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产业转移的四次浪潮及其影响(DOC)

国际产业转移的四次浪潮及其影响(DOC)
国际产业转移的四次浪潮及其影响(DOC)

国际产业转移的四次浪潮及其影响

潘悦

2012-10-11 11:18:12 来源:《现代国际关系》(京)2006年4期作者简介:潘悦,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后。

内容提要:本文回顾了全球三次国际产业转移的进程,分析了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的动因、特征与走势,探讨了国际产业转移对世界经济格局的深远影响。文章认为,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国际产业转移是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原因之一,迄今为止,世界经济格局的诸多变动都缘于国际产业转移。

关键词:国际产业转移世界经济格局产业全球化

战后以来直到20世纪90年代前,在全球范围内共发生了三次国际产业转移。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确立了全球经济和产业技术领先地位后,率先进行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在国内集中力量发展汽车、化工等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把纺织业等传统产业通过直接投资向正处于经济恢复期的日本等国家转移。日本由于整体经济相对落后、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在承接了美国移出的轻纺工业后,很快成为全球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主要供应者,“日本制造”开始畅销全球。

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发生在20世纪60-70年代。科技革命推动发达国家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美、德、日等国集中力量发展钢铁、化工和汽车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以及电子、航空航天和生物医疗等技术密集型产业,而把劳动密集型

产业尤其是轻纺工业大量向外转移。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积极把握这一轮产业转移机遇,大力发展出口导向的轻纺工业,其工业化取得了突出的业绩,启动了真正意义上“外围”国家的现代经济增长。

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两次石油危机及其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迫使发达国家努力发展微电子、新能源、新材料等高附加值、低能耗的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行业,将“重、厚、长、大”型的钢铁、造船和化工等重化工业以及汽车、家电等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进一步向外转移。与此同时,亚洲“四小龙”积极承接从发达国家转移出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东盟国家沿着亚洲“四小龙”的发展路径,接过亚洲“四小龙”转移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进口替代的轻纺工业纳入出口导向式的发展轨道,创造了良好的出口业绩和经济发展局面。

借助三次大规模的国际产业转移,世界经济体系中发展水平呈梯次结构的三类经济体相继完成了产业结构的转换升级,这在东亚表现得尤其突出。在东亚,“四小龙”不仅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了经济起飞和繁荣,而且通过转移失去竞争优势的产业,积极主动地完成了比较优势的动态转换,为发展中国家通过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产业持续升级换代树立了典范。

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的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在极大程度上受到产业模块化发展的影响。所谓“模块化”,就是将产业链中的每一个工序分别按照一定的“模块”进行调整、分割,模块各自独立运行,然后依据统一的规则与标准连接成整体。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个人计算机行业率先开始了模块化战略经营。此后,计算机行业的模块化战略发展推动了信息产业的崛起,并很快被广泛应用于通讯设备等高科技产业、汽车等传统制造业和金融等服务业。国际产业

转移由此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一是国际产业转移进一步加速。这种态势的直接表现就是产业全球化的发展进一步加强。联合国贸发会议采用跨国指数①来度量跨国公司海外经营活动在其总体经营活动中的相对水平。这一指数可以充分反映出产业的全球化趋向。(见图1)从图1中可以看出,全球100强跨国指数在20世纪90年代整体呈上升态势:由1990年的51.1上升至1995年的51.5,2000年这一指数已经达到55.7。

二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研究表明,制造业链条正沿着由低附加值链条和部门向高附加值链条和部门的顺序持续地向低成本国家外移和外包。20世纪90年代,制造业的转移与外包主体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前者以服装、鞋帽为代表,后者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和家用电器。21世纪以来,制造业的转移和外包将以汽车制造、生物制药和通讯设备等更多的技

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到2015年,美国约一半以上的劳动密集型产品、2/3的较低附加值技术密集型产品和近1/4的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市场需求将由外移和外包产品的再进口来满足。②

三是国际产业转移的链条不断延展。产业转移沿着制造业链条向服务业和研发部门延展已然形成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服务业的国际直接投资开始超越制造业,在国际直接投资的部门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服务业外包与服务业离岸外移一起,共同推动了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浪潮。目前,国际外包市场的规模正以每年约20%的速度增长。

国际产业转移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相当深远,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展示。

第一,国际产业转移加速了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全球产业格局的变换。相对于国内封闭的产业结构调整而言,国际产业转移使得各国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和效率迅速提高。当先行国家某一要素密集型产业逐渐失去比较优势时,发展新兴产业并将丧失比较优势产业向后进国家转移是保持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随着技术和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日趋自由化,由先行国家向后进国家的产业转移步伐在加快,全球产业格局的变换也呈加速状态。研究表明,工业革命以来,全球主导产业在世界各国间的转移与传递速度在不断加快。纺织业成为世界性产业用了200年,钢铁工业地理格局的改变至少也用了70-80年,③而二战结束以来发达国家的一些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如汽车、家电等,在全球的转移速度已缩短至20-30年,IT产品的全球生产扩散更是彻底改变了产业的地理布局和产业转移的路径。全球主导产业的加速转移导致了全球产业格局的迅速变化,产业格局中的主导地位实现了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依次向资本密集

型产业再向今天的高科技产业的过渡。

国际产业转移对全球产业格局演进的推动作用在东亚地区表现最为显著。研究证实,从轻纺工业到重化工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东亚经济体在每一次升级换代过程中,在转换时间、转换条件的孕育或是形成等方面都比其他地区要快捷得多或强烈得多。在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方面,除了香港和新加坡这两个城市国家(地区)之外,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省的第一产业产出比重的下降过程比英、美、法、德等几个主要的工业化国家迅速得多。同样,较之二战以前先行工业化国家第二产业的平稳上升,东亚经济体第二产业产出份额上升轨迹也要陡峭得多。在制造业内部,取得同等程度的霍夫曼比率(即消费资料工业与生产资料工业之比)的下降时间,东亚经济体明显少于20世纪初的工业化国家。④

第二,国际产业转移加速了国际分工格局的深化和广化,带来了国际贸易格局的巨大变化。国际产业转移将一些开放式发展的发展中国家纳入全球分工体系,国际分工也由以产业间分工为主向以产业内部分工为主的格局转变。今天,在产业模块化和全球化发展背景下,亚洲和拉美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纷纷通过开放政策融入了全球分工体系,产业内部分工开始向工序之间、向日益细化的链条和模块之间的分工发展。与此同时,随着产业的国际转移和产业链条的全球配置,产业内贸易和公司内贸易迅猛增长,产业内贸易替代产业间贸易占据了主导地位,加工贸易成为多数国家的一般贸易形态。贸易流向随之发生显著变化,由跨国公司投资或外包、发展中国家加工贸易完成的制成品大量返销发达国家,由此引发了贸易逆差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转移。贸易顺逆差的原有内涵和经济意义发生了改变,以国界划分的贸易逆差或顺差已经不能真实地反映各国的贸易平衡状况和产业竞争力状况,更不能准确地衡量各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在

国际贸易中的利益得失。

国际产业转移对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的影响在东亚得到充分显现。经过三次大规模国际产业转移,东亚地区形成了“雁阵”发展格局,“雁阵”中几乎所有的国家(地区)都对美国拥有越来越多的贸易顺差。从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全球跨国公司涌入中国,随着全球制造业链条向中国东南沿海的大规模转移,东亚其他地区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也随之转移到中国,而中国对这些国家的逆差开始增加。在中国,加工贸易占据了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而外商投资企业约有80%以上从事加工贸易。因此,今天中美之间引人注目的贸易不平衡并不是中美产业竞争力状况的反映,也不是中美贸易利益的真实体现,而是国际产业转移的必然结果,短期内难以改变。

第三,国际产业转移改变了国际利益分配格局,加剧了全球分工利益的不均衡。由于实现了生产要素的全球最优配置,国际产业转移增进了全球福利。但是,新增福利的分配是十分不均衡的。一方面,只有融入全球产业链条的国家才能够分享国际分工和贸易的福利增进。虽然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被纳入了国际分工体系,但产业的国际转移是非常集中的,并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产业集聚的重要性提升,这种集中趋势正在进一步加强。它意味着,国际产业转移带来的福利分享也同样是十分集中的。统计表明,截至2003年,前10大发展中东道国的直接投资输入占整个发展中世界的71%,而在20世纪70年代这一比例为66%,80年代升至68%。迄今为止,仍有相当多的国家和地区未曾移入任何产业,整个社会仍处于传统经济状态,在全球化进程中,这些被边缘化的国家很难融入全球体系,更不可能分享由此产生的福利。

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利益分配的不均衡在加剧。发达国家

在国际产业转移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它们控制着产业的核心技术和销售体系,占据着产业链条上附加值最多的环节,攫取着产业运营利润中最大、最多的部分。通过产业或其链条的国际转移,发达国家将资本、技术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廉价资源相结合,从而得以扬长避短,充分享受着国际分工的效率和收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处于被动地位,它们基本从事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或者低端的加工组装环节,这些产业或环节的附加值通常都很低,并且,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进入这些产业和环节,它们之间的竞争导致了附加值的持续下滑。当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都认可全球化发展的路径并相继挤入全球化链条时,不能及时实现产业升级的国家就面临被挤出的危险。研究还表明,由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是成熟技术,而发展中国家往往对转移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不足,即使发展中国家在产业转移中顺次实现了产业升级,不同层次国家之间的产业级差仍将长期存在,在今天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的情况下,这种产业级差还有可能进一步拉大,从而使旧有的垂直分工格局及其相关的利益分配状况非但不能改变,反而有可能进一步恶化。⑤

第四,国际产业转移加强了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同时也加剧了国际经济摩擦。国际产业转移推动了国际分工的发展,在产业全球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产品成为多国合作生产的结果,国际市场对各国经济增长的意义凸现,世界各国的贸易依存度持续上升。如同表1所显示的,全球和世界各国的贸易依存度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都在迅速增长,其中,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依存度高于发达国家,东亚国家的贸易依存度显著高于其他国家。

表1 部分国家和地区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增长(%)

1970-1972 1980-1982 1994-1996

美国 4.6 20.1 23.3

日本 4.6 28.4 17.7

马来西亚 14.4 111.3 200.4

智利 60.0 45.5 56.5

发达国家8.2 39.2 37.0

发展中国家7.1 51.5 56.6

全球8.0 42.4 41.2

资料来源: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1998》,财经出版社,1999年,第82页。

但另一方面,国际产业转移也导致了产业转出国和转入国之间的贸易摩擦,这种摩擦已成为当前国际经济冲突的焦点。东亚地区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最有成效的地区,因而也是国际贸易摩擦爆发最频繁的地区,并且,随着国际产业转移的梯次演进,东亚的贸易摩擦焦点也逐级转移。20世纪60年代,美国贸易保护主义集中打击的是日本,美国先后对日本在纺织、钢铁、汽车等行业挑起了密集的贸易摩擦争端。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宣布亚洲“四小龙”从“最惠国待遇”制度“毕业”,后者和日本一起成为美国贸易保护工具“关注”的对象。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日本、亚洲“四小龙”把越来越多的加工组装环节转移到中国,中国成为美国贸易摩擦争端最密集的地区。

国际产业转移同样加剧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摩擦。由于相同的资源禀赋优势,发展中国家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时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产业的同构性将它们在引资中的激烈竞争延展到了国际商品市场,进而引发了高潮迭起的贸易摩擦。研究显示,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相比,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冲突更

加激烈。通过表2可以看到,在发达国家之间,除了美国对日本、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反倾销调查超过了10起之外,其他发达国家之间的反倾销摩擦都不足两位数;而在发展中国家之间,印度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竟然高达69起,为各国反倾销摩擦之最。同时,多个发展中国家相互之间的反倾销指控都达到了两位数以上。

表2 反倾销调查主要发起国与被指控国(1995-2003年)

被控中国印度尼

名次发起中国韩国美国台北日本西亚印度泰国俄罗斯欧盟

1 印度69 27 20 26 20 14 -

15 14 33

2 美国51 22 - 16 29 1

3 16

6 10 0

3 欧盟43 21 7 1

4 8 11 26

13 12 -

4 阿根廷38 9 10 10 2 2 3

2 4 1

5 南非18 13 7 5 1

6 16

4 2 0

6 澳大利亚16 15

7 9 5 16 4

13 1 0

7 加拿大14 7 12 7 2 3 5

2 4 0

8 巴西14 3 17 2 2 1 3

2 3 3

9 墨西哥12 2 23 4 1 1 0

0 6 1

10 中国 - 16 11 5 12 2 2

0 4 3

11 土耳其22 4 1 5 2 1 4

7 1 1

12 韩国10 - 6 3 7 5 1

2 2 0

13 印度尼西亚 5 9 2 4 3 0 10

3 2 2

14 秘鲁15 1 0 2 0 1 4

0 3 0

15 新西兰 5 5 1 2 0 5 0

9 0 0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贸易组织(http: //www. wto. org)数据整理。

第五,国际产业转移导致了国家相对实力的消长,造成国际关系的不平衡。产业实力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而不停息的产业升级换代是一国经济增长的活力源泉。因而,那些通过国际产业转移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的国家,始终能够在国际竞争和地区发展中居于主导和主动地位,并将其他国家置于不进则退的尴尬局面。20世纪80年代,美国跨国公司积极推动的产业全球化进程最终让美国在美日之间的激烈竞争中咸鱼翻身,重新稳固了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霸主地位;东亚

经济体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从而在20世纪80年代在全球经济萎靡不振、拉美国家停滞不前的状态下始终“一枝独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全球制造业链条的大规模承接推动着中国的崛起,对全球服务业链条的大规模移入推动着印度的崛起,这两个发展中大国的崛起对地区和全球的经济格局和政治格局的影响都超出人们的想象。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宣告了东亚地区“雁阵模式”的终结。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在最近三年里分别达到16.7%、14.5%和17.2%,中国已经成为位居美国之后引领全球经济增长的第二位国家,这是人类经济史上第一次出现最大发达国家和最大发展中国家同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中心的局面。⑥

但是,中美之间的经济失衡也在持续发展,构成全球经济失衡的基本格局。不断增长的中美贸易逆差和由此产生的经济冲突成为全球最令人注目的现象,而这一切的缘起仍在于国际产业转移。以美国跨国公司为首的全球对中国大陆大规模的制造业链条转移和制造业外包形成了对美制成品的大规模出口,导致了巨额的对华贸易逆差。在由国际产业转移推动的不平衡格局中,美国享受着来自中国物美价廉的商品,实现着平稳持续的低通货膨胀下的经济增长,美国仍然拥有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产业环节的核心竞争力,美国的跨国公司通过产业转移攫取的高额利润随着中国出口的增长而持续攀升,美国在拥有巨额贸易逆差的同时获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尽管美国希望扭转逆差局面,但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趋势和中美经济的互补性决定了这种不平衡的经济格局在未来长期里不会改变。

注释:

①跨国指数=(海外资产/总资产+海外销售额/总销售额+海外雇员/雇员总数)/3

②Ramnath Balasubramanian and Asutosh Padhi, " The Next Wave in US Offshoring, " The Mckinsey Quarterly, No. 1, 2005.

③裘元伦:“中心国家关键产业的转移”,《学习时报》,2004年10月27日。

④金泳镐:“论第四代工业化——对格申克龙与希施曼模式的反思”,《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译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第297-299页。

⑤谭介辉:“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获取——论国际产业转移中我国产业发展战略的转变”,《世界经济研究》,1998年第6期。

⑥朱民:“五种失衡:全球经济增长背景剖析”,《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1月18

国际产业转移历程中的四次浪潮

国际产业转移历程中的四次浪潮 1、第一次浪潮发生在第一次科技革命后期的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产业转移的路径是从英国向欧洲大陆和美国转移。第一次科技革命完成后,英国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也是第一个“世界工厂”。当时仅占世界人口2%的英国,在19世纪前70年里,一直控制着世界工业生产的到,世界贸易的到1/ 4。" 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的输出地是英国,目的地主要是法国、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以及北美。美国作为一个新兴国家,是这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国。美国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又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使“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先在北美殖民地尔后又在美利坚合众国遇到了肥沃的土壤……到18世纪70年代美国独立战争时,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上大约有200个造铁厂,年产铁约3万吨。超过它的只有英国本土、法国、瑞典和俄国”。正是对这次来自英国的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奠定了美国后来领跑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没有美国对英国的产业转移的承接或承接的力度不是足够大,那么,世界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爆发时间就要推迟,产生的影响力就要大大缩水。美国以承接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为历史前提,以领跑第二次科技革命为技术基础,才推动了本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并在19世纪末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强国,当之为愧成为世界工业发展史的第二个“世界工厂”。可以说,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推动了“世界工厂”的第一次变 1迁。 2、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产业转移的路径是从美国向日本和原联邦德国转移。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对其国内的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转移到日本和原联邦德国,美国国内主要致力于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和汽车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美国之所以将国内的部分产业转移到日本和原联邦德国,首先是处于冷战状态下的国际政治格局所决定的。

产业转移研究综述

产业转移研究综述 摘要: 关键词: 关于产业转移,已越来越多引起各界的重视。2008年4月在武汉举行的第三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提出的口号就是:“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中部崛起”。着充分说明了产业转移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是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 正因为此,学术界十分重视产业转移研究,并出了不少研究成果。现本文予以走在那综述,旨在推动研究的深入。 一、关于产业转移的定义 苏华、杨三冠在其撰文《国内外产业转移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J](载《价格月刊》2008年滴1期)。认为:所谓产业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等因素发生变化后,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和地区的一种经济过程。按照涉及的地域范围,产业转移包括国际产业转移和区际产业转移。国际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它是伴随着国际直接投资而产生的,突破了国界线的地域限制。区际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由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它完全发生在一国之内,没有突破国界线的地域限制。 冯启文在其撰文《金融危机下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与挑战》[J].(载《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认为:产业转移是指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是一种产业空间上移动的现象。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的变化,引起产业在一国内部,以企业为主导的转移活动。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是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的解决行为和过程,是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主要途径。 二、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 关于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李晓青等归纳为4种: 1、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W.Arthur Lewis)在《美国经济秩序的演变》一书中指出,20世纪60年代,由于二战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率几乎为零,而工业又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引致非熟练劳动力不足,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生产可以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行,而发达国家所需劳动密集型产品则从发展中国家进口。据此,区域经济学家们把它深入到国际(区域)产业转移问题的研究领域。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966年哈弗大学商学院教授雷索德.费农(Raymond Vernon)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当产品处于创新阶段时,本国生产具有竞争优势,产品可以采取出

高中地理 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

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1987年成立于深圳,目前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中国高科技企业的象征。近几年华为的终端(平板电脑、路由器、手机等)及产品供应链搬至东莞松山湖。为了迎合终端设备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华为在国外已经建立了16个研究所。下图为珠三角地区图,据此回答1—2题。 1.与深圳相比,东莞吸引华为的终端生产线转移的主要优势 A.技术水平高B.劳动力丰富 C.土地租金低D.交通运输便捷 2.华为公司在海外建立16个研究所的主要目的 A.培训当地熟练工人B.及时掌握市场需求 C.利用当地廉价的土地D.提升中国科技国际竞争力 【答案】1.C 2.B

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等,是影响企业跨国转移的因素,在现实中,国际产业转移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如下图)。 因素原因影响 劳动力 劳动力在国际范围的流动性很小且不 同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数量、质量、价 格差异较大 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 力 资源国家和地区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 地 内部 交易成本 发达国家社会消费水平很高, 内部交易成本很高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改善投资环境 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 市场 产品的国内市场趋于饱和或国内市场 无法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就会开辟国际 市场;一国产品销往另一国往往受到多 方面的限制 企业到市场广阔的国家或地区投资建 厂; 企业的产业转移方向随市场的变化而 变化。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国际产业转移与国际直接投资的新趋势

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企业管理国际产业转移和国际直接投资的新趋势 专业:国际商务硕士 姓名:罗琮 学号:201301360030

摘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国际分工格局和生产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国际产业转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本文先分析了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动因和特征,继而又分析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最后结合两者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中国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中,如何进行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关键词:国际产业转移、国际直接投资、产业升级 一、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 国际产业转移是各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开放经济的结果。在过去的国际产业转移中,产业转移的类型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产业转移的主体是从相对发达的国家转移到次发达国家再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逐层推进,产业转移的阶段是从加工贸易到零部件和原材料的本地化生产,产业转移的技术通常都是进入标准化产业阶段的技术。国际产业转移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只是不同的时期在不同区域之间转移,不同的时期转移的内容不同。未来一段时间内,国际产业转移将呈现如下的发展趋势: 1.国际产业转移将延续结构高度化的趋势 这里的结构高度化指的是产业结构不断提升的意思。今后,向我国东部地区转移的制造业将主要集中在高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高加工度的“三高”行业,而不再像过去以传统制造业为主。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东部地区本身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传统制造业的成本优势逐渐丧失,因此,未来几年,我国将出现传统制造业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从而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有利景象。 2.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投资将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热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同样,伴随着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地位的形成和发展,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物流相关的服务业的外商投资也越来越多。以上海为例,2005年,上海第三产业吸收外资合同金额73.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0.2%,占全市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的比重首次超过50%,达到52.9%。与需要耗费大量土地、能源的制造业相比,现代服务业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因此发展第三产业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上海“四个中心”(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定位就反映了这样的发展趋势,也为上海承接服务业转移做出了总体的规划。 3.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组团式或产业链整体转移的趋势 过去的国际产业转移往往只是发生在处于产业核心地位的跨国公司,以汽车行业为例,上海大众初创时,其零部件大量依靠进口,然后再逐步实现国产化。而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则有所不同,组团式或产业链整体转移的趋向很明显。如以上海—苏州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形成台湾信息产业的投资集聚区,其中苏州已经形成以明基电脑、全友电脑和华宇电脑为核心的IT产业群,建立起鼠标、彩显、液晶显示器、超微半导体等多个大规模生产基地。研发、制造、服务的一体化联动将是未来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会有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基于降低成本、贴近市场等方面的考虑,将其研发、物流等非制造环节也转移到中国来。这一趋势对于我国各类开发区做好区域产业规划和招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认真研究。 4.跨国公司成为国际产业转移主体,投资方式多样化

国际产业转移与福建产业定位

国际产业转移与福建产业定位 摘要: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体的国际产业转移有力地推动了福建产业结构的升级。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产业转移 北上”趋势明显,该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面临严峻挑战。在新的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福建产业定位的关键在于强化产业分工和专业化。 关键词:国际产业转移;福建;产业结构;定位 1国际产业转移推动福建产业结构的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对外开放的加大,福建省引进的外资规模也日益增加。由外商直接投资带动的国际产业对该省的转移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是1978-1987年,国际产业转移起步发展阶段。随着市场开放,外资从小规模试探逐步加快进入,1984-1987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平均为7千万美元。1985年首次突破1 亿美元。从1979年至1987年,全省累计承接国际资本转移 3.01 亿美元。(2)第二阶段是1988-1995年,国际产业转移高速发展阶段。1988-1993年期间,除个别年份外,每年外商直接投资金额都成倍增长。尤其是大型跨国公司自90年代开始进入福建,较多投资于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从1988年至1995年,这一时期全省累计承接国际资本转移134.28亿美元。(3)第三阶段是1996年至今,国际产业转移平稳发展阶段。外商直接投资在经历1999年和2000年小幅下滑之后,2004年有了明显增加,达到47亿美元。同时进入世界500强的跨国 公司来闽投资增多,国际转移产业结构得以优化。从1996年至2004

年底,这一时期全省累计承接国际资本转移369.31亿美元。 由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国际产业转移对福建产业结构变动产生 了积极的影响: (1)促进福建产业结构的工业化。 &n bsp; 改革开放以来,外商对第二产业的投资比重一直保持较高水平, 推动了全省产业结构的工业化(见表1)。2004年外资在第二产业的比重达到79. 5% ,远远高于全省总体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所占48. 7% 的比重,两者相差30. 8个百分点,这表明外资已成为推动产业结构工业化的重要力量。2004年,规模以上三资”工业企业的产出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出的份额是:工业总产值占59. 55%,工业 增加值占57.71%,产品销售收入占59.42%,利润总额占69.28% , 资产总额占54. 64%,均已占到1/2甚至更高的比重。 (2)促进福建产业结构向重化工业化发展。 20世纪80年代,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是以轻纺产品为主的劳动 密集型产业大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福建省得改革开放之先,主要承接了来自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的以轻工制成品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入90年代以后,在全省承接的国际转移产业中除原先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还包括电子信息产业,以及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 这一阶段的产业转移趋势同全省产业结构的升级发展基本一致。20 世纪90年代以后,全省重化工业在工业结构中的比重稳步上升。2002

2020版高考地理专题八区域可持续发展高频考点78产业转移的原因和影响练习(含解析)

高频考点78 产业转移的原因和影响 (2019·齐齐哈尔高三月考)100多年前,美国的纺织厂都在新英格兰地区。后来,开始向南方转移,并在南卡罗来纳州形成了“纺织工业走廊”,但2007年当地纺织工业几乎消失殆尽,少数生存下来的是面向“小众市场”、创新型和技术含量高的纺织企业。2014年,一批中国纺织企业落户南卡罗来纳州,“纺织工业走廊”再次焕发生机。结合下图,完成1~2题。 1.影响美国纺织企业向南方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 A.原材料 B.市场 C.劳动力成本 D.国家政策 2.导致中国纺织企业落户南卡罗来纳州的主要原因是( ) A.产业基础好 B.劳动力成本低 C.国家政策优惠 D.交通运输便捷 (2019·衡水中学高三摸底)云南省《关于着力推进重点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云南省将通过5年的时间,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现代物流产业、信息产业等八大产业,并在近年实现这些产业的主营收入有新突破。据此完成3~5题。 3.下列产业中,云南不适宜发展( ) A.生物医药 B.高原特色现代农业 C.高新技术产业 D.旅游文化产业 4.该省在吸收东部产业转移过程中的优势因素是( ) ①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位优势 ②基础设施条件完善,交通便利 ③一些资源型产业已形成较好的产业基础 ④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条件和较高的开发价值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产业转移对云南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 A.增加就业,缓解就业压力 B.增加收入,推迟产业升级时间 C.美化环境,促进产业升级 D.减轻交通堵塞,促进经济发展 下图为“某产业转移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6~7题。 6.该产业最有可能是( ) A.汽车制造业 B.服装设计业 C.高新技术产业 D.电子装配业 7.影响阶段Ⅳ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 A.地价和工资 B.交通和市场 C.矿产和政策 D.环境和技术 (2018·枣阳冲刺卷)读“当前全球计算机制造业价值量示意图”,完成8~9题。 8.影响计算机制造业向我国转移的主要原因是( ) A.高素质的人才 B.丰富的资源和能源 C.广阔的市场 D.良好的服务 9.为更好地提高我国的计算机产品国际竞争力,我们应该( ) A.加强自主研发,保护知识产权 B.提高服务质量,树立品牌 C.扩大生产规模,取得规模效益 D.降低工人的工资,降低成本 根据典型产品在生命周期中的不同阶段,可以把产品分为开发期、增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发展阶段。读图完成10~11题。

国际产业转移分析报告

分报告一:国际产业转移 一、国际产业转移理论概述 1.1 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内涵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和地区。它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一个包含着国际产业贸易与国际产业投资的综合过程。它既是对产业构成要素的国际移动的描述,也是对产业形成与演进历史的梳理。 国际产业贸易往往意味着转入国必需的某些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技术设备、原辅材料、中间产品的输入,因而对转入国产业结构发生影响。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下,它有助于转入国产业成长与结构转换。也就是说转入国可以利用这些技术设备、原辅材料、中间产品,建立新的工业部门,改造传统产业部门。国际产业投资往往意味着资本、技术等的直接输入,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下,也能产生与国际产业贸易相同的结果。 国际产业转移是从外在形式来看,与相关国家相关产业之间的贸易和相关国家相关产业之间的投资并无二致。但发达国家与转入国之间的绝大部分贸易,实际上是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两国产业之间的贸易,因此,我们称它为国际产业贸易。发达国家在转入国的投资,尤其是直接投资,一般是伴随着资本输出的较先进技术产业的输出,或者说发达国家较高发展水平的产业向转入国较低发展水平的产业

投资,因此,我们称它为国际产业投资。当产业贸易与产业投资所引起的累积性产业成长达到一定程度时,某些产业在转入国更具有竞争优势时,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便会发生,从而引起产业转入国与产业转出国产业结构的革命性转换。 转出国之所以进行产业转移,是因为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也是它们开发使用过时技术,实现最后价值增值的需要。它们不可能通过转让高新技术来培植与自己竞争的对手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资本输出。产业转出国吸收产业转移通常是谋取外来投资的外部经济效应,即获得技术、管理经验、训练人员以及其它的前向联系效应和后向联系效应 1.2 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 对于转出国而言,从短期来看,国际产业转移对于发达国家也有负面影响,如对国内就业水平的影响和本国产业“空心化”现象。但从长期来看,其正效应大于负效应。因为归根结底,它为本国的结构转换提供了绝好契机。产业转移的条件是该产业产品不可能在本国生产已经失去了昔日的比较优势,不再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这样的产业转移出去,可以为那些附加值高的新产业提供更多的资本和劳动力。 鉴于我国目前主要作为产业转入国参与国际产业转移,我们下面着重分析国际产业转移对转入国的影响。 示范效应、溢出效应、关联效应和竞争效应

浪潮集团战略研究

北京浪潮电子信息公司的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和北京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现状、水平、市场前景和发展趋势做前瞻性的研究,选取北京市电子信息行业的一家典型企业北京浪潮电子信息公司为研究对象,结合战略管理的分析和思路,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为企业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并进行发展策略的设计。通过对研究企业自身优缺点的分析,来提出北京浪潮电子公司的发展战略,进而电子信息行业的大部分企业提出一些有效的建议。如何通过企业战略的分析、选择和实施来转变目前管理体制不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缺失,投融资机制梗阻,创新动力缺乏的问题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北京浪潮电子信息公司,发展策略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research of Beijing wave electronic company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enterprise 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y research and Beijing electronic information products manufacturing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the level and market prospect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prospective research, the selection of th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y a typical enterprise Beijing wav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compan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combined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and thought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for enterprises to develop appropriate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enterprise itself, by the analysis of the Beijing wave electronics company, we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some effective Suggestions for most of th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y enterpris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how the enterprise strategy, select and implement to transform the current management system is not perfect, incentive and restraint mechanisms flaw,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mechanism obstruction, innovation dynamic problem of the lack of the main purpose of is this paper to study. Key words: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y, th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company Beijing wave, development strategy

国际产业转移对中国沿海城市的影响

国际产业转移对中国沿海城市的影响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多种方式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过程。而移出国成本的不断上升和市场的国际性扩张是促使发达国家产业向外转移的内在动因,而移入国的成本优势和庞大市场则是产业转入的根本动力。成本优势包括多方面,例如,土地等资源的成本,等综合性的商务成本,等等。 一、国际产业转移的动因和背景 1.国际产业转移是产业升级的客观要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中制造业的比重趋于下降,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部分国家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一般制造业的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产业竞争力下降,因此产业国际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同时,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也加入了国际产业转移的行列。国际产业转移的每一个阶段都与世界范围内产业升级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地说:(1)国际产业转移一般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逐步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推进;(2)国际转移的内容通常是已经标准化的技术和产品,或在转移国已经成熟的产业;(3)国际产业转移由加工装配开始,逐步向本土化生产过渡。 2.国际产业转移是企业战略性扩张的内在需要。国际产业转移主要是由跨国公司推动的,而跨国公司对外转移的资产并不仅仅局限于衰退产业。在很多情况下,跨国公司海外发展的决策更多的是基于战略层面的考虑,包括规模扩张、分散风险、在全球范围内发挥竞争优势以及与竞争对手争夺海外市场等。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是跨国公司,一方面,跨国公司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发挥垄断优势,有必要进行水平型产业转移;另一方面,跨国公司为了维护其市场垄断地位,将部分工序分离到国外,从而形成了纵向转移。 3.科技革命与知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际产业转移。科技进步带动了高技术产业的高速增长,促进了发达国家主导产业的更替。因此,发达国家产生了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需求。通过产业转移,发达国家不仅要把一些传统的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且还将加深发达国家之间在新兴高技术领域的分工与合作。同时,知识经济的发展加大了新兴工业化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促使这些国家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传递成本下降,加快了信息传播和交流。国际金融与贸易的电子化和网络化不仅为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而且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推广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和交易方式,为国际产业转移方式的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国际产业转移对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 贸易与投资自由化趋势推动了国际产业转移。在WTO多边贸易体制的协调下,为全球商品和服务交换营造了更广阔的空间。2003年,世界贸易总额达到了9.09万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为7.29万亿美元,分别是1983年和1993年世界货物贸易额的3.95倍和1.98倍。当然国际贸易的发展既是国际产业转移加快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了国际产业转移的实现。同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直接投资的发展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包括曾经对外资实行过严格控制的国家对本国的外资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外资政策调整的主基调是消除FDI进入的障碍,优化外资企业的经营环境。1991—2003年间,世界各国做出的有关 FDI的政策调整共1885项,其中,有1771项措施是为了进一

国际产业转移——新动向、新机遇

国际产业转移——新动向、新机遇 《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05年全球FDI(对外直接投资)流入为9160亿美元,(2007年世界各国对外直接投资达到创纪录的2.1万亿美元。但受危机冲击,2008年该数字下降16%之后,2009年的跌幅更是高达37%,全年总投资额仅为1.1万亿美元。贸发会议报告预计,2010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额将达到1.2万亿美元,到2011年达到1.3万亿到1.5万亿美元。)其中流向发达国家为5420亿美元,占总量的59%,而且90%是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业。南亚、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流入FDI为1650亿美元,占总量的18%,其中65%属于发展中国家间的相互投资,主要集中在汽车、电子、钢铁和石化等制造业,发展中国家具备一定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已然发起向发达国家进行产业转移。西亚地区流入340亿美元,占总量的3.7%,主要集中在石油行业;非洲为310亿美元,占总量的3%,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为1040亿美元,占总量的11.4%,其中制造业占流入FDI的40%,服务业占35%,农业和采掘业占25%。 ※主题解析※ 国际产业转移历史变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结构经历了数次大规模调整,出现了几轮大范围的产业转移。 20世纪50年代,世界产业结构进行战后的第一轮产业转移,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西德等国转移,集中力量发展半导体、通讯、电子计算机等新兴技术密集型产业。 20世纪60、70年代,日本、西德等国转向发展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汽车等耗能耗材少、附加价值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等)获得了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良机,实现了由进口替代型向出口导向型经济的转变。 20世纪80、90年代,伴随全球新一轮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发展,出现的美国、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一方面发展了微电子技术为中心的信息产业、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把失去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及低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继续转移到亚洲及其它发展中国家。 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知识经济逐步成为发达国家的经济形势,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又拉开了帏幕。

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分析报告

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战 略分析报告 目录 重要提示 一:公司基本情况简介 (3) 二:公司宏观环境分析 (4) (一)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二)经济环境分析 (三)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四)技术环境分析 三:公司行业分析 (5) 五力模型分析·

(一)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二)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三)新进入者的威胁 (四).替代品的威胁 (五)行业竞争者的竞争 四:公司的竞争策略分析 (6) (一)SWOT分析 (二)波士顿矩阵分析 (三)价值链分析 一:公司基本情况简介 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浪潮信息”)是经山东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鲁体改函字[1998]96号文批准,并经山东省人民政府鲁政字[1999]165号文同意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由浪潮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烟台东方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算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山东时风集团公司、山东金达实业有限公司、全泰电脑(惠阳)有限公司发起设立。浪潮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之前身为1960年成立的山东省教学仪器厂, 该厂1974年更名为山东电子设备厂, 1983年成立山东计算机服务公司。1989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山东计算机服务公司为主体,联合山东电子设备厂、山东电子研究所、山东电子器材公司和中国电子进出口公司山

东分公司等共同组建浪潮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成为一家大型高科技企业集团, 现持有注册号为3700001801974之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主营计算机及软件、电子设备等生产和销售、计算机应用信息技术服务等。公司于一九九八年十月二十八日成立, 持有注册号为3700001801789之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本公司及附属公司。经营范围包括计算机及软件、电子产品及其他通信设备、商业机具、电子工业用控制设备、空调数控装置、电子计时器、电控玩具、教学用具的开发、生产、销售;技术信息服务、计算机租赁业务;电器设备的安装与维修及技术服务; 批准范围内的自营进出口业务;许可证范围内税控IC 卡(带配点)的生产、销售。 二:公司宏观环境分析 (一)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浪潮信息的最大股东是浪潮集团有限公司,因此属于国有控股公司,可以享受到相关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帮助,这对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总体来说政治-法律环境对浪潮信息的影响是十分有利的。 (二)经济环境分析 尽管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当今世界经济表现低靡,但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IT行业发展前景广大,浪潮信息涉及的IT行业虽然竞争激烈但是市场广阔,发展空间依然很大。 (三)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无论是手机、计算机应用软件以及大型服务器的需求量都在

国际产业转移理论述评

国际产业转移理论述评 【文献号】1-351 【原文出处】浙江社会科学 【原刊地名】杭州 【原刊期号】200306 【原刊页号】45,49 【分类号】F11 【分类名】理论经济学 【复印期号】200404 【标题】国际产业转移理论述评 【作者】汪斌/赵张耀 【作者简介】汪斌,男,1951年生,浙江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杭州 310027) 赵张耀,男,1972年生,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杭州 310027) 【内容提要】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赋于国际产业转移新的活力,从而对国际产业转移 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挑战。本文就国际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从概念界定、经济动因、客体演化、在当代的新特点 和发展趋势、效应、转移模式等六个方面进行回顾和述评,并就该理论研究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摘要题】产业经济学 【关键词】国际产业转移/国际分工 【正文】

20世纪50,60年代以来,国际产业转移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国内外学界对这一经济现象的研究,已著述颇 多。进入80年代中期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产业转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 段,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及趋向。相应地,对国际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在继承原有成果的基础上,已有所突破。 为了对这一经济现象作深入研究,笔者试图对前人的理论作一回顾和述评,并指出其研究的发展趋向。 国际产业转移很早就引起学界的关注,但在对其概念的界定上,迄今尚无统一的定义。目前,比较认同的是 认为,国际产业转移是指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是一种产业在空间上移动的现象。70 年代,特别是80、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产业结构自身的演化,以及跨国公司在全球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的 推进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产业转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新的特点和趋势。即:(1)当前的国际 产业转移已不局限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已成为另两种需关 注的渠道。不仅如此,国际产业转移已深入到跨国公司之间和跨国公司内部,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进行资源配置和 公司内分工的一种实现机制。(2)产业转移已不单纯是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调控下进行,国家、跨国公司成为影 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另两股重要力量。(3)突破了原先的把整个产业抛向他国的模式。随着产

影响产业转移的区位因素

影响产业转移得区位因素 一、典题示例 典例1。(2018·全国卷Ⅱ)1994年,我国M公司(服装企业)在浙江温州成立,发展过程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1)~(3)题。 (1)1996年,M公司关闭自有生产厂,主要就是为了() A。提高附加值?B.降低人工成本 C.缩小规模?D。加强合作 (2)M公司依次将研发中心与总部迁入上海,主要就是因为上海?() A、基础设施好?B。交通便利 C.销售市场大?D。信息通达 (3)从发展过程瞧,M公司一直致力于() A.打造自主品牌?B、扩大生产规模 C.产品款式多样 D.增强国际影响 [解法指导] 读:从材料中获取M公司得发展过程。 提:读图获取以下信息:1994年M公司在浙江温州设厂,此时就是自己加工服装;1995年有多家生产厂加盟并开设第一家专卖店,据此可判断M公司就是自己设计服装;1996年该公司关闭了自有生产厂,能够集中精力进行服装设计,提高产品附加值;1998年,研发中心由温州迁入上海;2005年,总部由温州迁入上海,上海经济发达,高端人才多,而且信息通达,更方便掌握市场信息;2008年,销售网络覆盖全国、由

材料中“加盟”“专卖”“研发”等信息可知,M公司一直致力于打造自主品牌。 调:根据材料所示内容调取如下知识:影响产业转移得因素;研发中心与总部需要获取市场信息与大量得高端人才。 答案:(1)A(2)D(3)A [考法指导] 二、方法讲解 根据产业转移得目得确定影响产业转移得区位因素 产业转移得目得就是寻找最佳区位,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在分析影响因素时,需从转移得产业部门得主导因素入手,对比分析转入地与转出地得区位条件,具体思路就是: 三、跟踪训练

国际产业转移的四次浪潮及其影响

国际产业转移的四次浪潮及其影响 潘悦 2012-10-11 11:18:12 来源:《现代国际关系》(京)2006年4期作者简介:潘悦,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后。 内容提要:本文回顾了全球三次国际产业转移的进程,分析了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的动因、特征与走势,探讨了国际产业转移对世界经济格局的深远影响。文章认为,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国际产业转移是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原因之一,迄今为止,世界经济格局的诸多变动都缘于国际产业转移。 关键词:国际产业转移世界经济格局产业全球化 战后以来直到20世纪90年代前,在全球范围内共发生了三次国际产业转移。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确立了全球经济和产业技术领先地位后,率先进行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在国内集中力量发展汽车、化工等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把纺织业等传统产业通过直接投资向正处于经济恢复期的日本等国家转移。日本由于整体经济相对落后、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在承接了美国移出的轻纺工业后,很快成为全球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主要供应者,“日本制造”开始畅销全球。 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发生在20世纪60-70年代。科技革命推动发达国家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美、德、日等国集中力量发展钢铁、化工和汽车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以及电子、航空航天和生物医疗等技术密集型产业,而把劳动密集型

产业尤其是轻纺工业大量向外转移。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积极把握这一轮产业转移机遇,大力发展出口导向的轻纺工业,其工业化取得了突出的业绩,启动了真正意义上“外围”国家的现代经济增长。 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两次石油危机及其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迫使发达国家努力发展微电子、新能源、新材料等高附加值、低能耗的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行业,将“重、厚、长、大”型的钢铁、造船和化工等重化工业以及汽车、家电等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进一步向外转移。与此同时,亚洲“四小龙”积极承接从发达国家转移出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东盟国家沿着亚洲“四小龙”的发展路径,接过亚洲“四小龙”转移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进口替代的轻纺工业纳入出口导向式的发展轨道,创造了良好的出口业绩和经济发展局面。 借助三次大规模的国际产业转移,世界经济体系中发展水平呈梯次结构的三类经济体相继完成了产业结构的转换升级,这在东亚表现得尤其突出。在东亚,“四小龙”不仅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了经济起飞和繁荣,而且通过转移失去竞争优势的产业,积极主动地完成了比较优势的动态转换,为发展中国家通过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产业持续升级换代树立了典范。 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的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在极大程度上受到产业模块化发展的影响。所谓“模块化”,就是将产业链中的每一个工序分别按照一定的“模块”进行调整、分割,模块各自独立运行,然后依据统一的规则与标准连接成整体。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个人计算机行业率先开始了模块化战略经营。此后,计算机行业的模块化战略发展推动了信息产业的崛起,并很快被广泛应用于通讯设备等高科技产业、汽车等传统制造业和金融等服务业。国际产业

国际产业转移出现新趋势

国际产业转移出现新趋势 商务部规划司冼国义 近年来,伴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跨国公司成为推动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力量,跨国并购与重组迅猛发展,世界经济开始新一轮范围广、程度深、速度快的产业结构调整,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新的趋势。 趋势一:跨国公司在国际产业转移中的地位日益显著 跨国公司借助于信息技术进行全球开发,生产与物流的指挥和协调,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其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逐渐成为推动国际产业转移的主力量,是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据联合国贸易发会议新近发布的《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估计,目前世界上有大约6.1万家跨国公司,在全球有大约90万家子公司。跨国公司年创造的GDP占全球GDP的十分之一,出口额占全球出口额的三分之一,所掌握的高新技术占全球高新技术的70%,所控制的国际技术贸易占全球该项贸易的70%,境外直接投资占国际直接投资的90%以上。排名全球前100家大银行几乎垄断了所有跨国商业性金融服务。排名全球前100家大银行几乎垄断了所有跨国商业性金融服务。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得经济资源的盅直接跨越了国家和地区的界限。 趋势二:国际产业转移流向的决定因素转向非流动要素 按照传统的国际经济学理论,要素禀赋是决定国际分工的主要因素,一国在资本、技术和劳动力方面的比较优势决定了其产业结构和国际分工。随着跨国公司全球配置生产要素的能力日益增强,各国的生产要素也不断地随着跨国公司全球生产布局而调整。但由于各生产要素流动性的不同,各种生产要素跨国界配置的成本也不同。一些不能流动或流动性较弱的要素,可以在全球生产资源的重新配置过程中,借助跨国公司和国际市场从其他国家得到。因此,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本质上是流动要素追逐非流动要素进行的全球生产重组。传统的资金、技术,由于其跨国界流动几乎不存在什么成本,因而这些要素更趋向于价格均等化。而劳动力、土地、产业配套能力、政策环境等这些流动性弱的要素,就成了决定跨国公司生产布局的优先考虑对象。

产品生命周期模型在国际产业转移中的应用

产品生命周期模型在国际产业转移中的应用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和信息通信技术的迅 猛发展,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进行了新一轮的大调整,它们着重于发展耗能低、耗材少、附加价值高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保持对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品牌、营销、产品设计等产业链高端部分的控制,而将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低端部分大规模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通过产业的国际转移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我国持之以恒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充分利用劳动力成本低、市场容量大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积极吸引外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恰好满足了世界产业结构新一轮大调整大转移的要求。 一、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弗农认为,产品在市场上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生命周期。由于各国技术、收入水平、经济发展阶段等方面的差别造成同一产品在各国开发、生产、销售上的时间差异称为国际产品生命周期。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他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 以美国为例来说明产品生命周期影响下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图1)该新产品或新产业的生产首先被转移到与美国消费偏好,收入和技术水平相似的加拿大、欧盟等发达国家。t0至t1阶段,产品只在美国生产满足本国国内和加拿大、欧盟等发达国家的国外市场需求。同时,加拿大、欧盟等发达国家开始模仿生产,至t2时期,欧盟等发达国家的生产不仅能满足本国国内需求还可以通过出口满足国际市场需求。由于消费的示范效应和新产品价格的逐渐下降,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国内需求增长很快,国外的需求也明显增加。该新产品开始销往发展中国家。在这种情况下,收入水平较低、劳动力成本较低和自然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便成为美国和一般发达国家向海外转移生产场所较理想的选择对象。他们开始大量地进行该产品的国际直接投资,到海外投资建厂,将该产品的生产逐渐转移至这些发展中国家,再将产品远销别国和第三国市场,甚至返销到本国(t4时期后)。至此,美国逐渐放弃这一老产品的国内生产,又开始研制和开发新产品,继续在新技术和新产品领域中保持垄断优势。 二、发达国家国际产业转移浪潮

关于影响产业转移的区位因素

影响产业转移的区位因素 一、典题示例 典例1.(2018·全国卷Ⅱ)1994年,我国M公司(服装企业)在浙江温州成立,发展过程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1)~(3)题。 (1)1996年,M公司关闭自有生产厂,主要是为了() A.提高附加值 B.降低人工成本 C.缩小规模 D.加强合作 (2)M公司依次将研发中心和总部迁入上海,主要是因为上海() A.基础设施好 B.交通便利 C.销售市场大 D.信息通达 (3)从发展过程看,M公司一直致力于() A.打造自主品牌 B.扩大生产规模 C.产品款式多样 D.增强国际影响 [解法指导] 读:从材料中获取M公司的发展过程。 提:读图获取以下信息:1994年M公司在浙江温州设厂,此时是自己加工服装;1995年有多家生产厂加盟并开设第一家专卖店,据此可判断M公

司是自己设计服装;1996年该公司关闭了自有生产厂,能够集中精力进行服装设计,提高产品附加值;1998年,研发中心由温州迁入上海;2005年,总部由温州迁入上海,上海经济发达,高端人才多,而且信息通达,更方便掌握市场信息;2008年,销售网络覆盖全国。由材料中“加 盟”“专卖”“研发”等信息可知,M公司一直致力于打造自主品牌。调:根据材料所示内容调取如下知识: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研发中心 和总部需要获取市场信息和大量的高端人才。 答案:(1)A (2)D (3)A [考法指导] 二、方法讲解 根据产业转移的目的确定影响产业转移的区位因素

产业转移的目的是寻找最佳区位,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在分析影响因 素时,需从转移的产业部门的主导因素入手,对比分析转入地和转出地 的区位条件,具体思路是: 三、跟踪训练 读全球某产业转移路径及趋势图,完成1~2题。 1.该图反映的某产业最有可能是() A.电子元件生产 B.汽车生产研发业 C.宇航业 D.加工制造业 答案:D 解析:劳动密集型产业从美国迁往日本,然后由日本迁往亚洲“四小龙”地区,然后迁往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最后迁往我国的中西部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