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全球环境治理框架

专题五 全球环境治理框架
专题五 全球环境治理框架

专题五全球环境治理框架

1972 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来,特别是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全球环境治理快速发展,国际社会设立了负责全球环境事务的相关机构和机制,开展了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无数会议和谈判,制定了众多环境公约、协定和规则,建立了相应的资金机制,针对各种全球环境问题以国家为主体实施了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行动,以联合国框架为主体的全球环境治理结构逐步建立和发展。然而,从国际社会设定的环境目标的实现程度看,多数情况是进展甚微。全球环境治理面临着全球环境规则的执行力不足、联合国系统的效率不高、全球发展不平衡和传统的发展模式尚未改变、全球层面缺乏环境与发展的统筹协调、对国际竞争的顾虑成为全球环境治理的瓶颈、全球环境治理缺乏推动力量挑战。

1、治理的概念: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法的总和,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制度安排。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将治理的特征总结为: 治理不只是一整套规则,也不只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 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 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 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基于上述理解,可以说,治理一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应对共同事务的各种方法的总和,因此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现实表现形式; 另一方面是指更加强调协调、协商的应对共同问题的方式。全球治理的说法是将治理的概念延伸到了全球范围,如当前的联合国体系及其他各种全球性国际组织和非正式的国际组织在制定和实施全球性规则。而全球环境治理则是全球治理在环境领域的体现。全球环境治理这一概念目前尚无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但它已经被频繁地在许多官方和非官方的场合使用。在这些被使用到的场合,全球环境治理往往被用来指为保护全球环境而建立起的一系列全球性组织机构、资金机制、规范、程序、公约、标准、措施和行动等的总和。

2、全球环境治理是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而逐步发展的。

二十世纪的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震惊世界的环境污染事件频繁发生,如“八大公害”事件,引起全球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1948 年在联合国体系外成立的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可以说是全球环境治理最早的萌芽,它的成员不仅包括政府、政府部门,还有非政府组织。之后,各种非政府环境组织越来越多地关注环境问题,使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将环境问题提上政治日程并制定了相关法律。同时,各国意识到许多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层面的行动去解决,从而开始推动国际合作。

在上述背景下,大量联合国专门机构开始关注环境问题,如世界卫生组织、世界气象组织、国际民航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海事组织等。但这些活动缺乏协调。为此,1972 年,联合国在瑞典的提议下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这次会议将环境问题提上了全球治理日程,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建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治理可以说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之后,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和2002 年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将全球环境保护的共识和行动推向一个又一个新阶段。国际社会积极推动实施《关于环境与发

展的里约宣言》、《21 世纪议程》和《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执行计划》,各种形式的国际和区域的环发合作深入发展,众多国际环境条约应运而生,全球环境治理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强。

3、参与主体

在这里,全球环境治理的参与主体是指能够参与全球环境制度与规则的制定和实施,并在其中发挥作用的相关方。当前,从实际情况来看,结合各方的观点,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主体大致可以分为五类:

一是联合国体系内的相关机构和组织。联合国系统内有30 多个机

构和项目涉及环境问题和事务,形成了以联合国大会和经济社会理事会为最高决策机构,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为核心工作机构,以联合国各专门机构及其他机构如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环境管理集团等为主体的跨领域、多层次的体系,在全球环境治理中起着组织、协调和推动作用。

二是非联合国系统内的国际组织和机构,如全球环境基金、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另外,也有许多非联合国系统的政府间机构、组织、国家集团等积极涉足环境领域事务,它们常常是在一个领域或次区域范围内活动,有自己独立的环境方案,如欧洲委员会、经合

组织、20 国集团等。

三是主权国家。主权国家是全球制度与规则的制定和实施的主体,在全球环境治理中发挥着主要作用。

四是全球性的行业协会和企业。这类主体既对全球环境规则的制定和实施发挥着重要影响力,也是许多全球环境规则的直接实施方。例如,国际独立油轮船东协会( INTERTANKO) 、国际干散货船东协会( INTERCARGO) 等就可以参加国际海事组织的正式会议并发言,而国际空运和海运企业就是有关海洋环境保护的国际条约和规则的直接实施者。《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设立的清洁发展机制下的温室气体减排量交易主体也是企业。

五是非政府组织和机构。非政府组织在全球环境治理的整个发展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通过越来越多地参与和影响全球环境规则的制定和实施,其影响力在逐步增强。

4、规则的制定

全球环境原则、规则、程序、标准是全球环境治理的主要手段,其中最核心的是关于全球环境保护的原则、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而确定的各国责任和国际市场的企业责任。目前,关于全球环境保护的宣言、公约、议定书等已经形成一个非常庞杂的体系,而在国际

社会确定的环境目标中,各方认为比较重要的已经达到了90 项。

在制定规则的过程和形式方面,国际社会制定这些规则所采取的模式基本是通过举行有最大多数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如缔约方会议等,以各国协商一致为基础制定相关规则,如臭氧层保护、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所制定的全球目标以及各国的履约责任。

个别情况下的国际环境规则采取的是多数通过的模式,如国际海事组织制定的某些海洋环境保护的规则和标准就采取了多数通过的模式。但协商一致模式仍然是国际社会的通行做法,即全球环境保护的原则、目标和各国责任的分担需要以各个主权国家的共识为基础。从全球环境治理的不同参与主体在有关规则

制定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来看,首先,目前绝大多数全球环境规则是通过主权国家的协商一致来制定的。因此,主权国家在全球环境治理中发挥着绝对的主导作用,而且由于采用协商一致原则,各国在规则制定中都具有不可小视的作用。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国家发挥着推动作用,有的国家则比较被动地应对。其次,有关科研机构为全球环境规则的制定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科学基础,或者是科学建议,因此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5、全球环境治理的成效

1972 年人类环境会议40 年以来,人类的全球环境保护意识逐步提高,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世界各国在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方面取得诸多积极进展,全球环境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不断深入,以联合国系统为主体的全球环境治理结构逐步得到完善,应对各种全球环境问题的国际条约应运而生。但与此同时,全球环境治理执行力不足的状况长期存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均衡,生态恶化、环境污染趋势未能得到根本扭转,如期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困难重重。发达国家高能耗的生活模式尚未得到改变,发展中国家高能

耗、高污染的生产模式要得到转变仍然面临严重的资金不足、技术手段缺乏、能力建设薄弱等困难。国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粮食和能源危机、自然灾害等挑战,进一步加重了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负担。全球环境保护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形势和严峻的挑战。

从国际社会设定的环境目标的实现程度看,多数情况是进展甚微。联合国环境署2012 年发布的《全球环境展望5》显示,国际社会商定的90 项重要的环境目标中只有4 项取得了显著进步,40 项目标取得了一些进步,但鱼类种群破坏与退化、气候变化与干旱等24 项目标几乎停滞不前,还有8 项目标的情况还在继续恶化。

根据上述情况,对全球环境治理在过去的成效可能有两种评价结果,一种是国际社会商定的环境目标不够实际,全球环境治理还是取得了在过去的历史条件下其能够达到的效果,另一种是,国际社会商定的环境目标在过去的历史条件下是可以实现的,全球环境治理并没有实现预期效果,因此需要得到改善。然而,不论是哪种评价结果,全球环境保护的目标仍然远远没有实现是不争的事实,国际社会对全球环境治理有进一步的期待,全球环境治理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6、全球环境治理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

要实现全球环境保护的目标,全球环境治理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 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几乎伴随着全球环境治理发展的始终,延续到了2012 年6 月份举行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上,而且将在未来继续下去。在针对这一问题的观点中,既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观点,也有研究人员和非政府组织的观点。结合1972 年人类环境会议以来国际社会在环境与发展领域的合作进展,着眼全球环境与发展的未来,全球环境治理当前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全球环境规则的执行力不足

在2012 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前后,各方形成的比较普遍的共识之一,就是各国在过去众多的全球环境规则下所作的承诺没有很好地兑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执行力不足。发展中国家认为发达国家未能履行其出资承诺。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为帮助发展中国家改善环境,发达国家承诺提供达到其国民生产总值0. 7%的资金,即每年约1200 亿美元,但这些承诺一直远远没有

兑现。而发达国家则认为发展中国家未能改变其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没有足够重视环境和经济政策以及管理部门间的协调。在既定的全球环境保护目标方面,如上文提到的,国际社会商定的90 项重要的环境目标中只有4 项取得了显著进步,40 项目标取得了一些进步,但鱼类种群破坏与退化、气候变化与干旱等24 项目标几乎停滞不前,还有8 项目标的情况还在继续恶化。

2.联合国系统的效率不高

在当前全球环境治理以联合国系统为中枢的情况下,联合国系统的效率不高的后果就是全球环境治理的效率不高。这一问题涉及两个方面: 一是联合国系统内各组织机构本身的整体工作效率不高; 二是各国通过联合国系统在环境问

题上进行决策、执行的效率不高。国际上的讨论主要关注的是前一个方面。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国际社会对全球环境治理的关注和讨论越来越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使用了国际环境治理的概念。

2000 年5 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特别会议通过了《马尔默部长级宣言》,各国环境部长表达了对国际环境治理问题的关注。2002 年2 月,第7 届环境署特理会就国际环境治理问题通过了《执行主任的报告: 国际环境治理》。与此同时,联大开始对国际环境治理问题进行讨论。2005 年,联大第60 届会议决议指出,联合国系统的环境活动需要提高效率、加强协调、巩固科学基础等等。但是,由于各方立场的差异,之后的一份关于“加强联合国系统环境活动”

的决议草案在联大不了了之。近年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开始了又一轮关于国际环境治理的讨论。由于各方在国际环境治理问题上的不同立场,以及该问题本身的复杂性,这一讨论目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至于后一个方面,2012 年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可以说是联合国系统决策效率不高的典型体现。

3.全球发展不平衡和传统的发展模式尚未改变,全球层面缺乏环境与发展的统筹协调

一方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没有得到改观,南北差距仍然存在,甚至进一步拉大。另一方面,许多发达国家在本国内实现了清洁生产和较好的环境质量,在污染物排放和环境质量等方面可以采取较高的标准,但那主要是因为其过去不可持续的

产业和生产方式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其高消耗的生活方式仍然在继续。而处于国际产业链底端的发展中国家深度锁定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上难以自拔,经济转型异常困难,面临着比发达国家更复杂的脱贫、促进就业和保护环境等多重挑战。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导致各国在全球

环境保护的预期和能够实施的国内行动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同时由主权国家主导的全球环境治理又缺乏对科研、政策、资金和技术的统筹协调机制,全球环境治理中的统筹决策和行动面临多重复杂的困难。

4.全球环境治理缺乏推动力量

如前文所述,当前的全球环境治理的制度和规则,主要是由接近200 个主权国家按照协商一致的原则通过全体讨论确定的。这一过程中,各个国家由于国情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各自的考虑和利益诉求千差万别,而全球环境保护的核心目的往往就淹没在这些不同的利益诉求中。虽然为了便于诉求接近的国家先行形成共识,提高全球协商的效率,各个主权国家目前已经形成了多个国家集团,如伞型集团、小岛屿发展中国家集团等等。但是,由于全球环境治理的主要矛盾集中在发达国家对环境的诉求和发展中国家对发展的诉求,而这一矛盾在全体讨论之前基本没有得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有效协商和提出方案,仍然留给了

全体讨论去解决,而经验已经证明全体讨论在这一主要矛盾上效率并不高。因此,目前的全球环境治理,在主要的具有代表性的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缺乏站在全球层面的深入协商,从而缺乏解决当前主要矛盾的推动力量。虽然中美、中欧之间,金砖四国、经合组织、G20 等的交流也包括了环境问题,但这些交流并没有有意识地就全球环境问题中的主要矛盾进行深入协商,也未形成解决方案,因此没有对全球环境治理形成明显的推动力。综合考虑以上各种挑战,可以说,执行力不足是全球环境治理在过去效果不好的直接表现,也是全球环境治理面临的直接挑战,但这并不是根本原因。各国通过联合国系统在全球环境问题上进行决策的效率不高也是全球环境治理面临的挑战之一,但这也只是表象。发展不平衡、传统发展模式难以转变、对国际竞争的顾虑限制了国际合作等深层原因才是导致执行力不足和效率不高的实质原因,也才是全球环境治理需要应对的根本挑战。

上课的些许笔记

1.治理环境的方式:

整体性的治理,各个主体协同合作,把环境问题看作是公益性问题来保护。

2.国际组织主导下的全球环境治理机制,国家应当承担一个怎样的义务?国家应如何承担自己的义务,履行义务的方式是什么?

首先,国际组织主导下的全球环境治理应该是合作,以尽义务的方式承担自己的义务,为公益而合作,履行义务的方式是遵守条约或公约。

它与私意合作不同的是,需要外力推动下的合作,需要合作组织推动下的协商谈判,而不是自发的合作。合作组织谈判下的机制要形成,需要签订承诺书,以承诺书为基础,召开定期或者不定期的会议,最终达成有约束力的合约,在没有达成有约束力的合约之前进行的活动都没有约束力的。

其次,促进了为公益性的环境保护而进行的合作,要形成协商谈判机制,那么之后应形成监督履行机制来促成前期谈判机制的形成。并且还要包含援助性的监督——因为不是因为故意的不履行(履行不能而没有履行义务)的,需要其他国家的援助,因为是全球性的整体问题。

3.全球性的环境保护与区域性的环境保护有什么区别?

(应从利益的角度,参与主体的角度,协议的约束力的角度来考虑)

全球环境治理更加注重公益,公益性的合作,是被动的,那么为什么要合作呢?环境问题的弥散性与超国界性和孤立国家主权的狭隘性与政府能力的不足,促使国际社会将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治理,实现所谓“全球环境治理”。

4.领导型国家,霸权型国家在全球治理中起主导作用,他们提供公共物品,对非霸权国家来说是没有强制性的,那么为什么要加入呢?

因为主导者提供是公共物品,如果不加入就获得不了利益,为了私利加入进去,但最后获得的是公共利益。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摘要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得飞快发展使人类改造与利用自然界资源得能力大大增强,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得财富。然而,随着人类社会与全球经济得发展,人们开始肆意破坏我们赖以生存得自然环境。人类一味地追求经济得快速发展,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得物质需求,却很少考虑环境得供给能力,结果造成全球生态环境危机,自然正以前所未有得反作用报复人类。人类要敢于同大自然斗争,但不能破坏自然,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得:“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得胜利。”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威胁着人类得生存与发展,其主要表现为:能源危机、物种灭绝、土地荒漠化、全球气候变暖、森林面积锐减、淡水资源枯竭、臭氧层空洞形成、海洋污染及过度开发等。 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植被质量低、湿地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十分重要,主要原则就是应尊重自然规律,以生态系统为基础加强管理,生态保护应坚持以人为本,要十分重视生物多样性得保护,一个好得生态环境就是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得基础。 一、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全球变暧与海平面上升,大气中得二氧化碳等气体增加,将出现更严重得温室效应,旱涝灾害可能增加。 2、土壤过分失与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1980-2000年之间,人均土地总量减少38%。 3、森林资源日益减少,世界森林每年几乎减少1%。 4、淡水供给不足将构成经济发展与粮食生产得制约因素。 5、臭氧层得损耗将大影响水生生态系统。 6、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 7、人口迅速增长,形成与日俱增得压力,预计2025年将突破80亿。 二、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原因 首先就是人口压力过大。人口得不断持续增长给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得协调发展带来巨大压力,造成了粮食短缺、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等问题得加重;其次就是资源得不合理利用。人类对自然过度开发、利用与索取,超过了自然得承受能力,造成生态破坏与环境恶化;第三就是片面追求经济得增长。传统发展模式只注重经济数量得增长、物质财富得增加,而忽视了经济与自然、社会得协调与永续发展。从人类生存发展得漫长历史可以瞧出,人类、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得相互联系。正就是由于人类没有处理好这个关系,为了自身得生存与发展,无节制地盲目开发、利用、索取,有时甚至浪费自然资源,对环境污染与破坏严重,结果造成全球环境得危机。环境问题得本质就是发展问题。事实证明,我们不能走人口增长失控、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破坏得发展道路,不能为了追求经济得增长,追求生活水平得提高,追求国民生产总值

全球环境治理领导者的蜕变加拿大案例

全球环境治理“领导者”的蜕变:加拿大的案例 谢来辉 2012-08-07 09:00:18 来源:《当代亚太》2012年1 期 【内容提要】加拿大长期以来曾是西方发达国家中积极领导全球环境治理的典范,一度也是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参与者,然而近年来却俨然蜕变为气候谈判中的“拖后腿者”。发生这种转变的缘故究竟是什么?本文通过国际和国内、政治与经济多个层面的分析发觉,除了美国因素以外,加拿大国内的经济形势变化和政治体制是导致其战略变化的要紧缘故。20世纪90年代以来,油砂大规模开发和原油出口(特不是对美国的市场依靠),导致加拿大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处于比较劣势;而相关利益集团的游讲,正好与加拿大松散的联邦制等制度因素相结合,导致了加拿大气候政策的转向。从那个层面上看,经济利益的变化和政治决策制度特征共同成为决定国家气候或环境战略的要紧因素。在某种程度上,这一案例也反驳了发达民主国家因其制度因素必定成为全球环境爱护积极支持者的命题。

【关键词】加拿大全球气候治理国际贸易政治经济学 引言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第17次缔约方大会 (COP17/MOP7)于2011年12月在南非德班召开,此次会议最为突出的一项成果确实是同意设立《京都议定书》的第二个承诺期。这为国际社会在以后成功应对气候变化带来一线希望。然而,这线希望专门快被蒙上一层阴影。2011年12月2日,就在德班会议刚刚结束之后的第二天,加拿大突然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成为第一个退出《京都议定书》的缔约方。 什么缘故会突然发生这种变化?加拿大气候政策的变化是 由什么因素决定的?这对国际气候谈判又有什么启发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简单回忆一下历史就会发觉,事实上加拿大在《京都议定书》下承诺的基于1990年水平减排6%的目标,早就被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加拿大在2006年就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资料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摘要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飞快发展使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界资源的能力大大增强,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财富。然而,随着人类社会和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肆意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却很少考虑环境的供给能力,结果造成全球生态环境危机,自然正以前所未有的反作用报复人类。人类要敢于同大自然斗争,但不能破坏自然,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其主要表现为:能源危机、物种灭绝、土地荒漠化、全球气候变暖、森林面积锐减、淡水资源枯竭、臭氧层空洞形成、海洋污染及过度开发等。 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植被质量低、湿地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十分重要,主要原则是应尊重自然规律,以生态系统为基础加强管理,生态保护应坚持以人为本,要十分重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一个好的生态环境是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一、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全球变暧与海平面上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增加,将出现更严重的温室效应,旱涝灾害可能增加。 2、土壤过分失与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1980-2000年之间,人均土地总量减少38%。 3、森林资源日益减少,世界森林每年几乎减少1%。 4、淡水供给不足将构成经济发展和粮食生产的制约因素。 5、臭氧层的损耗将大影响水生生态系统。 6、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 7、人口迅速增长,形成与日俱增的压力,预计2025年将突破80亿。 二、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原因 首先是人口压力过大。人口的不断持续增长给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带来巨大压力,造成了粮食短缺、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加重;其次是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人类对自然过度开发、利用和索取,超过了自然的承受能力,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第三是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传统发展模式只注重经济数量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而忽视了经济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和永续发展。从人类生存发展的漫长历史可以看出,人类、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相互联系。正是由于人类没有处理好这个关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无节制地盲目开发、利用、索取,有时甚至浪费自然资源,对环境污染和破坏严重,结果造成全球环境的危机。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事实证明,我们不能走人口增长失控、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破坏的发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于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国政府先后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应进一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不断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坚持和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坚持和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下大气力抓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近年来,我国在坚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既讲求经济效益,也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坚持统筹规划,加大投入,标本兼治,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近二、三十年,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耗竭、酸雨、水资源状况恶化、土壤资源退化、全球森林危机、生物多样性减少、毒害物质污染与越境转移等八大问题,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全球气候变暖 温室效应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指来自太阳(太阳辐射)的能量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而从地球反射出来的热量则被大气层中的气体部分地阻挡或吸收了。这样的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氟氯烃、一氧化二氮等,我们称之为温室气体。其中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它大约占所造成温室效应的50%。 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石油、煤碳等矿物燃料和农用化肥被大量使用,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急剧增加。据统计,100多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了30%,甲烷增加了145%,一氧化二氮增加了15%。过多的温室气体使地球表面温度不断上升,在过去100年中,地球表面温度上升了0.3—0.6摄氏度。据联合国《1996-1997年度世界资源报告》预测,到2020年,全球能源消耗将比增50%至100%,由此造成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增加45%-90%,按估计,在未来100年中,全球气温可能再升高1-3.5摄氏度。 全球气候变温给人类带来的决不仅是一个“暖风熏得游人醉”的冬天,人类的整个生存环境面临严峻的考验。 地球变温将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尽管一部分科学家坚持认为这还有许多未确定的部分,但有一点可以确信无疑,那就是海平面将不断上升。目前这一变化已初见端倪。本世纪海平面已上升了25厘米,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预测,到2010年海平面还将上升60厘米。 海平面升高60厘米,意味着美国将有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水淹没,纽约长岛的海岸线只需海水升高30厘米便要向后退缩30米。海平面上升几十厘米对许多生活在大陆上的居民而言影响还不算很大,但对于大洋中由珊湖礁组成的岛屿国家来说,则意味着“国将不存”。 日本学者不破敬一郎主编的《地球环境手册》指出,全球气候变暖会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影响,如对体弱的老人和婴儿抗暑热能力产生影响,并且气候变暖可能会扩大疟疾等热带传染病的病原生物和传播媒介昆虫等的栖息域。还有随着气候变暖而加重的大气污染,可能会加重因一般环境恶化引起的疾病。 通常,传播痢疾的蚊子在17摄氏度以下只能生存几天,目前全球有58%的人可以避免受到痢疾的侵害,但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认为,如果气温再上升2至5度,那么全球将有60%的人口生活在痢疾感染区域。 下面是一个病源菌借气候上升之便蠢蠢欲动的典型例子:从80年代开始,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 复治理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坚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实施矿产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战略,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次生地质灾害控制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建立矿山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体系,强化监督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三同时"制度,土地复垦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积极推进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改善矿山生态环境状况。 一、避免和减轻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 实行矿山开发"六个禁止,三个限制"的准入条件。禁止在国家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重要风景区、重要地质遗迹保护区和文物保护单位限定范围内开采矿产资源;严格控制在生态功能保护区内开采矿产资源,禁止批准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性影响和不可恢复利用的矿产资源开采的新建项目,禁止土法采选冶金矿和土法炼油、炼焦、炼硫。限制新建、改建含硫大于1.5%的煤矿,禁止新建含硫量大于3%的煤矿,限制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开采矿产资源,禁止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开采矿产资源,严禁在崩塌滑坡危险区、泥石流多发区和易导致自然景观破坏的地区采石、采砂、取土,严禁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取土烧砖,严禁在生态功能保护区进行露天开采活动,禁止在铁路、国道、省道两侧的直观可视范围内进行露天采矿。 新建矿产资源开采项目,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矿山环境影响评价,采取生态环境保护及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的措施,避免或减少对大气、水源、土地、草原、森林等的不利影响和破坏。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必须包括水土保持方案、土地复垦实施方案、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并按照规定程序报经有关部门审批。同时,建立完善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履约保证金制度。 二、加强现有矿山和闭坑矿山的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 ??? 矿山企业必须依法履行环境保护、土地复垦、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义务。对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要依法查处,责令限期整改达标;逾期不能达标的,实行停产或者关闭。建立相对完善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系

高中作文素材: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

高中作文素材: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 一、【主要角度】 1.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科学、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3、生态文明 二、【经典名言】 1、青山清我目、流水静我耳。 2、山中何所有?岑上多白云。 3、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4、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雨果 5、人们常常将自己周围的环境当作一种免费的商品,任意地糟蹋而不知加以珍惜。——甘哈曼 6、大地给予所有的人是物质的精华,而最后,它从人们那里得到的回赠却是这些物质的垃圾。——惠特曼 7、我们违背大自然的结果是,我们破坏了自然景观的美,自然动态的美和天籁的美。——诺曼·卡曾斯 8、人生欲求安全,当有五要:一要清洁空气;二要澄清饮水;三要流通沟渠;四要扫洒房屋;五要日光充足。 ——南丁格尔 三、【经典论据】 1、生态文明写入宪法,生态文明翻开新篇章 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生态文明历史性地写入宪法。自生态文明写入党章后,生态文明写入宪法已逐渐成为宪法学界、环境法学界的共识。 2、组建生态环境部,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今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出,组建生态环境部,不再保留环境保护部。生态环境部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并组织实施生态环境政策、规划和标准,统一负责生态环境监测和执法工作,监督管理污染防治、核与辐射安全,组织开展中央环境保护督查等。原环境保护部部长李干杰为生态环境部首任部长。 3、让绿水青山成为可用可享的金山银山 坚持保护生态,加强生态扶贫,推进绿色发展,让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绿水青山成为当地群众可用可享的金山银山,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永续保护绿水青山,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面。 让绿水青山成为可用可享的金山银山,是永续保护绿水青山基本保障要坚持“要美丽也要富裕,要生态也要小康”的理念,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加快推进生态扶贫、脱贫。要把生态保护与改善民生有机结合,积极探索让生态效益变成经济效益、让生态优势变成发展优势的发展路径,促进美丽与富裕高度统一,增加当地群众的收入,让绿水青山成为老百姓可用可享的金山银山,借力绿水青山助推老百姓“拔穷根”“摘穷帽”,实现从“绿色的贫困”到“美丽的富饶”的新跨越,让生态红利惠及贫困地区群众,让生态成果全民共享。

从发展视角看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

从发展视角看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 2020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明了推进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目标方向,制定了环境治理体系建设的战略路径,标志着中国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入了新阶段。 回顾环境治理体系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环境治理体系建设根植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发展脉络,并随着生态环境管理实践不断完善和深化。 环境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基础的建立阶段。2015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首次将环境治理体系确立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八大基础性支柱之一,明确了环境治理体系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内在联系。环境治理体系构建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导向,着力解决污染防治能力弱监管职能交叉权责不一致违法成本过低等突出问题。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环境治理体系的主体进行了明确,提出要“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至此,环境治理体系建设的框架基本形成。 以污染防治攻坚战为重点的改革阶段。随着环境质量的持续好转,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

窗口期。污染防治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2018年《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对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内涵以及重点改革方向进行了揭示,提出包括生态环境监管体系经济政策体系法治体系能力保障体系社会行动体系在内的“五大体系”结构框架,为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完善阶段。2019年,《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环境治理体系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紧密结合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2020年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的建设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各领域,提出建立健全环境治理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信用体系和法律法规政策体系。这“七大体系”从行为主体管理机制实施保障等方面构成了一个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环境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进程将在生态环境管理创新中不断深化。 历经五年的发展,环境治理体系建设以生态文明制度改革为基础,以生态环境管理重点工作为中心,在治理目标管理手段工作方式等方面发生了重大转变:第一,“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建设目标更加多元更加全面;第二,将行为主体和管理机制分开阐述,内在逻辑更加清晰;第三,突出领导责任体系,建立中央和地方的工作机制财政支出机制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体制,各级政府责任落实更加具体;第四,强调市场手段和信用手段

世界各国污染现状及治理

世界各国污染现状及治理 英国 污染之痛:“雾都”万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当年英国最早进行工业革命后,伦敦地区工厂烟囱密密麻麻,昼夜不停地燃烧煤炭,带来了海量的粉尘和有毒气体,使得一年中有四分之一的日子大雾笼罩,从而被称为“雾都”。1952年12月,大量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粉尘蓄积在大雾中,导致两个月内一万二千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更多人患上了支气管炎、冠心病、肺结核乃至癌症。这让古板的英国人痛下决心,行动起来。 措施:1.自行车代替汽车。1956年,英国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主要立足点在减少煤炭用量。为此,英国政府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并在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将烧煤大户发电厂和重工业迁往郊区。他们又颁布法令,要求工厂按更高标准建立烟囱。到20世纪80年代,英国治理污染的重点为治理汽车尾气。政府要求所有新车都必须加装催化剂以减少氮氧化合物排放,又针对私家车征收天价的进城费和停车费,控制私车流。同时,政府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公共交通和绿色交通。自行车交通也被政府作为支柱,计划建设12条自行车高速公路。英国的高官们都以身作则,控制公务用车。2.绿化带是城市3倍。加强绿化也是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手段。在人口稠密的伦敦,人均绿化面积高达24平方米,城市外围还建有大型环形绿化带,面积达数千平方公里,几乎是城市面积3倍。今日的伦敦,大雾天气已经从100余年前的每年90天,减少为不到10天。3.可用手机查污。。英国政府也重视将空气质量信息向民众实时通报。官方网络不但发布大伦敦地区实时空气质量数据以及各污染物每小时的浓度和一周趋势图,还专门开发了google的地球图层,民众下载相关软件后,即可直观地看到英国本土所有监测点各污染物的数值和趋势。民众既可通过PC机浏览,也可通过手机应用软件随时查询。4.屋顶栽花种稻。英国人从郊外运来土壤,在楼顶制造雨水贮存系统,在楼顶上养花种草,还可以种植水稻,供周围居民食用,听到许多青蛙在“空中花园”中惬意地歌唱。 英国的治理污染经验,一定程度上代表欧洲国家的态度。比如自行车取代汽车出行,这在荷兰、丹麦等国度,也都得到了倡导与落实。 美国 污染之痛:短短数日几百位老人死亡。作为最发达的国家,美国曾因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等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20世纪中期,洛杉矶一带大气臭氧浓度很高,光化学烟雾(是一种淡蓝色烟雾,由污染物质光解产生)问题突出,在1952年和1955年两次酿成短短数日内几百位老人死亡的惨剧。 措施:1.划区域管理。美国采取区域环境管理框架,打破州的界限,依据地理和社会经济,将全国划分成十个大的地理区域,设立区域办公室,进行统一管理。环保机构有权进行立法、执法、处罚,并通过强制执行手段和监控、技术改进等相结合的方式协调开展工作。比如加州一带的环保机关,制定并推行空气质量管理计划,借助排污许可、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等方式,促进减排,终于在八十年代降低了洛杉矶的臭氧浓度。1990年,《清洁空气法案》修正案通过,同时臭氧污染严重的各州联合建立了“臭氧传输协会”,制定相关减排标准并督促实施,覆盖美国20多个州和加拿大东部各省,取得了显著的成果。2.实时监测小颗粒。美国环保署1997年根据《清洁空气法案》,又设立了专门针对大气PM2.5含量的标准,以便更好检测过去被忽略的这类细小颗粒物。美国对PM2.5的管理重点是严密监控、实时公开、立法规范。他们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数以千计的颗粒物检测站点。环保署的官方网站,面向公众告知测得的空气质量指数。其中PM2.5参数每小时更新一次。为了更直观,网站通常通过六种颜色表示空气污染情况。绿色表示“良好”,黄色、橙色、红色、紫色依次加重,酱红色

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行业

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行业 市场主体应知事项告知单 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行业市场主体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除需依法办理营业执照外,还应根据具体经营范围分别办理如下事项: 一、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许可证 (一)法律、法规依据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第六条:国家对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实行资格许可制度。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批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企业(以下简称处理企业)资格;第二十二条第一款:取得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资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等规定办理登记并在其经营范围中注明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的企业,方可从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活动。 (二)申请人须达到的条件、标准和要求 申请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资格的企业应当依法成立,符合本地区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发展规划的要求,具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企业法人资格,并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备与其申请处理能力相适应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车间和场地、贮存场所、拆解处理设备及配套的数据信息管理系统、污染防治设施等; (二)具有与所处理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相适应的分拣、包装设备以及运输车辆、搬运设备、压缩打包设备、专用容器及中央监控设备、计量设备、事故应急救援和处理设备等;

(三)具有健全的环境管理制度和措施,包括对不能完全处理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妥善利用或者处置方案,突发环境事件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等; (四)具有相关安全、质量和环境保护的专业技术人员。 (三)办理流程 1.申请企业向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设施所在地的县(区)环保部门提出处理一类或多类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书面申请; 2.县(区)保护部门审批(受理-公示-审查-审批); 3.符合条件的授予资格证书并予以公告,不符合条件的书面通知申请企业并说明理由。 (四)提交材料 1、《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资格申请书》。 2、基本材料:1.新成立企业从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的,应提供企业名称核准的相关证明文件。现有企业从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的,应提供《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正、副本复印件。2.企业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文件复印件。3.建设项目工程竣工环境保护“三同时”验收报告复印件。4.建设项目工程质量、消防和安全验收的证明材料。5.土地使用证或有关租赁合同。6.现有企业从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的,还需提交所在地县级环保部门出具的经营期间守法证明和监督性检测报告。 3、具备完善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设施的证明材料:1.申请企业土地使用证明文件复印件。2.厂区平面布置图(应绘出:设施法定边界;进货和出货装置地点;各处理设施、贮存设施、配套污染防治设施以及事故应急池、排污口位置的位置等)。3.贮存场地、分类贮存区的照片及文字说明,说明包括各分类区占地面积、贮存物品名称及相应的防护设

生态环境治理的进步与发展

生态环境治理的进步与发展 赵雨萌(石家庄市第二中学,河北省050004)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学的进步,各种环境问题频频出现,例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催生了环境科学这一学科的诞生。目前生态环境问题已上升成为全球性热点问题,为解决环境污染治理难题,人们逐渐开始对生态环境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本文立足于生态环境问题治理与环境科学的关系,对生态环境治理的进步与发展进行概述。 【关键词】生态环境治理;进步与发展;环境科学 【中图分类号】X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066(2018)10-0006-02 1生态环境与环境科学的关系 生态环境是指与人类生存休戚相关的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以及生物资源所构成的有机整体。而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则是这个有机整体被人为破坏后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效应。环境科学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其研究目的就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为造成的污染严重性越发凸显,生态环境问题愈加严峻,故而环境污染治理成为全球性的热点话题。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应用环境科学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事件屡见不鲜。如日本的“生命之湖”琵琶湖,曾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多次赤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日本政府通过运用环境科学的有关知识,调查污染源,进而控制工业污水,农业污水与生活污水的排放,从而使琵琶湖濯污扬清。此外,在20世纪40~60年代期间,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曾引起广泛关注,伴随着经济发展同时带来的对环境的破坏也可见一斑,汽车的广泛应用带来的一系列有毒气体致使无数人饱受其害,为解决这一问题,美国政府划定了一个空气污染控制区,专门研究污染物的性质及其来源,并由此得出了治理方法,研发出了有效的环境污染控制技术,有力推动了环境科学的发展。还有,德国鲁尔区的衰落与兴起与生态环境问题及环境科学也有着莫大的关系。鲁尔区前期发展中倚靠重工业,从而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这也是导致鲁尔区衰落的重要原因,为重振鲁尔区,当地政府开始对生态环境问题高度重视,并进行了整治,包括控制排放、促进新型环保工业发展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扭转了鲁尔区的衰微之势,使鲁尔区重新看到了曙光。 综合以上各例及生态环境问题与环境科学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得出:生态环境解决的关键在于对污染物的检测,对影响环境原因的分析以及对污染物的处理措施,这与环境科学的研究思路相契合。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依靠环境科学的发展,而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也促进了环境科学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2生态环境治理的进步与发展 2.1水体污染治理 水体污染的主要问题包括赤潮、水华等水体富营养化问题,重金属沉积问题以及有机物污染问题。 赤潮、水华等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主要与藻类、浮游生物及微生物的大量增殖有关,究其根本则是由于水中有机物或氮、磷、钾等的浓度过高而导致。这与化肥的施用和工业污水、生活污水的排放有着很大的关系。这类问题的危害主要是由于浮游生物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气,致使水中的生物缺氧死亡,生物死亡后进行厌氧分解,致使水体恶臭,水质下降。目前,其治理措施主要包括打捞、化学药物除藻、絮凝除藻和生物控藻等。化学药物除藻主要依靠重金属盐;絮凝除藻主要依靠粘土矿物,粘土资源丰富且对环境没有较大影响;生物控藻主要依靠培养微生物寄生于浮游生物,从而起到抑制其生长的作用。重金属沉积问题主要与工业排放有关,其处理的棘手性在于重金属易富集、难降解、难以被环境自净。物理处理方法依靠于吸附法和萃取分离法,吸附法如活性炭等;生物方法可以通过培养可降解重金属的细菌进行处理;化学处理方法包括沉淀法和氧化还原法,沉淀法即将水中重金属离子转化为不溶或难溶的化合物,氧化还原法可用硫酸亚铁将高价金属离子还原成低价进而通过沉淀法除去。 2.2大气污染治理 大气污染的主要成因包括工业废气的排放,能源燃烧的污染,汽车尾气的排放以及农业生产活动的污染。 钢铁冶炼过程中氰化物、芳香烃类、酚类、硫氧化物等的生成;化工行业生产过程中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硫化氢等的生成;火力发电过程中能源的燃烧带来的二氧化硫,粉尘等污染;以及汽车的普及带来的铅、烃类、一氧化碳、固体悬浮微粒等污染都对大气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目前对于大气污染的治理,从源头上包括改善燃煤、燃油技术,使用清洁能源,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节约能源等;从治理措施上包括使用石灰、氨水等碱性物质吸收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用活性炭吸附污染物等。 2.3土壤污染治理 土壤污染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在工业上,工厂废弃物的排放导致土壤中石油烃、重金属离子等的富集;在农业上,引用污水灌溉会导致污染物进入土壤,施肥不当也会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土壤中的正常微生物;从生物层面来说,携带有致病菌的生物遗骸,生活垃圾等也会造成土壤污染。 目前治理土壤污染主要包括以下方式方法:对于石油烃类污染物,可以采取高温热解的方法;对于挥发性污染物,可以采取真空或蒸汽抽提法;而微生物修复法可以作为一个普适性的方法来进行土壤结构的恢复。 关于对生态环境的治理,主要依赖于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相辅相成。关于治理的发展,也逐渐由物理、化学方法转变为微生物降解的生物方法;逐渐由分离后再做处理转变为原位修复;逐渐由可能会造成二次污染转变为处理后影响较小。 3结束语 生态环境的治理与环境科学的发展相辅相成,在治理生态环境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立足于绿色发展,减少污染源的产生,从根本上预防,也要增强处理措施的技术性。随着环境科学技术方面的不断进步发展,治理环境污染逐渐由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转变为微生物降解的生物方法;逐渐由分离后再做处理转变为原位修复;逐渐由传统的经济导向发展模式转 6

专题五 全球环境治理框架

专题五全球环境治理框架 1972 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来,特别是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全球环境治理快速发展,国际社会设立了负责全球环境事务的相关机构和机制,开展了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无数会议和谈判,制定了众多环境公约、协定和规则,建立了相应的资金机制,针对各种全球环境问题以国家为主体实施了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行动,以联合国框架为主体的全球环境治理结构逐步建立和发展。然而,从国际社会设定的环境目标的实现程度看,多数情况是进展甚微。全球环境治理面临着全球环境规则的执行力不足、联合国系统的效率不高、全球发展不平衡和传统的发展模式尚未改变、全球层面缺乏环境与发展的统筹协调、对国际竞争的顾虑成为全球环境治理的瓶颈、全球环境治理缺乏推动力量挑战。 1、治理的概念: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法的总和,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制度安排。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将治理的特征总结为: 治理不只是一整套规则,也不只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 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 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 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基于上述理解,可以说,治理一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应对共同事务的各种方法的总和,因此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现实表现形式; 另一方面是指更加强调协调、协商的应对共同问题的方式。全球治理的说法是将治理的概念延伸到了全球范围,如当前的联合国体系及其他各种全球性国际组织和非正式的国际组织在制定和实施全球性规则。而全球环境治理则是全球治理在环境领域的体现。全球环境治理这一概念目前尚无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但它已经被频繁地在许多官方和非官方的场合使用。在这些被使用到的场合,全球环境治理往往被用来指为保护全球环境而建立起的一系列全球性组织机构、资金机制、规范、程序、公约、标准、措施和行动等的总和。 2、全球环境治理是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而逐步发展的。 二十世纪的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震惊世界的环境污染事件频繁发生,如“八大公害”事件,引起全球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1948 年在联合国体系外成立的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可以说是全球环境治理最早的萌芽,它的成员不仅包括政府、政府部门,还有非政府组织。之后,各种非政府环境组织越来越多地关注环境问题,使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将环境问题提上政治日程并制定了相关法律。同时,各国意识到许多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层面的行动去解决,从而开始推动国际合作。 在上述背景下,大量联合国专门机构开始关注环境问题,如世界卫生组织、世界气象组织、国际民航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海事组织等。但这些活动缺乏协调。为此,1972 年,联合国在瑞典的提议下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这次会议将环境问题提上了全球治理日程,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建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治理可以说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之后,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和2002 年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将全球环境保护的共识和行动推向一个又一个新阶段。国际社会积极推动实施《关于环境与发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措施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措施 发表时间:2018-06-14T16:48:21.34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9期作者:周雾浓 [导读] 摘要: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世界各国开始越来越注重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我国也开始正视生态环境现状,并有针对性的采取一些对应的治理措施,从挽救环境和改善环境等方面来努力,建设更加良好的生态环境。 泰州市海陵环境保护局江苏泰州 225300 摘要: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世界各国开始越来越注重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我国也开始正视生态环境现状,并有针对性的采取一些对应的治理措施,从挽救环境和改善环境等方面来努力,建设更加良好的生态环境。 关键词:生态环境;现状;治理措施 全球生态环境危机,唤起了世界各国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我国也不例外。我们国家在生态环境改善方面,开始正视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制定相对应的改善措施,如在保护水土、退耕还林、节约资源等多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为建设更加和谐的生态环境而不断努力。 1 对我国目前生态环境现状的分析 近年来,国家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投入了很多的精力,制定了相关的环境治理和保护政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使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我国目前的环境现状仍不容乐观,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还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形势,各种环境问题依然存在。 1.1 耕地面积逐渐减少,水土流失严重 随着自然植被被不断地破坏,再加上一些环境比较恶劣的地区,耕地土壤被污染的现象不断发生,导致了我国可用耕地面积不断地缩小,人均耕地面积占有量也愈来愈少。就目前人均耕地占有量来讲,比 90 年代下降了 1%,这一现象的出现还导致了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和水土流失现象的加剧。 1.2 超负荷草原放牧导致生态功能衰减 随着滥砍滥伐现象的不断加剧,导致了我国森林覆盖率逐渐减少,森林树种单一,森林树龄普遍偏低,甚至出现了个别珍稀树种濒临绝种的森林危机;再加上对森林保护力度的投入不够,造成了森林虫害、病害、火灾现象时有发生,更是加剧了我国森林质量的不断下降。除此之外,由于超负荷的草原放牧,导致了草原植被的不断破坏,植被裸露面积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就是局部地区沙尘化现象的加剧,最终导致了草原生态协调功能不断衰减。 1.3 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导致了水生态严重失衡 由于水资源的浪费和循环利用落实不到位,造成了我国水资源开发力度持续偏高,但是出现利用率偏低的现象并长期存在,对水资源的浪费比较严重,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大,利用率低。再加上一些其他因素,例如局部地区干旱或洪涝自然灾害、水污染严重、江河湖泊干涸等现象的出现,更是加剧了水生态的严重失衡。 1.4 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 我国的动植物物种丰富程度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据相关环境研究数据表明,由于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发展,破坏了它们的生存环境,使越来越多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环境处在不断恶化中。除此之外,很多野生植物由于其极高的药用价值或商业价值,遭到了大量采伐;一些珍稀动物由于其极高的经济价值,遭到了野蛮捕杀。以上这些现象的普遍存在,都导致了很多珍稀野生物种面临濒临灭绝的危险。 2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治理措施探讨 找到了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接着就要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对策来改善这一现状,在坚持“可持续发展”基本方针的指导下,使我国的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可以实现齐头并进,最终实现人类生存和生态环境建设和谐发展的目标。 2.1 加强建立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 国家在政策制定方面,应该对生态环境建设投入更多精力,制定相关法律政策,来保证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和谐发展。只有在这一决策机制的大力支持下,才能更有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结合,最终达到保护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 2.2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建设 国家环保部门在执法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环保政策,对在生产中破坏生态环境的企业,进行严肃处理;对相关环保法律法规及时根据实际进行修改和完善;在执法过程中要制定严格的监察制度,对破坏生态环境现象的执法处理工作严格把关,决不得过且过。只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才能使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法可依,在执法过程中才能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3 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科技含量 在相关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研究中,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注重对耕地保护、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等环保方案的更深入研究,争取找到更合理有效的突破口。在相关环保科技的创新和环保人才的培养方面,更多关注和投入,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科技含量。 2.4 坚决实施有计划的退耕还林还草 众所周知,森林是“地球之肺”,大面积的森林覆盖,不仅可以为人类提供更加健康的生存环境,还可以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对于全球温室效应的改善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面临目前森林覆盖率逐渐减少的现状,坚持实施有计划的退耕还林还草,是一项十分关键的环保措施,必须切实贯彻到环保工作中去。 3 结语 就我国目前生态环境现状来说,只有正视现状,找出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严峻问题,针对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对应的对策和挽救措施,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现状,为人类创造出更加和谐、健康的生存环境,这是造福子孙后代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关乎着人类生存环境建设的重大问题。 参考文献: [1]赵其国,等.中国东部红壤地区土壤退化的时空化,机理及调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3(4):11-14. [2]王德荣,张泽,李艳丽.水资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M].北京出版社,2001,11(6):55-57

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答案

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考试人员: 提交日期:2017-01-18 考试用时:4分钟59秒 考试得分:100.0 未评分试题:0 答对试题数:20 正确率:100% 单选题:共10题,正确10题多选题:共5题,正确5题 判断题:共5题,正确5题问答题:共0题,正确0题 1 我国在环境治理体系建设方面,基本形成了()的机构体系。(分值:4.0/得分:4.0) A.两层两级 B.两层三级 C.两层四级 D.两层六级 2 监管、服务等属于()。(分值:4.0/得分:4.0) A.治理结构体系 B.治理功能体系 C.治理制度体系 D.治理运行体系 3 政府和市场职能错位包括用()手段管理完全可以纳入市场交易的商业性资源资产。 (分值:4.0/得分:4.0) A.法制手段 B.经济手段

C.政治手段 D.行政审批手段 4 要强化对服务业和消费领域环境问题的规范,特别是要把()引入环保法律。(分值:4.0/得分:4.0) A.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B.消费者责任延伸制度 C.流通者责任延伸制度 D.监管者责任延伸制度 5 大量的企业向园区集中,因此要在园区推进()。(分值:4.0/得分:4.0) A.生态工业学 B.工业生态学 C.生态经济学 D.经济生态学 6 ()即公私合作模式。(分值:4.0/得分:4.0) A.TTT模式 B.TPT模式 C.PPP模式 D.PPT模式 7 g ood governance 叫做()。(分值:4.0/得分:4.0)

A.管制 B.法制 C.法治 D.善治 8 我国的法律具有()等特点。(分值:4.0/得分:4.0) A.程序法多,实体法少 B.程序法多,实体法多 C.程序法少,实体法少 D.程序法少,实体法多 9 综合经济部门、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和环境管理部门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现 象。(分值:4.0/得分:4.0) A.依法打架 B.合作共赢 C.相互监督 D.多元共治 10 生态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形成()。(分值:4.0/得分:4.0) A.三大部门板块 B.四大部门板块 C.五大部门板块

全球化背景下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

全球化背景下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 【摘要】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探讨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不少人文知识分子和文学批评家的关注。在我国,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不高。因此,如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建立全新的环境管理构想并付诸实践,以顺应潮流,尽早实现产业转换,实现外贸发展的可持续性,将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本文针对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治理我国生态环境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生态环境;治理对策 人与自然在一个全球化的语境下讨论后现代社会的生态和环境问题,目前已成为不少人文知识分子关注的一个焦点,尤其是对于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的文学批评家和作家来说,环境问题更是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中国虽然还不能说已经全面进入了后现代社会,但在北京、上海以及一些沿海城市中,后现代消费社会的印记已经深深地打入了人们的生活中。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由于经济落后,因而相对于发达国家处于纵向分工的不利地位。大量初级产品的出口,对于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产生不利影响。在处于转轨中的我国,市场机制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加上缺乏约束的短期经济利益的驱动,种种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行为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发生。再加上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不浓,政府对环境立法、执法的力度不强,经济增长方式的科技含量不高,企业的环保积极性不够等自身原因,造成了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问题。针对这些国外国内原因,我们应积极思考有效对策以解决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应有以下几条策略: 一、我国“十一五”规划将发展循环经济确定为重要任务,使之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从企业到工业园区、从县市到省展开了大规模的试点,使循环经济从理论走向了实践。当然,中国的循环经济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不是无条件的,它要求相应的体制创新,即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法律和政策体系,促进产业组织结构和技术结构优化。 1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发展循环经济以减少污染排放,涉及企业外部性问题,在增加社会福利的同时会增加企业的成本。这就需要政府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政策,通过法律和政策创新改变企业生产的边界条件,使企业排放污染物具有较高的成本,而循环利用废弃物、减少排放能降低企业成本。制定并认真执行污染物有偿排放政策是根本途径。需要注意的是,从污染免费排放到污染高价排放,在社会经济系统内加入新的成本要素,必然会使经济“总成本”提高,使得价格总水平上升。所以,必须动员全社会理解和承受这一后果,并通过社会保障政策来减轻低收入群体因环境成本的加大而带来的生活压力。 2、促进产业组织结构和技术结构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代表着产业的规模经济性,而技术结构决定了一个企业循环利用废弃物的可能性。在一般情况下,产业的组织结构直接决定了行业的整体技术结构。在政策和技术标准上推进产业组织结构优化,实现产业发展的集聚和规模效应,加速企业技术创新,利用工业园区模式推进工业化,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要求。 二、加强全球协作,共同参与环境治理。探索和实践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解决环境问题。但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环境问题还需要通过积极的国际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