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巩固及拓展性练习 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基础题(共 15 分,每题 3 分)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固:本来 益:更加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 .. C .小学而大遗 D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例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A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C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D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A .而耻学于师/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下圣人也远矣

. .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作者韩愈,字退之,河阳人。唐代著名散文家,明人将其 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B .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的古文运动,既是一场复兴儒学的运动,也是倡导古文、反对骈 文的文学革新运动。 古文运动的理论, 对于开创作家自由抒发的文风, 拨正古代散文的发展 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C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 和学问。传,解释经书的著作。

D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出自孔子的《论语 ·述而》,原句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共 15 分,每题 3 分)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 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 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者师 焉,或者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 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 ..

A .古之学者必有师

B .吾从而师之

. . D .小学而大遗/人非生而知之者 ...

.. .. 3.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 . . .

4.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彻底相同的一项是( ) . .

B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作《《师说》以贻之 . .

A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无:没有

B .其闻道也固.

先乎吾 C .余嘉.其能行古道 嘉:赞许 D .是故圣益.圣,愚益.

9.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

能及,其可怪也欤!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B .或者师焉,或者不焉 不:通“否”

C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不齿:不屑一提 D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出人:超过其他的人 ..

例句: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 C .其可怪也欤 D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

A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则群聚而笑之 C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 .

..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B .大王来何操?

C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 .不拘于时,学于余

10.下列对语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该段运用了三组对照,批评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 的恶劣习气。

B .语段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众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

C .语段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照,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

D .语段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照,得出了君子 智力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结论。

三、翻译下列句子 (共 20 分)

1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者师焉,或者不焉。 (3 分)

12.不拘于时,学于余(2 分)

13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 分)

14.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 分)

15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 分)

16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 分)

1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3 分)

四、默写《师说》第一段和第三段(20 分)

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三段:圣人无常师。

五、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列短文,完成后面问题。 (共 21 分,每题 3 分)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

A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却,居然 ...

.. .. D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

7.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A .其皆出于此乎?

B .吾未见其明也

. . 8.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

B .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

柳宗元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不敢为人师。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未闻有师。有, 辄哗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 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牵引,拉拉扯扯地纷纷议论),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 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来南,指唐永贞二年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而南来)。二年冬,幸 大雪逾岭(岭,五岭山脉,岭南普通不下雪) ,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 累日,至无雪乃已。 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 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 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18.下面加点字的意思与读音正确的是 ( ) ①仆道不笃 ②被南越中数州 A 、①笃:深厚 d ù②被:同“披”p ī B 、①笃:深厚 d ǔ②被:覆盖b èi

C 、①笃:忠诚d ǔ ②被:覆盖 p ī

D 、①笃:忠诚d ù ②被:同“披”b èi

19.与下列两句中加点的实词的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 ①群怪聚骂 ②指目牵引 A 、①素善.留侯张良 ②非能水.也 B 、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②吾得兄.

事之 C 、①必复之全之 ②沛公军霸上 D 、①不耻相师 ②去今之墓而葬焉 20.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 、犯笑侮 犯:触,这里是冒着、顶着的意思。

B 、因抗颜而为师 抗颜:指态度严正不屈。

C 、而增与为言辞 增与:诬加。

D 、余以为过言 过:谴责,批评。

21.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 辱书云,欲相师。

A 、承蒙您来信说,希翼能互相学习。

B 、您在一封令我感到羞愧的信里说,想拜我为老师。

C 、承蒙您来信说,想拜我为老师。

D 、您在一封令我感到羞愧的信里说,希翼能互相学习。

22.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 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

..

..

..

. . . .

. .

....

. .

..

A 、韩愈已经自己充当了蜀的太阳,而您又想让我充当越州的雪。

B 、韩愈既然自认为是蜀的太阳,而您又想让我充当越州的雪。

C 、韩愈既然自认为是蜀的太阳,而我又想让自己充当越州的雪。

D 、韩愈已经自己充当了蜀的太阳,而我又想让自己充当越州的雪。

23.对文中“蜀犬吠日” “越犬吠雪”的比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歌颂韩愈如蜀日普通永放光辉,并自喻自己的高洁品德。

B 、抨击诋毁韩愈和自己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 、表露作者彻底赞同和支持韩愈有关师道的主张和实践。

D 、说明自己被贬越州的处境,表达对世风日下的不满之情。

24.以下四句话中,不属于作者“不敢为人师”的理由的一项是 ( ) A 、仆道不笃,业甚浅近。 B 、孟子称: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C 、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

D 、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文后试题。 (9 分)

昔者,周舍事赵简子,立赵简子之门三日三夜。简子使人出,问之曰:“夫子将何以令

我?”周舍曰:“愿为谔谔之臣墨笔操牍随君之后司君之过而书之日有记也月有效也岁有得 也。”简子悦之,与处。居无几何而周舍死,简子厚葬之。三年之后,与大夫饮,酒酣,简

子泣。诸大夫起而出曰:“臣有死罪而不自知也。”简之日:“大夫反无罪。昔者吾友周舍有言 曰:‘百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众人之唯唯,不如周舍之谔谔。昔纣昏昏而亡,武王谔谔 而昌。自周舍之死后,吾未尝闻吾过也。故人君不闻其非,及闻而不改者亡,吾国其几于亡 矣,是以泣也。”

25.请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5 分)

愿为谔谔之臣墨笔操牍随君之后司君之过而书之日有记也月有效也岁有得也

26.从全文看,赵简子泣周舍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作答)(4 分

)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有词类活用的请指出。

1.所以 传道受 业解惑也( ) ( ) 2.圣人之所以 为圣 ( ) 3、群聚而笑之( ) 4、惑而不从师( ) 5、 . . . ( ) 8、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 9、不耻相师 ( )

. . . . .

( )( )( ) 12、或者不焉( )( ) 13、是故无贵无贱 ( ) ( ) 14、位卑则足羞 ( ) 15、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16、郯子之徒 ( ) 17、余嘉其能行古道 . . .

. .

小学而大遗 ( ) 6、吾从而师之( ) ( ) 7、吾师道也

..

. . ( ) 10、其皆出于此乎? ( )11、圣益圣,愚益愚( ) . .. .

( ) 18、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 ) ... . .. . ...

...

..

( ) 19、师不必.贤于.弟子( ) ( ) 20、作《师说》以贻之( )

一、基础题(共15 分,3×5)

1 、A .(无:无论)

2、D.(学者:古义是求学的人,今义是有专门学问的人;从而:古义是两个词,跟从并且,今义是一个表示结果、目的的连词;小学:古义是两个词,小的方面要学习,今义是一个名词,指学制的初级阶段)

3 、B .(B 句和例句中的“师”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A 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学习;C 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D 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

4 、C .(B 项中的“也”都是助词,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不译;A,介词,跟/介词,对于;B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销句子独立性/代词,他;D,转折连词,却/顺接连词,就)

5、C .(文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二、课内阅读。(共15 分,3×5)

6 、D .(出人:超出普通的人)

7 、B .(B 和例句都是人称代词,他们;A,表示猜测的语气副词,大概;C,表示加强语气的副词;D,指示代词,那些) 8、C .(师道:从师的风尚;则:转折连词,却/顺接连词,就;所以:……的原因/用来……的,……的凭借;惑:形容词,胡涂/名词,疑难问题)

9 、B .(B 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A 是介词结构后置句,C 是定语后置句,D 是被动句,

介词结构后置句)

10、D .(这个对照,目的在于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

三、翻译下列句子(共20 分)

11.不通晓句读,不解除迷惑,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注意这两句的句式特点:宾语前置 ) (3 分)

12.不受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注意两个“于”的用法,一个表被动,一个是介词“向。”)

(2 分) 13.老师, (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者,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判断) (3 分) 14.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在我之前出生)还是比我小(在我之后出生)呢?(3 分)

15.因此无论贵贱,无论年长年少,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3 分)

16.他和他年龄差不多,学问知识相似,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 (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 (3 分) 17.因此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弟子贤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 (各)有(各的)专门研究。 (3 分)

四、默写答案略(20 分)

五、课外阅读。

(一) (共21 分,3×7)

18、B 19、D 20、D 21 、C 22、A 23、C 。24、D

译文:承蒙您来信说,想要认我做老师。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不敢做别人的老师。

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做狂人。惟独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讥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

屈原的赋里说:“城镇中的狗成群地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我过去听说蜀的南边,时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幸好下大雪,越过了五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做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

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不仅我会被辱骂,人们也会因此辱骂您。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罪过吗?只无非感到惊怪而狂叫的是狗罢了。试想当今天下见到奇妙的事情不象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于是谁又敢在众人眼前显出自己与众不同,来招惹人们的喧闹和恼怒呢?

(二) 25 .愿为谔谔之臣/墨笔操牍/随君之后/司君之过而书之/日有记也/月有效也/岁有得也。( 5 分) 26 .①自周舍之死后,吾未尝闻吾过也;( 2 分)②人君不闻其非,吾国其几于亡矣。 (2 分)

译文:从前,周舍去伺侯赵简子,站在赵简子的门口三天三夜。简子派人出去问周舍:“先生将用什么来指教我?”周舍回答说:“希翼作为直言诤谏的臣子,带着笔墨纸砚,跟在你的后面,待你有错的地方就把它记下来,每天有记录,一个月就有效果了,一年以后就有收益了。”简子听了这话很高兴,就让他和自己在一起。住了没多长期周舍就死了,赵简子厚葬了他。三年之后,赵简子与大夫们饮酒,酒酣之时,简子哭了,大夫们起来准备离开时说:“臣等有死罪自己殊不知道啊。”赵简子说:“大夫们回来入席,你们没罪。从前,我的朋友周舍曾经说过:‘一百张羊皮,还不如一块狐狸腋下的皮。’大家百依百顺,不如周舍的直言诤谏。过去纣王昏庸拒谏导致灭亡,武王善于纳谏得以兴旺。从周舍死后,我不曾经听到(有人说)我的过错啊,所以人君听不到(有人说)自己的过错,等到听到(有人说)自己的过

错却不能改正就要灭亡了,我们国家大概快要灭亡了吧,我是为此而流泪啊。”

六、选作题答案: 1 .(用来------的,------的凭借) (通“授”,教授 ) 2 、(------的原因 ) 3 、( 表修饰 ) 4.( 表转折 ) 5.(表并列 ) 6.( 意动用法,以之为师 )

7 .(动词,学习 ) 8 .(从师 ) 9 .(意动用法,以-----为耻) (动词,学习 ) 10.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猜测的语气词 ) 11.(名词,圣人 ) (形容词,圣明 ) ( 名词,愚人 )( 形容词,愚笨 ) 12.(有的 )(通“否”) 13.(因此,所以 )(无论) 14.(意动用法,感到羞耻) 15 .(竟) 16 .(这些人 ) 17 .( 赞许 ) 18 .( 相当于“于“ ) ( 知道,懂得 ) (助词,表停顿 ) 19 .(一定 ) ( 比 ) 20 .( 赠送 )

《师说》教案

《师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体会“说”这种体裁笔锋犀利的特点,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第一层(开头两句)提出师道长期失传的问题。 第二层(“古之圣人”到“官盛则近谀”)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存在。 可分三小层:①总提:今之众人“耻学于师”②分提一:“小学而大遗”③分提二:士大夫之族讥笑从师而学者) 第三层(“呜呼”到结尾)归纳本段主旨。 2.本文写作特点: (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等。 (2)论证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师职责,择师标准。(立)第2段,师道不传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论断。(立) (3)对比论证。 三、教学难点 1.积累掌握“传”“师”“道”“受”“固”“从”“也”“则”“于”“乎”“所以”等词的用法。 2.本文第2段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从全篇布局来看,作者先“立”(第1段)后“破”(第2段)。这一段笔锋犀利,汪洋恣肆,充分体现了“说”这种体裁“炜晔而谲诳”(陆机《文赋》)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提问法。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讲授重难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诵读法。用来熟悉课文语句,领悟作者的思路。 3.讨论法。学生课前、课上自由讨论,回答问题。 4.学习拓展。提供有关的图片、文字拓宽学生视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黑板 六、课时安排 3课时七、预习提纲 目的:让学生熟悉课文,作好积累。 具体步骤: 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 2.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3.初步揣摩关键词语,尝试完成课后练习,列出预习中发现的问题。 八、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师说》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师说》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优 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教材定位】 《师说》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的第二篇课文,这一课的两篇文章都是我国古代探讨学习问题的名篇。学习这两篇文章时,要通过熟读课文,找出并推敲文中的名句,并在此基础之上把握两篇课文关于学习的主要观点。《师说》是韩愈文章中一篇结构严谨,脉络贯通的论说文,韩愈带着很强烈的感情来反抗流俗的嘲笑,批判当时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目的是为了告诉士大夫之族要行从师之道、复从师之道、传从师之道。 在学习这篇文章时,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以及韩愈的文学主张,进而更清楚地明白韩愈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和勇气。了解他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反抗流俗的不正确的风气,批驳错误的观点,并对中晚唐儒学的复兴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要辩证看待作者的观点,结合当下,谈谈自己的见解和认识。 【素养目标】 1.了解韩愈的生平及其文学主张,了解时代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掌握文言实虚词、特殊句式等知识点,疏通文意,并背诵第一段。 3.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训练思辨能力。 4.辩证思考本文的现实意义,树立谦虚好学和尊师重教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思考作者观点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点拨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尊师重道”是儒家的思想主张,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在魏晋时期到唐朝中期,却兴起了“耻学于师”的社会风尚。面对这样的时代问题,韩愈站了出来,以笔墨来讨伐这个时代的错误。让我们一起走近《师说》。 二、知人论世 1.了解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2.韩愈的文学理论和主张 提倡“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之风,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 3.了解“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4.解题 ①师:从师学习。 ②说: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像现代杂文的风格。“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爱莲说》《捕

师说巩固及拓展性练习 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基础题(共 15 分,每题 3 分)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固:本来 益:更加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 .. C .小学而大遗 D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例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A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C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D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A .而耻学于师/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下圣人也远矣 . .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作者韩愈,字退之,河阳人。唐代著名散文家,明人将其 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B .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的古文运动,既是一场复兴儒学的运动,也是倡导古文、反对骈 文的文学革新运动。 古文运动的理论, 对于开创作家自由抒发的文风, 拨正古代散文的发展 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C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 和学问。传,解释经书的著作。 D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出自孔子的《论语 ·述而》,原句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共 15 分,每题 3 分)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 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 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者师 焉,或者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 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 .. A .古之学者必有师 B .吾从而师之 . . D .小学而大遗/人非生而知之者 ... .. .. 3.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 . . . 4.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彻底相同的一项是( ) . . B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作《《师说》以贻之 . . . A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无:没有 B .其闻道也固. 先乎吾 C .余嘉.其能行古道 嘉:赞许 D .是故圣益.圣,愚益. 愚

《师说》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师说》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这是《师说》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师说》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1 篇 教学目标: 1、了解、背景及文体 2、疏通文章,理清思路 课时:3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检查作业(背诵《滕王阁序》) 三、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简介: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祖籍河北昌黎),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又称“韩吏部”(晚年担任吏部侍郎)又称“韩文公”(谥号“文”)。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3、写作背景: 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一文中足可看出:“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饮不暇熟,有挈挈而动,如是这数矣。” 4、文体:“说”,议>论文的一种,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如初中《马说》、《捕蛇者说》。 5、学生通读课文,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 注意以下部分字的读音。 句读谀经传郯苌弘蟠贻巫 ②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③ 全文中的四个段落,各从那些方面来阐述观点? 第一段:正面阐述从师的重要性。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 第三段: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 第四段:说明、写作的缘起。 6、小结全文。 四、作业: 1、背诵第一段。 2、思考(或略作书面整理)练习一中的1~~3小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演示过程和方法。

2、掌握字词、疏通全文。 内容步骤: 一、检查上堂作业: 1、背诵第一段。 2、结合练习一导入新课。 二、内容结构: 第一段:正面阐述 ①老师的职责 ②为什么从师 ③ 以什么人为师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古之圣人——从师圣益圣 今之众人——不从师愚益愚 爱其子——择师惑矣,未明也 于其身——耻师 《师说》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2 篇 学习目标: 反复诵读,体会感情,读懂“师道”的内涵,领悟文章情理交融的艺术魅力。 学习重点:

《师说》公开课教学设计3篇

《师说》公开课教学设计3篇 《师说》公开课教学设计3篇 《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师说》公开课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师说》公开课教学设计篇1 ·课程难点与解析 ·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识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职能、作用以及择师标准等方面的观点,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掌握古汉语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学习本文正反对比,有破有立,反复论证以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学习内容 一、背景及作者简介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自谓郡望昌黎,也称韩昌黎。曾任监察御史、国子监博士、刑部付郎等职。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世称韩文公。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 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中国古代的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

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唐代仍在沿袭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果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实际上,可以把《师说》看作韩愈提倡“古文”的一个庄严宣言。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他无论在文学理论还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代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 3.“说”这种文体 “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二、字词解释 1.通假字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 (2)生乎吾前“乎”通“于” (3)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师说》教案-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师说》教案-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人教版《师说》教案-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师说》教案一: 教学目的 1.学习有“破”有“立”的写法。 2.体会“说”这种体裁笔锋犀利的特点。 3.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第2段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从全篇布局来看,作者先 “立”(第1段)后“破”(第2段),“立”是为了“破”;“破”后再“立”(第 3段),乃其“余事”,可见“破”是要害。这所谓“破”,实质上是针对砭时弊,即批判“耻学于师”的恶劣风尚。这不是一般性问题,必须联系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才能得到比较透彻的理解。对这个方面存在的困难,不不估计到。 此外,将这一段视为教学重点和难点,还出于这样的考虑:这一段笔锋犀利,汪洋恣肆,充分体现了“说”这种体裁“炜晔而谲诳”(陆机《文赋》)的特点。学生此前已学过《马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少年中国说》等篇,对这个特点已有所认识,在此基础上着重体会一下本文作者的行文方式,对学生今后阅读同类作品必有很大的好处。 二、教学方法。 本文可以兼用诵读教法和讨论法。诵读,用来熟悉课文语句,领悟作者的思路;讨论,用来加深学生对本文思想意义和行文特点的认识。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提高,在时间分配上,应以前者为主。 采取逐段进行的方式:诵读一段,讨论一段。有关全篇主旨和布局的问题,放在最后讨论。讨论题应是开放性的,可以各抒己见,不给固定答案,要在于能自圆其说,以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由于本文语言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做一点语言积累的工作。

本课拟用3课时。分配如下: 第一课时:介绍本文写作背景,初步了解本文基本内容,诵读第1段,讨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这一命题。 第二课时:诵读第2段,讨论韩愈对“耻学于师”时风的批判和文章的锋芒。 第三课时:诵读第3、4段,讨论“圣人无常师”这一命题。总结全文(认识本 文思想意义和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预习安排 这篇课文的预习工作十分重要,时间应相当充裕,做得越细致越好。为此,拟在课堂抽出20──25分钟让学生预习,掌握要领;未完成的部分由学生自找时间补做。 一、给下面的字注音后朗诵全文2-3遍。 谀(yú) 苌(cháng) 聃(dān) 郯(tán) 欤(yú) 蟠(pán) 经传(zhuàn) 贻(yí) 二、本文是针对“耻学于师”的坏时尚写的,笔锋犀利。试就下列两个方面各举出几个例子。(划在课本上) 1.批判坏现象的尖锐语气。 2.叙述正确主张的决断语气。 三、下面的一段文字出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注意加黑点的语句。仔细阅读一遍,然后说说韩愈写《师说》有什么意图。 “自魏晋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 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学生),作《师说》,因抗颜(态度严 正不屈)而为师。世(世人)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四、下列诸字在本文中都不止一义,阅读时要注意结合上下文仔细辨析。例如: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有关师说教案七篇

有关师说教案七篇 师说教案篇1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2、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借鉴__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分析__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并掌握__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__的思想意义

教学设想: 1、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三维目标。 2、教学方法:自主预习法、激情诵读法、问题探究法、分析讨论法、点拨启发法、、拓展延伸法。要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认真思考,质疑问难,把握__的思想内容。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文字)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多媒体展示】 通过课件出示一些重点字词,来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出示内容见教案后附件部分) 二、情境导入 教师由视频《程门立雪》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

优秀公开课教案:《师说》公开课教案

优秀公开课教案:《师说》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师说》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研究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掌握文言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分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研究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解题 1.引入话题,通过让学生思考老师的作用和重要性来引出本文。

2.介绍“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和本文的主题。 3.简要介绍古文运动和韩愈的贡献。 二、走进 1.介绍韩愈的基本情况和职业经历。 三、阅读理解 1.学生阅读《师说》全文,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本文的正反对比论证方法,并找出文章中的例子。 3.学生分别解释文言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分古今异义词语。 4.学生讨论文章中所表达的尊师重教的思想,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实践这种思想。 四、拓展应用 1.学生以本文为例,撰写一篇自己认为优秀的“说”文,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和思辨能力。

2.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一位自己尊敬的人物,写一篇类似于《师说》的文章,表达对这位人物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五、课堂小结 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收获。 2.强调尊师重教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尊重师长,勤奋研究,不断进步。 六、作业布置 1.完成课堂上的拓展应用。 2.阅读其他古代“说”文,比较不同文体之间的异同,写一篇读后感。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提出了“文以载道”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他还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师说》教学设计精选3篇

《师说》教学设计一 1、正确理解本文思想观点。 2、体味并理解正反对照的论证方法。 3、背诵全文。 1、本文思想观点。 2、正反对照的论证。 3 课时。 第 1 课时 一、文体及作者 1、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2、“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论说文范畴,普通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师”是本文要着重论述的论题。“师说”,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韩愈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的,是他 35 岁时在长安当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的。文章针对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痛加针砭。着重阐明教师的作用和从事应采取的态度,有破有立,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作用。本文是韩愈文集中的名篇之一。 3、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生三岁而孤,靠兄嫂抚养长大。幼年好学不倦,到十七八岁,学问已有相当扎实的基础。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登上仕途。以后历任地方上和中央的一些官职,此间有两次因上疏皇帝提意见,被贬官,第二次差一点儿被处死。最后官至吏部侍郎 (相当于副部长),故亦称韩吏部。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又因死后谥

“文”,称韩文公。韩愈、韩退之、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是同一人的许多异称。 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他的重要功绩,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美散文传统,坚决摒弃南北朝以来只讲究文章形式,不重文章内容,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文风,并提出要创造性地学习古文,反对摹仿因袭,人云亦云。 (观点“师其意不师其辞”、“唯陈言之务去”、“文从字顺”)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经巩、王安石)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说为李蟠而作,实际上是抨击当时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看不起别人,不肯从师学习,甚至对别人从师也进行讥笑的士大夫阶层。初中课本选了他的《马说》一文,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来比喻贤才难遇知己,难得重用。把自己一腔愤懑之情发挥得无余,富有现实意义。 二、现实切入 先给大家讲一件真正的故事。咱们学校有一位数学老师,他辅导的学生多次在各种数学竞赛中获奖。有一回,一个获奖学生的家长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应该感谢我儿子,没有他你就不会出名。” 三、分析第一段 同学们的发言说明了对教师的作用有不同的看法。现在我们先研读《师说》的第一自然段,看看韩愈对这个问题有何高见,然后再请同学们深入讨论。 1、读课文 2、韩愈的观点是什么?你怎么看? 3、那个时候,老师传的什么道?授的什么业? (传的是儒家之道,讲授的是六艺经传。 ) 4、儒家的鼻祖是谁?儒家之道是谁提炼总结出来的? 5、后人学习孔子的发明,这说明师生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应该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 6、如果说,现在的老师的作用仍然是“传道、授业、解惑”,这种说法对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5篇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5篇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理清文章思路,掌握对比论证方法。 2、背诵全文 3、培养学生尊敬师长、虚心求教的美德。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教学。 2、早自习预习文章,疏通字义。 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4、利用抢答竞赛的形式,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路,逐段背诵,直至背下全文。 【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答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 课件、记分牌。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课前播放《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音乐全屏展示。) 同学们,上课前给你们播放的歌曲好听吗?宋祖英深情的唱道: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你们知道我国的教师节是哪一天吗? 为什么我国要设立这个节日,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大家说的很对。当今社会尊师重教已经巍然成风,但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却不是这样的,当时的情况如何呢?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唐代

散文家韩愈的千古佳作《师说》,从中去找寻答案吧。 二、解题、出示教学目标 1、解题: “说”,古代散文中的一种,属议论文范围,“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通常这类文体我们可以理解为“解说关于的道理”,“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2、教学目标: 反复朗读、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三、朗读欣赏与指导 1、让学生在配乐朗读中初步感知全文。 2、提出要求:听清字音、节奏。 四、研读课文,把握文章思路 1、把全班分为三个大组,以抢答的形式进行竞赛,宣布比赛规则,每组派一位同学负责记分。 2、理清第一段思路: (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段。) 提问:找出本段中哪些句子交代了:人为什么要从师?择师的标准是什么?明确: 老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一段从师的必要:孰能无惑; 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小结:这一段从正面论述了从师之道,首先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然后依次说明了老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全班同学齐读第一段。) (请同学按照思路背诵第一段。) 3、理清第二段思路: 提问:第二段主要运用了三组对比,抨击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人,请同学们找出相关句子。

有关师说教案7篇

有关师说教案7篇 师说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控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名作动、形作名、意动〕,“其、而、之”等虚词以及判断句、被动句和宾语前置等。 2、培育同学自渎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探究,了解的观点,学习文章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说理方法。 2、理清文章的规律层次,以诵读贯穿整个课堂。 情感、立场、价值观 1、培育同学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志气。 2、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育虚心好学的风气。 二、学情分析 高一同学在学习《劝学》之后,已经基本形成了高中文言文学习的框架和思路。《师说》的学习,老师旨在积极引导,援助同学形成积极探究的学习模式。在自我思索的过程中,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技能。 三、教学重点:

1、字词的梳理与课文的背诵。 2、掌控文章对比论证的说理方法。 四、教学难点: 1、品位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2、把握师道的内涵。 五、教学方法:探究法、诵读法、讲授法 六、教具预备: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新课导入 《论语》中有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从师而学应当说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唐代大文豪韩愈就以一篇《师说》流传千古。2、新课教学 〔1〕介绍〔可先由同学谈谈对韩愈的了解状况,再多媒体课件展示〕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闻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提倡者。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又因死后谥“文”,故称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其散文题材广泛,内

《师说》教学设计

《师说》教学设计 《师说》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复习所学,翻译课文,熟记重点字词; 2、了解韩愈及其写作背景; 3、欣赏韩愈__的说理艺术,学习__的论证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欣赏韩愈__的说理艺术,学习__的论证方法。 三、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使用讨论法、讲解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检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 2、请学生快速翻译课文,发现学生仍没有掌握的地方,加以强调。

(二)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看课下注释有关韩愈的介绍,强调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 2、介绍韩愈提倡的古文运动,并点明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为学习新课,谈论“传道”、“师道”做铺垫。《师说》里的“道”指的是儒家思想,“业”指的是儒家经典。 (三)学习新课 1、解题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说”是古代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类似于现代的杂文。 初中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和韩愈的《马说》。 师说,就是谈一谈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2、介绍写《师说》的社会背景,让学生更加了解韩愈及其生活的时代 古代教育史表明"唐朝尤其是前期"学校教育长足发展"甚至早于西方一千多年设立了实科学校,“被誉为达到了世界上和中

国空前的昌盛程度”。安史之乱后官学教育虽有些衰落,但经学、文学大家的私人教学和乡村私学反而有较大发展,韩愈就曾从独孤及、梁肃等学者游学,李翱、李汉、皇甫湜、孟郊,张籍等则均师从过韩愈。韩愈的好友柳宗元遭贬柳州,“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可见,当时并不存在一种普遍厌学、“耻师”风气。《师说》也承认童子“择师而教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所谓“耻学于师”究竟针对何人? 在韩愈的时代,虽然仍有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士族高门”、“公卿大夫”一类用法,但在韩文中的“士大夫”除了与官位相联系外,却更多地与科举进士背景相关联。中唐以来,由于科举取士弊端丛生、得举者趋利忘道、攀附权贵。我们由此可以判定韩愈所谓“耻学于师”者就是指那些有进士背景的当朝权贵及其子弟。 众所周知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的独尊权威地位屡受佛道冲击。唐王朝为扩大统治基础,整合重构意识形态,佛道地位交替提升,儒家道统不断削弱。唐代官学虽也设有儒家经典课程,但由于“科举主司褒贬,实在诗赋,务求巧丽”,遂出现“末学之驰骋,儒道之不举”的“取士之失”致使“生徒不以经学为意”。如此一来,儒学经师地位自然每况愈下。 此外魏晋时期,士族阶层垄断了政治和经济大权,形成了门阀制度。上层士族子弟凭借其高贵门第就能做官,他们不需要学

师说教案-12

师说教案 关于师说教案3篇 师说教案篇1 【教学设计】 《师说》是个传统篇目,也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事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文章不长,按照学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讲课进程,利用两个课时完全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考虑到本文需要背诵,而高一学生课程较多,又面临历史、地理、计算机的会考,课外几乎腾不出时间来背诵。所以,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决定多加一课时,把背诵的任务揉合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外不再留任何作业。 为此,我对《师说》的教学过程作了这样的设计。 第一课时 1、先由本学期接触过的论序辞赋疏传等文体引出说并讲述这类文体的特点。 2、再由说引出文章标题《师说》。 3、解题,留下本文是解说关于老师的道理的吗的悬念,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4、让学生阅读注释1,了解作家生平,要求将重点信息记熟。 5、要求学生合上书本,老师打出关于作者韩愈的幻灯片,指名让平时语文学习最吃力的同学进行信息复位。用以当堂记住作家知识。 6、教师范读课文。 7、让学生回顾开头留下的悬念,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8、提问:整体感知之后,大家发现本文哪一段与解说师的道理关系不大?引出第四段。 9、提问:第四段起什么作用?让学生对照注释翻译第四段。

10、提问:作者的写作目的何在? 11、在回答过程中讲清重点实、虚词、特殊句式。 12、通过不拘于时简述写作背景,破解解题时留下的悬念。 13、理清该段思路,背诵全段。 14、过渡到第一段,让学生对照注释翻译第一段,若有疑难,请教各小组长,小组长有问题问老师。 15、利用幻灯片检查实、虚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 16、让学生理清第一段的写作思路。 17、教师根据论点教师的职责(正面)──教师的重要性(反面)──择师的态度──-择师的标准这一思路指导背诵。 16、连贯背诵全段。 第二课时 1、齐读第二自然段。 2、让学生借助注释用现代汉语语言读一遍(即口头翻译)。若有疑难,请教各小组长,小组长有问题问老师。 3、教师利用幻灯片检查文言实、虚词,特殊句式,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4、完成海淀版练习册104页的第八题,全面了解本段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并体味这种思路和方法的好处。 5、借助此表指导背诵。 6、连贯背诵全段。 7、默写全段。 第三课时 1、齐读第三自然段。 2、让学生借助注释用现代汉语语言读一遍(即口头翻译)。若有疑难,请教各小组长,小组长有问题问老师。

师说教案拓展

师说教案拓展 教案标题:师说教案拓展 教案目标: 1. 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2. 提供学生与教师互动的机会,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造性思考。 3. 引导学生通过教案拓展,巩固和扩展他们的学习成果。 教案步骤: 1. 导入(5分钟) - 介绍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 引入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真实场景或问题,让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2. 概念讲解(10分钟) - 通过简明扼要的方式复习和讲解教学内容的关键概念。 - 结合具体的例子和实际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概念。 3. 拓展活动(15分钟) - 设计一系列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拓展活动,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应用所学知识。 - 活动可以包括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或观察等,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性。 4. 学生展示(10分钟) - 鼓励学生将他们的拓展活动成果进行展示,可以是口头报告、展板、演示文稿等形式。 - 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建议,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想法和发现。

5. 总结和评价(5分钟) - 对学生的拓展活动进行总结和评价,强调他们在思维和创造性方面的成长。 - 提出进一步思考和拓展的问题,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学习。 教案评估: 1. 观察学生在拓展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思考的深度、创造性和合作性。 2. 评估学生在展示环节中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收集学生的反馈和意见,了解他们对教案拓展的感受和收获。 教案拓展的意义: 1. 师说教案拓展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联系,提高学习的有效 性和意义。 2. 通过拓展活动,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究和团队合作中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3. 教案拓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深入思考和 探索。 教案拓展的建议: 1. 设计多样化的拓展活动,考虑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和兴趣爱好。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3. 在教案拓展中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仅仅关注结果和 答案。 师说教案拓展的实施将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 创造力。通过教案拓展,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培养批判性 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案拓展也能够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

高二语文《师说》优秀教案

高二语文《师说》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名作动、形作名、意动),“其、而、之”等虚词以及判断句、被动句和宾语前置等。 2、培养学生自渎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探究,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文章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说理方法。 2、理清文章的逻辑层次,以诵读贯穿整个课堂。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 2、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学习《劝学》之后,已经基本形成了高中文言文学习的框架和思路。《师说》的学习,教师旨在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探究的学习模式。在自我思考的过程中,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1、字词的梳理与课文的背诵。 2、掌握文章对比论证的说理方法。 四、教学难点: 1、品位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2、把握师道的内涵。 五、教学方法:探究法、诵读法、讲授法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新课导入 《论语》中有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从师而学应该说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唐代大文豪韩愈就以一篇《师说》流传千古。2、新课教学 (1) 作者介绍(可先由学生谈谈对韩愈的了解情况,再多媒体课件展示)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又因死后谥“文”,故称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誉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为百世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本文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2)古文运动(多媒体课件展示) 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 (3)写作背景(多媒体课件展示)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4)解题

师说教学设计(精选5篇)

• • • • • • • • • • • • • • • • • 师说教学设计 师说教学设计(精选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师说教学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师说教学设计1 【教学设想】 读通(搬字音、查字音),读懂(搬词义、问老师),耐心(要勇于研究注释),决心(树立学好文言文的决心)。本课拟采用目标教学法,这种教学法的优点是既让学生知道要干什么,也让学生便于总结他们掌握了什么。作为文言文的整体理解,要力求把它当作现代文来上,把重点词义的解释放在理解课文中去进行。文章整体结构的理解放在背诵

前进行。理解文言文的内容,牵引学生进入文本采用问读法进行。 【教学过程】 一、预习安排 利用词典和课下的注释,把课文读通,读畅。并且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 二、课堂进程 1、老师介绍文学常识。抓住如下中心词介绍: 韩愈、古文运动、写作背景、解题。 2、老师出示案例,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引入文章。 有一位数学老师,他辅导的学生多次在各种数学竞赛中获奖。有一回,一个获奖学生的家长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应该感谢我儿子,没有他你就不会出名。”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对这位家长的观点作何评价? (老师引导学生明确:老师的宽泛定义,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 3、齐读文章,学生活动:你能大致地说一说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吗? 明确:本文主要讲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劣陋习。 4、学习第一段: ⑴ 朗读:点读第一段──老师纠音,并指明朗读中的缺陷──学生齐读。 ⑵ 老师出示三个问题,请同学们进入文本,利用课下注释理解文本,然后参与三个问题的讨论。理解与翻译中要注意下列词的用法与意义:必、受、师(6个)、是故。 ① 老师是干什么的? ② 人为什么需要老师? ③ 选择老师需不需要考虑他的年龄大小? ⑶ 各自背诵第一段──点背──齐背。 ⑷ 老师总结: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教学设计师说优质课一等奖

【教学设想】 读通(搬字音、查字音),读懂(搬词义、问老师),耐心(要勇于研究注释),决心(树立学好文言文的决心)。本课拟采用目标教学法,这种教学法的优点是既让学生知道要干什么,也让学生便于总结他们掌握了什么。作为文言文的整体理解,要力求把它当作现代文来上,把重点词义的解释放在理解课文中去进行。文章整体结构的理解放在背诵前进行。理解文言文的内容,牵引学生进入文本采用问读法进行。 【教学过程】 一、预习安排 利用词典和课下的注释,把课文读通,读畅。并且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 二、课堂进程 1、老师介绍文学常识。抓住如下中心词介绍: 韩愈、古文运动、写作背景、解题。 2、老师出示案例,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引入文章。 有一位数学老师,他辅导的学生多次在各种数学竞赛中获奖。有一回,一个获奖学生的家长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应该感谢我儿子,没有他你就不会出名。”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对这位家长的观点作何评价? (老师引导学生明确:老师的宽泛定义,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 3、齐读文章,学生活动:你能大致地说一说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吗? 明确:本文主要讲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劣陋习。 4、学习第一段: ⑴朗读:点读第一段──老师纠音,并指明朗读中的缺陷──学生齐读。 ⑵老师出示三个问题,请同学们进入文本,利用课下注释理解文本,然后参与三个问题的讨论。理解与翻译中要注意下列词的用法与意义:必、受、师(6个)、是故。 ①老师是干什么的? ②人为什么需要老师? ③选择老师需不需要考虑他的年龄大小?

⑶各自背诵第一段──点背──齐背。 ⑷老师总结: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接着指出从师学习的正确途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总之,这一段提出全文的论点:人们从师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并阐明了择师的态度和标准。 5、学习第二段: ⑴朗读:点读──师正音──齐读。 ⑵理解文本: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弄懂这一段所写的内容,参与下面问题的讨论,并且在理解与翻译的过程中掌握下列几个词的意义:出、下、耻师、句读、不、族、相若。 ①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在从师学习的态度上有何区别?为什么“圣益圣,愚益愚”? ②今之众人对自己和对孩子在从师的态度上有何区别?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在从师的态度上有何不同? ④本段文字所写的内容是?(抨击了“耻学于师”的陋习。) ⑤本段文字论证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对比。) ⑶熟读──背诵──齐背。 ⑷老师总结:本段运用了三个对比,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陋习,这是结合当时的现象从反面进行批判。文段上是首尾照应的,前面提出师道之不传,欲人之无惑的现实,然后通过三个对比来说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尾两句与首句照应,再次说明了师道之不复的原因。 6、学习第三段: ⑴朗读:点读──齐读。 ⑵理解文本:对照课下注释理解内容,掌握重点词语有:常、师、之徒、专攻。讨论下列问题: ①作者列举孔子拜师一事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孔子为什么我们要拜这些人为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