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复习资料

第一章

1、概念: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对地观测综合性技术

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狭义:是不与目标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性以及其变化的综合性应用探测器。

2、系统组成信息源:任何物体信息获取:任何物体地物空间信息的获取主要靠搭载在遥感平台(Platform)上的传感器(Sensor)来获取。

3、类型地面,航空,航天,航宇。

紫外遥感0.05-0.38,可见光遥感0.38-0.76,红外遥感076-1000,微波遥感1-10。

主动与被动,成像与非成像。

第二章

1、大气窗口

概念: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

光谱段:

要获得地面的信息,必须在大气窗口中选择遥感波段,即只有位于大气窗口的波段才能被用于生成遥感图像。

紫外、可见光、近红外波段 0.3-1.3:这一波段是摄影成像的最佳波段,也是许多卫星传感器扫描成像的常用波段。

近、中红外波段 1.5-1.8&2.0-3.5:在白天日照条件好的时候扫描成像常用这些波段,比如TM的5、7波段等用以探测植物含水量以及云、雪或用于地质制图等。

中红外波段 3.5-5.5:物体的热辐射较强,这一区间除了地面物体反射光谱反射太阳辐射外,地面物体也有自身的发射能量。

远红外波段 8-14:主要来自物体热辐射的能量,适于夜间成像,测量探测目标的地物温度。微波波段 0.8-2.5cm:由于微波穿云透雾的能力,这一区间可以全天候工作。而且工作方式为主动遥感。

2、植被

植被的反射波谱曲线(光谱特征)规律明显而独特。

主要分三段:

可见光波段(0.4—0.76)有一个小的反射峰在0.55(绿)处,两侧0.45(蓝)和0.67(红)则有两个吸收带。这一特征是由于叶绿素的影响,叶绿素对蓝光和红光吸收,对绿光反射。近红外波段(0.7—0.8)有一反射的“陡坡”,在1.1处有峰值,形成植被的独有特征。这是由于植被叶细胞结构的影响,除了吸收和透射的部分,形成的高反射率。

中红外波段(1.3—2.5)受到绿色植物含水量的影响,吸收率增大,反射率大大下降,特别以1.45、1.95和2.7为中心的吸收带,形成低谷。

影响植物波谱的主要因素:植物类型;植物生长季节;病虫害影响等。

第三章

几个重要的分辨率

空间分辨率(几何特征):指像素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扫描仪的瞬时视场,或地面物体能分辨的最小单元。

波普分辨率(物理特征):指传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时的波普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间隔愈小,分辨率愈高。

注意:不同波谱分辨率的传感器对同一地物探测效果有很大的区别。一般而言,传感器的波

段越多,频带宽度越窄,所包含的信息量越大,针对性越强。

时间分辨率(时间特征):指对同一地点进行遥感采样的时间间隔,即采样的时间频率,也称重访周期。时间分辨率对动态监测尤为重要。

用途:注意研究对象的时间序列的变化。

1)自然规律的时间考虑:作物监测;植被;地质、土壤

2)社会经济现象的时间考虑:城市研究;环境污染监测

辐射分辨率:指传感器接收波普信号时,能分辨的最小辐射度差。在遥感图像上表现为每一像元的辐射量化级。

第四章

1、数字图像校正

概念:

数字图像是指能够被计算机存储、处理和使用的图像。遥感数据的表示既有光学图像又有数字图像。

分类:

辐射校正:辐射畸变(需要校正的部分)是由传感器仪器本身产生或大气对辐射的影响产生的。

几何校正:粗校正和细校正

步骤:①找到一种数学关系,建立变换前图像坐标(x,y)与变换后图像坐标(u,v)的关系,通过每一个变换后图像元的位置计算出变换前对应的图像坐标点。

计算校正后图像中的每一点所对应原图中的位置(x,y)。计算时按逐点计算,每行结束后进入下一行计算,直到全图结束。

②计算每一点的亮度值。由于计算后的(x,y)多数不在原图的像元中心处,因此必须重新计算新位置的亮度值。一般来说,新点的亮度值介于邻点的亮度值之间,所以常用内插法计算。

2、数字图像增强

方法:

对比度变换:通过改变图像像元对比度,从而改善图像质量的图像处理方法。

线性变换:图像像元亮度值计算时变换函数符合线性或分段线性。

非线性变换:变换函数是非线性时(指数,对数)。

空间滤波:重点突出图像上的某些特征。

彩色变换:单波段,多波段,HLS。

图像运算:两幅或多幅单波段影像,完成空间配准后,通过一系列计算,可以实现图像增强,达到提取某些信息或去掉某些不必要的信息的目的。

差值运算:两幅同样行、列数的图像,对应像元的亮度值相减。

比值运算(NDVI):两幅同样行、列数的图像,对应像元的亮度值相除(除数不为零)。多光谱变换:可通过函数变换,达到保留主要信息降低数据量。

3、多源信息的复合

⑴遥感信息的复合

概念:多种信息源的复合是将多种遥感平台,多时相遥感数据之间以及遥感数据与非遥感数据之间的信息组合匹配的技术。

①不同传感器的遥感数据复合。

配准:采用几何校正,分别在不同数据源的影像上选区控制点,用双性内插或三次卷积内插运算等对分辨率小的图像进行重采样,完成配准。

复合:彩色合成方法的效果比较明显。尽可能生成三幅新图像,分别赋予红、绿、蓝色,进行假彩色合成。

②不同时相的遥感数据复合。

配准:利用几何校正的方法做位置匹配。

直方图调整:将配准后的图像尽可能地调整成一致的直方图,使图像亮度值趋于协调,以便于比较。

复合:不同时相的图像复合主要用于研究时间变化所引起的各种动态变化。

彩色合成方法、差值方法、比值方法。

⑵遥感信息与非遥感信息的复合

地理数据的网络化:网络数据生成,与遥感数据配准

最优遥感数据的选取

配准复合

第五章

1、目视解译

概念:

指专业人员通过直接观察或借助判读仪器在遥感图像上获取特定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运用专业背景知识,通过肉眼观察,经过综合分析、逻辑推理、验证检查把遥感图像中所包含的地物信息提取和解析出来的过程。

认知过程:自下向上自上向下

解译方法:直接判读法;对比分析法;信息复合法;综合推理法;地理相关分析

原则:总体观察;综合分析;对比分析;观察方法正确;尊重图像客观实际;解译图像耐心认真;有价值的地方重点分析。

顺序:已知到未知、先易后难、先山区后平原、先地表后深部、先整体后局部、先宏观后微观、先图形后线形。

※标志:

⑴直接标志:是判读目标自身特点在影像上的直接表现形式,根据直接标志,可直接判断地物。

①色调(tone)

概念:全色遥感图像中从白到黑的密度比例为色调(灰度)。

特点:

是识别目标地物的基本依据;

可依色调识别出地物属性(如黑白航片:柏树浅灰,山毛榉灰白);

目标地物与背景间色调差异必须能为人视觉所辨,目标地物才可区分;

②颜色(colour)

彩色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识别的基本特征;日常生活中目标地物的颜色;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的颜色;彩色又可分为真彩色与假彩色

注意:同一景多光谱扫图像上相同的地物,不同波段组合可有不同的颜色。

目视判读前了解图像由哪些波段合成,每波段所赋颜色。

③阴影(shadow)

概念:由于地物高度的变化,遥感图像上光束被地物遮挡而产生的地物的影子。

注意:

它既表示了地物隆起的高度又显示了地物的侧面形状;

不同遥感影像阴影的解译不同:

侧视雷达:阴影由目标阻挡雷达波束穿过而成;

热红外影像:阴影由温度差异形成;

④形状(shape)

概念:目标地物在遥感影像上呈现的外部轮廓,是垂直拍摄的顶视平面图。从高空观察地面物体形状是在x、y平面内的投影。

影响因素:成像方式、飞行姿态、地形起伏及本身的性质和形成。

⑤纹理(texture):内部结构

概念: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内部色调有规则的变化造成的影像结构。或图像上细部结构以一定的频率重复出现,是单一特征的集合。

类型:光滑的、波纹的、斑纹的、线性及不规则的。应用:作为区分地物属性的重要依据;航片:农田呈条带状的纹理;

高分辨率的像片:幼年林—天鹅绒般平滑;成年针叶林—粗糙

⑥大小(size)

概念:遥感图像上目标物形状、面积、体积的度量,即按比例缩小后的相似性记录。

特点:遥感图像上测量目标物最重要的数量特征之一;由大小可以推断物体的属性;

影响因素:比例尺、地面分辨率、物体本身的亮度与周围量度的关系等。

⑦位置(site)概念:目标地物分布地点和所处的环境。特点:是识别目标地物的基本特征;分类:地理位置:图像周框注记的经纬度;相对位置:为地物解译提供依据。

⑧图型(pattern)概念:目标地物有规律的排列而成的图形结构。特点:判别目标地物的依据

⑵间接标志:

概念:由于遥感技术的局限性,许多问题不能从目视判读直接获得答案,需从其它相关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逻辑推理获得判断,这一过程叫间接解译,所采用的依据称间接解译标志。特点:灵活、变化、难有规律可循。建立间接标志需要丰富的知识背景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有时需要建立模型,是一种综合分析、相关分析的方法。不同专业判读有不同的间接标志。第六章

监督分类:通过选择代表各类别的已知样本(训练区)的像元光谱特征,事先取得各类别的参数,确定判别函数,从而进行分类。

优点:可取得较好分类效果

缺点:由于训练场地要求有代表性,其选择要考虑到地物光谱特征,样本数目要能门族分类的要求,有事由于诸多限制因素这些不容易做到。

非监督分类:

在没有先验类别(训练场地)作为样本的条件下(即事先不知道类别特征),主要根据像元间相似度的大小进行归类合并(将相似度大的像元归为一类)的方法。

前提:是假定遥感影像上同类物体在同样条件下具有相同的光谱信息特征。

优点:不需要先验知识,因此方法简单,且分类具有一定的精度。

第七章

1、归一化植被指数

归一化: )/()(R NIR R NIR NDVI +-=

NIR:遥感影像中近红外线波段的反射值 R :遥感影像中的红光波段反射值 2、高光谱遥感

3、概念:在电磁波谱的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和热红外波段范围内,获取非常窄的光谱连续的影像数据的技术。 区别:

高光谱遥感:成像光谱仪可以分离成几十甚至数百个很窄的波段来接收信息;每个波段宽度仅小于10nm ;所有波段排列在一起能形成一条连续的完整的光谱曲线;光谱的覆盖范围从可见光到热红外的全部电磁辐射波普范围。

常规遥感:传感器多数只有几个,几十个波段;每一个波段宽度大于100nm ;这些波段在电磁波谱上不连续。

遥感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遥感的概念:通过探测仪器(遥感器这类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在远离目标和非接触目标物条件下探测目标地物,记录目标的反射、发射或散射等电磁波信息,进行处理、分析,揭示物体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一门科学和技术。 二:遥感系统:遥感信息源—目标的电磁波特性:任何目标物都具有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的性质,这是遥感的信息源。 信息的获取:利用装载在遥感平台的传感器来接受、记录目标物的电磁波谱特征 遥感数据的传输与接收:传感器接收到的地物电磁波信息,记录在数字磁介质上或胶片上。磁介质记录的信息可通过卫星的微波天线传输给地面的卫星接收站。 遥感图像处理:数据输入,几何纠正,图像变换,图像融合,图像分类,图像分析,图像输出 遥感信息提取与分析:按照应用的目的不同进行遥感信息的提取与分析。如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国土整治、区域规划全球研究等。 三、遥感的类型 1.按遥感平台分: 地面遥感:传感器设置于地面平台,为航空和航天遥感作校准和辅助工作。 航空遥感:传感器设置于航空器,主要是飞机和气球。 航天遥感:传感器设置于航天器,如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80km以上的平台。航宇遥感:传感器设置于星际飞船上,探测地月系统外的目标。 四:遥感的特点:大面积同步观测(一帧地球同步气象卫星图像可覆盖1/3的地球表面);时效性(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综合反映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经济性(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局限性(许多谱段有待进一步开发) 第二章 一: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则构成了电磁波谱。以频率从高到低排列:r射、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无线电波 遥感应用的电磁波波谱段: 紫外线(较少用):波长范围为0.01~0.38μm,太阳光谱中,只有0.3~0.38μm波长的光到达地面,对油污染敏感,但探测高度在2000 m以下。 可见光:波长范围:0.38~0.76μm,人眼对可见光有敏锐的感觉,是遥感技术应用中的重要波段。 红外线:波长范围为0.76~1000μm,根据性质分为近红外、中红外、远红外。 微波:波长范围为1 mm~1 m,穿透性好,不受云雾的影响。 二:大气对辐射的吸收作用 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大气分子对电磁波的某些阶段有吸收作用,太阳辐射有选择性地吸收,吸收作用使辐射能量转变为分子的内能,从而引起某些波段太阳辐射强度的衰减。,甚至有些波段的电磁波完全不能通过大气。水的吸收带在2.5~3.0 μm , 5~7 μm,0.94 μm 二氧化碳的吸收带2.7 μm,4.3 μm,14.5 μm臭氧0.2~0.32 μm,0.6 μm,9.6 μm。氧气<0.2μm,0.155 μm最强。尘埃的吸收量最小。 三:天空为什么呈现蓝色 蓝色波长短,散射强度大,因此蓝光向四面八方散射,使整个天空蔚蓝,使太阳辐射传播方向的蓝光被大大的削弱。)而紫色的能量低,所以不是紫色。 四:为什么云雾呈白色 的直径虽然与红外线波长接近,但相比可见光波段,云雾中水滴的直径要比波长大很多,因

遥感复习资料

第一章 1、简述遥感的基本概念 遥感,就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遥远的感知,它是一种远离目标,在不与目标对象直接接触的情况下,通过某种平台上装载的传感器获取其特征信息,然后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提取、判定、加工处理及应用分析的综合性技术。 2、与传统对地观测比较,遥感有什么特点? 一、宏观观测,大范围获取数据资料 二、动态监测,快速更新监控范围数据 三、技术手段多样,可获取海量信息 四、应用领域广泛,经济效益高 3、简述遥感卫星地面站,其生产运行系统的构成及各自的主要任务(遥感平台的构成) 生产运行系统包括:接收站,数据处理中心和光学处理中心 各自任务:接收站:主要负责完成跟踪卫星,传送接受卫星数据任务。 数据处理中心:做一系列的辐射校正及几何校正处理,消除畸变,恢复图像。 光学处理中心:光学处理中心配有黑白与彩色胶片和相片冲洗设备,光学彩色合成设备,放大与复制设备以及各种质量控制与检测设备,可以生产适用于不同用途的各种比例尺的图像产品。 4、遥感有哪几种分类? 1、根据工作平台的不同,可分为地面遥感,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 2、根据电磁波的工作波段不同,可分为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 3、根据传感器工作原理,可分为主动式遥感和被动式遥感 4、根据遥感资料的获取方式,可分为成像遥感和飞成像遥感 5、根据波段宽度及波谱的连续性,可分为高光谱遥感和常规遥感 6、根据应用领域的不同,可分为环境遥感,城市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海洋遥 感,地质遥感,气象遥感,军事遥感等。 第二章 电磁波:电磁波是电磁振动的传播。也称为电磁辐射。 黑体辐射:研究实际物体吸收和发射辐射能量的性能时的一种理想化的比较标准。 大气窗口:通常把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成为大气窗口。 地物反射波谱曲线:地物反射曲线的形态很不相同,表明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不同。除了因为不同地物的反射率不同外,同种地物在不同的内部和外部条件下反射率也不同。一般说来,地物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有规律可循。 电磁波的性质:电磁波在真空中传递时速度就是光速。 电磁波的传播也是能量的传播,电磁波的能量与其传播的频率成正比。 电磁波入射到平面上会发生镜面反射,漫反射,折射现象。 大气散射类型:一、瑞利散射二、米氏散射三、无选择性散射 1、电磁波波谱区间主要分为哪几段?其中遥感探测利用最多的是什么波段?并绘制几 个主要地物的光谱特征曲线 从高到低或波长从短到长排列可以划分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 遥感利用最多的:可见光,红外,微波 曲线图:略

遥感概论复习参考资料

遥感概论复习参考资料 遥感概论复习参考资料 (一)绪论 1.什么是遥感 遥感:一种在远离目标,不与目标直接接触的情况下,通过传感器获取其特征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和应用的综合性探测技术。遥感过程:是指遥感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以及分析判读和应用的全过程。包括遥感信息的获取;遥感信息的处理;遥感信息的应用。遥感技术系统:是指一个从地面到空中、甚至空间的从遥感信息收集、存储、处理、判读分析和应用的技术系统。包括:遥感试验系统;遥感信息的获取系统;遥感信息的处理系统;遥感信息的应用系统 2遥感的分类按工作平台: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按所利用的电磁波的光谱段分: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反射红外遥感,热红外遥感、微波遥感 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分:主动遥感,被动遥感 按数据获取方式:成像遥感;非成像遥感 按研究对象分:资源遥感、环境遥感、空间遥感、大气遥感、陆地遥感、海洋遥感 按应用空间尺度分:全球遥感、区域遥感和城市遥感 按应用领域分:资源、环境、农业、林业、军事等 主动遥感:指从传感器系统上的人工辐射源,向目标物发射一定形式的电磁波,再由传感器接收和记录其反射波的遥感系统。如主动传感器:雷达被动遥感:指由传感器从远距离接收和记录目标物所反射的太阳辐射电磁波及物体自身发射的电磁波 ( 主要是热辐射 ) 的遥感系统。如各种摄像机、扫描仪、辐射计 3.遥感技术的特点: 1) 感测范围大,具有综合、宏观性。便于发现和研究宏观现象2) 信息量大,手段多、技术先进。可提供丰富的光谱信息,根据应用目的不同可选用不同功能的传感器和工作波段 3) 获取

信息快,更新周期短,具有动态监测特点。能用于洪水,土地利用,农作物长势、森林火灾等监测4) 用途广,效益高5) 约束少,不受地利、交通、国界等限制 (二)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1 电磁波谱、电磁辐射的度量、黑体辐射等基本概念;遥感中常用的电磁波谱段 答: 电磁波谱:按照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排列形成的一个连续谱带。 可见光:0.38-0.76um 红外:近红外(NIR, near-infrared):0.7-3.0 m 近红外(NIR, near-infrared):0.7-1.1m 短波红外(SWIR, shortwave IR):1.1-3.0 m 中红外(MWIR, Mid wave IR):3.0-6.0 m 远红外: 6.0-15 m 超远红外: 6.0-15 m 热红外(TIR, Thermal IR): 3.0-15 m 微波波段:(1mm-1m, 最常用 1cm-1m) 黑体辐射: 指由理想放射物放射出来的辐射,在特定温度及特定波长放射最大量之辐射。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该物体是 绝对黑体。遥感中常用的电磁波段:包括可见光,红外和微波波段 0.3-1.3μ m,即紫外、可见光、近红外波段。这一波段是摄影成像的最佳波段,也是许多卫星传感器扫描成像的常用波段。比如,Landsat 卫星的 TM 的 1-4 波段,SPOT 卫星的 HRV 波段等。 1.5-1.8μm, 2.0- 3.5μm,即近、短波、中红外波段,在白天日照条件好的时候扫描成像常用这些波段,比如 TM 的 5、7 波段等用以探测植物含水量以及云、雪或用于地质制图等。

遥感复习资料

遥感复习资料 1、遥感的概念是什么?(狭义) 遥感是指在高空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运用各种传感器获取反映地表特征的各种数据,通过传输、变换和处理,提取有用的信息,实现研究地物空间形状、位置、性质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现代应用技术科学。 2、遥感系统是如何工作的? 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一部分与地面发生作用后反射,再次经过大气层,到达传感器。传感器将这部分能量记录下来,传回地面。地面接收到数据之后,进行一系列辐射校正和几何校正等处理,将信息转换为用户可以使用的通用格式。用户将这些数据应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去。 3、什么是主动遥感?什么是被动遥感? 主动遥感:由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 被动遥感: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目标物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3、简述我国遥感事业的发展。 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国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领域取得一系列成绩:在数据获取能力方面,成功研制一系列传感器,发射50多颗对地观测卫星,组成风云、海洋、资源和环境减灾四大民用系列对地观测卫星体系;积累了总存贮容量超过660TB影像数据,覆盖全国陆地、海域以及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1500万平方公里的地球表面;组建起一支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队伍,160多家教育科研院所设置“3S”相关专业;诞生一批空间信息企业并研制成功大量软件产品。同时,适应于产业发展需要的地理空间信息管理制度、标准规范开始建立。4.遥感的特性 视域范围大,具有宏观特性。 光谱特性:探测的波段从可见光向两侧延伸,扩大了地物特性的研究范围。 时相特性:周期成像,有利于进行动态研究和环境监测。 5.遥感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局限性. 6.什么是电磁波谱?电磁波谱按照波长由小到大是如何排列的? 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就构成了电磁波谱.波长由短到长依次为: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 7、被动遥感最主要的辐射源是什么? 太阳是被动遥感最主要的辐射源。太阳光谱:指光球产生的光谱. 8、什么是辐照度?太阳辐照度分布曲线有哪些特点? 辐照度(I):被辐射的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即被辐射物体表面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 特点:太阳光谱是连续光谱,相当于6000 K的黑体辐射;太阳辐射的能量大部分集中在可见光波段;由于大气中水、氧、臭氧、二氧化碳等分子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加之大气的散射,使得经过大气层的太阳辐射有很大的衰减;各波段的衰减是不均衡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主要集中在0.3 ~ 3.0 μm波段,包括近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和中红外;到达地面的辐射强度还与太阳高度角有关。

遥感复习资料

1.遥感的概念:遥感是指从不同高度的平台(Platform)上,使用各种传感器(Sensor),接收来自地球表层的各种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对不同的地物及其特性进行远距离探测和识别的综合技术。 2.遥感的诞生: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人Evelyn Pruitt提出。 3.遥感技术的特点: ①宏观性、综合性(空间特性):覆盖范围大、信息丰富 ②多波段性(光谱特性) ③多时相性(时间特性):重复探测,有利于进行动态分析。 4.遥感的分类: (1)按遥感平台分 地面遥感:传感器设置在地面平台上,如车载、船载、手提、固定或活动高架平台等; 航空遥感:传感器设置于航空器上,主要是飞机、气球等; 航天遥感:传感器设置于环地球的航天器上,如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火箭等; 航宇遥感:传感器设置于星际飞船上,指对地月系统外的目标的探测。 2)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 紫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05一0.38μm之间; 可见光遥感:探测波段在0.38一0.76μm之间; 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76一1000μm之间; 微波遥感:探测波段在1mm一1m之间; 多波段遥感:探测波段在可见光波段和红外波段范围内,再分成若干窄波段来探测目标。(3)按工作方式分 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 主动遥感由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的后向散射值量;被动遥感的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成像遥感与非成像遥感 前者传感器接收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可转换成(数字或模拟)图像;后者传感器接收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不能形成图像。 5.遥感技术系统:是一个从地面到空中直至空间;从信息收集、存储、传输处理到分析判读、应用的完整技术系统。 6.遥感技术系统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①遥感信息的收集系统、②遥感信息的接收和预处理系统、③遥感信息的分析和判读系统 7.传感器:是指收集和记录地物电磁辐射(反射或发射)能量信息的装置,如航空摄影机、多光谱扫描仪等 8.遥感平台:是指装载传感器进行遥感探测的运载工具,如飞机、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等 9.遥感技术的发展概况: Remote Sensing 的提出:美国学者布鲁伊特于1960年提出,61年正式通过。 遥感发展的三个阶段:(1)萌芽阶段:从19世纪中叶到二次世界大战前,常称这一阶段为遥感的萌芽阶段,或称“常规航空摄影阶段”。 1839年,达格雷发表第一张空中相片。 1858年,法国人用气球携带照相机拍摄了巴黎的空中照片。 1882年,英国人用风筝拍摄地面照片。 (2)航空遥感阶段:从1937年到1960年,为初期发展阶段。有人称为彩色摄影和非可见光航空摄影阶段。

遥感技术基础复习资料

遥感技术基础 第一、二章 概念 1.遥感:广义:遥远的感知。狭义:不直接接触物体本身,从远处通过各种传感器探测和接收来自目标物体的信息,经过信息的传输及其处理分析,来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分布等特征的综合技术。 2.主动遥感:由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受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被动遥感:传感器步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受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3.电磁波:由振源发出的电磁振荡在空气中传播。 4.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按其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 5.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 6.黑体:在任何温度下,对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的吸收系数等于1(100%)的物体。 7.灰体:没有显著的选择吸收,吸收率虽然小于1,但基本不随波长变化的物体。 8.维恩位移定律:黑体辐射光谱中最强辐射的波长与黑体绝对温度成反比。 9.瑞利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 10.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 11.辐射度:被辐射的物体表面单位面积的辐射通量。 12.大气窗口:电磁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 13.发射率(比辐射率):实际物体的辐射出射度M i于同一温度、统一波长绝对黑体辐射出射度的关系(比例)M=εM0 14、光谱反射率:物体反射的辐射能量占总入射能量的百分比; 15、光谱反射波普曲线:在平面坐标上表示地物反射率随波长变化规律的曲线。 填空 1、遥感技术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 2、按照传感器的工作波段分类,遥感可以分为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 3、电磁波谱按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主要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组成。 4、绝对黑体辐射通量密度是温度和波长的函数。 5、一般物体的总辐射通量密度与温度和波长成正比关系。 6、维恩位移定律表明黑体的最强辐射波长乘绝对温度是常数2897.8。当黑体的绝对温度增高时,它的辐射峰值波长向波长短方向移动。 7、大气层顶上太阳的辐射峰值波长为0.47 μm 8、散射现象的实质是电磁波在传输中遇到大气微粒而产生的一种衍射现象。这种现象只有当大气中的分子或其他的微粒粒径小于或相当于辐射波长时才会发生。大气散射的三种情况是瑞利散射、米氏散射、无选择性散射。 选择:(单项或多项选择) 1、绝对黑体的①反射率等于1 ②反射率等于0 ③发射率等于1 ④发射率等于0 2、大气米氏散射①与波长的一次方成正比关系②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关系③与波长无关。 3、大气瑞利散射 ①与波长的一次方成正比关系②与波长的一次方成反比关系③与波长的二次方成正比关系④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关系⑤与波长的四次方成正比关系⑥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关系⑦与波长无关。 4、物体的总辐射功率与以下那几项成正比关系 ①反射率②发射率③物体温度一次方④物体温度二次方⑤物体温度三次方⑥物体温度四次方 5、大气窗口是指①没有云的天空区域②电磁波能穿过大气层的局部天空区域 ③电磁波能穿过大气的电磁波谱段④没有障碍物阻挡的天空区域 问答: 1.电磁波谱由哪些不同特性的电磁波组成?它们有哪些不同点,又有哪些共性?遥感常用的是哪些波段? 电磁波组成: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

遥感复习资料

第一章 1、概念: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对地观测综合性技术 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狭义:是不与目标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性以及其变化的综合性应用探测器。 2、系统组成信息源:任何物体信息获取:任何物体地物空间信息的获取主要靠搭载在遥感平台(Platform)上的传感器(Sensor)来获取。 3、类型地面,航空,航天,航宇。 紫外遥感0.05-0.38,可见光遥感0.38-0.76,红外遥感076-1000,微波遥感1-10。 主动与被动,成像与非成像。 第二章 1、大气窗口 概念: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 光谱段: 要获得地面的信息,必须在大气窗口中选择遥感波段,即只有位于大气窗口的波段才能被用于生成遥感图像。 紫外、可见光、近红外波段 0.3-1.3:这一波段是摄影成像的最佳波段,也是许多卫星传感器扫描成像的常用波段。 近、中红外波段 1.5-1.8&2.0-3.5:在白天日照条件好的时候扫描成像常用这些波段,比如TM的5、7波段等用以探测植物含水量以及云、雪或用于地质制图等。 中红外波段 3.5-5.5:物体的热辐射较强,这一区间除了地面物体反射光谱反射太阳辐射外,地面物体也有自身的发射能量。 远红外波段 8-14:主要来自物体热辐射的能量,适于夜间成像,测量探测目标的地物温度。微波波段 0.8-2.5cm:由于微波穿云透雾的能力,这一区间可以全天候工作。而且工作方式为主动遥感。 2、植被 植被的反射波谱曲线(光谱特征)规律明显而独特。 主要分三段: 可见光波段(0.4—0.76)有一个小的反射峰在0.55(绿)处,两侧0.45(蓝)和0.67(红)则有两个吸收带。这一特征是由于叶绿素的影响,叶绿素对蓝光和红光吸收,对绿光反射。近红外波段(0.7—0.8)有一反射的“陡坡”,在1.1处有峰值,形成植被的独有特征。这是由于植被叶细胞结构的影响,除了吸收和透射的部分,形成的高反射率。 中红外波段(1.3—2.5)受到绿色植物含水量的影响,吸收率增大,反射率大大下降,特别以1.45、1.95和2.7为中心的吸收带,形成低谷。 影响植物波谱的主要因素:植物类型;植物生长季节;病虫害影响等。 第三章 几个重要的分辨率 空间分辨率(几何特征):指像素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扫描仪的瞬时视场,或地面物体能分辨的最小单元。 波普分辨率(物理特征):指传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时的波普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间隔愈小,分辨率愈高。 注意:不同波谱分辨率的传感器对同一地物探测效果有很大的区别。一般而言,传感器的波

遥感学复习资料

遥感学 第一章 1、遥感:即遥远的感知,广义理解,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简答题)2、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五大部分。 3、遥感的主要分类方法: 按遥感平台分: 地面遥感: 航空遥感 航天遥感 航宇遥感 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 紫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05~0.38um之间 可见光遥感:探测波段在0.38~0.76um之间; 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76~1000um之间; 微波遥感:探测波段在1mm~10m之间; 多波段遥感:指探测波段在可见光波段和红外波段范围内,再分成若干窄波段来探测目标。 按工作方式分为: 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

主动遥感: 被动遥感: 成像遥感和非成像遥感 成像遥感:传感器接受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可转换成(数字或模拟)图像 非成像遥感:传感器接收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不能形成图像。 按遥感的应用领域分 从大的研究领域可分为:外层空间遥感、大气层遥感、陆地遥感、海洋遥感等。 从具体应用领域可分为:资源、环境、农业、林业、渔业、地质、气象、水文、城市、工程、灾害及军事遥感等。 (简答题)4、遥感的特点:大面积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局限性。 5、1957年10月4日 第二章 1、震动的传播成为波,电磁震动的传播史电磁波。电磁波是典型的横波。 2、电磁波:当电磁震荡进入空间,变化的磁场激发了涡旋电场,变化的电场又激发了涡旋磁场,使电磁震荡在空间传播,这就是电磁波。 3、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则构成了电磁波谱 4、可见光:0.38~0.76um(波段按长到短排列是:红橙黄绿青蓝紫)

遥感复习资料

第一章1.1图像和遥感数字图像 1.1.1图像与数字图像 根据人眼的视觉可见性可将图像分为可见图像和不可见图像 按图像的明暗程度和空间坐标的连续性,可分为数字图像和模拟图像。 数字图像是指用计算及存储和处理的图像,是一种空间坐标和灰度均不连续,以离散数学原理表达的图像 数字图像的基本单位是像素。 1.1.2遥感数字图像 遥感数字图像是数字形式的遥感图像。 遥感数字图像中的像素值成为亮度值,或灰度值,DN值。亮度值的高低由遥感传感器所探测到的地物电磁波的辐射强度决定。 1.2遥感数字图像处理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是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对遥感图像中的像素进行系列操作的过程 主要内容包括以下:1.图像增强2、图像校正3.信息提取 1.2.2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系统 一个完整的数字图像处理系统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1.硬件系统 1)计算机(图像处理的核心) 2)数字化设备(采集数字图像需要传感器和数字化设备) 3)大容量存储设备 4)显示器和输出设备 5)操作台 2、软件系统(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系统由图像处理控制程序、管理程序、 图像处理程序组成)1)ERDAS IMAGINE 遥感图像处理系统2)ENVI遥感图像处理系统3)PCI Geomatica 4)ER Mapper 典型功能:1.由不同传感器获得的不同图像数据的存取和转换2、几何校正 3、辐射校正 4、图像增强处理 5、统计分析 6、特征提取 7、图像分类和 分类后处理8、专题图9、专业工具 第二章2.1遥感图像的获取和数字化 2.1.1遥感系统 遥感是遥感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以及分析判读和应用的过程。 遥感系统是一个从地面到空中乃至整个空间,从信息收集、存储、传输、 处理到分析判读、应用的技术体系。主要包括遥感实验、信息获取(传 感器、遥感平台)、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应用。 2.1.2传感器 传感器又称遥感器,是收集和记录电磁辐射能量信息的装置,是信息获 取的核心部件。(如航空摄影机,多光谱扫描仪,成像仪)传感器搭载 在遥感平台上,通过传感器获取遥感数字图像数据。 分类:按工作方式是否具有人工辐射源,遥感器可分为被动方式和主动方式两类。相应的遥感有被动遥感和主动遥感。 按数据的记录方式,分为成像方式和非成像方式两大类。 按成像原理又可分为摄影成像和扫描成像 1.摄影成像

遥感复习资料

遥感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地理信息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3、电磁波:当电磁震荡进入空间,变化的磁场激发了涡旋电场,变化的电场又激发了涡旋磁场,使电磁震荡在空间传播,这就是电磁波。 4、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则构成了电磁波谱。 5、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 6、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指专业人员通过直接观察或借助铺助仪器判读在遥感图像上获取特定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 7、遥感数字图像:以数字形式表示的遥感影像。 8、监督分类:包括利用训练区样本建立判别函数的“学习”过程和把待分像元代入判别函数进行判别的过程。 9、非监督分类:不必对影像地物获取先验知识,仅依靠影像上不同类地物光谱信息进行特征提取,再统计特征的差别来达到分类的目的,最后对已分出的各个类别的实际属性进行确认。 10、地理实体:是地理数据库中的实体,是指在现实世界中再也不能划分为同类现象的现象。 11、拓扑关系:用来描述实体间相邻、连通、包含和相交等关系。 12、矢量数据:计算机对地理实体的隐式描述。 13、栅格数据:计算机对地理实体的显式描述。 14、数据库:为了一定目的,在计算机系统中以特定的结构组织,

存储和应用相关联数据的集合。 15、空间数据库:是地理信息系统在计算机物理存储介质上存储的与应用相关的地理空间数据的总和。 16、关系模型:是根据数学概念建立的,它把数据的逻辑结构归结为满足一定条件的二维表形式。 17、叠置分析:是将有关主题层组成的各个数据层面进行叠置产生一个新的数据层面。 18、缓冲区分析:是研究数据库的点、线、面实体,自动建立其周围一定宽度范围内的缓冲区多边形实体,从而实现空间数据在水平方向得以扩展的信息分析方法。 19、空间网络分析:指选择最佳路径和最佳布局中心的位置的方法。 20、空间数据输出:将GIS分析或查询检索的结果表示为某种用户需要的可以理解的形式的过程。 21、可视化:将科学计算机中产生的大量非直观的、抽象的或者不可见的数据,借助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等技术,以图形图像形式,直观、形象的表达出来,并进行交互处理。 1、遥感有何特点?有何应用? 1、大面积的同步观测; 2、时效性; 3、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 4、局限性; 5、经济性。应用:用于水灾灾情实时动态监测,国土面积量算,土地资源调查,天气预报,水土流失监测,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等,为国家和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数据。 2、信息与数据的关系:信息来源于数据,数据是客观对象的表示,而信息则是数据内涵的意义,是数据的内容和解释。 3、GIS的组成:计算机硬软件系统、地理空间数据,网络,系统开发管理和使用人员。 4、GIS的功能与应用:功能:提供信息查询,检索服务,综合分

遥感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狭义的遥感:应用探测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获取目标的电磁波特性,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遥感系统包括:被探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输入与记录、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 遥感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 局限性:1.所利用的电磁波还很有限,仅是其中的几个波段范围2.已被利用的电磁波谱段对许多地物的某些特征还不能准确反映。 遥感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 主动遥感:由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受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 被动遥感: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受目标物的吱声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遥感发展的阶段:无记录的地面遥感、有记录的地面遥感、空中摄影遥感、航天遥感 0.05-0.38um紫外 0.38-0.76um可见光 0.76-1000um(0.1cm)红外 0.1cm-1m微波 第二章 振动的传播叫做波,故电磁振动的传播叫做电磁波 电磁波如何传播 当电磁振荡进入空间,变化的磁场激发了涡旋电场,电场又生成了磁场,从而使电磁振荡在空间传播 电磁波进入大气会被1.大气吸收、2.大气散射、3.大气反射、4.大气折射 大气散射 1.瑞利散射大气粒子直径远小于波长(可见光特别明显)天空蓝色,因为蓝波波长小,所以备散射的到处飞 I与波长的负四次方相关

3.无选择性散射大气粒子直径远大于波长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云端粒子远大于可见光波长所以云雾为白色 大气折射云的密度越大折射率越大(离地面越远,密度越小) 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0.3-1.3um 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卫星最佳波段) 1.5-1.8 和 2.0- 3.5 近红外、中红外波段(白天日照条件好时常用波段) 3.5-5.5 中红外(一般是地物反射以及地面物体自身发射热辐射能力比如海面温度) 8-14um 远红外(夜间成像) 0.8cm-2.5cm 微波遥感(全天候,主动遥感的方式) 地物反射波谱概念: 地物的电磁响应随波长的改变而变化的规律。 第三章 气象卫星:泰诺斯、艾萨、我国的风云一号 陆地卫星:Landsat、SPOT、中国资源一号卫星 海洋卫星:seaset 1 、MOSI(日本海洋卫星) 垂直摄影:摄影机主光轴垂直于地面或偏离垂线在3°以内 倾斜摄影:摄影机主光轴偏离垂线大于3° 像点位移:在中心投影的相片上,地形的起伏除引起像片比例尺变化外,还会引起平面上的点位在像片位置上的移动。

遥感复习资料

遥感复习资料 1、遥感定义: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 它是一种科学、全面的检测技术,通过分析记录对象的特征,揭示对象的特征和变化。 2、遥感的分类: 按遥感平台分类: ①地面遥感:将传感器设置在地面平台之上,常用的遥感平台有车载、船载、手提、 固定和高架的活动平台,包括汽车、舰船、高塔、三角架等。地面遥感是遥感的基础阶段。 ② 航空遥感:在飞机、飞艇和气球上设置传感器,从空中遥感地面目标。主要的遥 感平台包括飞机、气球等。航空遥感是航空航天遥感的进一步发展阶段。 ③航天遥感:将传感器设置在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空间站、火箭上面,从外层空间对地物目标进行遥感。航天遥感和航空遥感一起构成了目前遥感技术的主体。 ④ 航空航天遥感:星际航天器被用作传感器的载体,从外层空间远程探测地月系统 外的目标。主要的传感平台包括星际飞船等。 根据工作方式分类: ① 主动遥感:遥感器主动传输一定电磁能量并接收目标地物后向散射信号的遥感方 式,常用传感器包括侧视雷达、微波散射计、雷达高度计、激光雷达等。 ② 被动遥感:指传感器不向目标地物发射电磁波,只被动接收目标地物本身的辐射 和辐射 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因此被动遥感也被称为他动遥感、无源遥感。 3.光谱曲线 4、几个分辨率 ① 空间分辨率是指由像素表示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扫描仪的瞬时视场或地面物体 的能量 分辨的最小单元. ② 光谱分辨率是指传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光谱时能够区分的最小波长间隔,间隔越小,

分辨率越高. ③ 时间分辨率是指在同一地点进行遥感采样的时间间隔和集合采样的时间频率,也 称为回访周 期. 5.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a太阳辐射、b地面吸收、c大气反射、d地面反射e大气吸收、f大气散射、g大气 逆辐射、h大气辐射、i地面辐射、j大气吸收、k地面辐射到宇宙中的部分 ① 大气反射:主要发生在云层顶部,取决于云量和云雾,以及不同波段的大气影响 不同,削弱了电磁波强度。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② 大气吸收:地球大气选择性吸收电磁辐射,严重影响传感器对电磁辐射的灵敏度 探测,导致电磁辐射强度衰减;吸收作用越强的波段,辐射强度衰减越大,甚至某些 波段的电磁波完全不能通过大气。在太阳辐射到达地面时,形成了电磁波的某些吸收带。 ③ 主吸收带: 水:0.94?m,1.38?m,1.86?m,2.5-3.0?m,3.24?m,5-7?m,7.13?m,24?m-1mm; 二氧化碳:2.8?m、 4.3?M 臭氧:0.2-0.32?m,0.6?m,9.6?m氧气:0.2?m,0.6?m,0.76?m 由于具有选择性,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和较少的可见光。 ④ 大气散射:散射类型与以下因素有关:入射电磁波的波长和气体成分 子、颗粒和水滴的大小。粒子与波长:小于(瑞利)、等于(米氏)、大于(无选择 (性别) 瑞利散射:也称分子散射,由大气中原子、分子,如氮、二氧化碳、臭氧和氧 由于分子的作用,粒子直径远小于波长,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即I-4。 波长越长,散射越弱;它在紫外线和蓝色波长区域最强。 米氏散射(miescattering):大气中的微粒如烟、尘埃、小水滴及气溶胶等(大 由粒子引起的散射,其直径相当于辐射的波长。这种散射的强度受气候的影响很大。(直径在0.001和100之间)μM)在低层大气中更常见

遥感导论复习资料及答案

1、电磁波谱按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主要由r-射、*-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波段、微波、无线电等组成。 2、绝对黑体辐射通量密度是温度和波长的函数。 3、一般物体的总辐射通量密度与绝对温度和发射率成正比关系。 4、维恩位移定律说明绝对黑体的波长最大值和温度的乘积是常数2897.8。当绝对黑体的温度增高时,它的辐射峰值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二 1.遥感卫星轨道的四大特点:近圆形轨道、近极地轨道、与太阳同步轨道、可重复轨道。 2、卫星轨道参数有升交点赤经、近地点角距、轨道倾角、卫星轨道的长半轴、卫星轨道的偏心率、卫星过近地点时刻 3、卫星姿态角是滚动、俯仰、航偏。 4、遥感平台的种类可分为地面平台、航空平台、航天平台三类。 5、卫星姿态角可用红外姿态测量仪、星相机、陀螺仪等方法测定。 6、与太阳同步轨道有利于卫星在相近的光照条件下对地面进展观测。 7、LANDSAT系列卫星带有TM探测器的是Landsat4/5;带有ETM探测器的是Landsat6。 8、SPOT系列卫星可产生异轨立体影像的是SPOT 1-5;可产生同轨立体影像的是SPOT5。 9、ZY-1卫星空间分辨率为19.5m 10、美国高分辨率民用卫星有IKONOS, QuickBird,Orbview ,GeoEye-1。 11、小卫星主要特点包括重量轻,体检小;研制周期短,本钱低;发射灵活,启用速度快,抗毁性强;技术性能高。 12、可构成相干雷达影像的欧空局卫星是ENVISAT 三 4、目前遥感中使用的传感器大体上可以分为如下一些类型:〔1〕摄影类型的传感器〔2〕扫描成像类型的传感器〔3〕雷达成像类型的传感器〔4〕非图像类型的传感器 5、遥感传感器大体上包括收集器探测器处理器输出器及局部 五 1、 2、遥感图像的变形误差可以分为静态误差和动态误差,又可以分为内部误差和外部误差。 3、外部误差是指在传感器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下,由传感器以外的因素所引起的误差。包括传感器的外方位元素变化,传播介质不均匀,地球曲率,地形起伏以及地球旋转等因素引起的变形误差。 4、传感器的六个外方位元素中线元素的变化对图像的综合影响使图像产生线性变化,而角元素使图像产生非线性变形。 5、 6、 7、遥感图像几何纠正的常用方法有粗纠正、精纠正等。 8、多项式拟合法纠正中,项数N与其阶数n的关系N=1/2〔n+1〕〔n+2〕。 9、多项式拟合法纠正中,一次项纠正线性变形,二次项纠正二次非线性变形;三次项纠正更高次的非线性变形 10、项式拟合法纠正中控制点的要求是人工地物、线性地物穿插点、不易随时间变化的地面目标。 11、多项式拟合法纠正中控制点的数量要求,一次项最少需要3个控制点,二次项最少项需要6个控制点,三次项最少需要10个控制点。 13、常用的灰度采样方法有最邻近法,双线性内插法,三次卷积法。 14、数字图象配准的方式有图像间的匹配,绝对配准。 15、数字图像镶嵌的关键如何在几何上将多幅不同图像连接在一起,如何保证拼接后的图像反差一致,色调相近,没有明显的接缝, 16 17灰度采样中,双线性内插的权矩阵采用三角形线性函数求取,双三卷积的权矩阵采用三次重采样函数求取。 六 1、辐射传输方程可以知道,辐射误差主要有①传感器本身的性能引起的辐射误差②大气的散射和吸收引起的辐射误差③地

遥感复习资料完整版

遥感复习资料完整版 一、名词解释: 1、遥感的定义 广义的概念:无接触远距离探测(磁场、力场、机械波) 狭义的概念:在遥感平台的支持下,不与目标地物相接触,利用传感器从远处将目标地物的地磁波信息记录下来,通过处理和分析,揭示出地物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2、遥感器 遥感器又称为传感器,是接收、记录目标电磁波特性的仪器。常见的传感器有摄影机、扫描仪、雷达、辐射计、散射计等。3、电磁波谱 将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依次排列为一个序谱,将此序谱称为电磁波谱。次序为: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 4、黑体 对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吸收的假想的辐射体。5、大气散射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气体分子或悬浮微粒等)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从而减弱了原方向的辐射强度、增加了其他方向的辐射强度的现象。6、大气窗口 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7、地物波谱 地物的电磁波响应特性随电磁波长改变而变化的规律,称为地表物体波谱,简称地物波谱。地物波谱特性是电磁辐射与地物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8、地物反射率 地物的反射能量与入射总能量的比,即ρ=(Pρ/P0 )×100%。表征物体对电磁波谱的反射能力。 9、地物反射波谱 是研究可见光至近红外波段上地物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规律。表

示方法:一般采用二维几何空间内的曲线表示(地物反射波谱曲线),横坐标表示波长,纵坐标表示反射率。10、摄影成像 依靠光学镜头及放置在焦平面的感光记录介质(胶片or CCD)来记录物体的影像的成像方式 11、扫描成像 依靠探测元件和扫描镜对目标地物以瞬时视场为单位进行逐点、逐行取样,以得到目标地物电磁波特性信息,形成一定谱段图像的成像方式。12、微波遥感 通过微波传感器,获取目标地物在1mm―1m光谱范围内发射或反射的电磁辐射,以此为依据,通过判读处理来识别地物的技术。 13、像点位移 中心投影的影像上,地形的起伏除引起相片比例尺变化外,还会引起平面上的点位在相片位置上的移动,这种现象称为像点位移,其位移量就是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在统一水平面上的投影误差。 14、遥感图像的解译 是利用遥感影像的色调、形状大小、纹理结构特征等判别基础信息,结合地学等专业知识,识别、获取、分析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 15、遥感影像地图 以遥感影像和地图符号表现制图对象地理空间分布的地图. 16、遥感制图 以综合自然体为制图对象,编制以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载体的地图过程。17、遥感数字图像 以数字形式表示的遥感影像,便于计算机存储、处理和使用,常用多维矩阵来表示。18、像元 又称像素、端元,是遥感数字图像的最基本的单位,是遥感成像过程的采用点,又是计算机图像处理的最小单元。19、遥感数字图像的计算机分类 根据地物的分类特征建立统计识别模式,利用建立的识别模式或算法对遥感数字图像进行类型识别的过程,以实现地学专题信息的智

完整版遥感导论复习资料

遥感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大气窗口:电磁波在大气中传输过程中吸收和散射很小, 透射率很高的波段. 绿色植物反射波谱特征,并作出相应植物反射波谱曲线. 3、电磁波〔横波〕:由振源发出的电磁振荡在空中的传播叫电磁波,如:光波、热辐射、微波、无线电波等. 4、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或频率〕的长短,依次排列制成 的图表,叫做电磁波谱. 5、绝对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丁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那么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6、像点位移:在中央投影的像片上,地形的起伏除引起相片比例尺变化外,还会引起平面上的点位在像片位置的移动,这种现象称为像点位移. 7、瞬时视场角:扫描镜在一瞬时时间可以视为静止状态,此时,接受到的目标物的电磁波辐射,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角度之内,这个角度称为瞬时视场角.即扫描仪的空间分辨率. 8、〔遥感〕数字图像:能够被计算机存储、处理和使用的影像. 9、辐射畸变:指从传感器得到的测量值与目标物的光谱反射率与光谱反射亮度等物理量不一致. 10、几何精校正:利用限制点的影像坐标和地图坐标的对应关系,近似确实定所给的影像坐标系和应输出的坐标系之间的变换公式. 11、多源信息复合:将多种遥感平■台,多时相遥感数据之间以及遥感数据与非遥感数据之间的信息组合匹配. 12、程辐射度:相当局部的散射光向上通过大气直接进入传感器,这局部辐射称为程辐射度. 13、差值运算:两幅同样行、列数的图像,对应像元的亮度值相减就是差值运算. fd 〔x, y〕 =f1 〔x, y〕 - f2 〔x, y〕 14、比值运算:两幅同样行、列数的图像,对应像元的亮度值相除〔除数不为0〕 就是比值运算.■'' 15、信息复合:指同一区域内遥感信息之间或遥感与非遥感信息之间的匹配复合. 16、正像素:把一个像素内只含有一种地物的称为正像素. 17、混合像素:像素内包括两种或两种以上地物的称为混合像素. 二、填空 1、遥感系统包括:信息源、信息的获取、信息的记录和传输、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 2、遥感的特点:大面积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局限性 3、电磁波的性质:横波、在真空以一谏传播、满足:f •入=C; E=h・f、具有波粒二象性〔波长越长波性越强.波长越短粒子性越强〕

遥感考试复习资料1

直方图对比 引起辐射畸变有三个原因:1.传感器仪器本身产生的误差 2.大气对辐射的影响 3.光照条件 辐射畸变的概念(背下来) 当太阳辐射相同时,图像上像元亮度值的差异直接反映了地物目标光谱反射率的差异。但实际测量时,辐射强度值还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一改变的部分就是需要校正的部分,故称为辐射畸变。 大气影响的定量分析 进入大气的太阳辐射会发生反射、折射、吸收、散射和透射。其中对传感器接收影响较大的是吸收和散射。 假设无大气存在时,设E0λ为波长λ的辐照度,θ为入射方向的天顶角,地面上单位面积的辐照度为: 式中,R λ是地球反射率;π是球面度。 传感器接收信号时,受仪器影响还有一个系统增益系数因子S λ,这时进入传感器的亮 度值为 θ和波长λ有关的透过率T θλ;反射后,在反射方向上有与反射天顶角Ф和波长λ 有关的透过率T Фλ。因此进入传感器的亮度值为: 其辐照度为ED , 相当部分的散射光向上通过大气直接进入传感器,这部分辐射称为程辐射度,亮度为Lp λ。 可见,由于大气影响的存在,实际到达传感器的辐射亮度是前面所分析的三项之和,即 θλλcos 0E E =

大气影响的粗略校正 校正方法:1.直方图最小值去除法 2.回归分析法 .直方图最小值去除法 基本思想:一幅图像中总可以找到某种或某几种地物,其辐射亮度或发射率接近0。这时在图像中对应位置的像元亮度值应为0。实测表明,这些位置上的像元亮度不为校正方法: 1.直方图最小值去除法 2回归分析法 3、0。这个值就应该是大气散射导致的程辐射度值。 校正方法:首先确定该图像上确有辐射亮度或反射亮度应为0的地区,则亮度最小值必定是这一地区受大气影响的呈辐射度增值。校正时,将每一波段中每个像元的亮度值都减去本波段的最小值,使图像亮度动态范围得到改善,对比度增强,从而提高图像质量。 1回归分析法 用长波数据来校正短波数据。 作法:由于波段之间的相关性,在不受大气影响的波段(如TM5)和待校正的某一波段图像中,选择由最亮至最暗的一系列目标,将每一目标的两个待比较的波段灰度值提取出来进行回归分析。在二维光谱空间中,两个波段中对应像元在坐标系内用一个点表示。 例如: 辐射回归分析图:(没整) 遥感图像的几何变形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卫星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姿态、地球曲率、地形起伏、地球旋转、大气折射、以及传感器自身性能所引起的几何位置偏差。 使得遥感图像的几何位置上发生变化,产生诸如行列不均匀,像元大小与地面大小对应不准确,地物形状不规则变化等变形。 二是指图像上像元的坐标与地图坐标系统中相应坐标之间的差异。 几何畸变是平移、缩放、旋转、偏扭、弯曲等作用的结果。 简答题 遥感影响变形的原因 1.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响: 航高、航速、俯仰、翻滚、偏航。 2.地形起伏的影响:产生像点位移。 3.地球表面曲率的影响:一是像点位置的移动;二是像元对应于地面宽度不等,距星下点愈远畸变愈大,对应地面长度越长。 4.大气折射的影响:产生像点位移。 5地球自转的影响:产生影像偏离。 X b a Y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