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必备:比较标准的英汉8大差别

翻译必备:比较标准的英汉8大差别
翻译必备:比较标准的英汉8大差别

翻译必备:比较标准的英汉8大差别

一、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就句子的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中国语法理论》,《王力文集》第一卷,第35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

我们看一看下面的例子:

Children will play with dolls equipped with personality chips, computers with inbuilt (成为固定装置的,嵌入墙内的;内在的,固有的)personalities will be regarded as workmates rather than tools, relaxation will be in front of smell television, and digital age will have arrived。

译文:儿童将与装有个性芯片的玩具娃娃玩耍,具有个性内置的计算机将被视为工作伙伴而不是工具,人们将在气味电视前休闲,到这时数字时代就来到了。

这句英语是由四个独立句构成的并列句,前三个句子都用简单将来时,最后一个句子用的是将来完成时,句子之间的关系通过时态、逗号和并列连词and表示得一清二楚。而汉语译文明显就是简单的叙述,至于句子之间的关系完全通过句子的语义表现出来:前三个句子可以看成是并列关系,最后一个句子则表示结果。

二、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

由于英语是"法治"的语言,只要结构上没有出现错误,许多意思往往可以放在一个长句中表达;汉语则正好相反,由于是"人治",语义通过字词直接表达,不同的意思往往通过不同的短句表达出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考研(论坛) 英译汉试题几乎百分之百都是长而复杂的句子,而翻译成中文经常就成了许多短小的句子。

例如:Interest in historical methods had arisen less through external challenge to the validity of history as an intellectual discipline (身心的锻炼,训练;纪律,风纪,命令服从;惩戒,惩罚;学科,科目)and more from internal quarrels among historians themselves.

译文:人们对历史研究方法产生了兴趣,这与其说是因为外部对历史作为一门知识学科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还不如说是因为历史学家内部发生了争吵。

英文原句是个典型的长句,由27个词组成,中间没有使用任何标点符号,完全靠语法结构使整个句子的意思化零为整:less through...and more from构成一个复杂的状语修饰动词arisen。在中文翻译中,"产生兴趣"这一重要内容通过一个独立的句子表达,两个不同的原因则分别由不同的句子表达,整个句子被化整为零。

三、英语多从句,汉语多分句

英语句子不仅可以在简单句中使用很长的修饰语使句子变长,同时也可以用从句使句子变复杂,而这些从句往往通过从句引导词与主句或其它从句连接,整个句子尽管表面上看错综复杂却是一个整体。汉语本来就喜欢用短句,加上表达结构相对松散,英语句子中的从句翻成汉语时往往成了一些分句。

例如:On the whole such a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with a certain degree of confidence but only if the child can be assumed to have had the same attitude towards the test as the

other with whom he is compared, and only if he was not punished by lack of relevant information which they possessed.

译文:总的来说,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是有一定程度把握的,但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能够假定这个孩子对测试的态度和与他相比的另一个孩子的态度相同;他也没有因缺乏别的孩子已掌握的有关知识而被扣分。

原文中两个only if引导的从句显然使整个句子变得很复杂,可是由于有并列连词but和and,整句话的逻辑关系十分清楚:…能够得出结论…但是只要…而且只要…。从上面的译文我们可以看出,为了使中文表达更加清楚,but only if...and only if...首先提纲挈领:但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这种做法给我们的感觉是译文中没有从句,有的只是一些不同的分句。

四、主语,宾语等名词成分“英语多代词,汉语多名词”

在句子中,英语多用名词和介词,汉语多用动词。

英语不仅有we、you、he、they等人称代词,而且还有that、which之类的关系代词,在长而复杂的句子,为了使句子结构正确、语义清楚,同时避免表达上的重复,英语往往使用很多代词。汉语虽然也有代词,但由于结构相对松散、句子相对较短,汉语里不能使用太多的代词,使用名词往往使语义更加清楚。请看下面的例句:

There will be television chat shows hosted by robots, and cars with pollution monitors that will disable them when they offend.

译文:届时,将出现由机器人主持的电视访谈节目及装有污染监测器的汽车,一旦这些汽车污染超标(或违规),监测器就会使其停驶。

五、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

英语比较喜欢用被动语态,科技英语尤其如此。汉语虽然也有"被"、"由"之类的词表示动作是被动的,但这种表达远没有英语的被动语态那么常见,因此,英语中的被动在汉译中往往成了主动。下面我们先看一组常用被动句型的汉译:

It must be pointed out that...必须指出……

It must be admitted that...必须承认……

It is imagined that...人们认为……

It can not be denied that...不可否认……

It will be seen from this that...由此可知……

It should be realized that...必须认识到……

It is (always) stressed that...人们(总是)强调……

It may be said without fear of exaggeration that...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这些常用被动句型属于习惯表达法,在科技英语中出现频率很高,考生不仅要熟悉这些句型的固定翻译,同时要认识到许多英语中的被动从习惯上来讲要译成汉语的主动。我们再看一个典型的例子:

And it is imagined by many that the operations of the common mind can by no means be compared with these processes, and that they have to be required by a sort of special training.

译文:许多人认为,普通人的思维活动根本无法与科学家的思维活动相比,认为这些思维活动必须经过某种专门训练才能掌握。

原文中有三个被动语态is imagined, be compared和be required,译成汉语都变成了主动表达:认为、相比和掌握。

有些英语被动需要把主语译成汉语的宾语,这样才能更加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例如:New sources of energy must be found, and this will take time, but it is not likely to result in any situation that will ever restore (归还;恢复,复兴;恢复健康,复原)that sense of cheap and plentiful energy we have had in the past time.

译文:必须找到新的能源,这需要时间;而过去我们感觉到的那种能源价廉而充足的情况将不大可能再出现了。

六、英语多变化,汉语多重复

熟悉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表达相同的意思时往往变换表达方式。第一次说"我认为"可以用"I think",第二次再用"I think"显然就很乏味,应该换成"I believe"或"I imagine"之类的表达。相比之下,汉语对变换表达方式的要求没有英语那么高,很多英语中的变化表达译成重复表达就行了。请看下面的例子:

The monkey's most extraordinary accomplishment was learning to operate a tractor. By the age of nine, the monkey had learned to solo on the vehicle.

译文:这只猴子最了不起的成就是学会驾驶拖拉机。到九岁的时候,这只猴子已经学会了单独表演驾驶拖拉机了。tractor和vehicle在句中显然都表示"拖拉机",英语表达上有变化,而译成汉语时使用了重复表达法。

七、英语多抽象,汉语多具体

做翻译实践较多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英文句子难译主要难在结构复杂和表达抽象上。通过分析句子的结构,把长句变短句、从句变分句,结构上的难题往往迎刃而解。表达抽象则要求译者吃透原文的意思、用具体的中文进行表达,这对考生往往具有更大的挑战性。

下面我们先看一组例子:

disintegration 土崩瓦解

ardent (热心的;热情的)loyalty 赤胆忠心

total exhaustion 筋疲力尽

far-sightedness 远见卓识

careful consideration 深思熟虑

perfect harmony (和声;和睦)水乳交融

feed on fancies 画饼充饥

with great eagerness 如饥似渴

lack of perseverance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make a little contribution (捐款;捐助)添砖加瓦

on the verge of destruction 危在旦夕

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英语表达往往比较抽象,汉语则喜欢比较具体。我们再看一个翻译:

Until such time as mankind has the sense to lower its population to the points whereas the planet can provide a comfortable support for all, people will have to accept more "unnatural food."

译文:除非人类终于意识到要把人口减少到这样的程度:使地球能为所有人提供足够的饮食,否则人们将不得不接受更多的“人造食品”。

原文中有三个抽象的名词:sense, point和support和两个抽象的形容词comfortable和unnatural。根据大纲中词汇表提供的解释,sense可指“感觉”、“判断力”,point的意思是“点”,support的意思是“支撑(物)”、“支持(物)”,comfortable是“舒适的”,unnatural是“非自然的”,都是意思十分抽象的词,如果不进行具体化处理,译文就可能是这样:除非人类有这样的感觉,把人口减少到这样的,使地球能为大家提供舒适的支持,否则人们将不得不接受更多的"非自然的食物"。

八、英语多引申,汉语多推理

英语有两句俗话:一是You know a word by the company it keeps.(要知义如何,关键看词伙),二是Words do not have meaning, but people have meaning for them.(词本无义,义随人生)。这说明词典对词的定义和解释是死的,而实际运用中的语言是活的。从原文角度来说,这种活用是词义和用法的引申,翻译的时候要准确理解这种引申,译者就需要进行推理。

例如:While there are almost as many definitions of history as there are historians, modern practice most closely conforms to one that sees history as the attempt to recreate and explain the significant events of the past.

译文:尽管关于历史的定义几乎和历史学家一样多,现代实践最符合这样一种定义,即把历史看作是对过去重大历史事件的再现和解释。

"recreate"根据构词法和一般词典上解释都是“重新创造”,而考研英语大纲词汇表中只有名词"recreation",所给词义为"娱乐、消遣",在这种情况下,考生很容易把recreate译成“重新创造”或者“娱乐”。仔细观察recreate不难发现它带有宾语the significant events of the part,从逻辑上来讲,"过去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不能"重新创造"的,作者显然对recreate一词的词义进行了引申。做翻译的人经常会有这样一种感受:某个词明明认识,可就是不知道该怎样表达。这其实就是词的引申和推理在起作用。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练习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练习 注意事项: 1.英汉语言句法/句式差别; 2.体会英汉互译句式转换规律; Sentences: 1.In praising the logic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we must not lose sight of the fact that in most cases where, so to speak, the logic of facts or of the exterior world is at war with the logic of grammar. 2.邢夫人携了黛玉坐上,众老婆们放下车帘,方命小厮们抬起,拉至宽处,加上训骡,出 了西脚门往东,过荣府正门,如一黑油漆大门内,至仪门前,方下了车。 3.When about three hundred men had been landed from these vessels and were marching rapidly to camp, the Morini, who had been left by Caesar in a state of peace when he set out for Britain, were fired by the hope of booty, and surrounded the troops, at first with no very large number of folk, bidding them lay down their arms if they did not wish to be killed. 4.I had spent a long day on a hired mule before the mail carrier who had been my guide pointed to a cabin on the far side of a stream, mutely refused the money I offered, and rode on. 5.Mr. Kennedy apparently was hit by the first of what witness believed were three shots. 6.And he knew how ashamed he would have been if she know had known his mother and the kind of place in which he was born, and the kind of people among whom he was born.. 7.The original members of the United Nations shall be the states which, having participated in 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at San Francisco, or having previously signed the Declaration by United Nations of 1 January 1942, sign the present charter and ratify it in accordance with Article 110. 8.After watching the fish for some time, they asked me for pairs of several different kinds, pointing them out as they walked down the row of tanks. I netted their choices into a traveling container and slipped it into an insulated bag for transport, handing it to the boy. “carry it carefully,” I cautioned. 9.Sickness had robbed her of her confidence that she could carry the load. 10.Loneliness held the great masses of immigrants together, and poverty kept them down. 11.Starvation was a remote threat. 12.There is a crying need for a new remedy. 13.There was a mumbled conversation in the background. Then a man’s voice came on the phone. 14.The whole devastating experience sharpened my appreciation of the world around me. 15.She was always a crier any way. 16.The car wound through the village and up a narrow valley, following a thaw-swollen stream. 17.The boy, who was crying as if his heart would break, said, when I spoke to him, that he was very hungry because he had had no food for two days. 18.A long course of poverty and humility, of daily privations and hard words, of kind office and no returns, had been her lot ever since womanhood almost, or since her luckless marriage with George Osborne.(Vanity Fair chapter 57) 19.The isolation of the rural world because of distance and the lack of transport facilities is compounded by the paucity of the information media.

翻译中比较标准的英汉8大区别之处

翻译中比较标准的英汉8大区别之处 泛瑞翻译 一、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 我国闻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就句子的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中国语法理论》,《王力文集》第一卷,第35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 我们看一看下面的例子: Children will play with dolls equipped with personality chips, computers with inbuilt (成为固定装置的,嵌入墙内的;内在的,固有的)personalities will be regarded as workmates rather than tools, relaxation will be in front of smell television, and digital age will have arrived。 译文:儿童将与装有个性芯片的玩具娃娃玩耍,具有个性内置的计算机将被视为工作伙伴而不是工具,人们将在气息电视前休闲,到这时数字时代就来到了。 这句英语是由四个独立句构成的并列句,前三个句子都用简朴将来时,最后一个句子用的是将来完成时,句子之间的关系通过期态、逗号和并列连词and表示得一清二楚。而翻译公司汉语译文显著就是简朴的叙述,至于句子之间的关系完全通过句子的语义表现出来:前三个句子可以看成是并列关系,最后一个句子则表示结果。 二、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 因为英语是"法治"的语言,只要结构上没有泛起错误,很多意思往往可以放在一个长句中表达;汉语则正好相反,因为是"人治",语义通过字词直接表达,不同的意思往往通过不同的短句表达出来。恰是因为这个原因,考研(论坛) 英译汉试题几乎百分之百都是长而复杂的句子,而翻译成中文常常就成了很多短小的句子。 例如:Interest in historical methods had arisen less through external challenge to the validity of history as an intellectual discipline (身心的锻炼,练习;纪律,风纪,命令听从;惩戒,惩罚;学科,科目)and more from internal quarrels among historians themselves. 译文:人们对历史研究方法产生了爱好,这与其说是由于外部对历史作为一门知识学科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还不如说是由于历史学家内部发生了争吵。 英文原句是个典型的长句,由27个词组成,中间没有使用任何标点符号,完全靠语法结构使整个句子的意思化零为整:less through...and more from构成一个复杂的状语润饰动词arisen。在中文翻译中,"产生爱好"这一重要内容通过一个独立的句

关于英汉文化的翻译

一、从理论上叙述文化差异 翻译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项必要的技能,翻译练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两种语言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因此,我们会加强一门外语和母语之间的理解,能够轻易地接受国际化的非文化因素。例如,提到佛教,我们也许很容易就把它和古印度联系起来;提起基督教,会首先想到巴勒斯坦,罗马帝国和西方国家。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明》中说:“一个复杂的统一体,包括知识、信念、艺术、法律、道德思想、习俗以及由社会成员所得到的任何其它的能力,习惯等就是文化。”简言之,文化恰好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的总的生活方式。在翻译中遇到的困难大部分来自于以下四个部分。 1.技术经济系统 技术经济系统包括生态环境、生产、交换、分配方式、科学技术、人工产品等。它们是导致文化异的主要物质因素。物质财富为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日常事物的表达上有不同的方法。当把一个词或短语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时候,应了解它的文化。例如,在我国新疆地区的哈萨克族以畜牧业为生,所以马和羊在他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那里所有的男孩必须要牧羊,所以“boy”在哈萨克语中的意思是“shepherd”。当女孩结婚的时候,新郎的家庭应当要送马给女方作为订婚礼物,因此“girl”在哈萨克语中的意思是“horse-owner”。如果对它们不了解,我们就无法理解原作品中的句子,更别提把它们用另一种语言翻译出来了。 2.社会系统 社会系统一般表示社会阶层、群体、相关结构、政治、法律、教育、习俗、历史等。例如,火鸡是圣诞节的一道主菜,但是一个记者在翻译一则关于美国前总统约翰逊和尼克松一起吃晚餐的新闻时把“Turkey Dinner”翻译成“土耳其午餐”,这确实是因为对习俗不熟悉。 3.抽象系统 抽象系统包括世界观、宗教、邪教、民间信念、艺术创造、价值观、思维方式等,其中,认知和思维方式对语际交流中的相互理解有最大的影响。例如,gild the Lily(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和l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has been stolen (贼走关门)很可能被中国学生误解为“锦上添花”和“亡羊补牢”。因为能够引起英语和汉语相反的联系的这两个习语在形式上是相当相似的。 “Bright red costumes, with hats, shoes and stockings to match are to be all the craze in spring. Smart women will have to be careful not to yawn in the streets in case some short-sighted person is on his way to post a letter.”如果不知道在英国邮箱是红色的,与其他国家不一样,就不会抓住这一段的真实涵义。事实上,作者在这里想要借助邮箱的颜色来讽刺那些穿红色裙子的胖拙的妇女,因为她们会被那些近视的人当成是邮筒来使用。 4.语言系统 语言系统主要包括组成主要语言资源的语音结构、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因为写作资源是不同的,在英语中所谓的“I-steel”和“T-square”在汉语中被认为是“I 字钢”和“T 字尺”。有时在一种文化中被注意的一种现象将会在另一种语言中被忽视。例如,在英语国家,人们会很自然地把“a clear-shapedankle”和“a slim girl with beautiful lines of legs”联系起来,但是这两方面之间的关系似乎没有被给予全方位的注意。在下面的两个例子中,“ankle”这个单词被不同地使用,以不同的方式被翻译。句子如下:Long-stemmed models ankled through the hobby.(身材修长的模特儿袅袅婷婷地走过大厅。) He was slightly disturbed by the cashier, a young and giggling Wisconsin school-teacher with ankles...(那个年轻的出纳员,威斯康星州的女教师的咯咯笑声和一双漂亮的脚弄得他有些心慌意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中英颜色词汇的对比与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道德观 2 中国与日本茶文化的比较 3 网络英语的构词方式 4 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5 从美国梦看美国社会流动机制 6 探析《老人与海》的主题 7 Roger Chillingworth in The Scarlet Letter Viewed from the Humanistic Perspective 8 赫尔曼?梅尔维尔《白鲸》中的生态主义解析 9 An Analysis of The Bible’s Influence o 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10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1 An Analysis of Main Characters in Wuthering Heights 12 论《英国病人》中角色的自我认知 13 个体取向与集体取向对中美商务交流的影响 14 汉英姓氏文化差异 15 探析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主题 16 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解读英语幽默理解障碍 17 初中生英语听力理解的障碍因素及对策 18 19 《等待野蛮人》中的寓言式写作手法 20 On Wisdom of Tao in Tao De Jing and the Subjectivity of Translator--Based upon Translations of Wu(无)and You(有) 21 An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of Road and Traffic Public Signs 22 象征主义视角下《致海伦》中的意象美 23 A Brief Analysis of Willy Loman’s Tragedy in Death of a Salesman 24 中式英语成因之分析 25 The Use of Symbols in A Farewell to Arms 26 管窥世纪年代以前的朴素社会语言学思想 27 论汉语新词语的英译 28 丁尼生《鹰》与休斯《鹰之栖息》的对比分析 29 A Study on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ifference 30 寻找真正的自我 31 浅析库尔特?冯尼古特《猫的摇篮》中的黑色幽默 32 广告英语的语言特征 33 On Translation of Symbolism in Pop Songs with a Case Study of Hotel California 34 霍桑的罪恶观在《红字》中的体现 35 面部表情和目视行为的跨文化研究 36 探析《劝导》中安妮的成熟形象 37 工业化进程下人的主体性的追问——梭罗的《瓦尔登湖》 38 论《荆棘鸟》中的女性意识 39 从《红字》看霍桑对清教主义的批判与妥协 40 A Contrastive Study on Language Featur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roverbs 41 An Analysi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arlett’s Personality in Gone with the Wind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2

幻灯片1 课后练习 ●blue films ●bluebottle ●Greenfly ●common criminal ●common informer ●hard labor ●free love ●blue-eyed boy ●bluestocking 幻灯片2 参考翻译 ●blue films 蓝色电影(×) ●淫秽电影(√) ●bluebottle 蓝瓶子(×) ●绿头苍蝇(√) ●greenfly 绿苍蝇(×) ●蚜虫(√) ●common criminal 普通罪犯(×) ●臭名昭著的罪犯(√) ●common informer 一般的告密者(×) ●职业告密者(√) 幻灯片3 参考翻译 ●hard labor 艰苦的劳动(×) ●(监禁)苦役(√) ●free love 自由恋爱(×) ●(无婚约的)自由性爱(√) ●blue-eyed boy 蓝眼睛男孩(×) ●宠儿(√) ●blue sky research/thinking 蓝天研究/思维(×) ●天马行空式的(√) 幻灯片4 翻译的原则与标准

1. 支谦与《法句经序》(229年) “天竺言语,与汉异音。云其书为天书,语为天语,名物不同,传实不易。” 开篇即强调了佛经翻译之难,即语言不同,语境不同,名物不同,翻译起来确实不易。幻灯片5 翻译的原则与标准 2. 道安与“五失本,三不易” 源自其在公元382年所作 《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 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也。 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 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 幻灯片6 翻译的原则与标准 三者,经委悉,至于叹咏,叮咛反复,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 四者,胡有义说,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 五者,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 幻灯片7 ●“五失本”是: ●一、佛经词序多是颠倒的,汉译时改从汉语语法,容易失本; ●二、佛经文字质朴,而汉人喜欢文采,为适合汉语读者,译文作了润饰,容易失本; ●三、佛经的论述,往往不厌其烦,颂文更是翻三覆四,翻译时删繁就简,容易失本; 幻灯片8 ●四、佛经有“义说”(长行之后,另加的偈颂复述)类似汉人韵文后的“乱辞”(总结),

翻译中的英汉八大不同解析

翻译中的英汉八大不同 一、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 就句子的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中国语法理论》,《王力文集》第一卷,第 35页,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年 我们看一看下面的例子: Children will play with dolls equipped with personality chips, computers with inbuilt personalities will be regarded as workmates rather than tools, relaxation will be in front of smell television, and digital age will have arrived. 译文:孩子们可以和装有性格芯片的娃娃一起玩耍;内嵌性格装置的电脑将被视作人们工作上的伙伴而不仅仅是工具; 休闲时, 电视机还能满足人们嗅觉感官的需求——那时, 数码时代就已经到来了。 这句英语是由四个独立句构成的并列句,前三个句子都用简单将来时, 最后一个句子用的是将来完成时, 句子之间的关系通过时态、逗号和并列连词 and 表示得一清二楚。而汉语译文明显就是简单的叙述, 至于句子之间的关系完全通过句子的语义表现出来:前三个句子可以看成是并列关系,最后一个句子则表示结果。 二、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 由于英语是“ 法治” 的语言,只要结构上没有出现错误,许多意思往往可以放在一个长句中表达;汉语则正好相反,由于是“ 人治” ,语义通过字词直接表达,不同的意思往往通过不同的短句表达出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 英译汉试题几乎百分之百都是长而复杂的句子,而翻译成中文经常就成了许多短小的句子。 例如:Interest in historical methods had arisen less through external challenge to the validity of history as an intellectual discipline and more from internal quarrels among historians themselves.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作业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作业 1. It is flattering to believe that they are too profound to be expressed so clearly that all who run may read, and very naturally it does not occur to such writers that the fault is with their own minds which have not the faculty of precise reflection. 翻译:认为自己的思想深奥,不可能表达得很清楚,让任何人都能理解,这是一种虚荣的念头。这样的作家当然不会想到,问题还是出在自己脑子缺乏精确思考的能力。 2. He had a disconcerting habit of expressing contradictory ideas in rapid succession. 翻译:他有一种令人不安的习惯:一会儿一个看法,自相矛盾,变化无常。 3.While the present century was in its teens, and on one sunshiny morning in June, there drove up to the great iron gate of Miss Pinkerton’s academy for young ladies, on Chiswick Mall, a large family coach, with two fat horses in blazing harness, driven by a fat coachman in a three-cornered hat and wig, at the rate of four miles an hour. (Thackeray)翻译:(当时)这个世纪刚过了十几年。六月的一天早上,天气晴朗。契息克林阴道上平克顿女子学校的大铁门前面来了一辆宽敞的私人马车。拉车的两匹肥马套着雪亮的马具,一个肥胖的车夫带了假头发和三角帽子,赶车子的速度是一小时四英里。(萨克雷)

英汉翻译八大注意事项

英语学习者一般愿做英译汉题目,怕做汉译英题目。由于历史和文化上的差异,汉英词语之间存在着或显或隐的翻译上的陷阱,导致汉译英远比英译汉易于出错。用鲁迅的话说,就是“词典不离手,冷汗不离身。”这提醒译者必须对这些差异心中有数,然后再调和这些差异,“摆平”这些差异。为此,要迈好下面八道坎儿,时刻要留心这八条“戒律”——只想为你擦亮满天星光,以免在熟路上“迷失方向”。 一、戒“从一而终” 汉语言简意赅,句子灵活,往往是一个汉语词汇对应N个英语词汇,具体到在本句中应该采用那个意项,务必抓住精神实质,不可以不变应万变。至于怎么应变,这就是显示译者功力的地方了。 比如:都是“问题”,下面的翻译各不相同,几乎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共同关心的问题questions of common interest 解决问题solve a problem 问题的关键the heart of the matter 关键问题a key problem 原则问题a question/ matter of principle 悬而未决的问题an outstanding issue 没有什么问题Without any mishap 摩托车有点问题。Something is wrong with the motorcycle. 问题不在这里。That is not the point. 最近揭发出相当严重的贪污、受贿和官僚主义问题。Serious cases of embezzlement, bribery, and bureaucracy have been brought to light

recently. 译者要掌握这种汉英翻译中的“游击战术”,翻译家应是不同“文化王国”边境线上的“游击战略家”。 沙博里将《水浒传》译为:Outlaws of the Marsh(沼泽地上的亡命之徒)。杨宪益译将屈原的《国殇》译为:For Those Fallen for Their Country,北外出版社将《儒林外史》译为:The Scholars。这些都是译者吃透了原文的原意而译出的佳作。 二、戒望文生义,机械直译 这多半是初学者犯的毛病,他们易于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做出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黄牛(yellow cow——ox前误后正,下同)黄鹂(yellow bird ——oriole)从小青梅竹马(green plum bamboo horse——grew up together) 黄瓜( yellow melon——cucumber) 紫菜(purple vegetable ——laver)白菜( white vegetable ——Chinese cabbage) 红木(red wood——pad auk) 红豆杉(red fir——Chinese yew) 黑社会(black society ——sinister gang) 三、戒“水土不符”,习惯搭配失当 这的确是难度系数较大的问题,它要求译者既有较高的中文修养,又要有较高的英文造诣,一知半解的人常常在此“翻车”。如: 写罢,掷笔在桌上。又歌了一回,再饮数杯酒,不觉沉醉,力不胜酒,便呼酒保计算了,取些银子算还,多的都赏了酒保。 And tossed the pen on the table. He intoned the verses to himself,

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

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 摘要: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任何语言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本文围绕英汉文化差异在各自语言中的体现, 来说明文化差异、背景知识对翻译的影响。由此说明文化差异因素对翻译的影响不容低估。本文对中英的文化、社会风俗与礼仪差异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提出了一些在翻译中弥补这一差异的例子,以及在翻译英语里面的习惯词汇时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关键字] 文化差异一般风俗翻译、影响 文化是一种上层建筑.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而且与一个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 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 在交流中, 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 从而产生冲突和故障。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对我们平时能更好的使用英语有很大的帮助。丰富的文化背景和相关专业知识会有助于翻译的准确性,所以,我们要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积累相关的专业知识,加强训练,才能在翻译中做到游刃有余。 翻译作为语际交际, 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在很大程度, 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王佐良曾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吕淑湘也说, 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可见,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了解背景知识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 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察与思维上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英汉两个民族在观察与思维上是存在着差异的: 面对同一物体, 用以概括的概念也有出入, 因而语言表达方式也不同。如对颜色的观察和使用,就有不同的概念。英语“black tea”在汉语中不叫“黑茶”, 而叫“红茶”;“brownbread”是“黑面包”, 而不是“棕 色面包”。汉语的“青衣”,“青天”同是一个“青”字, 翻译成英文就只能分别译作“black dress”和“blue sky”。汉语“黑眼睛”, 英语为“drakeyes”; 英语的“black eyes”, 汉语为“挨打后出现的黑眼圈”; 汉语“黄色影片”, 汉语的“红眼病”,英语为“green - eyed”。此外,英汉两个民族在逻辑思维上也存在着差异。例如: 英文句子You can not be too careful in the exam. 若直译为“考试时你不要太细心”。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从句法上看,它是一个双重否定结构, 从思维方式上看, 它是一种逆向思维。其正确译文是: 考试时你要特别细心。再如, The plastic container isfive times lighter thanthat glass one. 其正确译法为: 这个塑料容器比那个玻璃容器轻五分之四。如果直译,这个塑料容器的重量比那个玻璃容器要轻四倍, 在汉语中是说不通的。英语习惯上说“减少n 倍”, 即是汉语说的减少了n - 1/ n ,如英语说减少3 倍,即是汉语说的减少2/ 3。这种情况显 然是由于英汉思维方式不同而造成的。因此,对于这一类因思维差异而引起的表达不同的概念, 译者同样要越过表达形式的局限进行意义上的对等翻译。 二、时间观念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 两个民族在时间观念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英语中的“the

英语、汉语在逻辑思维上的差别

思维:指理性认识,即思想;或指理性思考的过程,即思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应。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常指逻辑思维。它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思维的工具是语言。人借助于语言把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和综合,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揭露不能直接感知到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思维是反应客观现实的能动过程。它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辞海》1979 年版本,第1676 页)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相互作用。“倘若没有语言,思维则无以定其形,无以约其式,无以正其实。反之,若没有思维,语言也就不具备其多功能性和丰富性”张海涛(1999:21)。语言是思维的载体,通过一个民族的语言,我们可以观察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特点。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英汉两个民族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生活条件、风俗习惯各异,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在翻译实践中,因为没有认清英汉思维之间的差异,学生很容易犯错误,出现“汉语欧化,英语汉化”的现象。英汉思维差异的比较研究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刘宓庆(1993),张海涛(1999),连淑能(2002)等,但较少涉及到翻译教学。目前,对句子翻译,很多学者,如张培基(1980),陈宏微(1998),冯庆华(2002),陈定安(1998)等在专著中辟专章讲解,但涉及更多的是对翻译技巧的介绍和解释,对深层次原因的探讨并不多见。本文试图从英汉思维差异的角度出发,通过学生译文分析,指出在翻译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树立英汉思维差异意识的必要性,以提高译文质量,促进翻译教学。 一、英汉思维差异及其在语言上的表现 1.思维方式不同——抽象思维与形象 思维语言表达各异——抽象与具体 西方人较注重抽象思维,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开始,一直注重哲学思辨。而汉民族却偏向形象思维,运用形象的表达手法描绘抽象的概念。体现在语言层面,英语多用抽象表达法,汉语多用形象表达法。英语大量使用抽象名词,同时,英语是构形语言,有丰富的词义虚化手段,如词缀;英语中介词的使用频率远远超过汉语。而在汉语中,常用具体表抽象。“如果说中国有抽象名词的话,就只有这极少数的几个了”(王力,1984:21-22)。同时,汉语也不具有构形形态。 2.思维风格不同——焦点思维与散点思维 语言表达各异——聚集与流散 英民族在表达思想时,逻辑严密,先陈述主要思想,再延伸出去。英语句子先说出主要信息,然后介绍其它辅助信息,如时间、地点、原因等。英语有严谨的主谓结构,主谓结构统领全局,提纲挈领。英语句子就如一棵树,由树干延伸出去,形成无数的分叉。因此,英语句式呈“聚集型”。而汉民族是散点思维,思维按逻辑事理,时间顺序,因果关系排列,如行云流水,洋洋洒洒,但形散而神聚,“它没有西方句子的中心动词,而是随着事理的进程,句法中的视点也随之流动开去”(申小龙,2003:336)。 3.思维指向不同——客体思维与主体思维 语言表达各异——物称与人称 英民族严格区分主体与客体,强调用客观、理性、冷静的态度对待客观世界,寻求自然规律,探索科学真理。连淑能(2002:43)指出“理性主义将主体作为旁观者,对客体尤其是本质世界进行探究”。而汉民族的传统思维注重主体意识,常常以“我”为视角,以“我”的情感、态度、观念为依据做出价值判断,以“我”为认识的出发点和归结点。这种思维差异在语言上体现为英语重物称,汉语重人称。英语中有很多句子,不以人做主语,而以抽象名词或事物名称做主语,而汉语经常用表“人”的词、词组、短语作主语。 4.思维侧重不同——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 语言风格各异——形合与意合 英民族注重形式逻辑,而汉民族重辩证思维。表现在语言上,英语用各种形式连接手段,而中国文化历来注重意合,“刘勰(465-532)所谓…意授于思,言授于意?(《文心雕龙?神思》)就是说意思

英文翻中文的八大翻译技巧

英文翻中文的八大翻译技巧 要真正掌握英文翻译的技巧并非易事。这是因为英译汉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下面就和大家分享英文翻中文的八大翻译技巧推荐,来欣赏一下吧。 英文翻中文的八大翻译技巧推荐 首先是英文理解难,这是学习、使用英文的人的共同感觉,由于两国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的不同,所以一句英文在英美人看来顺理成章,而在中国人看来却是颠颠倒倒、断断续续,极为别扭。 二是中文表达难,英译汉有时为了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对等词汇,往往被弄得头昏眼花,好像在脑子里摸一个急于要开箱子的钥匙,却没有。 另外,英译汉时对掌握各种文化知识的要求很高,因为我们所翻译的*,其内容可能涉及到极为广博的知识领域,而这些知识领域多半是我们不大熟悉的外国的事情,如果不具备相应的文化知识难免不出现一些翻译中的差错或笑话。 正是因为英译汉时会遇到这么多的困难,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翻译实践,对英汉两种不同语言的特点加以对比、概况和总结,

以找出一般的表达规律来,避免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翻译错误,而这些表达的规律就是我们所说的翻译技巧。 一、词义的选择和引伸技巧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一词多类和一词多义的现象。一词多类就是指一个词往往属于几个词类,具有几个不同的意义;一词多义就是同一个词在同一词类中又往往有几个不同的词义。在英译汉的过程中,我们在弄清原句结构后,就要善于运用选择和确定原句中关键词词义的技巧,以使所译语句自然流畅,完全符合汉语习惯的说法;选择确定词义通常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1、根据词在句中的词类来选择和确定词义 They are as like as two peas .他们相似极了。(形容词) He likes mathematics more than physics .他喜欢数学甚于喜 欢物理。(动词) Wheat, oat, and the like are cereals .小麦、燕麦等等皆系谷类。(名词) 2、根据上下文联系以及词在句中的搭配关系来选择和确定词义。 He is the last man to come .他是最后来的。 He is the last person for such a job .他最不配干这个工作。

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 10-09-16 09:45:00 ] 作者:曾小梅编辑:studa20 [摘要]文化对语言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语言与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中西文化的差异可以在各自的语言上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出来,并且对英汉翻译过程中的语义理解和传达产生一定的干扰和影响。本文主要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差异,社会风俗习惯差异和宗教文化差异这三个主要方面,分别论述了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造成的影响,提示大家要充分了解中西文化背景,在真正理解原文内涵的基础上,精确译出原文。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汉翻译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等。而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外在形式,人们通过语言来表达内心的丰富思想,进行相互间的思想感情交流。文化对语言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事实上语言并不是一种隔离的现象孤立地存在,语言是文化的一个整体的部分。文化是语言的内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可以体现在地理环境、社会习俗、宗教信仰、历史典故等多方面。这些差异可以在各自的语言上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出来,并且对英汉翻译过程中的语义理解和传达产生一定的干扰和影响。所以在英汉翻译活动中,必须要考虑到中西文化差异的问题,从各自文化的角度充分理解原文的涵义,并采取适当的语义表达方式,精确地译出原文。在本文中,将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分别探讨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由于所处的地域不同,相应地就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不同会引起文化上的个性和差异,形成一些独特的文化概念。这些文化差异都会体现在语言中,对英汉翻译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中国东临大海,西部为高山,所以在中国,“东风”是“春天的风”,“西风”却是凛冽的。而英国的地理环境与中国相反,英国西临大西洋,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西风在英国人心中是温暖宜人的。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就是对温暖西风的讴 歌:“It’s a warm wind, 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那是温暖的风,温暖的西风,伴随着百鸟欢唱)。在英汉翻译中要充分理解这些差异,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再如,英国的天气变化无常,所以人们见面爱谈论天气。“Lovely day, isn’t it? ”(天气多好啊)。而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则会 说,“去哪儿啊?”,“吃饭了吗?”。 与地理环境一样,中西文化的历史背景也会反映在语言中。在英语中,与Dutch有关的词语往往带有贬义。如Dutch act(自杀),Dutch courage(酒后之勇),I got mad and I talk like a Dutch uncle.(我勃然大怒,于是就严厉地训人),If it is the fact, I’m a Dutchman(如果这是事实,我就不是人)。因为在17世纪初,英国和荷兰曾经激烈交战二十多年,使英国大伤元气,所以英国普通民众对荷兰人恨之入骨。这一历史背景,使英语带有了民族性,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些英文的真正含义了。

英汉对比与翻译期末论文 (2)

英汉对比与翻译——词汇三境 [摘要]:本文将英汉语言中词语分布做了对比,并就词汇翻译提出了“意译”、“义译”、“化境”三个要求,从而得知,词汇翻译的地道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境的还原程度。 关键词: 译意、译义、臻化、词汇、语境 正文:英国语言学家George W.W ilk ins在《语言教学中的语言学》一书中指出:“没有语法,表达甚微;没有词汇,表达为零。”由此可见词汇在英语中所居的重要地位。在翻译时,即使一个译者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词汇与句法,还是会遇到总不能够突破的瓶颈,这个障碍往往是由词汇,甚至是简单词汇所引起的。例如:“He is a perfect stranger in the city.”这里对于什么是一个“perfect stranger”的理解与处理会造成译文层次的不同,同时也是考量一个译者的水平。如果仅翻译字面意思,翻译成“完美的陌生人”,译文显得晦涩难懂;当我们进一步理解“perfect”这个词的含义,并进入意义层面, “perfect”就是“完完全全”的意思,那么“perfect stranger”该译为“完完全全的陌生人”,“他是这城市中完完全全的陌生人”意思准确但是和全句契合不够完美,同“in the city”在搭配上略有滞涩;所以,我们将其转化,将“完完全全的陌生人”这一名词词组转化为动词词组,意为“对……完全陌生”,这句话就可译为“他对这城市完全陌生”,这样的搭配显得协调,不但译出了源语言想表达的意思,“疏离”这一

语境也得以完整地保留了。 以上例子就体现了英汉互译中一个很重要的规律,即词性转换。世界上的语言,不管其各有多少词类,名词和动词都占最大的比例;不管有多少句型,都能归纳为静态与动态两类。总的来说,汉语呈动态特征,英文呈静态特征。在词汇的使用上,汉语的动态表现为:汉语的动词丰富,使用频率高;而英语中,名词、介词等非动词性此类的使用频率很高。据周志培(2003:390)统计显示截选如下:(1)“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及英译 语言总 数名 词 介 词 动 词 助 动 非限 定动 词 代 词 形容 词 副 词 数 词 连 词 量 词 冠 词 汉语词数636 167 11 186 27 41 70 70 39 17 8 % 26% 2% 29% 4% 7% 11% 11% 6% 3% 1% 英语词数907 238 99 105 19 30 98 104 43 28 5 84 % 26% 11% 12% 2% 3% 11% 11% 5% 3% 7% 9% (2)“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中国欢迎宴会上的讲话”及汉译文 语言总 数名词介词动词助动非限定 动词 代词形容 词 副词数 词 连词量词冠 词 汉语词数324 99 9 72 5 36 22 42 15 13 2 % 31% 3% 22% 2% 11% 7% 13% 4% 4% 0.6% 英语词数366 91 49 41 1 9 39 50 22 13 23 28 % 25% 14% 11% 0.2% 2% 10% 14% 6% 4% 6% 8% 上述结果表明,若要在英汉互译中,若要翻译出地道的T arget Text,就应当尽量符合Target Language的表达习惯。这必然包含必 要的词性转换。在进行英译汉时,根据需要将英文中的名词,介词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