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之颐和园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之颐和园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之颐和园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之颐和园

一历史背景

颐和园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前身清漪园,是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1888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3000万两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到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烧毁了许多建筑物。1903年修复。后来在军阀混战、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1949年之后政府不断拨款修缮,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二基本概况

颐和园(the Summer Palace).颐和园位于市西北近郊海淀区,距城区15千米。是利用湖、万寿山为基址,以西湖风景

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占地约290公顷。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的避暑山庄,的拙政园,的留园)之一。

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三颐和园的造园手法

①颐和园的理水工程

理水:是中国古典园林四大造园手段之一,是古代造园者基于对自然

河湖溪涧的艺术概括,以聚或分的方式,构成湖海、池沼、溪涧、泉源等水体,并以山石点缀为驳岸、石矶、港汊,表现出水面的平远辽阔或水径的曲折幽邃。

措施:?疏导水源,引自玉泉山水

?挖大型人工湖

?在湖中修建长提和岛屿

?开凿人工河——后溪河

②颐和园的叠山工程

叠山:是中国古典园林四大造园手段之一,是造园者运用土石营造小尺度的峰、峦、岫、壑、谷、悬崖、峭壁等形象,构成园林中的山景,形成峰回路转,洞壑幽深的山林野趣。

措施:?对瓮山山形进行改造,使之符合山环水抱的好风水形态?在瓮山上创造天然山水的全部主要形态:冈、岭、峰、峦、岩、谷、洞、谷、峡、壁、屏、湖、河、溪、泉、渚、涧、瀑等,构成了有序列的完整的山形水系

?在叠山工程中讲究“虽为人做,宛自天开”的手法,有意的保留瓮山的部分天然地貌

③颐和园的建筑工程

园林建筑:是中国古典园林四大造园手段之一,园林建筑的有无是区别园林与天然风景区的主要标志,建筑景观与风景景观的紧密结合是园林建筑的基本特征,也是区别其他建筑类型的一个重要标志

措施:?景观建筑采用了“因山筑室”“以寺包山”的方式,以大报恩寺为中心,佛香阁为标志建筑,构成全园风景的主体和观赏中心?全园建筑群共101处,大多仿江南名景:谐趣园——寄畅园,湖西堤——西湖堤,后市买卖街——江南市肆,南湖岛望蟾阁——武昌黄鹤楼

④颐和园的花木工程

花木:是中国古典园林四大造园手段之一,也是我国古典园林常用的造景手段,将主体建筑烘托的巍峨壮美,是表达景观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措施:?针对北方地区寒冷、干旱、风沙大的大陆性气候特点,适当种植当地花木。

?采取树群与树林大面积的配值法,大量种植树木

?因地制宜种植不同的植物,使园中出现多种不同风貌的自然景观

?庭院花木配置以珍贵的四季花木为主,以植物的吉祥寓意烘托宫廷浓郁的生活氛围

?利用北山南湖的独特小气候种植珍稀树木

四造景手法

①.借景:众多古典园林中最有特色的布局技巧,包含远借,邻借,仰借,俯借,时借等。

?颐和园的借景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巅峰之作,在选址时就以数十里外的重峦叠嶂的西山为远景,林木青葱的玉泉山及以上的玉峰塔为中

景,以园中之景为近景,形成一幅美丽画卷式的景观。

②.名景移植颐和园的湖的造景采取了以至全国各地名胜的手法。湖-西湖;湖上的凤凰墩-黄埠墩;佛香阁-六和塔;转经藏-法云寺藏经阁;谐趣园-寄畅园;十七孔桥-卢沟桥;买卖街-水街市;望蟾阁-黄鹤楼。

五景观布局

颐和园大致可分为三个区域: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的地方。以万寿山和湖等组成的风景游览区。也可分为万寿前山、湖、后山后湖三部分。

政治活动区:

?以仁寿殿为中心的宫殿建筑群是帝后驻跸颐和园临朝听政区域,自东向西为涵虚牌楼,影壁,东宫门,仁寿门,仁寿殿,形成规整中轴线,突出皇权至尊。

?“仁寿殿”园中主要建筑之一,取自孔子论语中的“仁者寿”,意思是施仁政的人可以长寿。按古代礼制,龙居中,象征皇帝,凤在两侧,象征皇后。而在这里,却是龙在两侧,这与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不无关系,突出了凤的地位。

?德和园大戏楼是清代三大戏楼中最大的,结构严谨,十分的壮观,高21米,低台宽17米,分为三层,自上而下分别是福台,禄台和寿台。

生活区:

以慈禧居住的乐寿堂为中心,包括玉澜堂,宜芸馆三大主建筑群落,三座后寝之间用游廊连接,并与园主干道相连接,使后寝建筑群与山水环境紧密结合,体现了宫廷建筑于严谨规整中追求变化的特点

?玉澜堂是光绪皇帝来颐和园是居住的地方。变法失败以后,光绪被软禁在了南海的瀛台岛上,每年慈禧来到颐和园,他也必须一同前来,住在玉澜堂。

?乐寿堂是生活区里的主要建筑,在乾隆年间,这里是乾隆母亲纽钴禄氏居住在这里,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就住在这里。

风景游览区:

万寿山前山景区

两条轴线:?水平轴线——长廊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全长728米,自西向东有四座八角亭:留佳亭、寄谰亭、秋水亭和清遥亭,是我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廊中共有彩绘1.4万多幅,故也有画廊之称。长廊的地基随着万寿山地势高低而起伏,廊身的走向以岸的弯曲而变化,是山水之间的巧妙过度

?垂直中轴线——佛香阁建筑群中轴线上自下而上排列着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和智慧海,中央建筑群较大,两侧建筑退晕般向东西两侧隐去,成为景点的点景建筑

万寿山后湖景区

此处山水地貌幽闭,不能构成大幅度的风景画面,借景条件也远不如前山,故此处的风景规划主要以构成山水的近观小品为主,着重创造

一个幽静深邃,富于山林野趣的环境,主要建筑有街,嘉荫轩,绘芳堂,妙觉寺等。

万寿部景区

东部景区位于万寿部山脚下,颐和园中最好的两处园中园谐趣园,霁清轩都在这里,它们自成一园,又统一在全园之中,既增添了游览容,又使园林通过对比更显宏大,谐趣园以水胜,园林环水而居,霁清轩以山胜,建筑拥山而构。

湖景区

湖景区在万寿山的南面,包括宽阔的水域,东堤,西堤和湖边陆地,西堤将湖面分为3个水域,三个水域中按古代帝苑“一池三山”理水方法在三个水域中各建一座小岛即知春亭,南湖岛,凤凰墩。由于水景处理艺术的高超,使之成为中国园林艺术乃至世界园林艺术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课程:园林美学

班级:11级景观班

学号:1116406013

:雷雨

颐和园景观设计手法

颐和园景观设计手法

北京农学院实习报告 报告题目: 实习一 颐和园规划设计手法 课程名称: 园林艺术理论 任课教师: 郑强 学生姓名 乔丹 学 号 201420521212 系 别 园林学院 专 业 风景园林 成绩:

实习报告提交时间:2016 年 3 月30 日 实习一颐和园规划设计手法 实习目的 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中皇家园林这一重要类型园林的参观、实习,使学生了解掌握以下几方面内容: 1.中国古典园林中皇家园林这一类型的园林布局及造景手法 2.了解并掌握园林空间的构成要素,开敞空间与封闭空间,动态空间与静态空间,平视景观,仰视景观,俯视景观的不同视觉效果 3.了解皇家园林的植物配置特点 4.了解皇家园林前宫后苑这一园林形式 5.了解中国古典园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诗情画意,典故传说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 6.以颐和园为代表的中国北方皇家园林 一、颐和园背景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

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东西向1600米,南北向1900米,湖面占总面积四分之三。 北京西北郊原有瓮山,为燕山余脉,山下有湖,称七里澧、大泊湖、瓮山泊、西湖。金朝贞元元年(1153年)金主完颜亮在此设置金山行宫。元朝定都北京后,为接济漕运用水需要,水利学家郭守敬开辟上游水源,引昌平白浮村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使水势增大,成为保障宫廷用水和接济漕运的蓄水库。 宫庭画师郎元宁画颐和园设计初稿。 二、颐和园规划设计手法 三山五园是北京西郊一带皇家行宫苑囿的总称,是从康熙朝至乾隆朝陆续

中国古代皇家园林赏析——颐和园

提到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不得不说颐和园,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园之一,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占地2.97k㎡,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园中有点景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000余间古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古树名木1600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颐和园,集历代皇家园林之大成,荟萃南北私家园林之精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历史悠久的中国园林,都刻意追求自然美和艺术美为一体。颐和园博采各地造园手法,既有北方山川的雄浑宏阔,又有江南水乡的清丽婉约,并蓄帝王宫室的富丽堂皇和民间宅居的巧别致,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园林。 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 宫廷区——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勤政殿)为代表的宫廷区,包括勤政殿、二宫门两进院落等,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占地0.96公顷,占全部面积的0.33%。 山前湖景区——前山前湖景区占地255公顷,为全部面积的88%,是颐和园的主体。前山即万寿山的南坡,东西长约1000m,南北最大进深,山顶相对水体平面高出60余米;前湖即昆明湖,南北长1930m,东西最宽处1600m,湖中布列一条长堤,三个大岛,三个小岛。长堤“西堤”及其支堤将前湖划分为里湖、外湖、西北水域等三个面积不等的水域,“里湖”面积最大,约129公顷,“外湖”水面约74公顷。万寿山南麓的中轴线上,金碧辉煌的佛香阁、排云殿建筑群起自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终至山顶的智慧海,重廊复殿,层叠上升,贯穿青锁,气势磅礡。巍峨高耸的佛香阁八面三层,踞山面湖,统领全园。蜿蜒曲折的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萦带南北,横绝天汉,堤上六桥,婀娜多,形态互异。烟波浩淼的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着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后湖后山景区——“后山”主要为万寿山的北坡,“后湖”指后山与北宫墙之间的水道,也称之为“后溪河”。后山后湖景区占地24公顷,为全园总面积的12%,其中山地19.3公顷。后山较前山山势稍缓,南北最大进深约280米,有两条山涧—东桃花沟和西桃花沟。后溪河自西端的半壁桥至东端的谐趣园全长1000余米,建有“后溪河买卖街”,现称“苏州街”。中国古典园林的成就是很高的,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主要是摹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所以,园林中用人工仿造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文人画为蓝本,参与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 下面,以颐和园为例,详析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特点。 一、效法自然的布局 世界园林中, 按其布局格式而论,可分为三种:规则式、自然式和混合式。我国古典园林是效法自然,,采取自然式,它包含着两种意思:其一,园林的景色应以自然山水为主;其二,一切要顺其自然,以曲为美。 地貌地形完全任其自然,有起伏高低;水体的轮廓为自然曲线,,大多是自然界的溪流、瀑布、池沼、河流的艺术再现;植物“必以虬枝枯干,异种奇名,枝叶扶疏,位置疏密;或水边石际,横偃斜坡或一望成林, 或孤株独秀”,构成了一幅草木争荣、鸟啼花开的天然画景,有自然天成之理,有自然天成之趣。

颐和园景观设计手法

北京农学院实习报告 报告题目:实习一颐和园规划设计手法课程名称:园林艺术理论 任课教师:郑强 学生姓名乔丹 学号 1212 系别园林学院专业风景园林

实习报告提交时间:2016 年 3 月30 日 实习一颐和园规划设计手法 实习目的 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中皇家园林这一重要类型园林的参观、实习,使学生了解掌握以下几方面内容: 1. 中国古典园林中皇家园林这一类型的园林布局及造景手法 2. 了解并掌握园林空间的构成要素,开敞空间与封闭空间,动态空间与静态空间,平视景观,仰视景观,俯视景观的不同视觉效果 3. 了解皇家园林的植物配置特点 4. 了解皇家园林前宫后苑这一园林形式 5. 了解中国古典园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诗情画意,典故传说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 6. 以颐和园为代表的中国北方皇家园林 一、颐和园背景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东西向1600 米,南北向1900 米,湖面占总面积四分之三。 北京西北郊原有瓮山,为燕山余脉,山下有湖,称七里澧、大泊湖、瓮山泊、西湖。金朝贞元元年(1153 年)金主完颜亮在此设置金山行宫。元朝定都北京后,为接济漕运用水需要,水利学家郭守敬开辟上游水源,引昌平白浮村神山泉 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使水势增大,成为保障宫廷用水和接济漕运的蓄水库。

宫庭画师郎元宁画颐和园设计初稿 、颐和园规划设计手法 三山五园是北京西郊一带皇家行宫苑囿的总称,是从康熙朝至乾隆朝陆续修建起来的。 三山五园包括万寿山、玉泉山、香山:畅春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其中清漪园于光绪变法时改为颐和园。 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乾隆决定在瓮山一带动用巨额银两兴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 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 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 区。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等组成的风景游览区。也可分为万寿前山,昆明湖,万寿后山三部分。划分景区和空间的手法,贝規通过巧妙地利用山水、树木、花卉、建筑等,把全园划分为若 干个景区,各个景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着重突出能体现这一园林主要特色的重点景区。园林不论其大小,只要主要景区很有特色,即使其它方面略有欠缺,也仍可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气魄宏大,充分利用了天然山水风景的自然美。西堤分开大水面,使水面更有层次感。 建成后的颐和园与杭州西湖相比极其相似,昆明湖水面的划分同杭州西湖一样都有一条湖堤把水面分成几块;万寿山和昆明湖的位置关系与孤山和西湖相同都呈现北山南水的态势大致成南北走向,苏堤在西湖中也成南北走向;还有就是颐和园和杭州西湖都采用了中国传统园林的中 “一池三山”的造园模式。但是颐和 园之摹拟杭州西湖,并不是简单的抄袭,用乾隆的话来说乃是“略师其意,就其自然之势,不舍己之所长”贵在神似而不拘泥于形似的艺术的再创造,能够结合本身的环境、地貌特点和皇家宫苑的要求,发扬“己之所长”,作出了卓越的创新,可以说有“本于西湖,高于西湖”的园林艺术效果。譬如,杭州西湖景观之精华在于环湖一周的建筑点染而形成的犹如长卷展开大幅度烟水迷离的风景画面,颐和园的前湖的规划亦“略师其意”,着重在环湖景点的布局:从湖中的南湖岛起始,过十七孔长桥经东堤北段,折而西经万寿山前山,在转南循西堤而结束于湖南端的绣

颐和园鉴赏

颐和园鉴赏 一、简介 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距北京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二、历史 颐和园原为封建帝王的行宫和花园,远在金贞元元年(1153年)即在这里修建“西山八院”之一的“金山行宫”。明弘治七年(1494年)修建了园静寺,后皇室在此建成好山园。1664年清廷定都北京后,又将好山园更名为“瓮山行宫”。清乾隆年间,经过15年的修建工程,将该园改名为“清漪圆”。此时的清漪园,北自文昌阁至西宫门筑有围墙,东、南、西三面以昆明湖水为屏障,园内修建了许多亭台楼阁,桥廊斋榭,山清水秀,富丽堂皇。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疯狂抢劫并焚烧了园内大部分建筑,除宝云阁(俗称“铜亭”)智慧海、多宝琉璃塔幸存外,珍宝被洗劫一空,建筑夷为一片废墟。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待太后挪用海军经费3000万两白银,在清漪园的废墟上兴建起颐和园。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野蛮破坏,后慈禧又动用巨款重新修复。数百年来,这里一直是封建帝王、皇室的享乐之地,解放辟为公园。1961年国务院公布颐和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颐和园包括万寿山、昆明湖两大部分,园内山水秀美,建筑宏伟。全园有各式建筑3000余间,园内布局可分为政治、生活、游览三个区域。政治活动区,以仁寿段为中心,是过去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办理朝事、会见朝臣、使节的地方。生活居住区,以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为主体,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之地。风景游览区,以万寿山前山、后山、后湖、昆明湖为主,是全园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世界古典园林中享有盛誉的颐和园,布局和谐,浑然一体。在高60米的万寿山前山的中央,纵向自低而高排列着排云门、排云股、德辉殿、佛香阁、智慧海等一组建筑,依山而立,步步高升,气派宏伟。以高大的佛香阁为主体,形成了全园的中心线。沿昆明湖北岸横向而建的长廊,长728米,共273间,像一条彩带横跨于万寿山前,连结着东面前山建筑群。长廊中有精美柁画 14000多幅,素有“画廊”之美称。位于颐和园东北角,万寿山东麓的谐趣园,具有浓

中国皇家园林赏析方法-----以颐和园为例

中国古代皇家园林赏析 ——颐和园 中国园林注重天人合一,将人工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形成巧夺天工的奇异效果,在世界园林中自成一派。而御制钦造的颐和园更是吸收了中国各地园林的精华,汇漠北山川之雄浑与江南水乡之秀丽于一体,可谓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典范。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占地2.97k㎡,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园中有点景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000余间古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古树名木1600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颐和园,集历代皇家园林之大成,荟萃南北私家园林之精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历史悠久的中国园林,都刻意追求自然美和艺术美为一体。颐和园博采各地造园手法,既有北方山川的雄浑宏阔,又有江南水乡的清丽婉约,并蓄帝王宫室的富丽堂皇和民间宅居的巧别致,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充分体现了皇家园林独具壮观的总体规划,饱含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形成“园林化的风景名胜区”,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在景观建筑上采用了“因山筑室”“以寺包山”的方式,以大报恩寺为中心,佛香阁为标志建筑,构成全园风景的主体和观赏中心。在建筑上,以殿堂为主,亭台楼阁为辅,中国皇家园林中的宗教建筑占有很大一部

分,这一点与皇家的积德求寿有关。 为了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表现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中国古代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贯通,左右对称的布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相对低小简单。颐和园虽然是行宫,依山傍水、随坡就弯而建,设计师还是千方百计地体现了这种传统的审美观,最明显的就是万寿山南麓一佛香阁为中心的建筑群:从昆明湖北岸的中央码头开始,经云辉玉宇牌楼、排云门、金水桥、排云殿、佛香阁等九个层次,层层上升,从水面到山顶构成一条垂直的中轴线,两边布局也是严格对称的。 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 宫廷区——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风格,一个个封闭式院落由游廊联通。宫殿的建筑大都金玉交辉、巍峨壮观,其典型特征是斗拱硕大,以金黄色的琉璃瓦铺顶,有绚丽的彩画、雕镂,细腻的天花藻井、汉白玉台基、栏板、梁柱,以及周围的建筑小品。采用房面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舒展飘逸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的优美曲线,这些曲线生动流丽,轻巧自在,呈现出动态美。园中仁寿殿、宝云阁等建筑就是很好的体现。庄重威严的仁寿殿(勤政殿),包括勤政殿、二宫门两进院落等,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占地0.96公顷,占全部面积的0.33%。 前山前湖景区——前泛平湖,目极远山,视野十分辽阔,远处玉泉山的塔影被借入园内,近处岸边的一排乔木又起了"透景"作用,增加了层次,加深了园林的空间感,借景和抑景的手法得以充分体现。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颐和园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颐和园 颐和园的园林建筑,继承了我国古代园休艺术的传统特点和造园手法,并且有所发展。 颐和园园林布局的第一个特点是以水取胜。广阔的昆明湖水面,是园林布置极好的基础。园的周围共有十三里(六公里半),全园面积四千三百多亩(约三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仅占四分之一,在当时北京诸园中是水面最大的一个。因此,设计人抓住了水面大这一特点,以水面为主来设计布置。主要建筑和风景点都面临湖水,或是俯览湖面。当时取名“清游园”,也就是清波满园的意思。 湖山结合,是颐和园的又一特点。位于广阔的昆明湖北岸,存一座高达五十八米的万寿山,好像一座翠屏峙立在北面。清澈的湖水好像一面镜子,把万寿山映衬得分外秀丽。湖山景色密切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古代的造园艺术家和工匠们,在设计和建造这座园林的时候,充分利用了这一湖山相连的优越自然条件,适当地布置园林建筑和风景点。如抱山环湖的长廊和石栏,把湖和山明显地分清而又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伸入湖中的知春亭,临湖映水的什景花窗,建造在湖边山麓的石肪等等,都巧妙的把湖山绪合在一起。 鲜明对比的手法,是颐和园园林布局的另一特点。我们在颐和园中,不仅可以看到有建筑壮丽、金碧辉煌的前山,还可以看到建筑荫蔽、风景幽静的后山;不仅可以俯览浩荡

的昆明湖,还可以漫步怡静的苏州河(后湖);不仅有建筑密集的东宫门,还有景物旷野的西堤和堤西区。处处有阴阳转换,时时有矛盾开展,才觉山穷水尽,忽又柳暗花明,使游人心情随着抑扬顿挫。 “借景”的造园技法,是我国古代造园工匠多年积累的经验,在颐和园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设计时不仅考虑到园里建筑和风景点互相配合借用,而且把四周的自然环境、附近的园林以及其他建筑物,也一并考虑在内。当我们转过仁寿殿来到昆明湖东岸的时候,西山的峰峦,西堤的烟柳,王泉山的塔影,好像都结合在一起,也成了颐和园中的景色。这种不仅园里有景而且园外也有景的“借景”手法,使园的范围更加扩大,景物也更加丰富。 颐和园水中布置岛屿,也是继承了我国两千多年前的传统手法。用长堤把湖面划分成儿个区域,还在昆明湖中布置了凤凰墩、治镜阁、藻鉴堂等孤立湖心的岛屿,象征传说中的蓬莱、方丈、流洲的海上三神山。它的实际作用是打破广阔的昆明湖面的单调气氛,增加了湖中的景色。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是我国园林艺术和造园技巧中的又一传统经验。如颐和园后湖的风景,虽然是人工所造,但是宛如江南水乡一样。园中许多风景、林木,也力求达到宛如自然景色的效果。

颐和园景观设计手法

北京农学院实习报告 报告题目: 实习一 颐和园规划设计手法 课程名称: 园林艺术理论 任课教师: 郑强 学生姓名乔丹 学 号201420521212 系 别园林学院 专 业风景园林 实习报告提交时间:2016 年 3 月 30 日 实习一 颐和园规划设计手法 实习目的 成绩:

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中皇家园林这一重要类型园林的参观、实习,使学生了解掌握以下几方面内容: 1.中国古典园林中皇家园林这一类型的园林布局及造景手法 2.了解并掌握园林空间的构成要素,开敞空间与封闭空间,动态空间与静态空间,平视景观,仰视景观,俯视景观的不同视觉效果 3.了解皇家园林的植物配置特点 4.了解皇家园林前宫后苑这一园林形式 5.了解中国古典园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诗情画意,典故传说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 6.以颐和园为代表的中国北方皇家园林 一、颐和园背景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东西向1600米,南北向1900米,湖面占总面积四分之三。 北京西北郊原有瓮山,为燕山余脉,山下有湖,称七里澧、大泊湖、瓮山泊、西湖。金朝贞元元年(1153年)金主完颜亮在此设置金山行宫。元朝定都北京后,为接济漕运用水需要,水利学家郭守敬开辟上游水源,引昌平白浮村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使水势增大,成为保障宫廷用水和接济漕运的蓄水库。

宫庭画师郎元宁画颐和园设计初稿。 二、颐和园规划设计手法 三山五园是北京西郊一带皇家行宫苑囿的总称,是从康熙朝至乾隆朝陆续修建起来的。 三山五园包括万寿山、玉泉山、香山:畅春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其中清漪园于光绪变法时改为颐和园。 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乾隆决定在瓮山一带动用巨额银两兴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 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等组成的风景游览区。也可分为万寿前山,昆明湖,万寿后山三部分。划分景区和空间的手法,则是通过巧妙地利用山水、树木、花卉、建筑等,把全园划分为若干个景区,各个景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着重突出能体现这一园林主要特色的重点景区。园林不论其大小,只要主要景区很有特色,即使其它方面略有欠缺,也仍可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从颐和园浅谈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的园林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园林的建造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让中国的园林建筑别具一格,充满诗情画意。园林的内涵恰是一座宝库,挖掘它,你将领略到另一番风采。 园林在中国产生甚早,早在商周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开始造园活动了。园林最初的形式为囿,只供帝王和贵族们狩猎和享乐之用。随着历史的发展,园林也不断改善和进步。春秋战国时期的园林中已经有了成组的风景,既有土山,又有池沼或台。园林的组成要素到这个时期已经基本具备,已经和最初的园囿有所区别。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的转折点。佛教的传入及老庄哲学的流行,使园林转向了崇尚自然。中国的古典园林源于自然,高于自然,以表现大自然的天然山水景色为主旨,布局自由;所造假山池沼,浑然一体,宛如天成,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特色,表现一种人与自然的 和谐统一的宇宙观。园林在唐宋时期达到了成熟阶段,官僚及文人墨客自建园林或参与造园工作,将诗与画融入到了园林的布局和造景中,使园林建筑不再仅仅是工匠的杰作,更是文人的杰作,让园林的人文风景突现了出来。 任何一样事物的构成都有一定的构成要素,中国的园林也不例外。总的说来中国古典园林共由六大要素构成:筑山,理池,植物,动物,建筑,匾额,楹联与刻石。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秦汉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之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现存的苏州拙政园,常熟的燕园,上海的豫园,都是明清时代园林建山的佳作。 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园林,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无水不活。因此,园林一定要凿池引水。古代园林的理水方法,一般有掩,隔,破三种。掩就是以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隔是或筑堤横断于水面,或有隔水浮廊可渡,或架曲折的石板小桥,或涉水点以步石。正如《园治》中所说,“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破是在水面很小时,(如清泉小池)可用乱石为岸,配以细竹野藤,朱鱼翠藻,那么虽是一洼水池,却可令人感受到山野风致。 植物是另一个重要的因素。花木有如山峦之发,水景如果离开了花木也没有美感。自然式园林着意表现自然美,对花木的选择标准也很严格。一讲姿美,树冠的形态,树枝的疏密曲直,树皮的质感,都追求自然美。二讲色美,红色的枫叶,青翠的竹叶,斑驳的狼榆,白色的广玉兰,紫色的紫薇等,力求一年四季,园中自然之色,不衰不减;三讲味香,要求植物淡雅清幽,不可过浓,有娇柔之嫌;也不可过淡,有意犹难尽之妨。四讲境界,花木对园林山石景观的衬托作用,往往和园主的精神境界有关。如竹子象征人品清逸,松柏象征坚强和长寿,莲花象征洁净无暇,兰花象征幽居隐士,石榴象征多子多孙,紫薇象征高官厚禄等。 花饰,丰富多彩的图案,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和美学价值;透过漏窗,青竹迷离摇曳,亭台楼阁时隐时现,远空白云飞游,造成幽深宽广的空间境界和意趣。园林建筑往往有堂有廊,有亭有榭,有楼有台。人工的石洞,石阶,都显示自然的美色。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大地等自然环境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相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之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我国现存的古典园林有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沧浪园等。他们都是园林的代表。透过他们你能真正感受到园林的魅力,也能发掘出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层意义 从颐和园看中国古典园林特点

颐和园造园手法

颐和园造园手法 简介:颐和园具有皇家园林特色 ;园中的古典建筑 ,不仅将整个园林在空间上分割成 3个景区 ,而且发挥了主体建筑的统驭作用 ,体现了实用性和艺术性并存的建筑之美 ;园中的山和水 ,各自独立成景 ,又相互依托 ,形成了天然的山水园。 一、效法自然的布局。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如颐和园后湖的风景,虽然是人工所造,但是宛如江南水乡一样。园中许多风景、林木,也力求达到宛如自然景色的效果。位于广阔的昆明湖北岸,存一座高达五十八米的万寿山,好像一座翠屏峙立在北面。清澈的湖水好像一面镜子,把万寿山映衬得分外秀丽。湖山景色密切结合成为一个整体。 二、诗情画意的构思。 颐和园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园林艺术,前身是清漪园,取“颐养太和”之义。其有如下特点:众多的殿、堂、楼、阁、廊、榭、亭、桥点缀于一片湖光山色之中,建筑精美,各具特色,布局得宜。伫立知春桥,远眺佛香阁、彩画长廊、十七孔桥、园外数十里的西山群峰和玉泉山宝塔,真是山外有山,景外有景,无限深远,加上满园绚丽多彩的山石花木,犹如一幅宏图画卷。后山后湖,小桥流水,苍林修竹,幽深恬静、清新秀丽,另有一番江南景色。步入这座名园,恍如置身于画卷之中,有“人在画中游”之感。 三、因地制宜的处理。 颐和园园林布局的第一个特点是以水取胜。广阔的昆明湖水面,是园林布置极好的基础。园的周围共有十三里(六公里半),全园面积四千三百多亩(约三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仅占四分之一,在当时北京诸园中是水面最大的一个。因此,设计人抓住了水面大这一特点,以水面为主来设计布置。主要建筑和风景点都面临湖水,或是俯览湖面。当时取名“清游园”,也就是清波满园的意思。

颐和园内有哪些特别建筑

颐和园里几乎集中了所有古代建筑的形式,亭台楼阁、殿堂厅室、廊馆轩榭、塔舫桥关等应有尽有,琳琅满目。当中的特色建筑有:世界最长的画廊“长廊”──漫步于此,远望风景之余,又可欣赏古代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说的彩画;十七孔桥为中国古典园林中最大的一座联拱石桥;还有全用汉白玉石、青石筑砌,造型优美的玉带桥;现存最大的古戏楼──德和园;巧夺天工的铜造建筑“宝云阁”;著名的水上建筑“清宴舫”;荟萃了江南水乡特色,商店聚列于一河两岸的“苏州街”等。 长廊 长廊又名千步廊,全长728米,为世界之最。它是典型的中国式建筑,为连接在房屋间的有顶无墙走廊,既可漫步长廊欣赏风景,也可免除雨水、日晒之忧。颐和园长廊贯通于前山山麓临湖地带,北依万寿山,南临昆明湖,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每四根柱子隔为一间,总共273间。长廊的中央部位随湖岸的弯曲作成新月状,正中折向排云门形成临湖广场,在立面上穿插着象征春、夏、秋、冬四季的四座八角亭子──留佳亭、寄澜亭、秋水亭及清遥亭,并和两座水榭──对鸥舫及鱼藻轩衔接,作为长廊的重点装饰。此外,亭子的高度调节了长廊地基的高低不平,因长廊是依万寿山前山的起伏地形而建。长廊的装修彩画精致,273开间柱上部一律安装楣子(横木),下面一律装设坐凳栏杆,所有梁、枋上都施以苏式彩画,绘以当年杭州西湖风景、人物、花鸟、故事画共14,000多幅,无一雷同。当年乾隆皇帝每逢巡幸江南时,均有画师沿途写生,回京城后再令其把作品绘于长廊的木枋上。 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外形仿芦沟桥,桥面两侧,装饰着雕刻精美的汉白玉石栏杆。全桥共有124根望柱,从造型角度来看,典雅优美。每根望柱上的石狮造型各异,雕工精美,为古代石雕艺术珍品。十七孔桥共有十七个券洞,中间的券洞最大,两侧的券洞由此逐渐缩小。无论是从左或右边向中间券洞来数,桥洞的数目都是九个,喻意长久、吉祥和平安。 清宴舫 清宴舫又名石舫,顾名思义,它完全是用石头雕造而成,有上下两层舱房。船舱内地墁花砖,窗崁五色玻璃。这个著名的水上建筑,位于颐和园的前山岸边,其两侧的舵轮模仿了西方技术,可谓中西结合的产物。乾隆曾引用唐代魏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典故来形容清宴舫,以此告戒后人,并喻示清王朝坚如盘石,水不能覆。清宴舫是慈禧太后赏览风景和饮宴之地。夏天时,慈禧常在舱内用早点、夜宵。 德和园大戏楼 清代宫廷每逢庆典都有演戏活动,乾隆以后此风愈盛,戏楼、戏台也就成了宫廷及御苑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建筑物。德和园大戏楼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建筑规模最大的古戏楼。它总高约22米,第三层檐口以下的高度18米,底层舞台总宽17米,总深16米。戏台共有三层台面,名福、禄、寿三台。每一层台面都设上下场门,可同时演出。大戏楼首层上部有七个天井,地面有六个地井,天井、地井都通向后台,演员可从中出入。雪花可从天井飘下,水景可从地井喷出。台面地板下还安置了水缸,起聚音和共鸣作用。戏台还设有翻板和高压水机等机关。神仙自天而降,鬼怪由地而出,十分惊险壮观。

颐和园景观设计手法

农学院实习报告 成绩: 课程名称:园林艺术理论 任课教师:强 学生乔丹 学号2 系别园林学院 专业风景园林

实习报告提交时间:2016年3月30日 实习一颐和园规划设计手法 实习目的 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中皇家园林这一重要类型园林的参观、实习,使学生了解掌握以下几方面容: 1.中国古典园林中皇家园林这一类型的园林布局及造景手法 2.了解并掌握园林空间的构成要素,开敞空间与封闭空间,动态空间与静态空间,平视景观,仰视景观,俯视景观的不同视觉效果 3.了解皇家园林的植物配置特点 4.了解皇家园林前宫后苑这一园林形式 5.了解中国古典园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诗情画意,典故传说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 6.以颐和园为代表的中国北方皇家园林 一、颐和园背景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湖、万寿山为基址,以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东西向1600米,南北向1900米,湖面占总面积四分之三。

西北郊原有瓮山,为燕山余脉,山下有湖,称七里澧、大泊湖、瓮山泊、西湖。金朝贞元元年(1153年)金主完颜亮在此设置金山行宫。元朝定都后,为接济漕运用水需要,水利学家郭守敬开辟上游水源,引昌平白浮村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使水势增大,成为保障宫廷用水和接济漕运的蓄水库。 宫庭画师郎元宁画颐和园设计初稿。 二、颐和园规划设计手法 三山五园是西郊一带皇家行宫苑囿的总称,是从康熙朝至乾隆朝陆续修建起来的。 三山五园包括万寿山、玉泉山、香山:畅春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其中清漪园于光绪变法时改为颐和园。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之颐和园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之颐和园 一历史背景 颐和园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前身清漪园,是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1888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3000万两白银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到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烧毁了许多建筑物。1903年修复。后来在军阀混战、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1949年之后政府不断拨款修缮,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二基本概况 颐和园(the Summer Palace)。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北近郊海淀区,距北京城区15千米。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占地约290公顷。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拙政园,苏州的留园)之一。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三颐和园的造园手法 ①颐和园的理水工程 理水:是中国古典园林四大造园手段之一,是古代造园者基于对自然

河湖溪涧的艺术概括,以聚或分的方式,构成湖海、池沼、溪涧、泉源等水体,并以山石点缀为驳岸、石矶、港汊,表现出水面的平远辽阔或水径的曲折幽邃。 措施:?疏导水源,引自玉泉山水 ?挖大型人工湖 ?在湖中修建长提和岛屿 ?开凿人工河——后溪河 ②颐和园的叠山工程 叠山:是中国古典园林四大造园手段之一,是造园者运用土石营造小尺度的峰、峦、岫、壑、谷、悬崖、峭壁等形象,构成园林中的山景,形成峰回路转,洞壑幽深的山林野趣。 措施:?对瓮山山形进行改造,使之符合山环水抱的好风水形态?在瓮山上创造天然山水的全部主要形态:冈、岭、峰、峦、岩、谷、洞、谷、峡、壁、屏、湖、河、溪、泉、渚、涧、瀑等,构成了有序列的完整的山形水系 ?在叠山工程中讲究“虽为人做,宛自天开”的手法,有意的保留瓮山的部分天然地貌 ③颐和园的建筑工程 园林建筑:是中国古典园林四大造园手段之一,园林建筑的有无是区别园林与天然风景区的主要标志,建筑景观与风景景观的紧密结合是园林建筑的基本特征,也是区别其他建筑类型的一个重要标志 措施:?景观建筑采用了“因山筑室”“以寺包山”的方式,以大报

以颐和园为例浅谈中国古典园林

以颐和园为例浅谈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期中国就开始了园林的建造,其建筑类型主要以帝王宫殿为主,明清时期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达到鼎盛,园林技艺堪称精湛,园林类型也丰富起来,除皇家园林外,在江南地区也出现了大规模的建筑群,与皇家园林的恢弘大气相比,江南的园林更加小巧精致,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创作自然、借景寓情”的艺术,它们不是机械地模仿自然,被动地顺应自然,而是记录了自然的美好的“形”,表现出自然的气势的“神”,寄寓着园主的“情”,浑然一体,宛如天开。“创作自然,借景寓情”概括出了创作园林时所遵循的章法,即:在地域有限的空间里,要能再现自然山水之美,寓意曲折含蓄,引人探求和回味;避免全盘托出,一览无余。人工斧凿的山石水池,要做到“宛自天开”“巧夺天工”;避免牵强附会,矫揉造作。 下面以颐和园为例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建筑风格。 世界园林中, 按其布局格式而论,可分为三种:规则式、自然式和混合式。我国古典园林是效法自然,,采取自然式,包含着两种意思:其一,园林的景色应以自然山水为主;其二,一切要顺其自然,以曲为美。地貌地形要完全任其自然,有起伏高低;水体的轮廓为自然曲线,大多是自然界的溪流、瀑布、池沼、河流的艺术再现;植物“必以虬枝枯干,异种奇名,枝叶扶疏,位置疏密;或水边石际,横偃斜坡或一望成林, 或孤株独秀”,构成一幅草木争荣、鸟啼花开的天然画景,有自然天成之理,有自然天成之趣。 在中国园林建筑规格中,园林中的建筑不能压倒或破坏主体,而应突出山水这个主体,力求达到自然与建筑有机的融合,并升华成一件艺术作品。怎样融合,怎样协调,其最重要的就是要顺其自然,无论在布局上、形态上或色彩上都要顺其自然。从颐和园具体情况来看,其达到了自然与建筑的完美结合这一园林建筑要求。 中国古典园林讲究诗情画意,即为强调意境,造园如同绘画,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最好达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境界。所以评论一个园林不仅要看它的景致如何优美, 还要看有否幽深的诗情画意,,能否寓情、寓意于景,使人能见景生情,因景联想,把思维扩大到更广阔、更久远的境界中去。造园者布景造园以表达自己或园主人的某种意愿为目的,所以古典园林的每一个景点或景区都是经过精密构思蕴蓄着一定的诗情画意,皇家园林中的颐和园青晏舫就表示江山永固,寓意与私家园林不同,这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特色。 “借景”的造园技法,是我国古代造园工匠多年积累的经验,在颐和园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设计时不仅考虑到园里建筑和风景点互相配合借用,而且把四周的自然环境、附近的园林以及其他建筑物,也一并考虑在内。当我们转过仁寿殿来到昆明湖东岸的时候,西山的峰峦,西堤的烟柳,王泉山的塔影,好像都结合在一起,也成了颐和园中的景色。这种不仅园里有景而且园外也有景的“借景”手法,使园的范围更加扩大,景物也更加丰富。 颐和园园林布局的另一个特点是以水取胜。广阔的昆明湖水面,是园林布置极好的基础。湖山结合,是颐和园的又一特点。位于广阔的昆明湖北岸,存一座高达五十八米的万寿山,好像一座翠屏峙立在北面。清澈的湖水好像一面镜子,把万寿山映衬得分外秀丽。湖山景色密切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古代的造园艺术家和工匠们,在设计和建造这座园林的时候,充分利用了这一湖山相连的优越自然条

浅析颐和园中央建筑群

图一 颐和园平面图 1、题目:浅析颐和园中央建筑群 2、摘要 题目:浅析颐和园中央建筑群 论文摘要:颐和园全园分为宫廷区和苑林区两大部分。苑林区又可分为昆明湖区、 万寿山前山区、后山后湖区三大部分,中央建筑群位于万寿山前山区。中央建筑群主要是以佛香阁为主体的建筑群。下面对中央建筑群的各景点进行了介绍,分析了中央建筑群的景观作用及建筑群的空间关系并的出了研究总结。中央建筑群的规划布局不仅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点景的作用,也充分利用了它的景观的条件。佛香阁、五方阁、转轮藏、敷华亭、撷秀亭,居高临下,视野开阔,都是观赏湖景和园外借景的绝好场所。 关键字:万寿山前山区景点、中央建筑群的景观作用、中央建筑群的空间几何关 系、研究总结。 3、正文 一、颐和园概况 颐和园在北京西北郊,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占地约290公顷。是我国保存的最完整也是造园艺术极高的一所大型古典皇家园林。(见图一 颐和园平面图)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15年即1750年,至1764年竣工,历时15年。颐和园是清代著名的“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中处于中心位置的最后建成的一座皇家园林。咸丰十年(1860)被

图二 万寿山全景 英法侵略军焚毁,光绪十二年(1886)开始重建,光绪十四年,改名为颐和园,光绪二十一年工程结束,是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修建的。光绪二十六年又遭八国联军破坏,翌年修复。 二、颐和园分区 全园可分为宫廷区和苑林区两大部分。 1.宫廷区 颐和园是当时“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长期居住的离宫,兼有宫和苑的双重功能。因此在进园的正门内建置一个宫廷区作为接见臣僚、处理朝政及寝居的区域 。宫廷区是由殿堂、朝房、值房等组成多进院落的建筑群,占地不大,相对独立于其后的广阔的苑林区,二者既分隔又有联系。 2.苑林区 苑林区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体。万寿山东西长约1000米,高约60米。昆明湖水面广阔,约占全园面积的五分之四,湖的西北端绕过万寿山“西麓”而连接于北麓的“后湖”,构成山环水抱的形式,把湖和山紧密的连成一体。苑林区又可分为昆明湖区、万寿山前山区、后山后湖区三大部分。 三、前山前湖景区总体概况 前山前湖景区占全园面积的88%,前山即万寿山南坡,前湖即昆明湖。山屏列于北,湖横陈于南,西面衬托着玉泉山和远处西山的层峦叠嶂,这是一个自然环境极为开朗的景区。前山南面,有良好的朝向和开阔的视野,位置又接近宫廷区和东宫门,因而成为景区内的建筑荟萃之地。建置在前山中央部位的“大报恩延寿寺”,从山脚到山顶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多宝殿、石砌高台上的佛香阁、琉璃牌楼众香界、无梁殿 智慧海,连同配殿、爬山游廊、蹬道 等密密层层地将山坡覆盖住,构成纵贯前山南北的一条明显的中轴线(见图二 万寿山全景)。同时也创造了一个完整的也富于变化的空间序列,使得中轴线的地位更明确、形象更突出。这个序列上的建筑有前奏、有承接、有高潮、有尾声,结合山形地貌因势利导地

浅析颐和园建筑艺术特色

浅析颐和园建筑艺术特色 今天观看了观看了纪录“颐和园”,让我感触颇深,在感叹颐和园壮丽的宏伟的同时,为它被毁灭感到气愤与惋惜,但在这里抛开它的建设历史和政治地位不谈,只想分析一下这座皇家园林的建筑风格。在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有悠久的传统,在世界造园艺术中独树一帜,有重大的成就。颐和园更是皇家园林佳作,它凝聚了我国古代造园工匠辛勤的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具有高度艺术成就的园林。 一、与环境相协调 建筑与环境的结合首先是要因地制宜,就是把建筑与地形、地势、地貌相结合,做到天人合一。有时为配合自然界中的各种环境,还创造出了各种不同的造型的建筑类型,而每一种类型又富于变化。做到总体布局依形就势,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颐和园的园林建筑就利用了这个良好的自然环境。建筑布局、景点的安排多是依山之势、依水之形。依山多是高山崇阁,依次排列,层层向上,形成了高耸突兀之势。而临水为长廊小榭,给人以幽远纵深的感觉。 二、风格含蓄,精巧雅致 “含蓄”是中国古典园林重要的建筑风格之一。在园林中强调曲折多变,含蓄莫测。中国园林建筑的“巧”主要是木构架的灵活性,同时在布局上又很注意以“巧”取胜。欲扬先抑是常用的一种造园手法,也是表现含蓄的一种体现。整个园林的建筑从整体到部分不仅注意总体造型上的美,而且注意装修、装饰的美,注意陈设的美。万寿山南麓陡坡直抵昆明湖边,山水之间的狭长地带,通常就是修一条环湖路。然而园林艺术讲究含蓄,现在有一条雕梁画栋的长廊横贯于山水之间,犹如山之彩屏,水之锦帐,巧夺天工,妙不可言。 三、强调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追求“意境”,意境是人们对园林建筑形象、色彩、气氛的一种感受。一般来说,园林要突出“幽雅”,以人工的巧奇,创造“宛自天开”的景色,然后将精巧的建筑融化在自然的怀抱之中,便营造出幽雅的意境。颐和园的北部万寿山耸立如翠屏,各种建筑物和风景点布满其间,而南部却是碧波粼粼

从颐和园看中国古典园林特点

从颐和园看中国古典园林特点 摘要:中国的园林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源远 流长的文化底蕴,让中国的园林别具一格,充满诗情画意。园林的内涵恰 是一座宝库,挖掘它,你将领略到另一番风采。颐和园即是古典园林的典 型代表,由它可看出我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关键词:颐和园古典园林特点 园林是在一定空间,由山、水、动植物和建筑物等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综合自然整体。因此园林是一种空间艺术,是自然美与古典美高度的统一。中国的园林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园林的建造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让中国的园林建筑别具一格,充满诗情画意。颐和园,集历代皇家园林之大成,荟萃南北私家园林之精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它博采各地造园手法,既有北方山川的雄浑宏阔,又有江南水乡的清丽婉约,并蓄帝王宫室的富丽堂皇和民间宅居的精巧别致,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园林。下面我们就透过颐和园来看中国古典园林特点。 1、效法自然的布局颐和园中布置的许多风景点,处处景色都不相同。这些风影点,用楼、台、亭、阁、斋、堂、轩、馆以及曲槛回廊等建筑物和假山花木等分别不同的地位组合而成,类似自然的布局。中国古典园林是风景式园林的典型,是人们在一定空间内,经过精心设计,运用各种造园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加以构配而组合成源于自然有高于自然的有机整体,将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相结合,从而做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这种“师法自然”的造园艺术,体现了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使中国园林属于写情的自然山水型。

2、诗情画意的构思中国园林讲究“三境”即生境、画境和意境。生境就是自然美,园林的叠山理水,要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的境界,模山范水,取局部之景而非缩小。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相通,全园生动。所谓画境就是艺术美。我国自唐宋以来,诗情画意就是园林设计思想的主流,明清时代尤甚。园林将封闭和空间相结合,使山、池、房屋、假山的设置排布,有开有合,互相穿插,以增加各景区的联系和风景的层次,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给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印象。意境即理想美它是指园林主人通过园林所表达出的某种意思或理想。这种意境往往以构景、命名、楹联、题额和花木等来表达。 3、园中有园的手法“园中有园”,是颐和园设计布置园里风景时继承传统、利用自然地形的很好例子。在颐和园万寿山东麓,原来就有一处地势较低、聚水成池的地方。造园工匠就利用了这一地形,布置了一处自成格局的小园“谐趣园”。当人们从万寿山东麓的密集宫殿区或是从后山的弯曲山路来到这里的时候,进入园门,好像又来到一处新的园林中,建筑气氛、风景面貌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这种“园中有园”的设计布局增加了园林的变化,丰富了园林的内容。这手法也是我国古典园林一突出的特点。 4、建筑为主的组景由颐和园可发现,虽然古代园林里的自然风景不少,但建筑更多,建筑为主。中国古代园林用种种办法来分隔空间,以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最主要的方法是各种建筑的运用。如漏窗的运用,让空间既不是一望无垠,又不妨碍视觉流畅。在漏窗里看,玲珑剔透的花饰,丰富多彩的图案,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和美学价值;透过漏窗,青竹迷离摇曳,亭台楼阁时隐时现,远空白云飞游,造成幽深宽广的空间境界和意趣。园林建筑往往有堂有廊,有亭有榭,有楼有台。人工的石洞,石阶,都显示自然的美色。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大地等自然环境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相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师法自然,融于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