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三维目标”整合的基本策略-教育作文文档

小学科学课程“三维目标”整合的基本策略

小学科学教育主要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在科学方面的素养,也就是将“三维目标”整合到科学教学中去。很多学者和专家在全国范围的调查中发现,我国目前的科学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学生虽然对科学有强烈的探求意识,但迫于学业压力,在科学素养的培养上不容乐观。本文针对目前的情况,对实施策略开展讨论。

一、小学科学课程“三维目标”整合的含义

小学的科学课程将目标分成三个层次,即总目标、分目标以及各部分目标间的相互关系。第三层次的目标也就是将“三维目标”整合到科学教学的过程中,使“三维目标”作为完整体系实施。“三维目标”整合就是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探究和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方面的整合,让课程目标实现从知识本位转化为学生发展的本位,并且三者之间互相依存和作用。

二、小学科学课程“三维目标”的实施现状

对多所小学的科学教师访谈发现,由于科学教师经验和素质,以及科学教学的专业性培训等方面的制约,使科学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存在较大难度,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1)科学知识方面。有百分之九十的教师反映科学教材的知识点不易掌握,没有原自然教材系统,很多知识要靠查找资料才能了解,导致备课负担大,教学压力也大。比如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课时种植植物中,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玻璃杯中种植水仙花,以观

察植物生长。这时教师就要查阅资料,了解种植的具体操作和注意事项。(2)科学探究方面。教师把握不好科学探究在教学中的运用,认为学生自己做实验就可以。有的教师为了完成任务而限定时间,或者让学生按照固定步骤操作,忽视了探究过程的实质。(3)科学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教师虽然普遍重视学生合作和交流,但是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占主导的往往都是乐于表现的个别学生,大部分学生只是听从意见或者是附和教师,不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所以也起不到开发科学思维的作用。

三、实现“三维目标”整合的策略

1.提升科学教师专业素质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参与活动,而不是单一地讲解。教师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教师的定位不应该是给予者,而是促进者。教师要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实施策略,将“三维目标”整合到实施过程中去。这样就对教师综合素质有了更高要求。所以,小学的科学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坚实的教育理论素养。教师要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要求,专业素质是非常重要的。现行的教材只是一个参考,教师要灵活地再加工,将教材内容灵活地展现在课堂教学中。而不应该完全照搬教材,被教材所束缚。比如,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拓展认识内容,用课外阅读或者小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这样教师既能灵活处理教学内容,又能促进学生发挥主动性

和创造性,达到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2.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展现主动性,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让学生在参与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整个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展开实验和调查,自主地整理信息制作研究报告,并进行表达和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的同时,掌握实施科学研究的方式方法,提高科研能力,并培养出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比如在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的第七课时我们的大丰收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收集凤仙花的种子,并记录和观察收获种子的数量,以及种子是从哪里采集到的。让学生真实地感受收获,并引发相关思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3.多利用科学课程的资源

科学素养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学生参与科学实践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亲身的经历中感受与认识自然,以及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教师可以多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探究科学。学校还可以充分地利用图书馆和科技园地等教学资源,多方面地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呈现更现代的教育手段,开阔学生的视野,弥补课堂教学的单一和不足。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多运用录像、网络、电视等先进的教学工具,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以及进

行互动性的学习项目等,这些都是具有开发价值的教学资源。

总之,小学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就是学生的科学素养,落实下去就是“三维目标”整合。在课程中要实施整合,需要教师不断地摸索和实践。因此,实现科学课程“三维目标”整合的策略只是可参考的方法和建议,更重要的是教师能够深入地揣摩和理解,这样才能实现科学教育的真正培养目标。

新课程改革中三维目标的认识

新课程改革中三维目标的认识 篇一:第三节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理念和内容 一、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 新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第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第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且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第三,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第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教学实践改进的功能。 第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强化练习 【辨析题】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从单一走向了多元。 【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题干的描述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评价的特点之一。除此之外,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评价的另外两个特点是:由甄别走向发展,由重结果走向重过程。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①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②实现教学评价指标的多元化;③实现评价方法与评价手段的多样化。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为描述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所提出的三个功能性基本要求,简称三维目标。这是各种形态课程教学都必须把握的。把三个维度的基本要求作为新课程教学的完整性结构目标,是新课改的一个创新性标志。三维目标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三维目标是教师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和领导管理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多元互动教学程序的基本依据。因此,树立新课程理念,必须认识理解三维目标,进行多元互动教学,必须掌握三维目标。 认识并掌握三维目标,表现在:要弄清每个维度的内涵、层次结构及其水平要求;要弄清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要弄清三维目标是怎样通过互动整合达成素质的。 1、三维目标的内涵、层次结构及水平要求 (1)知识与技能 知识与技能,是每个学科课程都要设定的预期教学指标,是通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学生学习行为变化要达成要实现的结果。也就是说,学生学习一门课程,通过一定阶段过程,在知识方面要获取多少,在技能、能力上要提高到何种程度。要达到何种规格,要取得何种结果,这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都具有的共性特征,所以,把知识与技能合在一起,又叫做结果性目标。结果性目标概括了“知识与技能”的本质特征。 一般来说,结果性目标的结构可以由学懂、学会、会学三个台阶目标组成。 学懂,是第一个台阶目标。其基本要求是对所学新知要能理解,新知中某些基础知识还要能够转化成为基本技能。学懂是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代名词,学懂了,应该说就具有了基础性学习能力。 学会,是第二个台阶目标。其基本要求是能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去解决学科或生活或实践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使知识形成一定结构,使技能合成为能力。学会,应该包括以下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等等。 会学,是笫三个台阶目标。其基本要求是能够选择合适于自己的学习方武,在学懂、学会过程中能够养成自我检查、自我反思、自我矫正、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等自我调控、自我教育的良好习惯和能力品质,以创造性发展自己的个性空间。 三个台阶目标的结构关系是,学懂是学会的基础,学会是学目标、懂的进一步发展;学懂、学会是会学的实践基础,会学能优化学能力目懂、学会的过程,能改善学懂、学会的行为。会学是结果性目标中的最高要求,也是最重要的要求。 (2)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获取新知的周期性多元互动的基本程序和具体做法,又叫做程序性目标。把过程与方法作为一个维度目标提出来,是为了突出“知识与技能”这一结果性目标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是为了强调如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改的一个创新性标志。 为什么要把“过程”与“方法”放在一起,合成为一个维度的目标呢?过程与方法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谁离开谁,都会失去应有的价值。强调学习活动过程,不仅要明确知识与能力的获得要经过哪些步骤、程序和阶段;还要懂得在过程的前、中、后相应选取何种具体做法,整个学习活动过程才能实现最优化。注重学习方法,就要考虑,这一方法的功能效用在何程序才能有效发挥;哪种类型的学生在那一步应该采取何种方法,个体与整体学习效果才能达到最佳。也就是说,脱离了具体过程讲方法,方法无所谓优劣,离开方法去讲过程,过程无所谓好坏。所以我们不能

教学目标在科学教学中的实现策略

教学目标在科学教学中的实现策略 主题的确立,基于这样两点考虑:一是教师备课时忽视教学目标,只是参照教材照搬下来,一年一年没有改变,所有班级通用,存在应付性;二是教学时不能以目标为抓手,出现教师“讲的多”学生难以接受,“讲得少”学生无所收获的现象。如何发挥教学目标在科学教学中的统领作用,围绕主题想从以下方面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目标 所谓“教学目标”,是指“与教学或训练有关的,而并非与教育有关的目标,也称行为目标。课堂教学目标是指在课堂教学的水平上,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特定的学生群体,以及特定的教学情境下,所预先确定的学生学习结果。“通过一个特定的教学过程(如一节课),学生的学习结果可以是某种知识、某种技能,也可以是某种观念、态度的形成或获得。”简而言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对学生科学学习结果的预设要求,它既要让教师明确“为什么教”,又要让学生明白“应学到什么”。在新课程中,《课标》制定了科学课程目标的总目标和分目标。作为一门科学启蒙课程,小学科学课程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包括对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应用、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了解和实践,以及对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相应地,课堂教学目标常以分述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或“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分目标的形式进行表达。 二、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区别与联系 课程目标,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对学生通过学科教育教学要达到的标准或结果的预期。通俗的讲,就是学生学完这门课之后要达到的目标。 教学目标,就是对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要达到的标准或结果的预期。通俗的讲,就是一节课、或者一个单元、或者一个学期要实现的目标。就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目标而言,它所关注的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学习结果,包括科学知识的习得、探究技能的训练,以及科学观念、科学态度的形成的情况。其行为主体应该是执行教学任务的科学教师和接受科学教育的学生。 课程目标是从课程层面来讲的,教学目标是从教学角度来讲的。但二者都是要求学生达成的目标。 课程目标体现国家的意志,是针对全体学生提出来的最低要求,只要是合格的学生就都应该达到这个标准。教学目标是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生提出来的目标。因为每个教师面对的学生不同,所以应在综合分析学生特征和教学内容之后来确定教学目标。因此,即使是同一内容,不同教师制定的目标也不会一样。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应符合

小学科学课程目标解读(3-6年级)

小学科学课程目标解读(3-6年级)欢迎来到天津教师资格招聘考试网,中公天津教师招聘考试网是中国教师第一门户网站,提供历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面试辅导、最新教师考试讲座等全方位教师考试信息,预祝广大考生顺利。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小学生生活经验的发展为主要线索,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综合性课程。课程内容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及地理这些学科知识,内容浅显但综合性较强。教学活动以探究性学习活动为主,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对神奇的科学世界的好奇心,为以后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一、课程总目标 小学科学的课程总目标为:通过学习,让学生对周围常见的事物或者自然现象等等有一个初步的浅显的认识,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简单的应用,学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发现;能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养成善于思考善于发现的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敢于大胆想象、猜测,培养创新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课程分目标 小学科学的课程分目标为: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这三维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通过对身边自然现象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3.能运用已有知识给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4.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5.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 6.能在已有知识、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猜想,并作出力所能及的探索。 7.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通过交流讨论,对别人的研究提出质疑。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乐于尝试、敢于探索发现周围事物的奥秘。对周围世界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 2.珍爱大自然,保护环境与周围的生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3.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4.学会自主学习探究,积极探索主动发现新知,学会合作学习,能与同学朋友和谐友好相处。

浅谈科学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设计与实施-毕业论文

---文档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科学课程改革的重点是确立了三维的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知识与能力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桥梁,在学生的成长发展之中发挥重要作用。从如何转变观念,理解内涵,到能够理清关系,实施有效课堂教学三维教学目标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科学课程教学中对三维目标教学设计与实施简要分析,目的在于更好的加强课堂教学效果,确立恰当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促进三维目标的融合,为以后的课程目标制定与落实提供借鉴。关键词:科学教学设计与实施;三维目标;融合 前言 学习目标是指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提升,在课堂上提倡启发式以及讨论式教学,这样的教学目的一方面是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培养目标的补充和完善,另一方面是在对科学教育本质的认识上,更进一步飞跃。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设计合理的三维目标,才能够使知识、能力和态度三个基本点有机的结合起来,最大程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终能够全面的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如何制定切实可行的三维教学目标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对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而不是生搬硬套的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这就需要教师做好三个维度的巧妙整合,在备课过程中设计来优化教学过程,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让学生获得必要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科学氛围的熏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态度,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进一步养成有现代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和科学素养等。 一、正确把握三维教学目标,坚持教学目标具体化 围绕“三维目标”开展教学研究,吃透深层含义,所谓“知识与技能”就是指学生该节课应该掌握的知识、课程结束后应该培养的能力,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技能,是指在解决问题时所需要的技巧和能力;三维目标的整合与融合就在于,知识与技能同时也是在情感态度的动力支持下形成的产物:学生的知识越丰富,对于获取知识与技能的欲望就越高,而最终获取的知识与技能也就越多,这样形成一整套良性的连锁反应,有助于学生的提高。 “过程与方法”是学生吸收、获得新知识的载体。在平时要求学生要重视知识的获取经历,指导学生明白过程与结果同等重要。高效率的学习最直接来自于学生对知识获取的全过程的有效参与,而学生参与的程度又与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和情感有着直接关系,这样就将学生对学习的爱好与学习动机、自信心和意志等联系到一起,进而得到了“三维教学目标”中各个方面都直接影响着知识的获取结果。特别的,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也会间接影响到学生的智力开发,以及影响到学生获取知识的深度与宽度等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在教师日常的课堂和生活中,通过自己的言行和授课方式、课程设计等,逐渐渗透到学生心中。教师在课堂上要能够善于把握学生动向,并能够调控气氛。语言作为教师传授知识的一个载体,教师的语言枯燥,会使课堂上没有生气,而教师语言风趣幽默则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吸引学生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巧设机关,使学生产生柳暗花明之感,并能够提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之主动学习。因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落实“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的前提。总之,“三维目标教学”中的三维是一体的,是相互依赖、互相促进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具体化,主要指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要有明确要求,即要让学生每节课学会什么?掌握什么知识?理解什么道理?达到什么要求?以致形成什么样的思维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试论影响小学科学课程“三维目标整合的因素

试论影响小学科学课程“三维目标整合的因素 论文摘要:通过对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素养的分析及对昆明市部分小学的教师和学生的访谈,发现了他们在实施“三维目标”整合过程中的问题,站在课程实施的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对科学知识、科学探究和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了理论分析,归纳出影响小学科学课程“三维目标”实施整合的因素。 当代社会呼唤高素质的科技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基础教育阵地。小学科学课程在全国的普及,对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提供了平台,同时也给小学科学教师提出了挑战,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落到实处就是如何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本论文经过初步的调查研究,提出了一些影响小学科学课程“三维目标”整合的因素,具体阐述如下。 1 小学科学课程“三维目标”实施的现状分析 1.1科学教师 在对昆明市各小学教授科学课程的教师进行访谈后,发现大多数小学科学教师都一直从事自然教学十年左右,拥有大专和中师学历的较多(64.2%),本科学历的较少(16.8%),还有少数只有高中及以下学历(19.0%)。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9.2%的科学教师是理科出身,绝人多数的自然教师均没有自然专业的文凭,于“半路出家”。此外,有65.8%的科学教师受专业训练的时间不足两周。因此,在教授科学课程时,对科学的“三维目标”整合目标的达成难以适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1“科学知识”方面 在访谈中,90%以上的小学科学教师认为现在使用的科学教材知识点不好掌握,没有原来的自然教材系统,对一些科学知识必须查找资料才能获得,增加了备课负担,感觉压力很大。 1.1.2“科学探究”方面 很多科学教师不知道如何把探究教学运用在科学教学中,认为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就行了。对科学探究的理念不清晰,导致教师往往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采取限定时间来完成探究活动,并鼓励竞争,错误地认为竞争精神是科学素养的内容之一。 强调按时完成,要求学生跟从教师的步骤来进行,忽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常常是一个试误的过程,探究之实质存过程之中。 1.1.3“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方面 在听课过程中,发现小学科学教师基本都很重视学生的合作、交流精神和情感体验,学生往往被分成固定的4—6人的合作小组,几个小组成员都有明确分工,如:有发言人、操作人、记录员等,但合作学习时,往往只是几个同学占主导地位,其余同学只是听从他们的意见,没有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和学生之问的合作学习不明显,学生大多是在迎合老师的观点,把教师看作是课堂上知识的惟一来源。但教师使用的启发式教学,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激情,对科学的了解仅限于教科书,学生对科学的思维方式没有开发出来。 1.2学习中的学生 学生对科学具有天生的好奇心,教师要学会呵护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在进行科学探究过程中,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获得科学的知识,培养对科学的爱好和理解。 学生仍然保持着对科学的学习兴趣,但由于他们的科学实验大多是验证式的,因此,科学学习的核心探究没有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课程的许多资源也没有被利用起来。结果造成学生仍然不知道科学是什么,如何进行科学探究,对结论的重视就忽略了科学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的重要性。

小学科学课程“三维目标”整合的基本策略-教育作文文档

小学科学课程“三维目标”整合的基本策略 小学科学教育主要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在科学方面的素养,也就是将“三维目标”整合到科学教学中去。很多学者和专家在全国范围的调查中发现,我国目前的科学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学生虽然对科学有强烈的探求意识,但迫于学业压力,在科学素养的培养上不容乐观。本文针对目前的情况,对实施策略开展讨论。 一、小学科学课程“三维目标”整合的含义 小学的科学课程将目标分成三个层次,即总目标、分目标以及各部分目标间的相互关系。第三层次的目标也就是将“三维目标”整合到科学教学的过程中,使“三维目标”作为完整体系实施。“三维目标”整合就是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探究和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方面的整合,让课程目标实现从知识本位转化为学生发展的本位,并且三者之间互相依存和作用。 二、小学科学课程“三维目标”的实施现状 对多所小学的科学教师访谈发现,由于科学教师经验和素质,以及科学教学的专业性培训等方面的制约,使科学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存在较大难度,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1)科学知识方面。有百分之九十的教师反映科学教材的知识点不易掌握,没有原自然教材系统,很多知识要靠查找资料才能了解,导致备课负担大,教学压力也大。比如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课时种植植物中,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玻璃杯中种植水仙花,以观

察植物生长。这时教师就要查阅资料,了解种植的具体操作和注意事项。(2)科学探究方面。教师把握不好科学探究在教学中的运用,认为学生自己做实验就可以。有的教师为了完成任务而限定时间,或者让学生按照固定步骤操作,忽视了探究过程的实质。(3)科学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教师虽然普遍重视学生合作和交流,但是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占主导的往往都是乐于表现的个别学生,大部分学生只是听从意见或者是附和教师,不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所以也起不到开发科学思维的作用。 三、实现“三维目标”整合的策略 1.提升科学教师专业素质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参与活动,而不是单一地讲解。教师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教师的定位不应该是给予者,而是促进者。教师要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实施策略,将“三维目标”整合到实施过程中去。这样就对教师综合素质有了更高要求。所以,小学的科学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坚实的教育理论素养。教师要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要求,专业素质是非常重要的。现行的教材只是一个参考,教师要灵活地再加工,将教材内容灵活地展现在课堂教学中。而不应该完全照搬教材,被教材所束缚。比如,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拓展认识内容,用课外阅读或者小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这样教师既能灵活处理教学内容,又能促进学生发挥主动性

【2023年最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改版

【2023年最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改版 一、前言 为了适应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提高小学科学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我们在深入研究和广泛听取意见 的基础上,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进行了全面修订。本改版旨在 落实素质教育,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展科学思维,培养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主要变化 2.1 课程理念 我们将课程理念从"知识传授"转变为"素养提升",更加强调学 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发展科学思维,培养实践能力。 2.2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原来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整合为"科学观念与实践能力"、"科学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以更好地体现新时代教育要求。 2.3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进行了全面更新,增加了许多与现代科学相关的新内容,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同时对原有内容进行了调整和优化,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时代发展。 2.4 教学建议 我们提出了更多的教学建议,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如鼓励教师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实施建议 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标准,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教学能力。 2. 改进教学设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3. 完善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公正、有效的评价机制。 四、总结 本次《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改版,是我们对新时代教育要求的积极回应,也是我们为了提高我国小学科学教育质量所作的重要努力。我们期待在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国的小学科学教育能够更好地发展,更好地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

浅谈小学科学与中学化学的衔接-word文档

浅谈小学科学与中学化学的衔接 小学科学和中学化学一脉相承,我们共同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做好小学《科学》教学内容与初中《化学》教学内容的衔接,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系统性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点之一。小学与中学存在以下两大方面的差异:学生的差异;学科三维目标要求的差异。从而根据以上差异,应该做好以下的衔接: ? ? ? ? 1、做好初中化学知识与小学科学知识的良性衔接;? ? ? ? 2、做好学生学习习惯的良性衔接; ? ? ? ? 3、做好学生心理的良性衔接。做好以上衔接从而对教学进行改进,完成从小学科学到中学化学的顺利过渡。:中学化学小学科学差异良性衔接 小学科学和中学化学一脉相承,我们共同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做好小学《科学》教学内容与初中《化学》教学内容的衔接,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是系统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点之一。以下是我对小学科学与中学化学学习良性连接的一些看法: 一、学生的差异 根据对比中小学的感知、行为特点、处理事情的情感态度及学习的动机等的差异,学生的情况和状态有如下的差异。1、感知、记忆的特点 小学生能记住一些具体的、直观的材料,对有趣的事情关注

度高,而对抽象的词、公式和概念却难以记住,对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记忆起来相对有些困难。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初中,他们的思维理解能力不断提高,对词的抽象识记和意义识记的能力都会不断提高。例如:科学教学中,学生通过推针筒的实验,感知到水与空气不同。同样的针筒实验,初中生通过实验现象而验证其本质是液体分子间间隔小于气 体分子间间隔。同样的实验,学生感知的出发点不一样,体现了学生的认知从表面到实质的过程,这也符合了小学生到中学生感知和记忆的特点。 2、想象、思维的特点 小学生想象具有模仿、简单再现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初中,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小学生在不能直接观察到事物特征的情况下,对某些概念进行概括会感到困难。而到了初中,他们则开始能够利用一定逻辑关系的词语来进行概括。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掌握概念中直观、外部特征的成分逐渐减少,而掌握抽象、本质特征的成分不断增多。例如:小学生描述一种事物的特征,往往先注意到事物的颜色、形状、气味等感官上能够感觉到的特征。而中学生对一个事物的描述会透过这些现象找到本质,找到这个事物区分于其他事物最本质的特征。 3、情感、意志的特点

小学科学课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小学科学课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作者:戴琳 来源:《教师博览·科研版》2013年第02期 [摘要]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良好的科学素养对每个人都是必不可少的。科学教育不但可以使人们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技能,而且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科学教育要从小抓起,小学科学课的教育要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来实施。 [关键词]情感教育;三维目标;情感态度 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在体现三维目标的理念下,大多突出设计如何指导学生掌握知识性的目标,往往容易忽视情感教育在小学科学课教学目标达成上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更好地在科学课的教学中体现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目标,以下列举小学科学课《动物——人类的朋友》和《认识空气》的教学片段为例谈谈小学科学课情感教育的几个策略。 一、创设情景——赋予情感一个支点 “儿童是最富有情感的,真情总是激荡在儿童纯真的心灵间”,而“情境教育”正是利用儿童心灵上这最可宝贵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情感的纽带和驱动作用。”给情感一个支点,就是要积极创设情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开发学生潜在的情感、态度、方法,进而让他们能创造性地学习,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在《动物——人类的朋友》教学中,教师设计了欣赏影片《可可西里》,其中有人类大量捕杀藏羚羊的片段,一大群藏羚羊倒在血泊中。在播放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孩子们的表情都很凝重,有些嘴里还不时的发出“啧啧”声,甚至还有的孩子发出感叹:“这些人真是太残忍了,太可恶了,应该把他们都抓起来。”此时的课堂气氛掀起了高潮。影片结束后学生还久久地沉浸在对动物的同情和对人类杀害动物的不满情绪中,有些感情脆弱些的女学生甚至眼眶都湿润了。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知道该怎样对待珍稀动物,怎样保护环境,关爱生命。当看到危害动物生命的人类或各种行为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制止。这就是给情感一个支点,也就是要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时具有创造性,使课堂生动、活跃,从而引导学生发自内心地谈体会。 二、创造机会——赋予情感一片乐土 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融入情感,让学生在课堂中激情飞扬,除了创设情境外,还应该创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教育氛围,为学生创造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给学生的情感一片发展的乐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都有表达的欲望,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尽可能地创造机会、利用机会,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思维的空间。例如,在教《动物——人类的朋友》时,教

浅谈小学科学“三维目标”的实践研究

浅谈小学科学“三维目标”的实践研究 1. 引言 1.1 背景介绍 随着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小学科学教育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传统的科学教育往往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和记忆,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许多教育工作者开始提倡引入“三维目标”概念,将实践性、探究性和创新性三个维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能够培养出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科学教育中“三维目标”的实践研究,为深化科学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通过对“三维目标”的内涵、设计原则、实践方法、效果评估以及具体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如何在教学中引入“三维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科学素养。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小学科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完喁。 1.2 研究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三维目标”,通过对其内涵、设计原则以及实践研究方法和效果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小学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而“三维目标”则是指在科学学习中,不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掌握,更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和素养的培养。

研究意义在于,通过深入研究“三维目标”,可以更好地指导小 学科学教育的实践,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由于传统的教 学模式往往偏重于知识传授和应试训练,缺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 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需要引入“三维目标”理念,使科学 学习更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验精神 和科学态度,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通过本研究的实践探索和案例分析,可以进一步验证“三维目标”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实践效果,为教师提供更有效的教学策 略和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未来,我们 还可以结合教育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挖掘“三维目标”在小学科学教 育中的潜力,为教育改革和教学创新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2. 正文 2.1 三维目标的内涵 三维目标是指小学科学教育中设置的能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 能力的教学目标。它包括了知识性目标、能力性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 观目标三个层面,以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面发展。知识性目标主 要是指学生在科学知识、概念、原理等方面的学习,能力性目标则是 指学生在观察、实验、推理、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 观目标则是指学生在科学态度、价值观念、情感情绪等方面的培养。 通过设立三维目标,可以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面发展,既能 够掌握科学知识,又能够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还能够促进

三维目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现状分析及对策-精品文档

三维目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现状分析及对策 从课改后的一段时间看,目前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三维目标落实难的问题。 一、三维目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现状分析 1.教师已关注到“三维目标”在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性。从调查问卷中看,教师们已认识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都要关注。应该说,是上级和学校本身对《大纲》和《标准》进行宣传和培训,遵循“先实践,后推广”的思路,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作法发挥了作用,使各校的教师都基本掌握了新课程的理念。 2.如何真正落实“三维目标”还是个难题。从教学一线来看,很多的教师都知道目标的“三维”都要关注,但体现在学生身上最好的还是知识与技能,而情感与态度是最差的。反映出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掌握了理念,认识到“三维目标”的重要性,但对如何真正在课堂中落实“三维目标”的四个方面,还摸不着头脑,只是把旧观念作新包装,情感与态度是调味料,过程与方法是小装饰,知识与技能才是要做的菜肴,知识与技能目标达成是很好,但难以体现其他两维度目标达成效果的提高。事实上,《标准》对四个方面课程目标价值有一个明显的定位——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比单纯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发展更为重要,因为前者是每一个学

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无论他将来从事什么职业。 3.现有的评价制度制约着“三维目标”的落实。为什么教师们最关注的,落实得最好的,还是知识与技能?知识的、技能的东西是外显的,是比较容易量化的,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就难以测量。正因为如此,它和人们的现实利益,或者现实需要出现了一定的剪刀差。现实中,种种选拔机制、用人机制,尤其是东方文化方面,崇尚书本,崇尚学历,在这种情况下,评价一个人能力的高低,自然就变成了简单地用知识和技能这种外显指标去测量,去评价。所以考试至今仍然是检验学生、教师和学校的传统而有效的手段。而试卷的命题者还很难命出适应新课标的试题,还大多采用唯一的答案来考察学生,不利于新课程的实施和三维目标的检测。面对不变的评价制度,教师不得不用旧方法教新教材,整节课紧紧勒住知识与技能目标不放。 二、三维目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对策 1.知识与技能的传授。通过教学,学生要牢固掌握本节课基础知识,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同时,还要传授给学生运用知识的技能。如: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学生掌握比较小数的知识即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要看小数部分,……。还要教给学生辨别技能:比较2个或2个以上的小数,先按数位对齐排列(小数点对齐),然后比较、编序号,最后依次排队(大到小或小到大)。如:教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时,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或“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

三维目标在科学探究中整合

三维目标在科学探究中整合 《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知识三维目标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展开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科学知识,有效的整合三维目标,实现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那么,怎样在科学探究中有效的整合三维目标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着眼科学素养,把握三维目标 (一)正确理解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科学学科的名称以“自然常识”到“科学”,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学科培养目标的变化。以往的“自然”学科主要以学生学习周围自然现象有关的知识为主,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科学志趣,以及爱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使他们受到科学自然观、科学态度、爱家乡、爱大自然等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新课程科学学科要求学生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

对周围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发展。新课标的突破主要表现在更加注重学到知识的学以致用,强调应用于日常生活并养成习惯。强调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及其社会价值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懂得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并作出明智的决策,提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现代科技与日常生活的结合,科学内容与注重科学过程的结合,以及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的结合。 2、过程与方法 新课标强调用“科学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学会科学探究。科学探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中,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动手搜集各种资料,开展调查与实验,自己整理信息,做出解释或结论,自己写成研究报告,并进行表达与交流。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着应用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一个人对待科学事物的最基本看法与倾向性,对他的科学学习与探究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与制约作用。在科学学习方面,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包括: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猜想;尊重证据;在

小学下学期科学教学计划范文(通用5篇)

小学下学期科学教学计划范文(通用5篇) 小学下学期科学教学计划范文(通用5篇) 日子如同白驹过隙,教学工作者们又将迎来新的教学目标,这也意味着,又要准备开始写教学计划了。那么一份同事都拍手称赞的教学计划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下学期科学教学计划范文(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下学期科学教学计划1 一、教材分析 四年级主要围绕“运动与变化”这组统一概念,整合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及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本册围绕“变化”统整教学内容,共设五个单元,25个课题。 本册以“变化”为主线,进一步帮助学生意识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运动产生变化,因此我们又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 二、本册总目标 通过本册学习,使学生: 1.能根据以有的生活经验并通过观察和实验,对周围事物的变化过程和特点进行观察、记录;能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事物变化的信息,利用简单工具(包括自制的)对一些变化进行定量的测量;能利用语言或图表描述、展示各种天气、生物生长、物质状态等变化,并能通过分析数据或图表,找出变化的规律;能通过亲历各种活动,搜集各种变化现象的有关资料,并尝试探究、解释变化的原因。 2.能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入手,仔细观察周围常见的变化,并有兴趣提出自己最想研究的问题;愿意与同进行分工、合作,体验讨论与交流的乐趣;能实事求是的记录观察或实验结果;愿意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尊重生命、珍爱生命,能从自然界中获得美的体验;能积极开动脑筋,创造性的完成设计任务。 3.能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天气变化,列举天气变化对动物行为、人类工作和生活的影响,能描述植物、动物、人生长发育的过程和主要变化,能说出不同生物的生命过程的区别;能说出物质有固态、液态和气态,温度可以使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通过实验发现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能说出有一类变化仅仅是形态的变化,不会产生新物质;而有一类变化则不仅是形态变化,还

三年级科学教学计划(精选4篇)

三年级科学教学计划(精选4篇) 篇一: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计划篇一 一、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科学课程的教学,促使学生在以下科学素养方面得到相应的发展:1、能从“是什么,不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怎么样”“会怎样”提出问题。 2、能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初步比较和评价。 1、能根据观察的现象进行猜想,知道猜想可能出错,需要证实。 3、能用“如果那么”对猜想作出初步的假设。 4、能运用多种感官直接观察常见的动植物、土壤、水、空气、材料、岩石的形态特征。 5、能按要求的顺序观察(观察对象的前后变化。如观察水的形状、溶解等)。能在教师引导下借用工具间接的观察物体。 6、能运用对比观察法(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知道对被观察对象进行简单处理后,有时可以提高观察效果。 7、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简单的控制变量实验。能在教材引导和教师的帮助下制定简单调查计划、实验或观察计划。 8、会使用刻度尺、量筒进行定量测量。

9、根据教材要求,在教师指导下或他人帮助下进行简单制作。 10、能从周围对象中取得观察数据,能用图或简单文字记录数据。 11、能根据对象的外部特征进行分类。 12、通过询问、采访周围人(教师、同学、家长等)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13、学会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14、能用口头语言、图画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初步描述事物的外部特征的研究的过程。 15、将自己的观察结果与他人的结果和猜想进行比较。 16、尊重证据。 17、知道借助工具观察比感官更有效。 18、能将自己的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得出结论。 19、能判断他人的不同观点和评议的对错、好坏。 二、教育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湘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是整套科学教材的起始册,三年级一期的学生初涉科学课程,所以将教学定位在扶和引。 三年级小学生对于自然事物与现象的把握是很具体的,只有便于体验和理解的内容在他们科学素养的形成过程中才有意义,因此科学课堂主要将以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为基础进行探究活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