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谷的起源

稻谷的起源
稻谷的起源

稻谷的起源水稻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禾本科稻属Or yzaL.,一年生草本植物。人类食用部分为颖果,俗称大米。中国稻作面积约占世界稻作总面积的1/4,占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的1/3,而产量则约为世界上稻谷总产量的37%,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5%。在谷类作物中稻米所含有的粗纤维最少,各种营养成分的可消化率和吸收率均较高,是经济价值较高的粮食。起源、演化与传播栽培稻起源于野生稻。世界上栽培稻有两个种,即亚洲栽培稻,又称普通栽培稻O ryza sativaL.和非洲栽培稻O. glaberrimaSteud.。前者普遍分布于全球各稻区,后者现仅在西非有少量栽培。亚洲栽培稻的祖先是广泛分布于东南亚的多年生宿根性的普通野生稻,二者的染色体数均为2n=24,同属AA染色体组,可以杂交结实。国内外文献关于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地有种种说法。主张起源于印度的,有H.И.瓦维洛夫、K.雷米(R amiah)及R.L.M.戈斯(Ghose)、松尾孝岭等。主张起源于中国的有德堪多(deCondo11e)、R.J.罗舍维兹(Roschevje z)、T.K.沃尔夫(Wblf)等。主张起源于沿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印度萨姆邦,尼泊尔,缅甸北部,老挝和中国西南部的学者日益增多,有I.H.伯基尔(Burkill)、张德慈、渡部忠世等人。中川原捷洋还采用酯酶同功酶电泳分析法,研究各地区水稻品种同功酶的基因型,支持了上述观点。丁颖认为中

国的普通栽培稻,是由中国的普通野生稻演化而来。从喜马拉雅山麓的栽培稻发源地向南传播,经马来半岛、加里曼丹、菲律宾等岛屿,演化为籼稻;北路进入中国黄河流域,演化为梗稻,约在公元前300年传到日本。中国是普通栽培稻种的起源地之一的依据有以下几点:首先是中国南方地处热带、亚热带,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在东起台湾省,西至云南省南部;南起海南省南端,北至北回归线以北的湖南、江西等省,均有普通野生稻的分布。其次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有稻谷、稻米或茎叶遗存的有3 0余处。最早的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及浙江桐乡罗家角遗址,距今都在7000年左右。比印度发现的炭化稻谷的年代早。另外,中国是、粳稻分化发源地之一,从云贵高原水稻的垂直分布,可明显看出籼、粳稻的演替现象。云南省海拔在1750米以下为籼稻地带,1750~2000米之间为籼粳稻过渡地带,2000米以上为籼稻地带。因此也有人认为栽培稻可

能起源于中国的云南高原及其邻近地区。1楼WORD如果遭到非法关闭,那么,就有可能出现安全模式问题

WORD安全模式问题的现象是:双击WORD文档时,程序弹出出错对话框,显示“正在处理的信息有可能丢失,Microsoft Office Word可以尝试为您恢复……”并询问用户是否发送错误报告,如果这个时候用户点击了“不发送”,WORD将会开始恢复当前文档。恢复完毕后,程序又会弹出对话框,显示用户上次启动失败,是否以安全模式启动WORD。这个时候如果选择不进入安全模式,则WORD又会弹出“正在处理的信息有可能丢失,Microsoft Office Word可以尝试为您恢复……”对话框,这个时候就陷入了死循环。如果选择以安全模式启动WORD,WORD将不会显示刚刚正在编辑的文档,而只显示空白窗口,需

要手动打开才行。

虽然说进入安全模式并不会影响到文档的编辑,但是终归会影响工作效率的。怎样才能让解决WORD安全模式这个问题呢?其实方法很简单,删除公用模板文件“Normal.dot”即可,

而这个文件是在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Application Data\Microsoft\Templates”目录中,删除之后再重新启动WORD即可解决WORD安全模式错误问题。

幻方解法

说到幻方和九宫数大多数人都不陌生,在金庸先生著名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就有郭靖在黄蓉的指导下为英姑指点九宫数的排列:“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央。”想必各位朋友也都玩过这个数字游戏,但对幻方又了解多少呢? 500){this.resized=true;this.style.width=500;}" border=0> 幻方又称为纵横图、魔方、魔阵或奇平方,它最早起源于我国。宋代数学家杨辉称之为纵横图。 所谓纵横图,它是由1到n2,这n2个自然数按照一种的规律排列成N行、N列的一个方阵。它具有一种奇妙的性质,在各种几何形状的表上排列适当的数字,如果对这些数字进行简单的逻辑运算时,不论采取哪一条路线,最后得到的和或积都是完全相同的。 关于幻方的起源,我国有“河图”和“洛书”之说。相传在远古时期,伏羲氏取得天下,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感动了上天于是黄河中跃出一匹龙马,背上驮着一张图,作为礼物献给他,这就是“河图”,也是最早的幻方。伏羲氏凭借着“河图”而演绎出了八卦。 500){this.resized=true;this.style.width=50 0;}" border=0> 后来大禹治洪水时,洛水中浮出一只大乌龟,它的背上有图有字,人们称之为“洛书”。公元前一世纪,西汉宣帝时的博士戴德在他的政治礼仪著作《大戴礼·明堂篇》中就有“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的洛书九宫数记载。“洛书”所画的图中共有黑、白圆圈45个。把这些连在一起的小圆和数目表示出来,得到九个数。这九个数就可以组成一个纵横图,也就是记载最早的3阶幻方。

500){this.resized=true;this.style.width=50 0;}" border=0> 洛书被世界公认为组合数学的鼻祖,它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伟大贡献之一。同时,洛书以其高度抽象的内涵,对我国古代政治伦理、数学、天文气象、哲学、医学、宗教等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远古传说中,对于治国安邦上也具有积极的寓意!包括洛书在内的幻方自古以来在亚、欧、美洲不少国家都被作为驱邪避凶的吉祥物,这种古代地域广泛的图腾应该说是极其少见的。 除此之外,还有4阶、5阶...

浅谈对冷战起源的认识

浅谈对冷战起源的几点认识 摘要:冷战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事件之一。虽然冷战已结束近十年了,但是作为一种影响世界历史进程近半个世纪之久的特殊历史现象,却一直是国际关系学界研究的重点。研究冷战史,一个不可回避和必须首先加以面对的问题就是冷战的起源,本文就冷战的起源问题提出笔者的几点看法,以期对冷战的起源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关键词:冷战起源、战后世界格局、意识形态、美苏国家利益、英国 正文: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全面对抗的一种现象和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这种对抗除了直接的军事对峙之外,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等等一切领域,是一种埋藏着战争危机的和平状态,也是一种以和平形态表现的战争。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各种各样,笔者认为,冷战是多种因素合力造成的结果,是客观环境和主观认识的统一,在当时是不可避免的。本文现就冷战的起源提出笔者的几点认识。 一,冷战是二战后世界格局结构性转变的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毁了旧的势力均衡,使德国和日本的力量瓦解,将英国和法国降为二流的国家,称雄世界几个世纪的欧洲已精疲力竭,它丧失了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利益安排世界的能力,这就造成了巨大的权利真空。战后,美苏成为最有实力争霸世界的力量,成为主要对手。其中,美国在实力上占据较大优势,经济上美国鹤立鸡群。军事上美国也成为头号强国,拥有装备最精良的陆军和世界最强的海、空军力量,并垄断着核武器。苏联作为另一个超级大国,其经济虽在战争中备受摧残,但经济基础并没有崩溃。而且军事上,经过战争的洗礼,苏联拥有了一支数量最多、战斗力最强、技术装备精良的军队。美苏之间战时的同盟关系已无法维持,打一场新的世界大战也不可能,他们尝试着用非战争的方法进行全面对抗,在对抗中维持冷和平。这样,战后就出现了美苏围绕争夺世界霸权展开的全面的冷战,并形成两极对抗的世界格局。 二,意识形态的分歧 意识形态的分歧成为冷战起源的主要因素,并且加重了美苏冷战的色彩。意识形态作为一个与社会存在相区别、相联系,涉及政治、法律、哲学等重要领域的范畴,必然与国家对外政治具有密切的联系。战后,意识形态在国际关系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国际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国家实力的强弱,但意识形态却潜在地影响着国家关系。战争后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苏联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已逐渐暴露出来了,战后日趋明朗化。苏联和美国,一个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一个是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两国的意识形态是根本对立的。为此,苏联在战后不断巩固和扩展社会主义阵营,在意识形态方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体系形成了威胁。 三,美苏国家利益相悖 (美英) 和苏联的势力范围和利益范围,确立了苏联和美国在战后欧洲和世界的优势地位,为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雅尔塔体制内,苏联是最大赢家,基本上满足了它追求战后国家利益的目标。雅尔塔体制满足了苏联在领土安全、建立势力范围和在国际事务中拥有发言权等方面的广泛要求,使苏联由一个战前被包围的欧洲大国变成了一个战后在各方面处于优势的世界大国。战后,政治和军事安全是美国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避免危及美国生存的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保证西方世界不受来自东方的政治和军事威胁等,这是防御性

中国栽培稻简史

中国栽培稻简史 摘要我国栽培稻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发端,到今天已经有7 000多年的历史。综合整理各种关于中国稻作的文献资料,以水稻栽培的历史为线索,综述我国水稻起源的各个学说;探索稻作栽培的传播;列表说明我国野生稻资源的分布;记录我国国内种植的主要优良品种以及近、现代水稻引种概况;比较我国古代和现代的稻作栽培技术。 关键词水稻;野生稻;稻作起源;栽培技术 稻,通常称为水稻,属于禾本科(Poallal)稻亚科(Oryzoideae)稻属(Oryza L.),由林奈(Linnaeus)于1753年命名。当今稻属有20个种,其中两种为栽培稻种,一种是非洲栽培稻种(Oryza glaberrima steud.),仅存在与非洲尼日尔河中下游及南美圭亚那;另一种是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 L.),占据了全球五大洲栽培稻种面积的95%以上。因此,通常所说的栽培稻即亚洲栽培稻,它可分为籼亚种(O.sativa L.sebsp.hsein Ting)和粳亚种(O.sativa L.sebsp.keng Ting)。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稻,稌也,从禾,舀声”;“饭之美者,南海之秏。”[1]除此之外,水稻还有许多别称,它细化到了不同稻种有不同的名称的程度。如:《氾胜之书》:“三月种秫稻,四月种秔稻。”秔,即为稴稻;据《广雅》,“秫,稬也”,为糯稻。另有“秜,稻今年落,来年自生,谓之秜。”由此知之,秜为野生稻,同时野生稻的别称还有稆,旅等。 从古到今,水稻最大的用途是作为粮食作物,且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的主要粮食来源,可做米饭、糕点、面和粉等。再者,《诗经》有云:“十月获稻,为此春酒”;民族历史语言学关于“酒”、“酒具”等语言的研究也表明,南方的“酒”源于“米”,北方的“酒”则源于“黍”[2];早在汉代的湘南湘东,就已生产出高醇度名酒“醁”、“陲”[3],而它们的原料均为稻米。此外,水稻还可入药,如粳米。古人有云,粳米性平,味甘,入脾,胃经,能和胃气,止烦渴长肌肉。 我国水稻的栽培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有稻作,今出土了当时的稻作遗存已有80多处,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广东、云南、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其中最早的是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发掘的稻作遗存,属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具体年代尚不确定;其后是浙江罗家角的稻作遗存,距今约7 100年;浙江余姚河渡遗址出土的大量炭化稻谷距今近7 000年。它们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遗存之一[4]。“稻”字,最早见于金文。《诗经》中提及稻字的诗句不少:“白华之滮池之水,浸彼稻田;甫田之黍稷稻粱农夫之庆”、“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1] 1关于中国稻作起源的观点

关于美苏冷战的起源问题

2001年第2期(总第89期)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wnalof Qi“ghiNormaIUnivers时(PhnosophyandSochl S ciences)No.2.2001GeIleralNo.89关于美苏冷战的起源问题 沈毅(宁波慈湖中学,浙江宁波315000) [擒要]冷战作为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彤式,已随着苏联的解体成为历史.今天t人们可以冷静地思考这一问题,通过对冷战的起源、性质和作用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过去:清醒地面对现在.积薹妻童藿骚交。9萋主要i莆曼!喜妻;蠢萋i骛霎誊≤囊§毫llil霉蛋囊确削9蓥;薹妻藿墓ii赛童《il;i萎昌i;氢}、?i;{’i§一鹾确爵粪罄二聋萋灞濠萋瞄薹罐易雩地塑耄曼g叫蝉型;鬈筝奏埋漂譬墓趟霉蠢笨士市i攀■曩薹拿蕞鞣霪弼人人 有工作,只不过失业率不超过4%而已。目前,仍有lo“的雇员享受不到任何职业保障,主 要是企业主及其雇员,小农场工人和部分家庭服务人员等。在享受职业保障雇员中,大约只 有35%的人享有稳定的职业保障,其余大多数只能有资格领取失业保险金,能同时领取失业 保险金和补充失业津贴的,只有少数部门和行业,其中处境最差的是小企业的雇员、青年和 妇女。由于种族歧视和其他历史、社会原因,黑人和西班牙裔移民的就业条件最差,失业率 最高,大多敷少数民族雇员从事农业劳动,或当家庭雇员,享受不到任何职业保障。按集体 合同法规定,雇主裁员是依雇员在企业工作年限进行的?因而青年人失业率远远高于成年人。 尽管联邦和各州政府规定对妇女就业不得歧视,但一些企业明文规定不吸收已婚、有孩子妇 女。普遍存在男女同工不同酬现象,妇女失业率高于男子.此外,以其实行得较成功的老年 退休保险为例.美国人中的许多个体经营者、临时工、季节工。至今生活在社会保障安全网 之外.大约有10%的美国人既没有参加医疗保险,也享受不到其他医疗照顾,这些人多属于 贫困家庭,这种情况引起许多人对现行医疗保障制度产生了怀疑和不满。 AnalysisontheSocialInsuranceLawofAmerica CHEN Ping (£c删历b蛳n删o,h2^。。u”撕岫?(№^f口抽‘o0020?ch抽n) Abstr丑cl:SincecheSocia】I璐uranceLawofAme“∞wasadoptedinl935,theUnjtedStates ofAmericahasachievedcompletesuccess.(1)Greatadvanceshaveb∞nmadeimeconomy. (2)Socialstabilityhasbeenprornot“.(3)unemploymentinsurance且asbeensci】lregarded asthemainproblem.(4)Educationhasbeenmoreandmoreimportant.(5)Thethirdindustry isfo‘gi“grapidly.S0meproblemsisstillexisted.(1)Thefinancialburdeni3critical.(2)The

职称制度的起源和内涵

现代职称制度的起源和内涵。 “职称”最初源于“职务名称。国际上理论的”职称“内涵通常的定义是;”区别专业技术或学术水平的等级称号”,所以,它是授予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能力及成就的等级的“衔”或“称号”。是反应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技术水平、工作能力及工作成就的标志。理论上的“职称”具有如下特征:1.评定与岗位、职责无关,不与工资待遇挂钩;2.没有数额限制;3.一旦使用终身享用;4.相同的职称,评定的标准相同;5.与人员使用无关。与职称“概念”相比,“学衔”是小概念,适用于高等学校教师和科研人员。除此之外,“学衔”与理论上的“职称”在内涵上几乎是相同的。 我国职称工作已有60余年的历史,目前,全国设立了29个职称系列,颁布了相应的职务试行条例。1994年以来,全国又逐步建立起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33个,约有60多万人取得各类资格。建国初期至1960年,国家采取专业技术职务任命制,这时的“职称”是指“职务名称”。1960年至1985年,我国实行职称评定制度,根据评定结果确定工资,没有职责要求。1977年9月恢复技术职称,这里的技术职称含义仍是“职务”名称。但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工资未能兑现。此时的职称评定工作在客观上是带有评定学衔、技术称号的性质。中央于1983年9月1日冻结了全国职称评定的工作。1985年“学衔”制在高校做过试点,最终没有实行。此次,国家文件明确了“专业技术职务”的叫法,但是,许多省份仍叫“职称”。在实施过程中,评和聘有分开的情况,但多少情况没有分开。从1990年开始,陆续组织了许多系列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考试,各单位在通过考试取得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且符合一定年限等其他要求的人员中进行了聘任,游戏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开始生根。

小麦的来历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教学过程 一、诵读古诗,引出探究话题 1.教师谈话::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在语文课上学过一首古诗《锄禾》吗?2.师生一起来背诵。 3.师:谁知道这首诗的含义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4.教师总结,引出探究话题:“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农民是怎样辛苦劳动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小麦是怎么来的,真正体会“粒粒皆辛苦” 的含义。(板书课题:小麦的来历)。 二:种植小麦不容易 1.老师引导:小麦是怎样种出来的呢?课前同学们采访了身边的农民,肯定收获很大。把你们的收获说给大家听听吧!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让学生明确小麦种植要经过翻地、播种、管理、收获的过程。在播种之前,农民还要选种,这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3.教师启发:在这个过程中,农民是怎样劳动的呢?谁能说给大家听?4.学生自由发言。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体验。例如:浇水是小麦生长过程中农民最常做的工作。在农田里给小麦浇水,走路非常艰难,深一脚浅一脚地挪动,弄得满身泥水,还要保护好每一棵小麦苗。特别是入冬前的浇水,天气寒冷,井水冰凉;在小麦抽穗、开花、灌浆的时候,农民们顶着烈日,在齐腰的麦田间浇水,麦穗上的刺儿扎在脸上,非常难受。可以让学生在教室里体验农民弯腰给小麦浇水的情境,还可以组织学生体验农民背着沉重的药水桶给小麦喷药,或者体验收割小麦时在麦田里拾麦穗。

5.说说体验活动后的感受和感想。 6.总结:在小麦生长的过程中,农民确实付出了辛苦的劳动,遇到干旱和大风等自然灾害,农民的劳动更辛苦。单靠农民的劳动,小麦就能收获吗?还有哪些人为小麦的生产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呢? 三:还有哪些人为小麦的生产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1.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 3.总结:光有农民伯伯的辛苦劳动也不会让小麦获得丰收,看来,不管做什么事,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一粒米,包含了这么多人的辛苦劳动,来得真不容易呀。 布置作业: 在探究小麦来历的过程中,大家有什么感受?赶紧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得记录下来吧。

第一讲 魔方起源

第一讲魔方起源 一、河图洛书 《易传·系辞》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之说。传说距今七八千年前的伏羲时代,一龙马从黄河跃出,其身刻有“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的数字,此为河图。今河南洛阳孟津老城西北之负图寺(亦名伏羲庙),据说为当年“龙马负图”之处。 大禹治水时,一神龟从洛河爬出,背上的数字排列为“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央”,这就是洛书,如图1所示。今河南洛宁洛河岸边西长水村旁,有“洛出书处”的古碑,据说为当年“神龟贡书”之处。河图洛书奇妙地组合排列了9个基本数字,涵盖了自然界周期性和对称性的特征,反映出东方哲学思想的精髓。 2001年8月8日新华社报道,在安徽凌家滩出土的一块玉片和一只玉龟,经测定制作于五千三百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二者紧紧叠压在一起,形象是龟托着玉。玉龟分背甲和腹甲,由孔和暗槽相连。玉片呈长方形,正面刻有两个同心圆,小圆内刻有方心八角星纹;大圆对着长方形的四角各刻有一圭形纹饰;两圆之间被平分为八等份,每等份雕刻一圭形纹饰。这与文献记载中的“河图洛书”相吻合。有关“龟背图”的传说较早记载于春秋时期的《尚书》,说的是远古的一天,一只大龟驮着洛书出现在中国北方的洛河。河图洛书后来成为《周易》最主要的来源之一。 二、洛书走入数学 1977年,在我国安徽省阜阳地区出土了一件汉代文物,称为“太乙九宫占盘”,如图2所示。其实盘上的图就是洛书,据此,洛书可简化为图3的形式,称为九宫图。由于古人给洛书赋予了浓厚的神话色彩,从而引起了后人对九宫图的极大兴趣,作了大量的研究,其结果形成了中国古代数学的重要内容—幻方。最早把九宫图引入数学的,是汉代(公元2世纪)的徐岳。徐岳在他的《数术记遗》中讲到14种算法,其中之一是九宫算:“九宫算,五行参数,犹如循环”。 到了北周(公元557年),甄鸾在《数术记遗》对九宫图算作了一段注释:“九宫者,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这段话和前面关于洛书的传说是一致的。从此以后,洛书在数学上就被称作九宫图了。奇怪的是,自汉代徐岳把洛书引入到数学后,除北周甄鸾的注解外,再无人问津。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宋代(公元13世纪),沉默了700多年。这种沉默绝不是偶然的,与这一时期洛书的失传有关。

历史的外延和内涵

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 2011-08-22 09:55:00 ]阅读:1作者:王长见编辑:studa090420 内容摘要:历史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科学,有其严谨性和科学性,一些高中学生学习历史有困难,主要还是对一些历史概念弄不明白,要么对时间概念把握不准,要么没有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本文试图对如何帮助高中学生准确把握历史概念及其内涵和外延进行论述。 关键词:历史概念内涵外延 历史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科学,有其严谨性和科学性。一些高中学生学习历史有困难,主要还是对一些历史概念弄不明白,把握不准,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对时间概念把握不准。历史概念,首先且最重要的就是时间概念,时间概念有大概念和小概念,大概念指大的、宏观的历史背景,小概念指某一具体的历史时间。任何一个历史事件无法脱离时间而单独存在,所有的历史都交汇在时间长河里,然而,提起历史时间概念,一些学生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尽显混淆颠倒之能事,从而使历史失去了原有的真实性。 2.学生没有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决定了历史概念的深度和广度,是判断该历史概念与其它概念有无交叉及交叉深浅的重要标准。例如新课标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中就提到了中国古代早期三个重要政治制度概念: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世袭制的内涵是指权力在本家族中世世代代沿袭传承;分封制的内涵是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封给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宗法制的内涵是嫡长子继承制。从外延看,这三者之间相互关联,权力如何在家族中世袭,这就需要宗法制保障;分封如何有序进行,也需要宗法制来实现,但许多学生辨别不清。这就有必要对如何准确把握历史概念及其内涵和外延进行论述。 一、历史概念的涵义及特征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它包含着特定的含义。历史概念的种类有人物、事件、文献、典籍、法律、制度、著作、会议、党派、思想、学说等。总体而言,历史概念主要有以下特征。 1.明确的时空定位。历史概念所界定的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等都是确定的。在人们现在认识能力达到的历史长河里都有一个固定的坐标。虽然逝者如斯,但“故垒仍在”,研究历史概念的确定性为的就是给历史更准确定位。如“改革开放”,虽然开始于1978年,今天人们仍然可以体会到生于1978年的快乐,30年后,人们更能理解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就是改革开放。1978年因改革开放而获得了坐标意义。 2.历时性和共时性。历时性是指历史概念所界定的历史事件经历了产生、发展(或转变)、结束(完成或消亡)的纵向发展过程。共时性是指历史概念所界定的历史事件与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空间等的横向联系。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根据纵向发展,历时性经历了新航路开辟开始形成,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20世纪初期最终形成三个时期。一直到今天,这个市场还在发展呈现出经济全球化趋势。根据横向联系我们在探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就要注意19世纪中期的共时性问题,如工业革命、政治变革(改革与革命)、殖民扩张、交通运输的进步等。 3.结构性。所谓历史概念的结构关系就是指概念自身随时间变化而演变的时序性结构以及概念与其它概念相关联而形成的逻辑性结构。如垄断组织,随时间演进经历了私人垄断→国家垄断→国际垄断的时序性结构。垄断组织又可以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个概念形成

浅析中国稻作的起源

浅析从考古学中观察中国稻作的起源 摘要:根据农业起源理论与考古学实例分析,长江下游的水稻栽培发生在野生资源非常丰富的自然环境里,其驯化机制并非饥馑和用于果腹,很可能是为了增加美食的酿酒。稻作农业在良渚阶段成为主要经济形态与复杂社会强化剩余产品生产密切相关,良渚酋邦解体后的马桥文化又退回到了狩猎采集经济。农业经济最终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是野生资源持续减少、人口增长和社会复杂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稻作起源长江下游史前考古理论阐释 一、问题的提出---何处为稻作的起源 农业起源与人类起源和文明起源一起并列为世界考古学的三大战略性课题,而稻作农业的起源也是中国考古学探索的重大课题。学者们比较倾向于把稻作起源看作是人类的创造,它起源于一个中心,然后向外扩散。于是,在这个问题上出现过印度起源说、东南亚起源说、长江下游说、长江中游说、华南说甚至淮河流域说。 上世纪70年代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距今7000年的稻谷,使学界认为长江下游是稻作起源的中心。1988年在湖南澧县彭头山出土了9000~7800年前的栽培稻,学界又将稻作起源的中心移到了长江中游。与此同时,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也出土了9000~7000年前的稻谷。1993年起,在湖南澧县八十挡、道县玉蟾岩陆续出土了炭化稻谷,后者年代可达一万年以上。无独有偶,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和浦江上山遗址也分别出土了8000年前到10000年以上的稻谷。于是一个问题出现了:稻作起源,何处是摇篮? 二、从考古学来观察稻作发展

长江下游稻作农业的酝酿和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全新世初开始到新石器时代的崧泽文化时期,稻子开始在野生资源富饶的环境里被驯化和栽培,但是它在人类食谱中的比例很小,狩猎采集仍然是主要的经济形态。第二阶段是良渚文化时期,由于社会复杂化的原因开始强化稻作生产,并开始取代野生资源成为主要的粮食来源。第三阶段,随着良渚酋邦的解体,强化稻作生产的社会机制消失,马桥文化的先民又倒退到以狩猎采集为主的经济形态。下面我们从考古发现来观察这一曲折的发展过程。 1、经济背景 长江下游地区的许多史前遗址均发现了稻谷遗存,在这些遗址中都同时存在大量的野生动植物遗骸。从目前发掘报告所提供的信息来看,动物群利用的资料相对于植物比较完整,下面对各主要阶段的重要遗址动物统计资料进行一番比较。 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野生动物骨骸,计有各类动物61种,其中哺乳类34种、鸟类8种、爬行类6种、鱼类10种、软体动物3种。利用最多的为各种鹿类,数倍于猪的数量。在这些哺乳动物中狗和猪被鉴定为驯化物种,而它们的数量在经济发展中并不呈持续上升趋势,家猪的数量甚至表现为持续的下降,和鹿类利用的增长正好相反。从遗址动物群总体数量统计来看,猪等家养动物占12%,野生动物占88%。 2、水稻 稻谷的形态学分析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河姆渡的稻子处于形态变异和分化的初期,表现为类籼、类粳及中间类型的原始混合体。跨湖桥遗址出土的稻子中大约有50%出现有别于野生稻的变异,但是仍然是颗粒小、结实率低的原始栽

小麦简史

小麦东传与欧亚草原通道——“中原与北方早期青铜文化的互动” 作者:赵志军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 众所周知,小麦起源于西亚,后传入中国,并逐步地取代粟和黍两种小米成为了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主体农作物。但是,小麦是何时传入中国的?通过那条途径传入中国的?传入中国后又是如何扩散的?这些仍然都属于讨论中的问题。 考古学是以物说话的,探讨有关小麦传入的问题,最直接的考古证据是古代小麦遗存。在上个世纪的考古发现中,曾偶尔见到一些有关早期小麦的出土报道,但是,这些小麦遗存几乎都是属于某种偶然的发现,而且在年代的测定上或植物种属的鉴定上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疑惑,并由此引发了许多争论。例如,甘肃民乐东灰山遗址出土小麦的年代问题,至今仍在讨论中。 本世纪以来,植物考古学的田野方法~“浮选法”开始被广泛应用到考古遗址的发掘中,从此不断地有植物遗存的出土及相关报道,其中就包括了古代小麦遗存。据初步统计,截至目前为止,约有20余处考古遗址通过系统的浮选出土了小麦遗存。这些遗址大多数分布在黄河流域一带,按考古学文化区域的划分可分为三个部分,从东向西分别是海岱地区、中原地区和西北地区。 在海岱地区,新发现的小麦遗存的年代相对较早,例如,通过科学的浮选法在聊城校场铺、胶州赵家庄、日照两城镇和日照六甲庄四处考古遗址都出土了属于龙山时代的炭化小麦遗存,绝对年代在距今4600-4000年之间,这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可信度较高的最早的小麦遗存。 在中原地区,通过浮选出土的小麦遗存的数量较多,年代最早的属于二里头文化时期,绝对年代在距今3900-3500年,例如在偃师二里头、密县新砦、登封王城岗等遗址的发现。另外,在中原地区诸多考古遗址的二里岗时期即商代早期(3600-3400 BP)的文化堆积中,都普遍地浮选出土了炭化小麦遗存。这些新资料说明,小麦应该是在二里头时期传入中原地区,随后便很快在这一区域内普及开来,成为了当地农耕生产中普遍种植的农作物品种之一。 考古学中的西北地区涉及到了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和新疆这一广阔区域,由于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其中又包括了在历史时期东西文化交流中发挥了主要作用的丝绸之路,因此一般都认为,西北地区应该与小麦传入中国的事件密切相关。与之相呼应的是,西北地区也确实是小麦遗存出土相对比较集中的区域,例如,在浮选法被应用之前所发现的小麦遗存大多都出土于西北地区。通过浮选法,近些年来在西北地区又有了许多新的发现,已见报道的有陕西扶风周原遗址和青海互助丰台遗址的资料。但是,西北地区出土的小麦遗存的年代相对较晚,除了尚存很大疑惑的东灰山小麦遗存之外,其他出土的小麦遗存的年代一般在距今3500年以降,至今尚未发现可信的早于4000年的资料。 根据目前已经掌握的可信的考古出土实物资料分析,小麦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是在距今4500-4000 年之间。

1.1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讲解与例题(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1.1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讲解与例题(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1 ?人类的起源 19世纪著名的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在他的著作《物种起源》一书中,通过比较人和现代类人猿的相似之处,提出人类和类人猿是由共同的祖先一一森林古猿进化来的。 【例1】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 )。 A. 黑猩猩 B. 猴子 C. 森林古猿 D.以上都不是 解析: 2?认识、观察现代类人猿 (1) 四种现代类人猿的分布 大猩猩生活在非洲西部和东部的赤道地区;黑猩猩生活在非洲中部和西部的热带雨林中;长臂猿生活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以及我国的云南省;猩猩生活在亚洲的加里曼丹和苏门答腊的热带森林中。 (2) 现代类人猿的生活方式 它们主要依靠从森林中获取的果实、嫩芽、昆虫等食物生存。它们没有制造工具和改善生存环境的能力,也不能像人类那样进行语言和文字的交流。 大猩握黑猩猩长臂猿猩猩 (3) 类人猿和人类的区别

①运动方式不同。 类人猿主要是四肢行走;而人类则是直立行走。 ②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 类人猿可使用自然工具但不会制造工具;人类可制造并使用各种简单和复杂的工具。 ③脑发育的程度不同。 类人猿脑的容量约为400毫升,无语言能力;人脑的容量约为 1 200毫升,具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 现代类人猿已经不可能进化成人类。一方面现代类人猿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性与森林古猿不完全相同;另一方面,现在地球上的自然条件与森林古猿进化时的情况不同。 【例2】下列关于现代类人猿与人类区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祖先不同 B.运动方式不同 C.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 D.脑发育程度不同 解析: 答案:A 3. 森林古猿 (1) 森林古猿的生活环境 在距今1 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在茂密的森林里,主要过着树栖生活,以群居生活为主,主要以树上的果实为食物。 (2) 森林古猿下地生活的原因 由于发生剧烈的地壳运动,使当时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一部分热带雨林变成了 稀树草原,使得一部分森林古猿被迫到地面上生活。

惟德乃兴的由来及其文化内涵

惟德乃兴的由来及其文化内涵 “山川之宝,惟德乃兴”是德兴人耳熟能详的一句话,都知道德兴由此得名。要知道“惟德乃兴”及德兴地名的由来,还要从历史上两个人物说起。一个是邓远,另一个是李昪。 邓远扬德。德兴(那时还不叫德兴)古属扬州,春秋战国时为吴、越、楚地,东汉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在皖、浙、赣三省边塞“建邑银城”设立了乐安县,古县城址设在银城堡。南朝陈天嘉年间(公元560-565年)改乐安县为银城县。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朝廷在银山设置银场,叫邓公场,并任命邓远为主事,负责开采银矿,从此大规模的采银冶银开始了。《元和郡县志》记载,邓公场当年“出银十余万,收税银七千两”,产银量占全国的59%,为盛唐主要银产地之一。 为什么朝廷会在银山以邓远的名字设立采冶银场?并任命邓远为主事呢?隋朝炀帝大业年间(公元605-616年),鄱阳郡都尉张蒙发现了银山银矿。张蒙是怎样发现银山银矿的,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白鹿遗踪”向我们讲述了银山银矿发现过程。张蒙非常喜欢打猎,有一天来到德兴,晚上看书,由于白天骑马太累,不知不觉靠在书桌上睡着了,朦朦胧胧之中,眼前突然一只白亮晶莹的白鹿闪过,张蒙立即起身上马,朝白鹿追去。白鹿忽隐忽现,似

乎在挑逗张蒙。张蒙大吼一声,张弓搭箭,朝白鹿奋力射去。白鹿负伤而逃,只见一路上血迹斑斑。张蒙顺着血迹追去,追到一个山洞前,哪里还有白鹿的影子?张蒙一急便惊醒过来,这时天已大亮,发现原来是自己做了一个梦。吃完早饭,张蒙觉得这个梦比较蹊跷,便带领随从沿着梦中走过的方向寻找,果然来到了一个山洞前。进洞一看,只见洞内银笋连绵耸立,银光闪闪。从那以后,许多德兴人扛着铁锤,拿起钢钎,支起钢锅,在银山采银炼银了。 那时的银山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官府也没有派人管理。从张蒙发现银矿到朝廷设立邓公场,期间有60多年的时间,整个银山银矿开采一直处于无序状态,乱采乱挖,山林破坏严重,为争矿打架斗殴,废水横流等等。这时有一个人看不下去了,他就是邓远。邓远是当地普通老百姓一个,但他怀有一腔报国之情,怀着一颗干事业的雄心,通过对群众无序开采银矿的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写成一篇好的调研文章,送到了当时的鄱阳饶州府知州窦俨手中。窦俨对邓远的报国之忠义非常感动,同时对邓远文章中提出的治理方案也非常赞赏,于是马上写成奏章上报朝廷。从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邓远第一次上书到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朝廷最终下令设邓公场采炼银,邓远毫不气馁,6年内多次上书陈述设官场治银的好处和具体实施方案。朝廷最终被其感动,下旨在银山设邓公场,并由邓远负责,专事采冶管银,

中国早期小麦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中国早期小麦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靳桂云 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 《农业考古》2007年第4期 一引言 小麦是旱地高产作物,也是中国北方地区现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在中国发生和发展的历史,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这不仅因为其在农业史研究方面的意义,而且还在于在考古学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意义。随着古代文明化进程研究的深入,对史前时代人口、资源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已经成为考古学家关注的热点问题。现有的考古学资料显示,正是在文明化进程的关键时期—㎜龙山时代,考古遗址中小麦遗存普遍出现,这可能暗示当时人类社会的巨大变革与农业特别是小麦种植有某种关联(1)。关于农业对考古学文化发展的直接作用,在北美东部的史前文化中也有明显的表现(2)。由于受到考古资料的局限,至今仍然对小麦这种重要粮食作物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有很多模糊的认识。本文通过系统收集已经发表的考古资料,对中国先秦考古遗址中出土的小麦遗存(3)进行系统总结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小麦产生与发展历史过程,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一些设想。 二中国早期小麦遗存的考古发现 根据学术界的一般观点,西汉以后,小麦已经成为中国北方广大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从新石器时代到秦以前的时期,是探讨小麦这种作物在中国出现和早期发展的关键时期。所以,本文中的“早期”就是指秦及其以前的时期。关于中国早期小麦的研究,一直受到植物学家、农学家、古文字学家的重视,而从考古学角度进行探讨的工作很欠缺。事实上,研究这个问题,考古学资料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系统检索公开报道的小麦考古遗存资料后发现,到目前为止,小麦考古遗存的相关报道不仅数量少,而且有些资料的可靠性比较低。我们将所收集到的相关

神奇的幻方

神奇的幻方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幻方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幻方,了解幻方的起源,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能正确计算每一个九宫格中8个三数之和。 3.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每一个九宫格中8个三数之和。 教学难点:探索幻方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灵巧地找出幻方中的缺数。 教具准备:课件、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 故事引入 (大禹治水的故事) 师:今天又要学习新本领了,在学新本领之前,老师请大家先听一个故事(媒体) 【策略说明: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故事的引入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能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开始投入学习新知识的活动中去。】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幻方 1.从乌龟背上的9种花点图案引到九宫图。 师:这张就是洛书(出示),洛书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幻方(出示),俗称“九宫 格” 师:观察一下洛书和幻方有什么区别

生:洛书是用点表示的,幻方是用数字来表示的。 师:哪个表示简单 生:用数字表示简单。 师:所以我们就用我们熟悉的啊拉伯数字把洛书的点数用数字表示出来就形成了 这样一张幻方。 师: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幻方 2.(出示1)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1~9九个数字,三行,三列,两条对角线。 3.(出示2) 师:真棒,那么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你看懂了什么 生:要计算每行、每列、对角线三个数的和是多少。 师:4,9,2哪里来的3,5,7哪里来的8,5,2哪里来的 师:很好,那么我们把书翻到83页,一起来算一算 师:每行,每列,对角线的和都是多少呢 生:都是15。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幻方每行,每列,对角线的和都是15。 师:像这样三行,三列,两条对角线的和都是15的,我们就把它称为和是 15的幻方。

关于冷战起源的解释

《外交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关于冷战起源的几种解释 王 帆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史研究所,邮编:100037) 摘 要: 对于冷战起源的研究一直有争论,但总体而言,没有超出国际因素、国家因素和个人因素这三个方面。对于冷战起源的种种解释正是围绕这三个层次而展开的。无论作何种解释,美国作为第一责任者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笔者同时认为冷战起源与冷战思维的形成密不可分,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冷战结束之后,冷战思维的影响依然存在于一些国家决策者的脑中。 关键词: 冷战起源;层次分析;冷战思维 对于冷战起源的研究,实际上涉及到对战后国际关系性质、特征和相关国家的对外政策的认识。在本世纪经历了两次全球规模的大战之后,力量组合出现了新的平衡、新的特征,形成了有别于以往的新的模式,这种模式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出现了持续长达近半个世纪的相对和平,对于冷战起源的研究正是为了揭示这种模式形成的背景和深层原因。对冷战起源的研究还有助于我们把握和认识影响国际关系和对外决策长达几十年并在一些决策机构中持续至今的冷战思维的形成过程。关于冷战起源的研究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呈现出分阶段、分层次、不同角度切入的特征,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意识形态色彩和为国家政策宣传服务的功利性和局限性。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一些反映冷战时期政府决策的重要档案相继解密,加深了历史研究的深度,也减少了历史研究的盲目推测和主观想象。 在介绍冷战起源研究的几种观点之前,首先有必要界定一下什么是冷战?冷战形成的标志是什么?冷战一词最早见于美国专栏作家李普曼于1947年发表的评论文章,此后逐渐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术语。冷战是指以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全面对抗的一种现象,这种对抗除了直接的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之外,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等等一切领域,是一种埋藏着战争危机的和平状态,也是一种以和平形态表现的战争。简而言之,冷战的形成是以大国的对外政策出现重大调整为标志的,具体而言,美国1947年推出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组建具有军事联盟性质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改变了战时的合作政策,建立与北约抗衡的华沙条约组织,从欧洲开始与美国针锋相对的较量,标志着冷战的形成,争夺范围迅速遍及全世界。 二战后的国际关系实际上是以美苏两个大国争夺霸权为主线的。两个大国陷于明显的然而又是无法调和的冲突之中,并且时时面临核大战爆发的危险。但与此同时双方又划定了所谓的最后底线,形成了所谓危机惯例,尽量避免有可能引发大战的直接冲突。 34

企业文化的内涵及起源

在企业界,我们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企业能够办成百年老字号,长盛不衰,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而有些企业只有三五年的寿命,昙花一现后,就销声匿迹了。就连一些借助政策优势、市场机遇一夜成名的大型企业也逃脱不了如此命运。据美国《财富》杂志统计:1970年名列世界500强排行榜的大公司,到了20世纪80年代已有160余家销声匿迹,淘汰率高达三分之一。为查找这些企业衰败的原因,西方一些大师们通过认真研究,发现这些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缺乏内动力,没有先进的企业文化领航。 那么,到底什么是企业文化呢?在这里,我想给大家讲一个案例。被喻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谈到自己对企业的管理时,曾有过这样一段话:“当员工100人时,我必须站在员工前面以身作则,发号施令;当员工1000人时,我必须站在员工中间,协调各方,相互配合,努力工作;当员工10000人时,我只有站在员工后面,双手合十,以虔诚之心祈导他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企业规模较小时,者亲力亲为,带领员工冲锋在前,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就行了;但到了中等规模时,要善于管理,用严格的制度进行约束,加上强硬的手段就可以使企业正常运行;当企业规模非常庞大时,就要祈求员工万众一心,自发拼搏,这里需要全体员工有一种共同的信仰,一种共同的价值观,这是一种无穷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管理者的魅力,来自于一种伟大的思想影响力,一种高度升华的精神力量。而这种精神力量,就是优秀的企业文化! 目前,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有许多种,虽然说法不同,但其内涵大体一致。最近,清华教授、著名经济学家魏杰先生在其所著的《企业文化塑造》一书中,给企业文化下了这么一个定义: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叫管理者文化,是管理者在长期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管理理念、管理风格、管理经验的集中体现和智慧结晶,是层次的升华,是的最高境界。 至于企业文化的来源,我们可以追溯到20世纪。在二战结束以后,日本于50年代开始有意识地搞企业文化建设,并因此在60年代迅速崛起。到70年代,日本经济已经开始称雄于世。日本经济崛起的神话,令自以为是的美国人十分尴尬,他们不得不放下架子去窥探、去研究。通过研究,他们发现,“日本现象”的根源在于日本比较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大量研究企业文化的著作开始在美国问世,《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日本艺术》、《》和《寻求优势――美国最成功公司的经验》4部著作,使热在美国达到了高峰。很快,一股研究的热浪便席卷世界。 我们国家从70年代开始介绍建设,到80年代初期进行的探讨,到80年代后期,几乎所有的煤炭企业都在搞,大家都有了自己的理念和标识。但那个时期,我国的企业走了弯路,认为喊喊口号,搞搞文体活动就是,甚至于有人认为精神文明建设就是。由于认识上的偏差,直接导致了的自生自灭。到了90年代的后期,在青岛和上海一带,又开始了的复苏,像海尔集团等一些知名企业,它们把日本的5S管理引进来,并通过创新改为6S管理法,对企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一跃成为世界知名大型企业。他们的成功,也让其它企业意识到了的重要性。于是,很多大中型企业纷纷开始推行建设。 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今后企业间的竞争将不仅仅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的竞争,说到底,是文化力和文化优势的竞争。纵观古今中外,无论多么新的产品都会成为文物,无论多么高的科技也必将成为历史。在历史长河中,惟有文化可以流芳百世,历久弥新。中外成功企业的实践证明: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拥有人才优势、科技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反之,不重视的企业就不可能拥有长久的生命力和竞争优势。如果文化根基发生了动摇,精神支柱坍塌了,再强的企业也会垮台。 随机读管理故事:《银行家的营销之道》 银行家的儿子问爸爸:爸爸,银行里的钱都是客户和储户的。那你是怎样赚来房子、奔驰车和游艇的呢?银行家:儿子,冰箱里有一块肥肉,你把它拿来。儿子拿来了。再放回去吧。儿子问:什么意思?银行家说:你看你的手指上是不是有油啊?

中国稻作农业起源研究综述-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

中国稻作农业起源研究综述 高军 目次 一、中国稻作农业起源研究史 二、中国稻作起源地研究的学说争鸣 三、判断稻作农业起源地的标准 四、稻作起源的原因分析 五、普通野生稻进化为栽培稻的历程 六、中国稻作起源的阶段 一、中国稻作农业起源研究史 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作为中国农业起源的一部分,随着中国农业起源研究的展开而开始,故而,中国稻作农业起源的研究史可以参照中国农业起源的研究史。 中国农业起源的研究比世界农业起源研究晚了将近六十多年。一般认为1866年在瑞士湖上居住遗址发现粟等农作物遗存后,西方的学者就开始关于农业起源问题的研究,而中国对农业起源的探究则与考古学被介绍入中国属于同时期。中国考古学家对农业起源的探索始于对殷墟遗址的发掘。在对殷墟发掘后,徐中舒著名的长篇论文《末耜考》,胡厚宣在20世纪30年代也撰写了《甲骨文所见的商代农业》1,对当时的农业史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但是,由于受到当时的科学技术和发掘技术发面的影响,早期考古学家对于农业起源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对考古资料的初步解释,特别是将考古材料与文献资料相互应证的所谓“二重证据法”的阶段,所探讨的也主要是中国农业起源的大致时代和农业起源后的几个发展阶段。稻作农业起源只是作为其中的一部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未从农业起源的研究中作为独立的研究方向出现。这是中国稻作起源的萌芽阶段。 到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做到稻作农业起源研究进入了初步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中国稻作起源研究在以著名农学家丁颖为代表一批学者的努力下,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丁颖先生1926年于广州东郊犀牛尾的沼泽地发现野生稻。1933年发表《广东野生1胡效月,安成邦:《中国农业起源研究综述》,《中国农业科学》,2007年25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