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险学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保险学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保险学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保险》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社会保险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中国社会保险制度的主要政策规定与制度特征,了解国外社会保险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现状。

教学任务:

1、要把握社会保险学科在内容上的交叉性和综合性特征。社会保险不仅要研究一般的经济规律和社会保险规律,而且还要研究社会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上层建筑对社会保险的影响和作用。社会保险活动及其管理在方法上坚持多种方法并用原则,但以经济方法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法律、教育和技术方法等。可见,社会保险与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教育学、自然科学、医学、卫生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和心理学有密切的联系,在内容上有许多相互交错之处。从这种意义上说,它是一门边缘学科。为此,社会保险科学必须在自身研究的基础上,广泛地吸取和利用上述各种现有的研究成果,才能使自己形成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并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社会保险又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2、要把握社会保险的经济性特征。社会保险作为一门理论性、应用性、交叉性、边缘性和综合性较强性的学科,固然同社会学、管理学等其他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但并古因此而改变它的经济属性。实际上,社会保险本来就是一个经济范畴。社会保险可以筹集可创造经济力量,分配和调整经济利益。总之,社会保险是一种经济利益上的保障,它所反映的是社会保险关系各方当事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3、要把握社会保险的独立性特征。社会保险是随着经济学学科发展而分离出来的一门应用经济学。由于社会保险有其特有的研究对象,使它同其他经济学既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例如,社会保险和财政学虽然同属于研究分配经济关系的科学,但两者所反映的经济关系是不同的。财政反映的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和再分配关系,这种关系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特点。而社会保险反映的是以国家政府或社会保障部门或用人单位为主体的再分配关系,这种关系则以强制性和有偿性为特点。又如,社会保险和政治经济学虽然同属于经济学学科,然而,两者研究的对象和任务是不同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其任务是揭示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而社会保险的研究对象只是生产关系中的分配关系部分,其任务是揭示生产关系中社会保险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政治经济学还研究经济运行中的一般规律,着重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效率机制和动力机制。社会保险也研究社会保险反作用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但侧重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公平机制和稳定机制。正是因为社会保险有其自身的特殊的研究对象和特定的研究任务,从而使社会保险在经济学科体系中成为一门不可替代的相对独立的科学。

4、要把握社会保险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征。社会保险把社会保险决策和业务的实践过程放在很突出、很重要的位置,它紧贴我国社会保险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现实,借鉴和吸取外国社会保险的成功经验和教训,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险制度为主线,通过对社会保险基本原理和发展过程的分析论证,总结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险发展的

一般规律和原则,为指导我国社会保险实践,进一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事业提供理论依据和方式方法。

二、课程内容、模块与教学目标、活动

课程内容与教学活动学时分配表

具体课程教学内容如下:

绪论

教学要求:掌握社会保险研究对象、目的、主要内容、方法以及学习社会保险的意义与要求。

教学要点:

社会保险研究的对象与目的;社会保险研究的主要内容;社会保险研究的方法;学习社会保险的意义与要求。

第一篇社会保险基本原理

第一章社会保险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理解社会保险产生的理论基础、原因和条件,掌握社会保险险种,明确社会保险发展阶段及其发展的趋势。

教学要点:

一、社会保险的产生

社会保险产生的理论基础;社会保险的产生的原因与条件。

二、社会保险的种类

老年、残障和遗属(死亡)保险;疾病和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家庭津贴制度。

三、社会保险的发展

社会保险的原始形式;社会保险的发展阶段;社会保险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社会保险的对象、目的、意义与特征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掌握社会保险的对象,明确社会保险的目的意义,加深认识社会保险的特征。

教学要点:

一、社会保险的对象与目的

社会保险的对象;社会保险的目的。

二、社会保险的意义

举办国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保险;国际组织大力推动世界性社会保险事业发展;社会保险的作用;社会保险的作用;社会保险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

三、社会保险的特征

社会保险是商业性保险进一步发展的产物;社会保险是一种强制保险;社会保险税(费)通常由个人、企业和政府三方负担;社会保险以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水平为标准。

第三章社会保险关系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理解社会保险关系的本质,掌握社会保险关系的主要内容和社会保险关系建立的依据与基础,明确社会保险同其他经济保障范畴之间的关系的意义。

教学要点:

一、社会保险当事人之间的关系

政府与劳动者;社会保险机构和参保劳动者;企事业单位与参保劳动者;狭义社会保险关系建立的依据和基础。

二、社会保险同其他经济保障范畴之间的关系

社会保险与社会救济;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社会保险与人身保险。

第四章社会保险精算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理解社会保险精算的基础,掌握社会保险精算的基本理论知识,学

习养老金计划中所涉及到的社会保险精算知识。

教学要点:

一、社会保险精算的基础

社会保险费的计算基础;生命表;多减因表。

二、养老金计划

待遇预定养老保险成本与债务的估计;给付分配精算成本法;成本分配精算成本法;缴费预定养老保险给付水平的估计。

第五章社会保险基金与社会保险预算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掌握社会保险基金与构成与来源、社会保险基金负担的方式与比例以及负担比例的确定因素和社会保险基金的支付形式,了解社会保险税(费)的种类和社会保险税(费)率确定的基本要求,明确社会保险预算的模式、意义和主要内容以及社会保险预算编制的原则。

教学要点:

一、社会保险基金

社会保险基金的来源;社会保险基金的负担方式与比例;社会保险基金负担比例的确定因素;社会保险负担比例的种类;社会保险基金的支付形式。

二、社会保险税(费)率

社会保险税(费)率确定的基本要求;社会保险税(费)率的种类;国外社会保险税实践与我国社会保险税的开征。

三、社会保险预算

社会保险预算模式;建立社会保险预算的意义;社会保险预算的主要内容;社会保险预算编制的原则。

第六章社会保险管理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掌握社会保险的意义、主要内容,了解社会保险管理的原则与方法,加深认识社会保险管理的性质与方式。

教学要求:

一、社会保险管理的必要性与职能

社会保险管理的必要性;社会保险管理的职能。

二、社会保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社会保险行政管理;社会保险业务管理;社会保险财务管理;社会保险偿付能力管理。

三、社会保险管理的原则与方法

社会保险管理的原则;社会保险管理的方法。

四、社会保险管理的方式

社会保险管理的性质;社会保险管理的方式;社会保险管理机构。

第二篇社会保险险种

第七章养老保险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了解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过程、主要内容,认识企业年金制度的定义、意义与特征,比较不同养老保险模式的差异与相同点,了解世界性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趋势。

教学要点:

一、年老风险与养老保险

年老风险与养老保障;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二、养老保险制度与养老保险基金

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养老保险基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模式。

三、企业年金制度

企业年金的理论界定;发展企业年金的意义;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特点。

四、世界性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世界性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动因、方向。

第八章医疗保险与生育保险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了解医疗保险的基本理论,了解医疗保险领域的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学习医疗保险的几种制度模式,了解医疗保险的筹资与支付知识,及生育保险的相关内容。

教学要点:

一、医疗保险概述

健康与疾病风险;医疗保险的含义与特征;医疗保险的历史沿革。

二、医疗保险领域的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医疗保险与医疗服务市场失灵;医疗保险领域的政府干预;政府干预的局限性。

三、医疗保险的模式

国家医疗保险模式;社会医疗保险模式;商业医疗保险模式;储蓄医疗保险模式

四、医疗保险筹资与支付

医疗保险基金筹集;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

五、生育保险

生育保险理论;生育社会保险的概念和特点;生育社会保险的内容

第九章失业保险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了解失业保险的基本理论,了解失业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了解西方发达国家失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教学要点:

一、失业与失业保险

失业与失业类型;失业保险的概念、特点及内容;失业保险建立应遵循的原则;失业保险的作用。

二、失业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

失业保险制度的类型、实施范围;失业保险基金的来源;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条件;失业保险给付待遇标准;失业保险的管理体制比较。

三、西方发达国家失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世界各国失业情况;西方发达国家改革失业保险的措施。

第十章工伤保险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了解工伤保险的基本理论,了解工伤保险制度的发展起源,掌握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的要点,学习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的知识及各国工伤保险实践。

教学要点:

一、工伤保险

工伤保险及意义;工伤保险的性质与原则。

二、工伤保险制度

保险立法;保险范围;保险类型;保险基金筹集方式;保险待遇;保险管理机构。

三、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

国际上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的惯常做法;工伤保险争议处理。

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

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的相关知识;各国工伤保险实践的发展情况。

第三篇中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与发展

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和旧中国的社会保险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了解中国古代社会保险的思想和社会保险的实践形式,以及旧中国国民党政府时期的具有社会保险性质的救助项目。

教学要点:

一、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险思想和实践

古代社会保险思想的起源;著名思想家的社会保险思想;历代救荒议论中的社会保险思想;赈济制度下的社会保险实践;养恤制度下的社会保险实践。

二、旧中国国民党政府时期的社会保险

孙中山的社会保险思想与实践;具有社会保险性质的救助项目。

第十二章台港澳社会保险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掌握台港澳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过程和主要内容,了解台港澳社会保险及相关保障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前景。

教学要点:

一、台湾社会保险及相关保障

社会保险;福利服务;社会救助;就业辅导;台湾社会保障改革。

二、香港社会保险及相关保障

香港社会保障的形成和发展;香港社会保障的内容;香港社会保障发展前景。

三、澳门社会保障及相关保障

澳门社会保障的形成和发展;澳门社会保障的内容;澳门社会保障的发展前景。

第十三章中国社会主义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了解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保险立法与实践,掌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过程,加深认识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保险实践对社会主义社会保险制度建立的重大意义。

教学要点:

一、革命战争时期的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立法及其主要内容;对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保险的评价。

二、经济建设时期的社会保险

创建试行阶段的社会保险;完善发展阶段的社会保险;改革阶段的社会保险。

第十四章、十五章中国社会保险的内容(上)(下)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掌握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保险各险种的保险对象、基金来源、给付条件、给付标准和对各险种的管理,加深认识建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重要性。

教学要点:

一、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的资金筹集模式与资金来源;养老保险的给付方式与条件;养老保险金的给付标准;养老保险的管理。

二、医疗保险

医疗保险的对象;医疗保险基金的来源;医疗保险给付的条件与标准;医疗保险的管理。

三、失业保险

失业保险的对象;失业保险的基金来源;失业保险给付条件;失业保险给付标准;失业保险管理。

四、工伤保险

工伤保险的残障评审制与等级鉴定;工伤保险基金的征缴和使用;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工伤保险管理。

五、生育保险

生育保险的对象;生育保险基金的筹集与管理;生育保险制度改革试点与改革中的问题;生育保险的管理。

六、农村社会保险

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第十六章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险制度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掌握我国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国情,了解我国社会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我国社会保险改革的目标、原则和改革重点。

教学要点:

一、完善中央与地方社会保险的责任机制

二、合理处理社会保险领域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政府与市场选择的决定因素;社会保险领域中影响政府与市场选择的相关因素;政府与市场在社会保险领域的有机结合。

三、动态把握政府在社会保险职能中的角色定位

强化政府社会保险职能;政府社会保险职能的减负。

四、政府介入社会保险的管理服务思想与理念

努力将扩大就业与推进就业服务放在政府工作首位;关注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权益;推进养老保险管理服务社会化与信息化建设;加强医疗保险与工伤保险管理服务。

五、明细社会保险产权与建立社会保险的责任政府

克服政府社会保险信用的失效;优化政府形象与实现社会保险可持续发展。

六、建立社会保险的应急机制

应急状态下的资源配置工具、社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配置。

三、教学方法

自2005年《社会保险》精品课程获批建设以来,教学团队注重教学方法的更新与改革,结合当前国内外社会保险实务的发展形势,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目前,《社会保险》课程的教学方法实践上实现了多种教学方法使用的形式与目的,在教学方法运用与改革方面,我们力求创新,尽量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为了能够真正落实教学内容,体现教学方法,我们较早地进行了教学手段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相结合。

《社会保险》教学日历

《社会保险》考评方式与标准

一、考核的形式:

本课程的考核将突破传统的终结性的评价方法,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强调自我学习、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考试成绩、论文写作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考评,旨在达到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社会保险基本理论,了解国内外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与实践的发展情况和最新理论成果,关注中国社会保险的热点和前沿问题,能够运用社会保险基础理论进行案例分析和专业研究的课程目标及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的社会保险人才的专业目标。

二、考核的内容及所占比重:

本课程的考核包括学习态度、组织纪律、课堂实践、课程论文和考试成绩五个部分,每个部分100分,按所占比重进行计算,最终成绩按五个部分的总成绩参照考核标准进行评定。

评价标准

优秀(100-86) 良好(85-70) 及格(69-60)

不及格(60以下)

考核项目 考核内容

比重 学习态度 根据学生课堂回答问题、课后习题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定。

5% 组织纪律

根据学生平时考勤情况进行评定。

5%

课堂实践 根据学生对知识点和能力点的掌握情况、课堂讨论的参与度、运用基本理论进行案例分析的能力综合评定。

10%

课程论文 根据学生的本课程论文的完成情况(发表与否)进行评定。

20% 考试成绩

根据学生的本课程期末考试成绩进行评定。

60%

《社会保险》学习指南

一、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熟练掌握社会保险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了解中国社会保险制度的主要政策规定与制度特征,了解国外社会保险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现状,能够运用社会保险理论进行案例分析,关注社会保险领域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为成为“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的社会保险人才奠定理论基础。

二、学习本课程的要求

1、熟悉掌握社会保险的基础理论知识。

2、能够运用社会保险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析社会保险实务。

3、对与社会保险有关的前后课程相关知识有所了解,例如社会保障概论、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西方经济学等。

4、自觉完成课程的习题作业和思考题,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考试成绩达标。

5、对一些前沿、热点问题进行相关研究。

三、学习本课程的方法

1、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好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并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执行,特别是要处理好学习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2、掌握和巩固先修知识,不断夯实理论基础。

3、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广泛阅读相关书籍,特别是每章里提供的参考书目和最新杂志期刊,了解学科的前沿知识和最新成果。

4、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自己运用理论分析案例的能力,善于举一反三。

四、学习本课程的建议

1、可以选择一两个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进行广泛而深入地学习。

2、大量阅读与学科有关或其他学科的书籍,例如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探索交叉学科之间的问题。

3、学习和掌握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804-社会保障学考研参考书目、考研真题、复试分数线

中国人民大学804-社会保障学考研参考书目、考研真题、复 试分数线 804-社会保障学课程介绍 《社会保障学》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背景,贯彻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重点阐释社会保障的基本制度、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技能、方法和实务等知识点。《社会保障学》的主要特点和优点存于:第一,介绍了有关社会保障理论各流派的基本理论观点;第二,构建了社会保障比较完整实用的知识体系;第三,注重了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促进和推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与完善;第四,吸收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第五,探讨并预测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趋势;第六,通俗易懂,简明扼要。 本书从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基础上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保障学的有关知识,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本书内容共十三章: 第一章阐述社会保障的发展和作用,性质特征,从社会保障工作方法的角度阐述社会工作的目标、功能、原则和方法。 第二章回顾学术界相关学科不同学派的社会保障思想和理论。 第三章阐述了社会保障的内容构成、模式分类及特点,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发展、改革和完善进行探讨。 第四章从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理论出发,阐述社会保障基金的构成、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和运营管理。 第五章分析了社会保障管理模式的特点,探讨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建立的原则及其管理的内容、对象。 第六章探讨了社会保险的特性、险种的设置、社会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及我国现行社会保险制度运行中的问题和对策。 第七、八、九章分别阐述养老、失业、医疗社会保险理论,分析养老、失业、医疗社会保险设计的原则,在对养老、失业、医疗社会保险制度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社会保障有关的问题。最后阐述了生育保险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生育保险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第十章阐述了工伤事故的一般理论、工伤保险基金的筹措、劳动能力的鉴定和争议处理等内容。 第十一章主要阐述社会福利的基本原理及其不同类别福利的内容,探讨中国社会福利的发展。 第十二章阐述社会救助的性质、社会救助体系的构成、社会救助标准的制定,探讨我国现阶段社会救助的发展方向。

会计学的教学大纲

会计学2教学大纲 (64学时)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会计学2》是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具备正确处理一般会计业务的能力和科学的工作作风,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目标 1.了解企业财务会计的基础理论。 2.学习掌握企业有关资产及其分类的会计处理。 3.掌握企业有关负债及其分类的会计实务处理。 4.学习掌握企业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实务处理。 5.学习掌握财务报告的编制方法。 (二)能力培养的目标 1.具有客观、及时反映财务会计信息的能力。 2.具有正确企业财务报表的能力。 3.掌握企业会计和其他会计的异同。 4.把握我国会计改革的方向。 (三)思想教育目标 1.具有可以准确、及时、全面反映企业会计信息的意识。 2.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与职业道德。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总论 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重点阐述会计的目标与特点、会计要素、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和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等。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该对会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有深入的认识。 教学内容: (1)会计的目的 会计的基本前提 (2) 会计的基本要素 3) 会计的一般原则 4) 5)会计的标准 教学重点与难点: 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会计核算基本前提、会计核算一般原则。 第二章货币资金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重点阐述货币资金的组成,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的内容、管理与核算。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货 币资金的管理与核算。教学内容:2)银行存款 (1)现金

3)其他货币资金 重点与难点: 银行存款的转账结算方式。 第三章应收及预付款项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重点阐述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的内容、管理与核算。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各种应收及预付账款的管理与核算。教学内容:(1)应收票据 (2)应收账款 (3)其他应收款及预付款项 重点与难点: 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应收票据的贴现、预付账款的核算等。 第三章存货 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重点阐述企业存货的核算。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存货 的核算。 教学内容: (1)存货的入账价值; (2)原材料; (3)商品; (4)其他存货;

《职业教育学》教学大纲

《职业教育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职业教育学 课程英文译名:V ocational Education 课程编码: 230124 适用专业:职教师资专业 修读方式:必修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 先修课程:职业心理学 使用教材:胡斌武主编:《职业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参考书目: 1.李向东,卢双盈著:《职业教育学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黄尧著:《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3.姜大源著:《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4.石伟平著:《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5.马建富主编:《职业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贺祖斌主编:《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徐国庆著:《职业教育课程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米靖主编:《现代职业教育论》,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9.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编:《职业概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 10.[美]凯文?凯利著,张行舟等译:《技术元素》,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 一、课程性质 职业教育学是职业教育教师教育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教学目的是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背景下,使学生系统掌握职业教育的基础理论,培养学生运用职业教育原理分析并解决职业教育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职业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最新成果。 2.让学生掌握从事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教学技能、教育素养,提

高运用职业教育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职业学校教育事业,热爱专业,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专业兴趣和专业基础。 三、课程教学方法设计 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课堂研讨、专家讲座、教育考察、自学等形式。 1.课堂教学主要讲解基本原理,并结合教育实际问题融入基本原理的讲解,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职业教育学的基本方法,理解职业教育学的理论体系、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提高课程学习兴趣。 2.邀请职业学校一线专家开展讲座,到职业学校参观考察,增强学生的教育认知,提高教育体悟,增强专业学习兴趣,把握专业方向。 3.课外资料查询与自学,增强文献检索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和抓住要点的能力,提高终身学习能力。 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式 考核方式:考试课 成绩评定方式:课堂讨论、主题发言、专家讲座、教育考察等占20%;课程论文、小组合作学习、教育情境训练等占30%;期末考试占50%。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 课后习题经典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 第一章 1.劳动法含义P12: 含义: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劳动三权”含义P25: 含义:宪法中的劳动权包括个体劳动权和集体劳动权。其中,集体劳动权主要是劳动者团体所享有的权利,包括团结权、团体协商权以及争议权,这三项权利被称为“劳动三权” 3.简述劳动法中“劳动”的含义P11-12: (1)劳动是人们之间有意识有一定目的的肉体的或精神的操作。 (2)劳动法中的劳动具有人身从属性。即劳动者的“受雇性”。 (3)劳动法中的劳动具有契约性。劳动关系的建立是当事人双方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意思表示一致的结果。 (4)劳动法中的劳动具有职业性。劳动法中的劳动强调劳动的长期性、持续性和稳定性。(5)劳动法中的劳动具有有偿性。劳动法中的劳动实际上在劳动力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基础上,实现劳动者劳动力使用权与雇主劳动报酬所有权的换取。 4.简述“劳动关系”的特点P13 (1)劳动关系的主体特定,必须一方是用人单位,一方是劳动者 (2)劳动关系是人身性与财产性的兼容。 A劳动关系在形式上是劳动力的使用权与雇主的劳动报酬所有权的交换,在形式上是一种商品买卖,具有财产属性; B同时,劳动力的存在于劳动者的人身不可分离,劳动力所有权交换过程以及交换的目的具有人身保障性。 (3)从属性与平等性的兼容。 A平等性表现为劳动力使用权与劳动报酬的等价交换,以及劳动力商品的交换形式具有契约性,缔约双方地位平等; B从属性包含人格从属性与经济从属性。 (4)对抗性与非对抗性兼容。 A对抗性--利润最大化与收入最大化; B非对抗性--企业发展与劳动者谋生谋利。 (5)是劳动所有权与劳动力使用权相分离的。 A所有权是劳动者的; B使用权是雇主的。 6.劳动法产生的标志:1802年英国《学徒健康和道德法》开创了现代劳动法立法先河。 7.劳动权正式成为宪法基本权:1919年德国《魏玛宪法》

社会保障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2071069 课程名称:社会保障概论 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Security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必修 总学时:48 讲课学时:48 实践(实验)学时:0 学分:3 适用对象: 社会工作专业大学二年级以上的学生 先修课程:社会学 一、编写说明 (一)制定大纲的依据:本课程教学大纲依据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并且参照东北石油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而制定,符合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需求及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简介:社会保障概论共分为两大部分内容: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社会保障制度实践。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包括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的制度发展,社会保障的思想发展,社会保障的理论思考,社会保障基金,社会保障立法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等。社会保障的制度实践包括有关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内容。 (三)课程的地位与作用: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是现代社会人的基本需求及政府的基本政策之一。其目的是使全体公民在生、老、病、死、伤、残、失业的情况下,能从社会得到必要的物质帮助和服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展,以及劳动风险的增加,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怎样建立一个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如何使社会保障更好的发挥“减震器”、“安全网”的作用,成为社会发展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四)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社会保障概论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本课程修读对象为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保障基础理论和管理体系的实务,能够实际操作所需的社会保障基础知识。 (五)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学习社会保障概论需要先修社会学。社会学不仅为社会保障研究奠定了必要而又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直接指导着社会保障理论研究与制度实践的发展。 (六)对先修课的要求: 通过社会学的学习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主要社会学家的观点。

会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会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9020010 课程中文名称:会计学 课程英文名称:Accounting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理论必修课 考核方式:考试 开课专业:管理各专业 开课学期:3 总学时:64 (其中理论48学时,实验16学时) 总学分:4 二、课程目的和任务 会计学原理是管理专业基础课,是管理专业后续课程的基础。通过会计学原理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记账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课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处理实际业务的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三、教学基本要求(含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1、掌握会计的基本前提、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及一般方法。 2、掌握会计科目、账户的概念及借贷记账方法。 3、会用借贷记账方法对企业主要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 4、掌握账户按经济内容和用途结构两种标准进行的分类。 5、会对原始凭证及记账凭证进行填制和审核。 6、会登记账簿并了解会计核算组织程序。 7、掌握财产清查的方法及账务处理。 8、了解主要财务报表的概念、结构和用途。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6学时) 会计的基本概念及会计目标,会计的对象及任务,会计基本前提条件、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及一般方法。 第二章会计科目和账户(4学时) 会计六大要素的含义、分类,会计恒等式的经济含义及经济业务对会计恒等式的影响。会计科目的概念、设置原则及分类,账户及其一般结构。 第三章复式记账(4学时) 复式记账原理,借贷记账方法及记账规则,会计六大要素增加、减少的方向及余额含义,试算平衡及会计分录。 第四章企业主要经济业务核算(18学时) 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内容,资金筹集业务账户设置及会计核算,供应过程业务账户设置及会计核算。生产过程业务账户设置及会计核算和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销售过程业务账户

健康管理师教学大纲

健康管理师培训标准 1.职业代码:X2-05-05-09 2.职业定义:从事个体或群体健康的监测、分析、评估以及健康咨询、指导和健康危险因素干预等工作的专业人员。 三级健康管理师培训标准 1.培训目标 1.1总体培训目标 通过培训要使培训对象掌握健康管理的基础知识,能运用基本技能独立完成本职业信息收集、信心管理、风险识别、风险分析、跟踪随访、健康教育、实施干预方案、监测干预效果等常规工作。 1.2理论知识培训目标 依据《健康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中对三级健康管理师的理论知识要求,通过培训,使培训对象掌握健康管理工作的职业道德、职业守则、健康管理基本知识、健康保险相关知识、医学基础知识、相关的法律、法规等知识。 1.3 专业能力培训目标 依据依据《健康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中对三级健康管理师的专业能力要求,通过培训,使培训对象掌握信息收集、信息管理、风险识别、风险分析、跟踪随访、健康教育、实施干预方案、监测干预效果的基本方法,达到独立上岗工作的水平。 2 .培训机构要求 2.1编制说明 本标准规定了三级健康管理师培训机构的主体资格、组织机构、岗位职责和管理制度、人员、培训师、教学设施和场地等基本条件。按30人/周期的培训能力编制本标准。 2.2适用范围 本标准试用于国家职业三级健康管理师试技能培训机构。

2.3主体资格 健康管理师培训机构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或者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单位委托直属下级机构。 2.4组织机构 健康管理师培训机构应设有教学、培训师、学员、质量、结业考试和设施和设备等管理组织。组织机构可以综合设置。 2.5人员配置 2.5.1负责人 负责培训机构全面管理工作。本科以上文化程度,具有本专业或相关专业高级以上技术职务;从事本职业或相关职业培训或教育工作20年以上。 2.5.2助理 协助负责人管理培训机构的日常工作。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务,从事本职业或相关培训或教育培训工作15年以上。2.5.3工作人员 2.5.3.1办公室人员:2人以上,其中主任1人,专职,协助负责人管理培训机构日常事物,承担培训的具体事物性工作,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熟悉培训工作。 2.5.3.2培训师:自有培训师不得少于3人。配备流行病、统计、营养、运动、健康教育方向教师至少1名,均须从事教学工作三年以上,并具备本专业或相关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持有卫生部人才中心签发的培训师聘任证书。 2.5.3.3教学组织人员:培训师中核心师资担任。制定培训课程计划、安排相关授课人员、组织撰写培训讲义等。须至少在核心期刊发表“健康监测”、“健康风险评估”、“健康指导”、健康危险因素干预”相关领域论文一篇。 2.5.3.4设备维修、保养人员:负责机构培训设备维修、保养及材料管理。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熟悉设备原理及使用,并持有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 2.5.3.5财务管理人员:按财务管理规定配备。负责培训机构收费和日常账务管理。必须持有财务专业证书。

劳动法及社会保障法(第2版)_在线作业_2

劳动法及社会保障法(第2版)_在线作业_2 交卷时间:2018-03-16 14:23:34 一、单选题 1. (5分)劳动关系的双方为()。 ? A. 劳动者与劳动行政部门 ? B.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 C. 工会与企业 ? D. 工会与劳动行政部门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劳动法及社会保障法(第2版)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2. (5分)下述哪些关系适用《劳动合同法》?()。 ? A. 某国家部委和与之签订聘用合同的公务员之间发生的关系 ? B. 某民办学校和与之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张某之间发生的劳动关系

? C. 某城市居民与其雇佣的保姆之间发生的劳动关系 ? D. 某大学和与之签订聘用合同的某教师之间发生的关系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劳动法及社会保障法(第2版)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3. (5分)下列社会关系中,属于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有()。 ? A. 劳动行政部门与某国有企业之间因职工培训而发生的关系? B. 作者与出版社之间的约稿合同关系 ? C. 某私营企业与职工之间的事实劳动关系 ? D. 社会保险机构与退休职工李某因退休费领取而发生的争议纠错 得分:5 知识点:劳动法及社会保障法(第2版) 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4. (5分)《劳动法》第71条规定,社会保险水平应当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相适应。? A. 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 B. 社会承受能力 ? C. 人民生活水平 ? D. 精神文明程度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劳动法及社会保障法(第2版)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5. (5分)根据《劳动法》规定,最低工资标准由下列机构制定()。 ? A. 国务院 ? B. 全国人大常委会 ? C.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 D.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 纠错

国际会计准则课程教学大纲

《国际会计准则》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国际会计准则是会计专业硕士学位学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开课学期在第二学期。先修课程有高级财务会计专题、税务会计专题等课程。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国际范围内会计准则的基本模式和内容,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国际会计准则变迁的背景和过程,了解国际范围内会计准则的主要模式和主要差异,对比国际准则与我国会计准则概念框架、具体准则的差异相同点。 三、教学要求 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及学时安排,采取课堂授课、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等相结合方式组织教学,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完成相关的学习、讨论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独立研读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五、授课方式、课程考核及成绩评定 授课方式采用学生参与方式教学方式。要求对具体准则部分分小组讨论、小组课堂讲解,其他学生和老师提问方式构成。 考核方式为课程论文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比例为30%,期末考试占70%。 平时成绩的构成:课堂小组讨论占平时成绩50%,平时作业占50%。 六、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七、教学具体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引言 一、基本要求 了解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基本内容和发展情况。 二、授课方法 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 三、教学内容 (一)国际会计准则的界定 1.广义国际会计准则 2.狭义的国际会计准则 (二)课程安排和教学过程设计 (三)国际会计准则的内容和变迁过程 1.国际会计准则的产生 2.国际会计准则的变迁 (四)正在进行的全面修订 四、重点难点 1.国际会计准则改组的原因; 2.国际会计准则的变迁过程。 五、思考与讨论 1.国际会计准则与美国会计准则是如何握手言和的? 2.你如何理解我国的国际协调化? 3.你如何看待协调化和差异化问题? 第二章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与变迁 一、基本要求 了解国际会计准则中国际准则、美国会计准则、中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基本内容和发展情况。 二、授课方法

学校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学校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学校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研室主任: 田春兰执笔人:吴晓梅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体育科学学院 课程名称:学校卫生学 课程编号:144210 英文名称:School Hygiene 课程类型:专业任选课 总学时:36 理论学时: 34 实验学时:2 学分:2 开设专业:体育教育、体育舞蹈、公共事业管理(体育)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研究正在成长的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以及他们与教育生活环境的相互关系,找 出影响学生身心发展和健康的各种因素,从而利用、改造和创造条件,提出相应的卫生要求,采取 卫生措施,以达到保护学生身心健康,不断改善学生体力和脑力,增强其体质,提高整体素质的目 的。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身心健康成长,体质不断增强,提高整体素质。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 1.了解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在今后从事教学工作中更具有针对性。 2.懂得营养搭配,知道不同人群的营养需求和搭配,以保证身体的生长需求。 3. 掌握学习的原理,知道怎么科学用脑,有利与安排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4.懂得学校常见病的症状及预防。 5. 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 ,本项编写要求:以基本内容为主线~对各知识点分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提 出要求~并说明教学重点及难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学校卫生学的任务和作用 1(了解学习学校卫生学意义、任务、作用; 第二节学校卫生学的理论基础1(掌握遗传、环境和教育对学生健康及发育的影响。 2(了解学校卫生学的内容及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3(了解学校卫生学的发展史。 第二章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 1. 了解儿童青少年的解剖生理特点。 2. 掌握儿童青少年身心发育的特点。 3. 掌握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4. 了解儿童青少年的形态特征。 第三章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卫生 1.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的意义。 2.了解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3.掌握不同时期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卫生。第四章教育教学工作的卫生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重要知识点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重要知识点 名词解释: 劳动法——广义: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狭义:指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颁布的关于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全国性的、综合性的法律。 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所在单位(即用人单位)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主体——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依照劳动法律规范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劳动法律关系内容——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劳动法律关系客体——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 劳动法律事实——指劳动法律规范规定的,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 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是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和劳动合同约定,明确相互间的权利义务,形成劳动法律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变更其原来确定的权利义务内容。 劳动法律关系的消灭——是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终止其相互间的劳动权利义务关系。 劳动权利能力——是指依法享有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资格和能力。 劳动行为能力——是指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的能力。 休息权:是指劳动者除了规定的工作时间以外可以自行支配的时间的权利。

劳动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从事某种有一定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社会职业。 劳动就业服务企业——是承担安置城镇失业人员任务,由国家和社会扶持,进行生产经营自救的股份合作制集体经济组织。 职业介绍机构——即职业介绍所,是指依法设立的,从事职业介绍工作的专门机构。 平等就业——是指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和就业机会。 国家促进就业——是指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创造就业条件和扩大就业机会。 劳动者竞争就业——是指劳动者通过用人单位考试或考核竞争取胜而获得就业岗位。 境内职业介绍机构——是指依法设立的从事境内就业服务工作的职业介绍机构。 境外职业介绍机构——是指依法设立的从事境外就业服务工作的职业介绍机构。 劳动合同——亦称劳动契约,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确立劳动关系,依法协商达成的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集体合同——亦称团体协约、劳动协约、集体协议,是集体协商双方代表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在平等协商一致基础上签订的书面协议。 劳动合同的订立——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为建立劳动关系,依法就双方的权利义务协商一致,设立劳动合同关系的法律行为。 正式工劳动合同——是正式职工劳动合同的简称,是指用人单位在编制定员内与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 录用合同——是录用单位与被录用劳动者之间,为确立劳动关系,明确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聘用合同——是聘用单位和被聘用劳动者之间,为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 劳动合同的解除——是指当事人双方提前终止劳动合同的法律效力,解除双方的权利义务关

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大纲 (2008年修订) 课程编号: 英文名:Social Security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适用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社会工作 前置课:保险学、西方经济学、管理学 后置课:社会保险、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社会保障国际比较 学课分:3学分时:48课时 主讲教师:曹信邦、林治芬、陆解芬 选定教材:曹信邦,《社会保障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课程概述: 《社会保障学》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主干课。本课程主要介绍社会保障的一些基本理论,包括社会保障的内涵、社会保障的功能、社会保障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社会保障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社会条件及经济条件;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历史过程;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基础,主要是西方经济学家的社会保障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理论;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社会保障基金筹集与使用;社会保险制度的构成,特别是养老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和工伤保险制度的构成要素;社会救济制度;社会优抚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和改革的趋势。 教学目的: 通过《社会保障学》课程的学习,能够使该专业的学生了解社会保障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设置本课程的目的要求是使学生比较广泛、系统地学习和理解社会保障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社会保障诸范畴的概念、性质、作用以及运用社会保障范畴解决如何进行收入分配才能保障社会成员生存;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保障实践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保障管理的需要。 教学方法: 由于《社会保障学》课程对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来讲,是一门比较陌生课程,为了方便学生学习,并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考虑使用教师课堂讲解、提供教学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注意运用国际上社会保障实践上比较成熟国家的经验,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保障有关理论,通过深入浅出的探究、剖析,从中找出社会保障的发展规律,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借鉴。本课程教学采用讲解、案例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大纲

徐州中健科技职业技术学校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其任务是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透视经济现象。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透过常见的经济现象,掌握有关的经济知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劳动观,增强创新、诚信、效率、公平等意识,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有关商品交换、消费、生产以及收入分配的基本知识,

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国的分配制度。 情感态度观念:正确看待金钱,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崇尚诚信,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 运用:正确辨析常见的经济现象,理性消费,以实际行动提高自身素质,尝试设计家庭理财方案。 教学内容 1.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1)透视商品交换的现象,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理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2)透视商品价格的变化,懂得影响价格的因素,认识价格变动的影响,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 (3)透视选购商品的现象,评析常见的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企业的生产与经营 (1)透视企业的不同类型,了解企业的含义和分类,理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2)透视企业经营的状况,理解企业形象、诚实守信、名牌产品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诚信意识和创新意识。 (3)透视人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理解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意义,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3.个人的收入与理财 (1)透视家庭收入的多元化,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意义,增强劳动光荣、热爱劳动的情感,增强效率意识和公平意识。

(完整版)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司考真题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司考真题 2017 1、农民姚某于2016年3月8日进入红海公司工作,双方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红海公司也未给姚某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姚某向社保机构缴纳了基本养老保险费。同年12月8日,姚某以红海公司未为其缴纳社会保险为由申请辞职。经查,姚某的工资属于所在地最低工资标准额。关于此事,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BD A.姚某自2016年3月8日起即与红海公司建立劳动关系 B.红海公司自2016年4月8日起,应向姚某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 C.姚某应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而不应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D.姚某就红海公司未缴养老保险费而发生争议的,可要求社保行政部门或社保费征收机构处理 2、关于集体劳动合同,根据《劳动合同法》,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CD A.甲公司尚未建立工会时,经其2/3以上的职工推举的代表,可直接与公司订立集体合同 B.乙公司系建筑企业,其订立的行业性集体合同,报劳动行政部门备案后即行生效 C.丙公司依法订立的集体合同,对全体劳动者,不论是否为工会会员,均适用 D.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丁公司工会与公司协商不成时,工会可依法申请仲裁、提起诉讼 3、某市混凝土公司新建临时搅拌站,在试运行期间通过暗管将污水直接排放到周边,严重破坏当地环境。公司经理还指派员工潜入当地环境监测站内,用棉纱堵塞空气采集器,造成自动监测数据多次出现异常。有关部门对其处罚后,公司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拟裁员20人以上。当该公司裁员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D A.无须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 B.应优先留用与本公司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职工 C.不得裁减在该公司连续工作满15年的女职工 D.不得裁减非因公负伤且在规定医疗期内的劳动者 2016 王某,女,1990年出生,于2012年2月1日入职某公司,从事后勤工作,双方口头约定每月工资为人民币3000元,试用期1个月。2012年6月30日,王某因无法胜任经常性的夜间高处作业而提出离职,经公司同意,双方办理了工资结算手续,并于同日解除了劳动关系。同年8月,王某以双方未签书面劳动合同为由,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申请仲裁,要求公司再支付工资12000元。 请回答第1-3题。 1、关于女工权益,根据《劳动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公司应定期安排王某进行健康检查 B.公司不能安排王某在经期从事高处作业 C.若王某怀孕6个月以上,公司不得安排夜班劳动 D.若王某在哺乳婴儿期间,公司不得安排夜班劳动 2、关于该劳动合同的订立与解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王某与公司之间视作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B.该劳动合同期限自2012年3月1日起算 C.该公司应向王某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

《社会保障》教学大纲

《社会保障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中文名称:社会保障概论 2.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Social Security 3.学科编码: 4.课程性质:社会保障概论为社会保障专业的基础课程、公共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相关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 5.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 6.课时安排:32-48学时(建议) 7.与其他课程的联系:社会保障涉及资本和劳工的关系,国民生产总值第一次分配的政治逻辑,在社会生产力不够发达的卖方市场具有对抗与妥协的特征,在社会生产力发达的买方市场具有合作与持续的特征,是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学、保险学、人口学、财政、信息技术的综合问题。在国外,社会保障不作为独立学科设置社会保障院系,而是在相关院校开设有关社会保障问题的课程。例如,信息工程学院开设社会保障号码管理课程;经济院校设置福利经济学、养老金税务、医疗保险筹资等课程;金融学院设置养老金精算和养老金计划管理课程;医学院设置医院管理和医疗保险课程;公共管理系设置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的博士课程和专题。因此,很多社会保障名著源自经济系和福利经济学。总之,这是一个宏大的话题,是一个院系的师资和学生们难以填充的话题。在中国设置社会保障专业和院系的情况下,要避免相关院系不研究社会保障问题,最终导致社会保障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先天不足。为此,要鼓励相关院系开设社会保障课程,鼓励研究生们研究社会保障问题,本课程有助于相关学科研究社会保障问题。 8.本教材的基本特点:尊重马恩关于社会保障的原始文献,避免牵强的嵌入马克思主义;尊重历史客观描述社会保障思想渊源和理论形成过程,进而指导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流派和模式;按照1952年国际劳动组织《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102号],以及后期《建议书》就社会风险的共识,构建社会保障的课程架构,做到客观、清晰且具有逻辑性。充分发挥课题组专家特长,引入经济、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界定完整篇.doc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界定- ;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在许多国家分属不同的部门,在我国则存在着相互包含的关系。表面看来,这似乎只是一个立法技术问题,其实这里有着深刻的历史与现实的原因。本文试图从体制上对这一立法现象进行透视。 ; 一、我国关于两类立法相互关系的各种观点及其评析 ; 概括我国目前关于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相互关系的各种看法,大致可以归为三种观点:一是认为劳动法包括保障的内容;二是认为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相互交叉;三是认为劳动法从属于社会保障法。 ; 在我国,社会保障法是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提出的一个范畴。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并无严格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法。劳动法在我国则可以说是渊源流长。我国在劳动法调整对象上存在着某些不恰当的扩大,正是这种扩大涵盖了保障内容,这种扩大可以概括为内在式的和外在式的。所谓内在式的扩大,也可以称之为劳动关系广义说,是扩大了对劳动关系的认识,将一些保障内容加入劳动关系的范围,并形成第一种观点。这种观点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劳动法中较为流行。所谓外在式的扩大,可以说是劳动法调整对象广义说,是将劳动关

系以外的一些社会保障关系纳入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并形成了第二种观点。这种观点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的劳动法中较为流行。当前,随着社会保障法这一概念被我国逐步接受,又出现了扩大: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的倾向,我们可称之为社会保障法调整对象的广义说,并形成上述第三种观点。笔者认为这三种观点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 第一种观点:劳动关系包含了保障福利内容 ; 劳动关系有时也称之为劳资关系劳雇关系劳使关系等等。台湾的一些学者认为,劳动关系是以劳动为中心所展开,着重劳动力、劳动者为本位的思考:劳资关系含有对立意味,因为劳方资方的界限分明,其所展开的关系自然包含一致性与冲突性在内:劳雇关系以雇佣的法律关系为基础,重点在权利义务之结构:劳使关系则已将的所有的价值意味予以排除,只剩下技术性涵义。(注:黄越钦:《劳动法论》,(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劳工研究所发行,1993年修订版,第9页。)我国大陆的学者一般只使用劳动关系的概念。劳动关系的概念的模糊性给我国劳动法学者以填塞的空间。20世纪80年代,我国一种较为流行的看法是对劳动关系作扩大的理解,构成劳动关系广义说。正是这种不恰当的扩大,使保障福利内容完全纳入劳动关系,也使社会保障法的范畴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

《养老保险学》教学大纲

《养老保险学》教案大纲 授课教师:************** 答疑时间:周三:—或事先预约 办公室: : 课程类别:************** 课程对象:************** 课程安排说明:年月日—月日 周一上午— 教室: 课程调整:月日(国庆节休假)课程内容顺延。 期终考试时间:月日—月日之间。 教案课时数:×=课时 教案学分:学分 课件网址: 教材和参考书目: 指定教材:《》, , , , 《养老金经济学》,著,王莉莉、肖明智、尹银译,机械工业出版 社年出版 参考书目:《养老保险经济学》,袁志刚著,世纪出版集团,年出版 《社会保险经济学》,杨俊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年出版 《谁都离不开社会保障》,刘钧,人民邮电出版社,年出版 先修课程:************** 课程教案目的 本课程以养老保险为主要内容,着重介绍养老保险的基本理论、历史、国际比较和我国的政策改革问题。课程讨论的问题涵盖了公共养老金、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储蓄三个支柱,涉及的知识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兼有政治学、人口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内容,立足于当前各国养老金改革热点问题和养老金研究学术前沿。此外,鉴于我院和我校许多本科生未来可能主要在社会保障部门工作,本课程也结合理论阐述了养老保险知识在实践领域的运用,帮助学生提高在相关工作岗位上的专业技能功底,也便于学生更深的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

课程考核形式 将各章节内容适时举行课堂讨论,一般在学完各章基本内容之后,用分钟的时间结合课程重点,展开讨论。另外,为加深学生对知识原理的理解和运用,留一定的课后作业。课程最终考核方法如下: 课后习题**(每次*分×*次) 考勤** 课堂参与**(每次*分×*次) 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试卷结构 填空题** 选择题** 是非判断题** 名词解释** 简答题** 计算题** 论述题** 学术诚实 涉及学生的学术不诚实问题主要包括考试作弊;抄袭;伪造或不当使用在校学习成绩;未经老师允许获取、利用考试材料。对于学术不诚实的最低惩罚是考试给予分。其它的惩罚包括报告学校相关部门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教案要点 第一章养老保障简史和类型 本章介绍养老保障的历史以及养老保险的各种类型:第一节讲述养老保障的起源和早期的发展历史;第二节讲述上世纪年代以来各国养老保障体系的调整与改革;第三节介绍养老保障中养老救助和养老保险的各种类型,如现收现付和积累制、确定待遇和确定缴费等。最后课程根据养老保险类型的不同设计一个辩论环节,组织学生对社会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家庭养老进行比较。 第一节养老保障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养老保障的调整与改革 第三节养老保障的类型 辩论:我的钱该不该给别人用? 第二章长寿风险与信息不对称 本章承接上一章关于养老保障历史的介绍,第一节主要讨论长寿风险的含义,引起的后果,各种应对长寿风险的工具,并从亚耶尔模型证明年金化的价值;第二节分析商业年金市场存在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引出有必要通过社会养老保险来纠正商业年金市场失灵问题,证明社会养老保险的价值。

中职学校《会计学》教学大纲

《基础会计学》 教学大纲 ( 1. 2.了解会计知识的理论体系和知识结构。 3.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掌握主要账户和借贷记账法的运用。 2.能正确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 3.能根据会计凭证正确登记账簿,并掌握错账的查找和改正处理技术。

4.能编制简要的财务会计报表。 5.能够掌握会计基本实务操作程序和技能。 6.具有更新知识的自学能力,适应会计改革发展需要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了解财务、会计基本法规制度,树立法制观念。 2. 3. ( 1. 2. 了解会计各要素的具体内容。 3.账户和复式记账 了解会计科目的概念及分类。 理解会计账户的概念及设置原则。 掌握账户的基本结构。 了解会计科目与账户的联系与区别。

掌握复式记账的概念及基本原则。 掌握借贷记账法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理解账户的对应关系和对应账户。 4.借贷记账法的运用 了解工业企业的主要经营活动过程。 5. 6. 7.成本计算 了解成本计算的意义和作用。 了解成本计算的一般程序。 理解成本、费用的概念。 掌握材料采购成本和产品制造成本的基本构成和主要费用的基本分配方法。理解成本、费用的区别与联系。

8.财产清查 了解财产清查的意义。 掌握财产清查的概念和财产物资的盘存制度。理解财产清查的种类。 9.财务会计报告 理解会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理解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了解会计法规的组成。 了解会计法的基本内容。 了解会计档案的归档和管理。 (二)会计核算基本方法

1.账户和复式记账 理解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原理。掌握账户的平行登记方法。 能编制基本业务会计分录。 2.借贷记账法的运用 3. 4. 5.成本计算 掌握材料采购成本的基本分配方法。掌握工资费用的基本分配方法。 掌握制造费用的基本分配方法。 了解产品制造成本的计算方法。 6.财产清查

《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社会保障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1)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能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一些社会热点劳动经济问题;(3)能运用规范和实证的研究方法对劳动力市场运行机理、人力资本投资、收入分配、就业与失业、劳动关系等相关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主要内容有:劳动和劳动生产率理论;劳动力管理理论;劳动组织理论;劳动报酬和劳保福利理论;劳动计划理论及劳动经济史等。 三、知识点 (一)基本知识点 1.基本概念:无差异曲线、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劳动力供给(需求)弹性、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人力资本及人力资本投资、非自愿失业; 2.工资原则和影响宏观工资水平的的主要因素; 3.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区别; 4.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均衡理论及歧视的类型分析; 5.劳动力流动的相关理论; 6.掌握劳动关系的概念和类型。 (二)重要知识点 1.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在个人劳动力供给、家庭劳动力供给、市场劳动力供给决策中的影响程度; 2.人力资本的含义、人力资本投资的含义及主要形式; 3.劳动力需求变动与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区别、最佳劳动力选择的条件、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4.劳动力市场静态均衡与动态均衡的形成过程、劳动力市场非均衡现象; 5.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假设和必要条件、劳动力流动机制和规律; 6.区别就业、自然失业、充分就业、隐性失业等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四、基本要求 (一)知识要求 1.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能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一些社会热点劳动经济问题。 3能运用规范和实证的研究方法对劳动力市场运行机理、人力资本投资、收入分配、就业与失业、劳动关系等相关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二)能力要求 要求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数学分析能力、逻辑计算能力;有一定的团队合作能力。(三)素质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