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语文必修一 学案答案

人教版 语文必修一 学案答案
人教版 语文必修一 学案答案

高中课程新学案高一新学案答案

语文

必修1 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第一单元

第1课沁园春?长沙

二、语言积累

1.gěalǚmàn xiáng

2.沁(q?n)沁园春泌(m?)分泌惆(chèu)惆怅稠(chèu)岁月稠遏(a)阻遏竭(ji?)竭力酋(qiú)酋长遒(qiú)遒劲

【课堂活动】

二、

(1)面对着祖国的大好河山,作者抒发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

(2)表现了词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胸怀抱负。

三、

1.诗人抓住了寒江、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等意象展开联想,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的、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图。

2.“看”和“忆”这两个字属于领字,起到统领下文的作用。在词的上阕,一个“看”字领起后文七句,描绘了诗人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在这里,有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有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有仰望“鹰击长空”,有俯视“鱼翔浅底”。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由远及近,自上而下,动静结合。特别是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从眼前的山、树、水、船、鹰、鱼,一下子扩展到了世间万物,并对寒秋严霜下的万物的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情状,作了富有哲理性的概括。

这首词的下阕,一个“忆”字与词的一开头“独立寒秋”遥相呼应,同时又领起下面七句。诗人用高度概括而又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了往昔的“峥嵘岁月”,流露出对往昔战斗生活的无限怀念。

3.词的上阕中,“我”由“独立”到流连万象、顾盼自如,“我”思虑遥远,感慨万端,禁不住要问:世界的命运,人类社会的升沉变化,到底由谁来主宰?历史的纵深感与现实的紧迫感交织在一起,“我”的胸襟和抱负闪射出哲人的睿智的光辉。

下阕的“我”,不是同大自然发生关系,而是同“人”的一个群体发生关系。“我”和“我们”作为革命狂澜之掀起者的英伟形象凸现于词句之中。

四、示例:

描述性文字。例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仰视,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俯瞰,透明而清澈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还可以选取别的意象来写)

【基础训练】

一、语言广场

1.D(A.舸gě,B.劲j?ng,C.遏a)

2.B(A.慢—曼;C苍海—沧海;D.神态安祥—神态安详)

3.D(作者和“百侣”在江中游泳,击起的波浪把行船都阻挡住了,侧面表现游泳者“风华正茂”,搏击风浪,要做革命的中流砥柱。词尾以设问句作结,巧妙而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个问题,那就是我们无产阶级革命者应在革命风浪中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4.C(正确的停顿节奏是: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5.B(《沁园春?长沙》是用古典形式写成的现代诗歌)

6.A(B“风华正茂”形容青春焕发,才华横溢。不能修饰少年儿童;C“峥嵘岁月”指不平凡的年月。与句意不符;D“风云人物”指在社会活动中影响大的人物。大词小用,错误。)

二、阅读星空

(一)

7.(1)“重在抒情,情中见景”情景交融(2)往昔的峥嵘岁月谁主沉浮

8.诗句由景及事,由今追昔,忆昔生情,承转过渡十分自然。开头两句,总写往事,承上启下。“曾游”点明故地,“百侣”与上文“独立”相对应,由上文写“我”与自然风景转到“我”与百侣群体的往昔生活。“稠”是对作者青年时代长期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的提炼、概括,把畅快、充实、丰盈的往事娓娓道来,心弦的鸣响如流泉之叮咚,视野胸襟开阔,感情深沉飞扬,把读者导入一个新的境界。

9.B(“挥舞手臂,斥责社会弊政”一语不正确,“挥斥”是“奔放”的意思)。

(二)

10.抓住“故地”的“新颜”来写,描摹了一幅欢快而充满生机的画面。

11.抒发了自信、豪迈、乐观的壮阔情怀,充满了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念。

12.曹操的《观沧海》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3.描绘了一幅风雨中海天莫辨、浩茫混沌、旷荡无涯的壮阔海景。上片前两句,一为仰观,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从上而下。后三句则显示视线由近而远的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秦皇岛外打鱼船”以小衬大,将较小的意象置于广阔巨大的空间之中,进一步烘托渲染“白浪滔天”的威猛旷悍,显示出一种寥廓深邃的宇宙感。

14.联想起一千多年前曹操登临碣石观海的历史往事和那首《观沧海》诗。

三、应用天地

15.(1)览长空一色,万里无云;平畴染绿,耕夫欢颜。

(2)正青春年少,血气方刚;前程似锦,壮志凌云。

16.示例一:让我们珍惜美好的青春,让我们的青春在生命里闪光!

示例二:青春如水,清澈而甘甜;青春如火,激情而绚烂;青春如诗,纯净而高雅。青春是我们展示个性的天空,青春是我们宣泄自我的舞台。

示例三:青春不是一个年龄,而是一种品质。一旦你拥有了这种如春水般清澈透明,如夏花般缤纷绚烂,如秋叶般无私朴素,如冬雪般淡泊宁静的品质,你也就拥有了永恒的青春。

第2课诗两首

二、语言积累

1.páng huáng chèu chàng x?ng pǐsn ch?chn shēng xiāo

2.溯(漫溯)朔(朔风)圮(颓圮)杞(杞人忧天)淀(沉淀)绽(绽放)斓(斑斓)谰(无耻谰言)篙(长篙)蒿(蒿草)徨(彷徨)惶(惊惶)

【课堂活动】

二、

1.《雨巷》中有两个主要的意象:雨巷和丁香。

(1)雨巷。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着什么?

丁香。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诗人将丁香的美赋予了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

(2)关于对丁香的理解: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2.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营造出一种清新感。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

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如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

三、

如果写再别康桥的人,很有可能写出离别时执手相看或泪沾巾的伤感离别场面,这样似乎让康桥平添了几分忧愁,而诗人太爱康桥,不忍心给她带来一丝忧愁,所以只写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深潭、星辉等自然景色,虽然略有哀愁,但更多的是清新、飘逸。歌曰:“爱一个人就不要让她受一点点伤害”,徐志摩对于他的母校,也是怀着这种感情。

四、略。

【基础训练】

一、语言广场

1.A(B溯sn,C篙ɡāo,D载zài)

2.B(A成—程,C班—斑,D侯—候)

3.B(A.“两千多年前”应该放在“文物”前面。C.缺少主语,句子混乱。D.“十天的报纸”有歧义,可以理解成“十天内的报纸”,也可以是一下子“一共看了十天的报纸”。)

4.C(比喻)

5.C(C项,正确停顿应为“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6.D(第一句应填入的语句是按照由高到低,由实到虚。第二句横线处缺少的部分在句子中作时间和地点状语。)

二、阅读星空

(一)

7.这两节诗仅第四行所用的两个字不一样。首节是“逢着”,表明“我所希冀和追求的目标尚未出现。这目标就是“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在中间五节诗描写了“我”与“姑娘”相逢又离失的经历之后,结尾一节换用“飘过”,表明往事已经过去,但这种经历仍然时时被我回味,在我的记忆中重现。另外从结构上看,首尾两节的照应使全诗显得工整完满,余韵悠长。

8.D

9.“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着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这里取喻于花和雾,比方所喻之物短暂易逝,难持长久。“夜来者”春梦也,虽美却短暂,于是引来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来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一连串比喻环环相扣,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朦胧含蓄。

(二)

10.C(写作时诗人的灵魂正在深受囚禁之苦,现实和肉身的沉重正在折磨他。当“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令他唱出《雪花的快乐》,或许可以说,诗的过程本身就是灵魂飞扬的过程。)

11.清醒的诗人避开现实藩篱,把一切展开建筑在“假如”之上。“假如”使这首诗定下了柔美、朦胧的格调,使其中的热烈和自由无不笼罩于淡淡的忧伤的光环里。雪花的旋转、延宕和最终归宿完全吻合诗人优美灵魂的自由、坚定和执著。这首诗的韵律是大自然的音籁、灵魂的交响。重复出现的“飞扬,飞扬,飞扬”织出一幅深邃的灵魂图画。

三、应用天地

12.(1)村边,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奏着叮叮咚咚的曲子流向远方,夕阳把一片金辉撒在微波上,也给河边的柳树描出金色的轮廓,柔嫩纤细的柳枝在风中摇曳着,青草丛中的青蛙们也伴着流水的曲子唱起了婉转动听的歌儿。

(2)③①⑤②④

13.纸伞(正面:)在烈日和暴雨中,总是你给人们最好的关怀。(反面:)因为掌握在别人手里,所以注定生活在逆境。

第3课大堰河——我的保姆

二、语言积累

1.jiáfēi k?bōn?jītái xīj?wǔch?bèyāxiabo

2.苔(tái)青苔;笞(chī)鞭笞;碾(niǎn)碾碎;辗(zhǎn)辗转;忸(niǔ)忸怩;钮(niǔ)钮住;谄(chǎn)谄媚;掐(qiā)掐花

【课堂活动】

二、

1.勤劳。她用她“厚大的手掌”洗衣、做饭、养鸡、喂猪,终日操劳。善良。她永远是“含着笑”去做每一件农活,安天乐命,质朴乐观。慈爱。她“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博大。她像亲生母亲一样,“深爱着她的乳儿”,“对她的邻居夸口赞美她的乳儿”。悲苦。年近40岁就“含泪的去了!”大堰河就是中国劳动妇女的缩影,她默默无闻、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地奉献自己生命中全部的爱,她是平凡却又伟大的母亲。诗人通过赞美大堰河,寄托对大地上所有像大堰河一样的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三、1.如诗的第8节,通过几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真切地表现了她对乳儿的感情:年节里她为乳儿忙着切冬米的糖,把乳儿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贴在显要的位置上,她情不自禁地逢人便夸她的乳儿,就连做梦,也盼望乳儿得到幸福,尽管这美妙的梦境连对人说都不可能。这几个感人的细节,说明大堰河像爱自己的儿子一样爱她的乳儿,充分表现了大堰河美丽丰富的内心世界。

2.这是一首抒情诗,但它是通过叙事来抒情的,在娓娓动情的陈述之中,表达了诗人对大堰河深沉的挚爱。全诗不断使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使这种感情更加凝重、隽永。第4、8节都是这样。诗中多次运用排比,使内容凝练,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气势酣畅。

为了加强情感和音节的旋律,诗中还大量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如第1节的首尾两句,反复吟咏“大堰河,是我的保姆”,表现了对大堰河的深情。第3节首尾句反复:“大堰河,我今天看到了雪使我想起了你”,进一步渲染了抑郁深沉的思念之情。第4节、第6~11节中,也都采用了开头和结尾的诗句反复的手法,使诗歌一唱三叹,回环宛转,加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四、略

【基础训练】

一、语言广场

1.A(箕jī)

2.D (A叙乐,B菜篮,C结彩)

3.C (A大堰河身份的卑贱,B抒发怀念哀悼之情,D对大堰河早逝的痛惜)

4.A (“庄严肃穆”能与作者的“深切的悼念”之情吻合;“耿耿于怀”的意思是:怀着心事,老不痛快。)

5.A (A项,“惟妙惟肖”应为“栩栩如生”。)

6.B (这几句诗是以感情的线索串联的,感情逐渐深入,情绪越来越激动。)

二、阅读星空

(一)

7.A(淳朴的劳动人民以劳动为乐,这是他们的本性)

8.这些排比句一方面具体地铺叙了大堰河的极度贫穷和繁重的家务劳动,另一方面表明大堰河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照料着乳儿,时时给他以温暖,处处给他以爱抚,充分表现出大堰河的勤劳及对乳儿无私的爱。

9.用了六个排比句,描写大堰河不论冬夏不分寒暑,年复一年地承担着如此繁重的劳动:洗衣,做菜,喂猪,熬汤,收麦,晒豆……但又始终含着笑,这突出了她勤劳、淳朴、宽厚、善良、本份,也渗透着诗人对她悲苦命运的同情。她以自己的双手换取自己和一家最低的生活需求,她为此感到满足——她对生活的要求就那么低!这是一种在苦水中不以为苦,反以为乐的心理状态。

10.《礁石》诗借物象——礁石的形象,《大堰河——我的保姆》诗借塑造人物形象——大堰河来表达观念,抒发感情。

11.塑造的是长年累月在狂风巨浪的扑打下坚强不屈、坚定不移的礁石形象,它不仅是不向命运低头的诗人自身的象征,而且是我们民族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

12.诗中,作者对于礁石这一形象和其具有的精神给予了由衷的赞美和歌颂。

13.第一段,二、四句押韵(来、开);第二段,一、二、四押韵(上、样、洋)。两段都是传统的押韵法。

三、应用天地

14.老师含着笑,叫醒我们一起上操;老师含着笑,讲着我们不懂的问题;老师含着笑,改着我们的作业;老师含着笑,和我们促膝谈心;老师含着笑,和我们一起做课外游戏;老师含着笑,掩上同学踢开的被角。

15.即使我们是一支蜡烛,也应该一燃到底,“蜡炬成灰泪始干”。即使我们只是一根火柴,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从而点起熊熊大火。即使我们死后尸骨都腐烂了,也要变成一闪一闪的磷火,在荒野中,显示我们的存在,显示我们曾经奋斗过。

梳理探究(一)优美的汉字

【积累梳理】

1.(1)甲骨文(2)图画字、象形字

2.(1)古汉字阶段、隶书楷书阶段(2)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3.(1)独体字合体字

(2)前人的“六书说”即汉字的构成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现代学者认为“六书”的前四种是构字方法,后两种是用字方法。

(3)形声字是指用表义的形旁和表音的声旁合起来构成的字。

4.可从汉字文化反映的思想意识或观念,汉字文化的文学艺术性等方面来谈。

【探究总结】

1.犇,读bēn,同“奔”;羴,读shān,同“膻”。像羊肉的气味;鱻,读xiān,《书》(鱼)新鲜,味道美。

由此可知,这是一家饭店。

2.(1)“问”是由门和口会意而成。表示守城的兵卒,用口对着城门外的来者(骑马人)问话。(2)“闹”是会意字,由门和市组合而成。表示骑马人一进城门内,就看见城内集市的热闹非凡景象。3.答案示例:

(1)“山”对“灿”说:咱可是以沉着稳重著称呀,发什么火啊?

(2)“土”对“丑”说:别以为披肩发就好看,其实骨子里还是老土。

(3)“臣”对“巨”说:和你一样的面积,我却有三室两厅。

(4)“茜”对“晒”说:出太阳了,咋不戴顶草帽?

(5)“卓”对“桌”说:碰上大忽悠了吧,好好的,咋架上拐了呢?

(6)“由”对“甲”说:哥们,这样练一指禅挺累吧?

(7)“熊”对“能”说:哥们,穷成这样啦,四个熊掌全卖啦?

(8)“日”对“曰”说:该减肥了。

4.解析:设置本题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字谜,了解汉字的构造规则。

答案:字谜的谜底依次是:①踵(“千”+“里”+“足”);②置(“四”+“直”);③耿(“耳”+“火”);

④解(“角”+“牛”+“刀”)。

5.此灯谜的谜底是“风筝”。谜中说,清明是放风筝的好时节,可放风筝的线一断,风筝便随风远远飘去,一去不返。“妆点”即妆饰打扮。“游丝”指放风筝的线。此谜有以风筝喻探春之遭际之意,似

还含有探春虽有才志高,但因生于末世,终究“无力”挽救贾府衰败的颓势,只能像断线的风筝一样飘荡远去。

学习评价(一)第一单元达标检测题

1.A(B 颓tu? C 畔pàn D 纤qiàn)

2.A(B 沧—苍 C 蒿—篙 D 已—以)

3.A(品位:物品质量,名词;品味:品尝、体味,动词。灌注:浇进,注入;贯注:精力、精神集中。揣摩:反复思考推求;揣测:猜测,推测)

4.D(A非问句,问号改成句号;B省略号与等等重复;c顿号改为逗号)

5.D(“忆”后面要停顿)

6.B(主语一致)

7.(1)冷漠凄清又惆怅(2)轻轻的我走了作别西天的云彩(3)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我甘心做一条水草(4)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5)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6)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7)而今迈步从头越(8)人间正道是沧桑

8.人们对坚贞不渝的爱情观的赞美

9.“谁”抒情主人公对古代传说中所宣扬的爱情观产生了怀疑。

10.烘托诗人内心不平静。

11.否定传统的爱情观,倡导大胆追求女性自身的独立与幸福。

12.诗人用“静静地没有言语”的“蛇”比喻少年对爱情“寂寞”而纯真的向往。

13.“茂密的草原”是蛇的故乡,而“茂密的草原”与“头上的、浓郁的乌丝”恰巧有形态与性质上的雷同,因此在具有解释作用的破折号之后,将形容的“物”与被形容的“人”联结起来,物所思者为人所念者,意即蛇所想念的草原就是我思念的姑娘的发丝。

14.诗人用“绯红的花朵”比喻姑娘的“梦境”,写出了姑娘的爱的羞涩与热烈。

15.从内容上讲,有喜有悲;从范围上讲,涉及到当时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程度上讲,有的热烈,有的深沉;从纯真度上讲,纯净朴素而且神圣;从影响力上讲,影响深远、感染力强,能够净化读者的心灵。

16.略。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17.例:《诗经》,它是野地里生长的植物,是春天遗失的白袍。作者将《诗经》比作“野地里生长的植物”,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其植根民间的特点,而将其比作“春天遗失的白袍”,又突出了其美丽、耀眼而不失单纯的特点。

18.既把《诗经》的主要内容生动地描述了出来,又避免了叙述文字的平铺直叙,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19.(1)②③①(2)苍翠的林木满布奇石林木苍翠奇石满布

20.想用黄河的木桨溅起多瑙河的浪花,想用长城的青砖连接艾菲尔的铁塔。

赏析:(1)歌词句式整齐,音节合谐。(2)把中国的景物与世界的景物连接起来,想像奇特。(3)突出了中国与世界联网的主题。

21.同意。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每年已有“世界读书日”,没必要增加类似节日。再则,设立了国家阅读日,不代表着就培养了国人的阅读习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很多人已经难以把坐下来读书当一回事,离开了校园,再强求人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设立国家阅读日,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注定是一厢情愿式的建议,即使设立了国家阅读日,也难达到全民阅读的预期目的,倘如此,又何必多此一举?(或:不同意。网络阅读在短时间内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阅读。将来是否能够取代阅读也未可知。当今社会,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像余秋雨先生一样博学。基于这个原因,更基于生存和提高自我的需要,大量阅读显然是必要的。政协委员在两会期间提出设立“国家阅读日”,这没有什么不好。对于这个提议,我赞同。)

22.【思路点拨】

这题主要写对人生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可以写现实人生,也可以作合理的设想。作家周涛在《人生寓言》中提出这样的见解:拥有财富是好事,却可能失去人生的许多乐趣;遭遇厄运是坏事,却可以锻炼人的意志。而没有遇到财富和挫折的人又该怎样让自己的人生丰富而有价值呢?

第二单元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二、语言积累

1 通假字

(1)已:通“矣”,了(2)共:通“供”,供给、供应(3)厌:通“餍”,满足(4)说:通“悦”,高兴(5)知:通“智”,明智,聪明

3词类活用

(1)退:使……撤兵;亡:使……灭亡;阙:使……削弱;利:使……获利

(2)鄙:把……当作边邑

(3)军:驻军

(4)厚、薄:变雄厚、变薄弱;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5)乏困:缺少的东西

(6)东:向东

4古今异义词

(1)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2)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3)乏困古义:缺少的东西;今义:疲劳。

(4)夫人古义:那人;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5(1)否定判断句

(2)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3)省略句,省略主语“烛之武”

(4)省略句,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

(5)宾语前置句,“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

(6)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

【课堂活动】

二、全文以烛之武说退秦军为中心而展开。“国危矣”,“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决定只身见秦伯。烛之武劝说秦穆公的一段话,其中“阙秦以利晋”最为关键。“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几句是从事理上说的,秦、郑相隔遥远,晋、郑却是近邻,因此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无利,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几句也是从事理上说的,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只有好处,这是以利益引诱秦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几句是从事实上说的,先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又进一步分析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进而阐述保存郑国,对秦的好处,使秦国意识到与晋订立盟约不助郑的危险。终于达到秦郑为盟友的结果。

三、

1.这篇文章对烛之武的善于辞令,写得极为出色。他去说服秦伯,虽然目的是求和,但决不露出一点乞怜相。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头头是道,使人信服。他在说辞里处处为秦着想,使秦伯不得不心悦诚服,不仅答应退兵,而且助郑防晋。

①处处为秦着想。首先,烛之武开门见山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承认郑国已处于危亡的地步。但作为郑大夫的烛之武却没有半句为郑国乞求的话,相反,却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来表明为秦着想的立场。先分析了“越国以鄙远”的难处,接着谈了亡郑实际上是增加了别国(晋)的土地,扩展了别国的势力,而邻国势力的增强就意味着秦国势力的削弱。接下来又分析了存郑对秦有益无害:“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一利一害,推心置腹,不由秦伯不动心。

②充分利用秦晋的矛盾。当秦伯在考虑灭郑、存郑对自己的利害关系时,烛之武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进一步为秦君分析:“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来离间双方。这番话不由得秦伯不深思。接着烛之武又把话题引向未来,预言晋国此后的动向:“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阕秦,将焉取之?“指出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将进而侵犯秦国,秦晋的矛盾将进一步尖锐化。由于晋国当时已成为中原霸主。秦伯对此不能不存有戒心。烛之武的这篇说辞戳到了他的痛处,终于促使他下定决心,改变主意,退兵助郑。2.文中主要表现烛之武的能言善辩、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特别是说秦时的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学生只要能抓住一点,谈得言之有理即可。

3.本文在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①伏笔与照应。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攻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晋联盟提供了条件。②波澜起伏。这篇课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例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③详略得当。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

四、(略)

【基础训练】

一、语言广场

1.A(失其所与yǔ,陪邻bai)

2.C

3.C(没有)

4.C(宾语前置的标志,其它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5.D

6.B(应为: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7.D(A项中的“东道主”指东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现代汉语中作“主人”的代称;B项中“行李”指使者,现在指行囊;C项中“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现在是“认为”。)

8.A(①②句中的“以”都是介词,“把”“用”的意思。③中的“若”是连词,表假设;④中的“若”是第二人称代词“你”。)

9.B(从语气上看,A、C、D三项都是反问语气,B项是疑问语气。)

二、阅读星空

10.D(图:考虑)

11.A(A“以之为”,“把他作为”;BCD都是“认为”)

12.B(宾语前置的标志)

13.D

14. C(贿:钱财)

15.C(①写子产劝宣子治国以德,表现了子产治国以德思想;③写子产不赞成毁乡校,善于听取人民的各种意见,表现了一定的以民为本的思想,故选C。②写子产能区别对待卿大夫,不属于以民为本;④写乡校的作用。不属于以民为本;⑤写人要爱人,就要让他做有利于他的事,这是怎样“爱人”的问题,与以民为本关系不大;⑥这是直接表现治国以德的思想;⑦写子产从谏如流;⑧好名声,是载德以行的车子,用比喻说明好名声的重要。)

16.A(“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有误。)

17.(1)我喜爱他,(他)不会背叛我。让他去那里学习(为政之道),他就更加懂得治理(封邑)。(2)子产如果死了,还有谁能继承他呢?

【参考译文】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郑国的上卿)子皮想让尹何掌管(他自己的)封地(邑)。子产说:“(他太)年轻,不一定行。”子皮说:“(他很)善良,我喜欢他,不会背叛我的。让他去学着治理,他也就更加懂得治理了。”子产说:“不行!人要爱护(一个)人,是要(做)利于他(的事)。如今您爱护(一个)人就让他从政,(这就)犹如还不会拿刀就让他切割,他(将受)的伤肯定很多。您爱人,以伤害他为结果,那谁还敢企求受到您的爱护啊?您有美好的绸缎,不会让人学着做衣服;大的官职、大的封地,身家所托付的东西啊,却让学习的人去治理,那不是为美好的绸缎着想得(比官职、封地)更多吗?(我)侨听说的是(先)学习然后主政,没听说过用执政来学习的啊。如果一定这么做,必定有所损害。”

范宣子当权,诸侯向晋国贡献的负担很沉重。郑国的人把这事看作忧患。二月,郑国国君往晋国,子产(公孙侨,字子产,郑国大夫)委托书信给子西(子西随郑伯如晋),带给范宣子,信上说:“您为政于晋国,四邻诸侯没听说(您的)的美德(令:善,美),却听说(向诸侯索取的)贡纳很重,我呢,对此很不理解。我听说君子掌管国家的,不是担忧没有财物,而是担忧没有好名声。好名声,是载德以行的车子;德行,是国家的根基。有基础就不致毁坏,为什么不致力于此呢?(在位者)有美德就能与大家共同享乐,众人快乐就能统治长久。”范宣子很高兴,于是减轻了诸侯的进贡。

子产让城市和乡村有所区别,上下尊卑各有职责,土地四界有水沟、庐舍和耕地能互相适应。对卿大夫中忠诚俭朴的,听从他,亲近他;骄傲奢侈的,依法惩办。子产参与政事一年,人们歌唱道:“计算我的家产而收财物税,丈量我的耕地而征收田税。谁杀死子产,我就助他一臂之力。”到了三年,又歌唱道:“我有子弟,子产教诲;我有士田,子产栽培。子产死了,谁来继位?”

三、应用天地

18.《左传》是一部善于描写战争、描写大场面,善于写细节,善于刻画人物,往往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鲜明个性的不可多得的好文学作品。

19.口才是人们交往的工具和条件。一个人社交能力的提高,其主要表现就是说话艺术的高低。当今,口才能力已成为现代人必备的重要能力。口才的作用已渗透到当代生活的各个领域。练就一副好口才,必将使你在社会交往中如虎添翼,大显身手,由此创造更精彩的人生。

第5课荆轲刺秦王

二、语言积累

1.(1)说:通“悦”,喜欢,高兴(2)陵:通“凌”,凌辱(3)反:通“返”,回来(4)以:通“已”,已经(5)决:通“诀”,告别,辞别(6)奉:通“捧”(7)振:通“震”,害怕(8)见:通“现”,出现(9)还:通“环”,绕(10)卒:通“猝”,突然

3.古今异义

(1)金古义:铜;今义:专指黄金。

(2)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4)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5)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6)左右古义:近臣、身边侍候的人;今义:方位名词,指左边和右边。

4.词类活用

(1)绝:使……断了。

(2)怪:对……感到奇怪。迟:认为……迟了。

(3)衣冠:穿衣,戴帽。前:上前。祖:出行前举行祭路神的仪式。朝服:穿起上朝的礼服。

(4)使:使命。

(5)远:很远的地方。

(6)函:用盒子。

【课堂活动】

二、

《荆轲刺秦王》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围绕着一个“刺”字展开,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推移,从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的描写和场面描写两方面得到栩栩如生的表现。

(一)开端(秦将王翦破赵——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缘由

(二)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行刺准备

(三)高潮(既至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廷刺秦王

(四)结局(末段):荆轲被斩

荆轲的性格:深沉(准备信物时深谋远虑)、刚毅(迟发见疑,他怒斥太子)、机智勇敢(秦廷搏击)。三、

1.这段描写烘托了一种慷慨悲壮的气氛。如“白衣冠”“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风萧萧兮易水寒”等都是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其中音乐描写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也是渲染悲壮气氛。

2.(1)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2)突出重点。在众多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3)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的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4)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5)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3.角度之一: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在旦夕。荆轲“奉命于危难之间”,此其一。行刺秦王,须以樊将军首为信物,而太子丹“不忍”,此其二。荆轲为等助手,“顷之未发”,太子丹因而“迟之”,荆轲愤然出发,此其三。“朝见”秦王时,秦武阳临阵却场,以致秦群臣“怪之”,气氛骤紧,此其四。而最后的“廷刺秦王”,矛盾冲突达到白刃相见的地步。就在这一系列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荆轲这一人物的性格也得到了最充分的展开。全文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角度之二:精练传神得人物语言。太子丹婉责荆轲时,荆轲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快人快语,表现出他勇而多谋,虑事周密的性格特点。“激献樊头”时,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先动之以情,后晓之以理,再告之以法,使樊於期甘心自刎献头。太子疑其改悔时,荆轲怒斥太子的几句话,则表现了他不畏权势、耿直刚烈的性格。在秦廷上,当秦武阳“色变振恐”时,荆轲的几句“谢曰”,使秦廷上下疑窦冰释,使剑拔弩张的气氛得到缓解。真正是化腐朽为神奇,令人不由得拍案叫绝!“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是荆轲的最后一句话,也是他自明心迹的一句话。尽管太子丹对他产生过怀疑,但荆轲还是坚守信义,对太子丹忠心耿耿,赤诚之心,苍天可鉴!

角度之三:悲壮感人的场面描写。重点分析两个场面。一是“易水辞诀”,整个送行场面的描写,有主,有次;有景,有情;有呼,有应。不足百字,却写的感人肺腑,震人心魄。二是“廷刺秦王”。一个人,一把匕首,把偌大秦廷搅得上下惊慌,乱成一团。作者即从正面描写了荆轲的语言、行动和神态,也从侧面描述了秦王及其群臣的不同表现,既描绘了人物,也渲染了环境。从而突现了荆轲履险不惊、临难不惧的气度和品格。

四、

辩论会实录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都在传诵荆轲孤身刺秦、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但是,如果我们从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秦王嬴政为统一天下而灭六国,成为千古一帝。荆轲、秦王,谁是真正的英雄呢?

接下来,我们来听一场辩论:荆轲是英雄还是恐怖分子?请出主持人和双方辩手。我把时间交给主持人。

[多媒体投影:辩论会。]

生(主持):谢谢老师。现在请各位辩手就座!请双方的辩手互相握手致意。

辩论会现在开始!请出正方一辩。

生(正方一辩):我方认为荆轲是个大英雄!英雄一词,字典上的解释有两条,第一条是“才能勇武过人的人”;第二条是“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佩的人”。这个解释正是对荆轲一生的写照!荆轲他“好读书击剑”,可以说是个文武双全的人。他的文才在课本上的举止都足以证明:他给燕太子丹分析献计,计策周全可行,并运用自己的口才说服樊於期,取得见秦王的信物——樊於期“头颅”!三言两语要说动一个人自杀,没有突出的口才是不可能的!在易水与高渐离依曲和歌,更是他的音乐才华的展现!而他的办事能力也是十分突出的:先“厚遗秦王宠臣”,让自己有廷见秦王的机会,而面对秦武阳的“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计策行将败露时,他轻描淡写地解围!至于武才,田光的推荐词就是明证!再说既然是定计刺秦王,而且是在秦王即将吞并宇内之际,而这一刺杀行动基本上是孤注一掷,怎么可能派个孱弱的书生去呢?“必定得一武士方可!”不然则白白送死不算,还必定给秦军一个绝好的借口发动进攻!说他是“才能勇武过人的人”,那是当之无愧的!

然而不单单这样,荆轲只身前往虎狼之国的秦国去行刺,其艰难困苦可想而知!行刺失败,必死无疑!就算行刺成功也无法全身而退,同样是死路一条!但荆轲为了燕国人民的利益,为了国家的安危,他义无反顾,慷慨悲歌而前行!千百年来,荆轲的这一精神被世人传颂!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为祖国的兴亡而奋斗!

所以,我们认为荆轲是不折不扣的大英雄!

[学生鼓掌。]

生(主持人):谢谢正方一辩精彩的发言。现在请反方一辩陈述观点。

生(反方一辩):谢谢主持!首先我得谢谢正方一辩给我们提供了字典里对“英雄”一词的第二个释义:“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佩的人。”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荆轲不是英雄!而是个实施恐怖主义的刺客!

大家都知道,战国时代是个群雄混战、各路诸侯王割据的时代。一开战,国内外的人民都遭殃!连年混战,民不聊生,

烽火狼烟,白骨遍野,战火过后,那真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战败自不必赘言,全城鸡犬不留!战胜了,也还要屠城三日!公开抢劫杀戮!就算到了清朝,也还有“扬州屠城”!何况是“春秋无义战”的时代!而士兵自是首当其冲地做“炮灰”!无论谁胜谁败,最终受苦受难的是我们可怜的人民大众!试问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的人们,谁会喜欢战争?别说那个时代,而今又有谁不热爱和平?而秦王发动统一战争,不就是要结束那悲惨的时代吗?不就是给人民造福吗?谁给百姓们和平的生活环境,谁就是英雄!

荆轲却要阻止这种统一行动,支持国家分裂,如果这样的人是英雄的话,那么,我请问对方辩友:李登辉是英雄吗?荆轲的刺杀行动实质上就是恐怖行为,难道对方辩友会把“拉登”称为英雄?

所以,我们认为,荆轲不是英雄,而是个恐怖主义分子。

[学生鼓掌。]

生(主持人):反方针锋相对,不知正方二辩有何妙语?请出正方二辩。

生(正方二辩):我提醒反方辩友注意:荆轲是燕国人,而不是秦国人,他忠于他的燕国,他为的是燕国的人民。请不要把他的国籍搞错了!他不顾性命安危,为燕国民众谋幸福,为使燕国人民免遭生灵涂炭,何来不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难道日本侵华,我们刺杀小日本的头目也用“恐怖主义”来谴责?难道我们都做汉奸,让日本“一统”中华去适应“历史潮流”?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燕国的子民,荆轲尽一切努力挽救国家于将倾,是责无旁贷的!是万世传扬的义举,是功盖千秋的大业!“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是个万世景仰的大英雄!

[学生热烈鼓掌。]

生(主持人):言辞恳切,情感动人!不知反方又将给我们怎样的惊奇呢?

生(反方二辩):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历史的发展,已经把秦王的统一战争推进到正义的一方。秦王的一统天下顺应历史的发展,是人民大众的要求。谁要逆历史而行事,那必将遭受失败!荆轲的行刺从一开始就是个谬误,而结局自然是“死无全尸”!而我们应该看到,荆轲行刺秦王,是为报燕太子的知遇之恩,是人养的一条“走狗”,如果这样的行为也是高尚的,那么“黑寡妇”的人肉炸弹岂不要放声歌颂?我们要看到荆轲在行刺之前就有血腥的丑恶:田光的自杀、樊於期的头颅!任何一位有人性的人士都会感到恐怖!用这种恐怖来阻止历史的前进,还能够算得上是“英雄”?

我们不妨设想,假如荆轲刺杀成功,引起秦国大乱,诸王子争位,国内一片狼烟,战火四起,同时刚臣服的各国乘机叛乱,烽烟乱窜;燕国也乘机复国,并扩大领土:整个天下陷入一片混乱。人民再次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样的局面,谁的过错?那就是荆轲!他将背负历史的罪名!

幸好,历史的车轮把荆轲、把燕太子碾进滚滚红尘!不然,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的进步将不知要推迟多少年!我们无辜的百姓又不知有多少要作孤魂冤鬼!

荆轲,请为你空有一身的才华而明珠暗投羞愧吧!

谢谢大家!

[学生热烈鼓掌。]

生(主持人):精彩!收尾的“呼告”让听众听之动容!为了节省时间,我们直接进入自由辩论。现在,请两方的同学抓紧时间。

生(正):我想提醒对方辩友:不要随意扩大荆轲的国籍!不要让荆轲生活在21世纪!荆轲他属于燕国,他属于燕国人民,他属于战国时代!不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那是无知妄说!

[学生鼓掌。]

生(反):谁反叛历史谁就是罪人!

[学生热烈鼓掌。]

评价一个人或一件事是否是正义的,就是看这个人或这件事是否推动生产力的进步!我们如今评价荆轲,本来就是后来人对前人的评判,我们就得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待,去分析!请对方辩友明白这一点。

[学生鼓掌。]

生(正):请注意:知人论世是我们做学问的基本技能之一。无论谁都属于一个阶层,属于他的阶级。他所做的一切是为了维护他的阶级。正如无产阶级不会赞美资产阶级革命一样,荆轲也不会赞美秦王的侵略战争。相反,他定会想尽一切方法来阻止秦王,甚至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正如樊於期宁愿自杀来成全荆轲,难道他不知道生命的宝贵!自杀的勇气相信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的!然而“重于泰山”之时,那死是值得的!难道我们能说文天祥是蠢材?难道我们能说岳飞是

罪人?

[学生热烈鼓掌。]

生(反):恐怖主义就是用不正当的手段,如暗杀、下毒等,让对方不知不觉地受到伤害。相信经历过“9?11”事件的人们对这一手段是恨之入骨的,如今,反恐怖主义已是世界性的话题。我们在看待问题上必定要明白,什么是正义而什么是不正义。正义的战争自然是受到人民的尊重的,比如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我们都清楚地知道,燕国的国君不过是想维持自己的割据局面而派出刺客,而并非是真正意义上解决问题,而预期解决的后果却是陷人民于水火!战争对国内国外的人民都是百害而无一利!那么我们还能说荆轲的行动是正义的吗?既不是正义的,那么跟“9?1l”的恐怖分子有什么区别?如果你是饱经战祸之苦的燕国百姓,你就不会在这里赞美荆轲,更不会崇拜他为英雄!

生(正):相信大家也看过张艺谋执导的大片《英雄》吧!张大导演把“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命名为“英雄”,难道作为制片人、大导演也是糊涂虫?可见,荆轲这一英雄形象已经深入民心!

生(反):电影艺术何时百分之一百地忠实过事实?从来没有,也不必要!对方辩友连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都不会区分,又如何进行历史的评价呢?把艺术的真实等同于生活的真实,跟把网络人生等同于现实人生一样,十分可笑!

生:……

生(主持人):自由辩论的时间到。现在请双方结辩。

生(正):各位同学,“事实胜于雄辩”,荆轲这种舍己为民、挽救国家于安危的行为,历来都受到人民的传颂。荆轲的英雄形象和那易水送别的慷慨悲歌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国家的解放、民族的独立浴血奋斗!正是这样的精神实质,才使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造出灿烂的祖国文明!而在评价个人的功过问题上要“知人论世”,不能脱离人物所属的时代和环境,苛求古人来乘坐今天的“航天飞机”,那是天方夜谭!肯定会让人笑掉大牙!所以我重申:荆轲是个不折不扣的大英雄!

[学生鼓掌]

生(反):同学们,哲学告诉我们要用历史的观点看问题。对个人的功过的评价应该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去审视。荆轲作为刺客,在秦统一中国的时候,充当了一个很不光彩的角色:企图阻止这历史车轮的前进,试图使天下的百姓陷入战乱当中。这种行径绝对不可以原谅!如果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连这件事正义与否都不知道,那是十分可悲的!况且荆轲的这一行动是明显地有“为报燕太子知遇之恩”的个人恩怨行为。所以,荆轲是无论如何都跟英雄挂不上关系的。他实质上就是实施恐怖行动的恐怖分子!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

[学生鼓掌。]

生(主持人):双方的发言针锋相对,又有理有据。精妙的言辞随处可见,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同时也觉得各有理据。在座的同学,你们的观点又是怎样的呢?

现在可以自由发言。

生:荆轲不该刺杀秦王。秦王统一六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利于减少战乱和社会动荡,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是伟大的事业;如果荆轲把秦王劫持或刺死,秦国也不会放弃讨伐六国。

生:荆轲舍生取义刺秦王的精神令人敬佩,虽然他刺杀秦王未获成功但他不辱使命,吓得秦王胆战心惊,不寒而栗。荆轲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生(主持人):(微笑)看来,同学们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就请我们的老师来作点评和公断吧!

[学生鼓掌]

师: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败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然而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之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当然这当中也流露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这既是荆轲本身的局限,也是作者的局限,从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可能的,这些都反映了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

那么,今天的辩论实际上是“双赢”!辩题本身就是个辩证的问题,所以无论哪一方都能找到支持观点的证据,但也无法说服对方。听到同学们这么精彩的发言以及看到这么迅速的反应能力,我觉得这本身就是胜利!是你们语言能力提高的胜利!请让我们为他们的精彩表现再次鼓掌!(辩论结束)

【基础训练】

一、语言广场

1.C(顾:回头。)

2.B(“迟”,意动用法;“函”“箕”“北”为名词活用作状语。)

3.A(都为表目的的连词,可译为“来”;B项“因为”;C项,表修饰,相当于“而”;D项译为“按照”。)

4.D(代事)

5.C

6.刘向国别33

7.(1)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危险难测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朋友和(他)一同去。

(2)愿意整个国家作为(您的)内臣,与诸侯同列,如同郡县一样进贡,以能够保留先王的宗庙。

二、阅读星空

(一)

8.C

9.A(A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而: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承接。C 项乃:副词,于是,就;副词,却,竟然。D项以:介词,因为;连词,相当于“而”,来。)

10.C

11.(1)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个人的私仇而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

(2)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

(二)

12.C(“落在后面”不符合襄王此时的情感,应是“来不及”。)

13.C (都当“趁机”讲。A前一个通“已”,后一个当“拿,用”讲。B前一个当“在”讲,表静态;后一个当“到”讲,表动态。D前一个当“于是”讲,表示两个动作前后相承;后一个当“才”讲。)14.D(应该是“襄王”)

15.B (贯珠者的智慧在于三言两语就化解了一场君臣之间的危机,也免去了自己的杀身之祸。直接表现他的智慧的就是他给襄王出的主意。①句只是襄王发现贯珠者可能听到了自己的自言自语,召他来询问。④句是襄王的做法。⑥句是百姓的反映。)

16.C (“襄王呼贯珠者而问之”是恐怕自己心中的秘密被人知道,已经暗伏下杀机,而不是想找人出主意。)

17.(1)我担心百姓挨饿,田单就把他们召集来给他们吃的。

(2)就此发布命令,收容饥寒交迫的百姓,供养他们。

【参考译文】

燕国攻打齐国,齐国被攻破,齐闵王逃到莒地,齐相淖齿杀死了闵王。田单死守即墨,(后来反击)大败燕军,并且收复了齐国的失地。齐襄王太子的身份得到证实。齐军破燕以后,田单对立国君事犹豫不决,齐国人都以为田单会自立为王。后来田单立太子为襄王,自居相位。

(有一天,田单)路过淄水,看见一位老人渡河冻坏了,无法再走,坐在沙滩上。田单看见老人身体寒冷,就想让后面车上的随从分件衣服给他,但随从们没有多余的衣服,田单就脱下自己的皮裘给老人穿。齐襄王很憎恶这件事,他自言自语说:“田单这样的做法,莫非想要用来夺取我的王位吗?如果不早想办法,恐怕就要晚了。”他左右察看,没什么人,只是岩石下有个采珠人,襄王把他叫过来问道:“你听到我说什么了吗?”采珠者坦白地承认:“都听到了。”襄王又问道:“你认为我该怎么做?”那人说:“大王不如借机会把它变成自己的善行。”襄王问:“怎么做呢?”采珠人说:“您可以嘉奖田单的善行,并说:‘我担心百姓挨饿,田单就把他们召集来给他们吃的;我担心百姓受冻,田单就解下皮衣给他们穿上;我关心百姓,田单也关心他们,(他这样做,)正合我的心意,田单既有这些善行,而您又赞扬他,田单的善行,也就变成您的善行了。”襄王叹道:“好主意!”于是以牛酒犒劳田单,嘉奖了他的行为。

过了几天,采珠人又去拜见襄王,进言说:“您在上朝时,应该特地召见田单,并在朝堂上加倍礼让尊敬,亲口慰问他。就此发布命令,收容饥寒交迫的百姓,供养他们。”于是襄王又派人到街头里巷听取百姓的议论,听见老百姓都在一起说:“田单很爱护百姓,哎呀!这全是大王教导的结果啊!”

三、应用天地

18.荆轲西行,高歌激众志,咸阳宫刺杀秦王功亏一篑

19.【简析】例句很美,第一句描绘情景,第二句展开联想,转换意象,第三句运用借喻,将联想意象化入情景描绘。巧妙地将思辨性和文学性融于一炉。

仿写示例:(1)芬芳馥郁的茶香在一进一进院落里散漫,让人想起如果醉人的香氛也可以变成跳跃的音符的话,那我们就是被幽婉动人的茶香曲包围了。(2)清澄明彻的月光在整个湖面上播散,让人想起如果晶莹的光辉也可以化作氤氲的轻烟的话,那我们就是被温存轻柔的月光雾拥抱了。(3)清新淡雅的花香在一阵一阵微风中传送,让人想起如果宜人的芬芳也可以变成纷扬细雨的话,那我们就是被轻盈飘逸的花瓣雨湿润了。(4)朦胧缥缈的梦在一波一波心潮中浮动,让人想起如果迷幻的梦影也可以变成漂浮扁舟的话,那我们就是被轻摇悠游的梦之船荡漾了。

20.【写作示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河边,荆轲即将赴秦。烈日,怒水。舟已驶来,一边是陷于水深火热的百姓,一边是险象丛生无法预知的未来。一颗赤诚心,一把热血泪,抹去男儿带血的泪珠,荆轲忘却了自我的生命,将百姓的安定永刻于心。当匕首从地图中滑落,大秦的宫殿里洒下了一位真正壮士的热血。生命,在忘记与铭记间竟也能如夏花般灿烂!

第6课鸿门宴

二、语言积累

1通假字

①:通“俱”,全部。②要:通“邀”,邀请。③距:通“拒”;“内”通“纳”,接纳,准于入内。

④倍:通“背”,背弃。⑤蚤:通“早”。⑥采:通“彩”,颜色。⑦坐:通“座”,座位。

3古今异义

①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②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异乎寻常的,特殊的,十分,极。

③河北古义:黄河以北;今义:河北省。

④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4词类活用

①活:使……活命。从:使……跟从。

②籍:编造名册。义:合于义。目:以眼示意。

③善:与……交好。

④兄:像对待兄长那样。间:从小路。

5文言句式

判断句: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被动句:若属皆且为所虏吾属今为之虏矣

省略句:沛公军(于)霸上为(我)击破沛公军

宾语前置句:客何为者大王来何操

介宾短语后置句:具告以事长于臣

【课堂活动】

二、略(可以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顺序讲述。)

三、

1.刘邦的性格特点是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他入关后即“籍吏民,封府库”“遣将守关”“欲王关中”。而当他知道项羽要击破他时,既惊呼“为之奈何”,虚心向张良请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身上。接着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又是祝酒,又是“约为婚姻”,使项伯为他所用。到鸿门后,他抓住项羽的心理,用甜言蜜语来哄骗项羽,说自己和项羽是“戮力而攻秦”的;又说自己“不自意能入关破秦”,以表明自己力量不如项羽,以满足项羽“自高自大”的心理;接着又把项羽要“击破”他的事,转到“小人之言”上去。他既称臣谢罪,又把欲王关中的事否认得干干净净,从而得到了项羽的好感,于是在危机四伏的鸿门宴上躲过杀身之祸,趁机逃脱了。项羽的性格特点是缺乏政治远见,沽名钓誉,为人不忍,自大轻敌,不善用人,刚愎自用,不用阴谋。他听到曹无伤的密报与范增的劝说后,大怒,决心消灭刘邦。可是听到项伯说的“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等话后,又改变了主意,答应项伯“善遇之”。等到刘邦到鸿门,说了一番谎话后,他听了洋洋得意,不仅原谅了刘邦,请他喝酒,而且把自己所得情报的来源也说了出来,以表明自己原来对刘邦并无成见。宴会上范增多次示意杀刘,他都置之不理;项庄舞剑,项伯护卫刘邦,他也熟视无睹。到了樊哙闯帐,怒目而视,将他训斥了一番,他不仅不怒,反而称之为壮士,赐酒,赐彘肩,赐坐。其实樊哙的话是刘邦前边说的话的重复与补充,而他在这些虚伪的言辞面前,却感到刘邦与樊哙的话是对的,自己反而有内疚之感,思想上完全解除了警戒,以致刘邦脱逃,他也毫不在意了。到刘邦逃后,张良奉璧给他,他随手置于座上,没有什么反应。文章写他的细节与对话不多,却很能表现他的性格特点。

2.“鸿门宴“从始至终充满矛盾,推波涌澜,扣人心弦。开头是黑云压城,杀机四伏,可是刘邦假意向项羽谢罪,紧张气氛骤趋缓和;待到项庄拔剑起舞,刀光剑影充盈宴厅,气氛又趋紧张;等到樊哙拥盾强行入军门,项羽按剑而跽,则把矛盾推向高潮。接着刘邦离席、逃跑,张良留谢,气氛逐渐缓和。作者正是在如此紧张急迫、剑拔弩张的斗争中,通过每个人物的具体表现(语言、行动、神情)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两个政治集团里主要人物的不同性格。例如,项羽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立刻大怒,简直是怒不可遏;但第二天见到刘邦谢罪,却洋洋自得,并脱口把曹无伤告密之事和盘托出;樊哙尖锐的指斥,竟未能引起他的反感;听说刘邦逃走,也仍处之泰然,这充分显示了项羽简单暴躁而又刚愎自用的性格。相反刘邦听到项伯密报军情,马上紧急研究对策,第二天亲赴鸿门假意屈从,听项羽说出曹无伤之后而不动声色,樊哙闯宴后,趁气氛稍缓之机托词离席,命张良留谢,不辞而逃,后又断然诛曹无伤。这一系列言行,充分显示了刘邦机敏精细,能谋善断的性格。此外,张良与范增,樊哙与项庄,都形成鲜明对比,形象栩栩如生。

3.人物语言个性鲜明:项羽的话,骄横气盛;刘邦的话,礼仪备至;范增的话,老谋深算;张良的话,老练透辟;樊哙的话,豪壮威严;项庄的话,似巧实拙。描写场景则犹如目睹。例如写樊哙闯宴:“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这一紧张场面的描绘着墨虽不多,却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心情顿感紧张。又如,写“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三言五语,就把宴会上杀气腾腾的场面勾画得动人心魄。《鸿门宴》中的一些语言,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秋毫无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劳苦功高”等等,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而“鸿门宴”则已成为敌对双方政治谈判斗争的代名词。

4.其一,刘邦善于审势察情,“从民所望”;而项羽不识时务,“自矜功伐”。其二,刘邦任人唯贤;项羽则任人唯亲。最后,一个根本的原因,在于顺应还是违反历史规律。刘邦力主建立一个统一的中

央集权的国家,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方向的。项羽则想回到封建割据的战国时代,是与当时历史发展趋势背道而驰的。所以失败不可避免。

5.此题回答较开放,言之有理即可。但本题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更加客观地认识历史。

四、略

【基础训练】

一、语言广场

1.D(A.数—shu?,B骑—j?,C眦—z?)

2.D(A要—邀,B倍—背,C蚤—早)

3.A(B、C、D三项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4.C(C名词活用为动词,其余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5.秋毫无犯劳苦功高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6.B(①③④名词动用,②⑤名词作状语,⑥使动用法)

二、阅读星空

7.A(B项分别是“料想”、“用意”的意思;C项分别是“感谢”“辞别”的意思;D项分别是“推辞”“辞别”的意思)

8.D(A封闭:关闭。B细说:小人的谗言。C儿女亲家。)

9.B

10.A(A驻扎。B跟从;使……跟从。C归属、隶属;类、等辈。D年少;稍微)

11.B(A其中;还是。B用来。C……的营垒;……的人。D被;是)

12.(1)剑术,一个人就可以抵挡,不值得学习,我要学习成千上万人才能抵挡的本领(即兵法)。(2)项籍力大能举鼎,才能、勇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畏惧他。

(3)用这来表示全体士兵都坚决拼死战斗,没有一点后退生还的想法。

(4)这里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楚人呢?

13.不是同样情况下的同样心情。前一个“莫敢仰视”是在巨鹿之战后,项羽大获全胜,在别的诸侯看来,项王简直是天神,所以他们“莫敢仰视”,衬托了项羽的英雄气概。后一个是项王到了英雄穷途末路的时候,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现在悲伤流泪,感染了左右之人,他们不忍心“仰视”,衬托了悲剧气氛。

14.在女性作为男性的附庸品而存在的时代,一个权势人物遭受失败的最明确最严酷的标志,是他的心爱的女人及其他财产将为胜利者所占有或重新分配。项羽在短短几年里登上了成功的绝顶而主宰天下,复又坠落失败,连自己心爱的女人都无法保护,表现了个人在巨大的历史命运控制下不能自主、命运无常的悲观意识。

三、应用天地

15.刘邦知人善任,项羽刚愎自用;刘邦察纳雅言,项羽闭目塞听;刘邦深谋远虑,项羽目光短浅。无论是治军还是治国,刘邦都显得高人一筹。因此,我更喜欢刘邦。

16.例句:甲:思清,好像应该读“面面相觑”吧?以前老师给我纠正过,我也记不准了,查查字典吧!乙:李老师,这个字好像不是念“虚”,语文课本里也有,我记得语文老师读的不是“虚”,不知道谁读错了?(只要语气委婉,表意清楚即可。)

17.清兵入关骄奢淫逸终至倾覆刘青山生活腐化蜕变为人民死敌

梳理探究(二)奇妙的对联

【积累梳理】

一、答案见课本

二、

【探究总结】

一、

1.屈原2.诸葛亮3.辛弃疾4.苏武5.文天祥

6.三苏7.白居易8.屈原,贾谊9.杜甫10.大禹

二、

1.饭店2.修表店3.书店4.体育5.幼儿园6.宾馆

三、

杜甫、范仲淹、滕子京、吕洞宾;杜甫曾写《登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忧”和“乐”,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吕洞宾曾三醉岳阳楼;化用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佳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陶渊明《饮酒》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四、

1.《论语?公冶长》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杜甫《望岳》

4.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王之涣《登鹳雀楼》

6.上联出韩愈《寄卢仝》,下联出自李颀《缓歌行》

7.《三国演义》

8.《水浒传》

五、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尧日舜天。

六、

1—5(略)

6.(1)合字对(2)拆字对(3)回文谐音对(4)花卉对(5)拟声对(6)节气对(7)无情对

学习评价(二)第二单元达标检测题

1.B(A衣冠ɡuān,C嗔目chēn,D弭谤mǐ)

2.A(A距—拒内—纳B振—震c知—智D蚤—早)

3.D(D项中都是“没有”的意思,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A①只是②反而B.①召见②被c ①以……为边邑②粗鄙)

4.c(要害:重要的部位。A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B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D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

5.D(A都是介词,表对象。B都是连词,表假设。C表目的,“来”。D①语气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可译为“还是”;②代词,指晋国)

6.B(“迟”,意动用法;“函”“箕”“北”均为名词活用为状语)

7.(1)其意常在沛公也(2)如今人方为刀俎(3)风萧萧兮易水寒

(4)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5)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6)何厌之有又欲肆其西封

(一)

8.B(“对外国文学也有深远影响”说法属于无中生有。)

9.D(A、B两项,逻辑推理不当;c项,原文只说当代中国人日常用语不用文言汉语,并没有说完全不用。)

10.A(“当代文学还不能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部分而存在”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

(二)

11.C(荷:扛)

12.C(A项前“于”:介词,对于;后“于”:介词,从。B项前“以”:介词,用;后“以”:连词,表并列。C项两“而”都是连词,表修饰。D项前“则”,表示出乎意料、发现了新的情况,相当于“竟、却”;后“则”,连词,如果)

13.B(①是说明梨好价高。⑤是对被戏弄的愤恨。⑥是对“称素丰者”而言的,不是对乡人所言)14.B(乡下人并没后悔的表现)

15.(1)当初,道士开始变戏法时,乡下人也夹杂站立在人群里面伸长脖子、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竟忘记了自己卖梨的事。(2)在乡间常常见到有些自称富有的人,当好朋友来借米时,就一脸怒色。(3)可是等到沉湎赌博,迷了心窍,就是倾其所有,也毫不吝惜;刀锯架在脖子上的时候,赎命都来不及。【参考译文】

有个乡下人推着一车梨到街上卖,因梨的味道香甜,所以他要价很高。有一个头戴破头巾、身穿旧棉袍的道士,在车前请求乡下人施舍,乡下人粗野地呵斥他,他却不走,乡下人更为恼火,大声责骂他。道士说:“你这一车梨有好几百个,我只是请你施舍一个给我,这对于你也不算什么大的损失,你不给倒也算了,何必发这么大的脾气?”旁边围观的人也劝乡下人挑个最差的梨给道士,打发他走算了,而乡下人却坚决不肯。酒店里一个伙计见外面吵闹得不可收拾,于是自己出钱买了个梨,送给道士。道士向他表示感谢,然后又对围观者说:“出家人不知道吝惜是什么。我有很好吃的梨,拿出来请大家一同品尝。”有人说:“你既然有好梨,为何不自己吃呢?”道士说:“我需要这个梨核作树种。”于是两手捧梨吃起来,快要吃完的时候,将梨核放在手上,解下肩上背的铲刀,挖了个数寸深的坑,先把梨核放进去,然后又用土盖上,并向街上的人索要开水来浇灌。喜欢凑热闹的人赶忙向路边小店要了一碗开水,道士接过来浇在坑里。在众人的注视下,梨树的嫩芽出土了,渐渐长大;不久便长成了树,树叶茂盛;一会儿就开了花;又一会儿便结了梨,梨子又大又香,满树的梨子压弯了树枝。道士就从树上摘下梨子送给围观的人,不一会儿的工夫就摘完了梨子。赠完梨子后,道士就用铲刀砍梨树,丁丁当当砍了很久,才把梨树砍倒;然后把还长着叶子的树干扛在肩膀上,非常从容地走了。当初,道士开始变戏法时,乡下人也夹杂在人群里面伸长脖子、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竟忘记了自己卖梨的事。当道士走了以后,他才回头看自己的车子,发现满车子的梨都没有了。乡下人这时才醒悟过来,刚才道士分给大家的梨原来都是自己的梨。他又仔细检查车子,发现有个车把不见了,是刚刚砍断的。他十分愤怒,急忙去追道士。转过墙角,只见被砍的车把在墙脚下,才知道道士所砍的梨树就是此物,而道士早已不知去向了。此事成为满街市民的一个笑柄。

异史氏说:“这个乡下人真是糊涂,天真骄痴,被满街的市民讥笑,有很多地方。在乡间常常见到有些自称富有的人,当好朋友来借米时,就一脸怒色,并且算计着说:‘这是我们家好几天的生活费呀。’

有的人劝他们帮一帮遭灾受难的人,给孤独无助的人一点饭吃,他就又非常生气,又算计着说:‘这是我们家十人、五人的口粮呀。’甚至是父子兄弟,算计起来也往往是分毫必争。可是等到沉湎赌博,迷了心窍,就是倾其所有,也毫不吝惜;刀锯架在脖子上的时候,赎命都来不及。诸如此类,真是说也说不完,真是愚蠢呀,这些乡下人,又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

(三)

16.揭示了世族权贵依仗祖业窃居高位、出身寒微的人虽有才能却只能屈居下位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现象的强烈不满和批判。

17.第一层以比兴起笔,用“松”和“苗”来比喻因“地势”不同而带来的不平等状况,形象化地引领全诗;第二层是全诗的核心,直接揭示“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社会现象,并指出这种现象“由来非一朝”;第三层则通过“金张”和“冯公”两个事例正反对比,具体说明上面现象的存在,并批判它的不合理性。

(四)

18.①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的精神(血液)早已融入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液内,这是“我”所知道的,但“我”没有亲眼见过这条富有灵性的大河。

②黄河带给“我”的内心触动,震撼了自己,情绪变得激昂,心情为之震惊。

19.①结构上,首尾照应,使全篇浑然一体。②内容上,升华文章主题,表达对中华民族充满了热切的希望之情。

20.①主要特征:幽邃轻巧灵活曲折细弱柔和安静

②这样写的意味:突出春天黄河的特点,借此来表现作者的特殊感受:黄河的民族的血液,现在虽然是她的柔弱期,但旺盛的时期必然会到来,民族的兴旺期必然会出现。

21.①对自己仅看到了黄河的表象而不满足。②对自己没能看到全盛的黄河而不满足。作者通过这两个不满足,表达自己对黄河这一蕴含民族精神的理解和体悟之情,也表现出对民族振兴的信心和决心。22.将梦想转化为理想,人生才有意义。

23.①谢天谢地烧高香阿弥陀佛②感恩戴德感激涕零求之不得(所答词语是熟语,并切合语境和人物身份即可)

24.承德避暑山庄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它既有自然野趣的山光水色,又有瑰丽精致的楼阁亭台,集我国南北园林建筑艺术之精华,被康熙誉为“自有山川开北极,天然风景胜西湖”,前年度过了肇建300周年,如今更加名扬海内外。

25.【写作提示】这是一道命题作文,要特别在行文构思上下功夫,尤其要关注题目中的“其实”一词。“其实你不懂我的心”,也就是说,“你”自以为懂得了“我”的心,而实际上“你”并不懂得,这中间有误解。“我”的“心”是什么?“你”为什么会误解它?结果怎么样?这些都给实际写作留下了很大的想象和构思空间。作为应试作文,要特别注意在文章关键处点明题目,通篇采用第二人称不失为一种最便捷的点题方式,但采用其他人称,将题目自然融入行文之中也许更见巧思。

第三单元

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

二、语言积累

1.y?di?liáo chèu chúz?d?pái huái fěi àn chuāng ln man hái cuán ji?ào yǔn dàng

2.莽;涤;喋;踌躇;虐;赁;苟;殒;恤;陨;桀骜;蔼;霭;浸渍。

【课堂活动】

二、

设题意图: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先找出刘和珍的每个方面的行事,不要遗漏,再总结分析刘和珍的精神品质。概括要点时尽量摘录课文关键语句,有的要点则是对课文语句进行改造或补充后形成。有价值的东西:①生前爱看鲁迅文章,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莽原》——向往革命,渴求真理;②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有思想,有远见,有责任感;③能够不为势力所屈,反抗一广有羽

古代诗文阅读复习教案1

学案1 必修一 ——《劝学(节选)》、《师说》、《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 [学案目标] 1.把必修一四篇文言文分散的文言基础知识前后勾连,连点成线,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2.重点掌握“可以”、“所以”、“以为”三个词的用法,对文中重点句子能准确翻译。了解一下通假规律。3.背诵《劝学》、《师说》、《赤壁赋》全文。 1. 下面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金就.砺则利颓然就.醉 B.????? 逝者如斯.斯.天下之民至焉

C.????? 虽.有槁暴虽.一毫而莫取 D.????? 善假.于物也狐假.虎威 答案 B 解析 B 项这/那么。A 项接近,到。C 项即使。D 项凭借。 2. 下面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东.望武昌顺流而东.也 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不知日. 之入 C.????? 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 D.?????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答案 C 解析 C 项意动用法,以……为师。A 项向东,名词活用作状语/东进,名词活用为动词。B 项每天,名词活用作状语/太阳,名词。D 项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不同,低于/攻下。 3. 写出下面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 ①而????? 登高而 .招表顺承,不译,连词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不译,连词扣舷而.歌之表修饰,不译,连词至无所见而. 犹不欲归表转折,却,连词 ②于????? 青,取之于 .蓝而青于.蓝从;比,介词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于,介词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向,介词寄蜉蝣于.天地在,介词 4. “而”字作为连词,最难辨别的是承接关系和修饰关系,因为它

高中语文必修一必背课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tu í p ǐ的篱l í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再别康桥》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p àn 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x ìng ,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y ú y īn 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高中语文必修一必背课文 《沁园春 长沙》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zh ōu 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r ǎn ;漫màn 江碧透,百舸gě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li áo ku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zh ēng r ?ng 岁月稠ch ?u 。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qi ú。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a飞舟? 《雨巷》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j ì li áo 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chì ch ù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学案 学案博苑 09-07 0607 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学案 学习目标 1.体会两首诗的节奏、旋律,了解新诗中“新月派”诗歌创作“三美”主张的特点; 2、体悟作品的内涵,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初步掌握并运用通过意象分析鉴赏新诗的方法。 学习难点 通过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学习方法:朗读、设问、启发、讲解、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朗诵录音《再别康桥》 检查预习 1.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青荇(xìng)榆阴(yú)沉淀(diàn)长篙(gāo) 漫溯(sù)浮藻(z?o )斑斓(lán)笙萧 (shēng) 2.请用斜线标注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②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③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④满载/一船/星辉,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3、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曾留学英国和美国,诗歌创作深受英国浪漫主义诗潮的影响——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像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1931年因飞机失事而遇难。留下了四部重要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云游》。 4、联句练习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情。 学习过程 导入: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首歌,不,歌太铿锵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颗钻石,不,钻石太璀璨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个梦,不,梦太缥缈了。那么,《再别康桥》像什么呢? 一、整体感知把握感情 (先听录音再自读,要求“准确” “流畅” “有情感) l、这首诗让人觉得很美,你觉得美在哪里?与同桌交流看谁发现的多(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鼓励) 字句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具有鲜明的个性。或形式美和内容上的人情美(表达了对母校依依不舍的赤子情怀)。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人的这种感情怎样体现?(温故知新,运用上次课对意象的理解解决问题)

高中语文必修一导学案及答案

必修一第一单元导学及练习案 现代诗歌 第一课时·预习《沁园春·长沙》(兼及《浪淘沙·北戴河》《七律·长征》《采桑子·重阳》)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格律诗的一些基本规则:压韵、对仗、平仄、粘对等等。 2、了解“沁园春”“浪淘沙”“采桑子”三种词牌的固定格律。 3、识记重点字词及典故的读音和解释,学会品味诗歌语言的意象。 4、深情顶礼一代伟人的博大情怀,感悟主席心忧天下的豪情壮志。 【重点难点】 1、重点——字词典故和格律; 2、难点——意象把握、情怀解读。 【教学层林尽染(静)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 俯瞰:鱼翔浅底(动) 语文必修1导学案·练习案第1页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③峥嵘岁月图:抓住“忆”字。(提问:思考什么叫“书生意气”?) 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粪土当年万户侯”,怎样的情怀啊?试回想一下《沁园春·雪》中哪些词句的思想一首气势磅礴的诗, 成了最美的意象。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 有时潇洒地抽烟,轻易不朗诵, 抬头望断南飞雁,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 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便成了世界的诗眼,嘹亮了东方! 五、阅读下列诗句(提问:比较本词中的秋景,看看在感情色彩上有何不同?) ①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辞》 ②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③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 ④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红楼梦》 语文必修1导学案·练习案第2页 六、掌握格律诗的一些规则(重点。律诗排序必用到这一知识点!) 补充:平仄(“天子圣哲”)、对仗、三“粘”四“对”、压韵、起承转合、用典孤平、

高中语文(苏教版)教材(必修一)汇总

高中语文(苏教版)教材分析(必修一) 我省我市从今年秋季开始,高中进入新课程改革,高一语文使用的是苏教版的教材。对于这套新教材,不少教师还较陌生。如何使用好这套教材,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又能切实保证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一大课题。本人学习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照人教版语文教材,对苏教版教材进行了分析,就如何从宏观整体和微观具体认识、分析、使用好这套教材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明确《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并以此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贯穿落实在每一个教学环节。 三大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五方面目标: 积累·整合----知识、能力的积累与融会贯通,是学好语文的基础。 “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会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感受·鉴赏------建立在知识基础上整合而形成的语文基本能力。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思考·领悟----感受鉴赏基础上的深层次提升、吸收和内化(人文与知识)。 “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的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应用·拓展------实现在实际生活中的语文应用目的。 “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语文学习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方面有所发展。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发现·创新----更高层次上的目标(学习语文的终极目标)。 “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

【推荐下载】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套教案 窦娥冤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通过窦娥冤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从文学鉴赏的角度理解关汉卿设计三桩誓愿应验的用意。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介绍关汉卿: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关于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元杂剧的唱词按一定宫凋写成。共分五个宫(五个全音阶):正宫、中吕宫、南昌宫、仙吕宫、黄钟宫,分别个当于现在的C、D、E、G、A五个乐调(谱号);曲牌,相当于现在的调号和板号(如二黄散板、西皮快板等),也即简谱中的曲谱和节拍。元杂剧中一折限于一调一韵。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科范或叫“科”“介”,是关于动作、表情或其他方面的舞台提示,如“笑科”“见科”“把盏科”“做掩泪科”“内作起风科”等。

高中语文必修一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学案

库尔勒市第三中学高二语文导学案2016年5月日第周 编定人:胡静审定人:高二语文备课组 2016年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学案 ---必修(一) 复习要求:1、重点复习篇目:《沁园春·长沙》《诗两首》《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包身工》《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和《鸿门宴》。 2、默写篇目:《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纪念刘和珍君》《荆轲刺秦王》。 【现代文部分】 一、掌握下列文学知识: 1、中国的诗歌可以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而古典诗歌又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其中古体诗有以下一些形 式:四言诗、楚辞体、乐府、新乐府、歌行体;而近体诗主要有律诗和绝句两种形式。律诗又分为五律和七律,绝 句又分为五绝和七绝。律诗一般分为四联八句,即: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其中颔联和颈联要对仗,偶句押韵。 2、《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写于1925年的豪放词,在内容上属于现代诗,在形式上属于旧体诗。其中“沁 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标题。全词上片(阙)写景,情景交融,下片(阙)议论抒情,抒写了中国早期共产 主义战士以天下为己任、激流勇进的战斗风貌、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词又称为“诗余”、“曲子词”、“长短句”, 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3、《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因而作者被称为“雨巷诗人”。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一种美好理想 的象征,她是美好的却又是迷蒙而不可及的,表现了诗人孤独、消沉的情绪。 4、《再别康桥》——徐志摩,是新月诗派的代表诗人。《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中国近代著名的文 学家、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5、《纪念刘和珍君》——鲁迅,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新文学运动的奠基 人。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而已集》《南腔北调集》《华盖集》等14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其一生的写照。 6、《小狗包弟》——这是《随想录》中的名篇,作者巴金,现代小说家,主要作品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篇小说《寒夜》《憩园》等。 7、消息是新闻体裁的一种,以简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事实。 一篇新闻包括标题、(消息头)、导语、主体、背景、结尾。它的基本特征是:(1)迅速及时,(2)简明扼要,(3) 用事实说话。【要求学会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 8、《包身工》——夏衍,现代著名剧作家,主要作品有剧本《赛金花》《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 9、中国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可以分为古汉字和隶书楷书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和小篆; 后一阶段有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了解各类汉字的形体特点)。汉字的构成有六种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 形声、假借和转注。 中国最早的字典是东汉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古代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是宋代丁度等编纂的《广韵》;迄今为止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是《汉语大字典》,堪称当今汉语字典的“世界之最”。 10、对联又叫“楹联”、“楹帖”、“对子”,它由骈文和律诗的形式演变而成,又独立于诗词曲赋等之外。对联 由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字数多少没有定规,但是要求上下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其中上下联是仄起平收。竖写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仄起平收。 11、《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 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全书共20篇。文中有不少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见贤思齐焉, 第1页共6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设计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设计,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 欢迎分享!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设计 一、自我介绍: 我姓*,是本班的语文老师,非常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语文。 二、介绍高中语文 (设计的目的:让学生知道语文是什么,弄清学了十几年的语文是什么,有利于学生在总体上感知语文,从而有了方向。并且明确新课标下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1、我们既然要一起走过这一年,或许要更多的时间,那么就有必要弄清 什么是"语文"。那什么是"语文"? 我们请几位同学来发表一下高见 国语国文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 明确: 50年代叶圣陶先生提出语文就是:"口头为语,书面为文" (听、说、读;写) 2、为什么要学习语文呢?

高考只考三门:语文、数学、英语。高考中很重要。语文不好,其他学科也很难学得好。学习好语文是学好其他各门功课的基础。因为语文而高考失利的例子太多了。 书本虽重要,但切不可囿于书本,要走出去。"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生活中,语文是无所不在的。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语文(说话,交谈,看书,读报,逛街,娱乐,写作,思考等等) 3、怎样学好高中语文呢? 缘:中国有句俗话"十年修得同船渡",是指缘分的巧妙和难得。通常,人们喜欢用蜡烛来比喻教师,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古诗有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对教师职业的赞美,而我更喜欢把教师职业比成撑船的水手,三年一调头,送走一批学生就送走一批渡客。老师,学生,水手,渡客,这就是缘分。这就是老师今天讲的第一方面:惜缘。[接下来和学生聊了自己一些以前上课的故事] 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同学们应该主动去体验和发掘语文的乐趣。 1.字趣。语言中的每个字或者是每个标点的变化都会幻化无穷的乐趣。 外国记者讽刺说:对牛弹琴。周恩来回敬道:"对,牛弹琴!" 2.句趣。欣赏"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因为此诗此句而出名。"年年岁岁""岁岁年年"不仅排沓回荡,音韵优美,更在于强调了时光流逝的无情事实和听天由命的无奈情绪。花卉盛衰有时而人生青春不再,耐人寻味

高中语文必修一期末文言文学习学案

一、通假字 1、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烤木使其弯曲(劝学) 2、虽有槁暴通又,(劝学) 3、则知明而行无过已通智,智慧(劝学) 4、君子生非异也通,资质,禀赋(劝学) 5、或师焉,或不焉通否,不(劝学) 6、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句末语气词(烛之武退秦师) 7、焉用亡郑以陪邻通倍,增益(烛之武退秦师) 8、共其乏困通供,提供,供给(烛之武退秦师) 9、夫晋,何餍之有通厌满足(烛之武退秦师) 10、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通擒,捉拿(赤壁之战) 11、五万兵难卒合通猝,仓猝(赤壁之战) 12、卿能办之者诚决通请,拜托(赤壁之战) 13、助画方略通划谋划,策划(赤壁之战) 14、顷之,烟炎张天通焰,火焰通涨弥漫(赤壁之战) 15、雷鼓大震通擂,敲击(赤壁之战) 1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赤壁之战) 17、山川相繆通缭,环绕(赤壁之战) 18、阴知奸党姓名,一时收禽通擒,捕捉(赤壁之战) 19、钿头云篦击节碎通鎞,钗,古代妇女的头饰(琵琶行) 20、距关,毋内诸侯通拒,把守;通纳,接纳(鸿门宴) 21、张良出,要项伯通邀,邀请 2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教授

2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忘(鸿门宴) 2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早点(鸿门宴) 25、会将军与臣有郤通隙,隔阂,嫌怨 26、员径八尺通圆,方圆(张衡传) 27、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通樽,酒器(张衡传) 二,特殊句式 (一)宾语前置句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通晓句读,不明白疑惑)(师说) 2、复驾言兮焉求?(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呢?)(归去来兮辞) 3、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心神不安要去哪里呢?(归去来兮辞) 4、夫晋,何餍之有?(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烛之武退秦师) 5、卿欲何言?(你想说什么?)(赤壁之战) 6、欲安所归乎?(要回到哪里呢?)(赤壁之战) 7、豫州今欲何至? (刘备如今要去哪里?)(赤壁之战) 8、何为其然也?(为什么奏出这样的悲音呢?)(赤壁赋) 9、而今安在哉?(如今在哪里呢?)(赤壁赋) 10、而又何羡乎?(我们又羡慕什么呢?)(赤壁赋) 11、未之有也(没有过这种情况)(张衡传) 12、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时拿什么东西)(鸿门宴) 13、沛公安在?(沛公在哪里?)(鸿门宴) 14、为之奈何?(怎样对待这件事?)(鸿门宴) 15、客何为者?(来客是干什么的?)(鸿门宴)

(完整)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全解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全解 第一单元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 【单元概览】 这个单元主要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选编的7首中国诗歌,2首外国诗歌,大都是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九首诗的主题可以用一个“情”字来贯穿:《沁园人?长沙》中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中对母校的绵绵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对“母亲”大堰河的赤子之情,《错误》中思妇对“归人”的怨情……阅读时,把握这些贯穿全诗的情感线索,每一首诗的内容和形式就不难理解了。在学习中,我们主要从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思想生平和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入手,并通过对诗中意象的分析,去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本单元的诗歌,也都是意象运用的成功典范。对它们思想感情的理解,离不开对诗中意象的分析。意象,就是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意象是客观事物在人心灵中的投影,是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诗歌的情感表态一般都要借助意象。我国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一些意象如“明月”、“杨柳”、“秋风”、“斜阳”等,其内涵早已超越客观事物本身,而在千百年的文化传承中积淀了强烈的主观感情。读者在作品中一看到这些词语,就会产生丰富的联想,掀起心中情感的波澜。 【方法指要】 《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阅读鉴赏中,了解现代诗歌基本体例及表现手法,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在阅读鉴赏中,能感受诗歌的形象,品味它们的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要做到这些比较深层次的阅读要求,就需要我们对诗歌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对作品进行真正的阅读鉴赏。 从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现代诗歌鉴赏的原材料,一般有两大来源:一是现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语文期末复习学案合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语文期末 复习学案合集 必修一第一单元复习学案 【学考目标】 1掌握基本的文学常识,如词的基本知识,第一单元诗歌作者及其相关作品。 2 背诵第一单元的诗歌。 3 能积累赏析诗歌的基本要点,如意象,意境的想象,艺术手法的运用(借景抒情,象征,对比,渲染等)。 《沁园春长沙》 【自主复习】 ①字词积累 沁(qìn)园春:词牌名。 漫江:满江。 百舸(gě):舸,大船。 霜天:指秋天。 寥廓(liáokuò):指宇宙的广阔。 苍茫:旷远迷茫。 峥嵘(zhēngróng):不平凡,不平常。 意气:这里指意志和气概。另可作贬义,指只凭感情办事,缺乏理智。 挥斥方遒(qiú):遒,强劲有力。 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善良的。 粪土当年万户侯:意思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粪土,名词的意动用法,把……视如粪土。万户侯,食邑万户的侯爵,这里指大军阀、大官僚。 浪遏(è)飞舟:遏,阻止。 ②文学常识 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 词最初称为或,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 ③诗句默写 1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 。,。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达标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橘.子洲()百舸.()惆.怅( ) 寥.廓() 携.手()遒.劲()峥.嵘()遏.制()

沁.园春( ) 2、下列各项中字词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百舸.(gě)橘.子洲(jú)遒.劲(qiú) B峥嵘 ..(zhēngróng)携.手(xié)遏.制(è) C漫.江(màn)寥.廓(liáo)挥斥.(zhì) D惆怅.( chàng) 稠.密(chóu)苍茫.(máng) 3、下列各项词语字形有误的一组( ) A百舸橘子洲遒劲飞翔 B峥嵘携手砥柱遏制 C漫江急躁廖廓挥斥 D惆怅讴歌稠密苍茫 《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 【自主复习】 ①文学常识 1.徐志摩,笔名,,著有等诗集。 2.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3,艾青原名,他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1929赴法国勤工俭学,专修绘画,1932年回国,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因从事爱国运动被捕,在狱中开始诗歌创作,1935年10月出狱,次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受到文坛重视。艾青的主要作品有《欢呼集》《黑鳗》。【达标检测】 1. 注音 撑.着()彳亍 ..( ) 颓.圮()青荇.() 沉淀.()漫溯.()笙.箫()团箕.() 佝.偻()火钵.()忸怩 ..()炖.肉() 瓦菲.()冰屑.悉索()荆棘 ..() 关云长.()碾.了三番() 2下列各组加点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撑.着(zhǎng)彷.徨(páng)寂寥.(liáo)篱.墙(lí) B彳亍 ..(chìchù) 凄婉.(wǎn)颓圮.(pǐ)迷茫.(méng) C河畔.(pàn)青荇.(xìng)长篙.(gāo)荡漾.(yàng) D斑斓.(lán)沉淀.(dìng)浮藻.(zǎo)榆阴.(yīn) 3.下列各项词语字形有误的一组() A彷徨颓圮河畔色彩斑斓 B竹篙漫溯凄婉惆怅而归 C笙箫繁衍彳亍稠密 D记载哀怨寂廖碧波 4.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 A典押diǎnyā忸怩niǔniè凌侮língwǔ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材整合

高一语文教材整合方案 高一语文组 一、指导思想: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更好地发挥语文学科的作用,为高三的语文学习奠基。 二、整合背景: 学校逐步深入的教学改革。此次改革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 三、学情解说 本届学生中考成绩极低,语文基础不好,学习能力极低,自主学习对他们来说难度极大,且没有好的学习习惯,简单来说就是不会学习。 四、整合方针: 降低起点,放低要求,改变目标,培养学习能力,指向高考。 五、整合方案: (一)了解语文必修①教材的编写意图 1.力求照顾高一学生“初始”的特点 高中语文必修①是提供高中必修课起始阶段使用的,所以,在选文、撰写导语以及确定“研讨与练习”的题目上,不但力求照顾高一学生“初始”阶段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而且力求体现初高中语文在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上的异同,以便明确师生在认知上的定位,促进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的转变,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使教和学在效果上达到本质的提升。 2.落实本套书综合性的特点 “综合性”是指: 第一,教学目标的综合。教科书中包含“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综合。就必修①第一单元,要求对本单元的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这是“过程和方法”方面的要求。而本单元选用不同时期不同作家的作品“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是“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要求。“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其三个维度目标在本单元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第二,课程内容的综合。学科本身各种要素的综合,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内容的综合,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的综合。语文学科与跨学科内容的综合等。例如,第一单元《沁园春长沙》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毛泽东既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又是一位有着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诗人、书法家。课外欣赏毛泽东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与同学交流心得”,就是对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的综合,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诗的思想内涵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联系自己的已有阅读或拓展课外未知的阅读,培养积累整合、联想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知识内容的综合由此得以体现。又如,第三单元《记念刘和珍君》一课“研讨与练习”第四题:“关于‘三一八'惨案,除课本介绍的之外,你还了解哪些?你对

赤壁赋复习学案(学生版)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复习学案 课题:《必修一》《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主备人:李峰郭丽敏 一.【考纲要求】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能力层次均为B级。分别要求做到“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也为B 级。 二.【复习重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增加积累,掌握好文言实词意义的推断技巧。洞悉得分点。掌握实词:既,望,如,属,冯,危,足,食,白,始,宴,穷,斫,缘,披,趣,向,志,是 掌握虚词:以,之 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 三.【复习方法】独自回读、背诵课文,对知识点归纳总结,与同学交流探讨. 独立完成学案,反思总结规律,提升解题能力。 四.【复习过程】 (一)自己回读课文并加以疏通课文,全文背诵默写。 (二)完成知识点的整理。然后与同学交流。 A、【重点实词】 1.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山川相缪 举酒属客举匏樽以相属 自余为僇人梦亦同趣 2.找出句中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徘徊于斗牛之间 A古义:今义: B古义:今义: 白露横江古义:今义: 凌万顷之茫然古义:今义: 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今义: 漫漫而游古义:今义:(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古义: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今义:接着,表承接 颓然就醉古义:今义:形容败兴的样子 游于是乎始古义: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 事引起的 3.找出句中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2)下江陵 (3)顺流而东也(4)舞幽壑之潜蛟 (5)泣孤舟之嫠妇(6)正襟危坐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9)侣鱼虾而友麋鹿(10)渺沧海之一粟 (11)不知东方之既白(12)日与其徒上高山 (13)穷回溪(14)卧而梦 (15)始指异之(16)穷山之高而止 (17)箕踞而遨(18)萦青绕白 4、一词多义 既: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进学解》 不既信,不倍言,义者有取焉。《太史公自序》

高中语文必修一《孔雀东南飞》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孔雀东南飞》学案 学案博苑 11-22 1430 高中语文必修一《孔雀东南飞》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长篇叙事诗的特点 (2)加深理解赋、比、兴和浪漫主义手法在抒情上的艺术效果 (3)学会通过赏析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去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一、背景 在东汉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相当苛刻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清规戒律。“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本文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在焦母的威逼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 二、解题 (1)本诗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名《焦仲卿妻》。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这是我国最早的乐府诗集。本诗时保留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长的一首长篇叙事诗。称“古今第一首长诗”(区别于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与《木兰辞》合称“乐府双璧” 乐府:原指掌管音乐的官府,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为“乐府”或者“新乐府”。 (2).汉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三、知识梳理与课文把握

1、注音: 自缢()箜篌()()公姥()伶俜()腰襦 ()哽咽()葳蕤() ()遗施()聘礼()磐石()拊掌()否泰()赍钱()踯躅 ()()冥冥()摧藏()晻晻()仕宦 ()蹑履()玳瑁() ()明月珰()纤纤()窈窕()()便言 ()婀娜()() 鹄舫()幡()骢马()鲑() 课文把握 1、文章结构 开端——兰芝被遣 发展——夫妻惜别 再发展——兰芝抗婚 高潮——双双殉情 尾声——告诫后人 2、课文分析 (1)、概括诗前小序的内容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作诗的缘由。 (2)、诗歌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兼用比兴,以孔雀失偶来暗示夫妻离别。孔雀徘徊反顾为全诗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调。统摄全篇,引起下文故事。 (3)、尾声化为鸳鸯充满了什么色彩,结构上有何作用? 浪漫主义色彩,呼应开头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3、详解文章结构 本文是一首民间叙事长诗,可分为五部分: (1).开端第1—2段是兰芝主动向丈夫提出将她及早遣归母家,从而一下子将矛盾冲突和盘托出,兰芝外柔内刚的性格也得到了凸现。 (2).发展第3—8段,描写府吏周旋于专横的母亲和有主见的兰芝之间,既表现了他对爱情的忠贞,又充分展示出他在封建礼教重压下的软弱、复杂的性格。焦母虽尚未与兰芝直接交锋,但其狰狞面目已在儿子面前暴露无遗。(3).发展第9—12段写兰芝同婆婆、小姑和丈夫一一话别,从多方面展示了她善良而坚贞的性格。她的一番深明大体、不卑不亢的话,使婆婆多少有点心虚尴尬,只好装聋作哑。而她叮嘱小姑好好侍奉公婆,更表现出淳朴、真诚的感情,一个封建社会里完美的媳妇的形象,完整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4).高潮部分第13—22段写兰芝回母家后的遭遇,情节跌宕起伏,具有很强的戏剧性。阿母的软弱无主见,阿兄的粗暴和势利,官府倚势提亲,这一切都在兰芝的意料之中,促使她下定了以死殉情的决心。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答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答案 【篇一: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复习(答案)】 ss=txt>一、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第一单元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二、辨析下列汉字的字形 第一单元 沁香分泌谩骂漫江惆怅为虎作伥苍茫沧桑阻遏碣石 彷徨惶然惋惜哀婉颓圮杞人忧天祭祀沉淀纸锭绽放 彷徨牌坊惆怅稠密丝绸无耻谰言斑斓波澜朔风追溯 挑衅河畔碾碎辗转堤堰揠苗助长偃旗息鼓凌侮陵墓棱角 忸怩纽扣枢纽心扉雨雪霏霏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撤离车辙清澈步履木屐草屦废墟嘘寒问暖谄媚陷阱循着 遁世黯然谙熟元宵节诞生涎皮 (1)戊戌戍戎戒 (2)采彩 采:本义是摘,如采花采摘。另有意思跟精神神情有关,如无精打 采神采奕奕。彩:本义跟颜色有关,如彩旗飘飘。另有意思跟称赞 的欢呼声有关,如喝彩。 三、掌握下面词语的词义 第一单元 峥嵘:本义形容山势高峻突出,引申为不平常。 挥斥方遒:热情奔放,劲头十足。遒,强劲有力。 激扬:激浊扬清,批评坏的,褒扬好的。 彷徨:(心事重重)地走来走去,犹疑不决。 颓圮:坍塌,毁坏。 典押:把土地和房屋押给别人,换取一笔钱,到期还款,收回原物。天伦:指父子、兄弟等关系。 瓦菲:生长在瓦缝中的野草。 凌侮:欺凌,侮辱。 第三单元

桀骜:形容性情倔强。骜,不顺从。 长歌当哭:意思是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指 写文章。当,当作。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殒,死亡。恤,顾虑。 叱咤风云:形容声势威力很大。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深居简出:平日老在家里呆着,很少出门。 第四单元 婆娑:形容盘旋和舞动的样子;枝叶纷披的样子。 生杀予夺:指统治者掌握了生死赏罚的大权,横行霸道,对人民生 命财产随意处置。生,让人活着;杀,叫人死亡;予,给予;夺, 剥夺。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人事沧桑:当事人和世事变化很大。 记忆犹新:对往事的记忆还像新的一样。 不同凡响: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凡响,平凡的音乐。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作,振作。后泛指做事要趁鼓起劲头的时候一口气干完。 四、近义词辨析 第一单元 寥廓:(天空)高原空旷。 辽阔:(土地海洋等)辽远广阔。 意气: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也指因主观偏激而产生的情绪, 如意气用事。义气: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 的气概。如讲义气。 遏制:制止,控制(一般只能是一定程度上的效果)。 遏止:用力阻止住。如滚滚洪流,不可遏止。 沉淀:指沉到溶液底层的难以溶解的物质,比喻凝聚,积累。 积淀:指长时间积累起来的习俗、文化。 彷徨:犹疑不决的走来走去。 倘佯:自由自在地走来走去。 养育:抚养和教育。 养活:供给东西使生活。 第三单元 正告告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电子课本x

必修一 1《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2、《荆轲刺秦王》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 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 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 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 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 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全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全集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1、窦娥冤·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通过窦娥冤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从文学鉴赏的角度理解关汉卿设计三桩誓愿应验的用意。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介绍关汉卿: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关于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元杂剧的唱词按一定宫凋写成。共分五个宫(五个全音阶):正宫、中吕宫、南昌宫、仙吕宫、黄钟宫,分别个当于现在的C、D、E、G、A五个乐调(谱号);曲牌,相当于现在的调号和板号(如二黄散板、西皮快板等),也即简谱中的曲谱和节拍。元杂剧中一折限于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