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第二章 第二节

第一单元 第二章 第二节
第一单元 第二章 第二节

第二节血糖调节

情景导入

课标导航

基础梳理

1.血糖平衡

(1)血糖:指血液中的葡萄糖,正常值为80~120mg/dL 。 (2)血糖的来源与去向 2.血糖平衡的调节 (1)血糖的体液调节 ①参与调节的激素 ②调节过程

a .血糖含量升高――→刺激

胰岛B 细胞――→分泌

胰岛素――→促进

血糖含量降低。 b .血糖含量降低――→刺激

胰岛A 细胞――→分泌

胰高血糖素――→促进

血糖含量升高。 (2)血糖的神经调节 ①神经调节过程

②神经系统还通过控制甲状腺和肾上腺的分泌活动来调节血糖含量。

[思维激活1]血糖平衡与肝糖元、肌糖元的关系如何?

提示血糖含量增加时,通过合成肝糖元、肌糖元来降低血糖含量;但当血糖含量降低时,只有肝糖元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来使血糖含量升高,肌糖元不能直接分解为葡萄糖。

合作探究1.主要调节激素的比较

特别提醒①调节血糖平衡的途径主要是激素调节。

②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水平的激素,而升高血糖水平的激素却有多种。

③肾脏对血糖的重吸收和排出也是调节血糖浓度的重要途径。

3.胰岛素、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分泌的调节

(1)胰岛素:是唯一一种能降低血糖含量的激素。胰岛素分泌的调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①最重要的因素:血糖含量。

②受胰高血糖素的影响:胰高血糖素可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也可通过提高血糖含量间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③神经调节: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促进或抑制胰岛素的分泌。

(2)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二者均可使血糖含量升高,其中主要是胰高血糖素的作用。胰高血糖素分泌的调节也包括三个方面:

①最重要的因素:血糖含量。

②受胰岛素的影响:胰岛素可直接作用于胰岛A细胞,抑制其分泌胰高血糖素,也可通过降低血糖含量间接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③神经调节: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促进或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拓展延伸相关激素之间的联系

同一生理活动不是由单一激素调节完成的,而是由与此活动有关的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完成的。对于同一生理效应,有的相关激素表现为协同作用,有的则表现为拮抗作用。现分析如下表所示:

A.血糖来源增加,去向减少,则引起血糖浓度升高

B.血糖来源减少,去向增加,则引起血糖浓度降低

C.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可以降低血糖浓度

D.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可以降低血糖浓度

解析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可以升高血糖浓度。

答案D

血糖平衡的意义

基础梳理

1.血糖失衡的典型病症——糖尿病

(1)病因:胰岛B细胞受损而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2)症状:“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身体消瘦。

2.血糖含量相对稳定的意义:保证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保持人体的健康。[思维激活2]切除胰脏的狗排出的尿液常常引来许多蚂蚁,其原因是什么?

提示切除胰脏的狗,体内缺乏胰岛素,导致血糖浓度过高,糖随尿排出。

[思维激活3]治疗糖尿病时,若一次注射的胰岛素过多,会导致什么后果?

提示病人若一次注射的胰岛素过多,会使血糖含量过低,机体供能不足,导致头昏、眼花、甚至休克。

合作探究

1.糖尿病的病因与病症

(1)病因

由于胰岛B细胞的破坏或功能衰竭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的。

(2)病症

患者有高血糖和尿糖的症状,此外还有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的症状。

2.

(1)糖尿病的诊断:既验血、又验尿。只有同时出现了持续性高血糖和糖尿,结合“三多一少症状”并排除了其他疾病的情况下,才诊断为糖尿病。

(2)调节和控制饮食并结合药物的方法治疗

①加强体育锻炼,注意饮食,不吃或少吃含糖类较多的食物;多吃含纤维素较多的食物。

②轻型患者可通过饮食控制,口服降糖药物来治疗;重症糖尿病患者需要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但不能口服。

③基因治疗将成为根治糖尿病的措施。

特别提醒①糖尿病患者的多尿与多饮是因果关系,多尿是多饮的原因,多饮是多尿的结果。

②注意尿糖和糖尿病的区别:当健康人一次食用大量糖时也会出现尿糖,但这是暂时性的。

八年级生物下册 第七单元 第二章 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1.一对基因中,一个基因会掩盖另一个基因的作用,这种能得到表现的基因叫做( B ) A.隐性基因 B.显性基因 C.相对基因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2.蜗牛的有条纹(A)对无条纹(a)为显性。现一生物兴趣小组将两只有条纹的蜗牛杂交(交配),后代出现了无条纹的蜗牛。则亲代蜗牛的基因组成分别是( B ) A.AA、Aa B.Aa、Aa C.Aa、aa D.AA、aa 3.(2015泰州)父亲能卷舌(Rr),母亲也能卷舌(Rr),生了一个不能卷舌的孩子。若再生一个孩子,则该孩子能卷舌的概率是( C ) A.25% B.50% C.75% D.100% 4.下面的关系中,属于直系血亲的是( A ) A.父母与子女 B.孪生兄妹 C.姑姑与侄女 D.舅舅与外甥 5.(2016连云港)生物的性状表现与基因、染色体有关。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B ) A.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A片段 B.每一种性状是由一个基因控制的 C.每条染色体一般有一个DNA分子 D.子代会有与亲代相似的性状表现 6.下图是某家族中有无白化病性状的调查示意图,请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人的肤色正常与白化病,在遗传学中称为相对性状。 (2)根据调查示意图的遗传结果,可以推断出白化病是隐性性状。 (3)若用A和a分别表示人肤色的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则第二代2号的基因组成为aa 。 1.(2016威海)若基因A和a分别控制豌豆的高茎和矮茎这一对相对性状,基因组成均为Aa的亲本杂交,产生的子代性状表现应有( B ) A.一种 B.两种 C.三种 D.四种 2.双眼皮(显性)和单眼皮(隐性)是一对相对性状。一对双眼皮的夫妇(女方接受过双眼皮整容手术)所生的儿子( C ) A.一定是双眼皮 B.一定是单眼皮 C.可能是单眼皮,也可能是双眼皮 D.双眼皮的可能是3/4或1 3.如图为某生物体细胞中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示意图,对该图叙述正确的是( D )

八年级物理第二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单位第二单元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随之。 2、声音生源发出发出后以波的形式传播,叫声波 3、声音发出后要借助于介质传播他可以是固体液态也可以是气体 4、月球上的宇航员不能直接交谈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而真空不能传声 5、声音传播的快慢叫声速它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温度 有关当空气温度为15℃时声速为340m\s 6、要想听到回声原声和回声的间隔时间至少为0.1s 7、百米赛跑时若终点计时员听到枪声时才开始计时将运动员的成绩记少了大约0,29s 运动员的成绩提高了 8、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9、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和频率频数有关频率越高原因掉越高 10、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符号Hz 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为20Hz 到20000Hz 11、将频率低于20Hz 的声波叫次声波高于与20000Hz 的声波叫超声波 12、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它和振幅及距离发生点远近有关 13、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蝙蝠定位的方法叫回声定位 14、人们依据回声定位发明了声呐可以探测海洋的深度 15、B超机的工作原理说明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而超声清洗超声碎石说明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16、从物理学角度讲发声体做无规则运动发出的声音叫噪音 17、从环保角度讲,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工作生活学习的声音及对人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却属于噪音 18、声音的等级用分贝表示,符号为dB 不影响听力,不能超过90dB 不影响工作,不超过70dB 不影响休息,不超过50dB 19、听到声音的三个条件:1 声源振动发生 2 介质传声 3 人耳接声 20、减弱噪音的三个途径:1 在声源处减弱 2 再传不过程中减弱3 人耳处减弱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第2课时学案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2)学案 【学习目标】 1.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2.举例说明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重点难点】 重点:(1)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难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新知探究】 探究任务一:食物链和食物网 自主探究: 1.食物链的概念: 2.写出树、虫、鸟的食物链:。 (1)食物链是由生态系统中的什么成分组成? (2)食物链的起点是什么? (3)怎样书写食物链?能用线段代替箭头吗?箭头的指向是一定的吗? 3. 连接“观察与思考”中的食物链。 (1)你连接的食物链有几条?你是怎样数出的? (2)这些食物链是互不关联的还是出现了交叉? 4.食物网的概念: 5. 对教材的“资料分析”进行讨论。 (1)哪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最多?为什么? (2)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有怎样的后果? 探究任务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自主探究: 1.当雨量充沛、气候适宜时,草木生长十分繁茂,兔的数量会由于食物充足而大量繁殖。兔的数量会不会无限增加呢? 2.在草场上适度放牧,草场会由于牧草的不断生长而基本维持原状。但是,如果放羊的牲畜太多了,草场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3.这两个例子说明了什么问题?

合作交流:人类的各种活动都会影响生态环境,你们知道哪些实例?人类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应注意什么呢? 【拓展提升】 谈谈你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这句话的理解。 附:参考答案 探究任务一:1.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2.树→虫→鸟。(1)生产者和消费者。(2)生产者(绿色植物)(3)形如:生产者→消费者→消费者···。箭头指向消费者或捕食者。 3.(1)9条。逐条数出,从绿色植物开始按箭头指向依次下去,直到最高级消费者,中间不能停止。 (2)交叉。捕食多种生物又被多种生物所捕食。 4.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5.(1)大鱼。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难以分解,无法排除,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2)会在人体内积累,危害人体健康。 探究任务二:1. 不会。草的数量会减少,兔的天敌的数量会增多,这都会限制兔的数量增加。 2. 草原会被破坏,最后可能变成沙漠。 3.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合作交流:人类的各种活动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使人与自然能和谐发展。 拓展提升:这里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和储存的来自阳光的能量,植物被草食动物捕食,植物的有机物和能量就到了草食动物的体内,草食动物又被肉食动物捕食,那么草食动物的有机物和能量又到了肉食动物的体内,所以物质和能量是严重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新)高一物理第二单元测试卷

高一年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雨滴从高空下落,由于空气阻力作用,其加速度逐渐减小,直到为零,在此过程中雨滴的运动情况是() A.速度不断减小,加速度为零时,速度最小 B.速度不断增大,加速度为零时,速度最大 C.速度一直保持不变 D.速度的变化率越来越小 2.某物体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在第1s末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B.物体在第2s内和第3s内的加速度是相同的 C.物体在4s末返回出发点 D.物体在6s末离出发点最远,且最大位移为1m 3.下列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下落过程中,物体每秒速度增加9.8m/s B.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匀速运动 C.物体刚下落时,速度和加速度都为零 D.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 t/s -

4.一列火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一人站在第一节车厢前端的旁边观测,第一车厢通过他历时2s,整列车厢通过他历时6s,则这列火车的车厢有() A.3节B.6节C.9节D.12节5. 在平直公路上,汽车以15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从某时刻开始刹车, 在阻力作用下,汽车以2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则刹车后10s 内汽车的位移大小为() A.50m B.56.25m C.75m D.150m 6.关于重力加速度的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重力加速度g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B.在地球上不同地方,g的大小不同,但它们相差不是很大; C.在地球上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 D.重力加速度g是矢量,方向总是竖直向下,计算中通常g取9.8m/s2。 7.几个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都经过t秒,则() A.初速度最大的物体,位移最大 B.末速度最大的物体,位移最大 C.平均速度最大的物体,位移最大 D.加速度最大的物体,位移最大 8.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的大小为4m/s,1s后速度大小变为10m/s.在这段时间内物体的()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四节 地图(第一课时) 备课教案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四节地图(第一课时)备课教案(中图版 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3.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重点: 1.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判读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判读 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地形剖面模型、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图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章第四节地图第一课时 导入: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不同的地形对我们生产、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我们要通过地形图来反映这些内容。 板书:一、地形图的判读 过渡: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多米高,这是为什么? (因为观测的基准面不同,测得的高度就不同) 学生读图:读课本P126图B“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 导读:看图,以海平面为基准面,B点的高度为500米,A点的高度1500米,以B点为基准面则A点高度只有1000米,1500米为A点的绝对高度,也叫海拔;1000米为A点与B点之间的相对高度。 板书: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讲解:在地图上,必须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单位用米。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板书: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甲地海拔─乙地海拔 讲解:地面经过地形测量,测出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注在图上,然后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线,这就是等高线。 补充:我们如果用一个水平面去横截地形,这个水平面与地面的交线就是一条等高线。用不同的海拔的水平面去截地形,就得到不同层次等高线,再将它们转绘到平面图上(实质是垂直投影到平面图上)。 补充:强调一下,必须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起来,最好用平滑的曲线来连接。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这样,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地面的高低情况。 看图:地图册“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

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 【课标】 (一)课程内容标准: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二)课标具体目标 通过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明确海陆变迁的原因;知道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 【重点、难点】 (一)教材重点:大陆漂移学说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用实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并明确变化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学说 2、难点:运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 【学情】 (一)预测本班级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 1、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95%学生能够掌握 2、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学说:85%学生能够掌握 3、运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80%学生能够掌握 (二)普遍性问题: 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学说 【教学目标】 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是不断变迁的,并能弄清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 2、知道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 3、通过了解地球海陆的发展变化过程,锻炼同学们的读图析图、想象思维和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能 进行科学史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六、教学过程:】 构建动场 播放视频《难以忽视的真相》片段,从而引入新课。 评价:利用课外资料,丰富教材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

讲授新课 活动一:海陆变迁的实例分析 目的:对应教学目标1 活动要求:小组合作探究图2.13~2.15是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请你解释原因,并结合生活体验、知识经验列举类似的例子,时间限制3分钟,每组选一位同学发言,一排为一大组。 喜山探险,东海遗迹,围海造陆三个例子,让学生自己总结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并通过已有 的知识经验对个案进行补充,让学生体会到海陆变迁是普遍存在于生活中的,地理生活化。 教师引导: 喜山探险-----地壳变动 海底寻宝----海平面升降(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的例子越来越多, 海面上升对人类的影响是巨大的,很多低地国家和城市面临不同成都的灾难。下面我们来欣赏 一段视频《后天》。可以看出,海平面的运动对人类影响是极具破坏力、毁灭性的,这也从侧 面提醒我们要关注保护环境,否则人类将自食其果难逃厄运) 围海造陆----人类活动(围海造陆的地区都是沿海地区,面临的普遍问题就是地狭人稠,围海 造陆可以缓解这些地区用地的紧张,当然如今的荷兰的拦海大坝,还 成为一处著名的旅游景观,吸引着来自世界的游客) 教师小结: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是海陆变迁的自然原因,人类活动是造成海路变迁的人为原因,前者为内力,后者为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其主要作用的是内力,即自然原因。 评价:通过实例探究,明确海陆变迁的原因,以及对地球表面的海陆形态起主要塑造作用的力量。课外延伸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学生更好的理解。 承转:展示世界海陆分布图,提问:这是现在的海陆面貌,原来会是什么样子呢?是谁最先提出关于海陆变迁的学说?下面让我们再现当年一次偶然的发现! 活动二:情景再现---大陆漂移说 魏格纳:大家好我是魏格纳。 旁白: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目光正好落在一幅世界地图上。 魏格纳:咦?奇怪! 大西洋两岸轮廓的凹凸为什么会如此吻合? 旁白:他的脑海里再也平静不下来。 魏格纳:(一手拿起南美洲,一手拿起非洲)非洲大陆和南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 是不是后来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的?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 旁白:这一发现促使魏格纳开始研究大陆漂移,通过收集资料和实地考察,魏格纳从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等方面,找到了大西洋两岸相同或相吻合的一些证, 魏格纳:轮廓吻合也就罢了(双手拿起端详),两岸的古老底层也具有相似性,就连两岸的生物物种都差不多呢!这难道不足以证明“大陆漂移”吗? 旁白: 依据前人的研究和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考察,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魏格纳:大陆漂移说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 洋的分布状况 旁白: 但是,他的假说被认为是荒谬的,为了进一步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魏格纳前往北极地区的格陵兰岛探险考察,在他50岁生日那天不幸遇难。值得欣慰的是,他的大陆漂移说,现在 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这一伟大的科学假说,以及后来发展起来的板块构造学说,是人类 重新认识了地球。 魏格纳与旁白:谢谢大家!

毛概教案第一章第四节

第四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1、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又称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2、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过程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这一概念。 1930年,《反对本本主义》,标志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初步形成。 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开始指导全党。 1937年《实践论》和《矛盾论》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 1941年毛泽东为中央党校题词“实事求是” 1945年党的七大,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确立。 3、“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内涵 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4、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科学的概括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整个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的地位。 第二,科学的阐述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一致性。 第三,深刻阐述了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选择,简答)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论述) 第一,要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随意性。 第二,要全面的看问题,绝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偏概全。 第三,要发展的看问题,绝不能静止的僵化的看问题。 第四,要把现象当作入门的向导,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分析,揭示出事物的本质。 3,毛泽东把理论联系实际比喻成“有的放矢”(单选) 4,怎样贯彻好理论联系实际(问答) 第一,重视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使实践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第二,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任何理论都是在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离开了实践,理论就成为空中楼阁,失去了价值。 第三,重视理论的创新。理论在于历史、现实的实际联系中,要进一步发展和创造出合乎中国需要的新理论。 5,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问答) 第一,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第二,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与时俱进。 第三,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求真务实。 6,如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问答) 首先,坚持理论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其次,坚持在实践中发展理论。 7,思想路线基本内容的联系(选择) 实事求是是核心,是思想路线的实质。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路线的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思想路线验证的条件和目的。

初中物理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s=aT2{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 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4)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x=Vot 4.竖直方向位移:y=gt2/2 5.运动时间t=(2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tg=Vy/Vx=gt/V0 7.合位移:s=(x2+y2)1/2,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tg=y/x=gt/2Vo 8.水平方向加速度:ax=0;竖直方向加速度:ay=g 5)匀速圆周运动 1.线速度V=s/t=2r/T 2.角速度=/t=2/T=2f 3.向心加速度a=V2/r=2r=(2/T)2r 4.向心力F心=mV2/r=m2r=mr(2/T)2=mv=F合 5.周期与频率:T=1/f 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r 7.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2n(此处频率与转速意义相同) 6)万有引力 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2/GM){R:轨道半径,T: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 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g=GM/R2{R:天体半径(m),M:天体质量(kg)} 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V=(GM/r)1/2;=(GM/r3)1/2;T=2(r3/GM)1/2{M:中心天体质量}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基础知识梳理人教版

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知识点梳理 1、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是控制显性性状发育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时,才会表现出隐性性状。 2、性状的显隐表现取决于亲本传给子代的基因组合,未必出现频率高的就是显性性状。 3、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相对性状分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 4、已知绵羊的白色毛由显性基因(B)控制,黑色毛由隐性基因( b )控制;则白羊的基因组成存在两种情况: BB 或Bb ,黑羊的基因组成是bb ;如果一只白色公羊与黑色母羊交配,生了一只黑色小羊,基因组成是bb ,其中一个b一定来自白色母羊,则亲代白羊的基因组成是 Bb ,后代白羊的基因组成也是 Bb 。 5、隐性基因习惯以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对应的显性基因则以相应的大写英文字母表示。 6、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或者是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完全或部分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疾病,常为先天性的,也可后天发病。 常见的遗传病有苯丙酮尿症,即先天性痴呆症,血友病和红绿色盲都是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的疾病。 7、近亲是指的是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我国婚姻法已明确规定,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 8、有酒窝与无酒窝是一对相对性状 9、当控制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就会表现出来。 10、高茎豌豆(DD)和矮茎豌豆(dd)杂交,子代的基因组成是 Dd ,隐性基因d 控制的性状在显性基因D的作用下表现不出来,因此子代的性状是高茎。 11、孟德尔在豌豆杂交实验中,选用的是具有明显相对性状的纯种豌豆,如植株是___高_____的和矮的,种子是__黄色______的和绿色的,种皮是__光滑______的和皱缩的等,进行人工控制的___传粉杂交_____,研究__相对性状______的遗传。 12、相对性状有_显性__性状和__隐性 _性状之分,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体细胞中的基因是_ 成对__存在的,生殖细胞只有成对基因中的__一半 _,在子一代中,虽然__隐性基因 _控制的性状不表现,但是它会遗传下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第二单元试题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第二单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把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题后面的括号里) 1、下列数值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A.初中生的身高约为1.6 dm B.人步行的速度约为5 m/s C.课桌的高度约为80 cm D.正常人10次脉搏的时间约为1 min 2、一短跑运动员在5s 内跑完了50m ,汽车行驶的速度是54km/h ,羚羊奔 跑的速度是20m/s ,那么三者速度从小到大的顺序是( ) A.运动员、汽车、羚羊 B.汽车、羚羊、运动员 C.羚羊、汽车、运动员 D.运动员、羚羊、汽车 3、如图所示可以用来表示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运动速度相同的( ) 甲 乙 丙 丁 A.甲、乙 B.甲、丁 C.乙、丙 D.丙、丁 4、小华将一只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面颊,感到有震感,这个实验是用来探 究( ) A.声音传播的条件 B. 声音产生的原因 C.声音能否在空气中传播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5、看电视时,调节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 6、弦乐器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请调音师进行调音,调音师通过调节弦的长度将琴音调准,在此过程中调音师改变了琴弦的 (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振幅 7、对于下列四幅图,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明敲鼓时用力越大,鼓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B.广口瓶中的空气越稀薄,人听到手机的响声越大 C.纸板划得越慢,梳齿振动得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D.安装“噪声监测仪”可以根治噪声污染 8、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样大 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C.减弱噪声的唯一方法是不让物体发出噪声 D.拉二胡时不断地用手指控制琴弦,是为了改变音调 9、下列现象说明声能够传递能量的是( ) A.利用声呐探测鱼群 B.医生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C.医生通过“B 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 D.蝙蝠靠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 10、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之比为3∶1,通过的路程之比为2∶3, 那么甲、乙两物体运动的时间之比是( ) A.2∶9 B. 2∶1 C. 9∶2 D. 1∶2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分.每小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是正确的,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1分,有选错的不得分) 11、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冰箱中取出的啤酒表面变湿了,是熔化现象 B.衣橱中的樟脑丸变小了,是汽化现象 C.公路上的沥青高温下变软了,是熔化现象 D.阳台上的湿衣服变干了,是液化现象 2 4 6 4 6

浙教版新教材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四节植物的一生教案

第四节植物的一生 教学目标: 1.知道种子的主要结构。 2.知道有胚乳种子和无胚乳种子的区别,单子叶植物种子和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区别。 3.知道种子萌发的条件和基本过程。 4.了解芽发育的情况和顶芽与侧芽的生长过程。 5.知道花的主要结构。 6.知道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大致情况。 7.能根据植物的一生,描述植物的生命周期。 教学重点:种子的结构; 教学难点:如何进行探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⑴识记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功能,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异同点。 ⑵识记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概念; ⑶识记种子的成分。 2.能力方面: ⑴初步学会解剖和观察双子叶植物种子和单子叶植物种子; ⑵通过设计表格,列表比较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区别,培养学生处理加工信息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⑶探究种子的成分,掌握定性实验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⑷通过单、双子叶植物种子萌发过程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初步设计实验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⑴通过学习种子的结构,向学生渗透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⑵通过探究种子的成分,向学生渗透事物的个性和共性统一的观点。 ⑶通过课上及课下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和科学素质。 教学重点:解剖和观察双子叶植物种子和单子叶植物种子,识记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 2.初步学会通过设计对照实验探究种子萌发外界条件的方法 3.参与探究实验,体验通过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初步养成对问题进行科学探究的习惯。 4.通过模仿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实验,培养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 教学重点:种子萌发的条件;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实验。 教学难点: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的原因;探究种子萌发外界条件实验的组织教学。 教学方法:依据初一学生参与意识强,思维积极主动的特点,采用了探究、创新教学法。通过各小组展示实验成果,让学生发散思维,从多角度提出不同的观点与看法。 课前准备: 学生:玻璃瓶或烧杯、玻璃水杯、罐头瓶等;通过咨询和查阅相关的资料,结合生活经验了解种子萌发的一般规律;试做种子萌发所需的环境条件实验;收集各种不同类型的种子. 教师:培养皿、滤纸或纱布等实验用具;课前一周分发给每位同学40粒绿豆种子,引导学生先自己探究;用视频动画制作的动态展示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萌发长出根、茎、叶过程的教学软件,设计实验讨论提纲。

地理新教材同步导学提分教程人教第二册讲义+测试:第二章 第二节 第一课时 城镇化的意义世界城镇化进程

第二节城镇化 第一课时城镇化的意义、世界城镇化进程 一、城镇化的意义 1.概念: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01城镇地区集聚和□02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也称城市化。 2.主要标志 (1)城镇人口增加。 (2)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 (3)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3.城镇化与工业化 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体现其□03工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城镇化与区域发展 (1)关系:城镇化和区域的发展是□04相互促进的。城镇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05社会繁荣、环境改善;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可推动□06城镇化进程。 (2)意义 ①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③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④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1.判断正误。 (1)衡量城镇化水平高低的指标是城市人口数量。(×) (2)城镇化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 A.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B.城镇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 C.城镇经济总量占区域经济比例 D.城镇数量占区域聚落数量的比例 答案 A 解析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3.城镇人口数量增多,城镇化水平一定提高吗? 提示不一定。衡量城镇化水平高低的指标主要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城镇化人口比例增大,则城镇化水平提高;城镇人口数量增多,城镇人口比例也可能降低,城镇化水平也会降低。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 1.世界城镇化时间差异

1.判断正误。 (1)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水平普遍较低。(×) (2)大城镇发展迅速和中小城镇发展缓慢是当今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特点。(√) 2.下列国家中,处于城镇化后期阶段的是() A.中国B.印度C.美国D.埃及 答案 C 解析美国为发达国家,处于城镇化后期阶段;中国、印度和埃及为发展中国家,处于城镇化中期阶段。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三节基因显性和隐性练习题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 一.单选 1.下列都属于遗传病的一组是() A.先天性聋哑、手足口病、佝偻病 B.流感、甲肝、细菌性痢疾 C.血友病、色盲病、先天性愚型 D.坏血病、脚气病、艾滋病 2.在某山区有一“傻子村”,村里的傻子特别多,而距离该村不远的另一个村子就没有这种现象.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生活水平低B.多是近亲结婚引起的 C.教育水平落后D.该地区水土不养人 3.我国法律禁止近亲结婚的理由是() A.近亲结婚会造成后代不育 B.近亲结婚使其后代获得相同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大 C.近亲结婚生育的孩子都不健康 D.近亲结婚造成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出现的频率高 4.我国婚姻法禁止近亲结婚的理论依据是() A.近亲结婚后代抵抗力强 B.近亲结婚不符合社会伦理道德 C.近亲结婚后代必患遗传病 D.近亲结婚后代患隐性遗传病概率大 5.如图是鸡卵的结构模式图以及鸡卵内控制鸡冠性状的一对基因,若鸡的玫瑰冠(R)对单冠(r)是显性性状,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与水螅的出芽生殖所属的生殖类型相比,鸡的生殖方式的最大特点是有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 B.从遗传特性上来看,鸡的生殖方式产生的后代具有母体的遗传特性 C.通过孵化,[4]可以发育成小鸡,[2]能够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物质和水分 D.如果一只单冠母鸡(rr)与一只玫瑰冠公鸡(RR)杂交,则受精卵的基因组成是Rr 6.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纯种的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后生成的种子种下去后,长出的植株都是高茎的.下列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豌豆的高茎与矮茎是一对相对性状,高茎是显性,矮茎是隐性 B.相对性状高茎和矮茎分别受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控制 C.表现矮茎性状的基因在杂交中丢失了 D.杂交后生成的高茎豌豆的基因组成为一个高茎基因和一个矮茎基因 7.一对夫妇为单眼皮(aa),其中妻子经手术后变为双眼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单眼皮是显性性状 B.单眼皮是隐性性状 C.丈夫的基因组成为AA或Aa D.妻子的基因组成变为AA或Aa 8.一对双眼皮的夫妇,生了一个单眼皮的孩子,这对夫妇和这个孩子的基因组成分别是() A.AA、AA、aa B.AA、Aa、aa C.Aa、Aa、Aa D.Aa、Aa、aa 9.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其医学依据是近亲结婚() A.后代必患遗传病 B.后代患遗传病的机会大大增加 C.关系太近让别人笑话 D.有违伦理道德 10.下列关于遗传病病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疾病 B.由致病基因控制的疾病 C.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变化导致的疾病 D.由病毒病菌引起的疾病 11.有一对肤色正常的表兄妹结婚后,生了一个白化病的男孩,他们再生一个孩子患白化病的可能性是()

2015年秋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与案例 第三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湖北省武汉市第62中学黄文莉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 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 学会识别各种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3. 举例阐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二)能力方面 尝试收集、处理图文资料,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认同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的家园。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2. 教学难点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主要介绍了三方面的知识:生物圈的范围”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知识难度不大,容量却较大。但是只要抓住生物圈中生物与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很多 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对生物圈的范围”的学习,可以采取学生对生物圈各层次结构进行角色扮演的活动,通过形象的描述,让学生知道生物在地球上的分布范围。 对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的学习,通过教材中的图片,再结合课前学生收集的资料,采用分组竞赛的形式,全班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共同完成各生态系统异同点的比较。 对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学习,通过资料分析”认识各个生态系统是有着密切关联

的,再通过对教材想一想,议一议”的分析,多方面举例明确整个生物圈是

94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个统一的整体,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然后通过技能训练”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对各生态系统的相互关联有了再认识,增强爱护环境和认同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意识,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1 )制 作教学课件; (2)结合教材资源,再提供一些关于生物圈的资料,课前安排3名学生分别侧重了解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的知识; (3)将全班分成7个学习小组,各小组成员自行分配任务(如组长、记录员、中心发言人等)。 2. 学生准备课下收集有关生物圈、多种多样的生态 系统等资料。 五、教学过程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精华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 的研究 匀变速直线运动是运动学中最典型的也是最简单的理想化的运动形式,学习本章的有关知识对于运动学将会有更深入地了解,难点在于速度、时间以及位移这三者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要熟练掌握有关的知识,灵活的加以运用。最后,本章末讲学习一种最具有代表性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形式:自由落体运动。 考试的要求: Ⅰ、对所学知识要知道其含义,并能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并直接运用,相当于课程标准中的“了解”和“认识”。 Ⅱ、能够理解所学知识的确切含义以及和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解释,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加以运用,相当于课程标准的“理解”,“应用”。 要求Ⅱ: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位移与速度的关系,v-t图的物理意义以及图像上的有关信息。

新知归纳: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 ●基本公式:(速度时间关系)(位移时间关系) ●两个重要推论:(位移速度关系) (平均速度位移关系)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重要导出规律: ●任意两个边疆相等的时间间隔(T) 内的,位移之差(△s)是一恒量,即

●在某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 ●在某段位移中点位置的速度和这段位移的始、末瞬时速度的关系为 三、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以下推论也成立 (1) 设T为单位时间,则有 ●瞬时速度与运动时间成正比, ●位移与运动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之比 (2)设S为单位位移,则有 ●瞬时速度与位移的平方根成正比, ●运动时间与位移的平方根成正比, ●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需的时间之比。 四、自由落体运动 ●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自由落体加速度(重力加速度) ●定义: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用g表示。 ●一般的计算中,可以取g=9.8m/s2或g=10m/s2 ●公式: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第一课时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第二节 离子反应 第一课时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课标要求] 1.了解电解质的概念。 2.了解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及导电的条件。 3.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1.概念 2.常见的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常见的电解质 ①酸:HCl 、H 2SO 4、HNO 3、H 2CO 3等 ②碱:KOH 、NaOH 、NH 3·H 2O 、Mg(OH)2、Al(OH)3等。 ③盐:KCl 、Na 2SO 4、Mg(NO 3)2等。 ④水。 ⑤活泼金属氧化物:Na 2O 、CaO 等。 (2)常见的非电解质 ①部分非金属氧化物:CO 2、SO 2、SO 3、P 2O 5等。 ②非酸性气态氢化物:如NH 3。 ③部分有机物:蔗糖、酒精、CH 4等。 [特别提醒] (1)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金属、石墨、盐酸等。 (2)溶于水能导电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电解质,CO 2、SO 2、SO 3、NH 3等是非电解质。 (3)CaO 是电解质,它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其水溶液能导电,是由于CaO 与水反应生成Ca(OH)2的原因。 1.将下列电解质、非电解质与相应物质连接起来。 (1)电解质 (2)非电解质 1.酸、碱、盐和水是电解质,SO 2、CO 2、NH 3、酒精、蔗糖等是非电解质。 2.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 +的化合物是酸;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 -的化合物是碱;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是盐。 3.溶液中离子浓度越大,离子所带电荷越高,溶液的导电能力越强。 4.水溶液中的两个电离方程式: NaHCO 3===Na ++HCO -3;NaHSO 4===Na ++H ++SO 2-4。 电解质 A.HNO 3 B.Ba (OH )2 C.SO 2 D.葡萄糖 E.K 2CO 3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 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教案设计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 2.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3.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 二、能力目标: 提高分析材料的能力,以及语言的归纳概括能力。 三、情感目标: 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 2.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3.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之前我们学习了基因如何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咱们通过投影片上的几个问题一起回顾一下。请大家思考并回答。 问题: 1.请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基因由父母向子女传递过程中的桥梁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教师:想一想填图练习,如果把图中的染色体去掉,只看成对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你能写出来吗? (注:请同学到黑板上书写,书写完后打开投影片,进行校对,并对正确的同学给予表扬。) 教师:父母通过精子和卵细胞,分别只把一对基因的一个传给了受精卵,这样子代的体细胞中,控制一种性状的基因仍然是一对,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

母方。那么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之间有着什么关系呢?请大家阅读书上的资料。 二、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教师:大家看黑板上的图,如果AA和aa基因分别控制着能卷舌与不能卷舌这一对相对性状,那么受精卵的基因型是Aa型,发育成的个体能卷舌吗?为什么? 学生:发育的个体仍能卷舌,因为受精卵中的基因中含有一个显性基因,根据孟德尔的解释,基因组成是DD或Dd都表现显性性状,所以发育成的个体应该是能卷舌的。 教师:这位同学分析资料和收集资料的能力很强,回答很好。他仅仅是借鉴了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而这个最初的结论是哪位生物学家得出的呢? 学生:意大利科学家孟德尔。 教师:这位遗传学的奠基人是如何发现这一伟大的规律呢?请大家看投影片,思考讨论并回答。 1.孟德尔选择了关于豌豆的容易区别的七对相对性状作为研究对象。例如高豌豆高约1.8-2.1 m,短豌豆约0.2-0.5m。如果高豌豆控制高度的一对基因是AA,矮豌豆控制高度的基因是aa,两者杂交的后代杂种豌豆会怎样呢? 2.杂种豌豆为什么只表现高的呢?控制矮性状的基因(a)有没有传给子代呢? 3.如果把杂种高豌豆种子种下去,它的后代将会怎样?这表明什么问题? 4.隐性性状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表现出来呢? 5.为什么杂种豌豆种子的后代高的多而矮的少? (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讨论,然后作答。) 三、展示交流,释疑解惑 教师:请同学们回顾刚才所讲的知识及其他同学的回答,对本部分的内容给以小结。 1.相对性状可分为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2.基因可分为隐性基因与显性基因,而且只有两个隐性基因在一起时,才表现隐性性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