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学业自我效能感

增强学业自我效能感
增强学业自我效能感

增强学业自我效能感

根据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的有关研究,在学校中培养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可以采取以下多种方法:

1.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更多的成功

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学生直接的失败经验(如课堂上问答不上,作业打×,考试不及格等),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更多地体验到成功(如正确回答老师的课堂提问,作业做得好,考试成绩理想等)。

2.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榜样示范

首先,教师自已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示范,不但讲清所学知识,而且要具体示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答习题、解决具体问题;其次,为学生提供多个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同伴榜样,例如,请好、中、差不同水平的学生上黑板前成功地演算习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榜样,获得效能信息。

3.指导学生树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和作业目标

为学生的各种学习都制订一个具体的成绩目标,平时课堂练习或做作业,为学生规定一个作业目标(如十分钟完成六道题),并指导学生学会自己设定适当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实现目标时获得效能信息。

4.给学生以积极的归因反馈,并指导学生学会适当的自我归因。

将成功与努力和能力相联系,将失败与缺乏努力而不是无能所相联系将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

5.给学生以适当奖励

当学生取得进步时,对学行进行奖励,奖励便成为学生进步的标志,学生从中获得自己进步的信息,会增强自我效能。

6.给学生以学习策略的指导,使学生学会自我监控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否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获得相应的学习技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指导,并逐步使学生学会对学习进行自我监控,掌握自我调节学习的有关技能。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分标准及注意事项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GSES 王才康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广州,510631 自我效能感是Bandura社会认知理论中的核心概念[1,2]。自我效能感与结果期望不同,后者是指个体对自己行动后果的知觉,而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人们对自己行动的控制或主导。一个相信自己能处理好各种事情的人,在生活中会更积极、更主动。这种“能做”的认知反映了一种对环境的控制感,因此自我效能感反映了一种个体能采取适当的行动面对环境挑战的信念。自我效能感以自信的观点看待个体处理生活中各种压力的能力。 按照Bandura的理论,不同自我效能感的人其感觉、思维和行动都不同。就感觉层面而言,自我效能感往往和抑郁、焦虑及无助相联系。在思维方面,自我效能感能在各种场合促进人们的认知过程和成绩,这包括决策质量和学业成就等。自我效能感能加强或削弱个体的动机水平。自我效能高的人会选择更有挑战性的任务,他们为自己确立的较高的目标并坚持到底。一旦开始行动,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会付出较多的努力,坚持更长的时间,遇到挫折时他们又能很快恢复过来。自我效能感还被广泛用于学校环境、情绪障碍、心理和生理健康以及职业选择等领域。因此可以说自我效能感已成为临床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的主要变量[3-4] 。 一般来说,自我效能感是一个领域特定(domain-specific)的概念,因为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有较高的自我信念,在另一方面可能并不是这样。但研究者也发现有一种一般性的自我效能感存在,它指的是个体应付各种不同环境的挑战或面对新事物时的一种总体性的自信心。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GSES),最早的德文版系由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著名临床和健康心理学家Ralf Schwarzer教授和他的同事于1981年编制完成[3],开始时共有20个项目,后来改进为10个项目。目前该量表已被翻译成至少25种语言,在国际上广泛使用。中文版的GSES最早由张建新和Schwarzer于1995年在香港的一年级大学生中使用[5]。至今中文版GSES已被证明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项目及评定标准】 GSES共10个项目,涉及个体遇到挫折或困难时的自信心。比如“遇到困难时,我总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具体项目参表1。 GSES采用李克特4点量表形式,各项目均为1~4评分。对每个项目,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完全不正确”、“有点正确”、“多数正确”或“完全正确”。评分时,“完全不正确”记1分,“有点正确”记2分,“多数正确”记3分,“完全正确”记4分。 【评定注意事项】 1.同其它自评量表一样,一定要让被试看明白指导语及有关问题。 2.量表由被试自行填写,可进行个别测试,也可用于团体测试。 3.一般来说,本量表适用于大、中学生群体。 4.必须答齐全部10题目,否则无效。 【统计指标及结果分析】 GSES为单维量量,没有分量表,因此只统计总量表分。把所有10个项目的得分加起来除以10即为总量表分。 【应用评价】 1.GSES题目少,操作简便,可广泛用于大中学生的心理测评和有关心理学研究。 2.根据Schwarzer报告,在不同文化(国家)的多次测定中,GSES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75和.91之间,一直有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汇聚效度和区分效度)。比如GSES和自尊、乐观主义有正相关关系,和焦虑、抑郁和胜利症状有负相关关系[3]。 3.根据Schwarzer对7767名成年人调查,在GSES上的平均得分为2.86。此外,男性在GSES上的得分高于女性,不同文化(国家)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3]。 4.本文作者发现,中文版的GSES也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内在一致性系数为.87,一星期间隔的重测信度为.83,。效度方面,GSES的10个项目和总量表分的相关在.60和.77之间。因素分析抽取一个因素,解释方差47.09%,表示GSES具有很好的结构效度。

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

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 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非常不同意维度一: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 1、我相信自己有能力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 2、我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 3、和班上其他同学相比,我的学习能力是比较强 4、我认为我能够在课堂上及时掌握老师所讲授的内容 5、我认为我能够学以致用 6、和班上其他同学相比,我对所学专业的了解更广泛 】 7、我喜欢选择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8、我认为自己能够很好地理解书本上的知识及老师所讲的内容 9、我经常选择那些虽然难却能够从中学到知识的学习任务,哪怕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10、即使我在某次考试中的成绩很不理想,我也能平静地分析自己在考试中所犯的错误¥ 11、不管我的学习成绩好坏,我都从不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 维度二:学习行为效能感 12、学习时我总喜欢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来检验自己是否已掌握了所学的内容 13、当我思考某一问题时,我能够将前后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 / 14、我经常发现自己虽然在阅读书本却不知道它讲的是什么意思 15、阅读书本时我能够将所阅读的内容与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 16、我发现自己上课时总是开小差以至于不能认真听讲

17、我常常不能准确地归纳出所阅读内容的主要意思 , 18、我总是在书本或笔记本上划出重点部分以帮助学习 19、当我为考试而复习时,我能够将前后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起来进行复习 20、课堂上作笔记时我总试图记下老师的每一句话,而不管它是否有意义 21、做作业时我总力求回忆起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以便把作业做好 22、即使老师没有要求,我也会自觉地做书本上每一章节后面的习题来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该问卷由华中师范大学的染宇颂、周宗奎参考Pintrich 和DeGroot(1990)编制的学业自我效能问卷中的有关维度编制而成。该量表把学业自我效能感分为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两个独立的维度。学习能力自我效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具有顺利完成学业、取得良好成绩和避免学业失败的学习能力的判断与自信。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采取一定的学习方法达到学习目标的判断与自信。每个维度有11 道测题,共22 道测题(Coronbachα=)。采用五分制评分方式,分数越高代表效能感越高。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总分,即效能总和是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得分之和。本研究中Coronbachα=

情绪智力文献综述解读

关于情绪智力的文献综述 1、对情绪智力概念的探讨 “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概念最初萌芽于桑代克反对斯皮尔曼二因素论时提出的应该用多因素论来解释智力,并于1920年提出社会智力概念,将人类智力分为社会智力、具体智力和抽象智力三种(E.L. Thorndike, 1920)。1986年柏尼在博士论文《情绪研究》中明提出了发展情绪智力的问题(W.P. Payne, 1986)。随之学界对情绪智力的探讨逐渐兴起,1990年沙洛维和梅耶对情绪智力进行了较为清晰的界定,即“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 (P. Salvoey, J.D. Mayer, 1990)。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1997年二者对该定义进行了细化,称其为“精确的知觉、评估和表达情绪的能力;接近或产生促进思维的情感能力;理解情绪和情绪知识的能力;调节情绪促进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P. Salvoey, J.D. Mayer, 1997)这一定义现在仍被普遍应用。随着对情绪智力内涵的深入探讨,1997年以色列心理学家巴昂将情绪智力定义为“影响人应付环境需要和压力的一系列情绪的、人格的和人际能力的总和旧引。”(Bar-On, 1997)。从内涵上说,其表述并未揭示其特有属性,从外延上说,把人格和人际方面的能力都纳人情绪智力范畴,又有扩大化倾向。所以尽管该定义涉及了情绪智力的内涵和外延,但仍是不尽完善的。 国内学者也从不同的侧重点对情绪智力进行了界定。有学者把情绪智力定义为“人格中情绪与认知相互渗透的一个心理结构,即情绪与认知融合的一种心理素质”。这种定义讨论到了情绪智力的内涵,但没有直接指出它与能力的关系,以致情绪智力概念游离于能力范畴之外,不利于与现时心理学体系的融合。所以也有学者从心理学意义上考虑,认为“情绪智力是人成功完成情感括动所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卢家楣,2005)。这一点在国内外多数文献中得到共识。 2、情绪智力在理论上的讨论 国外组织行为学理论研究中对情绪智力的探讨主要有两大流派,其中不同的学者分别构建起了不同的理论模型。 一是能力情绪智力流派。此流派认为情绪智力是“运用尖端的信息加工手段去处理情绪及与情绪相关的刺激,以及使用这些信息去引导思维和行为的能力”。(Mayer,Salovey,Caruso),他们从情绪感知、情绪整合、情绪理解和情绪管理四个维度构建出了情绪智力理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及解释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量表简介: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面对环境中的挑战能否采取适应性的行为的知觉或信念。一个相信自己能处理好各种事情的人,在生活中会更积极、更主动。这种“能做什么”的认知反映了一种个体对环境的控制感。因此自我效能感是以自信的理论看待个体处理生活中各种压力的能力。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由Schwarzer等人编制,中文版由王才康等人(2001)翻译修订,对其信效度进行分析。结果发现GSES具有良好的信度,其内部一致性系数 CronbachA=0.87,重测信度r=0.83(p<0.001),折半信度为 r=0.82(n=401,p<0.001)。GSES只有一个维度。 请仔细阅读下面的一些描述,每个描述后有四个选项,请根据真实情况,在最符合您情况的一项上打√。 完尚多完 全算数全 不正正正

正确确确 确 1. 如果我尽力去做的话,我总是能够解决问题的。 □□□□ 2. 即使别人反对我,我仍有办法取得我所要的。 □□□□ 3. 对我来说,坚持理想和达成目标是轻而易举的。 □□□□ 4. 我自信能有效地应付任何突如其来的事情。 □□□□ 5. 以我的才智,我定能应付意料之外的情况。 □□□□ 6. 如果我付出必要的努力,我一定能解决大多数的难题。 □□□□ 7. 我能冷静地面对困难,因为我可信赖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8. 面对一个难题时,我通常能找到几个解决方法。 □□□□ 9. 有麻烦的时候,我通常能想到一些应付的方法。 □□□□ 10. 无论什么事在我身上发生,我都能够应付自如。 □□□□ 记分方法 完全不正确 1 尚算正确 2

高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探析

高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探析 摘要: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指个体对自己是 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学业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学 习领域内的表现,具体指学生对于自身是否有能力去完成特定学习任务的主观评判。本文立足于高中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采用文献综述法和个别访谈法对影响 高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因素进行探究。通过调查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师生关 系和个体性格特质是影响高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高低的三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学业自我效能感;高中生;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28.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691(2019)03-0044-01 1 引言 1.1 研究综述 学业自我效能感是在自我效能感概念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是自我效能感在 学习领域内的体现,我国学者根据自身的理解对学业自我效能感进行了不同表述。周健(2016)在学业自我效能感探析一文中指出,学业自我效能感是表现人们对 于自己学习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学习者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自信程度能够直接影 响到其学业成就的高低。阿拉坦巴根(2013)提到学业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在学习 活动中对自己的学习和作业能力的主观评价。曹果果(2016)认为学业自我效能 感即学生对自己是否能成功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的评估以及学生能否运用自己的 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的主观判断。 1.2 研究目的 深入研究影响高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因素能够为如何提高高中生的学业自 我效能感的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制定相关策略来帮助高中生提高学业自我 效能感,从而使更多的高中生在学业上取得成就。 2 研究过程 2.1 调查研究的方法和对象 本论文通过分析文献和个别访谈的研究方法了解影响高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 的主要因素;在西安市西郊某小区以及西安市西郊某教育培训机构的高中部随机 选取了部分高中生进行个别访谈,并对访谈内容进行记录,力求本次调查结果真 实有效。 2.2 访谈的结果 从与高中生的交流来看:他们整体意识到自己对于自身学业能力的主观评估 会极大地影响他们的学业态度和学业行为,可以看到学业自我效能感对于高中生 在学业上的表现有重要作用,较高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可促使他们对自身的学业能 力持乐观态度,学习成绩也更容易达到良好和优秀;如果学业自我效能感偏低, 学生在学业上则会表现的比较消极,且常常出现学业不自信的心理。此外,受访 问的几位高中生都认为影响他们学业自我效能感高低的较为明显的因素有三种, 即父母的教养方式、师生关系和个体性格特质。 3 高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3.1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专制型的教养方式中,父母往往会以命令的方式将自己想法强加给子女,忽 视子女的个人真实需求和想法。这种教养方式下的高中生往往分为两种:第一种 在父母强压下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上进,此时专制型教养方式就与高中生的学业

自我效能感问卷调查问题

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态度问卷调查问题 亲爱的同学,您好。此问卷是为了了解目前大学生的学习态度而设计的,请您仔细阅读此问卷并填写。此问卷匿名,资料绝对不会外泄,请放心填写。我们将对您给与的帮助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个人基本情况 1、您的性别:男女 2、您所在的年级:大一大二大三大四 3、您的专业:理工类文科类 4、您的家庭所在地:城市农村 5、您父母受教育程度:大学及以上高中初中小学 问卷内容:(1=很不符合;2=不太符合;3=一般;4=基本符合;5=很符合) 1 认为自己天资聪慧。 1 2 3 4 5 2 对自己学习的预期成果常常实现。 1 2 3 4 5 3 常常像预期目标那样努力完成任务。 1 2 3 4 5 4很少担忧自己不能取得理想成绩。 1 2 3 4 5 5无论成绩好坏,都不怀疑自己的能力。 1 2 3 4 5 6 平时学习时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还是想独立思考完成。 1 2 3 4 5 7 即使别人都反对我,我也会想办法得到我想要的。 1 2 3 4 5 8 相信自己能够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 1 2 3 4 5 9 如果尽力去做一件事,我总是能够解决问题。 1 2 3 4 5 10 做一件事情就算屡次失败,你还是不会轻易放弃。 1 2 3 4 5 11和班上同学相比,认为自己的学习能力还是很强的。 1 2 3 4 5 12 喜欢选择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1 2 3 4 5 13 对于掌握新的知识,我很有信心。 1 2 3 4 5 14我能够冷静的面对困难,因为我相信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1 2 3 4 5 15.我能够很合理的计划自己的学习。 1 2 3 4 5 16 我上课会主动举手和老师沟通。 1 2 3 4 5 17 坚持完成学习目标对我而言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情。 1 2 3 4 5 18 当其他人不同意我的观点时,我依然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意见。1 2 3 4 5

情绪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情绪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摘要: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个体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作用机制、发展特点、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梳理,并对有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的干预及培养进行展望。 关键词: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作用机制;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干预及培养 一、情绪自我效能感概念 Bandura(1986)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与能力有关的概念,指的是个体应付或处理环境事件的效验或有效性。作为自我的一个方面,它是指个体以自身为对象的思维的一种形式,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层面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Schultz(1990)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是个体在面临某一活动任务时的胜任感及自信、自重与自尊等方面的感受。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Efficacy)概念最早由意大利心理学家caprara等人提出。Caprara等人(1999)认为个体在管理日常情绪体验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其原因不仅在于个体的管理技巧和能力,还在于不同个体对调节自我情绪的能力干上有很大差异,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上的差异。Bandura等人(2003)同样强调个体管理情绪生活的能力感,他们认为个体具有自我情绪调节技巧是一回事,在不同的场合中能够坚持运用这些技巧是另外一回事。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Bandura,caprara等,2003)。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身情绪的形成、保持、回避和抑制能力的评价及对内部情绪调控的信心/信念(Caprara, Alessandri&Eisenberg, 2012)。 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作用机制 1.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与测量 Watson &Tellegen(1985)认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分为两个维度:感受正性情绪的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expressing positive affect , POS)和调节负性情绪的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managing negative affect , NEG)。感受正性情绪的自我效能感指个体面对成功或其它愉快事件时,体验或表达注入快乐、热情、自豪等整形情绪的效能信念(Bandura etal ., 2003; Caprara & Gerbino , 2001) 。调节负性情绪的自

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

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 A非常同意B同意C一般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 维度一: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 1、我相信自己有能力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 A非常同意B同意C一般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 2、我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A非常同意B同意C一般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 3、和班上其他同学相比,我的学习能力是比较强 A非常同意B同意C一般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 4、我认为我能够在课堂上及时掌握老师所讲授的内容 A非常同意B同意C一般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 5、我认为我能够学以致用 A非常同意B同意C一般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 6、和班上其他同学相比,我对所学专业的了解更广泛 A非常同意B同意C一般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 7、我喜欢选择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A非常同意B同意C一般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 8、我认为自己能够很好地理解书本上的知识及老师所讲的内容 A非常同意B同意C一般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 9、我经常选择那些虽然难却能够从中学到知识的学习任务,哪怕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A非常同意B同意C一般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 10、即使我在某次考试中的成绩很不理想,我也能平静地分析自己在考试中所犯的错误 A非常同意B同意C一般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 11、不管我的学习成绩好坏,我都从不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 A非常同意B同意C一般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 维度二:学习行为效能感 12、学习时我总喜欢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来检验自己是否已掌握了所

学的内容 A非常同意B同意C一般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 13、当我思考某一问题时,我能够将前后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A非常同意B同意C一般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 14、我经常发现自己虽然在阅读书本却不知道它讲的是什么意思 A非常同意B同意C一般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 15、阅读书本时我能够将所阅读的内容与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 A非常同意B同意C一般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 16、我发现自己上课时总是开小差以至于不能认真听讲 A非常同意B同意C一般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 17、我常常不能准确地归纳出所阅读内容的主要意思 A非常同意B同意C一般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 18、我总是在书本或笔记本上划出重点部分以帮助学习 A非常同意B同意C一般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 19、当我为考试而复习时,我能够将前后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起来进行复习 A非常同意B同意C一般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 20、课堂上作笔记时我总试图记下老师的每一句话,而不管它是否有意义 A非常同意B同意C一般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 21、做作业时我总力求回忆起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以便把作业做好 A非常同意B同意C一般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 22、即使老师没有要求,我也会自觉地做书本上每一章节后面的习题来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A非常同意B同意C一般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 《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该问卷由华中师范大学的染宇颂、周宗奎参考Pintrich 和DeGroot(1990)编制的学业自我效能问卷中的有关

【文献综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应付方式和社会焦虑的关系

文献综述 应用心理学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应付方式和社会焦虑的关系 1关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1.1自我效能感的含义 有关自我效能感的界定有个发展的过程。最初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1977)《自我效能: 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中提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在特定领域实现预期结果所需行动过程组织和执行能力的判断”。它涉及的不是工作和行为技能本身,而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工作和行为的自信程度,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一个特定领域的概念即个体在某一方面有较高的自信心但在其他方面可能并不如此。许多人也认为在不同的情境、任务和领域下个体的自我效能会起变化,认为特定领域、特定任务甚至特定问题的自我效能感才对行为具有预测性,原因是不同的任务领域对能力或技能的要求不同。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另外一些心理学研究工作者如Sherer(1982)认为由于不同个体过去的成败经历不同以及对成败经历的不同归因导致个体间存在一般自我效能感差异。个体过去在各种情境中获得的成败经历会影响其对新环境的一般自我效能预期。Judge(2001,2002)认为,“概括化的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应对、执行和能否成功的基本能力的评估,是个体对各种情境能否有效处理的信心判断”。德国著名的临床和健康心理学家Schwarzer(1997)认为,“一般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应对不同环境的需求或面临新环境时的一种总体性的自信心”。 虽然特殊领域的自我效能感对特定行为的预测效果更好,然而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还需要对个体在更为广泛的情境中的行为进行预测。因此,本次研究使用Schwarzer(1997)的定义。数字和人名都应该用Times new roman 1.2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现状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其一,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各个因素;其二是自我效能感同其他因素的关系。 (1)关于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研究现状 家庭、同伴及学校、社会的文化差异对亲少年自我效能感的形成过程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国内的钱铭怡教授对青少年自我效能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发现极端的教育方式以及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行为与子女的自我效能感相关。王才康、何智文(2002)等人研究也表明了同样的结果。

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研究综述

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研究综述 作者:林玉庆来源:本站原创添加日期:09-07-12 19:58:14 点击:2495 摘要: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其一般学习论观点的逻辑产物。本综述主要介绍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概念界定、形成机制、培养途径、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自我效能理论的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社会学习理论归因理论 一、引言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一书中提出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并在其以后的著作中逐步形成了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框架体系。自我效能感被人们接受以后,广泛的应用在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二十多年来,人们围绕着自我效能感这一研究课题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在理论和实践成面上取得了一定的共识。 二、自我效能感的界定 自我效能感是一个正在逐渐成熟的概念。目前尚无共同认可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综述已有研究我们可以概括自我效能感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个: 自我效能感是一个正在逐渐成熟的概念。目前尚无共同认可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综述已有研究我们可以概括自我效能感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个: 1、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A.Bandura,1986)。 2、是个体在面临某一活动任务时的胜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面的感受(Schultz)。 3、是使个体能够有效的同周围世界打交道的一种人格(Barfield,1974)。 4、是个体对特定环境作出反应的一种心态(Ashton&Webb,1986)。 5、是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影响成绩所持的有效或无效的感觉(C.Midgley)。 6、是个人对自己所从事某种工作所具能力以及对该工作可能做到地步的一种主观评价(张春兴,1991)。 7、是个体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周国韬、戚立夫,1993)。 8、是个体对自己所采取的行为影响行为结果所持的有效或无效的自我体验(杨心德,

自我效能感-文献综述

xx大学课程作业 题目: 自我效能感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培养文献综述 姓名: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自我效能感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培养文献综述 一、前言 自我效能感理论对于自我控制和调节具有重要作用。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笔者以自我效能感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培养作为切入点,在本文中阐述了自我效能感理论的界定、形成因素、作用、以及自我效能感在英语教学领域最新进展,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对学生成就动机的影响以及对教师教学行为与教师自身信念的影响。通过对自我效能感理论在英语教学领域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相关研究取得的成就以及不足之处,本文力求以新的视角来对该理论进行文献综述,取得一定的创新与发展。 二、自我效能感的界定及其形成因素 1.“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这一理论最早是由班杜拉1977年首次提出的。班杜拉将其界定为“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是特定领域的概念。自我效能感不是一种技能,也不是一个人的真实能力,而是个体对完成特定任务所具有的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此外,其他学者对于“自我效能感”也有不同的界定,如:“是使得个体能够有效地同周围世界打交道的一种人格”、“是个人对自己能否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的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周国涛、戚立夫)”等。虽然不同的学者对于自我效能感的界定不同,但是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 2.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123 班杜拉等人的研究指出,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有四个方面的经验: (1)直接经验:指个体得自以往实际从事同类工作任务的成败经验。成功的经验往往会增加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而失败的经验的作用则相反。 (2)替代经验:指个体通过观察学习示范者的的行为而获得的自我效能感。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反之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1Richard I. Evans. Albert Bandura: The Man and His Ideas- A Dialogue[M].Foreword by Ernest R. Hilgard Praeger,1989. 2金引丽.一般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2) 3顾佳旎.社会自我效能感的结构、测量及其作用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1):1791——1800

自我效能感-文献综述

自我效能感-文献综述

《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对课堂参与的影响》文献综述 一、前言 自我效能感理论对于自我控制和调节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自我效能感理论的界定、影响、形成因素以及自我效能感在教育学习领域最新进展,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对学生成就动机的影响以及对教师教学行为与教师自身信念的影响。通过对自我效能感理论在我国教育教学领域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相关研究取得的成就以及不足之处,本文力求以新的视角来深入对该理论的探索运用,取得一定的创新与发展。 二、自我效能界定、影响及其形成因素 1.自我效能感的界定 “自我效能感”这一理论最早是由班杜拉1977年首次提出的。班杜拉将其界定为为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此外,其他学者对于“自我效能感”也有不同的界定,如:“是使得个体能够有效地同周围世界打交道的一种人格”、“是个人对自己能否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的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周国涛、戚立夫)”等。虽然不同的学者对于自我效能感的界定不同,但是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 2.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行为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 面:(1)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即具有不同自我 效能感的个体对活动的选择具有不同的偏好方向,并且对于同一活动, 自我效能感不同的个体对活动的坚持能力不同。 (2)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一般来说,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容易把困难估计的比实际更大,在问题与困难面前表现出更多的担忧与畏惧,而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则相反。 (3)影响人们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自我效能感不同的人对新行为的获得类型、获得速度有所不同以及对于习得行为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 (4)影响活动时的情绪。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个体在活动时情绪较高,表现的较为轻松,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则相反。 3.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 班杜拉等人的研究指出,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有四个方面的经验: (1)直接经验。指个体得自以往实际从事同类工作任务的成败经验。成功的经验往往会增加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并且不断的成功会建立起稳定的自我效能感,而失败的经验的作用则相反。同时,人们对于行为成败的归因方式,也会影响自我效能感的评价。 (2)替代经验。即间接经验,指个体通过观察学习示范者的的行为而获得的自我效能感。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反之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3)言语的指导作用。即通过他人的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来改变自我效能感。但是,有研究指出,通过这种方式建立的自我效能感并不能持久。 (4)情绪的唤起。班杜拉认为,高度紧张的情绪会妨碍行为操作,降低对成功的预期水准,因而使得自我效能感降低。

近十五年国内有关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综述

2019年第11期(总第335期)教育界/ EDUCATION CIRCLE理论研究▲ 一、引言 1977年,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研究中提 出了自我效能感,自此以后,有关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就一直 受到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的学者们的重视。在国内,近十五 年来关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已形成如火如荼之势,有许多学 者做过一定的介绍和总结。如郝永泽等(2011)从自我效能 感的概念着手,揭示自我效能感的本质,并对测量方法逐一 进行了解释。王艳喜等(2006)从自我效能感的界定、作用、 测量和培养四个方面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与总结。 答会明等(2011)运用文献综述法,从自我效能感的定义、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特点以及影响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实证研究工具、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策略等方面,对10年来我 国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李恒(2010) 针对学生这个群体,对其自我效能感及其与之相关概念的研 究进行了综述。杜承(2015)对国内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方法 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其中包括问卷调查法、实验研究法、文 献综述法和访谈法,论述了这些研究方法在自我效能感研究 中的运用。这都表明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学 者们的重视。笔者也对13种我国外语类主要核心期刊上发表 的关于自我效能感研究的论文进行综述,希望对我国的自我 效能感研究有所帮助。 二、文献检索结果统计 笔者选择了13种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作为研究对象,以 “自我效能感”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了高级检索,共检 索到相关文献47篇,并通过统计、归纳、对比、分析得出我国 自我效能感研究的现状。 (一)自我效能感研究趋势 分析结果显示(见图1),国内核心期刊上刊登的关于自我 效能感研究的发文量总体上是上升的,同样的(见图2),刊登 自我效能感研究最多的国内核心期刊是《外国语文》(8篇,占 比21.05%),其次是《外语电化教学》(7篇,占比18.42%), 在其他国内核心期刊上刊登的关于自我效能感研究的文献的分 布相对比较均匀。可以看出,自我效能感研究受到了国内著名 学者们的关注。 图1 近15 年国内核心期刊登载自我效能感研究的总体趋势 图2 近15年国内核心期刊刊登自我效能感研究的发文量统计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经过统计、分析、归纳、总结,结果表明,近十五年来国 内关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有30篇论文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占比63.8%,并且大部分研究的关键词都是自我效能感、大学 英语、自主学习、外语学习策略;有13篇论文以大学英语教师 为研究对象,占比28.8%。其中,以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 的论文仅有2篇。 就研究方法而言,学者们主要运用调查法、推断性统计的近十五年国内有关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综述 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王 端 【摘要】文章从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着手,对其他的四个相关热点研究进行综述,对过去十五年间(2002-2017)刊登在国内13种外语类核心期刊上的有关自我效能感的论文进行了检索统计,从而对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关于自我效能感可能进行的研究进行了展望,希望能够为我国自我效能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自主学习能力;外语学习策略

增强学业自我效能感

增强学业自我效能感 根据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的有关研究,在学校中培养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可以采取以下多种方法: 1.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更多的成功 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学生直接的失败经验(如课堂上问答不上,作业打×,考试不及格等),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更多地体验到成功(如正确回答老师的课堂提问,作业做得好,考试成绩理想等)。 2.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榜样示范 首先,教师自已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示范,不但讲清所学知识,而且要具体示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答习题、解决具体问题;其次,为学生提供多个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同伴榜样,例如,请好、中、差不同水平的学生上黑板前成功地演算习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榜样,获得效能信息。 3.指导学生树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和作业目标 为学生的各种学习都制订一个具体的成绩目标,平时课堂练习或做作业,为学生规定一个作业目标(如十分钟完成六道题),并指导学生学会自己设定适当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实现目标时获得效能信息。 4.给学生以积极的归因反馈,并指导学生学会适当的自我归因。 将成功与努力和能力相联系,将失败与缺乏努力而不是无能所相联系将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 5.给学生以适当奖励 当学生取得进步时,对学行进行奖励,奖励便成为学生进步的标志,学生从中获得自己进步的信息,会增强自我效能。 6.给学生以学习策略的指导,使学生学会自我监控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否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获得相应的学习技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指导,并逐步使学生学会对学习进行自我监控,掌握自我调节学习的有关技能。

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在最近20多年来,国内外的专家和学者,在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2]:对自我效能感的实质、其形成和改变的影响因素、它的作用机制、特征维度和自我效能感的测量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一般自我效能感和领域相关自我效能感的对比研究;研究自我效能感与其它理论的关系:如与成就动机理论、目标设置理论、动机归因理论以及与能力观之间的关系。自我效能感在各应用领域的研究也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如在教育领域、职业和组织领域、身心健康领域等都有了相应的研究。寻求切实提高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原则和干预策略,帮助个体迈向成功。 自我效能感自从提出到现在已经20年,但对其研究却经久不衰。从文献检索中发现仅1991到1997年,就有两千余篇研究论文。由此可见该理论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总体分析近年来的研究,张鼎昆、方俐洛、凌文辁[3]认为,自我效能感将来的研究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与其它理论关系的研究中,不能停留在相关研究的水平上,而应进一步分析其因果联系,确定自我效能感作为前因、后果或中介的作用;二是从总体上综合有关理论,分析其重叠性和差异性,以便心理学理论的进一步整合化;第三,重视研究自我效能感成因与发展的研究。现在的研究多是从一个横断面进行,所测量的自我效能感缺少动态性。但由于自我效能感与情绪的密切关系,它是一个处于运动中的变量。研究其变化和发展的机制更便于从整体上把握其作用;第四,重视对自我效能感的干预研究。自我效能感在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的作用已自不待言,如何从教育、培训及其它社会环境的改变入手,有针对性地提高人们的自我效能感,便是一个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价值的课题。

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

150 2012?11 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 谷丹 (长春工程学院人文社科部,吉林长春) 【摘要】本研究者采用问卷调查法,抽取了306名初中生,采用统计学上的差异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具体探讨 了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结果表明:目前,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在年级和性别上存在着差异;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呈显著的正相关;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学业自我效能感越高,学业成绩也越好。 【关键词】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业成绩 一、引言 学业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理论在学习领域的具体化。班杜拉(1977)和申克将学业自我效能感定义为:学业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学习领域中的表现,指学习者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是个体对控制自己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和主观感受。 二、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 被试选自吉林省长春市初中生306名。其中初一97人,初二110人,初三108人;男生163人,女生133人。共发放问卷306份,有效问卷为298份,有效回收率为97%。 2.研究工具 ①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本研究的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采用王振宏根据Pintrich 和De Groot 编制的自我效能问卷发展而成,该问卷共24题,总分越高代表学业自我效能感越强。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效度良好。该问卷共有五个等级,1代表完全不符合;2代表基本不符合;3代表难以确定;4代表代表基本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计分规则是9—13题为反向记分,依次记5、4、3、2、1, 其余都是正向记分,依次记1、2、3、4、5。最后将学生在所有题目上的得分加在一起, 即为该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总分。在本研究中,经信度分析,该量表的a 系数和Guttman 分半系数是0.913。 ②学业成绩。收集这三个年级被试的数学、语文和外语期末考试成绩,计算出数学、语文、外语这三科的总成绩,将学生的分数转化为标准,学生的学业成绩变量用标准Z 分数表示。 ③研究过程。本研究的问卷采用集体施测方式,主试于 2010年3月1日, 在学生的心理健康课上,发放问卷。发放问卷前,向被试说明指导语,并提出要求,希望学生认真作答。问卷发放顺序为先施测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因为题目较多,所以被试大约用20分钟时间答完。然后施测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大约用15分钟时间作答完毕。两份卷都完成后进行现场回收,回收率97%。 三、结果与分析 1.学业自我效能感在性别和年级上的差异 ①性别差异。为了了解不同性别的初中生在学业自我效能感上是否差异,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从表1结果可以看出,在学业自我效能感上,男生和女生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1不同性别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差异检验②年级差异。为了了解不同年级的初中生在学业自我效能感上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采用单样本方差分析,结果如表2示: 表2不同年级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差异检验 用PostHoc 进行进一步的检验发现,学业自我效能感在年级上的差异非常显著。如表3,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年级差异仍然主要存在于初一与初二、初三两个年级的差异上。初二和初三两个年级的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差异并不显著。具体说来,初一的学业自我效能感要高于初二和初三两个年级,且差异显著。表3同年级初中生在学业自我效能感上的事后多重比较 注:*p<.05.**p<.01.***p<.001 2.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相关分析 相关关系统计结果表明:初中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得分与学业成绩呈显著的正关且p<0.5(p=0.362**)。这说明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越高,那么他的学业成绩也就相应的越高。 3.回归分析 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的预测作用。由相关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这两者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 通过上面所做的关于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相关也很显著,下面就来分析一下学业自我效能感是否能够预测学业成绩。自变量为学业自我效能感,因变量为学业成绩进入回归方程,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4: 表4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的回归分析 通过对表4进行分析,学业自我效能感在预测学业成绩时,回归系数为正值(=0.0365), 表明学业自我效能感正向预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组织行为学发展的新趋势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组织行为学发展的新趋势 姚凯 自我效能感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Bandura于20世纪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一书里提出的概念,并在其以后的著作中逐步形成了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框架体系。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和组织心理学家逐渐开始关注自我效能感在组织行为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比如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工作态度及相关工作行为关系的研究。近年来,有关研究还呈现出逐年增多、研究范围逐渐细化的趋势。目前,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组织变革的频繁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都迫切要求人民不断提高工作或职业的自我效能。 1 关于自我效能感的本质和内涵的认识 从Bandura提出自我效能感概念以来,学术界对自我效能感本质和概念体系的认识呈现出多样化和多角度的态势。 1.1 对自我效能感本质的认识 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对影响自己生活的事件,以及对自己的生活水平施加控制力的信念",也即"个体对自己能够按指定水平来执行某个行动的信心"。管理者的自我效能感是指"管理者对能否利用自己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管理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因此,自我效能感并非是一个人的真实能力,而是这个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评估和信心。Bandura认为自我效能感是对自己的能力进行衡量与评价的结果,而这种结果又转而调节人们对行为的选择、投入努力的大小,并且决定其在特定任务中所表现出的能力,即自我效能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并随新信息的获得而发生变化。一种行为的启动和行为过程的维持,主要取决于行为者对自己相关行为技能的预期和信念。高自我效能感将产生出足以争取成功的努力,成功的结果将会进一步强化自我成功的期望;反之,低自我效能感可能造成提前停止努力,导致失败的结果,并由此消弱对自己胜任力的期望。也就是说,对于先天素质基础相近的人,那些对自己不行的人则往往与成功无缘。 1.2 对自我效能感内涵和分类的主要观点 目前,对自我效能感一般区分为特定的自我效能感和概括化的自我效能感。Bandura认为自我效能感反映的是个体在从事特定水平的特定任务时的能力信念,所以,其有时又被称作是特定的自我效能感。特定的自我效能是一种暂时的期待,意味着在个体投入努力之前对于成功的可能性的判断,与绩效有着密切的关系。大量研究证明特定的自我效能感是员工绩效的可靠预测指标,可以解释与工作行为相关的28%的员工问题,并且有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在组织情境中对自我效能感进行干预会显著地促进任务绩效。另一方面,自我效能感还可以被视作是一种特质,Gist提出概括化的自我效能感是个体特有的、稳定的认知,反映了个体在不同的成就情境中,对自己是否具有成功完成工作要求能力的期望,具有高概括化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则更可能在不同的情境中成功。概括化的自我效能感以特定的自我效能感为基础,通过在不同领域中的成就行为而得到。近年来,由于群体在组织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于是又衍生出了群体效能感的概念,一些研究探讨了群体效能感与工作行为及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发现了群体效能感显著的中介作用。 2自我效能感在组织行为中的前沿地位和热点研究领域 2.1自我效能感测量的理论研究和工具开发面临挑战 自我效能感的测量需要直接针对所研究领域的工作活动和行为,它不是一个人直接对自己某方面能力的评估,而是对某些特定活动和行为能够做得怎么样的自我评估,故要测量自我效能感,首先要确定所研究的具体任务领域;其次,要确定这种任务领域所包括的系列活动,且这些活动必须能够涵盖所研究任务领域的所有方面,以及还必须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