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服饰 布依族的蜡染工艺有什么特点

布依族服饰 布依族的蜡染工艺有什么特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布依族服饰布依族的蜡染工艺有什么特点

导语:布依族蜡染工艺布依族的蜡染久负盛名。早在宋代就有贵州惠水特产蜡染布的记载。清代史书上所说的“青花布”,就是蜡染布。布依族姑娘从十

布依族蜡染工艺

布依族的蜡染久负盛名。

早在宋代就有贵州惠水特产蜡染布的记载。清代史书上所说的“青花布”,就是蜡染布。布依族姑娘从十二三岁起,便开始跟母亲学习蜡染技术。先把蜜蜡加热熔为蜡汁,然后用三角形的铜制蜡刀蘸蜡汁,在自织的白布上精心描绘各种漂亮生动的图案,再放入蓝靛缸中渍染成蓝色或浅蓝色,最后将布入锅煮掉蜜蜡,捞出后到河水中反复荡涤,晾干,就成独具特色的蜡染工艺品。其中不少佳品现展出于北京博物馆。

做成的蜡染布料,图案丰厚朴实,绘画活泼豪放,并呈现出独有的龟纹(亦称小波纹),具有机器所不能代替的艺术效果。

不同地区的蜡染艺术有不同的风格:有的爱以花、鸟、虫、鱼作蜡染。

图案,构图大胆,形象生动;有的却以结构严谨、线条细腻为特点;有的取材于龙爪花和茨藜花,色调粗犷明快。蜡染艺术不仅美化了人们的生活,也丰富了中外妇女的衣着。

近20多年贵州还建了些蜡染厂,有专门的美工设计师创作绘制出新的图案。各种人物、动物的形象更为丰富,而且色彩也趋于多样化。

蜡染布多作妇女头巾、衣裙、围腰及被面、门帘、窗帘之用。有些工艺水平较高,图案非常新奇精美的,也被当作艺术壁挂来装饰居室客厅及宾馆饭店。布依族妇女还在蜡染衣裙上再加刺绣,更加风采迷

生活常识分享

真蜡印花工艺

1真蜡印花工艺 蜡染布生产大致分为真蜡印花和仿蜡印花两大类,本文重点分析真蜡印花工艺。蜡染布的生产工艺流程一般可分为前处理、带蜡生产工序和后整理三部分。 1.1真蜡印花布前处理工艺流程 烧毛→退煮漂(联合机)→丝光→白布打卷 1.2真蜡印花布带蜡生产工序 (1)蜡印机(印蜡机)→靛蓝染色机(BLUE 98)→甩蜡纹→染蓝蜡纹→绳状水洗退蜡→平幅退蜡或绳状退蜡 (2)蜡印机(印蜡机)→靛蓝染色机(BLUE 98)→甩蜡纹→洗蜡纹→烘蜡纹→染彩色蜡→绳状水洗退蜡→平幅退蜡或绳状退蜡 (3)蜡印机(印蜡机)→印度蓝(BLUE IBN)烘蜡机→绳状水洗退蜡→平幅退蜡或绳状退蜡 (4)蜡印机(印蜡机)→彩底染色机→甩蜡机→洗蜡机→烘蜡机→染彩色蜡纹→绳状水洗退蜡→平幅退蜡或绳状退蜡 1.3真蜡印花布后整理工序 织物→拉幅→打底→蒸化→皂洗→皂洗/漂洗→对花→花布拉幅打卷→印花→蒸化→皂洗→上浆整理→轧光/不轧光→成品 2真蜡印花设备

真蜡印花设备分为前处理工序设备、带蜡工序专用设备和后整理工序设备三部分。真蜡印花设备以140~160型设备为主。因前处理及后整理设备与普通印染设备无太大差异,因此只对其作简单介绍。 2.1前处理工序设备 烧毛机设备流程进布→刷毛→二正二反烧毛→浸轧淡碱灭火→落布 联合机前处理联合机因各工厂所采用设备及生产工艺不同,其生产成本亦有所差异。落布有干、湿两种方式。 (1)绳状(退、煮、漂)联合机 (2)平幅(退、煮、漂)联合机 主要有:退煮练-氯漂联合机,退煮练-氧漂联合机和退煮漂(练漂箱)一体联合机等。 丝光机设备流程(以湿布进布为例) 进布(可选用真空泵吸水)→浸轧淡碱→三辊重轧→绷布透风→三辊重轧→绷布透风→布铗拉幅(三冲三吸或五冲五吸)→去碱→水洗→(干或湿)落布 丝光机一般采用布铗丝光机,以保证布面幅宽及缩水率的稳定。根据其进布方式(干或湿)选择浸轧淡碱单元机。 白布拉幅设备流程进布→浸轧→烘燥→光电整纬→布铗热风烘房拉幅→打卷落布

蜡染的工艺流程

蜡染的工艺流程 蜡染的工艺流程 蜡染制作方法,是将白布平铺于案上,置蜡于小锅中,加温溶解为汁,用蜡刀蘸蜡汁绘于布上。一般不打样,只凭构思绘画,也不用直尺和圆规,所画的中行线、直线和方圆图形, 折叠起来能吻合不差;所绘花鸟虫鱼,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绘成后,投入染缸渍染,染好捞出用清水煮沸,蜡溶化后即观出白色花纹。 蜡染的材料: 绘制蜡染的织品一般都是用民间自织的白色土布,但也有采用机织白布、绵绸、府绸的。防染剂主要是黄蜡(即蜂蜡),有时也掺和白蜡使用。蜂蜡是蜜蜂腹部蜡腺的分泌物,它不溶于水,但加温后可以融化。就是利用它的这一特点作为蜡染的防

腐剂。所用的染料是贵州生产的蓝靛。贵州盛产蓝草,这是一种蓼科植物,茎高约二、三尺,七月开花,八月收割。把蓝草叶放在坑里发酵便成为蓝靛。贵州乡村市集上都有以蓝靛为染料的染坊,但也有把蓝靛买回家自己用染缸浸染的。 绘制蜡花的工具不是毛笔,而是一种自制 的钢刀。因为用毛笔蘸蜡容易冷却凝固,而钢制的画刀便于保温。这种钢刀是用两片或多片形状相同的薄铜片组成,一端缚在木柄上。 刀口微开而中间略空,以易于蘸蓄蜂蜡。根据绘画各种线条的需要,有不同规格的铜刀, 一般有半圆形、三角形、斧形等。 贵州民间蜡染的制作方法和工艺过程: 『1、画蜡前的处理』 先将自产的布用草灰漂白洗净,然后用煮熟的芋捏成糊状涂抹于布的反面,待晒干后用牛角磨平、磨光,石板即是天然的磨熨台。 『2、点蜡』 把白布平帖在木板或桌面上,把蜂蜡放在陶瓷碗或金属罐里,用火盆里的木炭灰或糠壳火使蜡融化,便可以用铜刀蘸蜡,作画的第一步是经营位置。有的地区是照着纸剪的花样确定大轮廓,然后

新课程背景下的布依族民俗研究与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新课程背景下的布依族民俗研究与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2-10-24T10:05:15.00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2年10月总第67期供稿作者:王倩[导读]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上规定“认识中华民族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还指出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王倩贵州省册亨县民族中学552200 摘要: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上规定“认识中华民族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 文化的营养”,还指出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确,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那么如何将弘扬民族精神贯穿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呢?我想借助“中华民俗”这把金钥匙,在轻松的氛围中渗透民族精神。关键词:新课标布依族民俗民族自豪感提升策略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校本研究日益成为广大中小学管理者和教师关注的对象,如何认识新课程与校本研究的关系,以新课程为导向如何开展校本研究,校本研究实施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已成为当今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上规定“认识中华民族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还指出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确,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那么如何将弘扬民族精神贯穿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呢?我想借助“中华民俗”这把金钥匙,在轻松的氛围中渗透民族精神。 一、布依族民俗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布依族民俗文化,从居住、服饰、婚姻、节令、丧葬、宗教信仰等方面观察,有许多“土著”(原住民)的痕迹。虽然千百年来已逐渐演变,且受外来文化影响,现在很难确认其历史原貌了,但是,仍可以从中窥见一些布依族民族文化的特点。即使与其他民族习俗文化交往融合,布依族仍牢固地保存着本民族的许多习俗文化。布依族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彩: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狮子舞》、《糖包舞》等;传统乐器有唢呐、月琴、洞箫、木叶、笛子等;地戏、花灯剧是布依族人喜爱的剧种。布依族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由农家自己纺织的布依土布久负盛名,近年来,专门生产布依织锦、蜡染布和民族工艺服装的企业相继建立,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和欧美等地。 除此之外,我还从布依族民族服饰﹑民族英雄事迹﹑婚恋趣话、民间音乐等方面作了深入探讨.。当我们找到了“民俗”这把金钥匙,更要拿好这把钥匙,打开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大门。“渗透”是语文教学中进行民族精神培养最有效的途径,只有以读为本,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发掘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发挥文中形象的感染力,才能水到渠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渗透中华民俗知识,并将这种意识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的始终,落实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二、渗透民俗内涵,贯穿教学始终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它本身与思想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以文学作品为主的教学内容更显示出民族精神培育的特殊优势。语文教材中含有民俗知识的课文约占70%左右,思想内涵盈溢,道德营养丰富。首先我选取了以下几篇明显的文章为例,不难发现,其中的中华民俗特色洋溢于字里行间: 高中必修二《采薇》《故都的秋》高中必修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谈美》高中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说“木叶”》首先,教师必须有这样的渗透意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是放在《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的第一条,显然突出了语文学科的德育地位与要求。 其次,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做好这种渗透的预设。教学预设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无论哪个教师,都应用心进行教学设计,哪里需要明理,哪里需要渗透,都要一清二楚、心中有数。根据我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尝试以下几个环节的预设: 1.在导语引入中渗透。 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环节,也是启动情趣的环节,如果抓不住这个环节,整堂课将会逊色不少。导语引入渗透方法很多,要引发学生的阅读动机,调动学生内心的积蓄和隐埋的情感,从而认真地去阅读、细微地去体会,这样的渗透才是有价值的。 2.在朗读讲解中渗透。 语文学科的重头戏是阅读教学,不论是记叙文、散文还是寓言故事和古诗,必须通过朗读讲解加以贯彻和落实,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一方面,教师可以以情激情,在朗读讲解中表现出来的鲜明的爱憎会深深地影响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形象分析,包括具体的情节、人物和事件,尤其是丰富的语言环境,将内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思想情感体会出来;教师还可以借助朗读和表演,范读、比赛读、感情读,读出不同的语调,读出词语之间、句子之间的停顿及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读出文中的内在感情,体会文中的“道”之所在,从而使学生倍受教育和感染。 3.在拓展延伸中渗透。 阅读教学是为了学习内容、感悟体验、净化心灵,同时更好地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因此,拓展延伸是开发中华民俗内涵的途径之一,能拓展延伸到课外读物,也能拓展延伸到生活经历,还能拓展延伸到社会实践。 4.在作文教学中渗透 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动笔写写家乡的风俗,这也是一种渗透。如《春节民俗》是依托综合性学习蕴涵的“民俗文化”生成优质的作文资源。浓郁的中华民俗文化情结凸显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这类综合性学习资源增强了学生对祖国、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受到民族人文情感的熏陶,激活了学生积极的写作动机,学生在热闹喜庆的氛围中捕捉到了许多特别鲜明的习作素材。 三、从民俗内涵到民族精神的提升策略 中华民俗的内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当不露痕迹地渗透,达到 “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效果。有人曾经用雨水渗进墙壁的说法来解释“渗透”,这是非常形象的,也是十分恰当的,只不过待到晴天时,墙壁会有明显的痕迹。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民族精神应当是不经意的,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我尝试的策略是: 1.钻研教材,寻找渗透点。

关于布依族服饰

布依族男女多喜欢穿蓝、青、黑、白等色布衣服。青壮年男子多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衣)和长裤。老年人大多穿对襟短衣或长衫。妇女的服饰各地不一,有的穿蓝黑色百褶长裙,有的喜欢在衣服上绣花,有的喜欢用白毛巾包头,带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饰物。惠水、长顺一带女子穿大襟短衣和长裤,系绣花围兜,头裹家织格子布包帕。花溪一带少女衣裤上饰有“栏干”,系围腰,戴头帕,辫子盘压头帕上。镇宁扁担山一带的妇女的上装为大襟短衣,下装百褶大筒裙,上衣的领口、盘肩、衣袖都镶有“栏干”(即花边),裙料大都是用白底蓝花的蜡染布,她们习惯一次套穿几条裙子,系一条黑色镶花边的围腰带。婚前头盘发辫,戴结花头巾;婚后则改戴"假壳",用青布和笋壳做成。 在罗甸、望谟等地的布依族妇女,都穿大襟宽袖的短上衣和长裤。睛隆、花溪等地的妇女穿长到膝部的大襟短上衣和长裤,衣襟、领口、裤脚镶有花边,系绣有花卉图案的围腰,她们头上大多缠有青色花格头巾,有的脚上还穿细尖尖而朝上翘的绣花鞋,也有的穿细耳草鞋。都匀、独山、安龙等县部分地区布依族妇女的服装和汉族妇女基本相同。布依族妇女喜戴银手镯或骨手镯,戒指、银簪、项圈等饰品。 额布依族服饰面料多为自织自染的土布,有白土布,也有色织布。色织布多为格子、条纹、梅花、辣子花、花椒、鱼刺等图案,多达两百多种。服饰色彩多为青蓝色底上配以多色花纹,有红、黄、蓝、白色等,即庄重大方,又新颖别致。反映了他们纯朴善良、温和热情的性格。 布依族服饰的制作集蜡染、扎染、挑花、织锦、刺绣等多种工艺技术于一身,反映了他们独有的审美特征除了同南方诸民族一样使用蓝靛染布以外,布依族还采用了古老的扎染技术,把织好的白布摺叠成各种图案,用麻线扎好进行浸染、漂洗,最后成为蓝底白花的各种图案。 布依族姑娘从小就有制作蜡染的灵气,她们所穿的衣服大都是自己亲手缝制的,合身得体,古朴典雅。姑娘们穿上自制的蜡染裙,由于冰纹和花纹排列的和谐完整、层次分明,走起路来富有变化,节奏感和韵律感强。这些工艺与图案的综合运用,再与人体线条统一起来,动静结合,给人以强烈的美的享受。

蜡染制作流程

蜡染制作流程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蜡染的制作流程 蜡染,古称“蜡缬”,与绞缬,夹缬并列为中国古代三大染缬工艺。它是利用蜡与水互相排斥的原理,使布上描蜡的部位因染液被蜡层阻隔而无法渗入纤维,故能产生图案的防染作用。这古老的工艺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仍原模原样保存至今。 贵州少数民族用来染蓝的蓝靛由植物蓼蓝制成。颜色稳定,不易褪色,保护皮肤,缺点是上染速度慢,只能在摄氏5度至35度之间的温度进行浸染。蓼蓝茎高约二三尺,七月开花,八月收割。把蓝草叶放在坑里或用大木桶发酵,并加入石灰水、草木灰中和酸性,加入田锈水以增加铁质,使颜色发青,还要喂酒使色泽鲜亮。 贵州少数民族蜡染的季节一般是在农历七八月份到春节,避开农忙及很冷的季节。传统蜡染防染材料常用蜂蜡、白蜡、枫香脂和石腊。蜂蜡是蜜蜂腹部蜡腺的分泌物,它不溶于水,但加温后可以融化粘性好,用来描绘细线部分最佳,但价昂,可以与石蜡混合使用。 一、布的洗练 蜡染所用的布料早期是用自织的麻布、棉布。后来用购买的机织白布。布的洗练,不论是自织的土布,还是从市场买来的洋布,都要经过反复多次的浸泡揉搓捶打清洗和日晒,不仅去掉天然纤维中所含的杂质,以及机织布时用的浆料,而且使原来又黄又粗的坯布,变得白净,光洁,细腻,便于点蜡和上染。有的先在用草木灰煮二三小时进行漂白,晒干。丹寨等地用蘑芋或白芨汁在布上均匀涂沫上浆,待阴干后,用光滑的牛骨或卵石磨光磨平,为画蜡做准备。 二、点蜡 以前画蜡用竹子削成,现在用来画蜡的工具一般是自制铜蜡刀,类似鸭嘴笔,但有的是平头,有的是半圆形头,宽约一公分,长约十公分,依据点的图案不同,大小形状不等,但都是中空,上缚细竹棍为柄。蘸蜡后,液贮在铜片之间,借铜传热,保持蜡液的温度。随着蜡刀在布上的推移,蜡液从中渗出,形成线条和块面。 点蜡,这是蜡染工艺中的重要环节,关键在于"透".一定要使蜡液渗透到织物里去,透的要领在于掌握适当温度.温度过低,蜡液只浮在布面上凝结,染液就会渗入,轻则影响白度,重则影响纹样,如温度过高,蜡液容易晕开,破坏纹样线条.画蜡时,大多将布置于大腿上用蜡刀醮上蜡液“推画”。以前一般不打草稿,最多用稻秸杆或竹片测定距离,用指甲画出大致轮廓;现在也有用铅笔打草稿的。妇女们大多将画好蜡的布固定在一个竹圈上,形如一顶圆顶

蜡染画是在布匹上涂蜡

蜡染画是在布匹上涂蜡、绘图、染色、脱蜡、漂洗而成。因为在染制的过程中,蜡白布的表面会产生自然龟裂,从而往白色坯布渗入染料而着色,出现许多或粗或细无规则的色纹也叫龟纹,这些龟纹就是区别真、仿蜡染布的标准,因为任何仿蜡染布设计进去的“龟纹”都是有规律可寻的。 目录

蜡染画图册(20张) 。 蜡染布画完全手工制作,到目前为止,仍然无法用机械化,自动化来代替。 中国的染织工艺早在西周时期(公元前ll世纪——公元前771年)已得到较大的发展。根据《礼记》等文献记载,丝、染色当时都设有专官主管,楚国还设有主持生产靛青的“蓝尹”工官。足见当时的丝织、染色工艺已颇具规模。蜡染古时候称为蜡缬,是用蜡把花纹点绘在麻、丝、棉、毛等织物上,然后放入染料缸中浸染,有蜡的地方染不上颜色,除去蜡即现出美丽的花纹。这是我国古老的防染工艺,历史已很悠久。 我国古代发现的蜡染文物,有新疆于田屋于来克古城遗址出土的北朝(公元396—581年)蓝色蜡缬毛织物蓝色蜡缬棉织品及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区墓葬出土的西凉(公元400—421年)蓝色缬绢和唐代(公元618—907年)的几种蜡缬绢、蜡缬纱;还有敦煌莫高窟130窟第一层壁画下发现的唐代废置的大量蜡缬残幡。这批遗存的蜡染实物中,北朝的和西凉的蜡缬织品都是深蓝色地现白花,纹样光洁清晰,古朴典雅;唐代的蜡缬绢和蜡缬纱的地子,有棕、绎、黄、赭等色,大部分是白色花纹。 蜡染工艺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世代相传,尤其是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蜡染工艺,而且流行很广,已成为少数民族妇女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艺术。这里的少数民族以蜡染作主要装饰的有黄平、重安江一带和丹寨县的苗族妇女,她们的头巾、围腰、衣服、裙子、绑腿,绑腿,都是蜡染制成,其它如伞套、枕巾,饭篮盖帕、包袱、书包、背带等也都使用蜡染;安顺、普定一带的苗族妇女把蜡染花纹装饰在衣袖、衣襟和衣服前后摆的边缘,她们背孩子的蜡染背带,点染得精巧细致,除蓝白二色外,有的还加染上红、黄、绿等色,成为明快富丽的多色蜡染。 贵州各少数民族的蜡染各有特色,例如苗族的蜡染图案有的还沿用古代铜鼓的花纹和民间传说中的题材,有的是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花、鸟、虫、鱼;而布依族则喜用几何图案。各民族的蜡染都有独特的风格。 蜡染起源的故事

幼儿园教案大班科学教案:蜡染花布

教案 大班科学教案:蜡染花布 作者: 周芬单位:闵行区七宝幼儿园 活动目标: 1、通过观赏、讨论,能对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手工艺——蜡染感兴趣。 2、尝试利用蜡笔和水性颜料油水分离的特性,感受并探索蜡染工艺的制作过程。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颜料、毛笔、纸。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观看七宝老街的蜡染花布(视频),感受蜡染工艺品的独特美。 师:老师去了哪里呀?看到些什么呢?做了什么? 小结:对呀,我就是去了七宝老街的手工艺坊,我还买了一块花布呢,你们知道这种花布叫什么名字吗? 二、了解蜡染花布的制作工艺 1、幼儿自由说说蜡染花布的制作方法。 师:这么漂亮的蜡染花布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幼儿讨论) 小结:有的说……有的说……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手工坊的阿姨们是如何进行蜡染制作的,使用了哪些工具,和你们说的是不是一样的? 2、观看蜡染的制作。 师:你们看到阿姨们是如何进行蜡染工艺制作的?用了哪些工具? 小结:原来一块蜡染花布需要经过画蜡、染色、晾干这些步骤才能完成,真是不容易啊! 三、幼儿操作 1、用语言激发幼儿尝试蜡染工艺的兴趣。 师:我们中国的蜡染工艺真是神奇,周老师也尝试了一下,我们来看看,我是怎么做的?(播放PPT老师制作的图片) 2、分组操作,指导。 3、分享作品。(幼儿完成后让其挂到绳子上,再坐到前面一起欣赏。) 四、欣赏影片“中国蜡染画”,激发幼儿对中国蜡染的喜爱之情。 师:我们的蜡染作品都完成了,用这样神奇的蜡染工艺制作出来的花布漂亮吗?蜡染工艺是我们中国古老的民间手工艺,只有我们中国才有哦!而且我们中国人很聪明,不仅会做蓝白相间的蜡染花布,还会做彩色的蜡染花布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幼儿园

布依族历史文化

布依族历史文化 一、布依族概述 布依族历史悠久,名称繁多,古代称“濮”或“僚”、“都匀蛮”;唐代史称“西南蛮”,宋元以后称“蕃”、“仲家蛮”;元、明、清称“八番”、“仲苗”、“青仲”、“仲家”、“水户”、“仲蛮”,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布依族。布依族早在上古就生活在今贵州地区,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原驻民。布依族与壮族同源,由古代的“僚”、“百越”、“百濮”等部族演变而来。 布依族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大约于春秋战国至西汉末年,处于奴隶制社会阶段。隋唐时期,封建领主经济兴起,王朝始给其首领封号,实行羁縻政策。至明代土司制度日臻完备。至明末清初,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大批湖广、四川等地汉民进入贵州,市场交换日益繁荣,出现了诸如贵阳、安顺、都匀、独山、兴义等重要市镇和商业贸易中心。 据1990年的人口统计布依族人口2545059人,主要聚居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安顺地区和贵阳市,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铜仁地区、遵义地区、毕节区、六盘水特区及云南的罗平、四川的宁南、会理等地也有分布。 布依族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宜于农耕,农业以水稻为主。布依族大多居住在平坝、河谷或依山傍水之处,故素有“布依水乡”、“水乡布依”的美称。布依族地区林业也较发达,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区之一。 二、布依族文化之语言文字 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与红水河南岸的壮族北部方言略同,部分兼通汉语,使用汉文。布依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三个土语区,过去没有文字,1956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方案。 三、布依族文化之宗教信仰 布依族信仰多种神灵。山有山神,水有水神,社有社神,每个村寨都建有土地庙。一些古老或奇特的大树,或巨石悬崖以及山洞,都被认为有神灵。甚至耕种的水田也有神。有的还供雷神、门神、灶神、龙王等等。自明及清以后,佛教、道教、天主教传入布依族地区。布依族的祭祀和占卜都由本民族“濮摩”即巫师主持。占卜分为鸡骨卦、竹卦、蛋卦、米卦等等。鬼神有善恶之分,认为善神能赐福于人,保佑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恶鬼则相反,可捉弄人生病,降下灾祸。信仰的神,每一种都是一大集团,每个集团有若干成员。神灵之间有等级之分,各有名字和职司,职司最高者为“报翁”,即皇帝。还有统领军队的将领、执法的法官等等。布依族除既有的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以外,道教、佛教的许多神祗和菩萨亦受到敬奉。 四、布依族文化之文学 布依族的文学艺术丰富多彩。其题材广泛、意境优美、语言生动、富于想象力,而且有独特的格律和韵律。民间广泛流传有神话、故事、童话、寓言、谚语、诗歌等口头文学,传述古老的民族历史,歌颂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 神话传说:神话传说有《洪水潮天》、《十二个太阳》、《报老多采青石盖天》、《赛胡细妹造人烟》、《卜丁射太阳》、《茫耶寻谷种》、《三兄弟找水》等,都是人们喜爱的作品。类似传说还有很多,如《花溪的传说》、《三月三的由来》、《六月六的由来》等。有关乐器的传说有《铜鼓的来历》、《月琴的来历》、《姊妹箫的来历》、《勒尤的故事》等等。 诗歌:民间诗歌是布依族的韵文作品,种类较多,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劳动歌、叙事诗、习俗歌、盘歌、情歌、苦歌、儿歌等。劳动歌有《种秧歌》、《棉花歌》、《刺绣蜡染歌》等。习俗歌有《造酒》、《敬酒歌》、《接亲歌》、《送亲歌》等。情歌有《月亮歌》、《只要哥真心》等。儿歌有《小青蛙》、《巴山豆》、《燕大哥》等。叙事诗有《河东与河西》、《王仙姑》、《南荷班》等。 戏剧:地戏:因为是在平地演出,不搭戏台,所以称为地戏。民间传说布依族演地戏是

布依族简介综述

布依族简介 一、服饰 布依族服饰喜用青、蓝、白三种颜色。 解放前,布依族青壮年包头帕、头帕多为条纹和纯青两种,衣服作对襟短衣和长襟大衫,裤为长裤,裤脚较长,老年人多穿大袖短衣和长衫。(第二)土语区和(第三)土语区妇女之间服饰区别较大,解放后,布依族男子多穿汉族服装。(第三)土语区妇女服饰分为便装和盛装两种。 便装:衣服以蓝、青色为主,大襟短衣,领口处用衣料做盆花扣子钉上,胸前戴绣花蓝靛围腰,系鲜艳腰带(除已婚者),盘长辨盖以头帕,头巾共十二层,里面八层用棉布花线镶边,外面四层上下两端挑花织锦,已婚妇女不戴头巾,而戴用青布和竹壳做成的"更考"。 盛装:上穿斜襟短衣,绿色盘肩,用各色花线把两边小正方形摆成半圆绣在衣肩上,领圈右边挑花织锦。袖分三段,中间织锦,上下两段蜡染,衣服下部均为一寸宽的织锦镶边。胸前戴绣花围腰,系浅色腰带。下穿长至脚背的蜡染百褶裙。盛装在隆重的节日才穿戴,盛装的绣花织锦图案以几何图形为主,一套精美的盛装需三、五年才能做成。另有一种百褶裙,布依语称“粉令”,上部花纹与蜡染裙相同,但裙身系绛红色自染布料做成,古朴、典雅、庄重,多为老年妇女喜爱,于喜庆和隆重场合穿着。(第二)土语区妇女穿大襟衣和长裤,衣裤边沿镶有蓝杆和花边,系绣花围腰。 布依族青年妇女喜戴银制的虫、鱼、花、鸟头饰及银质或玉石手镯。 二、食 县内布依族以大米为主食,个别地多田少的村寨以苞谷为主食。喜糯食,逢年过节均要蒸糯米饭或打糯米糍粑。喜饮酒,多自酿自烤米酒和苞谷酒,一般为30度左右,四时皆有酿造。十冬腊月,要做糯米甜酒和糯米刺梨酒,以备

待客或自食。客至,必先饮酒,待客,一般男客男陪,女客女陪,长者和主客正坐,饮酒拈菜由长者带头。此外,布依族还好吃狗肉、牛肉。 三、住 县内布依族多依山傍水而居,几十户至几百户聚族为寨,小的村寨也有十多户,无单家独户散居者。 房屋建筑多因地制宜,利用斜坡建成楼房,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或前半部为楼房后半部为平房,楼底仍作牲畜圈舍,少数吸收汉族建筑形式,修成平房。房屋结构多为“内木外石”,柱头多用杉木、楸树或香椿做成,屋顶盖瓦或石板,家中生活用具有石碓、石磨、石钵、石槽、石缸,村寨多有石砌寨墙,附近山上也多有石屯,形成一种比较典型的石头建筑群。 布依族房屋,堂屋设有神龛,堂屋左右两边为灶房、寝室、客房,室内设有火塘作冬季烤火用,每个村寨寨中或寨旁建有土地庙供奉山神,也是聚会议事的地方。 四、家庭 布依族家庭为父亲家长制,父亲作为家长有掌握家庭经济和支配家庭成员的权力。家长年老去世后,由长子继承,素有“兄长为父、兄嫂为母”的传统观念。丈夫去世,妻子可继承和使用丈夫生前的,财产。妻子改嫁,则失去支配财产的权利。 布依族家庭结构有两代人的小家庭,也有三代、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儿女长大分家时,由家族长者出面主持,财产除了留给父母的“养老田”和未出嫁女儿的“姑娘田”外,其余田地和房屋均平均分给儿子,田地由长子选择,房屋由幼子选择。无嗣人家财产归其亲属继承,出嫁的女儿无财产继承权。分家后,父母多同最小的儿子居住。 五、婚姻

蜡染制作流程

蜡染制作流程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蜡染的制作流程 蜡染,古称“蜡缬”,与绞缬,夹缬并列为中国古代三大染缬工艺。它是利用蜡与水互相排斥的原理,使布上描蜡的部位因染液被蜡层阻隔而无法渗入纤维,故能产生图案的防染作用。这古老的工艺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仍原模原样保存至今。 贵州少数民族用来染蓝的蓝靛由植物蓼蓝制成。颜色稳定,不易褪色,保护皮肤,缺点是上染速度慢,只能在摄氏5度至35度之间的温度进行浸染。蓼蓝茎高约二三尺,七月开花,八月收割。把蓝草叶放在坑里或用大木桶发酵,并加入石灰水、草木灰中和酸性,加入田锈水以增加铁质,使颜色发青,还要喂酒使色泽鲜亮。 贵州少数民族蜡染的季节一般是在农历七八月份到春节,避开农忙及很冷的季节。传统蜡染防染材料常用蜂蜡、白蜡、枫香脂和石腊。蜂蜡是蜜蜂腹部蜡腺的分泌物,它不溶于水,但加温后可以融化粘性好,用来描绘细线部分最佳,但价昂,可以与石蜡混合使用。 一、布的洗练 蜡染所用的布料早期是用自织的麻布、棉布。后来用购买的机织白布。布的洗练,不论是自织的土布,还是从市场买来的洋布,都要经过反复多次的浸泡揉搓捶打清洗和日晒,不仅去掉天然纤维中所含的杂质,以及机织布时用的浆料,而且使原来又黄又粗的坯布,变得白净,光洁,细腻,便于点蜡和上染。有的先在用草木灰煮二三小时进行漂白,晒干。丹寨等地用蘑芋或白芨汁在布上均匀涂沫上浆,待阴干后,用光滑的牛骨或卵石磨光磨平,为画蜡做准备。 二、点蜡 以前画蜡用竹子削成,现在用来画蜡的工具一般是自制铜蜡刀,类似鸭嘴笔,但有的是平头,有的是半圆形头,宽约一公分,长约十公分,依据点的图案不同,大小形状

传统印染

蜡染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贵州、云南苗族、布依族等民族擅长蜡染。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包括女性服装、床单、被面、包袱布、包头巾、背包、提包、背带、丧事用的葬单等,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1 基本介绍 蜡染,古称“蜡缬”。传统民间印染工艺之一。是一种以蜡为防染材料进行防染的传统手工印染技艺。据考证,“蜡染”一词在文献中最早、最确切的记载是唐代慧琳些的《一切经音义》卷五十之“众缬”:“今谓西国有淡歰汁,点之成缬,如此方蜡点缬也。”“缬”是以辅染物辅助印染过程而染出的织物,缬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丝绸印染技艺的重大进步。蜡染今在布依、苗、瑶、仡佬等族中仍甚流行,衣裙、被毯、包单等多喜用蜡染作装饰。主要方法是用蜡刀蘸蜡液,在白布上描绘几何图案或花、鸟、虫、鱼等纹样,然后浸入靛缸(以蓝色为主),用水煮脱蜡即现花纹。结构严谨,线条流畅,装饰趣味很强,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蜡染的发明以人们对物质特性的重复认识和利用为基础,并需要具备一定的环境因素和技术条件,因此它是在特定的物质条件和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蜡染是基于人们对服饰美化的需要,在人类文明进步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是在多种染织工艺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蜡染产生的时间应在纺织、印色和画馈工艺成熟之后。从原料上看,蜡染对面料没有特殊要求,棉、麻、丝、毛织物都能采用;防染材料也不拘于特定品种,动植物蜡均可使用,通常是用树脂和蜂蜡;染色只能用冷染工艺,一般是植物染色,以靛蓝为主。从范围来看,蜡染技术存在与世界上很多地方,风格和使用方式也多种多样。由于受地理和气候的影响,北方寒冷地区不宜进行蜡染,因此蜡染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1] 2 蜡染起源 传说故事 在苗族地区的很多地方都流行有《蜡染歌》(古歌),代代传唱叙述着蜡染的起源的故事。有一个聪明美丽的苗族姑娘并不满足于衣服的均一色彩,总希望能在裙子上染出各种各样的花卉图案来,可是一件一件的手工绘制实在太麻烦,但她一时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终日为此闷闷不乐。一天,姑娘又看着一簇簇一丛丛的鲜花久久发楞,办法没想出来却在沉思中昏昏入睡。朦胧中有一个衣着漂亮的花仙子把她带到了一个百花园中,园里有无数的奇花异草,鸟语花香、蝶舞蜂忙。姑娘在花园中看呀看呀,看得入了迷,连蜜蜂爬满了她的衣裙也浑然不知。等她醒来一看,才知道刚才是睡着了,可是低头再看,花丛中的蜜蜂真的刚刚飞走,而且在她的衣裙上留下了斑斑点点的蜜汁和蜂蜡,很不好看。她只好把衣裙拿到存放着靛蓝的染桶中去,想重新把衣裙染一次,试图覆盖掉蜡迹。染完之后,又拿到沸水中去漂清浮色。当姑娘从沸水中取出衣裙的时候,奇迹出现了,深蓝色的衣裙上被蜂蜡沾过的地方出现了美丽的白花!姑娘心头一动,立即找来蜂蜡,加热熬化后用树枝在白布上画出了蜡花图案,然后放到靛蓝染液中去染色,最后用沸水熔掉蜂蜡,布面上就现出了各种各样的白花,哦!染缸中居然染出了印花布,姑娘高兴地唱起了山歌。人们听到了姑娘的歌声,纷

蜡染制作流程

蜡染的制作流程 蜡染,古称“蜡缬”,与绞缬,夹缬并列为中国古代三大染缬工艺。它是利用蜡与水互相排斥的原理,使布上描蜡的部位因染液被蜡层阻隔而无法渗入纤维,故能产生图案的防染作用。这古老的工艺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仍原模原样保存至今。 贵州少数民族用来染蓝的蓝靛由植物蓼蓝制成。颜色稳定,不易褪色,保护皮肤,缺点是上染速度慢,只能在摄氏5度至35度之间的温度进行浸染。蓼蓝茎高约二三尺,七月开花,八月收割。把蓝草叶放在坑里或用大木桶发酵,并加入石灰水、草木灰中和酸性,加入田锈水以增加铁质,使颜色发青,还要喂酒使色泽鲜亮。 贵州少数民族蜡染的季节一般是在农历七八月份到春节,避开农忙及很冷的季节。传统蜡染防染材料常用蜂蜡、白蜡、枫香脂和石腊。蜂蜡是蜜蜂腹部蜡腺的分泌物,它不溶于水,但加温后可以融化粘性好,用来描绘细线部分最佳,但价昂,可以与石蜡混合使用。 一、布的洗练 蜡染所用的布料早期是用自织的麻布、棉布。后来用购买的机织白布。布的洗练,不论是自织的土布,还是从市场买来的洋布,都要经过反复多次的浸泡揉搓捶打清洗和日晒,不仅去掉天然纤维中所含的杂质,以及机织布时用的浆料,而且使原来又黄又粗的坯布,变得白净,光洁,细腻,便于点蜡和上染。有的先在用草木灰煮二三小时进行漂白,晒干。丹寨等地用蘑芋或白芨汁在布上均匀涂沫上浆,待阴干后,用光滑的牛骨或卵石磨光磨平,为画蜡做准备。 二、点蜡 以前画蜡用竹子削成,现在用来画蜡的工具一般是自制铜蜡刀,类似鸭嘴笔,但有的是平头,有的是半圆形头,宽约一公分,长约十公分,依据点的图案不同,大小形状不等,但都是中空,上缚细竹棍为柄。蘸蜡后,液贮在铜片之间,借铜传热,保持蜡液的温度。随着蜡刀在布上的推移,蜡液从中渗出,形成线条和块面。 点蜡,这是蜡染工艺中的重要环节,关键在于"透".一定要使蜡液渗透到织物里去,透的要领在于掌握适当温度.温度过低,蜡液只浮在布面上凝结,染液就会渗入,轻则影响白度,重则影响纹样,如温度过高,蜡液容易晕开,破坏纹样线条.画蜡时,大多将布置于大腿上用蜡刀醮上蜡液“推画”。以前一般不打草稿,最多用稻秸杆或竹片测定距离,用指甲画出大致轮廓;现在也有用铅笔打草稿的。妇女们大多将画好蜡的布固定在一个竹圈上,形如一顶圆顶蚊帐,以防止画蜡部分折叠而产生裂痕;蜡液则盛在小铜碗或小土饭碗中,用木炭微火保温,约摄氏130。 三、染色 1.配制染液:配制染液的水,要用草木灰滤过。一般每五丈布用蓝靛五公斤,草木灰二十公

蜡染

蜡染 蜡染简介 làrǎn 传统苗族蜡染 蜡染 [wax printing;batik] 染布工艺。先用液状蜡将图案绘制在布上,再经染色后除去蜡质而成。我国一种传统民间印染工艺。用熔化的黄蜡在白布上绘制图案,染色后煮去蜡质,就呈现出白色图案。始于汉代,盛于唐代。 蜡染(batik),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蜡染,古称蜡,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蜡染的传说 在苗族地区的很多地方都流行有《蜡染歌》(古歌),代代传唱叙述着蜡染的起源的故事:有一个聪明美丽的苗族姑娘并不满足于衣服的均一色彩,总希望能在裙子上染出各种各样的花卉图案来,可是一件一件的手工绘制实在太麻烦,但她一时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终日为此闷闷不乐。一天,姑娘又看着一簇簇一丛丛的鲜花久久发楞,办法没想出来却在沉思中昏昏入睡。朦胧中有一个衣着漂亮的花仙子把她带到了一个百花园中,园里有无数的奇花异草,鸟语花香、蝶舞蜂忙。姑娘在花园中看呀看呀,看得入了迷,连蜜蜂爬满了她的衣裙也浑然不知。等她醒来一看,才知道刚才是睡着了,可是低头再看:花丛中的蜜蜂真的刚刚飞走,而且在她的衣裙上留下了斑斑点点的蜜汁和蜂蜡,很不好看。她只好把衣裙拿到存放着靛蓝的染桶中去,想重新把衣裙染一次,试图覆盖掉蜡迹。染完之后,又拿到沸水中去漂清浮色。当姑娘从沸水中取出衣裙的时候,奇迹出现了:深蓝色的衣裙上被蜂蜡沾过的地方出现了美丽的白花!姑娘心头一动,立即找来蜂蜡,加热熬化后用树枝在白布上画出了蜡花图案,然后放到靛蓝染液中去染色,最后用沸水熔掉蜂蜡,布面上就现出了各种各样的白花,哦!染缸中居然染出了印花布,姑娘高兴地唱起了山歌。人们听到了姑娘的歌声,纷纷来到她家听她讲百花园里的梦境、观看她染出的花裙、学习她描花绘图的技艺,大家回到自己家里之后,照着姑娘教给的方法,也都染出了花样繁多的花布。从此,蜡染技术就在苗族及与之杂居的布依、瑶族等兄弟民族之间流传开来了。 蜡染的起源 中国的染织工艺早在西周时期(公元前ll世纪——公元前771年)已得到较大的发展。根据《礼记》等文献记载,丝、染色当时都设有专官主管,楚国还设有主持生产靛青的“蓝尹”工官。足见当时的丝织、染色工艺已颇具规模。蜡染古时候称为蜡缬,是用蜡把花纹点绘在麻、丝、棉、毛等织物上,然后放入染料缸中浸染,有蜡的地方染不上颜色,除去蜡即现出美丽的花纹。这是我国古老的防染工艺,历史已很悠久。 蜡染是我国苗族古老而独特的手工绘染艺术,起源于秦汉,盛行于隋唐(公元581--907年)。这里有着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一代传一代,可以说,从我国的染织技术开创时,蜡染就作为最古老的手工艺,称之为中华民族古文明的一部分。 我国古代发现的蜡染文物,有新疆于田屋于来克古城遗址出土的北朝(公元396—581年)蓝色蜡缬毛织物蓝色蜡缬棉织品及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区墓葬出土的西凉(公元400—421年)蓝色缬绢和唐代(公元618—907年)的几种蜡缬绢、蜡缬纱;还有敦煌莫高窟130窟第一层壁画下发现的唐代废置的大量蜡缬残幡。这批遗存的蜡染实物中,北朝的和西凉的蜡缬织品都是深蓝色地现白花,纹样光洁清晰,古朴典雅;唐代的蜡缬绢和蜡缬纱的地子,有棕、绎、黄、赭等色,大部分是白色花纹。 蜡染工艺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世代相传,尤其是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蜡染工艺,而且流行很广,已成为少数民族妇女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

蜡染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传统蜡染的起源与发展 一·蜡染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二·蜡染的起源 1·起源传说 在苗族地区的很多地方都流行有《蜡染歌》(古歌),代代传唱叙述着蜡染的起源的故事:有一个聪明美丽的苗族姑娘并不满足于衣服的均一色彩,总希望能在裙子上染出各种各样的花卉图案来,可是一件一件的手工绘制实在太麻烦,但她一时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终日为此闷闷不乐。一天,姑娘又看着一簇簇一丛丛的鲜花久久发楞,办法没想出来却在沉思中昏昏入睡。朦胧中有一个衣着漂亮的花仙子把她带到了一个百花园中,园里有无数的奇花异草,鸟语花香、蝶舞蜂忙。姑娘在花园中看呀看呀,看得入了迷,连蜜蜂爬满了她的衣裙也浑然不知。等她醒来一看,才知道刚才是睡着了,可是低头再看:花丛中的蜜蜂真的刚刚飞走,而且在她的衣裙上留下了斑斑点点的蜜汁和蜂蜡,很不好看。她只好把衣裙拿到存放着靛蓝的染桶中去,想重新把衣裙染一次,试图覆盖掉蜡迹。染完之后,又拿到沸水中去漂清浮色。当姑娘从沸水中取出衣裙的时候,奇迹出现了:深蓝色的衣裙上被蜂蜡沾过的地方出现了美丽的白花!姑娘心头一动,立即找来蜂蜡,加热熬化后用树枝在白布上画出了蜡花图案,然后放到靛蓝染液中去染色,最后用沸水熔掉蜂蜡,布面上就现出了各种各样的白花,哦!染缸中居然染出了印花布,姑娘高兴地唱起了山歌。人们听到了姑娘的歌声,纷纷来到她家听她讲百花园里的梦境、观看她染出的花裙、学习她描花绘图的技艺,大家回到自己家里之后,照着姑娘教给的方法,也都染出了花样繁多的花布。从此,蜡染技术就在苗族及与之杂居的布依、瑶族等兄弟民族之间流传开来了。 蜡染是一种以蜡为防染材料进行防染的传统手工印染技艺。蜡染故称“蜡缬”,据考证,”蜡染”一词在文献中最早、最确切的记载是唐代慧琳些的《一切经音义》卷五十之”众缬”:”今谓西国有淡歰汁”,点之成缬,如此方蜡点缬也。”缬”是以辅染物辅助印染过程而染出的织物,缬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丝绸印染技艺的重大进步。 了解考察蜡染的起源是理解蜡染本质的必要环节。任何技艺的起源和人类的劳动都是同步的,它包括人类发现的自然中的各种效应和人类的操作经验,蜡染技艺的起源也是如此。 2·历史追溯 中国的染织工艺早在西周时期(公元前ll世纪——公元前771年)已得到较大的发展。根据《礼记》等文献记载,丝、染色当时都设有专官主管,楚国还设有主持生产靛青的“蓝尹”工官。足见当时的丝织、染色工艺已颇具规模。蜡染古时候称为蜡缬,是用蜡把花纹点绘在麻、丝、棉、毛等织物上,然后放入染料缸中浸染,有蜡的地方染不上颜色,除去蜡即现出美丽的花纹。这是我国古老的防染工艺,历史已很悠久。

蜡染起源

蜡染起源 蜡染是一种以蜡为防染材料进行防染的传统手工印染技艺。蜡染故称“蜡缬”,据考证,”蜡染”一词在文献中最早、最确切的记载是唐代慧琳些的《一切经音义》卷五十之”众缬”:”今谓西国有淡歰汁”,点之成缬,如此方蜡点缬也。”缬”是以辅染物辅助印染过程而染出的织物,缬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丝绸印染技艺的重大进步。 了解考察蜡染的起源是理解蜡染本质的必要环节。任何技艺的起源和人类的劳动都是同步的,它包括人类发现的自然中的各种效应和人类的操作经验,蜡染技艺的起源也是如此。蜡染起源的几种说法: 蜡染的发明以人们对物质特性的重复认识和利用为基础,并需要具备一定的环境因素和技术条件,因此它是在特定的物质条件和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蜡染是基于人们对服饰美化的需要,在人类文明进步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是在多种染织工艺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蜡染产生的时间应在纺织。印色3和画馈工艺成熟之后。从原料上看,蜡染对面料没有特殊要求,棉、麻、丝、毛织物都能采用;防染材料也不拘于特定品种,动植物蜡均可使用,通常是用树脂和蜂蜡;染色只能用冷染工艺,一般是植物染色,以靛蓝为主。从范围来看,蜡染技术存在与世界上很多地方,风格和使用方式也多种多样。由于受地理和气候的影响,北方寒冷地区不宜进行蜡染,因此蜡染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埃及是古代文明的摇篮,它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能够同时吸取东西方的各种文化,成为最早步入文明的古国之一。蓝靛在公元前2400年的古埃及及第五王朝就已经作为防腐抗菌剂使用,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学者普利尼斯在《自然史》中,描写了埃及人浸染织物时用蜂蜡访燃,并称这种方法为“古怪的”,这说明早在相当于西汉时期的埃及,蜡染技艺就已经广为流行了。英国 L.W.C.迈尔斯主编的《纺织品印花》中认为,埃及蜡防花布早在公元前1500年已闻名遐迩。因此,埃及应被认为是蜡染的发源地之一。 印度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棉纤维的国家,而且印度早在公元前5世纪就已有从蓝草中提取靛蓝染棉纺织品的记录,因此棉织品的印染术也可能发端于印度。虽然印度气候潮湿,很难发现古老的织物残片,但从其他地区出土的蜡染棉织物可以判断,印度曾拥有高度发达的蜡染文化。赵丰教授在《丝绸艺术史》一书中考证了新疆民丰地区尼雅出土的绘有半裸女神像的蜡染棉织品,根据神像头后背光具有印度文化的因素,认为蜡染工艺在东汉时已传入中国西部边陲,印度应是蜡染的起源地之一。 我国无疑也是蜡染发源地之一,从大量史料记载和古代绘画中可寻觅一些线索。今年来发掘出土的精美的蜡染实物更是提供了有力证据,且把我国蜡染法院时间大大推前。陈维稷教授主编的《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认为,蜡染起源于西南少数民族,可追溯至秦汉之际,当时已利用蜂蜡和白蜡作为防染材料制作出白色图案的印花布,早于印度河埃及好几百年。美国人杜马斯法兰西斯卡特在其所著《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西传》一书中说:“现存中国的早期蜡染实物,比埃及、日本、秘鲁、瓜哇所发现的实物要早得多,特别是在敦煌石窟和新疆吐鲁番出土的蜡染实物足以证明。” 马来群岛蜡染产业的优势使其他也被认为是蜡染起源地之一,美国人费雷斯特所著《蜡染》一书中也提到蜡染发源地在瓜哇,至公元1515年以后,到那里旅行的人才把蜡染技术传到世界各地。 以上这些地区被认为是蜡染的发源地,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地区限制的;蜡染技术高超且工艺保存完整,另一方面原因是有出土文物或者文献资料可供佐证,至于在已经消失了的文明中是否有蜡染技术就不得而知了。

布依族服饰的设计心理探究

1布依族款式设计变化及心理 布依族服饰古朴典雅,这一特性与布依族人民日常生活环境相关,他们依山傍水而居,地处平脊的地理位置,最为古老的自耕自足的民族,布依族有着自己的独特历史文化与民族审美内涵,充分体现了这一民族的文化特性。服饰作为布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布依族服饰的蜡染在宋代时期便有了记载,在经过了几百上千年的演变,民族的不断迁移和与其他民族文化交融的影响,布依族的服饰特征也出现了一些的变化。 布依族服饰遵循了我国传统的上衣下裳的原则,前期以大襟衣和百褶长裙为主,细褶青裙多至二十几幅,在前期的农耕文明时代这样复杂厚重的长裙设计其实在人民劳动的过程中存在着不便的;乾隆年间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易裙为裤,妇女服饰渐渐的改为汉装,长裙变为长裤在行动上更为方便和舒适,节省了制作材料;一直到民国年间,服装款式在细节上有细微的变化,同当时汉族妇女穿的一样或基本相同。整体来说,服装款式的改良从厚重宽大的上衣下裙子过渡到衣服逐渐改短,改裙为裤,且裤脚逐渐变小,这样的变化与各民族文化相交融密不可分,同时从款式的便利性来看无不体现了情感化改良设计的关键要素,因此,民族服装设计受到生活环境与文化底蕴的影响,而情感和情绪在日常生活和服装设计决策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色彩运用与设计心理体现 民族服饰色彩体现了该民族的精神样貌,同时也是少数民族审美文化内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蓝色最为布依族的主导颜色,体现了独具特色的布依族文化传统,也 反映了其民族的审美心理,并且成为区分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文化标志,布依族服饰最重要的工艺是蜡染,这也就决定了这个民族的服饰色彩,色泽上主要以冷色系中的藏青,天蓝色为主,色彩整体的感觉比较典雅朴素,体现了布依族人民淳朴和谐的民族特征。 布依族人民的尚蓝情节,使他区别于别的民族,自耕、自织、自染的文化特性,让我们看到一个匠心精神的完美诠释。说到蓝色就不得不提制作染料的材料———蓼蓝,是一种草本植物,可作为药材使用,具有清热解毒驱蚊的功效,布依族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中,造就了蓼蓝生长得极度茂盛,当地人就地取材,取下蓼蓝得叶子后进行发酵和沉淀,得到了常见得靛膏,在染缸中放入配比好的蓝靛,加入水、米酒、明矾、糖等进行染料的配制,普通人在看似简单的染料配置中一般都会失败很多次,只有了解了染料的特性,反复实践和总结经验才能配置出活性的可使用的染料。 蓝色往往给人以神秘、宁静、素雅、和平的视觉感受,蜡染作为布依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观大方的民族服饰体现了布依人民沉郁、细洁、温婉的性格。蓝色是布依族的代表色,在独具特色的民族颜色上为了增添服饰效果的丰富性,加入了红色、黄色,让服饰的整体感觉生动性,彰显布依族人民特有的社会文化结构和文化历史意象。 3布依族服饰图案设计心理 图案是人类在进行社会活动中创造出来的艺术语言,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图腾崇拜体现着人类某一层度的功利性追求,对图案赋予意义,属于人类物质文化活动。布依族蜡染的图案有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内涵,内容极其丰富,图案的结构完整,雅致古朴,线条细腻、流畅。图案形式主要有适合纹样、对称纹样,抽象纹样等,最突出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是螺旋纹(铜鼓纹)、菱形纹、卍字纹,妇女的裙子用蜡染的图案有两种:一种是以卍字形连续回旋构成长方形图案,作裙的上半截;另一种是波点花纹或的几何图案,作为裙子的下半截。 同一图案对于不同民族有其独特的寓意,螺旋纹在布依族人民的心中就是族群团结平安的象征,显示了族群的宗族意识,这是源于他们生产与生活环境,是布依族民族的独特的文化内涵与真实写照。(表1) 图案蕴含的心理性是具有多样性的,作为符号形式体现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能让我们更好的认识民族文化和体会民族内涵特征,文字也属于图案的范畴,具有指示和标志作用。参考文献: [1]周国茂.山水布依[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14.[2]李广元.东方色彩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4. [3]布依族简史编写组.布依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4]诺曼.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5. 作者简介:苏成艳(1994—),女,汉族,贵州六盘水人,艺术设计硕士,四川师范大学服装与设计艺术学院,研究方向:服装设计 。 苏成艳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成都610101) 摘要:民族服饰大多以实用性和标志性为主,既要符合农耕文明服饰方面的实用性原则又要具有本民族的特色。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五彩缤纷,布依族服饰千百年来,妇女服饰变化极大,在抛开实用主义而言,是否还藏有情感化设计的因素在内呢?关键词:布依族;色彩;款式;心理探究中图分类号:J5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9)15-0108-01 几何纹样三角 纹、菱形纹、方格纹、齿形纹、螺旋纹、点纹、卍字纹植物纹样蕨菜花纹、茨藜花纹、牡丹纹、梨花纹、太阳花纹 动物纹样 蝴蝶纹、鱼鸟纹、龙纹 表1 CULTURE AND DESI GN -1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