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内科护士相关危险因素及安全防护

口腔内科护士相关危险因素及安全防护

口腔科门诊患者来自社会各行各业,患者数量多、流量大、健康情况复杂。口腔门诊护士担负着各种医疗和检查器械物品的清洗、消毒、杀菌任务,负责护理工作、协助医生进行诊疗工作,护患接触密切,病毒感染、传播机会比较大;护士是医源性感染高危人群,由于各种职业危害因素的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容易受到损害。因此,口腔科护士必须提高防护意识,加强自我防护,才能保持身心健康,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1 口腔门诊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

1.1 病毒感染①乙型肝炎病毒:经研究报道在乙型肝炎患者的唾液内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可高达50%,而诊室内物表检出的HBsAg阳性率也高达6.3%~2

2.2%。胡敬意等[1]从106份牙血棉球中检出HBsAg 阳性标本62份,同时从106份牙科器械样本中检出HBsAg 阳性标本54份。乙肝病毒传播常见方式是血液传播,由污染的针头和器械传播的危险性最大。由于口腔科医护人员手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血液和治疗器械,很容易造成HBV、HCV 的传播;②单纯疱诊病毒(HSV):梅玉新[2]对1996年5月至1998年5月门诊1485例患者进行检测,结果HSV-I抗体阳性962人,检出率64.87%,患者口唇部HSV-I通过直接接触造成医护人员手和器械污染,成为感染的危险因素;③艾滋病病毒(HIV):艾滋病(HIV)发病后死亡率高达90%[3],目前医学界尚无特效疗法。在口腔门诊,医护人员都将有可能接触到潜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治疗操作中,含有血液、唾液的气雾有携带微粒和病原体传播的可能,如果污染医护人员的手、面部,将可能导致感染发生。同时,口腔治疗器械消毒不严格也会造成交叉感染。

1.2 化学因素①汞对人体的危害:汞对人体的危害是众所周知的,空气中汞的允许含量为20~100 μg/m.3。汞的污染对医护人员来说,主要是通过汞蒸气从呼吸道或通过皮肤直接接触而受到影响。引起头痛、眩晕、鼻炎、咽炎、耳痛、重听、易流口水、眼及口腔黏膜发生炎症等。此外,从口腔内清除的银汞合金残渣,被排入下水道,可使附近的水源受到污染;②甲醛溶液对人体的危害:

甲醛灭菌法是临床上用于防止院内感染的主要方法之一,常用的方法为甲醛加高锰酸钾氧化熏蒸法(简称甲醛氧化法)。此法对细菌和病毒的杀灭效果比较可靠,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来有报道甲醛具有一定的毒性[4,5],对人体健康可产生不良影响,尤其对人体的皮肤、眼球和呼吸道黏膜有很强的刺激作用,可直接危害医护人员的健康;③戊二醛对人体的影响:戊二醛属高效灭菌剂,能有效杀灭艾滋病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是口腔门诊常用的化学消毒剂。但戊二醛属于中等毒性消毒剂,对皮肤和黏膜有轻刺激性,并有难闻的醛气味。浓度过高可引起皮炎和过敏。

1.3 自身因素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会使护士产生工作疲倦感。口腔门诊患者多,护理人员少,工作任务繁重。患者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就诊时怀着不同的就诊心态和就诊目的,面对复杂的社会群体,每天都需处理不同的疑难问题。门诊护士工作长期站立,椅旁配合动作单一,被迫体位过久,易导致护士患慢性疲劳症。口腔门诊环境嘈杂,机器钻牙声音、患者呻吟声音等较多,灭菌设备预真空压力蒸气灭菌器在其在抽真空时,噪音更大。长期工作在该噪音环境中,易引起疲劳、烦躁、头痛、听力减退等症状。护士工作负担太重及上班的护士太少,

工作单调,和医生、患者沟通容易产生冲突[6,7]。

2 职业安全防护

2.1 防止口腔门诊病毒交叉感染的措施临床工作中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现有的经典器械消毒方案,这是避免病毒交叉感染的基础;进一步加强口腔科医务工作者的“职业卫生习惯”教育,使每位患者都能有机会得到医务人员“一次性手套”的诊治;对口腔科医务人员进行必要的疫苗主动免疫(如HBV),使之对病毒产生免疫力;对患者的病毒感染情况诊时应进行详细询问,必要时进行病毒学检测;在医务人员中进行HBV、HCV、HIV 等病毒的筛查工作,对指征阳性者应避免其与患者的直接接触。

2.2 防护化学性危害因素的措施①口腔门诊护士应熟练掌握化学消毒剂的性能、功效及浓度、注意事项。取放物品时要戴口罩、眼镜和一次手套,避免直接接触,若在操作中护士不慎将消毒液溅入眼内或皮肤,立即用清水反复冲洗,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消毒剂对皮肤黏膜的损害;②工作中护士应戴手套,避免用手直接接触汞;应保持诊室内通风良好;地面、墙壁保持光洁;从口腔内清除的银汞合金碎屑应保存在装有水的容器中集中回收处理;对医务人员进行体内汞蓄积量的定期测定;③口腔门诊护士常年接触含氯消毒剂、戊二醛,要求上班时必须戴手套。使用按照配制方法,明确注意事项。

2.3 减少压力的措施

创造条件积极鼓励护士参加本专业各种类型的继续教育学习班及各级学术会议,了解本专业的新进展,把握国际国内新业务、新技术。日常工作中要求护士从患者的角度和利益出发,采取换位思考方式,维护好患者的权利,对患者提出的疑问和某些过激的语言和行为,应心平气和地解释、安慰、体谅。门诊护士应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身素质,以保持饱满的工作状态和良好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胡敬意.医院口腔科器械HBsAg污染调查.消毒与灭菌,1998,5:243.

[2]梅玉新.口腔门诊病人HSV-I抗体的检测.上海口腔医学,2000,9(1):44.

[3]吴杰.表现为顽固性白色念珠菌感染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86,13(44):242.

[4]刘胜文.实用医院感染管理手册: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2:164.

[5]刘怀田.化学杀菌剂的新应用:过氧化氢.中国消毒学杂志,1992,9(1):62-63.

[6]COPP G. The realiry behind stress. Nursing Times,1998,84:43-45.

[7]Gross DG,Fallon AA. Stressor comparison of four speci2alty areas. Australian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1985,2:24-36.

口腔内科护士相关危险因素及安全防护

口腔内科护士相关危险因素及安全防护 口腔科门诊患者来自社会各行各业,患者数量多、流量大、健康情况复杂。口腔门诊护士担负着各种医疗和检查器械物品的清洗、消毒、杀菌任务,负责护理工作、协助医生进行诊疗工作,护患接触密切,病毒感染、传播机会比较大;护士是医源性感染高危人群,由于各种职业危害因素的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容易受到损害。因此,口腔科护士必须提高防护意识,加强自我防护,才能保持身心健康,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1 口腔门诊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 1.1 病毒感染①乙型肝炎病毒:经研究报道在乙型肝炎患者的唾液内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可高达50%,而诊室内物表检出的HBsAg阳性率也高达6.3%~2 2.2%。胡敬意等[1]从106份牙血棉球中检出HBsAg 阳性标本62份,同时从106份牙科器械样本中检出HBsAg 阳性标本54份。乙肝病毒传播常见方式是血液传播,由污染的针头和器械传播的危险性最大。由于口腔科医护人员手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血液和治疗器械,很容易造成HBV、HCV 的传播;②单纯疱诊病毒(HSV):梅玉新[2]对1996年5月至1998年5月门诊1485例患者进行检测,结果HSV-I抗体阳性962人,检出率64.87%,患者口唇部HSV-I通过直接接触造成医护人员手和器械污染,成为感染的危险因素;③艾滋病病毒(HIV):艾滋病(HIV)发病后死亡率高达90%[3],目前医学界尚无特效疗法。在口腔门诊,医护人员都将有可能接触到潜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治疗操作中,含有血液、唾液的气雾有携带微粒和病原体传播的可能,如果污染医护人员的手、面部,将可能导致感染发生。同时,口腔治疗器械消毒不严格也会造成交叉感染。 1.2 化学因素①汞对人体的危害:汞对人体的危害是众所周知的,空气中汞的允许含量为20~100 μg/m.3。汞的污染对医护人员来说,主要是通过汞蒸气从呼吸道或通过皮肤直接接触而受到影响。引起头痛、眩晕、鼻炎、咽炎、耳痛、重听、易流口水、眼及口腔黏膜发生炎症等。此外,从口腔内清除的银汞合金残渣,被排入下水道,可使附近的水源受到污染;②甲醛溶液对人体的危害: 甲醛灭菌法是临床上用于防止院内感染的主要方法之一,常用的方法为甲醛加高锰酸钾氧化熏蒸法(简称甲醛氧化法)。此法对细菌和病毒的杀灭效果比较可靠,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来有报道甲醛具有一定的毒性[4,5],对人体健康可产生不良影响,尤其对人体的皮肤、眼球和呼吸道黏膜有很强的刺激作用,可直接危害医护人员的健康;③戊二醛对人体的影响:戊二醛属高效灭菌剂,能有效杀灭艾滋病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是口腔门诊常用的化学消毒剂。但戊二醛属于中等毒性消毒剂,对皮肤和黏膜有轻刺激性,并有难闻的醛气味。浓度过高可引起皮炎和过敏。 1.3 自身因素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会使护士产生工作疲倦感。口腔门诊患者多,护理人员少,工作任务繁重。患者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就诊时怀着不同的就诊心态和就诊目的,面对复杂的社会群体,每天都需处理不同的疑难问题。门诊护士工作长期站立,椅旁配合动作单一,被迫体位过久,易导致护士患慢性疲劳症。口腔门诊环境嘈杂,机器钻牙声音、患者呻吟声音等较多,灭菌设备预真空压力蒸气灭菌器在其在抽真空时,噪音更大。长期工作在该噪音环境中,易引起疲劳、烦躁、头痛、听力减退等症状。护士工作负担太重及上班的护士太少,

护士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和防护

护士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和防护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开展诊疗护理时意外被含有致病微生物的血液、体液 污染皮肤或粘膜,或被含有致病的血液、体液污染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 可能被感染的情况。护士工作有一定的特殊性,每天都有可能接触侵入性治疗及 护理操作,相应也提高了职业暴露的风险。目前,很多护士未正确认识职业暴露 的危险,难以有效防护工作中接触到的不同污染源,显著加重了职业暴露的危险性,直接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因此,分析护士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和如何防护变 得至关重要。 一、护士执业暴露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1、生物性感染因素 在医院场所短期内高度集中大量的患者,病原生物也大量聚集在一起,护士 职业的独特性导致其在各种操作中不断重复接触患者的体液、血液和分泌物等, 比普通人更易感染疾病。对护士来讲血源性病原的危险性更强,其在皮肤暴露或 粘膜暴露中进行传播,超过80%来自针刺伤。 2、化学性因素 各种消毒剂、清洁剂、固定剂、废气、污染气体与有毒化学物等均属于化学 性因素。基于灭菌消毒的特殊要求,护士需要长期工作在有这些化学性因素的环境,如戊二醛、环氧乙烷、甲醛等,人体的皮肤、粘膜、呼吸道、神经系统等都 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症状较轻的是刺激皮肤而出现接触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症状较重的则可能引起中毒或癌症。此外,护士与有毒化疗药物长期接 触也会加重造血功能障碍。 3、物理性因素 锐器和针刺伤、粉尘、X线、噪音、同位素等都是物理性因素。人体长时间 生活在噪音环境内听觉系统会严重受损,血管也容易受到伤害,无形增加血管平

滑肌刺激缩血管物质的敏感性,血管收缩升高血压;机体在蓄积及放射线、同位 素的共同作用下致癌或致畸;呼吸道吸入不洁粉尘造成呼吸道疾病。 4、社会及心理因素 社会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及酗酒、吸烟等均提 高了护士工作的风险等级和紧张性。患者的过激言行使护士精神压力过大,日常 工作中患者死亡打击,这些都让护士更易出现失眠、易怒、疲倦感等非正常心理 反应。 5、医务人员有关因素 1.护理人力资源缺乏合理分配,护士工作压力较大。目前,护士人员的配置 不科学,护士缺编问题比较普遍。我国卫生行政部门对平均护士床位比的要求是0.4:1,但能够达到这个标准的医院不足10%。护士超负荷工作,身心长期处于 高度紧张的状态,心理疾病明显加重,护士工作过程中虽然意识到自己可能被感染,但忙碌的工作令其无法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手段,进一步提高了职业暴露伤 害的可能。 2.职业教育培训不足,防护意识不强。通过调查国内的护理院校发现,这部 分不同水平的院校基本未建立职业防护科目。护理人员未接受过对应的教育培训,自我防护意识不足。调查发现,医护人员在诊疗工作中常忽视防护制度的贯彻执行,未执行正确的操作程序,职业防护意识薄弱,应急处置缺乏规范性。国内研 究表明,被针刺伤后只有4%的护士进行规范处置,而未进行任何处置的护士占 0.33%。 3.安全设施不足,防护措施薄弱。有报道提出,医务人员之所以被钝器伤害,是配备的设备不足而不是粗心大意导致。目前很多医院未配置充足的职业防护设施,如对丢弃的针头、刀片等锋利废物缺少专门回收设施;传统注射器抽血的现 象依然存在,一次性真空采血针未全面普及;院内未独立开设肿瘤药物的专业配 置部门;无专业化的器械清洗工具,医疗器具也缺少安全防护等。 二、护士职业暴露危险如何预防?

临床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其防范措施

临床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其防范措施 一、危险因素: 1、针刺伤:护士本身的防护意识淡漠,自我保护意识差,工作中不严格执行操 作规程,违反操作流程,对针刺伤带来的严重后果认识不足所造成。 2、对职业暴露的认识不足:某些传染性疾病,通过呼吸道、飞沫、菌尘、血液、体液传播,感染不易切断,护理操作明显多于其它病人,护士自身防护不当,思想上轻视和麻痹,防范措施落实差是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最重要的问题。 3、心理社会因素:护士工作紧张、倒班、心理压力超负荷等;同时护士又承担社会职能(婚育等)易造成身心疲惫,使护士机体抵抗力下降,从而增加了职业暴露的危险。 4、环境因素:住院病人的人数大于病房实际开放床位数,护士与床位的比例未达标;病房内不能实行严格的空气消毒,护理人员流动性大;病房空气流通差,增加了院内感染的机率。 二、防范措施: 1、加强防护意识是减少职业性损伤的关键: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护士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使每位护士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险性和自我防护的重要性。 2、锐器伤的防护管理:一切锐利的针器均应按要求放置在锐利针器盒内,包括:输液针头、抽血针头、刀片等;使用所有的锐器时应 当特别注意,禁止将针帽复回针头,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 锐器,防止被刺伤,减少针刺伤的发生率。

3、防喷溅的防护管理:在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到医务 人员的身体时,应穿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围裙。 4、医护人员手部的防护:在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的诊疗、护理及操作时必 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立即洗手或进行手消毒;医护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5、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最经济、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治疗室应设置洗手设施,便于医护人员及时在流动水下洗手,医护人员必须正确掌握七步洗手法。 6、常用器具类消毒: (1)氧气湿化瓶:为了降低呼吸道的感染率,现普遍改用一次性湿化瓶,有效期 3天,3天内检测湿化瓶内百分百无菌;如使用非一次性湿化瓶,其湿化瓶及管道应严格消毒,并晾干后备用;病人吸氧用一次性吸氧管,每日更换,气管切开病人每班更换吸氧管。 (2)雾化器导管:超声雾化装置及与呼吸系统吸入性有关的一切器具,应严格消毒后方可使用;雾化器及容器每个患者做完后应立即浸泡消毒,清洗后悬挂晾干备用;不同患者使用雾化吸入机均使用一次性口含器。 7、病房空气管理:病房空气中含有一定量细菌和病毒,使医护人员易通过呼吸道黏膜呼吸到病菌;针对空气中细菌污染情况,可采用每日2次开窗通风及紫外线照射消毒,病人出院后进行终末消毒。 8、一次性医院废物的管理:接触患者的一切物品均装入黄色医疗垃圾袋内,并按规定送医疗废物暂存处进行交接集中处理。 三、结论:

口腔内科门诊护士潜在职业相关危险因素及其防护

口腔内科门诊护士潜在职业相关危险因素及其防护 目的:对口腔内科门诊护士潜在职业相关危险因素及其防护措施进行探讨。方法:通过对我院口腔内科门诊护士的工作进行分析,对潜在职业相关危险因素进行调查总结,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护措施。结果:分析和调查结果显示,生物感染、物理侵入、化学损伤和心理压力等因素,是导致口腔内科门诊护士职业损伤的主要因素,应采取加强护士工作的安全管理、严格遵守操作制度、提高安全防护意识、减少职业暴露和加强心理压力疏导等针对性措施进行防护。结论:口腔内科门诊护士潜在的职业危险因素较多,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防护,减少口腔内科门诊护士的职业损伤率。 标签:口腔内科门诊;护士;职业危险;防护措施 职业损伤,是指一些工作由于其工作性质或工作环境等危险因素的影响,容易对工作人员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一定的危害。口腔内科门诊,既是一个具有高危险性的工作环境,一些艾滋病病毒、性病病毒等通过口腔内科门诊进行传播的例子已有报道,对门诊护士的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口腔内科门诊病人在进行就诊前,并不进行健康检查,而口腔又属于一个多菌种的有菌环境,医护人员在诊疗的过程中,会接触到患者的唾液、血液和口腔病菌等,因此导致医护人员暴漏在易受感染的高危环境中,成为潜在的职业危险因素。为了探讨口腔内科护士潜在的职业危险因素及其防护措施,本文结合我院口腔内科护士工作实际,进行问卷调查,对职业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总结,并提出了针对性防护措施,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口腔内科30例护理人员进行分析,年龄20-40岁,平均年龄30岁,其中本科学历3名,大专学历20名,中专学历7名。采用我院自制的口腔内科门诊护士潜在职业危险因素调查表,对本组30例口腔内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对其职业损伤情况及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总结。 1.2方法 采用问卷进行调查。调查采用无记名的方式进行,答卷的时间为20min,发放3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调查问卷3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组间比较采用t进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进程表示,计算资料采用x2进行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口腔门诊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

口腔门诊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 口腔门诊是人们口腔健康的重要保障,而口腔门诊护理的安全隐患也是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本文将从口腔门诊护理的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口腔门诊护理的安全隐患 1. 交叉感染风险:口腔门诊是一个人流量较大且病原菌种类较多的场所,患者之间、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的交叉感染风险较高。患者在等候区等待治疗时,接触到的物品、空气中的细菌和病毒可能成为传播疾病的媒介。 2. 误诊和漏诊风险:由于口腔疾病的症状多种多样,有时与其他疾病的症状相似,容易导致误诊和漏诊。一些严重的口腔疾病,如口腔癌等,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和治疗,会给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3. 医疗事故风险:口腔门诊涉及到各种治疗操作,如拔牙、种植牙等,存在医疗事故的风险。不当的操作技术、设备故障、药物过敏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 二、口腔门诊护理的安全防范 1. 加强感染控制:严格执行手卫生、器械消毒和环境消毒等措施,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医护人员应佩戴好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患者在就诊前也应进行必要的消毒。

2. 定期进行培训和学习:医护人员应定期参加相关培训和学习,提高口腔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减少误诊和漏诊的风险。同时,医护人员还应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口腔诊疗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3. 引入先进设备和技术:口腔门诊应配备先进的诊疗设备和技术,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例如,引入数字化口腔影像系统、激光治疗设备等,可以提高口腔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4. 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口腔门诊应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医护人员的职责和操作规范。例如,制定手术操作规程、药品使用管理制度等,规范医护人员的行为,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5. 加强患者教育:口腔门诊应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口腔卫生意识和自我护理能力。告诉患者正确的口腔清洁方法、饮食习惯等,帮助他们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 6. 定期进行质量评估和监测:口腔门诊应定期进行质量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改进。例如,通过患者满意度调查、医疗事故报告等方式,了解患者对口腔门诊护理的满意度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改进。 口腔门诊护理的安全隐患存在着交叉感染、误诊和漏诊、医疗事故等风险。通过加强感染控制、定期进行培训和学习、引入先进设备

护理人员的职业危险因素与自我防护

护理人员的职业危险因素与自我防护 在医院的环境中,护士工作需要面对各种疾病的患者,因职业的特殊性,常暴露于各种现存的或潜在的危险因素中:如各种化学消毒剂对空气、环境的污染;接触细胞毒素药物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以及针刺伤导致的血液传播疾病,易造成突发或慢性职业危害,严重损害了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所以护理人员应明确了解相关的危险因素,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和掌握正确自我防护措施,是保证护理人员身心健康,减少和防止职业性感染的关键。 1 职业危险因素 1.1 物理危害因素 1.1.1 针刺伤在工作中护理人员被注射器、输液器针头刺伤常常发生。由于护士在操作时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淡薄,被锐利器械、玻璃瓶割伤。特别是已污染的器械或传染患者用过的器械上面粘附有大量的致病菌,会通过破损的皮肤而被传染。针刺伤是造成护理人员皮肤损伤的最主要职业因素。 1.1.2 噪音噪音严重污染的科室有手术室、急诊室、供应室等。主要噪音的来源有电动吸引器、心电监护仪、呼吸机,仪器的移动和患者的呻吟声等产生的噪音,不仅对听觉系统有明显的损害,还会使人烦躁、头痛、注意力不集中,工作容易出现差错。 1.1.3 运动功能性损伤由于临床护理人员配置不足,导致超

负荷工作。护士还要搬运患者,为患者翻身等,强度大,如果不注意应用力学原理,可引起腰背痛、关节损伤、骨骼肌肉不适,造成职业性颈椎、腰椎劳损和下肢静脉曲等,也是侵袭护理人员职业健康的重要危害因素。 1.1.4 电离辐射医院有多种放射性医用诊断和治疗装置及物品,其辐射损伤是造成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之一。另外紫外线照射剂量较大时可引起紫外线眼炎,由于辐射光化学反应,臭氧吸收过多会导致中毒。 1.2 化学危害因素 1.2.1 消毒制剂医院中使用的消毒灭菌剂对护理人员的健康具有一定的危害。临床各科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常接触的化学消毒剂如戊二醛、含碘消毒剂、含氯消毒剂等,这些消毒剂具有一定的挥发性和刺激性可造成空气污染,对人的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神经系统等都有损害,轻者可导致过敏性皮炎、鼻炎、气管炎、哮喘、重者可致中毒、肝损害或致癌,影响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 1.2.2 各种药物危害各类抗肿瘤药物如环磷酰胺、顺铂等为常见的对护理人员身体产生损害的药物。长期接触会因蓄积作用而产生白细胞减少、导致自然流产、宫外孕及先天畸形等生殖损伤。工作中频繁接触各种抗生素,如青霉素会引起慢性皮肤过敏、过敏性休克等现象。 1.2.3 乳胶手套近年来乳胶手套在医院的使用量大大增加,

护士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

护士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 护士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 护士是医疗行业中最重要的职业之一,他们的工作涉及到病人的护理、医疗记录、药品管理等多个方面。然而,护士的工作也存在一定的危 险性,如感染、创伤、暴力等。因此,了解护士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 及防护对策,对于保障护士的身体健康和工作安全至关重要。 一、危险因素 1.感染:护士在工作中接触到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容易感染各种传染病,如肺结核、乙肝、艾滋病等。 2.创伤:护士在工作中需要搬运病人、移动设备等,容易受到肌肉拉伤、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等创伤。 3.暴力:护士在工作中经常面对病人及其家属的情绪波动,容易受到言语、肢体暴力的伤害。 4.放射:护士在工作中接触到放射性物质,如X光、CT等,容易受到辐射损伤。

二、防护对策 1.感染防护:护士应该正确佩戴口罩、手套、护目镜等个人防护用品,避免直接接触病人的体液和分泌物。同时,护士应该定期接受疫苗接种,如乙肝疫苗、流感疫苗等。 2.创伤防护:护士应该正确使用搬运设备,如护士车、护理床等,避免手动搬运。同时,护士应该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着。 3.暴力防护:护士应该学会正确的沟通技巧,避免与病人及其家属发生冲突。同时,护士应该在工作场所设置安全门禁、监控设备等,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 4.放射防护:护士应该正确佩戴防护用品,如铅衣、铅帽等,避免接触到放射性物质。同时,护士应该定期接受放射防护培训,了解正确的防护措施。 总之,护士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正确地采取防护措施,才能保障护士的身体健康和工作安全。同时,医疗机构也应该加强对护士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护士的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为护士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保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