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经济学的办法论

奥地利经济学的办法论
奥地利经济学的办法论

奥地利经济学的办法论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奥地利经济学的方法论

2007-01-1110:04:31Yurii译

原文TheMethodologyoftheAustrianSchoolEconomists

I.Introduction

直到最近,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关注者都仅限于对十九世纪晚期边际效用理论的发展感兴趣的经济思想史学家。但是,这一学派的生命并不限于那几十年的时间,而边际效用理论也从未成为其关注的焦点。今天,奥地利经济学的传统不但没有没落,反而正在复兴之中。奥地利经济学家们致力于理论的研究,并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广阔的领域。使该学派自成一体的思想--也可以称作其主题思想--就是其成员的方法论观点:主观主义。应用到经济现象中的主观主义方法认为,经济分析的基础是对人们的选择和有目的之行为的洞悉,比如,根据他们对实现自己目标的各种选择的感知,追逐自己的目标。自从1870年代诞生以来,这种方法论一直是奥地利学派的特征,尽管不同的成员为其辩护的方式不同。就像一位当代的奥地利经济学家所言,"奥地利学派在观念史上的意义也许在于,它充分肯定了作为行动者的人在经济活动的中心位置。"

对主观主义观点及其含义的一贯关注,正是早期的奥地利经济学家和杰文斯学派(Jevonian)以及瓦尔拉斯学派(Walrasian)的区别所在,尽管后两派同样坚持边际主义的价值理论。埃里克·斯瑞茨勒(ErichStreissle)评价说"我认为,奥地利经济学家经常正确地强调,他们是独特的坚持主观价值的学派"。但是,对于奥地利经济学家,尤其是近代的奥地利经济学家来说,主观主义并不仅仅意味着主观价值理论。无论研究什么经济问

题,主观主义的方法都是他们的显着特征。简而言之,主观主义已经成为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独特方法。如果奥地利经济学家仍然不能被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接受,原因就是他们有着独特的方法论,以及这种方法论对他们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的意义。

为了追溯奥地利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将集中关注六位着名的经济学家,因为他们都是应用主观主义方法论,为之辩护,并且在自己的方法论和理论的论着中坚持这一思想的人。他们是:卡尔·门格尔(CarlMenger),学派的创始人;弗里德里希·维塞尔(FriedrichvonWieser)和尤尔根·旁巴维克(EugenvonBohm-Bawerk),他们在不同的方向上发展并推广了门格尔的思想;路德维希·冯·米塞斯(LudwigvonMises),维塞尔和旁巴维克的学生之一,为理论和方法论都做出了突破性贡献;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FriedrichvonHayek),维塞尔和米塞斯的学生,他的理论探索和跨学科的研究为他赢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路德维希·拉克曼(LudwigLachmann),他在1930年代和哈耶克一起学习,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主观主义方法的研究。奥地利经济学的传统下还有许多名气不那么大的作者,另一方面,不少有名望的经济学家都部分的受到奥地利经济学的影响。但是,人们仍然认为这六人是该学派过去最重要的,资历最老的贡献者。在结尾部分我们将关注那些今天仍然在积极的完善和发展奥地利经济思想的人,尤其是米塞斯得两位学生,以泽列·科茨勒(IsrealM.Kirzner)和穆雷·罗斯巴德(MurrayN.Rothbard)。

II.CarlMenger

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基础,以及其未来发展的蓝图,无疑都得益于门格尔在1871年出版的《国民经济学原理》(GrundsatzederVolkswirthschaftslehre)。这本书包含了门格尔大量独创的、极有价值的观点,以及与众不同的经济学见解。完善和发展门格尔的观

点,尤其是那独特的经济见解,从此成为奥地利学派的主要任务,而"奥地利学派"这一名称也得自门格尔的国籍。哈耶克评价这一学派说"(奥地利学派的)基本观念完全得自卡尔·门格尔"。

众所周知,门格尔的《原理》在经济思想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纳特·魏克塞尔(KnutWichsell)在1921年写道"从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诞生以来,从来没有一本书产生过门格尔的《原理》如此重大的影响"。但是,《原理》在当时并没有多大影响。这本书的关注者仅仅限于德国,而且反应也不是很热烈。德国经济学家已经认识到古典经济理论的缺陷,因而不再对任何经济理论感兴趣。整个德国都处在德国历史学派的统治之下,他们的头领是古斯塔夫·施莫勒(GustavSchmoller),一个认为抽象推理毫无价值的人。历史学派所关心的只是经济史和经营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目睹《原理》遭受的冷遇,认识到德国经济学家反对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理论,而是整个理论经济学,门格尔(用熊彼德(Joseph.A.Schumpeter)的话说)"开始战斗了,他要为对社会问题的理论分析争得一席之地"。他停止了自己的理论研究(列入计划的《原理》第二卷一直没有问世),转而为这类研究辩护。正是出于这一目的,1883年他出版了第二本书--《关于社会科学、尤其是政治经济学方法的探讨》

(UntersuchungenüberdieMethodederSocialwissenschaftenu ndderpolitischen?konomiei nsbesondere)。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方法论论战(Methodenstreit)的开始,在德国历史学派和奥地利经济学派之间的"关于方法论的论战"就此爆发了。在论战的过程中,因为一位德国教授的有意中伤,门格尔和他在维也纳的门生第一次和"奥地利"联系在一起。也正是在这次论战中,奥地利经济学家第一次清楚地认识了自己的特殊地位,这一点也可见于当时该学派成员所撰写的方法论着作中。

与置身其外的维塞尔不同,旁巴维克是这场论战的积极参与者。和门格尔一样,他不是在语言的层面,而是在问题的实质层面展开激烈的辩论。旁巴维克并不怀疑历史学派的方法的有效性和达致确定目标的可靠性,而是质疑历史学派的方法是否像他们所说的那样"唯一有效"并且"最为重要"。奥地利经济学家想证明,研究经济问题的抽象理论方法是有用的,或者说,理论经济学是可行的。

门格尔对经济理论的理解是"本质主义"的,似乎来自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在《原理》中,门格尔多次引用了希腊哲学家的话。门格尔探索各种经济关系的必要特征,以及那些相关联系的性质所体现出的特征,希望了解经济关系的"本质"。如此,门格尔认为他发现了支配经济现象的"确切"规律:不是精确的数学规律,而是由各种相关因素的本质达到的规律,因此这些规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必然是正确的。对门格尔(还有旁巴维克,在这一点上与他观点相同)来说,实在世界的本质(资源是稀缺的)和人类的本性(对更大满足的欲望)共同决定了经济世界的构成。

门格尔认为,人类的欲望总是超过自然的供给。也无论个人作出何种选择,也无论这种选择是出于无知还是错误的考虑,个人欲望的内容总是客观事实。在发布《原理》之后,门格尔试图把"效用"的概念和生物学联系起来,而他的同时代人都在努力将这一概念扩大到"心理学"色彩或者"享乐主义"色彩过于浓重的目标时。根据他儿子在《原理》第二版导论中的叙述,在努力构筑需求理论的同时,门格尔开始转向研究生物学和心理学,试图将这三者结合起来,完成自己的价值理论。

除开这些决定论的因素,门格尔的方法仍然是主观主义的,他认为个人乃是期望满足自己的需求的,而不是被各种需求所支配。在没有完全的、精确的知识条件下的选择,仍

然是行动的基础。对生物学的强调仅仅是门格尔价值理论的一个补充,而不是必需的部分,后来的奥地利经济学家放弃这一点时毫无困难。

门格尔的《原理》第一次讨论了有用物品的性质,接下来是财货的性质,然后是经济(稀缺)财货的性质。他定义和讨论了财货的可交换性,勾画了可交换性最强的物品成为交换媒介或者货币的过程。在每一步推导中,他都一再强调财产的主观性质,即它们依赖于关注需求的个人的知识,以及这些财货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对主观主义一以贯之的坚持,使门格尔能够借助维塞尔的"归属"(imputation)概念将自己的分析延伸到对作为资本的财货的评价中去,门格尔称这些财货为"更高等级的财货"。维塞尔将这种思想发展得更为精巧,奥地利经济学家随后一直强调,某一财货是否被看作资本,并不取决于其客观属性,而取决于其在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人的生产和消费计划中的地位。

门格尔的本质主义对他的经济思想还有一个重要影响,因为他正是以此为基础反对数学方法和经济"变量"的相互决定关系的。瓦尔拉斯(Walras)的边际思想完全是用数学描述的,门格尔在给他的信中写道:

我们研究的不仅仅是量化的关系,还包括经济现象的本质(性质)。对后者(比如,价值、租金、利润、劳动分工和复本位制的性质),如何用定量的方法考察?

熊彼得(Schumpeter)仅仅看到了奥地利学派主观主义的边际主义的部分,因此他一方面批评奥地利学派的方法是"有缺陷的方法",另一方面批评他们未能"认识一组联立方程(asetofsimultaneousequation)的意义"。但是对奥地利经济学来说,缺少数学方程并不是因为无知。老奥地利(oldAustria)的学生们在"体育馆"式的教育体制下已经接受了初步

的数学训练,而且,门格尔也出自一个有数学天分的家庭。奥地利经济学家虽然完全了解各种数学方法,但是,出于方法论的原因他们明确地反对这些方法。

门格尔对经济现象本质的关注,表现为他对这些现象的存在和起源的思索。他希望得到一般性的关于因果的解释,这就排除了使用数学方法的可能。门格尔的儿子卡尔(KarlMenger)是一位数学家,他指出运用数学的经济学家都局限于方程之间的联系,而奥地利经济学家希望得到因果关系的解释。奥地利经济学家还列了许多理由,反对将数学作为经济分析的工具,其中多数和上面的理由大同小异。举例来说,奥地利经济学家不愿意使用无差异分析的方程式(Equationsofindifferenceanalysis)解释交换行为,因为他们的主观主义边际价值论认为价值是没有单位的。

奥地利经济学家再追溯交换起源的过程中看到,交换发生的确切原因在于,参与交换的个人认为他人财货的价值高于自己所拥有财货的价值。门格尔试图揭示价格形成背后的力量和原因,与之相反,重视数学的瓦尔拉斯学派的目标是发展和完善一个永恒的一般均衡的价格体系。

门格尔及他之后的奥地利经济学家发现,如果要探索经济现象的起源,从这些现象发生的最简单的情况入手是非常恰当的。在分析价格的形成时,门格尔是从孤立的两方交易开始的,旁巴维克也一样。维塞尔通过"递减抽象"的办法完成了从鲁宾逊世界到复杂的货币经济的转变。穆雷·罗斯巴德的《人、经济和国家》(Man,EconomyandState)系统地阐释了现代奥地利理论,这本书也是严格遵循"鲁宾逊-真实世界"方法的。米塞斯在其早期的一部作品中声称"catallactic的基础类别,即,价值、财货、交换、价格以及成本"都与选择行为有关。他随后强调,要理解某些重要的现象,特别是基于货币价格的经济核算

这一现象,所需的理论就不能局限于鲁宾逊世界。这种计算在鲁宾逊的世界是不可能的,对孤立的社会主义的经济来说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它源于货币的交换。

III.旁巴维克和维塞尔

既然数学方法无助于解决经济过程的关键问题,反对使用数学方法就成了奥地利学派持续的任务。庞巴维克的不朽着作《资本与利息》保留了严格的因果分析,却避免用函数依赖关系(functionalinterdependence)说明其理论体系的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像门格尔一样,维塞尔也激烈的反对瓦尔拉斯的理论体系。

维塞尔认为,经济现象必然是不连续的和离散的,因此他反对经济理论中的数学方法。奥地利经济学家关注的是在真实世界中感知和行动之个人的行为方式,因此他们阐明自己的边际主义思想时,常常谨慎小心的借助于离散的单位和非连续的时间点,而不是借助于无穷小的单位和平滑的曲线。门格尔在《原理》中多次强调了这种不连续性。

维塞尔十分清楚边际效用尺度(marginalutilityscales)变化的离散性质,他的归属理论(theoryofimputation)假定投入(inputs)具有不连续性。庞巴维克根据不连续的计划对供给和需求进行了分析,并用其研究了一种特殊的不可分割的商品--马--的市场。庞巴维克和维塞尔都认为边际效用尺度的变化是不连续的,因为他们从主观主义的立场出发,只关注能被正在估价的个人确切感觉到的变化。因此,熊彼得又一次误解了奥地利理论家们的意图,他认为要"正确地阐述他们的推理"必须用到微分学。

熊彼得评论说,奥地利经济学家"认为边际效用理论是他们新方法的精髓",这表明他很可能误解了庞巴维克代表奥地利学派自我宣传时说的话,类似的话维塞尔也说过。今天,我们必须结合当时的语境看待这些说法。奥地利学派的理论研究在当时还只是刚刚起步。从那时起,这一学派开始把他们的研究延伸到众多领域中去,而不再局限于价值理论。还要补充一点,这种说法只在当时具备有限的准确性。就像Streissler强调的,边际效用理论,并非门格尔《原理》的重点。甚至《原理》的前两章根本没有出现边际效用的概念。

尤其需要记住的是,三位早期奥地利经济学家中,门格尔最关心方法论问题。根据哈耶克的看法,维塞尔"并不认为作为一个特殊学科的科学的方法论有太大价值"。熊彼得认为庞巴维克"不是一个方法论的行家",这种看法并非有失公允。

无论是庞巴维克还是维塞尔都认为,方法论研究和论辩没有太大价值,合适的方法会在理论实践的过程中自动出现。结果,门格尔和他的弟子之间产生了某些分歧,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庞巴维克的资本和利息理论。

庞巴维克基本接受了门格尔关于"精确"方法的认识论,他喜欢称之为"隔离的"(isolating)方法。与之相反,维塞尔选择用自己的方式证明理论知识的正确性。他坚信人们根据自己的"内在经验"(innerexperience)理解经济学的意义。门格尔认为经济学的本质存在于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人和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之中,而根据EmilKauder的看法,维塞尔发现了"意识的必然行动序列"。维塞尔称这种方法为"心理的"(psychological),这一术语也得到了庞巴维克的认可。维塞尔的心理学倾向产生了奥地利学派的一个具有独特方法论的分支,但是他的"自然价值"学说(naturevalue,在假象环

境下存在的一种客观的价值标准)和他对不同个人的效用具有可比较性的坚决主张,使维塞尔走上了一条此后被放弃的道路。

1884年维塞尔出版了UsprungundHauptgesetzdeswirtschaftlichenWertes,他的这部早期作品在心理学上着墨颇多。维塞尔提出,主观价值理论实际上是"应用心理学"。在此后的一部作品中,他表示了对这种说法的顾虑,解释说经济理论并不依赖于专业的或者科学的心理学,价值理论有自己的心理分析方法。个人的内省(introspection)或者内在经验才是经济学关注对象的真正源头,这些对象正是追求以完美的形式表现出的"理想化假设"(idealizingassupmtion)的努力造就的。维塞尔假定,谨慎关注自己行为之利益和方法的经济人(economicman)追求的是简单的效用最大化。门格尔的经济行为个人(economicagents)的独特需求不复存在了。

在《自然价值》(Naturalvalue1889)中,维塞尔推广应用了隔离和理想假设的方法。他把从主观估价出发的演绎法应用到生产和分配的领域之中,提出了机会成本(就是现在人们所知的被牺牲的效用)和归属(imputation)的概念,后一个术语是他命名的。他解释说,既然消费者只能对最终财货估价,那么生产财货的价值只能根据其对期望的产出价值的边际贡献来确定。生产的成本源于这一事实:投入只能从其它的有价(主观的)用途转移而来。

维塞尔坚持说,尽管主观价值理论表面上是演绎的,但其实是严格关注经验事实的。在1914年出版的《社会经济学》(SocialEconomics)中,维塞尔解释说,它是经验的,因为它面对的是普遍的现象,尽管看起来它面对的是理想的状态。先验主义的观点--先验(演绎)的理论如何能够具有经验的内容--是困扰奥地利学派的最大问题,和其他人一样,

维塞尔也不得不为他的抽象理论在现实世界的适用性做出解释。他承认自己的理论和所有经验陈述一样,都是在头脑中结合经验的检测形成的,都必须容许某些例外。而基于自己的本质主义倾向,门格尔认为他的"精确"规律是不可证伪和不存在例外的。门格尔解释说,这些规律"并不仅仅是没有例外,根据我们的思维规律,它们是不可能有例外的"。对精确规律的经验"检测"是一种错误的方法论,就像用测量实际的物体验证几何原理一样。

和维塞尔一样,庞巴维克也不准备在这一点上追随门格尔。历史学派攻击说,奥地利学派表现了奇怪的先验论思想,而且拒斥经验事实;在为自己理论的价值和可行性辩护时,庞巴维克承认理论必须严格基于经验观察。他否认奥地利学派"所谓的抽象演绎方法"不是经验主义的,也否认它"着迷于抽象的结论而忽视经验现实",庞巴维克声称"(这种方法)实质上是真正的经验的方法"。他否认奥地利学派自我局限于源自先验公理的推导和演绎,声称它起源于"对现实情况的观察,并尽力丛经验材料推导出普遍规律"。但是,庞巴维克补充说,奥地利学派同样认识到探索从普遍到一般的因果联系的重要性,因为纯粹的归纳方法不能发现事件"因果链"的连接关系。

从奥地利学派视角解读经济危机

从奥地利学派视角解读经济危机 提要本文介绍了奥地利学派的相关理论,并从该理论的角度阐述了此次经济危机的成因,同时对经济危机的应对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奥地利学派;经济危机;经济周期 中图分类号:F037.1文献标识码:A 一、奥地利学派的相关理论 奥地利学派是近代资产阶级经济学边际效用学派中最主要的一个学派。它产生于19世纪七十年代,流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创始人为门格尔,继承者为庞巴卫克。21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以米塞斯和哈耶克为代表的一些奥地利经济学家继承了奥地利学派的传统理论并做了一些补充。他们反对计划经济思想,反对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主张自由主义,崇拜市场自发作用。通常称之为新奥地利学派,又称维也纳学派。该学派的核心思想在于注重市场竞争的行为性、过程性。近20年来,这一流派在西方学术界、政治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许多竞争政策和反垄断法规都是依据新奥地利学派的思想制定的。新奥地利学派继承了旧奥地利学派的传统,致力于经济行为、资本理论、经济周期理论、货币理论等问题的研究。其主要理论包括: (一)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周期理论是奥地利学派具有较大影响的一个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主义后期的高涨阶段是利率过低引起暂时性资源错置而造成的。在货币经济中,由于银行系统可以自行创造出流通手段,从而可能引起货币的紧缩和膨胀。另外,在生产部门,资本化的生产方法是普遍的形式,即大部分原始的生产资料(劳动和土地)不是用来直接生产消费品,而是用来生产未来消费品。采用这种生产方法的目的是为了用同量的原始生产资料获得更多的消费品。如果以货币表示的生产资料需求总量相对于消费品的需求总量增加时,就会发生资本化程度较低的生产方法向资本化程度较高的生产方法的过渡;如果前者相对于后者减少,就会发生向资本化程度较低的生产方法的过渡。由于货币经济中,以货币表示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相对需求总量受到信用扩张和收缩的影响而时常变动,这样就会导致经济体系的不平衡,甚至引起经济危机。 (二)计划经济。奥地利学派认为,经济计算需要有价格提供指导,而计划经济没有生产要素市场,所以不可能利用要素价格来指导,经济计算在计划经济中是不可能的。合理的经济配置是要以合理的经济行为做基础的。而合理的经济行为又以合理的价格和成本的计算为依据。而在计划经济中,没有要素市场也就没有价格。没有价格机制的计划经济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只能造成资源的浪费。

奥地利学派的方法论[1]

奥地利学派的方法论及其在当代经济 科学中的意义及问题 韦森? (一) 随着1974年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哈耶克(Friedrich A. von Hayek)于1991年的逝世,“奥地利经济学派”基本上已成了的一个历史名称,然而,奥地利学派经济思想家的理论贡献,却永远留在人类的存量知识之中了。正如哈耶克(Hayek, 1967,见中译本,第215页)本人所言:“自立门户的奥地利学派虽已不存在,但我相信仍然存在着一种独特的奥地利传统,我们可以期待这一传统有朝一日会为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许多贡献,它所开启的道路的丰富内涵,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对于某些任务,仍然可以利用它来取得一些贡献。”从哈耶克的这一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奥地利经济学目前已成了经济思想史上的一个历史术语,但这并不意味着其思想方法和理论洞识已失去了当代意义。 在经济学说史上,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出现应该说始于门格尔(Carl Menger)《经济学原理》一书于1871年的出版。接着,庞巴维克(Eugen von B?hm-Bawerk——门格尔德学生)和维塞尔(Friedrich von Wieser)与门格尔一起,创立了第一代奥地利经济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地利学派的第二代传人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庞巴维克的学生)、迈耶(Hans Meyer——维塞尔的学生)与哈耶克、哈伯勒(Gottfried Haberler)、马克卢普(Fritz Machlup)、莫根斯坦(Oskar Morgenstern)、以及罗森斯坦-罗丹(Paul N. Rosentein-Rodan)等一大批学者一起,出版和发表了大量著作,从而把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推向了鼎盛期。二次战后,尤其是20世纪60-70年代之后,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一些理论观点逐渐被新古典主流经济学所吸纳和融合起来了,随之奥地利学派的理论主张也逐渐模糊起来,于是就有了哈耶克的“自立门户的奥地利学派虽已不复存在”说。尽管如此,在20世纪60-70年代后,仍有Israel Kirzner(米塞斯的关门弟子),E. Streissller, Ludwig Lachmann, Murray N. Rothbard, ?澳大利亚莫纳斯大学经济学院的孙广振教授详细地阅读过拙文,并作为国际上的奥地利学派的研究专家之一对拙文做出了许多有益的评论,澄清了一些笔者对奥地利学派的一些误识。这里谨志谢忱。当然,文中现有的任何纰漏将由笔者自己负责。

应用文-奥地利经济学派

奥地利经济学派 '一般认为,奥地利 学派的形成始于1871年卡尔·门格尔(Carl Menger)《经济学原理》的 。当时还是个公务员的门格尔也因此书而成为维也纳大学的一名青年教师。经担任数年鲁道夫(Rudolph)王储的私人教师和旅伴后,他被任命为维也纳大学的教授。两位更年轻的经济学家,欧根·冯·庞巴维克(Eugen von Bǒhm-Bawerk)和弗里德里克·冯·维塞尔(Friedrich von Wieser)虽非门格尔的学生,却成为门格尔这本成名之作新观点的热情支持者。在19世纪80年代,由于这两位追随者和门格尔一些学生不遗余力 ,特别是由于门格尔本人发表了一本有关方法论的著作,门格尔及其追随者的观点引起了国际经济学界的重视。至此,奥地利学派已成为一个公认的实体。庞巴维克和维塞尔的一些著作被译成了 ;1890年《美国 及 科学学会年刊》的编辑们一再要求庞巴维克撰文阐述这一新学派的思想。下文力求对奥地利学派的历史作简要回顾,着重介绍(1)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2)该学派的核心观点;(3)该学派及其观点与其他主要经济学流派之间的关系;(4)目前与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有关系的各种学说及观念。 奥地利学派奠基人 在经济思想史上,门格尔1871年的著作与杰文斯(Jevons)1871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和瓦尔拉(Walras)1874年发表的《纯政治经济学要义》,都被认为是“边际主义革命”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多数情况下,思想史学家所强调的,是门格尔著作中与杰文斯和瓦尔拉相同的一些特征。近年来,特别是W·贾菲(W.Jaffé,1976年)的发表后,学术界的注意力开始转向门格尔思想中与他同代人不同之处。一系列最新的研究,如W·格拉斯尔(W.Grassl)和B·史密斯(B.Smith),(1986年),则将门格尔及早期奥地利经济学家的独特思想与19世纪后期奥地利更为广阔的思潮和 思想 起来了。 门格尔著作的锋芒所向毫不含糊。他的《原理》着力于重建经济科学的基础,即在保留经济学抽象与理论特色的同时,对价值与价格提出一种与古典派学说截然相反的理解。古典派经济学家们认为,价值受以往资源成本的支配;门格尔则认为,价值是对今后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实用性的判断。门格尔的著作虽是奉献给德国和奥地利说德语的学术界的,但它在方法、风格乃至本质上,都与当时德国各大学的研究大相径庭。后者的研究虽也尖锐批评古典经济学,但它抨击的是其理论特征,其主张主要是历史分析的研究方法。在门格尔著作发表时,以古斯塔夫·施穆勒(Gustav Schmoller)为首的新历史学派正开始取代以罗雪尔(Rosoher)、克尼斯(Knies)和希尔德布兰德(Hildebrand)为首的旧历史学派。年方31岁的奥地利公务员门格尔显得小心翼翼,尽量不与德国经济学界冲撞。事实上,他以“恭敬之心”将《原理》一书题献给罗雪尔,并“作为一个奥地利伙伴的友好问候以及作为对德国慷慨恩赐我们奥地利人以科学启迪的菲薄报答……”(门格尔,1871年,前言)。门格尔显然希望人们会认为他的理论创新证实了德国学者从历史研究中得出的结论,献出一种新的经济学以取代备受怀疑的英国正统古典学说。 但门格尔注定要大失所望。德国经济学家对他的著作不屑一顾。即便一些德语学术刊物注意到它,也是或被完全曲解,或被一笔带过。在《原理》出版后整整10年中,门格尔完全是孤立的;当时不存在什么奥地利“学派”。19世纪80年代,当庞巴维克和维塞尔热情洋溢的著作开始问世时,这一新学说虽被冠以“奥地利学派”的称号,但与其说是一种尊称,倒

奥地利经济学的重要价值

奥地利经济学的重要价值 熊彼德(Joseph Schumpeter)说过,经济学是“一辆满载的公共汽车,乘客都是些无法互相比较的利益和能力”。也就是说,经济学家都是些语无伦次的没用家伙;从他们的声誉来看也的确如此。不过,这样说未免有点而不公平,因为经济学家面对的是物质世界中最复杂的问题。 假设你对市场一无所知,请问:如何分配社会中稀缺的物质和智力资源,才能够达到下面的要求:代价要最小,每个人都要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每个消费者的需要和品位都要有保障,还要鼓励技术革新、发明创造和社会进步;还有一点,这种状态必须能保持下去。 这是个值得学者思考的问题,努力做出回答的人也自然值得尊重。然而问题在于,主流经济学家使用的方法和行动的人(acting m an)没多少联系,因此他们难以得到符合实际的结论。显然,这样的方法是有问题的。 早在古希腊时代,经济学的中心问题就引起了伟大学者的关注。到现在,经济思想已经分化为许多派系:凯恩斯学派、后凯恩斯学派、新凯恩斯学派、古典学派、新古典学派(又叫理性预期学派)、货币主义学派、芝加哥公共选择派、弗吉尼亚公共选择派、实证主义学派、博弈理论学派、供给学派的各个分支,以及许多其他派别。 奥地利学派

奥地利学派也是一支经济学派,而且在许多方面不同于甚至优于其他学派。奥地利学派并不仅仅研究经济学,而是以自己独特的方法看待全部科学。其他学派主要依赖理想化的数学模型,他们希望指导政府改善社会;而奥地利学派的理论则更为现实,更具社会科学意义。 奥地利学派认为经济学是一种工具,其目的是理解人们通过的竞争与合作来满足需求、分配资源以及探索怎样建设繁荣社会的过程。根据奥地利学派的理论,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没有私有财产权就无法有效地使用资源;而政府干预市场的各种行为一般是破坏性的。 今天的奥地利学派是一支欣欣向荣的学派。在学术领域,数学思维的有效性已经遭到质疑;作为方法论的语言逻辑(verbal logic,这是奥地利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意指和数学逻辑、符号逻辑不同的思维规则,奥地利学派认为数学逻辑和符号逻辑脱离了现实意义,不适用于社会科学,详细情况请参加Rothbard的Man, Economy and States——译注)正在复兴;面对一团糟的各种宏观经济理论,大家希望找到稳定的理论传统。在政策领域,神秘的、持续的经济周期、社会主义的崩溃、福利国家经历的挫折和居高不下的成本以及大政府模式的普遍失败,都凸现出奥地利学派与日俱增的魅力。 奥地利传统的亮点 自诞生以来,奥地利学派在120年间历经兴衰起伏。没有奥地利经济学,也就不会有20世纪初关于价格理论的论战,不会有20世纪

奥地利国家情况

奥地利 经济概况 奥地利地处欧洲中部,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市场经济发展完善,生活水平很高,和德国等欧盟国家经济联系密切。其经济体系包括庞大的服务业、成熟的工业及规模有限但高度发达的农业。奥地利出口贸易发展良好,就业市场十分稳定。 奥地利矿产资源主要有石墨、镁、褐煤、铁、石油、天然气等。森林、水力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46.3%。奥地利工业体系完整,产值占GDP一半左右。主要工业部门有化工、环保、机械电子工程、钢铁、机械制造、采矿、电子和汽车发动机制造等。奥地利农牧业以和林业都很发达,有林场400万公顷,且机械化程度高,主要农产品自给有余。奥地利风景秀丽,旅游业十分发达。游客主要来自德国、荷兰、英国、瑞士和意大利等国。 外贸在奥地利经济中占重要地位。主要出口机械、钢铁、造纸、交通工具、木材加工和家具、工业半制成品和制成品;进口能源、燃料、机械、汽车以及初加工产品和工业制成品。 年度经济分析与展望 受国际经济危机影响,奥地利经济增长减缓,出口下降,失业率上升,但主要经济指标仍好于欧盟平均水平。2009年经济出现3.6%的负增长,政府财政赤字达GNP的3.4%。危机爆发后,奥地利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消费刺激措施,包括大规模减税计划和新车购买补贴;还推行减少工时政策避免大规模裁员,控制失业率在5%以内;对银行和保险等受挫较大的本国优势产业提供援助,并收购了奥地利第六大银行HGAA。当前世界经济局势有所好转,奥地利也借机进行经济结构重组,发展知识型实体经济,预计将在2010年摆脱经济衰退的阴影,恢复接近1%的增长。 投资机会 奥地利工业发展及投资潜力集中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除了钢铁、机械、车辆以及精密仪器工艺以外,还拥有先进的环保工业,如空气、水污染防治技术及垃圾处理设施等。除研发能力和专业技能先进的工业外,奥地利以金融和保险为主的服务业也十分发达。外资企业纷纷投资或收购奥地利企业,目的就是吸取其先进的经验和技术,或是利用其战略位置向周边国家拓展。 奥地利的外资投入主要集中在化工产业、塑料业、汽车业、机械工程业、机械电子工程业、电子工业、生命科学、电信业、旅游业、金融业和环保业等领域。 塑料业:化工产业及塑料业是奥地利的主导产业,约占工业总产值的11%。目前塑料工业的全球年增幅量超过5%,奥地利塑料工业市场更是蒸蒸日上,每年仅聚乙烯和聚丙烯的出口就达一亿吨。

奥地利经济学派

奥地利经济学派 奥地利经济学派是近代资产阶级经济学边际效用学派中最主要的一个学派。它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流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其创始人门格尔和继承者维塞尔、柏姆·巴维克都是奥地利人,都是维也纳大学教授,都用边际效用的个人消费心理来建立其理论体系,所以也被称为维也纳学派或心理学派。 奥地利经济学派产生背景 19世纪70年代以后,马克思主义在工人队伍中迅速传播,而为资本家辩护的种种经济学说,诸如成本论、效用论、节欲论等等都纷纷破产。奥地利学派以主观唯心精神来“改造”传统经济学以便对付马克思主义的意图,受到了资产阶级的热烈欢迎。 主要代表作: 门格尔的《国民经济学原理》(1871),维塞尔的《自然价值》(1889),柏姆-巴维克《资本与资本利息》中的第一卷《资本利息理论的历史和批判》(1884)、第二卷《资本实证论》(1889)。此外,柏姆-巴维克的《马克思体系的终结》(1896)也有较大的社会影响。 奥地利经济学派研究内容 奥地利经济学派反对德国历史学派否定抽象演绎的方法,以及否定理论经济学和一般规律的错误态度,也反对英国古典学派及其庸俗追随者的价值论和分配论,特别是反对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它认为社会是个人的集合,个人的经济活动是国民经济的缩影。通过对个人经济活动的演绎、推理就足以说明错综复杂的现实经济现象。 奥地利经济学派把社会现实关系中的“经济人”,抽象还原为追求消费欲望之满足的孤立个人;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改变为研究人与物的关系,研究消费者对消费品的主观评价,把政治经济学变成主观主义的个人消费心理学。 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理论核心是主观价值论,即边际效用价值论。与萨伊等人的“效用价值论”不同,边际效用价值论认为:一件东西要有价值,除有效用之外,还必须“稀少”,即数量有限。以致它的得、失成为物主快乐或痛苦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例如一杯水对井边的人而言,倒掉也毫不在乎,这时,这杯水只有效用而无价值;但对沙漠旅行者而言,水壶中剩下的最后一杯水,有了它如获甘泉玉器,没有它则不胜口渴的痛苦,于是这杯水就产生了价值。奥地利学派承认这是主观价值,并认为经济学上讲的价值就应该只指这种主观价值,市场价格无非是根据这种主观价值所作的估价而形成的。 奥地利经济学派有各不相同的分配理论,门格尔认为劳动、资本和土地的收入是它们各自提供的效用的报酬;维塞尔则把它们当作补全财贷价值中各个组成要素的价值“归属”问题;柏姆·巴维克则以现在财货的边际效用估价高于未来财货的“时差利息论”解释之。

经济学中的方法论

经济学中的方法论 主讲人:余永定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生院世经政系教授、博导 2007年10月8日 一、导论 方法论,英文是methodology,跟方法不太一样,概念要广泛一些。哲学意义上的方法论是指人是有思维有意识的,都是在以某种方式认知他之外的客体,认识世界。认知活动事实上是一种在大脑中进行的主观思维活动。对于这种认知活动本身,可以把它作为一种客观过程来研究。哲学上的方法论就是对人的认知过程进行再认知,对思维进行再思维。这是人类特有的技能。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认为,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不在于人有思维动物没有思维,事实上动物也有思维,但是动物不能对思维再思维,这才是人与动物之间最重要的区别。诗中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研究方法论就要跳出这个“庐山”,来认识人的认知过程。 是不是了解了人是怎么认识世界的就完了呢?我觉得不是的,我们不但要把人的认知过程作为一个对象来进行研究,而且要考虑到这样一种认知过程本身是否能够实现认知的目的。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认识世界,它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要研究的是如何改进我们的研究方式、认识方法,提高认知效率,使我们能够真正的认知世界。所谓哲学意义上的方法论就是研究这几个问题。至于什么是方法论,没有明确的定义。 在经济学上,也有经济哲学,或者经济学的方法论。这与哲学意义上的方法论是有区别的。它一般有两个主要内容,一个就是以经济研究过程作为实际范例来解释哲学方法论的问题,研究方法论可以找出具体的实例,当然也就可以以经济研究作为素材,来阐述方法论的一些原理,就像可以以物理学作为对象在总结和归纳一些东西来丰富哲学方法论的内容。另一方面经济学中有许多程式化的研究方法,是一种固定的模式。如果国外的经济学文献看的多了,就会发现里面也有很多八股。先是一个框架,然后给出动态最优、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和解决方法,经济学研究方法就是包括了很多这种程式化的研究方法,或者是研究的固定化的东西。 这里涉及的是广义的抽象层次较高的经济学方法论,基本上还是讲哲学,只是它是以经济学为例子在讲哲学。经济学发展到一定阶段,也有一整套的程式化的非常固定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发展使得经济学变的比较容易了,智商比较低的人也可以研究经济学,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有很多学生也在学经济学。另外,它能帮助提高思维效率,少做无用功。 为什么要研究方法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方法进行研究,就是对认知、客体进行认知。自己的目标函数是一生,为了实现自身的优化,该怎么配置资源?该花多少时间直接学习知识?花多少时间学习学习知识的方法?这里面有个自由配置的问题。所以,不要

什么是奥地利经济学

什么是奥地利经济学 奥地利学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世纪。当时,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大学(University of Salamanca)写作和教学的人中有一些圣托马斯·阿奎纳的追随者,他们试图解释所有的人类行为和社会组织,这可以算作奥地利学派的发源了。 这些晚期的经院哲学家发现存在着某些经济规律,或者说联系原因和结果的不可抗拒的力量,这些规律的作用和其他自然规律极为相似。此后的几代人经过努力,在这一基础上发现并解释了供给和需求的规律、通货膨胀的原因、交换汇率以及经济估价的主观性质——所以约瑟夫·熊彼得称赞他们是最早的真正的经济学家。 后期的经院哲学家是财产权、契约与贸易自由的支持者。他们赞颂商业对社会的贡献,同时固执的反对征税以及对价格和商业机构的管制行为。作为道德神学研究者(moral theologians),他们强烈要求政府也必须服从道德规范,不得偷盗和抢劫。这些经院哲学家实践的正是后来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的准则:经济学家的首要任务是告诫政府,什么是政府不应当做的。 第一篇关于经济学的论述是1730年理查德·坎迪伦(Richard Cantillon)发表的《论商业的性质》(Essay on the Nature of Commerce),他是个受过经院哲学传统教育的人。坎迪伦生于爱尔兰,后来移居法国。他视经济学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并通过“思维实验”(thought experiment)解释价格的形成。他将市场理解为企业家经营的过程,同时坚信奥地利经济学对增发货币的看法:增发货币对整个经济的影响是一点一点扩散开来的,同时这种扩散会扰乱价格体系。 紧随坎迪伦之后的是杜尔哥(Anne Robert Jacques Turgot),他是一名拥护市场制度的法国贵族,也是旧时代的财政大臣。杜尔哥的经济作品为数不多但思想深刻。他的《价值和货币》(value and Money)清楚地揭示了货币的起源以及经济选择的实质:这种选择反映的是经过主观排序的个人偏好。另外,杜尔哥不但解决了此后困扰古典经济学家的著名的钻石与水的悖论,还阐明了回报的递减规律,同时批判了对高利贷的控诉(这是与晚期经院哲学不同的关键点。经院哲学家无法解释利息存在的原

第二十二章 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说

第二十二章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说 奥地利学派是边际效用学派的一个主要支流,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流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其创始人及继承人都是奥地利人而得名。又因为他们都注重心理分析,所以又被称为维也纳学派或心理学派。门格尔是其创始人,其主要代表作是1871年发表的《国民经济学原理》;维塞尔和庞巴维克也是其主要代表。庞巴维克的主要代表作是《资本与利息》。 一、边际革命的含义和起因 1.含义:19世纪70年代初,英国、奥地利和瑞士几乎同时出现了彼此独立的系统阐述边际效用价值论的著作,为其后不久崛起的边际效用学派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开辟了西方经济学发展中的新时期。有人称其为“边际革命”。 2.起因:(有五种,见教材P325) (1)认为它是为了反对马克思主义而产生的。(2)认为它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的合乎逻辑的结果,是把李嘉图地租论暗含的边际分析扩大到了价值论和分配论等方面。(3)认为它是对古典经济学片面强调供给和成本的一种修正,由强调供给转为强调需求。(4)认为它是经济学家专业技能的提高和经济学专业化或数学化的结果。(5)认为边际革命的发生是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 我们说,其中第一种原因是出于误解,第二种原因则流于形式上的认识,第三种原因也仅仅是部分认识,第四种原因同样只反映了部分事实,只有最后一种原因比较符合历史实际。“边际革命”的发生,既与反对古典派价值理论的思潮有关,

也与造成古典学派衰落、社会主义学说和历史学派等各种“异端”兴起的社会斗争、经济矛盾和阶级斗争条件有关。 二、奥地利学派主观唯心主义的方法论 奥地利学派又叫维也纳学派,该派是19世纪20世纪初盛 行的边际学派中影响最大的一派。其创始是卡尔·门格尔。他的主要经济学著作《国民经济学原理》奠定了奥地利学派边际效 用价值论的基础。后来,弗里德里希·维塞尔和欧根·庞巴维克发展了门格尔的学说。这三人一起成为奥地利学派最主要的代表 人物。 “主观抽象演绎法”及其特点 1.什么是主观抽象演绎法: 简言之就是运用抽象法把经济现象还原为各种要素,再对 之进行量的衡量,并找出其运动规律,从而解释经济现象。 抽象:从具体到一般 演绎:从一般到具体 2.主观抽象演绎法的内容: (1)把人和物的关系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前提和出发点。他们所谈的“人类经济”完全是超历史的人为抽象出来的“一 般经济”。他们认为,“人类经济”由两个基本要素构成:一 是人类的欲望,一是满足这些欲望的物质的有限性和稀缺程度。由这些基本要素就引出了经济问题。 (2)由于欲望无穷、物质有限所产生的“如何以有限的物质来实现欲望的最大满足”问题,就成为经济学的任务。

归纳主义方法论和演绎主义方法论在经济学中的体现

归纳主义方法论和演绎主义方法论在经济学中的体 现 摘要:归纳主义是归纳推理的思想方法在认识论中的系统化反映。它在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比如16~17世纪的重商主义学派、古典学派的威廉·配第、亚当·斯密,以及19世纪后期的德国历史学派,20世纪的经济计量学,宏观经济学等。演绎主义强调演绎方法是获取知识、建立理论的基本方法。许多经济学家和经济学派在研究方法、理论内容等方面都体现出归纳主义方法论的基本主张,比如,重商主义学派,古典学派的威廉·配第、亚当·斯密,以及19世纪后期的德国历史学派,20世纪的经济计量学,宏观经济学等。 关键词:归纳主义重商主义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德国历史学派演绎主义重农主义李嘉图西尼尔奥地利学派 一.归纳主义方法论在经济学中的表现 归纳主义认为,科学始于观察,观察是建立理论陈述的基础。它是归纳推理的思想方法在认识论中的系统化反映,它强调观察和系统地经验总结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归纳主义主张把知识的获得、科学理论的形成等都惟一地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认为只有通过感性认识和经验得到的知识才是可靠的。它要求在观察时摒除头脑中一切先入为主的见解,反对在进行观察、实验之前对观察对象的性质做出任何预先的判断。[1] 归纳主义方法论对经济学家们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起到重要的影响。许多经济学家和经济学派在研究方法、理论内容等方面都体现出归纳主义方法论的基本主张,比如,重商主义学派,古典学派的威廉·配第、亚当·斯密,以及19世纪后期的德国历史学派,20世纪的经济计量学,宏观经济学等。 重商主义是16~17世纪封建主义解体之后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经济体系。重商主义抛弃了西欧封建社会经院哲学的教义和伦理规范,开始用世俗的眼光,依据商业资本家的经验去观察和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它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初的理论考察。重商主义理论和归纳主义出现在同样要求摆脱几千年来宗教圣典对人们的思想束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它使科学面向生活,使重商主义理论的方法论带上归纳主义色彩。早期的重商主义,主要通过经验总结来提出自身的理论见解和政策主张。通过总结商业资本的经营实践,来反映在获取商业利益和国家利益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客观规律,把人们对经济活动规律认识的来源定位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之中,开始了以实践经验为基本来源建立经济理论的时代。 威廉·配第是最早使用归纳方法的英国经济学家,他第一次系统地讨论了经济学的方法论问题,并运用归纳的方法认识经济现象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方法论方面,他认为社会发展有其客观的自然规律,他力图应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来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不仅把研究的对象从流通领域转向了生产领域,把劳动和土地看作是财富的本源,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联系,而且通过对大量统计资料的分析,探讨了资产阶级社会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在商品的价值、价格、货币以及工资、地租、利息和低价等问题上提出了独创性的见解。[2]他的经济学著作在论述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主要经济问题时,力求探索经济现象产生的自然基础。他以培根所创始的经验科学的方法(即依据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等方法)为根据,提出“对于人口、土地、资本、产业的真实情况的认识方法”,用计量作比较,用数字作语言,阐明社会经济现象的一般规律,写出《政治算术》这本名著。配第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则是要说明经济现象的一般规律,他要解决的问题比重商主义更深一步。 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首次提出了全面系统的经济学说,为该领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亚当·斯密继承配第的方法论传统,建立了古典经济学,他的方法表现出二元特征,即科学抽象法和现象描述法并存。斯密研究方法的二重性是同他的二重的研究任务相联系的。“一方面,他试图深入资产阶级社会的内部生理学,另一方面,他试图既要部分地第一次描写这个社会外部表现出来的联系,又要部分地为这些现象寻找术语和相应的理性

奥地利学派经济理论的一个学习架构-黄春兴

奥地利学派经济理论的一个学习架构 黄春兴 (台湾清华大学经济学系,台湾Email: cs1101@https://www.360docs.net/doc/899101854.html,.tw) 2005年08月15日

由于缺欠好的教科书,奥地利学派自1970年代复苏之后的成长相当有限。本文提出一个该学派经济理论之学习架构,从基本核心概念到研究议题,让初学者利用网络上相关网站提供的资源自行建立一套完备的学习教材。 关键词:奥地利学派、经济理论 向往奥地利学派 (Austrian School,以下简称“奥派”) 经济理论的初学者都遭遇一项难题,就是缺欠好的学习教材。该学派的知名学者大都钻研理论数十年,也遍读经典,但他们在体会学派理论的庞博精湛之后,往往就失去为初学者编写学习教材的兴致。于是,后进学者只能从一般性的经济思想史教材去窥视内容。这些教材偏重于不同学说的介绍与比较,很容易误导初学者以为是在百货公司挑选商品,专挑包装美丽外观诱人的商品,诸如提倡社会正义、福利国家、永续发展等字眼的学说,并在这些光鲜亮丽的字眼下失去判断力和批判精神。不满意这类介绍性教材的初学者便只有自行摸索,或从百科全书的条目去架构大纲,或从大师的巨著去理解理论的精随。这样的摸索工作必须持续数年,初学者才可能对奥派理论获得较正确和全盘的认识。这种情况对于奥派的发展是相当的不利。 自1970年代的复苏算起,奥派30年来的发展相当地缓慢,远远落后于同时期兴起的公共选择学派,也不及稍晚兴起的新制度学派。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缺欠好的学习教材。好的学习教材在机能上不仅便利初学者迅速掌握该学派的核心概念和分析架构,也能快速引导他们寻找议题进行研究。一个学派必须保有源源不绝的新血和持续更新的理论,才可能在竞争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奥派之所以未出现好的学习教材,除了上述提到的“理论庞博精湛”外,我认为还有两个时代性原因。首先,在奥派复苏前长达25年的低潮期,由于当时经济学界未能理解该学派在“社会主义之计算辩论” (Calculation Debate) 的论点,导致他们失去在当时理论上的主导地位,也让随后兴起的凯因斯理论、福利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派先后占据大学讲堂。失望之余,米塞斯 (Ludwig von Mises) 和哈耶克 (Friedrich A. Hayek) 一方面转而向广大的社会科学学界说明社会主义带来的危险,一方面集中心力于学派理念的奠基工作。也因此,他们并未像 John S. Mill 或 Alfred Marshall一样去撰写好的学习教材。其次,奥派复苏时巧逢社会主义的全盛期,也就忙批判计划经济和平反先师们在大辩论中被误解之理论和历史地位。更遗憾地,分别师承米塞斯和哈耶克的新生代学者在这过程中出现裂痕,彼此的严厉批评让该学派再度失去编写一套好的学习教科书的机会。 自东欧国家脱离社会主义和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计划经济普遍失去信心,转而期待五十年前即预言社会主义不可行的奥派经济理论。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不仅要经济上的改革开放,也要政治组织与法律制度上的变革。在这个渴望全面重建的时代,奥派经济理论能提供的不仅是自由经济运作过程的理论,而是一套包括价值论、交易论、货币论、成长论、政府论及社会演进论的完整体系。相对于上段两个时期,当前对奥派教科书的需求是更为迫切。 编写一本教科书需要丰富与札实的知识,更需长期的时间。但因需求的迫切,本文拟提出一个可以帮助初学者自行学习的架构。我希望这个架构能具有前面提到的两项基本要求,让初学者能迅速掌握核心概念和快速寻找研究议题。有了本文提供的学习架构,初学者可以从Ludwig von Mises Institute 网站提供的Austrian Student Guide

芝加哥学派vs奥地利学派汇总

加哥学派对奥地利学派 4fun 2011-07-01ν 3126 简介 芝加哥学派和奥地利学派都是自由主义的信奉者,但两者在方法论、关于繁荣和萧条的解释以及法律都存在差别。 People often ask me, "How are the Austrians different from the Chicago School economists? Aren't you all free-market guys who oppose big-government Keynesians?" 人们经常问我,为什么奥地利学派和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者差别这么大呢?你们不都是反对大政府凯恩斯主义的自由市场派 吗? In the present article I'll outline some of the main differences. Although it's true that Austrians agree with Chicago economists on many policy issues, nevertheless their approach to economic science can be quite different. It's important to occasionally explain these differences, if only to rebut the common complaint that Austrian economics is simply a religion serving to justify libertarian policy conclusions.

奥地利经济学的方法论

奥地利经济学的方法论 2007-01-11 10:04:31Yurii 译 原文The Methodology of the Austrian School Economists I. Introduction 直到最近,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关注者都仅限于对十九世纪晚期边际效用理论的发展感兴趣的经济思想史学家。但是,这一学派的生命并不限于那几十年的时间,而边际效用理论也从未成为其关注的焦点。今天,奥地利经济学的传统不但没有没落,反而正在复兴之中。奥地利经济学家们致力于理论的研究,并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广阔的领域。使该学派自成一体的思想--也可以称作其主题思想--就是其成员的方法论观点:主观主义。应用到经济现象中的主观主义方法认为,经济分析的基础是对人们的选择和有目的之行为的洞悉,比如,根据他们对实现自己目标的各种选择的感知,追逐自己的目标。自从1870年代诞生以来,这种方法论一直是奥地利学派的特征,尽管不同的成员为其辩护的方式不同。就像一位当代的奥地利经济学家所言,"奥地利学派在观念史上的意义也许在于,它充分肯定了作为行动者的人在经济活动的中心位置。" 对主观主义观点及其含义的一贯关注,正是早期的奥地利经济学家和杰文斯学派(Jevonian)以及瓦尔拉斯学派(Walrasian)的区别所在,尽管后两派同样坚持边际主义的价值理论。埃里克·斯瑞茨勒(Erich Streissle)评价说"我认为,奥地利经济学家经常正确地强调,他们是独特的坚持主观价值的学派"。但是,对于奥地利经济学家,尤其是近代的奥地利经济学家来说,主观主义并不仅仅意味着主观价值理论。无论研究什么经济问题,主观主义的方法都是他们的显著特征。简而言之,主观主义已经成为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独特方法。如果奥地利经济学家仍然不能被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接受,原因就是他们有着独特的方法论,以及这种方法论对他们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的意义。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 米塞斯 我刚上大学时,卡尔·门格尔即将结束教学生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在大学里很少被人们注意,我当时也对它没有兴趣。 1903年圣诞节前后,我第一次读了门格尔的《经济学原理》(Grunds?tze der Volkswirtschaftslehre)。正是通过这本书我成为了经济学家。 多年后我才见到了门格尔本人。我见到他时他已经70多岁了,他听力衰弱,患有眼疾。然而,他的精神却是年轻活泼的。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他没有更好地利用他生命中最后的几十年。他在给《政治科学全书》(Handw?rterbuch der Staatswissenschaften)写的“货币”(Geld)一文表明,他仍然能够做了不起的工作。 我相信我知道门格尔的灰心丧气和过早的沉默的原因。他的敏锐的智慧早就认识到奥地利、欧洲和全世界的走向;他看到一切文明中最伟大的最高的文明正在滑向深渊。他预见到了我们今天面临的暴行;他知道世界背离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后果,并且倾其全力与这些趋势斗争。 他的著作《社会科学方法论》(Untersuchungen über die Methode der Sozialwissenschaften)是与普鲁士的大学用来毒害世界的思想潮流作斗争的鸿篇巨著。他认识到他的斗争无甚成就而且毫无希望,于是变得悲观,无心著述。他的悲观影响了他的学生和朋友鲁道夫王储(茜茜公主的儿子——汉译者注)。王储了结了自己的生命是因为对他的帝国和欧洲文明失望,而不是因为一个女人。那个年轻女人自己也有死亡的愿望,于是他带她共赴黄泉;他自杀不是为了那女人。 我的祖父有个兄弟,在我出生前许多年就逝世了。他是兰道(Joachim

经济学中的方法论问题

1概述 1.1经济学 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他们在不同的个体之间进行分配,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经济学核心思想是物质稀缺性和有效利用资源,可分为两大主要分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经济学起源希腊色诺芬、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早期经济学,经过亚当·斯密、马克思、凯恩斯等经济学家的发展,经济学衍生出了演化证券学、行为经济学等交叉边缘学科。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学研究和应用受到国家和民众的关注越来越高,理论体系和应用不断完善和发展。 1.2方法论 1.2.1社会科学方法论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况和总结。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核心是方法选择的价值、规范和标准问题,它涉及什么问题是值得研究的,其理论根据是什么,资料获取的原则是什么,如何进行解释,如何确定众多具体方法的评价体系等。 1.2.2经济学方法论 经济学方法论就是要从人们一般的认识规律和经济活动特征的结合上,探讨人们怎样获取经济知识,怎样将这些知识构建为理论以及理论的结构与发展方式等规律。经济学家谢拉.C.道认为,方法论涉及的是经济学中的基础性问题,是经济学原理的平台。它对于探讨这个平台.的作用、意义及构成要素,它提供了一个范式,我们可以运用这个范式探讨现代经济学中一系列重要的论题,诸如,经济学何去何从,经济学的局限性,经济学阐释的可能性,经济学可否呈现多样性,经济学是否正朝着结构主义的方向演变等等。可见,方法论的含义各有不同,是见仁见智的事。

2经济学方法论的科学哲学化 2.1现代科学方法论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影响 经济学方法论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既具备经济学的特性,又具备哲学的特性。它深受近代哲学、科学哲学和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影响,尤其是深深打上科学哲学的烙印,所以经济学方法论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 2.1.1逻辑实证主义与经济学方法论 逻辑实证主义对科学理论构成的要求集中表现在公理化方面。理论公理化要求由公理出发演绎推导出理论中的全部陈述或由基本概念出发逐步推导出所有概念, 从而使理论成为一个演绎系统。可见, 这种对理论构成的公理化要求指导着经济理论的形式化过程。 逻辑实证主义的证实原则是从理论外部来检验理论优劣和可接受性的标准。它要求对构成理论的前提和理论的推论结果进行经验检验。通过它们是否与现实经验相符来判断理论的优劣和可接受性。主流经济学的前提的“不现实性”一直是各派非主流经济学攻击的目标。由于经济学很难通过有控制的实验方法来进行检验, 不能利用历史资料和统计数据对理论涉及的有关变量进行相关的回归分析, 因此, 计量经济学成为了经济理论争论的中心。对一种理论的评价总是围绕着计量经济学的检验进行,不是争论统计数据的可靠性,就是对采用的回归分析方法提出异议。计量经济学使经济学成为可检验的理论,而大大增加了它的“科学性”。 以此可见, 研究方法的实证化、数量化和形式化对于提高经济学研究的精确性和深入性是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的, 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片面性。对此, 德国著名经济学家哈耶克就提出过尖锐的批评: 大量数学符号的均衡公式演算是空洞的研究, 对实际问题不可能做出什么有益的解答。而那些首先注意运用数学方法的学者也始终认为, 数学只是一种分析工具而不是经济理论本身。 2.1.2证伪主义与经济学方法论 证伪主义是由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在批判逻辑实证主义经验证实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波普尔的证伪主义,重新审视了人类获取知识和实现知识增长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 美国政治与社会科学院年刊,第一卷(1891年) 本刊的编辑约我写一个对于那群通常被称为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家的工作的叙述。由于我本人也是其中的成员,也许我做不到不偏不倚。但是,我仍将努力符合编辑的要求,描述一下我们奥地利学派正在做的和想要做的事情。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的领域是严格意义上的理论。他们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部分需要彻底变革。古典经济学家的最重要和最著名的论点要么是根本站不住脚的,要么只有在经过重大的修正和补充后才能成立。对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缺陷,奥地利学派和历史学派观点一致。但是,关于缺陷的最终原因,两派观点有根本的分歧,并因而展开了关于方法的激烈争论。 历史学派相信古典经济学的错误的最终源泉是错误的研究方法,即几乎完全抽象—演绎的方法,而在他们看来,政治经济学应该仅仅——或者至少主要是——归纳的。为了完成经济学的必要的变革,我们必须改变研究方法;我们必须放弃抽象而是专注于收集经验材料——专心致志于历史和统计。 奥地利则相反,他们认为古典经济学家的错误仅仅是经济学的年轻时代的普通缺陷。政治经济学是最年轻的学科之一,而在古典经济学时代它还要年轻,虽然它被过早地赋予了“古典”的名称,它其实只是个新生的胚胎科学。其它任何科学都没有一下子被全部发现,即使最伟大的天才也做不到;因此政治经济学也没有全部被发现——甚至古典学派也没有做到——也就不奇怪了。他们的最大缺陷在于

他们是先驱者;我们最大的优势在于我们是后继者。我们比先驱者们多掌握一个世纪的研究成果,我们不必采用不同的方法,为只需干得更好。历史学派主张理论应有尽可能多的经验材料的支持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他们赋予收集工作异常的重要性并且希望完全摆脱抽象概括或者至少将其置于后台却是错误的。没有概括就没有科学。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的大量著作是关于这个方法之争的(1),其中Menger的《社会科学方法论》(Untersuchungen uber die Methode der Sozialwissenschaften)对于所涉及的问题的处理最为深刻和全面。这里应当指出,Menger提倡的“精确”——我更愿意称之为“隔离”——方法,与“经验—实在”方法一样,绝不是纯粹思辩的或者非经验的,而是相反,全部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但是,虽然方法之争是引起世人对奥地利学派关注的主要原因,可我更愿意把它看作一个无关紧要的插曲。对于他们而言,重要的是改革实证理论。他们就像在前线一手持犁一手持剑的农民一样,仅仅是由于他们的和平又有成效的劳动受到历史学派的抨击的干扰,他们才几乎是被迫地花费部分时间和精力捍卫其立场并且解决强加于他们的方法问题。 那么,奥地利学派在实证理论领域中提出了什么新主张呢? 他们的研究的与众不同之处从价值论开始,其核心是著名的最终效用论。这个理论可以被浓缩为三个极其简单的命题。物品的价值是只有由拥有这些物品才能满足的需求的重要程度衡量的。哪个满足是取决于某个物品的可以非常简单而且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