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研究概况

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研究概况
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研究概况

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研究概况高秀娟马会霞江春花

(华北煤炭医学院中医学系河北唐山063000)

[关键词]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633(2009)06-783-03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紊乱疾病,世界范围内约有1.7亿患者,其中2型糖尿病(T2D M)占整体糖尿病的90%以上,可靠的动物模型是研究T2D M发生机制及新的干预措施的重要手段。目前制备T2D M模型应用的动物种类多种多样,动物种属的选择非常重要,其中鼠科动物由于具有体积小,生殖周期短,容易通过饲料、药物处理或遗传方法诱导疾病等优势,被广泛的应用于T2D M模型的制备中,它是人类研究T2D M的强有力的工具。下面就应用鼠科动物制备T2D M模型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仅供参考。

1自发性动物模型

1.1自发性2型糖尿病大鼠主要包括G/K大鼠(Goto-K ak2 izaki R at)、OLETF大鼠(O tsuka Long Evans To kushi ba F atty R at)、Z DF大鼠(Zuke r d i abe ti c fatty R a t)等,这类动物多数肥胖,有明显的高胰岛素血症,类似人类2型糖尿病的发病特征,国外研发口服抗糖尿病及并发症的新药多选用这类动物[1]。

1.1.1G/K大鼠。G/K大鼠是日本的一大鼠品系,是一种常用的自发性非肥胖型T2D M实验动物模型,其特点是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出现早[2]。其发病机制可能是骨骼的糖元合成酶不能有效地将多余的葡萄糖转化为糖元贮存起来,从而使动物出现高血糖。G/K大鼠的特征有,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受损,B细胞数目减少,肝脏对胰岛素的敏感程度降低导致肝糖生成过多等,此外具有与人类T2D M微血管并发症相似的改变。骨组织形态学和生物力学分析显示,非肥胖的2型糖尿病G/K大鼠有明显的骨代谢紊乱,骨强度明显降低[3]。近来的研究表明G/K大鼠子一代的胰岛及胰腺血流量的增加有赖于迷走神经[4]。G/K大鼠子一代轻度高血糖、葡萄糖耐受受损伤。在病理性的腹腔葡萄糖耐量出现后一周测其胰岛及整个胰腺的血流量,发现其血流量增加、胰岛所占胰腺血流量增加,切断腹腔双侧迷走神经,胰岛及胰腺血流量降低。

Pa rt haB认为G/K是研究糖尿病最好的动物模型,但是其发病过程中B细胞数目降低后有一个增殖的过程,这与人类发病情况有很大不同,也是限制G/K大鼠应用的关键[5]。

1.1.2OL ETF大鼠。OLETF大鼠是最近常用的T2D M动物模型。其特点是:轻度肥胖、高胰岛素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史红莉等[6]研究发现14周的OL ETF大鼠已存在胰岛素抵抗,体重和腹内脂肪重量增加,同时存在三酰甘油和胆固醇的增高。大鼠在24周龄时发病率为100%。组织学研究发现此种大鼠胰腺呈进行性纤维化,并可出现肾脏并发症,其与T2D M患者的病理变化极为相似。

1.1.3Z DF大鼠。Z DF肥胖T2D M大鼠是良好的肥胖型T2D M 的动物模型。该动物易发展为肾微血管病变。此种大鼠由于瘦素受体突变导致多食、肥胖,同时伴有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高脂血症、中度高血压,较接近于人的胰岛素抵抗同时伴有高血压的患者,可作为胰岛素抵抗的动物模型。一般8~10周出现糖尿病,有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如多饮、多尿、体重增加缓慢等,并可出现神经病变[7]。对fa/fa ZDF的胰岛分离,测其磷酸肌酐(P I)水解及胰岛素分泌反应,结果磷酸脂酶C调节的胰岛P I水解和高血糖刺激的胰岛素释放增加,这二者的增加能先于糖尿病被检测出来。因此P I水解的变化可能是Z DF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原因[8]。

1.1.4肥胖。W istar糖尿病大鼠(o beseW i star fa tty rats)该品系动物T2D M实验动物模型的特征为甘油三酯生成过量,但机体对其分解的能力却受到了损伤,这种损伤是因低密度脂蛋白不易移去甘油三酯和机体不易移去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另外果糖能够进一步增加肝甘油三酯产生,导致高甘油三酯恶化[9]。

1.2自发性T2D M小鼠主要包括D i abetes(DB)小鼠、Obese (OB)小鼠、Toronto-KK(T-KK)小鼠、Nagoya Shi bata Yasuda (NS Y)小鼠等。

1.2.1db小鼠。db小鼠是l epti n受体基因缺陷导致的先天肥胖性T2D M小鼠,其发病过程与人T2D M非常相似,是国际上广为采用的研究T2D M的动物模型[10]。其瘦素受体基因失去功能,在出生后2周内就发生高胰岛素血症,3~4周发展为肥胖,4 ~8周后就发展为非常严重的高血糖症,其间有胰岛素抵抗发生,B细胞功能衰竭,一般在10个月内死亡,可发生明显的肾病。

1.2.2ob小鼠模型。o b小鼠模型是一种瘦素受体与瘦素基因均发生变异的模型,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表现为饮食过量,3~ 4周发展为高胰岛素血症伴发胰岛素抵抗,最后发展为非常严重的糖尿病。

1.2.3KK糖尿病小鼠。1941年K#Ko ndo用日本商人的小鼠原种(Kansukabe群)培育而成的,该动物对胰岛素不敏感,对葡萄糖耐量小,糖尿病发病率高,以具有轻度肥胖、高胰岛素抵抗和高血糖症的特征。KK小鼠对胰岛素有轻度抗性,易于出现类似糖尿病肾病的肾脏损害[11]。

1.2.4NSY小鼠(Nagoya-sh i bata-yas uda)。NS Y小鼠发展为糖尿病的速度相对较为缓慢,具有年龄依赖性,年龄在糖尿病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作用,12周龄后,胰岛素抵抗也不是很明显,其与人类疾病情况相似,减肥食谱的摄入能减轻其疾病状态,高脂食品能够加速疾病的发生过程,并且会出现胰岛素分泌不足及胰岛素作用受损现象[12]。胰岛素含量36周龄后显著增加,NS Y小鼠将有助于人们对T2D M遗传学倾向及病理发生的进一步研究。

2诱发性动物模型

2.1高脂饲料喂养近年来实验研究发现高脂膳食可诱发T2D M,为深入研究T2D M的发病机制,阐明营养因素与糖尿病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及实验依据,也为广泛开展T2D M的实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动物模型。高脂饮食可诱发糖尿病的报道

很多,脂肪在食物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脂肪提供的热量可高达59%(主要为X-6多不饱和脂肪酸),碳水化物仅提供20%左右的热量;在高果糖饲料中,碳水化物提供70%左右的热量(主要是果糖)。鲁瑾等[15]采用占摄入热卡61%的高脂饮食(主要是饱和脂肪酸的动物脂肪,其中蛋白质占19%,碳水化合物占20%,脂肪占61%),饲养动物7周后,大鼠出现了高胰岛素血症,并且葡萄糖-胰岛素耐量实验显示产生明显的胰岛素抵抗,是一个可靠的由高脂饮食造成的胰岛素抵抗模型。葛学美等[16]用脂肪占总热能的45.5%的高脂饮食成功地诱发了C57BL/6J小鼠产生T2D M,并可使小鼠血清胰岛素水平不断提高,血糖升高,小鼠体重超常,伴血脂明显差异。

2.2药物诱导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 i n,STZ)诱导T2D M大鼠或小鼠动物模型,是目前糖尿病动物实验研究中应用最多的方法,S TZ对实验动物的胰岛B细胞具有高度选择性毒性作用,对组织毒性小,诱发动物糖尿病模型成功率高,且一般不表现自发性缓解,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化学诱导剂。

2.2.1腹腔注射。腹腔注射方法中主要包含以下几种不同的方法:高脂饲料加小剂量S TZ联合诱发:本法最常用,造模的方法有两种:一种为先用高脂饲料喂养高脂饲料饲养2~4周后,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一般为15~45m g/kg)诱导大鼠T2D M模型[17~19]。周迎生选用S D大鼠适应性饲养1周后称体重,喂以高脂饲料,即普通饲料中加入20%的脂肪(50%猪油和50%蛋黄粉)和20%蔗糖,4周后禁食不禁水16小时,一次性腹腔注射低剂量S TZ45m g/kg,3天后测血糖,以空腹血糖\ 10.0mm ol/L为模型成功标准。此种方法高脂饲料造成外周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加之S TZ破坏一部分胰岛B细胞功能,因此其模型比较接近于人T2D M。一种为先腹腔注射STZ,然后再以高脂饲料喂养,杜丽坤等[20]将大鼠将大鼠每日按25mg/kg腹腔内注射STZ连续3d,1周后测葡萄糖耐量异常者,再继续喂高脂饲料8周。

M as i e llo等[21]对3月龄W istar在应用STZ之前,给予适当剂量(230m g/kg)的烟酰胺,部分保护胰岛B细胞的功能,使动物最大程度地产生中等的、稳定的高血糖症,制造出一种新的T2D M实验动物模型,在症状上比其他可利用的实验动物模型更接近人类糖尿病。

2.2.2尾静脉注射。即大鼠或小鼠经高脂饲料喂养后, STZ15m g/kg一次性尾静脉注射,或普通饲料喂养,STZ50m g/kg 一次性尾静脉注射。崔明霞等[22]将大鼠高脂饲料喂养后,均自尾静脉注射STZ25m g/kg,成功的诱导出糖尿病性肥胖的大鼠模型。

2.3药物+手术先将大鼠进行右肾脏切除,2周后用STZ35m g/kg一次性腹腔注射,也有研究是把大鼠进行右肾脏切除后,立即腹腔注射STZ45mg/kg。药物诱导糖尿病动物模型的成功率受诸多因素影响,例如给药方法、给药剂量、S TZ的不同溶剂、大鼠品种以及体重因素等。目前STZ的剂量大小还没有统一的认识,造模成功率报道也不尽相同,一般认为剂量过小造模成功率较低,剂量过大则容易形成1型糖尿病模型。李桂云等[22]将4周龄SPF级雄性SD大鼠高糖高脂饲料喂养4周,分别按30m g/kg、40m g/kg、50mg/kg体重剂量腹腔注射S TZ建立T2D M大鼠模型,结果:40m g/kg剂量组大鼠的成模率最高(7

3. 3%),成模大鼠具有胰岛素抵抗、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和血脂紊乱的T2D M临床特征,高血糖持续时间最长、最稳定(到实验结束模型稳定至少28天)。30mg/kg剂量组大鼠成模率只有40%,成模大鼠于实验结束血糖水平已基本恢复正常,50m g/kg 剂量组成模大鼠倾向于1型糖尿病。认为短期高糖高脂饮食联合STZ腹腔注射建立T2D M SD大鼠模型的STZ最佳注射剂量为40m g/kg。宋立江等[23]研究了不同溶剂溶解S TZ对造模成功率的影响。用p H

4.5柠檬酸PBS、p H

5.5H anks、p H7.0H anks、p H7.0生理盐水4种溶剂,溶解链脲佐菌素小鼠腹腔注射,结果p H4.5柠檬酸PBS造模成功率高达8

6.7%,认为p H4.5柠檬酸PBS可以作为理想的溶剂。郭学军等[24]W istar大鼠成模率和死亡率均高于SD大鼠。选用中剂量给药及两次给药的方式可提高SD大鼠成模率,并降低死亡率,维持时间较长。张新兰等[25]研究发现体重对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影响较大,过大或过小均不利于成模,体重为220~260g大鼠成模率高且死亡率低;体重低于200g大鼠成模率高但死亡率也较高;体重高于260g大鼠死亡率低但成模率也较低。造模时应掌握大鼠的体重及适当的剂量以提高成模率、减少死亡率。

3T2D M中医证侯模型

即应用化学药物诱导出糖尿病动物模型后,运用中药的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来研制T2D M证候的动物模型。吴忆等[26]研究发现,用S TZ诱导出SD大鼠T2D M动物模型后,再灌服青皮18g、枳壳18g、附子15g,13g/kg日1次,连续4周,SD大鼠出现明显的气阴两虚的证候。郑方遒等[27]用中药成功复制出阴阳两虚、阴虚热盛、气阴两虚、血瘀气滞型的糖尿病动物模型。

4总结与展望

目前,国内外对T2D M动物模型的研究很多,自发性的T2D M动物模型稳定,但是价格昂贵,限制了该种模型的利用,诱发T2D M动物模型的途径很多,因复制的手段、方法、干预因素、衡量标准等参差不齐,造成了模型的成功率报道不一,模型质量难以控制。中医在糖尿病治疗方面其特有的优势,如何利用中医理论,复制出符合中医病证特点的糖尿病病证模型,是制约中医药在糖尿病方面研究的关键所在。因此,多因素、中西医结合方法造模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W illia m TC.An i m alM odeles of Type2D i ab etes Cli n ical P resen t ati on

and pathophysi ological Rel evance to hu m an cond i ti on[J].I LAR J,

2006,47(3):186

[2]Picarel-Blanchot F Bert helier C,Bi u l be,et a.l i m pai red i nsuli n secre2

ti on and excess i ve hepati v g l ucose p roduction are bot h earl y events i n

t he d i abetic GK ratAm[J].Physio,l1996,271(4ptl):E755

[3]张丽萍,荣海钦,季虹,等.2型糖尿病模型GK大鼠骨形态学和

生物力学特点观察[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08,16(5):361

[4]Svensson.A.M.,et a.l Eu r[J].Endocri no.l1994,130(6)B612

[5]Port ha B,Giro i xMH,Serradas P,et a.l Beta-cell f uncti on and via-

b ilit y i n the spontaneous l y d iabeti

c GK rat:Infor m ati on fro m t h e GK/

Par col ony[J].D i abetes,2001,50(Suppl1):S89

[6]史虹莉,方京冲,丁一蕾,等.OLETF大鼠胰岛素抵抗及相关因素

分析[J].上海医学,2003,26(3):201

[7]刘建文.药理实验方法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1:248

[8]Za walich.W.S,et a.l B i oc h e m.Bi ophys.Res[J].Co mmun.1995,209

(3):974

[9]Kaum.i T.,et a.l D i ab etes[J].1996,45(6):806

[10]朱加明,刘志红,黄燕飞,等.大黄酸对db/db小鼠糖尿病肾病疗效

的观察[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2,11(1):3

[11]Ito T,Tan i m oto M,et a.l G lo m eru lar changes i n t he KK-Ay/Ta

m ouse:a poss i ble m odel for hum an t ype2d i abetec[J].N eephrol ogy,

2006,11(1):29

[12]H.V eda,H.Ikega m,i et a.l Age-dependen t changes in Phen otyp es

and Cand i date gene ana l ysis i n a pol ygen ic ani m alm odel ofType2d ia2 betes m ellit us iNS Y m ouse[J].D i ab etologia,2000,43:932

[13]Cole m anDL.Diabetes-obesity synd ro m es i n m ice[J].D i ab etes,1982,

31[Supp l1]1

[14]薄家璐,王济,张炜芳,等.山医群体近交系中国地鼠的研究[J].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1993,1(1):8

[15]鲁瑾,等.高脂饲料诱发大鼠胰岛素抵抗后肿瘤坏死因子的改变

[J].中国糖尿病杂志,1999,79(5):284

[16]葛学美,等.高脂诱发小鼠2型糖尿病模型的建立及谷氨酞胺的保

护作用的研究[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0,18(1):21

[17]周迎生,高妍,等.高脂喂养联合链脲佐菌素注射的糖尿病大鼠

模型特征[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05,13(3):154

[18]穆松牛,高云,等.链尿佐菌素加高糖高脂饮食复制大鼠[J].中

国比较医学杂志,2008,18(2):19

[19]郭啸华,刘志红,李恒,等.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

[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0,9(4):351[20]杜丽坤,赵莹,杜丽杰,等.实验性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建立[J].现

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5):581

[21]M asi ell o P Broca,et a.l experi m ental N I DDM:d evelopm ent of a ne w

modle in adu lt rat ad m i n istered streptoz otocin and n icotinz m i de[J].D i2 abetes,1998,47(2):224

[22]李桂云,吴正治,等.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7(2):74

[23]宋立江,刘长青,郭金铭,等.不同溶剂在链脲佐菌素血糖模型的作

用比较[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7):3454

[24]郭学军,邹移海.链脲佐菌素诱导S D和W istar大鼠糖尿病模型的

影响因素[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08,16(4)

[25]张新兰.体重因素对链脲佐菌素所致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影响[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5):2

[26]吴忆,李敬林,等.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动物模型研究及反证

中药对证候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7):735

[27]郑方遒,李敬林,董天宝.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大鼠模型的建立

及评价[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3):189

(2009-06-25收稿)(岳静玲编辑)

糖尿病中医食疗研究进展

柳月娟宋素英1田福玲贾永森赵铭佳o

(华北煤炭医学院中医学系,1附属医院河北唐山063000;o解放军第255医院)

[关键词]糖尿病中医食疗饮食治疗

[中图分类号]R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633(2009)06-785-02

糖尿病是一种与饮食密切相关的疾病,合理的饮食可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纠正代谢紊乱,使血糖、血脂尽可能接近正常生理水平,预防和治疗并发症。相反,如果忽视饮食因素,单纯依赖药物是很难奏效的。中医认识糖尿病十分重视饮食因素及饮食调理。唐#孙思邈认为/安身之本,必须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0。金元#刘河间归纳其病因首先为饮食失宜。因此饮食调理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就近年来糖尿病中医食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1基本理论

中医糖尿病饮食疗法在于比例平衡、性味辨证、食量有度[1]。其膳食基本观点有:15黄帝内经6:/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0。通过养、助、益、充,从宏观上阐述了各类食物之间的比例要平衡。o中医将食物分为寒凉温热四性,认为寒凉食物可以清热,但易伤阳;温热食物可以去寒,但易伤阴,强调寒凉温热阴阳平衡。?5遵生八笺6说:/五味之于五脏,各有所宜,若食之不节,必致亏损0。故应保持甘酸苦辛咸五味平衡。?5饮膳正要6中说:/善养性者,先饥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盖饱中饥,饥中饱,,0对食量的要求是既不/太过0,也不能/不及0,过饮过饥都是饮食所忌。提倡少食多餐,切忌贪食。中医膳食观有着独到的见解,内涵广泛。不仅包含了对食物种类搭配、食量的认识,同时也包含了食物的性味,即对人体阴阳寒热、五脏功能的纠正作用,这一点在糖尿病饮食治疗领域是独有的。

2临床研究

食物为人体正常所需,几乎无毒副作用,因此,以食疗方法辅助治疗糖尿病在临床广泛开展。陈静等[2]以主要症状分型食疗。渴而多饮者:食疗配以白茅根60g煎水代茶;消谷善饥者:食疗配以山药、黄芪、生地等;渴而便数者:食疗配以山药100g,枸杞15~20g等。所有食物均称重烹饪,按营养素需要量供给。经中药食疗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有明显差异(P<0.05),说明中药食疗配合治疗2型糖尿病优于常规治疗。曾英等[3]食疗组:在加强饮食控制的基础上,加用食疗方:组成为黄芪、山药、沙参各20g,土茯苓、葛根各30g,鲜玉米须、鲜猪胰各50g,结果食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61.8%,食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李希敏[4]对属上消者,选用茅根6g,煮汤加藕汁1杯服用等方法;对属中消者,选用黄连9g,冬瓜皮33~ 66g,麦冬50g,煎服等方法;对属下消者,选用蚕蛹粉5~9g吞服等方法。同时配合饮食控制,结果空腹血糖均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杨喜中等[5]设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8例,均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中医食疗药膳。药膳分型施食:阴虚热盛证食疗药膳方为:花粉30g,枸杞20g,玉竹50g,煎水蒸蛋等食物;肾元不固证食疗药膳方为:山药100g,枸杞20g,煮粥等;肝肾不足证食疗药膳为山药60g,薏苡仁30g,煮粥食等。对以上所用食物均称重烹饪,按营养需要量供给。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后ò型糖尿病的血糖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3食疗经验方

陈亚民等[6]糖尿病辨证施食。肺热津伤型:神效煮兔方。胃热炽盛型:五汁饮。肾阴亏虚型:地黄粥(5饮撰服食笺6)。阴阳两虚型:滋补饮(5医学衷中参西录6)。张海波[7]糖尿病辩证施食。阴虚燥热:梨汁饮、菠菜银耳汤。气阴两虚:长寿粥、山药南瓜粥。肾阴亏虚:玉米须龟、天冬枸杞粥。阴阳两虚:芡实核桃粥、枸杞炖兔肉。洪晶安[8]糖尿病辨证施食。阴虚药膳处方:杞果葛粉粥。气虚药膳处方:山药莲子粥、黄芪炖母鸡。气

大鼠二型糖尿病造模方法

大鼠二型糖尿病造模方法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大鼠2型糖尿病模型建立方法讨论 专业:药理班级:六班姓名:刘畅学号:150517 摘要: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nternationalDiabetesFederation,IDF)估计,现在全球约%的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到2035年,该病患者人数预计会上升至亿。在2013年,全球约有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中国的糖尿病患者人数居全球之首,调查统计人数为亿。糖尿病导致约510万人死亡,平均大约每6秒钟就有1人死于糖尿病。2012年1月9日,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公布的“中国慢病监测及糖尿病专题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2。6%,60岁以上老年人患病率高达%。因此,为治疗糖尿病建立简单、稳定、经济的动物模型非常重要。因2型糖尿病患者人数占糖尿病患病人数的90%以上,本文主要综合讨论高糖高脂饲料联合链脲佐菌素大鼠2型糖尿病模型的建立方法和注意事项。得出结果为:使用体重在190g~240g之间的雄性SD大鼠,通过连续两次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并辅以去抗氧化剂处理,合理饲养并通过尾静脉采血方法建立的2型糖尿病模型较理想。 关键词:2型糖尿病,SD大鼠模型,链脲佐菌素STZ, 糖尿病(diabetes)是一种以胰岛素分泌缺陷和胰岛素作用不足所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葡萄糖、蛋白质、脂质代谢紊乱的综合征,基本治疗方案包括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糖尿病监测及糖尿病教育。病因主要有遗传因素、病毒感染、肥胖等,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长期的高血糖最终会引起很多严重的并发症,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1]。 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Type1diabetes)和2型糖尿病 (Type2diabetes)两种,1型患者因自身免疫β细胞破坏所致,每日胰岛素分泌量非常少,空腹基值及糖刺激后峰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值,表现为绝对分泌不足。2型糖尿病细分为两类:体重正常患者胰岛素分泌量低于正常人,糖刺激后峰值低并且延迟出现;肥胖糖尿病人胰岛素分泌量大于正常人,空腹基值和糖刺激后高峰明显高于正常人,但延迟出现,因此,表现为相对性胰岛素分泌不足且释放反应迟钝。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原因可能为:遗传因素、自身免疫、胰岛素拮抗。糖尿病患者中约有90%~95%属于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即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on-insulin-dependentdiabetesmellitus,NIDDM),根据体重可分为肥胖和不出现肥胖两

糖尿病动物模型简介

糖尿病动物模型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 2006-07-10 19:22 文章来源: 丁香园 关键词: 糖尿病糖尿病动物模型 2.7 db/db小鼠 db/db小鼠糖尿病发病系瘦素受体突变所致,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该鼠在10~14日龄时就出现多食、高胰岛素血症,但4周龄时血糖仍维持正常,随后该鼠体重逐渐增加,出现高血糖。2~3月龄时尽管胰岛素水平为正常时的6~10倍,但血糖水平可达22~33mmol/L;约3~6月龄时胰岛素水平逐渐下降至低于正常水平,该期小鼠体重明显下降,并出现酮症,组织学显示显著的β细胞坏死,如缺乏胰岛素治疗,该小鼠存活不超过10月。db/db小鼠另一个特点为:其血清胰高糖素的水平较正常对照升高2倍以上[22.23]。db/db小鼠是适用于研究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动物模型。 2.8 ob/ob小鼠 ob/ob小鼠为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ob/ob小鼠糖尿病发病是由于ob基因突变,造成其编码的蛋白leptin缺乏,引起肝脂肪生成和肝糖原异生显著增加,高血糖又刺激胰岛素分泌,引起胰岛素抵抗,刺激脂肪的形成,ob/ob小鼠体重可达90克之多。ob/ob小鼠症状的轻重取决于遗传背景,纯合体动物表现为肥胖,明显的高血糖及高胰岛素血症,而ob/ob/6J小鼠胰岛素水平可达正常小鼠的10~50倍,但其血糖常只有轻度的升高。组织学显示ob/ob小鼠胰岛β细胞显著增生、肥大,而胰岛A细胞、D细胞及PP细胞数量明显减少[24.25]。 2.9 KK鼠 KK小鼠是日本学者培育的一种轻度肥胖型2型糖尿病动物,后与C57BL/6J小鼠杂交,并进行近亲繁殖,得到Toronto-KK(T-KK)小鼠。将黄色肥胖基因(即Ay)转至KK小鼠,得KKAy鼠,与KK小鼠相比,KKAy鼠有明显的肥胖和糖尿病症状。KK小鼠有明显的多食,从5周龄起,血糖、血胰岛素水平逐步升高,至5月龄时体重可达50克,非空腹血糖常低于17mmol/L,非空腹血胰岛素可达1200ug/mL,1岁龄时,多食、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肥胖及肝脏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可自发恢复正常,但糖尿病KK小鼠生命常明显缩短。此外,KK小鼠空腹胰高糖素水平升高,且不受葡萄糖抑制。组织学显示B细胞有脱颗粒和糖原浸润,随后出现胰岛肥大和肝脂肪化和脂肪组织增多[26.27]。 【其他DM动物模型】 1.激素性DM动物模型:注射垂体前叶提取物、生长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素或胰高血糖素均可直接或间接产生DM。 2.病毒性DM动物模型:利用脑-心肌炎病毒(EMC-M病毒)和柯萨基病毒等使某些种属的小鼠胰岛β细胞脱颗粒、坏死,导致胰岛β细胞破坏,产生类似的1型DM。 3.免疫性DM动物模型:静脉注射抗胰岛素抗体或用同种或异种胰岛素的弗氏佐剂复合物及抗血清免疫;或用同种或异种胰腺+弗氏佐剂免疫动物均可在数小时后产生一过性高血糖。其机制是内源性胰岛素与输入的抗体结合导致内源性胰岛素降低而致DM。 4.下丘脑性DM动物模型:用电凝法或注射硫代葡萄糖金损伤丘脑下部腹内侧核(VMH)饱中枢,可使成熟动物产生过度摄食、肥胖,直至产生DM。

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内容提要 糖尿病是一类由遗传、环境、免疫等因素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显著上升,2003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报告全球糖尿病病人已超过1.94亿,预计到2025年这个数字将增加近一倍(3.33亿)。其中2型糖尿病的发生,在国外占整个糖尿病比例的85%~95%以上,而国内则更高,达98%以上。因此,建立比较理想的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对于糖尿病防治药物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先高脂喂养实验动物一段时间再给予链脲佐菌素(STZ)的方法建立糖尿病动物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高脂喂养SD大鼠28天后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 40mg/kg,可以建立稳定的具有高血脂和胰岛素抵抗为特征的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高脂喂养ICR小鼠21天后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100mg/kg,可以建立稳定的具有高血脂和胰岛素抵抗为特征的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在链脲佐菌素和高脂饮食协同作用下可肝脏、肾脏和胸腺等器官指数发生改变;综合分析用大鼠比用小鼠建立糖尿病动物模型更有优势。因此,本研究已经成功建立了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并且筛选出最佳的实验动物。 关键词:糖尿病;动物模型;大鼠;小鼠;链脲佐菌素;血糖;胰岛素

英文缩写 DM糖尿病 NIDDM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DDM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STZ链脲佐菌素 TC总胆固醇 TG甘油三酯 LDL低密度脂蛋白 HDL高密度脂蛋白 ip腹腔注射 iv静脉注射 sc皮下注射 IR胰岛素抵抗 INS胰岛素敏感指数 GFR肾小球滤过率 Ccr肌酸清除率 ESRD终末期肾病 DN糖尿病肾病 DR 糖尿病性视网膜并发症SCH 慢性持续性高血糖症IDF 国际糖尿病联盟

糖尿病小鼠模型的制备

、糖尿病的概念及分类 糖尿病已成为全人类继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病之后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非传染 性疾病。目前我国己成为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 糖尿病是一类由遗传、环境、免疫等因素引起的、具有明显异质性的慢性高血糖症及其并 发症所组成的综合征,并非单一病因所引起的单一疾病(多原因引起的综合症)。糖尿病分 为:i型糖尿病、n型糖尿病和其它特异性糖尿病。I型糖尿病即胰岛B细胞大量破坏,常导 致胰岛素绝对性缺乏,以往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青年发病型糖尿病,“三多一少”症状明显。本型病因及发病是由于胰岛B细胞受到细胞介导性自身免疫性破坏。n型糖尿病由于胰 岛素抵抗并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以高血糖高血脂为显著特点。以往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成年发病型糖尿病,常伴有明显的遗传因素,但遗传机制尚未阐明。其它特异性糖尿病 包括,B细胞功能的基因缺陷、胰岛素作用的基因缺陷、胰腺外分泌疾病、内分泌疾病、药物或化敏学制剂所致的糖尿病、感染、非常见型免疫介导性糖尿病以及有时并发糖尿病的其它遗传综合症。 (糖尿病是无法根治的,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节节攀升,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难题。人们曾经一度把糖尿病称为富贵病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近几年对糖尿病的研究日益加深) 二、糖尿病模型的建立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对糖尿病治疗药物研究的深入开展,建立比较理想的糖尿病动物模型 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常用的动物模型有实验性动物模型和自发性动物模型。自发性模型应用价 值较高,但因价格昂贵,饲养、繁殖条件要求严格,而不能得到广泛应用。实验性模型则应用比较广泛,实验性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建立,是用各种方法损伤动物胰脏或胰岛B细胞导致胰岛 素的缺乏,或用化学药物对抗胰岛素作用,导致动物出现高血糖形成糖尿病。实验性糖尿病动 物模型的建立主要有6种方法:胰腺切除法致糖尿病、免疫性糖尿病、激素性糖尿病、下丘脑损伤性糖尿病、化学性糖尿病、病毒性糖尿病。由于化学性糖尿病动物模型诱发简便、来源广,应用较广泛。目前多采用注射化学诱导剂(链脲佐菌素或四氧嘧啶)的方法,引起短时间 内胰岛B细胞大量损害而诱发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1糖尿病模型小鼠

糖尿病模型综述

糖尿病模型综述 糖尿病动物模型及中药治疗概况 第一部分糖尿病的动物模型 在介绍糖尿病的动物模型之前,首先简要说明一下糖尿病的分型[1]。糖尿病是一类由遗传、环境、免疫等因素引起的、具有明显异质性的慢性高血糖症及其并发症所组成的综合征,并非单一病因所引起的单一疾病。糖尿病分为: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和其它特异性糖尿病。Ⅰ型糖尿病即胰岛β细胞破坏,常导致胰岛素绝对性缺乏,以往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青年发病型糖尿病,本型病因及发病是由于胰岛β细胞受到细胞介导性自身免疫性破坏。Ⅱ型糖尿病由于胰岛素抵抗并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以往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成年发病型糖尿病,常伴有明显的遗传因素,但遗传机制尚未阐明。其它特异性糖尿病包括,β细胞功能的基因缺陷、胰岛素作用的基因缺陷、胰腺外分泌疾病、内分泌疾病、药物或化敏学制剂所致的糖尿病、感染、非常见型免疫介导性糖尿病以及有时并发糖尿病的其它遗传综合症。 下面我将按照糖尿病的分型,介绍相应的糖尿病动物模型。 一、Ⅰ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一)手术方法(胰腺切除法[2]) 是最早的糖尿病动物模型复制方法。1890年,Mehring和Minkowski报道,在切除狗胰腺后,出现多尿,多饮,多食和严重的糖尿现象。一般选用较大的实验动物,如狗和家兔等,其次用大鼠。全部切除胰腺,可制成无胰性糖尿病动物模型,需补充外源性胰酶。全部切除胰腺,除可引起高血糖外,并可致酮症酸中毒和死亡,故一般主张切除75%~90%的胰。 (二)化学药物特异性破坏胰岛β细胞 1.四氧嘧啶(alloxan)四氧嘧啶产生超氧自由基而破坏β细胞,导致胰岛素合成减少,胰岛素缺乏。其作用可能与干扰锌的代谢有关。豚鼠具有抗药性。四氧嘧啶引起的血糖反应分三个时相,开始血糖升高,持续约2h,继而因β细胞残存的胰岛素释放引起低血糖约6h,12h后开始持久的高血糖。 ⑴小鼠给药剂量因给药途径不同而异(均需临用前配) 200mg/kg(ip) ,85-100 mg/ kg(iv)。四氧嘧啶制备小鼠糖尿病模型的影响因素很多。王柳萍等[3] 观察四氧嘧啶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次数及小鼠体重对糖尿病小鼠血糖、死亡率、转阴率的影响。结果发现,随剂量的增加,小鼠死亡率增高;小鼠体重增加,死亡率亦增高;静脉注射成模率比腹腔注射高;同等剂量分次给药,死亡率、转阴率均降低,认为四氧嘧啶以同等剂量分次给药小鼠糖尿病成模率高。黄敏等[4] 通过ip四氧嘧啶(ALX)建立速发型糖尿病小鼠模型观察不同禁食时间对ALX糖尿病小鼠模型的血清胰岛素和血糖的影响,结果表明ALX糖尿病小鼠造模的最佳时间为禁食12、18h后造模,禁食18h糖尿病小鼠模型组为最好。但陈建国等[5]观察各种因素对四氧嘧啶制备小鼠糖尿病模型的影响,结果表明,四氧嘧啶致小鼠高血糖模型最佳条件为:四氧嘧啶腹腔注射剂量为200mg/Kg,给药前小鼠禁食16h,选雌性小鼠更佳,选造模后第3天血糖值在15~30mmol/l小鼠为造模成功小鼠为宜。 ⑵大鼠Alloxan糖尿病大鼠是研究糖尿病治疗药物疗效的常用动物模型。但是,Alloxan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制备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饲料成分、给药次数、给药剂量、动物体重、个体差异等,如不能很好地控制这些因素,就会造成动物死亡率、转阴率高,以致模型的成功率降低,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何学令等[6]观察四氧嘧啶制作大鼠糖尿病模型所需的最低剂量和不同给药途径对制作大鼠糖尿病模型的影响,结果表明,用四氧嘧啶制作大鼠糖尿病模型静脉给药优于腹腔给药;用四氧嘧啶以静脉给药方法成功制作大鼠糖尿病模型未禁食情况下需剂量≥40mg/kg。艾静等[7] 探讨四氧嘧啶致Wistar大鼠高血糖模型

自发性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 灵长类

自发性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 作者:万玉玲, 刘晓明, WAN Yu-ling, LIU Xiao-ming 作者单位:广东省昆虫研究所,广州,510260 刊名: 医学综述 英文刊名:MEDICAL RECAPITULATE 年,卷(期):2008,14(14)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20条) 1.William TC Animal Models of Type 2 Diabetes:Clinical Presentation and Pathophysiological Relevance to the Human Condition 2006(03) 2.Portha B.Giroix MH.Serradas P Beta-cell function and viability in the spontaneously diabetic GK rat:Information from the GK/Par colony 2001(z1) 3.Shafrir E.Ziv E.Kalman R Nutritionally induced diabetes in desert rodents as models of type 2 diabetes:Acomys cabirinus(spiny mice) and Psammomys obesus(desert gerbil) 2006(03) 4.Butler AE.Jang J.Gurlo T Diabetes due to a progressive defect in beta-cell mass in rats transgenic for human islet amyloid polypeptide (HIP Rat):a new model for type 2 diabetes 2004(06) 5.Feldhahn JR.Rand JS.Martin G Insulin sensitivity in normal and diabetic cats 1999(02) 6.Bellinger DA.Merricks EP.Nichols TC Swine models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insulin resistance,glucose tolerance,and cardiovascular complications 2006(03) 7.Tigno XT.Gerzanich G.Hansen BC Age-related changes in metabolic parameters on nonhuman primates 2004(11) 8.Wagner J D.Kavanaugh K.Ward GM Old World primate models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2006(03) 9.Franks PW.Brage S.Luan J Leptin predicts a worsening of the features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independently of obesity 2005(08) 10.Tan KCB.Xu A.Chow WS Hypoadiponectinemia is associated with impaired endothelium-dependent vasodilation 2004(02) 11.Wagner JD.Cline JM.Shadoan M K Naturally occurring and experimental diabetes in cynomolgus monkeys:A comparison of carbohydrate and lipid metabolism and islet pathology 2001(01) 12.Meis PJ.Kaplan JR.Koritnik DR Effects of gestation on glucose tolerance and plasma insulin in cynomolgus monkeys(Macaca fascicularis) 1982(05) 13.Kavanagh K.Koudy WJ.Wagner JD Naturally occurring menopause in cynomolgus monkeys:Changes in hormone,lipid,and carbehydrate measures with hormonal status 2005(04) 14.Shadoan MK.Zhang L.Wagner JD Effects of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on insulin signaling proteins in skeletal muscle of cynomolgus monkeys 2004(05) 15.Kaplan JR.Manuck SB Status,Stress,and atherosclerosis:The role of environment and individual behavior 1999 16.Cefalu WT.Wang ZQ.Bell-Farrow AD Caloric restriction and cardiovascular aging in cynomolgus monkeys (Macaca fascicularis):Metabolic,physiologic,and atherosclerotic measures from a 4-year intervention trial 2004(10)

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Ⅱ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摘要: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慢性病之一,而Ⅱ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总数的90%~95%左右。建立合适的Ⅱ型糖尿病动物模型是阐明其发病机制的前提条件。因此,该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糖尿病研究中常用的动物模型,对发展新型Ⅱ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的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Ⅱ型糖尿病;动物模型;模型构建 Research Progress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Type Ⅱ Diabetic Animal Model LIU Shu—Yun Abstract: Diabetes mellitus,the endocrine and metabolic diseases,is characterized by hyperglycemia. It is one of the most prevalent chronic diseases that threat to human health,and type 2 diabetes accounted for 90% -95% of the total diabetes. The animal model of type 2 diabetes provide the important precondition to many scholars in study of the pathogenesis and mechanism of diabetes.Therefore,this article reviews a number of animal models of T2DM commonly used according to the articles that have been published both inside country and abroad,which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ype II diabetic animal models.Key Words:Type Ⅱ Diabetes Mellitus, Animal model,Model construction

糖尿病小鼠模型的制备

一、糖尿病的概念及分类 糖尿病已成为全人类继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病之后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目前我国己成为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 糖尿病是一类由遗传、环境、免疫等因素引起的、具有明显异质性的慢性高血糖症及其并发症所组成的综合征,并非单一病因所引起的单一疾病(多原因引起的综合症)。糖尿病分为: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和其它特异性糖尿病。Ⅰ型糖尿病即胰岛β细胞大量破坏,常导致胰岛素绝对性缺乏,以往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青年发病型糖尿病,“三多一少”症状明显。本型病因及发病是由于胰岛β细胞受到细胞介导性自身免疫性破坏。Ⅱ型糖尿病由于胰岛素抵抗并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以高血糖高血脂为显著特点。以往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成年发病型糖尿病,常伴有明显的遗传因素,但遗传机制尚未阐明。其它特异性糖尿病包括,β细胞功能的基因缺陷、胰岛素作用的基因缺陷、胰腺外分泌疾病、内分泌疾病、药物或化敏学制剂所致的糖尿病、感染、非常见型免疫介导性糖尿病以及有时并发糖尿病的其它遗传综合症。 (糖尿病是无法根治的,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节节攀升,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难题。人们曾经一度把糖尿病称为富贵病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近几年对糖尿病的研究日益加深) 二、糖尿病模型的建立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对糖尿病治疗药物研究的深入开展,建立比较理想的糖尿病动物模型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常用的动物模型有实验性动物模型和自发性动物模型。自发性模型应用价值较高,但因价格昂贵,饲养、繁殖条件要求严格,而不能得到广泛应用。实验性模型则应用比较广泛,实验性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建立,是用各种方法损伤动物胰脏或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的缺乏,或用化学药物对抗胰岛素作用,导致动物出现高血糖形成糖尿病。实验性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建立主要有6种方法:胰腺切除法致糖尿病、免疫性糖尿病、激素性糖尿病、下丘脑损伤性糖尿病、化学性糖尿病、病毒性糖尿病。由于化学性糖尿病动物模型诱发简便、来源

糖尿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糖尿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糖尿病动物模型在糖尿病以及其并发症发病机制的研究中应用极其广泛,并且已有较长历史。除此之外,所有针对糖尿病治疗的措施,包括胰腺细胞的移植,甚至是预防策略,都要预先在动物模型上开展并观察。因此,对糖尿病动物模型进行研究和优化,使其更接近人类糖尿病发病过程,将有助于深入研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并为治疗和预防糖尿病奠定重要基础。 标签:糖尿病;实验性动物模型;自发性;诱导性 糖尿病是人类重要的代谢疾病,是继心脑血管疾病,癌症之后人类第三大杀手[1]。2011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的调查结果表明全世界糖尿病患者已达3.66亿[2],其中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逐渐高于发达国家。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更是在近10年翻了近两倍,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目前,我国已经确诊的糖尿病患者人数高达9240万人,发病率高达9.7%[3]。动物模型在糖尿病以及其并发症发病机制的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满足研究人员不同的需求,人们建立了大量的糖尿病动物模型。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对糖尿病研究中常用的动物模型进行分类和整理,为研究者寻找和使用更适宜的糖尿病动物模型提供一些依据和资料。 1 1型糖尿病动物模型 人类1型糖尿病的特点是胰腺β细胞特定性的破坏,通常与免疫介导的损伤有关[4]。尽管这种破坏作用发生的悄无声息,但长此以往最后将导致胰腺β细胞的大量死亡以及内分泌的失调,最终导致胰岛素贫乏症。目前,根据造模方法和选择使用动物品系的不同,1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可分为两大类:诱导性模型和自发性模型。 1.1 诱导性1型糖尿病模型 建立高血糖动物模型的最直接办法之一就是切除部分或者全部的胰腺。早在18世纪80年代,在研究肠道吸收脂肪的作用过程中,无意中发现被部分或全部切除胰腺的狗会出现尿多、骤渴等糖尿病的典型症状。至此之后,大量的类似实验在狗和兔子的身上开展起来。直至19世纪20年代初期Banting和Best在一只名为玛丽乔的胰腺切除的狗身上共同发现胰岛素[5]。 在19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研究人员发现通过注射链脲霉素(Streptozocin)[6]、四氧嘧啶(Alloxan)[7]、吡甲硝苯脲(Vacor)、二苯基硫代卡巴腙(Dithizone)和8-羟基喹啉(8-hydroxyquinolone)等化学毒素类物质,同样也可以破坏胰腺组织。 链脲霉素是一种能够抑制葡萄糖转运、葡萄糖激酶功能、诱导多DNA链断裂[10]的一种强烷基化药剂[8-10]。由于这类药物的毒素作用,一次性大剂量的

STZ诱导的小鼠糖尿病模型

STZ诱导的小鼠糖尿病模型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缺乏导致的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表现的代谢紊乱综合征,易发生心、脑、肾等并发症。糖尿病状态下血浆游离脂肪酸异常增高,心肌耗能增加,葡萄糖代谢下降,脂肪酸代谢增加,心脏内过量的脂肪酸摄取和氧化导致心肌内脂肪代谢产物的积聚引起心脏脂质毒性,并在此基袖上出现氧化应激,导致细胞调亡、内皮功能紊乱、炎症反应增加,同时出现心肌的损伤,心肌的结构和功能均发生改变,最后导致糖尿病患者的死亡。 1.实验动物 SPF级Balb/C小鼠,雄性,周龄为4w~6w,体重为20g~22g。 2.实验分组: 实验分六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受试药组三个剂量组,每组15只动物。 3.模型周期 24W 4.主要试剂及配制方法 柠檬酸、柠檬酸三钠、链脲佐霉素(Streptozocin,STZ) 1.柠檬酸钠缓冲液配制:将 2.10g柠檬酸加入双蒸水100ml配成柠檬酸母液,称为A液;将2.94g柠檬酸三钠加入双蒸水100ml配成柠檬酸钠母液,称为B液;将A、B液按1:1.32比例混合,pH计测定pH值,调定溶液pH=4.0,即是所需配制STZ的0.1mol/L柠檬酸钠缓冲液。 2.STZ溶液的配制:将STZ溶于0.1mol/L柠檬酸钠缓冲液中,新鲜配制成10mg/mL浓度的STZ溶液,并用0.22μm滤菌器过滤除菌。注意避光配制,现用现配。 5.建模方法 1.术前12h禁食 2.模型组小鼠按照120mg/kg剂量的STZ进行腹腔注射,对照组给予给予相同剂量的柠檬酸钠缓冲液。 3.STZ注射3d后,测空腹血糖,选择血糖高于16.7mmol/L纳入正式实验。

糖尿病动物模型

糖尿病动物模型 糖尿病是一种终生的长期性的,以不能维持正常血糖稳态为特点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分类繁多,但最主要的有I型糖尿病和II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目前认为II型糖尿病的基本机制是β细胞分泌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动物模型被越来越多地用于研究T2DM,但是糖尿病动物模型众多,各有优劣。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对糖尿病研究至关重要。 在动物选择上,主要以哺乳动物为主,啮齿鼠类使用量最大,应用最广,主要用于药物筛选、病理改变等方面研究。家兔主要用于糖尿病性高脂血症等方面。近年来,小型猪产生兴趣,如Yucatan小型猪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其消化系统的器官功能更接近人类,且具有自发性糖尿病倾向,只需单次注射四氧嘧啶200mg,常能诱发隐性遗传为显性遗传,发病1年内可产生眼底微血管增殖型改变等。 1.动物选择 主要以哺乳动物为主。啮齿鼠类使用量最大,应用最广;家兔主要用于糖尿病性高脂血症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如Yucatan小型猪因其与人类更加接近的消化系统而越来越受到重视,且小型猪有自发性糖尿病倾向。 2.几种常用的啮齿类动物模型 2.1.肥胖模型 2.1.1.瘦素相关基因改变诱导的动物模型 2.1.1.1.Lep ob/ob小鼠

背景为C57BL/6J,为位于6号染色体的Lepob等位基因突变形成自发性的纯合 子糖尿病小鼠。该小鼠从4周开始呈现出肥胖,之后体重急速增加。出现肥胖 后,该小鼠饮食过量,呈现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妊娠能力低下、代谢低下 等特征。 2.1.1.2.Lep db/db小鼠 背景为C57BLKS/J, 为位于4号染色体的Lerpdb等位基因突变形成自发性的纯 合子糖尿病小鼠。该小鼠从3-4周开始呈现出肥胖体征.,血胰岛素从10-14天 开始增加,血糖值从4-8周开始急速增加。呈现出多饮,多食,多尿的临床表 现。血糖开始上升后, 胰岛的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消耗严重。这类小鼠平均寿命 约10个月,末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糖尿病性肾病等多个系 统均可观察到病理变化。 2.1.1. 3.Zucker肥胖大鼠/Zucker肥胖糖尿病大鼠 由Merck M-strain和sherman大鼠杂交而来的大鼠。其染色体的Lepr fa等位基因 突变形成自发性的纯合子糖尿病大鼠。4周开始呈现出肥胖,10周开始体重急 速增加,多伴有多食。该大鼠还有高脂血症、高胰岛素血症、高瘦素血症、妊 娠能力低下代谢低下等临床特征。该大鼠模型的脂肪细胞的数量和体积增加, 限制食物量也可以导致体重过度增加和过度的脂肪堆积。空腹时,血糖值一般 在正常范围内 2.1.2.多基因诱导的模型 2.1.2.1.KK-Aγ小鼠

小鼠糖尿病模型建立的实验设计

发育生物学课程设计 北方民族大学 小鼠糖尿病模型实验设计方案 姓名:徐飞 学号:20103465 生物技术102班

小鼠糖尿病模型实验设计方案 徐飞 (北方民族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技术,20103465)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具有遗传倾向的葡萄糖代谢和内分泌障碍,是由于绝对性或相对性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近半个世纪来,糖尿病患病率和死亡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在我国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肿瘤之后列第三位的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关键词】糖尿病;动物模型;实验设计 【Abstract】Diabetes mellitus is a common genetic glucose metabolic and endocrinal disturbance caused by insulindeficiency absolutely or relatively. In the last half century, diabetes has the increasing rates of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nd has become the third common, frequently occurring and chronic noninfectious disease afte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cancer. 【key words】Diabetes; Models, animal; Experimental design 引言 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属中医学“消渴”范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疾病。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缺乏,或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增高,或胰岛素在靶细胞内不能发挥正常生理作用而引起葡萄糖、蛋白质及脂质代谢紊乱的综合征。为探清糖尿病病因,建立理想的DM动物模型是十分必要的,动物模型也可以筛选降糖药物,可以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提供实验依据。 动物疾病模型主要用于实验生理学、实验病理学和实验治疗学(包括新药筛选)研究。人类疾病的发展十分复杂,以人本身作为实验对象来深入探讨疾病发生机制,推动医药学的发展来之缓慢,临床积累的经验不仅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存在局限性,而且许多实验在道义上和方法上也受到限制。而借助于动物模型的间接研究,可以有意识地改变那些在自然条件下不可能或不易排除的因素,以便更准确地观察模型的实验结果并与人类疾病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更方便,更有效地认识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研究防治措施。 糖尿病模型的建立方法很多,如手术法、药物法、自发性DM、转基因动物法等。国外多

自发性2型糖尿病啮齿类动物模型研究概况

[收稿日期]20100118(006)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共建项目 [作者简介]李娟娥,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医药对糖尿病及其并 发症的防治, E-mail :lizhuan_1980@https://www.360docs.net/doc/8713622853.html, [通讯作者]*刘铜华,教授,博士生导师,Tel :(010) 64286642,E-mail :thliu@https://www.360docs.net/doc/8713622853.html, ·综述· 自发性2型糖尿病啮齿类动物模型研究概况 李娟娥,王磊,秦灵灵,刘铜华 *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摘要]人们筛选成功并保存下来的自发性的T2DM 动物模型主要是啮齿类,由于这类动物模型的最大优点是其疾病的发生、 发展与人类的很相似,因此在研究T2DM 生理、病理及临床新药等方面有着非常大的应用价值。目前,此类动物模型主要有小鼠、大鼠和沙鼠模型,其中小鼠有单基因突变小鼠(ob /ob ,db /db ,KK-ay )、新西兰肥胖小鼠和NSY 小鼠,大鼠包括GK 大鼠、OLETF 大鼠和ZUCKER 大鼠等。该文对各个模型的发病机制、生理和病理特点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以利于此类模型在研究T2DM 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2型糖尿病;啮齿类;动物模型[中图分类号]R 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 9903(2010)06-0267-05A Review on Spontaneous Models of Type 2Diabetes Mellitus in Rodents LI Juan-e ,WANG Lei ,QIN Ling-ling ,LIU Tong-hua *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China ) [Abstract ]The spontaneous models of T2DM which were successful screened and conserved have been mainly in rodents.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2DM in this models is similar to mankinds ,so they have important application value in the study of T2DM ,such as physiology ,pathology and new clinical medicines.Nowdays ,these models mainly include signle gene mutation mouse (ob /ob ,db /db ,KK-ay ),NZO and NSY mouse ,GK ,OLETF and ZUCKER rats ,Psammomys Obesus.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pplication of these models for T2D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model about mechanisms ,physiology and pathology were described in this article. [Key words ]type 2diabetes mellitus ;rodents ;animal model 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群体的90%以上。目前对其发生机制的大多数认识来源于对自发性胰岛素依赖或胰岛素抵抗的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分析。自发性2型糖尿病动物(spontaneous animal of T2DM )是指未经任何有意识的人工处置, 在自然情况下所发生糖尿病的实验动物。这类动物模型的最大优点就是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人类T2DM 的疾病很相似,其应用价值很高。目前人们筛选成功并能够作为种系保存下来的自发性糖尿病动物模型主要是啮齿类动物模型。 1小鼠模型 1.1 单基因突变小鼠 导致小鼠易患T2DM 的单基因突变 包括小鼠瘦素基因(Lep )、瘦素受体基因(Lepr )和agouti (A )黄色基因突变。这类基因突变可致小鼠发生肥胖征候群,但在人类由于Lep 和Lepr 基因座突变引起的极度肥胖非常罕见,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准确反映人类最常见的由饮食诱导的肥胖型的T2DM 。较适合的对照鼠为+/+的同窝或同系小鼠。1.1.1 ob /ob 小鼠 1950年,Ingalls 发现一株近亲繁殖的小 鼠食欲亢进、过度肥胖、高血糖;研究后发现是由定位于第6 号染色体ob 基因(Lep ob )隐性突变引起[1] , 1994年证实ob /ob 鼠中ob 基因呈突变形式,且为纯合子[2] 。该鼠由于不能 产生正常的瘦素而表现为肥胖,从断奶时即开始发胖,肥胖随着周龄逐渐加重,终生表现食欲旺盛;3 4周龄发展为高胰岛素血症, 7月龄水平最高[2] 。肌肉和肝脏均存在多种胰 · 762·

DM动物模型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DM及其并发症不仅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是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因此,建立合适的糖尿病动物模型,阐明DM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DM动物模型制备方法主要有:①手术切除胰腺;②化学药物诱导;③自发性糖尿病动物模型;④转基因动物等。 【切除胰腺的DM模型】 常采用狗、猫和大鼠等造模,全部或大部分切除实验动物的胰腺,但保存胰十二指肠动脉吻合弓。如果连续两天血糖值超过11.1mmol/L或行葡萄糖耐量试验120min时的血糖值仍未恢复到注射前水平则认为DM造模成功。其机制是全部或大部分切除胰腺后,β细胞缺如而产生永久性DM。 【化学药物诱发的DM模型】 采用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或四氧嘧啶静脉注射可诱发DM,常用动物有小鼠、大鼠、家兔和狗。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 STZ)的参考剂量为50~150mg/kg;四氧嘧啶(alloxan)的参考剂量为60~110mg/kg。 STZ是一种含亚硝基的化合物,进入体内可通过以下机制特异性地破坏胰岛β细胞:①STZ直接破坏胰岛β细胞:主要见于注射大剂量STZ后。STZ注射后可引起β细胞内辅酶I(NAD)的浓度下降,NAD依赖性能量和蛋白质代谢停止,导致β细胞死亡。②通过诱导一氧化氮(NO)的合成,破坏胰岛β细胞;③STZ激活自身免疫过程,进一步导致β细胞的损害:小剂量注射STZ可破坏少量胰岛β细胞,死亡的胰岛β细胞可作为抗原被巨噬细胞吞噬,产生TH1刺激因子,使TH1细胞系占优势而产生IL-2及IFN-γ,在胰岛局部促使炎性细胞浸润,并活化释放IL-1、TNF-α、IFN-γ、NO 和H2O2等物质杀伤细胞。死亡细胞又可作为自身抗原,再次递呈给抗原递呈细胞进行处理,释放细胞因子,放大细胞损伤效应,最终诱发DM[1]。 四氧嘧啶进入体内后能迅速被胰岛β细胞摄取,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和细胞内ATP的产生,抑制葡萄糖介导的胰岛素分泌。四氧嘧啶主要通过产生氧自由基破坏β细胞结构,导致细胞的损伤及坏死,从而阻碍胰岛素的分泌,使血清胰岛素水平降低。因四氧嘧啶同时也造成肝、肾组织中毒性损害;另外,部分采用四氧嘧啶制造的DM动物模型可自发缓解,故目前已经很少应用。 【自发性糖尿病动物模型】 该模型绝大多数采用有自发性DM倾向的近交系纯种动物,如BB(Biobreeding)鼠、NOD(non-obesity diabetes)小鼠、GK(Goto-kakisaki)鼠和中国地鼠(chinese hamster)等动物造模。自发性DM动物模型是指动物未经过任何有意识的人工处置,在自然情况下发生DM的动物模型。已用于研究的自发性DM动物约有20种,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缺乏胰岛素,起病快、症状明显,并伴有酮症酸中毒,如BB(Biobreeding)鼠、NOD(non-obesity diabetes)小鼠和LETL大鼠,它们可以作为1型DM的动物模型使用。这些动物没有肥胖,发病之初呈现胰腺炎的症状,人类组织相关性抗原(MHC)参与发病过程,这些都与人1型DM的特征相似。利用这些模型可以对人1型DM的发病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另一类为胰岛素抵抗性高血糖症,其特点是病程长,不合并酮症,为2型DM动物模型。常用的2型DM自发性动物模型有中国地鼠(Chinese hamster)、GK(Goto-Kakisaki Wistar rats)大鼠、NSY (Nagoya-Shibata-Yasuda) 鼠和OLETF大鼠。 1.1型糖尿病动物模型 1.1 BB大鼠 BB鼠是常用的1型DM动物模型,是由加拿大渥太华Biobreeding实验室培育而成。大约50%~80%BB鼠可发生DM,雄性与雌性大鼠发病率相当。BB大鼠一般于60~120日龄时发生DM,发病前数天可见糖耐量异常及胰岛炎。发病的大鼠具有1型DM的典型特征:体重减轻、多饮、多尿、糖尿、酮症酸中毒、高血糖、低胰岛素、胰岛炎、胰岛β细胞减少。需依赖于胰岛素治疗才能生存。BB大鼠另一个特点是其血液中淋巴细胞减少,易于感染。此外,BB大鼠发生淋巴细胞甲状腺炎的频率较高,其血清常可检测出抗平滑肌、骨骼肌、抗壁细胞和抗甲状腺球蛋白的自身抗体[2.3]。 1.2 NOD小鼠 NOD小鼠为一自发性非肥胖DM小鼠,其发病年龄和发病率有着较为明显的性别差异,雌鼠发病年龄较雄鼠明显提早,发病率亦远高于雄鼠,NOD小鼠3-5周龄时开始出现胰岛炎,浸润胰岛的淋巴细胞常为CD4+或CD8+淋巴细胞,于13~30周龄时发生明显DM。与BB大鼠不同的是,NOD小鼠一般不出现酮症酸中毒,无外周血淋巴细胞减少,但同样需要胰岛素治疗以维持生存。在NOD鼠胰岛炎初期,血浆和胰岛灌注液中胰岛素的基础值和对葡萄糖的反应值均减低,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