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服饰上的图腾崇拜

布依族服饰上的图腾崇拜
布依族服饰上的图腾崇拜

布依族服饰上的图腾崇拜

内容摘要:布依族是古“骆越”人的一支,是古夜郎国的主体民族是一个古

老的民族,它也拥有其他同时期民族所拥有的图腾崇拜特征。布依服饰是布依族人传承自己民族特性的一个载体,同时也是见证布依族图腾崇拜变化的最佳纪录员。布依族服饰上的每一个图案都有它存在的现实意义,点点滴滴、一针一线绘成一幅布依人的图腾崇拜图。

关键字:布依族服饰图腾崇拜多样性

布依族源于我国古代百越的分支“骆越”,其“南北盘江与洪水河流域,是布依族最重要的发源地”[1]。历史上,布依族自称“布依”“布雅依”“布仲”“布饶”“布曼”,汉代以后,称为“僚”、“俚”,五代时称为“仲(种)家”。古越人是我国最早耕种水稻的民族,布依族是古越人的后裔,故布依服饰的产生,与农耕社会有密切的联系。布依族是个农耕民族,因此,特别崇拜与稻耕有关的自然物,如山、水、地、太阳、天、雷、谷种、树等。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虽然失去了原来的面目,但,人们的崇拜意识、崇拜观念仍没有消失,崇拜习俗随着布依族服饰的传承流传下来。

布依族服饰“以和为美”[2],彰显“素朴之色”[3],认同儒家“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也”[4]。布依族的服饰,在色泽上他们崇尚青色,多喜欢在青色这一基调上配以蓝色、白色为装饰:布依族男子包头帕或者戴斗笠,上身穿青布对襟或开襟短褂,下身着青布长裤;女子则包青布头帕,上身穿右开襟长衫,腰系一条褐色腰带,脚穿绣花鞋子,并用青、蓝、黑三色布条绣上花边,缝在袖口、背部、裤脚等地方。他们认为青色是自然最美的颜色,是农耕民族最朴实的象征,青、蓝色代表对自然的崇拜,白色代表对水的崇拜,黑色代表对天地的崇敬。

布依族人民在长期的认识自然、征服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渐渐对自然产生敬畏继而崇拜。“图腾崇拜则是原始人意识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处于混沌未分时,他们将自然物视为自己民族祖先或民族象征的幻想反映”[5]。朱狄说:“实际上图腾崇拜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原型事物本来面貌的丧失而变成神灵,在图腾形象由具象走向抽象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也许并不是博厄斯所设想的那种解剖学意义上的方便原则,而是一种把图腾事物神化的抽象原则。只有当图腾事物变成为无法辨认时,它才不仅从精神上而且从外形象上具有强大的神秘力量”[6]。这些对图腾崇拜的解释都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崇拜和依赖,图腾崇拜已成为人们心灵上的寄托,且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以不同的方式将其传承。

布依族服饰上有着各式各样的图案,它们并不是空穴来风每一个图案都有它特殊的含义。布依族人将自己的图腾崇拜通过一针一线绣在了自己的服饰上,他们认为服饰上的图腾能庇佑他们并给他们带来好运,自己虔诚地绣上那一幅幅图

腾不仅是对自然的敬畏更是对神明庇佑的最好的回赠,也是对子孙后代的无限祝福。布依族人崇尚自然从他们服饰上复杂多样的图案上不难看出,他们有多种图腾崇拜,自然界的万物都是他们崇拜的对象,笔者在这里做一个简单的区分。

龙图腾

古代文献中记载:“常在水中,故断发文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也”,“文身断发,以避纹龙之害’(《汉书·地理志》)。布依族崇拜龙图腾,这从流传下来的许多有关龙的神话传说中可以看出,如罗平收集到的就有《黑龙斗白龙》《神龙战铜鼓》等神话,而服饰上布依族人喜欢以铜铸“龙宝”挂在身上作饰物,上扎各色花朵,以示吉祥。布依族服饰上常见的波纹、漩涡纹图案就更为抽象,几乎接近几何图形,有的学者认为这是象征符号,象征的是南北盘江,笔者认为这种看法值得商榷。笔者觉得波纹图案,也许是龙图腾的变形,因为龙是皇家的象征,而布依族又以龙为图腾,为了避讳所以在制图时就以简代繁,以龙纹图饰象征龙图腾。龙纹图饰也是许多民族服饰中常见的,它通过对龙形的变形、夸张,抽象为简练的龙纹。至于漩涡图案肯定也是布依族先民某种图腾物象的简化、变形,只是我们目前还未能对它加以解读。

鱼图腾

古越人的《都匀南齐以上考》一书,认为在南齐以前,南中地的乌江以南,均属古越地,是古越人活动的地区,布依族的先民是古代“骆越人”的一支。“骆”是夏越民族最早的名称,说明布依族与夏越民族存在同源关系。夏民族原本称骆”,后因禹立国为“夏”而始以“夏”名。在汉语古音里禹、夏、鱼、鲛四字音韵相通,属于同源词。禹的原形是鲨鱼,可见古“骆越人”的后代布依族崇拜鱼,以鱼为图腾绝非偶然[7]。布依族是种植水稻颇为悠久的民族,村寨一般依山傍水,因而熟悉鱼的生殖繁衍过程和习性。布依族原始先民以鱼为图腾崇拜物,并从鱼身上抽象出在布依族服饰及蜡染中常用的三角纹和菱形由于鱼产子多,其腹内多子,因此鱼的原始寓意是象征生殖,对鱼的崇拜是对鱼的生殖能力旺盛的崇拜。

现镇宁慕役一带的布依族,在生育后的中年妇女,都要改戴银碗。碗上织有水纹和鱼、虾、蟹等图案,银碗下吊有一对小银鱼,走起路来,叮吟作响。布依族蜡染图案,以鱼为题材的图案还有:以鸡和鱼为题材的蜡染,象征万事吉利,年年有余(鸡有“吉”的谐音,鱼有“余”的谐音)。鱼纹和莲纹组合象征“年年(莲莲)有余(鱼)”等。鱼被作为纹样历史悠久,在出土的史前陶器,玉器中就有鱼的纹样。《山海经·大荒西经》云:“有鱼偏枯,名日鱼妇。颛顼死即复苏。”对此,神话学家袁珂先生译为:“有一种鱼,半身偏枯,一半是人形,一半是鱼体,名叫鱼妇,据说是颛顼死而复苏变化成的。[8]”布依族民间流传着各种关于人鱼结合繁衍后代的神话传说。

其他图腾

布依族女子服饰纹样多与生产生活相关,并且每种纹样都具有特定的含义。谷粒纹与谷神崇拜有关,鱼骨纹来源于鱼图腾,水波纹、漩涡纹与水崇拜有关,螺旋纹与蛇崇拜有关,龙纹来源于龙图腾,圆圈纹与太阳崇拜有关,云雷纹来源于天崇拜,齿形纹与山崇拜有关[9]。如云南罗平、黔西南的布依族妇女传统上有一种“牛角帕”头饰,妇女头上包裹着两只尖角往左右延伸的帕子,形状恰似两只牛角,这实际上是布依族先民“牛”图腾崇拜的遗迹。

至于花草和其他动物的图案在布依族服饰上也极为常见,比如竹是布依族的

图腾之一,布依妇女的竹壳长帽就用竹皮假壳制成,上系花头帕,以示对竹的尊崇,而花帕上还有牛羊鱼龙图案,布依语叫“万私”,象征“万贯金银”;有太阳海水图案,布依语叫“荅令”,象征着光明和幸福。布依族服饰上还有一些花纹图案,其原型物象在漫长历史的消磨中已弱化了原先的物象特征,或发生了变形,有的只成为一些几何形图案,如贵州镇宁布依族妇女的百褶长裙,以白底蓝花的蜡染布做成,花形由若干亮晶晶的“水珠”组成辰,分成两排椭圆形的图案,围绕着一个太阳运行,“水珠”即星辰,图案暗示着布依族先民关于日月星辰的神话传说和图腾崇拜[10]。再如布依族服饰上常见的“卍”形,这个图案在藏族文化中是太阳形象的变形、抽象,是象征光明的符号,在苗服饰中也常见这个图案,布依族服饰上的“卍”很可能就隐含着太阳神话的意义。

图腾崇拜是为了保佑生产、保佑生存,在这种意义上说,它的目的是实用。图腾纹样也由于崇拜意识、生产技术提高的作用逐渐从原型中抽象化为几何形式。在布依族服饰上,无论是那些现今还流行着有关神话传说的样式、花纹图案或者那些有迹可寻、可以解释的样式、图案,还是那些无法理解、也无法解释的样式、花纹图案,我们都能从中品味出一种原始、朴拙、粗犷而神秘的原始审美意象。可以肯定,它蕴涵着远古布依族世界从器物到精神文化,包括神话、巫术、图腾、宗教到生活习俗等各方面的原始意蕴,因此,它有厚度、深度和广度。服饰上的图腾是布依族人真性情的传播载体。

结语

服饰既是物质文化的结晶,又具有精神文明的含蕴,民族服饰总是包蕴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布依族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深涵着广泛而深厚的原始意蕴和符号结构功能寓意,从而让我们认识、了解布依族人的农耕图腾崇拜。布依族民族纹样的运用,在蓝青和白色的服饰色彩感觉中,丰富了服装装饰细节,多种纹样组合背后的文化内涵,让布依族服饰具有“史书”般的历史感。文化人类学告诉我们:人类在上占时代都有过一段图腾崇拜的历史。布依族经历图腾崇拜的历史阶段,在该族妇女服饰中图腾崇拜纹样可以得到证实,布依服饰是布依族这个稻耕民族图腾崇拜的符号,是“穿在身上的无字史书”,是原始自然宗教的“活化石”[11],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而且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圣敏.中国民族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325.

[2]、韦磐石.论布依族文化审美情感的当代价值取向[J].兴义: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报.2010(1).

[3]、周帆.贵州少数民族文艺审美意识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2010.

[4]、孔颖达.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布依族简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6]、朱狄原始文化研究:对审美发生问题的思考[M] 广州三联书店1988

[7]、刘付靖.禹神话与上古南岛语系民族的鱼类和爬行类动物图腾崇拜[J].武汉:中南民族大

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4): 65-69.

[8]、谷因.布依族鱼图腾崇拜溯源[J].北京:民族研究, 1999(1): 44-48.

[9]、《贵州通史》编委会·贵州通史简编[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

马启忠论安顺布依族的服饰文化[J] 安顺学院学报第11卷第2期2009年4月[10]、张建敏布依族服饰、蜡染中的鱼图腾崇拜与审美特征贵州大学校报艺术版卷24

(1)2010.3

[11]、中国历史文献研究所和贵州历史文献研究所合编·学者笔下的贵州文化———贵州文

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D].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新课程背景下的布依族民俗研究与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新课程背景下的布依族民俗研究与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2-10-24T10:05:15.00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2年10月总第67期供稿作者:王倩[导读]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上规定“认识中华民族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还指出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王倩贵州省册亨县民族中学552200 摘要: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上规定“认识中华民族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 文化的营养”,还指出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确,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那么如何将弘扬民族精神贯穿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呢?我想借助“中华民俗”这把金钥匙,在轻松的氛围中渗透民族精神。关键词:新课标布依族民俗民族自豪感提升策略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校本研究日益成为广大中小学管理者和教师关注的对象,如何认识新课程与校本研究的关系,以新课程为导向如何开展校本研究,校本研究实施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已成为当今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上规定“认识中华民族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还指出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确,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那么如何将弘扬民族精神贯穿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呢?我想借助“中华民俗”这把金钥匙,在轻松的氛围中渗透民族精神。 一、布依族民俗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布依族民俗文化,从居住、服饰、婚姻、节令、丧葬、宗教信仰等方面观察,有许多“土著”(原住民)的痕迹。虽然千百年来已逐渐演变,且受外来文化影响,现在很难确认其历史原貌了,但是,仍可以从中窥见一些布依族民族文化的特点。即使与其他民族习俗文化交往融合,布依族仍牢固地保存着本民族的许多习俗文化。布依族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彩: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狮子舞》、《糖包舞》等;传统乐器有唢呐、月琴、洞箫、木叶、笛子等;地戏、花灯剧是布依族人喜爱的剧种。布依族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由农家自己纺织的布依土布久负盛名,近年来,专门生产布依织锦、蜡染布和民族工艺服装的企业相继建立,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和欧美等地。 除此之外,我还从布依族民族服饰﹑民族英雄事迹﹑婚恋趣话、民间音乐等方面作了深入探讨.。当我们找到了“民俗”这把金钥匙,更要拿好这把钥匙,打开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大门。“渗透”是语文教学中进行民族精神培养最有效的途径,只有以读为本,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发掘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发挥文中形象的感染力,才能水到渠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渗透中华民俗知识,并将这种意识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的始终,落实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二、渗透民俗内涵,贯穿教学始终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它本身与思想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以文学作品为主的教学内容更显示出民族精神培育的特殊优势。语文教材中含有民俗知识的课文约占70%左右,思想内涵盈溢,道德营养丰富。首先我选取了以下几篇明显的文章为例,不难发现,其中的中华民俗特色洋溢于字里行间: 高中必修二《采薇》《故都的秋》高中必修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谈美》高中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说“木叶”》首先,教师必须有这样的渗透意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是放在《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的第一条,显然突出了语文学科的德育地位与要求。 其次,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做好这种渗透的预设。教学预设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无论哪个教师,都应用心进行教学设计,哪里需要明理,哪里需要渗透,都要一清二楚、心中有数。根据我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尝试以下几个环节的预设: 1.在导语引入中渗透。 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环节,也是启动情趣的环节,如果抓不住这个环节,整堂课将会逊色不少。导语引入渗透方法很多,要引发学生的阅读动机,调动学生内心的积蓄和隐埋的情感,从而认真地去阅读、细微地去体会,这样的渗透才是有价值的。 2.在朗读讲解中渗透。 语文学科的重头戏是阅读教学,不论是记叙文、散文还是寓言故事和古诗,必须通过朗读讲解加以贯彻和落实,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一方面,教师可以以情激情,在朗读讲解中表现出来的鲜明的爱憎会深深地影响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形象分析,包括具体的情节、人物和事件,尤其是丰富的语言环境,将内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思想情感体会出来;教师还可以借助朗读和表演,范读、比赛读、感情读,读出不同的语调,读出词语之间、句子之间的停顿及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读出文中的内在感情,体会文中的“道”之所在,从而使学生倍受教育和感染。 3.在拓展延伸中渗透。 阅读教学是为了学习内容、感悟体验、净化心灵,同时更好地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因此,拓展延伸是开发中华民俗内涵的途径之一,能拓展延伸到课外读物,也能拓展延伸到生活经历,还能拓展延伸到社会实践。 4.在作文教学中渗透 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动笔写写家乡的风俗,这也是一种渗透。如《春节民俗》是依托综合性学习蕴涵的“民俗文化”生成优质的作文资源。浓郁的中华民俗文化情结凸显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这类综合性学习资源增强了学生对祖国、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受到民族人文情感的熏陶,激活了学生积极的写作动机,学生在热闹喜庆的氛围中捕捉到了许多特别鲜明的习作素材。 三、从民俗内涵到民族精神的提升策略 中华民俗的内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当不露痕迹地渗透,达到 “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效果。有人曾经用雨水渗进墙壁的说法来解释“渗透”,这是非常形象的,也是十分恰当的,只不过待到晴天时,墙壁会有明显的痕迹。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民族精神应当是不经意的,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我尝试的策略是: 1.钻研教材,寻找渗透点。

布依族婚姻礼仪

布依族婚姻礼仪 吴文定Ξ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政教系,贵州都匀558000) 摘 要:布依族婚姻礼仪是布依族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其中积淀的思想和文化反映了布依族人民对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及道德观念的选择。 关键词:布依族;婚姻;礼仪 中图分类号:k892.3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769(2002)05-0053-04 The Wedding Etiquette of the Buyi People WU Wen2ding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Dept.,Qiannan Teachers College f or N ationalities,Duyun558000,China) Abstract:The wedding etiquett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radition in the social life of the Buyi people.Deep inside the e2 tiquette,we can find the cumulative ideas and culture which reflect the Bu yi people’s own choice of their unique living style and moral criteria. K ey Words:Buyi people;marriage;etiquette. Ξ收稿日期:2002-10-13 作者简介:吴文定(1973—),男,布依族,贵州都匀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布依族文化。

关于布依族服饰

布依族男女多喜欢穿蓝、青、黑、白等色布衣服。青壮年男子多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衣)和长裤。老年人大多穿对襟短衣或长衫。妇女的服饰各地不一,有的穿蓝黑色百褶长裙,有的喜欢在衣服上绣花,有的喜欢用白毛巾包头,带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饰物。惠水、长顺一带女子穿大襟短衣和长裤,系绣花围兜,头裹家织格子布包帕。花溪一带少女衣裤上饰有“栏干”,系围腰,戴头帕,辫子盘压头帕上。镇宁扁担山一带的妇女的上装为大襟短衣,下装百褶大筒裙,上衣的领口、盘肩、衣袖都镶有“栏干”(即花边),裙料大都是用白底蓝花的蜡染布,她们习惯一次套穿几条裙子,系一条黑色镶花边的围腰带。婚前头盘发辫,戴结花头巾;婚后则改戴"假壳",用青布和笋壳做成。 在罗甸、望谟等地的布依族妇女,都穿大襟宽袖的短上衣和长裤。睛隆、花溪等地的妇女穿长到膝部的大襟短上衣和长裤,衣襟、领口、裤脚镶有花边,系绣有花卉图案的围腰,她们头上大多缠有青色花格头巾,有的脚上还穿细尖尖而朝上翘的绣花鞋,也有的穿细耳草鞋。都匀、独山、安龙等县部分地区布依族妇女的服装和汉族妇女基本相同。布依族妇女喜戴银手镯或骨手镯,戒指、银簪、项圈等饰品。 额布依族服饰面料多为自织自染的土布,有白土布,也有色织布。色织布多为格子、条纹、梅花、辣子花、花椒、鱼刺等图案,多达两百多种。服饰色彩多为青蓝色底上配以多色花纹,有红、黄、蓝、白色等,即庄重大方,又新颖别致。反映了他们纯朴善良、温和热情的性格。 布依族服饰的制作集蜡染、扎染、挑花、织锦、刺绣等多种工艺技术于一身,反映了他们独有的审美特征除了同南方诸民族一样使用蓝靛染布以外,布依族还采用了古老的扎染技术,把织好的白布摺叠成各种图案,用麻线扎好进行浸染、漂洗,最后成为蓝底白花的各种图案。 布依族姑娘从小就有制作蜡染的灵气,她们所穿的衣服大都是自己亲手缝制的,合身得体,古朴典雅。姑娘们穿上自制的蜡染裙,由于冰纹和花纹排列的和谐完整、层次分明,走起路来富有变化,节奏感和韵律感强。这些工艺与图案的综合运用,再与人体线条统一起来,动静结合,给人以强烈的美的享受。

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概况

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概况 从类型上看布依族民居建筑不是通常所谓的经典建筑也不是所谓的通俗建筑,而是民俗学重点研究的民间建筑,是我国最早的民居形式之一的干栏式民居建筑,它与庭院式、穴居式、蒙古包式等建筑类型有很大区别。其房屋顶一般为悬山式,还有少量的歇山顶和重檐,由于对汉文化的借鉴,也有少量硬山式的屋顶,有的外围加上高高的马头墙护体起到防火防风的作用。硬山式的屋顶与山墙平齐,所以主要适合于干旱少雨的北方地区,而悬山式屋顶伸出山墙之外则适合于温和多雨的南方气候类型。因为悬山式屋顶不仅有前后出檐,在两侧山墙上也有出檐,能更好的遮挡雨水,减少风雨对房屋的侵蚀,布依族民居选择悬山屋顶,并非具有民族性,而是区域性气候使然。 布依族民居大体类型除了布依族先民从巢居延续来的上层住人下层养猪牛的干栏式以外,还有与其它民族文化交融的平地楼形式。就房屋的单体结构来看,其房屋类型是对中国古建筑中的穿斗式结构的继承发展,其内部全部采用的是传统的榫卯(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穿合,不用一钉一铆。从就地使用的建筑材料来看主要又有石板房和木楼两种。 从历史上来看,远古时代的布依族先民曾采用什么样的住房形式,由于目前民族学、考古学资料没有为我们提供有关这个问

题的足够证据,同时因布依族没有本民族文字(现代的文字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制的)加以记载,因此到今天为止我们仍不能考证。关于布依族干栏式建筑的历史信息在一些汉文文献中有零星的记述。不过,?干栏?一词直到南北朝时期才在史籍中出现,之前都说?巢居?。布依族源于我国先秦时期的百越人(?布依族?这一名称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定的)。20 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考古学家们在浙江、江苏、江西、湖北、广东、广西等原百越民族的发祥地和分布地,陆续发现了7000多年以前古越人的一些建筑遗址。从结构特征上看,与后来的干栏建筑极其相似。同一时期在云南、湖北等地发掘的青铜器时代的遗址和器物上也发现了干栏建筑的遗址和铸型。说明了干栏式建筑是古越人典型的居住形式。对干栏这种建筑形式的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著作,当时称为?檐巢?、?巢居?、或?构木为巢?。特别是晋代张华著的《博物志》里面记载:?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这样就一语道破,?巢居?这种建筑形式是南方越人的典型居住特征。而?干栏?一词直到南北朝时期才在史籍中出现,?干栏?又作?干阑?、?杆栏?、?阁阑?、?高栏?、?葛栏?、?麻栏?等。《魏书》(第 101 卷)记载,僚人?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阑’,干阑大小,随其家口之数。?现在大多数学者的看法是:上层住人,下层养畜即为干栏。 从上面众多的历史文献资料可以看出,布依族曾经有过巢居的历史。在对六枝特区调查采访中,捞河(己酉、大寨、箐脚寨

布依族民俗风情

布依族民俗风情 1、源流与分布 布依族是我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云南、四川的部分地区也有分布。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云南布依族人口有5.46万余人,主要聚居在曲靖市的罗平县、富源县,罗平县布依族人口占据了云南全省该族人口的70%,主要集中在其南部、东南部的南盘江、八大河、块择河、多依河、黄泥河流域的八大河布依族乡等几个乡镇。 布依族与壮族有同源的关系,由古代百越人中的“骆越”及后来的“僚人”逐步发展形成,自称有“布依”、“布越”、“布饶”、“布曼”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共同自称,统一用“布依”作为民族名称。 布依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无方言差异,只有土语的区别。现在云南布依族男女老幼均通用壮话、汉话,只有在日常用语中,还保留少量布依语的词汇。布依族历史上没有文字,民间保存的宗教祭祀用书是用汉字作记录符号所记录的经典。1956年,国家为布依族创制了以拉丁字母拼写方法为基础的布依文,但在云南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应用。 2、民居民俗 云南布依族居住地区多为喀斯特丘陵地貌,山川起伏,河流纵横,风光秀丽,水力资源、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素有“布依水乡”或“水乡布依”的美称。云南有名的“罗平多依河—鲁布革”风景区即是美丽的自然风光与布依族风情融为一体的著名旅游地。布依族村寨多依山傍水,竹木掩映,一般二三十户自成村落,同村寨的人家大多有血缘亲属关系。房屋依山建筑,层叠而上,不论干栏、竹木、土石或砖瓦式结构,都错落有致,别具一格。 布依族的建筑形式较完整地保留了百越民族干栏式建筑的风格,与傣家竹楼很相似,所不同的是用木头作为主结构,竹子仅做篱笆围墙或铺地板作晒台。居住在半山的村寨,房屋依山而建,形成半干栏式建筑风格的“吊脚楼”,使建

布依族历史文化

布依族历史文化 一、布依族概述 布依族历史悠久,名称繁多,古代称“濮”或“僚”、“都匀蛮”;唐代史称“西南蛮”,宋元以后称“蕃”、“仲家蛮”;元、明、清称“八番”、“仲苗”、“青仲”、“仲家”、“水户”、“仲蛮”,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布依族。布依族早在上古就生活在今贵州地区,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原驻民。布依族与壮族同源,由古代的“僚”、“百越”、“百濮”等部族演变而来。 布依族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大约于春秋战国至西汉末年,处于奴隶制社会阶段。隋唐时期,封建领主经济兴起,王朝始给其首领封号,实行羁縻政策。至明代土司制度日臻完备。至明末清初,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大批湖广、四川等地汉民进入贵州,市场交换日益繁荣,出现了诸如贵阳、安顺、都匀、独山、兴义等重要市镇和商业贸易中心。 据1990年的人口统计布依族人口2545059人,主要聚居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安顺地区和贵阳市,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铜仁地区、遵义地区、毕节区、六盘水特区及云南的罗平、四川的宁南、会理等地也有分布。 布依族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宜于农耕,农业以水稻为主。布依族大多居住在平坝、河谷或依山傍水之处,故素有“布依水乡”、“水乡布依”的美称。布依族地区林业也较发达,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区之一。 二、布依族文化之语言文字 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与红水河南岸的壮族北部方言略同,部分兼通汉语,使用汉文。布依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三个土语区,过去没有文字,1956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方案。 三、布依族文化之宗教信仰 布依族信仰多种神灵。山有山神,水有水神,社有社神,每个村寨都建有土地庙。一些古老或奇特的大树,或巨石悬崖以及山洞,都被认为有神灵。甚至耕种的水田也有神。有的还供雷神、门神、灶神、龙王等等。自明及清以后,佛教、道教、天主教传入布依族地区。布依族的祭祀和占卜都由本民族“濮摩”即巫师主持。占卜分为鸡骨卦、竹卦、蛋卦、米卦等等。鬼神有善恶之分,认为善神能赐福于人,保佑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恶鬼则相反,可捉弄人生病,降下灾祸。信仰的神,每一种都是一大集团,每个集团有若干成员。神灵之间有等级之分,各有名字和职司,职司最高者为“报翁”,即皇帝。还有统领军队的将领、执法的法官等等。布依族除既有的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以外,道教、佛教的许多神祗和菩萨亦受到敬奉。 四、布依族文化之文学 布依族的文学艺术丰富多彩。其题材广泛、意境优美、语言生动、富于想象力,而且有独特的格律和韵律。民间广泛流传有神话、故事、童话、寓言、谚语、诗歌等口头文学,传述古老的民族历史,歌颂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 神话传说:神话传说有《洪水潮天》、《十二个太阳》、《报老多采青石盖天》、《赛胡细妹造人烟》、《卜丁射太阳》、《茫耶寻谷种》、《三兄弟找水》等,都是人们喜爱的作品。类似传说还有很多,如《花溪的传说》、《三月三的由来》、《六月六的由来》等。有关乐器的传说有《铜鼓的来历》、《月琴的来历》、《姊妹箫的来历》、《勒尤的故事》等等。 诗歌:民间诗歌是布依族的韵文作品,种类较多,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劳动歌、叙事诗、习俗歌、盘歌、情歌、苦歌、儿歌等。劳动歌有《种秧歌》、《棉花歌》、《刺绣蜡染歌》等。习俗歌有《造酒》、《敬酒歌》、《接亲歌》、《送亲歌》等。情歌有《月亮歌》、《只要哥真心》等。儿歌有《小青蛙》、《巴山豆》、《燕大哥》等。叙事诗有《河东与河西》、《王仙姑》、《南荷班》等。 戏剧:地戏:因为是在平地演出,不搭戏台,所以称为地戏。民间传说布依族演地戏是

布依族风俗体验馆

布依族风情体验馆 项 目 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 2012年2月20日

目录 第一部分项目总论 第二部分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可行性 第三部分项目产品市场分析 第四部分加工项目产品规划方案 第五部分项目建设地与土建总规 第六部分项目环保、节能与劳动安全方案 第七部分项目组织计划和人员安排 第八部分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第九部分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第十部分项目不确定性分析 第十一部分项目效益评价 第十二部分项目风险分析及风险防控 第十三部分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部分项目总论 布依族是我国人口数量最多的几个少数民族之一,源于古代“濮越”(又称“百越”、“越骆” )中的一支,属古越民族,属汉藏语系壮侗族壮傣语支。“百越”是多个少数民族的合称,宋朝人罗泌的《路史》说:“越常、骆越,瓯越、瓯皑,且瓯、西瓯,供人,目深、摧夫、禽人、苍吾、越区、桂国、损子、产里、海癸、九菌、稽余、北带、仆句、区吴,是渭百越。”秦汉时,相关史籍则泛称中国南方的民族为“越族”,有“北方胡、南方越”之说。西晋永嘉年间,中原战乱,引发持续三个多世纪的中原汉人移民潮。与此同时,珠江流域各土著民族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的“百越”发展成为俚、僚、蛮等族系,汉后始称俚僚。唐后期“俚”续渐消失。而取而代之的是“獠”。史籍常将俚僚并称,有学者据此认为俚僚本为一个族系,与汉族逐步融合者为“俚”,不融合者为“獠”(“僚”)。僚是壮语、布依语RAEUZ (我们)的汉语译词,《魏书》称为古南蛮的别种。在岭南地区,僚常和俚并称。在云南、贵州一带,僚常与濮相混。汉武帝开西南夷时,在夜郎境内的民族大部分为“夷僚”。从居住地及语言等民族习惯上看,布依族与壮族都应属于“百越”中“西瓯”的一支。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1700多万,2001年)。布依族自称“布依”、“布雅伊”、“布仲”、“布饶”、“布曼”,1953年经过本民族内部协商,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法定名称为“布依族”。 布依族有着悠久的民族史,民风淳朴。古往今来,布依族形成自己民族所独有的文化特征,语言、饮食、民居、服饰、娱乐、婚俗、丧葬仪式等都独具特色,建立布依族民俗体验馆,能增进各民族友谊,增强民族团结,增强各族人民凝聚力,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布依族民俗体验馆属民营企业,是布依族文化实业化的体现,也是民族文化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开创未来的平台。该企业由商人投资承办,接受工商管理部门管理,向国家缴纳税款,民俗专家、市场经纪人作出可行性研究报报告和创立指导,有广大民间艺人参与,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农村青年就业难、创业难的问题,减少人口“盲流”,缓解交通压力、经济压力,使东西部经济平衡发展。 该民俗体验馆在黔西南州兴义市设总部,在全州各景点设分店,按照一种经营模式进行操作,自负盈亏,定期交流各层次人员,共同推进黔西南州旅游业发展。 布依族有很多支系,由于地域原因和历史原因,各地穿着打扮、语言习俗、饮食习惯上又各有差异。大致来看,居住在黔西南州的布衣族可分为南北两个支系,普安、晴隆的布衣族属于北部支系(“布哪”),兴义、安龙、兴仁、贞丰、册亨、望谟的布衣族属南部支系(“布侬”)。从穿着打扮上看,兴义、安龙、兴仁的布衣族和贞丰、册亨、望谟的布衣族又有所不同。建立布依民族风情体验馆,能增进各地布依族之间的交流,加强民族认同感,还能向兄弟民族、向世界展示不一样的布依文化,让他们了解和体验到布依族,打消顾虑,增进团结,共创和谐。 布依民族风情体验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体验区:服饰体验区、饮食体验区、民居体验区。总部的体验区全方位展示各地布依族风情,分部的体验区重点展示当地布依族风情。比如在兴义总部的服饰体验区,就要展示盘江八县(市)布依族服饰,让游客全方位了解和体验到黔西南布依服饰。告诉游客:若想进一步了解和体验到,还可以到各地体验馆去体验。这样设置悬念,整体推进全州旅游业。 在布依饮食体验馆,可让游客全方位了解和体验到布依族糯食、素食、荤菜、野味,不同的季节设置不同的主题。如清明节、“七月半”展示花糯米制作,重阳节、农历十月初一、春节前后展示打糍粑等。 在总部的民居体验区,可以让游客了解和体验到布依族各支系民居特点与民俗,如婚丧习俗,剪纸染纸艺术、民间陶艺、布艺、木工、铁艺等等。一些濒临失传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得到应有的保护,比如铜鼓、干栏式建筑、八音坐唱、布依戏、民族语言、民

布依族简介综述

布依族简介 一、服饰 布依族服饰喜用青、蓝、白三种颜色。 解放前,布依族青壮年包头帕、头帕多为条纹和纯青两种,衣服作对襟短衣和长襟大衫,裤为长裤,裤脚较长,老年人多穿大袖短衣和长衫。(第二)土语区和(第三)土语区妇女之间服饰区别较大,解放后,布依族男子多穿汉族服装。(第三)土语区妇女服饰分为便装和盛装两种。 便装:衣服以蓝、青色为主,大襟短衣,领口处用衣料做盆花扣子钉上,胸前戴绣花蓝靛围腰,系鲜艳腰带(除已婚者),盘长辨盖以头帕,头巾共十二层,里面八层用棉布花线镶边,外面四层上下两端挑花织锦,已婚妇女不戴头巾,而戴用青布和竹壳做成的"更考"。 盛装:上穿斜襟短衣,绿色盘肩,用各色花线把两边小正方形摆成半圆绣在衣肩上,领圈右边挑花织锦。袖分三段,中间织锦,上下两段蜡染,衣服下部均为一寸宽的织锦镶边。胸前戴绣花围腰,系浅色腰带。下穿长至脚背的蜡染百褶裙。盛装在隆重的节日才穿戴,盛装的绣花织锦图案以几何图形为主,一套精美的盛装需三、五年才能做成。另有一种百褶裙,布依语称“粉令”,上部花纹与蜡染裙相同,但裙身系绛红色自染布料做成,古朴、典雅、庄重,多为老年妇女喜爱,于喜庆和隆重场合穿着。(第二)土语区妇女穿大襟衣和长裤,衣裤边沿镶有蓝杆和花边,系绣花围腰。 布依族青年妇女喜戴银制的虫、鱼、花、鸟头饰及银质或玉石手镯。 二、食 县内布依族以大米为主食,个别地多田少的村寨以苞谷为主食。喜糯食,逢年过节均要蒸糯米饭或打糯米糍粑。喜饮酒,多自酿自烤米酒和苞谷酒,一般为30度左右,四时皆有酿造。十冬腊月,要做糯米甜酒和糯米刺梨酒,以备

待客或自食。客至,必先饮酒,待客,一般男客男陪,女客女陪,长者和主客正坐,饮酒拈菜由长者带头。此外,布依族还好吃狗肉、牛肉。 三、住 县内布依族多依山傍水而居,几十户至几百户聚族为寨,小的村寨也有十多户,无单家独户散居者。 房屋建筑多因地制宜,利用斜坡建成楼房,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或前半部为楼房后半部为平房,楼底仍作牲畜圈舍,少数吸收汉族建筑形式,修成平房。房屋结构多为“内木外石”,柱头多用杉木、楸树或香椿做成,屋顶盖瓦或石板,家中生活用具有石碓、石磨、石钵、石槽、石缸,村寨多有石砌寨墙,附近山上也多有石屯,形成一种比较典型的石头建筑群。 布依族房屋,堂屋设有神龛,堂屋左右两边为灶房、寝室、客房,室内设有火塘作冬季烤火用,每个村寨寨中或寨旁建有土地庙供奉山神,也是聚会议事的地方。 四、家庭 布依族家庭为父亲家长制,父亲作为家长有掌握家庭经济和支配家庭成员的权力。家长年老去世后,由长子继承,素有“兄长为父、兄嫂为母”的传统观念。丈夫去世,妻子可继承和使用丈夫生前的,财产。妻子改嫁,则失去支配财产的权利。 布依族家庭结构有两代人的小家庭,也有三代、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儿女长大分家时,由家族长者出面主持,财产除了留给父母的“养老田”和未出嫁女儿的“姑娘田”外,其余田地和房屋均平均分给儿子,田地由长子选择,房屋由幼子选择。无嗣人家财产归其亲属继承,出嫁的女儿无财产继承权。分家后,父母多同最小的儿子居住。 五、婚姻

布依族服饰的设计心理探究

1布依族款式设计变化及心理 布依族服饰古朴典雅,这一特性与布依族人民日常生活环境相关,他们依山傍水而居,地处平脊的地理位置,最为古老的自耕自足的民族,布依族有着自己的独特历史文化与民族审美内涵,充分体现了这一民族的文化特性。服饰作为布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布依族服饰的蜡染在宋代时期便有了记载,在经过了几百上千年的演变,民族的不断迁移和与其他民族文化交融的影响,布依族的服饰特征也出现了一些的变化。 布依族服饰遵循了我国传统的上衣下裳的原则,前期以大襟衣和百褶长裙为主,细褶青裙多至二十几幅,在前期的农耕文明时代这样复杂厚重的长裙设计其实在人民劳动的过程中存在着不便的;乾隆年间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易裙为裤,妇女服饰渐渐的改为汉装,长裙变为长裤在行动上更为方便和舒适,节省了制作材料;一直到民国年间,服装款式在细节上有细微的变化,同当时汉族妇女穿的一样或基本相同。整体来说,服装款式的改良从厚重宽大的上衣下裙子过渡到衣服逐渐改短,改裙为裤,且裤脚逐渐变小,这样的变化与各民族文化相交融密不可分,同时从款式的便利性来看无不体现了情感化改良设计的关键要素,因此,民族服装设计受到生活环境与文化底蕴的影响,而情感和情绪在日常生活和服装设计决策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色彩运用与设计心理体现 民族服饰色彩体现了该民族的精神样貌,同时也是少数民族审美文化内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蓝色最为布依族的主导颜色,体现了独具特色的布依族文化传统,也 反映了其民族的审美心理,并且成为区分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文化标志,布依族服饰最重要的工艺是蜡染,这也就决定了这个民族的服饰色彩,色泽上主要以冷色系中的藏青,天蓝色为主,色彩整体的感觉比较典雅朴素,体现了布依族人民淳朴和谐的民族特征。 布依族人民的尚蓝情节,使他区别于别的民族,自耕、自织、自染的文化特性,让我们看到一个匠心精神的完美诠释。说到蓝色就不得不提制作染料的材料———蓼蓝,是一种草本植物,可作为药材使用,具有清热解毒驱蚊的功效,布依族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中,造就了蓼蓝生长得极度茂盛,当地人就地取材,取下蓼蓝得叶子后进行发酵和沉淀,得到了常见得靛膏,在染缸中放入配比好的蓝靛,加入水、米酒、明矾、糖等进行染料的配制,普通人在看似简单的染料配置中一般都会失败很多次,只有了解了染料的特性,反复实践和总结经验才能配置出活性的可使用的染料。 蓝色往往给人以神秘、宁静、素雅、和平的视觉感受,蜡染作为布依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观大方的民族服饰体现了布依人民沉郁、细洁、温婉的性格。蓝色是布依族的代表色,在独具特色的民族颜色上为了增添服饰效果的丰富性,加入了红色、黄色,让服饰的整体感觉生动性,彰显布依族人民特有的社会文化结构和文化历史意象。 3布依族服饰图案设计心理 图案是人类在进行社会活动中创造出来的艺术语言,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图腾崇拜体现着人类某一层度的功利性追求,对图案赋予意义,属于人类物质文化活动。布依族蜡染的图案有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内涵,内容极其丰富,图案的结构完整,雅致古朴,线条细腻、流畅。图案形式主要有适合纹样、对称纹样,抽象纹样等,最突出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是螺旋纹(铜鼓纹)、菱形纹、卍字纹,妇女的裙子用蜡染的图案有两种:一种是以卍字形连续回旋构成长方形图案,作裙的上半截;另一种是波点花纹或的几何图案,作为裙子的下半截。 同一图案对于不同民族有其独特的寓意,螺旋纹在布依族人民的心中就是族群团结平安的象征,显示了族群的宗族意识,这是源于他们生产与生活环境,是布依族民族的独特的文化内涵与真实写照。(表1) 图案蕴含的心理性是具有多样性的,作为符号形式体现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能让我们更好的认识民族文化和体会民族内涵特征,文字也属于图案的范畴,具有指示和标志作用。参考文献: [1]周国茂.山水布依[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14.[2]李广元.东方色彩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4. [3]布依族简史编写组.布依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4]诺曼.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5. 作者简介:苏成艳(1994—),女,汉族,贵州六盘水人,艺术设计硕士,四川师范大学服装与设计艺术学院,研究方向:服装设计 。 苏成艳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成都610101) 摘要:民族服饰大多以实用性和标志性为主,既要符合农耕文明服饰方面的实用性原则又要具有本民族的特色。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五彩缤纷,布依族服饰千百年来,妇女服饰变化极大,在抛开实用主义而言,是否还藏有情感化设计的因素在内呢?关键词:布依族;色彩;款式;心理探究中图分类号:J5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9)15-0108-01 几何纹样三角 纹、菱形纹、方格纹、齿形纹、螺旋纹、点纹、卍字纹植物纹样蕨菜花纹、茨藜花纹、牡丹纹、梨花纹、太阳花纹 动物纹样 蝴蝶纹、鱼鸟纹、龙纹 表1 CULTURE AND DESI GN -108-

布依族服饰介绍

《区域性与布依服饰》 题记: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有较强的民族性,不同民族不仅生产特点、生活习俗、语言、崇拜等不同、服饰也有明显的区别。在一顶的意义上讲,服饰也是区别不同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一个民族的服饰、与其他民族有别,往往就由此体现了该民族的区域特色。探讨民族服饰的产生、功能、意义、内容、形式,不仅能够加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摘要: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有较强的民族性,不同民族不仅生产特点、生活习俗、语言、崇拜等不同、服饰也有明显的区别。在一顶的意义上讲,服饰也是区别不同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一个民族的服饰、与其他民族有别,往往就由此体现了该民族的区域特色。探讨民族服饰的产生、功能、意义、内容、形式,不仅能够加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一、服饰与地理环境 自古以来,布依族就居住在我国的南北盘江、红水河流域及支流上。布依族传统服饰是男着衣衫,女着衣裙,妇女衣裙均有蜡染、挑花、刺绣图案装饰。布依族从古越人发展而来,其服饰也保留着古老的特点。《旧唐书.西南蛮》载?男子左衽、露发、徒跣,妇女横布两幅。穿中而贯其首,名为通裙。?在头饰上,布依族是包头帕,挽椎言《史记:西南夷传》谓:西南夷君长以十数,夜郎最大---此皆魁结,耕田,有巴聚。’布依族头饰

也沿袭古夷人的特点,由此可见,布依族服饰主要特征是穿裙、椎言、身、袖腿都比较宽松。布依族居住在亚热带地区,气候炎热温暖,这种宽松的衣裙、头饰符合气候的特点。有助以解除热感,达到通风、舒适、凉快的目的,为了防寒,常穿紧身衣,披长发。布依族地区雨量充沛,河流纵横,村寨就在山脚河边,依山傍水,腿袖宽松,便于雨季行走,跨河而过。至清初,布依族仍穿着传统的服饰。后来,服饰发生了一些变化,有些地方的布依族妇女易裙为裤,但仍把短衣长裙的服饰保留下来,作为礼服和寿衣。即使改裙为裤,仍是衣袖宽松,衣脚肥大,保持着传统的宽松特点。而镇宁、普定、水城等地的妇女至今仍穿古老的衣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布依族地区地形复杂,高山险地往往成为一个地方的屏障,呈现出许多区域类型和各种各样的区域服饰特色。因此,在统一的服饰类型中,又具有不同的区域特色,这种小区域服饰表现为河流所经主处,每进入一个区域类型,就有一种服饰特色,服饰类型是以河流为中心向两边扩散,以河段的不同地理条件而形成不同的服饰类型,而不是按行政区域而定。一种服饰类型不可能延续整条河的流域,但每一河段的两岸是同一类型,故出现同一服饰跨县、洲、跨省的状况。 纵观布依族服饰,其区域类型又与三个土语期相吻合,贵州西南部的望馍、册亨、罗甸、安龙、兴义、兴仁等县,属第一土语区,这一区域的服饰是大襟衣、大裤脚、盘肩,袖口、襟沿有图案纹样;中部地区的惠水、长顺、龙里、贵定、紫云等县、大部分为第二土语区,这一地区吧喜欢穿青、蓝色衣裤、头饰较复杂,服饰多样化。这可能与这一地区接近文化发展中心、地形较复杂多样有关。西南地区的镇宁、关岭、六枝、普定等县,

布依族节日文化内涵

二、布依族节日的文化内涵 民族节日是民族习俗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不同的人们共同体在生存繁衍中继承和流传下来的文化现象,它直接反映该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历史传统和心理素质。 布依族民族节日文化是指布依族所创造的在特定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形态特质的复合体,包括布依族的实物、信仰心理、价值观念、民族性格、思维方式、风尚习俗、伦理道德艺术等。它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布依族特色的文化,综合反映了布依族的政治、经济、生产、生活、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社会交往和共同心理,是布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布依族的节日,文化内涵丰富,教育面广。例如安龙县的“赶毛杉树节”,纪念在剪除恶人乃支的战斗中不幸阵亡的三名汉族将领。传说后人在三位将军的坟前栽了三棵杉树,仅几个月就成长为几人合抱的大树。千百年来,每年农历“三月三”或以后的第一个蛇场天,附近几县和广西等地成千上万的青年人成群结队,穿着盛装,弹着月琴,互相对歌玩乐,表示纪念。“赶干洞”和“赶查白”是纪念传说中的两对情人与封建礼教和地方恶势力作斗争,后人对他们的坚贞和勇敢表示崇敬和怀念。其他一些节日虽然带有祭祀禳灾祁福的内容,但主题都在订立乡规民约,保护生产和村寨平安,并预祝丰收等。其精神实质是让人们重视生产,严防偷盗,抵御外侮,过上平安幸福的生活。 中华各民族都有各具特色的民族节日。布依族的民族节日和各种集会,据不完全统计,一年之中就有80多次,而且因为居住地域不同和自然环境有别,这些节日的名称、内容、时间也不一致,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即使是较为统一的重大节日,如“年节”、“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各地的过法也各具特色。 总之,布依族的节日内容,体现出布依族人民的精神和气质,这种精神气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力量源泉,也是构建布依族地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文化基础。 三、布依族节日文化的社会功能 布依族节日的起源与农耕、祭祀密切关联。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实用主义的角度看,布依族传统节日最初是先民们同自然界作斗争,为了满足生存需要,祈求人畜兴旺,渴求平安吉祥。节日有利安排生产和生活活动。现在,布依族的节日除了满足生存、安全、教育、娱乐等需求外,还有文化、经济、政治等多重社会功能。 (一)增强布依族民族凝聚力,维护民族文化身份 布依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布依族传统节日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民族特色,深深扎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中,凝结着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布依族传统节日文化注重亲情、爱情、人伦关系,尊重自然。在布依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民族传统节日成为布依族凝聚力不可或缺的载体。“民族的凝聚力产生于构成该民族的所有群体和个人对该民族的集体认同,而这种认同不是靠外在力量强迫维持的,而是通过这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实现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民族文化特质的集体记忆”。[ 1 ]社会学观点认为,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这叫文化的整合功能。

布依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布依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发表时间:2019-08-14T10:52:30.813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19年6期作者:李先凤 [导读] 可以将布依族服饰中的特色元素加到旅游产品上,形成有民族特色的产品,例如可以将布依族服饰缩小成人偶的小衣服,让游客带出去。 册亨县文体广电旅游局贵州省黔西县 552200 摘要:服饰折射出来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民族服饰是民族的象征,是展示在世人面前的一种文化形象,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和符号结构,彰显民族的特色。因此,深入探究布依族服饰文化的内涵,并进行科学的传承与发展,是推动布依族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永久流传下去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布依族;服饰文化;传承与发展 1引言 一套民族服饰,不仅拥有独特的样式,还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整体意义上来说,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体现了精神文明的发展历程,其既有物质文化的智慧结晶,又包含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底蕴。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审美视角、精神心态等元素,都可以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被固定与服饰的样式、色彩中。因此,每个民族都有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通过服饰文化的解读,我们能够打开民族文化的大门、深入民族文化的含蕴。 2布依族传统服饰 在历史上,布依族就是一个擅长纺织、蜡染和刺绣。尽管布依族地区的服饰有所差异,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布依族服饰在图案、花样和纹路上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布依族男女喜穿黑、白、青、蓝、黑等色系的衣服,青壮年男子包头巾,穿对襟短衣和长裤,老年人大都衣着对襟短衣或者长衫;而妇女的服饰因地区的不同而带有差异,有的穿蓝黑色百褶长裙,有的穿绣花衣服,有的喜欢用白巾包头,带银手镯、项圈、耳环等饰物。惠水、长顺地区的女子大都衣着大襟短衣和长裤,脖系绣花围兜,头裹格子布包帕;花溪地区少女系围腰、戴头帕,辫子盘压头帕之上,等等。虽然布依族各地区服饰有所差别,但是整体上可以说是大同小异的,女子服饰大都以青色、蓝色为主,花色多种多样、色彩较为鲜艳,带有各种图案的刺绣,刺绣的花样奇特;以宽松为特点,主要是为了应对当地炎热温暖的气候。 3布依族服饰的原始意象透视 布依族源于古“百越”,秦汉之前称“濮越”或“濮夷”,东汉六朝称“僚”,唐宋称“蕃蛮”,元明清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称“布笼”、“土人”、“夷族”等,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布依族的文化、宗教、习俗仍然保持着传统,服饰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原始意象,正是这些历史文明沉淀下来的原始意象引领着布依族的价值观念。任何一个民族的审美情操都来自于民族历史的成长与积累,而民族历史中又包含了生产生活方式、气候环境条件、宗教信仰、特色图腾等因素,民族审美一经形成,都成为民族的共同意识,并在发展过程中整合各种历史资源,成为民族服饰文化中的审美结构。因此,原始意象可以说是人的心理意识发展,因此,要想理解布依族服饰文化,就必须首先理解其中蕴含的民族意识,探析布依族服饰历史中涵盖的原始意象。 第一,布依族服饰上各色花样的刺绣、蜡染的花纹图案和服饰的各种样式都展示了原始意象。不论人们对原始意象的理解有多么的天差地别,却有一个不存在争议的点,那就是服饰文化的产生背景都有一定的概念,都有一定的神话基础,而服饰上的图案、花纹等都是布依族图腾、习俗等的展现。在黔西南地区,女子图上包的头帕,因形状像牛角,而被称为“牛角帕”,其样式来源于布依族先民的牛图腾崇拜。同时,布依族崇拜“龙”,从流传下来的龙神话可以看出来,而布依族人喜欢在服饰上挂“龙宝”饰物,扎上各种颜色和种类的花朵,表示吉祥的期盼。而动物花草图案在布依族服饰上也较为常见,如竹壳长帽、羊鱼图案的花帕等。此外,布依族服饰上还有些花纹图案的原型是被历史弱化了的物象特征,或者在形状上发生了变化,或成为几何图案,或被夸张、抽象成简单的花纹。 第二,布依族服饰中蕴含的原始意象具备整合性,其中蕴含着明显的深厚的民族特征。布依族服饰并未在工业文明中丧失其深厚的人文内涵,其流传下来的原始意象是与先民一脉相承、深度融合的,传承了先民的物象审美思维,让物我、主客、个体和集体构成融洽的关系,将宗教、图腾、习俗、神话和地域等元素在服饰审美意象中整合成一个整体,固化为稳定的布依族意识。在服饰上,我们很难区分个性和分类,但是可以从年龄、性别上对特征进行区分,在穿着各色各样服饰的人群中,我们能够很容易辨识出布依族人,因为布依族服饰的原始意象是对民族特色文化的记忆整合,这种原始意象在众多民族中是独有的。 4布依族服饰的符号寓意 第一,服饰是一种语言,是一种系统的符号状态。对民族服饰来说,其结构、符号之间的联系,构成了具备文化内涵的系统,上衣、裤子、帽子、鞋子、饰物协调起来,才能展现出审美和实用价值。布依族服饰中的符号具有整体联系,是一个严密的集合体,服饰中的长裙、长裤、鞋子和包头、饰物构成了一个有特色的整体,使得整体功能展现出服饰特有的审美和适应性。从布依族女子的服饰系统来看,从内外衣的搭配到包头布的选择,再加上裤子或者裙子的配置,白、青、蓝各种颜色相互协调,构成了整体系统,显示出了女子服饰的独特韵味。 第二,符号是意义世界的构成部分,作为一种二元结构,包括表示成分和被表示成分。布依族服饰中的表示成分是丰富的,其内涵也是深厚的,包括了图腾、宗教、神话、习俗、禁忌、审美等多方面的寓意。有些服饰符号的被表示成分是很容易被人们理解的,如牛角帕表示对牛图腾的崇拜,百褶裙表示成分是深层次的,表示了对自然的崇拜。 5布依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近年来,在政府的推广和支持下,布依族服饰得到了有效的传承,并多次举办刺绣竞赛,对布依族服饰的发扬光大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努金能够调动服饰生产者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布依族服饰的名声得以传播出去。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去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了解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在布依族地区,发展旅游的过程中,也使得布依族服饰的知名度逐渐扩大,以布依族服饰制作为生的当地居民也可以获得丰厚的收入,在传承服饰的同时,也促进了布依族服饰的创新和开发。同时,布依族服饰还应当依托于旅游事业的发展,开发并创新出更多特色产品,可以将布依族服饰中的特色元素加到旅游产品上,形成有民族特色的产品,例如可以将布依族服饰缩小成人偶的小衣服,让游客带出去。 6结语 布依族服饰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源于自然,并展示了人们在自然中生活、祭祀、崇拜等活动中形成的特色文化,以花纹、图案、

布依族文化植根的环境和文化特征

布依族文化植根的环境和文化特征 历史与社会学院历史学(师范)2015级杨胜香 2015050202023 摘要:布依族是贵州高原上的土著民族之一,是百越、百濮族后裔的一支,这个民族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民族文化。从人口数量上看在少数民族中算是较多的一族,90%以上都居住在贵州,也是贵州境内最容易吸收外来文化的少数民族,其历史文化经济民俗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他们世代居住于今黔南、黔西南和黔中一带,主要以稻田耕作为生,尽管这些地方有时天气条件比较恶劣,但他们从来没有因此而放弃他们的土地进行过大规模的迁移,他们居住的自然地理环境是相对比较稳定的。 关键词:历史,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农业文明 Abstract Buyi is one of the indigenous peoples on the Guizhou plateau, is a descendant of Baipu, Baiyue, the nation has a long history, unique cultur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the population is more than 90% people are living in Guizhou, Guizhou is the most easily absorbed minority foreign culture, it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economic folk have high research value.The area they lived for generations today in Qiannan, Southwest Guizhou and Guizhou, mainly in rice farming as students, even in places where sometimes the weather condition is bad, but they have never given up their land for large-scale Key words: history,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mode of production,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一、布依族的历史 在原始社会,由于力水平十分低下,生产工具简陋,加之毒蛇猛兽的侵袭,布依族祖先便联合成群一起活动,形成人类最早的组织——原始部落。晚期的氏族社会,布依族先民也先后经历了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其中在父系氏族社会中,实行的是以氏族为单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这种公有制,在现代布依族的经济生活中,依然可见其遗存。如现在布依村寨仍存在着公山、公林,公共河段及公共坟场等。公山、公林距村寨较远,由同姓(后也有不同姓)的自然村寨管辖。这是布依族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自然资源、劳动对象的一种占有方式及分配方式。在布依族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己主要从事稻作农业生产,同时纺织、制陶等手工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分布在今盘江流域的布依族先民.是战国时代到西汉末年的夜郎国的主要居民之一。汉王朝统一布依族地区以后,由于中原地区一些地主、豪商进入西南夷地区进行开垦和汉王朝对当地土著上层推行的政策,这样便形成了一些大姓势力。这些大姓实际上就是领主经济制度的封建领主。广大劳动群众成为少数几个大姓的“部曲”(农奴)。他们劳动收获的大部分已彼大姓的主人所剥削,生活十分艰难。这时除某些偏僻地方外,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犁耕稻作阶段,经济有了更大发展。领主经济制度下,社会划分为土官、亭目(领主)和土民(农奴)两大阶级。们依各自占有的领地和土民,层层隶属,世袭头目,各管其本部,土民都得听命于土府,被层层盘剥。在这种政治经济制度下,生产工具简陋,劳动者也很少有积极性,因而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都十分低下。 明末清初,由于西南地区交通的开发,“夷”汉接触频繁,大量汉族移民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