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原理期末重点.

复合材料: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单一材料,通过不同复合方法所得到的宏观多相材料。主要特征:多相结构存在着复合效应。

特点:

1、不仅保持原组分的部分优点,而且具有原组分不具备的特性

2、区别于单一材料的另一显著特性是材料的可设计性

3、材料与结构的一致性

工程应用的角度分类:结构复合材料和功能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的组成:

A、结构复合材料:

增强体:在结构复合材料中主要起承受载荷的作用;

基体:起连接增强体、传递载荷、分散载荷的作用。

B、功能复合材料:

基体:主要起连接作用;

功能体:是赋予复合材料以一定的物理、化学功能。

界面的功能:传递应力、粘结与脱粘。

材料的复合效应

线性效应:线性指量与量之间成正比关系。

非线性效应:非线性指量与量之间成曲线关系。

1)平均效应:是复合材料所显示的最典型的一种复合效应。

2)平行效应:增强体(如纤维)与基体界面结合很弱的复合材料所显示的复合效应,可以看

作是平行效应。

3)相补效应:组成复合材料的基体与增强体,在性能上能互补,从而提高了综合性能,

则显示出相补效应。

4)相抵效应:基体与增强体组成复合材料时,若组分间性能相互制约,限制了整体性能

提高,则复合后显示出相抵效应。

1.相乘效应:两种具有转换效应的材料复合在一起,有可能发生相乘效应。

Eg:把具有电磁效应的材料与具有磁光效应的材料复合时,将可能产生复合材料的电光效应。

2.诱导效应:在一定条件下,复合材料中的一组分材料可以通过诱导作用使另一组分材

料的结构改变而改变整体性能或产生新的效应。

3.共振效应:两相邻的材料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机械的或电、磁的共振。

4.系统效应:这是一种材料的复杂效应,至目前为止,这一效应的机理尚不很清楚。

1)、两相复合体系有l0种可能的连通性复合材料结构(0-0、0-1、0-2、0-3、1-1、1-2、1-3、2-2、2-3、3-3);

2)、三个相组成的复合体系结构有20种可能存在的连通性;

3)、四个相时,它可能存在35种连通性。

(1)0-3型结构这是基体为三维连续相,而增强体或功能体以不连续相的微粒状分布在基体中的结构状态。

(2)1-3型结构这种结构的基体仍为三维连续相,而增强体则为纤维状一维材料。

(3)2-2型结构这是一种由两种组分材料呈层状叠合而成的多层结构复合材料。

(4)2-3型结构在这类复合材料结构中,基体相仍为三维连续相,而增强体或功能体为二维结构的片状材料。

(5)3-3型结构这种结构的基体相为三维连续相,而增强体或功能体为三维网状结构或块状

结构镶嵌在基体之中。

碳纤维表面氧的存在形式:低浓度的羟基、羰基、羧基、内酯基能与树脂基体反应的基团:环氧基、氨基

碳纤维的表面改性:

a、增加比表面积;

b、增加其表面的含氧基团

润湿理论

指出:要使树脂对增强体紧密接触,就必须使树脂对增强体表面很好地浸润。

前提条件:液态树脂的表面张力必须低于增强体的临界表面张力。

结合方式:属于机械结合与润湿吸附(范德华力)。

优点:解释了增强体表面粗化、表面积增加有利于提高与基体树脂界面结合力的事实。

不足:不能解释施用偶联剂后使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粘结强度提高的现象。

证明:偶联剂在玻璃纤维/树脂界面上的偶联效果一定有部分(或者是主要的)不是由界面的物理吸附所提供,而是存在着更为本质的因素在起作用。

化学键理论

认为:基体树脂表面的活性官能团与增强体表面的官能团能起化学反应。因此树脂基体与增强体之间形成化学键的结合,界面的结合力是主价键力的作用。偶联剂正是实现这种化学键结合的架桥剂。

成功之处:在偶联剂应用于玻璃纤维复合材料中得到很好应用,也被界面研究的实验所证实。局限性:碳纤维复合材料,当碳纤维经过某些柔性聚合涂层处理后,力学性能改善。但聚合物不具备与碳表面起反应的活性基团,也不具备与树脂其反应的基团。

总结:对于复合体系的界面现象和结构的解释,不能单纯以一种化学偶联或单纯以一种物理化学现象来解释。若润湿理论和化学键理论都存在时,认为化学偶联作用应是主要的,然后提高浸润性,则效果最佳。

非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与结合类型

对非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类型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材料的界面只有原物质而不含其他任何组合;

二、界面为增强体与基体形成的相互交错的溶解扩散界面;

三、界面上有界面反应层。

复合材料界面结合的形式:

①机械结合:若复合材料中的界面仅仅是增强体和基体间纯粹的机械接触而无化学作用而形成的,则称此类界面为“机械结合式”界面。

特点:a、机械接触b、无化学作用

②溶解与浸润结合:由单纯的浸润和溶解作用,使增强体和基体形成交错的溶解扩散界面是一种次价键力的结合。

特点:a、润湿和溶解b、形成交错的溶解扩散界面c、次价键力的结合

③反应界面结合:非树脂基复合材料中,增强体和基体主要是以主价键力而相互结合起来的,在界面上生成了新的反应物层称为反应界面结合。

特点:a、形成了新的反应物层b、主价键力的结合

4、氧化结合

5、混合结合

界面破坏的能量流散概念:

当裂纹受到外因素作用时,裂纹的发展过程将是逐渐通过树脂最后到达纤维表面。在裂纹扩展的过程中,将随着裂纹的发展逐渐消耗能量,并且由于能量的流散而减缓裂纹的发展。对于垂直的裂纹峰还将减缓对纤维的冲击。

如果界面上的化学键是集中的,当裂纹发展时,能量流散少或能量集中于裂纹峰,可能没有引起集中键的破坏就冲断纤维,造成材料的破坏。

如果化学键是分散的,树脂自界面逐渐分离,键逐渐破坏,这样,应力没有集中与裂纹峰而逐渐消耗能量,引起脱粘破坏(键的破坏)。

介质引起界面破坏的机理:

A、玻璃纤维经多层吸附形成了不易除去的水膜。

B、发生水与玻璃纤维和树脂的化学变化,引起界面脱粘,造成复合材料的破坏。

B1、进入界面的水将使树脂发生溶胀

B2、界面上产生拉伸应力

B3、界面遭受破坏

B4、水介质还将促使微裂纹的发展

B5、材料的整体破坏

RCOOR + H2O →RCOOH + ROH

复合材料界面优化设计:界面的功能:传递应力、粘结与脱粘。

第五章

化学结合的形式

主价键结合: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等

次价键结合:分子的电荷、极化、偶极之间的静电作用和诱导、分子间的扩散等

对玻璃纤维表面进行化学处理的目的:使之形成新的表面,并使新生表面上的活性基团与聚合物基体发生界面反应

23、简述硅烷偶联剂与玻璃纤维的作用过程,写出反应方程式。

以硅烷偶联剂为例来说明这种反应的过程:

(1)有机硅烷水解,生成硅醇:

(2)玻璃纤维表面吸水,生成羟基:

(3)硅醇与吸水的玻璃纤维表面反应,又分三步:

第一步:硅醇与玻璃纤维表面反应生成氢键:

第二步:低温干燥(水分蒸发),硅醇进行醚化反应:

第三步:高温干燥(水分蒸发),硅醇与吸水玻璃纤维间进行醚化反应:

至此,有机硅烷处理剂与玻璃纤维表面结合起来了,相当于新生的活性表面。

24、硅烷偶联剂与聚合物基体是怎么作用的?

有机硅烷中的R基团:双键、环氧基、胺基、长链烷基等。

R基团若为双键,可参与不饱和聚酯树脂的交联反应,在界面形成牢固的化学键结合。

R基团若为环氧基、胺基,可参与环氧树脂的固化反应,形成化学键结合的界面层。

R基团还可以是长链烷基,(主要针对热塑性树脂),那么,以实现与基体分子的插入与缠结。

总之,这些界面反应都增强了界面粘结,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性能。

25、玻璃纤维增强水泥的目的,玻璃纤维受到水泥侵蚀的类型及采取的主要措施?

玻璃纤维基增强混凝土

水泥是以水化活性矿物为主要成分的水硬性胶凝材料。

熟料:主要胶凝物质—提供强度的主要组份;

石膏:调节水泥的凝结时间—缓凝剂;

硅酸盐水泥熟料主要含有四种矿物:不定的玻璃体、f—CaO、f—MgO及含碱矿物。

采用纤维的目的:

为了克服水泥硬化体抗拉强度低、抗裂性差、脆性大等缺点。

玻璃纤维是水泥基复合材料常用的增强材料。

中碱与无碱玻璃纤维在普通硅酸盐水泥水化物中受到了两种类型的侵蚀:一种是化学侵蚀,即水泥水化生成的Ca(OH)2与玻璃纤维的硅氧骨架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水化硅酸钙,当水泥液相中有NaOH、KOH存在时则加速了这一反应;

另一种是应力侵蚀,由于玻璃纤维表面存在着缺陷,水泥水化生成的晶体可进入这些缺陷中,在缺陷端部造成应力集中并使缺陷扩展。

从而破坏了玻璃纤维与水泥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

为防止水泥水化物对玻璃纤维的侵蚀,可采取下列三种主要措施:

(1)改变玻纤的化学组分:

eg:在玻纤中加入较多量的ZrO2成分可提高其抗碱性;

(2)对玻纤表面进行被覆处理,以隔绝水泥水化物对纤维的侵蚀。

eg:可用锗、钛、锌、铝等金属的水溶性盐对纤维进行处理,也可用某些抗碱性好的树脂如环氧、呋喃等对玻纤进行浸渍处理而后使之固化;

(3)使用水化物碱度低的水泥以减缓或防止对玻璃纤维的侵蚀。

主要是采用水化产物中Ca(OH)2含量低的甚至无Ca(OH)2的水泥。

eg:高铝水泥、硫铝酸盐水泥等。

碳纤维的表面官能团可能以下列形式存在:羟基、羰基、羧基、内酯基

能与树脂基体中反应的基团:环氧基、氨基

第六章

26、玻璃纤维表面处理的目的和意义?

所谓表面处理,就是在增强体表面涂覆上一种称为表面处理剂的物质,这种表面处理剂包括浸润剂及一系列偶联剂和助剂等物质,它有利于增强体与基体间形成一个良好的粘结界面,从而达到提高复合材料各种性能的目的。

27、简述偶联剂的作用机理?

偶联剂的分子两端含有性质不同的基团,一端的基团与增强体表面发生化学或物理作用,另一端的基团则能和基体发生化学或物理作用,从而使增强体和基体很好地偶联起来,获得良好的界面粘结,改善了多方面性能,并有效地抵抗了水的侵蚀。

按化学组成,偶联剂主要可分为有机铬和有机硅两大类,此外还有钛酸酯等。

玻璃纤维表面处理方法:前处理法、后处理法、迁移法

①后处理法:使用纺织型浸润剂的玻璃纤维及制品,在使用前原则上都采用此法处理。目前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

处理方法:分两步:(对于“纺织型浸润剂”)

首先除去浸润剂.

a、洗涤法:在皂水或有机溶液中清洗,然后烘干。

b、热处理法:(250℃~450℃)1h。

第二步用表面处理剂处理(要求产品质量较高时),处理步骤为:浸渍-水洗-烘干

②前处理法:是适当改变浸润剂配方,使之既能满足拉丝、退并、纺织各道工序的要求,又不妨碍树脂基体对玻璃纤维的浸润和粘结。将偶联剂加入到上述的浸润剂中,在拉丝过程中表面处理剂就被覆到玻璃纤维表面上。

用这种被覆了增强型浸润剂的纤维织成的玻璃布称为前处理布。

与后处理法比较:

1)、不需再做任何处理而可以直接应用;

2)、可省去复杂的处理工艺及设备,使用方便;

3)、避免了因热处理而造成的纤维强度损失,是比较理想的处理方法;

缺点:既要有处理效果,又要同时满足纺织工艺,和树脂基体要有良好的浸润以及满足制作玻璃钢各道工序的要求,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综合技术问题。

③迁移法:将化学处理剂直接加入到树脂胶液中进行整体掺和,在浸胶的同时将偶联剂施于玻璃纤维上,借处理剂从树脂胶液中到纤维表面的“迁移”作用与纤维表面发生反应,从而在树脂固化过程中产生偶联作用。

迁移法常与前处理法结合使用。

迁移法比较适用于填料与树脂不便于分开的体系.

一般来说,迁移法处理的效果较前两种方法稍差

优点:工艺操作简便,不需要庞杂的处理设备,能源消耗也大大降低。

有机硅烷是一类品种很多,效果也很显著的表面处理剂,其一般结构通式为:RnSiX4-n

①R为有机基团,是可与合成树脂作用形成化学键的活性基团,如不饱和双键、环氧基、氨基等;

②X为易水解的基团,如甲氧基、乙氧基等。

③n=1,2,3 绝大多数n=1

X基团与玻璃纤维表面的作用机理:

硅烷偶联剂处理玻璃纤维通常经历四个阶段:

①开始时在偶联剂Si上的n个不稳定的x基团发生水解;

②随后缩合成低聚体;·

③这些低聚体与基质表面上的-OH形成氢键;

④最后在干燥或固化过程中与基质表面形成共价键并伴随着少量的水。

28、沃兰与玻璃纤维表面的作用机理?(有机铬)

沃兰处理剂与玻纤表面的作用可用如下过程表示:

29、碳纤维表面处理的目的和意义?

碳纤维的表面处理就是为了改善其表面结构和性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使之与基体材料很好地粘结,从而达到提高其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断裂韧性、尺寸稳定性及界面的抗湿性。

碳纤维表面处理机理是什么?答:清除碳纤维表面杂质,在表面刻蚀沟槽或形成微孔以增大表面积,从类似石墨层面改性成碳状结构以增加碳纤维表面能,或者引入具有极性或反应性的官能团以形成与树脂起作用的中间层。

30、碳纤维表面处理的方法有哪些?(及作用效果)碳纤维表面处理对提高复合材料的剪切强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其他还会影响表面积、官能团和浸润性增加等。

1、表面浸涂有机化合物:采用类似纺织中的浆纱工艺,在碳纤维表面涂覆含有反应性端基的树脂(羟端基的丁二烯/丙烯酸共聚物等),以改善碳纤维的界面粘结性。处理后,提高

了与树脂的相容性,纤维不易起毛

2、表面涂覆无机化合物:增加碳纤维的比表面积,改善其与基体的界面结合。

①表面上沉积无定形碳:在高模量结晶型碳纤维表面加涂一层低模量无定形碳,无定形碳活性大,易与树脂浸润,提高界面粘结力,能显著提高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

②加涂碳化物:用化学气相沉积(CVD)的方法加涂碳化物。

3、表面化学处理:

①臭氧氧化法:臭氧极易分解成一个氧分子和一个新生态活泼氧原子,氧化碳纤维表面的不饱和碳原子,生成含氧官能团

②阳极电解氧化法:靠电解产生的新生态氧对碳纤维表面进行氧化和腐蚀,碳纤维表面被氧化腐蚀,使比表面积增大、化学基团增加。

③盐溶液处理:先浸涂甲酸、乙酸、硝酸等的铜、铅、钴等盐类溶液,然后在空气或氧气中于200-600℃下氧化,使碳纤维表面粗糙而达到改善效果。

4、电解氧化处理

5、等离子体处理:碳纤维表面经氧、氯、氨、烯烃、炔烃等各种气体等离子体处理后,其物化性能发生显著变化,最重要的有如下几方面。

①强度和直径的变化

实质上等离子体处理是对纤维表面作了蚀刻(清洁作用),碳纤维强度和直径都会受影响。

②表面组成的变化

无机等离子体含氧、氮等元素,能在碳纤维表面引入含氧极性官能团。使纤维的表面能增加,改善了聚合物基体对纤维表面的浸润性能,增加与树脂的相互作用。

31、为提高聚乙烯的复合性能,其改性方法有哪些?

(1)交联:采用过氧化物进行交联可以使聚乙烯分子结构成为三维立体网状结构。

作用:交联后可提高拉伸强度、耐热性;防老化和耐候性,其尺寸稳定性、耐磨性和耐腐蚀性均有所提高。

注意:使用过氧化物作交联剂时,要适当选择交联剂的类型、用量及交联温度。

(2)氯化:氯化是聚乙烯改性的重要方法。以四氯化碳和三氯甲烷作溶剂,将高密度聚乙烯混合,在反应器内加热使聚乙烯溶解,然后用液氯进行氯化反应。

优点:1、聚乙烯氯化以后,破坏了聚乙烯的结晶性,因而材料变得更柔软,密度更大,阻燃性有所提高;2、与填料的兼容性好,与填料的界面粘结力增强,材料的性能显著提高。

(3)共聚:共聚也是聚乙烯改性的一种重要方法,通常将乙烯单体与丙烯丁烯、醋酸乙烯等进行共聚合反应,生成共聚物。这些共聚物既保留了聚乙烯的主要性能,又体现了参与共聚的组分性能。

(4)共混:聚乙烯与橡胶类物质(热塑性弹性体、聚异丁烯、天然橡胶、丁苯橡胶等)共混可显著提高抗冲击性能,有些情况还可改善加工性能。在聚乙烯中混入羧化聚乙烯可提高聚乙烯与CaC03界面粘结力,起到偶联剂的作用,提高了聚乙烯钙塑材料的强度。

有机纤维的表面处理技术

1、Kevlar纤维/树脂复合材料的界面粘结好,由于其纤维容易轴向劈裂,导致其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和抗压缩强度不高;

“皮-芯”结构,

皮层是刚性的大分子链伸直呈棒状,紧密地沿轴向排列;

芯层是由许多沿轴向较松散排列的串晶聚集体,串晶之间有氢键联结。

在剪切作用下很容易发生相对滑移,而导致纤维内部轴向裂纹的引发和扩展。

因此,芳纶纤维的纵向强度高,横向强度低,导致皮芯易分离及纤维容易发生轴向劈裂的特点。

2、Kevlar纤维容易吸水,从而影响复合材料界面层的特性。

通过研究Kevlar纤维表面改性和调节基体树脂及其界面层的特性来改进复合材料的剪切强度。

方法:

1、采用在Kevlar纤维金属化后,再与正溴代十八烷、溴代醋酸等进行反应,使纤维表面形成长链烷烃分子或活性基团;

2、不同气体下等离子体处理,如氨气,引入-NH2;

3、用含有异氰酸基的弹性聚合物与Kevlar纤维表面发生反应;

4、采用带活性基团的柔性高分子稀溶液进行表面涂层。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纤维表面处理

用于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增强纤维有碳纤维、硼纤维、SiC纤维、A12O3纤维等。为了

保证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的良好结合与性能稳定,对这些增强纤维的基本要求是与金属基体有良好的兼容性。

增强体的表面性质可分为两种类型:

1、增强体表面能很低,极不容易被基体所润湿,但又能与某些金属发生强烈的界面反应,如碳纤维与氧化铝纤维等;

2、增强体表面比较容易被基体润湿,也能与某些基体反应,但比第一类稳定得多,如碳化硅纤维和碳化硼纤维。

满足既容易润湿而又无反应的惰性增强体目前尚未发现,只能说相对某一对体系基本上可以达到。

从界面优化的观点来看:

1、希望增强体与基体之间最好在润湿之后又能适当产生一些界面反应;

2、还要避免其他一些反应;

3、要尽量降低在复合成型工艺过程中产生反应的程度;

实现这些目的的有效方法就是要对增强纤维进行表面处理。处理方法主要有化学气相沉积(CVD)法和涂层处理法。

纤维按形态可分为:连续纤维、非连续纤维(短纤维)或晶须

由纤维和基体组成一种铺层(或称单层)(層合板),并以不同方向层合而成稱為多向层合板(如果同一种铺层都处于同一方向称为单向层合板) 复合材料力学

1) 宏观力学研究的对象是叠层复合材料中的单层板或是复合材料组成的各种构件,尺寸远

大于单个分散相的尺寸;

2) 细观力学研究的尺度为纤维或颗粒直径为特征尺寸;

3) 微观力学研究的尺度可以是晶粒、原纤,甚至小到分子、晶胞和原子。 应力的定义:F /A σ=

应变的定义:0/l l ε=∆

载荷:A F

⋅=σ

作为单向纤维复合材料,其主弹性常数为: E1——纵向弹性模量 E2——横向弹性模量

υ12 ——主泊松比(纤维方向拉伸引起横向的收缩比) G12——面内剪切模量 而材料的主强度值为:

σ1u ——纵向强度(拉伸和压缩) σ2u ——横向强度(拉伸和压缩) τ12u ——剪切强度

m m f f V V σσσ+=1m

m f f V E V E E +=1

1111

,,m m f f E E σεσεσε===1E

)

1(11111f m f f V E V E E -+==εεεσ

上式为复合材料性能与复合材料组成性能加权和之间的关系,被称为混合定律。

32、请推导复合材料单向板受轴向载荷时,纤维承受的载荷占总载荷的比例公式,并计算Vf=0.5的单向板,当Ef/Em 分别为0.1、1、10、50时,纤维承担的载荷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复合材料在受轴向力时,基体和纤维所承受的载荷大小与它们的模量和体积分数有关:

f f E E F F E E (1)σσσσ====

-f f f f f f

f f m m m m m m m m A V V V A V V V

纤维承受的载荷占总载荷的比例为:

f f f f m

f f m m f m f f

F E V E /E F E V E V E /E (1-V )/V f f m m f f A A A σσσ===+++)

1(1f m f f V E V E E -+=

f

f m m E V E V E +=21

基体对E1只有很小的影响,纤维对E2也只有很小的影响。

由此,可得到近似式:

12m /f f m

E E V E E V ≈≈

复合材料的主泊松比——是指在轴向外加应力时横向应变与纵向应变的比值。纤维方向拉

伸引起横向的收缩比。

横向收缩,纵向伸长,主泊松比

1

2

12εεν-

=

横向变形增量

m

f W W W ∆+∆=∆

m

m f f V V ννν+=12

泊松比、剪切应力的概念。

答:主泊松比是指在轴向外加应力时横向应变与纵向应变的比值: 剪切应力:物体内部任一截面的两方单位面积上的相互作用力:

33、某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Em=3.53 GPa, Vf=0.6,试验得E1=47.07 GPa 。试由材料力学法估算E2。 E1=EfVf+EmVm 47.07=Ef*0.6+3.53*0.4 Ef=76.096

E2=EfEm/(EmVf+EfVm)=3.53*76.096/(3.53*0.6+76.096*0.4)=8.251

34、某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νf=0.25,νm=0.6, Em=3.53 GPa, 试验测得E2=15.59 GPa 。试由材料力学方法估算ν12。 E2=EfEm/(EmVf+EfVm)≈Em/Vm Vm=3.53/15.59=0.226

ν12=νmVm+νfVf =0.6*0.226+0.25*(1-0.226)=0.329

35、纤维体积分数为40%的单向聚酯基复合材料在平行于纤维方向承受100MPa 应力,如果纤维和基体的拉伸模量Ef 和Em 分别为75GPa 和5GPa ,泊松比νf 和νm 分别为0.21和0.35,计算复合材料的轴向和横向应变。

E1=EfVf+EmVm=75*0.4+5*0.6=33GPa ε1=ζ1/E1=0.1/33=0.003

ν12=νmVm+νfVf=0.35*0.6+0.21*0.4=0.294

1

212εεν-

=

ε2=-0.294*0.003=-0.000882

⑷单层板的面内剪切模量G12

假定纤维和基体所承受的剪切应力相等,并假定复合材料的剪切特性是线性的,总剪切变量为D 。

试样的剪切特性:

m

f τττ==

若试样宽度为W ,则有剪切应变:W

D =

γ

f

D 和

m D 分别为纤维和基体的变形量,则有m f D D D +=

m

m f f G V G V G +

=121

f m m f m f

V G

V G G G G +=12

G :剪切模量

非均匀的应力分布

因为Ef>>Em,所以薄切片xx ′中的大部分应变由树脂承担;而yy ′中的应变远小于xx ′中树脂的应变,称为树脂有应变放大。

Kies 利用最简单的纤维按正方形陈列分布模型,在承受简单拉伸应变

x ε时,在树脂中沿

AB 线的应变放大率x

x εε

为:)

14(2-=πf V r s

36、如图所示单向复合材料中纤维按照正方形排 列,纤维直径为10 μm ,Vf=0.60, Ef=80

GPa , Em=3GPa ,当受x 方向载荷时,求基体在x 方向局部应变εm 与复合材料平均应变εc 的比值。

△Wm=εx *(2s-2a) △Wf=ε f *2a △W=εc *2s △W=△Wm+△Wf

εx=σ/Em (树脂) εf=σ/Ef (纤维) εf=εx * Em/Ef

εc*2s = εx *(2s-2a) + εf*2a = εx *(2s-2a) + εx * Em/Ef *2a εx/εc = s/[s+(Em/Ef-1)a] (树脂应变放大含纤维部分) 纤维的体积分数Vf= pi*a*a*h/2s*2s*h=pi*a*a/4s*s 0.6=3.14*0.5*0.5*10-12/4s*s S=5.721um

εx/εc=5.721/[5.721+(3/80 - 1)*5]=6.297

Tsai 邻接度:用修正规则排列的分析方法来考虑纤维之间的接近程度,用系数c 来表示。C 可从0~1之间变化,c 由实验确定。

C=0纤维孤立树脂连续 C=1纤维连续树脂孤立

f

f

m c V V M M ηξη-+=

11ξ

η+-=

)(

1)(

m

f

m f

M M M M

21212,,,,,,c f f f f m m m m

M E G M E G M E G νννξξ--------复合材料的或对应纤维的或对应基体的或取决于增强体的特征,还取决于加载条件。 必须通过曲线与实验结果的拟合来经验地确定

西工大 复合材料原理复习题及答案(仅供参考)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1.为什么Nicalon sic 纤维使用温度低于1100℃?怎样提高使用温度? 从热力学上讲,C-SIO 2界面在1000℃时界面气相CO 压力可能很高,相应的O 2浓度也较高。只有O 2扩散使界面上O 2浓度达到较高水平时,才能反应生成CO 。但是温度较低时扩散较慢,因此C-SiO 2仍然在1000℃左右共存。 当温度升到1100℃,1200℃时,CO 的压力将会更高,此时O 2的浓度也较高,而扩散速度却加快。因而,SiC 的氧化速度加快,导致Nicalon 纤维在1100℃,1200℃时性能下降很快。 要提高Nicalon 纤维的使用温度,需降低Nicalon 纤维的游离C 和O 的含量,以防止游离C 继续与界面O 反应。 2.复合材料的界面应力是怎样产生的?对复合材料的性能有何影响? 复合材料的界面应力主要是由于从制备温度冷却到室温的温度变化△T 或是使用过程中的温度变化△T 使得复合材料中纤维和基体CTE (coefficient of thermal expansion 热膨胀系数?)不同而导致系统在界面强结合的情况下界面应力与△T 有着对应关系;在界面弱结合的情况下,由于滑移摩擦引起界面应力。 除了热物理不相容外,还有制备过程也能产生很大甚至更大的界面应力。如:PMC 的固化收缩,MMC 的金属凝固收缩,CMC 的凝固收缩等。 △CTE 限制界面应力将导致基体开裂,留下很多裂纹,裂纹严重时将使复合材料解体,使复合材料制备失败,或是使其性能严重下降,△CTE 不大时,弹塑性作用,不会出现裂纹。而对于CMC ,即使不会出现明显的裂纹,基体也已经出现了微裂纹。这些微裂纹对复合材料的性能不会有很的影响,相反,这些微裂纹对CMC 复合材料的增韧有帮助,因为微裂纹在裂纹扩展过程中将会再主裂纹上形成很多与裂纹而消耗能量,从而达到增韧的目的。 3.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控制的一般原则是什么? 金属基复合材料要求强结合,此时能提高强度但不会发生脆性破坏。均存在界 面化学反应趋势,温度足够高时将发生界面化学反应,一定的界面化学反应能增加界面的结合强度,对增强有利。过量的界面化学反应能增加界面的脆性倾向对增韧不利。因此,MMC 的界面化学反应是所希望的,但是应该控制适度。 具体原则有: 纤维表面涂层处理:改善润湿性,提高界面的结合强度,并防止不利的界面反应。 基体改性:改变合金的成分,使活性元素的偏聚在f/m 界面上降低界面能,提高润湿性。 控制界面层:必须考虑界面层的厚薄,以及在室温下熔体对纤维及纤维表面层的溶解侵蚀。纤维及其表面层金属熔体中均具有一定的溶解度。因而,溶解和侵蚀是不可避免的。 4.为什么玻璃陶瓷/Nicalon 复合材料不需要制备界面层? 氧化物玻璃基体很容易与Nicalon SiC 纤维反应:SiC+O 2=SiO 2+C 这一反应可以被利用来制备界面层。 氧化物玻璃基体与Nicalon SiC 纤维还可能发生其它氧化反应,但由于需要气相产物扩散离开界面,因为其他热力学趋向很大,但反应驱动力相对较小。因上述反应生成的SiO 2 在SiO 2基玻璃中很容易溶入玻璃基体。如果使用的玻璃基体不发生饱和分相的话,反应的结果将在界面上生成C 界面层或纤维的表面层,因而不需要预先制备界面层,这就是玻璃陶瓷的最大优点。 5.复合材料有哪三个组元组成,作用分别是什么? 复合材料是由:基体,增强体,界面。 基体:是复合材料中的连续相,可以将增强体粘结成整体,并赋予复合材料一 定形状。有传递外界作用力,保护增强体免受外界环境侵蚀的作用。 增强体:主要是承载,一般承受90%以上的载荷,起着增大强度,改善复合材 料性能的作用。 界面:1.传递作用:载荷施加在基体上,只有通过界面才能传递到增强体上, 发挥纤维的承载能力,所以界面是传递载荷的桥梁。 2.阻断作用:结合适当的界面有阻止裂纹扩展,中断材料破坏,减缓应力集中的作用。 3.保护作用:界面相可以保护增强体免受环境的腐蚀,防止基体与增强体 之间的化学反应,起到保护增强体的作用。 6. 请说明临界纤维长度的物理意义? 能够达到最大纤维应力,即极限强度σfu 的最小纤维长度,称为临界长度Lc ,临界纤维长度是载荷传递长度的最大值。 L

(完整版)复合材料期末复习

复合材料复习资料 1复合材料的定义? 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的物质组合而成的一种多相固体材料。复合后的产物为固体时才称为复合材料,若为气体或液体,就不能成为复合材料。 2复合材料的分类: 1)按基体材料类型分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 (始终有基字) 2)按增强材料分为: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有机纤维复合材料;金属纤维复合材料;陶瓷纤维复合材料(始终有纤维二字) 3)按用途分为:功能复合材料和结构复合材料。(两种的区别) 结构复合材料主要用做承载力和此承载力结构,要求它质量轻、强度和刚度高,且能承受一定温度。功能复合材料指具有除力学性能以外其他物理性能的复合材料,即具有各种电学性能、磁学性能、光学性能、声学性能、摩擦性能、阻尼性能以及化学分离性能等的复合材料。 3复合材料的基体:金属基---对于航天与航空领域的飞机、卫星、火箭等壳体和内部结构,要求材料的质量小、比强度和比模量高、尺寸稳定性好,选用镁、铝合金等轻金属合金做基体。对于高性能发动机,要求材料具有高比强度、高比模量、优良的耐高温性能,同时能在高温、氧化环境中正常工作,可以选择钛基镍基合金以及金属间化合物作为基体材料;对于汽车发动机,选用铝合金基体材料;对于电子集成电路,选用银铜铝等金属为基体。 轻金属基体—铝基、镁基,使用温度在450℃左右或以下使用,用于航天及汽车零部件。连续纤维增强金属基采用纯铝或单相铝合金,颗粒、晶须增强…采用高强度铝 合金。 钛基,使用温度在650℃(450-700),用作高性能航天发动机 镍基、铁基钴基及金属间化合物,使用温度在1200℃(1000℃以上),耐高温 4聚合物基体 一)简答题(各自优缺点)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聚合物基主要有:不饱和聚酯树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等热固性树脂。各自优缺点:

复合材料工艺重点集结

绪论 1.复合材料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材料,通过一定的工艺复合而成的,性能优于原单一材料的多相固体材料。按基体材料不同可分为:金属基复合材料,无机非金属复合材料,树脂基复合材料。 2. 复合材料的主要性能特点: 轻质高强,可设计性好,工艺性能好,热性能好,耐腐蚀性能好,电性能好,其它特点:耐候性、耐疲劳性、耐冲击性、耐蠕变性,透光性等。 第一章 1. 手糊成型:用纤维增强材料和树脂胶液在模具上铺敷成型,室温或加热、无压或低压条件下固化,脱模成制品的工艺方法。 2.手糊成型工艺的优点: 1、不受尺寸、形状的限制; 2、设备简单、投资少; 3、工艺简单; 4、可在任意部位增补增强材料,易满足产品设计要求; 5、产品树脂含量高,耐腐蚀性能好。 3.手糊成型工艺的缺点 1、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卫生条件差; 2、产品性能稳定性差; 3、产品力学性能较低。 4.选用的原材料必须满足3点要求 1、产品设计的性能要求 2、手糊成型工艺要求 3、价格便宜、材料容易取得 5. 聚合物基体的选择选用原则: 1.能在室温下凝胶、固化。并在固化过程中无低分子物产生。 2.能配制成粘度适当的胶液、适宜手糊成型的胶液粘度为0.2Pa·S~0.5Pa·S。 3.无毒或低毒。 4.价格便宜。 6.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原理: 固化是通过引发剂引发聚酯分子中的双键,与可聚合的乙烯类单体(如苯乙烯)进行游离基共聚反应,使线型的聚酯分子交联成三维网状的体形大分子结构。 7.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过程即它与乙烯类单体共聚的过程,共聚反应过程的三个主要阶段:链引发、链增长、链终止。 8.不饱和聚酯树脂的辅助剂包括交联剂、引发剂、促进剂、阻聚剂、光敏剂等。 9.交联剂 要求:高沸点,低粘度,能溶解树脂、引发剂、促进剂、染料等,反应活性大,能使共聚反应在室温或较低温度下进行,能与树脂共聚形成均相共聚物。 常用交联剂: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乙烯基甲苯、邻苯二甲酸二丙烯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最常用的是苯乙烯。 10.苯乙烯的优缺点: 优点:粘度低;与树脂有良好的共混性,能很好的溶解引发剂、促进剂;苯乙烯双键活泼,易于进行共聚反应;价格便宜,材料来源广。 缺点:沸点较低(145℃),易挥发,有一定毒性,对人体有害。

复合材料重点

复合材料复习重点 一、复合材料的定义,命名及分类 1.什么是复合材料?特点? 用经过选择的、含一定数量比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性能、不同形态的组分〔或称组元〕材料通过人工复合组合而成的多相、三维结合且各相之间有明显界面的、具有特殊性能的材料。它既保持了原组分的主要特点,又显示了原组分材料所没有的新性能。 复合材料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能的材料组元通过宏观或微观复合形成的一种新型材料,组元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面。 (2)复合材料中各组元不但保持各自的固有特性而且可最大限度发挥各种材料组元的特性,并赋予单一材料组元所不具备的优良持殊性能。 (3)复合材料具有可设计性。 2.复合材料的分类、命名和各有什么特点? 高性能复合材料按基体材料的性质分为两类: 金属基复合材料〔metal matrix posite,MMC〕 金属基复合材料相对于传统的金属材料来说,具有较高的比强度与比刚度;而与树脂基复合材料相比,它又具有优良的导电性与耐热性;与陶瓷基材料相比,它又具有高韧性和高冲击性能。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polymer matrix posite,PMC) 1、具有较高的比强度和比模量〔刚度〕; 2、耐疲劳性能好; 3、减震性能好; 4、过载时平安性好; 5、高温性能好; 6、可设计性强、成型工艺简单。 陶瓷基复合材料〔ceramic matrix posite,CMC〕 3.复合材料开展经过了几代? 第一代复合材料(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第二代复合材料(碳纤维增强塑料); 第三代复合材料〔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第四代复合材料〔多功能复合材料〕 4.复合材料界面如何定义?界面特点? 复合材料的界面是指基体与增强体之间化学成分有显著变化的、构成彼此结合的、能起载荷传递作用的微小区域。 界面特点: i)非单分子层,其组成、构造形态、形貌十分复杂、形式多样界面区至少包括: (1)基体和增强体的局部原始接触面; (2)基体与增强体相互作用生成的反响产物,此产物与基体及增强体的接触面; (3)基体和增强体的互扩散层; (4)增强体上的外表涂层; (5)基体和增强体上的氧化物及它们的反响产物之间的接触面等。 ii)具有一定厚度的界面相〔层〕,其组成、构造、性能随厚度方向变化而变化,具有“梯度〞材料性能特征 iii)界面的比外表积或界面相的体积分数很大〔尤其是纳米复合材料〕,界面效应显著:复合材料复合效应产生的根源。 5.界面强度对复合材料的影响? 界面结合强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适当的界面结合强度才能保证复合材料具有最正确的抗X强度。一般情况下,界面结合强度越高,沿纤维方向的剪切强度越大:在交变载荷作用下,复合材料界面的松脱会导致纤维与基体之间摩擦生热加剧破坏过程:因此就改善复合材料的疲劳性能而言,界面结合强度稍强一些为好。

12级复合材料复合材料原理复习资料讲解

复合材料原理参考资料复合材料与工程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考试时间和地点 时间:2014年12月24日8:20-10:00 地点:材料学院 A108 题型与分数分布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简答题 四.论述题

一、绪论 1.复合材料: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材料,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在宏观上组成具有新性能的材料。 一相为连续相,称为基体;起连接增强体、传递载荷、分散载荷的作用。 一相为分散相,称为增强体(增强相)或功能体。是以独立的形态分布在整个连续相中的,两相之间存在着相界面。(分散相可以是增强纤维,也可以是颗粒状或弥散的填料) 主要起承受载荷的作用,赋予复合材料以一定的物理、化学功能。 2.复合材料分类: A 按基体分: B 按照形态分: C 按增强体材料种类分类:玻璃纤维、碳纤维、有机纤维、金属纤维、陶瓷纤维。 D 按用途分类:结构复合材料:用于制造受力构件的复合材料。 功能复合材料:指具有除力学性能以外其他物理性能的复合材料 3.复合材料的特点 复合材料的定义 ?特点?复合材料的性能有重要的改进。 ?复合材料可以是一个连续的物理相与一个连续分散相的 复合;也可以是两个或多个连续相与一个或多个分散相在连续相中的复合。 ?复合后的产物为固体时才称为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既可以保持原材料的某些特点,又能发挥组合后的新特征。 不是增强剂表面和 基体表面简单结合 的二维边界, 而是还 包含着两个表面之 间的过渡区域而形 成三维界面相 二、复合规律 1颗粒强化和弥散强化原理: (1)弥散强化原理: 弥散强化复合材料是由弥散颗粒与基体复合而成。在聚合物基体中阻碍分子链的运动。dp 为0.001∽0.1μm 。此时,载荷主要由基体承担,弥散颗粒阻碍聚 合物基体分子链的运动。微粒阻碍基体分子链运动能力越大,增强效果愈大。微粒的尺寸越小,在一定范围内,体积分数越高,强化效果越好。一般Vp 为0.01∽0.15 。 (2)颗粒强化原理 颗粒增强复合材料是由尺寸较大(粒径大于1μm )的坚硬颗粒与基体复合而成,其增强原理与弥散增强原理有区别。在颗粒增强原理复合材料中,虽然载荷主要由基体承担,但颗粒也承受载荷并约束基体的变形,颗粒阻止基体分子链变形的能力越大,增强效果越好。颗粒直径为1∽50μm ,颗粒体积分数为5%∽50% 2纤维增强原理 ①增强纤维抗张强度明显高于基体,载荷主要由纤维承受. ②基体与增强体界面黏结良好,当复合材料受载荷时,由基体将载荷传递给增强体,使增强体均匀受力.③基体的塑性阻止裂纹的扩展. ④纤维受力断裂时断口往往不出现在同一平面上,要使复合材料断裂,则必须将许多纤维从基体中拔出,克服基体对纤维黏结力,使复合材料断裂强度明显提高.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重点内容

考试题型 一、填空题〔1分*10题=10分〕 二、判断题〔1分*6=6分〕 三、名词解释〔4分*5=20分〕 四、简答题〔8分*8题=64分,含1道计算题〕 第一章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概念、特性、应用与进展 1.什么是复合材料?与金属材料相比有何主要差异? 答:定义:复合材料是由有机高分子、无机非金属或金属等几类不同材料通过复合工艺组合而成的新型材料。它既保持了原组分材料的主要特色,又通过符合效应获得原组分所不具备的的新性能。可以通过材料设计使各组分的性能互相补充并充分并联,从而获得新的优越性能,这与一般的简单的混合有本质的区别。 与金属材料的区别: 2.复合材料有哪些优点?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答:优点:1〕比强度、比模量高;2〕耐疲劳性好,破损性能高;3〕阻尼减振性好:a.受力结构的自振频率除了与结构本身形状有关以外,还与材料的比模量平方根成正比;b.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自振频率,其结构一般不易产生共振;c.复合材料机体与纤维的界面有较大的吸收振动能量的能力,致使材料得振动阻尼很高,一旦振起来,也可在较短时间内停下来。4〕具有多种功能性:a.瞬时耐高温性、耐烧蚀性好;b.优异的电绝缘性能和高频介电性能;c.良好的摩擦性能;d.优良的腐蚀性,维护本钱低;e.特殊的光学、电学、磁学的特性。5〕良好的加工工艺性;6〕各向异性和性能的可设计性。 主要问题:工艺方法的自动化、机械化程度低,材料性能的一致性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差,质量的检测方法不完善,破坏模式不确定和长期性能不确定,长期耐高温和环境老化性能不好等。 3.简述复合材料的组成。界面为什么也是一个重要组成局部?

答:复合材料是由基体材料和增强体材料构成的多项体系。基体材料为连续相,按所用基体材料的不同,可分为金属基复合材料、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和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增强材料为分散相,通常为纤维状材料,如玻璃纤维、有机纤维等。 原因:界面也是重要组成局部的原因是因为增强相与基体相的界面区域因为其特殊的结构组成,这种结构对材料的宏观性能产生影响,因此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局部。 4.什么是先进复合材料〔ACM〕? 答:具有质轻、高比模量、高比强度等优良性能的的纤维复合材料称为先进复合材料(ACM)。 第二章增强材料 1.为什么玻璃纤维与块状玻璃性能不同?纤维的粗细对其强度有什么影响?为 什么? 答:块状玻璃比玻璃纤维本身尺寸大,其内部和外表存在较大缺陷的概率增大,而材料破坏就是由最危险或尺寸最大的裂纹导致的,所以块状玻璃壁纤维的强度低得多。而且玻璃纤维具有以下特点:1〕玻璃纤维的体积效应或尺寸效应,即:体积或尺寸越大,测试的强度越低。2〕玻璃纤维强度的分散性较大;3〕玻璃纤维强度受湿度影响。吸水后,湿态强度下降。4〕玻璃纤维的拉伸模量较低。 2.制备玻璃纤维时,为什么要使用浸润剂?主要有哪三类浸润剂?各有什么不 同? 答:浸润剂的作用在于:使单丝集束,便与后续的并股、纺织等工序;防止原纱缠绕成卷时,纤维相互粘结;保护纤维,防止纺织时,纤维的外表磨损而降低强度。 浸润剂的类型有如下三类:1〕纺织型浸润剂。纺织型浸润剂具有良好的集束性、润滑性、成膜性和抗静电性。主要用于玻璃纤维纺织加工制品。2〕增强型浸润剂。增强型浸润剂是专门为生产增强用玻璃纤维而开展起来的,主要是为了改善树脂对纤维的浸润性,提高树脂与纤维的粘结力。3〕化学处理剂。在制

复合材料知识点复习

第一章概论物质与材料 材料:具有满意指定工作条件下使用要求的形态和物理性状的物质人类(材料)进展的四大阶段:石器时代-►青铜时代T铁器时代T人工合成时代 1.1复合材料的定义与特点复合材料: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的物质,用适当的工艺方法组合起来,而得到的具有复合效应的多相固体材料。 特点: ①人为选择复合材料的组分和比例,具有极强的可设计性。 ②组分保存各自固有的物化特性③复合材料的性能不仅取决于各组分性能,同时与复合效应有关 ④组分间存在这明显的界面,并可在界面处发生反响形成过渡层,是一种多相材料简述复合材料的特点。 ①比强度、比模量大耐疲惫性能好,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中,纤维与基体的界面能阻挡裂纹的扩展, 破坏是渐渐进展的,破坏前有明显的预兆。 ②减震性好,复合材料中的基体界面具有吸震力量,因而振动阻尼高。 ③耐烧蚀性能好,因其比热大、熔融热和气化热大,高温下能汲取大量热能,是良好的耐烧蚀材料。 ④工艺性好,制造制品的工艺简洁,并且过载时平安性好。 4. 3. 2碳纤维CF具有沿纤维轴择优取向的同质多晶结构,使其与树脂的界面结合力不大,尤其是石墨碳纤维,外表处理方法有: 1)氧化法(气相、液相、阳极电解氧化)2)外表晶须化法(将CF在高温的晶须生长炉中外表沉积生长晶须,提高CF与基体的粘结力 3)蒸汽沉积法(高温裂解乙快或甲烷生成的碳沉积在CF上,沉积的碳活性大,增加界面结合力)4)电沉积法(电化学法使聚合物沉积在CF外表) 5)等离子体法4界面表征方法(表征界面的形态、成分、结构、剩余应力、结合强度)

界面形态的表征.透射电镜TEM 是把经加速和聚集的电子束(波长很短)投射到特别薄的样品(nm级别)上,电子与样品中的原子碰撞而转变方向,从而产生立体角散射。散射角的大小与柱品的密度、厚度相关,因此可以形成明暗不同的衬度,影像将在放大、聚焦后在成像器件上显示出来。TEM的区分力可达0.2nm。 衬度:两像点间的明暗差异(质厚衬度、相位衬度、衍射衬度).扫描电镜SEM (界面形貌和界面层断裂面观看) 扫描电镜从原理上讲就是采用聚焦得特别细的高熊曳土兔在试样上扫描,激发出各种物理信息(二次电子)。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接受、放大和显示成像,获得测试试样外表形貌的观看。二次电子是指被入射电子轰击出来的核外电子。 界面微观结构的表征:指界面区域的结晶学结构和其他聚集态结构界面微观结构:拉曼光谱、ATM;结晶学结构:TEM,HRTEM ATM原子力显微镜:当针尖与样品充分接近相互之间存在相互斥力时,检测该斥力可获得外表物质的组分分布和外表结构,一般状况下区分率也在纳米级水平界面成分的表征:化学元素的组成(TEM和SEM,XRD) 还有俄歇能谱AES, X光电子能谱XPS第五章聚合物基复材 5.1. 1分类增加体:晶须、颗粒、纤维(BF,GF,CF芳纶纤维增加聚合物基复材)按基体分:热固性树脂基(环氧树脂、酚醛树脂、聚酰亚胺),热塑性树脂基(聚酰胺、聚碳酸酯、聚甲醛、聚烯烬)1.2特点 优点:高比强度比模量(机械强度超过金属)抗疲惫性能好(纤维与基体的界面能阻挡裂纹的扩展,破坏有征兆 减振性能好高的自振频率避开早期破坏,界面吸振力量耐烧蚀性卓越,比热容大,高温下汲取大量热

复合材料结构及其力学复习要点

复合材料结构及其力学复习要点 考试要求 1、考试要求:笔试,主要包括概念、主要公式及推导、原理图和计算题等形式问题;可带计算器,计算和推导要求有必要的过程; 2、看清题的每个问题,概念要清晰、计算 要准确; 3、请给助教留好联系方式,以便通知考试时间和地点。 复习要点 一、基本概念和理论 1、非均匀性、各向异性以及正交各向异性的含义。P6 2、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典型力学特点,能否举例说明,复合材料的高比强度、高比刚 度的优势。 3、掌握几种典型纤维的力学性能。 玻璃纤维:密度大、高强低模、高伸长率、低线膨胀系数、低热导率碳纤维:高密度、高比强度、高比模量、高耐热 纤维:高拉伸强度、高模量、低密度、吸能性和减震性能好 4、用工程常数表示正交各向异性材料的柔度矩阵。P22 ?1?E?1?v12??E?1?v13???E1??S??ij???0???0???0???v21E2??v31E3v32E30001G230000 001G310????0???0??,v???j ij??i0???0??1??G12??01E2?000v23E2 1E30005、简单层板在任意方向上的应力-应变关系。P31 6、正交各向异性简单层板的最大应力P45、最大应变P4 7、蔡-希尔P4 8、霍夫曼准则等强度理论表达式及其特点。 7、等强度纤维模型(强度-纤维体积分数示意图、公式及相应的解释)。P48 8、经典层合理论的基本假设及其A、B、D刚度矩阵表达式。P93 9、层合板强度分析 程序的主要步骤。P114 10、层间应力产生的原因及危害。P125 11、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弯曲、屈曲和振动问题主要解决什么,哪些问题值得关注。 12、Halpin-Tsai计算公式及特点。P70 二、重点复习题

复合材料原理 朱和国 -回复

复合材料原理朱和国-回复 复合材料原理是指通过将两种或更多种不同材料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材料,具备了单一材料所没有的性能和特性。这种组合的材料称为复合材料。复合材料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航空航天、汽车工业、建筑工程等,因为它们具备了轻质、高强度、耐腐蚀和耐磨损等优点。 复合材料的原理可分为两个方面:界面作用和相互作用。界面作用是指在两种不同材料之间形成的界面层。该界面层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形成,例如化学键结合、物理吸附和力学锁定等。界面层的存在使得两种不同材料之间能够形成强的结合,从而提高整体材料的强度和韧性。 相互作用是指两种不同材料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在复合材料中,这种相互作用可以通过不同材料间的力传递和应变分布来实现。当外界施加载荷或应变时,各种材料会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复合材料具备了更高的强度和韧性。 复合材料的组成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和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是指在基体材料中添加纤维材料作为增强材料,常见的有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和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优点是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 颗粒增强复合材料是指在基体材料中添加颗粒状的增强材料,常见的有陶

瓷颗粒增强复合材料和金属颗粒增强复合材料。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优点是具有较高的韧性和耐磨性。 除了纤维增强和颗粒增强外,还可以通过层压法、注塑法、挤压法等不同的加工工艺来制备复合材料。层压法是将增强材料和基体材料依次叠加,然后通过热压或冷压使其密实。注塑法是将增强材料通过挤塑机注入到基体材料中形成复合材料。挤压法是将增强材料和基体材料通过挤压机挤压在一起,形成复合材料。 总结起来,复合材料原理主要包括界面作用和相互作用。界面作用使得两种不同材料之间能够形成强的结合,从而提高整体材料的强度和韧性。相互作用则是指两种不同材料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使得复合材料具备了更高的强度和韧性。不同类型的复合材料可以通过加工工艺来制备,例如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和颗粒增强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的原理是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关键之一,它的发展和研究有助于推动材料科学的进步和应用技术的发展。

复合材料原理第二版课后答案

复合材料原理第二版课后答案 复合材料原理第二版课后答案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组成的各司其职、相互补充的一 种材料。 2.复合材料的特点有哪些? 复合材料具有强度高、刚度大、重量轻、抗腐蚀性强、无疲劳断裂、 易成型等特点。 3.复合材料的分类有哪些? 按矩阵分类有无机复合材料和有机复合材料;按增强材料分类有无定 向增强和定向增强。 第二章:基础知识 1.复合材料的加工方式有哪些? 常用的复合材料加工方式有手工层压法、自动层压法(RTM、RTM-L、VARTM等)、注塑法、卷制法、旋转成型法等。 2.复合材料中的力学基础知识有哪些? 复合材料中的力学基础知识包括应力、应变、应力应变关系、拉伸和 压缩、剪切和弯曲等。

3.复合材料中的热力学基础知识有哪些? 复合材料中的热力学基础知识包括热膨胀、热导率、热扩散系数等。 第三章:复合材料的基本组成 1.复合材料的基本组成是什么? 复合材料的基本组成是增强材料和矩阵材料。 2.复合材料的增强材料有哪些? 复合材料的增强材料主要有碳纤维、玻璃纤维、聚合物纤维、金属纤维等。 3.复合材料的矩阵材料有哪些? 复合材料的矩阵材料主要有四类,即金属基矩阵材料、有机高分子基矩阵材料、无机非金属基矩阵材料、无机金属基矩阵材料。 第四章: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 1.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有哪些? 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一般包括预处理、增强体制备、矩阵制备、复合成型和后处理等步骤。 2.复合材料的预处理有哪些? 复合材料的预处理包括增强体表面处理、矩阵材料预处理、增强体和矩阵的匹配等。

3.如何选择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选择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需要考虑到其应用环境和性能要求。 第五章:复合材料的性能和应用 1.复合材料的性能有哪些? 复合材料的性能包括机械性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等。 2.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有哪些? 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包括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建筑结构、汽车制造、石油化工等领域。 3.复合材料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 未来复合材料的发展趋势是多材料复合、纳米复合、生物仿生等方向 的综合发展。 结语: 复合材料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希望有关领 域的研究者能够深入探究其理论和应用,为推动复合材料行业的发展 作出积极的贡献。

复合材料期末试题及答案

复合材料期末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个问题的括号内选出一个最佳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答题纸上的相应位置。每个问题的答案只能选一个。 1. 复合材料的定义是指()。 A. 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相容的材料组成的材料 B. 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容的材料组成的材料 C. 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材料组成的材料 D. 由复材料制成的材料 2. 复合材料的增强相和基体相分别是指()。 A. 纤维和树脂 B. 树脂和纤维 C. 纤维和金属 D. 金属和纤维 3. 复合材料的分类依据主要包括()。 A. 基体相种类和增强相类型 B. 增强相种类和基体相类型 C. 基体相和增强相的比例

D. 复合材料制备工艺 4. 碳纤维是一种()的增强相。 A. 无机材料 B. 金属 C. 有机材料 D. 不锈钢 5. 复合材料相较于金属材料具有的主要优势是()。 A. 导热性好 B. 导电性好 C. 高轻比和高强度 D. 高密度 6. 属于有机基体的复合材料中,树脂常用的有()。 A. 元素有机聚合物和非元素有机聚合物树脂 B. 金属 C. 陶瓷 D. 碳纤维 7. 属于无机基体的复合材料中,常用的基体有()。

A. 金属基体 B. 聚合物基体 C. 陶瓷基体 D. 复合基体 8. 制备复合材料的方法不包括()。 A. 预浸法 B. 真空吸附法 C. 压制法 D. 喷涂法 9. 最常用的增强相是()。 A. 纤维状增强相 B. 颗粒状增强相 C. 薄片状增强相 D. 废料增强相 10. 复合材料的制备主要包括()。 A. 增强相和基体相的设计 B. 增强相和基体相的选择

复合材料原理期末重点

复合材料原理期末重点

第一章 复合材料: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单一材料,通过不同复合方法所得到的宏观多相材料。主要特征:多相结构存在着复合效应。 特点: 1、不仅保持原组分的部分优点,而且具有原组分不具备的特性 2、区别于单一材料的另一显著特性是材料的可设计性 3、材料与结构的一致性 工程应用的角度分类:结构复合材料和功能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的组成: A、结构复合材料: 增强体:在结构复合材料中主要起承受载荷的作用; 基体:起连接增强体、传递载荷、分散载荷的作用。 B、功能复合材料: 基体:主要起连接作用; 功能体:是赋予复合材料以一定的物理、化学功

能。 界面的功能:传递应力、粘结与脱粘。

第二章 材料的复合效应 线性效应:线性指量与量之间成正比关系。 非线性效应:非线性指量与量之间成曲线关系。 1)平均效应:是复合材料所显示的最典型的一种 复合效应。 2)平行效应:增强体(如纤维)与基体界面结合很 弱的复合材料所显示的复合效应,可以看作是平行效应。 3)相补效应:组成复合材料的基体与增强体,在 性能上能互补,从而提高了综合性能,则显示出相补效应。 4)相抵效应:基体与增强体组成复合材料时,若 组分间性能相互制约,限制了整体性能提高,则复合后显示出相抵效应。 1.相乘效应:两种具有转换效应的材料复合在一 起,有可能发生相乘效应。 Eg:把具有电磁效应的材料与具有磁光效应的材料复合时,将可能产生复合材料的电光效应。 2.诱导效应:在一定条件下,复合材料中的一组 分材料可以通过诱导作用使另一组分材料的结

的片状材料。 (5)3-3型结构这种结构的基体相为三维连续相,而增强体或功能体为三维网状结构或块状结构镶嵌在基体之中。

混凝土中掺加复合材料的原理

混凝土中掺加复合材料的原理 混凝土是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由水泥、砂、石子和水等原材料制成。虽然混凝土具有较好的抗压强度和耐久性,但它的抗拉强度和韧性较差,容易出现裂缝、变形等问题。为了提高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可以 通过掺加复合材料的方式来改善混凝土的性能。 一、复合材料的概念和分类 复合材料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材料组合而成的一种新型材料。它由增强材料和基体材料两部分组成,增强材料通常是纤维、微珠、 颗粒、片层等形状,基体材料通常是聚合物、金属、陶瓷等。 根据增强材料的不同,复合材料可以分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颗粒增 强复合材料和层状复合材料等多种类型。其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是 最常用的一种,其增强材料通常是玻璃纤维、碳纤维、芳纶纤维等。二、混凝土中掺加复合材料的原理 混凝土中掺加复合材料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主要原因如下:1.增加混凝土的强度和韧性

复合材料的增强材料具有较好的拉伸性能,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和韧性。此外,复合材料的增强材料分布均匀,可以减少混凝土的局部应力集中现象,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整体强度和抗震性能。 2.改善混凝土的耐久性 混凝土中掺加复合材料可以改善混凝土的耐久性。复合材料的增强材料可以防止混凝土的裂纹扩展,从而减少水分和氧气等有害物质的渗透,延长混凝土的使用寿命。 3.提高混凝土的施工性能 复合材料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施工性能。掺加适量的复合材料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和坍落度,从而降低施工难度和成本。 三、混凝土中常用的复合材料 1.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是混凝土中最常用的复合材料之一。其增强材料通常是玻璃纤维、碳纤维、芳纶纤维等。这些纤维具有较好的拉伸性能和耐久性,可以有效地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和韧性。

复合材料中温固化的原理

复合材料中温固化的原理 温固化是一种常见的材料加工方法,特别适用于复合材料的制备。复合材料中的温固化是指将复合材料经过一定温度下的热固化,使其形成致密的结构和固定的形状。这种加工方法是通过高温下的化学反应将复合材料的分子结构固化,从而增加其强度和刚度。 温固化的原理涉及到两个主要的过程:聚合反应和交联反应。在温固化过程中,通过提高温度和压力,复合材料中的树脂基体会发生聚合反应,即进行树脂的交联。聚合反应是指适量的单体或预聚体在一定温度下与反应引发剂发生反应,生成网络形结构的聚合物。 在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中,通常需要混合树脂和纤维增强剂。在温固化过程中,树脂会在合适的温度下被激活,引发聚合反应。树脂分子链中的不饱和基团会与周围的分子链进行反应,形成交联结构。这些交联的分子链会与纤维增强剂相互作用,形成强固的结构。聚合反应的进行会引起材料的硬化和收缩,最终达到所需的强度和形状。 在温固化的过程中,有两种常见的温固化过程:热固化和热塑性。热固化是指树脂在温度和压力的作用下进行聚合反应,在反应过程中形成交联结构。热塑性是指树脂在加热下软化,并且不会形成交联结构。热固化过程通常需要较高的温度和较长的时间来完成,而热塑性则需要较低的温度和较短的时间。

温固化过程的关键是控制温度和时间。温度决定了聚合反应的速率和程度,过高的温度可能导致过度聚合和过度交联,从而降低材料的性能。而时间则影响了聚合反应的完全程度和材料的固化程度。制备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材料的特性和所需的性能来选择合适的温度和时间条件。 总结起来,复合材料中的温固化是通过高温下的聚合和交联反应使复合材料形成结构紧密、固定形状的材料。聚合反应使树脂形成交联结构,增加材料的强度和刚度。控制适当的温度和时间是保证温固化过程成功的关键。温固化是复合材料加工中常用的方法,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建筑等领域。

复合材料原理

复合材料 1、定义复合材料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单一材料,通过不同复合方法得到的宏观多相材料。 复合材料主要由基体和增强体(对功能材料称功能体)组成 作用: A、结构复合材料: 增强体:在结构复合材料中主要起承受载荷的作用; 基体:起连接增强体、传递载荷、分散载荷的作用。 B、功能复合材料: 基体:主要起连接作用; 功能体:是赋予复合材料以一定的物理、化学功能。 2.分类 (1)基体种类 树脂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 (2)增强材料 形状:颗粒、晶须、纤维、织物 类型: 无机和有机材料 (3)用途 结构复合材料、功能复合材料 3.复合材料特点 (1)可设计性 复合材料的力学、热、电、声、光等物理化学性能都可通过组分材料的选择、界面控制等设计手段达到。 (2)材料与结构的一致性 复合材料的构件与材料同时形成。 (3)存在复合效应区别于任意混杂材料 复合材料的性能不是其组分材料性能的简单叠加,可以产生新的性能。 4.复合材料的复合效应 复合效应; 1.线性效应: 平均效应平行效应互补效应相抵效应 2.非线性效应 相乘效应诱导效应共振效应系统效应 5.材料的复合效果 1.组分效果 只把组分的相对组成作为变量,不考虑组分的几何形态、分布状态和尺度等复杂变量影响时产生的效果。 2.结构效果 ①几何形态(形状)②分布状态③尺度 3.界面效果 界面是影响基体与增强体或功能体复合效果的主要因素。界面结构(物理和化学结构)的变化会引起复合材料性能的明显变化。 6.复合材料性质

①固有性质 材料性质的直观表现,只与组分含量有关 ②传递性质 与组分含量、几何形状及分布、尺寸均有关 ③强度性质 不是各相性能的简单叠加,除与组分含量、几何形状及分布、尺寸有关,还与外场分布、界面有关. ④转换性质 影响因素较多,除了前述因素外,还与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7.复合材料的界面状态解析 界面 密切接触的两相之间的过渡薄层区域,厚度约几个分子大小,称为界面。 表面: 一相为气体的界面. 比表面积: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表面积。 8.表面张力/界面张力的影响因素 ①分子间作用力 金属键物质>离子键物质>极性分子物质(水)>弱极性物质(丙酮)>非极性物质(液氢、液氯)一般,极性液体比非极性液体大,固体比液体大 ②接触相性质有关。 与不同物质接触时,表面层分子受到的力场不同,致使表面张力不同。 ③温度 表面张力随温度不同而不同,大多数物质Y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的比较 性质物理吸附化学吸附 吸附作用力范德华力化学键力 吸附热小大 吸附层数多分子层单分子层 吸附选择性无有 吸附稳定性不稳定,易解吸较稳定,难解吸 吸附速率快,不需活化能慢,需活化能 吸附温度低高 9.接触角 在气、液、固三相交界点处,所作的气-液界面的切线穿过液体与液-固交界线之间的夹角,用。表示。 (1)Y sv<Y sl 时,。>90°,不润湿; (2)Y1V>Y SV-Y S1,0°<。<90°,润湿; (3)Y sv- Y sl = Y lv,O=0°,铺展。 例如:水能润湿洁净玻璃,而水银则不能。将一根毛细玻璃管插入水中,管内液面将上升;当毛细管插入水银时,管内液面将下降。 10.良好粘附的表面化学条件应是: 1)被粘附体的临界表面张力Y C要大,以保证良好润湿。 2)粘附功要大,以保证牢固粘附。

复合材料原理

绪论 1•复合材料定义 2.发展历史:原始复合材料 现代意义上的复合材料 3.玻璃钢的特点 4.复合材料类型 复合材料中的材料设计和结构设计1•从工程应用的角度分类 2.结构复合材料 3.功能复合材料 4.各相的作用 5.复合材料区别单一材料的特点 6.高强度材料选用--------- 高模量结构选用------------ 高温下使用的结构复合材料选择-------------- 7.化工防腐蚀的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根据介质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复合方式 8.聚合物基体的性能特点 9.增强体或功能体在复合材料中的作用 10.复合材料区别于一般混合材料的重要标志-- 复合材料的复合效应 1.分类 复合材料的结构与复合效果 1•分散质 2.分散相

3.复合材料的性质取决于… 4.连通性概念 5.连通结构 6.0-3型结构 1-3型结构 2-2型结构 2-3型结构 3-3型结构 7.材料的符合效果 组分效果 六边形阵列 四方形阵列

结构效果 形状效果 取向效果 尺度效果 界面效果 8.了解和掌握复合材料的符合原理的目的 9.材料模型化的方法 10.复合材料的模型 建立材料的微观模型往往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11.结构模型的确立 12.物理模型的确立 同心球壳模型 同轴圆柱模型 片状模型 复合材料的性质与一般规律1.分类 2.计算阻力系数

复合材料的界面状态解析 复合材料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 基体和增强体或功能体的性能 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成型技术 复合材料中增强体或功能体与基体的结合状态(物理的和化学的)及由此产生的复合效应 界面效应19页 1•界面的分类 2.复合材料中相与相的两相交接区是一个具有相当厚度的界面层,两相的接触会引起多种界面效应,使界面层的结构和性能不同于他两侧临近的结构和性质。 3.为了改善两相的相容性和结合力,在两相的界面上加入微量的改性剂。如:-- 4.复合材料的特点 5.界面效应的分类 6.界面的研究对彖 增强体表面的有关问题 表面处理物质的有关问题 表面处理的最优化技术 粉体材料在基体中的分散 复合技术的优化及其机理 7.材料粘结的破坏形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