希腊学者厄曼纽厄尔?克立索罗拉斯(Emanuel Chrysoloras)。他养成了对古典文学和史学的爱好,成为15世纪最有创造力的翻译者之一。 布鲁尼的人文主义具有强烈公民意识,可称为公民人文主义。这在他那儿就是:“活跃生活优于沉静生活,财富优于贫困,婚姻优于独身,政治行当优于寺院行当。同时,他把这些原则付诸实际。”他还强调史学实际功用,指出:“历史是任何一个严肃学者都不应忽视的学科。这些论述足以让我们认识到这一著作中的公民人文主义了。布鲁尼是公民人文主义者,在生活和学术上与但丁相似,因而有以上看法就不足为怪了。再如,《佛罗伦萨人民史》,正像有人所说那样,“公民人文主义精神渗透到其中,有着集体英雄、佛罗伦萨人、一个清晰的故事、佛罗伦萨人的得势。布鲁尼把佛罗伦萨的成功归于她的共和国的自由,从此涌动着美德、优美风尚、勇气、勤劳和强壮。自由的

探讨法国学派及奥德学派

探讨法国学派及奥德学派 发表时间:2009-06-26T14:12:49.857Z 来源:《戏剧之家》2009年第2期供稿作者:王金花王蒙蒙[导读] 当意大利学派日趋衰落之时,法国正处于经济、文化生活的活跃时代。 当意大利学派日趋衰落之时,法国正处于经济、文化生活的活跃时代。法国大革命后,世界上第一所音乐学院在巴黎成立,标志着音乐艺术和演奏技术的教学开始进入正轨。列克莱尔和维奥蒡把意大利学派的优秀传统带到了法国,并与当地的民族文化和小提琴艺术传统相结合,形成并发展了法国学派。 帕布洛·德·萨拉萨特是西班牙人,他的演奏既有法国学派典雅、优美的风格,又有热情奔放的西班牙民间色彩。萨拉萨特也创作了很多精致优雅的小提琴作品,包括《引子与塔兰台拉舞曲》、《流浪者之歌》、《卡门主题幻想曲》等。这些作品既表现了高难度的技巧,又具有西班牙民族的浪漫情调,至今仍然是小提琴音乐舞台上的保留曲目。萨拉萨特还是第一个把演奏录成唱片的小提琴家,他留下的录音有J.S.巴赫的《无伴奏E大调组曲》中的前奏曲和他自己创作的《引子与塔兰台拉舞曲》和《流浪者之歌》。弗里茨·克莱斯勒是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前半叶法国学派最杰出的代表人物,素有“近代小提琴之王”的美誉。他的演奏风格是在维也纳学派的基础上融入了法国学派的精华,加上自己的大胆创造,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他的演奏音色甜美丰润,声音饱满结实,表情丰富细腻,处处体现了他唯美主义的思想。克莱斯勒的运弓和发音方法与所有的小提琴家都不同。他拉起琴来弓子远离琴码,靠近指板;大量运用的表情滑指使旋律既有歌唱性又有顿挫感。他还是一个富有独创精神的作曲家,创作了不少迷人的小提琴作品,最著名的有《维也纳随想曲》、《美丽的罗丝玛琳》、《中国花鼓》等。耶胡迪·梅纽因是犹太血统的美国小提琴家,其风格也属于法国学派。他吸收了艾涅斯库和克莱斯勒的风格,又加入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他的演奏高尚、热情、富有哲理性,着重于揭示音乐的意境,致力于挖掘音乐的内涵。他对巴赫的演绎,被公认为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梅纽因还致力于小提琴的教育事业,1963年在伦敦创建梅纽因音乐学校,专门培养各国青少年音乐人才,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小提琴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法国学派感情细腻,音色妩媚,典雅轻巧,富有情趣。它主张内容与形式并重,在追求完美的演奏技巧的同时,致力于表现蕴藏于作品中的思想感情,使小提琴艺术具有更高的美学价值。也正因此,后来居上的法国学派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越来越大,并逐渐取代了意大利学派。 德奥学派是在意大利学派风格基础上,吸收了法国古典学派的因素,并结合本民族的音乐文化特点而形成的。约瑟夫·约阿希姆是匈牙利籍的小提琴家,他是德奥学派19世纪后半叶的领袖人物。他的演奏严谨、端庄、典雅、淳朴,不仅技艺高超,而且善于揭示作品的内在精神,表达心灵深处的感受,既有壮丽、辽阔的构成,又有浪漫主义的诗意。他一向认为,一个真正的小提琴家,只有广泛涉猎艺术的各个领域,才能提高演奏的品位。在他心目中,最崇高、最美妙的是古典作品,而对于浪漫主义的炫技性作品则不以为然。他是杰出的古典音乐的诠释者,以演奏巴赫、贝多芬的作品著称于世。他的主要作品是三首协奏曲,其中《匈牙利协奏曲》最负盛名。他也是杰出的小提琴教育家,莱奥波尔德·奥尔、耶纳·胡鲍伊、布罗尼斯拉夫·胡贝尔曼等都出自他的门下。约瑟夫·席盖蒂是美籍匈牙利小提琴家,他是德奥学派20世纪中叶的代表人物。虽然他被认为是非学院派的音乐大师,但由于他十分重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音乐审美能力,终于使自己磨练成为一个有“清醒的头脑”的演奏大师。他的演奏富有灵气,既严谨庄重,又深刻细腻;既能充分体现贝多芬与勃拉姆斯作品中光辉、热情的气质,也能准确地把握贝尔格、米约、拉威尔、斯特拉文斯基等现代作曲家的作品。他在曲目选择上坚持自己的审美标准而与众不同。他在音乐处理上不墨守成规,也不拘泥于原作的意图,而是将原作的时代精神、风格特点与自己的气质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处处体现出自己的道德标准和艺术修养,从而被认为是一个有个性、能跟上时代步伐的艺术家。德国学派在总体风格上讲究严谨、端庄,追求音色优美,强调作品内涵,注重艺术表现。但由于过分严肃保守,趋于刻板、教条,因此,其影响不及法国学派。责任编辑王春来

社会学思课后练习(带答案)复习过程

社会学思课后练习(带 答案)

社会学课后练习 第一章 一、填空 1、1838年,法国社会学家(孔德),在其代表作六卷本《实证哲学教程》中正式提出了“社会学”这一术语。 2、孔德关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理论称之为(社会运行论)。 3、社会运行基本上可以分为(理论社会学)、(经验社会学)和(应用社会学)三类。 4、斯宾塞是(英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提出了(社会进化论)的思想 5、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科塞)、(达伦多夫)。 6、最早把西方社会学引入我国的人是(康有为),他将斯宾塞的《社会学原理》一书译作(群学) 7、英克尔斯给社会学下定义的三条途径是(历史)、(经验主义)、(分析)。 8、韦伯的社会学又称之为(理解社会学)。 9、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基本可分为两大类,即(定量)和(定性)。 二、名词 1、社会学 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三、简述 1、列举20世纪40—80年代西方社会学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 功能主义:帕森斯,默顿

社会冲突理论:科塞,达伦多夫 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布劳 符号互动理论:布鲁默,戈夫曼 发展理论:列维,斯梅尔塞,艾森斯塔德 2、社会学的特征 社会学的特点是整体性,综合性,现实性,具体性,动态性 3、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互生互动,相互影响) 4、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观点 1,社会的运动受客观规律支配的自然历程 2,从经济条件出发解释社会现象及其关系 2,重视社会现象之间的辩证关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4,提出政治社会具体对象 四、论述 1、论社会学的功能 1.描述功能:就是客观的、完整的搜集、整理和记录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与现状资料,真实的再现社会生活图景。 2.解释功能:弄清社会事实发生发展的主客观原因,从因果联系上对事物的现象和过程作出明确的理论说明,但因果联系不等于简单的决定论。 3.预测功能: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已知因素,运用现有知识、经验和科学方法去预计和推测事物今后可能的发展趋势。

年鉴学派的演进

年鉴学派的演进 张广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法国年鉴学派在20世纪的崛起与发展是现代国际史学的重要篇章。如果我们把19世纪的兰克史学称作为上一世纪史学发展主流的话,那么由年鉴派所奠立的史学新范型,无疑应是本世纪西方史学乃至世界史学发展的一种主流。 一 年鉴学派是由吕西安·费弗尔和马克·布洛克于1929年创立的,它得名于是年发刊的《经济与社会史年鉴》(简称年鉴)。在它创业的初期,年鉴学派还只是孤零零的几个人,在传统史学的汪洋大海中,就像人们所形容的那样,只不过是“一只小小的玩具船,然而它却使世界历史学改变了方向”。年鉴学派真正产生巨大的影响,并成为当代法国史学的主流,应当是二战以后的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暂时中断了年鉴派史学的发展,在纳粹德国的统治下,法国史学的研究处于低潮。尤使法国史学界蒙受重大损失的是年鉴派的第一代领导人布洛克惨遭德国法西斯的杀害。二战结束,大地重光,法国历史学重新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也迎来了年鉴学派的辉煌时期。 1946年《年鉴》杂志易名为《经济·社会·文明年鉴》,编者为刊物名称增加了“文明”这一复数名词,不仅进一步拓宽了史学研究的领域,而且着意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反映了编者认为历史和各门社会科学不能分隔而必须融合成为“人的科学”的信念,显示出史学力图成为综合学科的强烈愿望,体现了年鉴史学派的总体史的研究精神。改名后,杂志篇幅不断增加,1968年起达到1300—1700页。杂志内容更加丰富,作者队伍也越出了法国。《年鉴》杂志在变动的世界、变动的世界历史学面前,以一种更新的面貌向学术界辐射出它的影响。 1947年,费弗尔等人提请法国政府创建了同巴黎大学相抗衡的“高等研究

浅谈新样态史料运用于历史书写.docx

浅谈新样态史料运用于历史书写 20 世纪 80 年代,年鉴学派第三代大师雅克·勒高夫"史料革命"之断言,在大数据时代得到进一步证实。数字化技术带来了信息生成与获取的前所未有的技术手段,使传统意义上的史料,从内涵到外延,正在发生革命性改变,催生了新样态史料的问世。新样态史料内容上凸显为前所未有的扩充,彰显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知识爆炸"等特征,带给历史书写新的课题。 依据个人的理解,所谓新样态史料指的是与传统史料存在方式、表现形式有巨大差异的、依赖现代化信息技术生成的,用于历史学研究的各种新型的、带有数字化特征的新型历史资料。与以纸质文本为主体的传统史料相比,新样态史料外在形式呈现出 "新"的样态,内容则以多元化、多样化的 "新"呈现给历史书写者。具体而言,新样态史料包括网络时代、自媒体时代、社会网络时代,借助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生成的,以电子文本为主体种可用于历史书写的资料。这些资料以新的样态展示自己的价值,广大历史书写者以新的思路、新的手段,将各种新样态史料运用于历史书写。 一、新样态史料生成线索之简单梳理 新样态史料是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的产物。就发展线索而言,新样态史料的出现,与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及其普及相辅相成。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欧美国家即已将档案,以及各种数据的存储与计算机联系在一起,开始使用计算机传输某些数据资料[1].这些资料今天看来不免有些粗糙,但作为历史书写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没有人产生过怀疑。历史资料第一次与纸质文本发生分离,影响一定是革命性的。 到了 20 世纪 80-90 年代,计算机及其技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计算机不仅成为PC 机,而且容量大增,运行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此间,对新样态史料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技术革命有三项:一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逐步成熟,新样态史料由此进入了成熟期,达到多样化、普及化程度;二是网络无孔不入,逐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数量可观的新样态史料借助互联网得以快速传播;三是在前两项技术革命的基础之上,各种数据库、专业性学术网站的诞生。可以认为,真正意义的新样态史料是在20世纪80-90 年代走进历史书写者视野的。 进入21 世纪,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前所未有,新样态史料则借助信息技术,由走向成熟,到全面发展,尤其是电子出版物的大规模发展,新样态史料成为历史书写的重要资料,逐步得到历史书写者的认可。与 20 世纪相比,21 世纪的新样态史料在多样化、多元化基础上,注意到了专门化,往往突出表达问题意识,此即人们经常接触的专业性数据库。"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昭示出历史学研究必定要和各种经过计算机处理的数据联系在一起。数字化技术的发达,改变、拓展了数字化自身的意义,数据不再是狭义上的数量值,而是对应各种信息客体的数字比特的结构化集合,传统意义的史料概念由此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简单回顾新样态史料生成线索,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以电子文本为主

浅说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

浅说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是比较文学的两大支柱,在现代理论的激发下,呈现出新的形态。 影响研究的代表学派是法国学派,他们的影响研究注重事实考据而否定美学评论。“影响研究”,主要是寻溯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交往联系,研究其渊源、媒介、流传、翻译、接受等等的影响事实。这一类研究,一百年前兴起并盛行于法国、德国,并一度还曾主宰了比较文学的全部领域,因此“影响研究”的成绩可谓硕果累累,有关“影响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也较成熟完备。凡着重这方面的研究,因其主张研究各民族文学现象之间确实存在的影响事实联系,因此对持有这一观点的学者及其方法,大家习惯称之为“影响研究”学派。 《惠特曼〈草叶集〉与郭沫若〈女神〉比较研究》用的就是影响研究的方法。惠特曼的《草叶集》对郭沫若的《女神》影响可以说是巨大的。 一、内容上,崇尚自我、赞美自然的泛神论精神在创作中得到充分体现。身处19世纪中叶的惠特曼自称《草叶集》是“人自身的伟大骄傲”之歌。惠特曼笔下的自我不仅是有着作为生物肉体与精神的纯粹的自我,同时这种自我又具有一种泛化精神,能够涵括一切自我、一切人。这种泛化的自我其实正是那具有无穷智慧和力量,充满生命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普通美国民众。郭沫若在《女神》集中的《梅花树下的醉歌》里由对梅花的赞美转向对自我的赞美并进而上升到对整个宇宙本体的赞美。与惠特曼的充满民主思想和人道理想的“自我”形象相比较而言,郭沫若的“自我”更具有一种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的精神。 二、在诗歌形式上,惠特曼的摧枯拉朽、大河奔流似的诗风和自由活泼的诗体给郭沫若以深刻的影响。 平行研究,是指关于那些不存在事实联系,也即不存在先后的因果关系,而只存在平行的互置关系的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域中的文学现象的比较研究。这种平行关系,是出自文学的审美特征或形式才呈现的,例如,文学都关怀人性的善与美,都同情弱者,都赞美生命,都富于想象力和情感性,都要借助于文字语言的表现力,等等。由于不再拘泥于事实上的联系,平行研究关注的是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学审美过程与手段、方式及结晶物的遥相呼应与和谐共振。这些遥相呼应与和谐共振的文学现象可能是同一时期发生的,也由于文化发达的程度有差异有先后,会有年代上的距离,但最终仍表明了"天下文心之攸同"(钱锺书语)。 巴金的《家》与岛崎藤村的《家》比较研究用的是平行研究的方法。中国作家巴金和日本作家岛崎藤村的同名小说《家》在选材上都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在对封建家族制的揭露和批判上,在对女性命运的描绘上,在现实主义原则的恪守上,均有惊人的相似:都以封建家族为背景,勾勒了封建家庭的腐败、封建宗法的反动、封建制度的糜烂,彰显了封建阶级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两部作品对封建思想的颠覆、对现代家族小说的建构,均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法国学派

【法国学派】:法国一些比较文学学者以马力·伽列、梵·第根为代表,强调比较文学所研究的应该是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的“实际联系”,其根本特点是一切以事实为基础的实证主义信念,强调“事实”和“实证”。 【美国学派】:以学者亨利·雷马克为代表,扩大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和对象,认为比较文学不仅是国与国之间文学的研究,也是文学与人类一切知识领域、学科领域的比较研究,即所谓跨学科研究。 【比较文学】:以寻求人类文学共通规律和民族特色为宗旨的文学研究,它是以世界文学的眼光,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各种文学关系进行的跨文化的研究。 【微观比较文学】:指的是对各种微观的文学关系进行跨文化研究,研究范围绝大多数是双边关系,即在范围上只涉及两个国家。其作为具体文学现象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以具体的作家作品、局部的或某一侧面的文学现象作为研究课题,着眼于具体的局部的个案的问题。但具有一定局限性,其研究结论多为具体个案的,难以上升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高度。 【宏观比较文学】:以民族(国家)文学为最小单位,以世界文学为广阔平台的比较研究。它以平行比较的方法总结概括个各族文学的特性,用传播研究与影响研究的方法揭示多民族文学之间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文学区域性,探讨由世界各国的广泛联系而产生的全球化、一体化的文学现象及发展趋势。 三个层次:1、“民族文学”或“国民文学”(平行比较法) 2、区域文学研究(传播研究法——以实证研究为基础;影响研究法——以 文本的审美分析为特征) 3、世界文学研究 【传播研究】:是建立在外在事实和历史事实基础上的文学关系研究,像法国学派所做的那样本质上是文学交流史的研究。除非特别需要,一般不涉及对具体作家作品的分析判断,只关注其传播与交流情况。适用对象:国际文学交流史或国际文学关系史。 从纵的历时角度看,主要研究范围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从横向共时角度看,有很大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主动分析接受传播的社会文化氛围和环境条件,从而成为文学传播的先导。以当代世界文学为研究对象的传播研究,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当代文学消费,文学接受的研究。 影响研究的方法: 1、判断与假设,依据直觉和推理,提出影响关系存在的假说,指出某一作品受到 了某一外来文学的影响 2、较深入的研究,即作家和作品的影响分析。对题材,人物,情节结构的剖析, 形象和意象对比,主要是对具体作品的审美的批评。 3、研究接受影响者如何超越影响的问题,“超影像研究法”,进一步研究影像与独 创的辩证关系。 【平行贯通法】

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整理

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 第一章人类学要义 第一节何为人类学 第二节人类学的领域 第三节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 章节要点: 人类学有如下概念要点: 人类学是研究人性与文化的学科,具有兼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的跨学科特征。人类学是关于不同文化的他者及他者性的学科,是以文化概念为中心,参与观察为主要方法,采取经验性的田野工作进行研究的领域。人类学是人类学者和田野调查点当地人进行的有关文化涵的知识性交流实践,并就文化撰写的结果——民族志素材进行分析、诠释或建构而著书立说(含口传记录和影视作品)。当我们承认存在着超越文化和语言界限的客观现实,以及总会有共同的可供研究的分析单元与要素的前提下,发现人类行为的共性及差异,以及发现某种通则或进行理论概括的跨文化比较法才能得以实现。 在人类学的诸分支学科中,跨越时空的生物——文化连续性与中断是人类学视野下体质与考古研究的共同旨趣。在此基础上,引起对人类自身进化和多样性的科学分析与文化诠释。由于不同文化中的语言和言语规则不尽相同,因此,话语分析和交际民族志在关注同一族群部的交际的时候,同样注重跨文化互动中的语言文化差异及其意义。而当代的文化研究,因日益凸显政治的、经济的、区域的、国家的、信息的,以及全球化的巨大的系统侵入,不断影响传统人类学旧日的研究领地,为此传统乡土社会和外在力量移入之间的联动过程尤为引人注目,成为今日人类学不可逾越的考查要点之一。 人类学在形成自身学科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特有的学科认识论主题。例如对人类普同性的认识是建立在对各个地理区域社会与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别的基础之上;不同文化具有相对性和平等性,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或赞成某一群人的所思所为,而是将其文化行为放入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看待。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不只是修正自己的社会文化系统,同时也是修正自然环境以适应自己的生存需要。人类群体的适应还包括教育、创新、发明等方式调整成员的行为习惯,以使社会得到持续的发展。人类学主把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视为一个动态的整体,从过程的、功能的、综合的(人的生物——文化系统)、认识论的和方法论的出发点考察人类社会,以下不断认识田野工作中的较小的社区和更大的人类社会之总体。上述人类的普同性、文化相对性、适应和整体性等,也和田野工作、参与观察以及民族志一样成了人类学的几个重要学科标记。

比较文学法国学派及其新发展

比较文学法国学派及其新发展 李新德 (温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温州325015) 摘要作为一门方法论的学科,比较文学在法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长期以来,人们常常将实证主义和影响研究等同于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研究。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比较文学在法国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尤其是伊维·谢弗雷尔的《比较文学》1989年法文版的问世以及1995英语版的出版,还有阿兰·布瓦耶的《文学的疆域》1999年的出版,很具代表意义。法国比较学者在兼容并蓄取他者之所长的同时,另一方面又固守自己的传统。除在形象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外,法国学者在翻译文学、神话研究、副文学、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关系以及比较诗学等领域都有开拓性的贡献。 关键词比较文学;法国学派;影响研究;形象学;副文学 French school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its New Achievements LI Xin-d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Wenzhou Normal College,Wenzhou,Zhejiang,325015) Abstract As a methodological discipline,comparative literature has been evolving over a century in France. Nevertheless,many scholars still identify positivism & influence approaches with French school’s met hodology. As a matter of fact,since 1970-80s,comparative literature has made a rapid progress in France; particularly,the publication of Yves Chevrel’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oday: Methods & Perspectives (1989,1995) and Alain-Michel Boyer’s Frontieres du Litteraire (1999)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rench comparatists learn from others with open-mindedness,and hold their good tradition at the same time. Apart from the achievements in imagology,they have made pioneering contributions to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ed text,literary myths,paraliterature,comparatist poetics,etc during last two decades. Key word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French school; influence approaches; imagology; paraliterature

浅论兰克的客观主义史学

浅论兰克的客观主义史学 【摘要】: 兰克客观主义史学诞生于19世纪20年代,是由德国著名史学大师利奥波尔德·兰克(1795—1886年)创立的。兰克主张以客观主义(即历史中的非党性原则)和科学方法(即考证法)治史,而且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对此也极力标榜,因而形成了一个势力雄厚、影响巨大的学派,成为19世纪欧洲史学的主流。 【关键词】: 客观主义史学 兰克史学 影响 自然界万事万物的新陈代谢,都会不断地变化着向前发展,史学发展的历史亦不例外。20世纪以来的西方史学史的发展过程,始终有一条主线贯穿其始终,那就是从传统的史学走向新史学,以“年鉴学派”和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欧美各国兴起的新史学分支、被当代西方史学家统称为“新史学”的史学流派蓬勃发展,其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历史中越来越重视运用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在一起。 法国的年鉴学派是20世纪西方史学界颇具影响力的派别。法国年鉴学派的创立与发展,在传统史学的汪洋大海中独秀一枝,它提出了新颖的历史研究内容与方法,为新史学的创立与发展提供了中坚力量。“如果我们把19世纪的兰克学派称作为那世纪史学发展主流的话,那么由年鉴学派所奠定的史学新范例,无疑应是20世纪西方新史学发展的一种主流。”1 可见在法国史学这个主流之前是里不开形成于19世纪中期的兰克史学,它所提供的史学模式,“直至20世纪,这种模式仍然支配着历史研究”。 一、兰克的客观主义史学观的渊源 “客观主义史学的始作俑者是尼布尔,兰克(Leopold von Ranke,1795-1886年)则将这种史学思想系统化并广为传播,使之成为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史学思想的主流。”2一个新的史学“范式”在西方的传统史学有很长的历史渊源,到十九世纪的中叶的兰克史学,已经成为传统史学的集大成者,达到了顶峰时期。兰克对传统史学的主要贡献他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史料考订和辨析史料的方法。由于有了这一套方法,所以就使历史学成为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兰克凭借他在柏林大学举办的历史研讨班培养出了一大批的史学巨匠,“在兰克旗下的客观主义史学家主要有魏茨、吉泽布雷希特等德国史家,英国有斯塔布斯、阿克顿,法国有莫诺,美国有赫伯特·亚当斯”,③他的弟子们继承他的衣钵,把他的史学思想和理论发扬光大。 二、兰克史学的史学观特点 后世人认为他的史学思想属于客观主义或者实证主义的史学,又或者有人认为他的史学理论属于唯心主义的史学,“客观主义标榜‘超阶级’、‘超党派’地分析研究社会现象,把科学性和党性对立起来,反对认识历史的因果关系,忽

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对比较文学的定义及评价

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对比 较文学的定义及评价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对比较文学的定义及其评价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比较文学毫无疑问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定义,但是与其他众多学科一样,比较文学的发展也一直伴随着定义之争,国际学术界始终未能给出一个为世人所公认的定义。比较文学的定义之争一直如影随形地伴随着比较文学的发展,一次次给比较文学带来危机;然而,也正是这种危机一次次地推动了比较文学相关学派的形成,以及学科理论的建立和发展。 学术界认为,迄今为止,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由于比较文学的定义之争已形成了三大学科理论发展阶段,即欧洲以法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一阶段,美洲以美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二阶段,和亚洲以正在形成中的中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三阶段。本文仅对前两个阶段进行相关论述。 法国学派是第一个比较文学学派,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提倡一种以某种联系为基础的影响研究,也被称为“影响研究学派”。这种方法是比较文学最早的研究方法,后来成为最主要的研究方法之一。法国学派认为各国文学的发展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其研究对象与范围是不同民族文学和各国作家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是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法国学派形成时期的领袖人物巴当斯佩哲在研究过程中重视查阅大量报刊和原始文献,崇尚严密的考证方法。 其后的梵·弟根是法国学派的理论代表之一,他以实证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通过对法国比较文学研究成果的总结,第一个全面而系统的阐述了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理论,为比较文学建立了一套严密的学科体系。 他提出“三种文学”的概念,将文学研究划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使比较文学在文学研究中拥有了自己独立的研究领域,为其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奠定了基础。之后又为比较文学研究建立了以媒介学、流传学、渊源学三大理论支柱共同构筑的影响研究的理论大厦。具体而言,他对比较文学的界定是:“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的特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总之,‘比较’这两个字应该摆脱全部美学的涵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涵义。而那对于用不相同的语言文字写的两种或许多种书籍、场面、主题或文章等所有的同点和异点的考察,只是那使我们可以发现一种影响,一种假借,以及其它等等,并因而使我们可以局部地用一个作品解释另一个作品的必然的出发点而已。”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梵·弟根的比较文学理论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局限性,他将“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进行严格的区分,背离了比较文学诞生的初衷;而且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仅仅局限于实证,使比较文学的研究过分注重文学关系的实证性考察,而抛弃了对“文学性”的分析;此外,他的比较文学观还带有明显的文学沙文主义特征,不仅局限于欧洲中心主义,而且在后来逐步沦为“法国中心”的文化扩张主义,使比较文学的概念不断狭窄化、“精确化”,给比较文学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法国学派另一位代表人物卡雷在给他的学生基亚的《比较文学》一书撰写的序言中提出了他对法国学派的定义:“我们不应无论什么东西、什么时代、什么地方都乱比一通……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关系……研究各国文学的作品之间、灵感来源之间与作家生平之间的事实联系。比较文学主要不考虑作品的独创价值,而特别关怀每个国家、每位作家对其所取材料的演变。”他的定义仅仅强调实证主义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