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税法

唐朝租庸调和两税法

唐朝租庸调和两税法 唐朝租庸调和两税法 唐代前期主要的赋役制度。经过隋末的大动荡,唐初人口锐减,土地大片荒芜,唐王朝为了恢复农业生产,采行前代曾实行过的均田制。对每一男丁授田百亩,其中永业田20亩,口分田80亩。在这基础上实施租庸调法,规定:每丁每年向国家输粟2石,为租;输绢2丈、绵3两(或布2丈4尺、麻3斤),为调;服役20日,称正役,不役者每日纳绢3尺(或布3.6尺),为庸。若因事增加派役,则以所增日数抵除租调,“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则租调俱免”,并限定所增日数与正役合计不得超过50日。这些规定,承袭了北魏以来对赋役制的改进,租调负担比前代略有减轻,并订有水旱灾减课办法;在服役与纳绢之间有一定的灵活性。 租庸调法既以均田制为存在的依据,而均田制自始既未能保证百亩授田,土地买卖之风又使均田制趋于瓦解,加上安史之乱以后的动乱局面,均田制至大历年间已无法继续下去,租庸调法遂于德宗建中元年(780)为两税法所代替。 唐代后期用以代替租庸调制的赋税制度。开始实行于德宗建中元年(780)。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与此同时,按垦田面积征收的地税和按贫富等级征收的户税逐渐重要起来。安史之乱以后,赋税制度非常混乱。赋税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大历十四年五月,唐德宗即位,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到次年(建中元年)正月,正式以敕沼公布。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丁、中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这是中国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一大变化。从此以后,再没有一个由国家规定的土地兼并限额(畔限)。同时征税对象不再以人丁为主,而以财产、土地为主,而且愈来愈以土地为主。具体办法:①将建中以前正税、杂税及杂徭合并为一个总额,即所谓“两税元额”。②将这个元额摊派到每户,分别按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以后各州、县的元额都不准减少。③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因此被称为两税。④无固定居处的商人,所在州县依照其收入的三十分之一征税。⑤租、庸、杂徭悉省,但丁额不废。两税法把中唐极端紊乱的税制统一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人民的负担,但是实行中的弊病也不少。首先是长期不调整户等,不能贯彻贫富分等负担的原则。其次是两税中户税部分的税额是以钱计算,因政府征钱,市面上钱币流通量不 足,不久就产生钱重物轻的现 象,农民要贱卖绢帛、谷物或其他产品以交纳税钱,增加了负担。再次是两税制下十地合法买卖,土地兼并更加盛行,富无法交纳,只有逃亡。于是土地集中达至未有的程度,而农民沦为佃户、庄客者由于没有更好的税制来代替,这种税制为后代封建统治者所奉行的基本税制了。

认识两税法-读《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

认识两税法-读《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 [摘要]《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是黄永年先生在其个人多年研究的系列论文基础上加以充实连贯而成,近40万字宏通厚重的史著,笔者选取其中第十二章两税法阅读学习,在此过程中,对黄先生坚持的文献功底、严谨的治学态度印象深刻。本文主要从两税法名之由来、两税法有关问题以及两税法实施目的来进行学习总结。 [关键词]两税法;《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夏秋两税;租庸调税额;摊配 前言 读黄永年先生这本《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是在选定论文题目的时候寻得。黄先生是我国老一辈中国古代史及古文献学研究专家,向以文献功底坚实、考证功力深厚而著称,其素养在这本书中都清晰可见。这部近40万字的史著在涉及的每一个问题上都有深入独到的视角和论断,并且都有着有力的资料予以论证。笔者仅选取有关两税法的部分来学习体会,因为本书着实篇幅宏大,整篇把握会成为泛泛之谈,选取一部分来学习更容易深入理解。 黄永年先生在《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这本书当中,选取北朝至中唐作为中国政治史上相对完整的一个时期来进行研究与论断,将两税法专门列出作为一章来写,依其观点是因为“这是唐德宗即位后的一个重大政治措施”,而非仅仅是唐代财政经济上的一种制度而已。制度和政治的密不可分性,其实可以想见,重要的制度的实施,都包含着统治阶级想要维持统治的意志,两税法自然无法免俗。通篇阅读此章节发现,黄先生对两税法的说明,主要是在王仲荦先生《唐代两税法研究》论文的基础上予以完善或者修正,其掌握史料的丰富及应用自如让人佩服,足够的论据支撑使得其研究论断非常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譹?訛 一、“两税法”名之由来 大历十四年五月,唐德宗即位,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到次年(建中元年)正月,正式以敕诏公布。这便是唐代两税法的产生。 关于两税法的得名,有一种说法是,它包括户、地税两种税而因此得名?譺?訛,但黄先生认为这并不恰当,在唐代只要是一年两度征收的都可称为“两税”,王仲荦先生也说,只要一个赋税分为两次征收,都可以带上“两税”这一名称。杨炎实行的“两税法”,不论是户税还是地税,都是分夏秋两次征收,似乎可以作为采用两税法这一名称的理由,但是这并没有否定掉因包括户税和地税而得名的可能性,不得不说是王先生的一处遗憾。 黄永年先生举出了证据,在实施两税法的建中元年正月五日赦文、二月十一

唐朝从积极方面规定行为准则的法律形式

中国法制史第八章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开皇律》确定了封建制五刑,即、、、、。 2、将北齐律的“重罪十条”发展为“十恶”大罪的法典是。 3、唐初立法指导思想是,,。 4.《永徽律疏》云:“德礼为政教之,刑罚为政教之,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也”。 5、唐高祖武德四年,政局趋于稳定,根据唐初的社会情况,制定自己的法典,于武德七年完成,称为。 6、唐高宗时期最大的立法成就是长孙无忌等人对《永徽律》注解,并经皇帝批准,颁行天下的封建法典的代表。 7、唐玄宗开元时期由李林甫主持编定的是中国封建时代最早的一部综合性行政法典。 8、唐宣宗时编的一部,把律、令、格、式混合编在一起,改变了自秦、汉以来律的传统体系。 9、唐朝法律的基本形式有、、、四种。 10、隋唐时期最高行政机关是,是中央政府机关。 11.隋唐时期官吏的来源有多种途径,但主要是通过进入仕途。 12.唐代的制度,即现今的退休制度;唐代官吏退休年龄为岁。 13.“八议”是指法律规定的八种人除犯罪以外的死刑,皆可享受“议”的特权;该制度自魏入律,至唐进一步完善,此后历代相沿,直至《》。 14.官当是指官员犯罪可用官品和爵位折抵刑和刑的刑罚。 15、“十恶”之首是。 16、唐律规定亲属内部紊乱人伦的行为称。 17、唐律规定了原则,发展了汉律关于“亲亲得相首匿”原则。 18、唐律对化外人案件的处理原则是:同类相犯者,依处断;异类相犯,依处断。

19.唐代官吏犯赃罪据《职制律》规定按犯罪情节不同,主要有、受财不枉法、三种情况。 20、唐《户婚律》规定,夫妻之间情义断绝为“”,必须强制离婚。 (二)单项选择题 1、最早规定封建制五刑的法典是。 A、《大业律》 B、《开皇律》 C、《九章律》 D、《贞观律》 2、唐宣宗时期,将刑律分类为门,附以有关的令、格、式,编成。 A、《大唐六典》 B、《大中刑律统类》 C、《武德律》 D、《贞观律》 3、唐律关于户籍、赋役、土地、婚姻方面的内容规定在律。 A、《卫禁》 B、《职制》 C、《户婚》 D、《斗讼》 4、最早确立“十恶”罪名的封建法典是。 A、《唐六典》 B、《北周律》 C、《大业律》 D、《开皇律》 5、在唐朝遇重大案件,常由大理寺卿会同刑部尚书、御史中丞共同审理,叫做。 A、三司使 B、三司推事 C、小三法司会审 D、大三法司会审 6、《开皇律》规定的笞刑分()等。 A、三 B、四 C、五 D、六 7、隋朝以()为中央司法行政机关。A、大理寺B、刑部C、御史台D、宣政院 8、狭义上的唐律,指()。 A、《唐律疏议》 B、《大中刑律统类》 C、《武德律》 D、《贞观律》 9、《永徽律疏》的篇目共()。 A、六篇 B、八篇 C、十二篇 D、十八篇 10、《唐律疏议》中相当于现代法典总则的篇名为()。 A、具律 B、刑名 C、法例 D、名例律 11、《唐律疏议》的第十二篇的篇名为()。

唐朝试题)

唐朝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有关唐朝历史主题的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贞观之治】 材料一“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不觉惕焉震惧。” ——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一中“吾”指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吾”是如何避免“一朝而败”的? 【和同一家】 材料二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 吐蕃人是今天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材料中的“公主”是指谁? 【制度创新】 (3) 根据图回答材料二中松赞干布的求亲使者来到了长安,唐朝政府具体应由六部中哪个部门负责接待? 材料三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李白《哭晁衡卿》 (4) 材料三中晁衡是遣唐使中比较突出的代表,日本的大化改新就是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动的。唐代新政中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什么? 【开放交流】 材料四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均选自人教自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5) 试举两例唐朝时主动对外交往的事例。你从他们的身上感悟最深的精神品质是什么? 中国古代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以唐朝为最,唐朝前期 ①出现了治世、盛世的局面,经济发展,②对外交往活跃,③国内民族融合,④文化辉煌。 ⑴“用事实说话”,请你分别列举史实证明材料中序号代表的观点。 ① (请例举2例)

从租庸调到两税法制度变迁的经济分析

从租庸调到两税法制度变迁的经济分析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 摘要:本文试图用新制度经济学范式重新解读这段土地赋役制度变迁史,在对均田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分析时,都是用经济学特有的研究方法,先列出初始约束条件,然后在此基础上求得制度均衡解。将一些经济史的问题内生到新制度经济学体系中去研究,从而用全新的视角加以审视和诠释,揭示出均田制下的土地产权实质上是一种低效的残缺产权,随着人口、战争等外生变量的变化,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庸调出现了制度危机,此时必须引入新的两税法赋税制度,才能使制度结构重新恢复稳定均衡。 关键词:租庸调两税法制度变迁 [中图分类号] K23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唐代中期由租庸调转向两税法的制度变迁是我国赋役制度史上的大变革,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其高度重视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笔者希望尝试用新制度经济学视角重新诠释这段变迁史。笔者无意于用本文观点取代以往的研究成果,而仅仅是多提供一个视角得以丰富这段制度变迁的研究。国内经济史学界不少人认为新制度经济学只能应用于西方市场经济而不能用来研究我国古代社会,其实这种观点是完全没有理由的,新制度经济学应用范围极广,这方面的经典文献都是从上古、中古一直分析到现代,原始社会都可以利用产权框架去研究,更何况是中国古代文明社会了。由于本文着力点在于借助于基本史料进行理论分析,从宏观分析入手,没有纠缠于微观的细节,肯定会存在许多不严密的硬伤,会存在视域上的偏差,但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特别是近期吴承明先生在《谈百家争鸣》一文中,提到“历史研究还必须借助于抽象思维,借助于理性判断。在百家争鸣中,不要企图用资料这个硬件来统一所有不同论点。保留不同观点,对推进经济史学科的发展是永远有益的。”1[1]所以笔者也就试着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框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1、赋税制度的沿革 ①春秋初税亩 从春秋末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承认私田合法,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②秦汉赋税:编户制度 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是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汉朝田租轻而人头税重。两汉赋税制的主要内容是租”和赋”两项。租是土地征收的税额,赋以丁计,包括算赋、口赋。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口赋是专对儿童征收的人头税。 影响:A汉代统治者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B加剧了土地兼并,引发了阶级矛盾和社会 危机;C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为逃避难以负担的赋役,或托庇豪门,加强了豪强地主的势力,或沦为流民,成为社会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D大量的编户齐民从政府的户籍中消失。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危机。 ③隋唐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开始实行于隋朝,唐朝进一步加以完善。 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 指导思想:轻徭薄赋 内容: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庸是纳绢 代役(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隋有年龄限制,唐无年龄限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特征:庸”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作用:A、以庸代役,一方面农业生产时间较有保证,另一方面劳动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劳动积极性也相应提高。B、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唐前期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历时一百年繁荣局面的出现,正是实行租庸调制和均田制的结果。同时也促使开垦荒地;C、保障了政府赋税 收入,巩固了府兵制。D、由租调制到租庸调制的转变,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有利于圭寸建经济的发展。 ④唐中后期两税法。 原因:唐朝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手里无地可分,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 家财政收入减少。唐德宗即位后,宰相杨炎建议改革赋税制度。建中元年(780年)唐朝政府颁布两税令,实 施两税法。 目的: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增加税收,改行两税法。 内容:A、课税对象:由过去的主户扩大到客户,并对商人重新规定税率。客户纳税,反映了其地位由非法到合法的变化及其人身依附关系的相对减轻。 B、征课内容:将各种名目的赋税统一并到户税和地税这两税中。 C、课税标准: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 D、征课时间:分为夏秋两季,相对集中并节省了征收时间。 E、征课原则:量岀以制入。”两税法提岀,国家根据财政支岀确立每年全国总税额,然后摊派各地征收。这种量岀为入的原则可以说是创我国预算原则之先。 特点:以资产和土地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即以资产税取代自战国以来的人丁税。这次改革的基本精神是改税丁

唐代的赋税制度

唐代的赋税制度 唐朝再度统一中国,经武德贞观之治,重行均田制,并建立了唐代的新的赋税制度——租庸调制。唐代的农民生活,可以分做光明的和黑暗的两面来说。 唐代的农民,在安史之乱以前,生活相当安定而富庶。最重要的是租役的负担很轻,譬如唐初所实行的“租庸调”制,这种制度,都是减轻负担,给人民以方便。当时除了“租庸调”之外,地方上也没有什么苛捐杂税,唐初不征收盐税、茶税,不禁酒,只要国家太平,没有战事,一般农民的生活是安定而富裕的。所以史称贞观之治是:“外户不闭,行旅不贲粮。”这种安居乐业的生活,到开元、天宝之际,达到一个最高点。因民生之安定,而人口繁荣,物价低落,贞观四年的米价是一斗三钱,开元十三年东都米价每斗十钱,安史之乱后,代宗时的米价上涨到每斗一千钱以上。各地仓储皆满,一个小小的州城,户口就有十几万人,想见其民生之富庶,所以杜甫诗说:“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事,稻米流脂粟米百,公私仓廪俱丰实。”元结也有诗咏当时的农村生活:“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 当时人民不仅平日生活安居乐业,旅行也很舒适。四处路边都有酒肆旅店待客。杜甫描写秦州通西域的驿亭说:“今日明人眼,临池好驿亭,丛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不过这种繁华和舒适,经安史之乱而全面破坏。以后农村便日益艰难,民生也日益凋敝了。 (一)均田制 甲、丁年的规制 唐代成丁之年的规制凡三变,逐次缩短其年限。丁年即役龄,唐时最初为四十年的役龄,缩短为三十八年,在缩短为三十年。唐初至开元时,二十一岁为“成丁”;天宝三年更定二十三岁为“成丁”;广德元年更定二十五岁为“成丁”。 乙、授田的规制 1、唐初规定,一般百姓,丁男给田一百亩(即一夫一妇),一百亩中二十亩 为“永业田”,八十亩为“口分田”。年老及残疾者,只给四十亩,守寡 的妻妾给田三十亩,如改嫁,增加二十亩“永业田”。总之,以二十亩为 “永业”。“永业田”作为固定的私人财产,死后传授与承户人(继承者),口分田则收入官府。 2、田有“宽乡”“狭乡”之别,凡地广人少,土地可以按法定额度分配的地 方,称为“宽乡”。地狭人多,土地不能按法定额度分配的地方,称为“狭 乡”。唐初规定狭乡授田为宽乡的一半。 3、开元二十五年,男子十八岁以上,也得按丁男之制授田。 4、授田以农民为主,工商业者,宽乡按法定额,永业与口分田,都减半授 予,狭乡不授。 5、国家对于亲贵、职官与勋臣,另有赐给的“永业田”“职分田”与“勋田”。

中国历史-唐朝时期战争年表

中国历史:唐朝时期战争年表 唐武德元年(618年)五月至七年(624年)三月唐统一的战争 隋义宁元年(617年)五月李渊太原起兵 隋义宁元年(617年)五月李渊之女李氏等起兵 隋义宁元年(617年)六月西河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六月张纶攻离石等郡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八月霍邑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八月至九月河东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九月刘文静击降屈突通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十一月李渊攻取长安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至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李世民击灭薛举父子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薛仁杲击唐弼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李世民击薛仁杲扶风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姜謩、窦轨与薛举长道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薛举击刘世让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四月王师仁击稽胡富平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四月窦轨击稽胡宜君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七月唐击薛举浅水原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七月李轨击灭突厥阙可汗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八月薛仁杲攻唐宁州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八月至十一月浅水原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九月刘感与薛仁杲泾州、细川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九月常达击薛仁杲宜禄川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二月马元规攻取安陆、荆州、襄州之战唐武德元年(618年)四月李建成、李世民进逼东都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七月唐击朱粲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七月蔺兴粲击梁师都灵州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九月唐攻尧君素河东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罗艺击窦建德幽州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庞玉击旁企地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王世充围谷州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盛彦师伏歼李密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高开道击李景北平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末宇文化及攻魏州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正月李神通击宇文化及魏县、聊城之战唐武德二年(619年)闰二月窦建德击宇文化及聊城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闰二月张孝珉袭汜水城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闰二月至三月王世充攻谷州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闰二月窦建德攻邢州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闰二月李厚德兄弟击王世充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三月杨则击梁师都灵州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三月邓暠击高开道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三月至五月王世充攻义州之战

高三下册历史必备知识点

高三下册历史必备知识点 【篇一】1、土地制度的演变: (1)奴隶社会:井田制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土 地国有制 (2)封建社会:国有土地、地主土地和自耕农土地 A、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这种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有2000多年,后期严重防碍了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成为中国长期贫困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B、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不占主要地位。这种小农经济同地主 土地所有制一样,是中央集权制建立和长期存有的基础。 C、土地国有制:屯田制、均田制(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隋唐 两朝均采用)。 (3)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 2、对土地制度变革和调整的认识:我国古代社会土地制度从奴 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到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的演变,以及对不同土地制 度的调整,实际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3、土地兼并: (1)表现:地主大量兼并和占有农民的土地。 (2)中国封建社会各阶级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A、地主阶级:作为统治阶级,其措施主要是通过封建国家的权 力来强行限制、禁止土地兼并。北魏至唐朝,国家掌握部份土地,实 行“均田制”,保证农民获得部份土地,但并不触动贵族、官僚、地

主土地,终究无法制止土地买卖和兼并;780年,唐实行“两税法”,实际上承认了贵族、官僚、地主对土地占有的合法性。 B、农民阶级:作为被统治阶级,主要是通过农民战争来猛烈冲击地主阶级统治,以实现土地的重新分配。农民迫使新建的地主阶级政权调整统治政策,承认土地变动的现实。 【篇二】 1.两次鸦片战争 【主要内容】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 【默写、背诵提示】(1)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鸦片战争时间、发动国家、结果及影响、《南京条约》的内容。(2)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发动国家、结果及影响。 【重点、难点破解】本考点人民、人教两种版本教材叙述的详略差别较大,复习的关注点应放在对两次鸦片战争基本史实的了解上(时间、发动国家、战争主要结果及影响),其中《南京条约》的内容要详细掌握。 2.太平天国运动 【主要内容】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默写、背诵提示】(1)定都天京:背景、时间、定都天京后的主要活动(北伐、西征等)。(2)《天朝田亩制度》:颁布时间、内容、评价认识。(3)《资政新篇》:时间、内容、影响。(4)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标志、失败原因和教训、意义。 【重点、难点破解】本考点主要以选择题命题为主,考查集中于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考查。建议以过去高考试题为备考的重要参考材料,琢磨其命题角度、选项设置特点。

唐朝知识点

唐 1、唐朝的建立者? 2、李世民发动的夺权政变是? 3、三省长官中不实授的是? 4、唐代的宰相构成? 5、“封驳”“涂归”“画敕”? 6、唐代中央的决策机构? 7、684年,裴炎为中书令时,迁政事堂于中书省。 8、玄宗时期宰相的办事机构? 9、中央最高监察机构?东都留台? 10、唐太宗划分道的依据?道是监察机构。 11、最基层的政权单位? 12、《唐律》的演变?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 13、职分田、公廨田? 14、唐代均田制的新特点? 15、租、庸、调? 16、府兵的基本单位?府兵挑选的原则?“番上”?府兵主要集中于哪一地区? 17、六学二馆? 18、唐代常举中最重要的两科?主持常举的官职?制举? 19、唐初士族地主按地域划分的四个集团?太宗时为抬高皇权而刊正姓氏的措施? 20、武周的建立者?武则天打破士庶界限的措施?武则天命人编写的农书?武则天选 拔人才的方式? 21、唐朝的鼎盛是在什么年间? 22、对河渠、灌溉、舟楫、桥梁以及水运等事业作出规定的法律? 23、唐代新的生产工具、灌溉工具? 24、陇右牧监、八马坊都是国营牧场。 25、国营牧场的主要劳动者? 26、官营手工业的最高政务部门?官营手工业的主要劳动力?最发达的手工业部门? 27、生产“秘色瓷”的瓷窑?陶器的杰出代表? 28、武德年间铸造的新币叫? 29、唐代造船业中心? 30、我国是茶树原产地,世界上最早饮茶种茶的国家。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说明 唐代茶叶成为重要商品,茶叶贸易兴起。 31、当时全国政治中心、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运河漕运中心是?西南地区 经济中心?著名对外贸易港口? 32、京都及地方州县治所设市场,农村集市贸易:草市、虚市、野市、蚕市等,多分 布于水陆交通要冲。各地贸易的主宰为大富商(如邹凤炽、王元宝)。坊市分离,市占地小,交易活动受时间、价格方面的限制。 33、唐代陆路交通中心? 34、供官吏往还和官府文书传递的机构? 35、由私人开设的接待行商等各类路人的店肆称作? 36、大地主将相连在一块的土地组成一个生产单位称作? 37、府兵制在哪位皇帝时期实际上被废除? 38、“长从宿卫”“彍骑”指?“长从兵”“长征健儿”是指?团结兵、团练是指?

辽宁高考历史主观题复习

高考历史综合复习—主观题 答题方法浅谈: 一.审好题:1.确定问的是什么:背景(原因),目的, 内容(措施),特点,比较,评价(影响, 作用,意义),认识(启示)。 2.确定问的是哪里:时间,地点,人物,事 件。 二.多提炼:※注意材料中的标点符号。(;。……)三.多角度:经济,政治,文化(科技),阶级(阶层),人口,城市,军事,对外。 四.多术语:※联系所学理论知识答题。 五.看分值: ※※※答题时要多宽广,少精深。[2011—2013年辽宁高考历史主观题集锦] 2013年辽宁高考历史主观题 13-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不少学者对爱因斯坦的学说持怀找态度.1919年,英国科学家爱丁倾对日全食的观侧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直动.份界

范国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至。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先后邀请他前往讲学。在中国,梁启超发起成立的讲学社甘拟遨 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亦发出遨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蚤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从1917年到1923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15种左右。 ----摘编自阿尔布雷希特?福尔辛《爱因斯坦传》等 材料二 爱因斯坦热在中国方兴未艾之际,正是国内东方丈化与西方丈化问越论战正酣之时。以梁启超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认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史两种不同 类型的文明,前者以道德丈明为核心.后者以科学精神为核心,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一年多,1920年田国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推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 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那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线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 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我们自天的祖宗、三大圣(孔子、老子、墨子)和愈多前辈,眼巴巴盼望你完成他的事业,正在他的精神来加保佑你哩。 ----摘编自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热兴起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并予以评析。(17分) 13-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两税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比较

两税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比较 两税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都是中国古代史上重要的赋役制度。三者的实施在中国赋役制度的演变史上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同时三者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存在着继承性,因此在命题上有深度可挖。下面,本文拟从产生、内容、意义以及相互联系等方面对三者略做简要的叙述和分析,希望对同学们学习中国古代史有所帮助。 两税法,是唐代后期的赋役制度。唐初所行制度基本上沿用隋制。在土地与赋役制度上,唐初继承了北魏开始至隋朝的均田制和与均田制配套的租庸调制。后来,武则天至玄宗时,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遭到极大破坏,这样就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脱离户籍到处流亡。安史之乱后,这一情况更加严重,实际上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按丁征收赋税的租庸调制也已无法执行下去。这种状况使国家财政收入大为减少,造成了严重的财政危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唐朝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结果一切努力均告失败并造成了赋税制度的进一步混乱,唐朝财政面临崩溃。唐德宗即位后,宰相杨炎建议改革赋税制度。建中元年(780年)唐朝政府颁布两税令,实施两税法。 两税法的主要内容是①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役杂税。②不分主户、客户(外来户),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即算当地人。一律上籍征税。③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根据资产定出户等,按户等征收户税,先“定税计钱”,再“折钱纳物”;按田亩数量征收地税。④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不得超过六月,秋税不得超过十一月(故称两税法)。 ⑤无固定住处的商人,所在州县依照其收入的一定比例征税。 两税法是中国古代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赋税制度改革:一、两税法将唐中期以来名目繁多的杂税统一为户税和地税两种,并规定“此外敛者,以枉法论”,这样既简化了征税名目,又可使赋税相对稳定,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同时从制度上杜绝了官吏从中作弊乱摊派的可能,使人民的负担有所减轻。二、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客户、商人都要交税,这就扩大了税源(这也是制定两税法的目的之一),此外客户纳税,反映了其地位由非法到合法及其人身依附关系的相对减轻。三、把原来按丁征税转入按贫富征税,立法原则较为公平,很显然比租庸调制一律按丁征税合理。这些做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赋税集中在贫苦农民身上的赋役负担不均的不合理状况,对改善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广大贫苦农民的生产生活是有积极作用的,总之两税法是与当时土地高度集中以及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相适应的,是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同时这次改革反映了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即收税标准以人丁为主向以土地为主的转变,奠定了唐后期到明代中叶赋税制度的基础。 一条鞭法,又称“一条编法”,是明代中期的赋税制度。明朝中期,在镇压了农民起义之后,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并且在继续发展。在这种形势下出现了旨在挽救明朝统治的张居正改革。明初的赋役制度是赋和役分别征收的,赋以土地为对象征收,按田亩计算;役以人为对象征收,分为按丁和按户征收两种。在征收内容上主要是征收实物和劳役。这种赋役制度在商品经济极不发达的当时是比较合理的。但到明朝中期时社会经济状况有所变化,一方面大量田地迅速向地主手中集中,另一方面商品经济在迅速发展。于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土地管理体制的变化,一条鞭法应运而生。 其实早在嘉靖十年(1531年)在江浙、福建、广东等地区就出现了一条鞭法,以后“屡行屡止”。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在清丈全国土地的基础上下令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是:①把一切征项包括田赋、徭役、杂税等合并起来编为一条征收,化繁为简;②把过去按丁、户征收的力役改为折银征收,称为户丁银,户丁银摊入田赋中征收。需要注意的是一条鞭法还没有把力役全部摊入田赋,只是部分摊入;③“一概征银”,无论田赋或力役一律折银缴纳,差役由政府雇人充当。 一条鞭法是介于“两税法”与摊丁入亩之间的赋役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赋役制度的演变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将力役部分摊入田赋,加强了力役由户丁转向土地的趋势。同时,折银制度和雇役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此外由于赋税折银征收对货币地租的产生和部分农产品的商品化起了促进作用,从而更加繁荣了城乡经济。总之,一条鞭法在中国赋役制度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它上承唐宋的两税法,下启清代的摊丁入亩。改变了历代赋与役平行的征收形式,统一了役法,简化了赋役制度,标志着赋税由实物为主向货币为主、征收种类由繁杂向简单的转变。 摊丁入亩,又称地丁合一,是清朝在“一条鞭法”的基础上出现的一次重大的赋税制度的改革。清初的赋役制度承袭明代的一条鞭法,但实行的不够彻底和普遍,丁银和田赋仍是两个税目。随着土地兼并的进一步发展,穷丁、无地之丁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按丁征收丁银,贫苦农民就会无力承受,这不仅使国家征收丁税失去保证,还会由于农民畏惧丁税流亡迁徙、隐匿户口等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明末清初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丁随地派、均丁于地”的赋役改革。后来清廷也开始对赋役制度进行改革,改革基本上分为两步:一是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

唐朝时期的成语大全

唐朝时期的成语大全 词目:英声欺人 发音:yīng shēng qīrén 释义:指非凡人物逞才欺世。 出处:明·李攀龙《〈唐诗选〉序》:“太白纵横,往往强弩之末,间杂长语,英声欺人耳。” 示例:总观他的历史题材的剧本,都是针对当时政治形势,有的放矢,不拘泥于历史事实,而随意发挥,虽云自我作古,却非~。 ★茅盾《化悲痛为力量》 地貌千奇百怪,想了解一下关于地貌的成语吗?下面是为大家搜集的成语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词目:矫世厉俗 发音:jiǎo shìlìsú 释义:改变颓废的世风,鼓励淳厚的民俗。同“矫世励俗”。 出处:明·唐顺之《莆田林氏先墓表》:“矫世厉俗、捐私奉公、崭崖狷洁之行,可以无谴诃憎疾于鬼神,然或不免谴诃憎疾于人。” 词目:画荻和丸 发音:huàdíhuòwán 释义: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方。同“画荻丸熊”。 出处:宋·欧阳修幼时,母郑氏以荻画地教子读书。唐·柳仲郢幼嗜学,母韩氏用熊胆和制丸子,使郢夜咀咽以提神醒脑。郭沫若《虎符》附录《写作缘起》:“但要写母爱,在儿女小的时候容易表现,如推干就湿、画荻和丸之类,都是儿女小时的事。” 词目:风驰草靡 发音:fēng chícǎo mǐ 释义:比喻强大的势力能制服一切。同“风行草靡”。 出处:唐·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二:“敦煌公至T,所过诸县及诸贼界,莫不风驰草靡,裹粮卷甲,唯命是从。”

词目:裁心镂舌 发音:cái xīn lòu shé 释义:形容用尽心思,费尽口舌。 出处:唐·沈亚之《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策》:“如使恢宏博大之士,裁心镂舌,比辞而道,安可见乎?” 词目:英声欺人 发音:yīng shēng qīrén 成语的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以下是一篇关于时间的成语大全,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释义:指非凡人物逞才欺世。 出处:明·李攀龙《〈唐诗选〉序》:“太白纵横,往往强弩之末,间杂长语,英声欺人耳。” 示例:总观他的历史题材的剧本,都是针对当时政治形势,有的放矢,不拘泥于历史事实,而随意发挥,虽云自我作古,却非~。 ★茅盾《化悲痛为力量》 词目:英声欺人 发音:yīng shēng qīrén 释义:指非凡人物逞才欺世。 出处:明·李攀龙《〈唐诗选〉序》:“太白纵横,往往强弩之末,间杂长语,英声欺人耳。” 示例:总观他的历史题材的剧本,都是针对当时政治形势,有的放矢,不拘泥于历史事实,而随意发挥,虽云自我作古,却非~。 ★茅盾《化悲痛为力量》 词目:英声欺人 发音:yīng shēng qīrén 释义:指非凡人物逞才欺世。

唐朝时期的物价

唐朝时期的物价 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 开元之治是唐朝唐玄宗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唐玄宗治国初期,以开元作为年号,那时玄宗励精图治,并且任用贤能,发展经济,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所以后世史学家称其为开元之治。 1.任用贤能 玄宗即位后,先起用姚崇、宋璟为相,其后又用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逻、韩休、张九龄为相。他们各有所长,并且尽忠职守,使得朝政充满朝气。而且玄宗在此时亦能虚怀纳谏,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2.改革吏治 玄宗采纳张九龄的建议,制定官吏的迁调制度。选取京官中有能之士,将其外调为都督刺史,以训练他们的处事才能及培养行政经验。同时间,又选取都督刺史中有作为者,将其升为京官。这样内外互调,增进了中央与地方的沟通、了解和信任。玄宗亦将全国分为十五道,于各道置采访使,以监督地方州县的官员,并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绩。而在选拔人材方面,玄宗亦对科举制度作出改革,限制了进士科及第的人数,以减少冗官的出现,提高官吏整体的素质。 3.发展经济 玄宗于这段时间甚为节俭,规定三品以下的大臣,以及内宫后妃以下者,不得配戴金玉制作的饰物,并且遣散宫女,以节省开支。他又下令全国各地均不得开采珠玉及制造锦绣,一改武则天以来后宫的奢靡之风。他并命令宇文融清查全国的逃亡户口及籍外田地,共查得八十多万户,大幅增加唐朝的税收及兵力来源。因为这些措施,唐朝的财政变得丰裕,而且全国的粮仓充实,致使物价十分廉宜。天宝元年(742年),大唐帝国的人口约4891万人。杜佑的《通典?食货典?历代盛衰户

口》记载当时盛况:“米斗至十三文,青(治所在今山东青州)、齐(治所在今山东历城)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疋二百一十二文。东至宋(治所在今河南商丘)、汴(治所在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治所在今陜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治所在今湖北江陵)、襄(治所在今湖北襄樊),北至太原(今属山西)、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凉府(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4.提倡文教 玄宗为了撰拔人才,亲自在殿试考核吏部新录取的县令。而且对儒生十分优厚,下令群臣访求历朝遗书,共觅得图书近五万卷,便唐朝的文化事业迈向鼎峰。 5.对外军事 玄宗采纳张说之提议,实行募兵制,以取代日渐废弛的府兵制。在公元722年,他亲自挑选府兵及壮丁共12万人作为京师的宿卫,并称为“彍骑”。而他亦于边疆地带设置十大兵镇,以节度使节制,作为统治异族与巩固边防的措施。 6.与贞观之治之比较 贞观之治时,唐朝百废待兴,虽有所治绩,但距“辉煌”还颇远。但当时唐朝正值方兴未艾之际,因此虽历经政变,仍然应付自如。而到了开元之治时,唐朝经过了百年的发展与积累,已臻于鼎盛,进入了黄金时代。但已处于盛极而衰的边缘,因此已开始出现腐朽的现像,在遇到变乱时,即无力回天,结果走向灭亡。

唐朝两税法的启示

唐朝两税法的启示 2013-10-28 第09版:中外历史 作者:张学博来源:学习时报字数:2251 在唐朝中期之前,中国采取均田制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租庸调制,即“凡天下丁男给田一顷为出发点”。租庸调制规定,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但是在 755年安史之乱之后,由于唐廷内部斗争和吐蕃侵逼京西,唐廷对藩镇采取姑息政策,安史之乱平定而藩镇之祸方始,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各地藩镇借机扩张势力,在租庸调被破坏的情况下随意征税。这样,财权落入了地方政府手中,中央政府的财政遇到了极大危机,迫切需要改变税收制度来解决中央政府的财政危机。 两税法的主要内容 唐德宗李适继位后,启用杨炎为宰相,于780年正式施行两税法。关于两税法的记载,见《旧唐书杨炎传》:“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夏秋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逾岁之后,有户增而税减轻,及人散而失均者,进退长吏。而以尚书度支总统焉。” 两税法的意义 两税法舍弃传统的人头税,全面开启了按土地和资产征税的税制新历程。从根本上讲,两税法虽然没有减轻农民的税收负担,但其所体现的赋税思想、税制设置观念及其实施的效果,无论是对赋税史,还是对唐朝以后各地之间的经济格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两税法的创立,实现了从“以丁为本”向“以资为本”的转变。唐中期以前,田赋制度实行人税与物税并行征收。两税法则以田产和资产的数量为课税依据,废除了对人课税的庸、调,也就等于废除了“以丁为本”的赋税制度。两税是由按户等征收税钱的户税和按田亩征收解斗的地税组成,其主要特点是资产税。这样,两税法实现了赋税制度从“以丁为本”向“以资为本”的转变,开辟了以资产为课税依据的历史先河。 两税法的创立,开辟了我国古代以货币计税的历史先河。两税法产生以前,田赋的缴纳都是以实物为主的,而两税法规定,可以用相同价值的货币代替实物完成对田赋的缴纳,确定了税钱的合法地位。这样,征税的客体由以实物缴纳为主转为以货币缴纳为主,极大方便了国家对赋税征纳的统计和管理。一般来说,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会形成以货币计税的税收制度。但唐德宗即位时,商品经济还不够发达,在这种情况下,以货币为计税依据的两税法还能得到推广,在中国赋税史上,就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两税法的创立,成本得以节约。两税法实施以前,唐朝的贵族官僚以及封建大地主等,可以凭借自己的特权获得税收的减免。两税法“以资为宗”,实行资产多者多纳税,资产少者少纳税的制度,降低了农民的税收负担,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此外,两税法设立以前,赋税杂役名目繁多,劳动人民“旬输月送无休息”,官府也为此忙碌不断。而两税法不但合并了徭役,“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还集中了纳税期限,即每年六月和十一月。这样,通过简化税制,节约了赋税的征纳成本,提高了税制效率。 两税法的弊端 两税法把中唐极端紊乱的税制统一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人民的负担,但是实行中的弊病也不少。 两税法没有认识到定期调整户等的重要性。长期不调整户等,导致户等的评定与纳税人本身的实际情况有较大差异,没有实现贫富分等负担。 两税中户税部分税额是以钱计征。因为古代货币总量有限,户税的征收导致市面上钱币流通量不足,出现了严重的通货紧缩。农民必须贱卖农产品,用交易获得的钱财交纳户税,导致农民负担逐渐加大。 两税制下土地的买卖合法化,导致土地兼并更加盛行。富人逼迫贫民卖地却不转移税负,农民最后无能

中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主要的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研究及对当今积极意义 摘要:古代中国,赋税是国家的主要财政来源,历代君王都十分重视赋税,因为它不仅关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还关乎一个国家国力的强弱。综观中国朝代兴替,大多数朝代以赋税兴,又因赋税亡。励精图治,改革赋税制度,国力强盛起来,横征暴敛,赋税加重,国家走向灭亡,秦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赋税制度,是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的反应,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研究古代赋税制度,能让我们对古代的经济制度、政治体制,思想文化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认识。虽说古代赋税已成历史,但对于今天的我们仍具有借鉴意义,仔细研究不难发现,古达的赋税制度不断完善,已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无论是从其内部结构还是外部框架来看,对现在的我们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我希望能在总结各朝代赋税制度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些规律,帮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赋税制度。关键词: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税制改革 引言:由于中国独特的国情,赋税制度比较独特,因此,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研究多以国内研究为主,当然也有不乏国外的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等。当然对其的研究,对于当今社会的很多方面有借鉴意义,例如税制改革方面,应充分考虑国内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背景,改革方向必须坚持公平、简化的主导思想等等。 正文:研究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就必须了解“赋税”一词的含义,中国赋税指田赋及各种捐税的总称,依照法律或习俗征收的款项,尤指应付给政府的费用。中国赋税制度的形成于中国独特的国情密切相关,例如国土集中等独特的自然环境、“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文化认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等等。这也或许是中国古代能形成比世界上许多国家先进的赋税制度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