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滨江新城规划说明33p

海口市滨江新城规划说明33p
海口市滨江新城规划说明33p

海口滨江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

一、项目背景

“滨江新城”项目位于海口主城区东南部、南渡江西岸,东与海口江东组团隔江相望,西北与琼山区府城相连,是海口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中心组团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区位上看无论现状还是未来,滨江新城均位于城市与美兰机场联系的主要连接地段,区域位置较为重要。

2007年8月琼山区政府按照海口城市总体规划发展战略要求,提出了建设“滨江新城”的构想。目的是通过对本区域土地等资源的整合利用、优化提升,拓展琼山区城市发展空间,以达到疏解琼山老城区建设压力,更好的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促进琼山区产业经济的更新,尽而全面带动琼山区经济社会更好的发展。滨江新城项目已被列入2008年海口重点项目之一,也是琼山区未来五年的建设重点区域。

按照这一思路,琼山区政府于2007年11月成立了滨江新城开发建设指挥部,并委托上海置业集团和海南佳元公司组织了“滨江新城前期策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研究”方案征集活动。2008年4月1日,由琼山区政府主持召开了“海口市滨江新城控规研究方案专家评选会”,由佳元公司委托的安道国际方案为中选方案。为了使下一步滨江新城开发建设有章可循,受琼山区政府和海南佳元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委托,由雅克设计机构和安道国际合作组成团队,进行滨江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以期为滨江新城的开发建设提供管理依据。

二、现状概况及分析

1、规划范围

滨江新城规划用地东临南渡江江边,西至海榆东线高速公路;南以新大洲大道为界,北至凤翔东路北侧30米规划道路。用地南北长约3km,东西宽平均为2.5km(最宽处为4.3km,最窄处为1.3km)。规划用地总面积814.69公顷。距海口市中心区约8公里。2、基地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规划区内地形呈西高东低之势,整体地势比较平缓,场地大部分为坡度小于3%的的平地。高程最低处4米;最高处大于17米,大多数用地高程处在5-13米之间。

(2)地质状况

规划范围内新大洲大道以东大部分用地为新埠岛-铁桥三角洲平原、多属河流阶地夹淤泥质地基土亚区,新大洲大道以西大部分用地为火山岩台地残坡基地积土区。规划区内分布有马袅-铺前及海口-云龙两条断裂带,分别呈近东西和近南北走向。

(3)水文情况

规划用地东部濒临南渡江,规划区段江面宽度约为300-500米,其西岸已按照百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设防。规划区内主要河道有响水河、龙塘河,两河汇集后经个钱渡闸口流入南渡江。未建设地区分布较多的水塘和水坑;水质总体状况较好。

3、行政区划、人口及土地权属情况

规划范围内共计有下坎居委会、铁桥村委会、红星村委会、五岳村委会、儒传村委会等五个基层管辖单位。现状总人口7882人,其中城市居民5228人,农业人口2654人。人口统计详见下表:

现状人口统计表

规划区内国有土地总面积176.50公顷,占总用地的21.67%,主要包括绿色佳园、第三看守所、政法学校、劳教所、省疾控中心、丹玺琉泉小区等单位。集体土地总面积146.97公顷,占总用地的18.04%,主要包括铁桥村委会、五岳村委会、红星村委会、儒传村委会的11个村庄、农田等村集体土地;其余多数为未查明权属的集体土地,有待于地籍图测量完毕后统计。现状权属情况详现状权属图。4、土地利用现状

规划区总用地面积814.69公顷,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219.94公顷,占总用地的29.87%,主要为居住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道路广场用地以及特殊用地。非建设用地主要为水域、农用地及村镇建设用地,占总面积的70.13%。

现状土地利用平衡表

(1)居住用地

现状居住用地面积43.05公顷,占现状城市建设用地的19.57%。主要集中在规划区北面较大的居住小区有绿色佳园、天上人间等。

(2)公共设施用地

行政办公用地:现状行政办公用地9.69公顷,占现状城市建设用地的4.41%。主要为琼山区公安分局、人武部等单位办公用地。

?商业金融用地:现状商业金融用地17.66公顷,占现状城市建设用地的8.03%.主要沿新大洲大道分布。

?医疗卫生用地:现状医疗卫生用地2.39公顷,占现状城市建设用地的1.09%。主要为省疾病防控中心。

?教育科研用地:现状教育科研用地21.17公顷,占现状城市建设用地的9.63%。主要为海南政法学校、华侨商业学校、海南旅游职业学校琼山分校区等。

?文物古迹用地:现状文物古迹用地0.24公顷,占现状城市建设用地的0.11%。即海南政法学校内的陈公墓。

(3)工业用地

现状工业用地主要分布在规划区内南面,较大的单位有万达包装厂、兴牧饲料厂、府城综合厂等,总面积30.79公顷,占现状城市建设用地的14.00%。

(4)仓储用地

现状仓储用地3.27公顷,占现状城市建设用地的1.49%。

(5)对外交通用地

现状对外交通用地用地12.50公顷,占现状城市建设用地的5.68%。为规划范围内椰海大道和东线高速公路用地。

(6)道路广场用地

现状道路广场用地52.62公顷,占现状城市建设用地的23.92%。

(7)市政设施用地

现状市政设施用地9.15公顷,占现状城市建设用地的4.16%。主要有水厂、消防站和加油站。

(8)保安用地

现状保安用地17.41公顷,占现状城市建设用地的7.92%。主要为第三看守所、第一劳教所、第二劳教所、女子监狱等单位用地。5、现状建筑状况

(1)建筑高度:规划区内建筑高度以低层和多层为主。绝大多数为1-3层的低层建筑,沿新大洲大道和凤翔东路有少量多层和小高层建筑。

(2)建筑质量:除绿色佳园小区、政法学校、第三看守所、劳教所、丹玺琉泉小区等单位的建筑质量较好,基地内其余建筑质量一般,部分村民住宅建筑质量较差。现状建筑高度和质量状况统计如下:

现状建筑高度统计表现状建筑质量统计表

6、道路交通现状

区内现状主要道路有凤翔东路、椰海大道、新大洲大道、滨江西路、海榆东线高速公路,主干道路网已基本形成,另有若干条村镇道路,次干路及支路网尚未形成,道路级差较大。

道路现状一览表

7、市政公用设施现状

(1)供水工程现状:目前规划区由儒俊水厂供水,儒俊水厂水源为南渡江,目前日供水能力5万吨/日。根据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远期供水能力提升为20万吨/日。

(2)雨水排水工程现状:滨江新城地形呈西高东低态势,城市建设区雨水主要通过已建道路凤翔东路、新大洲大道、椰海大道两侧的雨水管网排放至南渡江;未建设区或村庄建

设区雨水就近排入响水河和龙塘河以及附近水体或低洼地,尚未形成有组织的排放系统。(3)污水排水工程现状:目前规划区的污水未经处理或经简单处理便直接排入河道或低洼地,对水体和土地造成污染,影响区内水体的水环境质量。污水管网主要分布在已建道路凤翔东路、新大洲大道、椰海大道和在在建道路滨江西路上,尚未与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沟通,管网整体利用率较低。

(4)电力工程现状:规划区内四条110KV高压线自220kV玉洲变电站分别从东线高速东侧(两条)、响水河东侧以及新大洲大道北侧接入府城、市区以及江东地区。

(5)燃气工程现状:规划区内现状气源为瓶装液化气,没有燃气站点以及燃气管道设施。(6)城市环卫工程现状:规划区在天上人间小区东侧设有凤翔垃圾转运站一处,日转运量100吨。

(7)防洪工程现状:规划区内南渡江东岸河堤已按百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建设。响水河及龙塘河两侧防洪堤岸尚未建设,暴雨期时常淹及两河周边低洼地区。根据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两河应按二十年一遇标准设防。

8、现状条件综合评价

本项目用地目前处于海口主城区的边缘区域,属尚未发展成熟的城市建设区。区内路网交通、公共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等配套尚未完善,村庄分布密集,已建成用地功能杂乱,特别是部分单位用地性质与建设“滨江新城”矛盾较大。这都成为本项目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但本项目用地位于主城区和机场联系的主要交通线上,内外交通便利,用地濒临南渡江,自然景观条件好,区内未建设用地较多,用地开发潜力大,都成为开发建设的有利条件。

滨江新城的建设应充分利用交通、环境、土地等优势条件,重点解决土地整合、村庄搬迁安置等难点问题,加大基础设施配套和环境保护建设等工作,筑巢引凤,吸引外部资金进入,促进滨江新城的建设。三、规划依据、原则

1、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 )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实施细则》(2006.4)

?《海口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版)

?《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南渡江滨江地带区城市设计深化设计》(雅克设计机构,2007年编制)

?《海口市滨江新城前期策划及控制性规划研究方案》(安道国际,2008.4)

?规划范围1:1000地形图(电子版)

?相关规划、建筑、道路工程等设计成果资料

?现状调研资料

2、规划原则

(1)遵循并延伸城市设计方案的思想和理念,通过控规的技术手段与城市设计的结合,达到更有效的指导未来城市建设目标。

(2)坚持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注重与场地自然环境的融合和对生态的保护,注重对人的关怀,在用地安排、设施配套、环境营造等方面最大限度的满足人的需求。

(3)采用整体控制与重点强化相结合的方法,在控制好城市的土地使用、公共空间、支撑系统的前提下,针对性的解决好开发建设管理中的重点问题。

(4)注重规划控制性和灵活性的结合,使规划成果刚性和弹性兼备,以适应未来开发市场化运作的要求,使规划具有可操作性。

四、规划目标、功能定位与建设规模

1、规划目标

通过对区域内及周边自然和人文资源的充分利用整合,提出的规划目标为:把滨江新城建设成为南渡江西岸的滨江休闲娱乐之城,体现绿色生态理念的滨江居住之城,具有新时代经济模式的智慧创造之城。

2、功能定位:

(1)海口市东南部区域公共中心(城市公共体系层面)

——完善中心组团公共体系的重要一极

根据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心组团的公共体系结构为“一主多副”,即一个市级中心区(中心商务区)和多个片区级服务中心。本片区将承担起海口城市东南部区域公共服务中心的功能。

(2)南渡江畔新型生态住区(城市生活层面)

——构建滨江理想人居环境,打造海口生态园林城市

充分利用南渡江畔优越的自然环境景观条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将生态、环保的理念贯穿建筑布局和住区环境营造中,形成高品质的绿色生态住区。

(3)海口市滨江休闲产业、现代服务产业发展区域之一 (产业经济支撑层面)——引进外部产业进驻,促进税源经济发展

利用该区域滨江临园的环境资源优势和靠近机场的区位交通优势,发展以休闲旅游服务、文化创意、研发、外包、空港服务延伸的旅游商务(物流快递、游客到访咨询、旅游设施租赁、接待)以及相配套的服务设施(SOHO公寓)等具有现代服务特征的产业。通过引入外部产业的进驻,促进滨江新城的建设以及琼山区税源经济的发展。

3、建设规模

(1)居住人口规模

规划采用两种方法预测居住人口容量.

人均居住用地控制指标法

本次规划居住用地面积283.86公顷,根据《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人均居住用地控制指标为33平方米/人。居住用地可容纳居住人口约为8.60万人。

人均居住面积控制指标法

二类居住用地面积207.54公顷,居住建筑面积421万平方米。规划区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按50平方米计算,居住用地可容纳居住人口约为8.42万人;住宅与商业、办公混合用地面积63.57公顷,建筑面积162万平方米,按住宅建筑面积占80%计算,可容纳居住人口约为2.59万人;共可容纳居住人口11.01万人。

综合两种预测方法,规划区居住人口容量约为9万人。控规将按此人口规模并适量考虑周边地区需求安排公共服务用地及配套设施。

(2)用地规模

本规划区总用地为814.69公顷,其中城市建设用地706.38公顷,占总用地86.71%,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确定为78㎡。

五、规划布局

1、规划结构

依据功能定位,按照“一带、一心、一核、两轴、五区”结构进行功能布局:“一带”指依托南渡江的自然资源优势,打造集观光游览、度假休闲、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滨江休闲产业带。

“一心”指依托琼山区第二行政办公区、片区商业中心形成的城市公共服务中心。

“一核”指现代服务产业核,利用该区向江向林、水系环绕的地段特征,着重发展休闲商务、文化创意、SOHO公寓等具有现代服务业特征的建设项目。

“两轴”指沿新大洲大道和椰海大道形成的城市发展轴。

“五片”指规划范围内的四个居住片区以及以发展职业教育和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为主的教育医疗综合片区。

2、空间布局

规划将基地打造成集“休闲、工作、居住”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型现代滨江新城。

规划充分考虑基地的特殊区位,总体上采取了相对理性的核轴结构与自然要素渗透并蓄的空间格局,形成核心区面江布置,“双核、一带、网络、多片区”空间结构。

双核——指城市公共中心和现代服务产业区。其中城市公共中心依托琼山区第二行政办公区及片区商业中心形成;现代服务产业区是一个“半岛公园区域”,有较为完善的公共设施、社会网络和管理系统,以密集的创造性智力劳动为主,具有充分活力和现代意识的开放社区,具有生产创意、商务服务、培训教育、信息发布、休闲娱乐、居住等功能。双核与滨江开敞空间、绿色通廊相互渗透,创造出形态独特、景观宜人的核心区空间形态。

一带——指滨江休闲带,包含滨江西路两侧和南渡江的江滩绿带,是服务于整个地区的公共休闲、观景、活动区,也是一条空间景观上的轴线,更是联系“双核”的重要空间纽带。

网络——指由道路绿化、社区绿地、街头绿地、防护绿化、广场等开敞空间和特色空间组成的遍布规划区域的网络化特色空间。

多片区——整个地区设置多个不同功能、空间特色各异的景观片区。

3、用地规划

规划城市建设用地706.38公顷,占规划总用地的86.71%。主要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绿地。

(1)居住用地

?居住用地布局

规划居住用地面积为283.86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为40.19%,可容纳居住人口9万人,人均居住用地面积31.54平方米。

其中:二类居住用地面积为207.54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9.38%;主要集中分布在凤翔东路两侧;新大洲大道、椰海大道、东线高速公路围合的区域;响水河畔的以联华国际仁邑小区和滨江西安置小区为主的居住区;龙塘河东侧等4个区域。

居住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为12.75公顷,包括中小学和部分居住小区公共配套服务设施用地(居委会、派出所等),主要结合居住区布置,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80%。

住宅混合用地面积为63.57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9.0%,主要分布在新大洲大道东侧、椰海大道南侧以及凤翔东路南侧。其中新大洲大道沿线商住混合带是片区商业中心的延续;椰海大道南侧办公居住混合用地是琼山区行政中心职能的扩展。

居住用地组织模式

为了更多地考虑社会关系,优化居民的生活环境,强化配套服务,适应市场化开发模式的需要,规划按照“居住社区——基层社区”的组织模式进行居住社区组织。其规模与现行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居住区和居住小区相对应,单个居住社区的人口规模约为3万人,单个基层社区的规模约为7千人。根据现有的居住区管理区划及居住用地分布状况规划区划分为3个居住社区和13个基层社区。

?居住配套

(1)居住社区

规划居住社区中心3个,为下坎居住社区中心,铁桥居住社区中心,红星居住社区中心,规划用地总面积为2.80公顷。

下坎居住社区中心位于天上人间小区西侧,铁桥居住社区中心位于联华国际仁邑小区北侧,红星居住社区中心位于丹玺琉泉小区南侧。居住社区中心安排的设施包括:文化活动中心、体育活动中心、行政管理中心、社会服务中心、卫生服务中心、派出所等。

商业、金融、邮政服务设施于商业用地或商住用地内设置、菜市场以独立地块设置。

居住社区配套设施设置内容及标准一览表

其余项目内容和标准具有一定的弹性,在保证基本服务的前提下可进行适当扩充调整。

2、可根据人口规模和居住社区定位取较高或较低指标。在保证用地面积的前提下,建筑面积可根据服务范围内住宅的开发强度做适当调整。

(2)基层社区

规划基层社区13个,通常以主次干道围合的地块或大型居住开发项目为单位。 基层社区配套设施一般安排在位于基层社区相对中心的位置、或交通比较方便的地区,以方便为社区居民服务。服务半径一般应保持在300-500米范围内。

基层社区安排的设施包括:文化活动站、体育活动站、社区管理服务设施、小型商业金融服务设施、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站等。

幼儿园依托基层社区公共建筑设置,按照36人/千人, 30人/班的标准进行配套。

基层社区配套设施设置内容及标准一览表

中小学规划

规划中小学按初中36人/千人、50人/班标准进行配套,椰海大道北面居住区可考虑以琼山华侨中学作为配套;小学70人/千人,45人/

班的标准进行配套;按照中学不超过1000米、小学不超过500米的服务半径和规模化办学的原则,对规划区内现有的小学进行规划整合,对新建地区进行合理布局。规划九年制学校两所,总用地面积5.86公顷;规划

小学两所,总用地面积4.09公顷。

中小学规划一览表

(2)公共设施用地

规划公共设施用地119.83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6.96%,主要以行政办公用地、商业用地、旅游休闲服务用地、旅馆业用地、医疗卫生用地、商贸居住混合用地、文化娱乐用地、教育科研用地、商办混合用地构成。

?行政办公用地:规划行政办公用地12.27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74%,主要位于椰海大道西段北侧,是未来琼山区第二办公区所在地。

?商业金融业用地:规划商业金融业用地面积为8.40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19%,位于新大洲大道西侧的商业中心区内。主要用于建设大型生活性商业设施。

?旅游休闲服务用地:规划旅游休闲服务用地面积为27.21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3.85%,主要位于滨江西路南段西侧以及新大洲大道东段北侧。用于发展滨江休闲产业带以及与空港相关的旅游服务和南部体育休闲相配套的休闲服务设施。

?旅馆业用地:规划旅馆业用地面积为7.31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03%。分别在沿滨江西路南侧规划旅馆业用地三处,用以发展滨江高档酒店和城市商务酒店。

?市场用地:规划市场用地面积为8.23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17%。主要位于规划用地西南角,为专业市场,内容包括工程机销售、建材批发、室外文化艺术品销售展示。其余为居住片区内的菜市场。

?医疗卫生用地:保留省疾病防控中心,于其南侧规划中心医院(已批府城工伤康复中心)。医疗卫生用地总面积为4.39公顷。

?中等专业学校用地:保留政法学校,将华侨商业学校、海南省旅游职业学校琼山教学区(琼山职教中心)和海南外语旅游学校等规模较小的学校迁至桂林洋高校区。规划中等专业学校用地14.02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98%。

?办公商业混合用地:规划办公商业混合用地面积为5.87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

0.83%。主要分布在琼山区行政中心东侧南渡江畔,用以发展滨江休闲服务和商务办公。

?商业文化设施用地:规划商业文化娱乐用地面积为4.0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

0.58%,位于琼山区行政中心西侧。商业文化娱乐设施主要包括未来琼山区区级文化设施如会展、科技馆、图书馆、影视中心以及相应的商业配套服务等。图书馆、科技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与会展、影视中心、商业配套等经营性文化娱乐设施应分区设计。

?商贸居住混合用地:规划商办混合用地面积为25.01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

3.54%。位于响水河与龙塘河环绕形成的半岛区,主要用于与现代服务有关的产业,如休闲商务办公、文化创意、SOHO等。

?文物古迹用地:主要指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陈公墓和拟申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铁桥,用地面积1.88公顷。

(3)道路广场用地

规划道路广场用地面积为169.5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为24.01%。其中道路用地166.39公顷;广场用地1.61公顷,主要指断桥广场;社会停车场用地1.59公顷,布置于琼山区第二行政办公区与商业、文化中心之间。

(4)公共绿地

共规划公共绿地103.9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为14.72%。其中公园用地12.18公顷,指于商业、行政中心,断桥,西南片区住区中心规划的三处公园绿地;街头绿地91.80公顷,主要指沿城市主、次干道以及规划区内水系及两侧规划的带状绿地。

城市规划用地汇总表

六、道路交通规划

4、道路网系统规划

(1)路网结构:本规划区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个等级,形成快速路、主干路“三横三纵”+次干路“两横两纵”的路网结构系统。

(2)路网规划

?快速路:规划区快速路有两条,为“一横一纵”形式,分别为椰海大道和海榆东线高速公路延伸段。椰海大道规划红线宽度60米,呈东西向横贯规划区中部,为海口市城区与江东组团的城市快速联系道路之一。道路断面形式为:4+7+3+12+8+12+3+7+4四块板式;海榆东线高速公路延伸段红线宽度60米,呈南北向从规划区西侧通过,是海口主城区与绕城高速的主要连结道路之一,规划在原海榆东线高速公路的基础上扩建,道路断面形式规划为:3.5+8+5+12+3+12+5+7+3.5四块板式。

?主干路:规划区主干路有四条,为“两横两纵”形式,两横分别为凤翔东路、新大洲大道(东西向),两纵为滨江西路、新大洲大道(南北向)。凤翔东路为现状道路,红线宽度60米,断面形式为:8.5+6+2+12.5+2+12.5+2+6+8.5四块板式;新大洲大道规划红线宽度60米,断面形式规划为:6.5+4+3+12.5+8+12.5+3+4+6.5四块板式;滨江西路红线宽度80-105米不等,主要断面形式为:8.5+7+2.5+8+2.0+不等宽绿带+2.0+8+2.5+13.5三块板式;

?次干路:规划区次干路有四条,横向次干道分别为凤翔东路南侧40米规划路,新大洲大道(东西向)北侧40米规划路;纵向次干道分别为新大洲大道(南北向段)西侧两条40米规划路,为“两横两纵”形式,规划红线宽度均为40米,断面形式为:

5.5+4.5+2+16+2+4.5+5.5。

?支路:规划支路有30、20、15、12米四种断面,断面形式规划分别为: 5+20+5(30米)、4+12+4(20米)、3.5+8+3.5(15米)、2.5+7+2.5(12米),均为一块板式。考虑现状用地权属不全以及开发建设的不确定因素,支路线型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由规划管理部门核准进行调整。

(3)路网指标:规划区内道路总占地面积186.77公顷,占城市建设总用地面积26.44%。

规划道路总长度43.65km,道路网密度6.18km/km2。

道路规划一览表

注:规划范围边界的道路在计算道路网密度时按其长度的一半计算。

5、公交系统规划

本规划区强调公交优先的原则,根据路网总体骨架,公交线路主要沿主、次干道布置,公交站点间距控制在500m左右,可使最大步行距离控制在250m左右。根据海口市交通总体规划,结合滨江新城规划布局,在联华国际仁邑小区北侧布置1处公交综合场站,公交综合场站用地将以地块图则的方式进行有效控制。6、静态交通

为适应未来机动车不断增加而带来的停车需求,根据用地性质、功能布局和建筑类型等因素进行停车场(库)的规划。对公众开放人流量较大的公园、广场以及商业、办公、文化设施等用地布置集中式社会公共停车场,并结合建筑设置地下停车库;在部分生活性道路断面设计上考虑设置停车带;居住区内部则根据配建指标设置地上或地下停车场(库)。停车指标应符合海口城市管理技术规定要求。具体配建指标如下:

配建公共停车场(库)停车位控制指标表

1、交通发展策略确定的控制地区的停车位配建指标按该策略的规定执行。

2、学校校门应考虑停车场,并设接送学生的缓冲空间。

3、批发交易市场是指生产资料市场和批发为主的其它交易市场。

4、客运码头、火车站、公交枢纽站、机场、医院、文娱中心、商场、酒店、大型居

住区及交通严格管制路段等地区,应设置2个以上出租车候客专用停车位。

5、建设工程配建的停车场(库)建成后不得改变使用性质。

6、停车场用地面积:小型汽车按25m2/每车位、自行车按1.5m2/每车位计算;停车

库建筑面积:小型汽车按35m2/每车位、自行车按1.8m2/每车位计算。

7、停车场(库)的出、入口不宜设在主干路上,可在次干路或支路上开设,距主干

路交叉口距离应大于70米,且应有单独的车行道。

8、机动车停车场(库)的服务半径,在城市中心地段一般不超过500米;在一般地

段不宜超过800米。

9、其它未涉及的大型设施的停车位配建标准应专题研究确定。

7、交叉口控制

根据交通需要,规划区内共设置了三处互通式立交,其中凤翔路和海榆东线高速公

路交汇处为现状立交,椰海大道与海榆东线高速公路交叉口立交正处于施工阶段,椰海大

道与滨江西路现状为分离式立交,规划按互通式立交控制,三处立交形式均为完全互通式

苜蓿叶形立体交叉;主干道与主干道,主干道与次干道平面交叉采用渠化+灯控形式,其

余道路交叉应视车流量情况来定是否需要灯控措施。各级道路交叉口应按下表规定控制视

距三角形。

各级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控制表

注:

8、道路竖向

道路竖向设计是本次控规一项重要内容,需要综合考虑规划区内的地形条件、用地功能、现状道路以及工程管线的布线要求等进行设计。道路标高的确定原则为:(1)满足国家道路纵坡设计规范要求;(2)尽量满足雨污水的自流排放;(3)适当考虑道路周边用地的功能和景观要求;(4)尽量与现状地形标高吻合以减少土方工程量,并考虑区内场地竖向设计中土方平衡问题。道路设计的最小纵坡0.2%,最大纵坡为0.87%。

六、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本次公共服务设施分市级和居住区级二级规划。市级公共设施主要为行政办公、商务办公、文化设施、商业金融、职业学院和市级医院等,为整个滨江新城和周边地区提供服务。用地主要沿新大洲大道东侧、椰海大道北侧、规划的行政中心和商业中区布置,形成本区域的公共服务中心区;于响水河、龙塘河交汇半岛处规划商贸居住混合用地,形成现代服务产业核心;沿滨江西路布置旅游休闲设施用地、旅馆业用地和商办混合用地,形成滨江公共休闲带。居住区级公共设施主要为中、小学校、医疗卫生所、社区商业服务、市场、社区服务中心(行政管理治安)等,按片区进行布置,为就近居民提供日常服务。形成“一带两心多点”的公共设施服务网络,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用地132.58hm2,其中市级119.83hm2,居住区级12.75hm2,人均公共设施用地14.73m2。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一览表

七、绿地系统规划

1、规划原则

(1)与自然协调的原则:充分利用现状地形地貌、水系、植被,在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基础上,构建人工与自然相协调的绿地系统。

(2)绿地共享的原则:绿地系统的布局考虑将建筑、广场、公共开放空间、带状绿地穿插布置形成网络,最大限度增加绿地的可达性、共享性。

2、规划布局

规划形成以南渡江江滩生态绿地为主体,沿河沿路带状绿地为纽带,城市公园为节点的绿地系统。

(1)公共绿地:规划公共绿地面积为103.9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为14.72%。公共绿地分为城市公园绿地、街头绿地等。规划城市公园3处,总面积约12.18公顷,分别为规划区中部行政中心和商业中心的公共中心区公园、东南侧滨江断桥纪念公园以及西南片居住区的街头公园。街头绿地主要指沿河、沿路的带状绿地,总面积为91.80公顷。

(2)生态绿地:规划郊野绿地108.31公顷,占规划总用地的13.29%。主要为沿南渡江滨江的湿地和滩地。规划结合地形以及根据南渡江的洪水位高程布局江边休闲绿地、广场等,并设置了少量休闲设施,以满足滨江休闲活动的需要。

八、环境保护规划

1、规划目标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加强生态保护,强化环境整治,合理利用环境容量,使规划区的环境质量达到国家规范标准要求,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2、规划原则和依据

(1)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

(2)与建设现代化城市相适应,不断提高城市环境质量,逐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生态良性循环。

(3)强化环境管理思想意识,加强执法力度,保障居民生活、工作的良好环境。

(4)严格控制影响城市环境的大气污染源和水污染源,实行排污总量控制,把无限污染源控制在有限的区域容量内,杜绝随意排放现象。

(5)以《海口市环境保护行动计划总报告》《海口市环境质量报告书》《海口市环保“十五”规划》《2005-2020海口市总体规划》为规划依据。

3、执行标准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

?《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GB12941-91)4、环境功能区划分

环境功能分区是实施城市环境分区管理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基础和前提。规划按照水、气、声三个环境要素,分别划分为不同的环境功能区,将国家对环境质量指标的要求体现于功能区中。

(1)水环境功能区划分

滨江新城水域划分为三类水体。即Ⅱ、Ⅲ、Ⅳ类水体:

?Ⅱ类水域:南渡江龙塘—米铺段。

?Ⅲ类水域:内部响水河、龙塘河等河流水系。

?Ⅳ类水域:排沟等排污沟渠。

(2)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分

滨江新城大气环境质量按《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中的一级标准执行。

(3)声环境功能区划分

环境噪声标准按照《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的规定标准,滨江新城按二类标准区进行控制,环境噪声昼间不超过60分贝,夜间不超过50分贝。

5、实施对策和措施

(1)大气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

?大力宣传大气污染防治法,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调整能源结构,在燃气管网覆盖范围内的企业,须优先使用管道燃气。

?普及使用民用液化气、天燃气,气化率达100%。

?搞好城市绿化工程,绿地指标要达到国家标准,应坚持绿化与城市各项建设同步进行。

(2)水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

?加速建设完善城市排水管网建设,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

?开展对河道综合整治工程,落实管理,全面改善水体环境。

?加强河流流域环境管理,禁止在河流沿岸倾倒废弃物。不得在河岸线设置排污口。(3)声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

?健全有关噪声法规,明确职能部门,严格执法,严肃管理。

?加强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创建噪声达标区,使环境噪声的污染防治从点和线的治理转向区域性治理。

?加强社会、商业、娱乐业、建筑施工等噪声的管理工作。

(4)固体废弃物控制对策和措施

?严禁有害废弃物向水体排放。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生活垃圾逐步实行袋装化,并向分类收集方向发展,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处理厂。

?加强建筑垃圾、医院垃圾的收集处理工作。

(5)用地环境保护

依法管理土地,合理使用土地,建立生态型土地利用方式。开发、保护、治理、管理并重,通过综合治理,使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使生态环境转入良性循环。

九、市政工程设施规划

1、给水工程

(1)给水现状

受地域和历史条件影响,海口市城市供水事业起步较晚,发展迟缓。琼山自来水总公司虽拥有日产20万m3的生产能力,但目前的实际日供水约为3.5万m3,最大日供水量为5万m3。为设计供水能力的1/4不到。造成供水能力不能发挥作用的原因是:1)目前供水管网范围内的用水人口远达不到水厂的设计人口数量。

2)由于资金短缺,灵山镇、美兰机场、桂林洋经济开发区、江东开发区等地区用周边地区的配水管道不完善,无法实现正常供水。

儒俊水厂概况:

1994年筹建以南渡江为水源的地表水水厂――儒俊水厂,属琼山自来水总公司管辖。设计生产规模为20万m3/d。同时与原海口市自来水公司合建取水水源地龙塘水源厂,1998年建成投产。主要供水区域为琼山区以及秀英区和龙华区部分地段,供水范围达42km2。

本次规划范围內用水由儒俊水厂供水。(2)规划依据:

《海口市供水规划(2007~2020)》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城市给水规划规范》(GB50282-98)

(3)规划原则

1) 水质保证原则,给水水源水质必须满足或者优于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规定的II类标准,为居民提供优质的生活用水,保障城镇居民身体健康,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

2) 水量保证原则。合理利用水资源,各水源能提供的水量必须可靠供水保证率必须达到95%以上。

3)供水安全性原则,供水系统必须安全可靠管网事故率低,并具有一定的抗震、防洪能力。

4)充分利用现状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给水工程设施,实施改造完善,统一规划供水系统,使整个系统安全、合理、经济。

(4)规划用水量估算

规划用水量预测参照国内一些城市用水指标,根据海口市的用水现状及水资源状况,参照《城市给水规划规范》,确定规划片区各类性质用地用水量指标及用水量如下表,考虑未预见水量和管道漏损按用水量之和的10%计算。

规划区域内的给水最高日用水量为6.84万m3/d。

(5)管网规划

给水管网沿规划道路铺设,为确保供水安全可靠,降低管网中水头损失,在主要供水区采用环状,部分采用树枝状相结合的供水管网。给水干管尽量布置在道路外侧,同时供水干管也不宜开口过多,还应考虑结合地下旁通式消防甩口,城市管网采用多水源环网系统,网中一般不考虑采用大型水塔等流量调节设施。高层建筑可自设地下贮水池,配置加压设备进行加压供水。

城市输配水干管在现状基础上结合规划道路及可能的建设次序进行布局。

给水管道跨越河流采用附设于桥梁架设方式,新桥梁设计时必须考虑附设的给水管道。

推广使用UPVC新型饮用水管材。

消防用水按同一时间内的火灾次数2次考虑,灭火用水量为25l/s,时间为2h,总用水量为180m3。室外消防为低压制,利用市政给水水压,在十字路及丁字路等处设置地上式消防栓,型号为SS100-1.0(一个DN100,两个DN65栓口),消防栓的保护半径不大于150m。

给水管网布置见(给水工程规划图)

2、排水工程规划

(1)排水现状

主城区共三座污水处理厂:现状白沙门污水处理厂,规模为60万m3/d,主要处理中心组团污水;新建长流污水处理厂,规模为15万m3/d,主要处理长流组团污水;新建江东污水处理厂,规模为15万m3/d,处理江东组团污水,以上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规模达90万m3/d。

本次规划范围内,除了村庄,基本为未开发用地,现状排水管道主要为琼州大道和在建的滨江西路的排水系统,排水系统不完善。

(2)规划依据

《海口市供水规划(2007~2020)》

《城市排水规划规范》(GB318-2000)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3)规划原则

根据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因地制宜、分期实施的要求,合理编制雨水、污水排水规划,力争用较少的投资达到较好的效果。根椐以上目标,提出以下雨、污水排放处理的规划原则。

A、根据自然条件和排水工程现状,合理确定排水体制。

B、积极治理城市污水,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水对受纳水体的污染。

C、综合考虑污水系统总体布局,合理确定污水提升泵站位置和雨水出水口位置。

D、带有病毒、细菌的医院污水必须先经消毒处理,才允许排入城市下水道。

(4)排水体制

采用雨、污分流制,规划新建城市污水管道专门收集污水,将污水送至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渠。

(5)污水工程规划

(1)污水量预测

规划片区内地用地性质主要是以生活污水为主,规划片区的污水收集系统完善后,污水量的计算按给水用量的80%计,则片区内最高日污水量约为5.47万m3/d。

(2)污水管道规划

结合地形地势,尽量保证片区内污水都能靠重力流顺利排放,减少污水提升泵的数量和规模,污水管布置尽量满足以下原则:

A:污水管管径的计算按最高日最高时污水量计算。

B:市政污水管道的最小管径取d400。

C:污水管道在规划道路下按东、南侧布置,道路红线为40m或40m以下的单侧布管,道路红线大于40m采用双侧布管。

D:在竖向布置上,污水干管位于雨水管之下。

污水管道布置见污水工程规划图。

(3)污水管道管径小于或等于d600,推荐采用HDPE双壁波纹承插排水管,管径大于d600,推荐采用钢筋砼承插排水管。

(6)雨水工程规划

(1) 雨水流量计算公式:

Q=ΨqF(L/s)

其中:

Ψ-径流系数,在本次雨水管径计算中,Ψ值取0.6;

F-汇水面积,单位:ha;

q-暴雨强度,单位:L/s,ha。

暴雨强度计算采用暴雨强度公式:

Q=2338(1+0.41gp)/(t+9)0.65(L/s.ha)

其中:P-重现期,取1年;t-集水时间。

(2) 雨水管道布置

充分利用地形地势条件,依就近靠重力排入管网或水体的原则,同时遵循以下要求:A.根据地形、道路坡向、雨水干管及水体(或排洪沟)的位置来布置雨水管道就近排放。

B.雨水管道的覆土深度应尽量控制在0.7-1.3左右,覆土不足的管段需作加固处理。

C. 雨水管道的最小坡度不低于规范要求的最小坡度。

(3)雨水管道管径小于或等于d600,推荐采用HDPE双壁波纹承插排水管,管径大于d600,推荐采用钢筋砼承插排水管。

雨水管道布置见雨水工程规划图。

3、电力工程规划

(1)负荷预测采用用地负荷密度指标法计算:

本规划区电力负荷预测统计表

故本规划区的远期最大用电负荷,约为64.64MW。

(2)电力网络规划

?110KV变电站规划

根据以上的电力负荷预测的分析,本规划区未来发展建设的用电需求将达到64.64MV A。远期为满足本规划区和周边地区的用电需求,将对凤翔110KV变电站进行扩容,使其主变容量达到3X40MV A,并在本规划内选址规划建设一座滨江西110KV变电站(暂名)。规划近期主变容量为2X40MV A,远期主变容量为3X40MV A,该变电站规划占地面积0.38公顷。

?10KV开闭所规划

滨江新城在规划范围内设置2个10KV开闭所,配电网的主干线通过开闭所、线路分段分支设备,形成环状网络,以便在计划检修或事故情况下转供部分负荷,缩小停电范围。开闭所的最大转供容量不大于15000KV A,开闭所设置在道路侧的绿化带上,每座开闭所占地面积50m2,开闭所设置数量与位置见《电力工程规划图》。

(3)线路规划

?220、110KV线路规划

穿越本规划区内的220KV、110KV线路近期采用架空线路敷设方式;220KV走廊宽度(按单杆单回水平排列或单杆多回垂直排列)为40m;110KV走廊宽度(按单杆单回水平排列或单杆多回垂直排列)为15-30m。远期线路沿原路由改为电缆敷设方式,跨越南渡江段规划为水底电缆敷设。

?10KV线路规划原则

滨江新城用户电源部分直接引自滨江西110KV变电站,部分用户电源引自就近的10KV开闭所。10KV配电网电缆线路沿市区道路边侧敷设,原则上道路的东侧或南侧为电力线路通道走廊。4、电信工程规划

(1)电信业务量预测

根据滨江新城远期规划人口规模9万人,按局号普及率至2020年达到60线/每百人计算,则本规划区远期规划电话用户为5.4万户。

(2)电信设施布置

根据滨江新城的开发情况,规划将建设两座电信支局,每座支局规划容量为3万门,可以满足远期本规划区以及周边的用户需求。

(3)通信管网规划

滨江新城电信管道规划按三网合一和接入网规划考虑,管道孔同时考虑了市话业务、有线电视、互联网及备用等需要。光纤主干线主要沿快速路、主干道西、北侧采用地埋铺设,另外在新建的道路西、北侧均预留电信管道的管孔。

(4)邮政规划

根据规划人口和邮政局所设置标准,滨江新城规划邮政支局服务半径按0.6~1.2km设置,并结合各地块人口密度的情况,规划建设2个邮政支局,每个支局服务人口5万人,可以满足本片区开发建设的需求。结合电信局所规划,建设邮政服务网点,提高邮政自动化水平。

5、燃气工程规划

(1)用气量预测

本规划区人口为90000人,规划区域用气主要对象为居民生活用气量、商业用气量,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用气量还应包括少量燃气空调用气量。规划区内近期居民生活用气耗热指标为:3000MJ/人.年;其他用气量可按一定的比例来计算。

(2)技术参数选择

天然气热值:35.53MJ/标m3

用气不均匀系数:月高锋系数Ky取1.2;日高峰系数Kr取1.2;小时高峰系数Ks 取2.5;

居民用气量根据用户数和用气指标进行预测与计算,商业用气量,燃气空调及不可预见用气量可按在总用气量所占的比例来计算,其中日用气量与小时用气量的计算采用不均

匀系数法计算。计算结果如下:

燃气年耗热量预测一览表

(3)用气量估算

根据以上参数及计算结果得出规划区内天然气年用量Q;计算月平均日用气量Q

y

;燃

气计算流量Q

j

。计算如下:

Q=4428×105/35.53=12462707m3/a;

Qy=(7599211/365)*1.2+(4863496/365)=38307m3/d;

Qj=(38307/24)*1.2*2.5=4788m3/h;

综上所述,规划区远期燃气年用量为12462707m3/a;计算月平均日用气量为38307m3/d;燃气高峰小时用量为4788m3/h。

(4)燃气管网压力级制及供应方式

市燃气管道采用中压一级系统,远期管网设计压力为0.4MPa,工作压力为0.3MPa,末端压力为0.20MPa。低压管网压力<0.01Mpa。规划区内随主要道路建设同时铺设中压燃气管网,中压燃气进入各类用户前可设用户箱式调压站或专用调压站,再经庭院或街区低压管网进入用户计量后使用。

(5)管网布置、供气方式及使用管材

规划内区管道设计和施工按照远期需求,统一规划,分期建设。规划在燃气管道建设初期,因其供气规模不大,在道路路网系统尚不完善的情况下,燃气管道可采用以枝状管道布置为主的方式向规划区的各用户供气。当供气达到一定规模时,逐步将枝状网管道改造、建设成环网状供气管道向用气单位和居民供气,以提高城区供气的安全可靠性。

天然气管道设计和施工结合道路规划建设同步进行,并安排在道路人行道下,尽量避免在机动车道下敷设。敷设路径详见燃气工程规划平面图,图中所标管径仅供参考。

(6)管材及管道敷设

?管材选择

天然气管道采用无缝钢管,直埋敷设,尽量避开交通干线和繁华街道,禁止沿高压电线走廓、电缆沟道和在建建筑物、易燃易爆及腐蚀性液体堆场下敷设燃气管道。

?管线敷设

规划区的干管原则上布置在道路两侧的人行道下,采取直埋敷设,覆土厚度要求:车行道下不小于0.8m,非车行道下不小于0.6m。与其他地下工程管线的水平及垂直净距应满足《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的相关要求。

6、管线综合规划

(1)工程管线布置方式

新建的工程管线统一按以下方式布置:

?给水管道布置在道路东、南侧;

?污水管道布置在道路东、南侧;

?雨水管道布置在道路西、北侧或道路中央(道路宽度小于≤20m),

?电力线路布置在道路东、南侧;

?电信线路布置在道路的西、北侧;

?燃气管道布置在道路的西、北侧;

红线宽度大于40m的道路两侧均要求布置各类管线(当道路一侧无建设用地时除外)。(2)管线布置次序

工程管线在道路下面的规划位置宜相对固定,管线的布置尽量与道路或建筑红线平行。管线水平方向布置顺序为:自道路红线向道路中线方向依次为电力管线、电信管线、燃气管线、给水管线、污水管线、雨水管线。

在满足路面上的荷载、管道强度、覆土深度要求条件下,将给水、电力、电信等管线在排水管线以上穿过。各种工程管线交叉时,自地表面向下排列的顺序为:电力管线、电信管线、燃气管道、给水管线、雨水管线、污水管线。各种管线在车行道路下的覆土深度不小于0.7m。

(3)各种管线的最小水平、垂直净距

1) 给水管道与污水、雨水、燃气管道的水平净距必须大于1.5m,当给水管道与污水、雨水管道交叉时给水管道必须位于污水、雨水管道之上而且垂直净距要大于0.25m;与电力、电信管道的水平净距必须大于1.5m,垂直净距必须大于0.5m。

2) 污水管道与给水、雨水、燃气、电力、电信管道的水平净距要大于1.5m;与建筑物的水平净距不小于2.5m。污水管道与给水管道交叉时,污水管道必须位于给水管道下方,且垂直净距不小于0.25m。污水管道与电力、电信管道的垂直净距不小于0.5m。

3) 雨水管道与其它管道的最小水平净距、垂直净距同污水管道。

4) 电力管道与其它给水、污水、雨水、燃气、电信管道的水平净距不小于1.0m;垂直净距不小于0.5m。

5) 电信管道与其它管道的水平净距、垂直净距同电力管道。

6) 中低压燃气管道与其它管道的最小水平净距不小于1.0m,与给水、污水、雨水、燃气管道的垂直净距不小于0.15m,与电力、电信管道的垂直净距不小于0.5m。

(4)工程管线竖向布置

当工程管线竖向位置发生矛盾时,宜按下列规定处理:

1) 压力管线让重力自流管线;

2) 可弯曲管线让不易弯曲管线;

3) 分支管线让主干管线;

4) 小管径管线让大管径管线。

7、环卫设施规划

(1)生活垃圾转运站

?生活垃圾转运量计算

Q=δnq/1000=1.4×90000人×1.5/人.d/1000=189t/d

式中Q——转运站生活垃圾的日转运量(t/d);

n——服务区域内居住人口数,本区域为90000人;

q——服务区域内生活垃圾人均日产量(kg/人.d)按当地实际资料采用,若无资料时,一般可采用0.8~1.8kg/人.d,本区域取1.5kg/人.d;

δ——生活垃圾产量变化系统按当地实际资料采用,若无资料时,一般可采用1.3~

1.4,本区域取1.4。

?垃圾转运站设置

根据本区域生活垃圾转运量及用地情况,规划于本规划区北部和南部共设置两个转运量为100t/d的生活垃圾转运站。其中北部垃圾转运站可利用原凤翔垃圾转运站设施(100t/d)重新就近建设。每个垃圾转运站的用地为300㎡,服务半径不超过2km。(2)垃圾收集点

按服务半径不大于70米设置,可根据实际情况放置垃圾容器或建造垃圾容器间;市场、商业中心、公交综合场站等产生垃圾量较大的设施附近应有单独设置生活垃圾收集点。(3)废物箱

在道路两侧以及各类交通客运设施,公共设施,广场,社会停车场等出入口附近应设置废物箱,沿商业街间距在25~50米间,一般道路设置间距在80~100米间。行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方式应与分类处理方式相适应。

(4)公共厕所

公共厕所设置按流动人口密集的街道、商业闹市区道路、公共场所和居住区每隔400~600米设1座公共厕所,一般街道应每隔500米-800米设1座公共厕所。城市公共厕所宜以独立式和附建式公共厕所为主、活动式公共厕所为辅。每处建筑面积宜为80~120㎡。

十、综合防灾规划

本区域内主要把抗震、消防、人防和防洪四方面的作为防灾重点, 重视对重要防灾设施(医疗、交通、给水、供电、通信等)的保护工作,建立和完善城市综合减灾系统,确保综合防灾安全。

1、抗震工程规划

(1)基本情况

按1990年版《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标示,本区地震烈度为八度区,属于应设防的地震等级。

马袅—铺前断裂及海口—云龙断裂分别呈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穿越本规划区。由于目前尚无断裂带准确定位资料,因此,本规划地震断裂带的定位和防范措施仍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

(2)规划措施:

?所有的工程,必须达到抗震设防要求,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降低地震断裂带两侧地块的建筑密度和开发强度,提高该地段的城市路网密度,有利于震时就近疏散和紧急避难场所的建设。

?规划区的主次干道为主要抗震救灾通道,必须保证道路的通畅、安全。

?利用公共绿地、广场、学校运动场等公共设施作为震时疏散空地,保证每人有1平方米以上的震时疏散空地。

2、消防工程规划

(1)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93)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

(2)指导思想:消防的中心任务,是积极预防火灾发生,并做好灭火准备,一旦发生火灾,能够及时予以控制和扑灭,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损失。

(3)规划原则:“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原则。

(4)规划目标:通过本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完善消防基础设施。提高规划区抗御火灾的能力和全民的消防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造成的损失。

(5)消防工程规划

?规划将海口市公安局琼山消防大队迁入椰海大道南侧(疾控中心隔椰海大道对面),布局标准消防站一座,结合该单位部分居住用地合并设置,共规划消防用地9784平方米。

?消防用水按同一时间内的火灾次数2次考虑,灭火用水量为25升/秒,时间为两小时,总用水量为180立方米。室外消防为低压制,利用市政给水水压,在十字路及丁字路等处设置地上式消防栓,型号为SS100-1.0(一个DN100,两个DN65栓口),消防栓的保护半径不大于150m。两栓间距不大于120米。

?酒店、学校等公共建筑各自设置独立的室内消防系统,包括室内消防栓系统、自动喷淋系统、水喷雾系统等。住宅根据规划片区或开发期的不同阶段同步设置独立的消防系统。

?消防通道规划:消防通道净宽不小于4米;为保证平时和灭火时的车辆都能畅通,规划道路应成环形。

3、人防工程规划

(1)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认真贯彻人防工作“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十二字方针,贯彻与经济建设大力协调发展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原则,把人防建设切实纳入城市规划之中,使人防建设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相协调,使人防建设既能为城市经济建设服务,又能提高城市综合发展能力和战时整体防护能力。

(2)人防基础设施建设要求

?人口和建筑密度:合理的确定规划区人口和用地规模,防止人口过于集中而造成战时对人员的疏散、隐蔽、供应救助的困难。

?疏散道路:完善城市交通网络系统,确保战时疏散人员和救护工作顺利开展,控制沿街建筑后退道路红线宽度,控制高层建筑,以保证战时人员疏散及消防抢险通行。

?绿化带与广场:增设城市绿化带、广场、停车场,可作为战时遭受空袭后人员的疏散场地,对已规划绿地和广场,必须按规划实施和保留,不能挪为它用。

?城市基础设施:为保证战时供电、供水、通信等生命线工程安全,生命线工程可结合道路统一规划设计。

(3)人防工程规划

?大力开展人防知识教育,增强国防观念。

04柘皋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上版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城镇发展战略..................................................................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区域协调............................................................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镇域现状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镇域空间管制....................................................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镇域空间布局....................................................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镇域村庄布点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镇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镇域综合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镇域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镇区综合现状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镇区综合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绿地与景观风貌控制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雨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供电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通信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有线电视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燃气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环境卫生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章综合防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防洪排涝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消防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抗震防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人防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八章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九章近期建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章总体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

《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 [规划范围] 市域面积约11000平方公里,包括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市域要形成“一区、两翼、多支点”的城镇空间结构。 [市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预计到2015年,全市常住总人口约820万人,城镇人口约47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58%。 预计到2020年,全市常住总人口约850万人,城镇人口约536万人,城镇化水平达63%。 预计到2030年,全市常住总人口约920万人,城镇人口约65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71%。 根据划分原则,将空间类型区划分为:优先发展区、引导发展区、控制发展区、生态保护区。 ●晋江 优先发展区:包括中心城区、城镇密集区。中心城区主要由青阳、梅岭、西园、罗山、新塘、灵源六街道组成,城镇密集区包括晋北组团(池店、磁灶)、晋西组团(安海镇、内坑镇、东石镇)和晋南组团(金井镇、深沪镇、英林镇、龙湖镇)。 生态保护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址自然保护区、晋江坫头海滨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海岸带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石狮 优先发展区:包括主城区和三个重点发展节点城镇。主城区由城市中心区和滨海组团组成,三个重点发展节点镇是指北部的蚶江镇、东北部的祥芝镇、鸿山镇、锦尚镇和东南部的永宁镇。

生态保护区:宝盖山森林公园、永宁黄金海岸度假区、灵秀山省级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海岸带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惠安 优先发展区:包括中心城区、三大次中心城区。中心城区主要由螺城、螺阳两镇组成,三大次中心城区是指洛秀、斗尾、崇武三个次中心城区。 生态保护区:惠女水库、陈田水库、锦芳水库、菱溪水库、眉山水库和洛阳江、黄塘溪等水源保护区,崇武海滨森林公园、文笔山森林公园、科山省级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洛阳江沿岸、海岸带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南安 优先发展区:包括市区和三个次中心、六大片中心。市区包括城南、城北、城东、城西四个组团;三个次中心为水头镇、官桥镇、石井镇;六个片中心为洪濑镇、诗山镇、丰州镇、英都镇、仑苍镇。 生态保护区:美林水厂一级保护区、南安森林公园、五台山森林公园、康美雪峰森林公园、灵应省级森林公园、罗山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东西溪沿岸区域、海岸带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安溪 引导发展区:包括主城区、辅城区、三个重点中心镇。主城区由中心组团、东翼组团、西翼组团三大组团,辅城区为官桥、龙美、龙门三大组团,三个重点中心镇为湖头镇、蓬莱镇、长坑镇。 生态保护区:凤山省级森林公园、云中山自然保护区和县城关水厂水源保护区、清水岩风景名胜区、凤冠山、龙门、骑虎岩、阆苑岩、清风洞、泰山岩、晋江源、官桥犀山等县级森林公园和白濑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西溪沿岸区域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海口市琼山区云龙镇总体规划(2013-2030)

《海口市琼山区云龙镇总体规划(2013-2030)》规划简介 一、区域位置 云龙镇位处海口市中北部,东与美兰区演丰镇接壤,南与红旗镇为邻,西隔南渡江与龙塘镇相望,北接美兰区灵山镇,并与海口美兰机场接壤。 二、规划范围 1、镇域规划范围 镇域为云龙镇行政管辖范围,规划用地面积为96.01平方公里。 2、镇区建设范围 东至儒来村,南沿着云龙水库北岸,西以永三公路,北到云龙产业园北侧,规划用地面积为12.94平方公里,其中云龙镇区面积为7.45平方公里,云龙产业园面积为5.49平方公里。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海南省新型城镇化示范镇、海口市的首善之镇。到规划期末,云龙镇是海口市中部具有较强带动辐射作用的卫星镇。表现为产业特色突出,镇域特色鲜明,设施配套完善等,城镇具有较强辐射聚集效应。镇区以较大动力带动各片区、中心村、基层村的经济快速发展。全镇域范围内城乡公共设施完善配置、城乡基础设施全覆盖及居民点生活环境优美。 四、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村镇规模结构本着“发展区域中心镇、城镇区中心,促进人口向城镇经济发达区域集中,完善规模结构”的基本思想,制定2030年镇域村镇体系规模结构为“1城镇区、5农村社区及2基层村”。 五、镇域空间结构规划 规划构筑“一江二溪一园”的生态格局和“一心二轴四区”的空间结构。 1、生态格局:一江指南渡江水土保持带;二溪包括三十六曲溪生态景观带和云龙溪环境景观带;一园为陶公山森林公园,是海南第一风水福地。 2、功能结构:一心指城镇综合服务中心;两轴的交通发展轴,即海榆东线和、云定公路和云美公路,是镇区建设发展方向的重要引力,是城镇建设重要发展轴;四区包括经济产业区、文化教育旅游区、滨江生态旅游观光区和生态高效农业区。

婺源县镇头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发展目标和规划期限 1.1 规划任务背景 1.1.1 镇头镇位于江西省婺源县西部,在建景婺高速公路沿线,与赋春、许村、珍珠山及景德镇接壤,距县城57公里。全镇下辖5个行政村,境内面积86平方公里。 1.1.2 现镇头镇镇区规模小,缺少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无统一系统的规划,因而不能满足镇头镇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1.3 镇头镇薄弱的基础设施现状,严重制约了镇区的发展,越来越不能满足富裕起来的农民向往新生活的强烈要求,因此,规划好镇区的建设发展方向,完善基础设施的配套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1.2 规划指导思想 1.2.1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推进两个根本转变,切实深化各项改革,使改革与创新成为推动镇头镇各项事业增长的强大动力。 1.2.2 从政策导向宏观经济入手,寻求镇头镇镇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机遇,合理确定镇头镇的发展目标和规模。 1.2.3 依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规,镇头镇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势态,合理安排各项建设用地。 1.2.4 充分利用镇域内的自然资源,加快镇头镇的矿产、竹木、农业等资源开发,加速其工业、农业的产业化进程,使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 1.2.5 合理配置镇区的土地资源,以最佳镇区空间结构为导向,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加强镇域生态环境保护,做到经济、社会、环境三统一,促进镇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2.6 依据镇头镇的区位条件,进一步协调和优化村镇体系,明确村镇结构和层次,根据镇域发展条件和资源分布状况,确定产业布局与发展方

向。 1.2.7 加快镇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与建设,依托景婺高速公路,进一步完善镇区的交通网络系统,以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1.2.8 协调与合理安排镇区建设的顺序,切实保障规划的可操作性和良好的适应性。 1.3 规划原则 1.3.1 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事业,使各项建设合理分布和协调发展。 1.3.2 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充分挖掘原有村镇用地潜力,严格控制占用耕地。 1.3.3 从实际出发,科学预测发展需要,确定各项标准,合理利用现有设施,逐步改造完善。 1.3.4 远近期相结合,以近期为主,提高近期规划的完整性和对远期发展的适应性。 1.3.5 保护环境,防治污染,消除公害,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1.3.6 结合自然条件、名胜古迹和传统特色,创造优美协调,具有现代乡土风格的村镇景观。 1.4 规划依据 1.4.1《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1991年第14号令发布) 1.4.2《江西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1.4.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标《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 1.4.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1.4.5 镇头镇党委、人民政府对本次规划的指导意见 1.4.6《婺源县总体规划》 1.4.7 镇头镇镇域1∶10000地形图及镇区1∶1000实测地形图

02-安海施工图说明书(总体)

说明书 一、任务依据及测设经过 安海镇地处晋江市西南部,是晋江市南北发展的重要节点,是以生产服装、食品和商贸为主导的城镇。但安海镇内区域交通干线尚未贯通,镇区对外联系不便,且区内道路功能混乱,造成不同性质的交通流空间上分布的混乱,特别是缺乏对外交通的合理疏导通道。本项目的建设,对改善区域内交通状况,适应未来交通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本项目今后与快速通道英林连接线连接,形成快速路交通网络,向北经龙狮路延伸至石狮,贯通滨海组团,形成滨海组团英林镇、龙湖镇与石狮市之间的便捷通道。所以,它的建成是实现晋江市“对外交通快速化、境内交通网络化”总目标的需要。 本项目起点位于安海镇南环公路(县道X320)与乡道Y118交叉口的东侧(起点桩号K0+000),往南经庄头村,在庄头小学东侧与庄坑公路(乡道Y117)相交后,路线转向东南,经前蔡村、前林村、窑前村,在窑前村与坑边村的交界处与石东路(县道X325)相交,再经坑边村、联邦印染厂东侧止于赤店村西侧乡道Y126上(终点桩号K5+499.403)。路线全长5.499公里。 图1-1 项目地理位置图(一)任务依据 (1)2009年12月28日,晋江市公路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下达的“中标通知书”; (2)晋江市公路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与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签署的《晋江市快速通道安海东连接线勘察设计合同》; (3)2010年3月26日,安海镇人民政府《晋江市快速通道安海东连接线初设方案协调会会议纪要》; (4)2010年5月11日,晋江市交通局《关于快速通道安海东连接线与东石连接线路线交叉设计方案研讨会议纪要》(晋交[2010] 120号); (5)2010年7月22日,安海镇人民政府《安海镇人民政府关于晋江市快速通道安海东连接线协调会会议纪要》; (6)2010年7月27日,晋江市交通局《晋江市交通局关于快速通道安海东连接线工程初步设计审查会议纪要》(晋交[2010] 179号); (7)晋江市交通局的有关文件和指示精神。 (8)建设部、交通部颁《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2002年)。 (9)交通部部颁技术标准和规范、规程。 (二)测设经过 1、准备工作 2010年1月5日~1月20日,我院积极做好外业的各项准备工作,其内容包括:召开各专业设计人员会议,明确其任务及组内分工;明确推荐线位,优化平面设计参数,使线形连续均衡。线位优化完成后,送分院领导及质量部审查。根据审查意见及时作了优化调整,并提供给各专业组;编制勘察设计工作计划;明确测设人员岗位职责;准备外业设备等。 2、测设简况 2010年1月中旬,本项目路线平纵面设计报送分院质量部审查,经确认后,1月21日~2月6日,项目组进晋江工地开始现场踏勘,并走访晋江市规划局、国土局、环保局、水利局、气象局、新奥燃气公司、自来水公司、污水处理厂、电力局、电信局、广电局、市政园林局、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等部门,获取各项规划资料及沟通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走访安海镇人民政府、安海镇污水处理中心、安海镇自来水厂、安海镇广电站等部门获取地方资料和要求。 2月23日,项目组再次进场,进行外业调查。 3月24日,安海镇人民政府张文节镇长主持召开晋江市快速通道安海东连接线初步设计协调

南通港闸区高铁新城陈桥片区概念性规划设计项目编制要求

南通市港闸区高铁新城陈桥片区概念性规划设计项目编制要求 一、项目背景及目的 南通市港闸区位于南通市城区北翼,是南通重要的现代工业基地和外资集聚高地,也是南通中心城沿江北拓的重要功能板块,随着宁启铁路的建成通车,以及在建的沪通铁路,未来的港闸区依托南通站、南通西站的区位交通优势将显著提高。同时,港闸区在经历了前期产业快速发展阶段后,也面临着城市综合功能提升的发展诉求,北翼新城、五水商圈的崛起为地区的转型已经升级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 基于此,陈桥地区作为港闸区对接南通西站的桥头堡,成为承接西站辐射的核心功能地区,特开展本次概念性规划设计研究工作,以期对该地区的发展方向进行重新审视研判,打造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功能节点,明确后续发展功能及导向。 二、项目范围 本次概念规划设计范围 为东至城北大道,南至 通扬运河-城北大道,西 至九圩港,北至沪陕高 速,面积约14.6平方公 里。 三、项目内容 1、背景认知 对区位、交通、产业的 上位规划、相关规划等背景情况进行梳理总结。 2、资源禀赋分析 从现状用地、开发动态、产业用地绩效、公共设施服务、综合交通支撑、滨水生态环境、市政廊道等多维视角分析基地近年来现状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本项目发展的潜力和限制条件,从区域层面和经济发展导向分析确定项目的核心资

源和关键发展要素,作为支撑后续发展策略的依据。此外,包括资料收集和整理、现场踏勘等。 资料收集和整理:上位规划、既有规划、各专项规划、“十三五”规划梳理以及相关政策研读等。 现状踏勘:用地现状、产业发展、空间结构、生态绿化、公共服务、道路交通、重大市政设施的调研。 3、发展战略和功能定位 基于南通市经济、社会演进特征和发展策略,结合案例,综合分析本规划区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确定地区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提出地区发展总体定位。 4、空间结构及用地布局 落实目标理念,明确基地内空间结构及用地布局(控详层面),基于用地布局方案,合理确定基地内用地规模结构。 5、开发容量 协调规划区域与其它城市组团间的空间关系,建立区域协同、弹性高效的空间结构,明确开发强度和建筑高度。 6、生态环境 梳理基地内水系和绿地网络,以有利于环境塑造、有利于土地升值、有利于管理操作为目的,明确合理的生态空间结构。 7、综合交通 结合沿江、沿海发展战略和沿海大通道建设,重点研究地铁站点、静态交通等,建立符合区域特征的综合交通体系;关注公共交通的总体布局。 8、公共空间与整体空间意向 构建合理的公共空间网络体系,明确公园绿道格局。对景观性道路、城市重要干道的道路空间、道路两侧景观、道路对景等提出设计控制要求。确定空间景观结构,提出景观风貌分区及特色,对区内主要轴线、节点、高度分区、特色区域进行综合分析,优化地区天际线,统一地区建设风貌。 9、规划实施保障与分期开发建议 梳理已建、已批和未利用地,充分考虑项目的近、远期发展需求,确定空间发展时序,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政策建议。

汤口镇总体规划说明(1)

汤口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1.1现状概况及基本特征解读 1.1.1现状概况 汤口镇位于驰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名胜区南大门,是全国重点镇、省、市综合改革试点镇、中心镇和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为副县级建制镇。 汤口镇位于黄山风景名胜区南麓,205国道和103省道交汇地带,东接徽州区,南临休宁县,西接黟县和休宁县,北依黄山风景名胜区和焦村镇。东南距上海510 km,距南京321km,距杭州310km,西南距景德镇310 km;距市政府所在地屯溪73km,距黄山区(甘棠镇)46km,距黄山风景名胜区南大门仅1km。 汤口镇总面积129平方公里,辖6个村,截止到2005年9月13日,全镇常住总人口为11832人。3348户。境内山峦叠嶂,植被丰茂,森林覆盖率达93.4%。 2005年底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2.5亿元,比上年增长12%;财政收入完成2632.9万元,占全年任务的100.1%,同比增长15.3%;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3889元,比上年增加409元。全镇农业增加值865.16万元,同比增加26%。茶叶总产量105吨,同比增长5%,总产值400多万元,同比增长20%。翡翠谷、九龙瀑、凤凰源、黄山野生猴谷四景点共接待中外游客63万人次,宾馆、酒店及旅行社等接待游客超过70万人次,比可比年份2002年分别增长66%和52%。 1.1.2基本特征 (1)汤口镇位于黄山风景名胜区南麓,是黄山风景名胜区的南大门; (2)镇域内拥有黄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低山游览景区(翡翠谷、九龙瀑、凤凰源、黄山野生猴谷)与黄山风景名胜区中、高山游览景区相辅相成; (3)黄山风景名胜区行政管理机构所在地,黄山风景名胜区的二级旅游接待服务基地、旅游交通换乘中心; (4)在黄山风景名胜区缓冲带内的五镇一场之中汤口镇为黄山第一旅游重镇,旅游经济及旅游产业快速增长; (7)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呈线型组团,长藤结瓜,建设用地空间狭长; (8)汤口镇区旧城更新、寨西新区拓展,环境容量有限; 1.2上一轮总体规划的回顾与评判 1.2.1值得借鉴之处 上一轮汤口镇总体规划(1996-2010年)编制于1996年,在依据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汤口镇规划建设作了综合部署,有效指导了汤口镇的发展。用历史观点来评判,上一轮总体规划在许多方面至今可借鉴。 (1)提出的“遵循黄山市总体规划和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正确处理风景区保护开发与汤口镇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使汤口镇的社会经济在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良的自然景观的前提下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指导思想仍有指导意义 (2)镇村居民点规划布局,重点发展镇区(汤口和寨西),合理发展中心村,逐步缩并自然村(村民小组),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思想基本一致,反映了上一轮总体规划在镇村居民点规划布局的前瞻性,对今后汤口镇新农村布点规划具有借鉴意义。 (3)"控制汤口,发展寨西",把汤口重点作为一种自然和人文景观来开发,使汤口成为黄山风景名胜区一处重要的景观区域的规划目标难能可贵。 1.2.2不足之处 (1)对黄山汤口镇地域内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价值认识有一定的局限,对旅游资源没有完整地建构科学保护体系,在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上,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协调、统筹发展方面存在不足。 (2)由于缺少汤口镇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层面的研究,在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上也就不可能没建立起与黄山风景名胜区相衔接的、明确的目标体系,包括宏观目标、分项目标和分期目标。 (3)对汤口镇作为黄山风景名胜区的缓冲区,其所承担的对黄山生态环境保护价值认识有一定局限性,对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城镇很难作出相应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4)1996年编制汤口镇总体规划时期,城镇规划区范围内的空间管治规划理论和实践均在摸索阶段,虽然当时有的城市已有探索,但汤口镇的总体规划没有编制规划区范围内的空间管治规划,也就不可能将汤口镇发展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发展紧密结合,制定出汤口镇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发展相适应的空间管治规划政策。

新郑市龙湖镇总体规划

新郑市龙湖镇总体规划 快速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建设为小城镇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位于都市区外围的小城镇,既是大城市区域化格局下的重要节点,也是更大区域范围内轴线生长的承接点。对于此类小城镇,规划预测其未来发展时,需从区域层面复杂和快速变化的条件着眼统筹考虑。 龙湖镇概括 位置:隶属新郑市,位于新郑市北部、东临孟庄镇,西接新密市界,南依郭店镇,北靠郑州市郊区。距郑州市区11公里,距新郑机场18公里。 总面积:97平方公里,镇区面积:19平方公里 地貌:地处伏牛山余脉,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全境为小丘陵岗地,属北温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 人口:全镇7.05万人/ 镇区308万人 交通:郑新公路、107国道纵横南北,袁张公路、郑州西南绕城高速公路横穿东西。 发展方向:文化教育、休闲度假和高科技工业 规划:东部为农业生产区,中部镇区为综合经济区,西部为工矿建材、林果区村镇体系:中心镇—中心村—行政村三级结构(以经济发展、功能分区分析)建设规划:近期以中山路为中心,建设成一条带状城市中心,远期以泰山路为中心发展。 工业区(工业用地):

A.轻度污染的大型工业企业。西南区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且在镇区下风向。 在与生活区交接部位设置生态防护带。 B.北部混合区。西侧距后湖水库近,严禁布置污染工业项目。东侧临近生活区, 宜安排无污染或轻度污染工业 C.孙庄东北混合区。生活区附近,布置高效益、低污染的工业 仓储用地:后湖水库东岸,紧靠工业区,便于使用 发展目标、产业体系、发展空间和交通设施 与周边区域的相互关系分析 2.1与郑州市中心城区的关系:龙湖镇与郑州市中心城区仅一条高速之隔,距中心区的距离只有25公里,通过横贯龙湖镇境内的107国道可以直通郑州市区。由于特殊的地缘关系,龙湖镇受郑州市中心城区的影响较其他城镇更为深刻。2.1.1郑州市中心城区对龙湖镇的辐射带动作用 1)经济辐射郑州市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是龙湖镇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通过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要素的流动和转移,以及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提高了龙湖镇的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龙湖镇在同类城镇

海口市区域分析与规划[精品文档]

海口市区域分析 摘要:区域是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离不开的载体。区域分析是区域规划的前提,其意义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背景特征及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以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经济,有效地利用资源,合理配置生产力和城镇居民点,使各项建设在地域分布上综合协调,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顺利地进行地区开发和建设。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站在新的发展高度上,对海口进行有效合理的区域分析,这对为海口社会经济建设总体战略部署提供决策依据,充分发挥已有发展优势、挖掘潜在发展优势以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海口市区域分析国际旅游岛产业结构主导产业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口市地处热带滨海,热带资源呈现多样性,富于海滨自然特色风光景观。气候宜人的海口市作为国际旅游岛海南省的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交通邮电枢纽。“十一五”时期,海口市紧紧抓住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大机遇,有效应对了一系列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既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又夯实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当前发展形势下,一方面,在新的“十二五”规划的指导下,海口站在崭新的历史起点,处于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全球经济的发展,技术创新和产业转移的加快,经济发展孕育的新突破,这都将有利于海口市进一步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另一方面,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国际外需环境日趋复杂,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难度加大,以及存在着的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等都不利于海口市又快又好的发展,因此,要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必须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统揽海口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其进行全面的区域分析,做好合理的区域规划,牢牢把握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带来的重大机遇。 一、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海口市地处海南岛北部,北濒琼州海峡,地处低纬度热带北缘,属于热带海洋气候。春季温暖少雨多旱,夏季高温多雨,秋季湿凉多台风暴雨,冬季干旱时有冷气流侵袭带有阵寒。全年日照时间长,辐射能量大,年平均日照时数2000小时以上,年平均气温23.8℃,年平均降水量1664毫米,平均相对湿度85%。常年以东北风和东南风为主。总体来看,地势较为平缓,水热组合状况良好,自然条件相对优越。 (一)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土地】海口市现有陆地面积2304.84平方公里。其中,农业用地1756 平方公里,建设用地363平方公里,未利用土地153平方公里。农业用地中,耕地面积7.9万公顷,含水旱田4.1万公顷,旱地3.8万公顷;林地面积3.4万公顷;可开发利用的滩涂面积0.2万公顷、山塘水库0.42万公顷。 【水系】海南岛最长河流南渡江穿过海口市中部而入海,其主流在市区流域面积为1300平方公里,年径流量60.99亿立方米;其流经市区的支流水系总库容量15000多万立方米。此外,海口市地处南渡江下游河口河网地带和休眠火山口地带,潜水、承压水分布广泛。城市生活与生产水资源供应充足。

01-增城市石滩镇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增城市石滩镇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石滩镇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前言 增城市石滩镇是广东省的中心镇,是广州市确定的2003年首批重点建设的五个中心镇之一,重要的地理区位和巨大发展潜力使其成为广州市近期发展的热点地区之一。 石滩历来重视规划工作,并十分注意规划的实施和安排,2005年8月份,由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完成的《增城市石滩镇总体规划》已经通过广州市规划局的终审,进入实施过程中。目前,许多总体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还在推进,石滩新城区的建设成为建设新石滩的重点。 为了切实推进石滩新镇区的城市建设,尽快完善基础设施,推动土地的开发,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受石滩镇人民政府委托,开展石滩镇新城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工作。 在规划过程中,增城市石滩镇各级政府和领导都十分重视,给予项目组极大的方便和支持,同时,也为项目的规划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为项目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谨此表示衷心感谢。 第一章规划背景 石滩地处增城市南部快速发展区,北部紧邻增城市区,南部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大市东莞一江之隔,是广州产业东移的主要阵地之一,直接接受广州,东莞的辐射。近年来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石滩旧镇区位于广深铁路以北,增江河以西,增滩公路以东,由几个村庄聚合而成,镇区面积狭小,道路狭窄,功能混乱,村镇混杂,城市面貌落后,不能起到中心镇应有的服务和辐射功能,也不能满足新时期石滩经济大发展的需要。 另外,改造旧镇区涉及面广,成本高,且旧镇区不能充分体现石潍中心镇区的新面貌,因此,在合适的地方建设新镇区,提升石潍的中心镇功能,以增强石滩的辐射和吸引作用十分必要。 石滩镇总体规划已就石滩新城区的选址做了安排。新镇区位于旧镇区以北,增滩路东南侧,增江河以西,交通便利,有旧镇区的依托,且地势低平,景色秀丽。 目前,围饶新城区的开发,许多基础设施的建设已开展,如增江河堤,东西向主道和南北向主干道的建设等。 为进一步规范和指导新城区的建设,建造21世纪具有石潍特色的新型城区,对新城区做控制性详细规划就且得既必要且迫切。 石滩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就在此背景下展开。 第二章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 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实施细则》 4.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引(试行)(2005.6) 5.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实施细则》 6.《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7.《增城市石滩镇总体规划(2004-2020)》 第三章现状条件分析 一、区位分析 规划区位于增滩公路东侧,增江以西,北部与郑田工业区隔广惠高速公路相邻,南面与石滩镇元洲村隔江相望,规划范围约4.08平方公里。 规划区现状人口约3000人,其中仙塘村1230人,顾屋村1882人。 新区周边环境优美,地块分布较为完整,是理想城市规划建设用地。且新区与旧镇区紧密相连,是旧镇区的自然延伸,易于接受旧镇区的辐射,形成新区。

枝江市七星台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枝江市七星台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日期:2006-12-15 8:51:13来源: 点击:715 第一章概述 一、地理位置 七星台镇是枝江市九个市辖镇之一,城镇位于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西缘,其东部与古城荆州隔河(沮漳河)相望,北部与问安镇接壤,西部与枝江市中心城区相连,南滨长江。地理位置处 于东经111o51ˊ-112o02ˊ,北纬 30o16ˊ-30o21ˊ之间,镇域国土面积129平方公里。 七星台镇西面距枝江市14公里,至宜昌市60公里,距三峡国际机场40公里,三一八国道、汉宜高速公路穿镇而过,素有宜昌东大门和鄂西咽喉之称。 二、历史沿革 七星台镇是一座新兴的集镇。1949年仅有一家私人作坊、一家茶馆。1954年江口轮船站迁此,又增设了一家简易旅社。1964年县榨油厂(今油脂化工厂)从宜都陆城镇迁此重建。随后,国营新场拖拉机站(今县农具修造厂)、宜昌地区粮食中转站、新场棉花采购站、公社卫生院等单位相继建成。1976年新场(1981年更名七星台)公社机关从江口镇迁来,便开始了有计划的发展。1981年列为乡级镇,1985年12月与七星台区合并为县辖镇,是以油脂化工和商业服务为 主的区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三、自然环境概况 七星台镇属亚热带气季风性气候特征,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平均无霜期220天左右,年均气温16.5℃,一月最冷,最低气温-14.8℃;七月气温最高,最高气温38.5℃。 年平均降雨量958.36mm。 七星台镇地势平坦,最低点海拔高程为 36.9米,最高点海拔高程为44.2米,相对高差小

于10米。 七星台水陆交通方便。水上,江岸线长1850米,最小水深10米。 本区域建筑物抗震烈度为六度。 第二章规划总论 一、规划指导思想 根据七星台镇经济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枝江市经济发展总体布局,规划高起点,立足长远,科学预测;合理布局生产力,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创立主导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科学确定镇城区性质及规模;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以可持续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为原则,建立有效的城镇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合理利用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创造良 好的人居环境。 二、规划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枝江市七星台镇城市规划必须实行的首要原则。规划必须从城市长远发展需求的角度,在保护有限资源的前提下,合理有效地使用资源,力求既能满足今天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又能保证未来城 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2、优化资源配置原则 根据城市发展需求进行资源配置是城市规划应该坚持的原则。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为七星台镇经济发展服务,同时要节省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效益。 3、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原则

某市港闸区高铁新城陈桥片区概念性规划设计项目编制要求

市港闸区高铁新城桥片区概念性规划设计项目编制要求 一、项目背景及目的 市港闸区位于市城区北翼,是重要的现代工业基地和外资集聚高地,也是中心城沿江北拓的重要功能板块,随着宁启铁路的建成通车,以及在建的沪通铁路,未来的港闸区依托站、西站的区位交通优势将显著提高。同时,港闸区在经历了前期产业快速发展阶段后,也面临着城市综合功能提升的发展诉求,北翼新城、五水商圈的崛起为地区的转型已经升级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 基于此,桥地区作为港闸区对接西站的桥头堡,成为承接西站辐射的核心功能地区,特开展本次概念性规划设计研究工作,以期对该地区的发展方向进行重新审视研判,打造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功能节点,明确后续发展功能及导向。 二、项目围 本次概念规划设计围为 东至城北大道,南至通 扬运河-城北大道,西至 九圩港,北至沪陕高速, 面积约14.6平方公里。 三、项目容 1、背景认知 对区位、交通、产业的 上位规划、相关规划等背景 情况进行梳理总结。 2、资源禀赋分析 从现状用地、开发动态、产业用地绩效、公共设施服务、综合交通支撑、滨水生态环境、市政廊道等多维视角分析基地近年来现状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本项目发展的潜力和限制条件,从区域层面和经济发展导向分析确定项目的核心资源和关键发展要素,作为支撑后续发展策略的依据。此外,包括资料收集和整理、现场踏勘等。

资料收集和整理:上位规划、既有规划、各专项规划、“十三五”规划梳理以及相关政策研读等。 现状踏勘:用地现状、产业发展、空间结构、生态绿化、公共服务、道路交通、重大市政设施的调研。 3、发展战略和功能定位 基于市经济、社会演进特征和发展策略,结合案例,综合分析本规划区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确定地区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提出地区发展总体定位。 4、空间结构及用地布局 落实目标理念,明确基地空间结构及用地布局(控详层面),基于用地布局方案,合理确定基地用地规模结构。 5、开发容量 协调规划区域与其它城市组团间的空间关系,建立区域协同、弹性高效的空间结构,明确开发强度和建筑高度。 6、生态环境 梳理基地水系和绿地网络,以有利于环境塑造、有利于土地升值、有利于管理操作为目的,明确合理的生态空间结构。 7、综合交通 结合沿江、沿海发展战略和沿海大通道建设,重点研究地铁站点、静态交通等,建立符合区域特征的综合交通体系;关注公共交通的总体布局。 8、公共空间与整体空间意向 构建合理的公共空间网络体系,明确公园绿道格局。对景观性道路、城市重要干道的道路空间、道路两侧景观、道路对景等提出设计控制要求。确定空间景观结构,提出景观风貌分区及特色,对区主要轴线、节点、高度分区、特色区域进行综合分析,优化地区天际线,统一地区建设风貌。 9、规划实施保障与分期开发建议 梳理已建、已批和未利用地,充分考虑项目的近、远期发展需求,确定空间发展时序,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政策建议。 四、项目工期:2018年12月31日前完成并向采购单位提供规划编制成果。 五、项目成果:

海口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完整版)33

海口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讨论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实现把海口建成具有热带海岛风光的生态花园城市、健康型宜居城市、滨海旅游度假休闲胜地的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实现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根据《海口市城市规划条例》及其它相关法律、法规与规范要求,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海口市规划区内从事城市规划编制、实施城市规划管理、进行城市建设,应按本规定执行。海口市规划区内的临时建设、村镇建设按相关专业要求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海口市城市建设和规划管理除执行本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省和市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及其它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第四条本规定由海口市规划局负责解释。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分类与适建范围 第五条城市建设用地按《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进行分类,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化用地和特殊用地等九大类(详见表2.1),不包括水域和其他用地。 第六条在计算城市建设用地标准时,人口计算范围必须与用地计算范围相一致。 第七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在城市规划区内的建设工程应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城市设计或特定地区规划)和《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详见表2.2)的规定执行。 第八条凡《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应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 凡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并超出《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规定的,应先提出调整申请,按规定程序报批后执行。

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咸宁市梓山湖(贺胜)新城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1章规划界定 1.1 规划编制背景 1.1.1 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 2010年11月1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意见》提出了“十二五” 期间湖北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明确了推进城镇 化发展的基本措施,强化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政 策保障。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湖北 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未来城镇化战略构想 中,中心城市和县城,特别是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小城 镇的发展将成为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突破 口。贺胜桥作为武汉城市圈城铁站点“一站一城”城 镇化试点,同样需要在城镇化发展方面作出新的突破。 1.1.2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 2007年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 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 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及武汉城市圈的一体化发展 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空间整合和协调发展。构建“两型 社会”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到来的新一轮探索,武 汉城市圈是中国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湖北省 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贺胜桥位于武汉和咸宁的交 接地带,同时也处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 “昌九景城市群”三大中部重要城市群的围合之中。 中央已将赤壁市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 省委已将咸宁市确定为全省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单位和实验,在种种利好因素的作用下,梓山湖(贺胜)新城因地理区位的重要性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强而有望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1.1.3 城市圈城际铁路建设的机遇 (1) 城际铁路建设的非交通意义 2009年3月,武汉至孝感、、、黄冈4条城际铁路 宣布动工,一个以武汉为核心、连接周边8市的“半小 时铁路网”建设拉开序幕。省政府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战 略愿景――依托城际铁路站点,建成35个卫星城市。值 此时机,贺胜桥成为武汉城市圈城铁沿线“一站一城” 战略的首个城镇化试点地区,这为梓山湖(贺胜)新城 带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位于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实 验区,城际铁路作为资源共享和城市圈建设的空间联系 载体能够很好地把武汉和城市圈内部的二线城市紧密 联系起来,有利于发挥武汉市中心城市的辐射扩散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武汉市的极化效应,以及实现城市圈内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互动,推动圈内城镇化建设,以城市圈作为区域一体化空间载体,把消费和投资结合起来,形成新一轮城市城镇化浪潮。 (2) 城际铁路建设推动沿线地区的城镇化发展 在城际铁路沿线的35个站点中,将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 价值为核心目的,改变以往粗放式经营模式,进行合理密度的 土地开发,将居住、办公、公共空间等用地进行混合使用设计, 按“统筹规划、重点推进、一站一策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 建设35个平均人口规模达5-15万的城镇。这是武汉城市圈通 过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梓山湖(贺胜) 新城也将共享城际铁路建设带来的红利。 (3) 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地区同城化发展 城际铁路的建设缩短了地区之间的时空距离,武汉城市圈半小时交通圈的构建也势必与“行政圈”、“商务圈”“工业圈”等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同城化时代,打破了城市间的隔阂,也将彻底颠覆圈内居民传统的出行方式和生活观念。在同城化的作用下,城市之间信息流、人流、资金流等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将变得更加频繁与激烈。如何整合土地利用,重组功能布局,以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推动地区的发展,将成为梓山湖(贺胜)新城在新时期需要回答的重要议题。 图1.4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站点 图1.3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路网示意图 图1.1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图图1.2 日本新干线站点城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