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基本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基本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基本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基本教学模式

◆说明

济南市教研室马刚老师曾经说过:

教育的最大特点是自由;

小学数学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启蒙;

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目的是兴趣和习惯。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小学阶段的数学学科不是一个单纯的进行解题训练的学科,她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强化练习,解题能力的培养,同时更重要的是还要涉及到数学思想、思维方式的启蒙,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养成等等众多方面。

本模式的主旨在于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主动思考,不断积累学习经验、合作经验。同时,也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一个课堂教学操作范本,以供教师批判吸收、汲取提高之基石。本模式拟从四种不同课型(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实践活动课)加以详细阐释。

◆总模式解读

※简要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二、合作探究,实践方案

三、汇报交流,获得结论

四、拓展应用,解决问题

五、当堂检测,知识落实

六、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是研究的准备阶段。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良好情境的创设是问题产生的良好源泉.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各种环境,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创新性学习动机.

情境创设过程中应当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发挥学生在问题的产生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好的情境应有利于揭示所学内容的主题;有利于建立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场景之间的联系;有利于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另外,应当注意要结合学生实际和所学内容有针对性和有选择的进行情境的设计,不必强求情境设计的绝对化。如:在教学《分解质因数》一节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分析课题入手,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尝试。“因数自然应当与乘法有关,用乘号连接。如:36=4×9”,“质因数应该是一个质数,即:用乘号连接的因数都是质数。如:36=4×9=2×2×3×3"“把一个数写成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可能就是分解质因数。”这样,也就自然的引出了课题,再请学生继续沿这一思路进行探究,会更进一步接近现象的本质。

我们确信:教师给学生一个引导,学生会走的更远,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力等待教师挖掘,教师给学生主动做的机会,学生会给教师惊喜.其中更为重要的是:要创设更加适宜让学生主动“做”的情境.在良好的情境中会更容易产生创新的思维、灵感的火花。

二、合作探究,自主实践方案

创新性的课堂教学要积极设计和实践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方式,让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完善、相互学习,让师、生共同探究、共同提高,共同经历成长过程.教师在课上应有意识的进行引导,努力将某个学生的财富变为更多人的财富,加强高效的小组合作,在讨论交流中自主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特别强调应切实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使课堂变为“活"的课堂、学生自己的课堂。

我们认为:探究是数学课堂的生命主线,而合作是探究成功的保障.合作的过程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过程。在合作中,必然会涌现越来越多的生成性资源和越来越大的挑战性,这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这恰恰是合作的价值所在。

三、汇报交流,自主获得结论

自由的环境才是真正利于创新成果的出现,教师应给学生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限制,赋予学生一些机动的自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汇报自己探究的思路和成果,应该尽可能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交流、碰撞思维的火花,并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修正错误,完善自我,升华认识。

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意愿,珍惜课堂上学生突然出现的灵感。在学生非漫无边际的情况下,可以打破原有的备课顺序,按照学生的思路来推进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汇报中自主“做"结论。

四、拓展应用,自主解决问题

得出结论并不是最后的结果,利用新知识对生活中或其他方面的现象作出新的解释,并在解释过程中对已得的结论做进一步验证,或提出新的问题进行新的研究,在其中仍有很大的创新空间。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的学生自我创造和展示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创造的成功,享受创造的快乐,在创造性思维的碰撞中进一步激发探索和创新的欲望,同时引发更加深入的思考。

课堂练习环节可以让学生自己出题,给他们成功的机会,并允许他们任意选择学生回答自己所设计的问题。这样,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会更加紧密.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对教材中已经完成的题目结合自己生活的实际进行改编,以在练习中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课外,开放性作业的设计与实践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加广阔的创新空间,使能力的培养真正成为课内外、校内外的中心.可以尝试实践如:做一做、画一画、查一查、说一说、制表、搜集资料等新的数学作业方式.

小学数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创建与实践,以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为起点,以合作为主要方式,以探究为课堂主线,以创新为重要标志,以应用为主要目标,强调让学生经历整个探究的过程,强调学生情感的参与与生成,必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地发展。

五、当堂检测,知识落实

检测能够让师生对当堂知识的学习有一个明晰的、清醒的认识,帮助师生明确努力方向。当堂检测题目的设置可以整合利用教材中的题目,也可以自行设计合适的题目,一般以学生的中等掌握水平为基本要求,以不增加不必要的学习负担为宜。

六、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作业的设置要遵循巩固知识,发现学习疑难,拓展学习视野的原则。可以将教材中的习题按照不同的要求进行适当的分类、补充、删减,以保证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及时调整。拓展内容一般分为横向拓展和纵向拓展两个角度。纵向拓展一般以对本知识的巩固提高,变式练习为主;横向拓展一般以相近知识点的类比学习为主。不论是哪一种拓展,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实施,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思维质量。

◆不同课型模式解读

★小学数学新授课基本教学模式研究

※简要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三、汇报交流,共同提高

四、巩固训练,拓展提高

五、当堂检测,知识落实

六、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核心意义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促进探究的进行,使思维处在爬坡状态。这是因为,人要形成新的认识,即知识能够进入人的头脑中被理解和成为人的认知结构中的一部分,首先是要能引起人原有认识的失衡(通俗地说,就是“好奇”、“生惑”),然后才会有自我调节并生成新的认知结构(即进行思考、探究然后形成新理解)的过程。情境要促进主动建构,其内在含义就是引发认识的不平衡并帮助生成新的认识。

基于此,在情境创设中,主要选取以下几种方式:生活化情境、趣味化情境、操作化情境、知识迁移情境等。其中有几类情境创设在总模式中已经有了解读,以下将对总模式中提到的几种情境作更为翔实的解读。

1。生活化情境。

生活化情境是情境创设的一种方式。顾名思义该情境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因为数学源于生活,生活是学生数学现实的重要源泉。这意味着,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一种基于特定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需要,以学生的经验为着力点,以数学初始条件的创设和生活素材的选取为主要环节的信息加工过程.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一个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经验平台,同时也架设了一座联系“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例如:教学“简单的统计”时对马路边过往车辆情况的统计。

再如,生活化情境的创设还可以用猜谜语的形式来呈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认识钟表”一课时可以猜的谜语有:“滴答滴答滴答滴答当当当,滴答滴答滴答滴答当当当,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起”等.

在教学实践中,不能把情境创设等同于情境的生活化,一味地追求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可能会导致学生的生活被人为地拓展和提升,甚至被成人化,从而阻碍情境内在数学信息的功能发挥.如,一位教师在有关整数应用的教学中,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某人提一桶小麦到集贸市场兑换大米,用秤一称,连桶带小麦恰好30千克.已知:每2千克小麦兑换1千克大米,桶重2千克.问:此人可换大米多少千克?若此人想换大米30千克,还需要增加小麦多少千克……该情境把数学的初始条件置于商品交换的生活背景之中,虽然这种以物换商品的交换形式在现实生活仍存在,但是,这只是基于成人的现实生活的认识。事实上,对于那些以货币为

中介的商品交换行为仅有初步体验的小学生而言,是无从感知这种情境的。由于情境中的生活背景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能进行有效的“对接”,这必然给学生人为设置了一种信息障碍,进而影响和制约学生对情境内在数学条件的观察、质疑和思考。

2。趣味化情境。

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的特定需要,把握好情境的趣味性与其内在数学特征的基本关系,这对情境功能的有效发挥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教学“被除数、除数末尾有0的有余数除法时",我首先出示电脑软件《八戒分桃》的“童话”故事,屏幕上出现了声情并茂的彩色画面:一天,猪八戒到花果山去玩,恰好悟空不在,八戒就带着30只小猴去摘了100个又大又红的桃子,然后对小猴说:“你们30人,每人分得3个,剩下的一个就给猪伯伯我吧!”

没多久,悟空回来了,知道了这件事,斥责八戒不老实,欺骗了小猴,吓得八戒连连求饶,小猴们被弄得莫名其妙。“童话”故事放完后,老师紧接着问学生:悟空指责八戒不老实的理由在哪里。在学生饶有情趣的情况下,老师趁热打铁揭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被除数、除数末尾有0的有余数除法”.

趣味化的情境创设还可以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

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04页—106页“可能性”一课:

师:同学们听过守株待兔的故事吗?咱们今天一起来听一听这个故事,好吗?

播放故事:守株待兔

师:同学们想一想,这个农夫天天等着捡兔子,结果会怎样呢?

学生发言。

师:有些同学认为农夫不可能再捡到兔子,有些同学认为农夫还有可能捡到兔子,只是农夫捡到兔子的可能性很小。看来,事情的发生不仅有可能性,而且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有关可能性的问题.(板书:可能性)

通过寓言故事“守株待兔”的导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导入新课教学。

但是,我们在教学中所要把握的是,不要把情境的趣味化一味的表现在视觉上的强刺激、活动的游戏化以及对拟人化的动物情境的滥用等方面,而是要增加数学味。

例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一位六年级教师以多媒体展示了这样一个情境:三只小动物拉着三辆车.三辆车的车轮分别是圆的、三角形的和正方形的。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哪一辆车行驶得最快?”以此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特别是与圆的基本特征有关的数学问题。无疑,该情境以车轮形状给人的视觉反差,加深了学生对“圆"的感性认识。但是刻意将“车轮”设计成三角形的和正方形的,这既有悖于生活常识,也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进一步观察和认识“圆心”、“半径”等特征的问题探究点,至多说明圆形车轮的车能较快行驶的原因在于其他车根本不能行驶.

然而,同样的教学内容,在另一位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却有着不同的情境:以多媒体动画展示儿童玩风车的情境.同时,给学生提出诸如“风车旋转时所形成的是什么图形”、“为什么这些图形的大小各有不同"等问题。学生在观察中发现,这些风车尽管在颜色、形状和大小等方面各有不同,但是,当它们在风力的作用下快速转动时,所产生的视觉效果却有着相似性,即“变成"了一个个色彩斑斓的“圆”。在交流与探究中,学生还发现

了“圆”的大小与风车叶片长度之间的关系。可见,这种动态的视觉效果不仅增强了情境的趣味性,而且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感知“圆”的基本特征的经验平台。在随后的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对折(事先准备的)圆形纸片,进一步发现和认识了“圆”的基本要素—-圆心和半径以及“圆”的基本特征与对称性。

3. 活动化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恰当地安排活动,并且动手操作,使学生在有效的操作中发现、感悟,迸发出学习的热情.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把扑克游戏贯穿始终。首先让学生把13张扑克牌平均分给组内的每名同学,看一看会是怎样的情况?三人一组的每人分到4张还剩1张;四人一组的每人分到3张还剩1张;五人一组的每人分到2张还剩3张等等。接下来教师又问:“如果分别把14张、15张、16张、17张、18张、19张、20张扑克牌平均分给组内的每名同学,又是怎样的结果呢?请在实际分的基础上列出相应的算式.”最后整理出三组算式。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三组算式,得出“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的结论.在学生掌握了有余数除法中除数和余数的关系之后,教师拿出一个信封说:“这里有一些扑克,平均分给8人,每人分得6张,还剩5张.这里一共有多少张扑克呢?"接着教师又拿出一个信封说:“打算往这个信封里装一些扑克,要求是把这些扑克平均分给6人后,还剩3张,你打算往信封中装多少张扑克,为什么?”

这节课,始终围绕扑克游戏这一情境展开,不但揭示了“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还概括出“被除数=除数×商+余数”的规律。扑克游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活动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

又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让学生课前准备了一个萝卜和一把水果刀,学生们有些纳闷,但对上课充满了期待.上课刚开始,教师宣布: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切萝卜,学生们感到莫名其妙。然后教师就指导学生开始切萝卜,切1刀,得到长方体的一个面,切2刀,出现刚才一个面的对面或邻面。此时,电脑显示两个相邻的面。揭示: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切3刀,得到三个相邻的面,电脑形象揭示: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此时,教师抓住火候,因势利导:继续这样切,直到把萝卜切成长方体形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整个教学环节中,学生们兴致高昂地切萝卜,谈认识,亲身经历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在有效操作中归纳出长方体的特征。

4。知识迁移情境。

这样的情境并不需要华丽的语言、生动的画面、活泼的形式、课件的包装,只是采用行之有效的朴素的语言。但却需要教师有足够的智慧,只有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系点,才会正确地创设知识迁移情境.如教学六年级《比的意义》时,首先从“比较"二字入手,以本班女生人数、男生人数、全班人数为依托。让学生提出有关它们比较的问题并列出算式。进而得出6个除法算式,再引出比,并将上述6个算式中的除号都改为比号。情境一点也不花哨,却有实效.

情境创设并不是每节课必须具有的,它的呈现形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需要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定,不要单纯的为了情境而情境,而是要通过情境创设发现并提出问题,使学生置身于研究中,为学生提供研究背景,能促进学生主动建构,引发认识的不平衡并帮助学生生成新的认识,换言之,情境创设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目标要求下,以促进学生数学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诸多能力协调发展为目的的设计过程。

此外,还可以设计科技化情境、学科综合情境等等.

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一)自主探索

“自主"就字面理解,“自”即自己,“主”有主宰之意.所谓“自主探索”教学方式,它是一种学生在教师科学指导下,让学生运用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通过学生能动的学习活动,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自主获得知识和创造的本领,实现自主性发展。这一教学方式建立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职责是组织、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的基础之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师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协调发展,再反过来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从而形成一个“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机制,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自主探索一般用在计算课或利用知识迁移比较明显的课。教学流程可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交代任务,提供自主努力目标。

教师要调整好与学生间关系.把自己变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型的主动学习.让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进而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并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暴露他们感知理解新知的矛盾和差异,把他们弄不懂的地方都摆在桌面上,再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摒弃错误,发现真理,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

2。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教师要准确把握新知识的生长点,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疑置难,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创设悬念,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首先复习了商不变的性质、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整数除法等知识,然后,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入新课“小明去商店买文具,每枝笔0。3元,他用1。2元可以买几枝笔?”学生因为有生活经验,所以很快就得到答案。可以买4枝笔。可当老师让他们用竖式解答时,学生们就产生了疑惑,1.2除以0.3,商4应该写在哪呢?这时,有的学生就说,如果都是整数就好了。这里的教学就是抓住了“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而商不变"这个小数除法算理的关键。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这样,新的法则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才能获得实际意义。

3。利用正迁移,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尝试。

如学习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时,由于小数和整数都是按照十进位制位值原则书写的,所以小数乘法的竖式形式,乘的顺序、积的对位与进位都可仿照整数乘法的相应规则进行,只要解决好小数点的处理问题就行了.鉴于此,小数乘法只要注意加强与整数乘法的联系,引导学生将整数乘法的经验迁移到小数乘法中来。

再如学习六年级上册《比例的基本性质》时,

师:比与什么有关系?

生:比与分数、除法有关系。

师:分数有分数的基本性质,除法中有商不变的性质,那你们猜一猜比例会有基本性质吗?如果有,会是什么?请你们用自己的方法去找一找,并加以验证。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非常巧妙、自然地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自主尝试,自主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

4。反馈交流。

一些教师在上公开课的时候,非常害怕听到学生在探究前就说“我已经会了”。一定要人为地把所有学生的学习起点都视为“零”,然后让学生乖乖的跟着老师的教学程序走,到恶劣最后还要装出恍然大悟的样子发现结论.其实教学一定不能这样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反馈交流一般分三步:

(1)交流——“说出你所知道的。"如教学六年级《圆的周长》时,上课伊始,老师拿着一张光盘问学生(课前学生已经预习),这是什么,它是什么形状的?圆上都有什么?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说出“我知道了……"

(2)提问——“讲出你还不明白的”.在学生预习过程中,因为学生思维与自学能力的差异,肯定存在一些没有理解的知识,于是学生汇报完自己预习所得之后,老师紧接着就问:“在预习之后,你有想要问的问题?”学生讲出自己心中的疑问.

(3)解疑——“解释你所疑惑的”。理解圆周率是一节课的难点。在学生提问的环节中,学生也肯定会问“所有的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大约3。14倍吗?”“为什么可以用直径乘圆周率来计算圆的周长?”等等对圆周率的意义不理解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让学生想出多种不同测量圆周长的方法,如绳子量、用软尺绕、滚动圆等。然后和学生一起验证“所有的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大约3.14倍”这一规律,最终达成理解圆周率的这一教学目标.

但要注意有的课是从第1个环节一直到第4个环节,有的课则可能直接从第4个环节开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二)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新形式,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组的互助,实现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目标。小组合作学习能给全体学生提供充分的独立思考和自主互助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营造了自由、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创造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学生的创造性、相信学生潜能的学习氛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他们的参与意识,把他们切实推向学习的主体地位。

1. 合作学习小组机制的建立。

要想合作学习实效性强,首先要建立好小组.小组的建立以民主为主,教师引导在教室前面公开投票或选票或自我推荐在全班选出小组长。组长自愿挑组员,以S形把小组按能力高低排出1—-8号,按照从8号挑组员至1号,接着1号挑第二名组员,一组6人,剩下的学生怎么办?(这样的学生一般情况也不会很多,控制在4名之内)第一次分组先让这几名学生跟着任课老师自己但不能长期跟着老师,老师要想办法尽早地再把这几名同学分下去。进行综合搭配分组,使每个小组成员处于平等的地位,这样有利于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互补,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2. 合作学习小组的操作建议.

(1)小组人数要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人数以4-6人为宜,这样便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展示学生间的互

动与合体。

(2)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少,思维水平低,识字量少,语言表达困难,以及合作意识淡薄,一开始不宜提倡小组合作学习,有合作交流的内容可以以同桌互动为主,合作学习的人数可以逐步增加,逐步过渡到4~6人一组。

(3)小组竞争机制。采用加分机制,每个小组1、2、3号同学为中上等学生,回答一次问题加10分,4、5、6号同学为下等生,回答一次问题加20分。每个学生一开始都定位为列兵,每得100分自然上升一级,直至升到上将为止,做一次大型的奖励。【附:将官设有上将、中将、少将三级;校官设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四级;尉官设有上尉、中尉、少尉三级;士官设军士长、专业军士各一至四级;军士设上士、中士、下士三级;兵设为上等兵、列兵两级.】要让学困生也占据小组活动的主动权,承担起主要责任。不要让他们处于从属或被忽略的地位,形成多数学生为少数学生“搭台唱戏”,这显然也违背了合作学习的初衷.

(4)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达成个人目标,而且要帮助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是对学生学习素养的培养和锻炼。要确定“保底不封顶”的教学目标,从而解决“吃不了与吃不饱”的矛盾。

(5)小组合作学习的人员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分配为好,同组的同学好、中、差搭配,便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组与组之间不相上下,这样便于组与组之间的比较与竞争.

(6)组内的成员要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各组要选出小组长,小组长要选择有一定号召力、责任心,协调能力强的学生,组员要按照个人特长进行分工。

合作学习一般用在探究方法、规律、思维训练较强的课中,其教学流程一般有两种情况:

(1)先学后合作。

如学习二年级《统计》一课时,让学生自己先统计3分钟之内在路口经过的各种车辆,学生可能会感到自己无法完成这件事情.这时,再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分工,每人只负责记录一种车辆,这样学生很快正确完成了记录表格。让学生也深深地体会到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先合作后学.

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一课时,课件出示森林运动会中,小动物们报名参加篮球赛和足球赛的情况。

篮球

足球

让学生小组合作,整理表格,使整理后的表格一眼就能看出有几种动物?教师巡视,随机指导,学生逐步整理出简洁明了的表格。汇报时,学生先整理直观图,并用彩色笔画出参加篮球赛的小动物,参加足球赛的小动物。如下图:

篮球

小猴小羊狐狸小牛狮子骆驼小鹿小兔

然后,电脑动态演示由表向图的转化过程。逐步形成下图:

小狗

大象

小狗

优越性。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产生共鸣,体会新知的价值,建立起清晰的表象,实现新知识的自我构建。

其次,在合作学习时应避免以下几点:

1. 刻意追求表面形式,忽视实质。甚至有些课堂中,教师随意将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根本未考虑优势互补的作用。小组成员间讨论不能围绕中心问题开展,当问题出现时,学生之间很难做到相互沟通与协作.这种教师随意安排或硬性规定的小组活动,显然是徒有合作学习之名,却无合作学习之实,不能视为有效的合作学习。不要为了合作而合作.

2. 参与程度不均衡,出现小组长一言堂的现象.

3. 缺少必要的引导。合作学习应是教师指导下,学生间有序进行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方式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满生命的活动。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但并非意味着“放任自流"。目前教学中,有些教师一味追求突出学生“自主",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做,认为这样才不会障碍学生思维,其实这恰恰是对合作学习的一种错误认识。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学生的数学基础和认知水平,把能“放”的内容放心、放手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独立获取知识的时间和空间。但对超出教学目标的要求、范围、要充分发挥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即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而互动与交融,对学生提供“到位”而不“越位”的帮助。该学生能做的尽量让他们去做,该学生能说的尽量让他们去说,但该教师点拨的必须教师去引导。

4。夸大合作学习的作用。合作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却不是一种万能的学习方式。对合作学习功能不能随意扩大化,生搬硬套。主要反映在:一是提供无需要学生讨论就可解决的问题在课内合作讨论;二是遇到较难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无从下手;三是有的遇到组内意见不置可否,只顾表达自己意见,合作学习形同虚设。

三、汇报交流,共同提高

通过讨论交流,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促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主要表现为这样两种形式:

1。小组展示.

如《梯形的面积》一课教学中,教师恰倒好处地组织了三次不同形式的交流活动。第一次交流在学生自主思考设计如何求梯形面积方案后的交流。生1:数方格。生2: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生3:把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生4:用割补法把梯形转变为平行四边形。生5: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第二次交流,学生在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设计的解决方案基础上的自主探索,验证上述方法是否可行后的小组交流和大组汇报;主要集中为3种方法,也就是一个提炼方法的学习过程.方法1:运用“先分后合”的方法。方法2:运用“双拼”的方法.方法3:运用“割补”的方法。

第三次对三种方法得出三种结果之后的关系探讨。交流“这三种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呢?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内在联系呢?”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运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把方法S=ah÷2+bh÷2、S=ah+(b-a)h÷2、S=(a+b)(h÷2)都可以转化成S=(a+b)h÷2。

三次交流教师都明确了要求:“谁能来说说你准备怎样求梯形的面积?你是怎么想的?”“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解决这一问题你运用了哪些知识和方法?对自己和其它同学所采用的方法你有何评价?还有没有其它方法等。通过交流和讨论,有效激活了学生相关的原有知识.在原有知识背景与当前信息之间生成更多的联系,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学生用语言表述思考、探索过程就是一种反思的过程,促进了学生思维过程外置化,学生们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既能使其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又能在比较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提高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调整的认知能力。

2。组际切磋。

如四年级上册《烙饼》这节课,通过组际之间不断地交流、质疑,学生自己总结出了最优化策略。

第一阶段:烙4个饼:

师:这种方法真巧妙,下面我们用这种巧妙的办法(指着“同时")来研究4个饼的烙法。学生上台演示,师拿在手里(学生2个,师2个,举起示意)

师:你是怎么分组的?

生:2个2个烙的。

师:一共需要多长时间?生:12分

师:烙6个怎样分组?多长时间?8个呢?100个呢?

烙3个饼:

师:烙3个饼还能像这样分组吗?

师:怎样才能保证用这种巧妙的办法?3个最少能用多长时间?(怎样保证2个同时烙呢?)

师:下面同位合作,用这种巧妙地方法烙3个最少需要多长时间?

汇报:上台演示(周转盘)

师记录表格

师:3个饼运用轮换的方式,保证锅面不浪费。体现:最优化(板书)

烙5个:

师:烙5个饼怎样分组?需要多长时间?7个呢?111个多长时间?你怎么算的这么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每面的时间×个数)

第二阶段:烙3个饼:

师:猜猜小宋的姑姑用这种巧妙地方法烙3个饼最少需要多长时间?

下面同位合作,共同摆一摆,看看用这种巧妙地办法烙3个饼最短需要多长时间?(这里是二次操作)汇报:比较不同的方法?

上台演示(出示周转盘)

师:哪一种方法运用了这种巧妙地方法?时间最短?(生:9分,因为每次锅面上都是同时烙2个,不浪费锅面,节约时间,所以把第二个烙一半先拿出来,用轮流替换的方式来烙)

师:他运用的这种巧妙地办法就是最优化的策略(板书)

烙4个饼:

师:这种方法真巧妙,下面我们用这种巧妙地方法来研究4个的烙法(指着“同时")。

学生上台演示,师拿在手里(学生2个,师2个,举起示意)

师:你是怎么分组的?

生:2个2个烙的。师:一共需要多长时间? 生:12分

通过二次操作,学生很快得出了烙饼的最优化策略,同时明显地体会到烙双数个饼与烙单数个饼方法的不同.

在合作交流这一部分中,教师需要把握好两个方面。第一,教师出现的时机需要把握好;第二,知识点的适时引导点拨时机需要把握好。

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是分不开的,除了把握好以上提到的两点,合作交流中的细节处理也需注意。所以,教师不是更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重点是如何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策略匹配、教学过程展开与评估等全程把握。但是,要使合作学习能始终卓有成效,仅仅依靠教师事先的设计是远远不够的.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除了事先宣布合作规则外,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比如说:

(1)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

(2)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有耐心,向学生反复说明任务的内容及操作程序。

(3)小组讨论的声音过大,教师可以抽取小组中的一人做噪音监督员,或让这组学生的位置互相移近一点。如果小组讨论接下来声音小多了,教师应及时返回去表扬.

(4)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虽然小组出现问题的原因和方式都不会相同,但教师如果事先在准备阶段做出问题预测,并采取一些相应措施,也能避免临时的手忙脚乱.

(5)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正确完成了任务.如果是真正完成了任务,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备用活动:帮助其他组完成任务或可以自由活动,前提是不能影响他人。

(6)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

小学数学概念优化教学例谈

小学数学概念优化教学例谈 发表时间:2020-03-20T09:12:42.769Z 来源:《素质教育》2020年5月总第344期作者:谢建斌[导读] 只有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筑起具有抽象性的数学概念。 浙江省青田县温溪镇第三小学323900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概念教学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数学教师必须尽可能地提升概念教学的质量,使其为提高小学生数学综合能力而服务。面对上述的背景,本文就利用直观性材料,扩充概念表象;结合过去经验,构筑概念框架;通过设计提问, 帮助消化理解概念;开展变式教学,拓展概念内涵等几大具体策略展开了细致的探究。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优化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概念教学的作用不容小觑。教师带领学生在头脑中构筑数学概念时,必然需要利用到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这些经验基本上会对学生概念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然而其中却也包含着一定不利的因素,不利因素需要教师尽可能避免。面对这种情形,笔者认为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来制定具有差异性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筑起具有抽象性的数学概念。 一、借助生动情境,丰富概念感知 大部分小学生都比较热衷于利用形象思维思考问题,这一思维仅仅能够看到事物的表面特征,然而数学概念抽象性比较强,学习的过程中缺乏趣味性。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多为学生设计契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概念的认识更加深刻,培养学生理性思考的思维。 例如,一位教师在对《中位数和众数》进行教学时,首先为学生播放姚明参与美国篮球赛的视频,在观看完这段视频过后,某名美国女生唏嘘不已,惊叹道:“世界上最高的人应该是中国人。”教师在听完学生的这段话后,鼓励这个女生继续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在交谈中,学生渐渐明白,姚明的身高仅仅为中国人身高的极端值,这个数据仅仅能够代表其自身的身高,却无法代表中国人的身高。而平均数才能够表示中国人的普遍身高。最后,该教师继续带着学生展望未来:如果时间再往后推十年,大家完成了大学的学业,此时如果有甲、乙两家公司均想招聘你,你会做出如何的选择呢?甲公司的员工共有十一人,平均每人每月的工资为四千元,乙公司的员工也共有十一人,平均每人每月的工资为三千五百元。通过此种方式的引导,学生渐渐知晓,在选择企业的时候万万不可仅仅注重企业的工资水平,还要去掌握企业高层以及基层具体的工资情况,倘若企业高层的工资水平普遍高,那么即便该企业的人均月工资水平十分高,基层员工也并不一定可以拥有相同水平的工资。从中可以看出,如果员工工资中有个别人数据极其高,那么仅凭借平均数作为依据是无法判断基层员工的工资水平情况的。由此可见,我们必须要仔细地观察每名基层员工的工资情况,这种方式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二、引导比较分析,理解概念本质 在数学教学中,比较的教学方法十分常见,对于小学生而言,其认知水平并不高,这种具有形象性的对比教学策略可以降低其理解数学概念的难度。所以,教师如果意图提升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实效性,可以适当地采用比较教学法来引导学生就某些概念展开对比以及推理,进而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概念,产生积极的探索精神。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比具有一定共性或者易混淆的数学概念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概念的深层含义。 三、激活已有经验,促进概念建构 在概念学习中,很多学生会被平常的概念所扰乱思维,平常的概念同数学概念有着千壤之别,这些日常所积累的概念会对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起到阻碍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带领学生抛去日常概念学习数学概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正确地理解数学概念。 例如,一位教师在对“角”进行教学时,在教学之前,教师事先为学生准备了课上所要使用的道具,例如五角星、闹钟等等。在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仔细地观察这些教具,在这些事物之中发现了很多“角”,许多学生想当然地认为具有“尖尖的形状”的事物便是“角”。随后,教师继续为学生出示课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角的几何结构,其中包括一个顶点和两个边,这同学生的想象截然不同。再之后,教师继续组织学生对比实际生活的角同数学概念的角的具体差异,学生在这个教学步骤中逐渐掌握了几何意义上的角的概念,在脑海中也建立起了几何意义上的角的模型。在教学活动的最后,教师继续拓展学生的思维,询问学生:“大家在生活中是否能够找到几何角的存在?”这时学生的回答便会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回答错误的现象也基本不会发生。通过上述教学环节可以看出,教师为了能够规避日常概念对于数学概念教学的不利影响,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让学生把“生活角”同“几何角”加以对比,将过去的经验同所学知识有机地联合起来。综上所述,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才有可能构筑起正确的数学概念,然而这之中也少不了教师所发挥的作用,相信师生共同发力,学生必然能够培养起具有逻辑的数学思维,构筑起清晰、正确的数学概念。参考文献

(完整版)(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倡导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全息互动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更加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因此,我们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即: 一、口算,训练思维 每天至少进行2分钟口算,2分钟应该练习多少道呢,县里六年级口算比赛5分钟110道题,依次五、六年级2分钟至少练习40道题;三四年级2分钟至少练习30道题,一二年级2分钟至少练习20道题。训练形式多样化,建议采用口算卡、课件展示学生快速写答案这样的形式,可以面向全体。检查组随机进入各班与教师和学生座谈,问:你们参加过口算比赛吗?你们口算怎么训练的?以什么样的形式训练的?帮助学生组织语言,回答这些问题。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出问题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然后再展开一系列的数学活动。情境一是教材自然呈现的情境图,二是教师可以适时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情境图,这里注意教师要隐去情境图中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有疑问有思考。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发现图中数学信息,进而提出多样化的数学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给予归类、适当肯定,适时引出要探究的数学问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要重点培养,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三、建立模型,启迪理解完善思维 基本环节是独立探究——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思考探究(生本教学中叫个人自学或独学)教师要充分放手让学生针对要探究的数学问题进行自主探求,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演算、推理等多种方法经历“做数学”的过程,此过程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切忌问题一出就让学生讨论。 小组交流(生本教学中叫小组讨论或对学)在学生独立探索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这环节一定要落实,教师平时要加强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比如表达、倾听、质疑、交流,分工协作等方面的能力,让小组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基本训练激趣导入(5分钟左右) 这一步是为学生先学打下基础,是学生进行“自学”前的准备阶段。对解决尝试问题的基础知识先进行准备练习,然后采用“以旧引新”的办法,从准备题过度过“尝试题”发挥旧知的“迁移”作用,为学生学习解决尝试题铺路搭桥。 这一环节可视教材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式: 1、尝试题引路。(常用的) 2、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的教育情景。 总之在这一阶段,通过尝试题的引路或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迫切要求学习的心理状态下开始新的一课。 二、认准目标指导自学(5分钟左右) 认准目标,即把一堂课的学习目标准确地把握住,这既是对学生说的,也是对教师说的。教师和学生只有目标明确,方向才不会跑偏,才会集中精力攻主要问题,才会高效。目标的认定方式可灵活多样。既可课前重点认定,也可课中逐一认定。 出示尝试题后,学生转入自学,这里关键的是教师要根据学情出示相应的自学指导。让学生自学提示的引导下,更加有目的的自学。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自学情况,特别应关注学困生的自学指导。同时要对学习态度不端正,不守纪律的学生以正面引导。 三、合作学习引导发现(12分钟左右) 合作学习首先是“兵教兵”,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有了问题学生之间可以讨论、可以在课本范例中获得启示、也可以向老师请教,解决开始提出的尝试题,这也是学生自学后的第一次反馈。最后教师抓住普遍性的关键问题认真点拨,作最后的概括讲解,把新知纳入学生的知识系统。 四、变式训练反馈调节(8分钟左右) 这是第二次的集中反馈,学生经过了前面的自学,解决了尝试问题,还没有从本质上抓住问题的特征,有必要进行巩固。这一层次教师要通过变式题的训练使学生从本质上了解所学知识,从多角度掌握解题的方法从而达到训练学生的思维掌握解题技能技巧的目的。教师也可以从这次训练中发现前面没有解决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明确。 五、分层测试效果回授(10分钟)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模式 高丽丽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的始终,学习时间最长,分量也最重。培养学生正确而迅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石。所以,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尤为重要。新的课程教材实施以来,由于教学内容多,课时减少,课堂上计算的训练时间明显减少。通过分析,我认为目前在计算教学方面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由于教学内容多,课时减少,许多老师忽视了基本的口算训练。二是许多老师感到计算教学枯燥无味,无话可讲,缺少合理、灵活的解题技能的指导。三是学生计算技能、技巧、分析综合能力差,计算正确率低,总体速度慢且计算速度落差很大。 为尽快改变这一局面,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我总结出了以计算着眼,口算着手,加强课堂内计算教学,探寻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摸索课堂内计算教学的基本模式。 一、探索“小学数学课堂内计算教学模式”的初步实践 我们依据教学大纲,对计算教学提出内容、要求,结合学生实际进行了探讨与研究。并选择了乡村学校——西渡小学三年级作为实验研究班。我们的基本做法是: 1、以口算的基本训练作为计算教学的突破口。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任何笔算四则计算,实际上都是分解成一群基本口算题进行运算的。专家研究表明,如果基本口算熟练的学生,笔算速度就快,正确率也高。笔算四则计算的熟练程度是受基本口算的数量程度所制约。因此,计算教学中,口算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1)坚持每节课1-2分钟的基本口算训练。口算的技能、技巧的形成和熟练程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教学中长期不懈地训练,所以我们规定了每节数学课必须在开始时安排1-2分钟地口算基本训练。 (2)口算内容有计划,要求有层次。口算的内容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新、旧知识必须交.......混合训练,针对学生现状及大纲对计算内容的不同要求、分层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口算速度,制订相应的口算量表。 (3)口算形式、方法多样化。在教学中,凡需要计算的,尽量与口算训练结合,能口算的坚持让学生口算。不仅如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多样形式交替进行口算训练,强化训练速度、密度,激发学生的兴趣。

浅谈以人为本的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以人为本的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19-05-23T10:03:45.963Z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第4期作者:蔡伦秀[导读] 摘要:以人为本一直是一个教育的重要指导理念,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传统的小学数学在进行课程教学的时候,教师习惯于强调自己的主体性。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第一中学蔡伦秀 摘要:以人为本一直是一个教育的重要指导理念,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传统的小学数学在进行课程教学的时候,教师习惯于强调自己的主体性。这和以人为本其实是有所冲突的,所以具体课程教学中,为了真正贯彻以人为本指导理念下的小学数学高年级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创新;探索思考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出现了比较大的差异,同时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出现了分化。具体课程教学中,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都要求教师要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自主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所以说在这样的一系列的要求和变化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人为本就是强调课程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强调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帮助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挖掘自己的潜能。除此以外,还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发展,强调学生逻辑能力的提升,这些都要求教师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结合具体教学经验,我认为教师可以尝试用这样一些方式助手。 1、注重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还要注意学生随时吸收知识。因此,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评价,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别是学生在学习失误时,应及时提出教师帮助学生纠正自己的错误,从而避免其对未来数学学习的影响。在指出学生的错误时,教师应注意控制自己的语气和态度,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应对在课堂上表现良好的学生给予相应的鼓励,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主动性。 以人为本强调教师在进行评价的时候要更加的客观和公正,要更多的关注到学生的全面成长。所以评价的时候,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应该具有评价的权利。在综合考量学生的时候,不仅要观察到学生的考试成绩,同时更加需要去思考,学生是否用尽了全力。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等,这些都是教师要观察的内容,考核的时候要从学生的全面成长就出发,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的前提下,更好的去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 2、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进行小学高年级阶段的数学教学中,以人为本强调教师必须要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在进行课程教学的时,多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的时候要科学的引导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除此以外,还应该利用生活化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因为学生的能力已经出现了分化,所以教学应该更加的有针对性,分层教学、小组教学等更加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 比如说在教学百分比的相关内容的时候,其实大部分的学生对百分比的知识进行初步了解以后就会基本掌握,甚至有一部分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会因为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而失去学习兴趣,这个时候我就会要求学生进行思考,银行对个人存款所得利息加收20%的所得税,这个时候我会去问学生为什么不直接将存款利息下调20%,加收20%的所得税和直接将利息下调20%有什么样的区别呢?如果你是储户的话,你愿意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呢?这样的问题更加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使得课堂更加的活跃,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也就更加能主动进行探索分析。 3、利用生活化的方式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在进行课程教学的时候,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真正的实现以人为本,我们还应该利用生活化的方式来促进学生进行学习。因为生活化的方式将生活和学生的学习整合在了一起,学生的课外学习就成了课堂的延伸,同时学生在课外学习的时候更加的自由,这也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生活化的作业来,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思考自己的生活,比如说在学好了统计图的相关知识以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统计分析,比如说统计不同时间段内某一个商场的人流总量,其中尤其要重点分析老年人的数量、年轻人的数量,同时还需要去分析女性数量和男性数量,这样的分析可能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能够更加,好的去促进学生的素养的提升。这也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的感受学习的乐趣。 综上所述,在小学高年级数学不断创新的情况下,有效建设课堂教学氛围要求教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无论选择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学生都应从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入手。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注重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从而改进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文爱莲.以人为本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7(2):67 [2]黄春恒.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读写算(教研版),2015(6):65-65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概念教学是小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关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思维的发展,因此,提高小学生掌握正确、清晰和完整的数学概念显得极其重要,就此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存在的问题;对策 目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1)教师对于概念的引进方法不当,缺乏科学性,造成学生的思维混乱;(2)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学生是否掌握概念,而不注重概念的理解过程,造成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偏差。本文就这两方面内容进行讨论并给予解决办法。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引入不当,缺乏科学性 由于教师学科素养不足和受日常概念的影响等原因,有的教师在概念教学时引入不当,缺乏科学性,导致对概念的理解不准确。下面是一位教师对于倒数概念引进的过程:今天我们来做个游戏,名字叫倒着说,例如我说“1、2”,你们说“2、1”,我说“1、2、3”,你们说“3、2、1”,我说“老师爱我们”,你们说“我们爱老师”。在数学中这种现象也存在,比如“八分之三的倒过来就是三分之八”。

这种概念的引入方法就缺乏科学性,会造成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清。 2.注重结论,轻视过程 现在部分教师教授概念表现为读概念,引导学生读概念,让学生背定义,忽视对概念形成过程的理解,缺乏对概念的讲解和分析,缺乏对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和概念外延的了解,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习了概念之后,学生既不能很好地将概念内容应用到具体题目中,久而久之还会对概念有遗忘。 二、解决数学概念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1.从实际生活中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数学概念的构建,是建立在自身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从生活中已有的概念理解上入手,进行实际的引进,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举一些生活中利用此性质制造的物品,如学校的大门,家里的伸缩式墙挂等等,由生活的具体实例引入概念,可以让学生记忆深刻,更容易理解。 2.重视概念理解 概念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文字,而是要体会文字背后的真正意义,只有深刻地理解才能更好地应用,越深刻,越准确,所掌握的内容越容易应用。教师在概念教学时要注重

小学数学计算课四步教学模式

模式的第一步:是创设、提供一些常见的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获取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模式的第二步 分两个环节:一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列出算式,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尝试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算法,使人人都能参与,为创新提供机会。二是组织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交流各自的算法,说明算理,拓宽思路。 模式的第三步:是以组为单位在全班进行交流归纳算理并整理不同的算法,进一步体会算法多样化并沟通算法间的联系,掌握基本算法。 模式的第四步:是灵活运用算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的始终,学习时间最长,分量也最重。培养学生正确而迅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石。所以,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尤为重要。新的课程教材实施以来,由于教学内容多,课时减少,课堂上计算的训练时间明显减少。通过分析,我认为目前在计算教学方面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由于教学内容多,课时减少,许多老师忽视了基本的口算训练。二是许多老师感到计算教学枯燥无味,无话可讲,缺少合理、灵活的解题技能的指导。三是学生计算技能、技巧、分析综合能力差,计算正确率低,总体速度慢且计算速度落差很大。

为尽快改变这一局面,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我总结出了以计算着眼,口算着手,加强课堂内计算教学,探寻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摸索课堂内计算教学的基本模式。 一、探索“小学数学课堂内计算教学模式”的初步实践 我们依据教学大纲,对计算教学提出内容、要求,结合学生实际进行了探讨与研究。我们的基本做法是: 1、以口算的基本训练作为计算教学的突破口。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任何笔算四则计算,实际上都是分解成一群基本口算题进行运算的。专家研究表明,如果基本口算熟练的学生,笔算速度就快,正确率也高。笔算四则计算的熟练程度是受基本口算的数量程度所制约。因此,计算教学中,口算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1)坚持每节课1-2分钟的基本口算训练。口算的技能、技巧的形成和熟练程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教学中长期不懈地训练,所以我们规定了每节数学课必须在开始时安排1-2分钟地口算基本训练。(2)口算内容有计划,要求有层次。口算的内容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新、旧知识必须交.......混合训练,针对学生现状及大纲对计算内容的不同要求、分层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口算速度,制订相应的口算量表。(3)口算形式、方法多样化。在教学中,凡需要计算的,尽量与口算训练结合,能口算的坚持让学生口算。不仅如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多样形式交替进行口算训练,强化训练速度、密度,激发学生的兴趣。2.理解和掌握计算法则是课堂计算教学的重点。 (1)遵循认知规律,让学生充分感知理解算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更为突出。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形象直观使学生充分感知,理解算理。不仅让学生知其然,更重要的然他们知

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学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新课改的不断普及和深入下,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都发生了重大转变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也是针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诸多弊端提出来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忽视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传统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即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认为学生是无知的,什么都不懂,一切都靠老师的讲解、灌注。于是,教师便从主观愿望出发,不管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只是一味的利用课堂向学生生硬、机械的灌注现成的知识,学生只是消极的接受。其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学生看,教师写学生抄,教师指定考试范围,学生死记硬背。只有教师的积极性,而无学生的积极性。 一、“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与外延。 1、过程高效率。关注课堂时间的分配,教师的导控制在10分钟以内,学生学习活动要达到35分钟以上;充分利用和调动了小组学习,组织了当堂达标测评,严格按规定导学;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关注学习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够有效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之中,并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2、方式高效力。能按要强求认真完成预习,做好了预习笔记;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参与自主、合作学习人数达到100%;能围绕学习目标参与学习态度认真,习惯良好,乐于自主,善于合作,勤于探究,学习质量高;小组合作学习分工明确,“对学”“群学”充分,合作高效,共同达标;乐于交流展示学习成果,能到板前或聚焦处锻炼诵读、演讲、说理、评价、自信等能力,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会倾听、欣赏,书写或演示规范;能按要求当堂完成达标检测。 3、模式高效能。课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并关注了全体学生;依据“三步六段”导学模式撰写的导学案和上课,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及自我管理;做到没经过学生认真自学的不讲解,没经过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不交流探究,没发现学生思维困惑点和障碍点的不讲解;导学过程和环节流畅;围绕“三维目标”能启发、善纠偏、真解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质量高效益。学生获得新知识的量和质达标,测评反馈“基础达标”100%,“能力提升”80%,“拓展延伸”70%;学生处于乐学、善问、会听、敢议、能评的学习状态,学生充满激情,思维活跃,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学生智商、情商同步得到发展;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并在学习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 从学生角度来讲,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学生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要高。二是在实现这种目标达成度的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参与并积极思考。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从教师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的预设与课堂的实际情况不可能完全吻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目标作出适时调整,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使其更好地体现教学目标的适切性。二是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这种主动参与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否积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能否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必要的合作和展示,使全班学生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模式的研究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模式的研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动力。数学教材的编排有这样的特点:每节课的新知识都是由生活实际引出或旧知识引申发展的。因此,在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要对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进行鲜明的针对性训练,在此基础上创设一定的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新知识的活动中去。 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笔算》时,先让学生笔算45×12,复习在三年级已学过的乘数是两位数乘法的知识,让学生通过计算正确,有一种成功的愉悦感。而在此时,教师在乘数的百位上添上“1”,问:“谁能以最快的速度计算出来?”教师把新知展示出来,使学生感觉这样的题目太简单了,并以比赛的形式,使其带着强烈的愉悦感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 二、引导发现,自主探索 这是学习新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环节。 A、尝试,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学生在学习中有疑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疑”设在学生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让学生在“疑”中产生兴趣。 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中,在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口算题的最后出现两个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题目:、,学生顿时“傻眼”,产生了“疑”。 B、讨论,解惑。 学生产生疑问时,教师不要急于“解惑”,而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学生在互相交流讨论过程中,已经在尝试讲道理。他们在这一环节中各抒己见,充分发散各自的思维。同时,教师要善于调控,不要把讨论流于形式。那种无任何积极意义的所谓的“讨论”,完全是形式主义的翻版,应该让学生明确讨论的目标是什么。 C、小结,升华。

以人为本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以人为本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摘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小学数学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中心。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淡化教师权威。通过数学学习,将数学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以人为本;小学数学;观念创新 一、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的中心 传统的数学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得知识的机会;对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关注较多,而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情感关注很少;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从“以教师为主,以知识为核心”的传统模式教学观念向“以学生为主体,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开放式教学观念转变,树立学生全面发展的意识。 文化反哺时代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他们有能力也有胆量怀疑教师和教材上的东西。学生不再是虔诚聆听,而是确信、理解、质疑,然后反思。学生“质疑”和“反思”,数学课堂从“物化”变成“人化”。 现有的数学教师关注数学知识点,关注学习的效果,忽视学习过程与方法,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师的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教师、课本为中心,过度练习,学生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

活动与实践获得知识与发展,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这样的数学课程下,学生的情感是被动的、缺乏自信的,不是自主探索的,也谈不上合作学习。学习的数学知识更多的是结论的知识,更多的是数学的技能和技巧,缺乏应用价值。 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新课程注重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意味着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是学生身体、智慧、态度情感、价值观和社会适应性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 是学生而不是传统的学科内容和价值观决定学校的课程和活动,强调学生的自由,强调学生的创造性,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就是要培养“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汇一体”的人,也就是既用情感的方式也用认知的方式行事的情知合一的人。要把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人进行全面的培养。人的学习不同于一般动物学习,不仅要重视人类认知结构,而且要关注人类情感、价值观、态度等最能体现人类特性的因素对学习的影响。要理解学生的行为,必须理解他所知觉的世界,即必须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事物。要改变学生的行为,首先必须改变其信念和知觉。因而更应该关注学生的高级心理活动,如热情、信念、生命、尊严等内容。从全面发展的视角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就是“概念的教学”。一个数学教师,要把概念教学放到突出地位。小学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对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小,知识不多,生活经验不足,抽象思维能力差,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在有关概念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小学生年龄实际出发,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一、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空间、创设条件、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 流,让学生充分理解数学概念的意义。 1.直观形象地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知识和生活的局限,其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认识一个事物、理解一个数学道理,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细心、耐心,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如在教平均数应用题时,我利用铅笔做教具,重温“平均分”的概念。我用9个同样大的小木块摆出三堆,第一堆1块,第二堆2块,第三堆6块,问:“每堆一样多吗?哪堆多?哪堆少?”学生都能正确回答。这时,我又把这三堆木块混到一起,重新平均分三份,每份都是3块,告诉学生“3”这个新得到的数,是这三堆木块的“平均数”。我再演示一遍,要求学生仔细看,用心想:“平均数”是怎样得到的。学生看我把原来的三堆合并起来,变成一堆,再把这堆木块分做3份,每堆正好3块。这个演示过程,既揭示了“平均数”的概念,又有意识地渗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然后,又把木块按原来的样子1块,2块、6块地摆好,让学生观察,平均数“3”与原来的数比较大小。学生说,平均数3比原来大的数小,比原来小的数大,这样,学生就形象地理解了“求平均数”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 2、从动手操作中形成概念。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手是脑的老师。”数学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参与动手实践,让学生摸一摸,拼一拼,移一移,折一折,减一减等形式的动手操作活动,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再经过大脑加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伪存真地辩论分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的一般教学模式探究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一般教学模式探究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从而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也成为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一、什么是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从广义理解是指综合地、创造性运用各种数学知识去解决各种问题,包括实际问题和源于数学内部的问题。从狭义理解是指综合地、创造性运用各种数学知识去解决联系实际的问题。它最显著的特点是工具性和应用性。解决问题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巩固学生数学知识技能,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一般教学模式 真正意义上的“解决问题”是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场景中的实际问题,而在现实生活中考虑解决某一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需要的数据、事项、关系等,在应用题的教学中,这些必不可少的信息已经通过文字形式给出了。而解决问题不是简单的代入公式,它要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才是学习数学的价值所在。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数学的应用也在不断地深化和扩展。我们就要更加注重在真实的情景中研究数学和解决问题。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相关的教育理论将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设计如下。 1、创设情景,收集信息

教师开始上课时,可以借助主题图或教学课件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主题图或教学课件上的信息在一定意义上是为学生思维提供线索的。当学生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找出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汇报也能为解决问题提供认知的基础,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营造氛围。具体如下: ①教师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 师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写的是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②让学生认真独立地观看,分组讨论和交流,并汇报和交流获取的信息。 例如:二年级下册第4页“解决问题”。可将课本上的主题图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动态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有了前面解决一步计算问题的经验,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搜集信息能力,他们分小组讨论和交流,很快会说出自己发现的信息: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人。学生在看图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这样有利于理清思路,并为将来找中间问题打下基础。 2、小组协作探究问题 当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后,给学生留出充足的空间和时间,让每个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策略,还可以通过小组内的共同探究和交流,并形成初步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到小组中去及时获取信息,适当加以引导和

“三学”模式好,教学更有效——谈小学数学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它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放在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地位。因此,课程改革势必引起一场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我在教学中尝试运用了“三学”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思想,突出了数学课题研究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学生观和教师观,突出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 一、让课堂“导学”更精彩,教师会“导”,学生才会“学”。 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关键。那么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有效地导学? (一)、导学要以趣诱思,设疑激趣。 兴趣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直接动因。兴趣高,学生才能学得积极主动,思维才会敏捷灵活。我十分注意在新课前几分钟采取各形式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例如:在《圆锥体积》一课教学中,教师首先出示一筒米,设疑:将这筒米倒在桌上会变成什么形状?学生猜想,老师演示.老师接着又演示刨铅笔:把一支圆柱形铅笔的笔头刨成圆锥形,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觉得这个圆锥的体积与相应的圆柱的体积之间有联系吗?你认为有什么联系?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有的学生认为圆柱削尖后可以得到圆锥,圆锥应该和圆柱有关系.那么,圆锥的体积究竟和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呢?通过什么办法能证明他们之间的关系呢?他们的关系对于圆锥体积计算有什么帮助呢?“刨铅笔”教学片断,选择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为猜想找到支点,通过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保证了下一步合作探究的有效性. (二)、导学要以旧引新,迁移知识。 数学知识系统性很强,后面的知识往往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或延伸。因此,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就要靠教师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或共同点上去充分展开思维,探索规律。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提问:“平行四边形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又问:“三角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组织学生探究、交流、发现,得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导学要注重学法,提高能力。 通过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长知识,还要长智慧。教学中要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并及时提示他们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使他们逐步由“学会”到“会学”,不断提高数学学习能力。例如指导学生逐步学会阅读数学课本的方法,从中年级开始,我用程序思考题引路,提示阅读方法和重点。拟定阅读思考题时,我十分注意:①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②符合教材的知识结构;③符合数学学科特点,即重概念,重算理,重思路。学生按照思考题提出的问题、要求、方法、步骤去看课本(插图)、理思路、找难点、抓重点、想疑点。 二、让课堂“练学”更实效,教师会“选”,学生才会“练”。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新授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我们数学教师只有会选“精而有效”的练习题,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对本堂课的知识掌握得更精,更牢。 (一)、练学要告别呆板枯燥,体现人文关怀。 应试教育下的数学练习严肃有余,而活跃不足,练习缺乏人文性,是孩子们一看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3篇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3篇 二、运用简便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科学性 三、多种方式组合,锻炼学生思维 四、注重算理与算法的结合,提高教学有效性 由于数学往往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所以多数情况下,教师在计算教学中多重视对一个正确结果的追求,而忽视了具体计算过程的重 要性。致使学生也将目光放在计算出正确答案上,而不在乎是怎么 算的。这样会使学生在算法的运用上以及计算方法的提炼上很难提高,有时还会造成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不利于以后的继续学习。 所以教师要重视将算理和算法的结合,在对算理有一定的良好理解 的基础上,更好的掌握和理解算法。例如在进行200÷5这样的例题 教学时,很多学生知道正确答案是40,算法就是先将200看成20, 除5之后再在结果上加上一个0。这种算法固然结果是正确的,但 是从算理上来看未必正确,应该让学生明白把200看成20的算法在 算理上是不可取的,因为将200看做20,未必就真成了20。而是将200看成是20个10,用每个20除5,得到4个十,4个十就是40。这样在之后的教学中也可以帮助学生对新旧知识有一个很好的结合,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也是对就知识的一种巩固和提高。另外,通过 对各种知识的灵活运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归纳理解能力,在以后更 深入的学习中可以对计算方法进行适时的优化。从而最终提高教学 的有效性。 五、多样化的练习方法,巩固知识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在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还可以使其将课堂 中的数学有效的利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计算教学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非常大的比重,需要教师

“以人为本”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以人为本”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03-13T18:18:29.90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20期作者:李胜平[导读]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统一的过程,摘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统一的过程,学生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本文笔者对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全面备课;问题情境;发展评价 小学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启蒙时期,也是学生产生数学思维的起始阶段,但目前教师常常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以一言堂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使学生缺乏主动意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是不利的,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应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视角观察问题,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与心理特征,并优化教学的每个环节,以保障有效教学的顺利展开,本文笔者以小学数学作为切入点,从“充分全面备课、设置问题情境、发展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对有效教学策略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充分全面备课,有效掌握学情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面对具体的数学知识内容时,常常产生思维的偏差,教师常常在教学任务的压力下,以钻研教材作为唯一的备课工作,而没有真正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思维发展情况,导致学生很难融入学习活动中,因此,教师在备课环节,应充分全面的备课,并从“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等方面展开备课工作,从而为一节好课的展开奠定基础。 笔者在进行“1-5的认识”备课中,考虑到本章节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将认数与生活相联系,根据学生普遍喜爱小动物的特点,主要通过四个环节来进行教学活动,分别是摆一摆、拨一拨、写一写、说一说,并预设教学过程:“先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然后数一数所喜欢小动物的个数,最后用相同个数的小圆片表示出来,通过创设的情景和摆圆片的操作过程,巩固了学生认识数1-5这一知识点”,使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产生高涨的情绪,写完后小组内的学生相互评价,最后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1-5这几个数字?这样不仅让学生深刻体会了1-5这几个数字就在我们身边,还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学习价值,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设置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问题作为数学的核心,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具有指引作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再以单方面的讲授为主,而是要设置问题情境,塑造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翁,这样不仅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还有助于学生整合已有知识,并体会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笔者在进行“5以内的加法”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并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考虑到本节课是学生首次接触计算的问题,首先以复习旧知的方式作为教学导入,设置问题情境,提出:“4可以分成2和();1和2可以合成()”,由于这两个问题是学生所熟知的,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转移到课堂活动中,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学生解答问题后,以谈话的方式再次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观察多媒体屏幕上的这幅图,这些同学们正在干什么?”学生们产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此情况下,提出问题:“怎样将3名植树的学生和2名浇水的学生合起来成为5个人?”学生们虽然对合起来这个词汇具有初步的认知,但不能运用数学符号将其表示,伴随着学生的好奇心,引出“3+2=5”这一算式,因此,问题情境不仅能够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活动中,还能增加师生互动的频率,从而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 三、发展评价体系,树立学生自信 由于小学生的心理较为敏感,对他们影响最大的为附属内驱力,而附属内驱力大多来自教师的评价,但教师常常以数学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造成部分学生的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对他们今后的成长也是不利的。因此,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发展过程,并建立发展评价体系,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加关注自我的学习过程,还有助于学生提升自我效能感,从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笔者在进行“分一分”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够运用不同的标准将物体进行分类,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运用课前准备好的“红、黄、蓝”不同颜色的小棒和图片展开分类操作,一段时间后,鼓励学生走到讲台将小组分类的结果分享给其他同学,学生们都踊跃的举起手,这时,给每组学生上台分享的机会,并对演示正确的学生给予奖励和掌声,对演示有偏差的学生及时引导,缓解学生的自我尴尬,从而使每个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体系的不断变革,有效教学成为学科教师越来越关注的话题,而有效教学的顺利展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作为教学的研究者,应充分全面备课,使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并且需要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注意力被问题所吸引,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教师在评价中,更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使每个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分的内在情感保障。 参考文献: [1]陈红.以人为本,有效引导——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策略[J].好家长,2019(13). [2]刘晓林.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种有效教学方法[J].新课程(小学),201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