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象 无 形

大 象 无 形
大 象 无 形

大象无形

所谓大象者,《辞源》解释为一切事物的本源,后引为封建帝王的一统天下。因此,大象是一种权威,一种集权,或者说是一种对资源的有效控制。按照现代经济学的说法,大象应该是能控制行业市场,在产品、资金渠道及生产资料方面有强大市场影响力的企业集团。大象的影响力首先是看得见的,它有产品,有工作人员,还有各种类型的广告活动。但同时大象的影响力更是看不见的,它有一种魔力,无边无际地影响着每一个群体。老子《道德经》中说“大象无形”,也正好涵盖了这种意思,大象的无形之处正是对市场的绝对控制,从思维、意识到行为方面的控制。古人云:执大象,天下往。每一个人,每一个集团或阶层,都在努力寻求着合适的切入点,希望籍此能成为执大象的风云人物。

大道无言,大爱无边,大象无形,大音无声

大道无极。大象无形。大爱无声。大美无言。

大音若希和大爱无声是什么意思

这两个词里,有转折的意思.和大智若愚、大巧不工,是一个道理.

大音若希,大爱无声.从字面上解释,就是美妙的音乐,其实并不复杂,.伟大的爱,并不用过多的语言来表达.

引申一下,就是伟大的事物,从表象来看,往往并不伟大.

大爱无声,大音若希,大智若愚,大巧不工,这几个词里,都体现了中国儒家中庸内敛的境界.

说得俗一些,就是低调.

大美无言! 大音无声! 大象无形! 大爱无边! 大成若缺! 大盈若冲! 大直若詘! 大辩若讷! 大巧若拙,大爱无疆

社会人文 - 文学

《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王弼注:“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魏源本义引吕惠卿曰:“以至音而希声,象而无形,名与实常若相反者也,然则道之实盖隐於无矣。”意谓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是无声之音。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为老子所提出。语出《道德经》:“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其中又说:“听之不闻名曰希。”王弼注:“大音,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王弼集校释》)“众”即全体,“分”即部分;人们听到的宫音或商音等,都只是部分,而非全体。意谓有了具体、部分的声音之美,就会丧失声音的自然全美。老子认为最美的音乐是自然全声之美,而非人为的、部分之美,这和他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的见解,以及他的“无为自化”(《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老子之后,庄子继续发挥了这一观点。在《齐物论》中,庄子把声音之美分为“人籁”、“地籁”、“天籁”三种。“人籁则比竹是已”,即箫管之类,属下等;“地籁则众□是已”,即风吹□穴之声,属中等;“天籁”则“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即块然自生的自然之声,为上等。在《天运》中,庄子还论述了“天籁”的特点:“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郭象注:“此乃无乐之乐,乐之至也。”

这实际上就是老子所提倡的“大音希声”。所以在《齐物论》中,庄子又说:“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王先谦注:“鼓商则丧角,挥宫则失徵,未若置而不鼓,五音自全,亦犹存情所以乘道,忘智所以合真者也。”意思都在于反对以部分的、有限的声乐,破坏或代替自然全美之声。

老、庄这种对于自然全美的提倡,对后来的文艺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成为文学家、艺术家所追求的一种崇尚自然天成、不事雕凿的最高的艺术境界。钟嵘《诗品序》所提倡的“自然”和“真美”;元结《订司乐氏》所提倡和推崇的自然、“全声”之美;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所提倡的“以全美为工”;徐文长《赠成翁序》所说的“夫真者,假之反也。故五味必淡,食斯真矣;五声必希,听斯真矣。五色不华,视斯真矣”;以及俞兆晟在《渔洋诗话序》中所说的“以大音希声,药淫哇锢习”等等,都是这一观点的引申及进一步发挥。在古代画论中,也有不少类似的见解。

但对于音乐或诗文的声律来说,有无相生,有声和无声是相反相成、相比较而存在、相衬托而益彰的。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就很接近于老、庄所提倡的“大音希声”的境界。不过,如果没有这之前“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等等的“有声”,也就不会有在一定条件下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所以李德裕的《文章论》中,在批评“今文如丝竹□鼓,迫于促节,则知声律之为弊也甚矣”的同时,正确地指出:“丝竹繁奏,必有希声窈眇,听之者悦闻;如川流迅激,必有洄□逶迤,观之者不厌。从兄翰常言‘文章如千兵万马,风恬雨霁,寂无人声’,盖谓是矣。”这就说得比较切合实际了。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在校优质课比赛颁奖仪式上的讲话 老师们: 在公布成绩之前,想占用三分钟时间就优质课谈一下我的二点感受。 本次优质课大赛基本上达到了赛前所期望的目标,展示了教研组的教学教学水平,把课上成成果汇报课、优质教学样板课,高效教学引领课,模式研究的探讨课。九名同志在知识的深入浅出,学习方式上的创新,教学模式上的革新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展示了精湛的教学艺术,用她们精心的构思和精彩的表现为我们奉献了九节风格不同的好课。什么是好课?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就是要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几位老师有一个共同的亮点:那就是做到了知识生活化,知识情境化,知识体验化,知识问题化。让学生更想学,更会学,更能学。这样的课堂让我们津津乐道,犹如享受饕餮大餐,让我们品味沉思,犹感余音绕梁。应该说,这九节课给大家带来的启发,教益和情感上的愉悦都是不言而喻的。 优质课比赛不仅给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博采众长的机会,也是学校关注青年教师成长、培养优秀教师的重要校本研训平台,更是全体教师进行相互学习、共同成长、探索和改进适合自身教育教学方法的教学盛宴。本次大赛九位同志展示的精彩,应该是全组同志合作的结晶,研究的智慧。青年教师的成长过程中可以有过错,但不能错过。不能错过学习和展示的机会,要做亲历者,决不能做旁观者。这次比赛,最终的展示者,磨课过程的研究者,听课学习者都是亲历者。一周的时间,大家踊跃听课。除了教研组长全程听课外,教学处要求文听文,理听理。文共5节,理科共4节。有许多老师完成了听课任务,但全校也有15名同志除本学科外只听了一节课。 提起学习,我们总以为熟悉的地方已然没有风景,只有远方才有绝妙高招。其实,我们身边藏着更多的美丽风景,只是我们缺少搜寻的意识和发现的眼睛。其实我们对于同组的同志或者同文同理的同志,熟悉的只是她的名字、她的过去和她的名声。我们缺少深入地学习思考她成功的背后,他的教学风格,他的教学魅力。学习身边,可以省去舟车劳顿,放下面子,放低目光,放宽胸怀,身边的每个人都是我们可学之人,都是可以促进我们成长之人。 大赛还将继续,平台还将搭建,展示自己的精彩抑或学习他人的精华,只要你不错过,你我都有进步。 以上,是我亲历本次大赛后的感受。 下面宣布优质课比赛获奖名单。

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 文学观念: 关于文学的思想和认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往往文学观念是不同的,如文学价值观、文学本质观、文学历史观等。 文艺观念: 关于文艺的思想和认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往往文艺观念是不同的,如文艺价值观、文艺本质观、文艺历史观等。 第二章 “兴、观、群、怨”: “兴”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故而朱熹解释为“感发意志”,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诗歌的这种美学作用,可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所以孔安国注曰“引譬连类”。“观”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而孔子所说的“观”比较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郑玄注曰“观风俗之盛衰”,朱熹注曰“考见得失”。“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朱熹注“和而不流”。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孔安国注“怨刺上政”。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即用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知人论世”即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 “以道制欲”“乐合同,礼别异”: “以道制欲”是一个哲学上的命题,也是一个美学和文艺学上的命题。从哲学上讲,是不允许人性的自由发展,抑制人的个性,只能让它按照礼义的方向发展。从文艺和美学上讲,要求文艺创作严格地以礼义为基本内容,把礼义作为审美的前提条件,不允许有越出礼义的文艺创作和审美观点。“乐合同,礼别异”是儒家关于以礼节外,以乐和内的思想。“礼别异”即用儒家的礼仪制度来节制人们的行为;“乐合同”即用符合儒家伦理思想的诗乐作用于人心,使人们的思想感情平和中正,不生非分之想,使人们的思想感情都统一在儒家的共同原则上。 “温柔敦厚”: 儒家的诗教。孔颖达注曰:“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性情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要求作诗者“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即合于“中和”的要求。 第三章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老子提出的命题,意思是说真正美妙的声音是听不见的,真正美妙的形象是看不见的。老子认为具体的声音只是声音美的一部分,不是全美,故非“大音”,而“无声”则可以使你去想象全部最美的声音,而不受有限声音的局限,故而是“大音”。“大象无形”由此类推。这对文艺美学来说,涉及艺术形象创造的虚实结合、有无相生问题。对后世的“意境”理论产

中国文学批评史 郭德茂 名词解释

1. 兴观群怨由孔子提出的,是对文学的社会作用的阐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 可以怨。兴,可以理解为诗歌用比兴的方法创造生动感人并包含着某种普遍性道理的艺术形象,从而感染读者的情绪,激发读者的意志,使之兴奋激动并从诗中受到影响和教育。观,即诗歌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读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了解社会风俗习尚的盛衰,考察社会政治的得失。群,意为文学作品可以使广大的接受者沟通感情,和谐交往,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孔子“群”的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互助互爱的和谐关系, 体现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怨,即批评、指责为政者在社会政治方面的过失。 2. 大音希声老子在《老子》中说: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有三种代 表性说法。第一,韩非子认为“大音”就是宏大的声音,未免局于具象。王弼认为大音是最完整的声音,是各种声音的根本,它不可演奏,也无从与闻。这种说法未免太形而上了.钱钟书以具体的诗句来分析,不免把这个含义丰富内涵深广的美学命题具体化了。 综上所述,‘大音希声’的含义大致为:自然完美、蕴蓄宏深、变化多端之音,其声悠扬回荡,若断若续,混沌要妙,莫辨宫商,达到高度的和谐,闻者既不能听清,也不声听。 3. 三表法墨子提出的判断言谈是非的三条标准。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所谓“本之”,即”上本之古者圣王之事”,主要是根据前人的经验教训进行判断,其依据是求之于古代的典籍;所谓“原之”,是“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也就是从普通百姓的感觉经验中寻求立论的根据。“本之”是间接经验,“原之”是直接经验,都是属于归纳法的范围。 所谓“用之”,即“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是将言论应用于实际政治,看其是否符合国家百姓人民的利益,来判断真假和决定取舍。 4.解衣盘礴宋元君要画图,所有的画师都来了,在外面等待进殿的还有一半人。有一个 画师后到,他外貌安闲,不急着挤进殿去,他受命跪拜作揖后立即返回了住所。宋元君派人去看,他正解去衣服,露着身体,箕踞而坐,神闲意定,不拘形迹。宋元君说:“行,他才是真正的大画师。”解衣盘礴指思想不受束缚,不追求功名利禄,不在乎赏罚得失,追求创作的心理自和宁静的状态。 5.虚静说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空无、虚静的理论。“虚”就是停止感官的活动,弃绝 心智,割断主体与客观世界的一切联系,进入无知无欲的状态,这样才能与“道”合而为一,从而进入“道”的境界。“静”是对“虚”的精神状态的强调和补充。“静”是一种排除万物干扰的精神状况,处于一种宁静的状态。 6.滋味说钟嵘在《诗品序》明确提出“滋味说”:五言居文辞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 也。“有滋味”就是指作品在描写外物、抒发情感方面达到了淋漓尽致、尽善尽美的程度。晚唐司空图强调“味”在酸咸之外,文章言有尽而意无穷,余味犹如绕梁三日,咀嚼不尽。诗境的整体之“全美”就在于具有多重美质交互作用的醇美之韵味。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温柔敦厚:见于《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孔颖达解释为“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性情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要求作诗者“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即合于“中和”的要求。 2“兴观群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来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①兴(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②观(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观世与观志是读诗的两个重要方面。 ③群(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群”,就是“群居相切磋”。文学作品可以使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④怨(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怨”的主体是对现实不良政治的批判。但怨的对象不一定都是“上政”,可以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牢骚和感情上的不如意。 3.以意逆志:孟子《万章》上篇,针对《诗·小雅·北山》: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 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读诗不能以“以文害辞,以辞害志”,亦即不能以个别文字影 响对词句的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响对原诗本意的认识,应当“以意逆志”,即用自己对 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对“以意逆志”的理解,历来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是 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二是以诗人之意,逆诗人之志。 4.知人论世:孟子批评和欣赏文学作品的重要原则与方法。要正确地做到“以意逆志”须要能“知人论世”,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 5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提出的命题,意思是说真正美妙的声音是听不见的,真正美妙的形象是看不见的。老子认为具体的声音只是声音美的一部分,不是全美,故非“大音”,而“无声”则可以使你去想象全部最美的声音,而不受有限声音的局限,故而是“大音”。“大象无形”由此类推。这对文艺美学来说,涉及艺术形象创造的虚实结合、有无相生问题。对后世的“意境”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古代艺术境界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哲学和美学基础。 6“坐忘”“心斋”:庄子提出的命题,是对老子“涤除玄览”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虚静的方法是心斋和坐忘。心斋就是空虚的心境,即超越功利的审美心境、审美态度。坐忘指端坐而全忘一切物我的出世思想和精神状态。原意是讲对“道”的体认,须有空明虚静的心理状态。这一理论和审美心理、艺术心理是相通的。在艺术创造或艺术欣赏时,也须空明虚静的心理状态。所以对后世影响很大,如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说:“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7得意忘言:出自庄子《外物》篇,他认为“言”的目的在“得意”,但“言”本身并非“意”,它是不尽意的,“忘言”,并不是排斥或抛弃言辞,而是在理解“意”的时候,不拘泥于言辞所已表达的范围,而应由此去领会和把握“言外”的部分,获得更为丰富和完整的“意”。故必须“忘言”而后方能“得意”。“言”只能起一种暗示,象征作用。“得意忘言”这是庄子解决言不尽意然而有要运用语言文字的矛盾之基本方法。认为语言可作为“得意”的工具,利用各种不同的语言,如比喻、象征、暗示等方法去获得“言外之意”。 8永明声律论:南齐永明时,由沈约、谢眺等人提出的关于诗歌语言的声音、韵律的理论。周顒着《四声切韵》,提出平上去入四声,“八病”,“平仄相间”等。沈约等将四声的区辨同传统的诗赋音韵知识相结合,形成永明体(新体诗)。永明体的出现,标志着古体诗已暂告一段落,

大爱无痕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上善如水厚德载物

大爱无痕,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什么意思之一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里实际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尽管从总体上看,老子的处世哲学是消极、无为的,但如果剔除其消极成分,细细品味水的品性,我们还是能够从中发掘或引申出有益的道理或原则的。 一曰守拙。 水乃万物之源,论功勋当得起颂辞千篇、丰碑万座,炫耀的资本不可谓不厚。可它却始终保持一种平常心态,不仅不张扬,反而“和其光,同其尘”,哪儿低往哪儿流,哪里洼在哪里聚,甚至愈深邃愈安静。此等宁静和达观,是很多人难以企及的。这的确是一种“无为”,但不是对“大我”的无为,而是对“小我”的无为,是在个人利益上的无为。 二曰齐心。 水的凝聚力极强,一旦融为一体,就荣辱与共,生死相依,朝着共同的方向义无返顾地前进,故李白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之慨叹。因其团结一心,水威力无比:汇聚而成江海,浩浩淼淼,荡今涤古;乘风便起波涛,轰轰烈烈,激浊扬清。三曰坚忍。 水至柔,却柔而有骨,信念执著追求不懈,令人肃然起敬。九曲黄河,多少阻隔、多少诱惑,即使关山层叠、百转千回,东流入海的意志何曾有一丝动摇,雄浑豪迈的脚步何曾有片刻停歇;浪击礁盘,纵然粉身碎骨也决不退缩,一波一波前赴后继,一浪一浪奋勇搏杀,终将礁岩撞了个百孔千疮;崖头滴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咬定目标,不骄不躁,千万次地“滴答”、“滴答”,硬是在顽石身上凿出一个窟窿来,真可谓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四曰博大。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水最有爱心,最具包容性、渗透力、亲和力,它通达而广济天下,奉献而不图回报。它养山山青,哺花花俏,育禾禾壮,从不挑三拣四、嫌贫爱富。它映衬“荷塘月色”,构造洞庭胜景,度帆樯舟楫,饲青鲥鲢鲤,任劳任怨,殚精竭虑。它与土地结合便是土地的一部分,与生命结合便是生命的一部分,但从不彰显自己。 五曰灵活。 水不拘束、不呆板、不僵化、不偏执,有时细腻,有时粗犷,有时妩媚,有时奔放。它因时而变,夜结露珠,晨飘雾霭,晴蒸祥瑞,阴披霓裳,夏为雨,冬为雪,化而生气,凝而成冰。它因势而变,舒缓为溪,低吟浅唱;陡峭为瀑,虎啸龙吟;深而为潭,韬光养晦;浩瀚为海,高歌猛进。它因器而变,遇圆则圆,逢方则方,直如刻线,曲可盘龙,故曰“水无常形”。水因机而动,因动而活,因活而进,故有无限生机。 六曰透明。

大 象 无 形

大象无形 所谓大象者,《辞源》解释为一切事物的本源,后引为封建帝王的一统天下。因此,大象是一种权威,一种集权,或者说是一种对资源的有效控制。按照现代经济学的说法,大象应该是能控制行业市场,在产品、资金渠道及生产资料方面有强大市场影响力的企业集团。大象的影响力首先是看得见的,它有产品,有工作人员,还有各种类型的广告活动。但同时大象的影响力更是看不见的,它有一种魔力,无边无际地影响着每一个群体。老子《道德经》中说“大象无形”,也正好涵盖了这种意思,大象的无形之处正是对市场的绝对控制,从思维、意识到行为方面的控制。古人云:执大象,天下往。每一个人,每一个集团或阶层,都在努力寻求着合适的切入点,希望籍此能成为执大象的风云人物。 大道无言,大爱无边,大象无形,大音无声 大道无极。大象无形。大爱无声。大美无言。 大音若希和大爱无声是什么意思 这两个词里,有转折的意思.和大智若愚、大巧不工,是一个道理. 大音若希,大爱无声.从字面上解释,就是美妙的音乐,其实并不复杂,.伟大的爱,并不用过多的语言来表达. 引申一下,就是伟大的事物,从表象来看,往往并不伟大. 大爱无声,大音若希,大智若愚,大巧不工,这几个词里,都体现了中国儒家中庸内敛的境界. 说得俗一些,就是低调. 大美无言! 大音无声! 大象无形! 大爱无边! 大成若缺! 大盈若冲! 大直若詘! 大辩若讷! 大巧若拙,大爱无疆 社会人文 - 文学 《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王弼注:“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魏源本义引吕惠卿曰:“以至音而希声,象而无形,名与实常若相反者也,然则道之实盖隐於无矣。”意谓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是无声之音。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为老子所提出。语出《道德经》:“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其中又说:“听之不闻名曰希。”王弼注:“大音,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王弼集校释》)“众”即全体,“分”即部分;人们听到的宫音或商音等,都只是部分,而非全体。意谓有了具体、部分的声音之美,就会丧失声音的自然全美。老子认为最美的音乐是自然全声之美,而非人为的、部分之美,这和他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的见解,以及他的“无为自化”(《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老子之后,庄子继续发挥了这一观点。在《齐物论》中,庄子把声音之美分为“人籁”、“地籁”、“天籁”三种。“人籁则比竹是已”,即箫管之类,属下等;“地籁则众□是已”,即风吹□穴之声,属中等;“天籁”则“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即块然自生的自然之声,为上等。在《天运》中,庄子还论述了“天籁”的特点:“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郭象注:“此乃无乐之乐,乐之至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