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优秀校本课程标准

最新优秀校本课程标准
最新优秀校本课程标准

优秀校本课程评选标准

一、符合有关政策。课程设置符合国家基础教育相关政策规定,课程特色显著,课程实施效果显著,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二、体现新课程理念。能够以鲜活的、发展的、创新的活动形态整体设计教材内容,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探究性。

三、从校本实际出发。能够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内容,通过分析和研究校内外环境,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体现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四、作为校本课程实施媒介和重要形式的校本教材,要具有原创性、地域性、教育性、实用性,系统讲解某一领域知识的教学材料汇编或正式出版物(文本教材)。校本教材结构合理,重心突出,层次清晰,内容丰富,体例严谨,行文流畅,用语规范,图文并茂,格调清新,可读性强,便于讲解或自学。不存在方向性、科学性、知识性错误。校本教材成果著作权人可以是个人、团队或单位。成果要求不少于1个学年的学习内容。确系根据学校实际自主开发的成果,严禁抄袭。每项成果主编1人,参与人数限前5人。参评成

果不包括学习辅导用书、习题集、教学参考资料,以及参与编写的国家和全省地方课程教材等。

五、材料完整、真实可信

1、《驻马店市优秀校本教材申报表》

2、《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审议通过的《校本课程纲要》、校本课程表、校本课程教学活动设计方案、课程学习结果评价等材料。

3、如有校本教材,需提供编写的校本教材;一学年的校本教材教案1份。

4、其他佐证性材料。能体现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评价、反思等环节的过程性、真实性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原始性材料。不能提供纸质的可提供电子材料刻录光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

【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1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8分)

(1)出淤泥而不染.(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3)陶后鲜有闻. (4)待.到山花烂漫时

19.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莲,花之君子者也。

20.“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一句你读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4分)

21.【甲】文用、衬托了莲花的形象,【乙】文用、等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4分)

答:18.(1)沾染;污染(2)我(3)听说(4)等待;等

19.莲,是花中的君子。

20.叹惜知音少。追求洁身自好的情操。(答作者对莲的喜爱给1分)

21.菊花、牡丹;风雪悬崖(冰天雪地、悬崖冰雪)、万花丛。(每空1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16分)

(一)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二)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优秀校本课程标准

优秀校本课程评选标准 一、符合有关政策。课程设置符合国家基础教育相关政策规定,课程特色显著,课程实施效果显著,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二、体现新课程理念。能够以鲜活的、发展的、创新的活动形态整体设计教材内容,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探究性。 三、从校本实际出发。能够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内容,通过分析和研究校内外环境,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体现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四、作为校本课程实施媒介和重要形式的校本教材,要具有原创性、地域性、教育性、实用性,系统讲解某一领域知识的教学材料汇编或正式出版物(文本教材)。校本教材结构合理,重心突出,层次清晰,内容丰富,体例严谨,行文流畅,用语规范,图文并茂,格调清新,可读性强,便于讲解或自学。不存在方向性、科学性、知识性错误。校本教材成果著作权人可以是个人、团队或单位。成果要求不少于1个学年的学习内容。确系根据学校实际自主开发的成果,严禁抄袭。每项成果主编1人,参与人数限前5人。参评成

果不包括学习辅导用书、习题集、教学参考资料,以及参与编写的国家和全省地方课程教材等。

五、材料完整、真实可信 1、《驻马店市优秀校本教材申报表》 2、《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审议通过的《校本课程纲要》、校本课程表、校本课程教学活动设计方案、课程学习结果评价等材料。 3、如有校本教材,需提供编写的校本教材;一学年的校本教材教案1份。 4、其他佐证性材料。能体现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评价、反思等环节的过程性、真实性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原始性材料。不能提供纸质的可提供电子材料刻录光盘。 (专业文档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校本课程评价标准

校本课程评价标准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评价标准 (一)成绩评定 校本课程采用学分制评定。 评定要求:评价要突出对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发挥考试的正确导向功能、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切实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的要求;强调能力立意,重视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加强与社会实践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实践能力;增强探究性,注意引导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注重综合性,注意与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结构体系的整体把握能力;坚持教育性,体现积极的价值取向,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体现时代性,引导学生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要有机地把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使学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学生的评价结果的有机组成部分。 每学年课程结业满分为50学分,如果一学期结业则满分为25分,两年累计满分为100学分,累计满60分即可结业。 每门校本课程成绩分布: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测评;过程性评价来源:出勤、课堂学习、成长记录袋、奖励分;终结性测评:期末考查、表现性活动。颐中讲堂考勤实行听课证制度,凭听课证入场。最后15分钟写听后感,作为该学科的成绩。 参与评价的主体:指导老师、同伴、自己。 每门课程结业采用下列评价标准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评定: 校本课程学分制评价指标体系(总分 50分)

其中成长记录袋评价、课堂观察检核表、小组合作评价表见附表。

校本课程成绩=第一年学分+第二年学分 +奖励分(如果一期结业则可以将两期相加为学年学分) (二)成绩管理 任课教师负责学分制的执行和落实,学校应给学生制定统一的学分卡,每期初将本班学生学分卡交开课老师保管,期末开课老师将学生出勤与学分登记交给班主任,再由班主任将每年(期)成绩记录在期末学生素质报告单,向家长反馈课程所获学分情况;班主任必须将全班学生校本课程成绩表上交教务处,教务处建立学生成绩档案(文本与软件包)。 (三)奖励和惩戒办法 凡在国家级如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市级科技节各类各项竞赛活动与资格证书考试中获奖或获得资格证书的学生均可获得奖励学分(不超过8分)。(就高不就低,不累计得分) 为了鼓励学生选修好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学校每年可分年级或全校组织一次校本课程的展示评比活动,学生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分。 得分标准如下: (以上参赛活动必须是权威教育部门组织或社会有权威特长鉴定单位组织的才认可,特长分则按技术级别折算成相应一、二、三等。) 出勤率未到规定课时的80%的学生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 开课老师必须如实填写学分卡,发现弄虚作假者,予以通报批评,年度考核不能评为良好及优秀等第。 附: [表一]

“我是小记者”校本课程标准剖析

实验小学锦东校区“我是小记者”特色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开发的背景及意义: 新世纪,全球化浪潮使世界变成了小小的地球村,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我们与世界的距离不再遥远。新课程的改革更是把“人的发展”放在重要的位臵,为了让自己具有“全球化的思维”,为了让自己在明天的竞技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学生迫切需要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能提高自己表达能力、锻炼自己的口才和胆识,增强与人交往和独立生活的能力,训练思维的灵敏度,提升判断力,在不断地挑战自我,挑战极限中求得更好的发展。 著名课程研究专家斯腾豪斯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因此,在教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开展的今天,教师应成为校本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作为主体参与到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的过程中,这就需要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不同程度的课程试验,形成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意识,充分突显自己的个性,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使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成为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课程教材的编制者,校本课程为教师提供了无限广阔的舞台。 为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每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学校的特色创新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我是小记者”的校本课程应运而生。 二、基本理念 素质教育是中国跨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它以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为宗旨。《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学生教强的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正是学生语文综

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 打破年级界限,系统学习有关课程:新闻摄影、新闻写作、新闻采访。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逐步开发、不断改进和完善校本课程体系,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发展、特色发展。 二、具体目标 1、对学生 (1)养成终身学习和独立学习的积极态度,在实践性活动中,学会质疑、探究,学会聆听,学会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不断形成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2)树立“团队精神”,学会合作、学会利用各种符号和工具与他人交流养成尊重他人、诚实自信、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 (3)获得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正确面对困难、挫折,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进而热爱生活、关爱自然、关爱社会,树立强烈的责任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对教师: (1)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转变教育观念,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2)学会动态地观察学生、了解学生、评价学生,建立新型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充分创设轻松、开放、和谐的教学情境,促进每一位学

校本课程评价标准

校本课程评价标准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评价标准 (一)成绩评定 校本课程采用学分制评定。 评定要求:评价要突出对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发挥考试的正确导向功能、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切实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的要求;强调能力立意,重视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加强与社会实践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实践能力;增强探究性,注意引导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注重综合性,注意与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结构体系的整体把握能力;坚持教育性,体现积极的价值取向,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体现时代性,引导学生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要有机地把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使学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学生的评价结果的有机组成部分。 每学年课程结业满分为50学分,如果一学期结业则满分为25分,两年累计满分为100学分,累计满60分即可结业。 每门校本课程成绩分布: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测评;过程性评价来源:出勤、课堂学习、成长记录袋、奖励分;终结性测评:期末考查、表现性活动。颐中讲堂考勤实行听课证制度,凭听课证入场。最后15分钟写听后感,作为该学科的成绩。 参与评价的主体:指导老师、同伴、自己。 每门课程结业采用下列评价标准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评定: 校本课程学分制评价指标体系(总分 50分)

其中成长记录袋评价、课堂观察检核表、小组合作评价表见附表。

校本课程成绩=第一年学分+第二年学分 +奖励分(如果一期结业则可以将两期相加为学年学分) (二)成绩管理 任课教师负责学分制的执行和落实,学校应给学生制定统一的学分卡,每期初将本班学生学分卡交开课老师保管,期末开课老师将学生出勤与学分登记交给班主任,再由班主任将每年(期)成绩记录在期末学生素质报告单,向家长反馈课程所获学分情况;班主任必须将全班学生校本课程成绩表上交教务处,教务处建立学生成绩档案(文本与软件包)。 (三)奖励和惩戒办法 凡在国家级如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市级科技节各类各项竞赛活动与资格证书考试中获奖或获得资格证书的学生均可获得奖励学分(不超过8分)。(就高不就低,不累计得分)为了鼓励学生选修好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学校每年可分年级或全校组织一次校本课程的展示评比活动,学生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分。 得分标准如下: (以上参赛活动必须是权威教育部门组织或社会有权威特长鉴定单位组织的才认可,特长分则按技术级别折算成相应一、二、三等。) 出勤率未到规定课时的80%的学生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 开课老师必须如实填写学分卡,发现弄虚作假者,予以通报批评,年度考核不能评为良好及优秀等第。 附: [表一] 校本课程学分卡(一)

校本课程课程标准

河西小学校本课程的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我校开设的养成教育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益补 充。校本课程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要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良好习惯养成》是我校编写的一门养成教育校本课程。围绕“ 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办学理念,深入了解学生需求,结合教师自身现状,充分挖掘学校内部潜力,扩展学校教学内部资源,构建具有河西小学特色的养成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健康发展。它主要为一本知识读本,包括以下内容: 一、遵规守纪习惯。 一、二年级: 1、遵守《小学生守则》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2、爱惜粮食。 三、四年级: 1、了解《未成年人保护法》。 2、小学生交通知识。 五、六年级:

1、自觉遵守课堂纪律。 2、保护有益动物。 二、学习习惯。 一、二年级: 1、良好的学习习惯。 2、积极讨论,主动发言。 三、四年级: 1、独立按时完成作业。 2、掌握一定的背诵方法。 五、六年级: 1、掌握健康上网的方法。 2、用一定方法将知识归纳整理。 三、礼仪习惯。 一、二年级: 1、课堂礼仪。 2、孝亲敬长礼仪。 三、四年级: 1、升旗礼仪。 2、文明礼仪。 五、六年级: 1、同学礼仪。 2、外出礼仪。 四、劳动习惯。 一、二年级: 1、生活中的自我服务。 2、简单家务。

三、四年级: 1、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2、学校中的公益活动。 五、六年级: 1、积极参加社区服务。 2、积极参加校园绿化美化服务。 五、自我保护习惯 一、二年级: 1、交通安全。 2、活动安全。 三、四年级: 1、消防安全。 2、用电安全。 五、六年级: 1、预防煤气中毒。 2、遇到意外事故如何求救。 六、卫生习惯。 一、二年级: 1、小学生卫生习惯的养成。 2、体育锻炼一一我们来跳绳。 三、四年级: 1、饮食卫生。 2、眼睛保健。 五、六年级: 1、大脑保健。 2、有意识控制自己的情绪。

校本课程评价标准

校本课程评价标准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评价标准 (一)成绩评定 校本课程采用学分制评定。 评定要求:评价要突出对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发挥考试的正确导向功能、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切实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的要求;强调能力立意,重视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加强与社会实践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实践能力;增强探究性,注意引导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注重综合性,注意与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结构体系的整体把握能力;坚持教育性,体现积极的价值取向,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体现时代性,引导学生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要有机地把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使学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学生的评价结果的有机组成部分。 每学年课程结业满分为50学分,如果一学期结业则满分为25分,两年累计满分为100学分,累计满60分即可结业。 每门校本课程成绩分布: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测评;过程性评价来源:出勤、课堂学习、成长记录袋、奖励分;终结性测评:期末考查、表现性活动。颐中讲堂考勤实行听课证制度,凭听课证入场。最后15分钟写听后感,作为该学科的成绩。 参与评价的主体:指导老师、同伴、自己。 每门课程结业采用下列评价标准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评定: 校本课程学分制评价指标体系(总分 50分)

其中成长记录袋评价、课堂观察检核表、小组合作评价表见附表。 校本课程成绩=第一年学分+第二年学分 +奖励分(如果一期结业则可以将两期相加为学年学分) (二)成绩管理 任课教师负责学分制的执行和落实,学校应给学生制定统一的学分卡,每期初将

舞蹈校本课程标准

小学校本课程《舞蹈》课程标准 一、前言 舞蹈是对少年儿童进行形体以及协调方式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它可以使儿童得到情操、情感方面的教育。从爱祖国、爱社会、爱一切真、善、美的事物中,唤起儿童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兴趣、增长知识、提高智力,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培养儿童的心灵美、行为美。同时,也可以在基础舞蹈中塑造学生的形体以及对舞蹈动作的灵敏程度。 从目前的基础教育体系来看,舞蹈教育还没被纳入小学全面素质教育的正常轨道,许多中小学里都没有设置独立的舞蹈课程。在小学里,舞蹈教育只不过结合在音乐教育中,一直处于一种附属和依从的地位。然而,舞蹈作为一种艺术教育手段,它在全面培养学生素质教育中越来越显示它的重要性。所以,舞蹈完全可以作为一门素质教育课程以提升儿童对课程的积极性。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总目标是培养儿童的综合素质,提高协调能力。 ⒈通过舞蹈动作的训练,培养身体的协调能力,增强敏捷的反映能力、灵活的适应能力、动作的控制能力和平衡

能力,增强身体肌肉力量及脊柱、腕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和肩关节的柔韧性。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及塑造健美的形体,提高儿童的身体素质。 ⒉通过舞蹈教学,将音乐和舞蹈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审美感。让儿童们在舞蹈教育过程的体验中,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 ⒊通过舞蹈教学,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诱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提高儿童的智力素质。 (二)分目标: 低年段(一~二年级): 1.观看舞蹈,学会欣赏舞蹈。 2.激发对舞蹈及音乐的兴趣,使其乐于参与儿童集体舞蹈表演。跳舞时能与音乐协调一致。 3.听到喜欢的音乐能有想去舞蹈的欲望。 4.初步了解舞蹈,能表达个人情感。 5.在舞蹈游戏中,学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 中高年段(三~六年级): 1.观赏舞蹈表演,能区分主要舞种。对舞蹈作品表现的内容和情感有所领悟和体验。 2.能准确地表演儿童舞蹈,并富有感情。 3.观看各类舞蹈的表演,能说出其所表达的情感。 三、课程内容

校本课程评价方案

武安二中分校 校本课程评价方案 一、评价原则 1、科学性原则。对课程的评价要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提高评价的效度和信度。 2、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方法要简单可行,可操作性强。 3、素质培养的原则。对课程的评价要注重考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参与性原则。对学生的评价注重校本课程的参与情况,作为学生等级考核的依据。 5、全面性原则。对教师的评价既要考虑到教师课程目标的实施情况,学生能力的提高水平,又要考虑到教材的编写质量。 二、评价内容 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教师课程纲要评价、教师课堂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 三、校本课程评价方式 1、对教师开发的课程方案的评价 教师的课程方案内容包括:校本课程纲要、教学计划、教材、教案。 2、对教师校本课程教学的评价 3、对学生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学生上课出勤率评价,出勤率低于60%无等级,超过90%,即优秀。 (2)课业完成情况评价,包括平时上课听讲、学习的态度、与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等。 (3)课程学习结果评价。包括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和进步程度。 四、校本课程评价方法 教师观察记录。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描述性评语。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校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学生自评。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学生互评。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作品评价。将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产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师生共同进行评价。 个案分析。教师针对某一学生学习的特殊状况进行跟踪评价,它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 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不是固定的,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使用以上方式、方法,并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探索创新,使其不断完善。

校本课程标准

校本课程标准 一、校本课程分类 学校课程划分为必修、选修两部分,基本框架为“1+X”,“1”是指必修课程,即国家课程,“X”为选修课程,是学生可以任意选择的课程,包括选修课Ⅰ和选修课Ⅱ。学校着力从三个方面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㈠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国家课程(必修课程)的重要载体是教材,目前我们所使用的教材存在许多不足,需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以教研活动为平台、以教研组长为核心、以导学案为载体,对国家课程相关教材进行有效的整合、重组、排序,实现真正意义的增效减负。 ㈡实施学科知识拓展化。选修课Ⅰ是“学科拓展”课程,是对各个学科的专项拓展,如语文课中的古诗词赏析、二十四史选读等,外语中的英语会话、英语阅读、科技英语,化学学科中的生活与化学等。 ㈢实施人文素养提升化。选修课Ⅱ是“人文科学素养”课程,旨在提高学生个人素质。 二、校本课程要素 标准的校本课程应该包含以下要素(12个方面): 课程名称、开发者、授课者、课程类型、针对对象、课时安排(不低于18课时)、课程安排、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实施所需要的条件或资源。 课程纲要样本 课程名称:心理健康教育 开发者: x x x 授课者: x x x 课程类型:自选 针对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课时安排:18课时 课程安排:高一(每周2课时) 课程目标:1、通过课程开设,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学常识;2、掌握心理疏导的方法, 提高心理调控能力;3、帮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到的心理学知识。 课程内容:《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并 创造情景教会学生基本的心理疏导技巧,正确应对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课程实施:第一章---第九章:每章2课时 课程评价:1、课程参与情况(考勤和日常表现);2、小论文形式结业(论文分为优秀、 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档次) 课程实施所需要的条件或资源:1、多媒体教室一间;2、足够的室外场地。 1

校本课程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 (一)成绩评定 校本课程采用学分制评定。 评定要求:评价要突出对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发挥考试的正确导向功能、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切实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的要求;强调能力立意,重视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加强与社会实践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实践能力;增强探究性,注意引导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注重综合性,注意与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结构体系的整体把握能力;坚持教育性,体现积极的价值取向,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体现时代性,引导学生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要有机地把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使学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学生的评价结果的有机组成部分。 每学年课程结业满分为50学分,如果一学期结业则满分为25分,两年累计满分为100学分,累计满60分即可结业。 每门校本课程成绩分布: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测评;过程性评价来源: 出勤、课堂学习、成长记录袋、奖励分;终结性测评:期末考查、表现性活动。颐中讲堂考勤实行听课证制度,凭听课证入场。最后15分钟写听后感, 作为该学科的成绩。 参与评价的主体:指导老师、同伴、自己。 每门课程结业采用下列评价标准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评定: 校本课程学分制评价指标体系(总分50分)

任课教师负责学分制的执行和落实,学校应给学生制定统一的学分卡,每期初将本班学生学分卡交幵课老师保管,期末幵课老师将学生出勤与学分登记交给班主任,再由班主任将每年(期)成绩记录在期末学生素质报告单,向家长反馈课程所获学分情况;班主任必须将全班学生校本课程成绩表上交教务处,教务处建立学生成绩档案(文本与软件包)。 (三)奖励和惩戒办法 凡在国家级如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市级科技节各类各项竞赛活动与资 格证书考试中获奖或获得资格证书的学生均可获得奖励学分(不超过8分)。(就高不就低,不累计得分) 为了鼓励学生选修好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学校每年可分 年级或全校组织一次校本课程的展示评比活动,学生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分。 得分标准如下: (以上参赛活动必须是权威教育部门组织或社会有权威特长鉴定单位组织的才

校本课程标准三

校本课程标准三 《防灾减灾》校本课程标准 教学材料:《防灾减灾读本》(泾川二中校本教材) 课程类型:讲座类 课时安排:16课时 授课对象:初二年级 一、课程背景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损失不断增加,重大自然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我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专家指出:中国每年约5万名儿童死于意外伤害。研究部门公布的调查资料显示:我国中小学生每年非正常死亡人数都在1万人以上。教育部调查显示:38.1%的教师报告学校从未开展过灾害预防演习,55.6%的中小学生从未参加过学校组织的灾害预防演习。 古往今来,无论人类社会如何发展,灾难事故总是不断发生,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虽然灾害事故不可能完全消除和避免,但是国内外的大量实践证明,灾害事故是可以防范的,有效的防护措施能降低灾害事故所带来的损害。面对自然灾害,小学生是弱势群体。防灾减灾,胜于救灾,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才能让损失降到最低。学校是人员最集中场所之一,特别是小学生体质还相当柔弱,

抵抗力非常有限,一旦发生大的水灾、火灾、地震、重大突发性灾害等,极易造成重大伤亡。因此,当自然灾害降临时,逃生和自我保护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使大家提高应急避险知识,提高全体师生在密集场所紧急避险、自救自护和应变的能力,掌握灾害来临时最有效的逃生方法事实表明,懂得防灾自救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选编了《防灾减灾读本》,在初二年级开设了校本课程——防灾减灾教育。 二、课程目标 1.通过常见传染病、社会发展中新出现的群发性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常见传染性疾病、重大疫情的防范能力,以保障学生安全健康地成长。 2.通过对地震科普知识的学习和紧急避险暨疏散演练,养成在日常生活和突发安全事件中正确应对的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避灾自救能力,变被动抗灾为主动预防,极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给小学生生命及财产造成的损失。 三、课程内容 1.常见传染病(流行性感冒、脊髓灰质炎、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流脑、伤寒、细菌性痢疾、细菌性食物中毒、流行性出血热、肠道传染病)预防。 2.甲型H1N1流感预防知识。 3.禽流感防治知识。 4.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校本课程教学评价标准

校本课程教学评价标准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评价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要合理地进行课程评价,就必须首先对课程的本质和标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一、课程评价标准对于课程评价有很强的指向性,确定课程评价标准,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具体需要考虑的问题有: 1、学生与社会都是价值主体,作为评价主体的课程评价者如何综合考虑学生与社会的需要。 2、课程评价标准如何既体现学生主体的共同需要又体现学生的个性要求。 3、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学习程度的大小,是否有一定的兴趣。 4、当评价主体与价值主体不一致时,价值主体的需要只有通过评价主体的意识和理解才能起作用,因此,评价者对价值主体需要的认识、理解,是评价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5、即使当评价主体与价值主体趋于一致时,主体的真实需要与主体的愿望之间仍会有差距,因而应尽量使愿望与需要保持一致,从而形成主观价值标准与客观价值标准的一致性。 二、校本课程评价标准 校本课程开设过程中,注意三种评价标准相结合: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评价与鼓励评价相结合。 (一)学习过程评价: 在课程开设过程中,以鼓励性评价、学习习惯形成性评价等定性评价为主,评价标准注重反映学生的个体差异。 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意识,评价学生参与信息收集、汇总与交流的能力,评价学生答应问题的能力等等。

(二)学习结果评价: 1、能力考核 学生自主设计小论文。要求学生从自己生活和社会生产中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确定一个研究专题。老师对小论文做出评价,对优秀论文的科学性、地理性、前瞻性、创新性观点要充分肯定。 2、知识考核 学期终结,可以本学期校本课程专题为背景资料,对学生学习做出定量评价。 校本课程教学评价细则

科技制作校本课程--规范

主编黄灿灿

目录 前言 (3) 第一章什么是科技制作 (4) 第二章科技制作的组织形式 (5) 第三章科技制作的一般方法 (6) 第四章科技制作的具体过程 (8) 第五章科技制作案例 (9) 第一节3D眼睛的制作 (10) 第二节磁悬浮玩具笔 (14) 第三节制作电动遥控风扇 (15) 后记

前言 学校给孩子播下怎样的种子,关乎他们一生的发展方向。基于这一朴素的认识,唐口小学认真践行“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全面开发学生智力,挖掘学生潜力,科技教育实践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抓好青少年的科技制作教育,对增长他们的科技知识,培养他们的科技素养,养成实事求是、顽强拼搏、刻苦钻研的科学态度和习惯非常重要,对于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我校以“提高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以丰富多彩的科技社团活动为载体,积极探索科技教育工作的新途径,不断彰显科技教育特色,带动学校工作全面走向卓越。 让科技气息时时荡漾在学生的课内外生活之中,用“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理念为学生插上一双双腾飞的翅膀!

第一单元什么是科技制作 1、什么是“制作” 制作就是动手去创造一件东西。 2、什么是“小”制作? ①体型小,盖房子、造汽车不算; ②结构简单,计算CPU芯片体积够小了,但那显然是“大”制作,一般只要制做几个零件,再组装起来就做好了; ③材料好找。很多材料在家里就可以找到,如空纸盒、牙膏皮、泡沫塑料、罐头筒、废圆珠笔芯、坏了的玩具、铁丝、铁片等。 ④加工容易。多数项目工艺技术要求低,不需要复杂的加工设备,一般通过家用工具就能够完成。 ⑤花钱少。有些项目甚至可以不花钱,不会增加家庭负担。 ⑥见成果快。不少项目只要一天、半天就可以做成,符合少年儿童心理,容易推广普及。 3、如何才算“科技”小制作? 用手挖块泥巴,捏成泥人,这个不算。因为没利用任何工具,所以你捏得好只能算艺术品,跟科技不搭边。只要制作过程中使用了比螺丝刀更复杂的工具,都应该算在科技制作里面。科技分成“高”科技和“低”科技,我们只关注于低科技。

校本课程评价标准

校本课程评价标准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评价标准(一)成绩评定 校本课程采用学分制评定。 评定要求:评价要突出对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发挥考试的正确导向功能、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切实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的要求;强调能力立意,重视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加强与社会实践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实践能力;增强探究性,注意引导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注重综合性,注意与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结构体系的整体把握能力;坚持教育性,体现积极的价值取向,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体现时代性,引导学生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要有机地把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使学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学生的评价结果的有机组成部分。 每学年课程结业满分为50学分,如果一学期结业则满分为25分,两年累计满分为100学分,累计满60分即可结业。 每门校本课程成绩分布: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测评;过程性评价来源:出勤、课堂学习、成长记录袋、奖励分;终结性测评:期末考查、表现性活动。颐中讲堂考勤实行听课证制度,凭听课证入场。最后15分钟写听后感,作为该学科的成绩。 参与评价的主体:指导老师、同伴、自己。 每门课程结业采用下列评价标准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评定: 校本课程学分制评价指标体系(总分 50分)

其中成长记录袋评价、课堂观察检核表、小组合作评价表见附表。 校本课程成绩=第一年学分+第二年学分 +奖励分(如果一期结业则可以将两期相加为学年学分) (二)成绩管理 任课教师负责学分制的执行和落实,学校应给学生制定统一的学分卡,每期初将本班学生学分卡交开课老师保管,期末开课老师将学生出勤与学分登记交给班主任,再由班主任将每年(期)成绩记录在期末学生素质报告单,向家长反馈课程所获学分情况;班主任必须将全班学生校本课程成绩表上交教务处,教务处建立学生成绩档案(文本与软件包)。 (三)奖励和惩戒办法 凡在国家级如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市级科技节各类各项竞赛活动与资格证书考试中获奖或获得资格证书的学生均可获得奖励学分(不超过8分)。(就高不就低,不累计得分) 为了鼓励学生选修好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学校每年可分年级或全校组织一次校本课程的展示评比活动,学生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分。 得分标准如下:

校本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天津市静海县实验小学校本课程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国学经典、中华历史文化和乡土教育资源为蓝本,以培养品德高尚、习惯良好、有文化、有教养、热爱生活、身心健康的合格小学生为总目标的综合课程。 本课程的基本特征: 本课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国学经典、中华历史文化、乡土教育资源和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诗歌、典故、史实、传说、古迹等为载体,丰厚学生的人文素养,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二、基本理念 (一)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道德教育的好教材 传统启蒙读物《弟子规》、《千字文》等都是中华传统道德和文化的优秀载体。尤其是《三字经》,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等,既讲教与学,又讲礼仪规范和名物,还讲中国历史和发愤求知的典故,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自古被称为“袖里通鉴纲目”,有“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的说法,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学生启蒙读物,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1990年新加坡出版的英文新译本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学生道德丛书”,加以世界范围的推广。 (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校本课程的核心 天津市静海县实验小学校本课程应当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让学生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使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为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

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基本的质量要求

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要求校本课程开发的涵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其狭义是指校本课程的开发,所开发出来的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校本课程。其广义是指校本的课程开发,既包括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包括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2]本文主要探讨校本课程的开发问题。 校本课程开发活动是以学校为基地而展开的由课程设计、课程试验、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重大活动组成的一种系统工程。这种系统工程的突出特点是:专业性强(它必须符合课程论的基本要求);难度很大(因为许多人都没有干过此事);各有特色(因为各校情况有显著差异)。这三大特点要求校本课程的开发须坚持规范性、注意灵活性、强调创新性。所谓规范,就是守规矩、合法则。校本课程开发的规范性即要求课程开发者按照校本课程形成的法则和课程设计、试验、评价、管理的基本要求来进行课程开发活动。由于各校的情况有很大差别,因而各校校本课程的具体开发项目及其具体内容与具体活动方式均须因生、因师、因财、因物、因时、因地而灵活确定,这就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灵活性。校本课程开发的创新活动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前所未有的创新,这是对未知领域有所发现的开拓性创新,是最高层次的创新;二是继承性创新,这是对已知领域有所突破的发展性创新;三是有新意的创新,这是高层创新的萌芽和前提。校本课程开发的规范性、灵活性、创新性是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的。规范性和灵活性具有明显的相辅相成的关系。这两者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基 本的质量要求,创新性则是较高层次的质量要求。 笔者按照学校行政和教师小组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进程,来阐述它的规范性、灵活性和创新性。 (一)学校行政的领导和管理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学校行政肩负着领导和管理的重任,主要任务有六个方面。 1、建立组织机构 规模较大的中小学须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网络。首先,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由校长、主管课程开发的副校长以及教科研中心、教导处、学生处(或政教处)、总务处的负责人组成。其主要任务是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作出正确决策,予以全面部署。组织人力物力,协调各方关系。其次,成立校本课程开发指导组,由教科研中心的负责人和本校一些资深教师组成;必要时,可聘请课程专家参与。其主要任务是起草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方案,组织教师学习有关课程改革的重要文献和最新理论,帮助教师小组正确进行校本课程的设计,促进教师小组同校外专家的联系与合作,组织专题研讨与经验交流。第三,成立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小组,按照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个项目(或科目)而分别组建。其主要任务是学习课程改革的重要文献和最新理论,制定本科目的开发方案,编写《课程纲要》和《教学指导书》,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活页资料。这三级组织机构应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应通过建立和贯彻合理的规章制度来形成快速高效的运行机制。 2、分析学校现状 学校现状分析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深入调查各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别需要,即他们在学习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时未能得到满足的合理需要。可发动教师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分别对各年级学生及学生家长进行调查研究,作出初步结论。另一方面,调查和分析本校的资源优势,包括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特殊才能、校园文化生活、图书资料、信息技术设备、活动场地、办学经费以及社区能提供的课程资源。通过这两方面的调查研究,要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从而初步确定本校要开发的主要科目。 3、制定开发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是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规划和指南。这一课程文件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第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和依据。其目的是指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所期望得到的主要结果,包括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等方面。其主要依据包括国家的政策依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学生的特别需 要和本校的资源条件。

校本课程标准2007

东杨庄乡苑口小学校本课程标准(试行稿) (1-6年级) 第一部分前言 东杨庄乡苑口小学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结合本校实际,积极推进校本课建设,逐步完成学校教育课程结构。规范有序地开发相关的教材,努力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一、基本理念 校本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要求结合学校教育资源办学特色等要求开发的,满足学校对学生发展的具体要求而设置的课程。它与国家、地方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对实现课程模式的多样化和课程结构的优化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校本课程是各个不同学校对国家、地方课程的必要补充,遵循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基本理念。本课程可以针对学校、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的差异及时做出调整,切实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教师的特点,有效的安排教学内容,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全面、自主、协调的发展。 校本课程与国家、地方课程相互依存、互为补充,对丰富和充实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校本课程对于学校争办特色学校,丰富学校校园文化,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具有指导意义。 二、课程的性质 校本课程建设应充分利用学校所特有的教育资源,反映学校校园文化,满足学校学生发展需要,坚持“面向本校,来自本地,服务本校”,充分体现学校特色和课程的时代性。

1、校本课程应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校本课程的教育内容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体现时代特征,反映当前的先进的科技成果。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今后的生活与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校本课程应具有本土性和本校性。校本课程必须充分利用杨庄本地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及人文历史等。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学习成长,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健康、乐观向上的品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热爱家乡、热爱自然、报效祖国,服务大群的思想情感。 3、校本课程应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课程的开设和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适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既要在整体上有统一要求,又要充分注意学生各年级段的学生差异,加强社会实践和创新能力等内容的课程建设,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4、校本课程应具有选择性和灵活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校课程的内容,教学的组织形式必须体现灵活性、可以是教师到班级上课,也可以是听演讲、报告、观看电影、录像或组织调查研究,还可以是学生有组织的实践活动。 5、学校课程应具简约性和通俗性。学校课程教学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广泛,在课程内容组织和教材编写中,应注意精选内容,合理编排,综合渗透;内容呈现形式活泼多样,通俗易懂。 三、设计思路 学校课程开发的内容确定必须遵循时代性、本校性、实

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规划

友谊路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规划 (试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作为构建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具体目标之一。同时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与优势、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并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批。学校有权力与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在课时计划中也明确规定:“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占课时总比例的10%-12%。”这些都足见国家对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视。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工作任务,为了切实有效地开发与管理校本课程,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提高校本课程的整体质量,发展学校特色,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全面发展,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特制定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规划。 一、制定《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评估方案》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 本评估方案的制定,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学校课程管理指南》、《江汉区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指南》的精神,确立18项评估指标,对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工作可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具有明确的导向性。 2、科学性原则 评价方案的制定与评价标准充分考虑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实际,评价指标尽量设置全面,权数合理分配,突出评价重点。评价操作有详细说明,使评价过程尽量做到客观、实事求就是,不带个人的偏见或掺杂个人的情感色彩,确保公正公平。 3、多元化原则 本评估方案各项指标的确立既注重课程开发工作的过程性,又强调了对结果的重视,以及评价方式方法的多样性,方案设计中特别突出了评价来源的多元性,方案中的评估要素更就是明显地反映出多元评价的新理念。 4、定量与定性结合的原则 18项指标采用量化评价,其结果用数量的分数来表示,可比性强。同时对于不便量化的因素,采用定性技术以语言描述的形式表达,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评价量表设计为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估表。 二、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评估指标体系

小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8篇

小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校本课程实施方案8篇 一、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着眼素质、扎实基础、全面发展、办出特色”的学校办学宗旨和育人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透过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等手段和途径,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用心有效地发展,并以此为契机,争创学校特色,努力提升教学质量,最终促使学校、教师、学生共同成长。 二、开发目标 1、坚持自愿自主、灵活开放的原则,给学生想象、创造空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潜力。 2、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实现目标多元资料宽泛,用心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 3、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潜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生活,适应社会。 4、透过校本课程的开发,进一步培养具有科研潜力和较高综合素质的教师团队。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资料 1、基础性课程:

《‘五个一’养成教育》、《古诗词鉴赏》、《智力数学》等。 2、丰富性课程: 《语文实践》、《数字与生活》、《数字日记》、《好词佳句》、《法在身边》、《化学与健康》、《探索自然》等。 3、发展性课程: 根据本校实际状况,用心开展兴趣小组活动:计算机基础应用、英语角、舞蹈、绘画、书法、版报、广播、写作等。 四、校本课程教材编写要求 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潜力,我们将根据教师的个性特长,以教师丰富的实践为基础,选取参考有关资料,诱导教师透过超多的创造性劳动,自编或选编校本课程教材。学校主要是审核、并适当资助教材的刊印整理,保证校本课程教材的科学、合理、有效。 五、校本课程的开发步骤 ㈠建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㈡进行前期论证 1、结合现有资源,透过问卷调查等形式征集教师的意见,确定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具体科目及资料。 2、就即将开发实施的校本课程征求学生及家长的意见,考察所开发的课程是否贴合学生及家长的意愿与需要,如贴合需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