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盟情

锡林郭勒盟位于中国的正北方,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驻地锡林浩特市。这里既是国家重要的畜产品基地,又是西部大开发的前沿,是距京、津、唐、最近的草原牧区。 地处东经115o13' —ll 7oO6'”,北纬43o02'—44o52'。属北部温带大陆性气候。北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1098公里。 南邻河北省张家口、承德地区,西连乌兰察布盟,东接赤峰市、兴安盟和通辽市,是东北、华北、西北交汇地带,具有对外贯通欧亚、区内连接东西、北开南联的重要作用。锡林浩特市距首都北京620公里,距呼和浩特市620公里。

一、基本概况

锡林郭勒盟位于自治区中部,辖9旗2市1县和1个管理区,总人口103.6万,其中蒙古族人口占30%。主要特点有:一是地理区位重要。土地面积20.3万平方公里,可利用草场18万平方公里,占自治区的26.5%。南距北京180公里,北与蒙古国边境线长1098公里,有二连浩特和珠恩嘎达布其两个常年开放的一类陆路口岸。二是资源富集。锡林郭勒草原是全国草地类型植被种类最为齐全的草原,年出栏牲畜800万头只左右,是国家重要的绿色畜产品基地。已发现矿种80余种,探明储量30余种。煤炭资源尤为丰富,探明储量1448亿吨,探明加预测储量2600亿吨,储量10亿吨以上的煤田25处,其中百亿吨以上的5处;褐煤储量居全国首位,是发电和煤化工的优质原料。石油探明储量3.2亿吨。锗探明储量占国内可开采总量的70%、占世界总储量的35%。铁、铅、锌、铜等矿产储量也相当可观。全盟可开发利用风能超过5000万千瓦,太阳能资源也非常丰富。三是文化特色鲜明。蒙古族文化传承较为完整,民族风情浓郁,素有“搏克之乡”、“长调之乡”的美誉。境内元上都遗址被确定为我国2012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唯一推荐项目。2010年中国马业协会授予“中国马都”称号。四是享受多重优惠政策。锡林郭勒盟同时享受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等优惠政策的叠加。国家已将锡林郭勒盟规划为东北地区重要的资源接续地和能源后备区,列入全国规划的六大煤电基地和七大现代煤化工产业区蒙东基地,列入《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中建设的大型煤电基地。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锡林郭勒盟又被列为全国五大综合能源基地之一。

二、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长期以来,草原畜牧业一直是锡林郭勒盟的支柱产业,但随着牲畜头数的不断增加,草场超载过牧日益严重,再加上世纪之交连续发生多种严重自然灾害,草原生态急剧恶化,畜牧业遭受严重损失。新世纪以来,面对生态恶化和经济落后的双重压力,盟委、行署基于对

盟情和发展环境的审视、分析,提出了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推动经济转型的总体思路,靠工业化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靠工业化有效保护草原生态。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顺应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按照“保护生态、加快转型、跨越发展、富民强盟”的总体要求,着力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经过几年努力,国民经济总体上实现了由畜牧业主导向工业主导的转变。到“十一五”末,经济总量、地方财政总收入、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全区第9位分别上升到第8位、第7位和第6位。地区生产总值比2005年增长了2.5倍,达到591.3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由62.9亿元增加到343.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19.5:48.5:32调整为10.1:67.4:22.5。地方财政总收入比2005年增长了3.5倍,达到76.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200亿元,是“十五”时期5.9倍。城乡居民收入实现翻番,分别达到15464元和6153元。

“十一五”时期,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努力做大经济总量。依托资源优势,高起点、高标准引进大项目,着力培育壮大能源、化工、金属矿采选冶炼、农畜产品加工、建材五大优势特色产业。五年来累计实施亿元以上工业重点项目246项,全国五大发电公司全部落户,国内500强企业有23家入驻。全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5年的215户增加到408户,产值超亿元企业由13户增加到109户,工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由36%提高到58%。能源方面,全盟在建煤炭设计产能达到1.43亿吨,2010年煤炭产量突破1亿吨。上都电厂4×60万千瓦机组、锡林电厂2×30万千瓦机组、白音华金山电厂2×60万千瓦机组等项目陆续投产,上都电厂三期正在加紧建设,火电投产装机达到460万千瓦。经过积极争取,锡林郭勒盟电源基地即将启动,近期规划燃煤电站建设规模800万千瓦,配套规划建设输电能力为900万千瓦的特高压交流外送华东通道,目前正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要求,加紧推进相关前期工作。化工方面,先后实施了多伦大唐46万吨煤基烯烃、乌拉盖锡林河一期30万吨尿素等项目,其中多伦大唐46万吨煤基烯烃项目是我国第一个大型煤基烯烃项目,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煤制烯烃项目。有色金属冶炼方面,西乌10万吨锌冶炼、东乌8万吨铅冶炼和10万吨锌冶炼等一批技术装备先进、高效节水环保的项目投产或即将投产,有色金属冶炼投产产能达到16.7万吨。建材工业方面,金河、冀东、哈达图等新型干法水泥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产能达到580万吨;2010年木板材加工量达到60万立方米、石材加工量达到1600万平方米。农畜产品加工方面,依托锡林郭勒品牌优

势,不断提高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实现优势农畜产品优质优价。目前,全盟销售收入超百万元龙头企业由166户增加到235户,农畜产品就地转化率达到66%。在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的同时,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风电装机达到270万千瓦,风机制造、汽车改装等装备制造业开始起步,褐煤干燥项目在建产能达到年处理原煤1400万吨。始终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单位GDP能源消耗比2005年下降24.34%,主要污染物减排均完成目标任务。

(二)坚持把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作为重大战略任务,持之以恒推进“两转双赢”。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用1%的土地集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增强反哺“三农三牧”和吸纳农牧民转移就业的能力,保护99%的草原生态。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两转双赢”的工作思路,即通过工业化、城镇化带动,转移农村牧区人口、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实现草原生态保护和农牧民增收的“双赢”目标。在具体工作中着力抓好“减畜、增绿,转人、增收”四项重点工作。全盟牲畜数量由2005年的1583万头只压减到1215万头只,牛饲养量突破100万头,畜牧业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五年来累计投入生态建设资金11.9亿元,实施生态治理面积1356万亩,植被盖度由38%提高到45.7%,草原生态环境面上总体恶化趋势有所缓解,点上经过治理明显好转;大力推进农村牧区人口转移工作,注重转移途径的多样性、政策措施的综合性和农牧民群众的自主性,积极鼓励农村牧区学生进城上学、青年进城就业、老人陪读养老,2003年以来累计转移农牧民16万人,农村牧区常住人口下降到33.7万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速由全区第11位跃升至第2位,2009年以来农牧民人均收入超过全区平均水平。同时,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产业化覆盖率由42%提高到72%。

(三)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和城镇建设,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五年累计完成公路建设投资182亿元,全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73万公里,主要出口公路全部实现高等级化。累计完成铁路建设投资166亿元,开工建设铁路22条,运营和在建里程达到2318公里。完成锡林浩特机场4C级改造工程和二连浩特机场建设。新建220千伏变电站9座,灰腾梁500千伏输变电站开工建设。着力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新增水库库容1.48亿立方米。累计完成地勘投入69.8亿元,新探明煤炭储量700多亿吨。着力推进城镇化,按照“草原中的城市、城市中的草原”建设理念,坚决避免出现城乡结合部和城乡过渡带,全力打造草原特色城镇。五年来累计完成城镇基础设

施建设投资98.6亿元,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5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45%提高到56%。

(四)加强财政收支管理,进一步提升财政保障水平。坚持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健全制度,强化措施,不断加强财政收支管理。针对“总部经济”、矿产权交易、税收减免等问题,采取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推行联合办税、实行财税工作联席会议制、规范税收减免程序、矿山企业税收专项整顿等措施,强化税源监控,大幅提升税收征管质量。五年来全盟地方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248.6亿元,是“十五”时期5.3倍,年均增长34.8%。财政收入质量明显优化,非税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由2005年的20.4%下降到14.2%。全盟13个旗县市区,除白旗外12个地区财政总收入实现超亿元,其中5个地区超5亿元(2个地区超10亿元)。全盟地方财政支出累计完成401.6亿元,是“十五”时期3.2倍,年均增长27.9%。

(五)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加强社会建设。五年来,财政资金用于社会事业和民生领域的支出累计达到164.5亿元,占当年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保持在40%以上。在全区率先建立了城乡一体化就业服务体系,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2.7万人,基本实现了“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就业的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1%以内。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城乡低保等六项民生指标全部达到或超过自治区平均水平,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9万人。全面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累计投入21亿元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3.5万套,其中建设廉租房7300套,改造城市棚户区186万平米(实施危旧房改造1.96万户);累计为2.45万户城镇低保家庭发放廉租住房和租赁补贴4300万元。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3亿元,累计扶持4.3万农牧民稳定脱贫。在全区率先调整优化教育布局,利用三年时间将牧区65所学校全部撤并到旗市所在地;累计投入19亿元改善办学条件,并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助学体系。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6.1万和24万,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3.9%。在7个旗市的66所苏木乡镇卫生院和15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试点机构占到全盟基本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的58%。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全面落实了人均15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成了盟文化产业园等一批标志性文化场馆,《草原记忆》等一批文艺作品获国家、自治区奖项。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7.8%和96.4%。

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以电子政务平台建设为突破口,切

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坚持以应用促发展,创新建设模式,狠抓集中行政服务和电子效能监察、政府办公自动化、网站群建设等工作,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和应用得到快速发展。通过“政企合作”,由网络运营企业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突破电子政务建设“资金、技术、人才”瓶颈,先后完成政务专网、办公自动化、网站群等电子政务重点项目建设。坚持统筹规划,统一实施,2006年在全区率先建成盟、旗县市区、苏木乡镇三级电子政务专网,解决了各级政府及所属部门电子政务需求,避免了低水平重复建设、重复投资、信息孤岛等问题;2007年建成覆盖盟、旗县市区、苏木乡镇所有政府部门的网站群,使所有政府机构都有了政务公开、政民互动、在线办事的网上平台;2008年建成以行署办公厅为中心的办公自动化平台,进一步提高了各级政府工作效率;2009年建成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目前,全盟政府系统网上办公、远程办公、手机办公、在线办事已融入政府工作各个环节,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的集中行政审批服务和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全面应用。在全区率先建成覆盖盟、旗县市(区)、苏木乡镇、嘎查村的行政服务“四级联动”体系,实现所有审批事项100%集中到服务大厅,所有行政许可部门100%集中到服务大厅,所有项目收费100%集中到服务大厅。同时,从权力监督入手,按照以大监察推动集中行政审批服务工作的思路和“审批、管理、公开、监督”相对独立的原则, 不断加强“四级联动”服务体系建设和电子效能监察工作,目前盟级实现电子监察全程实时监控,重点针对行政权力运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监察监控,旗县级今年上半年也将全部实现电子监察全程实时监控。2007年我盟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政务公开先进单位和示范点荣誉称号,2008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信息化工作先进地区。锡林郭勒政务门户网站在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中,连续六年列全国百强,在自治区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中连续三届排名第一。

“十一五”时期,虽然我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很大成绩,但是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工业化仍处在起步阶段,优势特色产业规模小、层次低、链条短,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仍待进一步优化。二是生态环境依然脆弱,草场沙化退化的压力较大,重度恶化草场亟待治理,牧民稳定转移难度较大,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将经历较长过程。三是基础设施仍然滞后,主要出盟通道通行能力较差,电网结构仍待优化,水资源保障能力亟待提高。四是城镇化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区域中心

城市和重点城镇辐射带动能力和综合承载能力不强,人口集中和产业集聚任务较重。五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增收难度较大,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活水平亟待提高。六是财政实力仍然较弱,可用财力不足,收支矛盾突出。

锡林郭勒盟位于中国的正北方,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驻地锡林浩特市。这里既是国家重要的畜产品基地,又是西部大开发的前沿,是距京、津、唐、最近的草原牧区。地处东经115°13'—ll7°06',北纬43°02'—44°52'。属北部温带大陆性气候。北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1098公里。南邻河北省张家口、承德地区,西连乌兰察布盟, 东接赤峰市、兴安盟和通辽市,是东北、华北、西北交汇地带,具有对外贯通欧亚、区内连接东西、北开南联的重要作用。距首都北京640公里,距呼和浩特市620公里,其主要气候特点是风大、干旱、寒冷。年平均气温0—3℃, 结冰期长达5个月,寒冷期长达7个月,1月气温最低,平均-20℃,为华北最冷的地区之一。7月气温最高,平均21℃。年较差为35—42℃,极端最高气温39.9℃,极端最低气温—42.4℃,日较差平均为12—16℃。平均降雨量295mn,,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最大降水量628毫米(太仆寺旗1959年),最小降水量83毫米(二连市1966年),降雨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内。每年11—3月平均降雪总量8—15毫米,1977年10月26日一29日降雪总量达36—48毫米,降雪中心达58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在60%以下,蒸发量在1500—2700毫米之间,由东向西递增。二连市最大蒸发量达到3150毫米(1963年)。蒸发量最大值出现在5—6月份。年日照时数为2800—3200小时,日照率64—73%,无霜期110一130天。总人口近百万,现有蒙、回、藏、朝鲜、达斡尔等23个少数民族,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其中蒙古族占全盟总人口的29.6%。地域辽阔,人口稀少,资源富集,景色秀美,人情淳朴,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
锡林郭勒盟是一个以高平原为主体,兼有多种地貌的地区,地势南高北低,东、南部多低山丘陵,盆地错落其间,为大兴安岭向西和阴山山脉向东延伸的余脉。西、北部地形平坦,零星分布一些低山丘陵和熔岩台地,为高原草场。海拔在800—1800米之间。最高山峰为古如格苏乌拉山峰,海拔1957米。浑善达克沙地又称小腾格里沙地,由西北向东南横贯中部,东西长约280公里,南北宽约40—100公里。属半固定沙地。
大兴安岭西麓低山丘陵区,亘于东乌珠穆沁旗东部和西乌珠穆沁旗东部和南部,成为锡盟与兴安盟、通辽市和赤峰市的分界线。乌拉盖盆地又称索林淖尔盆地,位于东乌珠穆沁旗中南部

和西乌珠穆沁旗中北部。乌珠穆沁波状高平原主要分布于东乌旗与西乌旗北部、锡林浩特市中北部和阿巴嘎旗东部。
阿巴嘎旗火山熔岩台地,南抵浑善达克沙地北缘,东以锡林河为界,西至阿巴嘎旗查干淖尔,北至巴龙马格隆丘陵地。苏尼特层状高平原,在地貌上隶属于乌兰察布高原。包括苏尼特左旗大部和苏尼特右旗朱日河以北的大部地区。
察哈尔低山丘陵地区,包括太仆寺旗全部、多伦县大部、正镶白旗、苏尼特右旗、镶黄旗、正蓝旗南部地区。


一、 全盟常住人口

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全盟常住人口为1028022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993400人相比,十年共增加34622人,增长3.49%。年平均增长率为0.34%。

二、 家庭户人口

全盟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353774户,家庭户人口为960543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72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21人减少0.49人。

三、 性别构成

全盟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536361人,占52.17%;女性人口为491661人,占47.83%。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7.78上升为109.09。

四、 年龄构成

全盟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41788人,占13.79%;15-64岁人口为817616人,占79.53%;65岁及以上人口为68618人,占6.6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7.1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4.8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21个百分点。

五、 民族构成

全盟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681876人,占66.33%;蒙古族人口为309764人,占30.13%;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36382人,占3.54%。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17976人,增长2.71%;蒙古族人口增加22364人,增长7.78%;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减少5718人,下降13.58%。

六、 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盟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108417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169117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374351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275798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3154人上升为10546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14270人上升为16451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33942人上升为36415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32409人下降为26828人。

全盟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42832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41868人,文盲由8.53%下降为4.17%,下降4.36个百分点。

七、 人口地区分布

全盟常住

人口的地区分布如下:



锡林郭勒盟 1028022

二连浩特市 74197

锡林浩特市 245886

阿巴嘎旗 43574

苏尼特左旗 33652

苏尼特右旗 71063

东乌珠穆沁旗 69893

西乌珠穆沁旗 87614

太仆寺旗 112339

镶黄旗 28450

正镶白旗 54443

正蓝旗 81967

多伦县 100893

乌拉盖开发区 24069

锡林郭勒草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其草场类型齐全、动植物种类繁多等特征而成为世界驰名的四大草原之一,属欧亚大陆草原区,境内有全国唯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国际生物圈监测体系的锡林郭勒国家级草原自然保护区,既是华北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又是距首都北京最近的草原牧区。这里是国家和自治区重要的畜产品基地,可利用优质天然草场面积达18万多平方公里,占全自治区的五分之一。牛、马、羊、驼等草食家畜拥有量位居全国地区级首位,是国家重要的畜产品基地。在家畜资源中,尤以内蒙古细毛羊、苏尼特羊、锡林郭勒马、乌珠穆沁羊、乌珠穆沁白绒山羊、乌珠穆沁牛、草原红牛和苏尼特驼最为知名。其中,苏尼特羊和乌珠穆沁羊以其肉质鲜嫩响誉京城和中东国家,年出口数十万只,素有畜牧业王国之称。年肉类总产量20.8万吨,皮张产量791.4万张,绒毛产量1.65万吨,奶类产量14.3万吨,广袤的草地资源和丰富的畜产品为畜牧业、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

一、农作物资源

锡盟的农作物种植区主要分布在太仆寺旗、多伦县、正蓝旗、正镶白旗、苏尼特右旗及国营农牧场,耕地面积300万亩,土壤比较肥沃,多为暗栗钙土和栗钙土,以旱作农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莜麦、马铃薯、胡麻等农作物。
小麦是锡盟的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25万亩,占全盟粮食作物总面积的41.7%,当前栽培面积最大的品种有

克旱8号、9号,永登小麦等。
莜麦是锡盟农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喜凉爽、抗寒旱,耐贫脊,适宜在锡盟土壤、气候中生长,当前栽培的半产品种有多伦大莜麦红10号,华北2号等10多个品种。莜麦营养丰富、味美可口、有抗饥、降血脂等作用,成为当地人紧喜欢的食物。莜麦也是家畜的上等精饲料,秸杆是优质饲草。
胡麻是锡盟裁培历史悠久、稳产、高产的经济农作物。用胡麻加工的食用油是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调味品。我盟已成为华北地区主要食用油产地之一,每年有大量的胡麻产品油远销区内外。胡麻杆生产的亚麻纤维是轻纺工业的重要原料。
马铃薯又名山药。是一种粮菜皆用的农作物,适应于锡盟土壤、气候、生产的薯块种性优良、个头大,亩产高。马铃薯含有丰富的淀粉和维生素。在工业上用途也很广,加工后的副产品可作家畜饲料。

二、野生动物

锡盟野生动物资源极其丰富,一类保护动物有:梅花鹿、盘羊、斑羚、丹顶鹤、白枕鹤。二类保护动物有:马鹿、驼鹿、猞猁、天鹅、细嘴松鸡、鸳鸯。三类保护动物有:雪兔、鹅喉羚羊、白鼬、伶鼬、黑琴鸡、大鸨、花屋榛鸡、灰鹤和各种猛禽。
常见的野生动物有:黄羊、狍子、野猪、獾子、麝鼠、狼、红狐、沙狐、香鼬、狸子、蒙古野兔等,飞禽有鸿雁、野鸭、环颈雉鸡、石鸡、斑翅山鹑、沙鸡、百灵鸟等。
黄羊又叫蒙古瞪羚、是锡盟草原蕴藏量极其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每年冬季黄羊结成数百只或上千只的大群向南迁移,到春季逐步分散成小群返回到习惯栖居的草原,黄羊体格大、肉味鲜美,属名贵野味、产品远销欧洲、日本等国,皮可制革,角能制药材。
旱獭:形似兔,耳小体形肥大,四肢粗壮,群栖穴居,有冬眠习性,在我盟北部草原分布很广,是主要经济动物之一。
旱獭肉营养丰富,味美可口。皮绒毛整齐,色泽光亮,可制高档皮装皮帽,价格昂贵。
沙鸡是锡盟草原蕴藏最多的经济飞禽,体形象鹌鹑,羽毛沙黄色,夏季在草原上筑巢繁殖,主要在秋冬季捕捉。每只重4两左右,肉味鲜美。
蒙古百灵在草原上到处都有,高飞入云,鸣声嘹亮动人,被人们誉为幸福的爱情的象征。百灵鸟深受牧民的喜爱,也是城镇居民普遍饲养的笼中鸟。1983年,蒙古百灵被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定为自治区鸟。
锡盟境内有许多淡水湖,河流和水库,都盛产鱼类。鱼种主要有鲫鱼、华子鱼、鲤鱼、草鱼和泥鳅等。

三、野生植物

锡林郭勒草原不仅植被类型繁多,而且植被种类十分丰富。野生种子植物达1200多种,其中饲用植物67I种,

可栽培植物60多种,可供药用植物400多种,油料科植物50余种,树木18种。经济植物资源也很丰富,有黄芪、防风、柴胡、知母、麻黄、甘草、黄岑等400多种药用材,成为我国主要中草药的生产基地之一。锡盟还有蘑菇、发菜、蕨菜、黄花等多种食用植物都是名贵菜肴。还有重要的工业原料芦苇,在本盟有大面积分布。
发菜是一种兰藻类植物,体形黑而细长如发,为珍稀名贵菜肴,产品畅销东南亚和日本等国,产地在锡盟西部荒漠草原和中部典型草原。
芦苇资源在锡盟中部、东部极其丰富,全盟适于生产芦苇的沼泽、池塘有100多平方公里,每年生产量可达20万吨,而实际每年仅利用2万吨,尚有大量的芦苇资源亟待开发利用。芦苇是造纸的主要原料,还可以生产芦苇编织产品。
蒙古黄芪为多年生的豆科草本植物,分布在锡盟中部、东部地带。其根为药用部分,有补虚、止汗、利尿之功能,在国外享有盛誉,其种子易采集,人工种植成活率高。
北柴胡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为药用部分,具有解表退热、舒肝、调经等功能,是一种珍贵药材资源,在全盟各地均有分部,蕴藏量很大。

四、水资源

全盟主要河流20条,大小湖泊1363个,其中淡水湖672个。分为三大水系。南部正蓝旗、多伦县境内的滦河水系,中部的呼尔查干诺尔水系,东北部的乌拉盖水系。
锡林郭勒盟水资源总量为34.93亿立方米/年,其中地表水资源量9.08亿立方米/年,地下水资源量30.23亿立方米/年,基流量4.38亿立方米/年。水资源可利用量19.7亿立方米/年,其中地表水可利用量3.99亿立方米/年,地下水可开采量16.34亿立方米/年。
除生活、生态、农业用水外,在保证率97%的前提下,可提供工业用水3.1亿立方米/年。
现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25座,总库容4.6亿m3,其中大型水库2座,即乌拉盖水库和西山湾水库,总库容34800万m3;中型水库2座,总库容4500万m3;小型水库21座,总库容44.3万m3。

五、矿产资源

锡林郭勒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矿种80余种,探明储量的有30余种,其中煤炭、石油、天然碱探明储量分别为1393亿吨、1.8亿吨和4500万吨。煤炭资源尤为丰富,境内有百余个含煤盆地,探明及预测储量1883亿吨;褐煤总储量在全国居第一位。铁、铜、铅、锌、钨、金、银、锗等金属矿储量也相当可观。

六、风能、太阳能资源

锡盟地处西风带,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构成风能资源的内在因素。根据风能分类区划指标;全盟均为风能可利用区。风能资源丰富地区,适宜使用大中小型风机,具有无污染、成本低的优点,在偏远的牧区和流动

蒙古包,用小型风机就可以解决照明,看电视,听收音机、洗衣、抽水等用电问题。

锡盟气候干旱、阴天较少,又没有工业污染,天空晴良,大气透明度高,日照时数和年总辐射量都高于同纬度的平原地区,因此,开发利用太阳能有非常优越的条件。当前,全盟开始采用太阳能地膜,太阳能棚圈,太阳能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等收到了很好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