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文字或图片材料展示新文化运动前,北京大学的课堂里师生间问候官气十足的情形。(老师:老爷们请起立!老爷们好!终生:大人好!老师:老爷们辛苦了!终生:升官发财!)进而引出北大的这种风气随着一场运动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旧闻拾遗1:袁世凯率文武百官祭孔;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2.教师提问:材料一报道了袁世凯的哪些行径?他接受“二十一”条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复辟帝制;以换取日本的支持,实现皇帝梦

3.旧闻拾遗2:《女子世界》是专为女子创办的杂志。近日该杂志大量登载节烈女子事例,主

张男子多纳妻妾,要求女子独守贞操,反对婚恋自由。

4.教师提问: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辛亥革命后,封建思想在社会上仍占统治地位

5.问题思考: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当时中国面临的紧迫任务有哪些?当时有哪些著名人物认识到这一点?

提示: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6.图片展示:展示陈独秀照片和《青年杂志》和《新青年》封面

7.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列表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过程。

提示:

1915年创办人陈独秀

地点上海

杂志名称《青年杂志》

发表《敬告青年》,正式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1917年代表人物胡适、李大钊、鲁迅

地点北京

杂志名称《新青年》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

目标导学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一)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思想革命

1.材料展示:

材料一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

材料二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

2.教师提问:陈独秀认为哪两种方法可以救治中国?除此之外,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还有哪些主张?(学生讨论)

3.教师总结:民主与科学,认为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反对旧道德和旧文化,新文化运动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文化。

4.教师补充: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推行孔教(被袁世凯作为统治工具的“孔子之道”,主要指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封建礼教),掀起一股文化逆流。基于此,新文化运动把矛头指向孔教。

5.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祥林嫂之死(片段)以帮助理解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即漠视人的价值,扼杀人的生命,剥夺人的权利。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文学革命

1.材料展示:山东大势一去,就是破坏中国的领土!中国的领土破坏,中国就亡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王了,同胞起来呀!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3.教师提问:分析白话文的普及在当时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讨论今天我们是否可以不学古文?(学生讨论)

4.教师总结归纳:利于实现语言与文字、文学更好的统一,利于普通群众的接受,利于宣传新文化、新思想。

5.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列表归纳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代表人物发表的文章及思想。

提示:

6.问题思考: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是“新”文化,究竟“新”在哪里?

提示:它是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批判封建文化的运动,其核心是民主与科学。

7.新文化运动的意义:积极性——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

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局限性——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片面性,但它任然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三、课堂总结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里反封建的一次激烈斗争,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的强烈愿望,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延续。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弘扬了民主、科学的思想,使中国出现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也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❸板书设计➷ 新文化运动⎩⎪⎪⎨⎪⎪⎧兴起⎩⎪⎨⎪⎧标志:《新青年》的创办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内容⎩⎪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

提倡文学革命影响⎩⎪⎨⎪⎧积极: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消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片面性 ❹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活动为实现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分析、对比,使每个学生都经历了一个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采用讨论法分组合作,课堂气氛活跃,且能对新文化运动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

---------------------学习小技巧---------------

小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的好处

小学生想要成绩特别的突出学习计划还是不能少的。有的人会有疑问,小学生的学习任务不大为什么还要制定学习计划?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的好处。

1、学习的目标明确,实现目标也有保证

学习计划就是规定在什么时候采取什么方法步骤达到什么学习目标。短时间内达到一个小目标。长时间达到一个大目标。在长短计划指导下,使学习一步步地由小目标走向大目标。

2、恰当安排各项学习任务,使学习有秩序地进行,有了计划可以把自己的学习管理好,到一定时候对照计划检查总结一下自己的学习,看看有什么优点和缺点,优点发扬,缺点克服,使学习不断进步。

3、对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大有帮助。

良好习惯养成以后,就能自然而然地按照一定的秩序去学习。有了计划,也有利于锻炼克服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无论碰到什么困难挫折也要坚持完成计划,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

由于学习计划有必要又大有好处,所以有计划地学习成为优秀生的共同特点。学习好和学习不好的差别当中有一条就是有没有学习计划。这一点越是高年级越明显。

新部编版八年级教材历史上册《 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它动摇了封建制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 【重点难点】 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讲坛上的教授》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蔡元培、辜鸿铭。你认识图片中人物吗?这场由众多学者参加的运动究竟是一场怎样的运动,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呢? 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去了解吧! 二、新课讲授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本目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的背景下兴起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 教师归纳总结: 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③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径势不两立。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案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容;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学习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的方法,从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两面旗帜的学习,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建设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1.立足史料实证,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口号。(史料实证) 2.立足唯物史观,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意义,学会正确评价新文化运动。(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立足家国情怀,理解陈独秀、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感,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图表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预习法、材料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复习:1、说出我们学过的四次近代反侵略战争,结果如何? 2、列举学过的近代对外探索活动,并说明结果。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时间线,便于学生认识到近代化的探索历程是循序渐进的) 生:举手回答 师:回答的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将会顺着历史的车辙继续了解先进的知识分子对中国近代的探索。我们先通过两则材料来,了解一下当时中国的社会状态。通过阅读材料你能总结出什么现象? 新授: 环节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教师出示材料: 材料一: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的春联是:“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材料二:1914年9月25日,袁世凯颁发《祭孔令》。28日,袁世凯换上了绣有四团花的十二章大礼服,头戴平天冠,进行祭孔活动,这是民国以来第一次祭孔。生:辛亥革命之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封建思想仍然深入人心。(利用史料介绍当时的社会风貌,既可以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意识,又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教师概括学生回答出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先进的知识分子意识到想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必须

人教八年级上册(部编)历史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案

课题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课型学讲 教学设计用案人授课时间月日总第课时 目标要求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著作。 2.学会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培养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学习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教法教具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个人设计导入新课 20世纪初期,在北大的讲坛上,有从海外归来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传新 思想的进步人士;也有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遗老, 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思想观点,出现了激烈的思想冲突。为什么会有这样奇 怪的现象出现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去了解吧! 自主学习 知识点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背景: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知识 分子认识到必须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________领域的革新 运动。 兴起:1915年,________在上海创办《________》,并发表《敬告青年》 一文,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________、鲁迅等。 主阵地:《________》和________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 知识点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主要内容:抨击________和旧文化,鲁迅的白话小说《________》,以 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提倡________与________, 这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提出;________革命,________发表 《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________作为新文学的语言。陈独秀发表 《____________》,主张推到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意义:新文化运动动摇了________________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 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________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 作用。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它仍是 一次伟大的________运动。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合作探究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产生的背景。 阅读下列材料:

部编最新(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它动摇了封建专制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材料展示: 中国学习西方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教师:结合材料,复习回顾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足迹。 学生: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器物层面(军事技术) 戊戌变法——资产阶级改良派——制度层面(政治制度) 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制度层面(政治制度) 教师:中华民国成立后不久,革命的果实就被袁世凯窃取。身为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做皇帝。这使中国的知识分子们认识到民主国家虽然已经建立,但旧的封建思想文化仍然根深蒂固,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步伐仍需继续,于是他们掀起了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教师:大家来看下面几幅图片,并思考他们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主要体现的是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教师:一方面,尊孔复古思潮的泛滥。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另一方面,西方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从1915年起,进步的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认真思考,认定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这就成为新文化运动开展的历史背景。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就此展开了。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学生:(阅读、整理) 教师:,分别为: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课程教学设计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课程内容 1.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2.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标志及新文化运动的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2.学会利用相关史料客观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形成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了解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历史使命感。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中的第一课,本课在教材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上一单元“辛亥革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下一课“五四运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本课包括两个子目: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教材以“背景——内容——历史意义”为线索,叙述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条理清晰,内容精炼。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初二年级的学生,而《新文化运动》一课的内容理论性较强,相对比较抽象,对儒家的“纲常伦理”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选取通俗

易懂的材料增强学生历史理解能力,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和理解,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情境导入 青年如初春, 如朝日, 如百卉之萌动, 如利刃之新发于硎, 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于社会, 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同学们,这段话是百年前的一位知识分子对时代的呼唤、对青年的呐喊、对未来的希望和对祖国的深情。他是谁?何以发出如此振聋发聩的声音? 有人说,思想源于时代,思想又引领时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光的隧道,去拜访那群激情昂扬的人物,去回望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讲授新课 一、桎梏:枷锁重重乱象生 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20世纪初的中国,将会看到以下现象: 社会现象一:北大师生问好(图片、文字)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带反思-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著作。学会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相关作品,获取有效历史信息。领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感,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文字或图片材料展示新文化运动前,北京大学的课堂里师生间问候官气十足的情形。(老师:老爷们请起立!老爷们好!众生:大人好!老师:老爷们辛苦了!众生:升官发财!)进而引出北大的这种风气随着一场运动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旧闻拾遗1:袁世凯率文武百官祭孔;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 2.教师提问:材料报道了袁世凯的哪些行径?他接受“二十一”条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复辟帝制;以换取日本的支持,实现皇帝梦。 3.旧闻拾遗2:《女子世界》是专为女子创办的杂志。近日该杂志大量登载节烈女子事例,主张男子多纳妻妾,要求女子独守贞操,反对婚恋自由。 4.教师提问: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辛亥革命后,封建思想在社会上仍占统治地位。 5.问题思考: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当时中国面临的紧迫任务有哪些?当时有哪些著名人物认识到这一点? 提示: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列表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过程。 提示: 1915年 创办人陈独秀 地点上海 杂志名称《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正式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1917年代表人物胡适、李大钊、鲁迅 地点北京 杂志名称《新青年》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 目标导学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一)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思想革命 1.材料展示: 材料一: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 材料二: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文字或图片材料展示新文化运动前,北京大学的课堂里师生间问候官气十足的情形。(老师:老爷们请起立!老爷们好!终生:大人好!老师:老爷们辛苦了!终生:升官发财!)进而引出北大的这种风气随着一场运动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旧闻拾遗1:袁世凯率文武百官祭孔;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2.教师提问:材料一报道了袁世凯的哪些行径?他接受“二十一”条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复辟帝制;以换取日本的支持,实现皇帝梦 3.旧闻拾遗2:《女子世界》是专为女子创办的杂志。近日该杂志大量登载节烈女子事例,主

张男子多纳妻妾,要求女子独守贞操,反对婚恋自由。 4.教师提问: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辛亥革命后,封建思想在社会上仍占统治地位 5.问题思考: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当时中国面临的紧迫任务有哪些?当时有哪些著名人物认识到这一点? 提示: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6.图片展示:展示陈独秀照片和《青年杂志》和《新青年》封面 7.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列表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过程。 提示: 1915年创办人陈独秀 地点上海 杂志名称《青年杂志》 发表《敬告青年》,正式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1917年代表人物胡适、李大钊、鲁迅 地点北京 杂志名称《新青年》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 目标导学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一)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思想革命 1.材料展示: 材料一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著作;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魏源主张开眼看世界到洋务运动的兴起再到戊戌变法,从器物到制度,从近代以后中国人为了救亡图存进行了一系列前仆后继的探索,20世纪初一批年轻人又发起了一场以革新思想文化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它的概况如何?又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新文化运动,去了解吧! 二、新课讲授 (一)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本目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的背景下兴起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 教师归纳总结: (1)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2)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3)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径势不两立。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展示图片:

提问:请同学们从教材中找出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标志、代表人物、阵地等基本要素? 学生回答: (1)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是1915年; (2)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是《新青年》的创办; (3)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4)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二)目标导学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 2.教师总结强调: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学,就是要提倡新的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来反对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是属于思想革命。提倡白话文,建设新文学,即文学革命。就是要通过简单、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去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科学,从而扩大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力。 3.教师展示材料: 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内容 诠释 抨击旧道德旧文化 针对尊孔复古的逆流,《新青年》强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 提倡民主与科学 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只有民主科学才能救中国 提倡白话文建设新文学 提倡白话文,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精品教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世纪初期,在北大的讲坛上,有从海 外归来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传新思想的进 步人士;也有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的满口 之乎者也的封建遗老,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 思想观点,出现了激烈的思想冲突。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出现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去了解吧!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本目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的背景下兴起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 教师归纳总结: 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③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提问:请同学们从教材中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标志、代表人物、阵地等基本要素? 学生回答:①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是1915 ②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是《新青年》的创办; ③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目标导学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封建制度,是属于思想革命。提倡白话文,建设新文学,即文学革命。就是要通过简单、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去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科学,从而扩大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力。 3.教师展示材料: 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 学生回答:省略 教师总结: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是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民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存在对中西方文化绝对的肯定或否定。 4.教师展示材料: “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作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鉴;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同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中接受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结合材料,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东西方文化? 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 教师总结: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这样,才是全面、客观的结果,这才是学习历史的价值所在。学习历史要努力以史为鉴,学以致用,辩证地看问题。 三、课堂总结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里 反封建的一次激烈斗争,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的强烈愿望,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延续。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弘扬了民主、科学的思想,使中国出现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也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板书设计? 标志: 兴起代表人物 主要阵地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新文化运动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 提倡文学革命 积极: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影响 消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片面性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活动为实现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分析、对比,使每个学生都经历了一个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学生能根据材料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讨论法分组合作,课堂气氛活跃,且能对新文化运动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课题第12课新文化运动备课时间课节累计 1 科目历史班级8年6789 班 课时1课时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及主要代表人物和作品。 2.过程与方法:阅读相关作品,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客观的评价新文化运动,形成辩证的历史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的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阵地,新文化运动的口号。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三、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教学 时间 教学 手段

(一)启: 1.回顾旧知:护国战争的时间和结果?军阀割据的情况是怎样的?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哪些不利影响? 2.导入新课: 中国人以前是说古文的,之乎者也,很难懂。那么中国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说容易明白的白话文的呢?导入第12课《新文化运动》(二)读: 导学提纲: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2.新文化运动的阵地是什么? 3.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有哪些? 3.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有哪些? 5.新文化运动的口号? (三)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四)知: 1.袁世凯死后,中华民国陷入混乱局面,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政治制度的革新是不足以救中国的, 5分钟 7分钟 5分钟 20分钟 教师引 导学生 回答问 题。 多媒体 展示导 学提纲 多媒体 展示问 题学生 讨论 教师引 导学生 掌握知

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2.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 3.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新文化运动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代表是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陈独秀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 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白话文普及开来。 4.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与科学。 5.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8分钟 识,培 养学生 掌握解 决问题 的方法 和能 力。 多媒体 展示学 生答、 互批

部编8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12课新文化运动

部编8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❶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世纪初期,在北大的讲坛上,有从海 外归来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传新思想的进 步人士;也有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的满口 之乎者也的封建遗老,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 思想观点,出现了激烈的思想冲突。为什么 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出现呢?今天我们一起 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去了解吧!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本目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的背景下兴起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 教师归纳总结: 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③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 提问:请同学们从教材中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标志、代表人物、阵地等基本要素? 学生回答:①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是1915 ②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是《新青年》的创办; ③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标导学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

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 ,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对于中国古代文 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 进中国的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结合材料,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东西 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 教师总结: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里 ❸板书设计➷ 标志: 兴起代表人物 主要阵地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新文化运动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 提倡文学革命 积极: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影响 消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片面性 ❹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课标要求】 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2、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 《新文化运动》是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的内容,在学习本课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铺垫。本节课围绕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影响展开论述,这也在为下节课《五四运动》的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整个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目前在对中国近代史历史知识的学习上,具备了一定的识图,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形成了一定的历史观,可以简单进行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归纳历史知识,但对世界历史的知识储备是有限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识: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2.能力: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的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3.利用视频、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4.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 2.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