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审美感知力及教学方式探究

培养审美感知力及教学方式探究北京市平谷区第五小学:刘春燕

目录

审美感知力深层内涵

培养审美感知力的有效教学方式二

审美感知力的评价

一、审美感知力的深层内涵

1

审美知识建构

宗白华说,美感乃人生对于

世界之一种态度。针对审美

提出了诸如静观论、同感论、

实验说、幻想论、批评论等

方法,无疑对于审美感知力

之培养与形成有极大的助益。

审美艺术范畴

?在《朱光潜美学文集》中,大师探讨了诸多关于美的问题,在他对“审美”所做的注解如下审美(Aesthetic),这个词虽源于希腊文的Aesthetikos,但原意只是“感觉”。可见审美由感觉而来,由感觉而成为人的思想情感和认知的一部分。

?小结:审美,是一个社会性的人对美的感知能力与鉴赏能力,它往往需要人从先天的感觉入手,加上后天的教育培养,形成正确的审美心理与审美观和审美尺度,从而具有独特的对一切美或不美的自然、事物或艺术进行批判能力,它既有时代性,亦有个人性。

审美感知的来源

?在审美心理学中把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合在一起,统称为审美感知。这是审美感受的基本心理形式。感觉,按心理学的分析,是对事物个别特性的反映,如对事物的色彩、线条、声音、质地的感官印象。它是通过感官与对象的直接接触而获得的。人的耳、眼、鼻、舌、身和大脑神经系统专门组成了听、视、嗅、味、触的感官分析器官,接受和传达外界各种信息。

?审美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是在社会条件的直接作用下形成的,而作为审美主体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及不同条件下的心境都直接影响着知觉的内容。?客观事物丰富多彩、审美主体总要选择对知觉格外清晰的对象。这种心理现象在儿童画中表现最为明显。

审美感知的内涵

?审美感知是对事物形式特征的整体把握,是将杂乱无章的对象形式改造成一定的形式,一定的结构完形。这当然同时也是它的主动性、选择性。

它关注、选择对象的形式特征及其所暗示的东西,从完形中获得某种本质性的领悟。

?审美感知力则是获取美的规律的一种内在能动力,敏锐洞察力与应和审美对象所激发的审美情感的能力。

审美感知力在美术新课标中的基础地位?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美术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

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

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

?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

?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

?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

?小结:审美感知力是实现以上课程目标的基础。

?小学美术教材共十二册,学习内容包括中国画(水墨、白描)、线描、儿童画(油画棒画、彩笔画)、水粉画、版

画(纸版画、木版画、吹塑纸版画、石膏版画)、藏书票

、剪纸(剪纸点彩)、折纸、染纸、灯笼制作、刮画、泥

塑(陶艺泥塑、彩泥塑、软陶塑、面塑)等众多艺术形式

,归结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

探索发现”四大学习领域。审美感知内容2

审美感知内容在四大模块中的地位

?“造型?表现”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设计?应用”包括设计和工艺学习内容,既强调形成意识,又关注活动的功能和目的。“欣赏?评述”则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形成审美心理结构的必要形式。“综合?探索”提供了上述美术学习领域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等方面相综合的活动,审美感知是一切艺术学习与创作活动的源泉。

?教师可课前布置学生作业,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审美知识的内容(如欣赏课中搜集画家的风格、流派、特征、创作方法等信息),搜集相关作品,选择自己喜欢的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提升审美表达能力。

?

教师“用美的语言为学生描述画面美感(语言层面)——讲解画面美感的绘画形式(美的形式层面)——画面审美要素分析(审美理论层面)——画面的情感表达(精神哲学层面)”这一审美鉴赏方法,让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感受到的画面美感,分析美感形成要素,形成良好审美品位。?教师的描述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的必要准备,让学生了解真

正的艺术品所传达的感人内涵,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利用此种

解读方法走进艺术品的内核,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愉悦。审美感知策略3

策略一

?(1)听与看——欣赏大师杰作,感知美的艺术。?“耳濡目染”与“熏陶”是最佳的教育方法。它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增长见识,提高审美感知力。“耳濡”是听,是听懂行人讲述艺术真谛;“目染”是看,是在可观的地方见到最真最美的画作。

网络自主探究为欣赏大师杰作之美及多种解读带来了可能。

营造艺术情境,形成审美氛围。?教学情境对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有着唤

醒与招引的作用,特别有利于形成学

生深刻的审美心理体验,自觉的获得

艺术熏陶。

?课前,教师用图片与音乐相结合的方

式,将教室布置成一种具有艺术氛围

的环境。当学生走入课堂时,便自然

而然的进入到了一种审美氛围,获得

一种审美的熏染。“欣赏评述”类的

课程多采用此办法。

营造体验情境,促成审美感知。?在《奇异的组合》一课请学生

通过网络搜集的达利画作描述

画中情境:“这是时间的延续

的物质化,也是时间与空间不

能分割的特性。时间是不停滞

的,它是舒畅的空间。”画中

央闭着眼、留着长睫毛的形体

则是达利的自画像。

策略二

?(2)想与说——分析大师杰作,叙述美感因素。?从“思考”到“表达”是从思想层面将审美感知转换成语言层面的过程。对孩子来说,“思考”就是想,“表达”就是“说”。教师选经典美术片让学生欣赏,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将网络自主搜集的作品进行深度的审美表达,以自己的语言说出来。

赏析经典动画,提升审美敏感度。

?《笔墨游戏——青蛙》以网络搜索的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提升审美敏感。

?观看画面时,引导学生分析水墨与色彩的深浅、浓淡、干湿变化(对墨与颜色的敏感度培养);线条、墨块、点的组合所形成的生动形象(对构成画面最重要的审美要素——笔法的分析——中锋、侧锋、順锋、逆锋);

小蝌蚪、青蛙妈妈的不同姿势与动态(对青蛙形象的水墨表现进行审美认知);对寻找母爱的审美情感体现(对画家情感的传达方式)等等。?网络环境下对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的审美认知,有助于对中国传统水墨画意蕴的深刻理解,提升审美敏感度。

?(3)模与创——临模大师杰作,创造自出机杼。

如果说“临摹”是对古人智慧的一种致意,“意临”则又包涵了临摹者的创造。让学生通过对大师的模仿,可以学习大师在创作中所采用的构图、色彩、线条、肌理等审美表现的方法,更可以尝试局部创作表现的乐趣。

由临摹而创作,是学习绘画必经的过程。

来自学生网络自主搜索的作品带着学生自己的偏好成为临摹主体,学生则会充满激情与兴趣。而创作则是此过程的联想与延续。

?(4)写与写——创造美,表现美。

?写,是写生;写,是写作。写生是面对芜杂世界的审美选择;写作是对审美选择的阐述。写生即是谢赫所说的“传移模写”,是最基础也是包含了最多创造性和可塑性的审美表现方式。写作的目的,是让学生思考,深究美的成因,使学生慢慢掌握美的原理,以培养更高的审美直觉和审美感知力。

?对写生方法、写生作品的网络自主学习,可以开阔学生眼界,使写生方法的掌握有所依凭。

途径一:直觉传递

?美术是视觉艺术,利用大师杰作的直觉传

递,是对学生审美感知力培养最直接的途

径。

?

网络自主学习探究为直觉传递提供了众多

的图片,选择最高品质的艺术品图片,也

成为学生审美分辨力提升的途径。审美感知途径4

途径二:意境熏染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意境是审美意象的升华,是作品与心灵的审美交流。利用网络制作的幻灯片,依靠音乐的烘托,以诗化的语言描述画面的美,熏染孩子的心灵,形成审美的意境体验。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新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应用一切已知信息,通过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突破原有事实、框架,而获得的解决问题的一种全新方式或产生对社会和个人极有价值的 产品的智力本质。****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本文就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谈 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传统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培养出的孩子因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从而养成了只能在家长或教师划定的条条框框内运行,不敢越雷池半步进行创新的习惯。家长和教师教育时还提出什么“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致使学生过于严谨,尊崇权威,定势思维强,创造性思维薄弱。学生被动学习,成了装知识的容器,忽略了主动能动性,阻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是实现创新教育的重要前提。 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辨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利用化学事实的发现、发明;科学家的事迹和有关资源的介绍,使学生对知识的创造和创造者有全面、深刻的了解,从

中受到感染和影响,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钻研精神,激励他们树立为国家和科学献身的远大志向。 2、让学生了解与化学有关的环境、资源、能源等问题。 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和责任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人类的生存、发展意识。人类生存的一些重大问题,如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环境污染、能源开发等都与化学有关,化学教师可充分应用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教育。 3、让学生深刻认识化学实验在化学学科中的地位,切实加强实验教学。 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科学态度,掌握科学方法。化学实验是整个化学教材的逻辑组成部分,教材中有与知识内容紧密联系的演示实验,有旨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学生实验,有重在培养兴趣创造性的选做实验及家庭小实验,这些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好教材。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实践中,要求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通过实验教学,不断完善学生这些方面的品质。 4、加强对学生进行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包括培养学生由微观到宏观,由抽象到具体,由现象到本质的推理,判断能力;对化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归纳

[培养感知能力,促进全面发展]如何培养幼儿的感知能力

[培养感知能力,促进全面发展]如何培养幼儿的感知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研究、探索学生感知语言文字的规律是很有必要的。感知属简单的认识过程,但它却是复杂认知活动的基础。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感知便是吸取知识的开端,是进一步理解、记忆和应用知识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如何通过语言文字创设情境,重视形象思维、培养学生感知事物的能力,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促进学生高效、全面地发展,以期优化教学过程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之一。其基本途径如下: 一、理解内容,揭示形象 语文教材最基本的特点是形象性,大部分课文从词句到篇章,都是客观形象的反映。如果学生单就这些语言文字马上理解它们的内涵,是有一定难度的。因而,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去揭示这些形象,把语言文字演化为具体、完整的“画面”,使学生在主动的学习情境中汲取知识。 一般来说,写物的文章应注重理解多角度的描写,然后再把它们综合起来以感知这一事物的整体形象。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写到春季美丽,就从声音、色彩、姿态等方面的刻画入手,获得视、听方面美的感受,在理解文字内涵的基础上,去体验小兴安岭春天美丽的景象。写人的文章,应从感知形与神两方面描写入手,去获得人物生

动完整的形象。如《金钱的魔力》这课节选自马克?吐温写的短篇小说,这课应让学生从体会托德、老板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入手,经过分析以感知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在脑海中形成托德与老板的惟利是图、世故圆滑、阿谀奉承、献媚讨好的人物形象。 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感知事物形象作为一种能力训练,要以全面理解课文内容为基础。如《翠鸟》一文,对翠鸟的形象描写具有严谨的逻辑思维顺序,而有序的语言描述则是思维有序的反应。从整体来看,课文依次描写了翠鸟的外形特征、捕鱼特长和生活习性。 翠鸟外形上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体态小巧玲珑;眼睛灵活、嘴巴长尖,“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着重介绍翠鸟的“色彩”和“玲珑”,条理非常清楚,因此是本课重要的训练点。学习这一段,老师启发学生想象翠鸟的形体,并对这一段课文的内容逻辑顺序进行调整,按翠鸟的“头―眼―嘴―背―腹―爪”的顺序,让学生用并列关系的句群进行描述,这样既训练了学生思维,又对学生进行语言的不同表达形式的训练。只有从全文入手,把翠鸟外形的“形”与它活动的“神”两方面结合起来感知,形成“翠鸟颜色鲜艳、小巧玲珑、叫声清脆,捕捉小鱼时动作迅速、敏捷,十

对孩子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

《对孩子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教案 【教学内容】对孩子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初中学生家长知道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2、通过教学,使家长明白培养孩子审美情趣的三个着眼点。 3、通过教学,使初中学生家长知道大自然是培养孩子审美情趣的源泉。 4、通过教学,使初中学生家长知道孩子怎样步入艺术的殿堂,掌握人类审美经验。 5、教育孩子认识人体美和服饰美,感受家庭美。 【教学重点】大自然是培养孩子审美情趣的源泉。 【教学过程】 一、最好的教育。(p91-p94) 1、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最好的教育就是那种使得体魄和心灵尽可能地得到美的熏陶,尽可能地臻于完善的教育。 2、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情趣教育的现实意义? (1)情感的满足和提升。 (2)是个性成长的绿洲。 (3)是智力和道德的沃土。 二、审美情趣教育的三个着眼点。(p94-p99) 1、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1)什么是正确的审美观? (2)什么是健康的审美情趣? 2、提高审美能力,善于感知美、鉴赏美和创造美。 (1)要培养孩子的审美感知能力。 (2)要提高孩子的审美鉴赏能力。 (3)要训练和发展孩子的审美创造能力。 3、塑造人格美,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 人格美主要包括心灵美、语言美和行为美三个方面。 三、大自然是培养孩子审美情趣的源泉。(p99-p102) 美丽多姿的大自然是青少年审美发展取之不尽的源泉,大自然的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1、把握观赏的时间和距离。 早看日出晚看霞,远看群山近看花。 2、发挥想像与移情的作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联系各科知识来欣赏。 四、步入艺术的殿堂,掌握人类审美经验。(p102-p109) (一)文学:文学是作家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来表现它对社会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形式。 (1)引导孩子多读名著。 (2)引导孩子阅读有关青少年题材的当代佳作。 (3)帮助孩子正确地鉴别、选择和欣赏通俗文学作品。 (二)音乐和舞蹈:音乐是一种从自然和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声音艺术;舞蹈是一种通过富有节奏的、通过提炼和组织的各种人体动作和造型来传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样式。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思考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思考力 摘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它需要研究者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整合、提升等思维过程,找出问题的根源与实质,而这一系列的思维过程无不伴随着最基本的思考。在小学阶段,思考力是行动的先行,是创造的源泉,更是数学教学的目标。 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数学学科体现出了由具体到抽象,思维由简单到复杂的趋势。问题由易到难的不断变化,使得数学对于学生们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的孩子来说,问题难度的加大,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他们不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有序地思考,随之而来的是对数学学科兴趣的减弱,思考能力停滞不前,进而逐渐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就现阶段而言,课堂仍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一个主渠道,教师应注重学生在数学学科中的这一普遍现象,有的放矢,帮助孩子构建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提升数学学习的思考力,使不同的孩子得到不同的发展。基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学生思考力。 一、兴趣是培养学生思考力的前提保证 兴趣是一种持久的动机,唯有热爱数学,才能对数学有持久的热情,才能去克服和战胜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学生在学习数学之初,必须反复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逐步学会发现规律,然后在每次发现的过程中,逐渐产生浓厚的兴趣。 1.依托学科特点,激发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充分感受到问题解决时带给他们身心 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满足。例如:在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上课时老师拿出一个土豆让学生去求它的体积,当时所有的学生都茫然不知所措,有的学生说如果土豆是长方体就好了,老师此时拿出了一个煮熟的土豆,学生的热情一下子就被激发了出来,说这回可以求出体积了。老师马上又说了,如果我想知道我的身体体积是多少怎么办,难道也要把我煮熟了?学生们都笑了,伴随的又是一阵沉默,每个人都在积极地找寻方法。接下来的学习活动让老师欣喜不已,积极的学习状态一直伴随着学生。 2.鼓励永远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法宝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对学习的兴趣是鼓励得到的。教师的激励、期待、关爱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学生走向成功。课堂中教师们不要吝惜自己的语言,“在这个问题上你的见解是独一无二的”“沿着这个方向去思考你还会发现很多”“老师都没有想到还有这种方法,你来给大家讲一讲吧”……有了这些鼓励,学生想不积极思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课题研究总结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课题研究总结 想象力是动脑筋,在头脑中形成想象,用形象进行思维的能力。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说:"(译成白话)一个人想要亲眼看见一头活着的象,那很难呀!不过他若得到一具死象的骨胳,拿去对照着一幅象图看,便能臆想出活象的模样,也就被大家叫做象了。"可见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想象力与其它各方面的能力密不可分,诸如创造力、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非智力因素的毅力、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想象有几种方式:一是回想、二是幻想;三是联想。想象具有无限性和自由性。 小学时期是想象最丰富的时期。18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对儿童绘画的发展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如英国汤姆森,美国罗恩菲德,他们根据儿童学画的规律,把三至十五岁的儿童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即二至三岁的涂鸦期,三至五岁为象征期,五至八岁为意象表现期,八至十二岁为视觉写实期,十二至十五岁为客观写实期。在写实期前儿童思维处于情景知觉期,对时间、空间这些概念分不清楚,通常会随意组合,非常自由。这样的思维方式,可以给儿童的想象插上翅膀,使他们具有非凡的想象力。 一、问题提出 目前的美术教学中,却发现这样的问题:许多学生,在美术课中,都喜欢照着书中,或者是老师的范作绘画,没有自己的主观想象和思想,作品简单,苍白,甚至离开书本和老师就无法下笔,学习美术缺乏意义,无法真正体会美术的其中乐趣,从而学生们也失去了培养其想象力的重要途径。《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这一实验课题,以期变通、改进、更新美术基础教育观念,尊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绘画想象力,张扬学生的个性,探索一条顺应儿童日益发展需要的美育之路。 二、实验假设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的塑造。首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其次,接触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再次,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最后,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2、什么是心理发展?学生心理发展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一下一些特征:(1)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2)心理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4)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1、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答:(1)定势与功能固着;(2)问题情境;(3)原型启发;(4)已有知识经验;(5)情绪与动机。 1、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其出现的先后强弱顺序分为高低不同的七个层次;(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求知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 2、简述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答:(1)加深对目的的任务的理解;(2)合理组织活动;(3)对兴趣的依从性;(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1、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答:(1)自我意识正确;(2)人际关系协调;(3)性别角色分化;(4)社会适应良好;(5)情绪积极稳定;(6)人格结构完整。 1、简述如何有效组织复习? 答:(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4)复习方法多样化;(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相结合。 2、简述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答:(1)遗传与营养。良好的遗传素质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和自然条件。(2)早期经验。研究表明,早期阶段获得的经验越多,智力发展得就越迅速。(3)教育与教学。教育和教学对智力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4)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不仅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基础。(5)主观努力。 1、简述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答:联系:第一,气质影响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因而使性格带上某种气质的色彩和具有某种特殊的形式;第二,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形成的速度。区别:第一,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第二,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可塑性强;第三,气质特征表现早,性格特征表现较晚;第四,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优劣之分。 1、简述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答:(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1、简述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答:人格式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之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3)家庭因素,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不同的人格特征;(4)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教育在学龄儿童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5)个人主观因素,任何环境都不能直接决定人格,它必须通过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活动才能发生作用。

培养学生的感知力

【课题】小作文训练 【课型】作文 【课时】一课时 【授时】 【学习目标】1、观察图片,训练学生的感知能力; 2、积累写作素材,学会多角度的进行写作; 3、培养生活中的写作灵感,“文以情动人”。 【学习重点】1、观察图片,训练学生的感知能力; 2、积累写作素材,学会多角度的进行写作; 【学习难点】培养生活中的写作灵感,“文以情动人” 【学习过程】 第一部分 一、感知力(10分) 1、仔细观察图片,写出你发现的东西。(70字以内) 2、观察这幅图片,你看到了什么?简单描述一下(70字以内) 二、感悟力(10分) 3、看到图片上的人物及对话,你想到了什么?请就这种社会现象,写一写自己 的看法。(5分) 4、鲁迅在《狂人日记》中说到“从来如此,便对么”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70字以内)(5分) 第二部分 三、抽象—具体(20分) 5、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原话是:“谁有两个面包, 卖掉一个吧,用来买水仙花,因为面包是身体的粮食,水仙是精神的粮食。” 这是穆罕默德的经典语录之一。请你说说这段话对你的生活和学习有什么启 示?(150字以内)(10分)

6、结合图片,具体解释“希望似阳光,照亮前进的道路”、“每朵乌云背后都有 阳光”、“充满着欢乐与战斗精神的行人,永远带着快乐,欢迎雷霆与阳光” 这类话讲述的阳光,并说说你得到的启示。(150字以内)(10分) 四、概括—解析(10分) 7、诺贝尔曾经说过“生命,是自然付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怎样理解这句话, 请说说你的思考(200字以内)(10分) 五、联想—想象(10分) 8、这是一座会移动的城堡,它会带你飞到所有你想去的地方。试想一下,如果 这座城堡是你的,你会有那些奇妙的经历?(200字以内)(10分) 第三部分(40分) 六、记叙;描写、抒情;阐释说明;议论(40分) 9、每当冬天来临,我国北方很多城市都被雾霾笼罩。请你描述下图,写出你看 到的画面,并说说想法。(600字以内)(40分)

培养幼儿的审美观

培养幼儿的审美观 发表时间:2013-06-28T11:37:24.043Z 来源:《素质教育》2013年5月总第118期供稿作者:宋晓丽[导读] 大部分教师都认为幼儿园的孩子太小,不需要懂得如何审美,只要会画画就可以了。 宋晓丽山东省招远市实验幼儿园265400 美术欣赏是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美术教育一直以绘画为主,手工为辅,单独的欣赏课几乎没有。学前儿童艺术能力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大体上会经过涂鸦期、象征期、图式期等几个阶段。按照皮亚杰的观点,2—7岁儿童正在前运算期。在美术活动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一、情感表现性 相对于科学发现而言,审美发现对儿童探索周围世界具有特殊的意义。根据皮亚杰的研究,十一二岁的儿童尚未达到主客体相互独立的阶段,幼儿对美的兴趣、情绪、情感和态度总是毫不掩饰的。 二、情节虚构性 在幼儿审美活动中,手段总是为了表现一定的审美内容及形式。例如,幼儿在沙堆上插上树叶表示“绿化沙漠”,用彩泥捏出圆圈表示“点心”。 三、行动受知觉支配 儿童会被周围环境中某些有趣的、引人注目的特征所吸引,从而注意局部、忽视整体,对能引起他强烈感官的事物会留下相当稳定而持久的印象。 面向全体儿童的艺术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儿童对艺术的喜爱,丰富其感性神经,激发他们发现美的欲望和能力。前苏联学者托洛维奇曾经发出过这样的感叹:“艺术的本质毕竟是审美的。”因此对幼儿进行艺术知识、技能的教育,也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为基础,否则艺术教育会因为没有“审美”而变成泛泛之谈。但在幼儿园的审美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问题一:幼儿审美教育可有可无。 大部分教师都认为幼儿园的孩子太小,不需要懂得如何审美,只要会画画就可以了。教师在幼儿园也只是教一些简单的绘画技能。 问题二:幼儿审美素质教育只停留在课堂上。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计划的正规活动,对教师来说,比较容易在计划工作中渗透审美活动的有关内容,但对于没有事先计划的幼儿教育,教师往往不能带领幼儿进行。 问题三:将幼儿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等同起来。 这是一种把幼儿美育局限于艺术教育的狭隘做法。艺术教育是幼儿美育的一种途径,幼儿美育作为与体、智、德并列的一个教育方面,它渗透于健康、科学、艺术、数学等各个领域。在这样的情况下,审美教育对儿童的艺术教育便凸显出来了。儿童的艺术活动过程是不是一种审美发现的过程,这是判断其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标准。其实在生活中、社会中、大自然中处处都有让孩子可欣赏的美的内容,我力图让孩子用眼睛、用心去感受一切美的事物,从而激发幼儿对美的创造力。在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我主要是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的: 1.欣赏环境的美 幼儿园教室是孩子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我在布置教室时,凡孩子视觉所能触及的范围都尽可能使之充满美感。在元旦时,我剪了一些彩色皱纹纸,将它装饰在灯上、墙上,孩子们对此欢呼雀跃:“真好看,真好看,像彩色雨!”这是孩子们的自我欣赏。用吹塑纸做出小动物,用彩纸折出各种手工,这些设置在孩子周围的艺术品,是我有意识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从色彩、构图、造型等角度让孩子们感知与理解美,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 2.欣赏自然美 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很少有机会到旷野之中领略风光旖旎的大自然美色。但自然美除山水美外,还包括生态美和园林美,这些内容,是带孩子到公园散步就能领略到的。 根据《纲要》中所提出的“在艺术活动中面向全体幼儿,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的要求,在春游时我带孩子们上公园去看树。有的幼儿站着远远眺望,有的弯下身看。让幼儿观其树形,更是千姿百态,“像伞、像头发、像人在跳舞”,这是幼儿尽情领略了色彩、造型、生态之美后发出的感慨。在春游时,我带幼儿来到鸽子房前,让幼儿感受鸽子与人之间的和谐美。开始时幼儿不敢上前,不一会儿幼儿喊:“老师,鸽子吃了我的玉米,它站在我肩上。”有些还用手去抚摸鸽子:“鸽子的羽毛好柔软呀!”幼儿对鸽子的印象是从书上不能得到的,这时鸽子和幼儿之间形成了非常和谐的景象。为了更好地让幼儿感受自然之美,在我园后面,有一片植物园,种了一些玉米、绿豆、南瓜等,我就经常带领幼儿在那里观察。“玉米长得比我高”、“玉米长胡子了,像老爷爷”、“向日葵的花像脸盆”、“豆角像弯刀”……这些都是幼儿对自然之美的感受,是审美力的表现。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数学 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 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 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 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 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 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 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 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 到促进作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 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

美术课堂培养学生想象力

在这新旧世纪交替之际,科技竞争日益激烈,一个没有创新意识的民族就不可能具有参与国际竞争的潜力。江总书记用一句话点明了这与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相攸关的问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然而,无论是科学家、发明家、设计师还是作家、摄影师,他们的构思创新都必须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之上,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正如法国评论家波德亚所说:“想象是艺术家一切才能中的女皇。” 想象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本能,对孩子而言则是一种天性,从小教育、培养、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将会使他们终生受益。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做到这一点呢?以下谈谈这几年来我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同玩同乐,营造氛围。 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是放飞心灵、诱发想象的起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和谐活泼的氛围,使学生以轻松的心态进入学习状态,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蔼亲切的教学态度,不仅能够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护,同时能够鼓舞信心和士气,有助于学生获得灵感,发展想象力。 教师的任务是“刺激潜藏在每一个幼小心灵中的天生的冲动,即创造、探索、处理材料的欲望。”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做一名导航员,更重要的是做学生的朋友,将自己的姿态降低到与学生视线同一高度,和学生们一起玩,在玩乐中引导学生放松身心,唤起记忆,遨游自由想象的空间。比如在《画手》一课中,为了给学生一个轻松自在的学习环境,课前,我在教室的四面墙上贴满了白纸,课桌集中到教室中间,让学生围着桌子坐成一圈,面前各有一个挤有颜料的调色盘,让他们在墙上的白纸上印上他们的指纹和掌纹,看到他们兴奋的样子,我赶紧趁热打铁,故作得意地对他们说:“我可以把我印制的指纹添画成一只小鸭子。”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过来,我用彩笔简单添画两笔,一只小鸭子就出现在画面上。“谁来添画小鸭子的朋友?”学生们的小手争先恐后地高高举了起来,很快,一幅生趣盎然的小鸭子找朋友就跃然纸上了。“他们要去捉小鱼”、“他们要去做游戏”。紧接着《螃蟹一家》、《鹦鹉生病了》等一幅幅有情节的画面出现在我眼前,在这堂课上,学生学得活,学得生动,想象力得到极大的发挥。 二、文学故事,诱发想象 孩子越小,他的天地越大。根据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五岁左右的孩子想象力最发达,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正处于这个时期,对于他们可通过故事、诗歌、儿歌的叙说,激发好奇心和兴趣,从而促进想象力的发展。 学生来说,把想象变成图画,差不多是每一个学生都愿意做的事情,在他们的画面上,人可以比山大,一棵树上可以同时长出苹果和香蕉,在我们看来一条破旧的板凳也会成为他们手中开动的汽车。 课堂上用来启迪学生思维的语言要通俗易懂,描绘情景时讲述速度要适当放

如何培养学生创造力精修订

如何培养学生创造力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创造力的培养 作为成长中的个体,学生能力发展的基本趋势总是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自我中心”到“逐步社会化”,从低级水平的“协调发展”到高级水平的“协调发展”。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那种独立操作的能力,那种获得和运用新知识、新本领时呈现的智慧能动性,能够独立感受事物、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欲望,这正是学生创造性能力的萌芽和基础。而数学本身就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项创造性劳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本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1.一、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创造能力提供土壤 2.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自身的素质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创造能 力的培养是教师的一个主体性行为。没有正确的育人观,教师就不可能在教学中贯彻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本的思想,更谈不上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教师应时刻保持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努力创造。教师应对学生的一些违反常规的思维持宽容的态度,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创造能力提供突破口 4.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培养以积极的态度注视事物的习惯,有助于观察力的发 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是指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和精于观察。乐于观察是指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对好奇的事物加强观察。引导学生确立观察的目的。目的性是观察力的最显着的特征。有目的地

观察,才会对自己的观察提出要求,获得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的锻炼。反之,如果是无目的地观察,东张西望,对事物熟视无睹,那就锻炼不了学生的观察力。只有带着目的性的观察,才是有效的观察,才能尽快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为学生确立观察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然后有所思、有所获。 5.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创造能力提供基础 6.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 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学生的创造思维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去刺激、引导,如准备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具(如实物、挂图、教学资料等)以及创造良好课堂氛围。要允许学生走入“误区”,在思维磨擦中,自省自悟。学生在进行创造思维中,难免出现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冒险,敢于犯错,要善于以“错误案例”催开学生的创造之花,对学生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评价,要以点拔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继续思维,把改进的机会留给学生,在矫正误点的同时,促进学生的自悟,启动学生的创造潜能。 7.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创造能力提供翅膀 8.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充分想象。心理研究表明,有创造性的孩子往往会因为 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方式偏离通常的模式而感到不安。他们最初对事物的学习和模仿通常能受到赞扬,但一旦有了“异想天开”的想法和做法以后,教师或家长也许会有不同的反应了。可能有的教师告诉孩子:“别再胡闹了”;也可能有的教师会很高兴:“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孩子创造的积极性更应该细心加以保护,以便给孩子一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勇气,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

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1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2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3学生情绪、情感的教育 4学生的需要与教育、学生的兴趣 5知识直观的类型 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 6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7如何提高问题 8加里培林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 9教师威信的形成与发展 1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它是知觉的高级形式。观察力的发展是建立在感知觉的综合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和注意力、思维能力等密切联系。观察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一生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观察力是科学研究、创造发明的基础。 古今中外许多伟大的科学家、研究者都十分重视观察,并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如长期从事科学研究的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实验室中写着“观察、观察、再观察”的座右铭;著名的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C?Darwin)在谈到自己的成就时曾说过:“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他人之上。”因此说观察力是科学研究、创造发明不可缺少的重要品质。 第二,观察力是教师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 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要求对教育对象的实际水平、需要、活动中的多种情况等进行及时、全面、细致的了解,并作出正确判断,才能及时、高效地引导和帮助学生,使学生增长知识和学会做人。

第三,观察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条件。 观察是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小学生系统地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无论学习哪一门功课,都需要一定的观察力。如语文课中字形的分辨和作文中故事情节的记述、情境的介绍、景物的描写,自然课中的对物体形态、结构及其发展变化的认识等,都需要有精细的观察力。 第四,观察力也是小学生智力发展的基础。 观察力是智力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观察,就不能积累感性材料,也不能具有丰富的表象,因而不能进行丰富的想象,也不能进行抽象、概括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从而影响智力的发展。 小学生对于图画的观察,很大程度上受图画内容的影响,图画内容接近儿童的生活经验,能为他们所理解,便表现出较高的观察水平;反之,观察水平很差,即使能描述,也很容易出现错误。另外,儿童观察也受教师或成人的言语指导,如果教师问有什么,他便倾向于列举;要问是什么,他就倾向于说明;要问做什么,他就倾向于解释。 二、小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儿童审美感知能力

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儿童审美感知能力 一、审美感知的概念 在审美心理学中把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合在一起,统称为审美感知。这是审美感受的基本心理形式。审美感知力是从具体审美对象出发,通过生动的直观,由单一到丰富的过程,是我们在审美观过程中把握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各种审美特点的能力,它的形成不是单纯地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往往取决于主体的意识指向。 审美感觉,按心理学的分析,是对事物个别特性的反映。它是通过感官与对象的直接接触而获得的。当我们感到的某种色彩、声音、线条、质地而产生愉快时,这种愉快就起于感觉。一切较高级复杂的心理现象,如知觉、想象、情感、理解等,都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审美知觉不是知识的判断,不是科学的归类,而是透过事物的形式达到对它们的情感表现的把握。只有当人们看到一条条潺潺流淌的小溪时,立即感到它的欢快和生机;看到黑云压城的景象时,感到威胁和压抑,这些才是审美知觉。作为审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审美知觉与其他心理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二、儿童美术活动中审美感知的培养 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要注重审美意识的启蒙与培养。美术教师要重视儿童的艺术潜能,保护其艺术天性,关注儿童对美术作品

敏锐的知觉观察力。让他们从静止的画面中感受到生命的运动,从流动的旋律中描绘出生动的场景,通过对画面感知和分析体会艺术作品所表达的特别的情感和美感。注重提供适宜的环境,激发儿童大胆表达自己感情理解和想象的艺术潜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顺应儿童对环境的需要,创设良好的绘画欣赏的教育环境。 1. 创设环境、潜移默化。创设良好的环境,装饰具有绘画艺术特色的墙面和空间美,对于儿童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儿童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感兴趣,离开具体形象儿童就无法接受和感知,也就无法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动机和情感,只有良好的教育环境才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而教室是儿童观察、学习、感知的良好场所,教师在设计墙饰画面时教师有意识采用红、黄、蓝、绿、紫等对比强烈的传统色彩,在民间剪纸展示上以并列、重复的排列方式贴满展板,色彩如同版画般的效果,红绿相间、单纯大方,使儿童身临其境、潜移默化。 2. 主动参与、共同布置。教育实践发现,儿童积极主动参与教育环境的创设,能有效的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教师有计划的组织儿童参与艺术作品的收集,还发挥家长的力量一起收集民间绘画艺术作品,如在收集年画艺术作品时,有的儿童拿来了挂历、有的拿来了月饼包装盒、有的拿来了书籍、图片、碟片,通过主动收集作品,儿童对年画作品有了初步的感受;教师还与儿童、家长

试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试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中学语文论文 试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李全文 想象力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想象是一种立足于现实而跨越时空的创造性的高级思维活动。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教学就其本质来说必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丰富的想象,能使文章别开生面,将难状之景,难写之情形诸笔端,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手段。 语文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运用教材,启发想象力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

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故都的秋》中的文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象,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象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象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二、引导质疑,展开想象力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其想象力就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其想象的描述便枯燥乏味。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不然学生仅仅有丰富的表象而无丰富的语言,他们的想象力就只会停留在直观、形象的水平上,

如何培养学生创造力

如何培养学生创造力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不再是教育教学活动或思想的执行者,而要以一种主人翁的方式来应对教育教学活动。因此,如何树立语文教育新理念,提升教师素质,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是新时期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近两年来,在竭力品读新课型、新课标之余,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的尝试,我认为树立语文教育新理念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民主的课堂气氛,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语文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面对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语文教师不仅是知识信息的传递者,更应当注重感情的交流。教师温和亲切的微笑,充满信任的目光,热情洋溢的鼓励,往往能形成无可比拟的教育优势,激起学生探求的欲望,让创造的火花在他们活跃、敏捷的思维中迸发。在学生畅所欲言时,教师要始终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成长中的学生。不但尊重他们含苞欲放的智慧、情感和志趣,也要尊重他们可爱的单纯和烂漫的天真;不但要尊重他们与自己和谐的求同思维,也要尊重其敏锐有余而成熟不足的求异思维。尊重是一种情操,它是沟通教师与学生感情的桥梁,也是创设宽松、温馨课堂气氛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给学生以尊重,让他们感到师生人格的平等对他们未来的影响,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创新意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安排大量时间,让学生自己朗读。通过读,从语言文字中发现、选择、摄取信息,从而打破叶圣陶所批评的“不闻学生书声琅琅,只闻先生串讲分析忙”的局面。不可否认,无论社会怎样发展,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质疑”、“思疑”、“释疑”。必要时,从思路、方法上给以正确的点拨。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实践能力 创造性实践能力是将思维意识和设计转化为行动,把精神转化为现实的能力。教师应大胆地把学好语文的主动性教给学生,发挥他们的内因作用。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努力营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环境: 每天讲一句名言。让学生先口头表达自己对这句名言的感受,然后由两个同学给其评分,其余同学可挑错,让每个同学都有大显身手的机会。因大家很乐意挑错,并能从中享受着表现“自我”的欢乐。 以课文为依据,运用多种方式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凡是刻画人物外表形象的课文,如《孔乙己》、《我的叔叔于勒》、《心声》等,可让学生给主人公画幅肖像,并告诉他们光画外貌还不够,还需要理解人物内心世界,画出来的人物才会有血有肉。同学们在画画中不仅得到审美愉悦,而且,还深入分析了课文,还可以用给主人公写自传或传艺的方式,深入挖掘任务的内心世界。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语感“是对言语内涵的一种直觉能力。”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一种理性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语感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那么作语文老师,我们该如何培养生的这种语言感知能力呢? 一、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语感的培养 对于学生来说,想要培养良好的语感素质,除了引导他们自觉感知客观社会言语对象,丰富语感素质的感性因素外,主要的和首要的途径是学校的语文课的教学。良好的语感素质必须以相应的教学形式加以保证,才能得以有效培养。听、说、读、写训练是语文科特有的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必须集中力量搞好听、说、读、写的训练,才能真正落实“双基”教学的任务,才能真正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感技能。 阅读教学历来被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一篇篇课文的教学占去了语文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但是其教学效果却一直不能令人满意,学生的阅读语感技能提高十分缓慢。其原因就在于对作为言语对象的课文的内容和形式的教学步入了误区。教师往往仅在语表意义上兜圈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分析来分析去,久而久之,在学生心目中课文只是些抽象、干巴的内容梗概的筋和毫无生气的语言符号。

课文的阅读教学,根本着眼点应使学生增强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感受性。“表达什么”和“怎样表达”是语文教学的两个基本问题,而“怎样表达”则是语文科教学的侧重点,更为重要。 对语文来说,明白“表达什么”固然必要,但却是为了达到理解“怎样表达”这一主要目的。对语文教学来说,准确地把握言语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并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在于对这一内容的表达形式的感受。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应该是组织、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言语,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在学习鲁迅的杂文时,这一感受尤为突出。学习鲁迅的杂文,单凭分析思想内容,讲解写作风格和一般地读读、写写、听听、练练是达不到最佳效果的,而要抓住最能体现其特色的语调——他的恨,他的爱,他的讥讽,他的赞美,他的内心世界,他的丰富感情,听他的语调便全能感受到。他的语调又是通过多种表达方式来体现的。比如,善于借标点符号的巧用来表达特定的语调,从而传达他的含蓄而强烈的感情,便是突出一例。在《记念刘和珍君》中,“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如果改为“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在“表达什么”这一点上完全一致,只是后一种写作比原句少了三个逗号而已,但是鲁迅先生体现在他独特表达形式中的强烈悲愤之情却全然不见了,而这一点又恰恰是最需要让学生感受到的。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真正重视听和说的训练,并采取切实的步骤和方法,使之落到实处,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提高学生的语感技能,是十分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