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校改革与杜威的学校探索

美国学校改革与杜威的学校探索
美国学校改革与杜威的学校探索

美国学校改革与杜威的学校探索

摘要: 杜威的学校探索是美国学校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学校实验和学校设想。杜威的学校实验和学校设想检验并论证了杜威的教育理论。杜威认为,传统学校与儿童生活相隔离,目的和内容之间缺乏有效联系,使儿童处于被动地位。现代学校作为整体教育的机构和作为整体生活的有机结合,是联接社会多方面生活的中心,是促进儿童成长的机构。学校改革的目的是使学校机构适应社会变化,与社会、与儿童生活保持密切联系,成为社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杜威;学校实验;社会

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4)03-0072-07

收稿日期:2014-02-06

基金项目:教育部2011年规划基金项目“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的问题与范式”(11YJA880026)。

作者简介:郭法奇(1955-),男,吉林公主岭人,北京

师范大学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西方现代教育史、教育史学研究。

19世纪中后期,随着美国公立学校的发展,学校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学校改革和研究成为教育家关注的重点之一。这一时期,约翰?杜威的学校探索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研究成果确立了杜威在美国教育改革中的地位。1896年杜威创办了芝加哥实验学校,在此基础上先后出版了著作《我的教育信条》(1897)、《学校与社会》(1899)。以后又有《明日之学校》(1915)、《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等著作的问世,其中有许多关于学校机构探索的内容,对美国学校教育的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主要以美国学校改革的整体环境为背景,研究杜威关于学校机构的思考与实验,认识杜威的学校探索与美国学校改革的关系以及对现代教育的价值。

一、美国学校改革的条件:杜威的视角及维度

1915年,杜威在谈到教育改革与学校机构的关系时指出:“一切教育改革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重新调整现行学校机构及其方法,使其适应社会和知识环境的总体变化”[1](p280)。杜威关于学校的探索,正是建立在这一时期对美国学校改革条件认识基础上的。

从教育的角度看,美国学校改革与传统学校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问题有关。杜威在他的许多论著和演讲中曾多次指出,学校产生以后,用语言文字来保留人类过去的东西是非常必要的,没有它,人类的文化就不能保存下去。但是由于人们把语言文字看得太重,以至于使它成为学校教育的唯一目的。杜威指出,这种学校教育只是“满足一个阶级的要求,这个阶级的人包括那些仅对纯知识感兴趣的人、教师、学者和研究人员”[1](p313)。结果使学校成为少数人享有和为少数人服务的机构,而另外一部分人则被剥夺接受教育的机会。学校机构在发展中也渐渐趋于保守古典语言和文字的方面,学校与家庭和社会实际生活分离,日常生活的教育被看作低下的。儿童的兴趣和人们日常生活的教育被忽视,自然科学不被重视,而一些过时的东西却在学校中占有地位。学校成为一个守旧的、与生活缺乏联系的机构。

从经济的角度看,19世纪后期美国工业及教育的重新调整,提供了学校改革的物质基础。杜威指出,这一时期人口向中心城市流动,生产成为大众的事情,且在大工厂进行;蒸汽和电气运输的增长,使得广大的市场和为世界市场生产产品成为现实,每个人的活动都与其他人的活动联系在一起。同时,随着图书馆数量的增加,书籍繁多、便宜,杂志、报纸随处可见,使得学校与书本不再可能保持特殊的关系,学校的知识霸权开始被打破,学校已经不再是专门进行知识

教学的场所。这一切都提出了学校改革的新标准,即“判断和评价学校所有教学内容的方式,应该取决于教学内容对社会活动网络所产生的影响,而这个社会活动网络把人们捆绑到了一块。……脱离知识的社会意义去单纯地积累知识,则比没有知识更糟糕”[1](p286)。

从政治的角度看,美国民主社会政治的发展培育了一种机会均等、人人相互理解的关系,提供了学校改革的思想基础。杜威认为,传统社会把学校分为两个系统,一个属于富人子弟,一个属于穷人子弟;让前者接受书本教育,后者接受实践教育,造成理智习惯与道德习惯的分离,导致理想与世界观的脱节。在杜威看来,美国社会作为一个民主社会,不能制定命定社会成员的计划[1](p316)。民主不仅是一种政治形式,它首先是一种人们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人们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学校作为民主社会的机构,它在承担培养公民具有参与政治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在培育民主价值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杜威认为,民主社会的学校可以传播社会宽容、公平竞争、批评讨论等价值、观念[2]。民主社会中的学校机构是传播民主理念和价值的重要工具。

与其他社会机构改革相比较,学校机构更能发挥有效的变革作用。杜威认为,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改革有赖于学校,因为学校是造成新人和新社会的地方,学校教育可以去掉社会旧的弊端,向新的和好的方面发展,这是社会其它机构所

不能替代的。尽管社会中的司法、政治等机构也是社会改革的工具,但其效果不及学校。因为这些机构有它们的阻力,而这个阻力唯有学校教育能够克服它。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这些机构都是管理成人的,成人的习惯已经固定了,不容易改变;二是环境的不良,即使这些人接受了一些教育,会有些改变,但是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仍难于控制自己。因此,花费很大精力去改变成人的性质,是得不偿失的。而学校里的儿童,性质没有固定,习惯也没有养成,如果施以良好的教育,可以有改变的余地,这是其他机构所做不到的[3](p429)。

总之,在杜威看来,现代社会和教育的发展不仅提出了学校改革的必要性,也提供了改革的可能性。美国传统学校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各个方面的变化,应当进行改革,使其重新调整学校机构及其方法,适应社会和知识环境的新变化。

二、美国学校改革与杜威的学校实验

在杜威看来,美国学校改革需要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儿童与学校的关系问题,需要回答教育是使儿童适应学校,还是使学校适应儿童;二是儿童与学科或者课程的关系问题,需要回答如何使分科的知识教育与儿童的完整生活结合起来,让儿童能够形成完整的经验;三是学校与学校外部环境的关系问题,需要回答如何使学校工作与家庭和社会生

活联系起来,为儿童发展提供一个真实的、适应和促进儿童自然成长的环境。对于这些问题,在对美国学校改革现状进行考察并总结当时经验的基础上,杜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杜威的基本观点是:儿童应该成为主动的学习者,教育应该使学校适应儿童,并根据儿童的发展需要提供必要的条件;学校的学科教学应该与学生完整的生活结合起来,打破学科知识之间的严格区分,实行灵活、多样的适应儿童发展的课程改革;学校不能隔裂与家庭和社区生活的联系,学校的外部环境应该为儿童生活经验在学校的运用提供良好的条件。

这一时期,美国许多城市进行了学校改革。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约翰逊女士创办的费尔霍普市的“有机学校”实验;梅里安教授指导下建立的密苏里大学附属小学改革;沃特在印第安纳州加里市的公立学校改革,以及杜威的芝加哥大学学校实验等等。这些改革和实验反映了美国学校改革不同于以往的新变化和新特点。

约翰逊“有机学校”的“目标是为儿童提供每一个发展阶段所必须的活动”[1](p180)。这所学校实验主要有五个特点:一是打破传统的班级教学,按照学生年龄进行分组教学。教学所分的班组叫“生活班”,而不叫年级。生活1班是8-9岁;生活2班是11-12岁之间。二是反对强迫设置课程,鼓励学生自由学习。学校的课程包括布置的功课和通常的考试。孩子不厌恶学习,没有对教师或者课本表示出的不

信任。对于学习小组而言,学习是有趣的,而且没有任何一个孩子被迫去完成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在学校里,每个学生只要不影响别人,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三是学校也有对学生的纪律约束。学校规定,学生只要上学,就必须参加活动,而且要学会不打扰同伴,还要在同伴需要时提供帮助;学生不能以任性或者懒惰为借口而不遵守健康而有用的学

校制度[1](p181)。四是设置多样性的课程。约翰逊的“有机学校”设计了锻炼身体、观察自然、音乐、手工、野外地理、讲故事、感觉培养、数单的基本概念、戏剧表演、游戏等替代通常的课程。五是对教师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认知,而不是要他们交还已经记住的东西。

梅里安教授指导下建立的密苏里大学附属小学与约翰逊的“有机学校”相似,他们都重视儿童的自然发展。这所学校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学校的课程围绕儿童展开。梅里安教授认为,过去的学校过于关注把成人的事实教给儿童。由于要达到系统化和标准化,课程忽略了儿童个体的需求。他认为,学校的学习和游戏应该围绕儿童展开。二是学校应该成为儿童享受的地方。在密苏里大学附属小学,“学生需要时才学习读、写、画和其他东西。学生在附小做的事与他们在家里做得差不多,但学得更好”[1](p189-190)。学校里一天的时间分成四段,包括游戏、讲故事、观察、手

工。在学习时间里,儿童主要用来探究自己已经熟悉的事物。随着他们的成长,他们的兴趣会得到进一步延伸,探索事物背后的过程和原因,然后开始学习历史、地理、科学。

与前两所学校不同,沃特所进行的加里学校(也有翻译为葛雷学校)改革是一所注重组织运行效率与满足学生需求相结合的改革。沃特在任印第安纳州加里市教育局长期间,进行了公立学校改革。加里市公立学校改革的特点主要有三:第一是注重学校机构运行的效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节省学校经费。为了满足纳税人的要求,使学校运行更有效率,沃特让每个教学楼供两个学校上下午轮流使用,节省下来的钱用来装备车间,支付常规课程费用之外的所设科目任课教师的酬金等。二是提高学校设施的使用效率。学校除了白天给学生使用外,晚上、周末和假日还面向成人开放,提高使用效率。根据班级和学校轮流上课的计划,一个学校在使用教室、工作室、车间、实验室;另一个学校则使用操场、礼堂、实验室、车间。每个年级的教室至少有4个班在使用,所有学生没有固定的课桌来存放自己的东西,但每个人都有一个衣物柜可以放书。上完1小时课,又换教室。第二是强调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责任。主张教师不为任何一组学生负责,而是为自己的工作负责;同样,学生也是为自己负责。当然,这需要师生的合作和良好的管理。第三是强调学校组织运行要满足儿童需要,为儿童发展提供合适的课程和班级

设置。在课程设置方面,沃特非常注重学校的组织运行满足和适应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计划选择不同的课程,让学生与学校一起进步。如身体差的学生可以在操场上花时间多一些;而算术或者地理差的孩子,可以到低年级去上课;如果一个学生在学习科目中有一科比其他科强,他可以到高一年级去听课;对于学习落后或者对学习失去兴趣的孩子,不会因此受到降级的惩罚;任科教师发现他擅长什么,就给他大量时间去做他擅长的事,让他在其中进步,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如果这样的学生还是没有进步,学校还会留他在校,直到他学会一样东西,而不是让他离开学校,也不让他每一科都留级。在班级设置方面,学校按照“快班”、“普通班”、“慢班”划分学生学习,快班学生大约在16岁完成12年的学校教育,普通班大约18岁,慢班学生则要到20岁。这种分班不是区分儿童的学习能力,而是为了利用儿童自然生长的规律,使其学习与生长同步。杜威认为,沃特的加里学校改革“创建了一个满足学生需求的教育体系”[1](p264)。

杜威的芝加哥学校实验是在1896年至1904年期间。按照杜威的解释,他的学校实验是为检验教育思想和原则而开办的[4](p67-69)。当时杜威在教育俱乐部的演讲上说,“学校的基本构想是一个实验室。它有两个目的:一是展示、检验、证实和评价教育思想上的观点和原则;二是以特定的标

准对实施和原则进行总结”[4](p70)。杜威研究专家艾达?德彭西尔指出,杜威实验学校的原则主要包括:儿童学校生活要与他的家庭活动相联系;儿童学习现在的生活,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教学通过问题激发儿童好奇心;问题本身驱使儿童自己设定任务;教师应关注的是,全部的教学中心是儿童而不是教材,儿童的发展包括精神、身体和社会性的发展[4](p71-72)。

杜威实验学校的主要特点包括七个方面:一是强调学校机构与儿童生活的联系。儿童学习结束后,儿童要把学校同家庭与邻里的生活密切地联系起来。二是改革学校机构,实行分组教学。学生不分年级,而是按照共同的兴趣、智力和反应速度进行分组合作学习。三是改革学校考试制度。实验学校保留了分科的专业教学,但不设考试,也没有分数。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决定。四是改进教师教学工作。教师的工作就是鼓励学生提问或向学生提出问题,帮助学生确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做什么,并设定评价标准。五是注重学生的健康。学校每年有两次学生的体检活动;教学注意学生坐姿的检查,根据体检情况,调整桌椅的尺寸。六是学校注重学生的校外旅行考察,包括到哥伦比亚博物馆,到杰克逊公园的武迪德岛观察自然界,年龄大的学生还可以到芝加哥大学实验室观察仪器等。七是学校重视与家长的沟通。实验学校设有家长协会,主要是教师与

家长一起商讨学校发展问题,交流情况,提出建议。家长协会有双重目的,一是为学校提供财政支持;再则是对教学方法和内容方面存在的一些偏离情况提供建议。

美国学校的改革与杜威的学校实验反映了美国社会结构、家庭生活和教育体制发生转型时期对学校的影响。效率原则、适应原则、变化原则,成为指导美国学校改革的基本原则。同时,这些学校改革的组织运行包括杜威的学校实验,也使得学校改革成为连接美国教育改革和社会改革的重要

纽带。美国学校改革所带来的学校教育目的、学校运行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特别是对儿童态度和教学方法的变化,不仅使新学校与传统学校机构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与传统学校不同的教育观念和方法论。美国学校机构改革与杜威的学校实验反映了美国教育家,包括杜威以不同的方式、集体进行学校改革实验、发挥学校主动性思想的一次探索和尝试。

三、学校机构的重建:杜威关于学校机构的设想

杜威不仅对学校进行实验,还在实验中提出了美国学校机构改革的设想。杜威的设想反映了他对新学校的认知和希望,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美国学校改革的目的及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杜威很早就关注学校的改革问题。他在《我的教育信条》(1897)第二条“什么是学校”里指出,学校是一种社会组

织,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在这种社会生活的形式里,一切能够培养儿童分享人类财富和运用自己能力的手段都被

集中起来。因此,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与儿童相联系的真实、生气勃勃的生活。当然,学校不是社会生活的复制。杜威认为,学校作为一种制度,应当把社会生活简化起来,使儿童有能力认识社会,而不至于被活动的多样性所淹没。杜威批评了把学校当作一个传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课业或养成某些习惯的场所的观点,认为这种教育使儿童所学的东西不能成为儿童生活经验的一部分,不具有真正的教育作用。在第五条“学校与社会进步”中,杜威再次提出了“学校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最基本的和最有效工具”的思想[5](p15)。

尽管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概述了关于学校的基本思想,但是关于学校组织机构的设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学校与社会》(1899)一书中。在该书的“教育中的浪费”一讲,杜威讨论了学校组织机构改革问题。在杜威看来,社会中的一切浪费都是由于缺乏组织的结果。这个问题不是金钱或者物质浪费的问题,而是人的生命浪费问题,特别是儿童在学校时的生命浪费和儿童以后发展的生命浪费问题[5](p53)。在谈到浪费问题时,杜威用得较多的一个词是“隔离”。杜威认为,一切浪费都由于彼此的隔离。传统学校机构各个部分都存在隔离,使教育目的缺乏统一性,学科和教学法上缺

乏一贯性。

为此,杜威分析了历史上学校机构的“隔离”。他认为,学校制度主要由专业学校、幼儿园-小学、中等学校、大学-学院-研究院、衔接班、文法或中间学校、师范学校、技术学校组成,其中每个部分是在历史上不同时期出现的,每一部分都有着不同的理念和方法。杜威指出,从历史上看,学校机构是自上而下发展起来的。在中世纪,先是出现了中世纪大学和一批专业学校――法学和神学学校。初等学校产生于16世纪的民众运动,目标是实用的,学习读写算是为了商业的需要,不是为了学术。初等学校以后的是文法学校,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杜威特别指出,文法学校的产生可能早于初等学校的产生,而且即使是同时存在的,也各有自己的理念。文法学校是以学习拉丁语和希腊语为主的,比大学更有通才教育的精神,主要目的首先是文化修养,其次是训练。文法学校产生以后演变为文实学校和中学(也叫中间学校)。中学一部分低于现代的学院或者学院的预科,一部分是初等学校的实利性质的综合。19世纪出现了技术学校和师范学校。技术学校包括工科学校和工程学校,是19世纪商业发展的产物。师范学校是对培养教师的专业训练和文化修养教育。20世纪兴起的幼儿园是幼儿游戏活动与德国哲学家谢林象征主义哲学结合的产物,但是初等学校在精神上与儿童生活兴趣没有关系,产生了与幼儿园的隔离。

杜威指出,过去存在于学校制度各个不同部分之间“隔离”的现象,相互独立,缺乏衔接,没有形成一个完全的整体。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将这些不同的部分统一起来。如何实现统一,杜威提出了使学校制度的每一部分与社会生活各方面结合起来的构想。在杜威看来,学校应该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并与学校机构的外部环境,如家庭、公园、乡村、商业、技术研究、大学、专业学校等各个方面发生联系。同时,学校机构也要注意儿童的日常经验与学校提供的教材之间的隔离。这种隔离的结果是,儿童既不能把在校外获得的经验自由地在学校里利用,也不能把在学校学习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杜威认为,学校通过与家庭生活和商业活动的联系,可以使学生知道社会发生的变化,也可以更新学校已经陈旧的教材内容;学校与大学联系,可以利用大学的研究资源,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索态度。总之,在杜威看来,学校机构与外部环境、与儿童生活经验如果缺乏完善的相互作用,它们就很难达到有机结合的目的。

杜威不仅考虑了学校与外部环境的关系问题,还对学校机构的内部关系进行设计,提出了学校机构的设计方案。他把学校机构分为两层结构。在学校机构的第一层,学校周围环境与先前的设计一样,学校与家庭、校园和乡村,与商业生活和大学有密切联系,目的是摆脱学校的隔离状态。学校

第一层的内部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餐厅、厨房、工场和纺织工场。学校的中心是图书馆,代表一切都汇集的地方。餐厅、厨房、工场和纺织工场与中心的关系是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在杜威看来,这种安排主要是使儿童把在家庭学到的东西继续利用在学校里,又将在学校里学习的东西应用在家里,打破学校与社会生活的隔离。图书馆作为学校的中心,是儿童带来各种经验、疑难问题和发现的特殊事实,并进行讨论,获得新认识的地方。在杜威看来,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使儿童学会做事,获得了做事的概念,还可以使概念直接或间接地在经验中应用,对生活产生影响。在学校机构的第二层,杜威也进行了精心的设计,进一步深化了学校与生活联系的思想。学校机构的第二层楼也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物理化学实验室、生物学实验室、艺术和音乐室。二楼的中心不是图书馆,而是博物馆。杜威设想,凡是在一楼厨房、餐厅、工场和纺织工场中发生的化学和物理的疑难问题,都可以带到实验室来寻求解答。同样,艺术和音乐也要通过人的各种器官与学校的其它工作联系起来。

总之,杜威所设想的学校机构是一个作为整体的教育机构与作为整体的生活的有机结合体,它打破了传统的学校与生活相隔离,教育目的和内容缺乏有效联系的教育模式。在他所设计的学校里,教育各种目的和内容――文化修养、训练、知识等不再是各不相同的,学科也不是各自独立、互不

联系的,学校是一个联接家庭、乡村、商业、大学等社会多方面生活的中心。儿童在与多方面生活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中得以成长;文化修养、训练、知识构成儿童生长的各个方面。正如杜威所指出的,什么是学校?“学校是一种社会的制度,社会把一切过去、现在的、将来的种种计划工具,集聚在这个机关之中,拿这些东西训练学生,使他本能的活动,变向一条路上去,和当时的社会生活的精神相合――这就是学校的定义”[6]。

四、学校改革与儿童发展:杜威学校探索的意义

杜威关于学校的探索不仅体现在上面的一些论述中,在《明日之学校》、《民主主义与教育》,以及许多后期的著作中也有所反映。如在《明日之学校》中,杜威提出了“学校社会化”的观点;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出了“学校是一种特殊社会环境”的观点。可以看出,杜威后期的学校探索都是对其早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杜威学校探索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杜威的学校探索使全社会开始关注学校改革与社

会的关系问题,关注学校机构与儿童的发展问题。在近代社会,政治改革的推进、工业革命的出现,以及人的发展条件的变化,使教育的地位不断提高,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国家干预教育,从教会手中夺回教育权,推进强迫义务教育等成为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进入现代社会后,随着工业化

和城市化的推进,民主思想的扩展,以及依托一定机构的公立教育的实施,使得学校机构研究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学校与社会生活、学校与儿童生活的结合,改变学校与社会、与儿童生活的“隔离”现象;加强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相联结,注重各级各类学校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成为学校改革的主要任务。杜威的学校改革探索反映了近代学校教育向现代学校教育转变的这一时代特征,突出了学校机构在适应社会发展、参与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杜威的学校探索重视学校实验的尝试,提出了现代学校改革的依据问题。杜威的八年学校实验表明:教育思想的产生不完全是纯思辨或推论的结果,它需要经过一定学校实验的开展。杜威学校实验的意义在于,尽管杜威在学校实验前可能形成了一些教育观念或原则,但不能把这些观念或原则认定为是确定无疑的和不需检验的东西。在杜威看来,任何教育思想都要通过实验,才能验证其价值;没有不需要检验的思想。杜威把学校实验看作是一个教育的“实验室”,体现了杜威作为伟大的教育家注重教育实验、通过实验检验教育思想、通过教育思想影响教育实践的特点,也反映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欧美教育科学化思想对学校机构改革的影响。

三是杜威的学校探索不仅注重学校与社会环境的联系,也注重学校内部之间的联系,使人们也开始关注学校改革与

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儿童发展的关系问题。以往的学校是一个内外封闭的机构,不仅对外缺乏沟通,而且学校各个部门之间也缺乏了解和联系。在杜威看来,学校不应是一个封闭的和隔离的机构,而应是一个开放的机构。开放的学校不仅可以打开各个机构的联系之“门”,也可以使儿童的生活经验与学校各科目结合起来,使儿童的学习能够促进知识的运用。尽管现在来看,学校自身有自己的特点,如何“开放”需要进一步研究,但杜威对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关系的研究,对于深入认识学校教育是有价值的。

四是杜威的学校探索注重对学校机构的研究,使人们更多地关注学校体制的改革问题。杜威关于学校探索的研究表明,学校的发展曾经有一个与社会“隔离”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主要问题就是学校与社会缺乏联系、缺乏主动性。随着学校地位的不断提升,学校体制的各个部分相继发展,逐步出现了体制化的过程。但是当学校完成体制化以后,也出现了一定的惰性,限制了学校主动性的发挥。因此,只要杜威所说的学校与社会“隔离”的现象仍然存在,只要现代学校仍然存在简单抄袭旧学校的问题,现代学校体制仍有改革的必要。学校的变革是通过学校体制和组织的变化来实现的。从体制的角度思考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推动学校的变革,激发学校的活力,已经成为现代学校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

五是杜威的学校探索,包括美国学校改革都提出一

个重要的问题,即学校组织的“浪费”问题,这个问题成为许多教育家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仅是教育经费的浪费、学校资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儿童生命的浪费,儿童生命的浪费是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最大浪费。在美国教育家包括杜威看来,学校改革的价值取向应该是:儿童的生命和价值是第一位的,学校的一切改革都应注重生命质量,减少学校浪费。而减少学校浪费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教育应该使学校适应儿童,而不是使儿童适应学校;学校要为儿童的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杜威.杜威全集(中期著作,1899-1924,第八卷,1915)[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John L.Rury,Education and Social Chang: Contoues in the History American Schooling[M].Third

Edition,Routledge,Taylor?}Francis Group,2009:147.

[3] 袁刚,等.民治主义与现代社会-杜威在华演讲集[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29.

[4] [美]简?杜威,等.杜威传[M].单中惠编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

[5] [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 [美]杜威.教育哲学[A].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C]?

教育.“附二”.北京:中华书局,1998:319.

American School Reform and Dewey's School Exploration GUO Fa-Qi

Abstract: The school exploration by Dewe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chool reform in the United States, including Dewey's schools experiment and idea. Dewey's experiment and school vision inspects and demonstrates Dewey's education theory. Dewey believed that traditional schools and children live being in isolation, the lack of effectiv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purpose and content, make children in a passive position. As the institution of education a whole and the combination of life as a whole, modern school is the center of the join social various life and the institute of promoting children's growth. The aim of school reform is to make school adapt to social change, keep close contact with children live and society,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social reform.

Key words: John Dewey; school experiment; society

(责任编辑陈剑光)

《学校与社会 明日之学校》读书心得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读书心得 杜威的《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是一本文集,是杜威关于教育理想的阐述,从“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教育中的道德原理”“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和“明日之学校”六个部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杜威认为:“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进行的,”“真正的教育是通过对儿童能力的刺激而来的,这种刺激是儿童自己感觉到的社会情景的各种要求所引起的”。也就是说,教育必须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让儿童亲自参与而获得知识和能力。而我们平时所说的教育,往往单纯指的是学校教育,学生在学校,通过规定的课程,固有的模式向学生传授知识。这种“静听”式的教育,儿童是被动的,不能体现儿童直接的本能和活动,更谈不上培养建立在儿童本能基础上的兴趣和能力。 杜威提出:“我认为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说来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并提出了“儿童中心”的概念和“兴趣观”。 儿童中心的核心是把儿童从传统教育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儿童是有意图的主体,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在理解他们所面对的世界,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儿童为中心,需要我们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遵从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开发适合他们的课程、教学方法,而这些是建立在儿童兴趣的基础之上的。 我们现在说的以学生为中心,往往是单一的,单独针对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思考、交流等方面的主体地位。如我们课改过程中形成的教学模式,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把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独立思考,最终目的仍然是为考高分奠基,唯分数论的现象依然突出,而谈到课堂之外针对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却很少。 所以我认为,在现在的教育体制下,“以学生为中心”,不但要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体作用,还应该探索儿童的本能和兴趣,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办各种兴趣班,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捡垃圾,让他们亲身体会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养成爱护卫生的好习惯,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组织他们参加看望社区老人,

“校长负责制”——我国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积极推行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校长负责制 田家寨九年制学校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学校逐步实行 校长负责制,有条件的学校要设立由校长主持的、人数不多的、有 威信的校务委员会,作为审议机构”,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 展纲要》进一步指出:“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自此,“校长负责制”在我国中小学得到了广泛的推行,并收到了一定的管理成效。从理论上讲,“校长负责制”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校长全面负责。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应按有关规定行使 职权、履行职责,并代表政府承担管理学校的全部责任。校长对学 校的各项工作,包括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应当全面负责。与 中小学校长的职务和责任相一致的是校长应该拥有相应的权力,我 国中小学校长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办学自主权: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财经权等。 2、党组织保证监督。实行校长负责制,党组织的职能由过去的直接领导转变为对学校工作的保证监督,也即保证监督党的路线、 方针、政策在学校的贯彻落实,保证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保证学 校的各项任务能够顺利完成。 3、教职工民主管理。校长对学校工作的统一领导,是建立在民主管理和科学管理的基础之上的,发挥教职工民主管理作用是校长 负责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应该建立和

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教代会的职责是代表全体教职员工对学校各项决策提出意见和建设,对学校工作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充分发挥教职工的主人翁作用。 由此可见,我国的“校长负责制”是由校长、学校党组织和数职工代表大会共同组成的“三位一体”结构,其中,校长对学校的工作有决策权和指挥权;学校党组织对学校行政工作进行监督,并保证学校的办学方向;教职工代表大会对学校工作进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但是“校长负责制”在某些方面,如校长权力过于集中,教职工代表大会未明确授权参与何种决策,社会组织及学生家长更无权过问学校内部管理事务等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实行“校长负责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有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因此,我们要借鉴吸收国外的经验尤其是“校本管理”的经验来逐步完善“校长负责制”。 三、比较与借鉴:“校本管理”的启示 “校本管理”与“校长负责制”都是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其实质是对过去上级教育行政机构对学校实施过多“外控”管理的一种矫正。通过权力的下放;学校拥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从而能够根据本校实际对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快速的处理,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效率。这正是他们改革的目的所在,也是二者的共同之处。但在具体做法上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比如:在“校本管理”中,权力下放至由校长、教师、社区人士、家长及学生组成的学校董事会或学校理事会手里,由他们来管理学校的各项事务;而在“校长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浅析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浅析 董琳 1044407056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 是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思想家,当时美国的教育流行的是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机械呆板,杜威在教学实践中清楚地认识到中小学课程内容贫乏,萌生了进行教育改革的要求并进而成为教育革新的倡导者。他一生著作颇丰,1916年发表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标志着教育理论发展的一个新时期的开端,创立了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体系。此外还有《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学校与社会》、《明日的学校》等。 他的教育思想迎合了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和需要,深刻的影响了美国教育的发展至于更多国家教育思想的变革,综合看来他的教育思想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在教育的本质上,他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无目的;在教学论上,他提倡课程适应社会的需要、强调注重教材与学者的关系、培养学生创造的能力,从“做”中学;最后,他提出了著名的道德教育的理论。 杜威一生中特别重视道德教育,杜威认为:“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统一的。”在杜威看来,德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杜威极力强调道德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他把道德作为解决社会问题、增进人们幸福的决定性因素,进而围绕道德价值标准、学校道德教育目的、学校道德教育内容、学校道德教育方法四个问题提出了一套完整的道德教育理论。 首先,杜威提出道德教育的用意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道德人格。他强调学校道德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的目的是形成人格”要同他以前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相联系,既要从社会生活、学习实践中培养道德,又要使所培养出的道德形成社会所需要的品德,适应社会生活。杜威认为,从广义上说道德就是教育。他的德育论是以实用主义道德论为基础的,否认客观的永恒道德,把实效作为衡量善恶的标准。上述看来,他主张学校教育的道德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认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适应社会道德的需要。 在他论道德教育的著作《道德教育原理》的序言中他说道“每当国家陷入政治危机和道德危机时,人们就会将社会的道德缺陷与盛行的道德标准和公民在学校内外所接受的抑或没有受到的教育联系起来。无乱学校存在于何处,它们一直被指望去加强、补充有时甚至代替儿童在家庭或教堂里所获得的道德教育。”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新版.docx

读书笔记 题目:《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报告人: 指导教师: 日期:2012年6月10日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约翰·杜威的《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在读书的过程中联想到自己的经历,有一些感想和体会,跟老师分享一下。首先介绍一下作者约翰·杜威,他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评论家。他于1899年辞去密歇根大学哲学系主任,到芝加哥大学担任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系主任。杜威在芝加哥大学待了十年(1894~1904)。在这个时期里,他从事多方面的学术研究工作,并以专著、论文、讲演、报告和书评的形式,发表了关于哲学、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逻辑、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其中教育著作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一思想总结 在《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一书中,杜威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一)我的教育信条 杜威在1879年应某日报要求,发表了著名的《我的教育信条》,在这篇文章中,杜威提出了五个信条。 第一个信条说明什么是教育。他说,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进行的。每个个体从出生开始就接受着各种各样的教育,教育能够不断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 第二个信条说明了什么是学校。杜威认为,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是一个传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课业或养成某些习惯的场所。 第三个信条谈到了教材问题。杜威认为,儿童的社会生活是他的一切训练生长的集中或相互联系的基础。学校课程的内容应当注意到从社会生活的最初不自觉的统一体中逐渐分化出来。“学校科目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 身的社会活动。” 第四个信条说明了教育方法的性质。杜威把方法问题归结为儿童的能力和兴趣的发展问题。他相信,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 第五个信条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和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教师不是简单地从事于训练一个人,每个教师应当认识到他的职业的尊严,他是社会的公仆,专门从事于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并谋求正确的社会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案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案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是调动教职工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关键所在。为了保证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探索新的路子、解决新的问题,我校决定进一步实行内部体制改革。 一、指导思想 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指针,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可持续人才为目的,通过运用正确政策导向、思想教育和物资激励手段,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形成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工资能多能少、充满活力、激励向上的运行机制,进而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 二、改革的内容 1、实行“四定”、“四制” “四定”:定规模、定编制、定岗位、定工作量主管领导及校长负责,落实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责任。 2、实行岗位责任制,制定好考核原则和考核基本标准,做到有章可循、客观公正,避免感情用事。 3、实行教职工聘任制

在“定岗位”、“定编制”的基础上,实行教职工择优上岗 要制定好“聘任制方案”明确聘任条件、规定聘任双方的责任和义务,采取“自荐”“聘任”的办法层层聘任。做到学科配套,年龄结构合理,形成教育骨干队伍,进而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 4、实行绩效工资制 在“岗位责任制”和“聘任制”的基础上,实行校内绩效工资制。 校内结构工资包括四个部分:基础工资、课时(岗位)工资、职务工资、绩效工资。 实行绩效工资制既要解决干多干少都一样,也要解决干好干坏不一样的问题。要结合教职工的师德水平及工作态度,工作实绩拉开档次,体现多劳多得,优质优酬。 三、措施 “四制”:校长负责制、教职工岗位责任制、教职工聘任制、教职工绩效工资制。 1、完善校长负责制 校长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免。校长要明确自已的权利和职责。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监督作用,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以发挥教职工的民主权利。

论杜威道德教育的失败

论杜威道德教育的失败 教科院1001班吴征炳2010105010155 【摘要】杜威对于道德教育的价值是极为推崇的,他曾经说过:“道德是教育最后最高的目的,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同一的“。虽然杜威的一些思想观点是值得采纳的,但是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可以说道德教育在杜威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是不难看出杜威对于道德教育还是有很多问题存在的,本文就从对道德教育的理解、道德教育的目的、道德教育的实施三个方面来分析杜威道德教育理论的失败之处。 关键词道德教育资本主义德育目的 正文 一、杜威对道德教育的认知的失误 杜威注重德育,他认为道德是民主社会的最基本因素,而且是资本主义民主社会,否定了马克思只把经济看 成是决定性因素,他认为人类社会是复杂多面,经常变化 没规律可循,在某一时期A起主导作用,在另一时期B起 主导作用,依据他的解释,当前民主社会的决定性因素就 是道德。他说专制政治离不开压制,民主和道德不可分割,以美国为例,他认为美国的民主社会不是物质的,而是道 德的。杜威曾主张:没有任何别的东西能够代替道德给民 主社会更多支持,道德是民主社会中最基本和最宝贵的因 素。

杜威认为道德是社会进步的枢纽,他极力否认马克思主义以阶级斗争为社会进步的动力的观点,认为革命完全是暴力的不合理的做法,而道德才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才是合理的做法,通过道德的约束可以避免发生暴力事件,从而达到用暴力手段所达到的相同的效果。杜威主张必须采用同道德相符合的方法,才能解决一切社会问题,但是假想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战,如果不采用暴力的手段,世界大战能够结束吗?或许能结束,可结果就是世界沦为法西斯统治,民主道德更不复存在。他认为当前社会问题的产生就是因为人们只顾生产力的发展而忽视了道德的培养,殊不知只有产生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谋求社会的进步,在矛盾斗争中取得进步。杜威为了解决他所谓的那些社会问题,极力呼吁把道德进行改造,从而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而且道德教育是教育中最为重要的。 不难看出,杜威提出道德重要的观点是建立在唯心主义上的,把整个社会的构成和发展归功于道德是不正确的,忽视了社会的客观存在以及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曾明确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有怎么样的社会是同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的,并不是道德观念的作用,恰恰相反的是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道德观念的产生和改变。可能有点夸大了共产主义,只有当社会达到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凭借人们的道德来决定社

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美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1858至1879年在佛蒙特州立大学学习期间就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84年毕业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此后,先后在密歇根大学、明尼苏达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大学执教,讲授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课程。在教育学方面著述甚丰,主要有《我的教育信条》(1897)、《教育与社会》(1899)、《明日之学校》(1915)、《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其中《民主主义与教育》为代表作。 1. “教育即生活” 杜威用“生活”来表示个人与种族的全部经验,而且个人的经验是在不断更新的。他认为教育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所以我们可以说,教育即生活。”教育的作用:一是传递经验,二是交流经验。他认为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为儿童将来的某种生活做预备的。 2. “教育即生长” 他把生物学上的名词“生长”搬到教育上来。所谓“生长”,就是指儿童本能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不仅包括身体方面,而且也包括智力和道德。因此,儿童的本能是教育最根本的基础。学校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通过组织保证儿童继续生长的各种力量,使教育得以继续进行。因此,从“生长”的含义出发,教育就是发展,即学生个体经验的不断增长。 3. “学校即社会” 杜威强调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型的社会”,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起来,缩小到一个雏型的状态,呈现给儿童现在的社会生活,学生应把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这就是说学生应在学校学习现实社会生活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知识。 4. “从做中学” 杜威从批判传统的学校教育出发,提出了“从做中学”这个基本原则。他认为,在传统学校的教室里,一切都是有利于“静听”的,儿童很少有活动的机会和地方,这样必然会阻碍儿童的自然发展。因此,在学校里,教学过程应该就是“做”的过程,教学应该从儿童现在的生活经验出发,儿童应该从自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从做中学”,实际上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 5. 以儿童为中心 杜威尖锐地批判了传统学校教育以教师为中心而忽视儿童的做法。他强调学校生活组织应该以儿童为中心,一切必要的教育措施应该为了促进儿童的生长,学校的教育计划、课程、方法以及一切教育活动,都应该服从于儿童的兴趣和经验的需要。他认为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在学校生活中,儿童的生长,儿童的发展,就是理想的所在。 杜威的教育思想全面系统、博大精深,是把西方教育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的代表性的教育家。他是当代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美国、中国、日本、墨西哥、欧洲等国家与地区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至今仍然闪耀着思想的价值与实践意义。

学校与社会资源共享利用方案

东庄镇中心小学 学校与社会资源共享合理利用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培养中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校外活动场所,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探究和实践过程中增长知识,陶冶隋操,喻悦身心,健康成长。 二、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钟元强 副组长:毛建、孔海涛 成员:王磊、郑然、田彦彬、刘延鹏 三、校外实践活动基地: 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鼓励我校学生“走向社会、锻炼能力”,在实践中更好地拓展自身素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增强自主意识,磨砺学生意志、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精神。落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教育任务,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各班学生以社团、志愿者服务队等为单位组成活动小组,要求全员参与,并提倡参加多项活动。 (一)、基地建设管理 1、基地选址 我校确定校外实践活动主阵地——朱冥阶烈士陵园、宁阳第二小学旧址(现东庄镇中心幼儿园)、东庄镇成技校——园林培育基地、南故城夕阳红老年人公寓社区。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2、基地管理 学校成立基地建设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毛建 成员:王磊、郑然、刘延鹏 日常管理具体由陵园管理人员和中心幼儿园人员负责。 学校对有关资料进行整理收集先期准备工作。 制定基地管理制度,加强管理和建设。 3、基地建设 学校准备一些文艺节目、资金开展基地教育组织活动??? 开展社区服务活动. 4、基地使用 (1)“朱冥阶革命烈士陵园”活动: 清明节是我国人民悼念逝者、寄托哀思、缅怀先人的传统节日。每年清明,人们都要用不同形式缅怀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国家繁荣昌盛和人民自由幸福而献出宝贵生命的无数英烈、先烈们。 经学校研究决定,定于每年的清明节前一周(五天)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听英雄的故事,读英雄故事,讲英雄故事,清明节扫墓活动(网上祭奠)等活动(2)“南故城夕阳红老年公寓”慰问活动: 中国老人节是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重阳节。1989年,我们国家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使它成为尊老、爱老、敬老、助老的节日。为了培养学生学

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教育办公室 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深化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是事关教育改革与发展、事关科教兴镇、科教兴校的大事。依照上级有关要求,结合我镇实际,为积极稳妥地推进学校“校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岗位目标责任制”的进行,全力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方案,望各单位遵照执行。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依法治教,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努力深化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创造有利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有利于教育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持。 二、目标任务 完善校长负责制,建立以能上能下为主的干部管理机制;实施岗位管理,实行全员聘任,建立以人员能进能出为主的用人机制;改革分配制度,建立待遇能高能低的激励机制;实行合同管理,建立依法治教的运行机制。 三、改革内容 1、实行校长负责制。 实施校长负责制是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搞活

内部管理机制的前提和基础。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就是把更大的权力赋予校长,真正体现校长的法人地位。校长依法享有行使班子组阁权、教职工聘任权、经费使用权、教育教学管理权的权力。这是一种职责,一种责任,更是一份信任。实行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教代会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作用。 2、实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 首先严格认真核定岗位。一年一核,动态管理。严格执行上级规定,实行岗位总额控制,不准随意增岗、扩岗。在核实教职工岗位的同时,要严格按规定科学合理设置学校领导职数和内部工作机构,从有利于教学出发,减少非教学人员,保证第一线教师。要严格控制非教学人员所占教职工比例,特别是工勤人员要严格控制,不得超设、超占岗位。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和党、团、工会组织负责人和工作人员,按照一人多岗,专兼结合的原则相互兼职,校级领导和处室负责人必须按要求代好相应的课程。 其次,严格认真搞好综合考评。综合考评是实施全员聘用制的重要依据。通过对教职工聘任资格条件、年度考核、目标量化管理考评和奖励情况进行综合考评,分类排队,由高到低,实行择优聘任。坚持原则,坚持标准,实事求是,民主公开,以充分的原始材料为依据,已形成的历史资料不能变动。要客观公正的评价每一个人,不能感情用事,徇私舞弊,弄虚作假,更不能借机打击报复。对教职工的综合考评结果,要与教职工本人见面,并张榜公布。 其三,严格按程序搞好聘任工作。评聘小组制定方案、公布岗

杜威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幼儿教育的意义

杜威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幼儿教育的意义 一、杜威教育思想主要内容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杜威教育理论中的三个核心命题。这三个命题紧密相联,从不同侧面揭示出杜威对教育基本问题的看法。下面将杜威的教育理论作一简单的介绍。 (一)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改造” 杜威指出,能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是为儿童所喜爱的生活。生长论则要求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合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杜威还认为,一切真正的教育是从经验中产生的。要求教育过程中应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条件与水平,顾及儿童的兴趣,提高儿童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所以教师把课堂变成儿童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 (三)道德教育论 杜威说:“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统一的,他主张在活动中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其次是要求结合智育的目的。 二、杜威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探讨 (一)?从根本上转变了传统教育单向的、灌输性的教育模式 尊重教育对象的独立人格及其成长的自发性、自主性和自觉性,使其内在的潜能和活力得以恰如其分的激发,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因材施教。 以其经验论哲学为基础,杜威要求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杜威主张以活动性的、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的书本式教材,这种活动性的、经验性的作业包括园艺、烹饪、缝纫、印刷、纺织、油漆、绘画、游戏等,能克服旧课程和教材的弊端。他指出,“学校各种形式的实际生活的目的,主要的不是在于它们的本身,或者在于厨工、缝纫工、木工和泥水工的专门技能,而是在于它们在社会方向能与外部生活相联系;同时在个人方面能反映儿童关于动作表现和做某事的愿望和需要,是关于建设的和创造的而不是被动的和顺从的。这些形式的重要意义是在社会和个人两方面之间保持一种协调……” (二)?打破了以往学校教育自我封闭、于课堂和书本教学的传统方式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案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方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案 为了深化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启动学校内部活力,把竞争机制引入学校,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保证各项工作争创一流水平,根据县委、县政府(1996)40号文件《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精神,我校决定继续实行“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绩效工资制”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宗旨,以优化教师队伍,严格学生管理为重点,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建立和谐的内部运行机制,设岗定编,以岗聘用,岗位目标,职责明确,奖优罚劣,优胜劣汰。创造团结、严谨、协调、奋进的管理氛围和幽雅、文明、活泼、向上的育人环境。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任人唯贤的原则,严格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进行考核和评价。 二是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原则,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三是坚持精干高效的原则,做到合理设岗,满负荷工作,提高全员工作效率。 四是坚持优质优酬,优绩优酬,优师优酬,奖勤罚懒,多劳多得的原则,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三)改革的内容 1、校内结构工资制 校内结构工资制是指把校内上岗的每位教职员工的工资分为固定工资和绩效工资两部分进行发放的制度。旨在以工作实绩拉开工资档次,奖优罚劣,优师优酬,优绩优酬,打破平均主义,激励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1)工资结构与档次:教职工工资分固定工资、绩效工资、原档案工资三种类型,凡上岗人员的工资分固定工资和绩效工资两部分发放。 档案工资:指教职工工资表中应发工资总额。 固定工资:指每人档案工资总额减去一定数目为本人的固定工资。 绩效工资:每人扣出部分加学校投入部分为绩效工资月平均额(学校投入部分:教辅人员是教师的70%--80%)。学校按照综合量化考核成绩

杜威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对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浅谈杜威道德教育理论及其 对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内容摘要】:杜威实用主义的道德教育理论对美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评析其道德教育理论,并结合我国当前道德教育的现实,浅谈该理论对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杜威;道德教育;在做中学;启示 约翰.杜威(John.Dewey 1859~1952)是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评论家,是教育哲学的奠基人。道德教育理论是杜威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统一于其道德教育理论中。他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提出“在做中学”的理论,重视学校德育环境的建设、学校道德教育要生活化而不应该脱离社会、脱离实际。杜威的这些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的道德教育是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的。 一、杜威道德教育理论 杜威说:“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统一的。”在杜威看来,道德教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强调道德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在目的上,他提出学校道德教育旨在形成人格;在实施原则和方法上,他强调学校道德教育和社会生活的结合,主张“在做中学”。本文主要从道德教育的目的、原则和方法上谈论杜威的道德教育理论。 1、道德教育的目的 在学校道德教育方面,杜威提出“一切教育的目的是形成人格”[1]。在学校道德教育中要注意的是学校德育必须对学生进行人格训练,形成社会所需要的品德,以适应社会生活。为了适应美国不断前进的“民主社会”的要求,学校一方面要训练学生适应环境、服从他人的能力。“学校在社会方面的伦理责任必须用最广泛的和最自由的精神来解释,这对于儿童训练是相同的,要给予他自制的能力,使他可以自己管理自己,不仅能使他适应正在进行的变化,还要使他有力量形成和指挥这种变化”[2]。他在《教育哲学》一书中指出:“道德教育的含义很深,最重要的是个性与社会的关系,道德教育不如旁的教育,它一方面发展个性,养成知识、能力、感情,另一方面发展之后,还需要使社会的同情增加。”他强调道德教育一方面使儿童的品德及品德能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要促进民主社会的发展。正如他在《教育哲学》中提出道德教育的问题在于“怎样使个性发

杜威的学校教育观及评价

杜威的学校教育观及评价 中南民族大学柳春慈 摘要:本文探讨了杜威关于学校教育的观点,主要包括其产生的背景条件及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提出“学校即社会”,“学校教育即社会生活”的观点,以及对这一观点的评价。 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他不满足于美国当时的教育现状,极力反对形式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对美国的教育现状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提出了自己的一整套新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这一教育思想的提出,在美国乃至世界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20世纪上半叶最具权威性的教育思想。在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中,学校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他特别重视学校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杜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校教育进行论述的: 一、学校教育产生的背景条件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有意识的教育活动,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从广泛的教育过程之内区别出来的一种比较正规的教育。杜威认为,在不发达的社会群体中,很少有正规的教学和训练,他们这样依靠儿童通过参与成年人的活动,学习成人的风俗习惯,获得他们的情感倾向和种种观念,但是,随着文明的进步,社会传统的日趋复杂,相当部分的社会经验以文字的形式记载下来,并且通过书面符号进行传递时,学校便产生了。书面符号是比口头符号更加属于人为的或传统的东西,他们不能在和别人偶然的交往中学会,此外,书面的形式往往选择和记录比较起来和日常生活不相干的事物,因而,一旦社会在相当程度上依靠在它自己领土以外和它自己直接的一代人以外的东西,它就必须依靠固定的教育机构保证其一切资源的适当传递,从而产生了学校教育。 二、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1.从学校教育对实现民主主义理想的作用来看,学校教育是实现民主主义理想的基本手段和工具。杜威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唯一可靠的方法”。事实上,杜威也正式把学校作为医治资本主义百病的诊所,实验其民主主义理想的实验室。尽管他相信争取民主的斗争必须在多领域进行:政治的、经济的、教育的、科学与艺术的、宗教的战线,然而他选中的最主要的领域乃是教育。而且民主主义从道德上来讲就是一种社会生活的方式,或者说是一种个人的生活方式,因此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如果没有我们通常所想的狭义教育,没有我们所想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民主主义便不能维持下去,更谈不到发展,即社会无法生存和向前发展。“教育不是唯一的工具,但它是第一的工具,首要的工具”。 2.从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来看,要加强学校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杜威看来,民主是一个正在不断发展的概念,他指出,随着近100年来美国公立学校的迅猛发展,提出了一个较之以前更迫切、更困难的问题,这就是“如何使教育制度适应民主社会和民主生活方式的需要”。因为民主在其观念和外部表现上并不是某种固定的东西。民主主义的观念本身,民主主义的意义,必须不断地加以重新探究,必须不断地发掘它,改造它和改组它,同时,体现民主主义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制度必须加以改造和改组,以适应由于人们所需要与满足这些需要的新资源的发现所引起的种种变化。杜威认为,民主是现代生活的决定性表达。因此,当社会发展时,民主也在不断发展。他肯定地说:“没有生活方式站着不动或能够站着不动;它或者往前走,或者往后退,往后退的结果是死亡。作为生活方式的民主主义不能站着不动。它亦应往前走,去适应当前的和即将到来的变化。”这就意味着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挑战。杜威认为,民主观念是学校教育的结果。他说,只有当学生在学校中了解到各种社会势力及其运动的方向、产生的后果时,只有当学校提供了这种了解时,学校才算真正地迎接民主

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后的思考

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后的思考 巡场三小张波 今年随着珙县教育振兴“凤凰计划”的强力推进,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已初现端倪,多数乡镇已扩大了办学规模,通过自己对学校管理的经历和暑期校级干部提高培训时专家对学校管理成功经验、成功案例的剖析,深感学校管理不得不与时俱进,引发我对体制改革后学校内部管理机制的一些思考,思考如何在管理上创新?如何在创新管理中求突破?我就这两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一、要创新管理得废弃直线职能式的管理运行机制,构建矩阵式的管理运行机制。办学规模小的学校可能更多的是靠校长自身的人格魅力去管理,采取的是从校长---副校长---中层干部---教研组长---年级组长--- 班主任---任课教师直线职能式的管理,这样的管理,学校也可是风平浪静,但学校教师未能充分参与学校管理,就未能充分挖掘每一位教师的潜能,学校要呈现生机和活力,要取得突破性的发展还是很难的,学校规模扩大了,教师群体也就壮大了,教师们的智慧就更多了,当然教师们的思想和行为也就会更加千差万别了,这种情形下直线式职能管理机制是否行之有效,我想是不容质疑的,是不会产生更大效益的,因为这种机制下教师们干工作是被动的多主动的少,甚至有的决策教师们是会口服心不服的。所以学校规模扩大后,除了进一步完善学校办学章程,进一步完善学校管理规章制度,用制度去激励人、

引领人、约束人之外,应当构建矩阵式的管理运行机制,也就是部门分块管理与学校行政统一管理相结合,科研组条块管理与年级组交叉管理相结合,构建“教导处、科研室------学科教研室------各年级学科教研组------教师”、“教导处、科研室------年级学科教学督导小组------教师”、“校长------年级主任------教师”三类矩阵交叉管理。这样学校就有可能取得突破性的发展。 二、如何构建矩阵式的管理运行机制?首先要树立“人本关爱、全员参与、全程服务、多元发展”的管理思想,要认识到管理就是决策,管理就是协调,管理就是体验,管理就是服务,构建具体办法可采取教师个人申报岗位,实行全员聘任制。本着能力与意愿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双向选择、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目标管理”的办法,推行全员聘任制度。具体做法:(1)学校公布岗位、条件和职责。(2)教师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挑选适合自己的岗位,并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3)学校通过考核优先聘任出年级主任、教研室主任、教研组长和班主任。(4)年级主任和班主任共同聘任任课教师,报学校审批。(5)学校公布受聘教师名单。(6)负责人对本部门、本年级、本学科和本项目进行规划设计,提出具体可行的管理实施方案,提交学校行政会和教代会讨论通过,然后由相关负责人组织实施,从而使有能力的人迅速脱颖而出,有特长的人得到充分展示,开辟学校队伍建设的新途径。注意的是实行层层聘任后最终行政得把关,为避免聘任过程中感情用事,所以能做到“有能力,愿意做事,又想把事做好

杜威教育哲学(习题)讲解

1、约翰·杜威是( )国哲学家、教育家 A 、英国 B 、美国 C 、法国 2、杜威 1916年出版( ) A 、《民主主义与教育》 B 、《经验与教育》 C 、《人的问题》 D 、《逻辑理论研究》 3、( )是陶行知倡导的教学方法。 A 、生活即教育 B 、社会即学校 C 、教学做合一 4、道德探究的成功不仅表现在它解决当前问题的程度,而且表现在它为行动者在未来能更好地行动而提供的条件。这一标准被杜威称为( ) A 、生活 B 、生长 C 、教育 5、杜威被誉为美国( )主义哲学的家长 A 、经验主义 B 、实用主义 C 、唯理主义

6、“杜威学校”是杜威在()大学任教时创办的。 A、密歇根大学 B、明尼苏达大学 C、芝加哥大学 D、哥伦比亚大学 7、格林和杜威都同意在经验方面,()负有建构性和综合性的角色。 A、理念 B、理智 C、理性 8、与传统的认识论不同,新的认识论是基于() A、牛顿的经典物理学 B、达尔文的进化论 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9、杜威学校里十三岁孩子们的四项作业中()包含有讨论南非战争的内容。 A、美国殖民地时期的历史 B、摄影术和科学研究活动 C、俱乐部会所的设计 D、时事讨论 10、1898年杜威发表了()一文,第一次具体阐发了其儿童生长阶段的观点。 A、《大学初等学校工作计划总纲》 B、《大学附属小学的组织计划》

C 、《大学附属小学的课程和方法》 1、杜威认为哲学上的直觉主义的理论体系建立在( )的二元论基础上。 A 、心灵与肉体 B 、经验与直观 C 、事实与价值 D 、理性与科学 2、道德探究成功的表现( ) A 、道德探究解决当前问题的程度 B 、道德探究为行动者在未来能更好地行动而提供的条件 3、民主主义教育的目标( ) A 、发展个性的智能 B 、养成共业的习惯 4、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主张包括( ) A 、生活即教育 B 、社会即教校 C 、教学做合一 5、杜威认为改造中国的教育面向的标准( ) A 、中国需要实验主义的教育 B 、中国需要民主主义的教育 C 、中国学校教育需要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读《学校与社会—学校与社会进步》有感

读《学校与社会—学校与社会进步》有感 杜威“学校即社会”这个观点是基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取得了美国教育领域的支配地位的背景下提出的。与赫尔巴特的以课堂、书本为中心,忽视学生实际能力培养的教育思想相比,杜威的教育思想无疑已经前进了一大步。 该观点的核心思想是让学校成为一个社会的缩影并与社会形成密切的联系。也就是说,希望学生能在学校获得更多的社会经验,并且学到真正有用的生活技能。文章中多次提到“主动作业”,也就是启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是要教与学生技能,二是要抓住学生的自发兴趣和注意力。我想重点谈一谈“作业”。什么叫真正有用的技能?我想,如果我们能利用那个技能轻松就业,那就说明已经达到符合社会需求的程度了。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与人力资源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脱节,也就是说,学校忽视了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作为一名大一的学生,我可以坦诚地说,当初我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在更大程度上是基于对该专业就业率的思考,而不是我个人本身的兴趣。此外,专业不对口现象的普遍存在也让我们对某些“冷门专业”的存在产生怀疑。我们不禁思考,我们大学四年的学习到底换来了什么?到底有没有用?现在有不少人指出,我们应该走上轻学术教育重职业教育的路子,为更多的大学生打开走向生产第一线的通道。我认为不无道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学内容也应该更多地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另外,说到杜威的“学校即社会”观点就不得不提到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的观点。首先,杜威的观点存在其局限性,学校作为一个范围极其有限的实体,是不可能囊括进一个社会所必需的元素的,“学校社会化”的观点缩小了社会的外延,也局限了人们受教育的范围。相反,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观点不但有利于改善当时中国传统学校教育严重脱离社会生活的

(完整版)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

常州大学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办法(试行) (讨论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和学校第一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理顺学校与学院的责权利关系,充分发挥学院办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关系明晰、职责明确、权限规范、管理严格”的校院两级管理体系,切实推进内涵式发展,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的步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实施校院两级管理,就是要以责权划分为核心,整合优化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形成学校学院两个管理层级。通过学校分权和管理重心下移,转变部门职能,明确学院的办学实体和管理主体地位,形成学校宏观决策、部门协调配合、学院实体运作的管理模式,切实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 第三条学校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办学单位,依法享有教学、科研、行政及财务自主权,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学院是学校党政领导下的二级管理单位,是学校的管理重心,负责教学、科研、学科等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统筹管理,依照规章制度享有相应的办学和管理自主权。根据学校的规定或者授权,学院履行下列职责:负责内部机构设置、人员聘用和管理;开展学科建设和帅资队伍建设,组织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学术交流活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学生的教育与管理;行使学校赋予的其他职权。 第四条学校对学院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以考核评估为主要方式管理学院工作,以发展规划和资源配置为主要手段引导学院发展,以制度监督为主要途径规范学院管理权力的运行,形成职责明确、决策科学、管理规范、权责统一、监督有效的运行机制。 第五条为促进有组织的重大科研和交义学科研究,学校设立若十独立建制的研究中心(院、所)、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研究机构,享有与学院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章管理机构 第六条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党委全委会是学校的最 高决策机构,学校的重要决策、重大事项、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等涉及

杜威的主要教育思想

杜威的主要教育思想 (1)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 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起来和发展起来。广义地讲,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养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这就是教育。由于改造经验必须紧密地和生活结为一体,而且改造经验能够促使个人成长,杜威便总结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为经验的改造”。 (2)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认为,在不民主、不平等的社会中,教育只是外力强加于受教育者的目的。在民主的社会中就不同了,应当奉行无目的论。在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日益激化的年代,杜威很强调教育在改进社会方面的效用,杜威教育目的论的资产阶级性是显而易见的。 (3)“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所以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 (4)教学论 杜威以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的理论为基础,对教材和教法等作出和传统观念不同的论述。 ①在教材的选择上,杜威建议“学校与科目的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具体地讲是学校安排种种作业,把基本的人类事物引进学校里来,作为学校的教材。 ②在教学方法上,杜威主张“从做中学”,他认为儿童不从活动而由听课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虚渺的。 (5)道德教育论 杜威说:“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统一的。”在杜威看来,德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杜威极力强调道德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在实施方面,杜威首先主张“在活动中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其次是要求结合智育达到德育的目的。再次,他很注重教育方法的道德教育作用。 【精选试题】 在教育目的的问题上,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杜威所持的观点是(C)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教育无目的论 D.国家利益论 【几种典型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观】

奈达翻译理论初探

第27卷第3期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5月Vol. 27 No.3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y 2005 奈达翻译理论初探 尹训凤1,王丽君2 (1.泰山学院外语系,山东泰安 271000;2.唐山师范学院教务处,河北唐山 063000) 摘要:奈达的翻译理论对于翻译实践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从语法分析角度来讲,相同的语法结构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逆转换将表层形式转化为相应的核心句结构;翻译含义是翻译成败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奈达;分析;转换;重组;核心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5)03-0034-03 尤金?奈达是美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也是西方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被誉为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之父”。他与塔伯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对翻译界影响颇深。此书说明了中国与西方译界人士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别:前者是静的,崇尚“信、达、雅”,讲究“神似”,追求“化境”;后者是动的,将语言学、符号学、交际理论运用到翻译研究当中,提倡“动态对等”,注重读者反应。中国译论多概括,可操作性不强;西方译论较具体,往往从点出发。他在该书中提到了动态对等,详细地描述了翻译过程的三个阶段:分析、转换和重组,对于翻译实践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笔者拟结合具体实例,从以下角度来分析其理论独到之处。 一 一般来说,结构相同的词组、句子,其语法意义是相同或相近的。然而奈达提出,同样的语法结构在许多情况下可以有不同的含义。“名词+of+名词”这一语法结构可以对此作最好的阐释。如下例: (1)the plays of Shakespeare/ the city of New York/ the members of the team/ the man of ability/ the lover of music/ the order of obedience/ the arrival of the delegation 在以上各个词组中,假设字母A和B分别代表一个名词或代词,它们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关系。在the plays of Shakespeare 中,Shakespeare是施事,plays是受事,用公式表示就是“B writes A”;在the city of New York中,city和New York是同位关系,用公式表示就是“A is B”;the members of the team中,members和team是所属关系,即“A is in the B”;在the man of ability中,“B is A’s characteristic”;在the lover of music中,lover表示的是活动,即动作,music是它的受事,因此可以理解为(he/she)loves the music, 用公式表示就是“X does A to B”(X施A于B)或“B is the goal of A”(B为A的受事);在the order of obedience中,obedience表示的是活动,order是它的受事,因此用公式表示就是“X does B to A”(X施B于A)或“A is the goal of B”(A为B的受事);在the arrival of the delegation中,arrival表示动作,而delegation是动作的发出者,所以是“B does A”。 因此它们的结构关系如下所示: the plays of Shakespeare——Shakespeare wrote the plays. the city of New York——The city is New York. the members of the team——The members are in the team. the man of ability——The man is able. the lover of music——(He/She) loves the music. the order of obedience——(People) obey the order. the arrival of the delegation——The delegation arrives. ────────── 收稿日期:2004-06-10 作者简介:尹训凤(1976-),女,山东泰安人,泰山学院外语系教师,现为天津外国语学院研究生部2003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 34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