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复习(打印版)

第一章遥感概述

§1 遥感概念

一、遥感( Remote Sensing )概念

1、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2、遥感定义:从不同高度的平台上,使用遥感器收集物体的电磁波信息,再将这些信息传输到地面并进行加工处理,从而达到对物体进行识别和监测的全过程。

二、遥感的分类

1、按遥感平台分类

2、按遥感成像波段分类

3、按波段宽度及波谱的连续性分类

(1)高光谱遥感:用遥感器将电磁波谱(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和中红外)分解为数十至数百个狭窄的电磁波段(小于10nm),并产生光谱连续的图像数据的遥感。

(2)多光谱遥感:利用遥感器将较宽波段的电磁波分成几个较窄的波段,通过不同波段的同步摄影或扫描,分别取得几张同一地面景物同一时间的不同波段影像。

(3)常规遥感:又称宽波段遥感(大于100nm),且波段在波谱上不连续。

4、按遥感器接受信号的来源和方式分类

5、按不同应用领域分类

§2 遥感技术系统

四个组成部分:遥感平台、遥感器、遥感数据接收与处理系统、遥感数据分析与应用系统

遥感数据分析与应用系统:

分析软件:ERDAS(美国)、ENVI(美国)、PCI(加拿大)、Titan Image (中国)、IRSA (中科院遥感所)

§3 遥感的特点

一、视域范围大,具有宏观特性:航空与航天飞行器运行快、周期短,可获得多时相数据。

二、不受地面条件限制:由于探测距离远,传感器所获得的地面影像覆盖的空间范围较大。

三、光谱特性:探测的波段从可见光向两侧延伸,扩大了地物特性的研究范围(目前用于遥感的电磁波段有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和微波)。

四、周期性:周期成像,有利于进行动态研究和环境监测(多光谱影像、高光谱影像、雷达影像、摄影影像、扫描影像等)。

五、多源性:多平台、多时相、多波段(多尺度)遥感影像种类多样。

六、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遥感获得的地物电磁波特性数据综合地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客观地记录了地面的实际状况,数据综合性很强。信息量大。同时,不同的卫星传感器获得的同一地区的数据以及同一传感器在不同时间获得的同一地区的数据,均具有可比性。

七、经济性:信息提取方法不能满足遥感快速发展的要求。

八、局限性:数据的挖掘技术不完善,使得大量的遥感数据无法有效利用。(5%的利用率)

§4 遥感的应用—人类及其生存的地球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林火与生态

二、遥感信息技术成为支撑军事信息化作战,夺取战场信息优势,解决制约我军联合作战和精确打击瓶颈问题的重要技术手段

三、遥感信息技术广泛用于国土资源规划与管理、城市发展、智能化交通等领域,将形成新的信息产业链,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Dynamic Monitoring of Land Use by RS Data 土地利用与动态监测

五、农业应用(精准农业):农作物的识别和品种划分

§5 遥感的发展简况

1962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召开的第一次国际环境遥感讨论会上,美国海军研究局的

Eretyn Pruitt(伊·普鲁伊特)首次提出“Remote Sensing”一词,会后被普遍采用至今。

1972年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遥感专用卫星)多光谱、数字影像;遥感技术第一个里程碑

1982年美国发射陆地卫星4号(Landsat-4)4个波段» 7个波段;80m » 30m

1986年法国发射SPOT卫星(第二代遥感卫星)空间分辨率提高到10m直至2.5m

1999年以后第三代遥感卫星(高光谱、高分辨率)Ikonos 1m;quick bird 0.61m(0.11m)。

我国遥感技术发展状况:

1975年发射遥感卫星。

1999年“中-巴资源遥感卫星(CBERS-1)”

2002年“风云1号(FY-1)”

2006年“风云2号(FY-2)”

遥感技术发展状况趋势:

1、遥感影像的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愈来愈高。

2、获取遥感立体影像

3、微波遥感SAR:合成孔径雷达INSAR: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4、高光谱遥感

5、定量遥感

6、商业遥感

一、遥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遥感的时效性:实时检测与处理能力不足,尚未充分体现。

2、遥感定量反演:图象的自动识别,专题信息提取,遥感定量反演地学参数的能力和精度,不能达到实用要求。

3、适用性限制:

二、原因

1、遥感技术本身的局限性。

(1)遥感传感器的定标(输出值与实际地物辐射亮度的定量关系)

(2)遥感数据的定位

(3)遥感传感器的分辨力

(4)遥感数据处理的局限性

2、认识上的局限性。

(1)人们对遥感成像以及传输机理、影象特征、地学规律的认识随着遥感及各学科的发展而逐步深化的。(2)在分析遥感数据时,在很多时候需要做出假设,这个假设和实际之间有一定的差距。

三、解决方法

1、改善数据质量,提高获取数据的分辨力

2、获取多角度多类型数据

3、高精度定位

4、完善数据处理分析方法和手段,提高数据的时效性和精度

5、遥感定量反演

第二章遥感物理基础

§1 电磁波及电磁波谱

遥感图像是电磁辐射与地表相互作用的一种记录。

电磁波

在真空或介质中通过传播电磁场的振动而传输电磁能量的波。

描述电磁波特性的指标

波长、频率、振幅、相位等。

电磁波的特性

电磁波是横波,传播速度为3×108 m/s,不需要媒质也能传播,与物质发生作用时会有反射、吸收、透射、

散射等,并遵循同一规律。 电磁波谱

按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频率)依次划分成波段,排列成谱即为电磁波谱。 依次为:γ射线—X 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无线电波 遥感所用的波段

紫外线:波长范围为0.01~0.38μm ,太阳光谱中,只有0.3~0.38μm 波长的光到达地面,对油污染敏感,但探测高度在2000 m 以下。

可见光:波长范围:0.38~0.76μm ,人眼对可见光有敏锐的感觉,是遥感技术应用中的重要波段。 红外线:波长范围为0.76~1000μm ,根据性质分为近红外、中红外、远红外。 近红外:0.76~3.0 µm ,与可见光相似。

中红外:3.0~6.0 µm ,地面常温下的辐射波长,有热感,又叫热红外。 远红外:6.0~15.0 µm ,地面常温下的辐射波长,有热感, 又叫热红外。

超远红外:15.0~1 000 µm ,多被大气吸收,遥感探测器 一般无法探测。

微波:波长范围为1 mm ~1 m ,穿透性好,不受云雾的影响。

§2 地物的发射辐射

不同辐射源可以向外辐射不同强度和不同波长的辐射能量,利用遥感手段探测物体,实际上是对物体辐射能量的测定与分析。 常用电磁辐射度量: 1、辐射能量(Q ):以电磁波形式向外传送能量,单位为焦。 2、辐射通量(φ ):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表面的辐射能量。 3、辐射通量密度(W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辐射处的能量。 4、辐射照度(E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接收的辐射能量。 一、黑体辐射

1、黑体:能全部吸收外来电磁波辐射而毫无反射和透射能力的理想物体。它也是完全的辐

射体。吸收率α=1。 白体:反射率ρ=1。 2、普朗克辐射定律:1

)(125

2

)(-•

=kt hc

e hc W T λλπλ

3、黑体的波谱辐射曲线特性

特性1:总辐射通量密度与温度T 的4次方成正比:斯特潘—波耳兹曼定律4)(T W T σ= 特性2:峰值波长随温度的增加向短波方向移动:维恩位移定律8.2897max =T λ

特性3:每根曲线彼此不相交,故温度越高所有波长上的辐射通量密度也越大 4、地物波谱特征

(1)在可见光与近红外波段,地表物体自身的辐射几乎等于零。地物发出的波谱主要以反射太阳辐射为主。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之后,物体除了反射作用外,还有对电磁辐射的吸收作用。电磁辐射未被吸收和反射的其余部分则是透过的部分,即: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反射能量+吸收能量+透射能量

(2)一般而言,绝大多数物体对可见光都不具备透射能力,而有些物体如水,对一定波长的电磁波透射能力较强,特别是对0. 45 ~ 0. 56μm 的蓝绿光波段,一般水体的透射深度可达10~20 m ,清澈水体可达100 m 的深度。

(3)对于一般不能透过可见光的地面物体,波长5 cm 的电磁波却有透射能力,如超长波的透射能力就很强,可以透过地面岩石和土壤。 二、太阳辐射

1、太阳辐射:太阳是遥感主要的辐射源,又叫太阳光,在大气上界和海平面测得的太阳辐射曲线。

2、从太阳光谱曲线可以看出:

(1)太阳光谱是连续的,和绝对黑体的辐射特性基本一致。大气层外相当于5800 K 的黑体辐射;

(2)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其中0.38 ~ 0.76 µm 的可见光能量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38%,最大辐射强度位于波长0.47 µm 左右; (3)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主要集中在0.3 ~ 3.0 µm 波段,包括近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和中红外(稳定);其他波段能量小,变化大。

(4)经过大气层的太阳辐射有很大的衰减(64.5%); (5)各波段的衰减是不均衡的。 三 地物的波谱发射辐射 1、地物波谱发射率

单位面积上地物发射的某一波长的辐射通量密度与同温下黑体在同一波长上的辐射通量

密度之比。 λ

λ

λεM M '= 1≤λε

2、地物的波谱发射特性曲线

§3 地物的反射辐射

一、太阳辐射与地表的相互作用

1、太阳辐射到达地表后,一部分反射,一部分吸收,一部分透射,即: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反射能量+吸收能量+透射能量

2、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成为遥感记录的主要辐射能量。(远红外主要靠地物辐射)

3、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后具有约300 K 的温度,从而形成自身的热辐射,其峰值波长为9.66 μm ,主要集中在长波,即6μm 以上的远红外区段。 二、反射类别

1、漫反射:不论入射方向如何,其反射出来的能量在各个方向是一致的。一般地物的反射近似漫反射,但各个方向反射的能量大小不同。

2、镜面反射:物体的反射满足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只有在反射波射出的方向才能探测到电磁波,水面是近似的镜面反射,在遥感图像上水面有时很亮,有时很暗,就是这个原因造成的。

3、方向反射:从空间对地面观察时,对于平面地区,并且地面物体均匀分布,可以看成漫反射。对于地形起伏和地面结构复杂地区,为方向反射。 三、地物的反射率

1、反射率(ρ):地物的反射通量与入射通量之比,即ρ=(Eρ/0E )×100%。

2、(1)地物在不同波段的反射率是不同的。

(2)由于物体固有的结构特点,对于不同波长的电磁波有选择的反射。 (3)地物有反射光谱曲线。 (4)反射率是可以测定的。

四、地物的反射光谱特性曲线

1、定义

反射光谱特性曲线是某物体的反射率(或反射辐射能)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

2、特点

各种物体由于其结构和组成成分不同,反射光谱特性是不同的。

即:各种物体的反射特性曲线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即便是在某波段相似,甚至一样,但在另外的波段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这个特点的告诉我们用多波段进行地物遥感。

3、作用

(1)不同地物在不同波段有不同的反射率,使其成为判读或分类的影像的物理基础。

(2)研究遥感成像机理

(3)选择遥感仪器最佳探测波段

(4)专题信息提取

4、典型地物的光谱曲线

(1)植被光谱曲线

1)可见光波段:在0.45μm附近区间(蓝色波段)有一个吸收谷,在0.55μm附近区间

(绿色波段)有一个反射峰,在0.67μm附近区间(红色波段)有一个

吸收谷。

2)近红外波段:从0.76μm处反射率迅速增大,形成一个爬升的“陡坡”,至1.1μm附

近有一峰值,反射率最大可达50%,形成植被的独有特征。

3)中红外波段:1.5—1.9μm光谱区反射率增大,在1.45μm、1.95μm和2.7μm为中心的附近区间受到植物含水量的影响,反射率下降,形成低谷。

影响植被光谱曲线的因素:植物类型、植被生长季节、植被生长状态(病虫害)

(2)城市道路和建筑物的光谱特性

(3)土壤光谱曲线

1)自然状态下土壤表面反射曲线呈比较平滑的特征,没有明显的反射峰和吸收谷。

2)在干燥条件下,土壤的波谱特征主要与成土矿物(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和土壤有机

质有关。

3)土壤含水量增加,土壤的反射率就会下降,在水的各个吸收带(1.4、1.9和2.7μm处

附近区间),反射率的下降尤为明显。

(4)水体光谱曲线

水体的反射主要在蓝绿光波段,其他波段吸收率很强,特别在近红外、中红外波段

有很强的吸收带,反射率几乎为零,因此在遥感中常用近红外波段确定水体的位置 和轮廓。

叶绿素浓度的变化,对反射率都有影响。 (5)岩石光谱曲线

岩石的反射波谱特性受岩石成分、矿物质含量、含水状况、风化程度、颗粒大小、色 泽、表面光滑程度等的影响。 五、 地物反射波谱特性的测定 1、地物波谱测定意义

(1)为选择遥感器的最佳波段(通道)提供依据 (2)为遥感数据大气校正提供参考标准

(3)为计算机图像自动分类和识别提供光谱数据,为遥感影像的解译提供依据。 2、测定地物反射波谱特性的仪器分为分光光度计、光谱仪、摄谱仪等。 仪器由收集器、分光器、探测器和显示或记录器组成。 3、地物波谱测定原理

用光谱测定仪(置于不同波长)分别探测地物和标准板,测量地物对每个波段的反射 率。以波长为横轴,反射率为纵轴绘制曲线即为该地物的波谱特性曲线。 4、地物波谱测定过程

(1)先测量地物的反射辐射通量密度,在分光光度计视场中收集到的地物反射辐射通量密度为:

λβτρπ

φλλλλ∆=

G E 1

(2)经光电管转变为电流强度在电表上指示读数λλλφk I = (3)测量标准板的反射辐射通量密度λβτρπ

φλλλλ∆=

G E 0

1

(4)电表读数为0

λλφk I = (5)地物的电流强度与标准板的电流强度相比

00

λ

λλλλλλφφφφ==k k I I (6)地物的光谱反射率为0

0λλ

λλρρI I = (7)绘制波谱特性曲线

§4 大气对电磁波传输的影响

一、大气结构

从地面到大气上界,大气的结构分层为:

对流层:高度在7~12 km,温度随高度而降低,天气变化频繁,航空遥感主要在该层内。 平流层:高度在12~30 km ,又称臭氧层,温度由于臭氧层对紫外线的强吸收而逐渐升高。 电离层(中间层、热层):高度在30~500 km ,大气中的O2、N2受紫外线照射而电离,对遥感波段是透明的,是陆地卫星活动空间。 外大气层(逃逸层):500~35 000 km ,空气极稀薄,对卫星基本上没有影响。 二、大气成分

大气主要由气体分子、悬浮的微粒、水蒸气、水滴等组成。

气体:N2,O2,H2O,CO2,CO,O3

悬浮微粒:尘埃

三、大气吸收作用

大气中的各种成分对太阳辐射有选择性吸收,形成太阳辐射的大气吸收带,造成影像黯淡。

O2吸收带:0.253cm,0.5cm 微波处有吸收

O3吸收带:0.3μm以下的紫外区域,0.96 μm

H2O吸收带:0.7~1.95μm, 2.5~3μm,4.9~8.7 μm,15μm~1mm,主要在红外区域

CO2吸收带:2.6~2.8μm, 4.1~4.45μm,9.1~10.9μm,12.9 ~17.1μm全部在红外区域

尘埃:吸收量很小

四、大气散射作用

1、不同于吸收作用,只改变传播方向,不能转变为内能。

2、大气的散射是太阳辐射衰减的主要原因。

3、对遥感图像来说,增加了噪声,降低了传感器接收数据的质量,造成图像模糊不清。

4、散射主要发生在可见光区。

5、大气发生的散射主要有三种:

(1)瑞利散射:d <<λ

1)瑞利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

解释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蓝色?

大气分子远小于可见光波长,发生瑞利散射,而蓝光波长短,散射能力强

2)大气中的瑞利散射对可见光影响较大,而对红外的影响很小,对微波基本没有影响,

微波具有穿透云雾的能力

3)米氏散射强度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

4)天空有云层或雨层时呈现白色,属于均匀散射。阴天不利于可见光遥感

(2)米氏散射:d ≈λ

(3)均匀散射(无选择性散射):d >>λ

五、大气窗口

1、概念:由于大气层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一部分波段的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透过率很小或根本无法通过。我们就把电磁波辐射在大气传输中透过率较高的波段叫大气窗口。

2、常用窗口:

(1)0.30-1.15μm。主要是反映地物对太阳光的反射。通常采用摄影或扫描的方式在白天感测、

收集目标信息成像。

(2)1.4-2.5μm近红外大气窗口白天夜间都可应用,是以扫描的成像方式感测、收集目标信

息,主要应用于地质遥感。

(3)3.5~5.0μm中红外大气窗口,包含地物反射及发射光谱,用来探测高温目标。

(4)8-14μm热(远)红外窗口,属于地物的发射波谱,是常温下地物热辐射能量最集中的

波段,所探测的信息主要反映地物的发射率及温度。

(5)1.0mm-1m 微波窗口,分为毫米波、厘米波、分米波。其中1-1.8mm 透过率35-40%,2-5mm 为50-70%,8-1000mm 为100%。能透过云层、植被、一定厚度的冰和土壤。 六、辐射传输方程

1、传感器从高空探测地面物体时,所接收到的电磁波能量包括:

(1)太阳经大气衰减后照射地面,经地物反射后,又经大气第二次衰减进入传感器的能量; (2)地面物体本身辐射的能量经大气后进入传感器; (3)大气散射和辐射的能量等。 2、辐射传输方程

[]b '''+⨯+⨯⨯=E E K E ερλ

K---传感器光谱响应系数 ρ---地物的波谱反射系数 ε---地物的波谱发射系数

E ’---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辐射照度 E ’’---黑体的辐射照度

b ---大气散射和辐射的照度

第三章 遥感平台

§1 遥感平台的种类

遥感平台:遥感中搭载遥感器的工具。

地面遥感平台:用于安置遥感器的三角架、遥感塔、遥感车等,高度在100米以下。在平台上放置地物波谱仪、辐射计、分光光度计等,可以测定各类地物的波谱特性。

航空平台:高度在100米以上,100km 以下,用于各种资源调查、空中侦察、摄影测量的平台。 航天平台:高度在240km 以上的航天飞机和卫星等,其中高度最高的是气象卫星GMS 所代表的静止卫星,它位于赤道上空36000km 的高度上,Landsat 、SPOT 、MOS 等地球卫星高度在700km —900km 之间。

E =

λ

§2 卫星轨道

一、卫星轨道在空间的具体形状位置,可由六个轨道参数来确定: 1、升交点赤经Ω 2、近地点角距ω 3、轨道倾角i

4、卫星轨道的长半轴a

5、卫星轨道的偏心率(或称扁率)e

6、卫星过近地点时刻T

以上六个参数可以根据地面观测来确定。

1、Ω、ω、i 、T 决定了卫星轨道面与赤道面的相对位置,而a 和e 则决定了卫星轨道的形状。

2、倾角i 决定了轨道面和赤道面,或与地轴之间的关系。

3、i=0时轨道面与赤道面重合。i=90º时轨道面与地轴重合。i ≈90º时轨道面接近地轴,这时的轨道称近极地轨道。轨道近极地有利于增大卫星对地球的观测范围。 二、其他一些常用参数 1、卫星速度

当轨道为圆形时,其平均速度为H

R GM

V +=

2、卫星运行周期

指卫星绕地一圈所需时间,即从升交点开始运行到下次过升交点时的时间间隔3

)(H R C T +•=

§3 陆地卫星

一、Landsat 数据

1、陆地卫星Landsat ,1972年发射第一颗,共发射了7颗,产品主要有MSS,TM,ETM ,属于中高度、长寿命的卫星。

2、陆地卫星的运行特点: (1)近极地、近圆形的轨道; (2)轨道高度为700~900 km ; (3)运行周期为99~103 min/圈; (4Landsat 轨道参数

项目

卫星编号

1、2、3

4、5、7 轨道高度 918km 705km 轨道倾角 99.125º 98.2º 运行周期 103min/圈 98.9min/圈 扫描宽度 185km 185km 重复周期

18d

16d

3、Landsat 卫星的传感器

(1) MSS :多光谱扫描仪,5个波段。

MSS 的波谱段

(2)TM :主题绘图仪,7个波段。

TM数据是第二代多光谱段光学——机械扫描仪,是在MSS基础上改进和发展而成的一种遥感器。TM采取双向扫描,提高了扫描效率,缩短了停顿时间,并提高了检测器的接收灵敏度。

(3) ETM+:增强主题绘图仪,8个波段。

ETM

二、SPOT数据

1、1978年起,以法国为主,联合比利时、瑞典等欧共体某些国家,设计、研制了一颗

名为“地球观测实验系统”(SPOT)的卫星,也叫做“地球观测实验卫星”。

SPOT1,1986年2月发射,至今还在运行。

SPOT2,1990年1月发射,至今还在运行。

SPOT3,1993年9月发射,1997年11月14日停止运行。

SPOT4,1998年3月发射,至今还在运行。

SPOT5, 2002年5月4日凌晨当地时间1时31分,在法属圭亚那卫星发射中心由阿里亚娜4号火箭运载成功发射。

2、中等高度(832 km)圆形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

3

SPOT5卫星上HRG (高分辨率几何装置)与HRV 基本相同。

HRS 是SPOT5特有的一个高分辨率立体成像装置,工作波段0.48~0.71 μm 。 三、IKONOS 数据 1、自从l994年3月lO 日美国克林顿政府颁布关于商业遥感数据销售新政策以来,解禁了过去不准10~1 m 级分辨率图像商业销售,使得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成像系统迅速发展起来。

2、美国空间成像公司(Space-Imaging)的IKONOS 卫星是最早获得许可之一。经过5年的努力,于1999年9月24日空间成像公司率先将IKONOS-2高分辨率(全色1 m ,多光谱4 m)卫星,由加州瓦登伯格空军基地发射升空。

3、IKONOS 数据

(1)具有太阳同步轨道,倾角为98.1°。设计高度681km(赤道上),轨道周期为

98.3 min ,重 复周期3 d 。

(2)携带一个全色1 m 分辨率传感器和一个四波段4 m 分辨率的多光谱传感器。 (3)传感器由三个CCD 阵列构成三线阵推扫成像系统。 4、IKONOS 光谱段

(1)全色光谱响应范围:0.15~0.90μm 四、QUICKBIRD 数据

1、美国DigitalGlobe 公司的高分辨率商业卫星,于2001年10月18日在美国发射成功。

2、卫星轨道高度450 km,倾角97.2°,

卫星重访周期1~3.5 d (与纬度有关)。

3、QuickBird 图像,目前是世界上分辨率最高的遥感数据,为0.61 m ,幅宽16.5 km 。 4Quickbird 传感器为推扫式成像扫描仪 五、CBERS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数据

1、CBERS计划是中国和巴西为研制遥感卫星合作进行的一项计划。

2、CBERS采用太阳同步极轨道。

3、轨道高度778 km轨道,倾角是98.5°。

4、每天绕地球飞行14圈。

5、卫星穿越赤道时当地时间总是上午10:30,这样可以在不同的天数里为卫星提供相同的

成像光照条件。

6、卫星重访地球上相同地点的周期为26天。

7、于1997年10月发射CBERS-l;1999年10月发射CBERS-2。

8、卫星设计寿命为2年。

9、三台成像传感器为:广角成像仪(WFI)、高分辨率CCD像机(CCD)、红外多谱段扫描仪

(IR-MSS)。

10、以不同的地面分辨率覆盖观测区域:WFI的分辨率可达256m,IR-MSS可达78m和

156m,CCD为19.5m。

11、CBERS的CCD光谱段:

高分辨率CCD像机具有与陆地卫星的TM类似的几个谱段(5个谱段),覆盖宽度为113 km。

B1:0.45~0.52μm,蓝。B2:0.52~0.59μm,绿。B3:0.63~0.69μm,红。

B4:0.77~0.89μm,近红外。B5:0.51~0.73μm,全波段。

12、CBERS的IRMSS光谱段:

红外多光谱扫描仪IRMSS(4个谱段),覆盖宽度为119.5 km。

B6:0.50~1.10μm,蓝绿~近红外, 分辨率77.8 m。

B7:1.55~1.75μm,近红外相当于TM5,分辨率为77.8 m。

B8:2.08~2.35μm,近红外相当于TM7,分辨率为77.8 m。

B9:10.4~12.5μm,热红外相当于TM6,分辨率为156 m。

13、CBERS的WFI光谱段:

广角成像仪WFI(2个谱段),覆盖宽度890 km。

B10:0.63~0.69μm,红,分辨率为256 m。

B11:0.77~0.89μm,近红外,分辨率为256 m。

六、JERS数据

1、数据来源:日本地球资源卫星。

2、近圆形、近极地、太阳同步、中等高度轨道。

3、是一颗将光学传感器和合成孔径雷达系统置于同一平台上的卫星,主要用途是观测地球

陆域,进行地学研究等。

4、共有3台遥感器:可见光近红外辐射计(VNR)、短波红外辐射(SWIR)、合成孔径雷

达(SAR)。

5、JERS-1 SAR传感器—合成孔径雷达(SAR)

SAR是一套多波束合成孔径雷达,工作频率为5.3 GHz,属C频段,HH极化。SAR扫描左侧地面。它有5种工作模式,5种模式的照射带分别为:500km, 300 km, 200 km,300 km与500km,800km。地面分辨率分别为28m×25 m,28m×25 m,9 m×l0 m,30 m×35 m与55 m×32 m,28m×31m。

七、IRS数据及特点

1、数据来源:印度遥感卫星1号。

2、太阳同步极地轨道。

3、该卫星载有三种传感器:

(1)全色像机(PAN):PAN数据运用CCD推扫描方式成像,地面分辨率高达5.8m,带宽70km,

光谱范围0.5~0.75μm,具有立体成像能力和可在5天内重复拍摄同一地区。运用其资

料可以建立详细的数字化制图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DEM)。

(2)线性成像自扫描仪(LISS):WiFS数据是双谱段像机,用于动态监测与自然资源管理。

两个波谱段是可见光与近红外,地面分辨率为188.3m,带宽810km。它特别有利于自然

资源监测和动态现象(洪水、干旱、森林火灾等)监测,也可用于农作物长势、种植分

类、轮种、收割等方面的观察。

(3)广域传感器(WiFS):LISS数据在可见光和近红外谱段的地面分辨率为23.5m,在短波

红外谱段的分辨率为70m,带宽141km,有利于研究农作物含水成分和估算叶冠指数,

并能在更小的面积上更精确地区分植被,也能提高专题数据的测绘精度。

第四章遥感器及成像

§4.1 遥感器

一、遥感器的定义:也称传感器或探测器,是收集、探测、记录地物电磁波辐射信息的工具。

二、传感器的组成

1.收集器:收集地物辐射来的能量。具体的元件如透镜组、反射镜组、天线等。

2.探测器:将收集的辐射能转变成化学能或电能。具体的元器件如感光胶片、光电管、光敏

和热敏探测元件等。

3.处理器:对收集的信号进行处理,即数字信号的放大、增强或调制。如显影、定影、信号

放大、变换、校正和编码等。

4.输出器:将获取的信息输出。输出器类型有扫描晒像仪、阴极射线管、电视显像管、磁带

记录仪、彩色喷墨仪等等。

三、遥感器的分类

1、按遥感器的成像原理分类

摄影机(框幅式、缝隙式、全景式)

扫描仪(光机扫描仪、推帚式扫描仪)

雷达(真实孔径雷达和合成孔径雷达)。

2、按电磁波辐射来源分类:主动式遥感器和被动式遥感器

3、按遥感器是否获取图像分类:图像方式遥感器和非图像方式遥感器

四、遥感器的性能

1、空间分辨率:也称地面分辨率,是指遥感影像上能够详细区分的地面最小单元的尺寸或大小,是用来表征影像分辨地面目标细节能力的指标。

(1)像元大小:对应的地面尺寸大小(不变的)

(2)影像分辨率:图上尺寸(随比例尺的变化而变化)

(3)视场:瞬时视场

(4)空间分辨率的大小并不等于判读像片时能绝对地观察到像元尺寸的地物,这与传感器瞬时视场跟地物的相对位置有关。

(5)假定像元的宽度为a,则地物宽度在3a或至少在2时,能被分辨出来,这个大小称为图像的几何分辨率。

2、光谱分辨率:是指遥感器所能记录的电磁波谱中,某一特定的波长范围值。

(1)波长范围值越宽,光谱分辨率越低

(2)高光谱遥感光谱分辨率高

(3)光谱分辨率是否越高越好:分辨率太高,接收的信息量太大,反而会掩盖地物辐射特性,不利于快速探测和识别地物,同时加大处理工作量。

3、辐射分辨率:是表征遥感器所能探测到的最小辐射功率的指标。或指影像记录灰度值的

最小差值。

(1)对摄影成像来说辐射分辨率无意义。

(2)对热红外遥感器来说辐射分辨率也称温度分辨率。

(3)影像灰度是分级的,一般分2n级,灰度级别越多,其辐射分辨率越高,目前有256级、

128级、64级。

(4)辐射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是一对矛盾体。

4、时间分辨率:对同一目标进行重复探测时,相邻两次探测的时间间隔。

(1)它主要提供地物动态变化的信息。用于动态监测和预报

(2)分类:1)超短(短)周期时间分辨率,以小时为单位。

2)中周期时间分辨率,以天为单位。

3)长周期时间分辨率,以年为单位。

§4.2 扫描方式的遥感器

扫描成像类型的传感器是逐点逐行以时序方式获取二维图像,有两种主要的形式:

一是对物面扫描的成像仪,特点是对地面直接扫描成像,这类仪器有光机扫描仪、成像光谱仪、多频段频谱仪。

二是瞬间在像面上先形成一条线图像,甚至是一幅二维影像,然后对影像进行扫描成像,这类仪器有线阵列CCD推帚式扫描仪,电视摄像机。

一、光机扫描仪

1、光机扫描仪的结构:收集器、分光器、探测器、处理器、输出器

2、扫描成像过程:

当旋转棱镜旋转时,第一个镜面对地面横越航线方向扫视一次,在扫描视场内的地面辐射能,经反射、聚焦到分光器上,分光后照射到相应的探测器上。

经探测器转变为视频信号,再经电子放大器放大和调整,在阴极射线管上显示瞬时视场内的地面影像,经曝光后在底片上记录下来。或者视频信号经模/数转换器转换,变成数字的电信号记录下来或实时发送地面。接着第二个扫描镜面扫视地面,依次下去。

3、MSS多光谱扫描仪

(1)MSS(Multispectral Scanner)多光谱扫描仪。由扫描反射镜、校正器、聚光系统、旋转快门、成像板、光学纤维、滤光器和检波器等组成。

(2)扫描仪的结构:

1)扫描反射镜:获取垂直飞行方向两边共185km范围内的来自景物的辐射能量,配合飞行器的往前运行获得地表的二维图像。

2)反射镜组:将扫描镜反射进入的地面景物聚集在成像面上。

3)成像板:将成像面上接收的能量传递到探测器上去。

4)探测器:将辐射能量转变成电信号输出。

(3)成像过程:扫描仪每个探测器的瞬时视场为86μrad,卫星高为915km ,因此扫描瞬间每个像元的地面分辨力为79m×79m,每个波段由六个相同大小的探测元与飞行方向平行排列,这样在瞬间看到的地面大小为474m×79m。又由于扫描总视场为11.56°,地面宽度为185km,因此扫描一次每个波段获取六条扫描线图像,其地面范围为474m×185km 。又因扫描周期为73.42ms,卫星速度(地速)为6.5km/s,在扫描一次的时间里卫星往前正好移动474m,因此扫描线恰好衔。

4、TM专题制图仪

(1)Landsat-4/5上的TM(Thematic Mapper)是一个高级的多波段扫描型的地球资源敏感仪器,与多波段扫描仪MSS性能相比,它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力,更好的频谱选择性,更好的几何保真度,更高的辐射准确度和分辨力。

(2)特点:

1)TM中增加一个扫描改正器。2个作用:一是使扫描行垂直于飞行轨道,二是使往返双向扫描。

2)TM的探测器共有100个,分七个波段。

3)探测器每组16个,呈错开排列。(TM6是4个)

(3)成像过程瞬间(30m*16)一个周期(480m*185km)

二、推帚式扫描仪

1、推帚式扫描仪组成:收集器、分光器、探测器、处理器、输出器。

(1)CCD(电荷耦合器件)(Charge Coupled Device) ,是一种由硅等半导体材料制成的固体器件,受光或电激发产生的电荷靠电子或空穴运载,在固体内移动,达到一路时序输出信号。

线阵列扫描仪和面阵列扫描仪

(2)CCD的优点:环境适应性强;集成度高、体积小、抗电磁干扰能力强,寿命长;灵敏度高;具有较高的影像分辨率,影像畸变小;容易实现数字化输出。

(3)CCD的缺点:光谱灵敏度有限,只能在可见光和近红外(1.2μm以内)区能直接响应地物辐射来的电磁波。对于热(远)红外区没有反应。

(4)与光机扫描仪相比,没有机械装置,探测器原理不同。

2、推帚式扫描仪成像过程:

地面上扫描线对应的辐射信息经光学系统收集,聚焦在CCD线阵列元件上,CCD输出端以时序视频信号输出,在瞬间得到垂直于航线的一条影像线

3、推帚式扫描仪可获取立体影像:同轨立体观测方式异轨立体观测方式

4、HRV传感器(High Resolution Visible)

SPOT-4卫星上的HRV分成两种形式:

(1)多光谱型的HRV,共分三个谱段:绿波段0.50-0.59μm;红波段0.61-0.68μm;近红外0.79-0.89μm;

特点:每个像元的大小相对地面上为20m×20m。

每个波段有3000个探测元件。

一行图像,相对地面上为20m×60km。

(2)全色的HRV

波段范围0.51—0.73μm。

特点:一个像元大小为10m×10m;

6000个CCD元件组成一行;

一行图像,相对地面上为10m×60km。

(3)为了在26天内达到全球覆盖一遍,SPOT卫星上平排安装二台HPV仪器。每台仪器视场宽都为60km,两者之间有3km重叠,因此总的视场宽度为117km。

三、雷达及其成像

1、微波遥感发展历程

上世纪50年代,美军方侧视机载雷达(SLAR)

1978年,美国Seaset海洋卫星

1981年,美国航天飞机成像雷达(SIR)

1991年,欧洲空间局欧洲遥感卫星(ERS1)

1995年,ERS2发射。

1995年,加拿大Radarset

2000年2月11日,美国干涉雷达地形测图计划(SRTM:Shuttle Radar Topography Mission)

2006年,日本ALOS-SAR

2、微波:1mm-1m的电磁波

(1)微波波段的划分

(2)微波遥感的优缺点:

1)优点:全天时工作;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可以探测地物的微波特性;可以采用多种频率、多个视角;记录目标的距离信息,同时还记录了目标的相位信息。

2)缺点:不能记录与颜色有关的信息,影像解译困难;遥感器系统设备复杂,价格昂贵,影像获取困难;影像变形情况复杂,几何校正复杂,技术难度高。 3、雷达的基本知识

(1)雷达是由发射机通过天线在很短的时间内,向目标地物发射一束很窄的大功率电磁波脉冲,然后用(同一)天线接收目标地物反射的回波信号而进行显示的一种传感器。

(2)按照雷达的工作方式可分为:成像雷达和非成像雷达。成像雷达中又可分为真实孔径侧视雷达和合成孔径侧视雷达。 4、雷达结构

(1)组成:发射机、接收机、转换开关、天线、记录器

(2)原理:发射机产生脉冲信号,由转换开关控制,经天线向观测地区发射。地物反射脉冲信号,也由转换开关控制进入接收机。接收的信号在显示器上显示或记录在磁带上。(雷达系统又是测距系统)t C R •=2

1

5、真实孔径雷达 (1)成像过程

(2)距离分辨率:在距离方向上,能分辨的最小目标的尺寸。它与脉冲宽度有关。

要分辨同一方向上距离不同的两个目标,理论上回波的时间间隔要等于或大于脉冲宽度。 ϑ

τsin 2c

R •=

1)距离分辨率是变化的

2)距离分辨力与距离无关。若要提高距离分辨力,从式中看来,需减小脉冲宽度,但这样将使作用距离减小。为了保持一定的作用距离,这时需加大发射功率,造成设备庞大,费用昂贵。目前一般是采用脉冲压缩技术来提高距离分辨力。 (3)方位分辨率

1)方位分辨率是指在方位方向上能分辨的最小目标的尺寸。 它与波瓣角β有关:R D

r R λ

ββ=

=

β-波瓣角;R -斜距;D -天线孔径;λ-波长

2)要提高方位分辨率,需采用波长较短的电磁波,加大天线孔径和缩短观测距离。这几项措施无论在飞机上或卫星上使用时都受到限制。目前是利用合成孔径侧视雷达来提高侧视雷达的方位分辨率。 6、合成孔径雷达 (1)基本原理:通过合成孔径原理改善方位分辨率,即通过对在位置不断变化的同时所接收的信号进行记录、处理,获得比实际天线更长的天线长度进行观察的同样效果。

(2)方位分辨率

D

R

R X L b S •=

•==λβ S

L R

L •=

∆λ D L =∆ 2

D S L =∆

结论:合成孔径雷达的方位分辨率为雷达天线实际孔径长度的一半,孔径越小,分辨能力越强,这与真实孔径雷达情况正好相反,而且与距离无关。

7、INSAR

(1)原理:利用具有一定视角差的两部天线来接收地面目标回波信号,经成像处理后得到同一观测区域两幅具有相关性的SAR 单视复数图像,经干涉处理后检测出相位差,按照一定的几何关系进行计算,得到观测区域的地面三维信息。

(2)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3)分类:

横迹干涉(双天线、基线与飞行方向垂直) 顺迹干涉(双天线、基线与飞行方向平行)

(4)INSAR 测高原理:假设飞行平台上同时架设了两部天线A1、A2,若由A1发射电磁波,A1、A2同时接收从目标返回的信号,天线相对位置如图所示。B 为基线长度,θ为入射角,α为水平角, H 为平台高度。

θcos 1•-=R H h

)sin(2)90cos(21221122122αθθα-•••++=-︒+•••-+=B R B R B R B R R

令12R R R -=∆ 则1

221212)()sin(R B B R R R ••--∆+=-αθ 即R B B R R ∆--••-∆=2)sin(2221βθ

设相位差为ϕ∆,则ϕπ

λ

∆=

∆4R 综上θπ

ϕ

λαθπϕλcos 2)sin(2)4(

2

2

•∆•-

-•-∆•-=B B H h

8、SRTM 作用:美国国家测绘局(NIMA )联合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 )利用“奋进”号航天飞机历时222小时23分钟,获得了北纬60度到南纬56度之间的全部地球表面高精度三维地形地图,其精度是现有地图的30倍。SRTM 仅用9天多的时间完成了人类在20世纪用100年时间才完成的全球70%地区的地形图测绘,这在科学技术史上是一大飞跃。

SRTM 目的:建造全球性的、高精度的、统一基准的数字地面高程数据库(DEM )。

第五章 遥感图像处理

§5.1 数字图像

一、图像的表示

图像: 对客观对象一种相似性的描述或写真; 遥感图像:地物对电磁波反射强度被传感器以胶片或数字形式记录。

二、数字图像

(1)以数字形式表示的图像,便于计算机的存储、运算、显示和输出。 (2)数字图像的分类:二值数字图像(1表示白色,0表示黑色),单波段数字图像(全色),多波段数字图像,彩色数字图像(红、绿、蓝)。 三、图像数字化

(1)数字化概念:连续图像转变为数字图像的过程。分为两个过程:采样、量化: 1)采样:图像平面坐标的离散取值过程(Δx, Δy ) 奈奎斯特间隔:c u x 21=

∆ c

v y 21=∆ u 、v 代表x 、y 方向上的最高空间频率 2)量化:图像像元灰度值的离散取值过程 f (x ,y )

四、灰度直方图

1、反映图象中每种灰度出现的频率M

m P i

i =

mi —某一灰度级的像元个数 M —整幅图的像元数 2、不同的直方图代表不同特点的图像

§5.2遥感图像的辐射校正

一、辐射校正:消除图像数据中依附在辐射亮度中的各种失真的过程。 二、遥感图像的辐射误差主要有三个因素:

(1)传感器自身产生:传感器在光电变换的过程中,对各波段的灵敏度是有差异的,也就是 说,传感器对各波段的光谱响应是不同的,由此造成辐射畸变。另外,传感器的光学镜 头的非均匀性,会引起边缘减光,也会造成图像辐射的畸变。

(2)大气的影响:地物(目标物)的辐射(反射)经过大气层时,与大气层发生散射作用和 吸收作用。吸收作用直接降低地物的辐射能量,引起辐射畸变。散射作用除降低地物的 辐射能量外,大气散射的部分辐射还会进入传感器,直接叠加在目标地物的辐射能量之 中,成为目标地物的噪声,降低了图像的质量。

(3)光照条件:光照条件的不同也会引起辐射畸变,如太阳高度角、地面坡度等,都会引起 辐射的畸变。

三、镜头辐射畸变的校正

在使用透镜的光学系统中,由于透镜光学特性,其镜头中心和边缘的透射光强度不一致,使同类地物在图

像上不同位置有不同的灰度值,一般是边缘部分比中间部分暗E p =E 0 cos4θ 四、光电变换的辐射误差校正

min min

max max

R R R R D V -⨯-=

式中:V ——已校正过的数据;

Dmax ——校正系数,对于MSS 为127,对TM 为255; Rmax ——探测器能够输出的最大辐射亮度;

Rmin ——探测器能够输出的最小辐射亮度; R ——传感器输出的未校正辐射亮度。 五、太阳高度角的辐射误差校正

1、太阳高度角引起的畸变校正是将太阳光线倾斜照射时获取的图像校正为太阳光线垂直照射时获取的图像。

2、太阳的高度角θ可根据成像时刻的时间、季节和地理位置来确定。 f(x,y)=g(x,y)/sin θ

3、太阳高度角的影响是在图像上会产生阴影而压盖地物。

4、多光谱图像上的阴影可以通过图像之间的比值予以消除。比值图像是用同步获取的相同地区的任意两个波段图像相除而得到的新图像。 六、大气散射校正

1、大气校正就是指消除由大气散射引起的辐射误差的处理过程 。

2、大气校正的方法:利用辐射传递方程进行大气校正;利用地面实况数据进行大气校正;利用辅助数据进行大气校正;野外现场波谱测试(回归分析法);波段对比分析(直方图法)。 (1)回归分析法:大气散射主要影响短波部分,波长较长的波段几乎不受影响。 具体做法:

在不受大气影响的波段和待校正的某一波段图像中,选择由最亮至最暗的一系列目标,将每一目标的两个待比较的波段灰度值取出来进行回归分析。

(2)直方图法:如果在某一像场中存在亮度值为零的目标地物(深水体或地形阴影区),则任一波段亮度值都应为零。所以只要对选择区域内波段的图像进行灰度统计给出其直方图,则直方图上频率最小的灰度值就是大气改正值。大气校正就是移动直方图的最小值至零值位置。

§5.3遥感图像的几何校正

一、图像的几何形变

1、几何形变:是指图像上像元在图像坐标系中的坐标与其在地图坐标系统中的坐标之间的 差异。

2、几何校正:消除这种差异的过程叫几何校正。

3、几何变形分类

(1)内部误差:传感器自身性能指标有偏移

(2)外部误差:由传感器以外的各种因素,比如外方位元素变化、地球曲率、地形起伏、地 球旋转、大气折射等因素。

4、成像投影方式产生的变形(公式见书) (1)全景投影变形

(2)斜距投影变形(侧视雷达类) 5、卫星姿态变化引起的形变

卫星姿态变化通过传感器的外方位元素描述 传感器外方位元素(公式见书) 单个外方位元素引起的图像变形 单个外方位元素引起的图像变形 6、地球曲率的变形

(1)光机扫描仪图像变形0=x d H f

R d y •••-=2sin tan 2θ

θ

(2)侧视雷达图像变形 0=x d θθλcos tan 222

••=R

H d y

(完整word版)遥感原理与应用的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遥感原理与应用的复习资料 第一张绪论 1、环境空间数据获取的方法: 基于地面的采集方法:现场观测、实际测量、实际调查 基于遥感的采集方法 2、遥感的概念: 即遥远的感知,是一种不直接接触物体而取得其信息的探测技术。 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或事物的技术。即不直接接触物体本身,从远处通过各种传感器探测和接收来自目标物体的信息,经过信息的传输及处理分析,来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分布等特征的综合技术。 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接触处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3、遥感系统包括: 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其中信息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姿态校正、几何校正、增强处理、聚合分类。 4、遥感的分类:(P4) a.按遥感平台:地面、航空、航天、航宇 b.按探测波段:紫外、可见光、红外、微波、多波段 c.按工作方式:主动、被动 d.按应用领域: e.按传感器:地磁波、高光谱、声波、重力、磁力、地震波 f.按照资料的记录方式:成像方式、非成像方式 5、遥感的特点: 宏观性、时效性、综合性(概括性)、经济性、局限性 6、遥感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 a.瞬时信息的定性分析阶段(是什么)

b.空间信息的定位分析阶段(在哪里) c.时间信息的趋势分析阶段(如何变化) d.环境信息的综合分析阶段(多源信息的复合) 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1、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与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构成了电磁波谱。 (波长由小到大):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无线电波(微波、超短 波、短波、中波、长波)。 a.辐射能量Q/W:以电磁波形式传播的能量 b.辐射通量Φ:在单位时间内传送的辐射能量 c.辐射强度I:在单位立体角、单位时间内,微小辐射源向某一方向辐射的能量 d.辐射照度E: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接收的辐射能量 e.辐射出射度Me: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辐射出的辐射能量 f.辐射亮度Le:在单位立体角、单位时间,从外表的单位面积上辐射出的辐射能量 4、绝对黑体:一个物体对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这个物体就是绝对黑体。 5、黑体辐射的3个特性: a.辐射通量密度随波长连续变化,每条曲线只有一个最大值 b.温度越高,辐射通量密度越大,不同温度的曲线不同 c.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6、·地物的发射率:地物的辐射出射度与同温下黑体的辐射出射度的比值。 ·影响地物发射率的因素:地物的性质、表面状况、温度(比热、热惯量)。比热大、热惯量 大以及具有保温作用的地物发射率大。 ·按照发射率与波长的关系,将地物分为:

遥感复习(个人整理)

一、遥感( Remote Sensing )概念(重点) 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遥感定义:从不同高度的平台上通过传感器,对地球表面目标的电磁波反射或辐射信息进行探测,并经信息的记录、传输、处理和解译分析,对地球的资源与环境进行探测和监测的综合性技术。 遥感的特点 1视域范围大,具有宏观特性(…)。 2不受地面条件限制 3周期性:周期成像,有利于进行动态研究和环境监测(…)。 4多源性:多平台、多时相、多波段(多尺度) 电磁波 在真空或介质中通过传播电磁场的振动而传输电磁能量的波。 描述电磁波特性的指标 波长、频率、振幅、相位等。 电磁波的特性 电磁波是横波,传播速度为3×108 m/s,不需要媒质也能传播,与物质发生作用时会有反射、吸收、透射、散射等,并遵循同一规律。 电磁波谱 按电磁波按波长(频率)递增或递减顺序排列,即为电磁波谱。 电磁波谱图(课本p5 表格1-1) 黑体:能全部吸收外来电磁波辐射而毫无反射和透射能力的理想物体。它也是完全的辐射体。吸收率α=1 。白体、反射率ρ=1。 常用电磁辐射度量 1、辐射能量(Q):以电磁波形式向外传送能量,单位为焦。 2、辐射通量( ):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表面的辐射能量。 3、辐射通量密度(W):单位时间,单位面积辐射处的能量。 4、辐射照度(E):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接收的辐射能量。

特性1:总辐射通量密度与温度T的4次方成正比 特性2:峰值波长随温度的增加向短波方向移动 特性3:每根曲线彼此不相交,故温度越高所有波长上的辐射通量密度也越大 太阳辐射:太阳是遥感主要的辐射源,又叫太阳光,在大气上界和海平面测得的太阳辐射曲线如图所示。 太阳光谱是连续的,和绝对黑体的辐射特性基本一致。大气层外相当于5800 K的黑体辐射;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其中0.38 ~0.76 μm的可见光能量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38%,最大辐射强度位于波长0.47 μm左右;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主要集中在0.3 ~ 3.0 μm波段,包括近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和中红外(稳定);其他波段能量小,变化大。 经过大气层的太阳辐射有很大的衰减(64.5%); 各波段的衰减是不均衡的。 大气的吸收作用:(重点)大气中的各种成分对太阳辐射有选择性吸收,形成太阳辐射的大气吸收带,造成影像黯淡。 大气的散射作用:对遥感图像来说,增加了噪声,降低了图像的反差和传感器接收数据的质量,造成图像模糊不清。 大气窗口:由于大气层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一部分波段的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透过率很小或根本无法通过。我们就把电磁波辐射在大气传输中透过率较高的波段叫大气窗口常用窗口 1、紫外可见光部分近红外0.30-1.15μm。主要是反映地物对太阳光的反射。通常采用摄影或扫描的方式在白天感测、收集目标信息成像。 2、近红外1.4-2.5μm近红外大气窗口白天夜间都可应用,是以扫描的成像方式感测、收集目标信息,主要应用于地质遥感。 3、近红外3.5~5.0μm中红外大气窗口,包含地物反射及发射光谱,用来探测高温目标。 4、远红外8-14μm热(远)红外窗口,属于地物的发射波谱,是常温下地物热辐射能量最集中的波段,所探测的信息主要反映地物的发射率及温度。 5、微波1.0mm-1m微波窗口,分为毫米波、厘米波、分米波。1-1.8透过率35-40%。 2-5mm(50-70%);8-1000mm(100%)。能透过云层、植被、一定厚度的冰和土壤反射波谱 反射率(ρ):地物的反射通量与入射通量之比,即ρ=(Eρ/ E 0)×100%。 地物在不同波段的反射率是不同的。 由于物体固有的结构特点,对于不同波长的电磁波有选择的反射。如:绿色植物呈现绿色。地物有反射光谱曲线。 反射率是可以测定的。 反射光谱特性曲线是某物体的反射率(或反射辐射能)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 特点各种物体由于其结构和组成成分不同,反射光谱特性是不同的。 作用1不同地物在不同波段有不同的反射率,使其成为判读或分类的影像的物理基础。 2研究遥感成像机理 3选择遥感仪器最佳探测波段 4专题信息提取

遥感复习资料

遥感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地理信息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3、电磁波:当电磁震荡进入空间,变化的磁场激发了涡旋电场,变化的电场又激发了涡旋磁场,使电磁震荡在空间传播,这就是电磁波。 4、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则构成了电磁波谱。 5、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 6、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指专业人员通过直接观察或借助铺助仪器判读在遥感图像上获取特定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 7、遥感数字图像:以数字形式表示的遥感影像。 8、监督分类:包括利用训练区样本建立判别函数的“学习”过程和把待分像元代入判别函数进行判别的过程。 9、非监督分类:不必对影像地物获取先验知识,仅依靠影像上不同类地物光谱信息进行特征提取,再统计特征的差别来达到分类的目的,最后对已分出的各个类别的实际属性进行确认。 10、地理实体:是地理数据库中的实体,是指在现实世界中再也不能划分为同类现象的现象。 11、拓扑关系:用来描述实体间相邻、连通、包含和相交等关系。 12、矢量数据:计算机对地理实体的隐式描述。 13、栅格数据:计算机对地理实体的显式描述。 14、数据库:为了一定目的,在计算机系统中以特定的结构组织,

存储和应用相关联数据的集合。 15、空间数据库:是地理信息系统在计算机物理存储介质上存储的与应用相关的地理空间数据的总和。 16、关系模型:是根据数学概念建立的,它把数据的逻辑结构归结为满足一定条件的二维表形式。 17、叠置分析:是将有关主题层组成的各个数据层面进行叠置产生一个新的数据层面。 18、缓冲区分析:是研究数据库的点、线、面实体,自动建立其周围一定宽度范围内的缓冲区多边形实体,从而实现空间数据在水平方向得以扩展的信息分析方法。 19、空间网络分析:指选择最佳路径和最佳布局中心的位置的方法。 20、空间数据输出:将GIS分析或查询检索的结果表示为某种用户需要的可以理解的形式的过程。 21、可视化:将科学计算机中产生的大量非直观的、抽象的或者不可见的数据,借助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等技术,以图形图像形式,直观、形象的表达出来,并进行交互处理。 1、遥感有何特点?有何应用? 1、大面积的同步观测; 2、时效性; 3、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 4、局限性; 5、经济性。应用:用于水灾灾情实时动态监测,国土面积量算,土地资源调查,天气预报,水土流失监测,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等,为国家和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数据。 2、信息与数据的关系:信息来源于数据,数据是客观对象的表示,而信息则是数据内涵的意义,是数据的内容和解释。 3、GIS的组成:计算机硬软件系统、地理空间数据,网络,系统开发管理和使用人员。 4、GIS的功能与应用:功能:提供信息查询,检索服务,综合分

(完整word版)遥感复习题及答案

1、遥感?遥感与GIS的关系?高光谱遥感? 遥感的概念:遥感就是从远处探测和感知物体或事物的技术。 遥感(RS)与遥测计算技术系统获取数据,通讯、互联网(Internet)传输数据,地理信息系统则承担处理、存贮及分析数据的任务,同时形成万维网地理信息系统(Web GIS)。 高光谱遥感是高光谱分辨率遥感(Hyperspectral Remote Sensing的简称。它是在电磁波谱的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和热红外波段范围内,获取许多非常窄的光谱连续的影像数据的技术。一般光谱分 辨率在λ/100 。 2、遥感分类? 1、按遥感平台来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太空遥感) 【n 遥感平台:安装或装载传感器的飞行器。 n 传感器:记录地物发射或反射电磁波的装置】 2、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来分:紫外遥感\可见光——(反射)近红外遥感\热红外线遥感\微波遥感 3、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被动遥感\成像遥感\非成像遥感 【n 主动遥感:遥感系统本身带有辐射源的遥感。 n 被动遥感:由传感器接收来自地物反射自然辐射源的电磁辐射来 探测的遥感.】 4、按遥感的应用领域分:外层空间遥感\大气层遥感\陆地遥感\海洋遥感 OR 从具体的应用来分:资源遥感\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渔业遥感\地质遥感\气象遥感\水文遥感\城市遥感\工程遥感\灾害 遥感\军事遥感 3、遥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宏观性2获取信息快3信息量大,技术先进4应用领域广 5 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多波段性,多时相性(城市变迁) 4、遥感技术组成包括哪些部分?遥感过程包括哪几部分? 一、技术组成:遥感平台、传感器、地面控制系统. 1、遥感平台:装载传感器的工具近地面平台、航空平台、航天平台 2、传感器(遥感器):是记录地物反射和发射电磁波能量的装置是遥感技术系统的核心。一般由信息收集、探测系统、信息处理和信息 输出4部分组成. 3、地面控制系统:指指挥和控制传感器与平台并接受其信息的系统

《遥感原理与应用》期末复习重点

《遥感》重点章节1.3.5.8 绪论 1.1遥感的概念 狭义的遥感: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纪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广义的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波、机械波(声波、地震波)、重力场、地磁场等的探测。 遥感探测的基本过程 辐射源:目标的电磁辐射能量(自身发射,散射、反射) 记录设备(传感器,或有效载荷):扫描仪(多光谱扫描仪),相机(CCD 相机、全景相机、高分辨率相机等)、雷达、辐射计、散射计等。 存储设备:胶片、磁带、磁盘 传送系统:人造卫星的信号是地面发送到卫星的,在卫星中经过放大、变频转发到地面,由地面接收站接收。 分析解译(人工解译、计算机解译) 1)国外航天遥感的发展 第一代1G 1957年10月4日,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960年4月1日,美国发射第一颗气象卫星Tiros 1,为真正航天器对地球观测开始。 1960年Evelyn L. Pruitt 提出“遥感”一词。1962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召开的第一次环境遥感国际讨论会上,美国海军研究局的Eretyn Pruitt (伊·普鲁伊特)首次提出“Remote Sensing ”一词,会后被普遍采用至今 。 1972年7月23日第一颗陆地卫星ERTS-1(Earth Resources Technology Satellite 1 )发射(后改名为Landsat-1),装有MSS 传感器,分辨率为79米。1975年1月22日,Landsat-2发射,1978年3月5日,Landsat-3发射。 1978年6月,美国发射了第一颗载有SAR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的Seasat ,以后不同国家陆续发射载有SAR 的卫星。 1982年7月16日,Landsat-4反射,装载MSS ,TM 传感器,分辨率提高到30米。1985年3月1日,Landsat-5发射,1993年10月,Landsat-6发射失败,1999年4月15日,Landsat-7发射,装载ETM+,分辨率提高到15米。 1986年2月,法国发射SPOT-1,装有PAN 和XS 遥感器,分辨率提高到10米多光谱波段,SPOT-5全色波段分辨率达到5m , 2.5m 。 2000年初美国发射MODIS 是Terra (EOS-AM1)卫星的主要探测仪器,地面分辨率较低(星下点离间分辨率为250米,500米,1000米等)。 2000年7月15日,第一颗重力卫星CHAMP 发射成功,它是由德国GFZ 独自研制的,也是世界上首先采用SST 技术的卫星。 2002年,重力卫星GRACE 发射,它是美国(NASA)和德国(GFZ)共同开发研制的。 2)中国航天遥感的发展 1970年4月24日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通信卫星。 1988年9月7日中国发射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1号”。 1999年10月14日发射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中国-巴西地球资源遥感卫星”(CBERS-1)(China Brazil Earth Resources Satellite ),最高空间分辨率:19.5米。 3)小卫星 重量在1000公斤以下的卫星称为小卫星。小卫星质量小于500kg ,占卫星总量的70%。 1.3 遥感的类型 1)按遥感平台据地面的高低划分 地面遥感:100m 以下平台与地面接触,平台有:汽车、船舰、三角架、塔等。为航空和航天遥感作校准和辅助工作。 航空遥感:100m-100km 以下的平台,平台有:飞机和气球。可以进行各种遥感实验和校正工作。特点:灵活大、图像清晰、分辨率高。 1.2 遥感发展简史 无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1608-1838年) 有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1839-1857年) 空中摄影遥感阶段(1858-1956年) 航天遥感阶段(1957-)

遥感期末复习资料

遥感期末复习资料 遥感:就是从远处采集信息,即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收来自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识别地物。 遥感的特性:1、空间特性;2、时相特性;3、波谱特性(P2)遥感的分类:1、遥感探测的对象:宇宙遥感、地球遥感;2、遥感平台: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地面遥感;3、遥感获取的数据形式:成像方式遥感、非成像方式遥感;4、传感器工作方式:被动遥感、主动遥感;5、遥感探测的电磁波: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 6、遥感应用:地质、地貌、农业、林业、水文、测绘等 遥感技术系统主要由遥感平台,传感器,遥感信息的接收和处理以及遥感图像的判读和应用4个方面 遥感平台:是指遥感中搭载传感器的运载工具。 按平台据地面的高度可分为:地面平台、航空平台和航天平台 传感器是遥感技术系统的核心部分 遥感信息:主要是指又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所获取得胶片和数字图像 遥感的现状和趋势: 1、多分辨率多遥感平台并存,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普遍提高 2、微波遥感、高光谱遥感迅速发展 3、遥感的综合应用不断深化 4、商业遥感时代的到来 黑体:是绝对黑体的简称,指在任何温度下,对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的吸收系数恒等于1的物体。 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物体的辐射通量密度M与物体的热力学温度T的四次方成正比 基尔霍夫辐射定律:即地物的吸收率越大,发射率也越大 太阳辐射光谱曲线近似于6000K的黑体辐射曲线

大气按热力学性质可垂直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 散射作用分为:瑞利散射、米氏散射和非选择性散射 大气窗口:是指受到大气衰减作用较轻,透射率较高的波段 反射率:是指地物的反射能量占总入射能量的百分比 地物的反射光谱曲线:以波长作为横坐标,反射率作为纵坐标,将地物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绘制成曲线,即地物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曲线 发射率:是地物的辐射能量与相同温度下黑体辐射能量之比,又叫做比辐射率地物的发射光谱曲线:温度一定时,地物的发射率随波长变化的曲线 传感器主要由收集器、探测器、处理器、输出器等4部分组成 传感器的分类:1、按工作方式不同,分为主动式传感器和被动式传感器;2、按记录方式不同,分为成像方式和非成像方式;3、成像方式中,根据成像原理和所获取图像性质的不同,又分为摄影方式传感器、扫描方式传感器和雷达3种关机扫描仪数据采集原理(P49)扫帚式扫描仪(P55) 航空遥感是指以飞机或气球为平台所进行的遥感 航空摄影机的种类有:1、单镜头框幅航空摄影机;2、多镜头框幅航空摄影机; 3、条带航空摄影机; 4、全景航空摄影机 航空摄影的类型: 1、按成像倾斜角分为垂直摄影和倾斜摄影:一般把倾斜角<3°的,称为垂直摄 影;把倾斜角>3°的称为倾斜摄影。 2、按摄影的实施方式分类,可分为单片摄影、单航线摄影、多航线摄影 单片摄影:为特定目标或小块区域进行的摄影,一般获得一张或者舒张不连续的像片。 单航线摄影:沿一条航线,对地面狭长地区或沿现状地物进行的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重点整理

资料范本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重点整理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绪论 1、遥感的概念: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在地面,高空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运用各种传感器获取各种数据,通过传输,变换和处理,提取有用的信息,实现研究地物空间形状、位置、性质、变化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的一门现代应用技术学科。 遥感概念: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探测和感知的一种技术。 遥感的分类:按照遥感的工作平台分类: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按照探测电磁波的工作波段分类: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光谱遥感等。 按照遥感应用的目的分类: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地质遥感等。 按照资料的记录方式:成像方式、非成像方式。 按照传感器工作方式分类:主动遥感、被动遥感。 遥感起源于航空摄影、摄影测量等。 第一章 1、电磁波:通过变化电场周围产生变化的磁场,而变化的磁场又产生变化的电场之间的相互联系传播的过程。电磁波的特性:具有二象性,即波动性(干涉、衍射、偏振现象)和粒子性。 2、波长最长的是无线电波,最短的是γ射线。 3、电磁波谱图: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顺序排列制成的图案。 4、地物的反射率概念:地物对某一波段的反射能量与入射能量之比。反射率随入射波长变化而变化。反射类型:漫反射、镜面反射、方向反射。

遥感复习资料完整版

遥感复习资料完整版 一、名词解释: 1、遥感的定义 广义的概念:无接触远距离探测(磁场、力场、机械波) 狭义的概念:在遥感平台的支持下,不与目标地物相接触,利用传感器从远处将目标地物的地磁波信息记录下来,通过处理和分析,揭示出地物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2、遥感器 遥感器又称为传感器,是接收、记录目标电磁波特性的仪器。常见的传感器有摄影机、扫描仪、雷达、辐射计、散射计等。3、电磁波谱 将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依次排列为一个序谱,将此序谱称为电磁波谱。次序为: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 4、黑体 对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吸收的假想的辐射体。5、大气散射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气体分子或悬浮微粒等)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从而减弱了原方向的辐射强度、增加了其他方向的辐射强度的现象。6、大气窗口 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7、地物波谱 地物的电磁波响应特性随电磁波长改变而变化的规律,称为地表物体波谱,简称地物波谱。地物波谱特性是电磁辐射与地物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8、地物反射率 地物的反射能量与入射总能量的比,即ρ=(Pρ/P0 )×100%。表征物体对电磁波谱的反射能力。 9、地物反射波谱 是研究可见光至近红外波段上地物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规律。表

示方法:一般采用二维几何空间内的曲线表示(地物反射波谱曲线),横坐标表示波长,纵坐标表示反射率。10、摄影成像 依靠光学镜头及放置在焦平面的感光记录介质(胶片or CCD)来记录物体的影像的成像方式 11、扫描成像 依靠探测元件和扫描镜对目标地物以瞬时视场为单位进行逐点、逐行取样,以得到目标地物电磁波特性信息,形成一定谱段图像的成像方式。12、微波遥感 通过微波传感器,获取目标地物在1mm―1m光谱范围内发射或反射的电磁辐射,以此为依据,通过判读处理来识别地物的技术。 13、像点位移 中心投影的影像上,地形的起伏除引起相片比例尺变化外,还会引起平面上的点位在相片位置上的移动,这种现象称为像点位移,其位移量就是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在统一水平面上的投影误差。 14、遥感图像的解译 是利用遥感影像的色调、形状大小、纹理结构特征等判别基础信息,结合地学等专业知识,识别、获取、分析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 15、遥感影像地图 以遥感影像和地图符号表现制图对象地理空间分布的地图. 16、遥感制图 以综合自然体为制图对象,编制以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载体的地图过程。17、遥感数字图像 以数字形式表示的遥感影像,便于计算机存储、处理和使用,常用多维矩阵来表示。18、像元 又称像素、端元,是遥感数字图像的最基本的单位,是遥感成像过程的采用点,又是计算机图像处理的最小单元。19、遥感数字图像的计算机分类 根据地物的分类特征建立统计识别模式,利用建立的识别模式或算法对遥感数字图像进行类型识别的过程,以实现地学专题信息的智

遥感导论复习资料(全)

填空 1.微波是指波长在1mm-1m之间的电磁波。 2.就遥感而言,被动遥感主要利用可见光、红外等稳定辐射,使太阳活动对遥 感的影响减至最小。 3.1999年,我国第一颗地球资源遥感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在太原发射成 功。 https://www.360docs.net/doc/3519225351.html,ndsat和SPOT的传感器都是光电成像型,具体是光机扫描仪、CCD阵列。 5.SPOT1、2、3卫星上有HRV高分辨率可见光扫描仪,可以用作两种观测垂 直观测、倾斜观测也是SPOT卫星的优势所在。 6.美国高分民用卫星有IKONOS、QUICK BIRD。 7.灰度重采样的方法有:最邻近法、双线性内插法、三次卷积内插法。 8.四种分辨率来衡量传感器的性能: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 辐射分辨率 9.数字图像增强的主要方法有:对比度变换、空间滤波、彩色变换、图像运算、 多光谱变换。 10.常用的彩色变换方法有:单波段彩色变换、多波段彩色变换、HLS变换。 11.遥感系统包括五种: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信息 的处理、信息的运用。 12.遥感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为:紫外遥感、可见光波段、红外遥感、微波遥感、 多波段遥感。 13.常用的锐化方法有:罗伯特梯度、索伯尔梯度、拉普拉斯算法、定向检测。 14.目标地物识别特征包括:色调、颜色、阴影、形状、大小、纹理、图形、位

置、拓扑结构。 15.地物的空间关系主要表现为:方位、包含、相邻、相交、相贯。 16.地质遥感包括:岩性识别、地质构造的识别、构造运动的分析。 17.试举三个陆地卫星:Landsat、SPOT、CBERS。 18.遥感影像变形的原因有: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响、地形起伏的 影响、地球曲率的影响、地球自转的影响、大气折射。 19.平滑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去除噪声。 20.热红外影像的阴影是:目标地物与背景之间辐射差异造成的。 21.遥感扫描影像的特征有:综合概括性强、信息量大、动态观测。 22.微波影像的阴影是:与目标地物之间存在障碍物阻挡了雷达波的传播。 23.点状地物位于面状地物的边界,两者是什么关系。相邻 24.水体遥感包括:界限确定、水体悬浮物质确定、水温的探测、水体污染的探 测、水深的探测。 25.大面积农作物遥感估产主要包括:农作物识别、面积估算、长势检测、估产 模式建立 26.高光谱应用于植被研究的主要技术方法有:多元统计分析技术、基于光谱波 长位置变量的分析技术、光学分析模型、参数成图技术。 27.高光谱遥感应用于地质调查的主要技术方法有:光谱微分技术、光谱匹配技 术、混合光谱分解技术、光谱分类计数、光谱特征提取技术、模型方法。 28.3S技术是:RS、GPS、GIS。 29.遥感数字图像计算机分类有那两种方法: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区别在于: 是否使用训练场地。

完整版遥感导论复习资料

遥感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大气窗口:电磁波在大气中传输过程中吸收和散射很小, 透射率很高的波段. 绿色植物反射波谱特征,并作出相应植物反射波谱曲线. 3、电磁波〔横波〕:由振源发出的电磁振荡在空中的传播叫电磁波,如:光波、热辐射、微波、无线电波等. 4、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或频率〕的长短,依次排列制成 的图表,叫做电磁波谱. 5、绝对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丁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那么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6、像点位移:在中央投影的像片上,地形的起伏除引起相片比例尺变化外,还会引起平面上的点位在像片位置的移动,这种现象称为像点位移. 7、瞬时视场角:扫描镜在一瞬时时间可以视为静止状态,此时,接受到的目标物的电磁波辐射,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角度之内,这个角度称为瞬时视场角.即扫描仪的空间分辨率. 8、〔遥感〕数字图像:能够被计算机存储、处理和使用的影像. 9、辐射畸变:指从传感器得到的测量值与目标物的光谱反射率与光谱反射亮度等物理量不一致. 10、几何精校正:利用限制点的影像坐标和地图坐标的对应关系,近似确实定所给的影像坐标系和应输出的坐标系之间的变换公式. 11、多源信息复合:将多种遥感平■台,多时相遥感数据之间以及遥感数据与非遥感数据之间的信息组合匹配. 12、程辐射度:相当局部的散射光向上通过大气直接进入传感器,这局部辐射称为程辐射度. 13、差值运算:两幅同样行、列数的图像,对应像元的亮度值相减就是差值运算. fd 〔x, y〕 =f1 〔x, y〕 - f2 〔x, y〕 14、比值运算:两幅同样行、列数的图像,对应像元的亮度值相除〔除数不为0〕 就是比值运算.■'' 15、信息复合:指同一区域内遥感信息之间或遥感与非遥感信息之间的匹配复合. 16、正像素:把一个像素内只含有一种地物的称为正像素. 17、混合像素:像素内包括两种或两种以上地物的称为混合像素. 二、填空 1、遥感系统包括:信息源、信息的获取、信息的记录和传输、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 2、遥感的特点:大面积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局限性 3、电磁波的性质:横波、在真空以一谏传播、满足:f •入=C; E=h・f、具有波粒二象性〔波长越长波性越强.波长越短粒子性越强〕

遥感概论 复习题

遥感概论复习题 遥感概论复习题 遥感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物体与现象的探测、识别和解释的科学技术。它通过 获取和分析来自卫星、飞机、无人机等平台所获取的遥感数据,为我们提供了 对地球表面的全球观测和监测能力。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如环境监测、农业、城市规划等。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一些遥感概论的 重要概念和知识点。 一、遥感基础知识 1. 什么是遥感?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遥感是通过获取和分析来自卫星、飞机、无人机等平台所获取的遥感数据,以 获取地球表面物体与现象的信息的科学技术。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磁 波与地球表面物体的相互作用,通过测量和分析反射、辐射、散射等现象,来 获取地物信息。 2. 遥感数据的分类有哪些?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遥感数据可以分为光学遥感数据和微波遥感数据。光学遥感数据主要包括可见光、红外线和热红外线数据,具有高分辨率和丰富的光谱信息,适用于地物识 别和分类。微波遥感数据主要包括雷达和 passive microwave 数据,具有穿透云雾和观测夜晚的能力,适用于地形测量和土壤湿度等方面的研究。 3. 什么是遥感影像?如何解译遥感影像? 遥感影像是通过遥感技术获取的地球表面的图像。解译遥感影像是指通过观察 和分析遥感影像中的特征和信息,来识别和理解地物类型、空间分布和变化。 解译遥感影像需要结合地物的光谱特征、空间分布、形态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

二、遥感数据处理与分析 1. 遥感数据的预处理包括哪些步骤?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遥感数据的预处理包括辐射定标、大气校正、几何校正等。辐射定标是将原始 遥感数据转换为物理量,如辐射亮度或反射率。大气校正是去除大气对遥感数 据的影响,以准确反映地物的表观反射率。几何校正是将遥感影像与地球表面 的几何关系进行匹配,以保证数据的地理位置准确。 2. 遥感图像分类的方法有哪些?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 遥感图像分类的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像元的分类、基于对象的分类和基于深度学 习的分类。基于像元的分类是将遥感图像中的每个像元单独分类,适用于简单 的地物类型分类。基于对象的分类是将相邻像元组成的对象作为分类单位,适 用于复杂地物类型的分类。基于深度学习的分类利用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图像分类,具有较高的分类准确度,但需要大量的训练样本。 三、遥感应用领域 1. 遥感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有哪些? 遥感在环境监测中可以用于水质监测、土壤污染监测、植被覆盖监测等。通过 分析遥感影像中的光谱信息和植被指数等指标,可以监测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 和藻类水华的分布。利用遥感数据可以获取土壤的光谱特征和湿度信息,用于 土壤污染的监测和评估。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监测植被覆盖的变化,评估生 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2. 遥感在农业中的应用有哪些? 遥感在农业中可以用于农作物遥感监测、土地利用评估、灾害监测等。通过分 析遥感影像中的植被指数和光谱信息,可以监测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和产量预测。

遥感复习

一.名词解释 1.遥感:是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或扫描方式,对电磁波辐射能量的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体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系统。 2.遥感信息:利用安装在遥感平台上的各种电子和光学遥感器, 在高空或远距离处接收到的,来自地面或地面以下一定深度的地物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息。 3.摄影方式遥感器:指经过透镜(组),按几何光学的原理聚焦构像,用感光材料,通过光化学反应直接感测和记录目标物反射的可见光和摄影红外波段电磁辐射能,在胶片或像纸上形成目标物固化影像的遥感器。 4.比值图像:通过不同波段的同名像元亮度值之间的除法运算, 以所得的比值(商)生成的新图像。 5.成像波(光)谱仪:是一种兼具高空间分辨率和高波谱分辨率、谱像合一的新型超多波段扫描成像遥感器。 6.多波段(多光谱/多波谱)遥感:利用多通道遥感器对同一地景进行多波段同步成像,遥感器每个通道探测、记录的电磁波波长不同(每个通道为一个一段波长范围的窄波谱带),这些不同的波段可以从可见光到红外到微波。 7.大气窗口:指地球大气对电磁波传输不产生强烈吸收作用的一些特定的电磁波段,即大气吸收相对弱的波段。(能通过大气传输大部分电磁辐射的波长间隔)(大气对电磁波衰减较小,电磁波透过率较高的波段) 9.数字图像:指在空间和亮度上都已离散化的图像。把模拟图像分割成同样形状的小单元, 以各个小单元的平均亮度值或中心部位的亮度值作为该单元的亮度值进行数字化的图像f (x,y)数字矩阵 M * N 11.热图像:热红外扫描图像是地物热红外波段(8~14μm)的热像,是地物发射辐射的影像。反映的是地物的辐射温度信息 12.地质解译标志:用以识别地质体和地质现象,并能说明其性质和特点以及相互关系 的影像特征。 13. 遥感器的波谱分辨率:指遥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即遥感器的工作波段数目、波长及波长间隔(波带宽度)。 二.填空 1.遥感图像的基本属性有:①. 波谱特性(波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②. 空间特性(几何特性)、③. 时间特性。 2.在以下黑白遥感图像上,色调深浅的物理涵义为: 黑白全色像片可见光反射能量大小; 黑白红外像片摄影红外反射强弱; 多波段图像相应通道响应波段辐射能量大小; 热红外图像地物温度差异; 雷达图像后向散射回波强弱。 3.像元的双重含义是:既有确定的空间位置(x,y)又有大小、其上的值对应该点的灰度(或颜色)等级。 4.成像雷达图像的地面分辨率分为互不相关的距离向分辨率和方位向分辨率。5.多波段假彩色合成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波段与滤色片的组合。 6.CCD三种主要功能为:①.光电转换、②.电荷积累、③.电荷转移。 7. 不同种类物体:颜色、物质成分、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不同反(发)射电磁波波长、能量不同;同类物体: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因入射波波长、能量,不同反(发)射电磁波的本领也可能不同。据此探测和识别地物即为遥感的理论基础。

遥感原理与应用期末复习题

1.广义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2.狭义遥感:在高空或者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通过各种传感器获得地面电磁波辐射信息,通过数据的传输和处理揭示地面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3.传感器是收集、量测和记录遥远目标的信息的仪器,是遥感技术系统的核心。传感器一般由信息收集、探测系统、信息处理和信息输出4部分组成。 4.遥感平台是装载传感器的运载工具 5.主动遥感:传感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如:雷达。被动遥感: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地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的反射能量。太阳是被动遥感最主要的辐射源多波段遥感:在可见光和红外波段间,再细分成若干窄波段,以此来探测目标。 6.遥感分类:按照遥感的工作平台分类: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按照探测电磁波的工作波段分类: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等。按照遥感应用的目的分类: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地质遥感等.按照资料的记录方式:成像方式、非成像方式(如:雷达辐射计等)按照传感器工作方式分类:主动遥感、被动遥感 7.遥感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局限性。 1.电磁波:由振源发出的电磁振荡在空气中传播。 2.电磁辐射:这种电磁能量的传递过程(包括辐射、吸收、反射和透射)称为电磁辐射。 3.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按其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 4.地球辐射的分段特性:一、内容:1、0.3~2.5μm(可见光与近红外):地表以反射太阳辐射为主,地球自身热辐射可忽略不计。2、2.5~6μm(中红外):地表以反射太阳辐射、地球自身热辐射均为被动RS辐射源。3、 6μm以上(远红外):以地球自身热辐射为主,地表以反射太阳辐射可忽略不计。二、意义:1、可见光和近红外RS影像上的信息来自地物反射特性。2、中红外波段遥感影像上信息既有地表反射太阳辐射的信息,也有地球自身热辐射信息。3、热红外波段遥感影像上的信息来自地物本身的辐射特性。 5.绝对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绝对黑体则是吸收率≡1,反射率≡0,与物体的温度和电磁波波长无关。 6.黑体辐射规律:普5.图2.11太阳辐照度分布曲线分析:太阳光谱相当于5800 K的黑体辐射;据高分辨率光谱仪观察,太阳光谱连续的光谱线的明亮背景上有许多离散的明暗线,称为弗朗和费吸收线,据此可以探测太阳光球中的元素及其在太阳大气中的比例;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其中0.38 ~0.76 µm的可见光能量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46%,最大辐射强度位于波长0.47 µm左右;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主要集中在0.3 ~ 3.0 µm波段,包括近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和中红外。这一波段区间能量集中,且相对稳定,是被动遥感主要的辐射源;经过大气层的太阳辐射有很大的衰减,衰减最大的区间便是大气分子吸收最强的波段;各波段的衰减是不均衡的。 6.大气散射: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遇到空气分子、尘粒、云滴等质点时,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 7.瑞利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小得多时,此时的散射称为瑞利散射。(大气中的原子和分子,氮、氧、二氧化碳等分子)。特点:散射率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波长越长,散射越弱;影响:瑞利散射对可见光的影响较大,对红外辐射的影响很小,对微波的影响可以不计。 问题:多波段遥感中一般不使用蓝紫光的原因?无云的晴天,天空为什么呈现蓝色?朝霞和夕阳为什么都偏橘红色?蓝紫光波长短,散射强度较大,红光,红外,微波波长较长,散射强度弱。 8.米氏散射:当微粒的直径与辐射光的波长差不多时(即d≈λ)称为米氏散射(烟、尘埃、水滴及气溶胶等)。为何红外遥感探测时要避免使用云雾天气所成的影像?云雾的粒子大小和红外线的波长接近,所以云雾对红外线的散射主要是米氏散射,红外遥感不可穿云透雾 9.无选择性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波长大得多时(即 d>λ)所发生的散射称为无选择性散射。为何云雾呈白色?空气中存在较多的尘埃或雾粒,一定范围的长短波都被同样的散射,使天空呈灰白色的。 问题:1、太阳光为何是可见的?2、蓝色火焰为何比红色火焰高?6、微波为何能穿云透雾? 10.大气窗口:通常将这些吸收率和散射率都很小,而透射率高的电磁辐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11.典型地物的反射波谱曲线分析:(1)植被反射波谱曲线:规律性明显而独特。可见光波段(0.38~0.76μm)有一

遥感复习题库

一填空: ●(遥感)是目前全球臭氧监测的唯一手段 ●大气环境遥感应用(臭氧监测)、(气溶胶及微量气体的反演)、(酸沉降监测)、(卫星遥感技术监测沙尘暴)●水环境遥感应用:水环境监测内容主要包括(水域变化)、(水体沼泽化)、(富营养化)、(泥沙污染)、(废水污染)、(热污染)等 ●遥感数据观测的基础是(电磁(EM)能量) ●一个物体辐射的能量取决于该物体的(热力学温度)、(辐射系数)和(波长) ●黑体的能量取决于(温度) ●按电磁波辐射来源不同分为(主动式传感器)、(被动式传感器) ●按传感器的成像原理和所获取图像的性质不同,可将遥感传感器分为(摄影机)(扫描仪)和(雷达)三种。摄影机按所获取图像的特征又可细分为(框幅式)、(缝隙式)、(全景式)三种。 ●光机扫描的探测原件(光学镜头),固体自扫描成像的探测原件(CCD) ●遥感影像的特征包括(光谱特征)和(空间特征)两个方面。 ●遥感图像的人工解译要素包括(色调和颜色)(阴影)(大小)(形状)(纹理)(图案)(位置)(组合) ●遥感尺度指的是(测量尺度(或空间分辨率)) ●遥感中常见的摄像机有(单镜头画幅式摄像机)(缝隙式摄像机)(全景式摄像机)(多光谱摄像机)(数码摄像机) ●多光谱摄影机有三种类型:(多相机组合型)(多镜头组合型)(光束分离型) ●环境空间数据的获取方法,可以归为两大类:基于地面的采集方法和基于遥感的采集方法。 ●遥感的分类方法有多种,按工作平台可分为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 ●遥感数据观测的基础是电磁能量。在遥感观测系统中,很多传感器是用来测量反射的太阳光,也有些传感器探测地球本身发射的电磁波能量。 ●水体最主要的光谱特征是低反射高透射。 ●BSQ格式的遥感CCT包含磁带目录文件、图像属性文件、图像数据文件、尾部文件四种文件类型。 ●针对遥感图像的增强,提出了不同的遥感图像增强方法,其中包括辐射增强、空间增强、光谱增强。 ●现已研究发展的植被指数类型有比值植被指数、归一化植被指数、差值植被指数。(任举三种) ●遥感的分类方法有多种,按遥感的工作波段可分为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是0.38µm 到0.76µm 。 ●确定校正后遥感图像上亮度值的三种方法最近邻法、双线性内插法、三次卷积内插法。 ●大气散射的三种类型分别是瑞利散射、米氏散射、无选择性散射。 ●在近红外的遥感影像上,清澈的水体呈黑色。 ●当大气影响主要以程辐射为主时,可选用直方图最小值去除法和回归分析法两种校正方法。 二名词解释 遥感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性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探测技术。 被动遥感:就是传感器被动收集来自地面目标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反射的电磁波; 主动遥感:是由探测器主动向地面目标发射一定能量的电磁波然后再由传感器收集返回的电磁波信号。 绝对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并且又全部辐射出来,则这个物体称为绝对黑体。 电磁波谱按照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以递增或递减的次序排列,就构成了电磁波谱 大气散射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称为散射

遥感导论复习题及答案

1.什么是遥感?国内外对遥感的多种定义有什么异同点? 定义:从不同高度的平台(Platform)上,使用各种传感器(Sensor), 接收来自地球表层的各种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对不同的地物及其特性进行远距离探测和识别的综合技术。 平台:地面平台、航空平台、航天平台;传感器:各种光学、电子仪 器 电磁波:可见光、红外、微波 //2.根据你对遥感技术的理解,谈谈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 3.什么是散射?大气散射有哪几种?其特点是什么? 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 称为散射;大气散射有三种:分别为瑞利散射:特点是散射强度与波 长的四次方成反比,既波长越长,散射越弱; 米氏散射:散射强度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云雾对红外线的散射主要是米氏散射 无选择性散射:特点是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 4.遥感影像变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响;(2)地形起伏的影响; (3)地球表面曲率的影响;(4)大气折射的影响;(5)地球自转的影响。 5.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1)未充分利用遥感图像提供的多种信息;(2)提高遥感图象分类精度受到限制:包括大气状况的影响、下垫面的影像、其他因素的影响。 6.谈谈你对遥感影像解译标志的理解。 为了提高摄影像片解译精度与解译速度,掌握摄影像片的解译标志很有必要。遥感摄影像片解译标志又称判读标志,它指能够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遥感影像各种特征,这些特征能帮助判读者识别遥感图像上目标地物或现象。解译标志分为直接判读标志和间接解译标志。直接判读标志是指能够直接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遥感图像各种特征,它包括遥感摄影像片上的色调、色彩、形状、阴影、纹理、大小、图型等,解译者利用直接解译标志可以直接识别遥感像片上的目标地物。间接解译标志是指航空像片上能够间接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的特征,借助间接解译标志可以推断与某地物的属性相关的其他现象。遥感摄影像片上经常用到的间接解译标志有:目标地物与其相关指示特征。例如,像片上呈线状延伸的陡立的三角面地形,是推断地质断层存在的间接标志。像片上河流边滩、沙咀和心滩的形态特征,是确定河流流向的间接解译标志;地物及与环境的关系。任何生态环境都具有代表性地物,通过这些地物可以指示它赖以生活的环境。如根据代表性的植物类型推断它存在的生态环境,“植物是自然界的一面镜子”,寒温带针叶林的存在说明该地区属于寒温带气候;目标地物与成像时间的关系。一些目标地物的发展变化与季节变化具有密切联系。了解成像日期和成像时刻,有助于对目标地物的识别。例如,东部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