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福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做法和启示

调研报告:福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做法和启示

福建是我国首个生态省、首个生态文明示范区、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习近平总书记2000年在福建工作时就前瞻性地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最近我们到福建学习考察,深深感到福建生态建设起步早、创新多、效果好,通过聚焦“责任、监管、治理、机制”四个到位,正在加速把生态优势转换成经济优势,走出了一条生产、生活、生态共赢的绿色发展之路。“十二五”期间,福建省地区生产总值净增超万亿元、年均增长10.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翻了一番,但万元GDP排放强度仅为全国一半。2016年,森林覆盖率高达65.95%,连续多年领跑全国;12条主要河流水质全部为优,I-III类水质占比95.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6.3个百分点;9个设区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为98.4%,厦门、福州空气质量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中分别居第4和第5位,是全国空气质量最好的省份之一。目前,福建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要求,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

一、福建用“责任、监管、治理、机制”四个到位建设生态省,聚焦重大工作举措落地见效,形成了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共赢多赢

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狠抓“责任”到位。一是党政同部署。成立由省委书记担任组长、省长担任常务副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党政一把手亲自抓环保,省委书记、省长与全省9个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的党政领导分别签署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将资源损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综合评价考核,年终交账,从根本上扭转了环保部门单打独斗的工作局面。二是党政同督察。在督察

工作中将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作为重要内容。每季度,将各地突出环境污染问题列入省政府季度经济形势运行分析暨督查通报会,把解决问题的任务分解到各设区市,省政府督查室跟踪督办,让环保不力的地方官员“脸红冒汗”;每两年,对全省各设区市及平潭综合实验区进行一次督察,督察结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任免的重要依据。三是党政同考核。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制度动态管理机制,按照年度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重点,科学调整设置各项评价考核指标,大幅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指标考核权重,其中,厦门市由4%提高到25%,对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实现环保“一票否决制”,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的可操作、可量化和差异化。四是突出获得感。每年由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环保专家、市民代表组成的评审团评议,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最大限度保证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2017年拟建立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并向全社会公开评价结果,从制度上确立领导干部绿色发展政绩观。

多规合一、标本兼治,狠抓“监管”到位。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法律法规保障,健全环境监管网络,实现立体式、规范化、全天候监管大格局,将生态环境部署传达到每个领域、每个环节、每个主体。一是全面推广“多规合一”,实现前端监管。“多规合一”的核心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统一的城市空间体系、统一的工作机制和平台,促进发改、工信、环保、国土、建设等部门在环境保护上一致行动,实现建设项目前期决策的无缝对接和立体式管理,彻底打破“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保护”的怪圈。二是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法律条例,实现依法监管。近年来,福建先后制定了《关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水土保持条例》等近20项法律法规,厦门环保类立法更是达到39项,形成了多领域、多层次的地方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体系,为生态环境监管提供了依据和保障。三是创新环境监管网格化制度,实现无缝监管。福

建建立省以下环保机构检测检查执法垂直管理,进一步完善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全面覆盖责任到人的网格化监管体系,建立日常监管与专项整治相结合,完善环境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联动机制,基本实现了全天候实时实地实效监管,形成了各级政府组织实施、环保部门统一协调、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环境监管大格局。

补短板、项目化,狠抓“治理”到位。坚持把解决民生环境问题作为主攻方向,每年抓出一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能受益的治理成果,积小胜为大胜,以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效取信于民。一是加快补齐环境治理短板。针对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行业的突出环境问题,开展扬尘污染、小流域专项整治,明确解决问题的时间表、路径图,做到一地一账、一河一策、一企一档,新老问题一起抓、一并解决。二是大力推动污染治理工作项目化。针对单个企业、园区污染治理成本较高、效果不稳定的问题,深化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加快环境服务业发展,把专业事交给专业机构,在全国率先实现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把环保基础设施作为新增有效投资重点领域,像抓工程项目一样抓环保工作,充分应用PPP、第三方治理等方式,保障污染治理质量和成效。

堵疏结合、生态补偿,狠抓“机制”到位。福建省在运用行政手段的同时,重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运用经济杠杆构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一是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在全国率先开展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出台重点流域生态补偿办法,建立与地方财力、保护责任、受益程度等挂钩的流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实施生态保护财力转移支付,通过奖补结合引导限制开发区域采取措施改善生态环境;率先开展林地占补平衡试点和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置换等改革试点,探索了破解林农利益与生态保护矛盾的新途径。二是构建环保市场化机制。出台《关于全面实施排污权

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的意见》,排污权交易总额已达3.83亿元,走在全国前列。初步构建并完善了排污权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2017年起,福建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的实施对象将从8个行业试点扩大至所有工业排污单位,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也将扩大交易范围。建立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出台《福建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实施意见(试行)》和《关于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意见》,促进企业自觉履行环保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三是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注重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出台重点产业布局指导意见和深化山海协作八条意见,引导沿海地区加快产业集聚、山区重点保护生态。同时,注重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加快数控一代、智能制造、机器换工、智能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等绿色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产业结构改善、升级步伐加快、发展质量提升的态势。

二、加快河北生态建设,应学习借鉴福建经验做法,聚焦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着力创新工作落实机制,有针对性地解决突出问题

构建责任机制,提高生态建设工作执行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需要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合力攻坚。调研发现,福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虽然有先天的生态优势,但关键是创新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责任机制、抓发展同步抓生态的工作机制和层层传导压力的政策落实机制,各级党委、政府、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及社会主体协调联动,围绕生态文明中心工作抓落实。我省建设生态环境支撑区,应研究制定各级党政领导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加快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办法,提高环保类考核权重,实行考核结果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并和单位干部职工绩效工资直接挂钩,形成各部门、各地区抓环保工作的合力。

加大改革力度,确保生态建设部署落实到位。福建经验表明,实现生态文明建设重大突破,必须向改革要动力、要保障,依靠制度性举措保障环保决策部署落实。一是推广“多规合一”,确保环保“一票否决权”。应及早开展试点,取得经验后全面推广。二是以引滦入津生态补偿为突破口,创新生态建设利益机制。积极争取京津进一步加大对张家口、承德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资金支持力度,通过奖补结合引导限制开发区域采取措施改善生态环境。三是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以处罚、价格和税收等各种措施,提高破坏和污染环境的成本,增加环境友好型企业的权益。

强化市场机制,激发企业生态建设积极性。生态文明建设应坚持堵疏结合,在依靠行政手段取得实效的同时,更加注重依靠市场手段、市场机制,切实增强企业环保的积极性、可持续性。从我省实际来看,应着重加强以下工作:一是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完善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交易权等约束性资源交易机制,出台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指导意见,加大对绿色技术研发的投入,实现企业外部成本和效益内部化,使市场机制发挥正向激励作用。二是启动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工作。全方位搜集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加快建立环境保护“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促进企业自觉履行环保义务和责任。(弘利遴选)

完善法律法规,夯实生态建设法治保障。福建经验表明,生态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工程,需要着眼长远部署推动,要用最严密的法治,确保生态建设一张蓝图干到底。一是完善生态立法。加快河北省生态文明建设基础性、综合性法规制定进度,修订《河北省环境保护条例》《河北省农村环境保护和治理条例》等,及时根据国家最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需要修订相关地方性法规,推动我省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走上法治化、良性发展的轨道。二是促进生态守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力度,

探索建立生态建设评审员制度,落实人民群众环境知情权、监督权,让环保成为全党全民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三是严格生态执法。整合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监管力量,建立统一的环境执法体制,鼓励市县开展生态综合执法局试点,支持有条件的乡镇配套组建生态综合执法分局,扭转环保执法政出多门、多头管理、重复建设的局面。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 乘凉而种树,就是给后人留下遗憾而是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非常重 要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致力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我们必须大力支持。下面是整理的生态文明推进调研 报告,欢迎阅读。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一 【调查目的】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在工业 文明时代,人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但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 社会生态危机。工业文明的濒危动物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资源短 缺和生态错位等。要解决这些危机,人类就必须寻找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实现由机械制造文明向生态文明开化的转型。因此,理解生态文 明的概念与内容,对于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具备建设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调查方法、概况】 为深入了解**市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社会制度,探索规划生 态文明的对策与举措,在2021年1月至2021年3月,我们先后深入 **市国土资源管理、林业、环卫等相关机构职能部门进行了调研,召 开了座谈会,实地察看了部分民企,听取有关情况汇报,向主体班学 员和部分广大职工发放了问卷调查,来进行实践调查。 【调查内容】 一、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战略 党的十七大作出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的重大战略部署,各地各相 关部门积极响应,**市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和政府党中央、国务院 的重要指示精神建设省委省政府生态文明和的决策部署,把环境保护

和生态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采行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不 断加大宣传教育,生态文明步伐建设踏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明显进展。 1、生态文明理念逐步形成。 近年来,全国落实上下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 省委省政府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雷锋精神发展道路, 生态环境建设的思想认识湿地不断深化。特别是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宣 传教育,建设新型生态文化,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全市各级领导干 部教育培训和公众宣传教育中,渗入渗透于经济社会生活和行政管理 的各领域、全过程,广大干部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更加深入全面,新的 生态文明理念逐步形成,绿水青山比金山银山愈来愈金山重要,生态 优良比生产能力生产增长更可贵,低碳绿色比高碳黑色更持久,花红 叶绿比灯红酒绿更科学的观点开始为多数人所接受。 2、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 近年来,**市紧紧抓住国家、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机遇,立足实际,科学规划,统筹布局,推出了主要包括规划优化工程、绿洲建设工程、环境净化工程、污染减排工程、水资源保护工程、生 态环保工程、河道治理工程、能力建设工程等在内的生态文明建设工程。这些工程明确规定了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污水集中 处理率、节能减排、森林覆盖率、水质、噪音等生态指标,标志着** 生态文明建设正以新的理念、新的标准、新的规模全面展开。 3、生态文明基础逐步完善教育工作不断加强。 相关工作机构、人员配备以及管理制度、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知名旅游目的地小城镇、法治先 进城市,以及生态文明示范村镇、生态文明老年公寓创建活动等创建 活动深入开展,城乡清洁工程、河洛风光带工程等综合治理活动不断

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摘要: 一、引言 1.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 2.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二、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特点 1.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2.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的特点 三、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 1.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2.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 3.绿色产业发展 4.生态文化建设 四、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措施 1.制度创新 2.政策扶持 3.宣传教育 4.国际合作 五、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与展望 1.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2.面临的挑战

3.未来发展展望 六、结论 1.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价值 2.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正文: 一、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凸显。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其作为国家战略纳入国家发展总体布局。福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其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1.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 福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但在过去的高速发展中,也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约束等问题。近年来,福建省政府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绿色发展。 2.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福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地区可持续发展、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绿色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障人民群众生态福祉,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二、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特点 1.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生态文明建设是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福建生态文明建设涵盖了生态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范文3篇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范文3篇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范文总结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的重要战略部署和省委“五个湖北”建设的具体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它不仅关系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福祉。鄂州作为全省城乡一体化先行区、综改示范区,如何落实市委六届七次全会要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分发挥良好的区位、资源优势,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载体,倒逼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努力走出一条独具鄂州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是当前亟需研究的课题。市政协高度关注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成立专题调研组进行调研。几个月来,调研组深入三区实地调研,召开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会议座谈研讨,到省直相关部门征询专家意见,并赴广东惠州市、福建三明市等先进地区学习考察,形成调研报告。6月26日,召开市政协七届十次常委会议,专题议政协商,市政府汪继明副市长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列席会议,听取意见。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初步成效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转方式、调结构、重保护、强监管,为生态文明建

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产业结构有所优化。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积极落实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等有关政策措施,生态产业得到一定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关停高能耗、高污染“五小”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使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占比持续下降。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20xx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75。5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1。18个百分点。通过建设一批大型商贸项目,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极。以休闲观光为突破口的都市农业发展初见成效,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成为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主导方式。 (二)自然生态环境逐步恢复。全市森林面积达到38万亩,森林覆盖率16。1%。全市共区划界定生态公益林17。4万亩,占森林总面积的45%。建成沿路(公路、铁路)、沿江(港)绿化带500多公里;建立湿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8个,面积1。6万公顷;全面推进国土整治工作,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实现了国土整治全覆盖;全市有2300多亩因采矿造成破坏的土地已列入恢复治理;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实施洋澜湖生态修复工程、开展

调研报告:福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做法和启示

调研报告:福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做法和启示 福建是我国首个生态省、首个生态文明示范区、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习近平总书记2000年在福建工作时就前瞻性地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最近我们到福建学习考察,深深感到福建生态建设起步早、创新多、效果好,通过聚焦“责任、监管、治理、机制”四个到位,正在加速把生态优势转换成经济优势,走出了一条生产、生活、生态共赢的绿色发展之路。“十二五”期间,福建省地区生产总值净增超万亿元、年均增长10.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翻了一番,但万元GDP排放强度仅为全国一半。2016年,森林覆盖率高达65.95%,连续多年领跑全国;12条主要河流水质全部为优,I-III类水质占比95.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6.3个百分点;9个设区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为98.4%,厦门、福州空气质量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中分别居第4和第5位,是全国空气质量最好的省份之一。目前,福建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要求,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 一、福建用“责任、监管、治理、机制”四个到位建设生态省,聚焦重大工作举措落地见效,形成了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共赢多赢 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狠抓“责任”到位。一是党政同部署。成立由省委书记担任组长、省长担任常务副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党政一把手亲自抓环保,省委书记、省长与全省9个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的党政领导分别签署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将资源损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综合评价考核,年终交账,从根本上扭转了环保部门单打独斗的工作局面。二是党政同督察。在督察

工作中将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作为重要内容。每季度,将各地突出环境污染问题列入省政府季度经济形势运行分析暨督查通报会,把解决问题的任务分解到各设区市,省政府督查室跟踪督办,让环保不力的地方官员“脸红冒汗”;每两年,对全省各设区市及平潭综合实验区进行一次督察,督察结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任免的重要依据。三是党政同考核。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制度动态管理机制,按照年度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重点,科学调整设置各项评价考核指标,大幅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指标考核权重,其中,厦门市由4%提高到25%,对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实现环保“一票否决制”,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的可操作、可量化和差异化。四是突出获得感。每年由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环保专家、市民代表组成的评审团评议,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最大限度保证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2017年拟建立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并向全社会公开评价结果,从制度上确立领导干部绿色发展政绩观。 多规合一、标本兼治,狠抓“监管”到位。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法律法规保障,健全环境监管网络,实现立体式、规范化、全天候监管大格局,将生态环境部署传达到每个领域、每个环节、每个主体。一是全面推广“多规合一”,实现前端监管。“多规合一”的核心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统一的城市空间体系、统一的工作机制和平台,促进发改、工信、环保、国土、建设等部门在环境保护上一致行动,实现建设项目前期决策的无缝对接和立体式管理,彻底打破“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保护”的怪圈。二是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法律条例,实现依法监管。近年来,福建先后制定了《关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水土保持条例》等近20项法律法规,厦门环保类立法更是达到39项,形成了多领域、多层次的地方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体系,为生态环境监管提供了依据和保障。三是创新环境监管网格化制度,实现无缝监管。福

生态文明建设调查研究报告4篇

生态文明建设调查研究报告4篇 调研目地和实际意义: 掌握故乡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建设的基本情况,主要是江河水源污染和街道社区的垃圾分类回收,实际意义取决于在这个基础上掌握住户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浓淡,好进一步进行环保教育主题活动,一同基本建设大家美丽的家乡。 实地调查: 在假期的这段时间里,我参观考察过故乡的河堤,也来到村民委员会了解。在与村民委员会领导干部的沟通交流中,我获知前两年,县上增加对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村民委员会也勤奋的做招商引资工作工作中,村内经济收益获得了一定的成果。可是因为过度重视经济收益,促使在一定水平上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维护。流过村内的一条江河遭受了一定的环境污染,加工厂向河中排出废水,生活垃圾处理往河中倒。过去清澈的河水,而如今废弃物四处飘浮,边沿好像污浊的排水沟一样。许多地区全是这般,因为前两年单方的追求完美经济收益,对环境污染难题沒有妥善处理。进而造成自然环境并沒有获得非常大的改变,反过来还使一部分空气污染更为比较严重。 基本情况与剖析: 1、平林开扩土地资源,绿态比较严重遭受毁坏,因为现阶段人口数量增加,土壤资源欠缺,为了更好地开扩 大量土地资源室内空间,进而开展了平山伐林,造成了大量的当然生态环境保护遭受毁坏,大量花草树木被伐,绿化展现指数上升降低人口数量的增加另外也促使生活垃圾处理也随着增加,我国在很早以前以前就施行了保护生态环境条规,另外也执行了很多对策,严禁大家随处倒垃圾,废旧物品回收运用,大城市还设立专业的收垃圾场地,有专业的工作员清除垃圾,殊不知在农村,这一切的工资待遇仅仅空白支票,沒有专业的回收垃圾场地,大家为了更好地便捷,全是会随处找一个地区就倒,江河、山坡地、角落里变成大家扔垃圾最“照顾”的场地,积堆成山的废弃物招来了钟爱废弃物的小动物,释放出一阵阵异味,河流在大家的照料下,清亮身躯也像穿上了五颜六色的衣服裤子,此后望不上里,街道社区上散播着的是大家不自觉顺手扔的废弃物,没人扫,这种废弃物如同四处飘流的天涯浪子,沒有固定不动滞留的地区,飘到哪去便是哪里废料再次运用的不足全方位,在这种生活垃圾处理里,有很多包装袋,纸袋子,旧衣物,旧玩具,这种全是可回收再利用的物件,尤其是包装袋,包装袋归属于一级环境污染品,大家选购物品的产品袋使用过一次以后都是会顺手丢掉,而不是再次运用,伴随着大家经济发展的发展趋势,旧衣物、旧玩具已被大家远远地抛之而去,有一些以捡破烂谋生的便会捡这种回来运用,比较之下她们比大家更明白环境保护。 调研结果: 文明行为是人们文化发展的成效,是人们更新改造全球的化学物质和精神实质成效的总数,是人们社会进步的标示。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指人们遵照人、当然、社会和谐发展趋势这一客观现实而获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效的总数;就是指人与大自然、人和人之间、道德与法律和谐共生、稳步发展、全面的发展、不断兴盛为基本上服务宗旨的文化艺术伦理道德形状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篇一、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种形式,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人与自然和社会关系上的具体体现。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为主旨,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注重维系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追求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关系协同进化,以最终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环视今日中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科学发展之路,已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将生态建设放到了文明的高度,而后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他说道,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说明我国对生态建设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也越来越重视。 1、龙泉驿区整体概况 龙泉驿区是四川省成都市所辖的九区之一,位于成都中心城区东部偏南、龙泉山脉中段,是国务院批准的成都市城市向东发展主体区域、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所在地。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年降水量974毫米,年均气温15.9℃。属都江堰自流灌溉区,西江河、黄水河、芦溪河、陡沟河流经区境。有天然气、煤、铜、磷、石膏等矿产资源。素有“四时花不断,八节佳果香”之美誉,是国务院正式命名的“中国水蜜桃之乡”,全省经济综合实力十强县(区)之一。2011年,龙泉驿区龙泉街道、大面街道、柏合镇、山泉镇、茶店镇被规划为成都天府新区的范围,其发展定位为成都国际汽车城。龙泉驿区因扼蓉城咽喉,居川渝要冲,自古有“巴蜀门户”之称,亦有东出锦城“川东首驿”之谓,是成都至川东南、重庆的必由之路,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境内已拥有沪蓉高速公路(成南高速)、厦蓉高速公路(成渝高速)两条出海大通道和穿境而过的成渝铁路、成昆铁路,正加紧建设的从市中心向东通向龙泉驿区的地铁2号线(及东延伸线)和已经规划完毕的地铁4号线东延伸线,在区内形成了海陆空四通八达快捷方便的交通网络体系。龙泉驿区下辖龙泉街道、大面街道、十陵街道、同安街道、柏合镇、西河镇、洛带镇、黄土镇、洪安镇、茶店镇、山泉镇和万兴乡等12个街镇乡,总面积556.9802平方公里,总人口56万人(2008年),主要方言有西南官话和湖广客家话。 2、洛带古镇为例 2.1、二期整治工程 2007年8月,龙泉驿区旅游局宣布,近期相关部门将再投入1亿元,启动洛带古镇二期整治工程,给洛带注入文化。其工程包括对八角井街、黄家河片区的综合改造;对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篇一」 xxx市城市绿化建设与管理工作最近几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提高了城市绿化水平,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环境;增加了厂区内的绿地面积;加大了城市周围尾矿的复垦力度,改善了城市整体环境,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形象。但与周边的沈阳、大连等城市相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要加大城市绿化工作力度。 一、城市绿化建设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0xx年统计,城市绿地面积1266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0,人均绿地9.4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462公顷,人均不足4平方米。 1、城市绿地总量不足。特别是公共绿地总量严重不足,国家规定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平方米,而我市人均不足4平方米。 2、绿地分布不合理。城市绿地大部分集中在东山风景区和五大公园(二一九公园、烈士山公园、人民公园、孟泰公园、永乐公园)。市区内成片公共绿地、道路绿地、街头绿地和小区游园绿地占很小的比例。城市五条主要林带(建国路林带、新华林带、南环林带、护路林带、环钢路林带)没有完全恢复,旧堡公园、西部公园、沙河公园、眼镜湖公园和科普公园等规划的绿地还没有建设。主城区部分老区改造腾出的绿地也未建设。

3、现有绿地被不断蚕食破坏。由于道路拓宽改造,道路绿化带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玉佛山风景区、烈士山公园、永乐公园、立山公园等近几年因不同原因被不断蚕食、占用。 4、城市绿化管理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如市区两级绿化管理部门的机构设置、事权分配不尽合理,致使绿化建设资金投入不少,但工作效率低下,财政负担增加。对机关企事业单位拥有绿地的养护管理疏于监督。对绿化建设工程的设计及施工,城市绿化主管部门没有依据国务院和省、市绿化管理条例及办法履行审查和验收的职责。 5、绿化意识不强、法律意识淡薄现象仍普遍存在。对有法不依、违法不究、肆意侵占绿地的行为,有关执法部门打击不力。 二、对城市绿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建议 1、加大政府对城市绿化的资金投入和管理力度,按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绿地总量和分布的要求,做好城市绿化建设工程的具体落实工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市区两级绿化管理部门要合理设置机构,明确事权分配,节约开支。应因事设人,不能因为就业需要而增加财政支出。 2、城市绿化建设是一项投入较大的公益事业,单靠城市政府自身的力量,不仅财政难以负担,而且建设速度较慢。因此,要树立经营理念,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多元化、全社会参与的投融资新机制。主要是义务绿化、单位共建和市场运作。 3、玉佛山风景区等应科学划定风景区的绿地界线,设置界桩,完善相关法律,用科学和法律武器来确保城市绿地不被侵占。区内要严格控制基本建设项目。政府应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来加快城市林带的恢复工作,对侵占林带的违章建筑和一些工商企业,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坚决搬迁,确保城市林带尽快恢复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了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展情况,为制定更科学和合理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多种方法,包括文献资料收集、实地考察、访谈等。通过对各地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进行系统观察和深入分析,全面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展情况。 三、调研结果 1.生态环境状况 通过实地考察和数据收集,发现我国生态环境状况总体改善,但仍存在不少问题。部分地区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现象普遍存在。 2.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近年来,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例如,各地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环保政策和法规,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同时,各种生态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也逐渐兴起,推动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增长。 3.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尽管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其中,资源利用不合理、生态环境治理不到位、环境污染问题

等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要难题。此外,缺乏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和参与度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建议 为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本报告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力度,建立健全环境保护体系; 2.加强对环保政策和法规的宣传和培训,增强全社会的生态文 明意识; 3.推行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加强资源利用的合理化; 4.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水平; 5.加强政府与公众的互动和合作,形成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 设的良好氛围。 五、结论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解决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希望政府、企业和公众能够共同努力,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而共同贡献自己的力量。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和背景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资源匮乏等问题日益突出,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取得的成就,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改进建议。 二、调研方法和过程 本次调研采取了多种方法,包括实地考察、访谈和文献调研。我们先选择了几个典型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包括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以及西部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通过观察和与当地居民交流,我们了解到了生态环境改善和生活水平提高的情况。接下来,我们采访了相关部门的官员和专家,了解到了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情况。最后,我们还进行了文献调研,了解到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经验。 三、调研结果和分析 1.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中国大力推行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政策,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空气质量得以改善,水体污染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也取得了一定进展。 2.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尽管城市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农村地区仍存在严重的土壤污染、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为了实现全面小康,农村地区的生态文

明建设亟待加强。 3.政策制定和执行存在不足。尽管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但政策制定和执行仍存在一些问题。一些政策过于宽泛,缺乏具体可行的实施细则,导致效果不佳。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执行力度不够大。 4.公众环保意识有待提高。尽管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但大部分公众对于环保意识的培养和行动的推动仍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加强教育宣传,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培养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 四、改进建议 1.加强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加大对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投入,加强农村污水处理和农药使用监管,并加强农民环保意识的培养。 2.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政策。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细则和措施,加强政策执行力度,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3.加强公众环保意识教育。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加强环保知识普及等方式,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培养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 五、总结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只有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公众的作用,加强制度建设和政策执行,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以云龙湖风景名胜区为例 前言: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了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伟大中 国梦的基本要求。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云龙湖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主要包括云龙湖、云龙山、珠山、大头山、韩山、西凤山,面积达到14.4平方公里,其中云龙湖水面(含小南 湖景区)面积已达到6.67平方公里。已建成的景区主要有:水族展览馆 及水面游览区、滨湖公园、湖东文化古迹游览区、小南湖生态游览观光区,以及珠山风景区等。 (一)水更清 1.加强监测,保护湖体水质环境 云龙湖截污工程正式运行使得云龙湖实现了湖水雨污分流,自2022 年10月起,我委委托具有专业资格的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徐州分局,通过布设20处监测点加强对云龙湖及入湖河流水质进行监测,分析水质 变化原因,准确掌握动态水质信息,云龙湖湖面整洁美丽,湖体水质达到 国家重点风景区二类湖泊水质的要求,并且保持稳定。 2.加强监管,加大违规惩处力度 通过制定水源污染防治预案和水源保护预案,并与周边29家单位签 订污染排放承诺书,进一步明确了排放要求;每天组织专门人员对每个污

水出入口及泵站进行检查并记录在案;同时,加大执法巡查力度,切实加 强对周边单位污水排放的监管,一旦发现有违法违规排放,必及时依法严处。 3.做好打捞工作,确保湖面洁净清美 针对水草生长的季节性,每年春夏时节及时组织水库管 理处、环卫站、养殖场和滨湖公园等相关单位进行打捞作业,并确保 在汛期到来之前完成,安排专门队伍负责湖面漂浮物打捞,并实施长效化 管理,以保证河道畅通、水质清洁、湖面美丽。 4.提升人员业务素质,保证工作质量 针对水质监测工作,邀请水文专家对检测人员、技术人员以及部分管 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其熟练掌握水质简报编制、水质评价依据、监测 的七项标准、水质富营养化和常见水草防治等水环境监测知识和技能,保 证了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地更绿 1.湖西路绿化改造 湖西路绿化改造工程位于云龙湖湖西路及玉带路临湖一侧,全长约 2.8公里,2022年9月底绿化改造完工。此次改造以“秋”为主题,在原 有绿地景观基础上进行提档升级,增加了树阵广场、亲水平台、雕塑小品、林荫游步道等服务设施,以及座椅、休憩亭、厕所、标志牌、生态停车场、可坐式花坛、无障碍坡道等服务设施,对原有少量枯死及病虫害严重的树 木进行更新,新栽植物苗50余种,并以秋季观赏植物为主,最终呈现了“丹枫烂漫锦装城,要与春花斗艳明”的盛景。

生态文明措施调研报告范文

生态文明措施调研报告范文 生态文明措施调研报告 一、背景介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了解当前生态文明措施的实施情况和效果,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 二、调研目的 1.了解各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2.了解各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成效及问题; 3.总结各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三、调研方法 1.文献调研: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各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 2.实地调研:前往各地,实地考察,了解各地区生态环境的状 况和生态文明措施的实施情况; 3.访谈调研:通过采访相关人员,了解他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 认识和实践。 四、调研结果 1.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根据调研结果,我们发现各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采取了各种措施,例如: (1)加强污染治理:各地区普遍加大了对污染企业的整治力度,推动高污染行业向清洁生产转型。

(2)推动节能减排:各地区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3)保护生物多样性:各地区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区。 2.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与问题 根据调研结果,我们发现各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 (1)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显著:各地区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空气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2)生态系统恢复良好:各地区加大了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力度,一些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的恢复。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 (1)部分地区环境污染严重:一些地区由于发展方式不合理和管理不到位,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重。 (2)生态保护意识薄弱:一些地区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还不够到位,缺乏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 五、调研结论和建议 根据调研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1.各地区要继续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加强法律法规的执行,严惩违法企业。 2.各地区要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加快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各级政府要加强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

三明生态调研报告

三明生态调研报告 三明市位于中国福建省中部,是一个拥有丰富生态资源的城市。为了进一步了解和分析三明市的生态状况,本次调研团队走访了该市的多个地区,并对其生态环境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评估。 通过对三明市的调研,我们发现该市的生态环境相对较好。首先,三明市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全市境内有大片的森林覆盖,许多山头和山谷中都生长着茂密的树林和草地。这些天然的植被为三明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能够净化空气、调节气候,还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 其次,三明市各地区的水资源也较为丰富。市内有许多河流和湖泊,水质清澈透明,十分适合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同时,三明市还有一些瀑布和温泉,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然而,尽管三明市的生态环境相对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首先,由于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部分地区的生态状况出现了一定的恶化。城市化过程中的大规模建设和工业发展对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压力,比如水体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因此,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以确保三明市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其次,三明市的生态状况还面临着自然灾害的威胁。三明市位于山区,地势较高,地震、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这些自然灾害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同时也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应加强灾害防范和减灾工作,进一步

提高生态环境的抗灾能力。 最后,我们还发现三明市的生态教育工作仍有待加强。目前虽然有一些生态教育活动,但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生态教育体系。应加强对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培养更多的生态志愿者和保护者。 综上所述,三明市的生态状况相对较好,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我们建议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加强灾害防范和减灾工作,以及加强生态教育等措施,保护和改善三明市的生态环境,为市民提供更好的生态品质和生活品质。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调研报告(精选2篇)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调研报告(精选2篇)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调研报告「篇一」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调研报告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日益关注,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中国政府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本文对相关领域进行了调研分析,并就其中的关键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1. 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保护生态环境既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是为了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 2.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而经济发展又对生态环境产生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既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也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基础。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分析 1. 政策与法规的制定: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和法规,旨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绿色发展。然而,由于执行和监管不力,一些政策和法规的落实效果还不够显著。 2. 产业结构与发展模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仍然存在,且相关的发展模式和经济体系也需要变革。推动绿色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路径。 3. 基础设施与资源利用: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土地和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也逐渐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问题。因此,在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时,应注重合理规划和利用资源。 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解决方案 1. 健全法律和政策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法规制定、执行和监管,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使绿色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基础。 2. 调整产业结构与发展模式:鼓励发展绿色产业,推动高污染、高能耗行业向绿色发展转型,培育节能环保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 3. 加强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加大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科技研发投入,推动新能源、清洁能源等领域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治理能力。

2021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2021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2021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2021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范文篇1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种形式,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人与自然和社会关系上的具体体现。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为主旨,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注重维系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追求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关系协同进化,以最终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环视今日中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科学发展之路,已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将生态建设放到了文明的高度,而后同志在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他说道,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说明我国对生态建设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也越来越重视。 龙泉驿区整体概况 龙泉驿区是四川省成都市所辖的九区之一,位于成都中心城区东部偏南、龙泉山脉中段,是国务院批准的成都市城市向东发展主体区域、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所在地。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年降水量974毫米,年均气温15.9℃。属都江堰自流灌溉区,西江河、黄水河、芦溪河、陡沟河流经区境。有天然气、煤、铜、磷、石膏等矿产资源。素有四时花不断,八节佳果香之美誉,是国务院正式命名的中国水蜜桃之乡,全省经济综合实力十强县(区)之一。20__年,龙泉驿区龙泉街道、大面街道、柏合镇、山泉镇、茶店镇被规划为成都天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10篇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生态礼貌建设调研报告(一): 生态礼貌建设调查专题报告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强化监管力度,保障生态建设 1、切实抓好污染减排工作。一是严把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和验收关。二是将减排任务分解到排污单位。三是抓好节能减排;四是严格环保执法。五是加快污水处理厂的建设。 2、严厉打击企业违法排污行为。一是按照环保部的部署,加强对十五小、新五小企业的整治。二是抓好矿山治理整顿工作,全面整治矿业开发秩序。三是抓好排污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严查企业不正常使用污染物处理设施、超标排放污染物等状况。四是加强对国控企业的监管,确保监管工作切实到位。五是抓好饮用水源保护工作,确保了饮用水源水质量100%达标。 3、加强环境监测。一是切实抓好县内大中型企业污染源全年的常规监测工作。二是认真做好污染投诉的监测调查取证工作。三是认真做好环境监督监测工作。 (二)改善城乡环境,建设生态家园 1、开展生态示范建立工作。从2006年开始,县逐步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以生态示范为载体的建立工作,推进环境综合整治。自去年以来,编制了覆盖全县13.15万农村人口的59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涉及整治项目资金1.6亿元,争取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资金50万元。透过多年的建立,我县已逐步实现了生态建立以点带面的发展。 2、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在建设生态宜居和内涵方面,县创新经营城市理念,围绕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为目标,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按照三江六岸、山水特色的生态型、现代化中等城市现代化城市,努力提高城市品位目标要求,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目前正在实施的百里绿色长廊项目和月亮湾建设项目是推进创特色、铸品牌、成一极,建设风景独好新的重要举措。以百里绿色长廊建设为主线,与全县个性是两岸的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透过绿色长廊建设,依托两岸的生态资源,把沿线的一产、二产和三产有机结合起来,透过发展沿线的休闲观光农业、建设特色工业基地、进行镇和村庄整治、建设国家湿地公园等项目,使百里绿色长廊沿线成为我县红色旅游、休闲旅游、生态旅游的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在调研、谋划、争资争项、规划设计等工作中,提出了很多高屋建瓴的工作理念、思路以及措施办法,百里绿色生态长廊工程建设指挥部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各成员单位的用心配合下支持下,做了超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将不断提高城市品位,人居环境跃上新水平。 3、开展三治活动。县从2011年12月开始,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一场治脏、治乱、治堵三治整治活动攻坚战,重点清理城镇周边的垃圾死角等场所,整治乱搭乱摆乱放和清理垃圾广告,全面打造一个干净有序、整洁优美的人居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4篇_调研报告_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4篇 近年来,我旗着力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深入实施京津风沙源工程等生态建设项目,大力开展全年禁牧、春季休牧、划区轮牧工作,通过合理利用草牧场,加强了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力度。经过不懈地努力,全旗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已得到初步遏制,生态环境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 一、生态建设取得的成效 XX年以来,我旗累计投入资金34961.7万元,治理面积1112.39万亩,其中飞播造林61万亩,封山育林70.56万亩,农田防护林0.5万亩,林木种苗1.01万亩,人工种草0.4万亩,人工造林31.03万亩,围栏封育656.53万亩,划区轮牧271.68万亩,基本草牧场1.31万亩,飞播牧草12.5万亩,暖棚16.67万平方米,饲料机械1700台,水源工程758处,节水灌溉489处,小流域治理5.87万亩,生态移民864户4130人;XX年开始认真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每年投入资金1亿元,在10个嘎查实施禁牧416万亩,在61个嘎查实施草畜平衡3709万亩,政策涉及全旗7个苏木镇、71个嘎查、5300个牧户1.8万余人;通过围栏封育、“三区四带五个基点”建设,全旗打草场面积达到732万亩,占可利用草场总面积的18%,正常年景打贮草总量超过2亿公斤;加强草牧场制度化管理力度,全旗围栏化草场面积达到3848万亩,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95%,其中实施划区轮牧面积达到2802万亩,占全旗可利用草场面积的69.1%,划区轮牧和季节性轮牧工作已成为我旗投入成本最低,保护成效最好的亮点工程。坚持不懈地抓好牧区“两项基本制度”的落实,着力改变传统草牧场利用方式,不断降低利用强度,有效推动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全旗放养牲畜总数由XX年的168万头只压减到146.6万头只,牛和马分别增加58%和52%,山羊和绵羊分别减少54%和15%;通过治理和合理利用,全旗林草植被盖度增加了30%—50%,其中:森林覆盖率由0.74%提高到2.67%。全旗草牧场植被平均高度、盖度、产草量由XX 年的23.2厘米、41.7%、81.2公斤/亩提高到XX年的35.1厘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