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为例”教案试讲

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为例”教案试讲

第一篇: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为例”教案试讲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为例”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

(2)结合我国西北等地区的实例,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和危害,了解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

2、过程与方法

(1)举例介绍荒漠化的概念及其表现。

(2)利用地图、数据分析我国西北的自然特征来理解荒漠化的自然成因。

(3)利用课本的例子来了解荒漠化的另一重要原因—人类活动。

(4)通过书本非洲的例子以及结合成因去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5)从成因跟危害中得出荒漠化的防治对策跟措施。

(6)通过荒漠化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环境的问题、成因及治理对策等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环境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形成一个保护环境的意识,学会应如何协调人地关系,能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去认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

了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教学难点】

1、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的定义

2、能掌握好荒漠化,并能举一反三,学会分析其他的区域环境问题,学会因地制宜,形成一个清晰的综合分析思维。

【教学方法】讲述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0分钟【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看这张图片,猜一猜:图中的阿富汗男子,他正在守着什么呢?

[学生回答]......[教师讲述]这位男子守着的正是他家门口,你们猜对了吗? [教师讲述] 这是2002年8月11日,一位记者在马扎里沙里夫附近的一个村庄拍摄的,一名阿富汗男子守着几乎被沙子埋没的家门口旁。大家觉得这张图反映了什么环境问题?

[学生回答]土地荒漠化

[教师讲述]很好。这幅图正是反映了草地退化呈现荒漠化趋势的问题。这也是我们本

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6页。(展示ppt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三、讲授新课

[板书]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师讲述]土地荒漠化是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之一,目前世界约1/4的的陆地和2/3 的国家受到荒漠化威胁和影响,有36亿公顷的土地直接受到荒漠化影响,占世界耕地

面积的1/4。从这些数据得知,荒漠化的对我们的影响是十分大的。然而,到底什么是

荒漠化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看看书本16页第一自然段。

[板书] 一荒漠化的概念

[教师讲述]同学们看完了吧,请大家一起朗读荒漠化的定义。

[学生朗读]荒漠化是指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

化现象,它是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的产物,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展示PPT荒漠化的概念)

[教师讲述] 很好,荒漠化是指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土地退

化现象。所以说,荒漠化的实质就是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板书] 荒漠化表现(三退):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类型(三化):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板书] 过程: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外力作用(风沙侵蚀、水土流失)→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荒漠般的景观

{根据箭头方向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参与进来} [教师讲述]同学们,有谁知道荒漠化与沙漠化的区别吗?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种结果,沙漠化只

是其中一种,就好比苹果与水果的关系一样。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土地沙漠化、石质

荒漠化、次生盐渍化之间的区别。

[教师讲述]土地沙漠化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另外在藏北高原、东北地

区的西部和华北地区的北部也有较大面积分布。是指单纯风力作用引起的沙质荒漠化,它属于荒漠化的一种。

[教师讲述]石质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在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贵州、云南、广西)表现尤为明显。是指在原来的岩石地带的植物被破坏,可能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并最终成为岩石露裸的地表,形成类似荒漠的景观。

[教师讲述]次生盐渍化又称“次生盐碱化”,指由于不合理的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

渍化过程。因受人为不合理灌溉的影响,使地下水抬升,在当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条件下,使土壤表层盐分增加,引起土壤盐化。多发生在气候干旱、蒸发量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在我国多发在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教师讲述]但是土地退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具有一定过程演化而来的。[教师讲述]在我国荒漠化的情况也很严峻:截止2009年底,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

为35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3,分布于18个省,其中80.7%的荒漠化土地分布

在新疆、内蒙古和西藏三个省区。由此可见,我国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是西北地区。下

面就利用我国西北地区来分析荒漠化的成因,这是我们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首先我们先了

解下西北地区的位置与地形。

(展示PPT 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引导同学们看图

[教师提问]西北地区的位置与地形?请同学来回答下。

[学生回答] ……

[教师讲述]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西北地区在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

连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包括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和准格尔盆地等。西北

地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是高大的山系和巨大的内陆盆地

并形成了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组合。

[教师讲述]那么西北地区的气候与植被有什么特征呢?(展示PPT 降水量分布图和图2.2)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从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随着距海洋距离的增加,年降水量递减。贺兰山以东,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上,以西,在200毫米以下,在塔

里木盆地,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而随着降水量的减少,西北地区的植被景观自东向西

为草原、荒漠草原再到荒漠。

[板书] 气候:干旱,降水量自东向西递减

植被:自东向西,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教师讲述]在了解西北地区的区域自然特征之后,我们现在来探讨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成因:首先,干旱的自然特征包含着荒漠化的

潜在威胁。大家思考下,为什么干

旱的自然特征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呢?

[学生回答]因为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教师讲述]对,由于身居内陆,水汽难以到达:又有高大山系和青藏高原,阻隔水

汽:因而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为荒漠化创造了基本条件,而

这里植被稀少,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为荒漠化创造了物质基础,再加上大风日数

多,且集中在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教师讲述]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气

温、降水的变异率大,如果多年持续干旱,会导致地表植被受损,会加剧荒漠化的进程,而西北地区由于地形跟位置,夏季风影响自东到西递弱,降水也随之递减,干旱程度增

强;山脉与青藏高原使得冬季风对西北地区影响更大,加强其干旱程度,所以形成异常的气候。

[教师讲述]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教师讲述]自然因素为荒漠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人类活动在荒漠化过程中

则起了决定性作用,据调查,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西北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板书]西北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教师讲述] 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是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

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造成的。

[板书]

1、人口压力

2、人类活动不当

[教师提问] 请看书本18页的图2.4,从图我们可以知道荒漠化人为因素主要

表现为哪几个方面?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三个过度是西北地区荒漠化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也说明了人类活动

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是形成土地荒漠化的主要人为

原因。

[教师提问]我想问下同学们,你们认为致使人们过度樵采、放牧、开垦的原因

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我们先看过度樵采。人口增长,使得燃料的需求增长。在缺乏能源的地区樵采天然植被是燃料的主要来源。在鄂尔多斯沙区,每年每户大约要挖67平

方米沙蒿作为烧柴。同时为了增加经济收入,人们无节制地采挖药材和发菜,严重破

坏草场,加速荒漠化进程。

[板书] 过度樵采

[教师讲述] 西北地区主要以畜牧业为主,为了取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

能的放牧,远远的超过了草地的承载力,导致草原退化和沙化,草场的载蓄量降低。

[板书] 过度放牧

[教师讲述]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使得粮食需求迅速增加,迫使人们不合理的拓

宽农业规模,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荒漠化加剧,土地生产力下降,最终导致贫困饥

荒这样的恶性循环。而在原本水源就不多的绿洲负荷不了紧张的

生态用水,导致绿洲

荒漠化日趋严重。

[板书] 过度开垦

三、总结新课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荒漠化的概念以及通过西北地区实例来分析了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跟人为因素,而荒漠化的成因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希望大家下课后能根据这节课的知识框架好好复习掌握。

四、复习巩固

结合知识框架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

五、布置作业

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的荒漠化成因和危害去预习好下一节课我们要讲的荒漠化防治措施

第二篇: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为例”教案学校:年级及班级:

授课教师:

上课题目: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为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

(2)结合我国西北等地区的实例,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2、过程与方法

(1)举例介绍荒漠化的概念及其表现。

(2)利用地图、数据分析我国西北的自然特征来理解荒漠化的自然成因。

(3)利用课本的例子来了解荒漠化的另一重要原因—人类活动。

(4)通过书本非洲的例子以及结合成因去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5)通过荒漠化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环境的问题、成因等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环境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形成一个保护环境的意识,学会应如何协调人地关系,能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去认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

了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教学难点】

1、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的定义

2、能掌握好荒漠化,并能举一反三,学会分析其他的区域环境问题,学会因地制宜,形成一个清晰的综合分析思维。【教学方法】讲述法、案例分析法【教具】课本、黑板【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4分钟)

[教师讲述]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授的课程是一个有关环境问题的内容,环境问题不外乎是两个方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谁能告诉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区别呢?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详解,环境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一个原生态的环境当中,人们生产生活所排放的废气物,超出了环境本身的净化能力,就会对原生环境造成影响,就形成了环境污染;而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从环境中索取必要的物质资料,超出了环境本身的恢复能力,就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环境污染-排放)(生态破坏-索取)今天给大家讲的这一课题就是有关生态破坏的一个方面-荒漠化

二、讲授新课(25分钟)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师讲述] 荒漠化已经成为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首先,我要给大家讲一下什么是荒漠化,有谁能告诉我,在你们的映象中什么是荒漠化吗?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 请同学们看到课本16页第一段第三行,荒漠化是指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它是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的产物,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所以说,荒漠化的实质就是土地退化。[板书]荒漠化的概念

[板书] 过程: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外力作用(风沙侵蚀、水土流失)→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荒漠般的景观{根据箭头方向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参与进来} [教师讲述]同学们,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荒漠化的表现和类型

[板书]表现(三退)耕地退化-退化:肥力下降,保持水分、养分能力下降

草地退化

林地退化

类型:土地沙漠化

石质荒漠化

次生盐渍化

[教师讲述]同学们,有谁知道荒漠化与沙漠化的区别吗?[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种结果,沙漠化只是其中一种,就好比苹果与水果的关系一样。石漠化和次生盐渍化画简图分析

[教师讲述]下面我们根据课本内容以西北地区为例来分析荒漠化的成因 [教师提问]西北地区的位置与地形?请同学来回答下。

[学生回答] 西北地区在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是高大的山系和巨大的内陆盆地。[教师讲述]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西北地区在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包括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和准格尔盆地等。西北地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是高达的山系和巨大的内陆盆地并形成了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组合。

[教师讲述]那么西北地区的气候与植被有什么特征呢?思考下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教师讲述]但是土地退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具有一定过程演化而来的。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从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随着距海洋距离的增加,年降水量递减。贺兰山以东,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上,以西,在200毫米以下,在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而随着降水量的减少,西北地区的植被景观自东向西为草原、荒漠草原再到荒漠。

[板书]气候:干旱,降水量自东向西递减

植被:自东向西,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教师讲述]在了解西北地区的区域自然特征之后,我们现在来探讨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成因:首先,干旱的自然特征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大家思考下,为什么干旱的自然特征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呢?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为荒漠化创造了基本条件,而这里植被稀少,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为荒漠化创造了物质基础,再加上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教师讲述]其次,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板书]西北荒漠化的自然成因

1、干旱的自然特征

2、气候异常

[教师讲述]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气温、降水的变率大,如果多年持续干旱,会导致地表植被受损,会加剧荒漠化的进程,而西北地区由于地形跟位置,夏季风影响自东到西递弱,降水也随之递减,干旱程度增强;山脉与青藏高原使得冬季风对西北地区影响更大,加强其干旱程度,所以形成异常的气候。

[教师讲述]自然因素为荒漠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人类活动在荒漠化过程中则起了决定性作用,据调查,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西北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板书]西北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教师讲述] 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是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造成的。

[板书]

1、人口压力

2、人类活动不当

[教师提问] 请看书本18页的图2.4,从图我们可以知道荒漠化人为因素主要表现为哪几个方面?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三个过度是西北地区荒漠化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也说明了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是形成土地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

[教师提问]我想问下同学们,你们认为致使人们过度樵采、放牧、开垦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我们先看过度樵采。人口增长,使得燃料的需求增长。在缺乏能源的地区,樵采天然植被是燃料的主要来源。在鄂尔多斯沙区,每年每户大约要挖67平方米沙蒿作为烧柴。同时为了增加经济收入,人们无节制地采挖药材和发菜,严重破坏草场,加速荒漠化进程。

[板书] 过度樵采

[教师讲述] 西北地区主要以畜牧业为主,为了取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的放牧,远远的超过了草地的承载力,导致草原退化和沙化,草场的载蓄量降低。

[板书] 过度放牧

[教师讲述]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使得粮食需求迅速增加,以致西北地区的人们盲目的扩大了开垦规模,破坏植被,导致原本水源就不多的绿洲负荷不了紧张的生态用水,导致绿洲荒漠化日趋严重。[板书] 过度开垦

[教师讲述]人口增长过快会迫使人们不合理的拓宽农业规模,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荒漠化加剧,土地生产力下降,最终导致贫困饥荒这样的恶性循环。因此,人口增长过快也是导致荒漠化的原因。

三、总结新课(1分钟)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荒漠化的概念以及通过西北地区实例来分析了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跟人为因素,而荒漠化的成因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希望大家下课后能根据这节课的知识框架好好复习掌握。

四、复习巩固(4 分钟)

对课本20页的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五、布置作业(1分钟)

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的荒漠化成因和危害去预习好下一节课我们要讲的荒漠化防治措施

第三篇:《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反思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反思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本节课的教学采用了“学案+小组”的导学模式,体现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组织管理和引导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的教学理念。

1、落实案例教学的要求。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在进行区域可持续发展教学时,采用的是案例教学,要求教师不能仅就教材选取的区域案例深挖知识点,而是要利用这些最经典的区域案例来分析理解该条标准涉及的内容,强调地理原理的迁移再现使用能力。据此,本节课依据学生分析荒漠化形成原因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先让学生掌握形成荒漠化的概念和表现,然后以西北地区为案例,详细讲解其基本地理原理,通过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分析荒漠化形成原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并通过板书环节和课堂总结环节,加深学生对分析荒漠化成因的一般过程的理解,最后配合相关练习巩固学生对原理的掌握和使用,强化学生对方法的迁移运用。这样,既符合案例教学的要求,也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

2、关注课程资源的整合。人教版教材在本节上精心设计了活动、思考题,提供了充分的案例材料。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人教版教材这一优势,着眼于如何整合好教材中的图文、活动题、思考题、案例材料等。对活动题、思考题中的问题设计进行了整合。这样处理,充分考虑到了所教学生的实际,充分发挥人教版教材的优点,体现了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

3、运用联系框图进行教学。地理学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运用联系框图进行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运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在教学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及学生实际,采用恰当的方式运用联系框图进行教学:教师提供联系框图让学生根据联系框图解释地理现象。教师提供联系框图的内容让学生使用简头等符号进行连结,完成联系框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独立完成联系框图。多种教学策略的运用强化了教学效果。

4、强化与必修1与必修2模块有关知识的联系。必修3属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教学中与必修1及必修2有关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有密联系密切,教学设计时要有机渗透。如必修1中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必修2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办调发展》有关知识。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着眼于高初中的衔接,必修模块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巩固,也为新知识的建构提供了铺垫。

第四篇:《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反思《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反思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反思

教材序列: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

课题名称: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授课类型:新授课

高二年级地理学科组

本节课是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的开章第一课,是学生学习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篇,因此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分析区域的现状,如何去解决区域的问题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的方法尤为重要。下面从本课的成功和失败之处来进行教学反思与总结。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深层次解读教材,合理取舍知识本节课课程标准要求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

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该标准是借助典型区域案例,进行区域发展与环境问题分析。而本人教学的主线是使学生充分掌握分析区域发展与环境问题时的基本思路:“区域→区域自然环境条件分析→区域环境问题及原因分析→区域环境治理的对策与措施”这一分析思路,最终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本节课的一大优点。

2、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地理学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运用导图进行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运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本节课把所有的知识点用一张思维导图来完成,先是学生自己通过预习绘制思维导图,然后课堂上进行完善,可以作为复习和记忆的很好的工具,而在本课时内容的学习中恰到好处。

3、情境创设,引人入胜

本节课开头,我让学生观看了一组图片和一段视频,把学生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了起来。让学生自己有兴趣去分析西北地区的性状,并且从图片和视频中涉及的知识点可联系去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相关内容。接下来,学生接受知识也更为主动了。首先,按照区域研究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读图,进行区域定位,使学生首先了解该区域的范围,根据区域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分析该区域的气候、植被、土壤、河流等自然环境特征。第二步,让学生根据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分析该区域,结合教材相应内容,分析归纳、并以图示的方式说出造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之后,让学生根据荒漠化发生的每一条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学生理解起来非常顺畅,有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夯实了知识基础。

二、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1、要教会学生知识迁移

本节课课程标准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因此,不能只就案例本身进行分析,应该使学生通过本案例的学习,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分析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并能够运用这

一思路和方法去分析其他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实现知识迁移。因此,对教材进行合理删减与整合,把完整的学习思路呈现给学生是达成课程标准要求的关键,同时,注重最后的归纳与提升,最终内化为学生对区域环境问题分析的清晰的思路是案例教学所必须关注的。

2、西北地区讲的不够仔细,由于学生基础较差,应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熟悉西北地区的概况。而我只是通过一系列的图片来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并没有给足学生时间去分析、查阅资料。

3、活动时间不够,分析不够透彻,应适当放弃几个活动内容,保证学生将重要知识理解清楚。另外,有些知识是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后进行总结,比如分析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4、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通过阅读案例获得经验→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分析→合作学习→认识区域差异→采取因地制宜措施。选择典型性、针对性强,内容丰富、相对完整、可读性强的案例,安排在新课结论性知识之前,用于提供归纳推理素材,运用所学新知识----治沙的成功经验,探索新问题----走治沙与治穷相结合的道路。

我们应该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让学生自主地去分析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学习方法。

第五篇: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时安排:2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荒漠化,教材以西北地区为例,阐述了西北地区荒漠化发展的地理背景和人地作用的特点,从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等方面分析论证荒漠化的形成,分布和防治措施。

本节课程是在学习了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为后面“森林的开发和保护”及以后的区域案例学习大好基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是自然原因与人为因素作用于脆弱生态环境的结果。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分析土地荒废的原因,进而分析全球荒漠与荒漠化的成因。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素材展示荒漠化的危害,鉴定学生智力荒漠化的决心,讨论治理措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荒漠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若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人地协调是其关键,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2、学生能全面、辩证、发展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点、难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第二课时):

主要流程:多媒体展示荒漠化对自然环境、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引出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介绍我国的成功经验

学以致用,解决问题(活动:萨赫勒地区)

师:(新课导入)上一节课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引起荒漠化的原因主要是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以及不合理的认为因素。但是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象。现在我们来直观的感受一下世界各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及林地退化的情况(多媒体图片展示)。

师:看完这样一组图片,我们可以感受到对地然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大家有什么想法没?是不是想要去对它进行改造呢?

生:是。

师:根据前面的所学,大家有什么可行的方法来遏制荒漠化蔓延的趋势呢?

(学生讨论,并找同学回答问题)

师:大家谈到的这些方法都是由道理的。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研究这一问题。

师: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认为因素综合作用于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结果。自然因素形成的荒漠化过程是极其缓慢的,而人为因素在加速荒漠化的进程,人类活动在其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板书:

一、荒漠化的防治内容:

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师:大家觉得这几点中哪一点是需要特别重视的?

生:预防。

师:大家说的很对。

二、荒漠化的防治原则:

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泊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

合的原则,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

植被。

师:针对荒漠化的防治大家也给出了自己的想法,一个行之有效的政治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我们防治的目的是通过人地协调,达到区域化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求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不同的荒漠化类型不同,形成的原因也不同,因此我们需要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我们既要保护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又要解决西北地区人民的生活问题。我们来探讨一下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三、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⑴合理利用水资源

师:我们需要注意因地制宜的原则,对于不同区域的防治措施有所不同。

①在农作区主要是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

②在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③在干旱的内陆地区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⑵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师:干旱地区的绿洲容易受到风沙侵袭,因此绿洲外围边缘带进行封沙育草、建防沙林带。

(多媒体展示:梭梭林、沙拐枣等)

①应在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地带进行封沙育草;

②在绿洲前沿地带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积极保护、恢复和发展天

然灌草植被)

③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组成一个多层防护体系。

④在缺乏水源的地区,利用柴草、树枝等材料,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工程,拦截沙源、固阻流沙、阻挡沙丘前移。

⑶调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师:举例:停止开发北大荒。

坚持退耕还林、退耕还牧、退耕还草。

⑷采取综台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师:前面我们提到过荒漠化产生原因之一就是过度樵采,牧区农民的生活用材问题不解决就不能根除荒漠化的原因,所以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势在必行。

解决农牧民的能源问题的途径:如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⑸控制人口增长

师:认为因素对于荒漠化的影响是重大的,因此我们要从根源解决问题就必须更关注我们自己的行为。

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一个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对荒漠化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师:我国西北各族人民很早就开始了同土地退化和不利自然条件的斗争,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结合科研人员的努力,我国在这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果。让我们来看一看。

(多媒体展示:沙坡头草方格沙障;“三北”防护林)

资料:三北防护林

在这块历史上曾是森林茂密、草原肥美的富庶之地上,由于种种人为和自然力的作用,使这里的植被遭到破坏,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区域内分布着八大沙漠、四大沙地,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

地总面积达149万平方公里,从新疆一直延伸到黑龙江,形成了一条万里风沙线。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占这一地区总面积的90%,在黄河下游的有些地段河床高出堤外地面3—5米,成为地上“悬河”。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形成了“十年九旱,不旱则涝”的气候特点。风沙危害、水土流失和干旱所带来的生态危害严重制约着三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使各族人民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的境地,同时也构成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严峻挑战。

经过30多年的努力,局部地区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面积和侵蚀强度呈“双减”趋势。在以黄土高原为主的水土流失区,坚持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按山系、分流域综合治理,营造水保林和水源涵养林723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由工程建设前的 5.4万平方千米增加到现在的 38.6万平方千米,局部地区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和侵蚀强度呈“双减”趋势。重点治理的黄土高原造林779.1万公顷,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万平方千米,使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23万多平方千米,近5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不同程度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减少2万多平方千米,土壤侵蚀模数大幅度下降,每年入黄泥沙量减少3亿多吨。

师:学习了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的对策,并且了解了相关的成功案例,那我们来帮助下面这

个地区分析一下他们所遇到的问题。

(活动: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师:阅读前两段,请同学说说该地区的自然条件如何?

(学生阅读课文及图表并回答问题)

生:干旱,降水少且集中。

师:资料表明萨林勒地区正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津德尔是

其中有代表性的居民点,其月均温都在22℃以上,甚至达到33℃,可想而知其蒸发量是巨大的。在降水方面,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8两个月。以其有限的而且特别集中的降水状况与其全年的高温、高蒸发量相比,确实是个容易产生环境问题的敏感地区。客观上,这里就潜在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这是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水热条件所决定的。

师:自然因素分析完之后我们来认识一下该地的社会经济状况。读图2.8,比较传统游牧业

与商业性的定居牧业对草场的影响有何不同。

(学生讨论回答)

师:总结学生回答。传统游牧业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于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

模式。商业性的定居牧业增加了草场的负担,加速草场退化、毁灭。

师:那为什么传统游牧业会向商品性定居牧业转变呢?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一变化?生:人口的增长。

师:很好,我们来看看人口是如何影响改地区的环境的。

人口增加草地缩小

牧场超载

师:至此,我们找到了造成该地区荒漠化的原因,结合图2.10,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

生:控制人口增长。

师:另外,我们不能忘了实行环境的整治,坚持预防为主。

师:(总结)利用这一案例,我们又一次回顾了分析一个区域问

高中地理_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课】播放《一路有你》,感知荒漠的景观。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荒漠化和沙漠的不同 阅读课本p36-38,你能说出荒漠化与沙漠化的区别吗?实质是什么?出示我国各地土地退化的图片。 [讲解] 荒漠化的含义: 荒漠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和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下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土地的退化主要是指耕地、草地和林地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严重的甚至是让土地丧失生产能力。 沙漠化:土地沙质荒漠化,即沙漠化 ——实质是土地退化 【过渡】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在哪里?阅读课本得出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涉及陕、甘、宁、青、新等省区。其中三江源、甘肃中部等地荒漠化现象尤其严重。使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变得十分脆弱。 任务二:【合作探究】 1、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阅读新疆荒漠化的扩大,分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提示:自然和人为) 3、展示人为的饼状图 小组回答并小结: (1)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地形:位于第二级阶梯,海拔高,以高原、山地和盆地为主。 气候:远离海洋,加上高达山系、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挡,导致北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稀少,干旱、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 河流:多为内流河和季节性河流,水量少 植被:植被稀疏,自东向西为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 (2)造成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的因素有哪些? 自然原因: 1、气候干燥, 2、大风频繁 3、植物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 人为原因: 1、过度放牧 2、滥砍滥伐 3、过度开垦 4、水资源利用不当 5、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小结: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而消除和减弱人为因素是防治荒漠化的根本途径。 【案例分析】阅读课文p36探究: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在此过程中,人类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同学分组活动总结: 自然原因:

新教材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地理精品教学资料(新教材) 2019.4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区域发展 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 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 区域可持续发展 我们这两节课就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来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措施? 教学过程: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的形成 土地缺少了水分和养分 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 在没有了植被保护的情况下 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 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 继续发展 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即发生土地退化 2.荒漠化 ⑴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⑵形成: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⑶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⑷影响: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活动: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说课稿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第一课时)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的第一课时内容。我们都知道,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本章节是在第一章探讨区域地理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区域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以某区域为例,通过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以及在发展过程中的出现环境问题,来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为此,教材就以当今世界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荒漠化),选择了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案例,也是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中的第一个案例,即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通过图表、资料分析该地区荒漠化发生的原因及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主要探讨了三大问题:荒漠化的自然背景、人为因素、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意在引导学生了解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并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荒漠化)与发展问题,及问题(荒漠化)产生的原因。了解区域环境问题(荒漠化)与发展问题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2、过程与方法:以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与发展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在西北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荒漠化整治的对策和措施。 2、教学难点: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荒漠化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荒漠化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 课稿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在第一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通过本节的学习,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出现的一般规律,更重要的是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为后面各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教材包括荒漠化的概念,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等五部分。 二、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展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知识与技能: 1.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及问题产生的愿因。

2.了解区域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3.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 以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与发展观。 三、教学重点 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四、教学难点 举一反三,培养和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五、教法设计 1.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结合材料,采用图文结合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荒漠化的概念及基本过程和危害。采用数字记忆法,强调记忆荒漠化的概念 2.充分利用课本的图示,及材料,引导学生读图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3.采用图表结合理解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

示范教案(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_

城东蜊市阳光实验学校第二课时课前准备 搜集人类对植被破坏的相关资料和我国荒漠化产生的历史过程资料。 导入新课 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以及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地理背景。西北地区荒漠化除了自然原因外还有哪些因素呢?历史上我国西北地区是不是荒漠化的发源地?这就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推进新课 板书: 〔二〕人为因素 师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虽然自然因素为荒漠化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但人类活动大大加剧了这一过程,并且常常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调查说明,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教师引导学生,并提出相关的知识点〕读课本图“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分析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生 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那么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所产生的。西北地区荒漠化人为原因的表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 板书:

1.原因:〔1〕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 〔2〕人类自身的活动不当 2.表现:〔1〕过度樵采 〔2〕过度放牧 〔3〕过度开垦 〔分组讨论〕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三个主要人为因素的影响,完成对应填空: 〔学生答复,适当补充〕 师 人口过快增长也是荒漠化发生的重要原因。人口过多往往导致人们生活贫困,增大对现有消费性土地的压力,人们迫于生计而无可选择地采取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和落后的灌溉方式等非可持续开展的土地利用形式,从而加快了荒漠化的开展。 请同学阅读下面材料理解干旱、半干旱地区“掘井〞“灌溉〞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知识拓展】 掘井带来的负面影响 图主要补充说明过度放牧的多种形式和后果,通过a、b两图的对照,说明掘井取水可以为尽可能多地放牧提供水源条件,然而,过密的掘井工程,会使水井周围的草场受到过度践踏而无法得到恢复。这是加速草场退化的重要原因。 灌溉和次生盐渍化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教案:2.1.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北地区气候干燥的原因和相应的自然景观特征;了解沙漠和沙地的主要分布、成因和分类;理解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各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是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 2.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特别是人为原因的主要表现方面。理解人类活动在荒漠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了解西北地区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在不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4.了解西北地区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措施,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理解生物治沙措施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西北地区的各类专题地图,分析和论证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培养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提高对西北地区地大物博与人口稀少这一矛盾的正确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从我们身边做起,养成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1.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2.人为因素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 3.荒漠化整治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难点 根据不同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教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片段:中国沙漠化土地分布图、我国荒漠化地区分布状况、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图、西北地区干旱成因关系图、西北地区东西方向水热状况和自然景观演变图、西北地区荒漠按成因分类情况表、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分布状况表。 课时安排 共3课时 第一课时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西北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第二课时西北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第三课时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课后活动的讲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们查阅荒漠化的资料,对荒漠化的概念、形成、影响有所了解。 导入新课 师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区域发展会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会产

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为例”教案试讲

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为例”教案试讲 第一篇: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为例”教案试讲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为例”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 (2)结合我国西北等地区的实例,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和危害,了解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 2、过程与方法 (1)举例介绍荒漠化的概念及其表现。 (2)利用地图、数据分析我国西北的自然特征来理解荒漠化的自然成因。 (3)利用课本的例子来了解荒漠化的另一重要原因—人类活动。 (4)通过书本非洲的例子以及结合成因去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5)从成因跟危害中得出荒漠化的防治对策跟措施。 (6)通过荒漠化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环境的问题、成因及治理对策等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环境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形成一个保护环境的意识,学会应如何协调人地关系,能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去认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 了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教学难点】 1、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的定义 2、能掌握好荒漠化,并能举一反三,学会分析其他的区域环境问题,学会因地制宜,形成一个清晰的综合分析思维。 【教学方法】讲述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0分钟【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看这张图片,猜一猜:图中的阿富汗男子,他正在守着什么呢? [学生回答]......[教师讲述]这位男子守着的正是他家门口,你们猜对了吗? [教师讲述] 这是2002年8月11日,一位记者在马扎里沙里夫附近的一个村庄拍摄的,一名阿富汗男子守着几乎被沙子埋没的家门口旁。大家觉得这张图反映了什么环境问题? [学生回答]土地荒漠化 [教师讲述]很好。这幅图正是反映了草地退化呈现荒漠化趋势的问题。这也是我们本 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6页。(展示ppt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三、讲授新课 [板书]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师讲述]土地荒漠化是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之一,目前世界约1/4的的陆地和2/3 的国家受到荒漠化威胁和影响,有36亿公顷的土地直接受到荒漠化影响,占世界耕地 面积的1/4。从这些数据得知,荒漠化的对我们的影响是十分大的。然而,到底什么是 荒漠化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看看书本16页第一自然段。 [板书] 一荒漠化的概念 [教师讲述]同学们看完了吧,请大家一起朗读荒漠化的定义。 [学生朗读]荒漠化是指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 化现象,它是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的产物,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展示PPT荒漠化的概念) [教师讲述] 很好,荒漠化是指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土地退

(完整word版)荒漠化防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本章是在第一章探讨区域地理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区域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为此,教材就当今世界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选择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案例。本节《荒漠化的防治》是人教版必修3《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的第一个案例,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通过图表、资料分析该区域荒漠化发生的原因及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主要探讨三大问题: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产生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并通过这些案例的学习,初步掌握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方法。本节教材的知识结构如下: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在初中学习过西北地区,对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有所了解,学习兴趣较大,但学生容易混淆荒漠与荒漠化、沙漠与沙漠化的概念.学生缺少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学中应适当展示有关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荒漠化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因此给学生的分析造成一定的困难。从整体上看,本节课学习难度适中。 三、设计思想 荒漠化 概念 形成 自然因素 干旱 气候异常 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人为因素

高中地理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 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 北地区为例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其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如荒漠化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从课标要求来看,就是要从特殊到一般,学会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并了解该问题危害和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目的: 1.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表现 2.掌握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并推及世界其他地区的荒漠化的成因,培养学生的演绎、归纳和逻辑推理能力。 3.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4.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难点: 1.荒漠化的概念、原因及其主要表现。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图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课本插图等 教学方法: 1.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荒漠化景观,在情景导入的同时,直观地理解荒漠化的含义、表现、类型。 2.讲解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区域发展会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会产生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是区域发展的保证.本章分别以我国西北地区换荒漠化的防治、亚马孙雨林的保护利用为典型,探讨在不同区域如何进行不同的生态环境建设。 【讲授新课】:

本节课就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来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 [板书]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的概况 [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6页第一自然段, 学生找出以下有关荒漠化的:含义、成因、表现及现状。 [讲解]: 1. 概念 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2.成因 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 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点拨]: 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4.现状 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 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过渡]: 接下来我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讲述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板书]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展示地图]读《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要求学生读图观察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大致边界、省级行政单位和邻国),并请一位同学指图表述。[学生指图讲述,教师补充]:西北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东起大兴安岭,南到昆仑山脉一阿尔金山一祁连山和长城一线,北面和西面分别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家相邻,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东部和中部是辽阔的内蒙古高原,

2020-2021学年地理人教版必修三教案-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2020-2021学年地理人教版必修三教案-2.1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学科 地理 年级/册 高一年级(下) 教材版本 课题名称 第二章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难点名称 荒漠化与干旱的关系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西北地区气候的干旱,荒漠化的自然原因等知识点本身复杂,涉及的内容较多,需要从海陆位置,地形,植被,土壤,外力作用(风)等等方面进行分析。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1.从知识储备来看,学生初中阶段还没有接触过有关荒漠化的知识,而且对区域位置,气候等内容比较肤浅。 2.学生区域认知能力,识图能力,读图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弱,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差,整理知识和学习能力差。 难点教学方法 1.讲解法: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讲解知识点。 2.图示法:展示图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3.情景教学法:设置情景,使学生理解在特定的背景下,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原因。 4.练习法:既能让学生掌握方法和技巧,同时提高学生的读图分

析和综合分析能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呈现:一张图片——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片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生活的区域位于图中的哪个区域吗? 学生回答:西北地区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一,荒漠化 1.荒漠化概念,表现和我国的分布 讲解: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和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荒漠化的实质是土地退化。 讲解并展示图片:荒漠化的表现—耕地,林地,草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次生盐渍化,石质荒漠化。 (1) 土地沙漠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沙丘入侵或沙丘活化的现象。 (2) 次生盐渍化—土壤中盐分过分富集,主要与灌溉不当及蒸发旺盛导致。 (3) 石质荒漠化—石灰岩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岩石裸露,土地生产力极低。 展示图片讲解:土地沙漠化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于华北和西北地区,在华北地区最为典型。石质荒漠化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的喀斯特地貌地。 二,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2,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1)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4)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用形象化的手段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设置地理情境,让学生观察、体验、探究、理解地理事象,紧扣新课标、考纲要求,运用学到的地理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分析产生的原因,最终探究一种解决的方法。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运用这种设计思想,通过视频导入,提出问题:为什么破解了沙子土壤化密码,沙漠就有望变绿洲呢?通过问题导出环境的整体性,运用环境整体性,再探究出我国西北荒漠化的成因,进而运用环境整体性的原理,探究我国西北荒漠化的治理方法。学会用这种原理方法分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和治理方法后,就可以运用这种思想解决所有类型的荒漠化问题。从而达到了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注重培养了知识和能力结合。教学中采用了讨论教学法、讲解法、合作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最后结合高考试题,注重知识和高考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 (1)掌握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 (2)掌握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能说明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掌握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4)掌握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发生的地区及其不断变化的原因。(5)掌握荒漠化治理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1)应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地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气候和植被景观的关系,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培养与人交流、交往合作的能力。 (2)通过对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提高学生对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研究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环境有密切关系。 (2)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2)掌握荒漠化治理的措施。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成因及荒漠化治理的措施。 教学方法:演示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一盆绿植等;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荒漠化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域为例说课稿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域为例》说课稿 随州市曾都区一中邹良敏 列位评委教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荒漠化的防治》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进程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在第一章基础上,以典型区域为案例,进一步探讨生态环境与区域进展的关系。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把握区域环境问题显现的一样规律,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进展的关系。 本节课要紧以西北地域为案例,第一课时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分析了荒漠化的形成,第二课时进一步探讨西北地域治理荒漠化的有效方法和成功体会。本节课探讨荒漠化形成的缘故,包括着尊重客观规律,因地制宜的人文地理思想。 二、教学目标 课标的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进展问题,如荒漠化发生的缘故;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爱惜方法”。通过课标解读及教材分析,我确立本课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明白得荒漠化的含义及其表现。 (2)、把握西北地域荒漠化形成的自然缘故,人文缘故。 能力目标:(1)教会学生图文结合,提高读图能力。 (2)以西北地域为案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进展的关系。 情感目标:通过熟悉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阻碍,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进展观。 3.教学重难点确信 依据对课标、教材和学生的分析,确信本节的重难点为: 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缘故和人文缘故 难点:一、教会学生分析区域环境与进展问题的一样方式。 二、说教法 创设情景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演示法、总结提升法 三、说学法 学情分析:学生对西北地理环境有必然了解。可是对区域特点分析及区域环境问题分析方式,知之甚少。 学习进程中采纳分组讨论、自主探讨等方式,通过引导学生读、思、议,培育学生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进展问题的一样方式 四、说教学过程 【视频导入】:引出要探讨的问题:什么是荒漠化?荒漠化是如何形成的? 【探讨新知】 一、明白得荒漠化的概念: 利用多媒体展现荒漠化图片,结合材料,采纳图文结合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荒漠化的概念及大体进程。 (过渡)展现荒漠化的地域散布图(引出以我国西北地域为案例来探讨荒漠化) 二、荒漠化形成的自然缘故 展现西北地域的位置和地形图,结合教材,由各小组讨论分析西北地域自然环境特点,完成学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 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2.1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课标要求】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材分析】 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以区域生态建设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 2.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养成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学难点】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区域发展会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会产生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本章我们分别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保护利用为典型案例,探讨在不同的区域如何进行不同的生态环境建设。 【板书】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承转)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它的危害性在于摧毁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今天我们就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来谈谈荒漠化的防治。 【板书】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板书】一、荒漠化

高中地理 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广东省珠海市金海岸中学高中地理 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 地区为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三维目标】 a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北荒漠化的形成背景; (2)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 b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c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增强对资源环境和保护意识、法治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 【课型】新授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导入>反思近两年来自然灾害层出不穷,引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让学生意识到到正确认识和处理区域环境问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教学开展>解读本节学习目标。 一、荒漠化的概述 (学生思考并回答) 荒漠化一般发生在什么地区? 荒漠化的本质是什么? 荒漠化的表现有哪些? 沙漠化与荒漠化的关系如何? 荒漠化的现状如何? (教师)点拨,并出示荒漠化的现况资料,引入西北地区。 二、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 西北地区的位置与范围? 西北地区的地形特点? 结合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特点,思考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 西北地区内部自东向西景观的变化规律?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变化?

高中地理必修3第2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3第2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 北地区为例教案 【课标细化】 1.了解荒漠化的进程,剖析荒漠化构成的自然缘由和人为缘由。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管理的措施和效果。 3.看法荒漠化效果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材剖析】 天文新课程规范在本节以区域生态树立为主线着重引导先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开展等效果,以利于先生构成可继续开展的观念,并倡议在活动中将天文知识运用于实际之中,学会剖析效果、处置效果的方法。 知识与技艺 1.了解西北地域气候枯燥的缘由和相应的自然景观特征;了解沙漠和沙地的主要散布、成因和分类;了解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天文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各天文要素的综合表达,是荒漠化构成和开展的天文背景。 2.了解西北地域荒漠化构成的自然缘由和人为缘由,特别是人为缘由的主要表现方面。了解人类活动在荒漠化进程中起着决议性的作用。 3.了解西北地域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作和开展进程以及人类活动在不同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4.了解西北地域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阅历和管理措施,并经过详细案例的剖析,了解生物治沙措施的意义。 进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西北地域的各类专题地图,剖析和论证西北地域荒漠化防治的天文背景,培育图文转换才干和综合剖析效果的才干。 2.经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强化可继续开展看法,增强参与可继续开展的才干,并提高对西北地域地大物博与人口稀少这一矛盾的正确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育先生尊重客观理想、求真务虚的迷信态度和迷信肉体,强化迷信的人地观念。教育先生从大事做起,养成善待自然维护环境的生活习气。 【教学重点】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课标要求: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二、教材分析 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以区域生态建立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开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开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和策略: 〔1〕知识与技能: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2〕过程与方法: 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比照方法。 尝试小组合作进展资料、图像查找。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学难点: 1.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具: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我们这两节课就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来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措施"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课程标准】 本节内容选自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Ⅲ〕必修?的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开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本课讲述的是自然环境被破坏的主要问题之——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内容包括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的成因、荒漠化的危害及防治。教学重点:荒漠化的危害; 教学难点: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对荒漠化的成因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但对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的了解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而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已不能仅限于对地理现象、地理原理的学习,而是要会运用根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及地理规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典型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深层次地理问题,帮助他们学会具表达象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的方法。 【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 理解荒漠化的危害; 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可行性措施。 过程方法: 通过对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等案例分析,明白荒漠化的危害; 通过对“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国家政策的了解,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分 析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可行性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开展观。【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有较强的实践性,可有效运用讨论法、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结合具体实际,围绕主要矛盾,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课本插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思考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稳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自制本节课多媒体课件;组织学生分组有序就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多媒体课件。伴随着高亢的歌声?黄土高坡?,屏幕上出现了黄土高坡的景观,请学生在一边欣赏歌曲时,一边思考问题。 1.多媒体展示的是什么问题?〔荒漠化〕 2.你如何给这个问题定义呢? 3.它又是如何产生的? 教师:刚刚咱们图片导入的是西北地区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景观,结果是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直至荒漠化,造成这种景观的因素有哪些?反过来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我们应该如何治理呢? 本节课我们以西北地区为例来学习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板书〕

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二章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3)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学习过西北地区的基础知识,对西北地区的环境有所了解。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学生的地理基础比较薄弱,容易混淆部分概念,学习难度适中。 二、设计思想 教材首先把我国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展现在我们面前,目的就是从西北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来引导学生走近“荒漠化”,并给出了“荒漠化”的概念。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荒漠化的成因,并明确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中起的决定性的作用。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给学生提供具有说服力的素材充实课堂学习,并且要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创造开放式、宽松的探究空间,做到教学方法突出综合运用,学习方式关注多样性,课程资源关注有机整合,教学手段兼顾传统与现代,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北地区气候干燥的原因和相应的自然景观特征;理解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各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是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 2、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特别是人为原因的主要表现方面。理解人类活动在荒漠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西北地区的各类专题地图,分析和论证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培养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提高对西北地区地大物博与人口稀少这一矛盾的正确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荒漠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人地协调是关键,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2、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点 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五、教学难点 1、通过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理解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2、能掌握好荒漠化,学会分析其他的区域环境问题,学会因地制宜,形成综合分析思维。

高中地理必修3第2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程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3第2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西北地区气候干燥的原因和相应的自然景观特征;了解沙漠和沙地的主要分布、成因和分类;理解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各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是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 2.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特别是人为原因的主要表现方面。理解人类活动在荒漠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了解西北地区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在不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4.了解西北地区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措施,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理解生物治沙措施的意义。 【教学重点】 1.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2.人为因素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 3.荒漠化整治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难点】 1.根据不同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2.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 用。 【教学方法】 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区域发展会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会产生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本章我们分别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保护利用为典型案例,探讨在不同的区域如何进行不同的生态环境建设。 (承转)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它的危害性在于摧毁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今天我们就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来谈谈荒漠化的防治。 一、荒漠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