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亲爱的学生们,

以下是高中历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希望对你们的复和备考

有所帮助。请注意,这份文档仅供参考,具体以老师布置的考试内

容为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0分)

1. 以下哪位人物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魂”?

A. 孙中山

B.

C. 毛岸英

D. 朱德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下列战争中首次使用了原子弹的是:

A. 留尼汪战役

B. 日本之战

C. 朝鲜战争

D. 越南战争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是哪一年颁布的?

A. 1949年

B. 1950年

C. 1952年

D. 1954年

...

50. 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时期是:

A. 春秋战国时期

B. 先秦时期

C. 战国时期

D. 汉朝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 从1840年开始,中国发生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签订,对

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简要阐述这些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2. 请简要叙述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 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革命,它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请简要描述解放战争的发展过程和最终胜利的原因。

三、论述题(50分)

请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论述,重点分析其

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并谈谈你对该事件或人物的理解和观点。

祝你们学业有成!

敬上

2022-2023学年河北省唐山市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题(含答案)

2022-2023学年河北省唐山市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发现,山西陶寺遗址有大、中、小三座城址,分布有宫殿区、大型礼制建筑区、祭祀区、独立的仓储区、官方管理下的手工区、公共墓地和一般平民居住区。这可以佐证 A.国家形态初步显现 B.多元一体特征凸显 C.工商食官制度形成 D.礼乐制度趋于完善 2.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重要礼节和重大典礼,都要在祭祀祖先的宗庙举行;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对于宗庙依然恭敬有加,“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这反映了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诸侯恪守宗法制度 C.政治传统影响统治 D.儒家思想影响深远 3.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朝廷让每个郡、国每年举孝和廉各一人以被擢用。直到公元前128年,各地仍未重视,甚至推说没有这方面的人才。这说明 A.察举选官不合时宜 B.中央集权亟待加强 C.门阀士族控制选官 D.无为思想根深蒂固 4.图1是公元4世纪我国南迁移民分布示意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北方流民南下 A.受到先进生产方式的吸引 B.说明经济重心已开始南移

C.使南北长期处于对峙状态 D.促进民族交融与经济发展 5.白居易在写给好友元稹的《与元九书》中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在《新乐府·序》中宣称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这体现了 A.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B.程朱理学的深远影响 C.唐诗主体是现实主义 D.文学是政治的附属物 6.表1 A.时代变迁决定历史解释 B.人物评价没有确定标准 C.主观立场影响历史评价 D.后人结论难以还原真相 7.内阁在明成祖初设时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并不参与决策,明宣宗时获得票拟权,明神宗时内阁首辅权力膨胀,“部权尽归台阁”;清朝虽仍设内阁,但权力已明显不如明代,所谓“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实质上反映了 A.中枢机构的日益完善 B.皇权专制的不断强化 C.政治民主化趋势加强 D.中央决策机构受冲击 8.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在编写《崇祯历书》时引进了圆形地球的概念,介绍了地球的经度和纬度;在数学方面,与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

高中历史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高中历史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一、选择题 1. 下列各国中,首先完成工业化的是() A. 英国 B. 中国 C. 美国 D. 德国 2. 以下哪一项不是法国大革命的直接成果?() A. 推翻君主制 B. 成立人民代表会议 C. 颁布《人权宣言》 D. 实行普选制度 3. 18世纪末19世纪初,由于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列哪一项现象没有发生?() A. 农业生产方式发生变革 B. 工业资本主义暴露出剥削性质

C. 城市人口大量增加 D. 劳动条件得到改善 4. 20世纪初,经过反帝斗争,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兴起以()为中心。 A. 上海 B. 广州 C. 南京 D. 重庆 5. 1917年的十月革命推翻了() A. 中国国民党政权 B. 英国君主政权 C. 俄国沙皇政权 D. 美国联邦政府 二、问答题 1. 请简要描述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的意义。

答: 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先,工业革命引发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革,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过渡到以工业生产为基础的现代社会。这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次,工业革命加速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为现代科学、技术和工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和城市人口的增长,推动了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此外,工业革命还促进了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提高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对政治、经济和军事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请简要介绍法国大革命的起因和结果。 答: 法国大革命的起因主要是由于18世纪末法国封建制度的腐败和不公以及农民、城市工人和中小资产阶级对于税收压迫和社会不平等的不满。起初,召开了三级会议,试图改革政治体制并解决社会问题,但最终却演变为革命运动。法国大革命的结果是推翻了君

萍乡市上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上栗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的封国,有姬姓王室子弟、姻亲、功臣、古帝王后、殷后、重要方国等六种类型。其中,前三种群体是西周最信赖的力量,其他则无足轻重,西周分封后三种群体主要是出于A.推行仁德的旨趣B.防御狄人的思量 C.拓展疆域的需要D.羁縻笼络的考虑 2.战国时期某思想家主张:“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据此判断,该思想家体现的思想流派是() A.墨家B.道家C.法家D.儒家 3.公元前221年,结束长期战乱,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帝王是 A.嬴政B.刘邦C.刘备D.赵匡胤 4.下表反映了唐朝玄宗至宪宗时期中央、地方官员数量的变化。据表可知,该时期 官员类别 中央官员地方官员 历史时期 唐玄宗时期2620人16185人 唐宪宗时期5718人260023人 A.地方势力膨胀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 C.中央财政紧张D.地方政府吏治逐渐腐败 5.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在《吴中纪事》中指出:“富民有田而贫者多佃之,秋收之后,所得各居其半。”这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中的哪一经营方式 A.村社式经营 B.田庄式经营 C.自耕农式经营 D.租佃式经营 6.《晋书》中记载,东晋明帝为了稳定政权曾下诏:“吴时将相名贤之胄,有能纂修家训,又忠孝仁义,静己守真,不闻于时者,州郡中正亟以名闻,勿有所遗。”由此可知 ①九品中正制是统治者巩固政权的权宜之计 ②东晋延续了前代选官制度中对家世的重视 ③家训通过自身本质特征成为选官的重要条件 ④其出发点为调和南北士族的矛盾以稳固统治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7.如图漫画序号①处应填的是()

湖南省怀化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和解析

怀化市2023年高一期末考试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5:CCBAC 6-10: BBADC 11-15: DBADA 16:D 1、【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中的关键词“龙山文化已经一统中原”“中原各地的龙山文化也有各自的地域特色”以及图片信息可以得出“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国家大一统,排除A项;题干也无法体现了战后的文化割裂。排除B项;题干的主旨是文明的“多元一体”,没有涉及阶级国家的形成,排除D项。故正确答案为C项。 2、【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凋敝,统治者采取黄老之学为指导思想,休养生息,这一思想是现实的需要,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斗争与矛盾,排除A项;此时采用黄老之学是现实的要求,不是思想的固化,排除B项;儒学在哲理上的思辨化出现在理学产生之后,且与题干没有关联,排除D项。故正确答案为C项。 3、【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仅率千余人过江直驱建康……攻陷建康内城台城时竟已拥兵十万之众”可知当时的阶级矛盾已经十分尖锐,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佛教传播的影响,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社会信仰体系,更没有涉及小农经济,排除C、D两项。故正确答案为B 项。 4、【答案】A 【解析】题干中“恶少年”犯罪,本应依法处理,但由于年幼无知,经过教育后悔过自新,最终得到了宽大处理,体现了“理法并重”,故A项正确;题干信息没有涉及到法律的监管问题,排除B项;“理法并重”不是人治,排除C项;题干也没有涉及商品经济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正确答案为A项。 5、【答案】C 【解析】从题干信息中可以看出,统治者依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实施不同的治理模式,从而提升了治理效能,故C项正确;题干信息无法体现官场腐败和破坏生态环境,排除A、B两项;依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实施不同的治理模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正确答案为C项。 6、【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南京教育部规定可以看出其目的在于推动教育突破男女差异,受众范围扩大,利于实现教育公平。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男女关系整体发展状况,排除A项;题干材料侧重教育覆盖面,而非教育体系构建,排除C项;题干材料未体现妇女政治地位变化,排除D项。 7、【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时间及与工人相关的报刊内容,可知中共成立初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动工人阶级参与革命。B项正确。材料主旨在于强调阶级矛盾,并非民族矛盾,排除A项;题干材料所显现的是发动工人阶级进行斗争,而非反帝反封建,排除C项;题干未体现青少年劳动意识,排除D项。 8、【答案】A 【解析】从题干“鏖战肉搏”“英勇搏杀”可知,材料意在强调雪峰山会战中国军队展现出的英勇不屈精神,A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国共合作内容,排除B项;材料体现会战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军队,主旨并非强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C项;题干主旨并非侧重世界反法西斯合作层面,排除D项。 9、【答案】D

高一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

高一上册历史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下列哪个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A. 火药 B. 农具 C. 纸张 D. 指南针 答案:A 2. 下列哪位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科学家? A. 李时中 B. 马可波罗 C. 张衡 D. 成吉思汗 答案:C 3. 以下哪个朝代是中国历史的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 A. 春秋时代 B. 西周

C. 秦朝 D. 春秋战国时期 答案:C 二、简答题 1. 请简述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答案: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深远。以中国古 代的四大发明为例,火药的发明推动了军事技术的发展,纸张的出 现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文化的繁荣,指南针的发明改变了人类航海 和探索的方式,农具的改进提高了农业生产力。这些发明不仅改善 了人们的生活条件,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2. 请简述中央集权王朝的特征。 答案:中央集权王朝是指由一个中央政府集中掌握国家权力, 并通过行政管理机构将权力传导至各地的王朝。这种政治体制具有 以下几个特征:1)中央政权对地方政权的控制力强,地方政府根 据中央政令执行;2)国家行政机构完善,具有科学的官僚体系;3)政府实施的政策和法律具有普遍适用性,适用于全国范围;4)国 家统一,地方自治权受到限制。

三、应用题 1. 请结合历史材料,简要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创新的因素和条件。 答案:中国古代科技创新成功的原因和条件主要包括:1)良 好的资源基础,例如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充足的人力资源;2)学术 环境的培育,如师徒制度和科举制度;3)政府的支持和投资,推 动科技研究和发明创造;4)传统文化的积淀,如追求实用主义和 重视实践经验。这些因素和条件共同促进了中国古代科技创新的繁 荣和发展。 2. 请阐述中央集权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答案:中央集权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中 央集权王朝推动了中国的统一和统治稳定,减少了内乱和分裂。其次,中央集权王朝建立了完善的行政机构和制度,促进了社会治理 和国家管理的效率。此外,中央集权王朝的存在和发展也为中国的 经济繁荣和文化繁荣提供了有力支持,推动了科技、农业、商业等 各个领域的发展。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期末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期末检测试卷(测试时间:90分钟;卷面总分100分;测试范围:选择性必修1全册)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陕县),黄帝之后于祝(今山东禹城),帝尧之后于蓟(今北京),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淮阳),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此举的积极意义在于 A.弘扬儒家的仁政思想B.树立德政的贤明形象 C.防范西北犬戎的进犯D.中央集权统治的确立 2.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新旧贵族,还是新兴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治的直接参与者。这一变化 A.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B.标志着选官制度成熟 C.进一步强化封建等级秩序D.有助于国家开疆拓土 3.17世纪中后期,煤烟严重污染伦敦城的空气。保王党人约翰·伊维林编写了《防烟》(简称)宣传小册子,复辟的国王查理二世对此非常满意,并建议出版,但对书中规划的具体措施,却明确表示应该由议会决定是否推行。国王的态度反映出() A.王权受到了议会的制约B.议会已经确立至高无上的地位 C.工业革命负面影响过大D.英国城市的基层治理能力弱化 4.伯里克利《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演说》:“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在政治上湮没无闻...在我们这里,每一个人所关心的,不仅仅是他自己的事务,而且更关心国家事务...一个不关心政治的人,我们不说他是一个注意自己事务的人,而说他根本没有事务。”这反映出古希腊() A.不重视维护公民的生存权力B.城邦至上的公民意识影响个人行为C.低等级公民参与其中可以领津贴D.有利于改变贵族专权的局面 5.图3为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摘录。这体现了()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

驻马店市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终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 本试题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旧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监考老师只收答题卡。 注意事项: l.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姓名,准考证号”与考生本人姓名,准考证号是否一致。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案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要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I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距今约5000年前,长江下游、黄河下游、北方辽河上游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 各具特色,相互间又有些影响,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反映了 A. 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 B. 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 C. 夏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特征 D. 当时出现以玉礼器为代表的礼制 2. 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变革,如商鞅变法,推行“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与百姓”,行 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李悝在魏国推行变法,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据此可 知这些变革( ) A. 促进了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 B. 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转型 C. 使奴隶主贵族等级制度解体 D. 土地制度成为变革核心 3. 秦朝建立后,又征服南方越族地区,设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修五尺道加强对云贵一代西南夷的控制。在北方,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设置了九原郡,修筑长城和“直道”。秦朝的这些措施( ) A. 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B. 体现了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 C. 推动了统一国家疆域的扩大 D. 反映了因地制宜的治国方略 4. 北魏统一北方后,经过孝文帝改革,农业生产领域,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有了很大改进。同时,水利事 业也得到恢复和发展,随着游牧民族的进入,北方畜牧业也有所发展。以至于呈现出“百姓殷阜,年登俗 乐”的繁荣景象。此种变化() A. 延缓了北方政权的频繁更替

2023学年高一历史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卷(含答案)

2023学年高一历史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卷(含答案) 考生须知: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33题,满分为100分。 2.本卷采用闭卷形式,考试时间为90分钟。 3.本卷答案必须做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它地处钱塘江流域,毗邻杭州,还有总面积达30多万平方米的大型人工建筑基址,最引人注 目的当属出土的各式璀璨生辉的玉器。”这一文化遗址最有可能是 A.红山文化 B.大汶口文化 C.龙山文化 D.良渚文化 2.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其中,儒家文化的创 始人是 A.老子 B.墨子 C.孔子 D.韩非子 3.苏轼曾言:昔汉武帝以财力匮竭,用贾人桑弘羊之说,买贱卖贵,于时商贾不行,盗贼滋炽,几至于乱。他批评的政策应该是 A.郡国并行 B.任用酷吏 C.独尊儒术 D.均输平准 4.右图是《天工开物》对某一技术制作流程的图例,分别 “斩竹漂塘”“荡料入帘”。这一技术是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火药制造 D.制作指南针 5.《资治通鉴》载:609 年至610 年,隋炀帝在洛阳举行大会。 “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自昏达旦,终月而罢,所费巨万……胡客或过酒食店,醉饱而散,不取其直,曰:‘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直!’胡客皆惊叹。”这一记载能用以佐证隋朝 A.盛极一时,但短命而亡 B.短暂统一,但影响深远 C.制度创新,但民不聊生 D.劳役繁重,但泽被历代 6.以下是汉唐选官制度的变革历程,从表中可看出科举制的实行 时间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 制度名称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选拔标准德行、才能家世、道德、才能考试 组织者地方官中央委任中正官中央官员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使官员人数不断膨胀 C.确立了儒学独尊 D.使知识分子醉心功名 7.在舟楫通行的农耕文明时代,桥梁建设在技术上受制于石块的大小长短。因革新桥梁技术而使 赵州蛟河实现“坦途箭直千人过,驿使驰驱万国通”的桥梁专家是 A.祖冲之 B.李春 C.僧一行 D.郭守敬 8.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下图所示四个时期按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6页,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宽容”主要是指() A.诸子百家争鸣 B.分封制崩溃 C.商人地位降低 D.“学在官府” 2.孔子在社会伦理上强调尊卑有别,等级分明,但在教育上却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贱富贵,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这一差异表明孔子() A.重视教育对社会秩序的作用 B.努力维护教育公平 C.有意推动私学的兴起和发展 D.具有人道主义精神 3.下图为小明学习“百家争鸣”时制作的思维导图,图中的①~④分别对应不同的学派,两个序号之间是学派间争论的问题。①②③④对应的学派分别是() A.儒、墨、道、法 B.儒、道、法、墨 C.道、墨、儒、法 D.墨、道、儒、法 4.据文献记载,“卫太子鼻大,武帝病,太子入省。江充曰:上恶大鼻,当持纸蔽其鼻而入。”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5号汉墓出土了一张西汉早期的纸质地图。据此可知,以下结论最为合理的是() A.西汉武帝时期,纸的使用已经十分普遍 B.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的纸都可用于绘图 C.由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可推定纸的使用不晚于西汉 D.考古发现的纸质地图与文献记载的纸可以互相印证 5.汉代以来,大臣上书皇帝,不论是颂扬功德还是直言过错,常以“臣诚愚鄙”、“臣昧死”之类开篇。这一现象体现了() A.“君权神授”观念深入人心 B.“皇权至上”观念受到冲击

高中历史必修二期末考试题(带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期末考试题(带答案) 必修二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本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I卷选择题(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正确答案填在答题卡表格内。)1、“砍伐林木,清除地上的杂草,焚烧作为肥料,然后就挖坑下种”。这种耕作方式应该是() A、“以XXX” B、“刀耕火种” C、灌溉农业 D、精工细作

2、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XXX。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XXX“征丁千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 A、都江堰 B、XXX C、灵渠 D、芍陂 3、东汉南阳太守XXX“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 A、灌溉 B、制瓷 C、耕种 D、冶铁 4、下列我国古代衣着织物的三种原料使用的先后顺序是() A、丝棉麻 B、麻棉丝 C、麻丝棉 D、丝麻棉 5、商品买卖重在诚信,下列朝代最早划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的是()A、秦代B、汉朝C、唐朝D、宋朝

6、中国古代历朝大都强调“重本弃末”“强本弱末”“进本退末”,其目的()①发展农业②发展商业③限制手工业④限制城市贸易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7、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是( ) A.输华货物总值明显增长 B.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C.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D.劳动力市场不竭扩大 8、符合早期民族资本家XXX的是() XXX、创办了XXX缫丝产B、建议了洋务运动 C、创办了XXX机器产 D、曾经是清末状元 9、民国初期,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导致“短暂”的主要原因是()A、XXX对民族工业扶

湖北省沙市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2022级 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 1.陶寺遗址发掘的大型墓长3米上下、宽2米多,使用木棺,随葬品可达一、二百件,有彩绘陶器、彩绘木器、玉或石制的礼器和装饰品以及整猪骨架等。这种规格的墓葬已发现9座,不及墓葬总数的1%。材料说明这一时期: A.黄河中游成为文化中心B.手工技术已经非常发达 C.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D.生产分工日趋精密细致 2.殷商王朝强调自己“天命神授”,但代表神意的殷王朝却被无情的推翻,这个事实给周初统治者以深刻教训。鉴于此,周初统治者: A.建立尊卑贵贱秩序B.强化神权政治观念 C.制定分封宗法制度D.强调敬德保民思想 3.商鞅变法时,令拥有两名以上成年男丁的农户分为小家庭,一“室”变多“户”,原来以“室” 为单位的土地、人口由官府析分登记在各“户”之下,农民成为国家课役农。商鞅的这一改革措施: A.瓦解了宗族血缘关系B.强化了小农经济地位 C.提高了基层治理能力D.维护了井田制的稳定 4.《隋书》记载:“(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的措施是: A.“与民休息”政策B.“推恩令” C.郡国并行制D.刺史制度 5.山东莱芜出土了西汉初期的二十四件铸造农具的铁范,铁范之内有“李”“汜”“山”等文字标志。经学者研究,其中的李、汜、山是私人姓氏。据此我们可以推断,西汉初期: A.冶铁业中心在北方B.冶铁技术相当普及 C.铁制农具普遍使用D.尚未实现盐铁官营 6.西晋时,大臣刘毅、卫璀针对当时普遍实行的选官“计资定品”的现象,提出了强烈的反对。 他们主张恢复汉代乡举里选的旧制,得到了晋武帝司马炎的赞赏。这一主张: A.强化了世家大族的选官特权B.有利于提升社会阶层流动性 C.降低了官吏任职的资历要求D.弱化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7.明代,参加武科考试是卫所子弟的特权;清朝,将武科举向府州县民众开放,对各行省山泽猛士“罗之以科举,所以储采干城之选,至周且当”,文举不中也可以改习武举。由此可见,清代的武科考试: A.铲除了权贵政治的基础B.提升了将士的文化水平 C.服务于军事改革的需要D.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8.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后鼓励武将“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利永远之业”,多数武将照做。后来宋真宗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上述材料反映了宋朝: A.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B.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 C.门第观念的逐渐淡化D.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 9.元朝,各行省重大事务必须上报中央,由中央作出决定,但地方也可对处于职责范围内的事务

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考试总分:100分)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25小题,总分50分) 1. (2分)山西曲沃北赵村晋侯苏的墓葬中曾出土过一套编钟。编钟上的一段铭文记载道:“王亲令晋侯苏率乃师……伐夙夷。”这反映了诸侯要对周王尽的义务是() A.朝觐述职 B.镇守疆土 C.出征作战 D.交纳贡赋 2.(2分)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与西周政治制度相比主要特点是() 口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口世卿世禄制□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均没有独立性口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均由皇帝任免 A.□□口 B.nnn C.□□口 D.□□口 3.(2分)“唐朝那是个火热的年代,是个经常亮肌肉的年代,每个人都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寒门出宰相,士兵成将军。”这里“改变自己的命运”的主要途径是() A.世袭爵位 B.察举征召 C.科举考试 D.高官举荐 4.(2分)陈登原在其《国史旧闻》中曾对我国古代某一制度有很恰切的描述“尚书虽为政务之官,反不如代笔人之楼台近水于是密勿献替(备顾问),秉笔票拟,反为握权衡之现实。”该制度() A.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B.确立于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 C.体现了君主 专制进一步强化 D.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5.(2分)亚里士多德曾说:“十个人的城邦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将不能自给;十万人的城邦是荒唐的,因为它将不能适当地治理。”这说明() A.希腊城邦的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B.当时的希腊城邦总人口没有超过十万 C.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制不适合古希腊 D.城邦制符合希腊小国寡民的特点 6.(2分)美国学者约翰・赞恩在《法律的故事》一书中讲道:“罗马的法律机器得以完善地运行捐益于程序完备的罗马法庭和专业律师阶层的出现……所有这些贡献为现代世界的法律制度构造了近于完善的框架。”该学者意在() 从探究罗马法律制度完善的根源 B.分析罗马法于帝国巩固之作用 C.强调罗

2022-2023年高一后半期期末历史试卷带参考答案和解析(甘肃省通渭县第二中学)

选择题 清代前期实行“海禁”政策,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此处是 A. 上海 B. 广州 C. 天津 D. 厦门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前期实行“海禁”政策,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 选择题 工业革命的核心是动力的革命。下列体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动力变化的是

A. 蒸汽机车 B. 多桅帆船 C. 珍妮纺纱机 D. 汽车 【答案】A 【解析】 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蒸汽机车,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动力变化是出现了内燃机车,故A正确;帆船对应的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出现轮船,不符合题意,排除B;珍妮纺纱机在工业革命时期就出现了动力革新,不符合题意,排除C;汽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不符合题意,排除。 选择题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的直接原因是() A. 迫于列强的压力 B. 决定实业救国 C. 洋务运动的推动 D. 解决财政危机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甲午中日战后,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战争赔款等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使近代民族企业取得初步发展,D符合题意;A列强没有施压要求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排除;实业救国是民族资本家的思想主张,与清政府无关,B不正确;甲午中日战争宣告洋务运动的失败,因此洋务运动与清政府的该政策无关,C不正确。 选择题 “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座山,一炮能翻万丈崖,一钻能通九道湾。”这是某一时期在中国某地流行的口号。该史料作为直接论据,可以说明 A. 一五计划的超前完成 B. 大跃进的“浮夸风” C. “文革”的严重错误 D. 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答案】B 【解析】题目中所给的民谣很明显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发展规律。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犯了急于求成的“左”倾错误,故选B;“一五”计划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与题干内容不符,故排除A;

高中历史选修二 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测试卷03(选择性必修1、2)(含答案)

高二历史期末考试03 (考试范围:选择性必修一和必修二)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 (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试卷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将答案填在选择题上方的答题表中。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688年,威廉三世与其妻玛丽一起被接受为英国国王,但条件是必须接受议会通过的《权利法案》。1693年,英王威廉三世选用了4位宠臣担任了政府要职,到1698年又重新任命了新的政府成员。材料说明 A.英王仍实行专制统治B.王权还没有受到限制 C.君主立宪制还未确立D.英王仍有很大的权力 【答案】D 【详解】根据“英王威廉三世选用了4位宠臣担任了政府要职,到1698年又重新任命了新的政府成”可以看出光荣革命后的英国国王仍然有一定的行政权,故D项正确;英国已经不是君主专制的国家,排除A;《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力,排除B;君主立宪制已经初步建立了,排除C。 2.民国初年,各种政治力量分化组合,全国各地陆续成立了数百个号称为“党”或“会”的政党或政治派别,如“中华民国联合会”“统一党”“统一共和党”等等。民国初年党派林立反映出

A.不同社会阶层严重对立B.政党政治逐渐趋于成熟 C.国民急切希望参政议政D.统一成为时代发展潮流 【答案】C 【详解】民国初年各种政治力量分化组合,形成了党派林立的局面,而党派林立是民主政治的一种体现,说明民国初年国民急切希望参政议政,C正确;党派林立不等于阶层对立,排除A;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刚刚兴起不久,尚未达到成熟,排除B;D与题无关,排除。3.北魏孝文帝规定:“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容或不可卒革,三十己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罢官,所宜深戒。”由此可知,孝文帝改革 A.旨在实现民族融合B.得到官民的拥护 C.沿用了汉族的制度D.具有灵活性特点 【答案】D 【详解】孝文帝根据不同人的年龄采取不同的措施,体现了灵活性的特点,故选D;实现民族融合是孝文帝改革带来的客观影响,不是目的,排除A;改革遭到守旧势力的反对,排除B;学习汉语不是沿用汉族制度,排除C。 4.在察举制时代,知识分子入仕有很大的偶然性;而到了唐代,读书与做官进一步直接而紧密地结合起来。出现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唐代 A.世家大族不断衰落B.实行科考选官制度 C.选官的权力在地方D.读书风气比较盛行 【答案】B 【详解】根据“而到了唐代,读书与做官进一步直接而紧密地结合起来”可得出这与科举制的推行有关,科举是按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故B项正确;AC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CD。 5.西方文官制下,高级文官不仅是主管大臣的重要助手,而且还握有某些“控制部门大臣的权力”,他们可以通过沉默不语让大臣犯错误。所以高级文官敢于在政策上提出并坚持自己的意见而不必担心被大臣解雇。这是因为() A.文官系统的相对独立性B.文官是从不更换的幕后主管 C.法律赋予文官的制约权D.文官违背了政治中立的原则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不必担心被大臣解雇”可知文官是从不更换的幕后主管,B项正确;材

高一期末考试历史 试卷- 含答案

高一期末考试试卷 - 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诗中“齐鲁”是古来对山东的别称,这一称谓 最早源于()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礼乐制 D.郡县制 2.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你判断,在西周的封国——燕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 A.周王 B.燕国国君 C.卿大夫 D. 士 3.春秋时期,秦穆公久闻百里奚贤明,以五张羊皮将他赎回,解除其奴隶身份,并拜为上大夫。百里奚辅佐穆公内修国政,外图霸业,使秦异军突起。由此可见当时秦国 A.等级观念逐渐消亡 B.贵族政治出现松动 C.践行儒家用人之道 D.军功爵制遭到破坏 4.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新旧贵族,还是新兴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这一变化 A.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标志着选官制度的成熟完善 C.进一步强化封建等级秩序 D.是国家开疆拓土的主要手段 5.秦朝在中央设置了三公九卿(九卿部分官员职能见下表,由此可见秦朝的中央官制 A.体现了家国同治的特点 B.突出了权力的制约平衡 C.维护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D.大大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6.2009年11月5日,乾隆玉玺“八徵耄念之宝”(下图)被伦敦苏富比拍卖行以折合人民币4000万元左右的价格拍出。皇帝的印章称为“玺”始于

A.夏王启 B.商王汤 C.商王封 D.秦始皇嬴政 7.“大约有2%的考生能通过地方考试,然后参加几星期后的县城考试,有幸通过县城考试的人(约一半考生)有资格担任较小的官职,并可进一步参加在省城举行的乡试。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成功者有资格参加在京城举行的会试。只有6%的考生能通过会试这一‘篱笆’,并获得担任较高官职的资格。这些人中通常又只有1/3的人能通过由皇帝亲自组织并主持的最高一级的殿试。”材料表明科举制 A.有利于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更有利于鉴别官员的道德水平 C.基本上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通过选拔方式和程序体现公平 8.秦汉时期设立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唐代设立三省制,“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救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其相似作用是 A.政务都由朝臣商议最终决策 B.加强皇帝权威 C.利于皇帝决策时的集思广益 D.解决君相矛盾 9.有学者在介绍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财政事务由三司掌管,这是政府的一个独立部门......另外一个独立的实权部门是枢密院,其地位与中书省相当。”材料说到的制度所在的朝代是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10.1683年,山西遇灾,巡抚穆尔赛奏请皇帝开本地常平仓储,发帑银二十万赈济饥民,康熙回复“函宜赈济。俾各得所”,遂开仓赈灾;数年后山东遇灾,巡抚王国昌等人因未上奏、“擅动常平仓米谷赈济”,被降职一级,并要求赔补所动米粮。清初巡抚的赈灾举措表明 A.官员命运由君臣亲疏关系决定 B.地方官有执行权而无决策权 C.区域位置决定了巡抚职权不同 D.君主决策的随意性逐渐增强 11.下列措施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的是 A.颁布“推恩令” B.实行行省制度 C.废除宰相制度 D.派文官任知州 12.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如果说中国传统政治是皇帝的独裁专制,那么只有明、清时期才符合这种说法。其主要依据是 A.废除了宰相制度 B.官员管理规范化 C.内阁掌握决策权 D.根除了割据势力

2023届高一上半期期末考试历史题带答案和解析(北京市西城区)

选择题 周天子将宗族姻亲和功臣等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保卫周王室。这一制度称为 A.世袭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皇帝制 【答案】C 【解析】 试题本题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分封制是指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的治权,因此“周天子将宗族姻亲和功臣等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保卫周王室”的制度即为分封制,故选C项。 选择题 《春秋·公羊传》记载的“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句话,反映了西周时期的 A. 世袭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禅让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世袭制通常指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君主职位,以父子相承,世代相传的制度,材料中并未体现父死子继世代承袭,因此排除A项。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调整统治阶级内部权力分配,维护统治阶级内部政治联系的一种政治制度。材料中确定了嫡长子继承制度,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分配问题,符合宗法制的特征。材料未反映周天子将土地与人口分赐给诸侯,也没有诸侯向天子提供力役、军赋和定期朝觐,不符合分封制的特征。禅让制是民主方式推选首领的方法不是以血缘为标准,排除D项。 选择题 为了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颁布“推恩令” B.建立内外朝制 C.平定七国之乱 D.实行削藩政策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汉初实行郡国并存制,导致王国问题的出现,威胁到了中央集权,为此汉文帝、景帝、武帝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了王国问题,故A项正确;CD项都是汉景帝时的措施;B项是加强皇权的。所以选C 选择题 明朝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属皇帝,其目的是 A. 提高办事效率 B. 扩大统治基础 C. 加强专制统治 D. 增强六部权力 【答案】C 【解析】 试题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明初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威胁皇权,明太祖废丞相,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后设内阁但不能统领六部百司,诸事尽听皇帝,这使得君主专制空前强化。C项符合题意,其他几项不符合题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