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的关系

妊娠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的关系
妊娠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的关系

血压昼夜变化的规律

血压昼夜变化的规律 受机体生物钟的控制,人体的许多生命活动在一天内呈现周期性变化。我们把这个特性称作昼夜节律性。在昼夜节律性的影响下,不同的人的血压也呈现昼夜节律性变化,血压白天与夜间的变化是有节律的,正常健康人血压的节律呈两峰一谷,长柄勺型,即白天血压波动在较高水平,晚8:时起血压逐渐下降,至夜里2:00~3:00时降至最低谷,凌晨血压又复上升,清晨起床后(6时)血压急剧上升,约8~9时达高峰,然后血压持续波动在较高水平,至下午 4:~6:00时出现第二个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如下图: 按照24小时血压曲线图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占70%的大多数人为双高峰型,即符合上述的血压波动典型规律;②约25%的患者仅出现下午一个高峰;③少数患者(5%)以早起第一个高峰为突出。另外,部分高血压患者仅表现为白昼血压升高,还有部分患者出现白昼与夜间血压均升高。 中国高血压联盟推荐国内动态血压的正常值为:24小时平均值<130/80毫米汞柱;白昼平均值<135/85毫米汞柱;夜间平均值<125/75毫米汞柱;夜间血压平均值比白昼均值低10~15%。 目前24小时动态血压主要观察高血压患者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血压水平, ◆二是血压变化, ◆三是血压白天与夜间的变化节律。 正常情况下血压白天不超过 140/90毫米汞柱,夜间不超过120/80毫米汞柱,若超过说明血压超负荷。这种负荷的患者往往有靶器官的损伤。它是造成靶器官损伤独立的危险因素。所谓血压变化(或称变异)是指一定时间范围内,血压波动的程度。Mancia经过长达七年来的研究,发现血压波动的程度与靶器官的损害呈正相关,即血压波动越大,靶器官的损伤程度越严重。 二、血压波动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有血压波动呢? 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日常活动、睡眠导致血压波动,这就是人们熟悉的睡眠时血压降低,工作或日常活 动时血压升高; ◆二是人体内特殊物质的规律性的变化导致血压波动,这就是人们知道的同样在夜间睡眠 中血压也在波动的道理。

高血压患者随访服务记录表(填写样本)电子教案

高血压患者随访服务记录表(填写样本)

(应以当年度为完整一张,不能夸年度) 高血压患者随访服务记录表

填表说明 1.本表为高血压患者在接受随访服务时由医生填写。每年的综合评估后填写居民健康档案的健康体检表。 2.体征:体质指数=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如有其他阳性体征,请填写在“其他”一栏。体重和心率斜线前填写目前情况,斜线后下填写下次随访时应调整到的目标。 3.生活方式指导:在询问患者生活方式时,同时对患者进行生活方式指导,与患者共同制定下次随访目标。 日吸烟量:斜线前填写目前吸烟量,不吸烟填“0”,吸烟者写出每天的吸烟量“××支”,斜线后填写吸烟者下次随访目标吸烟量“××支”。 日饮酒量:斜线前填写目前饮酒量,不饮酒填“0”,饮酒者写出每天的饮酒量相当于白酒“××两”,斜线后填写饮酒者下次随访目标饮酒量相当于白酒“××两”。白酒1两相当于葡萄酒4两,黄酒半斤,啤酒1瓶,果酒4两。 运动:填写每周几次,每次多少分钟。即“××次/周,××分钟/次”。横线上填写目前情况,横线下填写下次随访时应达到的目标。 摄盐情况:斜线前填写目前摄盐量,根据患者的饮食情况计算出每天的摄盐量“×克/天”,斜线后填写患者下次随访目标摄盐量。 心理调整:根据医生印象选择对应的选项。 遵医行为:指患者是否遵照医生的指导去改善生活方式。 4.辅助检查:记录患者在上次随访到这次随访之间到各医疗机构进行的辅助检查结果。 5.服药依从性:“规律”为按医嘱服药,“间断”为未按医嘱服药,频次或数量不足,“不服药”即为医生开了处方,但患者未使用此药。 6.药物不良反应:如果患者服用的降压药物有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具体描述哪种药物,何种不良反应。 7.此次随访分类:根据此次随访时的分类结果,由责任医生在4种分类结果中选择一项在“□”中填上相应的数字。“控制满意”意为血压控制满意,无其他异常、“控制不满意”意为血压控制不满意,无其他异常、“不良反应”意为存在药物不良反应、“并发症”意为出现新的并发症或并发症出现异常。如果患者同时并存几种情况,填写最严重的一种情况,同时结合上次随访情况确定患者下次随访时间,并告知患者。 8.用药情况:根据患者整体情况,为患者开具处方,填写患者即将服用的降压药物名称,写明用法。 9.转诊:如果转诊要写明转诊的医疗机构及科室类别,如××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并在原因一栏写明转诊原因。 10.随访医生签名:随访完毕,核查无误后随访医生签署其姓名。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和变异特点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和变异特点 [摘要]通过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和血压变异性与病情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血压变异性增大与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可以作为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病情判断的重要参考指标。 [关键词] 高血压;动态血压监测;血压昼夜节律;血压变异性;老年人 本文通过对7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ABPM各项参数的分析,重点探讨血压昼夜节律及BPV异常变化的规律特点以及与病情之间的关系。l对象与方法 1.1对象7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组,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诊断标准,收缩压(SBP)>140mmHg,舒张压(DBP)>90mmHg,血压负荷总值(BPL)>10%。男65例,女10例,年龄62~79岁,平均年龄71±5.9岁。平均病程10~38年。合并糖尿病8例,冠心病10例。对照组50例,为经过健康体检老年人,经临床各项常规检查无合并心、脑、肾靶器官损害。符合中华医学会健康老年人指标。男30例,女20例,年龄6l~72岁,平均年龄65+4.8岁。全部人选对象在血压监测当天停服所有药物,保持正常活动和休息。 1.2 方法ABPM采用美国Spacelabs 90207无创性携带式血压监测仪,袖带22×10cm,缚于受试者左上臂,白昼(6am~10pro)每隔20min自助充气测压。夜间(10pro~次日6am)每隔40min自助充气测压,贮存所有测得SBP及DBP数值。所有有效监测次数,测压时间和血压值由Spacelabs 90206数据分析仪进行分析打印,血压可接受范围为SBP70~250mmHg,DBP5B~I50mmHg,脉压20~150mmHg,有效测压次数≥60次,否则重测。 1.3数据处理根据ABPM分析数据,统计分析下列数据:①24h平均收缩压(SBP)与舒张压(DBP);⑦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与舒张压(dDBP);③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与舒张压(nDBP);④血压负荷(BPL):收缩压负荷(SBPL)和舒张压负荷(DBPL)超过标准值的次数在总测量次数中所占百分比;⑤血压昼夜节律:以夜间血压下降的百分率来判断,即(白昼血压平均值一夜间血压平均值)/白昼血压平均值。>10%表示昼夜节律正常,<10%表示昼夜节律减弱,夜间血压平均值≥白昼血压平均值则表示血压昼夜节律消失;⑥24h血压变异性(24hBPV):包括24h、白昼、夜间收缩压变异性(SBPV)和舒张压变异性(DBPV)。 1.4统计处理统计数据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使用t检验,P<0.05为显著性意义。 2结果 2.1两组老年人ABPM各指标均值的比较观察组相应时间收缩压(24hSBP、dSBP、nSBP)与对照组比较,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间相应时间舒张压(dDBP、nDBP)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p>O.05)。观察组白昼和夜间收缩压负

尿中微量清蛋白在高血压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

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龄化人口的加快,我国的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数量日益增多,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1],长期患有该病,会间接影响患者身体其他内脏器官,最终引起严重的内科疾病。所以,高血压冠心病早期的诊断和发现,对治疗该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微量清蛋白尿也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但目前临床上对微量清蛋白尿的重视程度还不够[3-4]。为了进一步探讨尿中微量清蛋白在高血压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本文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2年5月确诊为高血压冠心病患者33例病例资料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健康人群35例作为对照组,现将总结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4月至2012年5月确诊为高血压冠心病患者33例病例资料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健康人35例作为对照组,所有68例参与调查人群年龄为50~66岁,平均(58.76±18.79)岁,其中男40例,女28例;观察组33例患者诊断前均已经确诊为高血压冠心病,另选取健康人35例作为对照组,同法测定对照组尿中微量清蛋白含量。所有参与调查人群均知情且同意参与本项调查,两组参与调查人群的一般资料(平均年龄与性别比例等)经统计学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方法两组患者采取相同的检查方法进行诊断:所有68例参与调查人群留取晨尿送检验室,在室温条件下,2h之内全部检测完毕。检测方法为终点法检测标本尿样的微量清蛋白(5点法定标),检测主波长设置为404nm,检测副波长设置为700nm,温度设置为37℃。反应时间为10min,按照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预先设定的正常值尿中微量清蛋白小于14.8mg/L,大于该数值即为阳性。 1.3实验材料与仪器诊断中所用仪器为:olympus AU6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诊断中所用的试剂为Diagnositica清蛋白免疫比浊法的试剂盒。 1.4统计学处理所有68例患者测定完尿中微量清蛋白含量后(结果以x±s表示),计算阳性率,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微量清蛋白平均含量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阳性率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33例患者中检查出尿中微量清蛋白19例(阳性率为57.6%),平均值为(43.1±19.3)mg/L;对照组:35例健康人中查出尿中微量清蛋白3例(阳性率为8.6%),平均值为(9.1±6.3)mg/L,差 尿中微量清蛋白在高血压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 年四春(福海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疆福海836400) 【摘要】目的进一步探讨尿中微量清蛋白在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2年5月确诊为高血压冠心病患者33例病例资料,检测其尿液中微量清蛋白含量,计算阳性率,并以此33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健康人35例作为对照组,同法测定对照组尿中微量清蛋白含量,计算阳性率,最后用统计学方法检验两组患者尿中清蛋白含量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33例患者中检查出尿中微量清蛋白19例(阳性率为57.6%),平均值为(43.1±19.3)mg/L,对照组35例健康人中查出尿中微量清蛋白3例(阳性率为8.6%),平均值为(9.1±6.3)m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中微量清蛋白在高血压冠心病中的检测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诊断价值。 【关键词】白蛋白尿;高血压;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价值;阳性率 文章编号:1009-5519(2012)22-3449-02中图法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B

高血压患者随访

高血压患者随访

高血压患者随访——医师篇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也是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及其心脑血管并发症严重威胁居民健康,致死致残率高,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而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高血压疾病的防治刻不容缓,其中高血压患者的随访不容小觑。 对于所有已确诊的高血压患者,都应根据高血压患者潜在危险的大小将患者分类,进行有效管理和定期随访。在随访管理过程中,随着患者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增减、靶器官损害的改善和加重、并发疾病的变化等,适时调整治疗管理方案。落实一年四次随访,并做好个人信息随访纪录。要求病人做好每年体检一次。 一、高血压患者随访内容 1.测量血压并评估是否存在危急症状,如出现收缩压 ≥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或意识改变、剧烈头痛或头晕、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眼部胀痛、心悸胸闷、喘憋不能平卧及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同时血压高于正常等危险情况之一,立即就诊并询问上次随访到此次就诊期间的症状。 2.测量身高、体重、心率、脉搏、腰围并询问患者生活方式,包括吸烟、饮酒、体育锻炼、饮食等。 3.了解患者服药情况、有无药物不良反应、有无新发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有无加重以及血压控制满意程度,如对第一次出现血压控制不满意或药物不良反应的,结合其药物依从性,必要时增加现有药物剂量、更换或增加不同类的降压药物,两周后随访;对连续2次出现血压控制不满意或药物不良反应难以控制以及出现新的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加重的,建议患者转诊设有高血压

专科病房的医院就诊,两周内主动随访其转诊情况;对血压控制满意,无药物不良反应、无新发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无加重的患者,三个月后进行下一次随访管理。 4.对所有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健康教育,与患者一起制定生活方式改进目标并在下一次随访时评估进展,告诉患者出现哪些异常时应立即就诊。 5.对所有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健康教育,与患者一起制定生活方式改进目标并在下一次随访时评估进展,告诉患者出现哪些异常时应立即就诊。 6.高血压患者每年应至少进行1次健康检查,可与随访相结合。内容包括血压、体重、随机血糖(指血),一般体格检查和视力、听力、活动能力的一般检查,有条件的地区建议增加血常规、尿常规、血脂、眼底检查、心电图、大便潜血、B超、K(钾)、Na(钠)检查、认知功能和情感状态的初筛检查。 二、高血压患者分级管理及随访 1.一级管理 (1)管理对象:男性年龄<55岁、女性年龄<65岁,高血压1级、无其它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按照危险分层(参见章节)属于低危的高血压患者; (2)管理要求:至少3个月随访一次,了解血压控制情况,针对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情况采取非药物治疗为主的健康教育处方。当单纯非药物治疗6-12个月效果不佳时,增加药物治疗。 2.二级管理 (1)管理对象:高血压2级或1-2级同时有1-2个其它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按照危险分层属于中危的高血压患者; (2)管理要求:至少2个月随访一次,了解血压控制情况,针对

血压昼夜节律

血压昼夜节律 近十几年来,随着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ABPM)在临床与科研工作中的广泛应用,人们对血压及其波动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有关血压昼夜 节律(BPCV)及其临床意义简述如下: 1 ABPM 中血压昼夜节律的含义 大样本调查正常人及多数轻中度高血压病人,其ABPM 中血压波动表现出一定的可重复性 的规律,即白昼血压水平较高,夜晚睡眠时血压水平较低,在清晨4:00-5:00 点开始上 升,6:00-8:00 点(也有报道为8:00-9:00 点)左右出现高峰,然后逐渐平稳,16:00-18:00 点再次出现高峰(次高峰),然后缓慢下降,凌晨0:00-2:00 点(也有报道2:00-3:00 点)达低谷并维 持到4:00-5:00 点,全天出现双峰一谷的长柄勺型曲线。血压的这种节律变化对适应机体活 动,保护心血管结构与功能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大部分学者把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PER)即白昼均值与夜间均值之差除以白昼均值作为判断ABPM 的血压昼夜节律状况的定量指标,一般以≥10%表示正常昼夜节律,<10%提示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根据24 小时动态血压随时间变化趋势图,即以小时为单位,将一天分为24 个时间区间,连接各时间、区间的平均收缩压或平均舒张压的曲线图,分析呈“杓型”改变,即夜间血压下降。反之为“非杓型”改变。。最近有学者报道了第三种类型即深杓型) , 指夜间血压下降超过20 %。高血压患者据其血压昼夜 波动规律分为 4 种类型:①正常昼夜节律型;②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型;③夜间血压升高型;④嗜铬细胞瘤型:常表现为发作性血压明显升高与直立性低血压[1]。 2 血压昼夜节律的临床意义及产生的可能机理有多数研究证实血压节律受脑力、体力 活动的控制,受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平衡的昼夜节律性变化的影响及人体内体液激素泌节律 的调节。白天血压主要受力、脑力活动的变化控制,正常人白天主要以交感神经活性占优势,夜晚以副交感神经活性占优势,夜间交感神经活性下降,心输出量减少,全身肌肉松弛,外周血管阻力下降,因此夜间血压下降,这对适应机体活动与保护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具有重要意 义。夜间睡眠时最大限度地排除了人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及多种神经-体液因素的影响。这时的血压最能反映病人最基础状态及高血压相关的病变程度。Abate的研究显示非勺状现象与副交感神经冲动减弱与交感神经冲动增强相关,非勺状者较勺状者更易发生靶器官损害。 高血压患者夜间的血压下降减少可能在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交感神经系统活性的应激敏感 性增高,且此敏感性随着靶器官的受累程度的加全重而进一步增高。这种血压不随生理活动 的改变而改变的神经体液调控机制的紊乱导致外周血管阻力的增加,夜间血压下降减少,从而引起血压昼夜节律紊乱[2]。高血压病人对血压调节能力下降,全天24 小时血压水平较高,夜间不下降,使心、脑、肾等脏器更长时间处于压力负荷状态,致使靶器官受损,易出现并发症,因此血管昼夜节律紊乱提示靶器官受损,节律消失者受损严重。心血管事件发生更频繁[3]。夜间血压降低减弱或消失的高血压病人与较高的心血管意外发生率相关,收缩压昼夜节律及 夜间收缩压水平为判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即勺型曲线预后较好,非勺型预后较差。也有学者认为一旦靶器官受损,其副交感神经活性下降,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血压昼夜节律引起改变[4]。另外,随着年龄的增加及动脉硬化的发展,动脉可扩性减少,重要脏器、内分泌腺不足,血管压力感受器调节血压的敏感性下降,阻碍(尤其就是睡眠中的)动脉血管的扩张,使夜间血压不下降甚至升高。

胰岛素强化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尿蛋白排泄率、同型半胱氨酸影响

胰岛素强化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尿蛋白排泄率、同型半胱氨酸影 响 目的对胰岛素强化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尿蛋白排泄率、同型半胱氨酸影响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2月~2013年12月本院接诊的98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治疗4w后,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血糖、尿白蛋白/肌酐、尿蛋白排泄率、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患者血糖、尿蛋白/肌酐明显下降,且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出现下降趋势,但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标签:同型半胱氨酸;尿蛋白排泄率;2型糖尿病 多项研究表明[1-2],尿白蛋白排泄率(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rate,UAER)可作为评价糖尿病早期肾脏受损的金标准,糖尿病患者进入临床白蛋白尿期后肾脏损害程度逐渐加重且不可逆转,2型糖尿病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发病率较高,本文以本院接诊的98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胰岛素强化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尿蛋白排泄率、同型半胱氨酸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98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2]:即早期肾病者,微量白蛋白尿期20μg/min200μg/分钟。排除标准:①1型糖尿病患者;②肝脏、胃肠道、肾功能严重不全者;③妊娠期、哺乳期妇女;④智力障碍及血液系统、精神类疾病患者,其中男56例,女42例,患者年龄30~68岁,平均年龄(45.8± 2.7)岁;所有患者均知悉本组研究目的,自愿参加本组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所有患者均予以胰岛素强化治疗,三餐前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标准: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血糖≤10.0mmol/L,GHbA1c6.5%~7.5%,血压≤140/90mmHg。根据患者情况适当调整胰岛素用量。 1.3观察指标血糖,尿白蛋白/肌酐,同型半胱氨酸:所有患者于入院当晚留取过夜8h尿液,记录总量,取出3mL送同位素科测定尿白蛋白;入院次日清晨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检测尿蛋白排泄率和尿白蛋白/肌酐,检测空腹静脉血糖(FPG)、肌酐(Cr),取静脉血3 ml保存至EDTA抗凝管,以300r/min低温离心15min,分离血浆后-80℃冷藏,用于测定同型半胱氨酸(Hcy)。治疗后以相同方法再次测定患者各项指标并作对比。 1.4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x±s,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最新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全套)

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一、服务对象 辖区内3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二、服务内容 (一)筛查 1.对辖区内3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每年为其免费测量一次血压(非同日三次测量)。 2.对第一次发现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的居民在去除可能引起血压升高的因素后预约其复查,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均高于正常,可初步诊断为高血压。建议转诊到有条件的上级医院确诊并取得治疗方案,2周内随访转诊结果,对已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纳入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对可疑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及时转诊。 3. 如有以下六项指标中的任一项高危因素,建议每半年至少测量1次血压,并接受医务人员的生活方式指导: (1)血压高值(收缩压130~139mmHg和/或舒张压85~89mmHg); (2)超重或肥胖,和(或)腹型肥胖: 超重:28 kg/m2>BMI ≥ 24 kg/m2;肥胖:BMI ≥ 28 kg/m2 腰围:男≥90cm(2.7尺),女≥85cm(2.6尺)为腹型肥胖(3)高血压家族史(一、二级亲属); (4)长期膳食高盐;

(5)长期过量饮酒(每日饮白酒≥100ml); (6)年龄≥55岁。 (二)随访评估 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每年要提供至少4次面对面的随访。 (1)测量血压并评估是否存在危急情况,如出现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 ≥110mmHg;意识改变、剧烈头痛或头晕、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眼痛、心悸、胸闷、喘憋不能平卧及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同时血压高于正常等危急情况之一,或存在不能处理的其他疾病时,须在处理后紧急转诊。对于紧急转诊者,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在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2)若不需紧急转诊,询问上次随访到此次随访期间的症状。 (3)测量体重、心率,计算体质指数(BMI)。 (4)询问患者疾病情况和生活方式,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吸烟、饮酒、运动、摄盐情况等。 (5)了解患者服药情况。 (三)分类干预 (1)对血压控制满意(一般高血压患者血压降至140/90 mmHg 以下;≥65岁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降至150/90 mmHg以下,如果能耐受,可进一步降至140/90 mmHg以下;一般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血压目标可以在140/90 mmHg基础上再适当降低)、无药物不良反应、无新发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无加重的患者,预约下一次随访时间。

尿微量白蛋白的临床检测的注意事项(精)

尿微量白蛋白的临床检测的注意事项 欧阳嵘 目前,我国患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的人数日益增多。随着病程的发展,肾脏受累的可能性与受累的程度也不断上升。通常情况下血尿素和血肌酐的测定值正常时并不能排除肾脏的受损, 而尿 常规蛋白测定结果为阳性时,肾脏的损伤往往已达到不可恢复的阶段,尿微量白蛋白(MAU) 的测定已越来越多地用做肾组织损伤的早期诊断指标,其临床意义也已日益为临床医生所重视。若在发生微量白蛋白尿的这一阶段积极有效地控制血糖、降压、降脂、减少蛋白摄入量、改善生活方式,仍有希望阻止病情向大量蛋白尿发展或延缓其发展速度,同时也能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1-2]。但在临床实际操作中,尿微量白蛋白的测定亦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值得我们临床医生去关注。 1、尿微量白蛋白的定义 1982年Viberti等发现1型糖尿病时尿总蛋白在参考范围内,而尿白蛋白排泄却增加,由此提出了“微量白蛋白尿”的概念,并把它作为糖尿病早期肾损害一个敏感指标[3]。其特征是尿白蛋白浓度为 20-200mg/L或白蛋白排泄率20-200μg/min(或30-300mg/24小时),或白蛋白/肌酐比率30-300mg/每克肌酐)。此时尿常规试纸条检测蛋白为阴性。尿常规试纸条检测蛋白为阳性时白蛋白浓度已大于 200mg/L(或白蛋白排泄率大于200μg/min),称为大量白蛋白尿。因尿蛋白浓度受主客观因素影响比较大,故临床上更多采用白蛋白排

泄率或尿白蛋白/肌酐比率来表示尿白蛋白的值。国际上多采用白蛋白排泄率表示尿中白蛋白的排出量。 2、尿微量白蛋白发生的机理 白蛋白(Albumin)占血浆总蛋白量的60%,分子量为69kD,是一种带有负电荷的大分子蛋白。正常情况下在肾小球滤过膜上有许多小孔起机械屏障作用,膜孔直径为5.5nm,限制大分子物质(如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的滤过。在滤过膜上还存在着带负电荷糖蛋白和硫酸乙酰肝素,这些带负电荷的结构形成了滤过膜的电子学屏障,限制了带负电荷的分子滤过。血浆白蛋白分子量69 kD,且由于其带负电荷,所以正常情况下只有极少部分能滤过,经肾小球滤过的蛋白质几乎全部被近曲小管以主动方式重吸收,因此最后随着尿液而排出的白蛋白只有极少量。正常情况下,绝大部分蛋白不能通过滤过膜。但在病理情况下[4],如各种炎症、代谢异常和免疫损伤,使肾小球血流动力学异常,肾小球滤过膜损害是造成尿微量白蛋白排出量增加的重要原因。糖尿病病人由于长期高血糖使非酶糖酰化速率增加,导致缺氧,血液黏度增高,同时内皮细胞释放内皮素和一氧化氮等血管活性物质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张力改变,进而引起肾血流动力学变化,使肾小球处于高滤过状态并导致肾损害,同时糖尿病患者肾小球滤过膜上硫酸乙酰肝素合成减少,硫酸肝素分子带有许多阴离子侧链,对于维持基底膜电荷和孔径的大小起重要作用,导致肾小球滤过膜电荷选择性屏障受损,使尿微量白蛋白在尿中排出增加[。再加上糖尿病病人存在三多一少症状,近曲小管内的尿流速增加,导致被滤出的白蛋白又不

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偏高怎么办呢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偏高怎么办呢 导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都会听到很多中老年朋友抱怨自己老是经受糖尿病和高血压的疾病困扰,而当这两种疾病同时发作的时候也就大大影响了他们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都会听到很多中老年朋友抱怨自己老是经受糖尿病和高血压的疾病困扰,而当这两种疾病同时发作的时候也就大大影响了他们的工作和家庭生活。同时也非常容易引发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偏高的症状,因此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偏高怎么办呢?接下来的时间就请朋友们和我一起进入到今天的学习内容。 预防糖尿病、肾病,应该更多的了解尿微量白蛋白这一检查,因为尿白蛋白检查是及时发现糖尿病肾病的首选指标,早期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尿中只有微量白蛋白,因此这一检查又被称为“尿微量白蛋白检查”。1型糖尿病患者在起病1~5年后就要进行尿微量白蛋白的筛查;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糖尿病后,需要马上进行这项筛查,结果正常者仍然需要每年检查。 “尿微量白蛋白”这一检查,留取尿液有四种方式: ①取任意时刻的尿液,测定尿白蛋白浓度、尿白蛋白/肌酐; ②留取24小时尿液,测定尿白蛋白总量; ③留取一段时间内尿液(4小时或过夜),测定尿白蛋白排泄率; ④踏车运动后留取一段时间尿(通常留1小时尿),测定尿白蛋白排泄率,即为“运动诱导的尿微量白蛋白检测”。 病理性增高:见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妊娠子痫前期,是肾损伤的早期敏感指标。人体代谢正常情况下,尿中的白蛋白极少,具体到每升尿白蛋白不超过20mg(<20mg/L),所以叫微量白蛋白。如果在体检后发现尿中的微量白蛋白在20mg/L-200mg/L范围内,就属于微量白蛋 生活常识分享

高血压患者随访服务记录表(填写样本)

(应以当年度为完整一张,不能夸年度) 高血压患者随访服务记录表 姓名:张三编号□□-□□□□□ 随访日期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随访方式1门诊 2家庭 3电话□1门诊 2家庭 3电话□1门诊 2家庭 3电话□1门诊 2家庭 3电话□ 症状1无症状 2头痛头晕 3恶心呕吐 4眼花耳鸣 5呼吸困难 6心悸胸闷 7鼻衄出血不止 8四肢发麻 9下肢水肿 □/□/□/□/□/□/□/□□/□/□/□/□/□/□/□□/□/□/□/□/□/□/□□/□/□/□/□/□/□/□ 其他: 与2009年规范 相比, 对空腹血糖的 检测为最硬性 要求 其他:其他:其他: 体征血压(mmHg)170/100150/90130/80血压值尾数应为偶数体重(kg) 70/65 69/65 68/65/ 体质指数25.124.724.4 心率 85/80 78/75 75/75/ 其他 生活方式指导 日吸烟量(支) 20 /0 15/0 12/010/0 日饮酒量(两) 3/0 0/0 0 /0/运动次/周分钟/次 次/周分钟/次 次/周分钟/次 次/周分钟/次 次/周分钟/次 次/周分钟/次 次/周分钟/次 次/周分钟/次摄盐情况 (克/天) 10/6 食盐的摄入量由定量转 8/6 /心理调整1良好 2一般 3差□1良好 2一般 3差□1良好 2一般 3差□1良好 2一般 3差□遵医行为1良好 2一般 3差□1良好 2一般 3差□1良好 2一般 3差□1良好 2一般 3差□辅助检查* 建议增加眼底检查 服药依从性1规律2间断3不服药□1规律2间断3不服药□1规律2间断3不服药□1规律2间断3不服药□药物不良反应1无 2有□1无 2有□1无 2有□1无 2有□此次随访分类 1控制满意2控制不满意 3不良反应4并发症□ 1控制满意2控制不满意 3不良反应4并发症□ 1控制满意2控制不满意 3不良反应4并发症□ 1控制满意2控制不满意 3不良反应4并发症□ 用药情况药物名称1 缬纱坦片缬纱坦片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要求,采取小剂量、 长效制剂、联合用药、个体化的原则,合理用药用法每日2次每次80 mg 每日2 次每次80 mg 每日2次每80 mg 每日2 次每次80 mg 药物名称2 辛伐他汀片辛伐他汀片辛伐他汀片辛伐他汀片用法每日1次每次100mg 每日1次每次100mg 每日1次每次100mg 每日1次每次100mg 药物名称3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阿司匹林阿司匹林用法每日1次每次100mg 每日1次每次100mg 每日1次每次100mg 每日1次每次100mg 其他药物 用法每日次每次 mg 每日次每次 mg 每日次每次 mg 每日次每次 mg 转诊 原因 机构及科别 下次随访日期随访医生签名

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特点分析

稿号:200905016 刊用形式:经验交流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特点分析 王海连(清华大学玉泉医院心内科,北京 100049) 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日益增多。老年人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减退,对血压的调节功能降低,易造成血压波动,是心脑血管事件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监测我科2008年1-12月收治的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24 h动态血压,了解其血压昼夜节律特点,以指导临床个体化降压治疗,提高老年高血压病的诊疗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133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年龄分段标准将入选病例分为2组:≥60岁为老年组,患者77例,男27例,女50例,平均(71.05 ± 5.27)岁,其中合并冠心病34例,糖尿病23例,出现尿蛋白18例,心室肥厚22例;< 60岁者为中年组,患者56例,男27例,女29例,平均(49.00 ± 7.49)岁,其中合并冠心病11例,糖尿病16例,出现尿蛋白8例,心室肥厚6例。所有患者均于测试前停服降压药物3 d以上。高血压诊断标准按照中国高血压联盟参考1999年WHO/ISH高血压处理指南而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1]中的诊断标准,日间以收缩压(SBP)>140 mmHg或舒张压(DBP)>90 mmHg,夜间以SBP>125 mmHg或DBP>80 mmHg为标准。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病例。 1.2方法 动态血压监测采用德国IEM公司MOBIL-O-GRAPH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白昼(8:00-23:00)每隔30 min、夜间(23:00-8:00)每隔60 min 自动充气1次测量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监测时间:上午10:00~11:00至次日上午10:00~11:00,记录下列参数指标:①24 h平均收缩压(24 h-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DBP);②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 ③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④收缩压和舒张压夜间下降百分率。夜间血压下降率(%)=[(白昼均值-夜间均值)/白昼均值]×100%。夜间血压下降率≥ 10%为血压正常节律(杓型)(dipper);< 10%为节律异常(非杓型)(non-dipper);< 0%为反杓型(anti-dipper)。 1.3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用x±s表示,组间数据比较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老年组24 h平均、白昼和夜间的收缩压高于中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1)。老年组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明显,杓型发生率明显降低,非杓型、反杓型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年组。老年组中血压昼夜节律消失66例,其中非杓型32例,反杓型34例。中年组中血压昼夜节律消失26例,其中非杓型20例,反杓型6例。 表1 老年组与中年组24 h血压特征(mmHg,x±s) 组别例数d-SBP d-DBP n-SBP n-DBP 24-SBP 24-DBP 老年组77 144.49±13.37 a80.22±9.73 141.96±18.16a78.00±10.72142.97±14.31a79.31±9.18 中年组56 139.00±15.78 85.25±11.53 124.41±15.59 82.36±9.09 133.59±14.56 84.73±9.21 a: P < 0.05,与中年组比较 3 讨论 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的血压改变在1 d内表现为1个“双峰一谷”曲线,即夜间血压水平较低,清晨觉醒前后血压迅速增高,于10:00-12:00达到峰值;此后血压逐渐降低,但日间一直维持较高水平,夜间进一步下降,于凌晨3:00-5:00 作者简介:王海连,女,北京市人,住院医师,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方面的研究。电话:(010)88257755-6141收稿日期:2009-05-05;修回日期:2009-06-08 达到谷值。大多数高血压病患者血压节律与正常人相似,仍有这种节律性变化,但随着年龄增长,大部分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发生变化或消失。本研究通过对133例不同年龄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动态血压昼夜节律特点分析发现,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以收缩压升高为主,舒张压增高不明显,从而表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主要表现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140 mmHg,舒张压<90 mmHg),与以往报道一致〔2〕。老年组中符合正常杓型血压昼夜节律的患者11例(14.28%),其余66

尿微量白蛋白

尿微量白蛋白 微量白蛋白尿:指在尿中出现微量白蛋白,定义是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率在30-300mg;微量白蛋白尿反映肾脏异常渗漏蛋白质。 检测方法:临床上主要使用免疫透视比浊法尿微量白蛋白进行检测。除此之外,放射免疫法、酶联免疫法和化学发光等方法。 免疫透视比浊法:抗原抗体结合后,形成免疫复合物,在一定时间内复合物聚合出现浊度。当光线通过溶液时,可被免疫复合物吸收。免疫复合物量越多,光线吸收越多。光线被吸收的量在一定范围内与免疫复合物的量成正比。利用比浊计测定光密度值,复合物的含量与光密度值成正比,同样当抗体量一定时,光密度值也与抗原含量成正比。本法较单向琼脂扩散试验和火箭电泳等一般免疫化学定量方法敏感、快速简便,但要求免疫复合物的数量和分子量达到一定高度,否则就难以测出。该方法注意事项:1、抗原或抗体量大大过剩,可出现可溶性复合物,造成误差。2、应维持反应管中抗体蛋白始终过剩。3、易受到脂血的影响。 意义:正常情况下,由于肾小球滤过膜电荷选择性屏障的静电同性排斥作用,MAU大部分不能通过滤过膜,而各种炎症、代谢异常和免疫损伤均可导致滤过膜上负电荷减少,静电排斥力下降,造成MAu从尿中漏出增多;尿微量白蛋白是早期发现肾病最敏感、最可靠的诊断指标,判断肾小球受损程度的重要蛋白,是糖尿病肾病最早期的生化表现,也是肾病进展和发生心血管事件危险性的一个重要标记。 24小时尿蛋白 24小时尿蛋白:包括尿液中出现的所有蛋白(分子量最小的白蛋白,分子量较中-大的免疫球蛋白、转铁蛋白、β2一微球蛋白等); 检测方法: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测前必须排除泌尿系感染、运动等影响,要先用量杯量总尿量,然后搅匀,取出一小杯测定每100毫升的蛋白量,再根据实际尿量进行计算,可计出24小时的蛋白量,检测方法为双缩脲比色法、比浊法和染料结合法;意义:24小时尿蛋白可以反映各期肾炎、肾病等早期病变、治疗效果及转归化时; 两者区别 微量白蛋白主要是指白蛋白,主要早期反映肾小球滤膜的损害; 尿蛋白是包括白蛋白,还包括分子量较中-大的免疫球蛋白、转铁蛋白、β2一微球蛋白等,尿蛋白异常反映可能为肾小球损害,也可能为肾小管损害。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及临床意义的探讨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及临床意义的探讨发表时间:2016-04-28T16:21:25.347Z 来源:《徐州医学院学报》2015年11月第35卷总第21期作者:周婧徐新献* 姚武位田绿潘怡窦娟韩根根[导读] 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老年病科老年高血压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大,24hDBP呈现降低趋势。(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老年病科重庆 400062)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将老年高血压患者346例按年龄段分为老年1组(60~69岁,n=77)、老年2组(70~79岁,n=109)和老年3组(≥80岁,n=160),分析3组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结果24 h平均舒张压(24hDBP)老年3组和老年2组均低于老年1组(P<0.05)。3组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率分别为78.00%、89.78%和92.04%。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率老年3组显著高于老年1组(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大,24hDBP呈现降低趋势。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特征多数表现为非杓型和反杓型血压,并且多数血压昼夜节律消失。随增龄变化老年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异常率增高。【关键词】:老年人;高血压;昼夜节律;动态血压监测目前已认识到,高血压靶器官损害不仅与血压水平有关,血压昼夜节律紊乱同样可导致或加重靶器官损害。我们对346例住院的老年高血压住院患者进行24 h 动态血压监测(ABPM)结果进行了分析,以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特征和临床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入选对象为我院老年病科2014年7月~2015年6月住院患者中进行24 h ABPM老年高血压患者346例。入选标准: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排除继发性高血压、脑梗死、脑出血、心力衰竭、严重肾功能衰竭、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重度贫血等疾病。按不同年龄段分为三组:老年1组77例,年龄60~69岁,男34例,女43例;老年2组109例,年龄70~79岁,男32例,女77例;老年3组160例,年龄80~99岁,男54例,女106例。 1.2 方法采用袖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 袖带缚于受试者左上臂,间断自动充气并以振荡法进行24hABPM,日间(6: 00~22: 00)和夜间(22: 00 ~次日6: 00)每30min自动充气测压1次。测量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记录时间>22h有效。获得24h、日间、夜间3个时段的动态血压数据,即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与24 h平均舒张压(24hDBP)、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 )与日间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 与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全部病例监测前1 d停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影响血压的药物。动态血压的正常参考值: 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1]建议的正常参考值: 24 h<130/80mmHg,白天<135/85mmHg,夜间<120/70mmHg。根据1990年柏林自动血压监测会议的规定, 血压波动的昼夜节律采用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表示, 即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白天平均值-夜间平均值)/白天平均值×100%,10%~20%为杓型,<10%为非杓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特征,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10%~20%为杓型;<10%为非杓型,>20%为超杓型,反杓型为夜间血压高于日间血压。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进行数据分析,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各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 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4hABPM参数结果见表1。24 h DBP老年3组和老年2组均低于老年1组(P<0.05)。结果表明,从不同年龄段来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大,24hDBP呈现降低趋势。 2.2 血压昼夜节律类型及异常情况见表2。结果表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多数表现为非杓型和反杓型血压,血压昼夜节律消失。

高血压患者随访方式及准则

高血压患者随访方式及准则 (一)高血压患者管理 1 高血压患者的筛查途径:对35岁及以上居民每年首诊测血压。 2建立高血压患者健康档案。 3高血压患者管理:对确诊的高血压患者,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年要提供至少4次的面对面随访,每次随访要询问病情,开展血压测量等检查和评估,开展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健康指导。 高血压筛查流程:辖区内3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每年在其第一次测量血压(1.若第一次发现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去除可能引起血压升高的原因3天后复查,若血压还高于正常即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有必要时药转诊至上级医院,2周内随访转诊情况。若确诊为高血压,纳入高血压患者管理。2.若正常告诉居民要保证没每年至少测量一次血压。3.高危人群,{比如说家人有高血压疾病的或心脑血管疾病和摄盐量大的居民}建议其至少每年测量1次血压,并接受义务人员的生活方式指导。 (二)高血压患者随访流程 辖区内35岁以上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测量血压2评估是否存在危急情况:{收缩压≥180mmHg 、舒张压≥110mmHg 、意识改变、剧烈头痛或头晕、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眼痛、心悸胸闷、喘憋不能平卧、心前区疼痛、血压高于正常的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有上述情况之一的紧急处理后转诊,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①评估上次随访到此次随访期间症状②评估并存的临床症状③ 评估并记录最近一次各项辅助检查结果④测量体重、心率、计算体质指数⑤评估患者生活方式,包括吸烟、饮酒、运动、摄盐等情况。⑥评估患者服药情况。 根据上所写的评估进行分类干预:1 、血压控制满意即收缩压<140mmHg且舒张压<90mmHg,无药物不良反应,无新发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无加重,按时随访。2 、初次出现血压控制不满意即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有新并发症或有药物不良反应的,调整药物,2周时随访,告诉所有接受随访的高血压患者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异常症状的应立即就诊,并进行针对性生活方式指导.每年进行1次较全面的健康检查。 3 、连续2次随访血压控制不满意或连续2次随访药物不良反应没有改善的或有新的并发症出现或原有并发症加重的,建议转诊,并于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