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探究世界的本质练习题A

2.1探究世界的本质练习题A
2.1探究世界的本质练习题A

2.4《探究世界的本质》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72分)

1.总结以前的4000多年,人类的自然观是把大自然奉为神灵。从15世纪,人类开始主宰自然界。但是实践证明,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朋友与伙伴的关系,人们应当尊重自然规律,在合乎自然的前提下,改造利用自然。这是因为()

A.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B.自然界是客观的

C.人与自然始终是和谐统一的

D.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改造着自然界的客观性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人类社会的客观性,A不选。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关系,但并不是始终和谐统一,故C不选。D本身错误。

答案:B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也是客观的,因为()

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社会地理环境是客观的

③人口因素是客观存在的

④社会思想、意识形态是客观的

⑤生产方式具有客观性

⑥生产力要素是客观的,而生产关系则是主观的

A.①②④⑥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②③⑤⑥

解析:社会意识形态是主观的东西,而生产关系则是客观的,故④⑥不选。

答案:C

3.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这一客观实在性是()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B.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

C.所有有形的物体

D.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

解析:即万事万物唯一的共同的特点。

答案:D

4.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共同性表现在()

A.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相同

B.运动的规律相同

C.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D.构成因素相同

解析:此题重在考查对物质概念的理解。A、B、D的叙述均是错误的。

答案:C

5.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

A.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B.世界的物质性

C.自然界的物质性 D.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答案:B

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对这个“物质”的理解,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B.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C.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

D.除了人脑以外的客观存在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概念。A、C、D三项都是对“物质”的错误理解,世界上不仅存在物质,同时也存在意识现象,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概括的是各物质形态的共性,不是指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人脑本身也是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一。

答案:B

7.有人断言:“更大的神只要一想就能把人创造出来。”这种观点()

①认为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②属于神创论的观点,是极其荒谬的

③否认了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④否认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属于唯心主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人类社会产生的过程的理解。①的观点不符合题意,它主要说明自然界具有物质性;②③④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B

8.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没有虚空,世界充满着相互差别的存在物,运动就发生在这些存在物的相互关系之中。这说明()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B.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C.运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D.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解析:运动存在于客观存在物中,说明运动不能离开物质而存在。注意不要误选B,B不是最佳选项。

答案:D

9.苏东坡《赤壁赋》中写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下列说法中与苏东坡观点相近的是()

A.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D.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

解析:此题只要真正读懂引文中的话意,不难选出正确答案来。B、C看到运动,否认相对的静止;D否认运动的物质性或客观性。

答案:A

10.《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的这一观点()

A.离开了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B.离开了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C.离开了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

D.离开物质谈运动的精神万能论观点

解析: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否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不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

答案:B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练习题

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练习题 一、单选题 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 A.物质性B.能动性 C.实践性D.规律性 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其中“客观实在”是从() A.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 B.社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C.自然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D.万事万物的总和 3.目前人们已经知道,太阳约在50亿年前形成,地球的诞生距今也有46亿年之久,由此可见,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居住的天国,所有天体都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可见 A.生物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B.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C.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D.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4.海啸与平常可见到的海浪大不一样,海啸时掀起的海浪,高度可达十多米,形成“水墙”。海啸可以传播几千千米而能量损失很小,如果“水墙”冲上陆地,会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这说明 A.自然界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 B.反映客观实在的意识是客观的

D.物质是各种具体物的总和 5.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要引导规范和约束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行为,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度有序利用资源,优化资源开发利用结构,深入推进国土综合整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提高国土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和水平。这是基于 ①形成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是我们正确对待自然的前提 ②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会随人的意识而改变 ③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④尊重自然界的物质性才能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6.人们能够创造出自然界里本来没有的东西,如计算机、电冰箱、宇宙飞船等。这表明A.人们能够创造自然物 B.人们能够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 C.人工化的自然物不再具有客观性 D.人们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 7.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该诗所蕴涵的哲理是: 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C.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D.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8.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哲学基础——探究世界的本质

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知识点整合: (一)世界的物质性、统一性原理 1、内容: (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都是物质的)(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总之,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 2、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3、物质的含义:哲学上的物质是 例1、如果不顺应自然规律仅凭人们的主观愿望去建设一个不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人为的新的生态系统,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不仅收不到预期效果,而且最终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生态系统是自然形成的,人们如果仅凭主观愿望去建设一个不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人为的生态系统,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是因为() A.人与自然界是难以和谐相处的 B.人在自然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D.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例2、物理学家把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称作反物质。1928年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预言反物质的存在。199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在银河系上方约3500光年处有一个不断喷射反物质的反物质源。200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成功地对反物质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从哲学上看,反物质的存在表明() A.世界的本质并非是物质 B.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 C.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 D.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例3、我们应这样认识物质概念() ①它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②它是在概括万事万物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即客观实在这一共 同根本特性的基础上形成的③它是世界的本质④它是抽象的、虚幻的东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 (二)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原理 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的运动是指。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对立统一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反对脱离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例4、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这一论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B.运动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派生物 D.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练习题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二) 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单项选择题 1。(2015·成都考前热身)3D打印即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它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今天3D打印技术已被广泛运用于多个领域。倘若将来能应用于医疗,那么器官移植将会变得非常简单,因为只要在患者身上取一些干细胞培养成为打印原料,就可打印出一个一模一样的器官进行移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 A。自然物的存在及其属性是改造活动的基础 B.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改造世界 C。认识对实践活动具有促进作用 D.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就能正确改造客观世界 2.(2015·东城期末)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 A。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B。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 C.人口因素、生产方式、文化生活 D。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3.放眼周围的世界,我们看到的是高山、河流、森林、原野……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次,探究这些事物的属性和本质,这些事物() A。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B。不存在共同的属性和特征 C。都具有主动创造性 D。不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4。(2015·淮安5月信息卷)即使蒙住了眼睛,也不等于世界漆黑一团。这是因为( ) 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B.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C。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D。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5。(2015·郑州三模)近来,“时间都去哪儿了"成了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人们纷纷感慨时间易逝、岁月无情。这说明( ) ①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②事物的性质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变化③时间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④人们对时间的感慨取决于主体的心理感受 A.①②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探究世界的本质测试题及答案

高二政治 探究世界的本质测试 一、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把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在下 面的空格内。每小题 2 分。共计 24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选项 题号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选项 1.2006年 6月3日《人民日报》报道,湖北省随州市的兰草生长面广量大,品种繁多,品 位较高, 被誉为继日本、 韩国之后的第三大兰草产地。 兰草资源虽然让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 的道路,可自身却面临巨大的危机。 “地毯式”的扫荡,掠夺性的无序滥采,使兰草资源遭 受到毁灭性的破坏。这个事实说明 A .自然资源是多种多样的 B .人类的破坏活动使自然界失去了客观性 C .发展经济不可避免地要牺牲自然 D ?自然界及其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 2. 2006年 7月 2日《深圳特区报》报道,由于在非洲相继出土了被认为是最早的人类遗骸 化石,人类“走出非洲”说一度占了上风。最近几年,亚洲和欧洲考古所发现的人类化石的 年代并不晚于在非洲发现的那些化石。 大量化石和文化遗物证明, 人类起源于动物界, 人类 的进化演变是从古猿、直立人、智人到现代人。这表明 A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相互依存 B .人类产生前的自然界才具有客观性 C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有区别的 D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3. 2006 年 7 月 18 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因地制宜,区分 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情况,实施分类指导,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根据当地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群众的承受能力科学制定规划, 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进。 上述观点的哲学 依据是 A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B ?农村的生产力比较落后 C .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 D .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并形成了社会关系 4.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笨手笨脚去西天取经的猪八戒已经是过时的老黄历了,现在的八 戒未必不会打猴拳,未必不会教授猴拳。这是因为 B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 D .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的 6. 在高速运行的神舟六号轨道舱内,航天员聂海胜与费俊龙的身体对于飞行中的轨道舱来 说,其位置是保持不变的。这说明 A ?事物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运动 B ?在特殊情况下,静止不一定是有 条件的 C .在一定条件下,事物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D .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7. 2006 年 6 月 20 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客观地说,有的领导干部也确实 把问题的症结认清了, 把解决问题的思路理清了, 在认识的层面展现了应有的领导水平。 但 要求了不等于落实了,规划了不等于实施了, 指出了不等于解决了。求真了还要务实。 从唯 物论的角度看,材料中的“求真”是指 A .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 .看到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A .运动是物质在运动 C .事物的静止是不存在的 5.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主要说明 A .运动离不开物质 C .运动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B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D .运动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高中政治必修4《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4《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一、世界的物质性、统一性原理 1、原理内容: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总之,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 2、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经验主义 3、物质的含义:哲学上的物质是。 二、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原理 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的运动是指。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对立统一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反对脱离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三、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1、区别: (1)含义不同: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运动。 (2)特点不同: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联系: (1)运动和静止是辨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 3、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辩论;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四、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指。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2)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错误倾向: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2)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3)错误倾向: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五、补充理解: 1、如何理解物质的唯一特性和物质的固有属性 (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说物质的本质。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学设计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学设计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精品源自中考试题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 自然界的物质性 物质的含义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运动的含义 静止的含义 规律的含义 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 世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是物质的,不是上帝和神创造的 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规律的客观性 ◇分析 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 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用课本知识分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 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二、【重点、难点】: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 2、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将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在本上都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 四、【方法点津】: 运用比较分析法,理解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律与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目前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在哪些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 五、【课文导语】: 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思考和回答,是人们在实践和认识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是

哲学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选择题答案

易错点一:混淆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 提醒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1.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表明( ) ①物质具有可知性②物质就是物质的具体形态③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④感觉是物质存在的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含义、特性。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表明物质具 有可知性,①符合题意;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表明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③符合题意;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的抽象、概括和总结,②错误;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④说法错误。 易错点二:混淆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 提醒客观实在是指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 实在在地存在着的特性,它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而客观存在是相对主观而言的,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对于任何人来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以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 ) A.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B.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C.自然界中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 D.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客观实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抽象概括, 但不等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也不是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A、C、D排除,B是对“客观实在”的正确理解,当选。 3.步入21世纪,人类不仅能通过转基因技术制造出各种各样的转基因产品,如棉花、大豆、木 瓜,而且还能利用动物的细胞复制出大量相同的生命个体,如猪、奶牛等。这些成果的哲学意义在于( ) ①证明了自然界不具有物质性②有力地驳斥了“上帝造物”的观点③证明了人类进入随意创造自然物的时代④为自然界的物质性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转基因技术成果的哲学意义在于证明了自然界 的物质性,有力地驳斥了“上帝造物”的观点,②④正确、①错误;创造自然物的前提是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③错误,故选D。 4.由于人们大量捕杀猫头鹰、蛇等野生动物,失去天敌的田鼠便大量繁殖,洞庭湖地区就爆发了“鼠患”。这提醒我们( ) ①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规律②认识和改造自然必须以保护自然为前提③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界已经失去客观性④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①④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界的物质性。材料体现了违背自然界的客观性必然遭到自然界的 惩罚,要求我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界必须以保护自然为前提,必须尊重自然规律,②④符合题意。自然界是客观的,规律也是客观的,人不能改变自然规律,也不能改变自然界的客观性,①③说法错误。 5.为全面掌握我国地理国情现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我国于2013年至2015年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这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主要是完成对我国陆地国土范围内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普查。普查的这些要素( ) ①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②在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③它们具有的客观性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④它们是创造人类社会的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人类社会的客观性。我国陆地国土范围内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属 于地理环境,是构成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具有客观性,①③说法正确。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考点一、世界是物质的 1、物质的含义: ①什么是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性: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 识所反映。但它并不独立存在,而是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 ②什么是物质的具体形态? 物质的具体形态指各种具体事物,它们既有“客观实在”这一共性,又有其个性(形状、色彩各异等)。 ③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物质的固有属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物质的固有属性是运动。 ④马哲物质观的意义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界限 “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客观实在”?克服旧唯物主义哲学物质观的缺陷(将物质混同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必然经不起唯心主义的攻击) 注意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客观实在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 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它既可以指具体的 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 象。(2)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 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2、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世界物质性原理 【特别提示】 (1)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都是正确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 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 界。 (2)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考点二:哲学的运动概念 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 脱离运动的物质和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⑴.区别: ①含义不同: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静止的含义,一方 面,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物体相 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 殊的运动。 ②特点不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⑵.联系: ①运动和静止时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 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不能分割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 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练习题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习题 3.美国科学家宣称,已经在一个废弃的地下铁矿中捕获到暗物粒子。几十年来,暗物质 一直是困扰科学界的一个难解之谜。普遍的理论认为,在宇宙中只有四分之一的物质是可 见的,而那四分之三的不可见神秘物质就是所谓的暗物质。如果这一发现最终得到证实,它将成为近百年来物理学领域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从哲学上看,暗物质的存在再次证明 A ?暗物质是客观世界的本原 B.物质世界不是永恒不变的 C.不同事物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 D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答案】D 4.关于哲学上的物质,恩格斯如是说:“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 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恩格斯所说的“物质” ①它包括现实世界中的所有现象,它们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②它是现实世界里各种形态的物质直接相加和积累的结果 ③它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④它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A .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答案】D 6. 10.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云: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该诗蕴含的哲理是( ) ①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②自然界的事物按自身固有的规律发展③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客观物质性④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由人的意志决定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是说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息。这说明自然界的事物按自身固有的规律发展,②符合题意,①不符合题意。“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是说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其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里了,早已化为一抔黄土。这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客观物质性, ③符合题意, ④说法错误。 答案C 2018 年6 月8日,美国公布“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在火星30 多亿年前形成的沉积岩钻探到了有机分子,这可能是火星存在古生命的证据。上述发现进一步证实了自然界中的事物( )①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②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③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④具有可知性,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7.在哲学讨论课上,一名同学说“物质是永恒的” , 另一名同学说“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因为他们所说的“物质”和“事物”( 是) ①抽象与具体的关系②普遍与特殊的关系③少数与多数的关系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对这首古诗的理解,下列正确的是 ①“枯”与“荣”都是“原上草”一种存在方式 ②“枯”与“荣”的转换其实是一种概念的运动 ③“枯”与“荣”的变化离不开特定的物质实体④“枯”与“荣”是物质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 A ?①②B?②④C?②③ D ?①③ 【答案】D 3.《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说风动,一僧说幡动,议论不已。能进说:“不是风动,不是

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选择题答案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易错点一:混淆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 提醒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1.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表明() ①物质具有可知性②物质就是物质的具体形态③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④感觉是物质存在的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含义、特性。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表明物质具有可知性,①符合题意;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表明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③符合题意;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的抽象、概括和总结,②错误;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④说法错误。 易错点二:混淆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 提醒客观实在是指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特性,它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而客观存在是相对主观而言的,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对于任何人来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以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 A.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B.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C.自然界中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 D.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客观实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抽象概括,但不等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也不是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A、C、D排除,B是对“客观实在”的正确理解,当选。 3.步入21世纪,人类不仅能通过转基因技术制造出各种各样的转基因产品,如棉花、大豆、木瓜,而且还能利用动物的细胞复制出大量相同的生命个体,如猪、奶牛等。这些成果的哲学意义在于() ①证明了自然界不具有物质性②有力地驳斥了“上帝造物”的观点③证明了人类进入随意创造自然物的时代④为自然界的物质性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转基因技术成果的哲学意义在于证明了自然界的物质性,有力地驳斥了“上帝造物”的观点,②④正确、①错误;创造自然物的前提是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③错误,故选D。 4.由于人们大量捕杀猫头鹰、蛇等野生动物,失去天敌的田鼠便大量繁殖,洞庭湖地区就爆发了“鼠患”。这提醒我们() ①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规律②认识和改造自然必须以保护自然为前提③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界已经失去客观性④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①④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界的物质性。材料体现了违背自然界的客观性必然遭到自然界的惩罚,要求我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界必须以保护自然为前提,必须尊重自然规律,②④符合题意。自然界是客观的,规律也是客观的,人不能改变自然规律,也不能改变自然界的客观性,①③说法错误。 5.为全面掌握我国地理国情现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我国于2013年至2015年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这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主要是完成对我国陆地国土范围内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普查。普查的这些要素() ①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②在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③它们具有的客观性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④它们是创造人类社会的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学设计教案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物质的含义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运动的含义 (5)静止的含义 (6)规律的含义 (7)运动是有规律的 (8)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 (1)世界的物质性 (2)自然界是物质的,不是上帝和神创造的 (3)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

(4)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5)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8)规律的客观性 ◇分析 (1)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 (2)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用课本知识分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4)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4)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 (2)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二、【重点、难点】: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 2、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将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在本上都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 四、【方法点津】: (1)运用比较分析法,理解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律与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2)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目前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在哪些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 五、【课文导语】: 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思考和回答,是人们在实践和认识中必须解决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1)

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物质的含义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运动的含义 (5)静止的含义 (6)规律的含义 (7)运动是有规律的 (8)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 (1)世界的物质性 (2)自然界是物质的,不足上帝和神创造的 (3)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 (4)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5)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8)规律的客观性 ◇分析 (1)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 (2)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用课本知识分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4)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4)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 (2)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二、【重点、难点】: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 2、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将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在本上都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运动的,物质的运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练习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单选题 1.我希望,有朋自远方来,岁月不改其性,红尘不染其心;我希望岁月无痕,大地不老。一201路最美寄语际遇充满诗情和画意。但从哲学角度看() ①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存在“不改其性”的朋友 ②物质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岁月无痕”只能是美好的祝福 ③物质决定意识,人在红尘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不染其心”是不可能存在的 ④物质的运动具有绝对性,不存在“大地不老”的现象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2.40多年的实践证明,把握住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必须顺应历史逻辑与时代潮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积极应变、主动求变,与时代同行,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这一论断的依据是 ①社会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只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③认识和利用规律需要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人可以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改革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19年我们将迎来澳门回归20周年。20年来,“一国两制”构想下的澳门愈加繁荣,同时基本法承诺的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仍然保持不变。这体现的哲理是()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 B.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D.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过程 4.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即人类社会的发展同自然界本质是一致的,是客观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是完全一样的 ②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具有物质性 ③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一切活动无需人的意识的参与 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客观物质过程 A.①②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④ 5.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这一要求的哲学依据是( ) ①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存在不可解决的矛盾,只有国家才能缓和 ②自然界具有客观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求保护环境

14知识讲解 探究世界的本质

探究世界的本质 【考点解读】 考点提示 1.哲学的物质概念 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 哲学的运动概念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 物质运动的规律 规律的概念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知识经纬 【知识清单】 一、世界的物质性 (一)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社会也是物质的: (1)从产生看:人类社会是________________。 (2)从本质看:人类社会本质上是__________________。 3.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二)物质的含义 1.物质概念:不_________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二、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 探 究 世界 的本 质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运动和物质的辩证关系 (1)物质是_________,运动是物质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运动是________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___________。 (3)离开运动谈物质会陷入___________;离开物质谈运动会陷入_________________。 3.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静止的概念: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____________没有发生变化;二是相对于_____________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区别:运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静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统一。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哲学规律的概念: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联系。 2.规律的特点 (1)客观性 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__________,又不能被_________。 (2)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都是有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人必须_________,按_____________。 4.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但是,在规律面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参考答案: 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依赖于所反映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变化过程运动的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存在方式物质承担者形而上学唯心主义根本性质某一参照系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绝对运动相对静止固有的本质的必然创造消灭遵循规律客观规律办事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要点精析】 要点一:哲学的物质概念 (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理解: ①“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是说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或者是否承认它的存在,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是说物质具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认识。 ③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从物质与意识相区别的角度来把握物质,区别于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的固有属性是运动)。 (2)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概念不同。 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只涉及自然界中的物质形态的具体特征;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则概括了世界上所有的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特点,即客观实在性。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1.世界物质性 〖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坚持唯物主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实际工作中的主观主义。 2—1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 〖内容〗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2—2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 〖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 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相对 主义和诡辩论。 3规律及其客观性\普遍性【重点掌握】 〖内容〗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 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规律。。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4人与规律关系(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重点掌握】 〖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 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 性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无所作为的错误。

探究世界的本质知识点

教学科目:政治·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1.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是由古猿转化而来的;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运动: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5.物质和运动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6.静止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区别: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②联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8.规律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规律。 (3)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1 /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