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脑损伤0-36个月的康复方法

婴幼儿脑损伤0-36个月的康复方法
婴幼儿脑损伤0-36个月的康复方法

婴幼儿脑损伤0-36个月的康复方法

婴幼儿脑损伤综合征(以下简称脑损伤)是指出生前到生后一个月内,各种因素所致非进行性脑损伤或发育缺陷已有临床异常,尚不能诊断为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以下简称脑瘫)或未明确为其他脑功能障碍者。此综合征中已有明确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的称为脑瘫。

由于近年临床认识水平的提高,国内外对脑瘫的诊断都明显提前,如2004年国外一大组报告,脑瘫4个月内诊断的占77.4%,6个月内占87.0%,1岁后仅6.5% 。同年我国昆明全国小儿脑瘫专题讨论会强调脑瘫应早期诊断,虽然有代表提出生后3个月内诊断有一定难度,但一般到6个月时大多数诊断即可作出。

研究表明,脑瘫诊断早晚直接影响到对脑瘫强化训练的开始时间,而开始时间不同预后相差甚远,1岁后开始训练的脑瘫,只能减轻残疾;6个月前开始应用正确的程序和方法进行功能训练,可使多数孩子康复到基本正常,重症也能最大限度减轻残疾,对发生脑瘫等严重疾病几率更大的高危新生儿进行早期干预,还可明显降低脑瘫发生率、减轻脑瘫程度。本人吸收国内外各家方法精华,通过10余年临床实践,总结出一套适合高危儿脑损伤的中西医结合康复程序,现介绍如下:

一.按发育规律进行功能训练

1. 0-3个月

(1)视、听、触信息刺激:从出生后就开始觉醒时用语言、玩具、图卡、音乐等进行视、听刺激。用亲切的目光注视、一直伴有语言的交流及用图卡、实物等提高认知能力也应贯彻在以后。注视红球不好的,每天多次用红光手电引导注视(注意需要眼科处理情况的早期发现)。听反应差的加强声音刺激(注意需要耳科处理情况的早期发现)。触觉刺激主要采用抚触、捏脊、婴儿体操等。视、听、触信息刺激不仅是提高智能、建立良好情绪的重要方法,也是运动功能训练的基础。

(2)前庭功能训练:可采悬吊被单内左右側翻、荡悠,举高高,摇篮/摇床,转椅,充气大球训练[4]等。这个月龄充气大球训练可进行俯卧及仰卧球上的颠、滚。孩子俯卧球上,操持者扶压双大腿,亦可有助手协助扶持双臂。颠弹大球同时和孩子亲切交流,待孩子放松后,上下、左右、顺时针、逆时针滚动大球3-5分钟,再翻成仰卧同法进行。俯卧/仰卧球上的颠、转,不仅可向前庭系统输入水平头正位各方向转动的信息,也促进头部控制及躯干抗重力伸展。

(3)身体翻转及头部控制:扶持双腿/双臂由仰卧翻到側卧,用语言、玩具引导孩子翻成俯卧,左右交替;翻成俯卧后引导肘支撑及头部控制。头部控制训练还可采拉坐及抱立位等。

(4)手握物:扶持双手中线相碰,将小物放在手中促手握、放。

我国感觉统合失调小儿比例较高,如有报告1622名学龄儿童感觉统合严重失调占12.94%。脑损伤、脑瘫感觉统合失调的比例就更高。感觉统合训练多与游戏相结合,不仅正常孩子愿意接受,更是需要长期训练脑损伤、脑瘫孩子的理想途径。欣喜游戏可以激发孩子放松地参加反复进行的训练。近年美国出版的脑瘫专著已将感觉统合治疗(Sensory integrative therapy)列为脑瘫主要治疗项目之一[。

感觉统合失调是多因素促成,婴儿发育早期各种感觉信息输入不够是主要因素之一。在科学育婴中,目前我国对视、听、触及本体觉的信息刺激已比较重视,前庭觉信息的输入还不够,因此在育婴中应加强前庭信息的输入。前庭系统由内耳的两个前庭感受器、脑干、小脑、前庭神经核组成,和大脑也密切相关。内耳的两个前庭感受器是重力感受器和运动感受器。当头的位置发生变化时,重力感受器中的小碳

酸钙结晶体就离开原来的位置,运动感受器三对半规管中液体就流动,将信息传至小脑、大脑。如果在婴儿期头部各种位置变化的前庭信息输入充分,脑的统合功能就强,孩子就会有好的平衡及其他功能。前庭觉不仅与平衡有关,还参与机体多方面的功能的完善,如前庭功能不好的孩子,眼肌、颈肌运动亦有障碍,眼不能很好的注视和随物移动,手眼协调功能也差。还有报告,电生理检测显示以阅读、书写和拼写颠倒等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主要是小脑-前庭系统功能障碍或病变。研究也显示,前庭-小脑功能也影响情绪及认知能力的完善,情绪不稳、注意力欠佳、学习障碍、语言能力不足、自闭等,前庭-小脑功能缺陷是因素之一。

已有不少研究证实,前庭信息的输入不仅能增强平衡功能,也可促进婴儿多方面发展。有人用抱婴儿坐转椅的方法观察到,每周4次转椅刺激4周后,该组比不坐及坐而不转两个对照反应、运动都发育好,在坐、爬、站、走方面尤其明显,有学者证实,接受额外前庭刺激的早产儿体重上升快、不易哭闹、睡眠好。充气大球协助的各种运动,可输入包括头下位等各种体位及运动的前庭信息,同时也输入触觉、本体觉、视觉、听觉等信息,是提高婴儿前庭功能、感觉统合能力和运动功能的理想方法。在婴幼儿期,其他感统项目都不能安全输入头下位的前庭信息,这使大球运动更加珍贵。

2. 4-6个月

(1)用语言、玩具引导翻身。

(2)用语言、玩具引不出翻身的加穴位刺激促进翻身,侧卧后如头后仰压推双风池穴,否则按压上侧肩井或环跳穴。

(3)拉双臂由仰卧至坐位,训练控头及独坐;扶持坐或独坐弓背较显时可按压双腰眼穴。

(4)用小玩具在孩子手、眼前引导其伸手抓。

(5)抱位髋关节屈伸训练五个月时可抱住孩子骨盆直立位面朝前,用玩具、语言引导弯腰及抬起动作。

(6)感统训练中球上运动在先前动作基础上增加:?侧卧上下滚侧卧球上,扶大腿及肩部上下滚,左右交替。侧卧球上的滚动,不仅可向前庭系统输入水平头侧位滚动的信息,也促进躯干的侧弯功能。?六个月加俯卧前后滚时用玩具、语言引导双手交替向前够物及手掌打开扶地、从地面拣物,不仅可向前庭系统输入头下位的信息,也促进保护性降落伞反射形成和手功能的完善。?六个月加扶坐颠弹并向前倾倒,引导坐位倾倒时双手向前的保护性支撑。④六个月加扶持孩子双腋部呈直立位,在球面蹦蹦跳,训练下肢持重及膝、髋关节屈伸运动,为走、跳打下基础。⑤良好习惯和情绪的培养。

翻身与爬相比,是成年以后还有的动作,是此阶段的重点项目。超过此年龄段还不会翻身,往往障碍翻身的异常在脑中形成较固定的模式,较难以正确模式取代。必须对抗异常于早期,引导正常运动于该出现时,翻身及其他功能均是如此。穴位刺激促进翻身、俯爬的方法,比常用的腿控、臂控协助翻身及推足俯爬等激发出的主动成分更多,因此效果也更好;比德国V ojta法刺激诱发带更安全、易行。

3. 7-9个月

(1)用语言、玩具引导俯爬。

(2)穴位刺激促进俯爬:肘支撑位,一前臂稍向前手背向上,固定该手同时按压该侧肩井穴,引发上肢用力;同时或稍后屈对侧下肢,扶足拇趾蹬地同时按压该侧涌泉穴。左右交替, 刺激俯爬。

(3)推足/推拉/俯爬模式促进俯爬。

(4)会俯爬后可用爬过妈妈大腿等方法向膝手爬过渡。

(5)用扶持蹦蹦跳、扶站、靠站等锻练下肢持重。不能持重的用立板捆站协助站立[8];经过一段捆站训练后,用玩具引导弯腰取物, 训练髋关节屈伸运动。

(6)坐起训练锻练髋、膝关节屈伸,下肢持重,坐立位转换。完成不好可用坐

起椅协助[8] 。

(7)蹲起训练蹲起姿势异常或完成不好,应予扶持,1人扶双臂协助做蹲下、起来动作,另两人坐于垫上用双足、双手扶持固定踝、膝关节在正确位置上运动。扶迈步足跟不着地加扶蹲足前后重心转换。

(8)引导/扶持由卧/坐位向半跪位-立位转换。

(9)引导/扶持拇它/食指捏小物。

(10)口腔运动:面对面示范发音及咀嚼,用手邦助下颌活动,按揉咀嚼肌及相关穴位或用手指做口腔内按摩,利用“磨牙饼干“等促进咀嚼、吞咽、发音等。

(11)感统训练中球上运动增加:?扶坐颠弹并左右倾倒,引导坐位倾倒时双手向侧面的保护性支撑。?侧卧颠弹大球时,一手扶骨盆,一手扶肩,交替做肩、骨盆向相反方向的牵拉,左右侧卧交替,锻炼体轴回转。?扶持孩子蹲于球面,颠弹大球同时做从足跟到足掌的重心转换,促进正确的迈步时足跟先着地的正确动作。

爬行不仅是更协调的移动,是以后立位移动和其他协调动作的基础,也有助于认知能力的提高和情绪改善。美国哈佛地区调查,较晚会走的多没有经过爬。临床总结出,会爬后爬行量不宜过多,一方面由于此阶段也是开始立位训练的月龄,时间有限;另方面膝手爬过多可致手腕关节变形。一般每日爬行总量50-100米较为适宜。1岁后不会爬、走的孩子,主要应进行立位训练。

咀嚼等口腔运动是易被忽视的第三方面运动,咀嚼训练不仅有助于牙齿及齿槽骨发育、有助营养改善,也给正确发音打下基础。

引导/扶持由卧/坐位向立位转换过程中,过渡的半跪位/跪立是必要的,但作为训练项目跪立、跪走常弊多利少。跪立膝关节非正常持重、踝关节不持重,此体位还可促进尖足。跪立、跪走可在脑中形成错误模式,干扰正常立位移动模式建立或巩固。

脑瘫的孩子,是否也可按照正常发育规律进行立位持重及行走训练,不同学者意见不一。有的学者提出<3岁脑瘫患儿主要进行低、中难度训练,即头控、翻身、俯爬、坐、膝立、跪行、辅助站立等;还有学者强调不论年龄,不会爬、走的孩子,必需先要通过大量爬行训练,才能练习行走。通过实践我们体会,1岁内脑瘫只有按正常发育规律适时进行立位持重及行走训练,才能使大运动的康复效果更好,才能避免只能爬行或跪行,甚至不能立位移动的重症残疾发生。1岁以上的脑瘫儿,必须根据具体情况、按照生物力学原理进行大运动训练。适时按照正常发育规律进行立位持重及行走训练,是我们推出蕾波康复法的关键措施。2001年我们报告蕾波法治疗的92例脑瘫中21例6个月前开始并坚持强化训练[9]

后16例基本正常,1年后20例基本正常,2年后另一例亦能独走,但紧张时仍有尖足、剪刀步,继续训练逐不明显。近10 年来我们用蕾波法治疗1000多例脑瘫,结果仍然是6个月前开始强化训练的多数可康复到基本正常,1岁前开始强化训练的都能达到独立行走的结果,其中重症行走时姿势异常或独走距离较短仍须继续治疗。已到应站、该走年龄,不能站、走或姿势异常的,关键是如何采用有效的方法,在扶持、固定、矫正下,适时通过立位持重助力运动,向正确立位主动运动过度;如何通过正确的按摩、牵拉等有效方法及时阻抑肌张力、姿势异常,减轻反射异常。站、走姿势异常除反射、肌张力异常等因素外,还常因关节废用性松弛等,只有矫正和立位持重训练同时进行,才能及早阻抑异常立姿,促进正常立位移动模式建立,阻抑中枢错误模式固定及外周二级损伤发生。临床观察到,7-8个月是立为训练开始的适宜年龄。在充足物质营养基础上,特别是适宜维生素a+d、钙的补充,不仅没有因为较早立位持重下肢变形,反而原有的“o“形腿/“X“形腿等异常减轻。我们2000-2002年统计结果为,此月龄开始立位持重训练的中度痉挛型双下肢瘫比1997-1998年10-12个月开始立位基础训练的对照独走早1个月,且下肢发育良好;5例训练前x片显示髋关节发育不良/髋关节半脱位的,1.5-2岁时复查已发育正常。脑瘫儿合并髋关节异常的比例较高,有学者报告,3-12个月、13-24个月、25-36个月三组脑瘫儿合并髋臼发育不良、髋关节半脱位等异常的分别占40%、53%、46%。我们分析除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等原因外,传统训练方法适时的立位训练不够是又一因素。

研究证实,骨、关节的发育除营养外,运动和持重缺一不可。宇航员营养全面,但在失重条件下大量丢钙、骨密度下降;卧床1周后,尿钙明显增加,骨矿物质含量平均每周减少0.9%;264名芬兰少年随访11年观察到,每周运动2次或以上、每次超过30分钟的较不足者股骨颈密度高7.6-10.5%。临床已证实脑瘫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骨密度减低,肌肉活动较少的痉挛型比肌肉活动相对较多的徐动型反映骨异常的生化改变更著。

4. 10-12个月

(1)扶站、靠站、保护下独站;牵手走、扶平行杆走、保护下独走。

(2)不能独站、扶走或扶走姿势异常的,继续上述训练,并加捆站跨步站、捆站踢物等。进行上述训练时,有足内/外翻的用适宜楔形板矫正,有尖足的楔形板垫于前脚掌;有膝反张的捆站时膝后加垫;坐起椅训练起立时膝内弓的膝间加垫。立位训练必须在矫正异常姿势的基础上,立位训练与矫正同时进行不仅可增强肌力和骨关节稳定性,也有助于姿势异常的纠正。

(3)感统训练中球上运动增加:?背靠球枕颈贴球站立,缓慢撤动球并用语言引导头前倾立直。?面朝球站立/扶立,双手扶球,向前滚球引导手前伸扶球的保护性反射。

5. 13-36个月

1岁前,特别是6个月前,以力争孩子能基本正为目标,康复训练宜融物理治疗(physical therapy,PT)、作业疗法(occupational therapy,OT)、言语障碍的矫治(speech therapy,ST)、感觉统合治疗(Sensory integrative therapy,SIT)为一体;1岁后可根据孩子具体情况有所侧重:

(1)物理治疗(PT):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是Bobath的神经发育学疗法(neurodevelopmental treatment,NDT)、V ojta反射性翻身(R-U)和反射性腹爬(R-K)的方法、引导式教育(conductive education)、Doman的交叉模式等疗法。前面介绍的方法就是在上述疗法基础上,综合精华,不断改进形成。以大运动障碍为主的应侧重PT,特别是立位持重及行走训练。对扶走迈步意识差的加行走模式,即孩子面朝前站于操持者足面,带动其迈步,逐过渡到踢动其足底迈步。

(2)作业疗法(OT):以手功能障碍为主的应侧重OT,促进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基动作,上面介绍的上肢牵拉、大球手扶地、手背及前臂叩击等均属此。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正确的协助,姿势、动作异常的及时纠正,生活能力的培养等。

(3)言语障碍的矫治(ST):主要针对语言发育迟缓、构音障碍的矫治。

(4)感觉统合治疗(SIT):脑瘫失调型应加强此训练。

脑瘫运动康复应按照强化训练原则进行,除早期开始、按运动发育规律进行外,对量的要求是每天除睡眠、进食外均在训练,食后及每个项目结束应有短暂休息,但每日觉醒时休息时间不大于训练时间。我们从实践中总结出的最佳量是4-7个月每日训练3-5h、8个月至18个月每日6h、19个月以上每日7h (含短暂休息),每日训练主动运动或向主动运动过度的助力运动所占时间应大于被动运动时间。量根据健康状况可略增减,量过小不能达到理想目标,过大可影响情绪、易生病、影响进食睡眠,甚至出现过用(overuse)综合征,不仅全身疲劳,还可有局部肌肉、关节损伤。强化训练达到预期目标后,还应有维持成果的继续训练,训练内容及量视维持状况而定。

脑卒中康复训练

急性脑卒中康复训练 应以临床抢救为主,在不影响临床抢救的前提下,主要通过护理、按摩、被动运动(切忌粗暴)及卧床时肢体应置于抗痉挛的体位等措施来预防褥疮、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关节痉挛、变形(如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症、足下垂等)等并发症和继发性损害发生,同时为下一步功能训练作准备。 恢复期康复治疗: 一般在病后3天—3周(脑出血2—3周,脑血栓3天—1周)即病人意识清醒,无进行性卒中表现,生命体症稳定了便可进行康复训练应按照人类运动发育时的归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顺序进行。运动时间由短到长,运动强度由低到高顺序进行,运动方式由被动、辅助到自主运动顺序进行。顺序如下; 床上移动翻身→坐位→坐位平衡→双膝立位平衡→单膝立位平 衡→坐到站→站立平衡→步行→上下楼梯。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应强调的是重建正常运动模式,其次才是加强软弱肌力训练。训练中应包含患侧恢复和健侧代偿。 ⑴床上训练: 包括翻身和上下左右移动体位,腰背肌、腹肌及呼吸肌训练,上下肢活动(例如为端正骨盆,在床上进行单侧和双侧桥式运动)以及洗漱、穿衣、进餐、使用便器等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⑵坐起和坐位平衡训练:

先从半坐位(30度-40度角)开始逐渐增加角度、次数和时间→从床上坐→床边坐→椅子或轮椅坐。 因患者坐位时,不能控制,常向患侧偏斜,接着应进行坐位平衡训练,从无依靠不能坐稳→躯干向不同方向摆动能坐稳→在他人一定外力推动下能坐稳。 ⑶站立和站立平衡训练: 先作站立准备活动(如坐位提腿踏步,患侧下肢肌力训练等,有条件可利用站立床训练),然后扶持站立→平衡杠间站立→徒手站立→站立平衡训练,要达到在他人一定外力推动下仍能保持站立平衡。 ⑷步行训练: 步行是偏瘫患者生活自理的重要一环。先作步行前准备活动(如扶持立位下患肢前后摆动、踏步、负重等)→扶持步行或平行杠间步行→扶拐步行→徒手步行。在步行训练中应强调,必须注意改善步态训练。 扶拐步行步态有三种: ①手拐先前伸着地,患足迈出,然后健足跟上。 ②手拐先前伸看地,健足迈出,然后患足跟上。 ③患足和手拐同时向前,然后健足再跟上)→徒手步行。 ⑸上下台阶训练:开始应按健腿先上,患腿先下的原则进行训练。 ⑹复杂步态训练:如绕圈走,转换方向走,越过障碍走等。

脑卒中的康复训练方法

脑卒中的康复训练方法 文章目录*一、脑卒中的康复训练方法*二、脑卒中后的并发症*三、脑卒患者的饮食原则 脑卒中的康复训练方法1、脑卒中的康复要保持良好肢位良肢位就是对抗恢复后期痉挛发生的良好体位,患者除进行康复训练外,其余时间均应保持偏瘫肢体的良好肢位。在发病急性期不论是侧卧位还是平卧位,都应使患者上肢保持肩关节向前伸,肘关节伸直,前臂旋后,腕关节背屈、指关节伸展;患者下肢则采用膝关节微屈,防止髋关节外旋。简言之,就是上肢尽量伸展,下肢保持微屈。在替患者穿衣、翻身或搬动患者时,切忌牵拉患侧上肢;乘坐轮椅时,注意防止患侧上肢悬垂于轮椅外侧,这样可以避免在上肢无力时,肩关节半脱位的发生,减少偏瘫侧肩痛、活动受限的出现。坐位时肘下方提供支撑或佩戴肩吊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肩关节。 2、脑卒中的床上康复方法 包括翻身和上下左右移动体位,腰背肌、腹肌及呼吸肌训练,上下肢活动(例如为端正骨盆,在床上进行单侧和双侧桥式运动)以及洗漱、穿衣、进餐、使用便器等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3、脑卒中的被动康复运动方法 上肢被动运动先从肩部开始,家属及陪床人员一手扶住病人肩部,另一手托住病人肘部,将上臂做外展、内收及向上、向下运

动。动作要轻柔,防止因肩关节周围肌肉松弛造成关节损伤或脱位。做前臂被动运动时,家属一手托住病人手腕,掌心向上,另一只手托住肘关节,将前臂做屈、伸及内旋运动。 下肢的被动运动亦先从近端开始,即髋关节的被动运动,将 患肢膝关节屈曲,然后家属一手扶住患侧膝关节,一手扶住髋部,做左右转动动作。小腿运动的方法是家属一手扶住踝部,一手握住膝部,做膝关节的伸屈运动。 脑卒中后的并发症1、痉挛:非常常见,很多脑卒中患者,特别是有运动障碍的患者,后期的康复主要就是和痉挛打交道。对于痉挛最主要的是预防。康复过程中要让患者处于一个合适的、可控的肌张力状态,并且在肌张力增高以后,及时采取正确的抗痉 挛措施。 2、废用综合征:脑卒中患者常常由于瘫痪而长时间卧床。国外研究显示,长时间卧床后如果不进行主动运动,两周左右就会 出现明显的肌肉萎缩。其他表现还有:骨质疏松、神经系统功能退化、心肺功能减退、吞咽功能和消化吸收功能退化、整个体质的下降等。 3、误用综合征:错误的康复训练目前在我们国家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脑卒中患者和家属往往主张自己在家训练。但如果损害达到一定程度,在家练习和在专业康复治疗师指导下的训练,

早产儿脑损伤常见类型

早产儿脑损伤常见类型 十月怀胎是宝宝在妈妈肚子里面孕育的时间,没有满足这个时间的称之为早产。之所以宝宝要怀胎十月是因为宝宝需要这么长的时间来在妈妈肚子里发育,发育完全的健康胎儿才能健康的降生,更好的面对这个未知的世界,一旦早产很可能出现脑损伤。那么,早产儿脑损伤常见类型都有哪些? 早产儿脑损伤常见类型都有哪些 首先,新生儿的年龄。新生儿脑损伤的发生主体是新生儿。新生儿的年龄是在指出生前到1岁之间。也就是说不在这个年龄范围之内的都不是新生儿脑损伤。其次,导致新生儿脑损伤的原因。各种各样的原因都有可能导致新生儿脑损伤,所以在怀孕期间照顾好自己及生下孩子后请照顾好孩子。 双拇指内收,手紧握拳,上肢收敛、内旋。不注意看人,不注视眼前的人脸及玩具。反应迟钝,叫名无反应,不能微笑及逗笑。头不稳定,颈不能竖立,头左右摆动。躯干硬性伸展或全身发软,有非对称性姿势。 早产儿脑损伤怎么办 如果真的检查出了早产儿的确患有脑损伤时,父母的责任就十分重大了,因为孩子今后能否治疗成功,跟家庭的因素有很大关系。父母要经常观察孩子的动向,买一些音乐碟子到家里用DVD放出来,来刺激孩子的耳部功能。 还要多牵着他行走,要多动,切勿让他整天躺着、坐着,是很不利于治疗的;还要经常与孩子进行对话,尽管你知道他听不懂,但也要触发他的语言功能,避免脑损伤给他造成视听障碍。所以,家庭中的康复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在进行家庭训练的同时,也要定期带孩子去医院进行检查,并配合医生积极进行治疗,采取医生的一些相应措施,定期服用药物;而且父母要绝对地避免过度治疗,担心这个医院不好,那个医院不好,到底都没有个很好的治疗方案,很少拖延脑损伤的治疗而造成后遗症。早产儿有可能会出现不健康的表现,脑损伤是其中一种病症,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早产儿都会出现这种情况,现代人的营养充足,医学发达,所以只要在妈妈肚子里是健康的,早产也不一定会让宝宝有什么不健康的情况发生,所以只要宝宝健康,爸爸妈妈也不必过于多虑。

中国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完整版)

中国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完整版) 脑卒中的特点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中国每年新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其中70%-80%的卒中患者因为残疾不能独立生活[1]。卒中康复是经循证医学证实的对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是脑卒中组织化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现代康复理论和实践证明,卒中后进行有效的康复能够加速康复的进程,减轻功能上的残疾,节约社会资源。脑卒中早期康复的根本目的是预防并发症,最大限度地减轻障碍和改善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其最终目的是使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规范的康复流程和康复治疗方案对降低急性脑血管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本指南旨在根据脑卒中康复评定与治疗的最新循证医学进展,参考2012年《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简化版》[3]的主要内容,面向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医师,按照简单实用性的原则,推荐临床评价和治疗的共识性意见,以便于在我国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推广普及脑卒中早期康复。证据水平(A、B、C、D)和推荐强度(4级)参考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的相关标准[4]。 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组织管理

脑卒中患者一般入住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进行救治。脑卒中康复管理应采取多学科、多专业人员的团队工作方式,除常规的脑卒中抢救治疗外,还应该能够为卒中患者提供肢体功能训练、语言训练、生活活动训练、认知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等全面的管理和系统康复。脑卒中早期康复管理团队需要以神经内科医生或神经康复医生为治疗组组长,由肢体康复治疗师、语言治疗师、康复护士等成员参加,共同完成脑卒中的早期抢救治疗和康复任务[2]。 卒中单元(stroke unit)是脑卒中有效的组织化医疗和康复管理模式,注重早期康复是其特点,受到各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的普遍推荐。卒中单元模式包括急性期卒中单元(acute stroke unit)、综合卒中单元、卒中康复单元(rehabilitation stroke unit)等,系统评价已证实卒中单元至少能降低20%的脑卒中患者致死率和残疾率[5]。因为脑卒中早期病情不稳定以及需要进行早期康复,所以早期康复住院时间至少需要25d。 推荐意见: (1)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入住综合医院神经内科或卒中单元后,应立即给予全面的身体状况评估,成立由多学科组成的脑卒中康复治疗小组(I

脑损伤 (1)

脑损伤 脑损伤是由暴力作用于头部所造成的一种严重创伤,死亡率在4%—7%之间,重度脑损伤的死亡率更高达50%—60%。脑损伤可分为闭合性损伤和开放性损伤两大类,前者指脑组织与外界不相交通的损伤,通常属于闭合性脑损伤;后者指脑组织与外界相交通的损伤,有头皮颅骨开裂,并有脑脊液和(或)脑组织外溢时,属于开放性脑损作 脑损伤,暴力作用于头部引起的脑组织损伤。有脑震荡、脑挫伤、脑干损伤及颅内出血等。头部受击时的状态对于损伤的程度与后果关系密切. 分类 闭合性脑损伤 闭合性脑损伤按损伤程度与损伤部位不同,可分为脑震荡、脑挫裂伤和脑干损伤。 脑震荡指头部外伤后短暂的脑功能障碍,伤后昏迷短暂,一般于数分钟或30分钟内恢复清醒,伤后数日内可有轻度头痛、恶心、呕吐,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脑挫裂伤是暴力造成脑组织形态上的破损,患者昏迷时间较长;根据脑组织破损的部位不同,可产生不同的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如四肢瘫痪、口眼歪斜和失语等;伴发颅底骨折时,易出现相应部位的颅神经损伤,如嗅神经、动眼神经和面、听神经损伤等;存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时有头痛和脑膜刺激征;损伤引起脑水肿、导致急性颅内压增高时患者头痛加剧,昏迷加深,甚至出现生命使体征改变,严重者也可引发脑疝形成。 脑干损伤又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由外力直接引起,伤后立即出现症状,后者是由于脑疝时发生移位的脑组织压迫脑干所致,脑干损伤患者表现为伤后持续昏迷、强直、瞳孔大小多变、双眼同向凝视或眼球分离、多数脑神经麻痹和双侧锥体束征等。 开放性脑损伤 开放性脑损伤的临床表现与闭合性脑损伤类同,但有以下特点:原发意识障碍较轻;伤道出血,有脑组织和脑脊液外溢;颅内压增高症状较轻,脑局灶症状较重,颅内可有异物存留,易发生颅内感染;远期癫痫发生率较高。 诊断:头颅CT更能简便、快速和正确地判断伤情 处理方法 颅内血肿患者处理

脑中风家庭康复训练方法

脑中风家庭康复训练方法 发病后一般患者都未能及时进行相关的康复治疗,往往都是2-3年后出现严重的后遗症后来进行康复治疗,此时患者后遗症较为明显:肩下垂、肘关节屈曲、各手指屈曲畸形、行走时下肢呈明显的划圈步态。后遗症期康复治疗的效果没有早期效果好,而且住院康复时间长,训练较辛苦,花钱较多,效果也不一定理想,要持之以恒进行训练。 就此情况,家庭康复训练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训练: (—)、肩关节及肩胛的训练: 1、肩胛上抬训练:取坐位,自己有意识的进行上抬肩胛部的运动,每次持续3—5 分钟; 2、辅助上抬肩胛训练:取坐位,家属或陪护用手摸着肩胛下角,然后向上推肩胛 下角,使肩胛部被动的上下运动,每次持续3—5分钟; 3、可进行爬墙摸高的运动,逐渐增加摸高的高度。 (二)、上肢及手的训练: 1、关节活动度的训练: (1)、上肢抬高训练:患者可用健手辅助患手运动或家属辅助被动运动抬高上肢,每次持续3—5分钟;亦可双手交叉握拳,用健手带动患手伸肘后可向上抬高上肢,上抬时要注意力度,以免造成继发性损伤或其他意外的发生。 (2)、肘关节的伸展训练:自己首先要有意识的去进行伸肘运动,同时可用健手或家属/陪护协助进行肘关节的伸展训练,每次持续3—5分钟。练习完毕后,可用硬性塑料或薄木板固定肘关节使其处于伸展位,一天固定时间不少于12小时。 (3)、手指伸展训练:①、可用健手或家属/陪护辅助进行各手指的伸展训练,亦可将各手指被动伸直后置于桌面上,用适当重量的沙袋置于其上,以保持各手指处于伸展位,每次持续3—5分钟;②、患者坐一长条登上,被动使患手各手指处于伸展位后置于长条登上,肘关节处于伸展位,身体重心偏至患侧,每次持续3—5分钟。若有条件者可制作手部支具使各手指处于伸展位,每天佩戴时间不少于20小时。 (4)、手功能的训练:可用患手进行抓握、捏、拿等相关训练。 2、肌力训练: (1)、伸直并抬高患侧上肢,保持5—10秒钟,可反复进行3—5分钟; (2)、当肌力有所增强后,可逐渐进行渐进抗阻训练:健手施加阻力、家属或陪护施加阻力、沙袋或弹力带等施加阻力,每次持续3—5分钟; (3)、抗阻训练并保持5—10秒钟。 (三)、下肢的训练: 1、关节活动度的训练: (1)、屈髋不屈膝训练:取床上坐位,保持双膝关节伸直,并可前后摇晃上身,亦可尽量前倾上身,每次持续3—5分钟; (2)、屈膝不屈髋的训练:取床边平躺位,双膝关节屈曲垂于床沿,进行膝关节的屈伸训练,家属亦可辅助进行被动屈曲膝关节训练,但一定要注意力度,每次 持续3—5分钟; (3)、屈髋屈膝训练:①、坐椅子训练:站立→坐下→站立→坐下,反复进行3—5分钟,亦可放置多把椅子,轮流进行坐下训练;②、双膝跪训练:可在床上进 行5—10分钟。 2、肌力训练:

脑卒中康复分期

脑卒中康复 (一)迟缓期 1.主要表现 主要表现为肌肉松驰、肌张力低下、无自主运动。 2.训练目标 (1)预防肌肉挛缩的出现。 (2)预防关节挛缩畸形的出现。 (3)预防并发症及继发性损害的出现。 (4)加强患侧肢体的控制能力。 (5)诱发正常的运动模式。 3.具体实施计划 (1)良肢位的保持:主要的目的是预防关节的挛缩和畸形、 (2)床上体位转换训练:预防起立性低血压、褥疮的发生。 (3)关节被动活动:主要是防止关节挛缩。 (4)患侧肢体的主动运动:主要是为了尽早诱发肢体的肌张力。 (二)痉挛期 1.主要特点:痉挛、腱反射亢进、出现异常的运动模式。 2.治疗目标: (1)抑制痉挛。 (2)抑制异常的运动模式。 3.训练计划 (1)关节被动运动:预防关节的挛缩和抑制痉挛的发生。 (2)肌肉持续牵拉训练:防止由于肌张力过高造成的肌腱挛缩。 (3)肢体负重训练:有时肢体负重能力非常低下,这时要训练肢体的负重。(4)躯干控制能力训练。 (5)矫正异常的姿势。 (三)恢复期 1.主要特点:痉挛逐渐减轻,出现分离运动,协调性基本接近正常。

2.训练目标: (1)加强肢体运动功能的协调性。 (2)加强身体耐力。 (3)加强动态平衡的稳定性。 3.训练方法: (1)双侧肢体的协调训练。 (2)运动协调性训练。 (3)提高运动速度的训练。 二、早期康复训练方法 (一)康复目标: 1.维持关节活动度,防止关节挛缩。 2.抑制或减轻异常运动模式的出现和加重。 3.诱发肢体的主动运动。 4.强化健侧激励。 5.提高提高日常生活动作的能力。 (二)训练计划 1.良肢位的保持 良肢位是指为防止挛缩模式的出现,保护肩关节以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治疗性的体 位。良肢位是患者最舒适的一个体位。 (1)仰卧位:肩关节放松,垫一枕头,但不能垫得很高或不垫,让他保持脊柱的生理弯曲。 上肢稍微屈曲,肘关节稍微屈曲,约30度。腕关节下面垫一个毛巾卷或小垫子。下肢完全放松,但是不能让膝关节完全伸直。膝关节下面垫一个毛巾卷或小垫,让膝关节保持30度左右的屈曲。脚底垫一个脚底板,踝关节保持90度的屈曲。 (2)健侧卧位:患侧上肢下面加了一个小垫子,让肢不紧靠躯干,有预防挛缩的功能。病人手 里攥一个毛巾卷。髋关节、膝关节自然屈曲,下面垫一个枕头或垫子。 (3)患侧卧位:头部枕头不能过高,也不能太低,让头与椎体保持水平位。患侧肩关节屈曲,肘伸展,这 样不容易产生疼痛。健侧下肢下面也放一枕头,让下肢的肢体与骨盆和躯干保持水平。 (4)床上坐位:床的前面可以放一小桌子,上肢可以放在桌子上,肘关节是放松的体位,屈曲 到30度左右。 (5)轮椅坐位和椅坐位:轮椅坐位前面也可以放一桌子,目的其实是让上肢能处于一个比较舒 适放松的状态,躯干尽量坐直。治疗师可以进行调整。治疗师可以站在病人的前面,目的是防 止患者过度屈曲往前摔。然后提起病人的骨盆,往后拉。

新生儿脑损伤及治疗

新生儿脑损伤及治疗 什么是新生儿脑损伤 新生儿脑损伤这个名词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能见到一些智力发育不全、行动异常、有视听障碍等问题的孩子,他们不少都是新生儿脑损伤患者。那么,究竟什么是新生儿脑损伤呢? 新生儿脑损伤是指出生前到1岁因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包括先天性脑发育不全、脑性瘫痪、婴儿期危重疾病或创伤所留下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目前从临床数据显示,新生儿脑损伤常见的表示有神经发育异常、中枢性运动障碍、智力低下、癫痫、视听障碍等等。 经了解,新生儿脑损伤的发病率在宝宝人群中其实并不高,但它却是一个范围很广的疾病,有很多的原因都能导致新生儿脑损伤。不过随着中国现在的孕期的保健措施以及中国大多数家庭对小孩疾病的重视程度的提高,以及医疗设备对新生儿治疗的完善后,现在新生儿脑损伤发生率也明显有所降低。 妈妈网百科提醒广大新爸新妈们,一旦发现自家宝宝相对同龄宝宝有明显的异常行为,最好要到医院进行详细坚持,排查病因,并及时给予相应治疗。 新生儿脑损伤原因 患有新生儿脑损伤的宝宝,其产生的后遗症不管是对自身生存质量还是家庭和谐方面都有比较严重的影响,所以如果准爸准妈们在怀孕后能多了解一些新生儿脑损伤原因,这对提前做好防范措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新生儿脑损伤原因是什么。 专家表示,造成新生儿脑损伤的原因有很多,如早产、低体重、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颅内出血、核黄疸、严重感染性疾病、低血糖、脑瘫、脑发育不全、多胎,以及母亲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重度贫血或严重心肺疾患等等这些都是。不过,根据临床数据显示,常见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1、由于缺氧或者缺血造成脑损伤,主要是怀孕期间或者出生过程中造成的,这一类是目前新生儿脑损伤中比例最高的,大概达到60%到70%。 2、可能是由于细菌或者病毒造成感染,产生的新生儿的脑损伤。比如家庭有宠物狗、猫,可能接触到一些弓形虫,或者是一些肝炎病毒,这些病毒到了体内,在怀孕早期可以对胚胎形成比较大的影响,会造成脑损伤。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 发表时间:2012-08-15T11:47:29.59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1期供稿作者:安霞娟 [导读] 脑卒中,即中风,是急性脑循环障碍,迅速导致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的临床事件。 安霞娟 (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741000) 【摘要】脑卒中,即中风,是急性脑循环障碍,迅速导致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的临床事件。脑卒中的死亡率排在各种病症之首,在致残方面,大约有70%的脑卒中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包括:肢体瘫痪、语言交流困难、肢体麻木、认知障碍、吞咽困难。可见,偏瘫会给病人带来很大的痛苦,给家庭、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因此,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是一个连续过程,开展康复训练并使之延续,可以预防和控制继发性障碍的发生和发展。 【关键词】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 1、吞咽困难的康复训练 吞咽是高度复杂的综合性神经肌肉活动,是由于主管吞咽的肌肉瘫痪引起的。其训练方法有: 1.1 口腔期(由口腔到咽入口)吞咽困难的训练: 唇运动:包括闭唇、噘嘴、嘴角上抬 舌运动:包括伸出、侧伸、舌尖舌根抬高 腭咽闭合的训练方法:将一根吸管的一端封住,用吸管吸吮;将吸管插入玻璃杯中吹气;或者反复发K、a音。 1.2 咽期(由咽部到食管入口)吞咽困难的训练: 该期主要是训练喉头上举,方法是:将病人的手置于家属甲状软骨的上缘,在家属吞咽时,让患者感觉它的向上运动,然后将病人的手放置于自己的甲状软骨上,模仿动作。 2、言语障碍的康复训练 言语障碍是指人体利用语言比如口语、书面语等进行交流活动过程中的障碍。它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是非常痛苦的,言语障碍严重影响了脑中风患者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也影响了患者的社会生活能力、工作能力以及自身的健康。其训练方法有[2]: 2.1 让患者发“啊”声或用咳嗽、吹火柴等诱导发音训练。 2.2 让患者听常用句的前半句,令其说出后半句。 2.3 能发音的患者,在医务人员的帮助下可对着镜子发音,由易到难,由短到长,在视觉和触觉的帮助下观察口型,并随时矫正。 2.4 语言刺激疗法:利用语言训练磁带,将日常生活常用的词组、句子,制成适宜患者跟读的录音带,每次训练五到六分钟,间歇10秒。 3、面肌功能锻炼 指导患者外出时戴口罩,尽早开始面肌的主动与被动运动,可对着镜子做皱眉、举额、闭眼、露齿、鼓腮和吹口哨等动作,每日数次,每次5—15分钟,并辅以面肌按摩,以促进早日康复。 4、心理康复训练 脑卒中发生后,患者心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由于丧失了许多正常的功能,病人的自尊心和自我形象受到严重损害,由此产生的精神障碍及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病人常因抑郁、悲观、失望而对治疗丧失信心,不愿和医务人员配合,甚至拒绝进食和治疗,影响疾病的康复。所以,康复过程中的心理康复应贯穿整个病程和护理的始终,要掌握患者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训练强度以患者能接受为原则,使患者由被动运动逐渐过度到主动运动,由替代护理逐渐过度到自我护理,最大限度地发挥患者身体的残存功能。对病人表示理解,热情接待病人,详细介绍病区环境、规章制度、主管医生、责任护士;加强沟通,适当解释疾病发展过程、特点、给予必要的指导,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介绍所具备的条件(人才、设备),治疗的目的,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3]。注意观察病人的认知功能和感情方面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这对于患者能否获得全面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5、肢体的康复训练 5.1 保持各关节功能位放置,预防关节畸形。 5.2 勤翻身变动体位为仰卧位、侧卧位和半卧位,每2小时交替变换一次。 5.3 肢体的康复训练 5.3.1 卧床期主要是床上的被动运动,包括上肢运动和下肢运动两个方面。 ①上肢运动包括: 肩关节运动:让病人双手交叉,掌心对掌心,患手拇指在上,用上肢健康的一侧带动患病的一侧,上举至头顶,再慢慢的放到腹部。训练时一定要注意肘关节伸直,动作要缓慢。 肘关节运动:将患侧上肢平放在床上,家属一手固定肘关节,另一只手握住患手,反复地进行手心向上、手心向下的活动。 腕关节运动:让病人肘屈曲,家属一手扶住腕关节的下方,另一只手握住患手的四指进行屈、伸运动,反复进行。 指关节运动:家属用一只手将病人的拇指分开,另一只手将四指呈握拳状;然后再将四指分开,拇指屈向手心,如此反复进行。 ②下肢运动包括: 桥式运动:将病人的身体放正,让病人的双手交叉,上举至头顶;双下肢弯曲,双脚分开,双脚支撑于床面,如有可能也可单腿做支撑,将臀部慢慢抬起,应将臀部抬的越高越好。目的是解除躯体痉挛,训练病人的腰部和腿部的力量,为以后的站立和行走做准备。 膝关节运动:家属一只手握住患者患病一侧的足跟,让患者的脚掌抵住自己的前臂,另一只手托住膝关节的下方,将膝关节屈曲、伸展,反复进行。但要注意的是:膝关节屈曲时,要尽量向内侧收,防止以后患者走路划圈。 踝关节运动:在患者膝关节的下方放置一软枕,家属一手托住患者病侧的足跟,抵住前臂;另一只手压住患侧小腿,向上用力。 趾指关节运动:在患者膝关节的下方放置一软枕,家属一手握住患者患侧脚掌,另一只手握住脚趾,进行向上向下的运动。 动作要缓慢、轻柔,每个动作要做到位,但活动范围不要超过正常活动范围,不要让病人感觉疼痛,以免损伤关节。同时要掌握好运

脑卒中康复治疗方案

脑卒中康复治疗方案 一早期康复: 此期患者一般表现为迟缓性麻痹,没有随意的肌肉收缩,也不出现联合反应,机体基本处于全面松弛状态;相当于Brunnstrom恢复阶段1-2期。 (一)基本目的:早期康复的基本目的是防止日后会严重影响康复进程的合并症,如肿胀,肌肉萎缩,关节活动受限等;争取功能得到尽早的改善,预防并发症。 (二)早期康复方法: 1、正确体位:教会家属和护理人员采用正确的体位摆放,包括仰卧位,健侧卧位和患侧卧位的方法,要求每2小时翻身一次,并拍背数下。 2、翻身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分别向两侧转动,双足撑床。 3床上自我辅助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上举过头,侧举,指鼻,双腿屈曲撑床抬臀,双脚交叉侧移等。 4、床边被动运动——上肢:肩胛带,肩关节,肘关节,腕指关节。 5、床边被动运动——躯干牵拉,背肌挤压刺激。 6、床边被动运动——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及踝趾关节。 7、促进肌肉收缩的方法:利用对肌肉的突然牵张,引起肌肉收缩。 8、排痰 9、床头抬高坐位训练:床头渐抬高,每个位置患者能维持30分钟,则渐加10度再训练,直至能床边坐起,无靠`位平衡练习。 10、面,肌刺激:张口,鼓腮,叩齿,伸,顶上腭等,冰冻棉(或冰块含服)及味觉刺激。 11、呼吸控制练习:要求患者深吸气—缓慢呼气,放松。 12、坐训练:在床头抬高未达90度前,首先训练患者侧后单手支撑抬头抬肩的动作,直至能支撑坐起。 13、坐位平衡:正确坐姿,床边坐位平衡,包括前后左右各向。 14、坐位操:以加强平衡训练,包括双手交叉前平瘵,侧瘵,双手交叉指鼻,双手交叉向前指物;健侧下肢肌力训练等,可教会家属及护理人员,然后一日多次督促患者练习。 15、床到轮椅(或椅)的转移。 16、坐站练习:如有条件可早期给予患者床站立,帮助患者重获垂直感,重获对抗重力肌的控制,重获血压的自身调节,改善立位平衡和克服直立性低血压。一般情况下脑梗塞患者要求在入选治疗组3-4天后达到床边坐位,二周内可训练站立,辅助力量视病情而定;脑出血患者应尽量在二周内达到床边坐位,四周内达到站立。 17、健手做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活动:吃饭、穿衣、洗漱等。 18、应用电刺激:低频直流电刺激,TENS等。 19、应用肌电反馈技术。 20、应用推拿针灸治疗。 21、应用脑循环治疗促进脑血液循环。 22、言语治疗。 23、心理治疗。 (三)康复安排:

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训练的探讨

110 doi:10.3969/j.issn.1009-4393.2010.26.080 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训练的探讨 韩立平 赵雅君 [摘要] 目的 探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可使疗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方法 选择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时间先后接受康复训练,将患者分为早期康复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未出现明显并发症前即开始康复训练,对照组是在发病3个月后来院进行训练康复治疗的患 者。结果 观察组经有效的康复训练,运用康复治疗仪,避免肢体失用萎缩,关节僵硬、粘连畸形等并发症,总有效率达95%,康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接受康复训练,能有效提高肢体功能恢复,减轻后遗症,减少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康复训练;护理干预 手术完成了120例其中的118例(占98.3%),占其中的绝大部分。2例表1 两组患者最终诊断及手术完成情况近年来,脑卒中发病率有上升趋势,45岁~70岁中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亦不断增加[1]。病死率和残疾率均增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由于脑卒中后脑组织的修复功能重 组特点,决定了早期康复治疗的重要性。为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 肢体功能的恢复,本院神经内科对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严密监控血压,血脂,生命体征。并进行病后监测治疗[2],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对神经保护并减轻脑水肿、抑制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3]。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8年8月~2009年6月共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 作者单位:710002 西安市第一医院 (韩立平 赵雅君)

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探讨

第24卷第3期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VOL.24NO.3 2012年JOURNAL OF HEZE MEDICAL COLLEGE2012 脑卒中是目前人类病死率和致残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诊断和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病死率有了明显降低,但约70%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严重影响了工作、生活能力,并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在规范治疗的前提下,配合早期康复训练可以有效减轻脑卒中所致的残疾程度,帮助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因此早期康复护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我院自2009年2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83例患者在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康复训练,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脑卒中患者8例,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MRI确诊。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40例,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龄48~75岁。平均59.36岁。左侧肢体瘫痪19例,右侧肢体瘫痪21例。梗塞面积大于4cm2者14例;小于4cm2者26例。对照组40例,男性17例,女性23例,年龄51~73岁,平均6 2.41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 3.424±13.75) h。左侧肢体瘫痪15例,右侧肢体瘫痪25例,梗塞面积大于4cm2者29例;小于4cm2者11例。两组年龄、性别、发病至入院时间、瘫痪侧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根据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包括控制血压、脱水降颅内压、抗凝溶栓、脑细胞复活剂及自我功能锻炼;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早期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及康复训练。 1.2.1康复训练的时间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应早期进行,使肢体重新获得运动能力,避免造成不应有的肢体功能减退。发病后48h,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即开始康复训练。 1.2.2康复训练1)急性期的康复治疗:做好各项基础护理,积极预防和处理临床并发症,尤其昏迷患者在预防并发症的基础上,保持正常关节活动度,每天对患肢进行各关节的全范围的被动活动,以改善肢体的血液循环,并预防关节僵硬和挛缩。在做肱关节的被动活动时应注意不要损伤周围软组织,因在做肩关节外展而无外旋动作时易发生盂肱关节撞击,并将易产生挛缩的肌肉及软组织保持伸长位,以 doi:10.3969/j.issn.1008-4118.2012.03.31 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探讨 于化美,宋全荣,张同明 (临朐县老年病防治医院,山东临朐262601;日照市人民医院;日照港口医院)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以及对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组,两组患者均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研究组从患者心理护理、保持良好肢体位置、床上运动训练、感觉训练、语言训练等方面进行康复训练。结果早期康复训练可降低患者致残率。治疗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实施康复治疗可以提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运动功能康复;早期康复训练;日常生活能力 中图分类号:R49;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118(2012)03-0050-03 Effects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to Motor Recovery 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on Stroke Patients Yu Huamei,et al (Hospital of Senile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Linqu County,Linqu262601,Shandong)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on stroke patient’s motor 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Methods From2010to201280patients with strok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Besides routine neurology therapy experi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early rehabilitation exercise,including psychological care,keep?ing a good body position,bed exercise training,sensory training,language training.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neurology therapy and routine care.R esults Early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can reduce the disability rate and motor recovery and ADL was much better in experiment group than in control group.Conclusions Early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can improve life quality of stroke patients.Early care and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 should be advocated. Key words:Stroke;Motor function recovery;Early rehabilitation exercise;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50

中风的康复训练方法

中风的康复训练方法 一早期康复: 此期患者一般表现为迟缓性麻痹,没有随意的肌肉收缩,也不出现联合反应,机体基本处于全面松弛状态;相当于Brunnstrom恢复阶段1-2期。 (一)基本目的:早期康复的基本目的是防止日后会严重影响康复进程的合并症,如肿胀,肌肉萎缩,关节活动受限等;争取功能得到尽早的改善,预防并发症。 (二)早期康复方法: 01、正确体位:教会家属和护理人员采用正确的体位摆放,包括仰卧位,健侧卧位和患侧卧位的方法,要求每2小时翻身一次,并拍背数下。 02、翻身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分别向两侧转动,双足撑床。 03、床上自我辅助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上举过头,侧举,指鼻,双腿屈曲撑床抬臀,双脚交叉侧移等。 04、床边被动运动——上肢:肩胛带,肩关节,肘关节,腕指关节。 05、床边被动运动——躯干牵拉,背肌挤压刺激。 06、床边被动运动——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及踝趾关节。 07、促进肌肉收缩的方法:利用对肌肉的突然牵张,引起肌肉收缩。 08、排痰 09、床头抬高坐位训练:床头渐抬高,每个位置患者能维持30分钟,则渐加10度再训练,直至能床边坐起,无靠位平衡练习。 10、面,肌刺激:张口,鼓腮,叩齿,伸,顶上腭等,冰冻棉(或冰块含服)及味觉刺激。 11、呼吸控制练习:要求患者深吸气—缓慢呼气,放松。 12、坐训练:在床头抬高未达90度前,首先训练患者侧后单手支撑抬头抬肩的动作,直至能支撑坐起。 13、坐位平衡:正确坐姿,床边坐位平衡,包括前后左右各向。 14、坐位操:以加强平衡训练,包括双手交叉前平瘵,侧瘵,双手交叉指鼻,双手交叉向前指物;健侧下肢肌力训练等,可教会家属及护理人员,然后一日多次督促患者练习。 15、床到轮椅(或椅)的转移。 16、坐站练习:如有条件可早期给予患者床站立,帮助患者重获垂直感,重获对抗重力肌的控制,重获血压的自身调节,改善立位平衡和克服直立性低血压。一般情况下脑梗塞患者要求在入选治疗组3-4天后达到床边坐位,二周内可训练站立,辅助力量视病情而定;脑出血患者应尽量在二周内达到床边坐位,四周内达到站立。 17、健手做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活动:吃饭、穿衣、洗漱等。 18、认知及言语治疗。 19、应用推拿针灸治疗。 20、应用中频等物理治疗方法。 21、心理治疗等等。 二、中期康复 此期患者可明显的表现出上肢的屈肌协同运动和下肢的伸肌协同运动,并逐渐可做到某些肌肉关节的独立运动,相当于B恢复3-5期。 (一)中期康复目的:抑制协同运动模式,尽可能训练肌肉关节能够随意的独立的运动,提高各关节的协调性,渐恢复患者的运动能力。 (二)中期康复方法: 从被动——助动——主动 1、抑制上肢的痉挛模式。

婴幼儿脑损伤0-36个月的康复方法

婴幼儿脑损伤0-36个月的康复方法 婴幼儿脑损伤综合征(以下简称脑损伤)是指出生前到生后一个月内,各种因素所致非进行性脑损伤或发育缺陷已有临床异常,尚不能诊断为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以下简称脑瘫)或未明确为其他脑功能障碍者。此综合征中已有明确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的称为脑瘫。 由于近年临床认识水平的提高,国内外对脑瘫的诊断都明显提前,如2004年国外一大组报告,脑瘫4个月内诊断的占77.4%,6个月内占87.0%,1岁后仅6.5% 。同年我国昆明全国小儿脑瘫专题讨论会强调脑瘫应早期诊断,虽然有代表提出生后3个月内诊断有一定难度,但一般到6个月时大多数诊断即可作出。 研究表明,脑瘫诊断早晚直接影响到对脑瘫强化训练的开始时间,而开始时间不同预后相差甚远,1岁后开始训练的脑瘫,只能减轻残疾;6个月前开始应用正确的程序和方法进行功能训练,可使多数孩子康复到基本正常,重症也能最大限度减轻残疾,对发生脑瘫等严重疾病几率更大的高危新生儿进行早期干预,还可明显降低脑瘫发生率、减轻脑瘫程度。本人吸收国内外各家方法精华,通过10余年临床实践,总结出一套适合高危儿脑损伤的中西医结合康复程序,现介绍如下: 一.按发育规律进行功能训练 1. 0-3个月 (1)视、听、触信息刺激:从出生后就开始觉醒时用语言、玩具、图卡、音乐等进行视、听刺激。用亲切的目光注视、一直伴有语言的交流及用图卡、实物等提高认知能力也应贯彻在以后。注视红球不好的,每天多次用红光手电引导注视(注意需要眼科处理情况的早期发现)。听反应差的加强声音刺激(注意需要耳科处理情况的早期发现)。触觉刺激主要采用抚触、捏脊、婴儿体操等。视、听、触信息刺激不仅是提高智能、建立良好情绪的重要方法,也是运动功能训练的基础。 (2)前庭功能训练:可采悬吊被单内左右側翻、荡悠,举高高,摇篮/摇床,转椅,充气大球训练[4]等。这个月龄充气大球训练可进行俯卧及仰卧球上的颠、滚。孩子俯卧球上,操持者扶压双大腿,亦可有助手协助扶持双臂。颠弹大球同时和孩子亲切交流,待孩子放松后,上下、左右、顺时针、逆时针滚动大球3-5分钟,再翻成仰卧同法进行。俯卧/仰卧球上的颠、转,不仅可向前庭系统输入水平头正位各方向转动的信息,也促进头部控制及躯干抗重力伸展。 (3)身体翻转及头部控制:扶持双腿/双臂由仰卧翻到側卧,用语言、玩具引导孩子翻成俯卧,左右交替;翻成俯卧后引导肘支撑及头部控制。头部控制训练还可采拉坐及抱立位等。 (4)手握物:扶持双手中线相碰,将小物放在手中促手握、放。 我国感觉统合失调小儿比例较高,如有报告1622名学龄儿童感觉统合严重失调占12.94%。脑损伤、脑瘫感觉统合失调的比例就更高。感觉统合训练多与游戏相结合,不仅正常孩子愿意接受,更是需要长期训练脑损伤、脑瘫孩子的理想途径。欣喜游戏可以激发孩子放松地参加反复进行的训练。近年美国出版的脑瘫专著已将感觉统合治疗(Sensory integrative therapy)列为脑瘫主要治疗项目之一[。 感觉统合失调是多因素促成,婴儿发育早期各种感觉信息输入不够是主要因素之一。在科学育婴中,目前我国对视、听、触及本体觉的信息刺激已比较重视,前庭觉信息的输入还不够,因此在育婴中应加强前庭信息的输入。前庭系统由内耳的两个前庭感受器、脑干、小脑、前庭神经核组成,和大脑也密切相关。内耳的两个前庭感受器是重力感受器和运动感受器。当头的位置发生变化时,重力感受器中的小碳

新生儿低血糖脑损伤

新生儿低血糖脑损伤 松原市中心医院儿科孔宪萍 目录 1 新生儿出生前后的血糖变化 2新生儿低血糖的定义及分类 3新生儿低血糖的高危因素 4低血糖性脑损伤的机制及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关系 5新生儿低血糖性脑损伤的影像学表现 6低血糖脑损伤的预防 低血糖是新生儿疾病中最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国外资料显示,正常足月儿低血糖发生率为1%=5%,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低血糖发生率为15%-25%。国内研究显示,低血糖发生率在早产儿中为17.49%,低出生体重儿中为27.08%,小于胎龄儿为22.22%。大部分健康新生儿早期出现暂时性低血糖一般不会引起严重后果,而持续或反复发生低血糖却有可能导致神经细胞死亡,遗留认知障碍、视觉障碍、枕叶癫痫、脑瘫等后遗症。目前准确的低血糖定义及临床开始干预的血糖值3争议,新生儿低血糖出现脑损伤的血糖阈值和损伤机制仍不清楚,所以新生儿低血糖脑损伤还缺乏统一的临床诊断标准,有时很容易和其他原因引起的脑损伤混淆。现将国

内外有关新生儿低血糖以及低血糖脑损伤的最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新生儿出生前后血糖的变化 胎儿在宫内时血糖完全来源于母体,血糖浓度为母体血糖的70%-80%。在切断脐带的几分钟内激素水平发生了极大变化,胰高血糖素和儿茶酚胺类物质迅速提高3-5倍,使糖原分解,高生长激素和皮质醇激活糖原异生,而胰岛素则呈现低分泌状态。出生后30-90分钟后婴儿血糖很快下降并稳定在2.2-5.6mmol/L。此时,新生儿需要通过喂养以及体内的糖原异生、糖原分解、生酮作用维持血糖。由于出生过程的影响,出生后体温较低,基础代谢增高,能量消耗增多,而此时多数孕母乳汁分泌少,缺乏哺乳经验,不能及时满足新生儿生理需要,同时新生儿肝糖原储存不足,肝糖原分解分解及糖原异生能力低下,更关键的是新生儿体内各种激素水平急剧变化,导致生后2-4小时约有8%的新生儿最终发展成为低血糖,并且需要进行干预。 2 新生儿低血糖的定义及分类 目前新生儿血糖正常范围仍无统一标准,主要因为体内血糖与脑血流量、脑内葡萄糖利用率、脑内其他作用底物的吸收和代谢等多种因素有关。有研究对正常足月儿(多为混合喂养和人工喂养)的血糖水平进行Meta分析,报道了新生儿生后72小时的血糖水平,提示由于不同时间段内新生儿

中国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

DOI:10.3760/cma.j.issn.1006-7876.2017.06.002 通信作者:张通,100068北京,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神经康复中心,Eamil:zt61611@sohu.com;刘鸣,610041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Email:wyplmh@hotmail.com;蒲传强,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Email:pucq30128@sina.cn?指南? 中国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康复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脑卒中的特点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中国每年新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其中70%~80%的卒中患者因为残疾不能独立生活[1]。卒中康复是经循证医学证实的对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是脑卒中组织化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现代康复理论和实践证明,卒中后进行有效的康复能够加速康复的进程,减轻功能上的残疾,节约社会资源。脑卒中早期康复的根本目的是预防并发症,最大限度地减轻障碍和改善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其最终目的是使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规范的康复流程和康复治疗方案对降低急性脑血管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本指南旨在根据脑卒中康复评定与治疗的最新循证医学进展,参考2012年枟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简化版枠[3]的主要内容,面向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医师,按照简单实用性的原则,推荐临床评价和治疗的共识性意见,以便于在我国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推广普及脑卒中早期康复。证据水平(A、B、C、 D)和推荐强度(4级)参考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的相关标准[4]。 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组织管理 脑卒中患者一般入住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进行救治。脑卒中康复管理应采取多学科、多专业人员的团队工作方式,除常规的脑卒中抢救治疗外,还应该能够为卒中患者提供肢体功能训练、语言训练、生活活动训练、认知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等全面的管理和系统康复。脑卒中早期康复管理团队需要以神经内科医生或神经康复医生为治疗组组长,由肢体康复治疗师、语言治疗师、康复护士等成员参加,共同完成脑卒中的早期抢救治疗和康复任务[2]。 卒中单元(strokeunit)是脑卒中有效的组织化医疗和康复管理模式,注重早期康复是其特点,受到各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的普遍推荐。卒中单元模式包括急性期卒中单元(acutestrokeunit)、综合卒中单元、卒中康复单元(rehabilitationstrokeunit)等,系统评价已证实卒中单元至少能降低20%的脑卒中患者致死率和残疾率[5]。因为脑卒中早期病情不稳定以及需要进行早期康复,所以早期康复住院时间至少需要25d。 推荐意见:(1)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入住综合医院神经内科或卒中单元后,应立即给予全面的身体状况评估,成立由多学科组成的脑卒中康复治疗小组(Ⅰ级推荐,A级证据)。(2)建议在发病/入院24 h内应用NIHSS评分评价卒中的功能缺损情况,并启动二级预防措施(Ⅰ级推荐,A级证据)。(3)对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应尽可能首先收入卒中单元进行急性期溶栓等药物治疗稳定病情,再经过康复科或康复中心评估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全面的康复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4)建议应用标准有效的量表来评价患者卒中相关的障碍和功能情况,决定适当的护理水平,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实施康复治疗。评价结果和预期结果都应告知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照顾者,获取家庭支持(Ⅱ级推荐,B级证据)。 脑卒中早期康复的开始时机和康复强度 脑卒中早期康复一直是康复领域专家推崇的理念,康复的目的是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和独立,在患者能耐受的情况下尽早康复。关于康复治疗开始的最佳时间尚无统一认识[2]。2015年Bernhardt等[6]关于超早期康复的多中心系列研究统计结果表明,卒中发病后24h开始进行运动康复是安全有效可行的,可以促进患者的移动能力的恢复,进一步同标准卒中单元治疗的大样本、多中心研究正在实施中,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