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服饰 布依族的刺绣有什么特点

布依族服饰 布依族的刺绣有什么特点
布依族服饰 布依族的刺绣有什么特点

布依族服饰布依族的刺绣有什么特点

>精美绝伦的布依族刺绣文化布依族文化大多源于布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最常见的就是布依族刺绣,刺绣工艺运用于生活的各个地方。都说苏杭刺绣工艺精湛,其实布依族刺绣一样栩栩如生。当你走在布依族的大街小巷,你就会发现,布依族的刺绣丰富多彩,精致美观,是一种无与伦比的艺术品。布依族刺绣文化刺绣是布依族妇女的一种手工艺术,在布依族地区普遍盛行。布依族刺绣历史悠久,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有布依妇女“腹下系五彩挑花方幅,如绶”的记载,说明布依族刺绣在明代就已盛行,而且相当精致了。刺绣方法多种多样,有平绣、绉绣、缠绣、挑绣、编绣、骑绣、剪贴绣等。刺绣花纹栩栩如生,技艺精巧,色调和谐。刺绣的图案有人物、花草、飞鸟、虫蝶、动物等,图案都是用几种颜色绣出,有写实的,有写意的,也有各种几何图案。通常用作服饰、背带、围腰、帐檐、被面、枕套、头帕、荷包、鞋面、手帕等,是布依姑娘心爱的工艺珍品。刺绣是每个布依族姑娘必须学会的手艺,是布依族姑娘心灵手巧的象征,她们往往把自己认为最精美的绣品,作为自己最珍贵的礼物,表达美好祝愿,或作为定情物,表白自己的一片芳心。小伙子找对象时,常把姑娘刺绣手艺的优劣,作为选择对象的标准。布依族妇女中有些技艺娴熟的高手,不用图样也可以随心所欲地飞针走线,绣出各种飞禽走兽,花草鱼虫,湖光山色,而且造型逼真,栩栩如生。在刺绣中的针法运用是多种多样的,有平绣、绉绣、辫绣、缠绣、挑绣等等。她们在刺绣时,往往按图案需要和自己的经验来决定针法颜色的搭配,并不断创新、

中国服装史

《中国服装史》是1999年04月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华梅。本书按时代顺序,系统介绍了中国自原始社会至现代的服饰艺术发展演变史,包括服饰制度、服装形式、服装面料、服饰纹样、首饰配饰等。 华梅同志编著的《中国服装史》,运用了大量古代服装资料,系统地揭示出我国历代服饰的艺术风貌和时代特色,取得了可喜的学术成果。“从艺术出发,从美学出发,分析了服饰的造型美、色彩美、装饰美,把握服饰的发展规律,使我们从服饰艺术中看到了一个美的世界”。 本书特别注重考古科学的成果,与历史文献图籍相印证。附有插图1036幅,内容丰富,史料确凿。看看古代服装的大胆前卫,再看看今天人们着装色调与款式上的保守单调,阅读者必然会感慨万千。 目录: 第一章先秦服装 第1节概述 第2节中国早期服饰 第3节周代趋于完备的冠服制度 第4节春秋战国的深衣与胡服 第5节小结 第二章秦汉服装 第1节概述 第2节男子袍服与冠履

第3节女子深衣、襦裙与佩饰第4节军事服装第5节小结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服装 第1节概述 第2节汉族男子的衫、巾与漆纱笼冠 第3节汉族女子的衫、襦与华饰 第4节北方民族的裤褶与柄裆 第5节小结 第四章隋唐五代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2节男子圆领袍衫与幞头 第3节女子冠服与妆饰 第4节军事服装 第5节小结 第五章宋辽金元暇装 第1节概述 第2节汉族官服与民服 第3节契丹、女真、蒙古族服装 第4节小结 第六章明代服装 第1节概述 第2节男子官服与民服

第3节女子冠服与便服 第4节小结 第七章清代服装 第1节概述 第2节男子官服与民服 第3节趋于融合的满汉女子服装 第4节太平天国服装 第5节小结 第八章20世纪前半叶汉族服装 第1节概述 第2节男子长袍与西服 第3节女子袄裙与旗袍 第4节小结 第九章20世纪前半叶少数民族服装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各具特色的民族服装 一、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民族服装 (1)朝鲜族服装 (2)满族服装 (3)鄂伦春族服装 (4)迭斡尔族服装 (5)鄂温克族服装

新课程背景下的布依族民俗研究与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新课程背景下的布依族民俗研究与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2-10-24T10:05:15.00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2年10月总第67期供稿作者:王倩[导读]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上规定“认识中华民族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还指出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王倩贵州省册亨县民族中学552200 摘要: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上规定“认识中华民族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 文化的营养”,还指出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确,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那么如何将弘扬民族精神贯穿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呢?我想借助“中华民俗”这把金钥匙,在轻松的氛围中渗透民族精神。关键词:新课标布依族民俗民族自豪感提升策略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校本研究日益成为广大中小学管理者和教师关注的对象,如何认识新课程与校本研究的关系,以新课程为导向如何开展校本研究,校本研究实施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已成为当今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上规定“认识中华民族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还指出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确,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那么如何将弘扬民族精神贯穿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呢?我想借助“中华民俗”这把金钥匙,在轻松的氛围中渗透民族精神。 一、布依族民俗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布依族民俗文化,从居住、服饰、婚姻、节令、丧葬、宗教信仰等方面观察,有许多“土著”(原住民)的痕迹。虽然千百年来已逐渐演变,且受外来文化影响,现在很难确认其历史原貌了,但是,仍可以从中窥见一些布依族民族文化的特点。即使与其他民族习俗文化交往融合,布依族仍牢固地保存着本民族的许多习俗文化。布依族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彩: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狮子舞》、《糖包舞》等;传统乐器有唢呐、月琴、洞箫、木叶、笛子等;地戏、花灯剧是布依族人喜爱的剧种。布依族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由农家自己纺织的布依土布久负盛名,近年来,专门生产布依织锦、蜡染布和民族工艺服装的企业相继建立,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和欧美等地。 除此之外,我还从布依族民族服饰﹑民族英雄事迹﹑婚恋趣话、民间音乐等方面作了深入探讨.。当我们找到了“民俗”这把金钥匙,更要拿好这把钥匙,打开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大门。“渗透”是语文教学中进行民族精神培养最有效的途径,只有以读为本,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发掘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发挥文中形象的感染力,才能水到渠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渗透中华民俗知识,并将这种意识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的始终,落实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二、渗透民俗内涵,贯穿教学始终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它本身与思想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以文学作品为主的教学内容更显示出民族精神培育的特殊优势。语文教材中含有民俗知识的课文约占70%左右,思想内涵盈溢,道德营养丰富。首先我选取了以下几篇明显的文章为例,不难发现,其中的中华民俗特色洋溢于字里行间: 高中必修二《采薇》《故都的秋》高中必修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谈美》高中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说“木叶”》首先,教师必须有这样的渗透意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是放在《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的第一条,显然突出了语文学科的德育地位与要求。 其次,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做好这种渗透的预设。教学预设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无论哪个教师,都应用心进行教学设计,哪里需要明理,哪里需要渗透,都要一清二楚、心中有数。根据我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尝试以下几个环节的预设: 1.在导语引入中渗透。 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环节,也是启动情趣的环节,如果抓不住这个环节,整堂课将会逊色不少。导语引入渗透方法很多,要引发学生的阅读动机,调动学生内心的积蓄和隐埋的情感,从而认真地去阅读、细微地去体会,这样的渗透才是有价值的。 2.在朗读讲解中渗透。 语文学科的重头戏是阅读教学,不论是记叙文、散文还是寓言故事和古诗,必须通过朗读讲解加以贯彻和落实,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一方面,教师可以以情激情,在朗读讲解中表现出来的鲜明的爱憎会深深地影响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形象分析,包括具体的情节、人物和事件,尤其是丰富的语言环境,将内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思想情感体会出来;教师还可以借助朗读和表演,范读、比赛读、感情读,读出不同的语调,读出词语之间、句子之间的停顿及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读出文中的内在感情,体会文中的“道”之所在,从而使学生倍受教育和感染。 3.在拓展延伸中渗透。 阅读教学是为了学习内容、感悟体验、净化心灵,同时更好地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因此,拓展延伸是开发中华民俗内涵的途径之一,能拓展延伸到课外读物,也能拓展延伸到生活经历,还能拓展延伸到社会实践。 4.在作文教学中渗透 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动笔写写家乡的风俗,这也是一种渗透。如《春节民俗》是依托综合性学习蕴涵的“民俗文化”生成优质的作文资源。浓郁的中华民俗文化情结凸显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这类综合性学习资源增强了学生对祖国、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受到民族人文情感的熏陶,激活了学生积极的写作动机,学生在热闹喜庆的氛围中捕捉到了许多特别鲜明的习作素材。 三、从民俗内涵到民族精神的提升策略 中华民俗的内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当不露痕迹地渗透,达到 “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效果。有人曾经用雨水渗进墙壁的说法来解释“渗透”,这是非常形象的,也是十分恰当的,只不过待到晴天时,墙壁会有明显的痕迹。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民族精神应当是不经意的,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我尝试的策略是: 1.钻研教材,寻找渗透点。

最新广西版小学四年级下册全册美术教案

广西版小学四年级下册全册美术教案

哈萨克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哈萨克族乐器,感受图形的外形美。 2、通过认识了解,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对各民族要尊敬。 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观察中领会民族特色,初步认识简单图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及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1、了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2、各民族在祖国的大家庭中都很勤劳,用自己智慧的双手创造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教学难点: 认识民族,了解乐器上的图案构成,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见过哈萨克族吗?我们班有哈萨克族吗?他们有哪些地方最能让你感兴趣?谁能说说。(服装、语言、生活习惯等)那小朋友知道哈萨克族衣服的哪些知识呢? 二、讲授新课介绍哈萨克族 1、哈萨克族的分布 哈萨克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一种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2、哈萨克族的服饰,多姿多彩。她们喜用白、红、绿、淡蓝色的绸缎、花布、毛纺织品等为原料制作连衣裙,年轻姑娘和少妇一般穿袖上有绣花,下摆有多层荷叶边的连衣裙。夏季套穿坎肩或短上衣,冬季外罩棉衣,外出时穿棉大衣。女子最讲究帽子和头巾。未出嫁的姑娘戴夏天扎一条漂亮的三角形或方形头巾,冬天戴一种绒布的硬壳圆顶帽,帽顶饰有猫头鹰羽毛,象征勇敢、坚定。当新娘时,戴一种尖顶帽,上有绣花与金银珠宝装饰,前方还饰有串珠垂吊在脸前,一年后换戴花头巾,有孩子后开始戴披巾。 三、指导看图 1、学生自由看图,说说图上有什么? 2、感受哈萨克族刺绣,从中找出两种以上的基本构图,如圆、长方形等。 3、颜色的种类。 四、小结

关于布依族服饰

布依族男女多喜欢穿蓝、青、黑、白等色布衣服。青壮年男子多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衣)和长裤。老年人大多穿对襟短衣或长衫。妇女的服饰各地不一,有的穿蓝黑色百褶长裙,有的喜欢在衣服上绣花,有的喜欢用白毛巾包头,带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饰物。惠水、长顺一带女子穿大襟短衣和长裤,系绣花围兜,头裹家织格子布包帕。花溪一带少女衣裤上饰有“栏干”,系围腰,戴头帕,辫子盘压头帕上。镇宁扁担山一带的妇女的上装为大襟短衣,下装百褶大筒裙,上衣的领口、盘肩、衣袖都镶有“栏干”(即花边),裙料大都是用白底蓝花的蜡染布,她们习惯一次套穿几条裙子,系一条黑色镶花边的围腰带。婚前头盘发辫,戴结花头巾;婚后则改戴"假壳",用青布和笋壳做成。 在罗甸、望谟等地的布依族妇女,都穿大襟宽袖的短上衣和长裤。睛隆、花溪等地的妇女穿长到膝部的大襟短上衣和长裤,衣襟、领口、裤脚镶有花边,系绣有花卉图案的围腰,她们头上大多缠有青色花格头巾,有的脚上还穿细尖尖而朝上翘的绣花鞋,也有的穿细耳草鞋。都匀、独山、安龙等县部分地区布依族妇女的服装和汉族妇女基本相同。布依族妇女喜戴银手镯或骨手镯,戒指、银簪、项圈等饰品。 额布依族服饰面料多为自织自染的土布,有白土布,也有色织布。色织布多为格子、条纹、梅花、辣子花、花椒、鱼刺等图案,多达两百多种。服饰色彩多为青蓝色底上配以多色花纹,有红、黄、蓝、白色等,即庄重大方,又新颖别致。反映了他们纯朴善良、温和热情的性格。 布依族服饰的制作集蜡染、扎染、挑花、织锦、刺绣等多种工艺技术于一身,反映了他们独有的审美特征除了同南方诸民族一样使用蓝靛染布以外,布依族还采用了古老的扎染技术,把织好的白布摺叠成各种图案,用麻线扎好进行浸染、漂洗,最后成为蓝底白花的各种图案。 布依族姑娘从小就有制作蜡染的灵气,她们所穿的衣服大都是自己亲手缝制的,合身得体,古朴典雅。姑娘们穿上自制的蜡染裙,由于冰纹和花纹排列的和谐完整、层次分明,走起路来富有变化,节奏感和韵律感强。这些工艺与图案的综合运用,再与人体线条统一起来,动静结合,给人以强烈的美的享受。

哈萨克族生计方式选择和文化适应

从游牧到农耕:哈萨克族生计方式选择和文化适应 本论文转载于论文天下:https://www.360docs.net/doc/794353600.html,/product.sf.3970714.1/ 论文摘要: 本文是笔者在深入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查干布拉克村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实地调查(略)文主要以查干布拉克村为例,通过参与观察、人物访谈等研究方法,描述并分析了定居哈萨克族生计方式的变迁,探讨(略)及影响.以期对哈萨克族的发展有所裨益.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介绍选题缘起与意义、研究方法;梳理国内外有关文化变迁理论的研究及学术界对哈萨克族文化变迁的研究现状.第二章概述查干布拉克村的背景情况,简述了村落的发展概况以及民族关系的现状.第三章论述哈萨克族生计方式的变迁.农牧业体制变革是哈萨克族生计方式变迁的重要因素.这一变迁历程伴随着牲畜种类与结构、牧养方式的变化(略)改良、农用机械的改进等问题.第四章分析哈萨克族生计方式变迁的原因.第五章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论述了哈萨克族生计方式的变迁带来的影响.第六章余论,是对全文的总结. The dissertation is acc(omitted)on the basis of three month field work at Qagan bulak village of Qapqal xibe Autonomous country ,I li Kazak Autonomous prefecture (omitted)g .Taking Qagan bulak village for example(omitted)r tries to discuss the cultural change of Kazak by the methods of self-observing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etc. The dissertation includes six chapters: The first(omitted)riefly introduces th(omitted)dies and researches as well as the methods used .The second chapter introduces the ba... 目录:摘要第3-4页 ABSTRACT 第4页 1 绪论第7-16页 ·研究的缘起第7-8页 ·研究的意义第8页 ·文献综述第8-12页 ·生计方式变迁的理论研究第8-9页 ·游牧民族的文化变迁研究第9-11页 ·哈萨克族文化变迁研究现状第11-12页 ·研究理论及方法第12-16页 ·理论架构第12-14页 ·研究方法第14页 ·关于田野工作第14-16页 2 社区概况第16-20页 ·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第16-18页 ·村落发展概况第18-19页 ·民族关系第19-20页 3 哈萨克族生计方式的变迁第20-33页 ·畜牧生计方式的变迁第20-25页 ·传统的畜牧生计方式第20页 ·定居后畜牧生计方式的变迁第20-25页 ·农耕生计方式的变迁第25-33页 ·农耕生计方式的缘起第25-26页 ·定居后农耕生计方式的变迁第26-33页 4 生计方式变迁的原因第33-38页 ·环境的变化第33-35页 ·自然环境第34页

布依族历史文化

布依族历史文化 一、布依族概述 布依族历史悠久,名称繁多,古代称“濮”或“僚”、“都匀蛮”;唐代史称“西南蛮”,宋元以后称“蕃”、“仲家蛮”;元、明、清称“八番”、“仲苗”、“青仲”、“仲家”、“水户”、“仲蛮”,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布依族。布依族早在上古就生活在今贵州地区,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原驻民。布依族与壮族同源,由古代的“僚”、“百越”、“百濮”等部族演变而来。 布依族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大约于春秋战国至西汉末年,处于奴隶制社会阶段。隋唐时期,封建领主经济兴起,王朝始给其首领封号,实行羁縻政策。至明代土司制度日臻完备。至明末清初,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大批湖广、四川等地汉民进入贵州,市场交换日益繁荣,出现了诸如贵阳、安顺、都匀、独山、兴义等重要市镇和商业贸易中心。 据1990年的人口统计布依族人口2545059人,主要聚居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安顺地区和贵阳市,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铜仁地区、遵义地区、毕节区、六盘水特区及云南的罗平、四川的宁南、会理等地也有分布。 布依族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宜于农耕,农业以水稻为主。布依族大多居住在平坝、河谷或依山傍水之处,故素有“布依水乡”、“水乡布依”的美称。布依族地区林业也较发达,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区之一。 二、布依族文化之语言文字 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与红水河南岸的壮族北部方言略同,部分兼通汉语,使用汉文。布依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三个土语区,过去没有文字,1956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方案。 三、布依族文化之宗教信仰 布依族信仰多种神灵。山有山神,水有水神,社有社神,每个村寨都建有土地庙。一些古老或奇特的大树,或巨石悬崖以及山洞,都被认为有神灵。甚至耕种的水田也有神。有的还供雷神、门神、灶神、龙王等等。自明及清以后,佛教、道教、天主教传入布依族地区。布依族的祭祀和占卜都由本民族“濮摩”即巫师主持。占卜分为鸡骨卦、竹卦、蛋卦、米卦等等。鬼神有善恶之分,认为善神能赐福于人,保佑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恶鬼则相反,可捉弄人生病,降下灾祸。信仰的神,每一种都是一大集团,每个集团有若干成员。神灵之间有等级之分,各有名字和职司,职司最高者为“报翁”,即皇帝。还有统领军队的将领、执法的法官等等。布依族除既有的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以外,道教、佛教的许多神祗和菩萨亦受到敬奉。 四、布依族文化之文学 布依族的文学艺术丰富多彩。其题材广泛、意境优美、语言生动、富于想象力,而且有独特的格律和韵律。民间广泛流传有神话、故事、童话、寓言、谚语、诗歌等口头文学,传述古老的民族历史,歌颂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 神话传说:神话传说有《洪水潮天》、《十二个太阳》、《报老多采青石盖天》、《赛胡细妹造人烟》、《卜丁射太阳》、《茫耶寻谷种》、《三兄弟找水》等,都是人们喜爱的作品。类似传说还有很多,如《花溪的传说》、《三月三的由来》、《六月六的由来》等。有关乐器的传说有《铜鼓的来历》、《月琴的来历》、《姊妹箫的来历》、《勒尤的故事》等等。 诗歌:民间诗歌是布依族的韵文作品,种类较多,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劳动歌、叙事诗、习俗歌、盘歌、情歌、苦歌、儿歌等。劳动歌有《种秧歌》、《棉花歌》、《刺绣蜡染歌》等。习俗歌有《造酒》、《敬酒歌》、《接亲歌》、《送亲歌》等。情歌有《月亮歌》、《只要哥真心》等。儿歌有《小青蛙》、《巴山豆》、《燕大哥》等。叙事诗有《河东与河西》、《王仙姑》、《南荷班》等。 戏剧:地戏:因为是在平地演出,不搭戏台,所以称为地戏。民间传说布依族演地戏是

布依族简介综述

布依族简介 一、服饰 布依族服饰喜用青、蓝、白三种颜色。 解放前,布依族青壮年包头帕、头帕多为条纹和纯青两种,衣服作对襟短衣和长襟大衫,裤为长裤,裤脚较长,老年人多穿大袖短衣和长衫。(第二)土语区和(第三)土语区妇女之间服饰区别较大,解放后,布依族男子多穿汉族服装。(第三)土语区妇女服饰分为便装和盛装两种。 便装:衣服以蓝、青色为主,大襟短衣,领口处用衣料做盆花扣子钉上,胸前戴绣花蓝靛围腰,系鲜艳腰带(除已婚者),盘长辨盖以头帕,头巾共十二层,里面八层用棉布花线镶边,外面四层上下两端挑花织锦,已婚妇女不戴头巾,而戴用青布和竹壳做成的"更考"。 盛装:上穿斜襟短衣,绿色盘肩,用各色花线把两边小正方形摆成半圆绣在衣肩上,领圈右边挑花织锦。袖分三段,中间织锦,上下两段蜡染,衣服下部均为一寸宽的织锦镶边。胸前戴绣花围腰,系浅色腰带。下穿长至脚背的蜡染百褶裙。盛装在隆重的节日才穿戴,盛装的绣花织锦图案以几何图形为主,一套精美的盛装需三、五年才能做成。另有一种百褶裙,布依语称“粉令”,上部花纹与蜡染裙相同,但裙身系绛红色自染布料做成,古朴、典雅、庄重,多为老年妇女喜爱,于喜庆和隆重场合穿着。(第二)土语区妇女穿大襟衣和长裤,衣裤边沿镶有蓝杆和花边,系绣花围腰。 布依族青年妇女喜戴银制的虫、鱼、花、鸟头饰及银质或玉石手镯。 二、食 县内布依族以大米为主食,个别地多田少的村寨以苞谷为主食。喜糯食,逢年过节均要蒸糯米饭或打糯米糍粑。喜饮酒,多自酿自烤米酒和苞谷酒,一般为30度左右,四时皆有酿造。十冬腊月,要做糯米甜酒和糯米刺梨酒,以备

待客或自食。客至,必先饮酒,待客,一般男客男陪,女客女陪,长者和主客正坐,饮酒拈菜由长者带头。此外,布依族还好吃狗肉、牛肉。 三、住 县内布依族多依山傍水而居,几十户至几百户聚族为寨,小的村寨也有十多户,无单家独户散居者。 房屋建筑多因地制宜,利用斜坡建成楼房,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或前半部为楼房后半部为平房,楼底仍作牲畜圈舍,少数吸收汉族建筑形式,修成平房。房屋结构多为“内木外石”,柱头多用杉木、楸树或香椿做成,屋顶盖瓦或石板,家中生活用具有石碓、石磨、石钵、石槽、石缸,村寨多有石砌寨墙,附近山上也多有石屯,形成一种比较典型的石头建筑群。 布依族房屋,堂屋设有神龛,堂屋左右两边为灶房、寝室、客房,室内设有火塘作冬季烤火用,每个村寨寨中或寨旁建有土地庙供奉山神,也是聚会议事的地方。 四、家庭 布依族家庭为父亲家长制,父亲作为家长有掌握家庭经济和支配家庭成员的权力。家长年老去世后,由长子继承,素有“兄长为父、兄嫂为母”的传统观念。丈夫去世,妻子可继承和使用丈夫生前的,财产。妻子改嫁,则失去支配财产的权利。 布依族家庭结构有两代人的小家庭,也有三代、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儿女长大分家时,由家族长者出面主持,财产除了留给父母的“养老田”和未出嫁女儿的“姑娘田”外,其余田地和房屋均平均分给儿子,田地由长子选择,房屋由幼子选择。无嗣人家财产归其亲属继承,出嫁的女儿无财产继承权。分家后,父母多同最小的儿子居住。 五、婚姻

哈萨克族文化

走近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是以游牧文化为特征的民族。现主要聚居于新疆、甘肃、青海等地,信仰伊斯兰教,人口总数已超过一百二十万。 哈萨克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音乐很有特色,乐器种类和乐曲形式也相当丰富。其中冬不拉最为代表。他们的民间乐曲大都雄浑古朴,富有强烈的民族气质和草原风格。马是以逐水草为居的哈族人民的重要的交通工具,每一个哈萨克人都是很好的骑手,所以他们的舞蹈以骑马为题材的较多。哈族舞蹈以“动肩”和跳“马步”见长,动律感极强,表现风格粗犷剽悍。 哈萨克族的节日主要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和那吾热孜节。其中那吾热孜节历史最为悠久,“那吾热孜”哈萨克语为“辞旧迎新”之意,按照哈萨克族的古代历法,这个节日表明新年春节来临了,这一天,各家各户都吃一种用小麦、小米、大米、面、盐、肉、奶子7种食品做成的那吾热孜饭,人们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互相登门祝贺,主人要用亲手制作的那吾热孜饭招待客人,饭后,人们尽情欢唱、歌舞、做游戏。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哈族的民族服饰,他们的服装便于骑乘,多用羊皮、狐狸皮、鹿皮、狼皮等制作,反映着山地草原民族的生活特点。女子的服饰多姿多彩。她们喜用白、红、绿、淡蓝色的绸缎、花布、毛纺织品等为原料制作连衣裙。女子最讲究帽子和头巾,她们冬天戴一种绒布的硬壳圆顶帽,帽顶饰有猫头鹰羽毛,象征着哈族女子的勇敢和坚定。

哈族人民热情好客,他们有句谚语说:“只要沿途有哈萨克,哪怕你走一年,也不用带一粒粮、一分钱。”哈萨克人对待客人恭敬备至,礼节周到,他们认为客人是安拉赐予的,不可稍有怠慢。凡是前来拜访和望门投宿的客人,无论认识与否,不论懂不懂他们的语言,也不论是哪个民族,哈族人都热烈欢迎,竭诚接待。哈萨克族有句俗话说:“祖先遗产中的一部分是留给客人的。”所以哈萨克族在接待客人时,连自己也舍不得吃的东西都要拿出来款待,不但用好饭、好肉招待客人,而且还精心喂养客人的马匹,送行时一定要热情。这样的招待,并不向客人索取任何报酬。他们认为向客人卖东西是非常耻辱的事。招待客人吃的肉,如果是陈肉,就要说明原因,否则客人可告诉头目,说他无礼,将陈肉待人,头目必定罚他有失散客之礼。 哈萨克族就是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独特、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自由美丽的民族。在河海大学,哈萨克族的同学,是我们最亲最爱的朋友。

布依族服饰的设计心理探究

1布依族款式设计变化及心理 布依族服饰古朴典雅,这一特性与布依族人民日常生活环境相关,他们依山傍水而居,地处平脊的地理位置,最为古老的自耕自足的民族,布依族有着自己的独特历史文化与民族审美内涵,充分体现了这一民族的文化特性。服饰作为布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布依族服饰的蜡染在宋代时期便有了记载,在经过了几百上千年的演变,民族的不断迁移和与其他民族文化交融的影响,布依族的服饰特征也出现了一些的变化。 布依族服饰遵循了我国传统的上衣下裳的原则,前期以大襟衣和百褶长裙为主,细褶青裙多至二十几幅,在前期的农耕文明时代这样复杂厚重的长裙设计其实在人民劳动的过程中存在着不便的;乾隆年间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易裙为裤,妇女服饰渐渐的改为汉装,长裙变为长裤在行动上更为方便和舒适,节省了制作材料;一直到民国年间,服装款式在细节上有细微的变化,同当时汉族妇女穿的一样或基本相同。整体来说,服装款式的改良从厚重宽大的上衣下裙子过渡到衣服逐渐改短,改裙为裤,且裤脚逐渐变小,这样的变化与各民族文化相交融密不可分,同时从款式的便利性来看无不体现了情感化改良设计的关键要素,因此,民族服装设计受到生活环境与文化底蕴的影响,而情感和情绪在日常生活和服装设计决策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色彩运用与设计心理体现 民族服饰色彩体现了该民族的精神样貌,同时也是少数民族审美文化内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蓝色最为布依族的主导颜色,体现了独具特色的布依族文化传统,也 反映了其民族的审美心理,并且成为区分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文化标志,布依族服饰最重要的工艺是蜡染,这也就决定了这个民族的服饰色彩,色泽上主要以冷色系中的藏青,天蓝色为主,色彩整体的感觉比较典雅朴素,体现了布依族人民淳朴和谐的民族特征。 布依族人民的尚蓝情节,使他区别于别的民族,自耕、自织、自染的文化特性,让我们看到一个匠心精神的完美诠释。说到蓝色就不得不提制作染料的材料———蓼蓝,是一种草本植物,可作为药材使用,具有清热解毒驱蚊的功效,布依族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中,造就了蓼蓝生长得极度茂盛,当地人就地取材,取下蓼蓝得叶子后进行发酵和沉淀,得到了常见得靛膏,在染缸中放入配比好的蓝靛,加入水、米酒、明矾、糖等进行染料的配制,普通人在看似简单的染料配置中一般都会失败很多次,只有了解了染料的特性,反复实践和总结经验才能配置出活性的可使用的染料。 蓝色往往给人以神秘、宁静、素雅、和平的视觉感受,蜡染作为布依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观大方的民族服饰体现了布依人民沉郁、细洁、温婉的性格。蓝色是布依族的代表色,在独具特色的民族颜色上为了增添服饰效果的丰富性,加入了红色、黄色,让服饰的整体感觉生动性,彰显布依族人民特有的社会文化结构和文化历史意象。 3布依族服饰图案设计心理 图案是人类在进行社会活动中创造出来的艺术语言,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图腾崇拜体现着人类某一层度的功利性追求,对图案赋予意义,属于人类物质文化活动。布依族蜡染的图案有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内涵,内容极其丰富,图案的结构完整,雅致古朴,线条细腻、流畅。图案形式主要有适合纹样、对称纹样,抽象纹样等,最突出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是螺旋纹(铜鼓纹)、菱形纹、卍字纹,妇女的裙子用蜡染的图案有两种:一种是以卍字形连续回旋构成长方形图案,作裙的上半截;另一种是波点花纹或的几何图案,作为裙子的下半截。 同一图案对于不同民族有其独特的寓意,螺旋纹在布依族人民的心中就是族群团结平安的象征,显示了族群的宗族意识,这是源于他们生产与生活环境,是布依族民族的独特的文化内涵与真实写照。(表1) 图案蕴含的心理性是具有多样性的,作为符号形式体现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能让我们更好的认识民族文化和体会民族内涵特征,文字也属于图案的范畴,具有指示和标志作用。参考文献: [1]周国茂.山水布依[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14.[2]李广元.东方色彩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4. [3]布依族简史编写组.布依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4]诺曼.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5. 作者简介:苏成艳(1994—),女,汉族,贵州六盘水人,艺术设计硕士,四川师范大学服装与设计艺术学院,研究方向:服装设计 。 苏成艳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成都610101) 摘要:民族服饰大多以实用性和标志性为主,既要符合农耕文明服饰方面的实用性原则又要具有本民族的特色。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五彩缤纷,布依族服饰千百年来,妇女服饰变化极大,在抛开实用主义而言,是否还藏有情感化设计的因素在内呢?关键词:布依族;色彩;款式;心理探究中图分类号:J5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9)15-0108-01 几何纹样三角 纹、菱形纹、方格纹、齿形纹、螺旋纹、点纹、卍字纹植物纹样蕨菜花纹、茨藜花纹、牡丹纹、梨花纹、太阳花纹 动物纹样 蝴蝶纹、鱼鸟纹、龙纹 表1 CULTURE AND DESI GN -108-

布依族服饰介绍

《区域性与布依服饰》 题记: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有较强的民族性,不同民族不仅生产特点、生活习俗、语言、崇拜等不同、服饰也有明显的区别。在一顶的意义上讲,服饰也是区别不同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一个民族的服饰、与其他民族有别,往往就由此体现了该民族的区域特色。探讨民族服饰的产生、功能、意义、内容、形式,不仅能够加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摘要: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有较强的民族性,不同民族不仅生产特点、生活习俗、语言、崇拜等不同、服饰也有明显的区别。在一顶的意义上讲,服饰也是区别不同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一个民族的服饰、与其他民族有别,往往就由此体现了该民族的区域特色。探讨民族服饰的产生、功能、意义、内容、形式,不仅能够加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一、服饰与地理环境 自古以来,布依族就居住在我国的南北盘江、红水河流域及支流上。布依族传统服饰是男着衣衫,女着衣裙,妇女衣裙均有蜡染、挑花、刺绣图案装饰。布依族从古越人发展而来,其服饰也保留着古老的特点。《旧唐书.西南蛮》载?男子左衽、露发、徒跣,妇女横布两幅。穿中而贯其首,名为通裙。?在头饰上,布依族是包头帕,挽椎言《史记:西南夷传》谓:西南夷君长以十数,夜郎最大---此皆魁结,耕田,有巴聚。’布依族头饰

也沿袭古夷人的特点,由此可见,布依族服饰主要特征是穿裙、椎言、身、袖腿都比较宽松。布依族居住在亚热带地区,气候炎热温暖,这种宽松的衣裙、头饰符合气候的特点。有助以解除热感,达到通风、舒适、凉快的目的,为了防寒,常穿紧身衣,披长发。布依族地区雨量充沛,河流纵横,村寨就在山脚河边,依山傍水,腿袖宽松,便于雨季行走,跨河而过。至清初,布依族仍穿着传统的服饰。后来,服饰发生了一些变化,有些地方的布依族妇女易裙为裤,但仍把短衣长裙的服饰保留下来,作为礼服和寿衣。即使改裙为裤,仍是衣袖宽松,衣脚肥大,保持着传统的宽松特点。而镇宁、普定、水城等地的妇女至今仍穿古老的衣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布依族地区地形复杂,高山险地往往成为一个地方的屏障,呈现出许多区域类型和各种各样的区域服饰特色。因此,在统一的服饰类型中,又具有不同的区域特色,这种小区域服饰表现为河流所经主处,每进入一个区域类型,就有一种服饰特色,服饰类型是以河流为中心向两边扩散,以河段的不同地理条件而形成不同的服饰类型,而不是按行政区域而定。一种服饰类型不可能延续整条河的流域,但每一河段的两岸是同一类型,故出现同一服饰跨县、洲、跨省的状况。 纵观布依族服饰,其区域类型又与三个土语期相吻合,贵州西南部的望馍、册亨、罗甸、安龙、兴义、兴仁等县,属第一土语区,这一区域的服饰是大襟衣、大裤脚、盘肩,袖口、襟沿有图案纹样;中部地区的惠水、长顺、龙里、贵定、紫云等县、大部分为第二土语区,这一地区吧喜欢穿青、蓝色衣裤、头饰较复杂,服饰多样化。这可能与这一地区接近文化发展中心、地形较复杂多样有关。西南地区的镇宁、关岭、六枝、普定等县,

学前教育之认识哈萨克族教学活动设计流程

学前教育之认识哈萨克族教学活动设计流程 活动准备 1、课前丰富有关地理知识与音乐舞蹈方面的技巧。 2、自制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出示中国地图、甘肃地图、阿克塞地图,让幼儿了解家乡。 2、让幼儿知道哈萨克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 第一次尝试: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请幼儿说一说他们还知道有哪些民族? 幼儿讨论 3.讲述哈萨克族的生产和生活。 二、基本部分 1、放映哈萨族服饰图片,并出示挂图,认识民族的服饰特征。分别出现帽子、马夹、裙子、靴子等服饰,让幼儿通过观察、讨论,了解哈萨族人的服饰特征。 第二次尝试:幼儿观察讨论哈萨克族人穿什么样的衣服?他们的服饰跟我们有什么不一样?他们爱好什么? 2、出示哈萨克族的食俗挂图,分别出现奶茶、包拉萨克、奶豆腐等食品。入引导幼儿观察,并能用完整的语言描述其服饰、生活、乐器等部分特征。 第三次尝试:幼儿观察讨论哈萨克族人常吃什么食品?小朋友吃过没有? 3、出示哈萨克族民族乐器——冬不拉、库布孜等。(冬不拉是哈萨克族人民最喜爱的乐器,一般在宴请、节日期间谈唱) 然后由教师小结,加深幼儿印象。 三、结束部分 1、培养幼儿热爱少数民族的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师:我们今天认识了哈萨克族民族,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中国人,我们五十多个民族生活在一起,一起劳动,一起唱歌跳舞,共同建设我们的国家…… 2、欣赏哈萨克族传统舞蹈——黑走马,幼儿随音乐自由舞蹈。 3、结束。

活动目的: 1、让幼儿了解哈萨克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 2、主要从哈萨克族的生活、食俗了解他们的主要生活习惯及居住地。 3、培养幼儿热爱少数民族的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课件操作说明 一、初始页面1:显示封面内容。 二、页面2:点击教学目标进入第二个画面。 三、页面3:点击课件操作说明进入第三个画面 四、点击教学演示: 出现页面4:一动态画面。画面分别出现“哈萨克族介绍、哈萨克族的生活、哈萨克族服饰、哈萨克族食品、哈萨克族歌舞”等五个点击按钮。 分别点击“哈萨克族介绍、哈萨克族的生活、哈萨克族服饰、哈萨克族食品、哈萨克族歌舞”等五个点击,再现不同画面。 1、点击“哈萨克族介绍”按钮后。依次显示中国地图,甘肃地图,突出阿克塞县。显示56个民族大团结图片。伴文字注释(执教人员分别进行解说)。再次点击鼠标后,

布依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布依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发表时间:2019-08-14T10:52:30.813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19年6期作者:李先凤 [导读] 可以将布依族服饰中的特色元素加到旅游产品上,形成有民族特色的产品,例如可以将布依族服饰缩小成人偶的小衣服,让游客带出去。 册亨县文体广电旅游局贵州省黔西县 552200 摘要:服饰折射出来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民族服饰是民族的象征,是展示在世人面前的一种文化形象,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和符号结构,彰显民族的特色。因此,深入探究布依族服饰文化的内涵,并进行科学的传承与发展,是推动布依族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永久流传下去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布依族;服饰文化;传承与发展 1引言 一套民族服饰,不仅拥有独特的样式,还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整体意义上来说,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体现了精神文明的发展历程,其既有物质文化的智慧结晶,又包含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底蕴。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审美视角、精神心态等元素,都可以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被固定与服饰的样式、色彩中。因此,每个民族都有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通过服饰文化的解读,我们能够打开民族文化的大门、深入民族文化的含蕴。 2布依族传统服饰 在历史上,布依族就是一个擅长纺织、蜡染和刺绣。尽管布依族地区的服饰有所差异,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布依族服饰在图案、花样和纹路上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布依族男女喜穿黑、白、青、蓝、黑等色系的衣服,青壮年男子包头巾,穿对襟短衣和长裤,老年人大都衣着对襟短衣或者长衫;而妇女的服饰因地区的不同而带有差异,有的穿蓝黑色百褶长裙,有的穿绣花衣服,有的喜欢用白巾包头,带银手镯、项圈、耳环等饰物。惠水、长顺地区的女子大都衣着大襟短衣和长裤,脖系绣花围兜,头裹格子布包帕;花溪地区少女系围腰、戴头帕,辫子盘压头帕之上,等等。虽然布依族各地区服饰有所差别,但是整体上可以说是大同小异的,女子服饰大都以青色、蓝色为主,花色多种多样、色彩较为鲜艳,带有各种图案的刺绣,刺绣的花样奇特;以宽松为特点,主要是为了应对当地炎热温暖的气候。 3布依族服饰的原始意象透视 布依族源于古“百越”,秦汉之前称“濮越”或“濮夷”,东汉六朝称“僚”,唐宋称“蕃蛮”,元明清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称“布笼”、“土人”、“夷族”等,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布依族的文化、宗教、习俗仍然保持着传统,服饰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原始意象,正是这些历史文明沉淀下来的原始意象引领着布依族的价值观念。任何一个民族的审美情操都来自于民族历史的成长与积累,而民族历史中又包含了生产生活方式、气候环境条件、宗教信仰、特色图腾等因素,民族审美一经形成,都成为民族的共同意识,并在发展过程中整合各种历史资源,成为民族服饰文化中的审美结构。因此,原始意象可以说是人的心理意识发展,因此,要想理解布依族服饰文化,就必须首先理解其中蕴含的民族意识,探析布依族服饰历史中涵盖的原始意象。 第一,布依族服饰上各色花样的刺绣、蜡染的花纹图案和服饰的各种样式都展示了原始意象。不论人们对原始意象的理解有多么的天差地别,却有一个不存在争议的点,那就是服饰文化的产生背景都有一定的概念,都有一定的神话基础,而服饰上的图案、花纹等都是布依族图腾、习俗等的展现。在黔西南地区,女子图上包的头帕,因形状像牛角,而被称为“牛角帕”,其样式来源于布依族先民的牛图腾崇拜。同时,布依族崇拜“龙”,从流传下来的龙神话可以看出来,而布依族人喜欢在服饰上挂“龙宝”饰物,扎上各种颜色和种类的花朵,表示吉祥的期盼。而动物花草图案在布依族服饰上也较为常见,如竹壳长帽、羊鱼图案的花帕等。此外,布依族服饰上还有些花纹图案的原型是被历史弱化了的物象特征,或者在形状上发生了变化,或成为几何图案,或被夸张、抽象成简单的花纹。 第二,布依族服饰中蕴含的原始意象具备整合性,其中蕴含着明显的深厚的民族特征。布依族服饰并未在工业文明中丧失其深厚的人文内涵,其流传下来的原始意象是与先民一脉相承、深度融合的,传承了先民的物象审美思维,让物我、主客、个体和集体构成融洽的关系,将宗教、图腾、习俗、神话和地域等元素在服饰审美意象中整合成一个整体,固化为稳定的布依族意识。在服饰上,我们很难区分个性和分类,但是可以从年龄、性别上对特征进行区分,在穿着各色各样服饰的人群中,我们能够很容易辨识出布依族人,因为布依族服饰的原始意象是对民族特色文化的记忆整合,这种原始意象在众多民族中是独有的。 4布依族服饰的符号寓意 第一,服饰是一种语言,是一种系统的符号状态。对民族服饰来说,其结构、符号之间的联系,构成了具备文化内涵的系统,上衣、裤子、帽子、鞋子、饰物协调起来,才能展现出审美和实用价值。布依族服饰中的符号具有整体联系,是一个严密的集合体,服饰中的长裙、长裤、鞋子和包头、饰物构成了一个有特色的整体,使得整体功能展现出服饰特有的审美和适应性。从布依族女子的服饰系统来看,从内外衣的搭配到包头布的选择,再加上裤子或者裙子的配置,白、青、蓝各种颜色相互协调,构成了整体系统,显示出了女子服饰的独特韵味。 第二,符号是意义世界的构成部分,作为一种二元结构,包括表示成分和被表示成分。布依族服饰中的表示成分是丰富的,其内涵也是深厚的,包括了图腾、宗教、神话、习俗、禁忌、审美等多方面的寓意。有些服饰符号的被表示成分是很容易被人们理解的,如牛角帕表示对牛图腾的崇拜,百褶裙表示成分是深层次的,表示了对自然的崇拜。 5布依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近年来,在政府的推广和支持下,布依族服饰得到了有效的传承,并多次举办刺绣竞赛,对布依族服饰的发扬光大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努金能够调动服饰生产者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布依族服饰的名声得以传播出去。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去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了解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在布依族地区,发展旅游的过程中,也使得布依族服饰的知名度逐渐扩大,以布依族服饰制作为生的当地居民也可以获得丰厚的收入,在传承服饰的同时,也促进了布依族服饰的创新和开发。同时,布依族服饰还应当依托于旅游事业的发展,开发并创新出更多特色产品,可以将布依族服饰中的特色元素加到旅游产品上,形成有民族特色的产品,例如可以将布依族服饰缩小成人偶的小衣服,让游客带出去。 6结语 布依族服饰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源于自然,并展示了人们在自然中生活、祭祀、崇拜等活动中形成的特色文化,以花纹、图案、

黔南布依族的文化

贵州民族大学2011—2012学年民族理论的课外作业 学院:理学院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班级: 2009级 姓名:莫莉娟 学号: 200910010024

黔南布依族的文化 布依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贵州省有200多万人,占布依族人口的95%以上。主要聚居在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贵州的都匀、荔波、独山、平塘、镇宁等10个县(市)。其余散居于云南、四川、广西等省(区)。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虽然我们没有自己的文字,但语言还是流传了下来,主要是靠上一代人对下一代的传授、交流。下面我们来了解黔南布依族的文化。 食俗:黔南布依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的历史较为悠久。我们闲时每日两餐,忙时三餐。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小麦、高粱、薯芋和豆类为辅,肉食主要来自家畜和家禽,烹调方法多为烧、煮、爆、炸、腌、冻,一般不吃生食。酸菜和酸汤几乎每餐必备,尤以妇女最喜食用。我们都善制作咸菜、腌肉和豆豉,民间特有的腌菜“盐酸”、“虾酸”、“臭酸”驰名中外。还有血豆腐、香肠及用干、鲜笋和各种昆虫加工制作的风味菜肴。还善于调制糟辣、面辣和泡菜,以香鲜酸辣为美。酒在我们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后,家家都要酿制大量的米酒储存起来,以备常年饮用。布依族喜欢以酒待客,不管来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为先,名为"迎客酒"。饮酒时不用杯而用碗,并要行令猜拳、唱歌。黔南有一种茶不仅味道别具一格,名字也十分好听,这就是姑娘茶。清明前夕,姑娘上山采回茶尖嫩味,热炒后保持一定的湿度,然后把茶叶一片一片叠成圆锥体,晒干,然后再经过加工,就做成一卷一卷圆锥体的姑娘茶了。姑娘茶不仅形状优美,而且质量精良,是茶叶中的精品。这种茶叶只赠亲朋好友,在谈恋爱或订亲时,由姑娘赠送给情人。姑娘茶,姑娘采,姑娘做,这就是姑娘茶茶名的来历,我们黔南主要以“都匀毛尖”闻名。 传统节日:有的节日与汉族相类似,如"了年"(正月最后一天、三月三(地蚕会节)、四月八(牛王节)、六月六(祭盘古)、七月十四(鬼节)等。其中,正月初九"煮生食",正月三十吃"芝麻油团耙",三月三吃“苞谷花”,四月八吃"四色糯米饭"还有冻死老母鸭的说法,六月六吃"煮鸡",七月十四演干豆花(是

十种少数民族服饰的介绍

教授老师:吴日岗 系别:中文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级﹙﹚班 学生:蓝肖肖 学号: 十种少数民族服饰介绍 、壮族服饰 壮族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地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色彩艳丽著称,还有风格别致地“蜡染”也为人们所称道.在服饰上男子与汉族无多大区别,,女子则多姿多彩,特别喜欢在鞋、帽、胸兜上用五色丝线绣上花纹,人物、鸟兽、花卉,五花八门,色彩斑斓.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地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扣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穿宽大裤,短及膝下.有地缠绑腿,扎头巾.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头巾),夏天免冠跣足.节日或走亲戚穿云头布底鞋或双钩头鸭嘴鞋.劳动时穿草鞋.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壮族妇女地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她们一般地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地围裙.上衣着藏青或深蓝色短领右衽偏襟上衣(有地在颈口、袖口、襟底均绣有彩色花边),分为对襟和偏襟两种,有无领和有领之别.有一暗兜藏于腹前襟内,随襟边缝置数对布结纽扣.在边远山区,壮族妇女还穿着破胸对襟衣,无领,绣五色花纹,镶上阑干.下穿宽肥黑裤(也有地于裤脚沿口镶二道异色彩条),腰扎围裙,裤脚膝盖处镶上蓝、红、绿色地丝织和棉织阑干.劳动时穿草鞋,并戴垫肩.在赶圩、歌场或节日穿绣花鞋.壮族妇女普遍喜好戴耳环、手镯和项圈.服装花色和佩戴地小饰物,各地略有不同.上衣地长短有两个流派,大多数地区是短及腰地,少数地区上衣长及膝.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傣族服饰 傣族服饰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地装饰意味,颇能体现出热爱生活,崇尚中和之美地民族个性.富于热带、亚热带旖旎风光地傣族服饰,也是独具民族特色地.傣族男子一般喜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多用白布、永红布或蓝布包头.妇女服饰,因地区而异.德宏一带傣族妇女,婚前多穿浅色大襟短衫,下穿长裤,束一小围腰,婚后穿对襟短衫,花色或黑色统裙.西双版纳地傣族妇女上着白色、绊色或天蓝色等紧身内衣,大襟或对襟圆领窄袖衫,下身多为花色长统裙.各地地傣族妇女均很讲究发饰.青年妇女多结发于头顶,也有束发垂脑后地.平日多于发上扎以帕或插梳子,天冷则顶花头巾.若逢节日喜庆,姑娘们尤爱在发会上插缀鲜花并洒香水,再穿上用绸缎、尼龙、灯芯绒、金丝绒等缝制地精美衣裙,盛装打扮,更感妩媚.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独龙族服饰 龙族地传统服装一般穿黑白直条相交地麻布或棉布衣,下穿短裤,习惯用麻布一块从左肩腋下斜拉至胸前,坦露左肩右臂.独龙族地佩饰也颇具特色,用地不是金银珠宝而是山中地藤条,男女均喜欢用染色红藤作为手镯和腰环饰物.独龙族男女均喜爱装饰品,男子外出时要佩上腰刀、弩弓,女子常常披挂五颜六色地串珠、胸链、耳环,甚至铜钱和银币也常挂在颈上和耳下.同时妇女出门要身背精致地篾箩,既美观又实用,为独龙女子装饰自己地组成部分.男子出门必佩砍刀、弩弓和箭包;妇女头披大花毛巾,项饰料珠.男女不戴帽,多披头散发,赤足.妇女穿长袖衣裙,并佩戴彩色料珠链串,男子喜欢挎腰刀,弩箭.独龙族精于纺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