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习题及答案 (2)

《复合材料》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1、材料科技工作者的工作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简答题)

①发现新的物质,测试新物质的结构和性能;

②由已知的物质,通过新的制备工艺,改善其微观结构,改善材料的性能;

③由已知的物质进行复合,制备出具有优良特性的复合材料。

2、复合材料的定义(名词解释)

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的物质组合而成的一种多相固体材料。

3、复合材料的分类(填空题)

⑴按基体材料分类

①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②金属基复合材料;

③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

⑵按不同增强材料形式分类

①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②颗粒增强复合材料;

③片材增强复合材料;

④叠层复合材料。

4、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层次(简答题)

⑴一次结构:是指由基体和增强材料复合而成的单层复合材料,其力学性能取决于组分材料的力学性能,各相材料的形态、分布和含量及界面的性能;

⑵二次结构:是指由单层材料层合而成的层合体,其力学性能取决于单层材料的力学性能和铺层几何(各单层的厚度、铺设方向、铺层序列);

⑶三次结构:是指工程结构或产品结构,其力学性能取决于层合体的力学性能和结构几何。

5、复合材料设计分为三个层次:(填空题)

①单层材料设计;

②铺层设计;

③结构设计。

第二章

1、复合材料界面对其性能起很大影响,界面的机能可归纳为哪几种效应?(简答题)

①传递效应:

基体可通过界面将外力传递给增强物,起到基体与增强体之间的桥梁作用。

②阻断效应:

适当的界面有阻止裂纹的扩展、中断材料破坏、减缓应力集中的作用。

③不连续效应:

在界面上产生物理性能的不连续性和界面摩擦出现的现象。

④散热和吸收效应:

光波、声波、热弹性波、冲击波等在界面产生散射和吸收。

⑤诱导效应:

复合材料中的一种组元的表面结构使另一种与之接触的物质的结构由于诱导作用而发生变化。

2、对于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其界面的形成是在材料的成型过程中,可分为两个阶段(填空题)

①基体与增强体的接触与浸润;

②聚合物的固化。

3、界面作用机理

界面作用机理是指界面发挥作用的微观机理。

⑴界面浸润性理论:

该理论认为,填充剂被液态树脂良好浸润是非常重要的。

⑵化学键理论:

该理论认为,化学键能实现两相之间的有效结合。

⑶物理吸附理论:

该理论认为,增强体与基体之间结合属于机械咬合和基于次价键的物理吸附。

⑷过渡层理论:

该理论认为,基体和增强体之间的界面区存在一个起着应力松弛作用的过渡层。

⑸拘束层理论:

该理论认为,界面区的弹性模量介于基体与增强体之间时,则可很均匀地传递应力。

⑹扩散理论:

该理论认为,该理论认为,聚合物的相互黏结是由表面上的大分子相互扩散形成的。

⑺减弱界面局部应力作用理论:

该理论认为,基体与增强体之间的处理剂提供了一种具有“自愈能力”的化学键。

4、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结合方式(填空题)

化学结合、物理结合、扩散结合、机械结合

5、陶瓷基复合材料定义(填空题)

陶瓷基复合材料是指基体为陶瓷材料的复合材料,增强材料包括金属和陶瓷材料。

6、陶瓷基复合材料界面结合方式(填空题)

化学结合、物理结合、扩散结合和机械结合,其中以化学结合为主,有时几种界面结合方式同时存在。

7、界面结构层的表征(填空题)

中国学者用CF/PEEK复合材料的模型体系,用Raman光谱表征了界面层结构,可以研究碳纤维/线型聚合物界面近程结构这一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

8、目前测定复合材料中残余应力的方法(填空题)

X射线衍射法、中子衍射法。

第三章

1、增强体(名词解释)

增强体是复合材料中能提高基体材料力学性能的组元物质,是复合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起着提高基体的强度、韧性、模量、耐热、耐磨等性能的作用。

2、作为复合材料的增强体应具有哪些基本特性?(简答题)

⑴具有能明显提高基体某种所需特性的性能,以便赋予基体某种所需的特性和综合性能;

⑵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不发生严重的界面化学反应,与基体相容性好;

⑶与基体有良好的润湿性,保证增强体与基体良好的复合和分布均匀。

3、增强体的分类(填空题)

①纤维类增强体;

②颗粒类增强体;

③晶须类增强体;

④金属丝;

⑤片状物增强体。

4、碳纤维

碳纤维由碳元素组成的一种高性能增强纤维,其最高强度已达7000MPa,最高弹性模量达900GPa,而其密度约为1.8~2.1g/cm³,并具有低热膨胀、高导热、耐磨、耐高温等优异性能,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高性能纤维。

5、碳的结构形态(填空题)

碳元素是一种非常轻的元素,碳有多种结构形态:有无定型态、金刚石、石墨等结构。

6、碳纤维的制造

⑴碳纤维是一种以碳为主要成分的纤维状材料。它只能以有机物为原料,采用间接法制造。

⑵制造方法可分为气相法和有机纤维碳化法。气相法只能制取短纤维或晶须,而有机纤维碳化法可制造连续长纤维。

⑶制作碳纤维的主要原材料由3种:①人造丝(黏胶纤维);②聚丙烯腈(PAN)纤维;

③沥青。

⑷制造碳纤维要经过5个阶段:拉丝、牵引、稳定、碳化和石墨化。

⑸PAN碳纤维的主要工艺流程由稳定化处理、碳化处理和石墨化处理组成。黏胶碳纤维和沥青碳纤维的制备过程与PAN碳纤维相似,但不同的是沥青必须经过调制处理。

7、硼纤维(填空)

硼纤维是一种新型的无机纤维。美国最早研制,并于20世纪60年代在航天工业获得应用。硼纤维是一种将硼通过高温化学气相沉积在钨丝或碳芯表面制成的高性能增强纤维,具有很高的比强度和比模量,也是制造金属基复合材料最早采用的高性能纤维。

8、硼纤维的制造

硼纤维是用化学气相法在一根受热的纤芯(钨丝或碳丝)上沉积而成。

化学反应为:2BCl

3+3H

2

═2B+6HCl↑

9、碳化硅纤维

是以碳和硅为主要成分的一种陶瓷纤维。主要生产国是美国和日本。

10、碳化硅纤维的制备

通过高温化学气相沉积将SiC沉积在钨丝上形成的。

化学反应为:CH₃SiCl₃→SiC+3HCl

11、先驱体法制备碳化硅纤维的主要工艺流程

⑴聚碳硅烷合成;

⑵聚碳硅烷纺丝;

⑶不熔化处理;

⑷烧结等阶段。

12、.氧化铝短纤维(填空)

主要用熔喷法和离心甩丝法制造。

13、氧化铝连续纤维制备方法:

烧结法、先驱体法和熔融纺丝法。

14、氮化硅(填空)

是一种陶瓷纤维。取二甲基二氯硅烷与甲基二氯硅烷,按一定的比例混合进行氨解,再经提高分子量的途径,获得纺丝性能的聚氮硅烷,经纺丝,不熔化处理,再在1200℃左右高温处理,得到性能优异的氮化硅纤维。

15、玻璃纤维的结构假说(填空)

微晶结构假说、网络结构假说

16、微晶结构假说(简答题)

玻璃是由硅酸块或二氧化硅的“微晶子”组成,在“微晶子”之间由硅酸块过冷溶液所填充。

17、网络结构假说(简答题)

认为玻璃是由二氧化硅的四面体、铝氧三面体或硼氧三面体相互连成不规则三维网络,网络间的空隙由Na、K、Ca、Mg等阳离子填充。二氧化硅四面体的三维网状结构是决定玻璃性能的基础,填充的Na、Ca等阳离子称为网络改性物。

18、玻璃纤维的化学组成(填空题)

主要是二氧化硅、三氧化二硼、氧化钙、三氧化二铝等。

19、玻璃纤维的化学组成(填空题)

玻璃纤维除对氢氟酸、浓碱、浓磷酸外,对所有的化学药品和有机溶剂都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玻璃纤维的化学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其化学成分中二氧化硅及碱金属氧化物的含量。

20、纤维支数的表述方法:

⑴质量法是用1g原纱的长度来表示:纤维支数=纤维长度/纤维质量。

40支纱,就是指1g质量的原纱长40m。

⑵定长法是目前国际统一使用的方法,通称“tex”(公制称号),是指1000m长的原纱的质量。

4“tex”指1000m原纱的质量为4g。

21、金属丝的制备(填空)

铸造热拔冷却、退火

钨丝和钍钨丝增强镍基耐热合金是比较成功的金属基复合材料。

22、芳纶纤维

是芳香族聚酰胺类纤维的通称,国外商品牌号凯芙拉(Kevlar)纤维,我国命名为芳纶纤维,有时也称有机纤维。

23、芳纶纤维的力学性能

芳纶纤维的拉伸强度高,其单丝拉伸强度可达3773MPa,它的抗冲击性能好,约为石墨纤维的6倍,为硼纤维的3倍。

24、芳纶纤维的化学结构

芳纶纤维是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的聚合体。

25、晶须

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生长的细小单晶,直径为0.2~1μm,长度为数十微米。这样细小的单晶缺陷小,强度高,生长良好的晶须强度接近晶体的理论值。用晶须增强金属、聚合物、陶瓷基体均可明显提高材料的强度、韧性、模量及高温性能。

第四章

1、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特点(简答题)

⑴比强度大,比模量大;

⑵耐疲劳性能好;

⑶减振性能好;

⑷耐烧蚀性能好;

⑸工艺性好。

37、常用的热固性树脂(填空题)

不饱和聚酯、环氧树脂、酚醛树脂、呋喃树脂。

不饱和树脂主要用于玻璃纤维复合材料,而环氧树脂常用于碳纤维复合材料。

38、常用的热塑性树脂(填空题)

聚烯烃、聚酰胺、聚碳酸酯、聚甲醛、聚苯醚、聚砜、聚苯硫醚、聚醚醚酮等

39、常用的橡胶有(填空题)

天然橡胶、丁苯胶、氯丁胶、丁基胶、丁腈胶、聚丁二烯橡胶、聚氨酯橡胶、乙丙橡胶等。

40、玻璃纤维增强热固性塑料(GFRP)(填空题)

是指玻璃纤维作为增强材料,热固性塑料作为基体的纤维增强塑料,俗称玻璃钢。玻璃钢可分为3类:①玻璃纤维增强环氧树脂、②③玻璃纤维增强酚醛树脂、玻璃纤维增强聚酯树脂。

第五章

41、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分类:(填空)

⑴按增强体类型分:

①颗粒增强复合材料;②层状增强复合材料;③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⑵按基体类型分:

铝基、镁基、锌基、铜基、钛基、镍基、耐热金属基、金属间化合物基等复合材料。

⑶按用途分:

①结构复合材料;②功能复合材料。

42、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造工艺:

⑴固态法:将金属基体(金属粉末或金属箔)与增强体复合在一起,形成复合材料。

粉末冶金法、热压法、热等静压法、轧制法、拉拔法。

⑵液态成形:金属基体处于熔融状态下与固体增强物复合成材料的方法。

挤压铸造法、真空吸铸、液态金属浸渍法、真空压力浸渍法、搅拌复合法。

⑶自生成法及其他制备工艺:

①自生成法:在基体金属内部通过加入反应物质,或通入反应气体在液态金属内部反应,产生微小的固态增强相。

②其他方法:复合涂(镀)法。

第六章

1、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种类(填空题)

⑴按材料作用分类

①结构陶瓷复合材料;

②功能陶瓷复合材料。

⑵按增强材料形态分类

①颗粒增强陶瓷复合材料;

②纤维(晶须)增强陶瓷复合材料;

③片材增强陶瓷复合材料;

⑶按基体材料分类

①氧化物基陶瓷复合材料;

②非氧化物基陶瓷复合材料;

③微晶玻璃基陶瓷复合材料;

④碳/碳复合材料

2、颗粒增强体按其相对于基体的弹性模量大小,可分为两类(填空题)

⑴延性颗粒复合于强基质复合体系;

⑵刚性粒子复合于陶瓷中。

3、如何制备陶瓷材料

⑴粉体制备

①机械制粉:一般有球磨和搅拌振动磨等方式;

②化学制粉:可分为固相法、液相法和气相法。

⑵增强体制备和预处理

增强体有纤维、晶须或陶瓷薄片。

⑶成型

①模压成型;②等静压成型;③热压铸成型;④挤压成型;⑤轧膜成型;⑥注浆成型;

⑦流延法成型;⑧注射成型;⑨直接凝固成型等。

⑷烧结

①普通烧结;②热致密化方法:包括热压、热等静压等;③反应烧结;④微波烧结;⑤放电等离子烧结等。

4、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特殊的新型制备工艺(填空)

⑴溶体渗透

⑵化学气相渗透(CVI)

⑶由有机聚合物合成

⑷其他方法:①自蔓延高温合成(SHS);②金属直接氧化技术。

5、ZrO

2

1170℃2370℃2715℃

单斜ZrO₂

单斜晶与四方晶之间的转变伴随着有7%~9%的体积变化。加热时,单斜晶转变为四方晶,体积收缩;冷却时,四方晶转变为单斜晶,体积膨胀。

6、SiC陶瓷基体

SiC是Si-C间键力很强的共价键化合物,具有金刚石结构。

7、Si

3N

4

粉体主要有4种制备方法

⑴硅粉直接氮化;

⑵二氧化硅还原氮化;

⑶亚胺和胺化物热分解;

⑷化学气相沉积法。

8、Si

3N

4

陶瓷常用的烧结方式(填空题)

反应烧结(RBSN)、热压烧结和常压烧结

9、碳/碳复合材料定义

以碳纤维增强碳基体增强的即是碳/碳复合材料

10、多向增强的碳/碳复合材料的制备的步骤(填空题)

首先是制备炭纤维预制体,然后将预制体与基体复合,即在预制体中渗入碳基体

11、预制体渗碳方法

⑴液体浸渍分解法;⑵化学气相沉积

12、碳/碳复合材料的性能(填空题)

⑴有机浸渍剂热解为基体碳时会发生60%~65%的体积收缩,产生严重的工艺应力导致复合材料损伤

⑵碳纤维/树脂界面转化为碳纤维/碳基体界面,界面特性发生变化。

⑶织物编织、热处理、工艺应力及纤维/基体相互作用引起纤维性能变化

⑷纤维/基体热膨胀失配,热处理时会产生严重的热应力和材料损伤

13、微晶玻璃

微晶玻璃是通过加入晶核剂等方法,经过热处理过程在玻璃中形成晶核,再使晶核长大而形成的玻璃与晶体共存的均匀多晶材料,又称为玻璃陶瓷

第七章

1、水泥基复合材料定义

是指以水泥与水发生水化、硬化后形成的硬化水泥浆体作为基体与其他各种无机、金属、有机材料组合而得到的具有新性能的材料

2、混凝土的分类:(填空题)

⑴按胶结材料分类

①无机胶结材料混凝土;②有机胶结材料混凝土;③无机与有机复合胶结材料混凝土。

⑵按混凝土的结构分类,

①普通结构混凝土;②细粒混凝土;③大孔混凝土;④多孔混凝土。

⑶按容重分类

①特重混凝土;②重混凝土;③轻混凝土;④特轻混凝土。

⑷按用途分类

①结构用混凝土;②隔热混凝土;③装饰混凝土;④耐酸混凝土;⑤耐碱混凝土;⑥耐火混凝土;⑦道路混凝土;⑧大坝混凝土;⑨收缩补偿混凝土;⑩海洋混凝土;⑪防护混凝

土等。

3、混凝土的组成

是由水泥、水、细骨料、粗骨料和少量气泡组成。

4、混凝土成型后的性质

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强度是混凝土硬化后的主要力学性能,混凝土的强度有:立方体抗压强度、棱柱体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抗折强度等。

⑵混凝土的变形性能

①非荷载作用下的变形:

a、化学收缩,

b、干湿变形,

c、温度变形。

②荷载作用下的变形:

a、弹塑性变形和弹性模量,

b、徐变。

⑶混凝土的耐久性

①抗渗性

②抗冻性

③抗侵蚀性

④碳化

⑤碱骨料反应

5、在载荷作用下,混凝土中首先引起破坏的情况

⑴水泥石破坏,低标号水泥配制的低强度等级的混凝土。

⑵界面破坏,粗集料与砂浆界面破坏是普通混凝土的常见形式。

⑶骨料首先破坏,是轻骨料混凝土的破坏形式。

6、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主要措施

⑴合理选择水泥品种;

⑵适当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及水泥用量

⑶选用较好的砂石骨料

⑷掺入引气剂或减水剂

⑸改善混凝土的施工操作方法。

7、常规结构混凝土的28天强度在20~30MPa之间,在20世纪60年代“高强”常指强度约为40MPa以上,后来又提高到50~60MPa。

8、高强混凝土

强度高出普通情况的混凝土称为“高强混凝土”,在实际应用中重点逐渐由抗压强度转移到其他性质方面,如高弹性模量、高密度、低渗水性、能抵抗某些形式的侵蚀等。

9、高性能混凝土在微观结构方面的特点

①由于存在大量未水化的水泥颗粒,浆体所占比例降低。这些未水化水泥颗粒是硬化混凝土中的微集料。

②浆体的总孔隙率小。

③孔径尺寸较小,仅最小的孔为水饱和。

④浆体-集料界面与浆体本体无明显差别,消除了普通混凝土中传统的薄弱区。

⑤游离氧化钙含量低。

⑥自生收缩造成混凝土内部产生自应力状态,致使集料受到有力的约束。

10、高性能混凝土的特性:

①有自密性;

②体积稳定性好;

③强度高,其抗压强度已有超过200MPa;

④由于水灰比比较低,会较早终止水化反应,因此水热化总量相应降低;

⑤收缩特性;

⑥徐变变形显著低于普通混凝土;

⑦Cl-渗透率明显低于普通混凝土,更加符合环保要求;

⑧具有较高的密实性和抗渗性,抗化学腐蚀性能显著优于普通强度混凝土;

⑨在高温下会产生爆裂、剥落。

11、聚合物水泥基复合材料与普通混凝土相比性能的改善

①抗压强度可提高3倍

②拉伸强度可提高近3倍。

③弹性模量可提高1倍。

④抗破裂模量可增加近3倍。

⑤抗折弹性模量增加近50%。

⑥弹性变形减少10倍。

⑦硬度增加超过70%。

⑧渗水性几乎为0。

⑨吸水率可降低83%~95%

12、聚合物水泥混凝土特性

①水泥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得到了改善,尤其是抗折强度提高,而抗压强度降低,抗压强度与抗折强度的比值减少。

②混凝土的刚性或者说脆性降低,变形能力增大,这对许多工程有利。

③混凝土的耐久性与抗侵蚀能力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④由于聚合物水泥混凝土良好的黏结性,特别适合于破损水泥混凝土的修补工程。

⑤完全适应现有的水泥混凝土的制造工艺过程。

⑥成本相对较低。

13、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的因素

抗渗、抗冻、抗蚀性能是3个最主要因素。而抗渗性最关键,它直接影响材料的抗冻和抗蚀性能。

14、我国学者选用高效减水剂、引气剂及活性微细集料,并优化其组合,采用复合添加的技术配制了水泥净浆、砂浆及混凝土,发现这些材料的抗渗性能和抗蚀性能大幅度提高。

减水-引气-微细集料(GYH)的协同作用:减少泌水,增加界面黏结力,改善界面孔结构,从而大幅度缩窄混凝土中粗骨料及浆体间的过渡区。

采用GYH复合技术配制混凝土,可大幅度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能。

采用GYH复合技术使水泥砂浆抗硫酸侵蚀系数达1.24,氯离子扩散系数大幅度降低,混凝土半年的抗海水腐蚀系数达1.07。

第八章

1、仿生

“受生物启发”而研制的材料或进行的过程。

仿生材料就是受生物启发或模仿生物的结构而制出的性能优异的材料。

2、材料仿生的探索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⑴连续纤维的脆性和界面设计的困难。

⑵纤维易由基体拔出导致增强失效。

⑶晶须的长径比不易选择。

⑷寻求陶瓷基复合材料增韧方法时遇到困难。

⑸寻找复合材料损伤性能的恢复方法和内部裂纹的愈合方法。

3、复合材料的最大优点是极为节约高效和用途的专一性,且具有以下特点

⑴特定的、不规则的外形;

⑵力学性能的方向性;

⑶几乎所有的生物体构件的截面都是宏观非物质的;

⑷显微组元具有复杂的、多层次的精细结构。

4、复合材料仿生设计方法分类

⑴界面的宏观拟态仿生设计

⑵分子尺度的化学仿生

⑶微观晶体结构仿生

⑷制造工艺仿生

第九章

1、纳米复合材料

是指分散相尺度至少有一维小于100nm的复合材料,从基体和分散相的粒径大小关系,纳米复合材料可分为微米-纳米、纳米-纳米的复合。

2、如何实现纳米粉体的分散

⑴超声波分散

⑵机械搅拌分散

⑶分散剂分散

①加入反絮凝剂形成双电层

②加表(界)面活性剂包裹微粒

⑷化学改性分散

3、纳米粉体的制备方法:

⑴物理法制备:

惰性气体冷凝法制备、高能球磨法制备、共混法制备、异相凝聚法制备、还有其他方法(电子束蒸发法、激光剥离法、DC或RF溅射法等)。

⑵化学法制备:

溶胶-凝胶法、湿化学法、水热法、微乳液法、化学气相沉积法、溶剂蒸发法。

4、纳米粉体的表征方法(简答题)

⑴分析化学组成的主、次成分

通常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吸收光谱法。

⑵分析原料和制备过程中引入的杂质含量

原子激发光谱、原子吸收光谱。

⑶测定粉体的形貌大小和分布范围

透射电子显微镜、激光离心沉降法。

⑷测定粉料(2~200nm)的颗粒度及分布范围

X射线小角散射法

⑸测定粉体的比表面积

化学碘吸附法、BET法

⑹结构测定和表征其形貌尺度以及团聚情况

高分辨电镜

⑺研究纳米晶材料的结构

X射线衍射、穆斯堡尔谱、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正电子淹没。

5、纳米粒子与纳米固体的基本特性

小尺寸效应、表面与界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

6、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前景

⑴纳米复合涂层材料

⑵高韧性、高强度的纳米复合陶瓷材料,

⑶纳米隐身材料

⑷光学材料,

⑸用于化妆品工业的纳米复合材料。

⑹用于医药工业的纳米复合材料。

第十章

1、原位复合

原位复合源于原位结晶和原位聚合的概念。材料中第二相或复合材料中的增强相生成于材料的形成过程中,既不是在材料制备之前就有,而是在材料制备过程中原位就地产生。

2、金属基复合材料原位复合技术

⑴固相反应法

⑵液-固相反应法

⑶气-液反应法

⑷反应喷射沉积成型技术。

3、陶瓷基复合材料原位复合技术

⑴原位热压反应烧结技术

⑵化学气相渗透

⑶熔体渗透

⑷聚合物先驱体法

⑸反应烧结等。

4、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原位复合技术有

⑴熔融共混技术

⑵溶液共沉淀技术

⑶原位聚合技术

5、自蔓延高温合成

自蔓延高温合成(SHS)是利用配合的原料自身的燃烧反应放出的热量使化学反应过程自发地持续进行,进而获得具有指定成分和结构产物的一种新型材料合成手段。

6、自蔓延复合技术

⑴SHS粉末制备技术

⑵SHS多孔体制备技术

⑶SHS致密化制备技术

⑷SHS熔铸技术

⑸SHS涂层技术

⑹SHS焊接技术。

7、梯度功能材料

基于一种全新的材料设计概念而开发的新型功能材料。

8、梯度功能材料设计包括

①构成梯度材料的物系设计;②热应力缓和结构设计。

9、梯度复合技术

⑴烧结法:

①直接填充法;②喷射积层法;③薄膜叠层法;④离心积层法;⑤粉浆浇注法。

⑵等离子喷涂法:

按送粉方式不同分为,①异种粉末的单枪同时喷涂工艺;②异种粉末的双枪单独喷涂工艺。

⑶激光熔敷法

⑷气相沉积法

①物理气相沉积法;②化学气相沉积法。

⑸自蔓延高温燃烧合成法(SHS法)

10.分子自组装的原理及特点

原理:利用分子与分子或分子中某一片段与另一片段之间的分子识别,相互通过非共价作用形成具有特定排列顺序的分子聚合体。

特点:并不是所有分子都能够发生自组装过程,它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自组装的动力以及导向作用。①自组装的动力指分子间的弱相互作用力的协同作用,它为分子自组装提供能量。②自组装的导向作用指的是分子在空间的互补性,也就是说要使分子自组装发生就必须在空间的尺寸和方向上达到分子重排要求。

11.分子自组装体系形成的影响因素:

⑴分子识别对分子自组装的影响。

⑵组分对分子自组装的影响。

⑶溶剂对分子自组装的影响。

⑷分子自组装体系的分类。

①表面活性剂自组装;②纳米及微米颗粒自组装;③大分子自组装。

12.分子自组装的应用:

⑴分子自组装在纳米材料中的应用

①纳米介孔材料;②纳米管;③纳米微粒。

⑵分子自组装在膜材料方面的应用

自组装单分子膜在电子仪器制造、塑料成型、防蚀层研究的诸多领域的实际应用。

⑶分子自组装在生物科学方面的应用

主要应用在酶、蛋白质、DNA、缩氨酸、磷脂的生物分子自组装膜。

第十一章

1.复合材料的可靠性

所谓可靠性,是指系统或者部件在给定的使用期间,在给定的环境条件下,能够顺利地完成原设计性能的概率。

2.复合材料自身特点

⑴组分材料的多重性;

⑵材料的结构工艺的同步性

⑶材料结构的可设计性。

3.提高复合材料可靠性的途径:

从控制工艺质量入手提高复合材料的可靠性。

⑴胶液配制:

①准确称量各组分;②适当配置次序;③均匀混合各组分;④胶液不超过试用期。

⑵预浸料制备过程中的纤维张力、胶液浓度、浸胶速度:

严格控制预浸料的①单位面积的纤维含量、②厚度、③树脂含量、④挥发物含量、⑤使

用期等。

⑶铺层问题:

严格按设计的铺层角度、层数与铺层次序在洁净的场所进行铺层。

⑷温度:

①控制固化温度;②均匀温度分布;③适当升温速率。

⑸压力:

控制压力大小和选择加压时机。

⑹时间:

控制恒温恒压时间长短。

⑺后加工工艺的稳妥。

西工大 复合材料原理复习题及答案(仅供参考)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1.为什么Nicalon sic 纤维使用温度低于1100℃?怎样提高使用温度? 从热力学上讲,C-SIO 2界面在1000℃时界面气相CO 压力可能很高,相应的O 2浓度也较高。只有O 2扩散使界面上O 2浓度达到较高水平时,才能反应生成CO 。但是温度较低时扩散较慢,因此C-SiO 2仍然在1000℃左右共存。 当温度升到1100℃,1200℃时,CO 的压力将会更高,此时O 2的浓度也较高,而扩散速度却加快。因而,SiC 的氧化速度加快,导致Nicalon 纤维在1100℃,1200℃时性能下降很快。 要提高Nicalon 纤维的使用温度,需降低Nicalon 纤维的游离C 和O 的含量,以防止游离C 继续与界面O 反应。 2.复合材料的界面应力是怎样产生的?对复合材料的性能有何影响? 复合材料的界面应力主要是由于从制备温度冷却到室温的温度变化△T 或是使用过程中的温度变化△T 使得复合材料中纤维和基体CTE (coefficient of thermal expansion 热膨胀系数?)不同而导致系统在界面强结合的情况下界面应力与△T 有着对应关系;在界面弱结合的情况下,由于滑移摩擦引起界面应力。 除了热物理不相容外,还有制备过程也能产生很大甚至更大的界面应力。如:PMC 的固化收缩,MMC 的金属凝固收缩,CMC 的凝固收缩等。 △CTE 限制界面应力将导致基体开裂,留下很多裂纹,裂纹严重时将使复合材料解体,使复合材料制备失败,或是使其性能严重下降,△CTE 不大时,弹塑性作用,不会出现裂纹。而对于CMC ,即使不会出现明显的裂纹,基体也已经出现了微裂纹。这些微裂纹对复合材料的性能不会有很的影响,相反,这些微裂纹对CMC 复合材料的增韧有帮助,因为微裂纹在裂纹扩展过程中将会再主裂纹上形成很多与裂纹而消耗能量,从而达到增韧的目的。 3.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控制的一般原则是什么? 金属基复合材料要求强结合,此时能提高强度但不会发生脆性破坏。均存在界 面化学反应趋势,温度足够高时将发生界面化学反应,一定的界面化学反应能增加界面的结合强度,对增强有利。过量的界面化学反应能增加界面的脆性倾向对增韧不利。因此,MMC 的界面化学反应是所希望的,但是应该控制适度。 具体原则有: 纤维表面涂层处理:改善润湿性,提高界面的结合强度,并防止不利的界面反应。 基体改性:改变合金的成分,使活性元素的偏聚在f/m 界面上降低界面能,提高润湿性。 控制界面层:必须考虑界面层的厚薄,以及在室温下熔体对纤维及纤维表面层的溶解侵蚀。纤维及其表面层金属熔体中均具有一定的溶解度。因而,溶解和侵蚀是不可避免的。 4.为什么玻璃陶瓷/Nicalon 复合材料不需要制备界面层? 氧化物玻璃基体很容易与Nicalon SiC 纤维反应:SiC+O 2=SiO 2+C 这一反应可以被利用来制备界面层。 氧化物玻璃基体与Nicalon SiC 纤维还可能发生其它氧化反应,但由于需要气相产物扩散离开界面,因为其他热力学趋向很大,但反应驱动力相对较小。因上述反应生成的SiO 2 在SiO 2基玻璃中很容易溶入玻璃基体。如果使用的玻璃基体不发生饱和分相的话,反应的结果将在界面上生成C 界面层或纤维的表面层,因而不需要预先制备界面层,这就是玻璃陶瓷的最大优点。 5.复合材料有哪三个组元组成,作用分别是什么? 复合材料是由:基体,增强体,界面。 基体:是复合材料中的连续相,可以将增强体粘结成整体,并赋予复合材料一 定形状。有传递外界作用力,保护增强体免受外界环境侵蚀的作用。 增强体:主要是承载,一般承受90%以上的载荷,起着增大强度,改善复合材 料性能的作用。 界面:1.传递作用:载荷施加在基体上,只有通过界面才能传递到增强体上, 发挥纤维的承载能力,所以界面是传递载荷的桥梁。 2.阻断作用:结合适当的界面有阻止裂纹扩展,中断材料破坏,减缓应力集中的作用。 3.保护作用:界面相可以保护增强体免受环境的腐蚀,防止基体与增强体 之间的化学反应,起到保护增强体的作用。 6. 请说明临界纤维长度的物理意义? 能够达到最大纤维应力,即极限强度σfu 的最小纤维长度,称为临界长度Lc ,临界纤维长度是载荷传递长度的最大值。 L

复合材料试题B卷及答案

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课程考试 《复合材料》本科试卷(B卷) 注意事项:1. 本试卷共六大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闭卷; 2. 考前请将密封线内各项信息填写清楚; 3.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试卷上,做在草稿纸上无效; 4.考试结束,试卷、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选Array择题(30分, 每题2分)【得分:】 1.复合材料中的“碳钢”是() A、玻璃纤维增强Al基复合材料。 B、玻璃纤维增强塑料。 C、碳纤维增强塑料。 D、氧化铝纤维增强塑料。 2.材料的比模量和比强度越高() A、制作同一零件时自重越小、刚度越大。 B、制作同一零件时自重越大、刚度越大。 C、制作同一零件时自重越小、刚度越小。 D、制作同一零件时自重越大、刚度越小。 3.在体积含量相同情况下,纳米颗粒与普通颗粒增强塑料复合材料() A、前者成本低 B、前者的拉伸强度好 C、前者原料来源广泛 D、前者加工更容易 4、Kevlar纤维() A、由干喷湿纺法制成。 B、轴向强度较径向强度低。 C、强度性能可保持到1000℃以上。 D、由化学沉积方法制成。

5、碳纤维() A、由化学沉积方法制成。 B、轴向强度较径向强度低。 C、强度性能可保持到3000℃以上。 D、由先纺丝后碳化工艺制成。 6、聚丙烯增强塑料的使用温度一般在:() A、120℃以下 B、180℃以下 C、250℃以下 D、250℃以上 7、碳纤维增强环氧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受吸湿影响,原因之一是() A、环氧树脂吸湿变脆。 B、水起增塑剂作用,降低树脂玻璃化温度。 C、环氧树脂发生交联反应。 D、环氧树脂发生水解反应。 8、玻璃纤维() A、由SiO 玻璃制成。 B、在所有纤维中具有最高的比弹性模量。 2 C、其强度比整块玻璃差。 D、价格贵、应用少。 9、生产锦纶纤维的主要原料有() A、聚碳酸酯。 B、聚丙烯腈。 C、尼龙。 D、聚丙烯。 10、晶须() A、其强度高于相应的本体材料。 B、长径比一般小于5。 C、直径为数十微米。 D、含有很少缺陷的长纤维。 11、对玻璃纤维和聚酰胺树脂构成的复合材料命名不正确的是()。 A.玻璃纤维聚酰胺树脂复合材料B.玻璃纤维/聚酰胺树脂复合材料 C.聚酰胺材料D.聚酰胺基玻璃纤维复合材料 12、目前,复合材料使用量最大的增强纤维是()。 A.碳纤维B.氧化铝纤维C.玻璃纤维D.碳化硅纤维13、目前,复合材料使用量最大的民用热固性树脂是()。 A.环氧树脂 B.不饱和聚酯 C.酚醛树脂 D.尼龙14.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制备的大体过程不包括() A.预浸料制造B.制件的铺层 C.固化及后处理加工D.干燥 15、有关环氧树脂,说法正确的是() A、含有大量的双键 B、使用引发剂固化 C、使用胺类固化剂固化 D、属于热塑性塑料 二、判断题(20分,每题2分)【得分:】 1、复合材料是由两个组元以上的材料化合而成的。() 2、混杂复合总是指两种以上的纤维增强基体。()

研究生复合材料试题及答案

复合材料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一、判断题(2分×10=20分) 1.复合材料的自振频率比单一材料要低,因此可以避免工作状态下的共振。 2.玻璃陶瓷又称微晶玻璃。 3.纤维与金属类似,也有时效硬化现象。 4.立方型的BN,因在结构上类似石墨而具有良好的润滑性。 5.在溶解与润湿结合方式中,溶解作用是主要的,润湿作用是次要的。 6.石墨纤维的制造与Al2O3纤维类似,都是采用直接法。 7.纯金属的表面张力较低,因此很容易润湿纤维。 8.E-玻璃纤维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 9.良好的化学相容性是指高温时复合材料的组分之间处于热力学平衡,且相与相之间的反应 动力学十分缓慢。 10.(TiB+TiC)/Al是一种混杂复合材料。 二、填空题(1分×18=18分) 1.Bf/Al 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以()为主。 2.纤维增强CMCs的断裂模式有()、()、和()。 3.非线性复合效应有()、()、()和()。 4.复合材料的设计类型有()、()、()、()和()。 5.CVD法制造B f的芯材通常有()、()、()和()。 6.原位复合材料中,“原位”是指()。 三、简答题(4分×5=20分) 1.池窑拉丝法在那些方面比坩埚法生产玻璃纤维更为先进? 2.温度因素是如何影响复合材料中基体对增强体的润湿性? 3.B f表面为什么通常要进行涂层? 4.简述现代界面模型的主要观点。 5.纤维增强ZrO2复合材料的主要增韧机制有哪些,并简述其增韧原理。 四、问答题 1.说明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横向弹性模量遵循混合效应(12分)。 2.写出2种液态法制造MMCs的方法,并简述其工艺过程和优缺点(12分)。 3.画出CMCs的应力-应变曲线,将其与低碳钢作比较;简述CMCs在拉伸载荷作用下的

《复合材料》习题及答案 (2)

《复合材料》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1、材料科技工作者的工作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简答题) ①发现新的物质,测试新物质的结构和性能; ②由已知的物质,通过新的制备工艺,改善其微观结构,改善材料的性能; ③由已知的物质进行复合,制备出具有优良特性的复合材料。 2、复合材料的定义(名词解释) 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的物质组合而成的一种多相固体材料。 3、复合材料的分类(填空题) ⑴按基体材料分类 ①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②金属基复合材料; ③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 ⑵按不同增强材料形式分类 ①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②颗粒增强复合材料; ③片材增强复合材料; ④叠层复合材料。 4、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层次(简答题) ⑴一次结构:是指由基体和增强材料复合而成的单层复合材料,其力学性能取决于组分材料的力学性能,各相材料的形态、分布和含量及界面的性能; ⑵二次结构:是指由单层材料层合而成的层合体,其力学性能取决于单层材料的力学性能和铺层几何(各单层的厚度、铺设方向、铺层序列); ⑶三次结构:是指工程结构或产品结构,其力学性能取决于层合体的力学性能和结构几何。 5、复合材料设计分为三个层次:(填空题) ①单层材料设计; ②铺层设计; ③结构设计。 第二章

1、复合材料界面对其性能起很大影响,界面的机能可归纳为哪几种效应?(简答题) ①传递效应: 基体可通过界面将外力传递给增强物,起到基体与增强体之间的桥梁作用。 ②阻断效应: 适当的界面有阻止裂纹的扩展、中断材料破坏、减缓应力集中的作用。 ③不连续效应: 在界面上产生物理性能的不连续性和界面摩擦出现的现象。 ④散热和吸收效应: 光波、声波、热弹性波、冲击波等在界面产生散射和吸收。 ⑤诱导效应: 复合材料中的一种组元的表面结构使另一种与之接触的物质的结构由于诱导作用而发生变化。 2、对于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其界面的形成是在材料的成型过程中,可分为两个阶段(填空题) ①基体与增强体的接触与浸润; ②聚合物的固化。 3、界面作用机理 界面作用机理是指界面发挥作用的微观机理。 ⑴界面浸润性理论: 该理论认为,填充剂被液态树脂良好浸润是非常重要的。 ⑵化学键理论: 该理论认为,化学键能实现两相之间的有效结合。 ⑶物理吸附理论: 该理论认为,增强体与基体之间结合属于机械咬合和基于次价键的物理吸附。 ⑷过渡层理论: 该理论认为,基体和增强体之间的界面区存在一个起着应力松弛作用的过渡层。 ⑸拘束层理论: 该理论认为,界面区的弹性模量介于基体与增强体之间时,则可很均匀地传递应力。 ⑹扩散理论: 该理论认为,该理论认为,聚合物的相互黏结是由表面上的大分子相互扩散形成的。 ⑺减弱界面局部应力作用理论:

复合材料总思考题和参考题答案

复合材料概论总思考题 —•复合材料总论 1.什么是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①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的物质组合而成的一种多相固体材料。 ②1)组元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面;2)优良特殊性能;3)可设计性;4)材料和结构的统一 2.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能(优点)是什么?——请简答6个要点 (1)比强度,比模量高(2)良好的高温性能(3)良好的尺寸稳定性(4)良好的化学稳定性(5)良好的抗疲劳、蠕变、冲击和断裂韧性(6)良好的功能性能 3.复合材料是如何命名的?如何表述?举例说明。4种命名途径 ①根据增强材料和基体材料的名称来命名,如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 ②(1)强调基体: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2)强调增强体:碳纤维复合材料(3)基体与增强体并用: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4)俗称:玻璃钢 4•常用不同种类的复合材料(PMC,MMC,CMC)各有何主要性能特点? 5.复合材料在结构设计过程中的结构层次分几类,各表示什么?在结构设计过程中的设计层次如何,各包括哪些内容?3个层次 答:1、一次结构:由集体和增强材料复合而成的单层材料,其力学性能决定于组分材料的力学性能、相几何和界面区的性能; 二次结构:由单层材料层复合而成的层合体,其力学性能决定于单层材料的力学性能和铺层几何三次结构:指通常所说的工程结构或产品结构,其力学性能决定于层合体的力学性能和结构几何。 2、①单层材料设计:包括正确选择增强材料、基体材料及其配比,该层次决定单层板的性能; ②铺层设计:包括对铺层材料的铺层方案作出合理安排,该层次决定层合板的性能; ③结构设计:最后确定产品结构的形状和尺寸。 6.试分析复合材料的应用及发展。 答:①20世纪40年代,玻璃纤维和合成树脂大量商品化生产以后,纤维复合材料发展成为具有工程意义的材料。至60年代,在技术上臻于成熟,在许多领域开始取代金属材料。 ②随着航空航天技术发展,对结构材料要求比强度、比模量、韧性、耐热、抗环境能力和加工性能都好。针对不同需求,出现了高性能树脂基先进复合材料,标志在性能上区别于一般低性能的常用树脂基复合材料。以后又陆续出现金属基和陶瓷基先进复合材料。 ③经过60年代末期使用,树脂基高性能复合材料已用于制造军用飞机的承力结构,今年来又逐步进入其他工业领域。 ④70年代末期发展的用高强度、高模量的耐热纤维与金属复合,特别是与轻金属复合而成金属基复合材料,克服了树脂基复合材料耐热性差和不到电、导热性低等不足。

复合材料期末试题及答案

复合材料期末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个问题的括号内选出一个最佳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答题纸上的相应位置。每个问题的答案只能选一个。 1. 复合材料的定义是指()。 A. 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相容的材料组成的材料 B. 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容的材料组成的材料 C. 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材料组成的材料 D. 由复材料制成的材料 2. 复合材料的增强相和基体相分别是指()。 A. 纤维和树脂 B. 树脂和纤维 C. 纤维和金属 D. 金属和纤维 3. 复合材料的分类依据主要包括()。 A. 基体相种类和增强相类型 B. 增强相种类和基体相类型 C. 基体相和增强相的比例

D. 复合材料制备工艺 4. 碳纤维是一种()的增强相。 A. 无机材料 B. 金属 C. 有机材料 D. 不锈钢 5. 复合材料相较于金属材料具有的主要优势是()。 A. 导热性好 B. 导电性好 C. 高轻比和高强度 D. 高密度 6. 属于有机基体的复合材料中,树脂常用的有()。 A. 元素有机聚合物和非元素有机聚合物树脂 B. 金属 C. 陶瓷 D. 碳纤维 7. 属于无机基体的复合材料中,常用的基体有()。

A. 金属基体 B. 聚合物基体 C. 陶瓷基体 D. 复合基体 8. 制备复合材料的方法不包括()。 A. 预浸法 B. 真空吸附法 C. 压制法 D. 喷涂法 9. 最常用的增强相是()。 A. 纤维状增强相 B. 颗粒状增强相 C. 薄片状增强相 D. 废料增强相 10. 复合材料的制备主要包括()。 A. 增强相和基体相的设计 B. 增强相和基体相的选择

中南大学复合材料考试习题

复合材料习题 第一章 一、判断题:判断以下各论点的正误。 1、复合材料是由两个组元以上的材料化合而成的。(⨯) 2、混杂复合总是指两种以上的纤维增强基体。(⨯) 3、层板复合材料主要是指由颗料增强的复合材料。(⨯) 4、最广泛应用的复合材料是金属基复合材料。(⨯) 5、复合材料具有可设计性。(√) 6、竹、麻、木、骨、皮肤是天然复合材料。(√) 7、分散相总是较基体强度和硬度高、刚度大。(⨯) 8、玻璃钢问世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二、选择题:从A、B、C、D中选择出正确的答案。 1、金属基复合材料通常(B、D) A、以重金属作基体。 B、延性比金属差。 C、弹性模量比基体低。 D、较基体具有更高的高温强度。 2、目前,大多数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使用温度为(B) A、低于100℃。 B、低于200℃。 C、低于300℃。 D、低于400℃。 3、金属基复合材料的使用温度范围为(B) A、低于300℃。 B、在350-1100℃之间。 C、低于800℃。 D、高于1000℃。 4、混杂复合材料(B、D) A、仅指两种以上增强材料组成的复合材料。 B、是具有混杂纤维或颗粒增强的复合材料。 C、总被认为是两向编织的复合材料。 D、通常为多层复合材料。 5、玻璃钢是(B) A、玻璃纤维增强Al基复合材料。 B、玻璃纤维增强塑料。 C、碳纤维增强塑料。 D、氧化铝纤维增强塑料。 6、功能复合材料(A、C、D)

A、是指由功能体和基体组成的复合材料。 B、包括各种力学性能的复合材料。 C、包括各种电学性能的复合材料。 D、包括各种声学性能的复合材料。 7、材料的比模量和比强度越高(A) A、制作同一零件时自重越小、刚度越大。 B、制作同一零件时自重越大、刚度越大。 C、制作同一零件时自重越小、刚度越小。 D、制作同一零件时自重越大、刚度越小。 三、简述增强材料(增强体、功能体)在复合材料中所起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填充:廉价、颗粒状填料,降低成本。例:PVC中添加碳酸钙粉末。 增强:纤维状或片状增强体,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性能。效果取决于增强体本身的力学性能、形态等。例:TiC颗粒增强Si3N4复合材料、碳化钨/钴复合材料,切割工具;碳/碳复合材料,导弹、宇航工业的防热材料(抗烧蚀),端头帽、鼻锥、喷管的喉衬。 赋予功能:赋予复合材料特殊的物理、化学功能。作用取决于功能体的化学组成和结构。例:1-3型PZT 棒/环氧树脂压电复合材料,换能器,用于人体组织探测。 四、复合材料为何具有可设计性?简述复合材料设计的意义。如何设计防腐蚀(碱性)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组分的选择、各组分的含量及分布设计、复合方式和程度、工艺方法和工艺条件的控制等均影响复合材料的性能,赋予了复合材料性能的可设计性。 意义:①每种组分只贡献自己的优点,避开自己的缺点。②由一组分的优点补偿另一组分的缺点,做到性能互补。③使复合材料获得一种新的、优于各组分的性能(叠加效应)。优胜劣汰、性能互补、推陈出新。耐碱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的设计:使用无碱玻璃纤维和耐碱性树脂(胺固化环氧树脂)。在保证必要的力学性能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玻璃纤维的体积比例,并使树脂基体尽量保护纤维不受介质的侵蚀。 五、简述复合材料制造过程中增强材料的损伤类型及产生原因。 力学损伤:属于机械损伤,与纤维的脆性有关。脆性纤维(如陶瓷纤维)对表面划伤十分敏感,手工操作、工具操作,纤维间相互接触、摆放、缠绕过程都可能发生。 化学损伤:主要为热损伤,表现为高温制造过程中,增强体与基体之间化学反应过量,增强体中某些元素参与反应,增强体氧化。化学损伤与复合工艺条件及复合方法有关。热损伤伴随着增强体与基体之间界面结构的改变,产生界面反应层,使界面脆性增大、界面传递载荷的能力下降。 六、简述复合材料增强体与基体之间形成良好界面的条件。 在复合过程中,基体对增强体润湿;增强体与基体之间不产生过量的化学反应;生成的界面相能承担传递载荷的功能。 复合材料的界面效应,取决于纤维或颗粒表面的物理和化学状态、基体本身的结构和性能、复合方式、复合工艺条件和环境条件。

复合材料答案

1.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能、不同形态的组分材料通过复合工艺组合而成的一种多功能材料。特征:比强度、比模量高;耐疲劳性能好,破损安全性能高;阻尼减振性好;具有多功能性;良好的加工工艺性;各向异性和性能的可设计性。 2.玻璃纤维:拉伸强度较高,模量较低,呈脆性;有短时耐高温特性;水中浸泡后,强度降低;电绝缘性好。 碳纤维:较高的比强度、很高的比模量、脆性大、冲击性能差;耐高低温性能好,导热性能好,尺寸稳定性好,耐疲劳性能好;与树脂粘连性能差,层间剪切强度低;耐腐蚀性,耐水性比GF好;岩纤维方向的导电性好;摩擦系数小,具有自润滑性。 芳纶:弹性模量高、强度高、良好的韧性;各向异性;抗压性能、抗扭性能较低;良好的热稳定性和耐低温性;与树脂的界面粘结性比CF差。 3.PAN纤维的耐热性较差,高温会裂解,在低温下加热,通过氧化反应,使分子间和分子内形成氢键,使CN在较低的温度下环化形成六元共轭环的梯形结构,从而提高纤维的热稳定性,就能经得住高温碳化得到碳纤维。碳化是将结构中不稳定部分与非碳原子裂解出去,同时进行分子间缩合,得到碳含量较高的碳纤维,机构向石墨晶体转化。碳化过程获得的碳纤维属于乱层石墨结构,石墨层片沿纤维轴的取向也较低,为获得高模量纤维,要进行石墨化。 4.橡胶弹性体增韧;热塑性树脂增韧;热致液晶增韧;核壳机构聚合物增韧 5.纤维表面晶体大小及比表面积;浸润性;界面反应性;残余应力 6.水的浸入;水对玻璃纤维表面的化学腐蚀作用;水对树脂的降解作用;水溶胀树脂导致界面脱粘破坏;水进入空隙产生渗透压导致界面脱粘破坏;水促使破坏裂纹的扩展 7.玻璃:脱蜡处理、化学处理;碳:气象氧化法、液相氧化法、阳极氧化法芳:氧化还原处理、表面化学接枝处理;冷等离子体表面处理 8.一步法是由纤维、树脂等原料直接混合浸渍,一步固化成型形成复合材料。特点:工艺、设备简单:溶剂、水分挥发物不易去除,裹入制品形成孔洞;树脂不易分布均匀,会形成富胶区和贫胶区;成产效率低,环境恶劣。两步法是预先对纤维树脂进行混合浸渍加工,使

复合材料习题及答案

复合材料习题及答案 复合材料习题及答案 复合材料是一种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组成的材料,通过它们的组合可以获得更好的性能。它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建筑等多个领域。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复合材料的相关知识,下面将给出一些习题及答案,供大家参考。 1. 什么是复合材料? 答: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组成的材料。它的组成部分通常包括增强相和基体相。增强相可以是纤维、颗粒或片层,而基体相则是固态化合物或合金。 2. 复合材料的优点有哪些? 答:复合材料具有很多优点,例如高强度、高刚度、低密度、耐腐蚀性好等。此外,复合材料还具有设计灵活性高、易于成型和加工等特点。 3. 复合材料的分类有哪些? 答:复合材料可以根据增强相的形态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包括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颗粒增强复合材料和片层增强复合材料。 4.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有哪些常见的纤维? 答:常见的纤维有玻璃纤维、碳纤维和有机纤维等。这些纤维具有高强度、高模量和低密度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复合材料中。 5. 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有哪些? 答: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手工层叠法、自动层叠法、注塑成型法、挤出成型法等。不同的制备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复合材料和应用领域。

6. 复合材料的应用有哪些? 答:复合材料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航空航天领域中,复合材料被用于制造飞机的机身和翅膀等部件;在汽车制造领域中,复合材料被用于制造车身和零部件等;在建筑领域中,复合材料被用于制造高层建筑的外墙板等。 7. 复合材料的性能测试有哪些方法? 答:复合材料的性能测试方法有很多,常见的包括拉伸试验、压缩试验、弯曲试验、剪切试验等。通过这些试验可以评估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能。 8. 复合材料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复合材料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人们将研发更多的可回收和可降解的复合材料,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此外,随着科技的进步,复合材料的性能将进一步提升,应用领域也将更加广泛。 通过以上习题及答案,希望读者能够对复合材料有更深入的了解。复合材料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材料,对于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复合材料将会在更多的领域得到应用,并为人们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发展机遇。

复合材料A-答案

材料学院《复合材料》课程试题(A卷) 共 6 页第1 页

授课教师命题教师或 命题负责人签字年月日院系负责人签 字年月日 共6 页第2 页

中国海洋大学2007-2008学年第2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6.复合材料界面对其性能、破坏及应用效能影响不大。 错误。复合材料界面对其性能、破坏及应用效能影响很大。 7.非连续增强相金属基复合材料一般采用固态法制备。 错误。一般采用液态法制备。 8.一般地,采用玻璃纤维进行增强后聚合物基体的拉伸性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正确。 9.经过陶瓷颗粒增强后,钛基体的塑性、韧性和耐疲劳性能明显下降。 正确。 10.相对聚合物基、陶瓷基复合材料而言,金属基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韧性和耐冲击性能。 正确。 11.真空热压扩散结合制备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方法属于液态法。 错误。图态法。 12.当界面润湿条件很差时,可采用无压渗透法制备金属基复合材料。 错误。压力渗透法。 13.粉末冶金法是制备连续增强相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常用方法。 错误。非连续增强相。

大而形成的玻璃与晶体共存的均匀材料,又称为玻璃陶瓷。

共6 页第4 页三.简答题(3题,共35分) 1. 分别从基体材料性质、增强材料几何形态、材料用途三个方面对复合材料进行详细分类,并对其特征进行说明。(15分) (1) 按基体材料的性质分类(最常用的分类方法)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以有机聚合物为基体材料,包括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橡胶基复合材料; 金属基复合材料:以各种金属或合金为基体材料,包括轻金属基复合材料、高熔点金属基复合材料、金属间化合物基复合材料; 陶瓷基复合材料:以各种陶瓷(也包括其它一些无机非金属材料)为基体材料,包括陶瓷基复合材料、碳基复合材料、水泥基复合材料等。 (2)按增强材料的几何形态分类 颗粒增强复合材料:增强相为颗粒状,增强效果是三维的,包括微米颗粒增强和纳米颗粒增强复合材料;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以细而长的纤维为增强材料,一般在纤维方向上起增强作用,增强效果最明显,包括连续纤维增强和不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叠层复合材料:增强相是分层叠铺的,各层之间由基体材料连接,增强效果是二维的; 片材增强复合材料:增强相是薄片状,包括天然片状物(如云母)和人工片状物增强的复合材料。 (3)按用途分类 结构复合材料:主要用来制造承力构件,其增强体组元用来承受载荷,基体组元则连接增强体组元使之成为一个整体进行承载,同时又起分配和传递载荷的作用。组元选材和增强体排布设计可根据使用中受力的要求进行,从而充分发挥组元各自效能。 功能复合材料:为具有特殊物理或者化学特性(包括声、光、电、磁、热、耐腐蚀、低膨胀系数等方面)而设计制造的复合材料。 2.简述复合材料的结构组成,说明基体相、增强相、界面的一般特征。(10分) 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元以及它们之间的界面构成。组元材料的其中之一往往是连续分布的,称为基体材料或基体相;其它的相则分散分布于基体材料中,

复合材料答案

1什么是复合材料,复合材料有哪些特点,并结合复合材料的特点说明其应用领域广泛的原因答: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材料,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在宏观上组成具有新性能的材料。各种材料在性能上互相取长补短,产生协同作用,使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优于原组成材料而满足不同的要求。 复合材料的特点: A 典型的复合材料是在一个特定的基体中,填充有一种或多种填充体; B 既能保留原组分或材料的主要特色,并通过复合效应获得原组分所不具备的性能; C 可以通过材料设计使各组分的性能相互补充并彼此关联,从而获得新的优越性能复合材料主要应用领域: A 航空航天领域复合材料热稳定好,比强度、比刚度高,可用于制造飞机机翼和卫星天线大型运载火箭的壳体等 B 汽车领域复合材料具有特殊的振动阻尼特性,可减震和降低噪声,同时抗疲劳性能好,可于制造汽车车身、受力构件 及内部构件。 C 医学领域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不吸收 X 射线特性,可用于制造医用 X 光机和矫形支架等。碳纤维 复合材料还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环境下稳定性好,可用作医用材料。此外,复合材料还可以用在化工和机械制 造领域和制造体育器件及建筑行业。 2对 RTM 工艺过程进行简单描述,并说明该工艺的特点,能够制备什么样的制品,并给出实际制品的例子,并说明制 备该制品的工艺过程及工艺条件。 答:RTM工艺是把增强体材料切成或制成预成型体,放入模腔之中。预成型体放置于合适的位置,以保证模具的密封。 合模后,树脂被注射到模腔之内,流经增强体,把气体排出,并润湿纤维(增强体),多余 的树脂将从排气孔处排出模腔。之后,树脂在一定的条件下经固化后,取出的是制品。 RTM 特点: 1.由于体系的压力很低,它在很多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2.RTM 可制备泡沫夹心结构,以增加预 成型体的刚性,同时也可以提高三维结构的复杂性; 3.RTM 具有一体化成型特点,这是其他工艺所不能达到的; 4.RTM 具有设计灵活特点, RTM 可放置模内金属嵌入件,制备内嵌结构制品树脂转移成型可制备从汽车扶手等小制品,到水处 理单元、风力发电机叶片等大制品,是应用领域非常广泛的一种制备复合材料的加工工艺。 一种木塑复合材料的工艺过程及工艺条件如下:第一步将重量配比为30〜70份热塑性塑料、30〜70份植 物纤维、5〜10份聚烯烃与多单体固相接枝共聚物在高速混合机中预混合,温度30〜60 °C,时间20〜30 分钟;第二步将预混料加入到双螺杆挤出机中进行挤出,挤出机主螺杆转速80〜150 转,螺杆温度 160〜 200 C;第三步挤岀产物经口模定型并经水冷却、切粒,即得所述一种木塑复合材料。 3什么是手糊成型?手糊成型有哪些优缺点?该工艺可制备哪些复合材料制品?手糊成型常用的树脂体系有哪些? 答:手糊成型是先将树脂、固化剂及各种配料制成树脂糊,在模具上刷一层树脂糊,再铺贴上一层事先裁好的纤维织 物,用辊子或刮刀压实,赶岀气泡。再重复上述操作,直到达到要求的厚度为止。然后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固化,得到 制品。 手糊成型工艺优点: 1.操作简便,操作者容易培训 2.设备投资少,生产费用低 3.模具材料来源广,制作相对简单 4. 能生产大型和复杂结构的制品 5.制品可设计性好,且容易改变设计。 手糊成型工艺缺点: 1.制品质量依赖于操作者得技能水平,质量不易控制 2.生产效率低、周期长 3.产品的 力学性能较低。 手糊成型制品:波形瓦、浴盆、冷却塔、卫生间、贮槽、风机叶片、各类渔船、游艇、大型雷达天线罩、设备防护罩、 飞机蒙皮、机翼、火箭外壳等。 手糊成型常用的树脂体系有不饱和聚酯树脂胶液、环氧树脂胶液、33 号胶衣树脂(间苯二甲酸型)、 36PA 胶衣树脂、自熄性胶衣树脂、 39 号胶衣树脂、 21 号树脂(新戊二醇型)。 4简述制备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缠绕成型有哪些优点和缺点?请结合缠绕成型的特点,说明该工艺适合制备哪些制品。 答:缠绕成型就是把连续的纤维丝束(布)用树脂润湿后均匀而有规律地缠绕在旋转的轴上的一种成型方 法。 优点: 1.由于可以按照承力要求确定纤维的方向、层次、数量,可实现强度的设计。 2.纤维伸直和按规律 排列的整齐性和精确度高于任何其它成型方法,制品能充分发挥纤维的强度,因此比强度和比刚度均高。 3.玻璃钢压力容器比钢质减重40-60% 。 4.生产效率高可成型各种尺寸的制品。

复合材料思考题答案

第二章思考题 1.简述复合材料界面层的形成、特点? 答:形成:复合材料界面层由基体和增强材料的界面加上基体和增强材料表面的薄层构 成 特点:复合材料界面层的特点:有一定厚度;性能在厚度方向上有一定的梯度变化;随环境条件而变。 2.复合材料界面的研究对象 答:①增强体表面的有关问题 增强体表面的化学、物理结构与性能 增强体与表面处理物质界面层的结构与性质及对增强体表面特性的影响增强体的表面持性与 基体之间关系及两者间的相互作用(增强体未处理时) 增强体与表面处理物质的界面作用 增强体表面特性与复合材料特性的相互关系 ②表面处理物质的有关问题 最外层化学、物理结构及内层化学物理结构 表面处理物质与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表面处理物质对基体的影响 处理条件及处理剂层的特性处理剂层随时间的变化 处理剂层与复合材料性能的相互关系 ③表面处理的最优化技术 ④粉体材料在基体中的分散 分散状态的评价 分散技术及机理分散状态与复合材料性能 ⑤复合技术的优化及其机理 3.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区别 答: 4.浸润的含义、接触角的概念? 答:浸润:是液体从固体表面置换气体的过程

接触角: 在气、液、固三相交界点,气-液通过液体内部与气-固界面张力之间的夹角,用0表示。 第四章思考题 1.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理论?试举一例说明其局限性。 答:1.润湿理论浸润是形成复合材料界面的基本条件之一,两组分能充分浸润,则粘结强度高于树脂基体的内聚能。液体树脂的表面张力必须低于增强体的临界表面张力。树脂与增强体两相间的结合属于机械粘接与润湿吸附.由于充分的润湿,两相界面处 产生的物理吸附主要是由范德华力的作用实现粘接。 2.化学键理论基体树脂表面的活性官能团与增强体表面的官能团能起化学反应。基体树 脂与增强体间以化学键结合,界面的结合力是主价键力的作用。偶联剂是实现这种化学键结合的架桥剂。 3.可逆水解理论界面上可能发生增强体表面优先吸附树脂中的某些组分,这些组分与树 脂有良好的相容性,可以大大改善树脂对增强体的浸润;由于优先吸附作用,在界面上可以形成 “柔性层” ,“柔性层” 极可能是一种欠固化的树脂层,它是“可塑的” ,可以起到松驰界面上应力集中的作用,故可以防止界面脱粘。 4.优先吸附理论玻纤表面牢固的吸附一层水膜,不利于树脂与玻纤的粘接,且水还会侵 入纤维表面的微裂纹中,助长裂纹扩展;玻璃表面呈碱性,碱性水将破坏纤维的SiO2 骨架,使纤维强度下降;水可通过树脂扩散进入界面及材料内部,使复合材料性能变坏。 5.防水层理论该理论认为,在玻璃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中,偶联剂不是阻止水份进入界 面,而是当有水存在时,偶联剂与水在玻璃表面上竞争结合。 6.摩擦理论树脂与增强体之间的粘 结完全基于摩擦作用,增强体与树脂之间的摩擦系 数决定了复合材料的强度。偶联剂的重要作用在于增加了树脂基体与增强体之间的摩擦系数 7.静电理论两相表面带有不同的电荷,则相互接触时会发生电子转移而互相粘结 8 扩散理论高聚合物的相相互粘结是由表面上的大分子相互扩散所致例子:静电粘结理论的最有 力证明是观察聚合物薄膜从各种表面剥离时所发现的电子发射现象,由电子发射速度算出剥离功大小与计算的粘结功值和实际结果相当吻合。但是静电粘结理论不能解释非线性聚合物之间具有较高的粘结强度这一现象。 2.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破坏机理?简述水介质引起界面破坏的机理。 答: ①水扩散进入界面 ②对玻纤的腐蚀作用,使玻纤强度降低 ③对玻纤的腐蚀作用,使玻纤强度降低 ④对玻纤的腐蚀作用,使玻纤强度降低 ⑤对玻纤的腐蚀作用,使玻纤强度降低 ⑥水促使破坏裂纹的扩展 3.复合材料的界面分析技术?这些方法分别适合分析界面的什么性质? 答:电子显微镜观测法:材料的形态观察和评价;高聚物的晶态与非晶态结构;纤维织物的织构及其缺陷分析;材料断裂特征研究;高分子合金及多相复合体系结构的研究;光刻材料和薄膜厚度观察;微生物、组织细胞、地质材料、无机晶体材料观察与评价。 红外光谱与拉曼光谱:根据红外吸收光谱上特征峰的位置来鉴别官能团的存在,进而推测试样的结构,鉴别碳链的结构 X 射线衍射法:用于分析增强材料表面的晶相结构

复合材料试题B卷及答案

2014学年度第 一 学期课程考试 《复合材料》本科 试卷(B 卷) 注意事项:1. 本试卷共 六 大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闭卷; 2. 考前请将密封线内各项信息填写清楚; 3.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试卷上,做在草稿纸上无效; 4.考试结束,试卷、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30分,每题2分) 【得分: 】 1.复合材料中的“碳钢”是( ) A 、玻璃纤维增强Al 基复合材料。 B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 C 、碳纤维增强塑料。 D 、氧化铝纤维增强塑料。 2.材料的比模量和比强度越高( ) A 、制作同一零件时自重越小、刚度越大。 B 、制作同一零件时自重越大、刚度越大。 C 、制作同一零件时自重越小、刚度越小。 D 、制作同一零件时自重越大、刚度越小。 3.在体积含量相同情况下,纳米颗粒与普通颗粒增强塑料复合材料( ) A 、前者成本低 B 、前者的拉伸强度好 C 、前者原料来源广泛 D 、前者加工更容易 4、Kevlar 纤维( ) A 、由干喷湿纺法制成。 B 、轴向强度较径向强度低。 C 、强度性能可保持到1000℃以上。 D 、由化学沉积方法制成。 5、碳纤维( ) A 、由化学沉积方法制成。 B 、轴向强度较径向强度低。 C 、强度性能可保持到3000℃以上。 D 、由先纺丝后碳化工艺制成。 6、聚丙烯增强塑料的使用温度一般在:( ) A 、120℃以下 B 、180℃以下 C 、250℃以下 D 、250℃以上 7、碳纤维增强环氧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受吸湿影响,原因之一是( ) A 、环氧树脂吸湿变脆。 B 、水起增塑剂作用,降低树脂玻璃化温度。

《复合材料》练习题

复合材料 一、选择题(单选题)。 1.复合材料的优点是①强度高,②质量轻,③耐高温,④耐腐蚀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符合材料中往往有一种作为基体,另一种材料作为 A.增塑剂 B.发泡剂 C.防老剂 D.增强剂 3.硅酸铜钡是当今用最新科学技术手段合成的一种物质应用于制造唐三彩等彩色陶瓷,颜色非常艳丽,然而科学家发现,我国唐朝的兵马俑用的是一种颜料竟然也是硅酸铜钡。根据以上事实推测硅酸铜钡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易溶于水 B.属于硅酸盐材料 C.属于纯净物 D.质软易变形 4.人类历史上的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都是以材料作为时代的重要标志。从20世纪50年代金属材料占绝对有时到21世纪已经形成金属材料、聚合物材料、陶瓷材料和复合材料四大类工程材料平分秋色的格局。下列材料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具有耐高温、抗腐蚀、耐冲击的优点 B.我国从唐代开始就能制造陶瓷 C.人类制造出的第一种材料是水泥 D.唐三彩、砂锅、蒸发皿、表面皿都属于陶瓷制品 5.下列材料的特性及用途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氯化铝陶瓷具有两性,可用来制造人造牙齿 B.氮化硅陶瓷耐高温且不易传热,可用来制造柴油机 C.光导纤维传导光的性能很强,是非常好的通讯材料 D.人造刚玉硬度高,用于制造刚玉球磨机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SiO2不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 B.金属不能作为结构材料 C.玻璃也是一种新型非金属材料 D.C60也是一种材料 纳米材料是指在10-9-10-7m尺寸的材料。这种材料由于尺寸很小,因而具有

许多与传统材料截然不同的性质,例如通常的金属材料大多是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而纳米金属材料却是黑色的。据预测,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会引起生产和日常生活各方面的革命性变化,是21世纪新技术发展的前沿。根据以上材料回答7-8题 7.1纳米(1nm)是 A.1⨯10-7m B.1⨯10-8m C. 1⨯10-9m D. 1⨯10-10m 8.原子的直径处于下列哪一种数量级 A.1⨯10-8m B.1⨯10-9m C.1⨯10-10m D.1⨯10-11m 9.随着社会的发展,复合材料是一种新型的有发展前途的材料,目前复合材料最主要的应用领域是 A.高分子分离膜 B.人类的人工器官 C.宇宙航空材料 D.新型药物 10.复合材料的使用使导弹的射程有了很大的提高,其主要原因在于 A.复合材料的使用可以使导弹能经受超高温的变化 B.复合材料的使用可以使导弹的质量减轻 C.复合材料的使用可以使导弹能承受超高强度的改变 D.复合材料的使用可以使导弹能承受温度的剧烈变化 二、非选择题。 11.“9.11”事件发生以后,美国世贸大厦轰然倒塌。在清理废墟中,人们发现有很多石棉。石棉是一种具有压伸强度大、柔韧性强、耐热、耐火焰、耐酸和碱的腐蚀,而且价格低廉的硅酸盐。石棉有毒,能使人患肺癌。 (1)有一种石棉叫做矿青石棉,其化学式为Na2Fe5Si8H2O24。写成氧化物形式的化学式为。 (2)许多含氧酸盐及其盐类均可以类似的改写为氧化物的形式,请继续改写以下物质:HNO3,HCOOH ,KAl(SO4)2·12H2O 。HCOOH与H2SO4反应可制气体。 (3)已知在一定条件下,Fe在Cl2中燃烧可生成Fe3Cl8,它可以看作是FeCl2·2FeCl3。类似的Fe3I8,则它可以看作是。 12.某科研小组,用含少量的CaO和Fe2O3的高岭土(主要成分:Al2O3·2SiO2·2H2O)来研制新型净水剂,其实验方案如下:将土样和纯碱混合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