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材料制备技术

先进材料制备技术
先进材料制备技术

纳米材料的特性及制备方法

纳米材料的定义与发展

纳米级结构材料简称为纳米材料(nano material),纳米材料广义上是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范围或者由该尺度范围的物质为基本结构单元所构成的超精细颗粒材料的总称。

一般认为纳米材料应该包括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材料的特征尺寸在

0.1-100纳米之间,二是材料此时具有区别常规尺寸材料的一些特殊物理化学特性。

根据2011年10月18日欧盟委员会通过的纳米材料的定义,纳米材料是一种由基本颗粒组成的粉状或团块状天然或人工材料,这一基本颗粒的一个或多个三维尺寸在1纳米至100纳米之间,并且这一基本颗粒的总数量在整个材料的所有颗粒总数中占50%以上。

纳米材料是20世纪50年代末被提出的。1959年,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预言,人类可以用小的机器制作更小的机器,最后实现根据人类意愿逐个排列原子、制造产品,这是关于纳米科技最早的梦想。

1984年德国物理学家格莱特(Grant)制得了只有几个纳米大小的超细粉末,包括各种金属、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的超细粉末。

1991年,美国科学家成功地合成了碳纳米管,并发现其质量仅为同体积钢的1/6,强度却是钢的10倍,因此称之为“超级纤维”。这一纳米材料的发现标志人类对材料性能的发掘达到了新的高度。

1999年,纳米产品的年营业额达到500亿美元。

纳米材料的特征

纳米材料的提出对科学的贡献很大,因为它的颗粒极小,表面积较大,使其具有很多优良的特性:

1、表面与界面效应

这是指纳米晶体粒表面原子数与总原子数之比随粒径变小而急剧增大后所引起的性质上的变化。例如粒子直径为10纳米时,微粒包含4000个原子,表面原子占40%;粒子直径为1纳米时,微粒包含有30个原子,表面原子占99%。主要原因就在于直径减少,表面原子数量增多。再例如,粒子直径为10纳米和5纳米时,比表面积分别为90米2/克和180米2/克。如此高的比表面积会出现一些极为奇特的现象,如金属纳米粒子在空中会燃烧,无机纳米粒子会吸附气体等等。

2、小尺寸效应

当纳米微粒尺寸与光波波长,传导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及超导态的相干长度、透射深度等物理特征尺寸相当或更小时,它的周期性边界被破坏,从而使其声、光、电、磁,热力学等性能呈现出“新奇”的现象。随着颗粒尺寸的量变,在一定条件下会引起颗粒性质的质变。由于颗粒尺寸变小所引起的宏观物理性质的变化称为小尺寸效应。例如,铜颗粒达到纳米尺寸时就变得不能导电;绝缘的二氧化硅颗粒在20纳米时却开始导电。再譬如,高分子材料加纳米材料制成的刀具比金钢石制品还要坚硬。利用这些特性,可以高效率地将太阳能转变为热能、电能,此外又有可能应用于红外敏感元件、红外隐身技术等等。对超微颗粒而言,尺寸变小,同时其比表面积亦显著增加,从而产生如下性质:

(1)特殊的光学性质

所有的金属在超微颗粒状态都呈现为黑色。尺寸越小,颜色愈黑,银白色的铂(白金)变成铂黑,金属铬变成铬黑。由此可见,金属超微颗粒对光的反射率很低,通常可低于l%,大约几微米的厚度就能完全消光。利用这个特性可以制造高效率的光热、光电转换材料,以很高的效率将太阳能转变为热能、电能。另外还有可能应用于红外敏感元件、红外隐身技术等。

(2)特殊的热学性质

固态物质在其形态为大尺寸时,其熔点是固定的,超细微化后却发现其熔点将显著降低,当颗粒小于10纳米量级时尤为显著。超微颗粒熔点下降的性质对粉末冶金工业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3)特殊的磁学性质

在研究纳米材料过程中科学家发现鸽子、海豚、蝴蝶、蜜蜂以及生活在水中的趋磁细菌等生物体中存在超微的磁性颗粒,使这类生物在地磁场导航下能辨别方向,具有回归的本领。

小尺寸的磁性超微颗粒与大块材料显著不同。大块的纯铁矫顽力约为80安/米,而当颗粒尺寸减小到2×10-2微米以下时,其矫顽力可增加1000倍。若进一步减小其尺寸,大约小于6×10-3微米时,其矫顽力反而降低到零,呈现出超顺磁性。

利用磁性超微颗粒具有高矫顽力的特性,已作成高储存密度的磁记录磁粉,大量应用于磁带、磁盘、磁卡以及磁性钥匙等。利用超顺磁性,人们已将磁性超微颗粒制成用途广泛的磁性液体。

(4)特殊的力学性质

美国学者报道氟化钙纳米材料在室温下可以大幅度弯曲而不断裂。研究表明,人的牙齿之所以具有很高的强度,是因为它是由磷酸钙等纳米材料构成的。呈纳米晶粒的金属要比传统的粗晶粒金属硬3~5倍。金属—陶瓷复合纳米材料则可在更大的范围内改变材料的力学性质,其应用前景十分宽广。

超微颗粒的小尺寸效应还表现在超导电性、介电性能、声学特性以及化学性能等方面。

3、量子尺寸效应

当粒子的尺寸达到纳米量级时,费米能级附近的电子能级由连续态分裂成分立能级。当能级间距大于热能、磁能、静电能、静磁能、光子能或超导态的凝聚能时,会出现纳米材料的量子效应,从而使其磁、光、声、热、电、超导电性能变化。例如,有种金属纳米粒子吸收光线能力非常强,在1.1365千克水里只要放入千分之一这种粒子,水就会变得完全不透明。

4、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微观粒子具有贯穿势垒的能力称为隧道效应。纳米粒子的磁化强度等也有隧道效应,它们可以穿过宏观系统的势垒而产生变化,这种被称为纳米粒子的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纳米材料的合成与制备方法

2. 1 物理制备方法

2. 1. 1 机械法

机械法有机械球磨法、机械粉碎法以及超重力技术。机械球磨法无需从外部供给热能,通过球磨让物质使材料之间发生界面反应,使大晶粒变为小晶粒,得到纳米材料。范景莲等采用球磨法制备了钨基合金的纳米粉末。xiao 等利用金属羰基粉高能球磨法获得纳米级的Fe- 18Cr- 9W合金粉末。机械粉碎法是利用各种超微粉机械粉碎和电火花爆炸等方法将原料直接粉碎成超微粉,尤其适用于制备脆性材料的超微粉。超重力技术利用超重力旋转床高速旋转产生的相当于重力加速度上百倍的离心加速度,使相间传质和微观混合得到极大的加强,从而制备纳米材料。刘建伟等以氨气和硝酸锌为原料,应用超重力技术制备粒径20nm- 80nm、粒度分布均匀的ZnO 纳米颗粒。

2. 1. 2 气相法

气相法包括蒸发冷凝法、溶液蒸发法、深度塑性变形法等。蒸发冷凝法是在真空或惰性气体中通过电阻加热、高频感应、等离子体、激光、电子束、电弧感应等方法使原料气化或形成等离子体并使其达到过饱和状态,然后在气体介质中冷凝形成高纯度的纳米材料。T akaki 等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利用气相冷凝法制备了悬浮的纳米银粉。杜芳林等制备出了铜、铬、锰、铁、镍等纳米粉体,粒径在30nm-50nm 范围内可控。魏胜用蒸发冷凝法制备了纳米铝粉。溶液蒸发法是将溶剂制成小滴后进行快速蒸发,使组分偏析最小,一般可通过喷雾干燥法、喷雾热分解法或冷冻干燥法加以处理。深度塑性变形法是在准静态压力的作用下,材料极大程度地发生塑性变形,而使尺寸细化到纳米量级。有文献报道,?82mm 的Ge 在6GPa 准静压力作用后,再经850 ℃热处理,纳米结构开始

形成,材料由粒径100nm 的等轴晶组成,而温度升至900℃时,晶粒尺寸迅速增大至400nm。

2. 1. 3 磁控溅射法与等离子体法

溅射技术是采用高能粒子撞击靶材料表面的原子或分子,交换能量或动量,使得靶材料表面的原子或分子从靶材料表面飞出后沉积到基片上形成纳米材料。在该法中靶材料无相变,化合物的成分不易发生变化。目前,溅射技术已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常用的有阴极溅射、直流磁控溅射、射频磁控溅射、离子束溅射以及电子回旋共振辅助反应磁控溅射等技术。等离子体法是利用在惰性气氛或反应性气氛中通过直流放电使气体电离产生高温等离子体,从而使原料溶液化合蒸发,蒸汽达到周围冷却形成超微粒。等离子体温度高,能制备难熔的金属或化合物,产物纯度高,在惰性气氛中,等离子法几乎可制备所有的金属纳米材料。以上介绍了几种常用的纳米材料物理制备方法,这些制备方法基本不涉及复杂的化学反应,因此,在控制合成不同形貌结构的纳米材料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 2 化学制备方法

2. 2. 1 溶胶- 凝胶法

溶胶- 凝胶法的化学过程首先是将原料分散在溶剂中,然后经过水解反应生成活性单体,活性单体进行聚合,开始成为溶胶,进而生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凝胶。Ste-phen 等利用高分子加成物( 由烷基金属和含N 聚合物组成) 在溶液中与H2S 反应,生成的ZnS 颗粒粒度分布窄,且被均匀包覆于聚合物基体中,粒径范围可控制在2nm- 5nm之间。Marcus Jones 等以CdO 为原料,通过加入Zn( CH3 )2和S[ Si( CH3 ) 3 ] 2制得了ZnS 包裹的CdS e 量子点,颗粒平均粒径为3. 3nm,量子产率( quantum yield, QY) 为13. 8%。

2. 2. 2 离子液法

离子液作为一种特殊的有机溶剂,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如粘度较大、离子传导性较高、热稳定性高、低毒、流动性好以及具有较宽的液态温度范围等。即使在较高的温度下,离子液仍具有低挥发性,不易造成环境污染,是一类绿色溶剂。因此,离子液是合成不同形貌纳米结构的一种良好介质。Jiang 等以BiCl3 和硫代乙酰胺为原料,在室温下于离子液介质中合成出了大小均匀的、尺寸为3μm -5μm 的Bi2S3纳米花。他们认为溶液的pH 值、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条件对纳米花的形貌和晶相结构有很重要的影响。他们证实,这些纳米花由直径60nm - 80 nm 的纳米线构成,随老化时间的增加,这些纳米线会从母花上坍塌,最终形成单根的纳米线。赵荣祥等采用硝酸铋和硫脲为先驱原料,以离子液为反应介质,合成了单晶Bi2S3纳米棒。

2. 2. 3 溶剂热法

溶剂热法是指在密闭反应器( 如高压釜) 中,通过对各种溶剂组成相应的反应体系加热,使反应体系形成一个高温高压的环境,从而进行实现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与制备的一种有效方法。Lou 等采用单源前驱体Bi [ S2P( OC8H17 ) 2] 3

作反应物,用溶剂热法制得了高度均匀的正交晶系Bi2S3纳米棒,且该方法适于大规模生产。Liu 等用Bi( NO3 ) 3 · 5H2O、NaOH 及硫的化合物为原料,甘油和水为溶剂,采用溶剂热法在高压釜中160 ℃反应24- 72 h 制得了长达数毫米的Bi2S3纳米带。

2. 2. 4 微乳法

微乳液制备纳米粒子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兴的研究领域,具有制得的粒子粒径小、粒径接近于单分散体系等优点。1943 年Hoar 等人首次报道了将水、油、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混合,可自发地形成一种热力学稳定体系,体系中的分散相由80nm- 800nm 的球形或圆柱形颗粒组成,并将这种体系定名微乳液。自那以后,微乳理论的应用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1982 年, Boutonnet 等人应用微乳法,制备出Pt、Pd 等金属纳米粒子。微乳法制备纳米材料,由于它独特的工艺性能和较为简单的实验装置,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结论

纳米材料由于具有特异的光、电、磁、催化等性能,可广泛应用于国防军事和民用工业的各个领域。它不仅在高科技领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为传统的产业带来生机和活力。随着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的不断开发及应用范围的拓展,工业化生产纳米材料必将对传统的化学工业和其它产业产生重大影响。但到目前为止,开发出来的产品较难实现工业化、商品化规模。主要问题是:对控制纳米粒子的形状、粒度及其分布、性能等的研究很不充分;纳米材料的收集、存放,尤其是纳米材料与纳米科技的生物安全性更是急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将不仅加速纳米材料和纳米科技的应用和开发,而且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材料科学领域的基础理论。

09192230材料现代制备技术

09192230材料现代制备技术 Modern Technology for Material Preparation 预修课程:物理化学 面向对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 课程简介: 本课程讲述各种材料合成与制备的原理、方法和技术。针对现代信息社会对材料发展的需求,着重介绍各种新型制备技术的基本概念、制备原理、特征,以及其在各类材料制备中的应用。涉及材料包括超微粒子等零维材料,纤维、纳米线棒等一维材料,薄膜和块体材料(晶态和非晶态材料)。 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材料制备技术是材料科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材料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新要求,进而推动了材料制备技术的发展。本课程旨在介绍各种材料的合成与制备的原理、方法和技术,使学生掌握各类新型材料的制备方法。 基本要求:通过《材料现代制备技术》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各种无机材料的制备原理,初步掌握零维、一维纳米材料,纤维,薄膜,以及三维材料的各种制备方法和技术。 二、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1. 绪论 材料现代制备方法特点1学时 溶胶凝胶技术3学时 等离子体技术2学时 激光技术概论2学时 2. 零维材料的制备 超微粒子的形成机理和制备4学时 3. 一维材料的制备 纳米棒、线、管的形成机理和制备方法2学时 纤维材料的制备2学时 4. 二维材料的制备

薄膜的物理气相沉积法制备原理和应用4学时 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原理和应用3学时 三束技术与薄膜制备2学时 液相法薄膜制备(浸渍提拉法成膜,旋转涂膜,LB膜,自组装膜)3学时 5. 三维材料的制备 非晶态材料的形成机理及制备方法2学时 晶体生长机理及制备2学时 推荐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材料现代制备技术》,自编讲义 参考书:郑昌琼,冉均国主编《新型无机材料》,科学出版社,2003 C.N.R. Rao, F.L. Deepak, Gautam Gundiah, A. Govindaraj,Inorganicnanowires,Progress in Solid State Chemistry 31 (2003)

材料先进加工技术

1. 快速凝固 快速凝固技术的发展,把液态成型加工推进到远离平衡的状态,极大地推动了非晶、细晶、微晶等非平衡新材料的发展。传统的快速凝固追求高的冷却速度而限于低维材料的制备,非晶丝材、箔材的制备。近年来快速凝固技术主要在两个方面得到发展:①利用喷射成型、超高压、深过冷,结合适当的成分设计,发展体材料直接成型的快速凝固技术;②在近快速凝固条件下,制备具有特殊取向和组织结构的新材料。目前快速凝固技术被广泛地用于非晶或超细组织的线材、带材和体材料的制备与成型。 2. 半固态成型 半固态成型是利用凝固组织控制的技术.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Flemings 教授等首先提出了半固态加工技术,打破了传统的枝晶凝固式,开辟了强制均匀凝固的先河。半固态成型包括半固态流变成型和半固态触变成形两类:前者是将制备的半固态浆料直接成型,如压铸成型(称为半固态流变压铸);后者是对制备好的半固态坯料进行重新加热,使其达到半熔融状态,然后进行成型,如挤压成型(称为半固态触变挤压) 3. 无模成型 为了解决复杂形状或深壳件产品冲压、拉深成型设备规模大、模具成本高、生产工艺复杂、灵活度低等缺点,满足社会发展对产品多样性(多品种、小规模)的需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柔性加工技术的开发受到工业发达国家的重视。典型的无模成型技术有增量成型、无摸拉拔、无模多点成型、激光冲击成型等。 4.超塑性成型技术 超塑性成型加工技术具有成型压力低、产品尺寸与形状精度高等特点,近年来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大型结构件、复杂结构件、精密薄壁件的超塑性成型,如铝合金汽车覆盖件、大型球罐结构、飞机舱门,与盥洗盆等;二是难加工材料的精确成形加工,如钛合金、镁合金、高温合金结构件的成形加工等。 5. 金属粉末材料成型加工 粉末材料的成型加工是一种典型的近终形、短流程制备加工技术,可以实现材料设计、制备预成型一体化;可自由组装材料结构从而精确调控材料性能;既可用于制备陶瓷、金属材料,也可制备各种复合材料。它是近20年来材料先进制备与成型加工技术的热点与主要发展方向之一。自1990年以来,世界粉末冶金年销售量增加了近2倍。2003年北美铁基粉末。相关的模具、工艺设备和最终零件产品的销售额已达到91亿美元,其中粉末冶金零件的销售为64亿美元。美国企业生产的粉末冶金产品占全球市场的一半以上。可以预见,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粉末冶金工业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率。粉末材料成型加工技术的研究重点包括粉末注射成型胶态成型、温压成型及微波、等离子辅助低温强化烧结等。 6. 陶瓷胶态成型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了避免在注射成型工艺中使用大量的有机体所造成的脱脂排胶困难以及引发环境问题,传统的注浆成型因其几乎不需要添加有机物、工艺成本低、易于操作制等特点而再度受到重视,但由于其胚体密度低、强度差等原因,他并不适合制备高性能的陶瓷材料。进入90年代之后,围绕着提高陶瓷胚体均匀性和解决陶瓷材料可靠性的问题,开发了多种原位凝固成型工艺,凝胶注模成型工艺、温度诱导絮凝成形、胶态振动注模成形、直接凝固注模成形等相继出现,受到严重重视。原位凝固成形工艺被认为是提高胚体的均匀性,进而提高陶瓷材料可靠性的唯一途径,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已逐步获得实际应用。 7. 激光快速成型 激光快速成形技术,是20实际90年代中期由现代材料技术、激光技术和快速原型制造术相结合的近终形快速制备新技术。采用该技术的成形件完全致密且具有细小均匀的内部组

现代制造技术--试题(含答案)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A卷 一、填空题20 1.现代制造技术,其内涵就是“_________+_________+管理科学”而形成的制造技术。 2.CIMS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义是柔性制造系统。 3.切削液主要有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作用、排屑作用。 4.数控机床按伺服系统的类型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数控机床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测量反馈装置、控制介质五部 分组成。 6.机械手按驱动方式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气动式和机械式机械手。 7.三维几何建模的方式有线框模型、__________、__________。 8.柔性制造系统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计算机控制与管理系统。 9.广义的产品质量概念,除了包括狭义的产品本身质量概念外,还涵盖了__________,服 务质量,工作质量。 10.MRP基本原理是将企业产品中的各种物料分为独立物料和__________。 二:概念解释15 柔性(2`): 高速加工(3`): 加工中心(3`): 三坐标测量仪(3`): 并行设计(4`): 三.简答题30 1.列举快速原型制造技术的主要五种方法。5 2.简述FMS的组成及其功能。6 3.激光加工的装置由哪些部分组成?激光有哪些作用?5 4.机床夹具按其使用范围主要可分为哪几种?5 5.APT语言的源程序有哪几种类型的语句组成?4 6.请简单阐述一下PDM的含义。5 四.分析理解35 1、超声波加工18 (1)将下超声加工原理图中的各部分(1~7)写出答案。14

材料制备方法

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 摘要:现代陶瓷材料具有耐高温、耐磨损、耐腐蚀及重量轻等许多优良的性能。但是,陶瓷材料同时也具有致命的缺点,即脆性,这一弱点正是目前陶瓷材料的使用受到很大限制的主要原因。 因此,陶瓷材料的韧性化问题便成了近年来陶瓷工作者们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现在这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初步进展,探索出了若干种韧化陶瓷的途径。其中,往陶瓷材料中加入起增韧作用的第二相而制成陶瓷基复合材料即是一种重要方法。 一.基体与增强体 1.1基体 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基体为陶瓷,这是一种包括范围很广的材料,属于无机化合物而不是单质,所以它的结构远比金属合金复杂得多。现代陶瓷材料的研究,最早是从对硅酸盐材料的研究开始的,随后又逐步扩大到了其他的无机非金属材料。 目前被人们研究最多的是碳化硅、氮化硅、氧化铝等,它们普遍具有耐高温、耐腐蚀、高强度、重量轻和价格低等优点。 1.2增强体 陶瓷基复合材料中的增强体,通常也称为增韧体。从几何尺寸上增强体可分为纤维(长、短纤维)、晶须和颗粒三类。 纤维:在陶瓷基复合材料中使用得较为普遍的是碳纤维、玻璃纤维、硼纤维等; 晶须为具有一定长径比(直径0.3~1μm,长0~100 μm) 的小单晶体。晶须的特点是没有微裂纹、位错、孔洞和表面损伤等一类缺陷,因此其强度接近理论强度。 颗粒:从几何尺寸上看,颗粒在各个方向上的长度是大致相同的,一般为几个微米。颗粒的增韧效果虽不如纤维和晶须。但是,如果颗粒种类、粒径、含量及基体材料选择适当仍会有一定的韧化效果,同时还会带来高温强度,高温蠕变

性能的改善。所以,颗粒增韧复合材料同样受到重视并对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二.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 在陶瓷材料中,加入第二相纤维制成复合材料是改善陶瓷材料韧性的重要手段,按纤维排布方式的不同,又可将其分为单向排布长纤维复合材料和多向排布纤维复合材料。 2.1单向排布长纤维复合材料 单向排布纤维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显著特点是它具有各向异性,即沿纤维长度方向上的纵向性能要大大优于其横向性能。 在实际构件中,主要是使用其纵向性能。在单向排布纤维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中,当裂纹扩展遇到纤维时会受阻,这时,如果要使裂纹进一步扩展就必须提高外加应力。 2.2多向排布纤维复合材料 单向排布纤维增韧陶瓷只是在纤维排列方向上的纵向性能较为优越,而其横向性能显著低于纵向性能,所以只适用于单轴应力的场合。而许多陶瓷构件则要求在二维及三维方向上均具有优良的性能,这就要进一步研究多向排布纤维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 二维多向排布纤维增韧复合材料的纤维的排布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将纤维编织成纤维布,浸渍浆料后,根据需要的厚度将单层或若干层进行热压烧结成型。这种材料在纤维排布平面的二维方向上性能优越,而在垂直于纤维排布面方向上的性能较差。一般应用在对二维方向上有较高性能要求的构件上。 另一种是纤维分层单向排布,层间纤维成一定角度。这种三维多向编织结构还可以通过调节纤维束的根数和股数,相邻束间的间距,织物的体积密度以及纤维的总体积分数等参数进行设计以满足性能要求。 2.3制备方法 目前采用的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成型主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泥浆烧铸法 这种方法是在陶瓷泥浆中分散纤维。然后浇铸在石膏模型中。这种方法比较古老,不受制品形状的限制。但对提高产品性能的效果显著,成本低,工艺

第一章 工程材料与制造技术简论

第一章工程材料与制造技术简论 本章教学学时:2 本章内容主要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所涉及内容十分丰富。从横向看,内容包括工程材料、材料成型、机械加工、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工业管理等系列知识;从纵向看,内容则包括了材料与制造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相关学科发展对制造技术的积极渗透。可以说本章是工科低年级同学进入本课程学习,也是进入专业学习的起点。建议同学在学习中能跳出本课程,站在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高度,理解该课程的基础地位和重要性。 本章教学方式:课堂讲课及学生自学 主要内容: 一、工程材料发展简述 世界各国对材料传统的分类: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陶瓷)、有机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四大类。 这四类工程材料不同历史阶段所具有的相对重要性急发债趋势见图1-1。 图1-1 工程材料发展历史虽时间推移的相对重要性示意图(时间是非线性的) (一)金属材料的发展史 (二)金属材料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1.高纯材料以超高纯铁为例,在高纯状态,纯铁不仅有优异的软磁性能,良

好的耐腐蚀性能,残余电阻率高,而且以高纯铁为基础进行合金研制,预计在高真空容器、极低温材料、核反应堆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将十分引人注目。 2.高强度及超高强度金属材料超高强度是当代材料科学家为减轻重量、节省资源而追求的设计目标,这在航空、航天、原子能、深海潜艇等领域有极大的需求。提高材料强度,严格讲,一是指提高抵抗塑性变形的能力,二是提高材料抵抗破坏的能力。提高抵抗塑性变形的能力通常叫强化,提高材料抵抗破坏的能力叫韧化,两者同时提高,则称强韧化。通常典型超高强材料包括超高强度钢、高强度铝合金、高强度钛合金等。 3.超易切削钢和超高易切削钢金属材料通常要求机械加工,据统计,切削加工费用大约占总成本的75%。若改成超高易切削钢,实验表明刀具寿命可提高30倍,因此零件成本会大幅度下降,甚至可减少一半。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极其显著。 4.硬质合金与金属陶瓷金属陶瓷最早是为耐磨材料而设计,它是金属材料与陶瓷的复合材料。 5.高温合金与难熔合金 很大程度上 6.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该类复合材料的比强度极高,其强度σ c 。目前可供选择的纤维较多,如硼纤维,碳纤维、碳化硅纤取决于增强体纤维强度σ f 维、玻璃纤维、氧化铝纤维等。纤维的选择原则是:比重小,弹性模量E大,强度σ f 高。金属复合材料的发展目标是:制备出各种比强度、比弹性模量高的材料。 7.共晶合金定向凝固材料该材料属新型复合材料,是共晶合金在特殊工艺条件下制备出来的复合材料,其性能特点是在超高温情况下呈现更高强度。它是通过温度梯度定向凝固,使共晶各相在本身的相上连续长大而成的复合材料,这种复合也叫原生复合。共晶合金定向凝固材料可广泛用于涡轮叶片等耐热材料,也可以用于偏光材料。 8.快速冷凝金属非晶及微晶材料快速冷凝技术是本世纪下半叶以来材料制备技术中的重大突破,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非平衡态的金属合金。快速冷凝可以导致非晶和微晶材料。 典型非晶和微晶金属材料: (1)金属玻璃;(2)金属微晶材料 9.有序金属间化合物金属间化合物是新一代高温结构材料,这类化合物与正常价化合物之间的区别在于,金属间化合物的晶体结构中,其构成元素的原子以整数比构成化合物,不是按照化学价的概念,而是按照金属键或部分共价键结合,由于原子在晶体中作长程有序排列,因而也称有序金属间化合物。 10.纳米金属材料纳米金属是泛指颗粒径小于100纳米(nm)的金属材料,大于100纳米的金属颗粒称为粉末,小于2纳米的金属颗粒则称为原子簇,纳米金属颗粒具有一些明显不同于块状金属和一般粉末金属的属性。

现代制造技术--试题(含答案)

现代制造技术--试题(含答案)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A卷 一、填空题20 1.现代制造技术,其内涵就是“_________+_________+管理科学”而形成的制造技术。 2.CIMS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义是柔性制造系统。 3.切削液主要有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作用、排屑作用。 4.数控机床按伺服系统的类型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数控机床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测量反馈装置、控制介质五部分组成。 6.机械手按驱动方式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气动式和机械式机械手。 7.三维几何建模的方式有线框模型、__________、__________。 8.柔性制造系统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计算机控制与管理系统。 9.广义的产品质量概念,除了包括狭义的产品本身质量概念外,还涵盖了__________,服务质

量,工作质量。 10.MRP基本原理是将企业产品中的各种物料分为独立物料和__________。 二:概念解释15 柔性(2`): 高速加工(3`): 加工中心(3`): 三坐标测量仪(3`): 并行设计(4`): 三.简答题30 1.列举快速原型制造技术的主要五种方法。5 2.简述FMS的组成及其功能。6 3.激光加工的装置由哪些部分组成?激光有哪些作用?5 4.机床夹具按其使用范围主要可分为哪几种?5

5.APT语言的源程序有哪几种类型的语句组成?4 6.请简单阐述一下PDM的含义。5 四.分析理解35 1、超声波加工18 (1)将下超声加工原理图中的各部分(1~7)写出答案。14 1. __________, 2. __________, 3. __________, 4. __________, 5. __________, 6. __________, 7. __________。 (2)简述超声波加工的工艺特点4`

材料现代测试技术

材料现代测试技术 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班级:材料科学02班 姓名:吴明玉 学号:20103412

SnO 基纳米晶气敏材料微观结构的表征 2 一.摘要 随着现代物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进步为人们对材料结构和性能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可能,从而促进人们对气敏材料机理有了更为客观的认识。本文主要以X衍射分析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镜(SEM),高分辨电子显微镜(HRTEM)等现代材料测试技术为基础,设计出了可行的气敏材料微观结构表征方案。 关键词:XRD XPS SEM HRTEM 二.引言 材料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材料的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半导体SnO2气敏材料在防止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大气环境的检测以及工业生产有毒有害气体的检测等领域的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目前开发的半导体气敏材料仍存在着灵敏度不高、交叉敏感严重、长期使用敏感材料易中毒失效稳定性差、重复性不好等缺点。针对上述问题,研究者们做了大量工作。气敏材料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改进、优化成膜工艺和对现有材料进行掺杂、改性、表面修饰等处理,以提高气体传感器的气敏性能,降低工作温度,提高选择性稳定性等性能。掺杂不仅可以提高元件的电导率,还可以提高稳定性和选择性,金属掺杂是最为常见的掺杂方式,掺杂物的电子效应可以起到催化活性中心的作用,降低被测气体化学吸附的活化能,有效提高气敏元件的灵敏度和缩短响应时间。 成分,结构,加工和性能是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四个基本要素,成分和结构从根本上决定了材料的性能,对材料的成分和结构进行精确表征是实现材料性能控制的前提。材料的分析包括表面和内部组织形貌,晶体的相结构,化学成分和价键结构,相应地,材料分析方法有形貌分析,物相分析,成分与价键分析和分子结构分析。为了对SnO 掺杂金属离子复合材料的性能进行研究,本文设计出了 2 微观结构表征方案,为微观结构研究做好了铺垫。 三.正文 3.1材料的制备及表征方法 纳米材料,并对其分别进行Cd,Ni等金属的掺杂。通采用水热法制备SnO 2 过X衍射分析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得到薄膜的晶体结构以及表面的化学组成,原子价态,表面能态分布信息;通过扫描电镜(SEM)等得到材料的表面微观形貌信息;通过高分辨电子显微镜(HRTEM)得到材料的晶体取向, 3.2表征方案 3.2.1X衍射分析仪(XRD)

现代材料制备技术-考试复习资料

注浆成形:将陶瓷原料制备出具有一定流动性的称之为泥浆的浆料。经陈腐、调节添加剂等方法使浆料性能稳定在利于注浆成型的范围。将泥浆注人石膏质多孔模型中,由于石膏的毛细孔吸水作用,将泥浆中部分水分吸人模型壁中,致使泥浆从靠近石膏模型面的部分开始逐渐固化而形成具有一定保型性能的陶瓷坯层。最后将余浆排出,经离型脱模后干燥便得到陶瓷坯体。作为一种主要的成型方法,传统的注浆成型仍在日用瓷和卫生瓷等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反应烧结:反应烧结法是通过多孔坯件同气相或液相发生化学反应,使坯件质量增加、孔隙减小,并烧结成具有一定强度和尺寸精度的成品的一种烧结工艺。 溶胶一凝胶法:溶胶一凝胶法是指将一种或多种固相以微小的胶体颗粒形式均匀地分散在液相介质中,形成稳定的胶体溶液,使不同的颗粒在溶胶中达到分子水平的混合,然后通过适当的加热或调整PH等方法改变胶体溶液的稳定性,使之发生胶凝作用转变成凝胶,凝胶经适当的温度煅烧,在煅烧过程中各物相相互反应生成所需制备的粉体。 反应烧结:反应烧结法是通过多孔坯件同气相或液相发生化学反应,使坯件质量增加、孔隙减小,并烧结成具有一定强度和尺寸精度的成品的一种烧结工艺。 凝胶注浆:陶瓷浆料原位凝固成型是20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新的胶态成型技术。其成型原理不同于依赖多孔模吸浆的传统注浆成型,而是通过浆料内部的化学反应形成大分子网络结构或陶瓷颗粒网络结构,从而使注模后的陶瓷浆料快速凝固为陶瓷坯体。 简述粉体液相合成过程中防止团聚的办法。 一是在体系中加人有机大分子,使其吸附在颗粒表面,形成空间阻挡层,阻止颗粒之间互相碰撞团聚。常用的有机大分子是聚丙烯酰胺、聚乙二醇等。二是用表面张力小的液体如乙醇、丙酮等有机液体做溶剂,可减轻团聚。另外,可采用冷冻干燥办法,使液相凝固成固体,通过减压,使溶剂升华排除,也可防止团聚。 机械化学法的基本原理及其特点。 机械化学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对反应体系施加机械能诱导其发生扩散及化学反应等一系列化学和物理化学过程,从而达到合成新品种粉体的目的。一般的机械粉碎中物料并不发生化学反应,只是物料的几何形态、粒度、比表面积发生变化,物质本身性质并不变化。 机械化学与常规化学比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机械力作用可以产生一些热能难于或无法进行的化学反应;有些物质的机械化学反应与热化学反应有不同的反应机理;与热化学相比机械化学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要小得多;机械化学反应可沿常规条件下热力学不可能发生的方向进行。 陶瓷制备工艺中,部分陶瓷原料预先煅烧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a)去除原料中易挥发的杂质、化学结合和物理吸附的水分。气体、有机物等,从而提高原料的纯度; b)使原料颗粒致密化及结晶长大,这样可以减小在以后烧结中的收缩,提高产品的合格率: C)完成同质异晶的晶型转变,形成稳定的结晶相,如γAl2O3锻烧成a-AI2O3。 预烧工艺的关键是预烧温度、预烧气氛及外加剂的选择。常用原料的预烧目的与预烧条件列于表45。

先进材料制备技术复习资料.doc

我们每一天都要求逬步 材料学院研究生会 学术部 2010年11月一、材料制备加工

1、定义:材料制备技术是指材料的合成与加工,使材料经过制备过稈后获得的新材料在化学成份、元素分布或组织结构上与原材料有显著的不同。 2、作用:可以通过材料制备技术控制现有的内部纽?织,如宏观微观结构、原子排列、元素分布、能量状态等,来控制现有材料的性能,特别是新的制备技术的出现,如快速冷凝技术可极大的提高凝固速率、改善金属的纟R织;复合材料制备技术的出现还克服了材料在备自性能上的缺点实现优势互补。此外,通过一些新的制备技术还能获得一些新的组织结构,得到一些新的材料,如高速冷却下可以得到金属非晶材料;不同的制备技术控制不同的实验条件还可以得到新的相,从而改善原有材料的性能。 3、意义材料制备时新材料的获取和应用的关键,也是对材料进行加工、成形和应用的品质保证,现已成为材料研究和材料加工领域引人注目的技术热点。其地位和作用已经超出了技术经济的范畴,而与幣个人类社会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高新技术的发展,资源能源的有效利用,通信技术的进步,工业产品的质量,环境的保护都与材料的制备密切相关。先进制备与成形加T 技术的发展对于新材料的研制、丿卫川和产业化具有决定性的作川,其的岀现与应用加速了新材料的研究开发、生产应用进程、促讲如微电了和生物医用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形成。促进了现代航空航天、交通运输、能源保护等高新技术发展。现有结构材料向高性能化、复合化、结构功能一体化发展,尤其需要先进制备与成形技术的支撑,可使材料生产过程更加高效、节能、清洁。 4、应用:材料制备、合成与成形在材料科学研究屮占有核心支柱地位,主要用于纳米材料、薄膜材料、金属复合材料、高温柱状合金、单晶合金、非晶合金、亚晶合金以及磁性材料等的制备。 二、快速凝固 1、快速礙固技术:一般指以大于10'k/s级的冷却速度或以数米每秒的固液界血前进速度使液相凝固成固相的过程。 2、基本原理:根据材料设计的要求,选择适当反应剂(气相、液相或粉末固相),在 适当的温度下,通过元索Z间或元素与化合物Z间的化学反应,在金属基体内原位生成一种或N种高便度、高弹性模量的增强相,从而达到增强金属基体目的。 3、快速凝固工艺可以粗分为三类:①用高速气流打击金属液流,或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使Z 雾化变成十分细小的液滴,最示凝固成粉末。②把金属液喷到极冷板或转动的锐轮上,凝I舌I 成很薄的金属箔或丝材。③用激光或电了束熔化极薄一层金属表层,熬块金属基体起到|j 身冷却剂的作用,也能获得很高冷速。 4、获得快冷的三个途径:①在凝固前施加一个足够大的过冷,使凝固过稈放出的潜热能够消散在正在凝固的熔体屮②施加一?个很高的冷却速度,用高速排热造成很大的过冷度③在连续凝固时施加一个很高的固液界瓯前进速度。 方法有:雾化法,液态急冷法,束流表层急冷法,电流体动力法,电火花剥蚀法 5、快冷材料特点:快速凝固为亚稳创造了条件,一是成分亚稳,如过饱和固溶体,二是结构亚稳,如非晶和准晶。三是形态亚稳,如微晶,纳米晶,成分调幅带和弥散相。快冷工艺可得到如下效果①扩大业稳固溶度②发现新的亚稳相③生成微晶、纳米晶、准品和非晶。④减小偏析。 6、快冷对性能的影响:①提高强度,快冷使晶粒细化,对提高性能有益。②提高犁性③ 提高耐磨性,快速凝固后金属的硕度往往大幅度提高。④提高耐蚀性,快冷材料成分均匀, 组织细化,必然能改善耐蚀性。⑤提高磁性能⑥提高催化剂效率。 虽然快速定向凝固技术能获得小偏析共至无偏析的超细化的组织等,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仍有一些问题要解决。 第一,激光超高温度梯度定向凝固技术存在的问题是:从熔池底部到顶部短距离定向凝

现代制造技术 试题(含答案)教学文案

现代制造技术试题 (含答案)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A卷 一、填空题20 1.现代制造技术,其内涵就是“_________+_________+管理科学”而形成的制造 技术。 2.CIMS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义是柔性制造系统。 3.切削液主要有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作用、排屑作用。 4.数控机床按伺服系统的类型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数控机床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测量反馈装置、控 制介质五部分组成。 6.机械手按驱动方式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气动式和机械式机械 手。 7.三维几何建模的方式有线框模型、__________、__________。 8.柔性制造系统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计算机控制与管理系统。 9.广义的产品质量概念,除了包括狭义的产品本身质量概念外,还涵盖了 __________,服务质量,工作质量。 10.MRP基本原理是将企业产品中的各种物料分为独立物料和__________。二:概念解释15 柔性(2`): 高速加工(3`): 加工中心(3`):

三坐标测量仪(3`): 并行设计(4`): 三.简答题30 1.列举快速原型制造技术的主要五种方法。5 2.简述FMS的组成及其功能。6 3.激光加工的装置由哪些部分组成?激光有哪些作用?5 4.机床夹具按其使用范围主要可分为哪几种?5 5.APT语言的源程序有哪几种类型的语句组成?4 6.请简单阐述一下PDM的含义。5 四.分析理解35 1、超声波加工18 (1)将下超声加工原理图中的各部分(1~7)写出答案。 14 1. __________, 2. __________, 3. __________, 4. __________, 5. __________, 6. __________, 7. __________。

材料与材料加工技术

材料加工技术讲义 徐刚,韩高荣编制 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 二 0 一二年六月 绪论 材料是人类文明的物质基础,是社会进步和高新技术发展的先导。自上世纪70 年代开始,人们把信息、能源和材料看作是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新材料和新材料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与工业化水平。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以光纤通信为代表的现代通信技术,以及及现代科技与技术于一体的载人航天技术等,几乎所有的高新技术的发展与进步,都以新材料和新材料技术的发展为突破和前提。 材料的制备与加工,和材料的成分与结构,材料的性能是决定材料使用性能的三大基本要素,构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四面体的底面,这充分反映了材料制备及加工技术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材料制备与加工技术的发展既对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应用和产业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又可有效地改进和提高传统材料的使用性能,对传统材料产业的更新改造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材料制备与加工技术的研究开发是目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材料种类很多,按材料的键合特点和组成分类,大致分为四大类: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按材料的用途分类,既可分为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两大类,也可细分为建筑材料、信息材料、能源材料、生物材料、航空航天材料等等。相应地,为了适应不同种类材料的键合特点,和使用特点及功能要求,材料制备和加工技术也多种多样。 本讲义是面向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而编写的“材料加工技术”。主要涉及金属材料加工和陶瓷粉体成型烧结先进制备技术,包括:金属材料快速凝固、定向凝固、半固态加工、连续铸轧、复合铸造技术,以及金属粉体、陶瓷粉体制备,和先进陶瓷成型、烧结等材料加工新技术新工艺。注重材料制备及加工技术案例分析,从技术个案的起源、开发、改进和完善的整个过程,对材料加工技术特点及其原理进行系统介绍,重点突出新技术创新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和利用新技术开发新材料的能力。 第一章材料与材料加工技术 1.1 材料与新材料材料是人类用以制作各种用于产品的物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新材料主要是指最近发展起来的或正在发展中的具有特殊功能或效用的材料。现代社会,大规模集成电路、光纤通信、航空航天等几乎所有的影响现代社会发展

分子束外延技术(MBE)的原理及其制备先进材料的研究进展

分子束外延技术(MBE)的原理 及其制备先进材料的研究进展 XX (XXXX大学材料学院,西安710000) 摘要:分子束外延(MBE)是50年代用真空蒸发技术制备半导体薄膜材料发展而来的,是为了满足在电子器件工艺中越来越高的要求.MBE是一个动力学过程,而不是一个热力学过程.与其它外延薄膜生长技术相比,MBE具有许多特点,如生长速率低、衬底温度较低等.在超薄层材料外延生长技术方面,MBE的问世使原子、分子数量级厚度的外延生长得以实现,开拓了能带工程这一新的半导体领域.半导体材料科学的发展对于半导体物理学和信息科学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MBE是制备新型器件较为有用的方法,但是有其缺点.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结合其他生长技术不断改进MBE,如MBE与VPE并用、气态源分子束外延(GSMBE)、激光分子束外延(LaserMBE)等. 关键词:分子束外延;薄膜;生长技术;半导体 The principle of Molecular Beam Epitaxy (MBE) and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preparation of advanced materials XX (Department of Materials,XXX,Xian 710000) Abstract:Molecular Beam Epitaxywas developed forthe preparation of semiconductor thin film materials by vacuumevaporationtechnique in the 50's,which aims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the electronic devices in the process of higher and higher.MBE is a dynamic process, not a thermodynamic process.MBE has many characteristics whencomparing with other epitaxial thin film growth techniques , such as low growth rate, low substrate temperature and so on.The advent of MBE letthe thicknessof order of magnitudeof atomic, molecular of epitaxial growth be achieved in ultrathin layer epitaxial growth technique, that has opened upBand Engineering,anew field of semiconductors.The development of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science plays an activ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emiconductor phys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MBE is a more useful way to prepare new devices, but there areshortcomings.In the future,the development trend is to continuous improving MBE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other growth techniques,such as combining MBE with VPE,Gas Source Molecular Beam Epitaxy,Laser Molecular Beam Epitaxy etc. Key words:Molecular Beam Epitaxy;thin film;growth techniques;semiconductor

先进制造技术论文

先进制造论文 先进制造技术 院系:周口科技机械工程 姓名:曹军科 班级:数控4班 时间:2010年12月25日

先进制造技术 材料加工工程在先进制造技术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工业更新换代的重要科学基础和共性技术。其中包括高效、精密的加工工艺、装备和检测技术,低能耗、低成本产品的流程制造,集成、柔性、智能化制造系统,是工程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制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合成与加工新技术研究包含纳米结构材料和金属加工、聚合物加工、陶瓷加工、复合材料加工、快速凝固、超纯材料、近终型加工等各类合成和加工的基础研究。根据材料的服役效能来调整成分、组织、结构、进而对材料的制备工艺进行设计,将使材料在强韧性、抗摩擦、抗冲击、抗腐蚀等方面的性能大大提高,对材料科学的全面发展起关键的促进作用。 材料制备与成型加工技术,与材料的成分和结构、材料的性质是决定材料使用性能的最基本的三大要素。一般而言,材料需要经历制备、成型加工、零件或结构的后处理等工序才能进入实际应用。 下面将分别介绍新材料加工技术的研究现状、工作原理、特点及发展趋势。 一、研究现状 新材料成形加工技术的研究开发,是近二、三十年来材料科学技术领域最为活跃的方向之一。先进制备与成型加工技术的出现与应用,加上了新材料的研究开发、生产和应用进程,促成了诸如微电子和生物医用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形成,促进了现代航天航空,交通运输,能源环保等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先进工业国家对材料制备与成型加工技术的研究开发十分重视。美国制定了“为了工业材料发展计划”,其核心是开放先进的制备与成型加工技术,提高材料性能,降低生产成本,满足未来工业发展对材料的需求。德国开展的“21世纪新材料研究计划”将材料制备与成型加工技术列为六个重点内容之一。在欧盟的“第六框架”计划中,先进制备技术时新材料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先后实施了“超级金属”、“超钢铁”计划,重点是发展先进的制备加工技术,精确控制组织,大幅度提高材料的性能,达到减少材料用量、节省资源和能源的目的。同时开展本科学领域色前沿和基础研究,并综合利用相关学科基础理论和科技发展成果,提供预备新材料的新原理新方法,也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自身发展的需求。 一大批先进技术和工艺不断发展和完善,并逐步获得实际应用,如快速凝固、定向凝固、连续铸轧、连续铸挤、精密铸造、半固态加工、粉末注射成型、陶瓷胶态成型、热等静压、无模成型、微波烧结、离子束制备、激光快速成型、激光焊接、表面改性等,促进了传统材料的升级换代,加速了新材料的研究开发、生产和应用,解决了高技术领域发展对特种高性能材料的制备加工与组织性能精确控制的急需。 现在将主要的先进材料加工技术分别介绍如下: 1. 快速凝固 快速凝固技术的发展,把液态成型加工推进到远离平衡的状态,极大地推动

金属材料的先进制备技术

金属材料的先进制备技术 本课程为材料系硕士研究生学位课,共计32学时,2学分。 考试方式采用专题报告形式,研究生可在教师开列的专题中选择一个题目,然后收集资料,阅读中外文献(不少于10篇),并撰写报告(综述性报告,每篇不少于5000字),期末要在班上进行口头报告(报告15分钟,回答问题5分钟)。 研究生在学期结束前提交报告,教师批阅报告后,并结合平时情况给出本课程的成绩。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出勤率占20%,课堂讨论20%,期末报告(书面+口头)占60%。 本课程主要介绍金属材料(为基体)的一些最新制备技术,包括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简介。 第一讲:绪论(康飞宇,2学时) 1、现代工业对材料的要求及其材料开发的方法 2、材料性能的不断提高对制备技术的要求 3、用途不断扩大对制备技术的要求 4、金属材料的改性趋势:极限化,复合化,数值化等

5、金属材料制备的新思路 第二讲: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技术(康飞宇,2学时,含讨论) 1、纳米材料概念 2、纳米材料制备技术 第三讲:极限材料和极端条件下材料的制备技术(康飞宇,2学时,含讨论) 1、超纯材料、超高强材料、超高温材料 2、超高压条件 3、微重力条件 4、真空条件 第四讲:金属材料加工新技术(2学时,康飞宇,含讨论) 1、新型压力加工、焊接和铸造工艺 第五讲: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4学时,邓海金) 1、固态制备 2、液相制备 3、原位制备

4、喷射喷涂 第六讲:高能束技术及其应用(杨志刚,4学时) 1、激光束与材料的作用 2、离子束与表面改性 3、电子束 4、物理化学气相沉积 第七讲:凝固技术及其应用(4学时,杨志刚) 1、快速凝固技术:非晶态合金和准晶制备 2、定向凝固技术:定向凝固共晶合金制备 3、单晶材料制备技术 4、新型大块非晶及纳米晶材料制备技术 第八讲:其它材料特殊制备技术(4学时,杨志刚) 1、自蔓延高温合成技术 2、金属雾化喷射沉积技术 3、半导体芯片的制造技术

《材料制备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制备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Fabricating Technologies of Materials 课程代码: 适用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 学时数:48 学分数:3 执笔者:编写日期:2004年3月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材料制备技术是高等工科院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必修的技术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有关材料合成与制备方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现代材料常用的制备方法、技术、工艺及应用。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 1.掌握各类材料合成与制备原理、常用方法、加工工艺及特点; 2.初步掌握一些新材料的制备技术; 3.初步具有对一般材料进行选定合理的制备方法、成形工艺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单晶材料的制备(6学时) (1)固相-固相平衡的晶体生长的形变再结晶理论及应变退火和工艺设 备; (2)单组分液相-固相平衡的晶体生长的理论基础、制备工艺。 2.薄膜的制备(6学时) (1)物理气相沉积——真空蒸镀; (2)溅射成膜;化学气相沉积(CVD)。 3.非晶态材料的制备(6学时) (1)非晶态材料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 (2)非晶态材料的形成理论; (3)非晶态材料的制备原理与方法。 4.复合材料的制备(6学时)

(1)复合材料的基本概念和性能; (2)树脂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碳/碳复合材 料的制备原理、方法、技术。 5.功能陶瓷的合成与制备(6学时) (1)功能陶瓷概论; (2)高温超导陶瓷、敏感陶瓷、压电陶瓷、半导体陶瓷、磁性陶瓷的制 备原理及方法。 6.结构陶瓷的制备(6学时) (1)结构陶瓷概论; (2)结构陶瓷的制备方法、技术、工艺; (3)高性能结构陶瓷的应用。 7.功能高分子材料制备(6学时) (1)功能高分子材料概述; (2)医用生物材料——聚乳酸、磁性高分子微球、高分子—无机夹层化 合物、极化聚合物电光材料、高分子液晶的合成。 8.实验教学(6学时)实验教学内容见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大纲。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先修课程:《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学概论》、《物理化学》、金工实习。 后修课程:《金属材料学》、《粉末冶金材料》、《功能材料》、 《现代材料分析方法》。 五、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材料合成与制备方法》曹茂盛、徐群等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材料制备新技术》吴建生、张春柏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材料制备与技术 仅供参考版

材料的制备与技术题库 (一) 1、为什么成型技术是复合材料研发的重要内容? 答:复合材料是由有机高分子,无机非金属或金属等几类不同材料通过复合工艺组合而成的新型材料,他既保留原组成材料的重要特色,又通过材料设计使各组分的性能互相补充并彼此关联,从而获得更优越的性能。但复合材料的最终性能与效益不仅取决于基体和增强材料,还取决于其加工工艺。整体成型技术可将几十甚至几百个零件减少到个或几个零件,减少分段和对接,从而大幅度地减少结构质量,降低制件的成本。 2、简述树脂传递模塑(RTM)工艺的工艺概要以及工艺的优缺点。 答:工艺概要:1.增强体置于上下模之间;2.合模并将模具夹紧;3.压力注射树脂;4.固化后打开模具,取下产品。优缺点:树脂要充满模腔。注射压力0.4-0.5MPa。 RTM免除了将纤维制成预浸料,再切割成层片然后再铺叠成预型件的过程,摆脱了大投资的热压罐,工艺易于实现自动化,具有生产周期短、劳动力成本低、环境污染少、制造尺寸精确、外形光滑、可制造复杂产品等优点。 缺点:浸渍效果不好,缺陷发生,产品性能不均匀和重复性以及质量效果差。缺点:1.不宜制作小产品 2.模具复杂且成本高。 (二)

2、请给出含能分子carbonyl diazide 分解为3N2和CO 的示意图。 CO N 3C(O)N 2/6+??→??νh (三) 1、 什么是二维晶体材料?以一个例子说明二维晶体材料与块体材料相比有什么特殊性质? 答:二维晶体材料是由几层单原子层堆叠而成的纳米厚度的平面晶体材料。特殊性质:溶涨稳定且可逆。 2、 如何获得二维晶体材料及其有什么用途? 答:干法: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法,溅射法,热分解化学气相沉积法,真空沉积法,准分子脉冲激光沉积法;湿法:溶胶-凝胶法,计量棒涂布法,凹版印刷法,逆转辊涂布法,浸渍法,旋涂法。 功能薄膜材料:防紫外薄膜,近红外屏蔽薄膜,热屏蔽薄膜,消反射薄膜,等离子电视消反射/红外屏蔽薄膜,抗污薄膜,防静电薄膜,抗菌薄膜,光催化,光电变色薄膜,绝缘薄膜, (四) 1、 MOF-74是一例经典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