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编剧李樯:悲观的天才

《黄金时代》编剧李樯:悲观的天才
《黄金时代》编剧李樯:悲观的天才

《黄金时代》编剧李樯:悲观的天才

“我是悲观主义,但悲观主义不等于消极,是不再奢望什么东西,不再自我麻醉,也不再自以为是。获得了一种正视黑暗的能力。”李樯说,悲观主义就是认清了人生的某种端底。文| 靳锦采访| 靳锦丁楠本文首发于《人物》2014年8月号

李樯: 编剧,作品包括《孔雀》、《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黄金时代》。

冬眠像冬眠的动物偶尔醒来一样,李樯先生闭关写剧本的时候会给朋友打几个电话。后来成为《黄金时代》执行制片人的程育海接到过这样的电话。当时李樯在写《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突然打给他说,快写完了,来帮我看一眼。

李樯创作剧本期间会远离所有人,手机大部分时候是关机状态,给人打电话很难得。“我就知道这时候他的想法出来,有一些不知道该怎么做。他需要跟人在交谈过程中获得新的灵感。你得跟他天马行空地聊。”程育海形容李樯思考剧本时“脸会垮掉”,整个人显得沧桑疲惫,想通了开始上手写的时候,好像被吸走的精气神重回身体,又变得和少年一样。“其实我们没有人能给他实际的帮助。”程育海说。《人物》记者撞见了这两种状态。第一次采访是在《黄金时代》宣传期,46岁的李樯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他先是接受了

整整4个小时采访,又在录音笔关掉后闲聊了一小时。第二次采访,他已经处于半闭关状态,惦记着手上的新剧本《放浪记》,看上去疲惫又焦躁,不停抽烟,快速喝下了一大杯冰咖啡,这甚至导致了他突如其来的肠胃问题。2008年,李樯已凭《孔雀》、《立春》、《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成为中国认知度最高的编剧之一。导演许鞍华约他写以萧红为主角的《黄金时代》,他没再接别的工作,专心写了3年。每一次写作都是一场硬仗,编剧的焦虑在于胜利会被反复清零。“每次怀疑自己写得不太好的时候会找朋友念一段,像面对观众的反应一样,好判断我做的是不是正确。克服了这个作品的怀疑期,下一个作品又来了。”每次等到某个时刻李樯打来电话念东西,焦刚就知道他的精神状态已经高度紧张了。“我们抓紧时间说你能不能出来见见,用各种八卦诱惑他。让他出来放松一下。”焦刚是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导演,李樯的挚友,曾在《立春》中出演胡金泉一角。他第一次见到李樯,是2000年参演他编剧的话剧《穷爸爸富爸爸》。演员在排练,闹得天翻地覆,焦刚看见旁边房间里“一个小男孩一直在写东西”。“小男孩”就是李樯。那部话剧解构了几十部经典作品,焦刚感叹,李樯书读得太多了。认识十几年,他未见李樯松懈,有时约吃饭,一次两次可以,第三次的时候,李樯说,你能不叫我吃饭吗,我还有那么多书没看完呢。“他用另外一个自我控制着自己,强迫自己读书,强迫自己看大量

的资料,强迫自己处于一个困境之中。”焦刚觉得李樯很可怜,也很可怕。李樯在《黄金时代》里构建了一个历史时空,让每个角色都对镜头说话,演员又担当了历史的解说员。他在剧本中获得绝对的控制感,酣畅淋漓地剪辑萧红的人生,实验一种大胆的叙事结构。但同时,他必须融进最日常的生活,而日常生活往往是失控的。父亲在那时确诊老年痴呆症,住院期间,李樯每日奔波,倒车、找医生、排队。陪80多岁的母亲看牙,别人不让座母亲就只能站着。琐碎、沉重,他称之为“生活的本来面目”,不以任何选择的意志出现在面前。李樯和父亲也不在一个心理时空了,面对面坐着,父亲问他,“你是不是比我还老?”“我在两个时代中间穿梭,疲惫不堪。”李樯说。“他经常会给人游走在刀尖上的感觉。你有时候会非常担心他出问题,因为他给自己压力太大了。”焦刚说。有一次李樯给焦刚打电话,读他刚写的萧红——萧红临终前在医院里,端木蕻良出去了,她侧过脸来。焦刚听得入迷。李樯忽然说,我们家又漏水了。“啊?这是剧本里的一段吗?”“不是,是我家。”李樯的思维并没有虚构和现实的绝对分野,焦刚说:“他没有说剧本部分结束了,我再给你说说我的生活。他是从文学直接扎进了生活。那个思维已经没有缝隙了,就挤在那个地方。”听完一段剧本,焦刚表达了自己的感动。李樯却说:“哎呀,那是我否定的一版,我的新版本已经写完了,下次再告诉你。”电话挂了。“就好

像游戏了我一下。”焦刚大笑。朋友们都担心李樯写作的状态“快疯了”,每每这个时候,李樯却都正常得不得了。“你知道他会有一个强大的力量。因为他在一个崩溃的边缘,命悬一线,但他抓住了这根线。那个力量在那儿拉着他,你是该高兴呢,还是该难过呢,不知道。”

不要半推半就的东西编剧史航曾是李樯中央戏剧学院的师兄。如今,史航仍对李樯当年的一篇剧本习作印象深刻,李樯把其中一个人物叫“女胖子”,这个“女胖子”因为某件事情而报仇似地吃。“这些话也许现在很平常,但20多年前,我们写东西还琢磨作文腔。他就直接写女胖子,也不是讨厌这个人或喜欢这个人,就觉得用这样的词足以勾勒这样的人。”史航说。史航注意到了李樯创作时的精准,乃至冷酷,但他当时没有注意到的是李樯的军人身份,最早认识李樯时,只看到他老穿着黑大氅,戴黑帽子,头上还有个红五星。李樯入学之前参过军。他成绩不好,又喜欢艺术,于1987

年入伍在河南军区当了文艺兵。他总是下基层演出,去县城、矿山或者军营,目睹人们的艰难生活,自己也颠沛流离。李樯说,当过兵的经历让他比同龄人更清醒,“我当兵的生涯,青春的生涯,让我知道生活的本来面目。不是因为你的悲悯,或者你的乐观,你的冷漠,那个本来的面目会发生什么变化。所以我客观地承认它,接受它,描写它。”军队纪律严明,李樯无法忍受事务性的约束,最痛恨每天都要出早操。如今,

他阅读和写作都是从下午开始,直到深夜。“军队生活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我不愿意在一个体制内,促使我选择一种个人化劳动的工作。”这颗种子种下得太早,他没有预见到破土的过程竟然如此漫长。中戏毕业之后,李樯有过两份稳定的工作。他先是被分配到北京战友话剧团,他不愿意写部队题材。两年后转业到家乡河南安阳的文化局做编剧,他不愿意写豫剧。李樯苦苦寻找着写作者可寄托之地,于是重回北京。转业和回北京,两次都主动出走。后来,他在《立春》里写王彩玲,一个生活在小县城却痴迷歌剧的格格不入者,数次折返于故乡和北京之间,“如动物追逐水草”。“我觉得人一生如果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是最大的自由和幸运。我不要半推半就的东西。”玉石俱焚——他说——这个词用了两次。凭直觉拒绝了体制,但李樯仍免不了承受从其中剥离的痛苦,以及对于身份的惶恐。当初部队终于同意李樯转业,又发现把他的档案丢失了。在10多天的时间里,李樯坐着不同班次的火车从北京到郑州,到安阳,再到北京,周折往复,他恐惧自己将不属于任何一个被划分的群体。而最后,档案竟然就在北京军区某个干事随手一搁的档案柜上。“就是太古怪了,就像找我自己的身份一样,就这么找来找去,找来找去,到A地,A地说没在,到B地,B地说没接着,到C地,C地也没有见。就ABCD,我就像打圈儿一样就这么找。”19年后李樯说起这段往事时,叙述变得又快又

密,“其实你是被一个人很偶然的东西,他却给了你人生特别大的一种教训,可能一个干事随手搁在那儿,他一个简单的动作导致了你整个命运认知的一种特别大的伤害。”“军队生活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我不愿意在一个体制内”不抱幻想回到北京后很长一段时间,李樯一直处在失败者的心态,精神状态非常不好。他会连续睡一个星期不起床,或暴饮暴食,密集地看书和碟。最恐惧的事情是,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写,不知道是否走上一条错误的道路而急需纠正。物质生活同样惨淡。从1995年到1999年,李樯接到过一些电视剧的活儿,“全部都是鸡飞蛋打的状态。”他的第一份编剧工作是吴贻弓导演的《陈香梅》,没有署名,因为李樯没电视,他甚至不知道这部电视剧是否播出过。之后,他写过四五十集电视剧本,都没能从投资方那里拿到钱。1999年他跌到谷底,没有赚一分钱。《人物》记者问他,经历过生活困苦,为何不在后来的作品中提供慰藉。他回答,“慰藉不是艺术的终极目的,那样的话,就太贬低艺术了。艺术可以让你有洞察的能力,反讽的能力,自卑的能力。慰藉是比较浅层的能力。更深层的能力是寻找人类普适性的东西,以及个性化与普适性之间挣扎的缘由。艺术与生活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史航评价李樯的作品:“最突出的特点是不抱幻想。精确地刻画,认真地同情,然后不抱任何幻想。”他佩服国内两个编剧,一个是兰晓龙,“很虐心但很积极的天才”,一个是李樯,

“很清醒但很消极的天才”。李樯对《人物》说,他不认为自己消极。“我是悲观主义,但悲观主义不等于消极,是不再奢望什么东西,不再自我麻醉,也不再自以为是。获得了一种正视黑暗的能力。”他说,“悲观主义就是认清了人生的某种端底。”李樯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父母是医生。从他后来写出的剧本《孔雀》中,隐约可见李樯自家的影子。他将这个剧本的内容表述为“我曾经看到过的和经历过的生活”。《孔雀》写了安阳一个五口之家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遭遇。他曾在后记里写,主人公们代表了3种人,姐姐是唯美的,理想主义的;哥哥是世俗的,实用主义的;弟弟是悲观的,虚无主义的。剧本里的主人公们都想冲破命运,但却都被命运驯服了。李樯身上也许有这3种人的影子,“人生是个笼子,我们每个人都被关在里面。”他从北京那段失败者岁月中获得的另一种能力是幽默。悲观让他看清现实,他却以自嘲或反讽的态度来解构那个处境。“当一件事情你以一个幽默的方法去说,其实双方都获得释怀,既不为难自己,也不为难别人。”他说,“你会使每个人都获得一种从容感。”李樯的朋友们都提到他的幽默。赵薇对《人物》说:“他要想讽刺一个人或者赞美一个人,库存量是非常大的。”她的司机有时去接李樯,都被逗得肚子疼,于是每次都很兴奋,“哟,樯哥来啦!”然后等着听段子。记者问,即使当年投资方不给钱还会自嘲吗?李樯说:“当然会,他逼迫我成为

一个不在乎钱、特别大度的人。我就当那个钱给他养老送终了。”保持距离2013年,赵薇执导、李樯编剧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票房超过了7亿。这也是李樯的第一部商业大片。他不认为自己从文艺片编剧转型了,而只是将之视为又一次精准的出击。此前的李樯并没有如此“大众”。1999年底,他回到安阳,尽管内心有些落魄,还是试图在父母面前做出成功在望的样子。他准备给自己最后一次机会。如果失败,他就可以非常坦然地放弃对写作的向往,“有点赌博的心态,成不成就这一把。”2000年大年三十上午,奋笔3个月后,他落下剧本《孔雀》的最后一个字。李樯把剧本递给业内的朋友,很快就有了回音。“有一种拿到驾照的感觉”,他回忆,由此开始对自己有了一点信心,觉得或许可以将写剧本作为职业。投资人袁梅最先介入到《孔雀》的项目中。她当时还没有做过电影,只看了大纲就决定投拍。袁梅形容剧本“很清新,又透着一种古灵精怪,跟我们见到的所有国内传播的电影都不一样”。2005年,顾长卫执导的《孔雀》获得第55届柏林电影节评委会银熊奖。同时,国内票房过了千万,创了当时文艺片的票房纪录。李樯在剧本《孔雀》的人物小传里把姐姐的角色定位为“这种女人出现在男人面前是不会引起肉欲的,她的美会让男人留在心里作纪念,想不到去享用”。此后《立春》里的王彩玲属于“从来没有年轻过的类型”,“长期的独身生活和精神抑郁导致内分泌紊

乱,让她脸颊上布满黑斑和疙瘩。她不得不忽视她的外表,重视自己的内心。”其精确和冷酷,与当年的“女胖子”一脉相承。李樯由之前多年不得志的编剧,一夜之间成了起点最高的编剧。成功来得太晚,李樯说了一句后来流传很广的话:“我的喜悦在追求喜悦的路上蒸发了。”他并不是仅沉浸于写作的文人,不回避编剧工作中的现实光谱。他很少将自己完全带入到角色的情感中,哪怕是早期有一定自传色彩的《孔雀》和《立春》,也都刻意保持了冷静的距离。“千万不能因为癖好而写作。”李樯说,如果觉得哪种东西最感人,对别人未必见得。他对自己的作品也没有好恶之情,只看有无写作价值。正如谈到《致青春》时,他说,“它验证了我的大众性。我不只写那种小众的东西,大众的东西依然可以写。”《黄金时代》是另一部文艺片,讲萧红的一生,时代遥远,结构复杂,片长又将近3个小时。《黄金时代》的营销并不轻松。事实上在所有电影之中,只有少数电影针对的是观众超越日常生活的需求。执行制片人程育海记得,开讨论会时,李樯提出宣传的时候最好不要提民国、萧红、爱情故事这类主题,“靠这个观众会进电影院吗?”李樯对《人物》说,他对《黄金时代》票房的期待是“能够收回投资”。在朋友那里,他常开玩笑似地“求票房”。《致青春》上映,他问焦刚,你觉得多少亿?焦刚说,我觉得这个戏怎么也得有三五亿。李樯继续逗他:“就三五亿吗?你不觉得再多点好

吗?你必须跟我说,超过5亿,超过5亿。”“像个孩子一样。”焦刚总结。《致青春》票房过了7亿,李樯的兴奋点却已经过去了,下一个任务已经来临。他说编剧最难,一个作品完了,总要回到零再开始写。全世界的奖杯和票房,都不能让他免于下次创作再游走于刀刃之上。“我也就过过嘴瘾罢了。”写《黄金时代》,他又归零了。主观的,客观的程育海举过一个例子:“比如我和我老婆吵架,我第一反应是生气。如果李樯和一个女人吵架,第一反应是,原来女人吵架是这个样子的。”焦刚见过李樯和人无数次的争论,他会有意识地刺激对方,让对方不断表达。当事人越来越激动,不明白他怎么会这样。但了解李樯的人知道,他其实在观察一个人面对这样情况下的反应和细节,“他有职业化的观察能力”。吵完了,李樯很快就忘了这件事情,当事人还没反应过来,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拍《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斯琴高娃有一场穿大红色连体毛线泳衣下水的戏。她不认同这样的设定,反复向导演许鞍华与编剧李樯抗争。“他们都不同意。作者(指李樯)很年轻,还说,就要这样,这样刺激。”斯琴高娃后来对媒体说,她急得都哭了,觉得这段离谱,但最终还是穿上从头包到脚的毛线泳衣下水,毛线掉色,红色在水中晕开。救生员把斯琴高娃从水中捞起,说了句台词:“阿姨你怎么搞的,都例假了还下水啊!”这是电影里最爆笑的段落,斯琴高娃也凭借该片摘得第27届香港金像奖影后。

致谢词中,她特地感谢了李樯。李樯认为他需要理性而客观地创作。“每个人都有过自伤自怜的阶段,然后你会进入到另一个自己是自己的他者、自己是自己的旁观者的状态。”即便是对待父母,他也会把他们作为一个对象去观察,没办法无条件地热爱。他不认为任何亲密关系可以替代对这个世界的独立思考和判断。但李樯在生活中并不是个冷漠的人。焦刚回忆过,一个朋友的父亲去世,李樯四处找人捐款,然后自己把钱送了过去。第二次面对《人物》记者的时候,李樯的精神全在写新剧本《放浪记》上,有些“垮”,但仍努力配合。他问了报道篇幅,然后说:“好多字。你拿到想要的信息了吗?还有什么要问的?我懂得写作的艰苦,其实你写这个稿子非常累的,每一个字都挺累。”李樯喜欢给朋友分享自己觉得好的东西。木心的《文学回忆录》,他买了好多送朋友,身边人几乎人手一套。写《黄金时代》,他“逼着”朋友读了《萧红传》、《聂绀弩传》、《生死场》、《丁玲传》,甚至是不那么有名的白朗的作品。焦刚也觉得头疼:“我真不知道白朗是谁,但就是要找很多东西读。因为当他给你念一段剧本的时候,你要不知道说的是谁,简直怕被他鄙夷。”焦刚最初认识李樯的时候,两人常争论得面红耳赤,“我好歹也是一导演,你还这样说我。我有我喜欢的东西,你凭什么强迫我。”他有几次忍不住,起身就走了。“李樯身边很多朋友忍受不了他直接说别人的问题,我特别庆幸比较早认识

他,比较早过了这个坎儿。”焦刚说。像一把刀的刀锋很不容易越过,在主客观之间跳跃是困难的。李樯有意识地提防对任何一边的沉迷。《黄金时代》立意要打破虚构的假定性,强调观察者的位置。现实生活中,他也如此。《黄金时代》写完,片方要估算成片的时间。李樯和袁梅带着剧本到焦刚家里,听他朗读。焦刚在《黄金时代》中饰演黄源,那天他读了整个剧本,将近3个小时。剧本最后,萧红念了一段诗,出自里尔克的《我认出了风暴》。焦刚很感性,“我读剧本像是我过了萧红的一生,”他哭了出来。李樯坐在旁边,连个劝说都没有。见他喘了口气,李樯放下手里的咖啡,说:“别哭了,我们职业一点好不好?”

2017高考全国Ⅱ卷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

王小波《黄金时代》有关论文观点总结,写论文思路。

《黄金时代》 一研究《黄金时代》的主要观点列举 A、从叙事的角度。 1、叙述情节推进的动力是否定性的。 通过把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分为上下半篇,上半篇是王二与陈清扬“搞破鞋”的前前后后,下半篇是两人为此罪名遭到农场军代表“革命群众”等批斗写交代认罪的经过。 论述时加入佛家的观点,以及与格雷马斯的方阵观点的对比。从情节逻辑上看,上半篇可以用佛家的“四句破”来解释,其中的否定已经非常复杂。但是情节的进一步展开需要更加根本的否定性,格雷马斯方阵提供了一个静态的多重否定方式。但是《黄金时代》的叙述逻辑证明,有必要把它改造成一个在纯否定中运动的开放过程。在多层往复的否定运动之后,就有可能穿透文本,看到历史运动留在叙述缝隙中的痕迹。进而论证观点。 (《叙述在否定中展开》赵毅衡中国比较文学2008年第1期) 2、王小波小说集《黄金时代》中的叙事时间经过了作者的重新安排。 (熊锦华《叙事时间与艺术乐趣》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年第24卷第6期) 3、认为“王二的智性叙述不仅表现在故事里,更直接表现在叙述语气中”,“王小波智性叙 述的才能在对性的描写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 (程文超《.时间秩序回到叙事之后—谈“现实主义冲击波”》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4、认为“王二的智性叙述不仅表现在故事里,更直接表现在叙述语气中”,“王小波智性叙 述的才能在对性的描写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认为王小波采用了“自由叙事。” (艾晓明.《重说<黄金时代>》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5、认为小说采用诙谐欢快的叙事笔调,以戏谑、反讽的语言和大量沟性狂欢描写,对特定 时代的荒唐人、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巩红玉、巍钮霏《浅论王小波<黄金时代>的狂欢化》云南电大学报2012午3月第14卷第1期) 6、《黄金时代》以一种审美性的眼光来结构历史,以诗意的语言来描绘“文革”记忆,使历史记忆多了一份诗意与美感,少了一份壮烈与凄惨。作者对于“文革”记忆有着复杂的态度,于批判中杂揉着理想主义因子。《黄金时代》典型地实践了“陌生化”手法,以儿童视角来结构历史,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与趣味性。 (翟传鹏《论王小波<黄金时代>的历史叙事》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第13卷第3期2013年6月) 7作者注重叙事形态的更新,坚持黑色幽默风格的延续,巧妙地运用与黑色幽默相关的荒谬逻辑和怪诞语言、这使作者与现实之间的缓冲地带得以拓展直至自由驰骋、王小波就在这自由境地的“虚无’,狂欢中走向圣境。 (葛胜君《虚无的圣境—读王小波的<黄金时代>》通化师范学院学报第31卷第6期2010年6月) B、从文体的角度。 1、提供了用现代汉语写作的狂欢体小说。 (《狂欢。诅咒。再生。——关于<黄金时代>的文体》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7) 2、认为《黄金时代》倡扬自由、本真,采用了类似“多重复调”的叙述方式和一部曲式的整体结构。王小波的小说不受形式的束缚,各种技术手段的存在如同音乐中的和声、曲式等一样,都没有成为约束创作的枷锁。在寓庄于谐、幽默独特的文字背后,隐藏的是王小波自由真我的精神。 (武慧《一首纯真自由的歌—王小波<黄金时代>音乐性分析》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季

收音机的百年辉煌发展史

收音机的百年辉煌发展史 收音机是凝聚着太多的东西,她是一部辉煌的科技史,是一部繁复的社会史,也是一部精美的艺术史...... 收音机的出现 在1844年,电报机被发明出来,可以在远地互相通讯,但是 还是必须依赖导线来连接。而收音机讯号的收、发,却是「无线电 通讯」;整个无线电通讯发明的历史,是多位科学家先后研究发明 的结果。 1888年德国科学家赫兹(Heinrich Hertz),发现了无线电波 的存在。1895年俄罗斯物理学家波波夫(Alexander Stepanovitc h Popov),宣称在相距600码的两地,成功地收发无线电讯号。 同年稍后,一个富裕的意大利地主的儿子年仅21岁的马可尼( Guglielmo Marco ni)在他父亲的庄园土地内,以无线电波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发射。 1897年波波夫以他制做的无线通讯设备,在海军巡洋舰上与陆地上的站台进行通讯成功。 1901年马可尼发射无线电波横越大西洋。 1906年加拿大发明家费森登(Reginald Fessenden)首度发射出声音,无线电广播就此开始。 同年,美国人德.福雷斯特(Lee de Forest)发明真空电子管,是真空管收音机的始祖。

之后,又有改良的半导体收音机(原子粒收音机)、电晶体收音机出现。 收音机发展史上的几件大事 1923年1月23日,美国人在上海创办中国无线电公司,播送广播节目,同时出售收音机,以美国出品最多,其种类一是矿石收音机,二是电子管收音机。 1953年,中国研制出第一台全国产化收音机(“红星牌”电子管收音机),并投放市场。 1956年,研制出中国第一只锗合金晶体管。 1958年,我国第一部国产半导体收音机研制成功。 1965年,半导体收音机的产量超过了电子管收音机的产量。 1980年左右是收音机市场发展的高峰时期。 1982年,出现了集成电路收音机和硅锗管混合线路和音频输出OTL电路的收音机。 1985年至1989年,随着电视机和录音机的发展,晶体管收音机销量逐年下降,电子管收音机也趋于淘汰。收音机款式从大台式转向袖珍式。 直到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收音机的更新换代也很快。 发展中的第一个阶段 时间:出现到20世纪初 19世纪四十年代,是电气的广泛应用的时代。 主要的成果有:第一,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 如电力,煤炭等。第二,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 长期困扰人类的动力不足的问题。第三,第三, 通讯工具的发明。收音机的出现也是关乎于这 个时代。刚开始出现的收音机在形态上都是比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同步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同步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梦痕(丰子恺) 我的左额上有一条同眉毛一般长短的疤。这是我儿时游戏中在门槛上跌破了头颅而结成的。相面先生说这是破相,这是缺陷。但我自己美其名曰“梦痕”。因为这是我的梦一般的儿童时代所遗留下来的唯一的痕迹。由这痕迹可以探寻我的儿童时代的美丽的梦。 我四五岁时,有一天,我家为了“打送”(吾乡风俗,亲戚家的孩子第一次上门来作客,辞去时,主人家必做几盘包子送他,名曰“打送”)某家的小客人,母亲、姑母、婶母和诸姊们都在做米粉包子。厅屋的中间放一只大匾,匾的中央放一只大盘,盘内盛着一大堆粘土一般的米粉,和一大碗做馅用的甜甜的豆沙。母亲们大家围坐在大匾的四周。各人卷起衣袖,向盘内摘取一块米粉来,捏做一只碗的形状;夹取一筷豆沙来藏在这碗内;然后把碗口收拢来,做成一个圆子。再用手法把圆子捏成三角形,扭出三条绞丝花纹的脊梁来;最后在脊梁凑合的中心点上打一个红色的“寿”字印子,包子便做成。一圈一圈地陈列在大匾内,样子很是好看。大家一边做,一边兴高采烈地说笑。有时说谁的做得太小,谁的做得太大;有时盛称姑母的做得太玲珑,有时笑指母亲的做得象个饼。笑语之声,充满一堂。这是年中难得的全家欢笑的日子。 而在我,做孩子们的,在这种日子更有无上的欢乐;在准备做包子时,我得先吃一碗甜甜的豆沙。做的时候,我只要噪闹一下子,母亲们会另做一只小包子来给我当场就吃。新鲜的米粉和新鲜的豆沙,热热地做出来就吃,味道是好不过的。我往往吃一只不够,再噪闹一下子就得吃第二只。倘然吃第二只还不够,我可嚷着要替她们打寿字印子。这印子是不容易打的:蘸的水太多了,打出来一塌糊涂,看不出寿字;蘸的水太少了,打出来又不清楚;况且位置要摆得正,歪了就难看;打坏了又不能揩抹涂改。所以我嚷着要打印子,是母亲们所最怕的事。她们便会和我商量,把做圆子收口时摘下来的一小粒米粉给我,叫我“自己做来自己吃。”这正是我所盼望的主目的! 开了这个例之后,各人做圆子收口时摘下来的米粉,就都得照例归我所有。再不够时还得要求向大盘中扭一把米粉来,自由捏造各种粘土手工:捏一个人,团拢了,改捏一个狗;再团拢了,再改捏一只水烟管……捏到手上的龌龊都混入其中,而雪白的米粉变成了灰色的时候,我再向她们要一朵豆沙来,裹成各种三不象的东西,吃下肚子里去。这一天因为我噪得特别厉害些,姑母做了两只小巧玲珑的包子给我吃,母亲又外加摘一团米粉给我玩。为求自由,我不在那场上吃弄,拿了到店堂里,和五哥哥一同玩弄。五哥哥者,后来我知道是我们店里的学徒,但在当时我只知道他是我儿时的最亲爱的伴侣。他的年纪比我长,智力比我高,胆量比我大,他常做出种种我所意想不到的玩意儿来,使得我惊奇。这一天我把包子和米粉拿出去同他共玩,他就寻出几个印泥菩萨的小形的红泥印子来,教我印米粉菩萨。 ………… 现在我对这些儿时的乐事久已缘远了。但在说起我额上的疤的来由时,还能热烈地回忆神情活跃的五哥哥和这种兴致蓬勃的玩意儿。谁言我左额上的疤痕是缺陷?这是我的儿时欢乐的佐证,我的黄金时代的遗迹。过去的事,一切都同梦幻一般地消灭,没有痕迹留存了。只有这个疤,好象是“脊杖二十,刺配军州”时打在脸上的金印,永久地明显地录着过去的事实,一说起就可使我历历地回忆前尘。仿佛我是在儿童世界的本贯地方犯了罪,被刺配到这成人社会的“远恶军州”来的。这无期的流刑虽然使我永无还乡之望,但凭这脸上的金印,还可回溯往昔,追寻故乡的美丽的梦啊。

中国古典音乐鉴赏

中国古典音乐欣赏 中国古典音乐--经典、永恒、温馨、浪漫。当古典音乐流泻而出的一刹那间,你可以体悟到空气中流动的是高山、是流水、是丝竹、是冬雪,是千古缠绵不绝的生命呼唤。那份说不清、道不尽的感觉,正是中国古典音乐特有之美。 你知道中国也有古典音乐吗?你知道中国音乐也能发烧吗?中国古典音乐 历经时代沧桑,依然在不知不觉中触动了我们的灵魂,在那亘古不变的太阳下,跨 越时间、空间,其悠扬的回音正如钻石一样――依然经典、永恒、温馨、浪漫。 这里有有古筝、笛子、二胡、琵琶、大鼓等民族乐器演奏的中国古典名曲。当音乐自你的音箱流泻而出的一刹那间,你可以清楚的看到,在空气中流动的、是山、是水、是叶落、是冬雪、是千古的生命里,那份说不出、道不尽的感动,那是你从未经历过的中国古典音乐之美。 中国音乐起于何时?这个问题颇难确定,据古籍所载,伏羲女娲时,已有“琴”,“瑟”、“箫”的发明。这时的“琴”即是现在所讲的“古琴”之前身。围绕古琴所作的 诗所发生的故事不计其数,有诗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有故事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可见琴声乃心声, 古琴在国乐中占有极高的地位。“筝”之渊源于“瑟”,与“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其在春秋国之际流行于秦,故史称“秦筝”。“筝”之音色华丽优美,明亮抒情,歌唱性强,善于表现行云流水的意境。今天我们将“琴”、“筝”并置,呈现在您的眼前,愿您能在悠悠琴声中,领略到华夏民族博大精神的文化渊源及厚重的艺术底蕴。 在这里,你可以领略到中国古典音乐和中国民乐乐器的特有魅力。体会到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悠久长远。在现代重金属流行音乐盛行的喧嚣声中,来听听具有 传统风味的丝竹乐器,相信您一定会喜欢上它的 古典音乐的真正精品则如秀外慧中的成熟女性,给人的不仅是单纯的外貌之美,更是一种综合了外在、内在美的更深层次的美感。欣赏古典音乐的人大都属于内向型,内心世界丰富敏感,情感细腻。原因很简单:古典音乐的美是那么微妙含蓄、意境深远,没有敏感的内心和非凡的感知力又怎能体会到它蕴含的宁静致远、冲淡平和的意境。 古典音乐用纯净、朴素洗去这世界的纷繁复杂,用严格秩序、完美和谐去淡

黄金时代王小波

黄金时代王小波 2018-08-281、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 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 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 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王小波《黄金时代》2、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忍受摧残一直到死想明了这一点一切都能泰然处之。 ——王小波《黄金时代》3、那一年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 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王小波《黄金时代》4、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 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捶不了我。 人活在世界上,快乐和痛苦本就分不清。 所以我只求它货真价实。 ——王小波《黄金时代》5、人活在世界上,快乐和痛苦本就分不清。

所以我只求它货真价实。 ——王小波《黄金时代》6、似水流年是一个人所有的一切,只有这个东西,才真正归你所有。 其余的一切,都是片刻的欢娱和不幸,转眼间就已跑到那似水流年里去了。 我所认识的人,都不珍视自己的似水流年。 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还有这么一件东西,所以一个个像丢了魂一样。 ——王小波《黄金时代》7、竟敢说自己清白无辜,这本身就是最大的罪孽。 照我的看法,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好吃懒做,好色贪淫,假如你克勤克俭,守身如玉,这就犯了矫饰之罪,比好吃懒做好色贪淫更可恶。 ——王小波《黄金时代》8、就如世上一切东西,你信它是真,它就真下去;你疑它是假,它就是假的。 我的话也半真不假。 但是我随时准备兑现我的话,哪怕天崩地裂也不退却。 就因为这种状态,别人都不相信我。 ——王小波《黄金时代》9、当我沿着一条路走下去的时候,心里总想着另一条路上的事。 这种时候,我心里很乱。

2020届高考语文备考阅读题之“青花瓷”主题专练

2020届高考语文备考阅读题之“青花瓷”主题专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文后小题。 青花瓷瓶 史雁飞 雪下得很大,也很急,街道上空空的,没有几个人。绵软柔滑的积雪,蓬蓬松松地挂在枝梢上,亮白而倦怠的枝条被压低了头。偶尔有一阵风,也极微小极细弱,还没有感觉到,就消逝了。在这样的天气,不会有什么顾客来当东西,当铺老板早早地关了店门,捅旺火炉,懒洋洋地趴在柜台上,一边翻看图片,一边哼着京戏。 突然,有人敲门,声音极轻。他抬头,支起耳朵细听,什么声音也没有。他怀疑自己听错了,于是,他又低下头继续翻看手里的图片。敲门声又起,这次声音很重,他很吃惊,自语道,这样的鬼天气,有谁会来当东西呢? 他迟疑着打开门。雪地里,瑟缩地站着一个男孩,十二三岁的样子,很瘦,穿得单薄,头戴一顶破旧的棉帽。厚厚的积雪没了他的双脚,他双手揣在怀里,脸冻得通红,衣服上满是雪。 “孩子,你要当东西吗?”他问。 “我,我……”小男孩支支吾吾半天,也没说出什么来。 “那你要做什么?”一朵朵大大的雪花翻飞着落在男孩的额头上,男孩打了个冷战。“哦,孩子,进店说吧。”男孩从雪里拔出双脚,走进店,站在门口,不敢再向前迈一步。他的两只手仍在怀里揣着。老板摘下男孩的棉帽,一边拍打棉帽上的积雪,一边说:“孩子,那你究竟来做什么呢?” “我……我妈病了。”男孩低着头,怯怯地说。 当铺老板根机敏,一下子就听出男孩的意思:“你是来跟我借钱?” “噢,不,不,我不是。”男孩显得局促不安,“我妈病了,老咳嗽,夜里咳嗽更厉害,医生说,是肺痨。家里没钱,我想……我想把这个当给你们。”男孩一边说,一边从怀里掏出一个精致的红盒子递给老板。男孩鞋子上的积雪,在暖烘烘的屋子里很快化成了雪水,在男孩脚下,一圈一圈,慢慢湮散。 老板接过红盒子,慢慢打开。“啊!青花瓷瓶?你是从哪儿并来的?”老板眼睛盯向男孩。

关于接收张三同志为中共预备党员的支部委员会审查报告

关于接收****同志为中共预备党员的支部委员会审查报告 *****委员会: 根据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流程,*****党支部委员会对接收**为预备党员一事征集党员、群众意见,进行支委会审查,并召开支委会讨论。 ***,男,汉族,硕士研究生学历,***人,**年*月*日出生,**年**月参加工作,现任****公司***职务。该同志于***年***月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年***月**日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 支委会审查结果具体如下: 一、意见征集 支委会就接收**同志为预备党员一事征集了*名党员、*名群众的意见。一致同意接收***同志为预备党员。具体如下: 党员意见 ***:***同志工作上认真负责,能够积极主动想办法解决实际问题,统筹管理****的工作,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同意转为预备党员。 **:该同志工作认真、卓有成效,态度认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积极参与组织活动,推行多项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同意转为预备党员。 **:**同志具有一定的思想觉悟,入党动机端正,能够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工作认真负责,思路清晰,条理性强,业绩突出。同意转为预备党员。

***:**同志政治态度端正,原则性强,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工作能力强,评议进人,善于与人沟通。建议更进一步深入广大员工,了解员工思想和工作状态,有利于公司人员稳定和人才培养。同意转为预备党员。 **:该同志思想觉悟较高,日常生活、工作过程中,能够以合格房源要求规范自身行为,在公司中,能够积极发挥带头作用,影响公司各级人员,传播正能量。同意转为预备党员。 群众意见 **:**同志思路清晰,职责到人,部署到位,驾驭全局能力强;个人素质高,理性思考和工作能力相匹配,为大家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为人随和,团结同事,关心同志,能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在***的带领下,大家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充分发挥了合力,体现了较强的战斗力;需要领导处理的事情较多,全年都在加班。同意转为预备党员。 ***:**同志能够以身作则,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业务知识,用先进的理论知识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并用理论指导实践,在职工群众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同意转为预备党员。 ***:**同志作为一名优秀的管理人员,思想路线端正,严谨干练,对于部门管理工作思路清晰,对部门人员勤于指导,勇于带头,管理成效显著。同意转为预备党员。 二、支委会审查 支委会审查结果如下:

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历程

. 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历程 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舆论工具,是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传播工具,也是党和人民政府联系群众的主要渠道之一。广播电视事业几十年来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历程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 一、创始阶段:(1940年—上个世纪70年代末) 广播是人类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日益增长的对信息的需求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最早利用无线电波传送和接收声音的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加拿大出生的费森登和被称为“无线电之父”的美国杰出发明家德福雷斯特,1906年圣诞节前夕费森登主持播出了世界上第一次语言广播。1920年,威斯汀纽豪斯公司在匹兹堡建立的KDKA电台正式广播。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在试播。当时它是新华社的口语广播组织,故称新华广播电台。1943年被迫停止播音,到1945年,经多方努力才恢复播音,1947年改名“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于1948年迁到平山县继续播音。1949年,北平解放后,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在3月25日随党中央迁到北平改名北平新华广播电台。1949年9月27日,改名为新华广播电台,12月5日改称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958年5月1日,我国大陆上建立的第一座电视台——电视台,试验播出黑白电视节目,9月2日正式开播,10月1日电视台建成,1978年,电视台改名中央电视台。 从1940年新华广播电台诞生,1958年第一座电视台诞生,建国后我国有计划地在中央及各省创建了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挫折。这一阶段广播电视事业主要体现党和政府宣传喉舌的特点。 二、发展阶段:(上个世纪80年代) 虽然50年代中国电视事业便已起步,但很长的时间里,它距离大多数中国人还是很遥远。直到1980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审判林彪、“四人帮”集团的实况,中国百姓在感受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政治春风的同时,才不知不觉迈入了名副其实的“电视时代”。 改革开放提供的有利契机,使得80年代成为电视业发展和繁荣的黄金时代。1983年3月召开的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了实行中央、省、地市、县“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并于同年10月得到党中央的批准。这一方针极推动了中国广播电. .

(完整版)2017全国2卷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但是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中国古典音乐赏析

中国古典音乐——《高山流水》音乐赏析摘要: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中国古典音乐历经时代沧桑,依然在不知不觉中触动了我们的灵魂,在那亘古不变的太阳下,跨越时间、空间,其悠扬的回音正如钻石一样——依然经典、永恒、浪漫、温馨。《高山流水》是中国十大古典音乐之一,除此之外还包括《梅花三弄》、《夕阳箫鼓》、阳春白雪》、《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广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单单《汉宫秋月》、《听了这些名字就已经沉浸其中,再加上由传统乐器古筝、古琴、琵琶的演奏,声音优雅,尽现中国韵味之美。 关键词:中国古典音乐《高山流水》传统乐器古筝古琴 1.典故 《高山流水》这首乐曲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传说春秋的琴师俞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后人有诗赞叹道:“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俞伯牙和钟子期都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人,但俞伯牙是晋国的大夫,钟子期却是楚国的樵夫,两人虽然国别不同,地位悬殊,却都精通音律,酷爱琴艺,堪称古代的两位音乐家。两人萍水相逢,即由于“知音”而结交为“契友”。 2.版本派别 作为古筝曲,《高山流水》为代表曲目。但高山流水最普遍的是三个版本,一个是山东筝派,一个是浙江筝派,还有一个就是河南筝派。之所以是三个版本,是因为曲调完全不同,而不是演奏技法的不同。 2.1山东筝派 "齐鲁大板"的山东筝派演奏时,大指使用频繁,刚健有力。即令是"花指",也是以大指连"托"演奏的下花指为多;而左手的吟揉按滑则刚柔并蓄,铿锵,深沉,其演奏风格纯朴古雅。 2.2河南筝派 在河南筝中,把这一技巧称为"游摇"。其中尤以左手的滑按(左手按至音位,弹弦时略退少许,迎音迅速滑上,敏越无迹)、小颤(颤音细密紧促)、滑颤(边沿边颤)、大颤(颤幅阔大,动宕有情)等招法最有特色。在演奏风格上,不管是慢板或是快板,亦无论曲情的欢快与哀伤,均不着意追求清丽淡雅、纤巧秀美的风格,而以浑厚淳朴见长,以深沉内在慷慨激昂为其特色。在傅玄《筝赋·序》中对河南筝曲评价是"曲高和寡,妙技难工"。 2.3浙江筝 浙江筝派的曲调优美。在最开始,右手跨三个八度同时表现山的庄严和水的清亮。曲中部右手如水般流畅,左手在低音位置的配合如山耸立其间。后半部用花指不断划奏出流水冲击高山的湍急。最后用泛音结尾,如水滴石般的柔和清脆。 3.《高山流水》谱本 此曲有琴曲和筝曲两种,两者同名异曲,风格完全不同。 3.1琴曲 古代琴曲,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故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乐谱最早见于明朝《神奇秘谱》,此谱之《高山》《流水》解题有:“《高山》《流

论王小波《黄金时代》中的女性形象

论王小波《黄金时代》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黄金时代》是王小波的“宠儿”,是他成熟期的代表作。其故事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正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灾难年代。知识分子倍受歧视,往往丧失自我意志和个人尊严。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陈清扬处于这种恐怖和荒谬的环境,遭遇不公正待遇,却用一种特立独行的方式反抗着。尽管自己非常孤独,但她勇于追求真实的自我,表达真实的情感,重视自我价值,最终向我们展示了女性的魅力。 关键词:王小波;黄金时代;抗争;女性意识;孤独 王小波是唯一一位两次荣获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第十三届和第十六届)的中国大陆作家。《黄金时代》是他的《时代三部曲》之一。王小波曾经说:“这篇三万多字的小说里,当然还有不完美的地方,但是我看到了以后,丝毫也没有改动的冲动。这说明小说有这样一种写法,虽然困难,但还不是不可能。这种写法就叫做追求对作者自己来说的完美。”[1]所以《黄金时代》对他来说是完美的。 戴锦华评价说:王小波无疑是当代中国文学乃至20世纪中国文学中一位极为独特且主要的作家。[2]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个个鲜明而独特,《黄金时代》中的陈清扬就是其中之一。小说成功塑造了一个生活在五六十年代那种黑白颠倒时期却独立、坚韧不屈、敢于追求自由的生动完美女性形象——陈清扬。在那种充满屈辱与束缚的年代,她用另一种方式诠释了她存在的意义。 一、不屈的抗争精神 (一)与社会舆论抗争 陈清扬的独特首先表现在她具有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 陈清扬虽然是一个知识女性,但它同样具有传统女性的优秀品质,她善良、纯朴、诚实守信。当她听到这里所有人都说她是破鞋的时候,她魂不守舍,几乎连自己的是谁都不知道了。她不明白人们为什么叫她破鞋,虽然她丈夫住监狱一年了,但她从来没有

2017年新课标全国II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 刀。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

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历程讲课稿

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历 程

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历程 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舆论工具,是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传播工具,也是党和人民政府联系群众的主要渠道之一。广播电视事业几十年来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历程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 一、创始阶段:(1940年—上个世纪70年代末) 广播是人类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日益增长的对信息的需求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最早利用无线电波传送和接收声音的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加拿大出生的费森登和被称为“无线电之父”的美国杰出发明家德福雷斯特,1906年圣诞节前夕费森登主持播出了世界上第一次语言广播。1920年,威斯汀纽豪斯公司在匹兹堡建立的KDKA电台正式广播。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在延安试播。当时它是新华社的口语广播组织,故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43年被迫停止播音,到1945年,经多方努力才恢复播音,1947年改名“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于1948年迁到河北平山县继续播音。1949年,北平解放后,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在3月25日随党中央迁到北平改名北平新华广播电台。1949年9月27日,改名为北京新华广播电台,12月5日改称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958年5月1日,我国大陆上建立的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试验播出黑白电视节目,9月2日正式开播,10月1日上海电视台建成,1978年,北京电视台改名中央电视台。

从1940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诞生,1958年第一座电视台诞生,建国后我国有计划地在中央及各省创建了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挫折。这一阶段广播电视事业主要体现党和政府宣传喉舌的特点。 二、发展阶段:(上个世纪80年代) 虽然50年代中国电视事业便已起步,但很长的时间里,它距离大多数中国人还是很遥远。直到1980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审判林彪、“四人帮”集团的实况,中国百姓在感受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政治春风的同时,才不知不觉迈入了名副其实的“电视时代”。 改革开放提供的有利契机,使得80年代成为电视业发展和繁荣的黄金时代。1983年3月召开的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了实行中央、省、地市、县“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并于同年10月得到党中央的批准。这一方针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全面发展。 到1990年底,中国有电视台509座,比1980年增长了13.4倍,电视覆盖率达到了79.4%。各地建起的卫星地面收转站,使边远地区的人民群众都可以收看到电视节目。1982年,中国中央电视台首次转播的世界杯足球赛,成为了中国球迷的盛大节日。1984年,在传统的旧历年除夕夜,中央电视台首次举办了《春节联欢晚会》,这一形式甚至一直延续至今。 “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在改革开放这一历史时期,给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带来了全面发展的政策指引和机遇,对于中国这个幅员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度来说,的确是普及广播电视的一种好办法,迅速提高了广播电视的覆盖率,将党中央的声音传遍全中国。 三、市场竞争阶段:(上个世纪90年代)

王小波黄金时代读后感

[标签:标题] 篇一:读王小波《黄金时代》有感 读书报告 对真正的生活的最本真探求 ——读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有感 写《黄金时代》用了我很多时间和才华,写得很精致,倾注了我对小说的许多想法。“性”是一个人隐藏最多的东西,是透视灵魂的真正窗口,这点《黄金时代》写得有些境界。——王小波 寒假,经过书单以及朋友的推荐,再加上作者自己对《黄金时代》的高度评价,我决定拿起这本书仔细品读。这本书的后记中写了这样一段话:我相信读者阅读之后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主题就是我们的生活;同时也会认为,还没有人这样写过我们的生活。本世纪初,有一位印象派画家画了一批伦敦的风景画,在伦敦展出,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他画的天空完全是红的。观众当然以为是画家存心要标新立异,然而当他们步出画廊,抬头看天时,发现因为污染的缘故,伦敦的天空的确是砖红色的。天空应当是蓝色的,但实际上是红色的;正如我们的生活不应该是我写的这样,但实际上,它正是我写的这个样子。正如作者自己所说,这本书写的是真正的生活,是对真正的生活的最本真探求!让人看了以后感动之余感慨万千! 这本书分成四个部分,分别是: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和我的阴阳两界。全书以王二回忆自述的方式展开,其中,黄金时代写的是王二在云南插队时期与地方医生陈清扬之间的爱情与友 情模糊不清的故事;三十而立写的是王二在而立之年与二妞子、小转铃之间的故事;似水流年则写了王二与李先生、线条以及刘老先生之间的故事;我的阴阳两界写了王二与妇科医生小孙之间朦朦胧胧的爱情故事。作者塑造了王二这个角色,以他的视角切入,以他的年龄增长为写作线索,向我们全面而真实地展现了我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的生活状态。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精神意义超越了它的现实意义。因为书中所写的生活已经不再是当下的生活了,而是与当下的生活有着千差万别的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生活。然而,作者揭露最真实的生活的那种精神与态度却值得我们崇敬、尊重以及反思。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本书得以面世,多亏了不屈不挠的意志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必须说明,这些优秀的品质并非作者所有。鉴于出版这本书比写出这本书要困难得多,所以假如本书有些可取之处,应当归功于所有帮助出版和发行它的朋友们。” 看了上面这一段话,心中不免犯嘀咕:为什么一本写真实生活的好书会经过层层阻挠才得以出版?在这里插个题外话,那就是“王小波现象”。“王小波现象”说的是在王小波生前作品在市面上几乎找不到,主流文学作品中更是找不到他的身影。然而在他1997年去世以后,他的作品大量问世,所有文章均被出版并受到人们热烈追捧,引发一阵王小波热。还是上面那个疑问:为什么呢? 要了解原因,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黄金时代》这本书。让我们来看看其中的一些片段:一、我喝问一声:“鸡巴,鱼呢?”那 个年纪大点的说:“都怪鸡巴勒农!他老坐在坝上,把坝坐鸡巴倒了!”勒农直着嗓子吼:“王二,坝打得不鸡巴牢!”我说:“放屁!老子砍草皮打的坝,哪个鸡巴敢说不牢?”——摘自北京文艺出版社《黄金时代》P8二、她之所以不肯上山来,让我空等了好几天,是因为对此事感到厌倦。她总要等有了好心情才肯性交,不是只要性交就有好心情。——摘自北京文艺出版社《黄金时代》P25三、队长说,今晚上娱乐一下,斗斗破鞋。但是他们怎么娱乐的,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丰富与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丰富与发展 [摘要]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完善。以党的三代领导核心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基础,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扩展理论视野,不断做出理论概括,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而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关键词] 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与发展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把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相结合,提出一系列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观点,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这对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开展德育工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最早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主要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也包含了人的社会关系发展的内涵。马克思早在1844 年讲到:“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把自己全面的本质据为己有”[1],从而成为“具有人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的人。”在1845 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1846 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职责等等,这也正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在1847 年的《共产主义原理》中,恩格斯强调,全面发展的人是一种全新的人,这种全新的人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是“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 在1848 年,马克思、恩格斯从个人自由发展与社会自由发展的相互关系出发,提出了一个构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另外,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提到:“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人类发展的第三阶段。”他强调:“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3]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含义及实质,主要是个人能力特别是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在个人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中,马克思着重关注的还是个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发展。他们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的阐述,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活动的全面发展;2.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3.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4.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5.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 二、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全面发展思想可以概括为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讲,也就是人的德、智、体、美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 毛泽东在1957 年 2 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关于教育方针的论述。毛泽东在谈到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问题时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