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公共政策工具国内外研究进展-精品

最新 公共政策工具国内外研究进展-精品
最新 公共政策工具国内外研究进展-精品

公共政策工具国内外研究进展

摘要:追溯各国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过程, 近年来学者们对公共政策工具的研究逐渐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很多时候, 造成公共政策运行无效或失败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公共政策工具的选择不当。因此, 对公共政策工具的研究对顺利实现政策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对此做一论述性概括总结。

关键词:公共政策工具; 公共政策;

伴随政府治理理论与实践的兴起, 学术界对公共政策工具的研究日益增加。尽管在公共政策的研究初期, 国内外学者也涉及了部分对政策工具的研究, 但实际上直到20世纪80年代, 作为政策科学发源地的美国才开始对公共政策工具进行独立性研究。而目前我国学术界的研究则“仍处于起步阶段”。这种情况下, 借助工具化视角以完善公共政策领域的相关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概念界定

(一) 国外对公共政策工具的概念界定

尼达姆 (1982) 最早对公共政策工具概念进行了界定, 他认为公共政策工具是相对于公共主体的可用的具有合法性的治理。胡德 (1983) 认为政策工具是一种“客体”, 它指的是形成法律和法规的一整套命令和规定。林格林(1998) 认为政策工具可以被当作一种“活动”,致力于影响和支配社会进步的具有共同特性的政策活动的集合。詹姆斯 (2004) 将公共政策工具定义为一种政策执行的技术, 政策工具通过命令和控制的途径及经济动力 (市场化) 途径达到目标的手段。目前, 应用最广泛的概念是欧文·E·休斯 (2015) 在《导论》中提出的, 他将公共政策工具定义为政府的行为方式, 以及通过某种途径用以调节政府行为的机制。

(二) 国内对公共政策工具的概念界定

张福成 (2001) 将其定义为政府将其实质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路径和机制。陈振明 (2003) 提出公共政策工具是人们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或者达成一定的政策目标而采用的具体手段和方式。在其另一部着作《政府工具导论》(2009) 中, 陈振明将公共政策工具的概念进行了延伸, 他认为除了从狭义字面意义理解, 公共政策本身就是一种政策工具, 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在有效执行政策方案、确保实现政策目标的整个动态过程中所采用的措施和方法的总和也是一种政策工具。顾建光 (2007) 从广义角度对政策工具进行定义, 他认为政策工具是被决策者以及实践者所采用, 或者在潜在意义上可能采用来实现一个或更多政策目标的手段。

综上, 笔者认为公共政策工具的定义应具备以下特点: (1) 其运用目的是促成公共政策目标的达成; (2) 其实施主体多元, 既可以是政府部门, 也可以是其他公共组织; (3) 其实施手段范围广泛且在选择上具有较强灵活性。因此,

笔者认为公共政策工具应定义为政府或其他公共组织为达成政策目标, 解决相应的社会问题而采取的治理手段或方式, 是公共政策目标与结果之间的桥梁。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一) 国外文献综述

早在18世纪, 国外工具主义研究视野就已产生。以往对工具性的研究倾向于、认识论层面, 当代国外对公共政策领域的工具性研究则主要来源于公共管理和社会实践层面的需要。

1. 国外公共政策工具的发展历程

在国外, 公共政策工具的发展与公共行政的变革与发展相辅相成, 互为相关, 两者之间具有很强的互动性, 并与当时的、经济、、社会等因素息息相关。借鉴公共行政的变革与发展历程, 公共政策工具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 (1) 自由放任时期。该时期是指20世纪30年代之前, 西方各国普遍奉行亚当·斯密的自由放任政策, 主张“自由竞争、自动调节、自由放任”。这一时期, 政府对市场运行的干预极少, 在公共政策方面所涉及的也仅是统治职能, 公共部门扮演“守夜人”角色, 其他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这一阶段, 政府较多采用自愿性的公共政策工具, 强制性较弱。 (2) 行政国家时期。1929年到1933年经济危机时期, 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工具失灵, 凯恩斯

的国家干预主义盛行。这一时期各国政府普遍采用和货币政策等一系列强制性政策工具对市场经济加以干预, 使得市场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该时期各国政府彰显了巨大权威, 主要采用强制性的公共政策工具。 (3) 新古典主义时期。20世纪70年代,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了以“低经济增长、高通货膨

胀、高财政赤字、高失业率”为主要特征的“滞涨”现象。另外, 政府治理中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增加, 民众对其信任感也日益下降。这种情况下, 新古典主义主张的“限制政府过度干预,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逐渐发挥作用。这一时期为了改善日益僵化的官僚政府体制, 提高政府部门的运转效率, 各国政府开始把企业管理模式中的外包、顾客至上、标高管理等方式引入公共部门管理中, 从而为不断变化的公共服务注入新鲜“血液”。该时期主要采用混合型的公共政策工具。

2. 国外对公共政策工具的类型划分

最早对政策工具进行分类的是荷兰家科臣, 他罗列出64种政策工具, 虽数量庞大但却并未对其进行严格的系统划分。美国政治学家林德布诺姆等人对政策工具的划分又过于宽泛, 仅分为规制性工具和非规制性工具两类。萨尔蒙对此分类进行了扩展, 增加了开支性工具和非开支性工具两种类型。胡德的分类又进一步, 他将系统化思维融入分类框架中, 认为所有政策工具的运用都离不开四种“政府资源”, 即政府所拥有的信息、权威、财力和可利用的正式组织。加拿大学者迈克尔·霍莱特和拉姆什将公共政策工具分为自愿性工具、混合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三类。欧文·E·休斯将公共政策工具分为四类, 这也是目前运用最广泛的分类: (1) 供应, 即政府在财政预算范围内提供的产品和服

务; (2) 补贴, 即供应的一种补充手段, 政府通过此经济方式资助私人领域的个人生产政府所需的产品及服务; (3) 生产, 即仅指政府生产的在市场上出售的产品及服务; (4) 管制, 即政府运用国家强制力批准或禁止私人经济领域的某种活动。

(二) 国内文献综述

我国学者对公共政策工具的研究是在本世纪初, 由于研究的起步较晚, 目前处于新兴之态, 基础较为薄弱, 取得的成果也极为有限, 需要我们不断的加以丰富和完善。

1. 国内公共政策工具的发展历程

在国内, 学者们对公共政策工具的研究起步较晚, 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 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特点:其一, 适用范围有限;其二, 缺乏对本国情况的系统性研究。在查阅大量文献后, 笔者发现国内不少学者都是以转述国外研究成果的形式介绍公共政策工具中的一个方面, 鲜有结合中国国情, 对中国的公共政策工具进行独立、系统和全面的深入研究。其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2005年之前属于研究萌芽阶段, 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较少, 主要以论文形

式或涵盖在公共政策相关教材内容之中;2005年之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这一

时期, 我国学者开始对公共政策工具进行独立性研究, 并且产生了大量研究成果。其中, 最具代表性的专着包括顾建光教授翻译的《公共政策工具:对公共管理工具的评价》一书及陈振明教授撰写的《政府工具导论》一书。

2. 国内对公共政策工具的类型划分

国内学者对公共政策工具最具权威性的分类主要有三种。张成福的分类范围广泛, 他根据政府参与市场管理的程度不同将政策工具分为政府部门直接提供财货与服务、政府部门委托其他部门提供、签约外包、补助或补贴、抵用券、经营特许权、政府贩售特定服务、自我协助、志愿服务和市场运作。

陈振明的分类较为简洁, 他将政策工具分为三大类: (1) 市场化工具, 即政府利用市场这一资源有效配置手段达到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目的的具体方式;

(2) 技术, 即公共部门从企业管理理念中汲取有效经验以达成政府的政策目标;

(3) 社会化手段, 即政府更多的利用社会资源在一种互动的基础上实现政策目标。

陶学荣将公共政策工具分为五类:经济性工具、行政性工具、管理性工具、政治性工具和社会性工具。

三、文献述评

综上所述, 现有研究成果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 在现有的对公共政策工具进行研究的文献中仍存在诸多不足需要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 公共政策工具分类中存在问题

在对公共政策工具进行分类时, 尽管诸多国内外学者都作出了尝试, 有关这方面的成果也不少, 但是现有的公共政策工具分类仍在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有的分类过于宽泛, 不易操作。有的分类则过于具体, 不具有适用性。其借助于某一具体的公共事件总结归纳出一套公共政策工具, 适用性极为有限。有的分类存在重叠交叉部分, 不够严谨, 没有相互区别。有的分类受企业相关工具分类的影响, 忽视“公共性”。分类存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对工具的观念一成不变。在现代社会, 随着公共问题的日趋复杂, 如果将政策工具视为静态, 忽略政策工具的微小变化, 则不利于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总之, 对公共政策工具的分类研究依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二) 公共政策工具的创新存在困难

当今, 社会环境日趋复杂, 面对一些层出不穷的新问题, 原有的公共政策工具已经难以适应, 这就需要我们以发展变化的视角对公共政策工具进行创新, 以适应新需求, 解决新问题。当前社会背景下, 随着服务型政府的兴起, 公共政策工具的创新需要与构建服务型政府的目标保持一致。另一方面, 在全球治理兴起的背景下, 仅仅依靠一个国家或地区很难解决公共问题, 因此对于公共政策工具的研究应融入全球化的新视角, 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

综上, 尽管在公共政策工具研究领域依然有大量的问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但学者们从理论和实践上促进了政策工具系统化知识的形成, 并且推动了公共政策的学科建设, 这对于推进国家行政体制改革, 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00318《公共政策学》宁骚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公共政策学》(蓝色斜体字为历年考过) 00318《公共政策学》宁骚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公共政策学的内涵: (1).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也 就是公共决策。 (2).这门学科具有准科学的特征。 (3).由于这门学科所涉及的对象范围是与人类生活有关的全部领域,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涉及并需要各个学科的知识,所以在学科内容上这门学科具有跨学科或多学科交叉、 渗透、综合的特征。 (4).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创造与权力运作相结合,是 这门学科的又一显著特征。 古代没有发展成“公共政策学”的原因P91: (1).人们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大多是对政策结果所作的观察和分析,而不 是对政策过程所作的观察和分析,只有当研究者能够对政策过程进行直接地或比较 直接地观察和分析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产生公共政策学。 (2).古代有关政府政策的情况、思想和观点,通常是个人直观体验的产物,而且对政策 解释往往是从权威、伦理、哲学的原则出发的。 公共政策学中国化取得的丰硕成果:P110-111 (1).强调在引进、消化和吸收当代国外的公共政策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坚持以马克思 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的国情,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的公共决策实践,取其所需,为 我所用。 (2).吸收国外公共政策学的概念、理论、模型、分析路径和研究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的 指导下,对当代中国的公共政策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成果通常是研究报告,但 也有进行学理性探讨的学术论文、学术专著和教科书。 (3).通过考察和总结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决策实践,试图在马克思主义决策和政策理论的 指导下,对公共政策学的概念、理论、模型和分析路径进行重构和创新。 学习公共政策学的目的:P113-P114 其必要性或者基本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1).是为了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 活动,这种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应当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是,这一根本的价值 取向只有通过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才有可能变成现实。一项好的政策的制定并取得令 人满意的政策结果,单凭良好的主观愿望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需要进行科学的政策分 析,并通过分析得以洞察有哪些因素影响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方向,是怎样影响的,影 响的深度与广度如何,在政策系统内部做出什么样的改进就可以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获得更好的结果;等等。 (2).是为了教育群众理解公共政策,运用政策争取和保护自身的和公共的利益,以适当的 方式向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组织提出政策建议。学习和研究公共政策学是对群众

(完整版)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 (1)政治学的研究途径 系统途径、过程途径、团体途径、精英途径、制度途径 (2)经济学研究途径 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 2、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 4、公共政策的规范性和指导性的具体表现 (1)规范了具体的客体、指向目标、制定程序,对人或包括政党在内的组织都具有约束力。(2)政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及人们的行为予以指导 (3)分为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导,总指导或具体指导,指令性指导或一般性指导。 (4)与法律不同,公共政策的指导性只具有一般性约束力。 5、公共政策的时代性的具体表现 (1)在与公共政策同时期的历史条件下,政策自身为适应时代所显示的特征。 (2)公共政策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政府职能转变不断丰富。 (3)政策理论和政策分析方法的多元化 (4)政策问题的复杂性问题体现了时代性。 第二章 1、公共政策的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的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问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公共政策的目标团体:从人的角度看,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是社会成员,这些受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称为目标团体。 政策所要调整或规范的是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 2、政策环境的定义: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3、社会问题的定义:社会正常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或现实状况与社会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偏差和差距导致了社会的紧张状态,涉及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4、社会经济状况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经济状况是一国或地区的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2)其次,经济实力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资本物质条件。 (3)最后,社会物质经济利益的分配调节,是一定历史时期政策体系,特别是大量经济社会政策得以确定的主要根据。 5、制度或体制条件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体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其次,一项政策的决策,往往是在多个方案中选择的,选择的结果与体制密切相关。(3)在次,体制的习惯势力的大小和所占优势的程度,影响着人们对各种社会利益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表达以及这些利益和问题得到正确解决的机会。 (4)最后,体制制约着政策的执行。

政策工具案例分析[完整版]

政策工具案例分析 2014.04 政策工具的研究: 政策工具成为20世纪90年代西方政策科学研究的一个焦点,并正在成长为一个新的学科分支或主题领域。它并不是一个全新的、突然出现的话题。社会科学的各学科特别是经济学、政治学以及行政学等领域早已关注这一问题。 经济学领域,经济政策工具历来构成经济政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工资、价格、利率等往往被当作政策工具看待。二战后,在西方社会科学领域中,政策工具成为各学科关注的问题。 政治学领域,达尔和林德布洛姆在《政治、经济和福利》(1953年)已论及政策工具的基本原理,在此之后,政治学中的政策工具研究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一是注重对工具的政治属性的研究,它以政治文化及意识形态的研究为基础;另一个发展方向是沿袭结构—功能传统,力求通过对工具的研究来确定公共政策功能。 公共行政学领域,行政工具及行政方法也早已构成一个重要的理论主题。 法学领域,法律法规也往往被当作一种社会控制的工具。 理论基础阐释: “今天我们政府失败的主要之处,不在目的而在手段。”——奥斯本、盖布勒《改革政府》 一、政策工具的内涵 政策工具是人们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或达成一定的政府目标而采用的具体方式和方式。注意理解一下五点: ★政策工具是具体的,是实现特定目标的途径,其作用是实现既有的政策目标。 ★政策工具仅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政策工具的范围相当广泛,对工具的选择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 ★政策工具的主体不仅仅是政府,而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 ★政策工具的运用会改变政策过程,因而具有某种制度安排的性质。 ★政策工具的实际运用会受到具体政策环境的影响,同一种政策工具在不同的政策环境中可能发挥完全不同的作用。 二、政策工具的类型 (一、)自愿性政策工具 自愿性政策工具的特征是它没有或很少有政府参与,其作用是在社会群体自愿提供的基础上实现的。 (1)家庭和社区 ——优点: ※公共成本低而产出质量高(不花政府的钱); ※在许多服务领域(如残疾人的照顾),家庭和社区比其他工具更合适;(时旺可说说居家养老) ※这种工具容易受到广泛的政治支持。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一)数据情况 在中国知网中的“中国基础教育研究”栏目中输入主题“小学英语课堂学生展示形式研究”进行查询,结果如下:2004年的数据为1篇,2011~2019年的9年间,关于小学英语课堂展示形式的文章也只有90篇(见图1.1)。但对比2004年的1篇到2018年的27篇,论文数量呈上升趋势,该数据说明国内老师们开始对小学英语课堂展示形式进行探索。 (二)关键词分布 从图1.2可以看出,451篇文章的关键词前六个依次排序为:小学英语、小学英语教学、课堂提问、信息技术、教师话语、小学生。由此可以看出,文章作者的关注点大部分是在教师的课堂教学方面,但涉及学生的展示形式较少。由此可以说明,目前的研究尚停留在英语课堂教学法,并为有涉及学生课堂展示的研究。 (三)文章作者 文章作者所属机构大部分在江苏省(图1.3),由此可以看出,该生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研究暂时走在前面。其中来自教育期刊的有52篇,博硕士的有26篇(图1.4)。 (四)文章来源 文献来源排序为:校园英语,而这些期刊名称中几乎没有国内权威性的一级核心期刊(见图1.4),因此我们课题团队判断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核心期刊对小学英语课堂展示的研究不够重视;二是文章理论性欠缺,达不到应有的高度;三是由于学生的课堂展示还固守于传统教学,对学生不敢放手。 (四)主要研究内容 经过查阅大部分论文,发现国内对小学英语学生的课堂展示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老师在英语课堂的教学方法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一线的小学英语教师已经意识到研究英语课堂教学方法对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其代表性观点认为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方法有如下几种:故事教学、情境教学、游戏教学、词汇教学、任务教学。 2.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内容 小学英语课堂是贴近生活,因此教学内容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为满足学生的表演欲,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比如韵律诗、儿歌、游戏、会话表演等;教学的内容语言真实可见,学生可以在上课时通过边用、边学、边做,让他们在用中学、学中用,反复实践,学用结合能使他们对所学知识记忆更加深刻。 3.教学模式 于海浩在《让小学英语课堂“活”起来——遵循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一文中认为:小学英语课堂模式应强化学生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一是小组合作,带着期待进入英语课堂;二是小组合作,带着感情参与课堂;三是小组合作,带着创新延伸课堂,四是小组合作,带着欣赏分享课堂。其观点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具有一定启发性和实践意义,英语这一外语也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分享、互动应该成为英语课堂的教学模式之一,这样能让英语课堂“活”起来;但该观点从学生学习的多元层面而言,还是单薄了一些。 通过以上几个代表性的观点可以得出,目前我国小学英语课堂学生展示的研究有一下三个特点: (1)研究起步晚,时间短,主要开始集中研究也是近两年的事情,因此,研究还停留在表层。特别是目前我国小学英语课堂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开展仍然是素质教育的初级阶段,且主要集中在教育理念较先进的江浙地区。 (2)目前参与研究的绝大多数是一线小学英语老师,缺乏专家的理念和理论引领,科研能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北京市绿化隔离带可持续经营技术及效益评价 二、项目所属领域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 1、由城市绿地到城市林业的发展 城市绿地是城市中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它是城市系统中能够执行“吐故纳新”负反馈调节机制的子系统。这个系统一方面能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城市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境;另一方面能增强城市景观的自然性、促进城市居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它是城市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绿地(greenspace)一词,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对它的定义和范围有着不同的解释,西方城市规划概念中一般不提城市绿地,而是开敞空间(OpenSpace),我国建国以来一直延用原苏联的绿地概念,包括城市区域内的各类公园、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道路绿化、墓地、农地、林地、生产防护绿地、风景名胜区、植物覆盖较好的城市待用地等。 尽管各国关于开敞空间(或绿地)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强调了开敞空间(或绿地)在城市中的自然属性,即都是为了保持、恢复或建立自然景观的地域。绿地作为城市的一种景观,是城市中保持自然景观,或使自然景观得到恢复的地域,是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现,是城市中最能体现生态性的生态空间,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为人工设计的植物景观、自然植物景观或半自然植物景观。绿地在城市中的功能和作用主要包括:组织城市空间的功能、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游憩休闲功能、文化(历史)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城市防护和减灾功能。 城市绿地发展和研究进程包括:城市绿地思想启蒙阶段、城市绿地规划思想形成阶段、城市绿地理论和方法的发展阶段、城市绿地生态规划和建设阶段。

国内外研究现状68639

世界各国都在广泛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教学,例如日本1999年颁布的《小学、初中、高中学校活动纲要》规定中小学必须实施“综合实践学习时间”,要求设计和实施“基于地理课题的探究学习活动”和“体验性学习活动”;美国的中小学在地理教学中都实施了“应用学习”的方式;法国在中小学地理教学中实施了“动手做(hands-on)”教育理念;由此可见,在地理学科中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地理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 此外,为了适应地理改革的需要,各国都将地理实践活动纳入正常的地理教学计划中。如:在爱尔兰,新的地理计划增加了野外考察内容;法国和丹麦还建有专门的地理野营学校;意大利、瑞士、比利时的学校读有野外地理研究基地;在英国,规定高年级野外活动时间不少于一个月,此外,地理考试时也大量引用野外工作的资料和成果;日本在乡土地理教材中还向学生介绍附近地域的调查方法,包括怎么样阅读地图、怎样到市县政府和派出所搜集资料、怎样将统计数据绘成图表、怎样从事城市交通和农村土地利用的调查及其调查的步骤、如何确定访问和调查的对象、如何写调查报告等。[?? 国内研究进展 1、关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重要性、作用及意义的研究 2001年李通和李岩梅经研究指出,“在这种地理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内心世界即知(认知活动,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把握)、情(学生的学习动机、外在行为、状态的价值性情绪体验)、意(完成学习目标的目的和支配行为的活动)三方面都可以得到发展。而学生的实践活动在这些方面正可以发挥作用,因为实践活动不仅指向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向掌握知识的方法,指向思维和活动的模式及方法,指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等”。[?? 2003年刘广义在《地理实践活动的兴起及意义》一文中对中学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意义做了重要的阐述:①地理实践活动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地理”及对学习对终身发展都有用的地理“两大基本理念的实现;②促进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学会自主学习;③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拓展学习空间;④新评价机制的重要依托。[?? 而吕鸿则认为”地理实践活动是相对与课堂课堂教学以外的教育活动,这种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指导,它以能力培养、人格教育为主要目的,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探索、表现机会。地理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中学地理的教学目标,除了通过地理课堂教学来市县,还必须通过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才能全面完成。因此,地理实践活动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课堂”。[?? 2008年唐之冰在《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指出,“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高贝贝则认为地理实践活动再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2009年他在《地理实践活动在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一文中指出“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和调动学生参加科学技术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等。”[?? 谢旻曾在《论地理教学中实践活动的意义和作用中指出,“实践活动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有:①实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②实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优化学习环境;③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④实践有助于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良好的科学素质”。[?? 2、关于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开展的原则的研究 对于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当中应遵守哪些原则?1992年陈泉汝认为“开展地理实践地理应遵守一下原则①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原则;②教师主导原则;③自愿和自主性原则;④实践性原则;⑤灵活性原则;⑥激发学生活动兴趣的原则”。[8]

2021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积累:货币政策工具分类

2021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积累:货币政策工具分类货币政策工具分类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条规定,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 根据货币政策工具的调节职能和效果来划分,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以下四类: 常规工具 或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所采用的、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货币信用扩张与紧缩产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响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①存款准备金制度 ②再贴现政策 ③公开市场业务 被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 选择工具 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信贷或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而采用的工具,以某些个别商业银行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或整个商业银行资产运用也负债经营活动为对象,侧重于对银行业务活动质的方面进行控制,是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必要补充,常见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①消费者信用控制; ②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③不动产信用控制; ④优惠利率;

⑤特种存款 补充工具 其它政策工具,除以上常规性、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外,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一些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信用进行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包括: ①信用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依法对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业务进行直接干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主要有信用分配、直接干预、流动性比率、利率限制、特种贷款; ②信用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凭借其在金融体制中的特殊地位,通过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磋商、宣传等,指导其信用活动,以控制信用,其方式主要有窗口指导、道义劝告。 新工具 2013年11月6日,我国央行网站新增“常备借贷便利(SLF)”栏目,标志着这一新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正式使用。央行于2013年初创设这一工具。常备借贷便利(简称SLF),在各国名称各异,如美联储的贴现窗口、欧央行的边际贷款便利、英格兰银行的操作性常备便利、日本银行的补充贷款便利、加拿大央行的常备流动性便利等。 所谓常备借贷便利就是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流动性需求,通过资产抵押的方式向中央银行申请授信额度的一种更加直接的融资方式。由于常备借贷便利提供的是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一对一”的模式,因此,这种货币操作方式更像是定制化融资和结构化融资。 常备借贷便利的主要特点:一是由金融机构主动发起,金融机构可根据自身流动性需求申请常备借贷便利;二是常备借贷便利是中央银行与金融机构“一对一”交易,针对性强。三是常备借贷便利的交易对手覆盖面广,通常覆盖金融机构。 货币政策工具运用 中国人民银行可以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有6种,其作用与意义如下: 1. 公开业务 运用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等作为交易品种,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调剂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需求。

国内外研究现状

弯管机管材弯曲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如何? 【信息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8112082637.html, 时间:2011-02-25 9:41:13 点击次数:43次】在弯管机进行管材弯曲过程中,外侧壁的减薄、破裂,内侧壁的增厚、起皱和横截面畸变及其演化过程,一直是包括管材弯曲成形在内的工程界未能有效解决的技术难题,也是当今国内外塑性加工学科研究的难点和热点。随着大口径薄壁管小弯曲半径件和难变形料(钛合金)管的应用推广,上述问题闩益严重。 目前管材的弯曲方法众多,按照成形方法来区分,主要有滚弯曲、模弯曲及无模弯曲三种;按照加热与否可分为冷弯法和热弯法;按照有无填充物可以分为有芯弯管和无芯弯管。有时为满足管件的特定形状要求,或为减轻弯曲加工工艺难度,也采用其他的特殊弯管方法,如振动冲击弯曲等。近年来,管材弯曲成形技术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相继开发出热应力弯曲和激光弯曲成形等新技术。下面对弯曲的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 管道系统在电力、石化、等工程建设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是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管道的规格和用材也在向着大型化和高强度发展。目前国内的中频弯管机多以外国的技术为蓝本,采用机械传动,自动化程度偏低,难以使大口径的管道在弯制的过程中,达到规定的质量和精度要求,因此,决定采用液压系统推进代替机械进给。经实践证明,是切实可行的。 1 弯管机工作原理 中频加热液压弯管机主要由机械装置、液压系统、中频加热系统、PLC控制系统、冷却系统等组成。机械装置主要有卡紧装置、小车推进装置、导向轮装置和摇臂回转装置等组成。弯管的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其基本过程是:在将管道安装好之后,利用中频电源通过感应圈对其待弯区域进行加热,当加热到一定温度后,由小车将管道按照一定的速度向前推进,沿调整好的弯曲半径进行弯曲。

公共政策工具的选择分析

公共政策工具的选择 ——佛山小悦悦事件为例【摘要】两岁女童小悦悦两次被车轮碾压,十八名路人见死不救,冷眼旁观。事件发生后,人们为生命惋惜的同时也在追问——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中国人的道德滑坡为何如此严重,我们拿什么来挽救我们的社会。在道德约束与法律强制之争中,我们看到的是民众的期望。是抉择的困难。当我们把政策工具的理念引入到这一事件中来,通过各种政策工具的分析和对比,我们看到,家庭和社区这种自愿性政策工具的运用将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也更利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关键词】政策工具家庭社区小悦悦事件 20世纪50年代,政策科学兴起,政策工具的研究也随之诞生。对于政策工具的定义,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解释。本文旨在引用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公共政策学》一书将其定义为:政策主体为实现其目标而有意识选择的某种其自身特性能够对政策体系带来制度性影响,同时受到政策环境约束的具体途径和方法。【1】近年来,政策工具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其原因在于,在政策过程中政策工具的选择与设计是一项具有关键意义的工作。政策工具是政府政策赖以推行的手段,是政策目标与结果之间的桥梁。【1】 一、政策工具的研究现状 关于政策工具研究的现状,本文采用的是文献检索的方法。基于学生本身拥有资源的数量限制,包括知识结构、社会资源、经济条件、时间精力等的局限性,我们更多的采取的是通过网络渠道获取相关信息及数据资源。网络作为一种信息加载与传播的工具,其便捷性、信息广博性为在校学生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平台。当然,我们也应该要具备一定的真假信息辨别能力,以免造成数据失真或者是说服力的降低。为此,选择学校为我们开辟的免费图书馆平台成为了我的最佳选择。 作为一民普通的华南农业大学的在校本科生,有效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获取信息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源总量达686.76万册,其

如何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毕业论文指导:如何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为什么要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通过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考察学生是不是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 为什么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呢?不是为了让学生抄袭,而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理论研究前沿,从而开拓思路,在他人成果的基础上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二、怎样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写之前,同学们要先把收集和阅读过的与所写毕业论文选题有关的专著和论文中的主要观点归类整理,并从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在写毕业论文时,对这些主要观点进行概要阐述,并指明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和其发表观点的年份。还要分别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研究的不足之处,即还有哪方面没有涉及,是否有研究空白,或者研究不深入,还有哪些理论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在研究方法上还有什么缺陷,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注意不要把研究现状写成事物本身发展现状。例如,写股指期货研究现状,应该写有哪些专著或论文、哪位作者、有什么观点,而不是写股指期货本身何时产生、有哪些交易品种、如何演变。 二是要反映最新研究成果。 三是不要写得太少。如果只写一小段,那就说明你没有看多少材料。 四是如果没有与毕业论文选题直接相关的文献,就选择一些与毕业论文选题比较靠近的内容来写。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开题报告的格式(通用)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 1 总述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 2 提纲 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 3 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 4 要求 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规定。 开题报告 学生: 一、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论文综述 1、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2、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3、国内研究的综述 4、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三、论文提纲 前言、 一、 1、 2、 3、

政策工具最终版

第三节新治理与政府工具 一、新治理范式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末以后,公共管理出现了所谓的“新治理”(New Governance)范式,它将大家的关注点引入到通过政府工具的广泛运用来解决这个新世界中的公共问题上来。它将焦点转向不同政府工具的特征及不同工具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结构。 “新治理”是一个新假设、新范式,它更好地引入了对普遍现实问题的关注以便最终能在问题解决中提供更多的推动力。其核心思想有二:首先,公共问题的解决需要广泛依靠协作关系,而不能只依靠政府本身,因此要用“政府治理”(governance)代替政府管理(government);其次,与私有化或“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观点不同,这些协作关系导致严

峻的管理与设计上的挑战,需要公共部门持续且远较以前复杂得多的参与。因此,当代公共管理的核心任务是如何设计上述的参与过程,为公共部门的参与做好准备。①具体而言,“新政府治理”在以下五个方面使政策领域的关注焦点发生了转移,如下表所示: “新治理”的五大转变 1.从机构与项目转移到工具 首先,“新政府治理”提倡在政策研究和公共管理的分析单元应从公共机构或公共项目转移到解决公共问题、追求公共目标的工具上。每种工具都有自身的操作程序、特有的任务、特别的运作法则、以及自身的实施机构。因此,工具的选择也是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各个阶段行为主体的选择,这些主体将扮演的角色也会有规定。因此,工具的选择在决定行为主体的同时也会对结果产生重要影响。然而,正因为如此,工具的选择就不单纯是技术性的,从根本上讲是政治性的。选择了某些主体,就是选择了某个角度、某种价值,也就选择了政策将如何被执行。 2.从科层转移到网络 “新政府治理”共问在将解决公题的关注点从机构和项目转移到工具时,也把焦点从科层制的机构转移到了组织网络上。新政府治理认为管理网络与管理科层机构完全不同,其中涉及的特别任务包括:使网络关系结构化、保证各方对政策目标达成共识、协调价值观/促进互信关系、设定绩效目标、整合激励机制、分享信息/分担风险、评估绩效和管理转变(managing change)。② 政策工具塑造了网络:它限定了核心的行为主体以及他们的正式角色。“新治理”的“工具途径”通过将焦点从科层转移到网络、并且更加明确政策项目所需要的网络类型,为 ①参见 [美] 萨拉蒙著:《新政府治理与公共行为的工具:对中国的启示》,载《中国行政管理》,2009(11)。②

国内外研究进展

国内外研究进展: 滴灌是一种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但由于滴灌灌水器的流道或孔口直径比较小,一般仅为1 mm左右,灌溉时对水质要求比较高[1-3]。而实际上任何水源都含有一定杂质及颗粒物质,很容易导致滴灌系统堵塞。过滤器是保证滴灌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设备,能有效清除灌溉水中各种杂质,避免灌水器堵塞,提高滴灌系统的灌水质量和运行效率。过滤器是消除堵塞的关键因素,是清除水中各种污物和杂质,保证灌水器正常工作的关键设备[4-5],其水力性能直接影响灌溉系统的使用寿命。研究滴灌系统中典型过滤器的水力性能,对优化过滤器结构,进一步解决滴灌堵塞问题和推动节水农业发展有重大意义。在滴灌系统设计中需要根据水源的具体情况,确定适宜的过滤器,达到过滤效果好且水头损失小的效果,提高系统水力性能、降低运行成本。兹以网式过滤器和叠片过滤器为研究对象,研究这2 种过滤器在清水和浑水条件下局部水头损失变化规律和其对除沙率的影响,为滴灌系统设计和运行过程中确定过滤设备及过滤效果提供一定参考。 1研究意义: 充分研究滴灌系统中典型过滤设备的性能,从而提高过滤系统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效率,进一步解决滴灌堵塞问题,充分发挥滴灌技术的节水增产效应。这对内蒙古节水农业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还能充分利用生活污水进行滴灌,减轻滴灌对地下水的依赖程度,避免由于地下水超采引发的环境问题。限于经济技术条件,再生水水质虽然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的要求,但由于其中仍含有大量藻类、盐分离子、固体悬浮物、有机物和微生物,极易引起滴灌灌水器的堵塞,对再生水滴灌系统构成威胁。该研究成果也可以应用到小型生活污水厂的再生水循环利用,为引生活污水用于滴灌系统中的过滤器配置提供技术指导。 同时,过滤设备性能的研究,能够完善滴灌配套产品,提升系统配套性能,降低滴灌系统运行成本,减少生产投入,降低生产成本,这对提高边疆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和维护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这也符合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思路。 2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过滤器设备研究进展 微灌系统中常用的过滤器有离心式过滤器、砂石过滤器、网式过滤器、和叠片式过滤器。 微灌系统中早期使用的过滤器是一种盆式陶管过滤器,是以陶管作为过滤元件过滤污水,把压力水流注入盆内,使水流通过管壁上微小毛孔渗进管内,将水中的各种污物截留在管腔外壁。其过滤效果好,但是过滤能力较小,易于堵塞,维修管理不方便,而且价格昂贵。 为了满足大面积推广微灌技术的要求,相关专家和厂商设计制造出了一种过滤能力大、过滤效果好和价格低廉的网式过滤器。这种过滤器是利用不锈钢丝网或特制尼龙丝网作过滤元件,过滤水中的污物。这种过滤器具有过滤能力大,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和安装等优点,但是早期的网式过滤器不具备反冲洗的功能,一旦被堵塞们就需全部拆开手工清洗,管理过程中费时费事。为了解决此问题,在上世纪 70年代中期研制出了贯洗式网式过滤器。随后,在此基础上有研制出了反冲洗式网式过滤器,从而更好地解决了其冲洗问题。 通过对网式过滤器过滤的水进行观测,发现该过滤器不能过滤掉柔软线状污物和油类。为了清除这些污物,就研制出了介质过滤器,砂石过滤器就是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澳大利亚的路易斯过滤器就是微灌系统中最早使用的一种砂石过滤器。它是采用一层或数层不同粒径的砂子和砾石作为过滤介质。为了解决冲洗问题,随后研制出了双罐(或多罐)反冲洗砂石过滤器。这种过滤器最大的优点就是三维过滤,有较强的过滤能力,但在冲洗时易扰乱砂灌内沙层结构。 近年来,一些研究单位和生产厂商研制和开发出了一类新型的叠片式过滤器,该过滤器是利用数量众多的带有凹槽的塑料环形盘锁紧叠在一起形成圆柱滤芯,当水流流经这些叠片

论述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因素-东财网院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 课程考试论文(案例)考核 课程名称 公共政策与政策分析 作者 学籍批次201103 学习中心本部中心 层次专升本 专业行政管理

论述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因数 一、政策工具的定义 政策工具是指达成政策目标的手段。政策执行活动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个针对具体情况对各种政策工具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因此,选择各种有效手段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是政策执行阶段的主要任务。在这一过程中,能否选择有效政策工具是能否实现政策目标的关键。没有有效的政策工具,政策目标也就实现不了。 二、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因素 (一)政策目标 政策目标。政策目标是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达到的效果。政策目标为政策工具规定了方向,为判断政策工具的有效性提供了评判标准。在进行政策工具选择时,必须考虑到政策目标。 1.首先,如果目标是单一的,就要明确目标是什么。目标不明确所带来的工具选择失误是政策实践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2.其次,如果目标是多重的,就要明确目标构成。政策所要解决的问题常常是比较复杂的问题,因而政策目标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目标的有机结合,有些目标甚至是相互冲突的,反映不同的利益诉求。复杂的目标体系为政策工具选择提出了挑战。 3.再次,政策工具在执行一段时间后,要考虑政策目标是否已发生转变。如果目标已经转变,就要考虑达成目标的工具是否还有存在的理由,是否需要选择新的工具。如果在政策变化前后使用同样的工具,那么政策改变几乎没什么意义。 (二)工具自身的特性 政策工具自身的特征。每种工具都有其优缺点及适用范围。选择工具时要将其优缺点都考虑在内,以避免工具的滥用。更进一步地讲,不同工具有其不同的适用范围,适用于不同组织环境,被用来解决不同问题。因此,我们不能拿来就用,要考虑我们当前是否具备运用这些工具的客观条件,这些工具是否适用于现有的组织状况。 (三)外部因素 1.政策工具选择的环境 政策工具选择的环境是指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生态环境或背景,这些环境因素包括执行组织、目标团体、其他工具及政策领域的其它特征。 (1)执行组织。某项政策工具的实施会对执行组织产生正面的或负面的影响。在选择政策工具时,执行组织会考虑这些影响。 (2)目标团体。目标团体是政策直接作用、影响的对象,因此政策工具的实施对目标团体有直接影响。而不同政策工具会对目标团体产生不同影响。目标团体会抵制对自身不利的政策工具,使其无法开展;同时会通过各种手段使对自身有利的政策工具继续下去。 (3)其它政策工具。工具并不是孤立地发挥作用的,不同工具间会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甚至相互冲突。 (四)以前工具的影响 总的来说,政策工具的选择受到早先选择的限制,因此,工具选择依赖于一定路径。由于这种工具是在过去选择的,要转换成其他工具会很难。因为已经积累了相关经验,并且目标团体信任它。这种工具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已经成了一种路线,背离它会付出额外的努力和代价从纵向看,该项工具已内化为组织的执行路线,可选择的其他政策工具根本不做考虑;从横向看,它和其它工具或执行活动交织在一起。 (五)意识形态因素 意识形态是一个信仰的体系,它为既存或构想中的社会,解释并辩护为人所喜好的政治秩序,并且为实现其秩序提供策略。不同的意识形态倾向于使用不同的政策工具。我们在对政策工具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对于库存管理的研究已经有多人开展,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从文献检索来看,从2007年至2009年,核心期刊发表文献共计113 篇。本文重点收集了最近两年的21 篇相关文献,在研读文献后,根据文献研究的主要方向、主要观点和结论,笔者认为目前相关学者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基于零库存管理的研究;第二,基于库存管理系统、模式的研究;第三,基于库存管理方法、策略的研究。 1.1 基于零库存管理的研究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是结合实例对零库存管理的内涵、存在问题及实施零库存的方法进行研究。如:郑小强[1] (2009)对图书馆库存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对于图书管理要引入零库存的概念,建立图书库存控制系统,加强供应链企业间的协同互动,提高出版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建立图书配送中心、构建电子商务平台、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可以使出版企业的库存量更加合理。吴玉红(2009)认为中国图书零售企业目前绝大多数都是采用传的仓储式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使图书零售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存货成本和存货管理成本,运营成本较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零售企业的订货成本又进一步降低。图书零售企业应该抓住机会,在存货模式上进行变革,由仓储式管理模式变革为零库存管理模式,文章给出了中国图书零售企业实施零库存管理的依据,并认为要在性爱供应商的选择、转变员工的观念、将零库存管理制度化方面下功夫。林芸竹,许群芬,曹幼红,张伶俐(2008)以华西第二医院药库管理经验为蓝本,探讨实施零库存理念管理的模式,认为建立适合院情的库存管理模式,应用零库存理念管理医院药库,对降低医院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重大意义。王永祥(2007)在介绍零库存产生的历史渊源基础上对现在人们对零库存的误解做了详细的分析,认为要从企业、供应链和社会的角度去考虑库存数量上是不是最合理的,库存周期是不是最短的,库存成本是不是最少的,而不是零库存已经实现和没有实现,更不能从单个企业的角度以有或没有库存物品去判断是否实现零库存。最后得出结论——库存数量上看,零库存是指保持合理的库存量;从 wk_ad_begin({pid : 21});wk_ad_after(21, function(){$('.ad-hidden').hide();}, function(){$('.ad-hidden').show();}); 库存时间上看,零库存是指物品的库存周期最短;从库存成本上看,零库存是指物品的库存成本最少。王建宇(2007)对实施零库存的方法进行了简单的介绍,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委托保管方式,即接受用户的委托,由受托方代存代管所有权属于用户的物资,从而使用户不再保有库存,甚至可不再保有保险储备库存,从而实现零库存。协作分包方式;轮动方式,即轮动方式也称同步方式,是在对系统进行周密设计前提下,使每个环节速率完全协调,从而根本取消甚至是工位之间暂时停滞的一种零库存、零储备形式;准时供应系统,即,在生产工位之部或在供应与生产之间完全做到轮动,这不仅是一件难度很大的系统工程,而且,需要很大的投资,同时,有一些产业也不适合采用轮动方式;水龙头方式,即是一种像拧开自来水管的水龙头就可以取水无需自己保有库存的零库存形式。 1.2 基于库存管理系统、模式的研究这一领域主要是针对库存管理系统、模式开发和设计进行研究,大多学者的研究都各种信息技术结合进行,研究有深度,成果丰厚。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1国外研究综述 1)人力资源外包 Lever觉得外包是一种管理策略,将非核心业务委托给外部专家执行,使公司能专注于本身核心业务发展,以提高竞争优势[3]。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则是一种特殊的外包形式。greer认为,外包是由外部伙伴在重复基础上从事原来由企业内部从事的人力资源任务[4]。 对于人力资源外包,许多国外学者认为,对许多企业来说,外包浪潮的兴起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实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性很强,往往对适合的企业才最好。 在总结外包优势的基础上,Rodriguez和Carlos指出与专业的雇佣组织签订合同来处理企业的人力资源职能是一个可变的结论,专业雇佣组织可以与他的顾客建立一个雇佣合作关系。Greet认为有五项竞争因素使企业将人力资源部分或是全部外包,分别是企业精简、快速成长或衰退、全球化、竞争增加以及企业再造,而在这些竞争因素背后的根本因素其实就是降低成本与增加人力资源的服务品质。 关于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Quelin认为一个是企业在外包过程中对外包商的过分依赖,他们认为外包后企业就不用再过问这部分工作了,全部由外包商负责就行,很少进行沟通。另外一个是外包商的工作效率及能力不能达到既定目标,影响组织绩效的完成,把工作交给外包商后,企业失去了对这部分工作的控制,至少不能完全控制,于是当外包商的能力及效率不能达到原来期望的时候,就会

影响企业的整体绩效。Bahli,Bouchaib等根据交易成本的观点,归纳了外包所具有的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有以下两点:交易的不确定性;委托的不确定性和所提供服务的不确定性。 以上研究表明国外的人力资源外包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外包决策、外包作用与外包风险上。主要关注的是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在实际运用中的可行性与实践中的问题。在人力资源外包中引入信任的研究不多。国外学者对信任的研究集中在信任的作用、类型与建立上。这里只摘录其中的一部分。 2)信任 梅耶、戴维斯、斯库尔曼认为:信任是指一方在有能力监控或控制另一方的情况下,宁愿放弃这种能力而使自己处于弱点暴露、利益有可能受到对方损害的状态。Sabel认为:“相互信任就是合作各方坚信,没有一方会利用另一方的脆弱点去获取利益。”胡孔河将信任定义为:在一定情境下,一方凭借自己对对方的了解,认为对方不会采取机会主义的行为或者采取机会主义行为是小概率事件。Robert认为信任是一种资源,它以共同资产的形式存在,运用得当则可获得巨大竞争优势。McKean认为信任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如果在交易活动中缺乏信任,就必须花费大量资源,进行度量与监督以防受骗。 Sako把信任分为契约型信任、能力型信任和善意型信任,契约型信任是一种依赖契约的信任。契约越细致,越能形成交易当事人的信任。Margreet F. Boersma 等从公共信息考虑,把信任分为能力的信任、承诺的信任和友善的信任等类型[5]。 Nigel Slack等(2002)认为信任有一个过程,从计算的信任,经过认知的信任再到感情的信任[6]。Giddens认为信任关系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而是交易双方甚至更多方共同建构起来的;zucker认为信任的出现与这三个因素分不开:制度背

宁骚《公共政策学》(第2版)课后习题-第一章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圣才出品】

第一章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1.试述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学这三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答: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学是公共政策研究领域里的三个重要概念。在学科发展的早期阶段,学者们倾向于认为这些名词使用不同话语表达的同一概念,而在现阶段,主流认识倾向于认为这三者是在外延和内涵上都有明显差异的三个概念。 (1)这三个概念的联系主要为: ①从对象上来看,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学的关注重点尽管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三者的研究对象都是公共政策; ②从研究目的上来看,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学的研究都是为了获得更高效、优质的政策,达成预期的政策目标。 (2)这三个概念的区别主要为: ①主体不同 a.政策研究的主体是学术取向的职业学问家; b.政策分析的研究主体者政策分析者是应用取向的政府机构和其他公共组织内部的 专业人员,以及民间智库的政策研究人员; c.公共政策学作为一个系统性的学科,它的研究主体既包括学术取向的政策研究学者,也包括应用取向的公共组织内部人员以及民间智库的政策研究者。 ②关注的重点不同 a.政策研究关注的重点和研究范围是政策内容、政策过程和政策产出,发现和验证 政策与其主体和客体之间、与有关社会和自然环境诸因素之间的因果联系; b.政策分析关注的重点或研究范围是“为了政策而分析”,即分析是一个基于政策、

及对政策结果进行科学评估,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的过程; c.公共政策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研究重点或对象是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也就是公共决策。 ③目的或目标不同 a.政策研究的目的或目标是建构政策理论,创设研究方法,推动学科发展; b.政策分析的目的或目标是为了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决策者规划解决社 会现实问题的政策蓝图; c.公共政策学的目的或目标主要是探索公共决策的固有规律,明确地以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为研究目的。 ④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不同 a.政策研究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获得学术界同僚的肯定; b.政策分析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被决策者采用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c.就应用研究、政策实践、权力运作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活动具有鲜明的功利性,以有效地控制和解决社会问题为根本诉求,十分看重研究工作对公共权力机关的功能活动所产生的作用。 2.试从日常生活中举例说明哪些类型的决策者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学从哪些方面去研究公共决策行为? 答:公共政策学是一门研究公共决策的学问,公共政策学即研究不同类型的决策者的决策行为,又研究公共决策行为的不同方面。 (1)作为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决策者的决策行为包含以下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