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心理契约实证浅析

员工心理契约实证浅析

员工心理契约是指在组织和员工之间的默契及期望,是一种由组织和员工共同建立在信任和互利基础之上的双向协议。在现代企业中,员工心理契约日益受到重视,因为它与员工的忠诚度、绩效、离职率等重要因素息息相关。本文旨在分析员工心理契约的实证情况,为企业提供可供参考的思路和建议。

一、心理契约的概念和特征

心理契约是一种非正式的契约,是在组织和员工之间的默契和期望。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双向性。心理契约是建立在组织和员工之间的互惠互利基础之上的,是一种相互承诺的关系。

2. 隐性。心理契约是一种非正式的协议,通常不会明确地写出来,而是通过口头或行为上的互动来体现。

3. 动态性。心理契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会随着组织、员工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4. 共识性。心理契约是组织和员工之间共同建立的,需要在互动中达成共识。

二、员工心理契约实证的案例分析

1. 员工忠诚度

员工忠诚度是一个组织内部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一个拥有高忠诚度的员工队伍,可以为组织创造更大的价值。然而,员工的忠诚度并不总是可以靠金钱或其他物质奖励来获得。

在一项针对英国的跨国公司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员工忠诚度与员工心理契约紧密相关。如果组织和员工共同制定了明确的心理契约,员工就会更加忠诚于组织,反之则不然。另外,心理契约还可以帮助员工更好地适应组织文化,从而更好地融入公司。

2. 绩效水平

员工心理契约对于员工的绩效水平也有很大的影响。研究显示,员工对于组织的期望越高,员工的绩效水平也越高。这是因为心理契约建立在信任和互利的基础上,员工会更有动力去为组织工作,因为他们相信组织也会给予他们应有的回报。

3. 离职率

离职率是组织内部绩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高离职率会使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并且因为员工的变动导致组织的效率和生产力下降。根据研究,员工心理契约的缺失是导致员工离职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以色列一项关于心理契约与离职率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心理契约的强度。如果员工感觉组织在履行心理契约方面有所不足,就对组织的忠诚度会降低,从而增加了员工离职率。

三、建议和对策

针对心理契约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和建议:

1. 加强沟通。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使组织和员工之间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期望和需求。

2. 建立透明的奖惩机制。通过明确的奖励机制,让员工感到他们的劳动得到了认可,从而增强员工忠诚度。

3. 清晰的职责分工和良好的员工关系。清晰的职责分工可以理顺组织内的工作分配,使员工更加融入组织,建立良好的员工关系和互动。

4. 满足员工的需求。满足员工的经济、文化、职业和心理需求,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忠诚度。

四、结论

员工心理契约是建立在信任和互惠基础之上的双向协议,它对员工的忠诚度、绩效和离职率等有直接的影响。在实际应用中,组织需要不断地调整和优化心理契约,以保证其始终适应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变化,从而达到组织与员工双赢的目标。

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管理

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管理 知识型是企业中重要而特殊的群体,他们处于支配、、运用企业内其他资源的主导性地位。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他们能否有效地工作,是否会对企业及其经营目标萌生出责任感、忠诚心和热情,以及他们能否从自己工作中得到满足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与他们之间心理契约的实现程度。因此,如何有效地管理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就成了企业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心理契约的概念及特点入手,通过分析知识型员工的需求,提出了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的管理对策。 员工的心理契约是指在组织与员工的互惠交换关系中员工所感知到的彼此为对方提供的责任。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组织对员工的责任”和“员工对组织的责任”。相比经济契约来说,心理契约的内容虽然大多以模糊性和隐含性为特点,但它同样是影响员工对组织的态度、工作行为及工作的决定因素,因而是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型员工成为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资源。如何把握他们的特点和需求,提高他们的工作满意度,激发他们的创造灵感,实现组织和个人的“双赢”开展目标,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的一个主要任务。研究说明,要激发起知识型员工全力以赴的工作态度和创造力,仅仅依靠经济契约(劳动)及其隐含的外在鼓励是难以到达目的的。因此,心理契约的研究有可能成为知识型员工鼓励手段和管理方法的突破。 一、心理契约的根本内涵及特点 所谓心理契约,是指雇佣双方对雇佣关系中彼此对对方应付出什么同时又应得到什么的一种主观心理约定,约定的核心成分是雇佣双方内隐的不成文的相互责任。心理契约反映的是组织与员工彼此间对于

对方所抱有的一系列微妙而含蓄的心理期望。心理契约一方面反映了组织成员参加组织的动机与目的,如期望在组织中获得回报、提升、自我实现等;另一方面又反映了组织对员工的一种期望,如希望员工对组织忠诚、尽职、奉献等。尽管心理契约是内隐的,但它确实存在,而且它是影响企业与员工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在员工期望与其绩效表现之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并为实现企业的有效管理提供很大帮助。 一般来说,心理契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心理契约是一种不完全的契约形式。由于员工个人和组织都是有限理性的,同时组织的外部环境又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双方所获得的信息都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因此,心理契约和经济契约一样具有不完全契约的性质与特征。 (2)心理契约是一种动态的契约形式。如同经济契约一样,心理契约是依据缔约当事人的日常习惯、合作诚意和信誉来执行的。但不同的是,经济契约在签约期内是相对稳定的,而雇佣双方的心理契约那么随环境变化总处于一种不断变动的状态之中,是一种不稳定的契约形式。(3)心理契约是一种主观的判断或认同。由于心理契约强调的是雇佣双方的心理期望,即一方希望为另一方付出什么,同时又希望从另一方获得什么,这种彼此的责任和权力是与知觉相关的,因而带有主观判断的成份。(4)心理契约的违背受到道德因素的制约。经济契约的违反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强制制约,心理契约却不具有法律强制执行的效力,它往往受到道德因素的制约。无论是组织还是员工违背了心理契约,都将影响他们的社会信誉,从而影响其长期开展目标的达成。(5)心理契约违约后果的不确定性。心理契约的违约所产生的后果是不确定的,它取决于双方的知觉和处事哲学,可能采取不同的态度和行动来处理某种违约行为。

企业员工心理契约的结构维度

企业员工心理契约的结构维度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越来越员工心理契约的管理,以提升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员工心理契约是指员工对于组织和个人之间的相互责任和义务的主观认知和内在期望,这种契约对于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将探讨企业员工心理契约的核心主题,阐述其定义和内涵,分析结构维度,并提出相应的启示和建议。 员工心理契约是指员工对于组织和个人之间的相互责任和义务的主 观认知和内在期望。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员工对于组织的责任和义务的认知,另一方面是员工对于个人在组织中的角色和定位的认知。员工心理契约具有以下特点: 内隐性:员工心理契约是一种内在的、非正式的协议,不易被察觉和测量。 主观性:员工心理契约是一种主观的认知和期望,会受到个体的经历、价值观和态度等因素的影响。 动态性:员工心理契约会随着时间和情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需要不断地进行维护和更新。

员工心理契约的结构包括组织责任、员工责任和相互责任三个维度。组织责任是指组织对于员工的责任和义务,如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合理的薪酬福利等;员工责任是指员工对于组织的责任和义务,如尽职尽责、团队合作等;相互责任是指组织和员工之间的相互责任和义务,如信任、沟通等。 员工心理契约的三个维度之间相互、相互影响。组织责任和员工责任是相对独立的两个维度,而相互责任则是组织和员工之间的纽带。组织责任和员工责任的履行程度会直接影响到相互责任的履行,而相互责任的履行也会对组织责任和员工责任的履行产生反作用。 员工心理契约的第三个维度是员工自身对于契约的感知和体验。这种感知和体验会受到员工个人的特点、需求、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组织管理方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员工对于心理契约的感知和体验会影响到他们对于组织的信任、工作满意度、绩效等方面的认知和评价。 基于以上对于企业员工心理契约结构维度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和建议: 建立良好的组织文化和氛围,让员工感受到组织对于他们的和支持。这样可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绩效。

浅析心理契约与员工流失的关系(1) - 副本

浅析心理契约与员工流失的关系(1) - 副本

摘要: 员工流失问题普遍困扰着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经济契约存在不完整性,就需要心理契约来弥补这些缺陷。企业员工现如今已有待遇、事业、制度、环境等心理需求。因而社会用人单位以及企业迫切需要从心理契约的角度来挖掘导致员工流失的内隐因素,从而达到改善企业与员工关系,有效控制员工流失的目的。本文通过对心理契约和员工流失的了解,分析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并对心理契约对员工流失的影响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以为企业研究解决员工流失问题提供借鉴。从而使企业也认识到心理契约和经济契约缺一不可,只有在两者的配合下才能让企业团队更加有凝聚力,企业的效益才能蒸蒸日上。 关键字:心理契约 ;员工流失 ;关系

1 问题的提出 企业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人力资源的竞争,美国管理专家杰弗里·菲弗就认为为经由员工获取竞争优势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内许多企业普遍重视吸引人才。但在有些企业中员工流失率却居高不下.如“对于某些IT企业来说。技术员工的年流失率可达到30%一50%,销售经理的年流失率也在26%以上。”再如“目前民营企业面临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员工频繁跳槽的问题。员工的频繁跳槽不仅影响了企业的稳定性,还可能带走企业的客户或技术秘密,给企业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因此,做好员工流失管理工作,将员工成功留住、并使他们尽可能发挥出创造力已成为众多企业刻不容缓的问题。 由此心理契约这个词就出现在了大家的眼前,许多问题也应运而生。心理契约是目前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新兴的一个研究课题。虽然心理契约的概念最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由阿吉里斯提出。但组织中心理契约问题研究的兴起却是最近20年的事。80年代中后期以来,各种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全球经济模式的转变,给企业组织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一方面,为了保持竞争,迎接挑战,国内外企业在经营战略运作模式上不得不作重大调整。如组织合并、重组、裁员、新管理手段的运用等。这些调整导致组织内部雇佣关系发生了转变,雇佣双方形成的心理平衡被打破了,雇员失去了对企业的信任和原有的忠诚。另一方面,企业为了拥有充沛的人力资源参与创新和竞争,需要设法留住员工、并激发员工的工作潜力。这样,就要求人们对心理契约问题进行思考,对由心理契约变化而产生的雇佣关系的挑战给予重视。 2 心理契约及其作用 2.1相关概念及其界定

心理契约人力资源管理

心理契约人力资源管理 心理契约是指员工对于组织的预期和承诺,包括如何被对待、如何被奖励、什么样的工作条件、工作安全等。与传统的“雇佣契约”比起来,心理契约着重于平衡组织与员工之间的需要与期望,而不是简单地预示着工资、福利和权利等方面的前景。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心理契约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员工的承诺和期望:晋升机会、培训机会、职业发展、灵活的工作时间等。 2. 对员工的奖励和激励:员工福利、绩效评估、奖金等。 3. 对员工的声誉和尊重:在组织中的地位、员工文化、企业形象等。 4. 对员工的责任和义务:维护组织的声誉、参与企业文化、保持工作积极性等。 心理契约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一种互相信任的关系,让员工感到他们对于组织的贡献是有价值的,组织也能够保证给员工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的机会。通过心理契约,员工能够对组织感到更加关注和认同,从而增加员工的忠诚度和工作效率,进而带来更好的业绩。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心理契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管理方法。它能够激励员工的学习、发展和创新,并且有助于减少员工的流失率。同时,心理契约也要求企业在承诺方面要有所约束,不能轻易打破契约,否则会对员工的信任造成负面影响。如果企业不能履行承诺,就需要与员工协商解决,并且当务之急是重新为员工设定可行的承诺。 一个成功的心理契约建立需要企业和员工共同努力。为了使员工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心理契约,企业应该寻求员工的反馈,以此来制定更多符合员工期望和需求的承诺和安排。在实现心理契约的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保持透明和公正,避免在承诺和奖励方面出现异见或歧义。 最后,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心理契约是一项长期过程,并不是一时的功效。它需要企业在与员工的沟通中不断持久,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才能够让员工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始终人心向着企业的合理方向,让企业和员工之间建立长期的互信互惠关系。

心理契约理论概述及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及影响研究

心理契约理论概述及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及 影响研究 【摘要】 心理契约理论是一种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员工与组织之间关系的理论。本文首先介绍了心理契约理论的基本概念,然后探讨了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包括如何通过管理实践来维护和促进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契约关系。接着分析了心理契约理论对员工绩效、组织文化和员工流失的影响研究,进一步深入了解了心理契约对组织和员工的重要性。总结指出心理契约理论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为企业提供了有效的管理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 心理契约理论,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应用, 影响研究, 员工绩效, 组织文化, 员工流失, 重要性, 未来研究展望 1. 引言 1.1 心理契约理论概述 心理契约理论是指个体与组织之间的隐性协议,包括员工对于组织的期望以及组织对员工的承诺。这种非书面的契约关系在员工和组织之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员工的行为和组织的绩效。心理契约理论强调了员工与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了双方共同的责任和义务。

在心理契约理论中,员工期望得到组织的支持和关怀,同时组织也期望员工忠诚、努力工作。当员工感到组织没有履行承诺时,可能会导致员工不满、离职意愿增加。相反,当组织感到员工没有达到期望时,也可能会采取惩罚手段,导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下降。 心理契约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帮助组织更好地理解员工的需求和期望,从而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员工关系。通过遵守心理契约,组织可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和满意度。心理契约理论也能帮助组织预防员工流失、提升组织文化,促进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背景 在传统的劳动关系理论中,员工和雇主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基于物质契约,即以工资和福利来换取员工的劳动力。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加剧,传统的物质契约逐渐显露出种种问题,如员工流失率上升、员工工作积极性下降等。心理契约理论的提出为深入探讨员工和组织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过对心理契约理论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员工在组织中的行为和动机,探讨员工对组织的期望和承诺,为企业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减少员工流失率、提升组织绩效等方面提供重要参考。深入研究心理契约理论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将对企业管理实践产生积极的影响。 2. 正文

人力资源管理中心理契约理论的应用

人力资源管理中心理契约理论的应用 一、理解人力资源管理中心理契约理论 二、理契约在新员工招聘中的应用 三、理契约在员工激励中的应用 四、理契约在员工离职管理中的应用 五、理契约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六、理契约在薪酬管理中的应用 七、理契约在组织变革中的应用 总结 一、理解人力资源管理中心理契约理论 人力资源管理中心理契约理论是指员工和企业之间的一种心理契约关系,它是一种非正式的约定,对于员工的工作态度、企业文化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影响。心理契约是一种逐渐形成的、非正式的、双向的、有固定规律的期望和认知,员工对于企业的期望和企业对于员工的期望是相互作用的,心理契约有时甚至比法律约束力更强。 企业在制定招聘计划时,会考虑到实际工作需求以及企业文化,并通过招聘信息、面试等步骤向应聘者传递企业的价值观、团队文化等信息,从而通过心理契约来吸引优秀的员工。在员工加入企业后,企业需要通过透明的目标、协调的团队、优异的人际关系等来维持心理契约的稳定。在企业发生变化时,如组织重构、薪资调整等,企业需要重新维护和管理心理契约。 总的来说,理解人力资源管理中心理契约理论对于企业的人力

资源管理和组织管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帮助企业有效吸引、保持和激励人才,并保持良好的企业文化以及有利于组织的稳定和发展。 二、理契约在新员工招聘中的应用 在新员工招聘中,企业可以通过心理契约来吸引优秀的人才。首先,企业可以通过宣传自身优厚的薪酬待遇、良好的工作环境、完善的培训体系等来吸引候选人,向他们传达企业具有吸引力的信息。同时,企业需要通过招聘流程中的面试、考核等环节来确保候选人符合企业的要求。在入职前,企业还可通过与候选人两方的沟通来明确双方所期望的工作内容、晋升空间等具体问题,使候选人更加了解企业的情况,从而产生对企业正面的、有利的预期和信任。 在新员工加入企业之后,企业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满足员工们的期望,让他们感受到企业对他们的重视和关注,以稳定他们的心理契约。例如,企业可以在员工新手期内加大培训力度,帮助他们快速融入团队,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企业还可以在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让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总的来说,企业可以通过健康的招聘流程和具有吸引力的心理契约,吸引优秀的人才加入企业,在维护心理契约的同时也推动企业的发展。 三、理契约在员工激励中的应用

心理契约与员工关系

心理契约与员工关系管理 减小字体增大字体作者:佚名来源:本站整理发布时间:2010-01-12 13:14:31 一、心理契约的内涵 心理契约是在20世纪60年代 由Argyris提出,用来描述下属与主 管之间的关系,它是组织和员工之 间的一种主观心理约定,包括对相 互责任的期望以及彼此对自己义务 的认知。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为了强 调在组织与员工关系中,除了正式 的书面契约规定的内容之外,还存 在着隐性的、非正式的、未公开说 明的相互期望,它同样是影响员工 对于组织的态度和行为的决定因 素。心理契约是一个由不明确的信 念构成的系统,与假设、期望、承诺和共同的义务相关,它可以创造态度和情绪,而态度和情绪又会导致和控制行为[1]。罗西欧(Rousseau)提出,心理契约实质上是当事者的主观信念,是一个在实践中逐步构建的过程,她认为心理契约即:“个体关于他/她与第三方之间进行互惠交换,建立联系的主观信念,而这一个信念以双方在交往中所做出的或者暗示的承诺为基础”[2]。 国内也有许多学者对心理契约进行了关注,陈加州等(2003)用其设计的心理契约问卷,先后选取6家和4家企业员工样本共1088名被试,对心理契约结构维度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中国企业员工心理契约组织责任和员工责任均由现实责任和发展责任两个维度组成[3]。李原、郭德俊(2002)在回顾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把心理契约研究的总体发展过程划分为概念引入、概念发展和实证研究三个阶段,并指出了当前的研究焦点和未来研究方向[4]。 总的来说,目前对心理契约的界定还有一些争议,但从广义上来讲,心理契约是雇佣双方基于各种形式的承诺,是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狭义的心理契约是雇员出于对组织政策、时间和文化的理解,以及对各级组织代理人作出的各种承诺的认知而产生的,是其对自己与组织之间相互义务的一系列信念[5]。 二、员工关系管理 员工关系管理(ERM)是人力资源领域近年来才逐渐凸显出来的新概念,它包括企业内部员工人际关系管理、员工情绪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员工关系管理培训、工作场所的安全和健康、员工援助计划(EAP)、危机处理等内容。西方的员工关系管理思想流变主要包括:泰勒的员工关系管理思想、行为科学关于员工关系管理的思想、企业文化理论对员工关系管理思想的发展。泰勒第一次从实验出发概括出了科学管理原理,并将经济人假设运用到企业管理实践中,提出了通过提高工资和奖金等经济手段激励员工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具体操作方法,即被后人称为“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员工的方法。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世界经济陷人了空前的大萧条之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取了泰勒的科学管理方法,但劳资纠纷和罢工仍然此起彼伏,这使得西方管理学家再次从企业这一微观层面来探讨造成工人劳动效率低下的原因。从梅奥领导的霍桑实验开始,经过马斯洛、赫茨伯格、弗鲁姆、麦格雷戈、沙因等管理学家数十年努力,提出了“社会人”假设、人的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

员工关系管理之心灵契约

职工关系管理之心灵契约 心理契约是职工关系管理的核心部分,在职工关系管理中,每一位管理者 可否掌握好自己的管理角色,实现自我定位、自我拘束、自我实现、以致自我 超越,关系到职工关系管理的成败和水平,更关系到一个优异的公司文化建设 的成败。 在职工关系管理中,每一位管理者可否掌握好自己的管理角色,实现自我 定位、自我拘束、自我实现、以致自我超越,关系到职工关系管理的成败和水平,更关系到一个优异的公司文化建设的成败。 1、心理契约是职工关系管理的核心部分。 上个世纪 70 年月,美国心理学家施恩提出了心理契约的观点。固然心理契约不是有形的,但却发挥着有形契约的作用。公司清楚地认识每个职工的需乞降发展梦想,并尽量予以知足 ;而职工也为公司的发展全力奉献,由于他们相信公司能知足他们的需求与梦想。 我们会在南充销售招聘认识更多近似信息,心理契约是由职工需求、公司 激励方式、职工自我定位以及相应的工作行为四个方面的循环来建立而成的, 而且这四个方面有着理性的决定关系。 上海培训的心理契约给我们职工关系管理带来的思虑是: 公司在建立心理契约时,要以自己的人力资源和个人需求构造为基础,用 必定的激励方法和管理手段来知足、对应和指引职工的心理需求,促动职工以 相应的工作行为作为回报,并依据职工的反响在激励上做出适合的调整 ;职工则依照个人希望和公司的愿景目标,调整自己的心理需求,确定自己对公司的关 系定位,联合公司发展目标和自己特点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所以决定 自己的工作绩效和完成与公司的共鸣: 好多对于近似的信息湘潭销售招聘有介绍,个人成长一定依赖公司平台, 走开公司这个平台谈职工个人目标的实现只好是一句空话,这好似海洋与溪水 的关系,公司是海,个人是水,走开海洋,溪水是会枯竭的。这就是现代人力 资源管理的心理契约循环过程,也是公司职工关系管理的核心部分。

心理契约与薪酬管理关系研究

心理契约与薪酬管理关系研究 文章从心理契约的角度入手,研究企业的薪酬管理问题。通过实证研究,对薪酬管理与员工的心理契约进行相关生分析。研究发现,薪酬结构、薪酬沟通以及薪酬水平与员工的心理契约类型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由此,建立了一个相关模型来反映心理契约与薪酬管理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如何有效进行薪酬管理提出建议。ﻭ心理契约;薪酬管理;交易型契约;关系型契约ﻭﻭ由于我国长期观念惯性作用的影响、主义市场经济变迁路径的独特性以及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的历史限定性,迄今为止,我国的薪酬管理弊端诸多,亟待提高。有关实证表明,在员工和组织之间,除了外显的、明确的经济契约以外,还存在着一种无形的、模糊的契约形式——心理契约,它能够很好地解释员工在组织中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态度,这为如何有效进行薪酬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笔者认为,如果运用心理契约理论来解释薪酬分配、来指导薪酬管理,那么在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强化激励效果方面将会有比较大的收获。此次研究的目的正是在于论证心理契约与薪酬分配的相互关系,而这对企业如何有效进行薪酬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ﻭ一、心理契约理论ﻭ知识经济的来临,现代高的使人成为生产力各要素中最重要的资源.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讲就是契约经济,契约是组织存在的基

础。契约不仅体现在企业的外部联系上,也体现在人与企业的内在关系中。人与企业契约关系固然可以通过正式契约加以约束,然而由于环境不确定性、信息不完全性和有限理性的限制,员工与企业无法就全部契约事件进行预测并予以规定。在这种情况下,探讨员工与企业的相互责任、义务的观念和意识就显得非常重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经济管理领域开始了对心理契约问题的研究。 学术界对心理契约概念的界定出现了很大的分歧,主要了两个派别。一派是以学者Rousseau、Rob—inson、m~n为代表,他们认为组织是抽象的,只能创造而不能影响成员的心理契约,因此主张心理契约是雇员个体对双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被称之为“Rousseau学派”。另一派则是以学者Guest、Conway、Herriot和Pemberton等人为代表,强调遵循心理契约提出时的原意,并认为这是雇佣双方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被称之为“古典学派”。 我国学者张文贤、魏峰认为,Rosuseau学派的观点可以称之为狭义的心理契约,而古典学派的定义则可称之为广义的心理契约。到目前为止,两种视角的研究同时在进行,但是基于狭义心理契约基础上的研究远远多于广义基础上的研究,而且很多属于应用研究. 心理契约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结构,具有主观性、不确定性和动态性的特点,且受个人、组织、经济、治和文化因素的影响.Anderson和Slk认为,心理契约的具体内容可能包含数千个方面,很难全部罗列出来。因此在对心理契约内容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必须对心理契约的维度进行分析.ﻭRousseau(1990)用典型相关分析(CanocalCorrelationAnalysis)对所调查

浅谈劳动关系中的心理契约及其管理

浅谈劳动关系中的心理契约及其管理 摘要:劳动关系管理在现代用人单位中十分重要,多变的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使劳动关系管理更趋复杂,难度也明显增加。基于此,本文以劳动关系中的心理契约及其管理现状作为切入点,简述劳动者、用人单位等方面的原因,再以此为基础,重点论述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并选取广州爱康国宾健康检查有限公司为例,系统论述优化劳动关系中的心理契约及其管理的措施,希望为后续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劳动关系;心理契约;人员流动性;管理思路 前言:心理契约是存在于组织和成员之间的一系列无形、内隐、不能书面化的期望,是在组织中各层级间、各成员间任何时候都广泛存在的没有正式书面规定的心理期望。心理契约和经济契约相对应,可以看做是现代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最基本的关系。自20世纪后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也日渐变化,以心理契约及其管理为突破口进行分析有一定的必要。 一、劳动关系中的心理契约及其管理现状 引言:心理契约是无形的,但又切实存在,其存在和管理现状带有一定的特征,给予系统分析,可以作为后续工作的基础。 (一)劳动者对心理契约缺乏认同感 心理契约的认同感,可以看做是劳动者对用人单位认同感的一种延伸和具体表现。目前来看,大部分用人单位中的心理契约广泛存在,但却并不牢固[1]。研究人员针对广东省部分地区进行过调查,结果上看,超过40%的劳动者心理契约十分脆弱,这部分劳动者表示用人单位给予的待遇与自身理想有差距,如果有待遇更好的用人单位,会很快选择离开。其中甚至有20%的劳动者表示已经准备离开当前用人单位,这体现了劳动者对心理契约缺乏认同感的基本情况[2]。(二)用人单位忽视心理契约 我国用人单位的数目众多,对应的,市场劳动者的数目似乎更为庞大,由于部分地区岗位竞争激烈,用人单位对心理契约的重视程度也较为有限[3]。在针对广东省进行的同次调查中,21家用人单位的人

有关心理契约研究的发展探讨

有关心理契约研究的发展探讨 一、前言 心理契约是个人与组织对彼此权利和义务的未公开的信念组合,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和激励以及整个组织的效能提高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现代心理契约管理研究大多停留在对个体案例的研究,实证研究多与理论探索;整个心理契约的理论没有一个系统、统一的理论体系。在此,本篇论文从心理契约的概念、内容、特点和其建立入手,收集自60年代至今的研究成果,试图确立一个心理契约相对明晰的发展思路。 二、总体 1、概念的出现及其发展 国外:1960年心理契约的概念首先被Argyris运用。他使用“心理的工作契约”来描述工厂雇员和工头之间的关系,但是Argyris仅仅提出这样的概念,却没有给它下确切的定义。Levinson等于1962年在一个公共事业单位的个案研究中,将心理契约描述为“未书面化的契约”,是组织与雇员之间相互期望的总和。它被用来强调产生于双方关系之前的一种内在的、未曾表述的期望。其中有些期望明确,比如工资;而有些期望则比较模糊,仅仅是间接的揭示,比如长期的晋升前景。Schein后来将心理契约定义为时刻存在于组织成员之间的一系列未书面化的期望。他将心理契约划分为个体和组织两个层次。他强调虽然心理契约是未明确书面化的东西,但在组织中却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Kotter认为,心理契约是存在于个体与其组织之间的一种内隐契约,它将双方关系中一方希望付出的代价以及从另一方得到的回报具体化。

国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曹威麟、陈文江等人将心理契约定义为:当事双方不通过某种显然的形式直接明了地进行意思表达而通过各种心理暗示的方式,在双方相互感知并认可各自期望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隐性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以上的关于心理契约的概念或多或少都与研究人的个人经历与研究领域有特定的关系,这一缺陷也使得心理契约的概念受到各种不同的限制与制约,难以对于心理契约的概念做到一个让相当人数都认可的地步。当然这也是心理契约发展过程中有待改进的地方,这里我们将其定义为:心理契约就是组织和个人双方彼此对对方应付出什么同时又应该得到什么的一种主观约定。约定的核心成分是双方的非正式的相互责任。 2、内容 心理契约的内容和结构也有不同的观点,主要是二维的和三维结构两种观点一种是以Rousseau 和Parks 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心理契约大致可分为两类:交易型心理契约和关系型心理契约,另一种是以Rousseau&Tijorimala Lee&Tinsley 为代表的学者,通过实证研究显示心理契约由三个维度构成:交易维度、关系维度和团队成员维度。交易维度指组织为员工提供经济和物质利益,员工承担基本的工作任务;关系维度指员工与组织关注双方未来长期稳定的关系,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团队成员维度指员工与组织注重人际支持和良好的关系。同时也有不少的研究者放弃用因素分析法抽取公共因子的方式,而直接对心理契约的特质进行研究。Freese和Schalk(1996)的研究显示组织的义务由五个方面组成:工作内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激励制度、个人发展和社会交往。Herriot、Manning和Kidd(1997)的研究表明,对雇员义务的期望主要有:守时、敬业、诚实、忠诚、爱护资产、体现组织形象、互助;对 组织义务的期望主要有:培训、公正、关怀、协商、信任、友善、理解、安全、一致性、报酬、福利和工作保障。

心理契约对企业员工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共3篇

心理契约对企业员工绩效影响的实证 研究共3篇 心理契约对企业员工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1 心理契约对企业员工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概述 近年来,随着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如何提升员工绩效已成为众多企业所关注的问题。心理契约作为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一种默契协议,影响了员工在组织中的态度和行为,从而对员工绩效产生影响。本文旨在探讨心理契约对企业员工绩效的实证研究。 心理契约的概念 心理契约是一种非正式的、隐性的、基于信任和公正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协议。它不是口头或书面协议,而是一种主要基于暗示和理智理解的默契。 心理契约的构成 心理契约主要由两个重要的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是员工对雇主的期望,即员工所认为的自己与雇主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第二个部分是雇主对员工的期望,即雇主所认为的员工应该尽的义务和员工所应该得到的权利。这些期望通常是根据过去的

经验、聘用合同和用人单位的良好声誉等得出的。 心理契约与员工绩效关系 心理契约直接影响员工态度和行为,进而影响员工的绩效。例如,如果员工觉得自己在组织中得到了公平、尊重、支持和关注,他们很可能会表现出更高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从而取得更好的绩效。相反,如果员工认为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权利和支持,他们可能会表现出更少的创造力和热情,从而影响到绩效。 心理契约对员工绩效的影响因素 影响心理契约对员工绩效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以下是其中几个: 1.组织公正性 组织公正性是指员工对组织的公正与否的看法。如果员工认为组织是公正的,并且组织履行了其义务和承诺,员工会感到支持和关注,从而更愿意为组织工作。 2.沟通质量 组织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相互理解,同时也能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约。如果组织与员工之间的沟通质量较高,员工会感觉被尊重和信任,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增强员工绩效。

心理契约论文:心理契约-离职倾向-工作满意度-知识型员工

心理契约论文:建筑行业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工作满意度与离职倾向关系研究 【中文摘要】随着国民经济持续迅猛的发展,我国建筑行业已迅速发展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筑市场呈现出迅速发展的态势,尤其是近些年国家不断加大 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扩大内需。同时,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建筑行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任何行业如果在其领域内长期过于流动,势必造成行业内部不稳定等不利因素。心理契约的引进就对建筑行业内部员工心理研究起了重要作用,心里契约通过对于离职倾向和工作满意度的分析了解员工的心理,并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解决员工心中的违背因素,提高员工忠诚度,避免人员的流动.本文主要是从天津某建筑设计院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的角度探讨对员工离职倾向及工作 满意度进行研究,心理契约是对双方相互责任的期望,因此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访谈法及问卷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某天津建筑设计院知识型员工的特点进行描述,在此基础上通过SPSS13。0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得出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结构,并对“组织责任”和“员工责任”分别进行因子划分,通过信度和效度分析找出两个责任彼此因素间的影响关系,并通过因子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探讨各个因子对离职倾向和工作满意度的影响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发现组织内部员工离职。.. 【英文摘要】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construction industr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illar industry

and grown at a blistering pace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in China,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conomy of the our country. Construction market shou rapid situation in recent years,especially the posture of the increasing investment in 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Meanwhile, as labor—intensive industry, construction industry provides a large number of employment oppor.。。 【关键词】心理契约离职倾向工作满意度知识型员工 【英文关键词】Psychological Contract Turnover Tendency Job Satisfaction Knowledge-based Employees 【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 【目录】建筑行业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工作满意度与离职倾向关系研究摘要4-5Abstract5第一章导论9-131。 1 选题背景9—101。1.1 心理契约在管理学中的状态与趋势91.1。 2 建筑行业的地位及心理契约对于建筑行业的重要性9-101。2 研究目的101. 3 研究意义10—111.3.1 理论意义10—111.3.2 现实意义111. 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11—13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11—121.4。2 研究框架12—13第二章文献综述13-232。1 心理契约的研究综述13-202.1.1 心理契约的概念132。1.2 心理契约的特点13—152。1.3 心理契约的结构和内容15—172.1.4 心理契约的类型17—202.2 离职倾向研究综述202.3 工作满意度研究综述20—232.3。1 工作满意度的概念20—212.3。2 工作满意度的分类212。

华为员工心理契约总结

华为员工心理契约总结 回溯历史,任正非最开始想写的是《华为基本法》,目的就是从企业家管理到职业经理人管理过渡,后来花了几百亿聘请IBM、合益等全球各类咨询公司来改善企业的管理,好像华为公司的目的就是要建立最严谨的管理系统来进行公司的运营。 其实,华为公司从这第1步的《华基本法》的目的,还是首先为了让大家思想统一,形成统一的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的意思,就并不是说先形成一些规章制度来约束员工。 文化与管理,在华为都重要 任正非表达过,华为公司的管理哲学就是灰度,就是并不是非白即黑,非黑即白。所以有的时候我们看任正非的讲话的语言,首先就是要明白他说说话时的语境外,了解其内在的真正思想基础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不要去怀疑人家,一时候讲文化是最重要的,一时候讲科学管理是最重要的……但在《华为基本法》这套大纲出来以后,就开始聘请IBM来进行改善公司的管理,向科学管理升级,并且达到了后来外界所总结的十大管理平台。 从这来看,文化跟管理,在华为公司都是非常非常同样重要的。 外在呈现于管理,内在精耕于文化 其实经过综合分析,华为就是外表管理,内在文化。并且通过二者的融合,使管理产生最大的效益,促进企业的发展。

为什么说华为内在金刚与文化呢?据早期员工张建国提到,最开始只有一二十人的时候,任正非就嗯在工作见习经常到员工的工作地点来聊天谈谈的梦想以及谈38军等等如何有战斗力。并且张建国认为这就是华为公司企业文化的萌芽。 最近几年爆火的任正非在进行全球的一些业务拜访时的一句话:我若贪生怕死,哪来你们的艰苦奋斗,无形中激起了每一个华为人的斗志,以及华为外派到其他国家的员工所写的《一人一厨一狗》……都是内在文化与精神的一种突出体现。 这些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建设与成长,与华为那些始终在持续打造的科学管理体系,相得益彰。 华为其实不是在用管而是在用爱建设企业 任正非说:华为的员工不是管出来的是爱出来的。这句话在一些文献中所见不多,但是我个人觉得是真的说出了华为公司发展的精髓。 其他企业讲要有爱心,要有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要有大爱。华为是要摆脱管理者、领导者的管理意识,去用爱作为基本元素,去管理企业。 都说任正非是人性大师,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人家才是真正懂得起企业经营管理的本质。员工是爱出来的,这个爱不是虚的,并且是在真正了解员工的需求的情况下,用很高的收入、很好的机会、很提高的待遇,去爱他们。 其实任何一个企业的员工,也都不是管理出来的,而是爱出来的。

心理契约理论研究综述

心理契约理论研究综述 一、心理契约的概念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雇主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纸契约就能完全包含的,而且由于环境、组织和个体的动态变化,雇佣关系也不可能全部通过契约加以明确规范,然而企业和员工却常常能找到决策的依据,并且各自的行为常常具有相互可预测的特点,如同有一纸契约在加以规范,这就是心理契约。 现在的心理契约主要存在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心理契约理论强调遵循心理契约提出时的原意,并认为这是雇佣双方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 狭义的心理契约理论强调心理契约是雇员个体对双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员工认为的组织的责任,如公平的工资、培训机会、晋升机会、充分的福利、充分的资源等等;二是员工认为的他们自己的责任,如尽心工作、忠诚、加班等等)。 二、心理契约理论的发展历程 “心理契约”的概念最早出自于社会心理学,60年代初由组织行为学家引入管理领域。心理契约的理论基础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交互关系,纵观心理契约理论在国外的发展,总共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概念引入阶段(60年代初—80年代末) 早在20世纪60年代,国外各研究领域的众多著名学者的就纷纷对心理契约下了定义,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著名行为学家克瑞斯·阿吉里斯(Argyris,1960)首先在其《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用“心理契约”来说明雇员与雇主之间的关系。阿吉里斯(Argyris,1960)认为:在组织和员工的相互关系中,除了正式的雇佣契约规定的内容以外,还存在着隐含的、非正式的相互期望和理解,它们同样是决定员工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但是阿吉里斯(Argyris)仅仅提出了这样的概念,却没有给它下确切的定义。 随后,莱文森(Levinson,1962)等人在一个公共事业单位的个案研究中,证实了雇主与雇员之间确实存在着心理契约,并将心理契约描述为“未书面化的契约”,提出心理契约是组织与员工之间隐含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的总和,对心理契约的概念有了一个相对明

心理契约违背与员工离职问题探讨

心理契约违背与员工离职问题探讨 内容摘要:本文以深圳市的企业员工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的调查方式,对心理契约违背程度的个人属性差异和员工离职的心理契约违背原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契约违背是导致员工离职的重要原因,其中企业的薪酬、晋升、培训和招聘承诺不能与员工的期望相匹配所产生的心理契约违背是导致员工离职的主要因素,而人际关系恶化对员工离职的影响并不大。 关键词:心理契约心理契约违背离职离职原因 随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组织结构和雇佣关系正在世界范围内发生改变,传统的终身雇佣制度逐渐解体。雇佣双方原先所形成的心理平衡被打破, 组织减少了对员工责任的承担,不再给员工以工作保障承诺,而员工也失去了对组织的忠诚和信任,出现了高频繁的离职流动,组织与员工之间传统稳固的相互忠诚的心理契约关系正日趋瓦解。 英国心理学家Guest(1998)认为,组织是以关系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一个特殊群体,在企业组织结构调整、雇佣关系改变的过程中,心理契约是最敏感、最集中反映这种变化的核心因素。在传统的心理契约瓦解过程中,心理契约违背成了当今工作场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Kissler,1994;Parks and Kidder,1994;Herriot- etc,1997),而心理契约违背与员工离职的关系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研究兴趣,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一些西方学者的研究发现,雇员对心理契约违背行为的认知与不良的雇员行为(如离职、工作马虎等)存在高度正相关;而与积极的雇员行为(如工作绩效、组织公民行为、组织承诺等)和态度(如工作满意度、组织忠诚度等)存在高度负相关(Robinson,1998;Kickul etc,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