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蠕虫感染(医学治疗)

肠道蠕虫感染(医学治疗)
肠道蠕虫感染(医学治疗)

消化道蠕虫病锁定

消化道蠕虫病的传染是虫卵和幼虫。传播途径可自口、皮肤及自身感染等。其感染可以水、蔬菜和动物为媒介。致病原因和患病严重程度除与寄生虫数量多少有关,寄生虫与宿主间相互作用也很重要。蠕虫寄生人体后可掠夺宿主营养,排泌对人体有害的代谢产物。阻塞某些消化道或挤压,破坏某些组织而致病。宿主可通过细胞及体液免疫机制,对虫体及其产物发生各种反应。

(Helminthic Diseases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我国地处温、亚热带、其地理、气候及土壤条件均适合肠道寄生虫的生长繁殖,故蠕虫病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特别在农村及儿童发病率高。本节重点叙述消化道蠕虫病,包括:蛔虫病、钩虫病、蛲虫病、绦虫病、包虫病及肝吸虫病。

消化道蠕虫病是可以预防的疾病。我国仍需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讲究精神文明、有计划性地普查、普治,尽快消灭几种危害较大的消化道蠕虫病。

2蛔虫病

(Ascariasis)

蛔虫病是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传染源是蛔虫病患者和感染者。大量的虫卵随患者粪便排出,污染蔬菜及泥土,在适宜的温湿度下,约经2周,发育为成熟虫卵。成熟虫卵经口到胃,大部分被胃酸杀死,少数进入小肠孵化发育为幼虫。幼虫钻入肠粘膜,经淋巴管或微血管入门脉、肝脏、下腔静脉而达肺;在肺内脱皮后形成1毫米左右的幼虫。幼虫穿过微血管经肺泡、支气管、气管上升至咽,然后再被吞入胃,此即构成蛔蚴移行症。蛔蚴到达小肠后发育为成虫(图2-9-1)。自吞食虫卵至成虫成熟约需75天,在小肠内生存期约为1-2年。3临床表现

小肠中有少数蛔虫感染时可无症状,称蛔虫感染者,大量感染而引起疾病称蛔虫病。

肠道蛔虫常引起反复发作的上腹部或脐周腹痛。由于虫体的机械性刺激及其分泌的毒物和代谢产物可引起消化道功能紊乱和异性蛋白反应,如纳差、恶心、呕吐、腹泻和荨麻疹。儿童严重感染者,可引起营养不良,精神不安,失眠、磨牙、夜惊等。

4蛔虫发育过程与传播

肠内蛔虫一般处于安静状态,但受到各种刺激(如高热、消化不良、驱虫不当等)后易使蛔虫骚动及钻孔,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常见的有:

胆道蛔虫症

系蛔虫钻入胆道而引起,表现为剑突下突然发生阵发性绞痛或钻顶痛,可放射至背部及右肩部,难于忍受,极度不安。常伴有恶心及呕吐。腹壁软仅疼痛发作时腹壁轻度痉挛,剑突下明显的局限性压痛。当进入胆道的蛔虫退到小肠后,则症状突然消失。若蛔虫进入胆囊管或肝内胆管时,可继发细菌感染而引起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胆管炎或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深入肝内胆小管时可产生细菌性肝脓肿。当蛔虫残体或蛔虫卵长期存留胆管或胆囊时,可以其为核心,逐渐形成胆石。

蛔虫性肠梗阻

多见于小儿。由于虫数较多,扭结成团阻塞肠腔,引起部分肠梗阻。病人有阵发性腹痛、恶

心、呕吐、腹壁软,可扪及大小不等粗麻绳样索状块物。如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完全性肠梗阻。

其它

伤寒或少数胃、十二指肠溃疡病患者感染蛔虫后,蛔虫可穿破病变处肠胃壁引起穿孔,产生弥漫性腹膜炎。蛔虫向上逆行时可由鼻孔、口腔排出,或钻入耳咽管而引起耳鼓膜穿孔,并由外耳道排虫。偶尔蛔虫可到达喉或气管,引起窒息。

5诊断

肠道蛔虫可根据粪便直接涂片检查出虫卵及/或既往有吐虫或排虫作出诊断。

胆道蛔虫的诊断可根据以下几点:①青年或儿童突发剑突下绞痛;②疼痛异常剧烈,但局部肌痉挛及反跳痛并不明显;③既往有便虫、吐虫史或大便查到大量蛔虫卵;④除外其它急腹症、急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有条件行急症十二指肠镜检查时,可直接发现成虫已部分钻入胆道,露出尾段在十二指肠内。

6治疗

驱虫治疗

(一)苯咪唑类化合物为广谱驱虫剂,可杀死蛔虫、钩虫等。其杀虫机理为药物对虫体有选择性、不可逆性地抑制其摄取葡萄糖的作用,使虫体内源性糖原耗竭,并抑制延胡索酸还原酶,阻碍三磷酸腺苷产生,致使虫体无法生存与生殖,最终死亡。常用的药物有:

1.甲苯咪唑(Mebendazole)儿童用量每天为50-150mg,成人每次100mg,早晚各次,连服3天;若未驱尽,三周后可再用第二疗程。该药驱蛔效果较佳,副作用少见,大量感染用此药驱虫时,可有腹痛、腹泻,但较轻微。

2.丙硫咪唑(Albendazole)商品名肠虫清,为新的广谱驱虫剂。剂量为400mg,一次吞服。疗效达90%以上。但在大规模治疗中,偶有发生口吐蛔虫的反应。

3.左旋咪唑用量为150mg,一次服用,本药驱蛔作用不及甲苯咪唑,但较哌嗪为优,副作用轻微,偶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少数病人服药后出现肝功能轻度损害。早期妊娠、肝、肾疾患应慎用。

4.噻苯咪唑(Thiabendazole)成人每公斤体重25mg,早晚各1次,连服3天,日用量不可超过3g,此药已被甲苯咪唑所取代。

(二)噻嘧啶(Pyrantel)(商品名抗虫灵、驱虫灵)是广谱抗虫药,能使蛔虫肌肉剧烈收缩,引起痉挛性麻痹。用量为5-10mg/kg,晚1次顿服。副作用有头痛、头晕、呕吐等,对孕妇、急性肝炎、肾炎、严重心脏病及发热病人应暂缓给药。

(三)驱蛔灵(枸橼酸哌嗪)成人每次3-4g,儿童每日每公斤体重150mg(最高量不超过3g)睡前顿服,连服2天,便秘者加服泻剂。副作用轻,偶有眩晕、呕吐、头痛等。此药已渐少用。

(四)苦栋皮有效成分为川栋素。实验证明它能麻痹猪蛔虫头部,故亦有一定的驱蛔效果,但用量大时,有毒性作用。成品为川栋素片,成人200-250mg,空腹顿服,此药目前较少用。

(五)其他有报道氧气驱虫及针灸驱虫,有时有意料不到的效果。

并发症治疗

(一)胆道蛔虫病①阿托品氯丙嗪或杜冷丁解痉镇痛;②腹痛缓解后再进行驱虫治疗;③及时采用青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控制胆道感染。

(二)蛔虫性肠梗阻不完全性肠梗阻者先用内科治疗包括镇静、解痉、止痛及胃肠减压,待腹痛缓解后再进行驱虫。服用豆油或花生油80-150ml(儿童60ml)可使蛔虫团松解,缓解症状,症状消失后1-2天再驱虫。氧气疗法也可使蛔虫松解,出现完全性梗阻时,应手术治疗。

7预防

应采取综合性措施,开展卫生宣传教育,注意个人卫生,治疗病人和感染者以及加强粪便管理等。

附:蛔蚴移行症。

本症系吞食大量虫卵后8-9天,由于大量蛔蚴到达肺部,引起肺泡出血、水肿及细胞浸润,病人可出现过敏肺炎的征象。重者有发热、干咳、血丝痰、荨麻疹等症状。体检肺部有哮鸣音和湿罗音;X线检查示肺纹增加;严重者一或二侧肺内有大小不等的片状或斑点状阴影,一般1-2周消退。血中嗜酸粒细胞增多,痰液也可检出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并可查见蛔蚴,以上改变,儿童较为多见,大多数患者吞入虫卵量少,仅有轻度咳嗽或毫无症状。另有极少数病人偶尔因蛔蚴移行至脑、胸膜、眼等器官可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并产生相应的症状,治疗:左旋咪唑隔日口服120mg,共服6次,可获满意疗效,呼吸道症状迅速得到改善,血中嗜酸粒细胞显著下降。

8钩虫病

(Ancylostomiasis)

钩虫病是十二指肠钩虫或美洲钩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致的疾病。它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健康的寄生虫病之一。临床以贫血、营养不良、浮肿、腹痛及胃肠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高发区有“黄胖病”之称。

钩虫病的传染源是钩虫病患者和感染者,钩虫感染在我国分布极广。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当温、湿度的土壤中孵化。约1周左右经杆状蚴发育成具有感染力的丝状蚴,丝状蚴接触人体即钻入皮肤,随血液流经右心到肺,穿透肺泡毛细血管后循支气管、气管而达咽喉部,然后被吞入胃,构成钩蚴移行症。钩蚴主要在空肠,少数在十二指肠及回肠中上段内发育为成虫(图2-9-2)。自丝状蚴侵入皮肤至成虫在肠内产卵约需50天,成虫的寿命可达5-7年,但大部分于1-2年内被排出体外。

本病主要是经皮肤接触感染。农民赤足下地,幼虫易钻入皮肤而致病,故农村中感染率较高。钩虫卵在低于5-10℃时易死亡,而25-30℃和湿润土壤最适于虫卵孵化和幼虫生长。故我国南方钩虫病的流行远较北方为重。

9临床表现

钩虫病的临床症状轻重不一,与感染钩虫的种类、数量、时间和个人营养及免疫状况有关。绝大多数是无症状的钩虫感染者。

贫血和循环系统

贫血是钩虫病最突出的表现。由于成虫以口器咬住肠粘膜吸取血液,并经常更换咬吸点,同时分泌抗凝物质使伤口不断流血,长期漫性失血造成铁及蛋白质的损失,引起缺铁性贫血及低蛋白血症;在重度感染后3-5月可逐渐出现严重的进行性贫血,病人有头昏、眼花、耳

鸣、乏力、劳动后心悸、气促、记忆力减退、表情淡漠、皮肤苍白或呈腊黄色等症状。长期严重贫血病人心脏可呈一般性扩大,心前区有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心率增速和血压降低(舒张压为甚)。贫血属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嗜酸粒细胞大多增高。骨髓铁粒细胞显著减少或消失,血清铁和铁蛋白浓度降低。

消化系统

钩虫咬附小肠粘膜发生许多出血点和浅小损伤,可导致慢性炎症和胃肠功能紊乱,引起消化道症状。早期有食欲改变,上腹部不适等,症状明显者常有上腹部疼痛,恶心、嗳气等类似球部溃疡或十二指肠炎表现。严重感染者可出现异嗜如喜食生米、泥土等,多数病人有微量肠道出血,偶有并发消化道大出血,表现为持续性黑便。

其它

儿童期严重感染可有生长发育障碍,或并发心功能不全,周围血可呈类白血病反应,孕妇严重感染可导致流产或死胎。

10诊断

在流行区有赤足下地史以及贫血等临床症状应考虑钩虫病。粪便中检到虫卵为确诊的依据,粪便中虫卵数不多时,直接涂片的检出率低,较可靠的方法是饱和盐水漂浮法和钩蚴培养法。11治疗

驱虫治疗

驱钩虫药物种类很多,但尚无较理想的药物,需多次反复治疗才能根治.。此外,农村钩虫病患者大多伴有蛔虫等多种线虫感染,故以采用广谱驱肠线虫药为宜。如甲苯咪唑、噻嘧啶、丙硫咪唑、左旋咪唑等,用法同治疗蛔虫病。国内钩虫病多系两种钩虫混合感染,若用一种驱钩虫药未驱尽时,可换用另一种药物,藉以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对症治疗

钩虫病有贫血时应驱虫同时补充铁剂与高蛋白饮食。常用硫酸低铁,每次0.3~0.6克,每日3次,服用铁剂时间宜长,以补足组织内贮铁。对少数口服铁剂不能耐受者可给予肌肉注射铁剂,如右旋糖酐铁,首次为50mg,以后每日或间日注射100mg,总量不超过2.5~3.0克,两侧臀部肌肉交替注射。严重贫血伴有胃酸缺乏可加服10%稀盐酸或胃蛋白酶液。对临产孕妇或贫血严重者,可在驱虫前输小量血或边输血边驱虫。

12预防

治疗病人及消除传染源是预防的重要环节,加强粪便管理,杀灭钩虫卵是综合防治措施之一。为避免赤足下地感染可用25%白矾水液或1%碘酒等涂擦手足。

附:钩蚴移行症系钩蚴自皮肤侵入时,刺激局部皮肤发生痒性丘疹(俗称粪毒、粪疙瘩等),以足趾及手指间皮肤柔软处多见,局部有奇痒、红肿及灼痛、有的1-2天转成水泡,约数日内自行消退,亦可因抓痒引起继发感染,此称钩蚴皮炎。当钩蚴到达肺泡时,可引起肺间质和泡点状出血与炎症病变,经数天或十余天自行消退。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常明显增高。治疗:于钩蚴侵入皮肤后24小时内,涂敷10%噻苯咪唑混悬液,1天2-3次,连续2-3天并敷以0.1%地塞米松霜。疗效较好,亦可用50-60℃热水反复浸泡15-30分钟,有止痒、

肠道蠕虫感染

消化道蠕虫病锁定 消化道蠕虫病的传染是虫卵和幼虫。传播途径可自口、皮肤及自身感染等。其感染可以水、蔬菜和动物为媒介。致病原因和患病严重程度除与寄生虫数量多少有关,寄生虫与宿主间相互作用也很重要。蠕虫寄生人体后可掠夺宿主营养,排泌对人体有害的代谢产物。阻塞某些消化道或挤压,破坏某些组织而致病。宿主可通过细胞及体液免疫机制,对虫体及其产物发生各种反应。 (Helminthic Diseases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我国地处温、亚热带、其地理、气候及土壤条件均适合肠道寄生虫的生长繁殖,故蠕虫病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特别在农村及儿童发病率高。本节重点叙述消化道蠕虫病,包括:蛔虫病、钩虫病、蛲虫病、绦虫病、包虫病及肝吸虫病。 消化道蠕虫病是可以预防的疾病。我国仍需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讲究精神文明、有计划性地普查、普治,尽快消灭几种危害较大的消化道蠕虫病。 2蛔虫病 (Ascariasis) 蛔虫病是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传染源是蛔虫病患者和感染者。大量的虫卵随患者粪便排出,污染蔬菜及泥土,在适宜的温湿度下,约经2周,发育为成熟虫卵。成熟虫卵经口到胃,大部分被胃酸杀死,少数进入小肠孵化发育为幼虫。幼虫钻入肠粘膜,经淋巴管或微血管入门脉、肝脏、下腔静脉而达肺;在肺内脱皮后形成1毫米左右的幼虫。幼虫穿过微血管经肺泡、支气管、气管上升至咽,然后再被吞入胃,此即构成蛔蚴移行症。蛔蚴到达小肠后发育为成虫(图2-9-1)。自吞食虫卵至成虫成熟约需75天,在小肠内生存期约为1-2年。 3临床表现 小肠中有少数蛔虫感染时可无症状,称蛔虫感染者,大量感染而引起疾病称蛔虫病。 肠道蛔虫常引起反复发作的上腹部或脐周腹痛。由于虫体的机械性刺激及其分泌的毒物和代谢产物可引起消化道功能紊乱和异性蛋白反应,如纳差、恶心、呕吐、腹泻和荨麻疹。儿童严重感染者,可引起营养不良,精神不安,失眠、磨牙、夜惊等。 4蛔虫发育过程与传播 肠内蛔虫一般处于安静状态,但受到各种刺激(如高热、消化不良、驱虫不当等)后易使蛔虫骚动及钻孔,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常见的有: 胆道蛔虫症 系蛔虫钻入胆道而引起,表现为剑突下突然发生阵发性绞痛或钻顶痛,可放射至背部及右肩部,难于忍受,极度不安。常伴有恶心及呕吐。腹壁软仅疼痛发作时腹壁轻度痉挛,剑突下明显的局限性压痛。当进入胆道的蛔虫退到小肠后,则症状突然消失。若蛔虫进入胆囊管或肝内胆管时,可继发细菌感染而引起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胆管炎或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深入肝内胆小管时可产生细菌性肝脓肿。当蛔虫残体或蛔虫卵长期存留胆管或胆囊时,可以其为核心,逐渐形成胆石。 蛔虫性肠梗阻 多见于小儿。由于虫数较多,扭结成团阻塞肠腔,引起部分肠梗阻。病人有阵发性腹痛、

学生六种常见病防治宣传材料

学生六种常见病防治宣传材料 一、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我国学生的常见病。导致我国学生缺铁性贫血高发的原因很多,除一些社会、经济因素外,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和不良的饮食习惯是重要原因。儿童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对铁的需求不断增加,再加上偏食、挑食等不良行为,因些使学生的缺铁性贫血患病率较高。尤其是青春期女孩的经期失血使其对铁的需求量增加,若忽视了膳食铁的补充,很容易造成缺铁性贫血。针对这一情况,我校主要采取如下措施: 1、健康教育 将有关贫血的内容纳入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家长、老师和炊管人员进行宣传、指导,在现有饮食水平的基础上,加强平衡膳食的意识。 2、膳食指导 对在校就餐的学生要逐步实行营养午餐;对非在校就餐的学

生加强指导,合理调整饮食结构。 3、治疗 定期对学生进行检查,并将学生、特别是患病学生的体检结果及时通知家长,以取得家长的配合。对中度贫血以上的学生以药物治疗为主,血红蛋白在10g/dl以下的学生,通知家长去医院诊治,并重点观察。 二、龋病与牙周病的防治措施 龋病、牙周疾病是影响儿童青少年健康和生长发育最常见的口腔疾病。我国学生的龋齿患病情况严重,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学生牙周病患病尤为突出。因此,我校从学生口腔健康教育入手,提高学生口腔健康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采取以下措施: 1、健康教育: 将学生口腔保健内容纳入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向学生传授龋病与牙周疾病的危害、预防等口腔保健知识,采取干预措施,培养学生良好口腔卫生习惯。

2、提高学生的有效刷牙率: 通过卫生宣传,指导学生采取正确的刷牙方法,使学生的有效刷牙率达到80%以上。 3、推广使用保健牙刷及含氟牙膏。 4、龋齿充填: 对体检中发现有龋病发生的学生,建议去医院进行龋齿充填。 5、涂氟保护牙齿: 配合市区防疫部门以及口腔医院对在校学生进行氟化泡沫护牙,以减少龋病的发生。 三、营养不良及肥胖的防治措施 营养不良有多种,各种营养素的缺乏都会导致营养不良,蛋白质——能量缺乏型营养不良是常见的营养不良之一,主要

建湖县肠道蠕虫病有效控制后感染情况调查

建湖县肠道蠕虫病有效控制后感染情况调查 发表时间:2015-02-02T15:19:55.227Z 来源:《医药界》2014年11月第11期供稿作者:邵林刚1赵雄文1王立春2李永春2[导读] 了解江苏省建湖县人群肠道蠕虫病有效控制后感染情况及发展趋势,为今后连续开展该病综合防治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邵林刚1赵雄文1王立春2李永春2 (1建湖县第二人民医院江苏建湖224731)(2建湖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建湖224700)【中图分类号】R5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1【摘要】目的:了解江苏省建湖县人群肠道蠕虫病有效控制后感染情况及发展趋势,为今后连续开展该病综合防治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方法:两年同时采用改良加藤法调查分析该地区不同人群肠道蠕虫感染情况。结果:女性感染率略高于男性,二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居民感染率明显高于小学生和中学生,三者间差异有显著意义(X2=10.73,P<0.01);菜农感染率最 高,荡区与水网居民次之,城郊居民较低,四者间感染率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X2=14.28,P<0.01);随着父母文化层次的提高,子女的个人卫生习惯也就越好,感染率就越低,5种文化层次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11.61,P<0.05)。结论:在有效控制肠道蠕虫病后期防治工作中,不但要抓好健康教育与宣传发动,还要做好改水改厕工作,更要强化病人粪便管理,从源头上控制肠道蠕虫病的传播;特别要重视加强菜农、水产养殖等这一群体的综合防治,采取每年开展1-2次的集体驱虫服药,从而保证重点人群覆盖率,进一步巩固有效控制成果。 【关键词】肠道蠕虫;有效控制;感染率;建湖县 【Abstract】Objective:TounderstandthepeopleJianhuCountyofJiangsuProvince,intestinalwormseffectivelycontrolthesituationanddevelopmenttrendofinfection,Toprovideareliablescientificbasisforfuturecontinuouscomprehensivepreventionandtreatmentofthedisease.Method:TwoyearswithKatoKatzmethodsurveyofintestinalhelminthinfectionindifferentpopulationinthisarea.Result:Theinfectionrateoffemaleishigherthanthatofmales,Therewasnosignificantdifferencebetweenthetwo(P>0.05);Theinfectionrateofresidents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of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students,thedifferencewassignificantbetweenthethree(X2=10.73,P<0.01);Theinfectionrateishighest,Dangdistrictresidentswithwaternext,suburbanlow,Amongthefourinfectionratewasverysignificantdifferenceascomparedto(X2=14.28,P<0.01);Withparentsculturallevel,children'spersonalhygieneisalsobetter,theinfectionrateislow,Therewassignificantdifferencebetween5kindsofculturelevel,(X2=11.61,P<0.05)。Conclusion:Intheeffectivecontrolofintestinalhelminthdiseasepreventionandcontrolworkinthelate,Notonlytograspthehealtheducationandpropaganda,alsodoagoodjobofimprovingdrinkingwaterandlavatorieswork,muststrengthenthepatientmanuremanagement,Propagationfromthesourcecontrolofintestinalhelminthiasis;Specialattentionshouldbepaidtothefarmers,tostrengthenthecomprehensivepreventionandcontrolofaquacultureofthisgroup,Takeeveryyeartocarryout1-2timesdewormingmedication,Inordertoensurecoverageofthefocusgroups,furtherconsolidatecontrolresults. 【keyword】intestinalworms;effectivecontrol;infectionrate;Jianhucounty. 为继续巩固我县肠道蠕虫病综合防治的工作成果,不断了解有效控制后人群肠道蠕虫感染情况,给有效控制后完善制定好防治规划和继续开展蠕虫病综合防治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我们于2012年至2013年分别对县内4个村和8所学校4928名不同职业人群进行了肠道蠕虫感染情况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整群分层随机选择所辖的城郊、水网、沿荡、蔬菜各1个村及村所在地的中、小学校各1所为调查点。共抽取4928名有效人群为对象,其中居民2790名,小学生1076名,中学生1062名;男性2576名,女性2352名。同时还对8所中、小学校2138名学生家长文化程度和个人卫生习惯等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1.2方法按《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实施细则》的规范标准,采用改良加藤氏厚涂片法进行镜检,发现虫卵者,即为阳性。粪量为41.7mg,每片中检虫卵数乘以24,为克粪虫卵数(EPG)。 2结果与分析 2.1感染情况调查人群4928名,感染180名,感染率3.65%。其中,男性感染率3.22%(83/2576),女性感染率4.12%(97/2352),女性略高于男性,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性(X2=2.84,P>0.05);居民、小学生、中学生感染率分别为4.41%、2.88%、2.45%,三者间感染率差异有显著意义(X2=10.73,P<0.05),但小学生与中学生二者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X2=0.39,P>0.05)。

常见病 传染病预防知识教育

常见病,传染病预防知识教育 健康教育的内容: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  提高儿童青少年自我保健、预防疾病的意识,逐步建立、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自觉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身心健康,改善生活质量。 学校健康教育的要求: 掌握一定的卫生知识,包括个人卫生习惯、营养、体育锻炼、防病保健、环境卫生、心里卫生、安全措施等与健康的关系。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心理状态,了解不同阶段的生长发育情况,特别是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改变不良行为、建立健康行为、改善环境,促进身心健康。 教育部明确规定,将学生常见病防治、学校健康教育、改善学校环境和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并列,作为基层学校应完成的学校卫生四大基本任务。 1992年卫生部、教育部联合颁发“全国中小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法”(1992—2000),确定视力不良、沙眼、龋齿、肠道蠕虫感染、贫血、营养不良等六病为重点防治的学生常见病。 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细菌性痢疾,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水痘, 凡裸眼视力低于的,一般称为视力低下。近视是指眼睛辨认远方(5米以上)目标的视力低于正常,但视近正常,近视眼是由于

眼对光的曲折力同眼轴长度不相适应造成的。包括:眼轴长度正常,晶状体的曲折力过强;晶状体的曲折力正常,而眼轴长度过长。 锻炼身体,增强体制;注意营养、不挑食;改善照明、端正坐姿;节制看电视、用电脑; 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是致盲眼病之一。因其在睑结膜表面形成粗糙不平的外观,形似沙粒,故名沙眼。 积极锻炼身体,注意饮食营养,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对餐饮人员及儿少机构的相关人员应定期体检,发现带菌者应调离岗位。 搞好饮食饮水卫生及个人和环境卫生,做好三管一灭,即管水、管粪、管饮食及消灭苍蝇。 人的鼻腔、咽、喉部是肺呼吸前端通道,称做上呼吸道。发生在这些部位的急性炎症称之为感冒,多数是由于病毒引起,是最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感冒的一种,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经常开窗透光,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根据季节变化增减衣服,注意防寒保暖; 均衡饮食,充分休息,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

全国学生常见肠道蠕虫感染综合防治方案

全国学生常见肠道蠕虫感染综合防治方案 (试行) 一、背景 我国有近1.8亿学生,其中85万余所中、小学校,在校中、小学生1.7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其中县镇和农村小学生约占90%,中学生占82%。做好在校学生,特别是广大农村学生的卫生保健工作,对我国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是极其重要的。 肠道寄生虫感染是我国中、小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尤以肠道蠕虫感染率极高,据部分地区调查:城市中、小学生平均感染率约40%,农村约60—80%,个别地区高达90%。 多年来,学校卫生工作者,在防治学生肠道寄生虫感染方面做了许多工作。1988年以来,在全国19个省20个县开展了农村学校卫生试点工作,把学生蛔虫病作为学生主要常见病之一来抓,经过两年的努力,蛔虫感染率有了明显降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获得了开展学生常见肠道蠕虫感染综合防治的经验。 长期以来,尽管在学生肠道蠕虫感染防治上做了大量工作,但是,以往的防治工作缺乏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加之肠

道蠕虫重复感染严重,尤其是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学校缺乏必要的卫生设施,学生未建立良好的卫生行为,肠道蠕虫感染率仍未得到应有的控制。因而,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地开展学生常见肠道蠕虫感染的综合防治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二、目的 (一)培养学生建立良好卫生行为,提高学生自我保健能力。 (二)大幅度降低并控制学生常见肠道蠕虫感染,改善学生营养状况,促进学生生长发育,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三、目标 以蛔虫感染率作指标,到2000年,以省为单位中、小学生感染率,城市降至5%以下,农村降至15%以下。这一总目标分两步实施: (一)第一阶段(1991年至1995年):城市:降至25%以下,目前已低于25%的,降至并控制在15%以下;农村:降至35%以下,目前已低于35%的,降至并控制在25%以下; 目前已低于15%的城市和农村地区,降至并控制在10%以下。 (二)第二阶段(1996年至2000年):城市:降至5%以下;农村:降至15%以下,1995年末已低于15%的,降至5%

蛔虫感染状况调查

蛔虫感染状况调查 蛔虫等肠道蠕虫感染是中小学生常见疾病,是影响青少年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解掌握镇巴县学生蛔虫感染状况,于2009-10/11结合中小学生健康检查进行了蛔虫感染状况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对象该县二年级在校学生。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监测对象。城区抽查城关小学、泾洋小学二年级各2个班学生。农村按东中西三个片区各随机抽取4所小学二年级的全体学生。 方法 监测方法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对监测对象进行粪检。 调查项目评价方法调查了解学生家庭经济、家庭厕所卫生、生活饮用水情况和本人卫生习惯。将家庭经济状况分为上、中、下3个档次,农村人均纯收入在2 000元以上为上等,1 200~2 000元为中等,低于1 200元为下等;居民人均收入高于5 000元为上等,3 000~5 000元为中等,低于3 000元为下等。家庭厕所卫生状况分好、中、差3个档次,水冲式厕所为卫生好,厕所基本干净为卫生一般,人畜并用或不卫生为卫生差。家庭生活饮用水情况为好、中、差3个档次,使用自来水为好,使用井水、泉水、河水且方便者(挑一担水在10min以内)为中,使用河水、泉水、井水不方便者或浆池水者为差。本人卫生习惯分好和差两个档次,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勤换衣物,不吃未洗净的瓜果和蔬菜,不喝生水,平时讲卫生为好,反之为差。 2 结果 随机抽取了城关小学、兴隆小学、巴庙小学等14所二年级在校学生714人,采集合格粪便标本436份,阳性标本112份(包括鞭虫3人),阳性率为%。其中男生阳性65人,阳性率%,女生阳性47人,阳性率%,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P >;但农村学生感染率明显高于城区学生,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P <, 与家庭经济状况的关系家庭经济状况好者,蛔虫感染率较低,反之较高,且差异统计学意义(χ2= P <,见表2。

学校常见病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知识讲座

学校常见病、传染病预防知识讲座 第一篇概述 学校健康教育的目标 健康教育的容: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 总目标为: 提高儿童青少年自我保健、预防疾病的意识,逐步建立、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自觉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身心健康,改善生活质量。 学校健康教育的要求: 掌握一定的卫生知识,包括个人卫生习惯、营养、体育锻炼、防病保健、环境卫生、心里卫生、安全措施等与健康的关系。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心理状态,了解不同阶段的生长发育情况,特别是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改变不良行为、建立健康行为、改善环境,促进身心健康。 教育部明确规定,将学生常见病防治、学校健康教育、改善学校环境和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并列,作为基层学校应完成的学校卫生四大基本任务。 1992年卫生部、教育部联合颁发“全国中小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法”(1992—2000),确定视力不良、沙眼、龋齿、肠道蠕虫感染、贫血、营养不良等六病为重点防治的学生常见病。 学校重点传染病: 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细菌性痢疾,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水痘,肠道蠕虫病。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

第二篇各种疾病的预防 一、预防近视眼 凡裸眼视力低于5.0的,一般称为视力低下。近视是指眼睛辨认远方(5米以上)目标的视力低于正常,但视近正常,近视眼是由于眼对光的曲折力同眼轴长度不相适应造成的。包括:眼轴长度正常,晶状体的曲折力过强;晶状体的曲折力正常,而眼轴长度过长。 用眼卫生习惯不良及遗传因素是造成近视的主要原因。 预防近视的措施 锻炼身体,增强体制;注意营养、不挑食;改善照明、端正坐姿;节制看电视、用电脑;经常望远,做眼保健操。 二、预防沙眼 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是致盲眼病之一。因其在睑结膜表面形成粗糙不平的外观,形似沙粒,故名沙眼。 怎样预防沙眼 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被褥、毛巾、手帕、枕巾等物品常常洗晒,保持干燥; 不能共用洗脸、洗澡的毛巾、脸盆; 积极锻炼身体,注意饮食营养,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学校常见病

学校常见病、传染病防治知识专栏 1992年卫生部、教育部联合颁发“全国中小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法”(1992—2000),确定视力不良、沙眼、龋齿、肠道蠕虫感染、贫血、营养不良等六病为重点防治的学生常见病。 学校重点传染病 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细菌性痢疾,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水痘,肠道蠕虫病。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 各种疾病的预防 一、预防近视眼 凡裸眼视力低于5.0的,一般称为视力低下。近视是指眼睛辨认远方(5米以上)目标的视力低于正常,但视近正常,近视眼是由于眼对光的曲折力同眼轴长度不相适应造成的。包括:眼轴长度正常,晶状体的曲折力过强;晶状体的曲折力正常,而眼轴长度过长。 用眼卫生习惯不良及遗传因素是造成近视的主要原因。 预防近视的措施 锻炼身体,增强体制;注意营养、不挑食;改善照明、端正坐姿;节制看电视、用电脑;经常望远,做眼保健操。 二、预防沙眼 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是致盲眼病之一。因其在睑结膜表面形成粗糙不平的外观,形似沙粒,故名沙眼。 怎样预防沙眼 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被褥、毛巾、手帕、枕巾等物品常常洗晒,保持干燥; 不能共用洗脸、洗澡的毛巾、脸盆; 积极锻炼身体,注意饮食营养,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三、预防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传染源:病人及带菌者。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传播。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细菌性痢疾的预防 对病人要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对餐饮人员及儿少机构的相关人员应定期体检,发现带菌者应调离岗位。 搞好饮食饮水卫生及个人和环境卫生,做好三管一灭,即管水、管粪、管饮食及消灭苍蝇。 四、感冒和流行性感冒 人的鼻腔、咽、喉部是肺呼吸前端通道,称做上呼吸道。发生在这些部位的急性炎症称之为感冒,多数是由于病毒引起,是最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感冒的一种,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预防措施: 经常开窗透光,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根据季节变化增减衣服,注意防寒保暖; 均衡饮食,充分休息,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流行季节,避免到空气流通不畅、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减少集会; 注意个人健康卫生习惯,打喷嚏、咳嗽和擤鼻子后要洗手; 每年于夏末秋初接种流感疫苗。

学校六种常见病防治措施

学校六种常见病防治措施 春天来了,孩子们开学后,又到了一个传染病多发的季节,今天小编带大家看一下在学生中常见病有哪些,又该如何预防和控制。 1992年卫生部、教育部联合颁发“全国中小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法”(1992—2000),确定视力不良、沙眼、龋齿、肠道蠕虫感染、贫血、营养不良等六病为重点防治的学生常见病。 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细菌性痢疾,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水痘,肠道蠕虫病等是学校重点传染病。要想防治传染病就得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下手防治。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下学校各种常见病的预防。 学校各种常见病的预防 一、预防近视眼 凡裸眼视力低于5.0的,一般称为视力低下。近视是指眼睛辨认远方(5米以上)目标的视力低于正常,但视近正常,近视眼是由于眼对光的曲折力同眼轴长度不相适应造成的。包括:眼轴长度正常,晶状体的曲折力过强;晶状体的曲折力正常,而眼轴长度过长。用眼卫生习惯不良及遗传因素是造成近视的主要原因。预防近视的措施:锻炼身体,增强体制;注意营养、不挑食;改善照明、端正坐姿;节制看电视、用电脑;经常望远,做眼保健操。

二、预防沙眼 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是致盲眼病之一。因其在睑结膜表面形成粗糙不平的外观,形似沙粒,故名沙眼。 怎样预防沙眼: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被褥、毛巾、手帕、枕巾等物品常常洗晒,保持干燥;不能共用洗脸、洗澡的毛巾、脸盆;积极锻炼身体,注意饮食营养,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三、预防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传染源为病人及带菌者。传播途径为粪口途径传播。易感人群为普遍易感。 细菌性痢疾的预防:对病人要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对餐饮人员及儿少机构的相关人员应定期体检,发现带菌者应调离岗位。搞好饮食饮水卫生及个人和环境卫生,做好三管一灭,即管水、管粪、管饮食及消灭苍蝇。 四、感冒和流行性感冒 人的鼻腔、咽、喉部是肺呼吸前端通道,称做上呼吸道。发生在这些部位的急性炎症称之为感冒,多数是由于病毒引起,是最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感冒的一种,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预防措施:经常开窗透光,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根据季节变化增减衣服,注意防寒保暖;均衡饮食,充分休息,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流行

《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大纲

白求恩医学班《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0271819 课程名称:人体寄生虫学 英文名称:Human Parasitology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 课程性质:选修课 授课对象:白求恩医学班 开课学期:第3短学期 课程学时:22学时 选用教材:《基础医学教程》李凡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授课地点:免疫病原遗传细胞生物学实验中心 执笔人:李淑红(教授) 审核人:李淑红(教授) 编写单位:病原生物学系 编写日期:2010年9月 一、实验教学目标 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是完成人体寄生虫学教学的重要手段和环节,依托免疫、病原、遗传、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共同完成。 实验教学通过虫体标本的观察,掌握寄生虫的形态学特点,通过病理标本的观察,掌握和进一步理解寄生虫对人体的致病作用及特点。通过实验操作,掌握常用的寄生虫感染的实验诊断技术,训练和培养动手能力,提高基本技能。通过完成课堂作业,了解生物绘图方法并强化寄生虫形态学方面知识的记忆。通过节肢动物的观察,学会对其主要特点的描述和分类检索表的使用。通过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技术操作,了解寄生虫病实验诊断的新方法、新技术,启发思维,拓宽思路,并培养创新精神。 通过教学实践过程,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实验技能和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一线虫(4学时) Nematode 【实验要求】 掌握:生物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蛔虫卵、鞭虫卵、蛲虫卵和钩虫卵的形态特征;旋毛虫幼虫囊包的形态特征;班氏微丝蚴和马来微丝蚴形态特征和鉴别要点;蛔虫、鞭虫、蛲虫和钩虫成虫的外部形态特点;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的鉴别要点。诊断肠道寄生虫常用的粪便直接涂片法和饱和盐水浮聚法。 熟悉:改良加藤氏法(定量透明虫卵计数法)。 了解:旋毛虫和丝虫成虫的外部形态;检查丝虫微丝蚴的厚血膜涂片法。 【实验内容】 1.线虫的形态结构观察 (1)观察标本:受精蛔虫卵、未受精蛔虫卵、鞭虫卵、钩虫卵、蛲虫卵、班氏微丝蚴、马来微丝蚴、肌肉内旋毛虫幼虫囊包。 (2)示教标本:蛔虫成虫、蛔虫唇瓣、蛔虫成虫引起并发症的大体标本(肠梗阻、肠穿孔、胆道蛔虫症、肝脓肿等)、鞭虫成虫、鞭虫寄生在肠粘膜、蛲虫成虫、蛲虫前端的头翼和食道球、丝虫成虫、晚期丝虫病人照片、丝虫中间宿主-蚊、旋毛虫成虫、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成虫两种钩虫的口囊和雄虫交合伞(镜下观)钩虫寄生在肠壁。 2.线虫感染的常规实验诊断技术:粪便直接涂片法;粪便饱和盐水浮聚法;改良加藤氏法(定量透明虫卵计数法)。 3.电视录像:线虫。 【仪器设备】 生物显微镜 实验二吸虫(2学时) Trematode 【实验要求】 掌握:华支睾吸虫卵、卫氏并殖吸虫卵、姜片吸虫卵和日本血吸虫卵的形态特征。粪便倒置沉淀集卵法和氢氧化钠消化法。 了解:华支睾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姜片吸虫和日本血吸虫成虫的形态特征;动物血吸虫尾蚴的形态特征;吸虫生活史的规律;环卵沉淀试验。 【实验内容】 1.吸虫的形态结构观察 (1)观察标本:华支睾吸虫卵、卫氏并殖吸虫卵、姜片吸虫卵和日本血吸虫卵。 (2)示教标本:华支睾吸虫(大体)、华支睾吸虫成虫染色标本(镜下观)、华支睾吸虫寄生在肝胆管内、华支睾吸虫中间宿主-沼螺、麦穗鱼、卫氏并殖吸虫成虫、卫氏并殖吸虫成虫内部结构(镜下观)、卫氏并殖吸虫寄生在狗的肺脏(病理标本)、卫氏肺吸虫中间宿主(川卷螺、溪蟹、蝲蛄)、布氏姜片吸虫成虫、布氏姜片吸虫中间宿主和传播媒介-扁卷螺、荸荠、菱角、日本血吸虫成虫、日本血吸虫病患者直肠组织压片(镜下观)、日本血吸虫寄生在家兔肠系膜静脉内(瓶装标本)、日本血吸虫虫卵所致病肝病理标本(瓶装标本)、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湖北钉螺)、吸虫幼虫(毛蚴、尾蚴、囊蚴)。 2.吸虫感染的实验诊断技术

学生常见病防治

学生常见病防治资料 一、近视眼的防治。 近视眼:由于眼球晶状体过凸或眼球前后径过长致使物体的像成在视膜前方的眼睛。 防治方法: 1、合理饮食,注意营养:饮食营养与近视眼有重要关系。注意饮食中微量元素的补充,如锌、锘等。限制某些食品,如精制食品、脂肪及糖类。儿童不宜多吃甜食,过量摄入有可能使巩膜变弱,容易致眼轴伸长。 2、改善学习环境:定期开展教学环境卫生监测。 3、定期检查视力。不随意配镜,使暂时性低常视力成分过早固化。 4、健康教育。 5、近视的矫正原则:安全、可靠、简便、易行。只能对屈光性近视起缓解作用,对轴性近视无效。 6、局部用药和眼功能训练法结合。是迄今最有效的治疗屈光性近视方法。 (1)阿托品:以缓解或消除调节紧张,从而达到防治目的。阿托品溶液点眼能提高视力,也可降低屈光度。但是瞳孔扩大可使视网膜通透量增加25倍,对正常视觉不利,且阿托品经泪道被机体吸收,可引毒性反应。因此,根据适应症使用。患有青光眼或眼压高的学生禁用。 (2)云雾法(雾视法):给学生戴上凸透镜片,使眼睫状肌的调节紧张度得到缓解的方法。 7、轴性近视→配戴框架眼镜 配镜的原则: (1)不要充分矫正,以配镜后能获得较好视力的低度凹镜为宜(调节后的视力达到5.0); (2)配戴卫生质量达标的光学眼镜 8、强调两点: 学生不宜使用隐型眼镜和OK镜; 一般不主张学生采用手术治疗(最好在22岁以后)。 二、沙眼 沙眼:是由于致盲性沙眼衣原体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眼病。人对沙眼衣原体免疫力弱,易重复感染。 ◆沙眼主要通过接触传染。苍蝇在沙眼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亲眼性飞虫"落入儿童眼睑,以眼部分泌物为食;这些分泌物可在15-30分钟内传给另一儿童。因此,沙眼感染有季节性(春夏交替),和苍蝇数量有关; ◆凡是被沙眼衣原体污染了的手、毛巾、手帕、脸盆、水及其他公共物品都可以进行传播。 防治措施沙眼的预防主要在于防止接触感染。 1、消灭苍蝇。 2、改善环境卫生。核心是粪便无害化处理和保护饮用水不受粪便污染。

全国学生常见肠道蠕虫感染综合防治方案

全国学生常见肠道蠕虫感染综合防治方案(试行) 一、背景 我国有近1.8亿学生,其中85万余所中、小学校,在校中、小学生1.7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其中县镇和农村小学生约占90%,中学生占82%。做好在校学生,特别是广大农村学生的卫生保健工作,对我国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是极其重要的。 肠道寄生虫感染是我国中、小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尤以肠道蠕虫感染率极高,据部分地区调查:城市中、小学生平均感染率约40%,农村约60—80%,个别地区高达90%。 多年来,学校卫生工作者,在防治学生肠道寄生虫感染方面做了许多工作。1988年以来,在全国19个省20个县开展了农村学校卫生试点工作,把学生蛔虫病作为学生主要常见病之一来抓,经过两年的努力,蛔虫感染率有了明显降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获得了开展学生常见肠道蠕虫感染综合防治的经验。 长期以来,尽管在学生肠道蠕虫感染防治上做了大量工作,但是,以往的防治工作缺乏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加之肠道蠕虫重复感染严重,尤其是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学校缺乏必要的卫生设施,学生未建立良好的卫生行为,肠道蠕虫感染率仍未得到

应有的控制。因而,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地开展学生常见肠道蠕虫感染的综合防治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二、目的 (一)培养学生建立良好卫生行为,提高学生自我保健能力。 (二)大幅度降低并控制学生常见肠道蠕虫感染,改善学生营养状况,促进学生生长发育,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三、目标 以蛔虫感染率作指标,到2000年,以省为单位中、小学生感染率,城市降至5%以下,农村降至15%以下。这一总目标分两步实施: (一)第一阶段(1991年至1995年):城市:降至25%以下,目前已低于25%的,降至并控制在15%以下;农村:降至35%以下,目前已低于35%的,降至并控制在25%以下; 目前已低于15%的城市和农村地区,降至并控制在10%以下。 (二)第二阶段(1996年至2000年):城市:降至5%以下;农村:降至15%以下,1995年末已低于15%的,降至5%以下。 四、策略及措施 (一)策略 1.在感染率较低的大、中城市学校采取以加强健康教育、纠正不卫生行为及逐步改善学校环境卫生为主,辅以加强检测、药物治疗的综合防治措施;

肠道菌群与免疫

肠道菌群与免疫 丁文京,北美医学教育基金会 哺乳动物胃肠道有大量和多样化的共生细菌。近些年来的研究逐渐证明我们的健康高度依赖于肠道共生菌对免疫的贡献。宿主和肠道共生菌的和谐关系以及肠道菌群对免疫的作用是数百万年的共同进化的结果。胃肠道是一个由一个有组织的由宿主真核细胞组成的动态生态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一个全功能的免疫系统和无数的栖息在胃肠道,主要是肠道,特别是大肠,各种各样的微生物。使用分子学方法对胃肠道菌群的分析表明细菌种群之间有很大差异性,而在菌群个体则表现为出现的相对稳定性。哺乳动物的免疫系统和肠道菌群的动态平衡对健康至关重要。二者之间需要保持稳定的共生和互惠关系。了解适应性免疫和定植在肠道大量各种菌群的相互关系,以及原始的先天免疫和肠道菌群的整合对胃肠免疫稳态,预防和治疗疾病有重要的意义。 肠道的免疫细胞可能需要微生物来源对其分化。我们已经知道肠道内免疫细胞对某些特殊的菌群存在选择性反应,肠道内哪些细菌参与和影响了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以及这些细菌的免疫特点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焦点。随着研究的广泛开展和逐渐深入,这一神秘面纱正在逐渐被披露出来。 2010年8月发表在《科学(Science)》一篇报道指出正常情况下,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在防止T细胞对肠粘膜不起反应,因此在保持肠道的免疫耐受方面起重要作用。但是,当环境发生变化时,树突状细胞可以激活T细胞,其细胞上的β-链蛋白对树突状细胞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当从小鼠的肠道清除β-链蛋白后,调节T细胞的活性和抗炎细胞因子的作用明显降低,而亲炎症的辅助T细胞1和17以及其细胞因子上升。树状细胞缺少β-链蛋白的小鼠表现出对肠炎的敏感性增加。 Daehee Han等人2013年在《免疫(Immunity)》发表文章“树突状细胞信号分子TRAF6的表达是肠道菌群相关的免疫耐受的关键”报道了题目的研究成果。题目指出细胞内信号分子TRAF6是Toll样受体(TLR)在激活树突状细胞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当特异性去除树突状细胞信号分子TRAF6后导致丧失粘膜免疫耐受。与此同时,小肠粘膜固有层的T辅助细胞2(Th2细胞)发育和出现嗜酸性粒细胞性肠炎和小肠细胞纤维化。免疫耐受消失需要肠道共生菌存在,但是依赖树状细胞表达MyD88。TRAF6小鼠显示小肠调节性T细胞(Treg)数量减少和诱导iTreg细胞对新型抗原的反应消失。这些结果显示免疫缺陷和树状细胞表达白细胞介素2(IL-2)减少有关。他们还发现在traf6ddc 小鼠Th2细胞相关的反应表现异常。这种免疫缺陷可以通过调节性T细胞活性的恢复。由此他们认为TRAF6在指导树状细胞通过Treg 和Th2细胞免疫保持肠道免疫耐受中起作用。 S Mashoof等人研究切除了胸腺和没有切除胸腺的幼体非洲爪蟾肠道菌群与T淋巴细胞的影响。他们用焦磷酸测序的16S核糖体RNA基因评估胃,小肠和大肠细菌群体中的相对丰度。他们发现整个胃肠道里梭菌科和黄杆菌是所有菌群中含量最丰富的细菌。切除了胸腺和没有切除胸腺的幼体非洲爪蟾,通过UniFrac分析显示两种胃肠道菌群分布无显着差异。他们的研究结果与以前切除胸腺后对肠粘膜免疫球蛋白水平没有显著改变的研究结果一致。这个发表的《自然》的研究结果揭示胸腺对胃肠免疫没有影响。 虽然科学研究证明微生物诱导的细胞因子反应参与肠道内环境稳定,但在稳定状态下的细胞因子平衡和单个细菌物种在建立这种稳态平衡中所起的作用仍然不清楚。Routhiau等人2009年在《免疫(Immunity)》发表了题目为“分段丝状菌在肠道内的辅助性T细胞的反应协调成熟的关键作用”的文章。他们在无菌小鼠做的研究系统性分析表明,无论是菌群还是单个菌种的促炎反应T辅助细胞1(Th1细胞),Th17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的反应,都不能有效地刺激肠道T 细胞的反应。他们发现分段丝状菌,一种非培养的梭状芽胞杆菌相关的物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

全国学生常见肠道蠕虫感染综合防治方案

- 1 - average high school at the provincial level 承道守一 立德润中 Cheng dao shou yi li de run zhong 全国学生常见肠道蠕虫感染综合防治方案 (试行) 一、背景 我国有近1.8亿学生,其中85万余所中、小学校,在校中、小学生1.7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其中县镇和农村小学生约占90%,中学生占82%。做好在校学生,特别是广大农村学生的卫生保健工作,对我国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是极其重要的。 肠道寄生虫感染是我国中、小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尤以肠道蠕虫感染率极高,据部分地区调查:城市中、小学生平均感染率约40%,农村约60—80%,个别地区高达90%。 多年来,学校卫生工作者,在防治学生肠道寄生虫感染方面做了许多工作。1988年以来,在全国19个省20个县开展了农村学校卫生试点工作,把学生蛔虫病作为学生主要常见病之一来抓,经过两年的努力,蛔虫感染率有了明显降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获得了开展学生常见肠道蠕虫感染综合防治的经验。 长期以来,尽管在学生肠道蠕虫感染防治上做了大量工作,但是,以往的防治工作缺乏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加之肠

- 2 - average high school at the provincial level 承道守一立德润中Cheng dao shou yi li de run zhong 道蠕虫重复感染严重,尤其是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学校缺乏必要的卫生设施,学生未建立良好的卫生行为,肠道蠕虫感染率仍未得到应有的控制。因而,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地开展学生常见肠道蠕虫感染的综合防治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二、目的 (一)培养学生建立良好卫生行为,提高学生自我保健能力。 (二)大幅度降低并控制学生常见肠道蠕虫感染,改善学生营养状况,促进学生生长发育,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三、目标 以蛔虫感染率作指标,到2000年,以省为单位中、小学生感染率,城市降至5%以下,农村降至15%以下。这一总目标分两步实施: (一)第一阶段(1991年至1995年):城市:降至25%以下,目前已低于25%的,降至并控制在15%以下;农村:降至35%以下,目前已低于35%的,降至并控制在25%以下; 目前已低于15%的城市和农村地区,降至并控制在10%以下。 (二)第二阶段(1996年至2000年):城市:降至5%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寄生虫学题库

寄生虫题库 一、名词解释 Symbiosis 共生:在自然界,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的现象称为共生。 Mutualism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双方互相依赖、受益,称之为互利共生。 Commensalism 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亦不受害,双方的关系仅是空间或生态上的关系,这种关系称为片利共生或称为共栖。 Parasitism 寄生: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受害的一方为受益的一方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这种关系称为寄生。 Host 宿主:被寄生虫寄生、受害的一方称为宿主。 Parasite 寄生虫:寄生、受益的一方称为寄生物。动物源性的寄生物称为寄生虫。 Intemediate host 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期或无性生殖期所寄生的宿主,如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中间宿主,这一发育的先后顺序依次命名为第一、第二、第三中间宿主等。 Definitive host 终宿主:寄生虫的成虫期或有性生殖期所寄生的宿主。 Reservoir host 保虫宿主:有些寄生虫除寄生于人体外尚能寄生于其他脊椎动物,这些脊椎动物在寄生虫病的传播流行中起着保存病原寄生虫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病原寄生虫又可感染人体,这类脊椎动物称为保虫宿主或储存宿主。Paratenic host , transport host 转续宿主:某些寄生虫的感染阶段幼虫进入非适宜宿主体内后,长期处于滞育状态而不能进一步发育至成虫,但一旦进入适宜宿主体内,便可继续发育为成虫,这种体内带有滞育状态幼虫的非适宜宿主称为转续宿主。 Opportunistic parasite 机会致病寄生虫:在寄主体内通常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宿主免疫功能正常),宿主不出现临床症状;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可出现增殖且致病,出现相应临床表现,引起患者严重的病理损害甚至死亡。这类寄生虫称为机会致病寄生虫(贾第虫、弓形虫、隐孢子虫......)。 Suppressive infection 隐性感染: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既无临床症状(寄生虫的增殖一般处于低水平),又不易用常规访法检获病原体(要用免疫学方法检出)(机会性致病) (当宿主免疫功能受累时,虫体大量增殖,致病力大为增强,甚至致死。) Parasitic zoonosis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不少寄生虫病可在人与脊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这些寄生虫病称为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Ectopic parasitism 异位寄生:指有些寄生虫在常见寄生部位以外的器官或组织内寄生的现象,引起异位病变。 (蛔虫、蛲虫、卫氏并殖吸虫等) Carrier 带虫者:体内有寄生虫寄生,但无临床症状者称为带虫者,是寄生虫病的重要传染源。 Larva migrans 幼虫移行症:某些蠕虫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人体后,停留于幼虫阶段,可长期存活到处窜扰,难以定居,在窜扰移行过程中造成人体局部或全身性损伤。分为:内脏幼虫移行症和皮肤幼虫移行症。 Life cycle 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繁殖的全过程。与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关系密切,分为感染阶段、人体内寄生阶段、排离人体阶段、在人体外发育阶段。对人体的感染、致病、诊断、治疗、预防密切相关。 直接发育型:完成生活史不需要更换宿主。这些寄生虫在外界直接发育到感染阶段,主动或被动进入宿主体内形成感染,一般以肠道寄生虫多见。 间接发育型:完成生活史需要更换宿主。寄生虫在完成生活史过程中,除了要求终宿主之外,还需中间宿主。 Non-sterilizing immunity 非消除性免疫:这在寄生虫感染中多见。大多数寄生虫感染都可使宿主诱生一定程度的抗再感染的免疫力,但不能完全清除宿主体内原有的寄生虫,体内虫荷维持在较低水平,一旦用药物清除体内的残余寄生虫后,宿主已获得的免疫力便逐渐消失。 伴随免疫 带虫免疫 Immune evasion 免疫逃避:寄生虫能逃避宿主的免疫效应的现象。原因:分子模拟和伪装、抗原变异、免疫抑制、直接破坏免疫效应分子、组织学隔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