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水稻增产潜力分析

湖南水稻增产潜力分析
湖南水稻增产潜力分析

水稻生产总结

水稻生产总结 2010年十一大队的水稻生产在农业中心和分场的精心安排下,在管理人员共同努力下,大家齐心协力做好各项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有不足之处,现将一些工作体会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0年11大队种植水稻面积2553亩,机插面积占82.2%,人工移栽面积占17.8%。 11大队选择了优质高产品种以武育粳3号、9424、99-25为主,搭配淮稻5号3726. 二、工作的体会 1、基本苗:结合往年情况,以前测产水稻存在有效穗不足,或是穗型偏小的问题,今年在落谷时根据栽插期、品种的特性,每亩比去年增加3-5个秧盘,从而增加有效穗,为今年的水稻丰收奠定了基础。 2、栽插质量: (1)速度:机插秧速度不可太快,如田长920米,一圈需30-33分钟,快了会有断垄,秧苗会歪。 (2)水层:坚持薄水移栽1-3cm,土表湿润,水不易放太早,控制好时间,提前4-5小时。

(3)深度:不漂不倒,越浅越好,机插秧根深1cm左右。 (4)提高切块质量:剔除不好的秧盘,注意防止秧苗切断,根苗分离现象,不可有勾根秧现象存在。 3、植保:今年7月中旬高温有利于纹枯病发生,稍有疏忽,即有“昌穿现象”,特别要注意老病田块,今年稻纵卷叶螟发生重,时间长,由于能够贯彻上级植保部门病虫防治意见,能够及时对水稻实施病虫防治,防治及时到位,病虫得到有效控制。 4、成本管理:成本是企业的生命线,成本管理与控制是企业增加利润的根本途径,“利润=收入-成本”,降低成本是增加利润的一种重要手段,我们应全方位多角度突破成本管理体系,通过成本管理体系的有效进行使成本降到尽可能低的水平,在工作中肥料、农药不可按固定模式使用,要根据各田块具体土地肥力、苗情等情况来定,农药应根据各田虫情、草龄来确定用药量,工作应具有应变性。 5、新动态:今年机插秧田块杂草品种多,生长速度快,由于前期化除工作没到位,化除2-3天内只进不出排水,而机插前期以湿润灌溉为主,白天上跑马水,湿润土表,晚上脱水促根发苗,秧苗返青后5-10天,而化除时有的田块已有出草现象,如何解决化除和保苗之间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值得重视和探索的新课题。

黑龙江省桦川县水稻种植日历

黑龙江省桦川县水稻种植日历(本人亲历,附图~) 在大学时,食堂大厅悬挂着这样一行字“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一米一粟当知来自不易”,身在农校的我,当时只是觉得这行字在提醒我们不要浪费粮食。走出农校、走进农业这个国家的基础行业后才体会到,粮食的来自不易,农民种植过程是多么的艰难,但也时刻会遇到美丽的风景,现在就用图文结合的方式给大家讲述水稻种植的一些事,深刻体会悠悠米香背后的故事。 水稻一年的种植其实从前年秋收后就开始了。 一、秋翻地。时间:10月份粮食收割后 秋翻整地的好处: 1、翻转土层。秋翻整地把失去养分的表土翻下去,使尚未被破坏的土壤翻上来。同时还可以将杂草及作物根茬埋于地下,减轻次年杂草为害。 2、改善土壤结构。通过秋翻整地可使土壤结构松碎,同时把有机肥料深埋于土壤之中,经过发酵腐烂,促进微生物的活动,使耕地成为更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团粒结构。 3、增加土壤的通透性。土壤的通气透水性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尤为重要。秋翻整地,恰恰可以有效地增加土壤的通气和透水性能。 4、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通过秋翻整地,可以把病虫深埋于地下,窒息而死亡,病菌由于环境改变而不能继续存活。同时还可以使地下害虫暴露于地表,或被冻死、干死,或被鸟类啄食,从而减轻来年病虫的为害。 5、避免土壤水分损失。春季干旱,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空气干燥,风多风大,春翻整地土壤水分损失量较大,而秋翻整地则可以有效的避免春翻地时土壤水分损失。 6、避免与春播争工争时春季升温较快,春播时间紧迫,春翻可能来不及。秋翻地可缓解劳力,避免春翻地与播种争工争时。 二、春季筑梗。时间:3月份前后 春节过后,冰雪融化,一年的种植季即将开始,这期间土地梗踏地陷。农户一般使用水田筑梗机,可以快速对培植的土埂进行成型压实。一次进地,就能够完成筑埂作业,培出的地埂又高大又结实规整,耙水田时田埂不易塌陷。

水稻生产农事记录

水稻生产农事记录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水稻生产农 事记录 时间:2月 生长阶段:备种→播种 农事活动: 上、中旬主要农事活动是:备足稻种、肥料、地膜、农药等农用物质,选好、培肥、整平、整细育秧苗床。 下旬主要农事活动是:海拔400米以下地区旬末开始播种。 管理目标:选用良种,做好合格苗床,适时播种。 时间:3月 生长阶段:播种→苗期 农事活动: 上旬主要农事活动是:海拔400米以下地区旬末播种结束,400~600米地区开始 播种。进入苗床管理。 中旬主要农事活动是:海拔400~600米地区旬末播种结束,600米以上地区开始 播种。进入苗床管理。 下旬主要农事活动是:海拔600米以上地区旬中播种结束。进入苗床管理。 管理目标:防止烂种死苗,防鼠、除草,培育壮秧。 技术要点: 二、三月农事活动中关键技术是:

1、选用良种。选用优质高产杂交良种,每亩大田备足种子公斤。 2、备足物质。按栽1亩大田,需壮秧剂1公斤、地膜12~15米要求备足物质(抛秧每亩还应备足561孔塑料软盘35~40个)。 3、培肥苗床。选择背风向阳、土壤疏松、粘砂适中、管理方便的菜园地或旱田作苗床地,按栽1亩大田需12~15平方米的苗床备足床地,整平整细培肥苗床。抛秧应在播种前30天,按每40个软盘备足80公斤过筛的中壤菜园土作营养土。 4、适时早播。抢“暖尾冷头”播干种子。旱育秧播前每12~15平方米苗床用1公斤壮秧剂均匀撒施并翻欠整平,泼足底水,均匀播种,喷湿盖种土,起拱盖双膜。旱育秧播种盖土后,亩用20%丁苄100~150克兑水60公斤喷雾防治杂草。抛秧播种时,先将软盘摆入泼湿的苗床上,然后将1公斤壮秧剂均匀混入60公斤营养土并装入40个盘内,再播种;播后细土盖种,清水喷湿,起拱盖双膜。苗床四周投放毒饵防治鼠害。 5、苗床管理:1~2叶期膜内温度控制在20~25℃,1叶平展后揭走内膜,3叶期后白天揭膜炼苗,晚上盖膜护苗;床土不发白不喷水,齐苗后让床土水份逐渐散失。秧苗2叶1心时用移栽灵1支兑水15公斤喷施秧苗,防止青、黄枯死苗。寒潮期间不能施用化肥。 时间:4月 生长阶段:移栽→分蘖 农事活动: 上旬主要农事活动是:海拔400米以下地区冬水田开始栽秧。 中旬主要农事活动是:海拔400~600米地区冬水田开始栽秧。 下旬主要农事活动是:海拔600米以上地区冬水田开始栽秧。 管理目标:及时返青,促进分蘖,防治杂草、病虫。

水稻品种简介

水稻品种简介 一、绥粳3号(92-188) 主茎11片叶,生育日数128-130天,株高80cm,穗长16cm,每穗粒数97粒左右,千粒重27克,抗稻瘟病较强,抗倒伏,分蘖力强,株型好,活秆成熟,剑叶上举,需活动积温2350℃左右,适于第二、三积温带直播或插秧栽培,一般公顷产量8000-8500公斤左右。该品种适于中上等肥力栽培,耐冷性中等,遇障碍性冷害年份注意以水保温。 二、清香型优质长粒品种—绥粳4号 主茎12片叶,生育日数128-133天,苗期绿色,幼苗生长健壮,植株一生都有香味,分蘖力中等,株高95cm,穗长18cm,每穗粒数95粒左右,空枇率5﹪,千粒重27.7,克,稻谷椭圆型,有短芒,米质优,有光泽,抗稻瘟病中等,抗倒伏,适于第二积温带及第三积温带上限地区插秧栽培,一般公顷产量8000公斤左右。可采用9寸×4寸规格,每穴插3—5株,该品种适于中上等肥力栽培。 三、绥粳9(绥02-6007) 主茎13片叶,株高92cm,穗长19cm,每穗粒数135粒左右,千粒重27.5克,长宽比1.9,结实率高,米质优,抗稻瘟病,抗倒伏,耐冷性一般。生育日数133天左右,需活动积温2480℃左右,适于第二积温带插秧栽培,一般公顷产量8181公斤左右。 四、绥粳10(绥02-7015) 主茎12片叶,分蘖力较强,株高90cm,穗长16cm,每穗粒数95粒左右,,千粒重26克,穗青秀整齐、干净喜人,抗稻瘟病性较强,抗倒伏性较强,耐冷性较强,品质优,高产,生育期插秧栽培从出苗到成熟128-130天左右,需活动积温2400℃左右,与东农416号熟期相仿。适于第二积温带下限及第三积温带上限插秧种植,可采用9寸×4寸规格,每穴插3—5株,中上等地力中高肥栽培较好,一般公顷产量9吨左右。 五、改良188 田友种业经过多年对绥粳3进行改良,从中选出抗病优质高产的单株—改良188:生育日数129天左右,需活动积温2350℃,主茎11—12片叶,株高80 cm,穗长16,每穗粒数98粒左右,千粒重27g,抗稻温病性强,抗倒伏,分蘖力强,株型好,活杆成熟,剑叶上举。适应区域: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三积温带直播或插秧栽培,一般公顷产量8500-9000 kg左右,耐冷性和米质均好于绥粳3,2005年-2007年在859农场、虎林和兴凯湖对岸的俄罗斯直播面积产量较对照品种绥粳3平均增产7.5%以上。 六、早熟、优质、抗病—龙粳20(1126) 主茎11片叶,苗期绿色,株型收敛,剑叶上举,发苗快,分蘖力较强,株高90cm左右,穗长17cm,每穗粒数90粒左右,千粒重27克左右,粒型椭圆型,长宽比1.7,外观品质和食味好,品质达到国家优质米标准,活秆成熟,高抗稻瘟病,抗倒伏性较强,生育期插秧栽从出苗到成熟125-128天左右,需活动积温2300-2350℃,与合江19号熟期相仿,适于第三积温带插秧栽培,可采用9寸×4寸规格,每穴插3—5株为宜,中上等地力中上等肥栽培较好,一般公顷产量8吨左右。 七、龙粳21(龙花99-454)

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再发展形势分析

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再发展形势分析 【摘要】黑龙江省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粳稻生产地区。黑龙江粳稻比南方粳稻、灿稻米饭风味好。发展黑龙江省寒地粳稻生产,增加粳稻总产量,对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寒地粳稻的商品优势、种植面积以及产量等方面对未来发展形势进行了全面细致分析。 【关键词】黑龙江;粳稻;商品量;再发展 近三十年来,中国水稻的种植面积由1978年的3442万hm2,减少到2009年的2963万hm2,总体趋势是下降的。而黑龙江省的水稻种植面积由1978年的32.1万hm2,发展到2009年的246万hm2,总体趋势是上升的。黑龙江省246万hm2水稻,占全国水稻总面积的8.3%,全部是粳稻,年总产量1574.5万吨,占世界粳稻常年总产量1亿吨的近16%。中国是世界上粳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常年种植面积在1000万公顷左右。黑龙江省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粳稻生产地区。黑龙江粳稻比南方粳稻、灿稻米饭风味好,食用价值非常高,这是黑龙江省独特的地理气候资源条件、灌浆成熟期的积温、昼夜温差、光照等条件决定的。因此,千方百计地发展黑龙江省寒地粳稻生产,增加粳稻总产量,对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达到296.5万hm2的历史最高记录,水稻生产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那么,未来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黑龙江省的寒地粳稻生产发展的形势如何呢? 1.稻米商品优势明显 黑龙江省实际消费稻谷数量仅占生产总量的25%左右,商品率达75%左右,属于典型的商品性生产。2010年黑龙江省生产稻谷184.4亿公斤,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粳稻生产和商品稻米生产基地;也是世界上粳稻米产量最多的地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承担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黑龙江稻米生产的优势条件有: 表1 2009年各地商品稻米数量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报2010》,稻米折合系数为0.65 1.1稻米品质优 中国籼稻多粳稻少,全国稻谷总产量的70%左右为籼稻,粳稻约占30%。世界稻米生产也是籼稻多粳稻少;籼稻面积占稻谷总面积的92.8%,产量占87.8%;粳稻分别仅占7.2%和12.2%。黑龙江省全部是粳稻,稻米品质优,米饭品味好,营养价值高。 1.2生态气候好

盘锦水稻品种简介---精品资料

辽星1号 辽星1号是辽宁省稻作所以辽粳454为母本,沈农9017为父本人工杂交后经系统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2005年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一、品种特征特性 1、株型:苗期叶色浓绿,秧苗健壮。根系发达,插秧后缓苗快,分蘖力较强,分蘖盛期前,顶叶拉的较长、略披,分蘖盛期后,叶片挺直,与茎秆夹角适宜,株型紧凑,主茎16片叶,剑叶长度为24cm,剑叶宽1.8cm。半松散穗型,稀少芒,穗长18-20cm,颖壳黄褐色,穗顶部有芒。出穗期及成熟期穗位不太整齐,平均每穗140粒左右,结实率89.0%,千粒重24.5g株高100-105cm,活秆成熟不早衰。 2、生育期:在沈阳地区生育期156-158天,一般4月上旬播种,5月上、中旬插秧,8月上旬出穗,9月末成熟。 3、抗逆性:苗期抗寒性强,生长健壮,生育后期活秆成熟,不早衰,耐肥抗倒性强。经省内及沈阳农大抗性鉴定,抗稻瘟病为R级。抗稻曲病、白叶枯病。 4、米质:稻米主要品质指标:糙米率82.0%,精米率74.3%,整精米率65.6%,粒长5.0mm,长宽比1.9,垩白率2%,垩白度0.7%,透明度1级,碱消值7.0级,胶稠度82mm、直链淀粉17.3%,蛋白质8.5%。米质检验结果达国家优质米2级水平。 二、产量表现 2003-2004年参加辽宁省区域试验产量分别为642.03kg/亩和640.56kg/亩,比对照品种分别增产13.25%和12.95%,2004年生产试验产量为614.44 kg/亩,比对照品种增产10.31%。产量一般为650-700kg/亩,高产田可达800 kg/亩以上。 三、栽培技术要点 1、培育壮苗:播种前种子要严格消毒,用浸种灵、施保克、杀虫双、菌虫清等药剂结合浸种时对种子进行消毒,以防恶苗病、干尖线虫发生。播种量每平方米干籽150-200g,出苗后适时通风炼苗,防止立枯病发生。 2、合理稀植:在培育壮秧的基础上,于5月中、下旬插秧,行株距以9×4寸为宜,每穴插3-4苗。 3、科学施肥:要求施足底肥(标氮25-30公斤,10公斤二铵、7公斤钾肥、锌肥1-1.5公斤),适时适量施用分蘖肥(5月末6月初施第一次分蘖肥标氮14公斤,6月中旬至25日以前施第二次分蘖肥标氮7公斤、钾肥7公斤)和穗肥(7月初施标氮8公斤)8月12日前后视全田长势长相施粒肥、每亩标氮2-3公斤。如果水稻叶色浓绿,生长繁茂,或此时阴雨天多,日照不足,温度又偏低,粒肥可少施或不施,否则可导致稻曲病和稻瘟病。8月20日开始每隔10天一亩地喷一遍磷酸二氢钾75克加75克尿素兑水。 4、节水灌溉:采取浅水灌溉和干干湿湿(盐碱地除外)的灌水方法。收获前不宜撤水过早,以防早衰。 5、病虫害防治:1)苗期、抽穗前和齐穗期使用富士一号乳油喷雾,防治稻瘟病。2)6月中下旬至7月中上旬用稻丰灵喷雾,防治二化螟。3)在水稻抽穗前的5-7天,用络氨铜水剂或DT杀菌剂喷雾,防治稻曲病。4)8月上中旬,用氧化乐果或敌敌畏喷雾或兑土撒施,防治稻飞虱。 辽星1号适于辽宁的铁岭、沈阳、辽阳、鞍山、盘锦、营口、锦州、东港等地区

浙江省水稻生产概况和特点(浙江农业厅件)

浙江省水稻生产概况和特点 来源:《中国稻米》2006年第2期-浅淡浙江省稻米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作者:浙江省农业厅农作物管理局纪国成毛国娟陈叶平发布时间:2006-03-28 浙江省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早在7000年前已开始种植水稻,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稻米是城乡居民的主食。浙江人多地少,粮食向来不宽裕,历史上就是个缺粮省份。建国后,由于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水稻生产发展迅猛,至80年代初水稻播种面积达3700万亩以上,稻谷总产达1500万吨以上,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70%以上,稻谷总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80%以上,为浙江省实现粮食自给作出了巨大贡献。90年代以后,浙江省开始种植业结构调整,水稻播种面积出现了持续下滑。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浙江率先进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水稻种植面积继续大幅下滑,稻米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水稻一直来是浙江省的主要农作物,也是主要粮食作物。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一直以种双季稻为主。历史上种植面积最大的是1974年,达3833万亩,其中早稻1880万亩,晚稻1953 万亩,水稻面积占当年粮食作物总面积的73%。历史上稻谷总产量最高的是1984年,达1511万吨,占当年粮食总产量的83%。1990年前后,浙江省水稻播种面积在3550万亩左右,仍以种双季稻为主,其中早稻面积1550万亩左右,连作晚稻面积1720万亩左右,单季晚稻面积280万亩左右,水稻种植面积占粮食总面积的72%左右。 1992年以后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出现了持续下滑态势,主要经历了两次大的调整时期。第一次大调整发生在1992-1994年,早稻由1560万亩左右减到1240万亩左右,减了320万亩左右,晚稻面积基本稳定,仅减少120万亩。1995-1997年省政府开展了“大打粮食翻身仗”活动,水稻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其中早稻面积曾一度略有恢复。第二次大调整发生在1998年以后的持续下降,尤其是2000年以后大幅下滑。到2003年全省水稻播种面积为1469万亩,比1990年减2106万亩,仅为1990年的41%。其中早稻仅194万亩,比1990年减1372万亩,减87.6%;晚稻1275万亩,比1990年减734万亩,减36.5%。2004年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一系列政策的扶持和市场粮价大幅回升共同作用下,浙江省水稻生产出现了重要转机,水稻种植面积扭转了连年下滑的局面。2004年全省水稻种植面积1541万亩,比上年增加72万亩,其中早稻231万亩,增加37万亩,晚稻1310万亩,增加35万亩。稻谷总产量686.94万吨,比上年增加40万吨。经过十余年大调整以后,浙江省水稻生产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1、单季晚稻成为粮食作物的主体。随着早稻面积大幅度下降,单季晚稻迅猛发展,种植面积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300万亩左右扩大到2004年的1016万亩,一跃成为浙江省粮食生产的主体作物,占当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47%,占水稻总面积的66%。 2、优质早籼发展遇阻,圆粒形早籼谷供不应求。上个世纪90年代初,针对早籼米米质差、价格低、农民不愿种、居民不愿吃的现状,把大力发展优质早籼作为发展“一优两高”农业、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来抓。1994年10月,省政府组织省级有关单位实施“食用优质早籼开发研究和利用”项目(简称9410计划)。通过育种攻关,选育出舟90 3、中丝2号、浙农8010、嘉育948、嘉早935、杭931、浙9248、中优早5号等优质高产早籼稻品种。为了加快优质早籼新品种的推广应用,省政府还确定上述八个优质早籼品种的收购价在合同定购价的基础上,每50公斤加价6元,实行优质优价。优质早籼面积迅速扩大,由1992年的9.44万亩,发展到1999年的504.6万亩,占全省早稻面积的48.5%。2000年以后,由于早稻面积持续大幅度下滑,早籼稻需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早籼稻米主要用于粮食储备,其次用于米粉干、味精、酿酒及饲料等加工业,少量直接作口粮。全省常年粮食储备量为17.5亿公斤,由于圆粒形早籼谷较适宜储藏,储备粮的80%为早籼谷,按三年一轮换计,每年约需5亿公斤早籼谷用于储备粮轮换,约占近年全省早籼谷总产量的70%以上。因此圆粒形早籼谷成为了稀缺资源,

水稻优质高产品种介绍

水稻优质高产品种介绍 早稻品种 淦鑫203 (国审稻2009009、赣审稻2006062) 1、产量高、增产潜力大一般亩产500-600公斤,高产栽培达650公斤以上。2007年“百千万”连片示范工程,经专家测产验收,亩产高达670.50公斤。2008年国家农业部超级稻测产验收亩产达649.9公斤2009年“江西省超级稻示范推广项目”(余干县点)测产验收亩产达699.86公斤。 2、株叶形态好、穗大粒多、分蘖力强、千粒重大、结实率高、适应性广株型适中,剑叶短宽挺,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21.8万穗,株高95.5厘米,结实率86.3%,千粒重28.3克。通过2006-2009年近四年在江西、湖南、湖北、广西等省种植,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表现高产、稳产,适宜各种土壤条件和种植水平条件下种植;抗性较好,稻瘟病综合指数4.7级。 3、生育期适中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与金优402相当。 4、栽培要点适时播种,赣南在3月中旬播种,赣中、北在3月下旬播种,秧龄25-30天。亩秧田播种量10-15公斤,亩大田用种量2.0公斤,塑料软盘育秧3.1-3.5叶抛秧,水育秧4.5-5.0叶移栽;合理施肥,注意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多施磷、钾肥;水分管理做到薄水促分蘖,够苗晒田,干湿壮籽;做好各种病虫害的防治。 荣优9号—早稻中熟偏早、矮秆抗倒伏超级稻苗头品种 (赣审稻2008040) 1、早稻中熟品种,江西作早稻全生育期112天左右; 2、株叶形态好,株型紧凑,分蘖力强,千粒重较大,株高85-90厘米,结实率高,米质优;抗性好,抗稻瘟病能力好于对照品种; 3、产量高、产量稳,适应性广,一般亩产500-550公斤,高产栽培达600公斤以上,而且通过近三年在江西、广西等省种植,表现产量较高、稳,适宜性强; 4、栽培要点:3月20-25日播种,秧田播种量10-15公斤,亩大田用种量1.5-2.0公斤,抛秧2-3公斤;塑料软盘育秧3.1-3.5叶抛秧,水育秧4.5-5.0叶移栽;合理施肥,注意施足基肥,多施磷、钾肥;水分管理做到薄水促分蘖,够苗晒田,干湿壮籽;做好各种病虫害的防治。 超级早稻——陆两优996

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水稻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水稻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魏才强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牡丹江157041) 摘要: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地理条件适宜水稻生长,近年来其水稻产业稳步发展。为进一步促进该地区水稻生产,本文对该稻区的水稻科研及生产做了初步总结,进一步明确了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水稻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建议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为今后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水稻产业更好发展提供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黑龙江省;水稻;现状;发展趋势 “九五”期间,黑龙江省因地制宜,加大科技投入,成功实施了大面积“旱改水”,把传统的麦豆产区变成中国北方的“稻米之乡”,实现了种植结构的根本性改变[1]。如今,全省水稻播种面积已发展到400多万hm2,比过去增加了349.33万hm2,优质绿色稻米大批量地销往全国各地及出口日本、俄罗斯、欧洲等国家。近年来,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水稻生产发展较为迅速,主要体现在新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上。 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主要包括牡丹江市和鸡西市,所辖9个市县,位于43°24′ 45°59′N、 128°02′ 131°18′E,属于中温带季风气候,横跨二、 三、四积温带,常年活动积温为2450 3000℃,无霜期 85 150d,年降水量450 1000mm,夏季降水占全年降水量60%以上,日照时数2300 2600h。辖区内有牡丹江、乌苏里江、穆棱河及绥芬河等300多条河流,水利资源较为丰富。土壤以暗棕壤、白浆土、草甸土为主,有机质含量高,自然肥力好,是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1 东南部地区水稻生产现状 1.1 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 当前,黑龙江省育种单位主要包括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以及像富尔农艺等大中型的个人育种企业。其选育的水稻新品种覆盖了黑龙江省的一至四积温带,近些年来新品种的选育速度明显加快,这与多年来各个育种单位后代优异材料的积累和市场需求有直接关系。具有代表性的育成品种包括松粳系列、五优稻系列、龙稻系列、龙粳系列、牡丹江系列、垦稻系列以及北稻系列等[2-4]。在新品种推广上,除了各育成单位 对自身品种宣传和推广外,主要推广单位则包括本稻区各级推广中心和推广站,以及国家产业技术体系水稻综合试验站等单位和部门。近年来在黑龙江省东南部稻区推广种植面积较大的品种有龙粳31、牡丹江 28等,同时搭配种植推广了五优稻4号、龙粳26、东农428、吉特639、莲稻1号、松粳12和北稻3号等水稻品种。 1.2 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 在水稻种植上,过去通常采用较为粗放的栽培管理措施,不但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而且在产量和品质上并没有得到有效提高和改善。近年大力发展可持续农业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主题之一,人们渐渐意识到配套栽培新技术的重要性和价值性。除了应用多年的旱育稀植栽培技术,针对特殊生态稻区采取了两段式育苗技术、一段超早育苗技术和隔寒增温超早育苗技术等,使得晚熟、优质品种在本稻区适宜区域可以种植,大大提高了稻农的经济效益。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牡丹江综合试验站自2011年起在宁安市进行了水稻两段式育苗技术的培训与推广,宁安市渤海镇小朱家村现有水田153.33hm2(2300亩),目前全部采用水稻两段式育苗技术,种植晚熟优质品种五优稻4号,每667m2产量达667.8kg,比(当地)常规栽培增产137.8kg,增产26%,按目前市场价稻谷(长粒)3.20元/kg算,每667m2增效440.96元,全村总增收101.4万元。 同时,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牡丹江综合试验站在2011-2014年配合鸡东县农技推广中心对水稻隔寒增温超早育秧技术进行了推广应用,2014年度应用水稻隔寒增温超早育秧技术面积达到1.91万hm2(28.6万亩),占鸡东县水田总面积的69.2%。隔寒增温超早育苗延长了水稻营养生长期,争抢有效积温150 200℃,2014年度秋季实际测产每667m2产量达635.7kg,比当地生产平均产量增产56.9kg。 1.3 水稻生产过程中配套设施的完善 目前,黑龙江省东南部稻区所辖的各个农场均采用集中供种、集中催芽等措施,且大型机械设备较为完善,基本实现了规模化、集中化生产模式,与地方农户一家一户种植在资

湖南省地质勘查项目预算编制办法简介

湖南省地质勘查项目预算 编制办法简介 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在我省实施的财政性投资的所有地质勘查项目。包括如下类型项目: ?1、探矿权采矿权价款地质勘查项目立项与设计预算编制; ?2、中央财政补助地质勘查资金项目立项预算初审与设计预算编制; 一、项目预算编制的基本原则 ?1、项目预算编制应符合项目设计的基本内容; ?2、项目预算编制应与项目设计的目标任务相适应。 ?3、预算标准及费率选取依据充分。预算编制符合相关政策、文件规定要求,并符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情况。 ?4、项目经费预算作为立项申请书或项目设计书的一个章节编写。 二、项目预算编制的依据 1、项目任务书 2、项目设计技术方案 3、《国土资源调查预算标准(地质调查部分)》 4、国家、国土资源部以及湖南省颁发的地质勘查项目管理的其它有关规定等。 5《湖南省地质勘查项目预算编制办法》 三、项目预算表 ?根据地质勘查项目的不同性质和特点,项目预算表分为调查评价、综合研究两类,并按调查评价、综合研究两类预算表分别编制。 ?1、调查评价类预算表:适用于矿产资源调查等调查评价类项目,分项目编制《地质勘查项目预算汇总表(调查评价类)》、《地质勘查项目预算表(调查评价类)》(附件3)。 ?2、综合研究类预算表:适用综合研究类项目,分项目编制《地质勘查项目预算汇总表(综合研究类)》、《地质勘查项目预算表(综合研究类)》(附件4)。 四、预算科目 ?为规范和方便项目预算的编制与审查,调查评价类预算科目详见《湖南省地质勘查项目预算编制工程手段目录表》。 ?综合研究类预算科目详见《湖南省地质勘查项目费用科目表》。 五、项目预算编制方法。 ?1、调查评价类项目预算按投入的工程手段(包括地形测绘、地质测量、物探、化探、遥感、海洋地质勘查、钻探、坑探、浅井、槽探、岩矿测试、其他地质工作、工地建筑等)逐项进行计算,按设计工作量和预算标准进行编制与平衡,并进行汇总编制。 ?2、综合研究类项目预算按费用项目(包括人员费、设备使用费、能源材料费、外协费、用地补偿费、差旅费、会议费、管理费和其它相关费用)逐项进行计算,按技术工作方案和费用标准进行编制与平衡,并进行汇总编制。 五、项目预算编制方法。 ?3、地区调整系数。适用于调查评价类项目设计预算中的地形测绘、地质测量、物探、化探、钻探、坑探、浅井、槽探等工程手段和综合研究类项目设计预算中的外业部分人工费、外协工程手段预算标准的调整。调查评价类项目预算中的地形制图、航空遥感、遥感解译、岩矿实验和其他地质工作中的综合研究、编写报告及出版印刷等工作手段及综合研究类项目设计预算中除外业部分人工费、外协工程手段以外的预算标准,均不适用地区调整系数。 五、项目预算编制方法。 ?4、汇总表的填写要求详见附件2。

湖南省主要水稻品种介绍

湖南省主要水稻品种介绍 常规早稻品种 湘早143湘早籼31号湘早籼32号 中鉴100湘早籼42号杂交早稻品种 金优974 株两优02 金优402株两优819陆两优996株两优505 陆两优28陆两优611杂交一季稻品种两优培九 两优293准两优527 湘华优7号 Ⅱ优93 Ⅱ优58 陆两优106 Ⅱ优416 Y两优1号丰源优326 常规晚稻品种 湘晚籼13号天龙香103湘晚籼11号湘晚籼12号 湘晚籼9号 杂交晚稻品种 金优207 金优284 新香优315 中优218 H28优9113三香优786岳优9113 岳优360 K优451 丰源优272 T优207 丰源优299 九优207 培两优981 中优117 T优259 T优180

常规早稻品种 湘早143 该品种属中熟优质早籼稻,2004年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2年被评为湖南省三等优质稻品种。在我省作早稻栽培,全生育期108天左右,株高75-85厘米,叶片挺直而厚,剑叶较短,株型前期较散,后期紧凑,落色好,不落粒。省区试结果:每亩有效穗23-25万穗,每穗总粒数100粒左右,结实率83.5-78.7%,千粒重26.6-27.1克。2002、2003两年省区试平均亩产431.86公斤,比对照湘早籼13号减产0.1%,日产量4.02-3.97公斤。抗性:叶瘟3级,穗瘟1级,感稻瘟病;白叶枯病7级,感白叶枯病。米质:糙米率79.2%,精米率69.4%,整精米率57.6%,长宽比为3.6,垩白粒率19.5%,垩白大小35.7%。 该品种适宜在我省作双季早稻种植。湘中3月底播种,湘南可适当提早,湘北须适当推迟。每亩秧田播种量35-40公斤,每亩大田用种量5-6公斤,秧龄30天以内,4.5-5.0叶时移栽。插植规格为4-5×6寸,每蔸4-5苗,每苗基本苗8-10万。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纹枯病。 湘早籼31号 该品种属中熟优质早籼稻,2000年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9年被评为省三等优质稻品种。在我省作早稻栽培,全生育期107天,比湘早籼19号短3天。株高80~85厘米,株型较紧凑,叶片较厚较挺,较耐肥抗倒,落色好。苗期抗寒性较差,分蘖力强。穗型中等,每穗总粒数75~85粒,结实率85%左右,谷长粒型,千粒重24克。1998、1999两年省区试平均亩产415公斤,比湘早籼19号减产5.4%。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 该品种适宜在我省稻瘟病轻发区作双季早稻种植。3月下旬播种,每亩秧田播种33~37公斤,大田亩用种量5~6公斤。秧龄不超过30天。5~5.5叶移栽,每蔸插7~8苗,15万左右基本苗。宜采用氮、磷、钾全肥配合施用,施足基肥,多施有机肥,早施分蘖肥,酌施壮苞和壮籽肥。前期浅水分蘖,中期够苗晒田,后期以湿润灌溉为主,不宜脱水过早,不宜晒田过重,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纹枯病等病虫害。 湘早籼32号 该品种属中熟早籼稻,2001年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全生育期106天,比湘早籼13号短1天。株高78厘米左右,分蘖力中等,一般每亩有效穗25万。抽穗整齐,灌浆成熟快。每穗总粒数94粒,结实率87.4%。谷圆粒型,千粒重26克。1999年、2000两年省区试平均亩产451.4公斤,比对照湘早籼13号增产6.2%,易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稻米外观品质一般,蛋白质含量较高。 该品种适宜在我省稻瘟病和白叶枯病轻发区作双季早稻种植。3月下旬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5.0-5.5公斤,及时炼苗,切忌盖膜过久造成秧苗老化。4月下旬移栽,秧龄控制在30天内。每亩插足12万基本苗。在施肥管理上采用"促前攻中稳后"的原则,施足底肥,早施分蘖肥,适施壮苞肥。一般每亩施栏粪20担、磷肥40公斤和碳铵15公斤作基肥;尿素10公斤、钾肥7.5公斤作追肥,并根据苗情酌施壮苞肥和壮粒肥。前期以浅水促分蘖为主,中后期采用间歇灌溉,均忌脱水过早。注意加强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防治。 中鉴100 该品种属中熟优质早籼稻,1999年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同年被评为省三等优质稻品种。全生育期106天,比湘早籼13号长1-2天,株高80-85厘米,株型紧凑,叶片上挺,耐肥抗倒能力不强。分蘖力较强,穗型中等,每穗粒数80粒,结实率80%。谷长粒型,千粒重2

湖南省地质勘探院公开招聘公告【模板】

湖南省地质勘探院公开招聘公告 湖南省地质勘探院是隶属于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九队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是一支以地质勘查、勘探施工为主的综合性地勘队伍。主要从事地质找矿、地质钻探、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地质测绘、岩矿测试、钻探工具制造等业务。五十多年来,完成国家重点地质勘探项目100余项,探获矿产资源储量潜在经济价值达千亿元以上。先后荣获原地矿部“文明机台”、湖南省政府“大庆式企业”、“湖南省模范职工之家”、“湖南省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并有30余项技术成果获省部级奖励。工作范围覆盖全国以及非洲、东南亚、南美州等地。 近年来,实施“人才兴院”的发展战略,求贤若渴,把人才作为发展的第一要素,重视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上下了大工夫,为年轻人的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和晋升环境。现拟招聘部份专业人才。 一、2020年招聘计划

二、招聘的基本条件: (一)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应届、往届院校毕业生。 (二)热爱地质工作,遵纪守法、品性端正,政治素质好,能吃苦耐劳,专业基础扎实、有开拓创新精神。 (三)身体健康,能适应野外工作。 三、招聘的原则: 按照“公开、平等、竟争、择优”的原则,公开招聘、严格考核、择优录用。 四、聘用待遇: 聘用人员的工资、福利、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待遇按照湖南省地质勘探院有关规定执行,可选择在长沙或永州缴纳社保、落户。 五、报名与资格审查 1、报名时间:2020年6月12日至2020年8月31日。 2、报名方式:本次报名采用电子邮件方式报名,不接收其它形式报名。报名邮箱:(******)。 3、报名表填写完整并签名后、并随本人近期免冠1寸彩色照片、学历证、学位证、身份证等一同以扫描件发送。有工作经验者,需附单位同意报名意见书(或其他证明材料)。 4、资格审查:收到简历后五天内,用人单位对报名人员进行资格审查,资格审查通过后,用人单位将以电话方式联系应聘人员。 六、咨询: 有关本次招聘工作具体问题,请向用人单位劳动人事科直接咨询。 咨询电话:0746-********,邮箱:(******)

吉林省水稻生产概况

吉林省水稻生产概况 1、吉林省气候情况吉林省地处长白山脉,东部为山区、半山区,中部为松辽平原区,西 部为草原区。除延边水稻区为海洋性气候外,其他区域为大陆性气候类型。春夏秋冬季节明显,年平均气温5~6度,稻区有效积温在2000~3000度,无霜期从110天~147天。 2、在水稻生育期内,日照时间达13~16小时,光照充足,昼夜温差10度以上,温差大 大,有利于水稻生长和干物质积累,水稻出穗后最高气温一般不超过30度,不易出现高温效应。 3、年降雨量在300~700毫米,除西部稻区外的主要水稻产区的年降雨量在500~700 毫 米,有利于水稻的生长等有着天然生产优质稻谷的条件。 (一)历史回顾 1、吉林省唐初开始种植水稻(公元7世纪初),当时勃海国就以著名农产品“卢城之稻” (今桦甸市之东卢城)为主要商品交易; 2、1912年,日本人在长春满铁苗圃(长春市胜利公园内)试种水稻成功; 3、至1941年,水田面积发展到12.8万hm2 ; 4、由于技术和水利设施跟不上,水稻面积大起大落; 5、1990年面积41.8万hm2, 6、2004年面积70万hm2左右。 (二)科技进步在水稻生产中的贡献 1.选育和推广适应不同地区的优良水稻品种 1)50年代:陆羽132、青森5号、北海道、农林1号、石狩白毛、弥荣、兴国其中对 元子1号、石狩白毛和北海1号的鉴定和审定,对水稻生产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2)60年代:吉粳60,长白6,延粳6,,通交17、九稻3; 3)70年代:京引127,双丰8,通粘1号,城西3; 4)80年代:早锦,秋光,宾阳、长白7,吉粳62、63,寒9,藤系138,通系103; 5)90年代:通35,超产1,农大3、吉玉粳、九稻19 6)2000以后:吉粳105,吉粳88、吉粳83…… 2.育秧技术的改进 水育苗——塑料薄膜保湿育苗——大棚盘育苗和旱育苗 1)50年代从直播改为水床育苗 2)60年代塑料薄膜保温育苗代替水床育苗, 3)70年代用旱育苗代替塑料薄膜保温育苗, 4)80年代后陆续推广旱育苗、大棚育苗、抛秧育苗等旱育苗形式,现在几乎全部面积 都用旱育苗形式的育苗方法。 3.插秧密度密度由密植→稀植 1)50年代初以直播水稻为主, 2)50年代末以行距16.5~20㎝,株距10~13㎝的高密度插秧方式。 3)60年代推广了行距33~37㎝,株距10㎝的大垄畜力除草插秧方法。 4)70年代旱育苗推广后采用行距26~30㎝,株距10~13㎝的稀植栽培技术。 5)80年代后~90年代主要通化农科院的旱育超稀植栽培,密度在行距30㎝,株距 16.5~26.7㎝(每平方米12.5~20穴) 6)2000年后优质品种的推广,密度基本固定在行距30㎝,株距20㎝左右(每平方米

最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简介

湘潭县春静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 简 介 二0一二年八月

一.合作社简介: 1.合作社简介:湘潭县春静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2010年在县工商局正式注册。合作社办公楼现建在河口镇板桥村。它位于湘潭县西大门,与湘潭市和县城易俗河仅一河之隔,紧临潭花公路,潭衡西线高速、107和320国道连接线。选址合理,交通便利。 湘潭县春静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现有工作人员77人,拥有固定资产300万,流动资金350万,流转到合作社的水田5596亩。种植双季水稻5300亩,百合296亩,开展农资经营全市布点350个终端服务站,年经营服务总收入达到1580万元。其中粮食480万元,农业生产资料1100万元,实现纯利102.5万元。合作社带动和服务农户数量多达4000余户。 合作社基地分布在我县排头、锦石、河口、石潭四个乡镇12个村近2000农户,成为了全县流转经营土地最多的专业合作社。 2.机构健全:春静水稻种植合作社2009年成立之初,就制定了规范的专业合作社章程,建立健全了完善的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制度,成立了监督机构,保障了合作社成员的知情权、决策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实行独立的会计核算,严格落实财务会计制度,会计账簿,财务管理和盈余分配等规范科学完善,很好的保障了成员的经济利益。 3.人力资源保障。春静水稻种植合作社聘请的技术人员从事过多年农业技术研究。特别是有县政府、县农办、农业局、农机局的各专业技术人员的扶助,指导。他们拥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使我社在水稻种植和农机推广上,取得突出成绩。 4.技术支撑。通过市县农业部门的大力扶持,在粮油站、植保站、土肥站的支持和培训,合作社已经全面掌握了农田土地结构的监测分析技术。制

介绍三个优良水稻新品种等

介绍三个优良水稻新品种等 一、杂交早稻“eK优4号” 特征特性:2007年通过江西省品种审定。全生育期114天左右=,株高93厘米,株型适中,剑叶挺直,分蘖力强,667平方米(1亩)有效穗21.9万,每穗总粒数120粒,结实率87%,千粒重29克,熟期转色好。谷粒大粒型,米质较优。抗病性较好。在江西种植,表现高产、稳产,一般667平方米产550公斤。 栽培要点:3月中旬播种,667平方米大田用种量1.5公斤,秧龄28天。667平方米插基本苗8万。 二、杂交晚稻“T优832” 特征特性:2009年通过江西省品种审定。全生育期115天左右。株高95厘米,株叶形态好,分蘖力较强,667平方米有效穗23万,每穗总粒数136粒,结实率85%,千粒重24克。米质优,整精米率70%,直链淀粉含量18%,米饭口感佳,食味好。抗性强,一般667平方米产500公斤,栽培要点:6月中下旬播种,667平方米大田用种量1.5公斤,秧龄25天以内。667平方米插基本苗10万。

三、优质晚稻品种“野丰占” 特征特性:最新育成的早熟、高产、优质晚稻新品种。在江西作晚稻栽培,全生育期117天左右,桩株较矮,株叶形态好,叶片短直,茎秆坚韧,抗倒性强,抗病虫性强。株高92厘米,每穗总粒数138粒,结实率93%,千粒重16.8克。后期熟色好,谷粒饱满,米质优,无腹白,米粒晶莹,米饭软滑可口,一般667平方米产500公斤。 栽培要点:6月中旬播种,667平方米用种量2公斤,秧龄25天以内。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巧施幼穗分化肥,后期增施磷、钾肥。(江西省吉水县农业局黄文安邮编:331600 吉水县水田农技站黄斌吉水县丁江农技站罗冬根吉水县白水农技站王飞) 食用型向日葵新品种“CH608” “CH608”向日葵幼茎绿色,苗期长势旺,株高208,85厘米,整齐度好,茎粗2 88厘米,花盘平展、直径2(),98厘米,单盘子实重129,52克。子仁率47,%,结实率7()33%。子粒长锥形,灰底白边,粒长2 39厘米、宽0 99厘米,百粒重1 5,01克,子实蛋白含量为1 551%。从出苗至成熟102~105天,属中早熟品种。高耐菌核病,抗褐斑病,抗螟虫,抗旱,耐瘠薄,较耐盐碱。(吉林省通榆县种子

湖南水稻保险条款

第一条保险目的 为更好地促进水稻生产,使种植水稻的企业或农户在遭受本保险合同(以下简称本合同)列明的自然灾害所致水稻损失时,能够及时得到经济补偿,尽快恢复生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特制定本水稻种植保险条款。 第二条保险对象 凡水稻种植的所有者、管理者以及与水稻种植有利益关系的人,均可作为投保人。符合下列种植条件的水稻(不含种植在家前屋后的零星土地及自留地、堤外地、行洪区、蓄洪垸、退耕还湖区等)可向本公司投保: 1、水稻种植符合当地普遍采用的技术和规范要求; 2、水稻种植密度达到当地政府部门规定的标准; 3、播种的品种是经过政府部门审定的合格品种; 4、生长正常。 投保人应将其所有权益的、符合上述条件种植的水稻地块全部投保,不得选择投保。但对同一地块的水稻拥有不同权益的,不得重复投保。 第三条保险合同的构成 保险合同由保险单或其他保险凭证及所附条款、批注、附贴批单、投保单、投保农户清单、与本合同有关的投保文件、声明、及其它书面协议共同构成。 第四条保险责任 在保险期间内,种植的水稻因遭受人力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包括暴雨、洪水(政府行蓄洪除外)、内涝、风灾、雹灾、冻灾、旱灾、病虫鼠害直接造成的叶片毁坏、茎杆折断、倒伏、根系枯萎或死亡,且植株损失率达到30%(含30%)以上时,保险人依照本条款的约定在各生长期的保险金额以内进行赔偿。 第五条除外责任 1、下列原因造成保险水稻的损失,保险人不负责赔偿: (1)战争、军事行动或行政行为; (2)管理不善或故意损毁、违法行为; (3)被保险人未经当地农业技术管理部门许可,盲目引进新品种或种子质量不合规定,或采用不成熟的新技术,或不接受农业生产管理部门的技术指导。 2、下列情形,保险人也不负责赔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